《藏戏》优秀教学设计

2024-05-14

《藏戏》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

篇1:《藏戏》优秀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藏戏的有关图片,配乐介绍:藏戏是藏族的传统剧种,它简单到没有舞台灯光和道具,仅一鼓一伴奏;复杂到每个角色都要带着象征身份的面具;它漫长到要演出三五天还不会结束。藏戏,以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代代传承下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藏戏是怎样形成的,有着怎样的特色。

2、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理清文脉

1、生浏览全文,带笔阅读――圈词标段,记感受

2、汇报读书听课。

师:藏戏都有哪些艺术特点呢?也就是不同于其他剧种的地方?

生汇报。(戴面具、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

师:除了藏戏的这些艺术特点外,你在读中还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简述藏戏形成过程。

三、研读藏戏特色,感悟表达特点

(一)出示研读主题

(1)xx的面具;(2)xx的舞台;(3)xx的演唱风格。

要求:反复阅读相关段落,把藏戏的某一特点用一句话或几个词概括出来。

(二)阅读交流展示

面具:

1、生交流面具特点(多样、夸张、形象鲜明)。

2、师拓展其它剧种中面具或脸谱。

(1)展示藏戏面具图片。

(2)出示京剧概念化脸谱。

舞台:

1、指名读相关词句。

2、交流特色(没有固定舞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演唱:

1、生生交流演唱特色(没有固定舞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2、结合“不要。不要。不要。只要。”

体会藏戏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更具简陋到了极点。

(三)对照开头,体会表达

1、再读8―19段,请你试着用几句话概括藏戏特色。

2、指名读1―3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概括的?

3、评一评这样开头的好处。

四、了解藏戏形成,积累魅力语言

1、小组讨论:唐东杰布开创藏戏有哪些传奇色彩?

2、全班交流:

艺术的传奇:一位僧人→开山鼻祖。

艺术力量的传奇:一无所有→58座铁索桥。

勇敢的传奇:伟大的宏愿→凶险的自然。

重点体会“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

五、总结

1、师:时至今日,藏戏如雪原上一朵雪莲花盛开不衰深深扎根在高原人民的心灵深处?

她是怎样永葆艺术生命的呢?

生:师传身授,言传身教。

2、进一步引导,让学生明晰,艺术只有植根于人民,植根于生活,才会长盛不衰,才会永褒魅力。

六、作业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藏戏的来历。

篇2:《藏戏》优秀教学设计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戏曲种类繁多。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被称为活化石的藏戏的由来及特点。王老师的这节课,既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表现了平实,扎实,真实的独特个人风格,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返璞归真的课堂。

一、 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指向明确,为课堂教学服务,不走过场,不摆花架子。例如导入环节,老师为学生出示了一段藏戏的视频资料。这就真切地让学生了解了藏戏究竟是什么样的。因为受生活环境影响,孩子们平时都没有见过藏戏。这种导入方法,为学习课文内容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看了视频资料之后,老师引导学生说出视听之后的真实感受。孩子们普遍感觉到藏戏并不好听。这既是对学生的尊重,同时又引起了每一个学习者的思考:为什么藏戏能够流传至今?对探究课文的主旨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

二、 探究学习过程中,老师能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内容,抓住文中的反问句、比喻句,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例如“难道……不……”的反问句训练,而且老师能在此过程中多元地评价学生的回答,对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建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 抓住时机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在学习藏戏特点部分时,老师结合句段引导学生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的句式可以用哪些文体中?培养学生学知识、用知识的好习惯。

篇3:《藏戏》优秀教学设计

近年来,一直从事戏曲研究的曹琳老师非常支持笔者的决定,他把自己一直精心收藏的音像资料毫无保留地提供给笔者。他认为给藏族学生了解这两种戏曲具有重大的意义。在众多流行音乐中,让民族音乐像春风潜入藏族学生的内心,这也是笔者设计这节课的目的之一。

藏戏是西藏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戏曲,童子戏是南通的传统的地方戏曲。最初促使笔者萌发将它们放在同一节课上的念头的,仅仅是因为西藏是学生的第一故乡,而南通是他们的第二故乡,因为那时候,笔者不知道这两种戏曲之间有什么联系,笔者想走的是情感路线。

但是,当笔者真正地静下心来,为了“完成”这节课而反复地聆听、研究藏戏和童子戏,笔者发现了一个充满了魅力的世界,两种错综交织的戏曲。

那一段时间,笔者找过童子戏民间艺人采风,也去村头童子戏演出的现场摄过像,每天在电脑中播放藏戏和童子戏的唱段。同办公室的同事耳朵听出了老茧,更有同事听到附近传来童子戏的音乐会马上通知笔者去观看,仿佛笔者真的是一个童子戏迷,甚至童子戏专家了。

大量的课前准备,让笔者对这两种戏曲有了更深一层次的了解,原来藏戏和童子戏在演出特点上有很多相似之处。

首先,它们的伴奏乐器都很简单,传统的藏戏和童子戏只用打击乐器。藏戏为一鼓一钹,童子戏则用锣和鼓,,简约而原始。鼓钹点子是藏戏的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各种舞蹈、表演的伴奏。同时也起着描写环境、衔接唱念和统一节奏等作用。藏戏的鼓钹点子以人定曲、专曲专用,尤其是在传统剧目里,每个人物都有反映其个性的鼓钹点子。鼓钹点子虽源自各种民间艺术,但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戏曲表演的需要,已演变成一套与民间鼓钹点子不同的具有戏曲特色的击奏方法。各剧种鼓钹点子在具体的击奏、点子的变化上有着明显的区别。正是这种区别,使它成为藏族观众区分不同藏戏剧种的标志之一。他们可以从不同方向传来的鼓钹点子的敲击声,判断出那儿正在上演什么戏。对比下来,童子戏的打击伴奏似乎相对要简单一些,除了与剧情相配之外,没有更多的特质。

其次,它们的调性存在一些内在的联系。藏戏和童子戏都秉承华夏民族五声调式的传统,旋律均由1、2、3、5、6五个音构成。请看我根据录音记录的乐谱,藏戏中的一个乐句

同样使用民族五声调式,从多段唱腔的旋律判断,这两种戏曲中都没有半音,可见,虽然空间距离相隔遥远,但这两种戏曲都同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分支。

再次,这两种戏曲的唱腔也常常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多讲述宗教故事,表达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望,我们的祖先们用打击乐唤起神灵与同类的注意之后,开始用高亢、自由的唱腔向神灵和同类倾诉,或悲切或祈愿,或平静如水,或激情澎湃。藏戏唱腔很多,大致分为表现欢乐的长调,藏语叫“党仁”;表现痛苦忧愁的悲调,藏语称“觉鲁”;表现叙述的短调,藏语称“党统”等等。童子戏的剧本格式以七字串为主,夹杂“儿”化或者口语强调,关键句子喜欢用十字表述,唱腔大多高亢悲怆。藏戏也好,童子戏也罢,演唱者似乎都喜欢随意加以装饰和时值上的处理,尤其是“党仁”、“觉鲁”和“七字言”、“十字言”等,更为明显。以前面两个乐句为例,不论是藏戏艺人还是童子戏艺人,在演唱的时候,常常在其中的一个音上作较长时间的自由延长,而且根据自己的需要加上各种颤音或波音等装饰音。演唱的时候藏戏的发声圆润靠前,童子戏则更多地使用喉音,再加上不同的语言,又造成了两种戏曲的不同音乐风格。仔细聆听,能感觉到我们的祖先们内心的虔诚与苦乐,来自遥远的时代,去向更远的远方。

只是肤浅地研究了这两种戏曲,就让笔者感觉到了藏戏与童子戏的博大精深,这让笔者很是惶恐,要让学生跟笔者一样来研究它们,决不是一节音乐欣赏课能做到的。所以,笔者决定在这一节课上用研究过的唱段从音乐的角度引领学生初步走近它们,整体地感知它们,以达到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地深入了解的目的。

笔者的藏族学生是纯朴的,可爱的,他们不说谎。他们和南通的学生一样,对古老的戏曲不感兴趣,班上没有一个学生能演唱藏戏,哪怕一句,相当一部分的学生甚至没有听过藏戏。课堂导入的时候,当笔者问他们:你认为在众多的西藏音乐中哪一种音乐艺术最具经典的代表性呢?有人回答是“朗玛”,有人回答是“堆谐”,但更多的人响亮而自豪地回答“藏戏!”这多少让笔者感到惊讶,看来尽管不听不唱,但他们知道藏戏的价值。

接下来,笔者给学生播放两段戏曲音频,让他们找出藏戏唱段,先听童子戏,有学生激动了,说这是藏戏,更多的人拿不定主意,等着听第二段再说。结果是,第二段他们听到了藏语,于是他们异口同声地肯定这一段。笔者有点得意:我要的就是这个效果!笔者想让学生强烈地感觉到这两种戏曲听觉上的相近。学生并不知道笔者在事先编辑这两段音频的时候可是相当用心的,笔者剪切了两种戏曲中同样高腔的、自由的女声唱段。

当然,藏戏和童子戏作为戏曲,它们是需要舞台的。所以,在音频之后笔者又做了两段视频,用不同的欣赏任务引导学生认真了解它们的演出特点。让四组学生分别从演出场合、伴奏乐器、表演方式、声腔特点、表现内容等方面观察与感受。他们仔细地聆听,认真地观看,热烈地讨论,最后派代表把各组的观点展示出来。印象最深的有两个学生的回答,一个男生说藏戏常常戴面具,另一个女生认为童子戏中的那一段撑着破伞的是在求雨。这两个回答很出彩,第一个正好让我顺势介绍了童子戏的面具,第二个让大家明了了童子戏的宗教色彩。学生们不仅听出了这两种戏曲声腔中的高腔和自由发挥,而且还感觉到了童子戏的哭腔。所以,谁说现在的学生不知道戏曲呢?当你带着他们一起投入地欣赏,他们总能带给你意外的惊喜。

当学生们的答案被制成表格呈示出来,藏戏和童子戏表演特点上的异同点就显而易见了。学生们很乐意和笔者一起完成对比的工作,他们快乐地跟着我继续往前走。当他们知道这两种戏曲都已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他们眼神流露出的自豪中带着一丝愧疚——应该是为自己的不了解吧?当笔者提问:为什么藏戏和童子戏有很多共同点呢?他们七嘴八舌表达自己的观点,最有意思的是一个男生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意味深长:因为大家都是人!可惜笔者当时感觉他有点捣乱,含糊地给忽视掉了,课后想想,其实应继续鼓励他表达得更具体一点的。笔者想,他的意思很有可能正是与戏曲的起源有关,只是藏族学生有时候不知道怎样更准确地表达。

笔者的学生不会唱藏戏,而笔者不会藏语,所以笔者能学唱的只有童子戏。没想到的是,当笔者牛刀小试,“展示”两句之后,学生们居然鼓掌喝彩,一如梨园票友,搞得笔者羞愧不已。课前,同事还在笑笔者唱得更像歌曲,因为笔者不会说南通方言,多变的拖腔也不能完全到位。更让笔者没想到的是,当学生们学唱这两句时,居然超出了笔者的想像,学得很快,尤其是哭腔表现得相当不错,要知道,笔者可是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学到这个程度!当然,如果让他们跟南通的童子戏艺人学唱的话,可能遇到的困难也不亚于笔者,毕竟他们听到的那种特有的“颤抖”和自由发挥不如我“戴氏简化版”好唱。我的学生对学唱童子戏很有热情,对笔者三脚猫的演唱也很包容。

篇4:藏戏教学设计

庹家小学

邹德琴

学情分析:

农村六年级学生在语言积累、阅读能力上已有一定水准,但受限于经济文化条件,孩子们眼界尚不开阔,文化风俗、地理人情了解博度不够,而阅读习惯(方法)、独立阅读、个性阅读这些方面尚不成熟,仍待加强,因此教学本文,须借助一些媒体资源,丰富学生对藏戏的文化内涵的感受和把握,以期达到对文本的深层理解。教学目标:

1、学习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等查询藏戏的由来、历史变化及主要剧目等相关信息;藏戏面具图片。

教学过程:

一、预学。

1、经典诵读。

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人生,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莎士比亚

真正优秀的悲剧应该在人类的灵魂舞台上上演,让人的理性做唯一的观众。——卡贝尔

一切戏剧都有要求提高人类生活目标的意义,绝不是用来开心取乐的……也许有人说是为吃饭穿衣,难道我们除了演玩艺儿给人家开心取乐就没有吃饭穿衣的路走了吗?我们不能这样没志气!——程砚秋

2、欣赏藏戏。

师:出示藏戏的有关图片,配乐介绍:藏戏是藏族的传统剧种,它简单到没有舞台灯光道具,仅一鼓一䥽伴奏;复杂到每个角色都要带着象征身份的面具;它漫长到要演出三五天还不会结束……藏戏,以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代代传承下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藏戏是怎样形成的,有着怎样的特色。板书课题

3、自学提示: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得到方式读书,通过读、想、写、说的方式完成下列任务,并在小组内交流。

a、学习积累本课的词语,要求读准字音,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b、本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读课文,看看那些自然段是写藏戏的形成?哪些自然段是写藏戏的特色?

C、藏戏是怎样形成的? d、藏戏有什么艺术特色?

二、互学

1、小组交流。

2、展示交流。

生1:读词语,其他学生纠正。生2:根据意思说词语。

生3:交流藏戏的形成。自读后小组讨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

(1)以弱抗强的传奇:年轻的僧人→凶险的自然。结合“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中带点的词,来体会雅鲁藏布江的凶险,一个年轻的僧人想为百姓造福,要与天抗争。这是勇敢的传奇。师点拨:比喻句。

(2)创造奇迹的传奇:一无所有→58座铁索桥。通过7位姑娘组成的藏戏班子,以艺术和善良感召人们,大家由哄笑到献出人力、物力、财力,在江上建了58座铁索桥,来体会这种齐心合力,人定胜天的传奇色彩。

(3)艺术的传奇:僧人→藏戏的开山鼻祖。这人仅由7人组成的藏戏班子,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诞生了一个为人们接受并赞叹的剧种。

师: 许多地区、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奇葩。藏戏,作为藏族的传统剧种,到几百年后的今天,仍有着无穷的魅力,是宝贵的文化遗产。那么藏戏有什么艺术特色呢?

生4:交流藏戏的艺术特色。1、8—16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的特点;17—18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演出没有舞台的特点;19-20自然段写的是藏戏一部戏要演出三五天的特点。)

2、自由读8—16自然段,说说你进一步了解到了什么。看图片,结合具体的面具,说一说颜色象征了什么,对角色的什么特征作了夸张。师点拨:运用了象征、夸张的修辞手法。

4、自由读17和18自然段,结合“不要……不要……不要……只要……”来体会藏戏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更是简陋到了极点。

5.你想看藏戏吗,为什么?(感受藏戏的自然、古朴、神秘这些独特的魅力。结合看戏人,来体会轻松自然、随心所欲带给人们的艺术享受。)

师随机点拨并板书: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演戏时间长。

(一)读第一部分,初步了解藏戏的特点

(二)1.找读前三自然段,说说你都听出了什么。(藏戏有三个突出特点;世界上这样的剧种很少,而藏戏是其中之一;连续三个排比式的问句,更加突出了藏戏的特点,其中还有着民族的自豪感。)师点拨:反问句、排比句,改成肯定句。

(三)2.练习朗读后,找学生朗读,要求分别读出藏戏的特色;藏戏剧种的稀少;中国拥有藏戏的自豪。

六、评学。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藏戏的形成及特色。

板书设计:

形成 :

凶险的自然

为民造福

开创藏戏

藏戏

艺术特色: 戴面具演出

没有舞台

演戏时间长

课后作业设计:

一、读拼音写汉字。

jiānɡ

jùn

nuó

()绳

()图

婀()

()俏

边()

擦()

严()

()动

二、把词语补充完整。

哄()大笑

两面三()

()心所欲

()哉游哉

三、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的歌声

()的容貌

()的舞姿

()的江水

篇5:藏戏教学设计

《藏戏》一文系人教课标版六(下)的一篇略读课文。这是一篇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民俗散文,作者按说明事物(藏戏)的不同方面为序,以总—分—总的关系结构文章。文章语言丰富传神,行文脉络清晰,点面结合,详略得当,颇具文学色彩。六年级学生虽在语言积累、阅读能力上已有一定水准,但对藏族文化风俗、地理人情了解不多,独立阅读、个性阅读尚不成熟,因此教学本文,须借助一些媒体资源,丰富学生对藏戏的文化内涵的感受和把握,以期达到对文本的深层理解。作为略读课文,本文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师适时引导。教学环节中以悬疑导入引发学生自读课文,在自读中理清文脉,整体把握后再突破“藏戏特色的感受”和“藏戏形成的了解”两大难点。

二、学习目标:

(一)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藏戏以及藏戏的形成过程。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三)借助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感受藏戏的艺术魅力,了解藏族文化,激发学生对藏戏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

(一)引领学生了解本文的表达方法及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生动形象地表达。

(二)通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特色,感受藏戏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难点:

了解藏戏以及藏戏的形成过程,感受藏戏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藏戏的喜爱之情。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时间:1课时

七、课前准备:

(一)学生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查阅有关藏戏的资料。

(二)教师准备藏戏面具图片、藏戏《诺桑王子》录像剪辑。

八、教学流程:

(一)播放录像片断,悬疑导入课文

1.播放《诺桑王子》片断

师:这是一种什么戏?

2.简介藏戏

藏戏是藏族的传统剧种,在祖国的百花艺苑中独具特色。藏戏艺术有6历史,比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藏戏是怎样形成的呢?又有着怎样的特色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我们一起来揭开藏戏的神秘面纱!

3.板书课题,读题,同时引导学生分清“藏”的两个读音:zàng cáng

(二)自由阅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学生自由快速阅读全文,边读边圈词标段,记感受(注重阅读习惯的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

2.交流初步阅读的收获。

师:藏戏都有哪些艺术特点呢?也就是不同于其他剧种的地方?

学生汇报,老师适当提炼总结然后请学生上讲台板书:戴面具、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

师:除了藏戏的这些艺术特点外,你在读中还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简述藏戏形成过程。

(三)研读藏戏特色,感悟表达特点

1.出示研读主题

(1)( )的面具(2)( )的舞台(3)( )的演唱风格

要求:反复阅读相关段落,把藏戏的某一特点用一句话或几个词概括出来。

2.阅读交流展示

面具:

(1)学生交流面具特点(多样、夸张、形象鲜明)。

引导学生用朗读展示藏戏面具的特点。

(2)教师拓展其它剧种中面具或脸谱。

①展示藏戏面具图片。②出示京剧概念化脸谱。

舞台:

(1)指名读相关词句。

(2)交流特色(没有固定舞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演唱:

(1)学生交流演唱特色(没有固定舞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2)结合“不要……不要……不要……只要……”

体会藏戏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更是简陋到了极点。

3.对照开头,体会表达

(1)再读8-19段,请你试着用几句话概括藏戏特色。

(2)指名读1-3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概括的?

(3)评一评这样开头的好处。

(四)了解藏戏形成,积累魅力语言

1.小组讨论:唐东杰布开创藏戏有哪些传奇色彩?

2.交流:

○艺术的传奇:一位僧人→开山鼻祖

○艺术力量的传奇:一无所有→58座铁索桥

○勇敢的传奇:伟大的宏愿→凶险的自然

……

重点引导朗读、体会“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

(五)设疑总结课文,提升学生认识

1.师:时至今日,藏戏仍如雪原上一朵雪莲花盛开不衰、深深扎根在高原人民的心灵深处。她是怎样永葆艺术生命的呢?

学生:师传身授,言传身教。

2.进一步引导,让学生明晰,艺术只有植根于人民,植根于生活,才会长盛不衰,才会永褒魅力。

(六)模仿开头写法,练笔迁移能力

课外去了解一种自己感兴趣的剧种或民俗特色,学课文1-3段的方法写个开头。

板书设计:

为民造福

开创

开创藏戏

戴面具

藏戏特色没有舞台

三五天没结束

师传身教

传承

篇6:《藏戏》教学设计

本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所介绍的剧种学生们比较陌生。文章开头用了三个排比句“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结束呢?”既道出了藏戏的特点,又引起了读者的极大兴趣。唐东杰布,明代著名的建筑师,藏戏的创始人,是藏族人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课文以一个美丽的故事为引子,娓娓道来,为我们讲述着藏戏的由来,藏族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怀着对藏族人民的无比热爱,“许下宏愿,发誓建桥”。和七位“能歌善舞”的姑娘组成了第一个藏戏班子,于是世界上从此有了这“简朴”的藏戏。

整篇文章以“简朴”为特征,为我们介绍了这承载着藏族历史和文化的“活化石”。

【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总体上学习基础不够扎实,两极分化距离较大。同样的一篇课外阅读作业,最快的学生与最慢的学生在阅读完成时间上整整相差近一倍的时间。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基础之间形成鲜明的反差,也就是简单的知识学生表现为很强的表现欲望,积极性高涨;而对于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学生望而生畏,表现出无能为力的态度。

【我的思考】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中介绍的剧种学生们虽陌生,但插图中那花花绿绿的服饰对学生来说也是不小的吸引。本课除了一些人名,地名生僻词以外,文章通俗易懂,段落层次也比较清晰。所以我围绕课前阅读提示,确定了最基本的三点学习要求,并借助图片、资料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完成学习目标中的任务。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剧种、面具、激流、发誓、布施、鼻祖、柔顺、压抑、能歌善舞、别无所求、蜂拥而来、铺天盖地、肃然起敬、美不胜收”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藏戏的形成及特点,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课: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戏曲种类吗?(生答后出示相关资料,请生欣赏我国的六大戏剧。)

【设计意图】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我国不同戏曲种类的特点及它们的优美之处,使学生对这一话题产生兴趣,也为接下来的新课做个铺垫作用。

今天,我们认识一个新的戏曲种类——藏戏(师板书课题,齐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我国不同戏曲种类的特点及它们的优美之处,使学生对这一话题产生兴趣,也为接下来的新课做个铺垫作用。

2、读课前阅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师板书目标)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师:这篇课文的生字词较多,在完成学习目标前,我们先来解决一下课文中的生字词。

1、听课文录音,标出自然段,把难读的字注上拼音。

2、出示练习,请生上台完成,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习题中,把文中难懂的词语列了出来,为学生扫清字词障碍起到直接作用。

3、出示文中四字词语,齐读。

【设计意图】直观、明了,对学生的形象记忆有很大帮助。

4、请生分段读课文,正音。

三、完成学习目标。

1、藏戏是怎么形成的?

找找文中从哪到哪写的是藏戏的形成?(用自己的话说说藏戏是怎么形成的)

这个传奇故事中最让你感动的地方是什么?

2、理解文前的三个反问句

(1)出示,请生读。

(2)把三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3)从这三个反问句中你能知道藏戏的哪些特点吗?

(4)说说连续用三个反问句的好处在哪?(连续三个排比式的问句,更加突出了藏戏的特点,其中还有着民族的自豪感。)

(5)齐读三句话

【设计意图】三个反问句是全篇文章的开始,内含了藏戏的三大特点,对后文的学习至关重要,通过这三个问句也让学生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方式——排比。

3、了解藏戏的特点

(1)藏戏的主要特征——面具的特点

第一个反问句中提到的面具,文中是怎么介绍的呢?(板书:面具)请同学找到相应的段落自由朗读,适当做批注,看看你都读懂了什么?

欣赏面具图片(请生适当结合文中语段介绍)

【设计意图】这一自然段详细介绍了藏戏的特点,图文结合的方式给了学生直观的印象,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用一个词形容一下藏戏中的面具(出示填空: 的面具)

【设计意图】通过刚才的欣赏,学生了解到藏戏的最大特点就是要带面具,那形态各异的面具已经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此刻完成这样的一个填空,正好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和同学们交流。

(2)藏戏的其它特点

除了带着面具,藏戏在表演过程中还有哪些特点呢?请大家默读17——20自然段,完成填空。(出示填空)

默读课文17——20自然段,完成填空。

藏戏的舞台( );

剧情靠;

固定的程式是( );

唱腔、动作( );

演出时间( )。

(板书:舞台、剧情、程式、唱腔、动作、演出时间)

结合板书师小结(板书:主要特征,其他特点)

【设计意图】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这又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用表格的形式帮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完成下面的学习内容,省略了冗长的讲解。

4、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四、回顾全文。

1、学习完了全文,让我们来整体回顾一下(出示填空)。

全文填空:文章先用三个反问句概括介绍藏戏的主要特点( )、( )、( ),然后介绍藏戏鼻祖唐东杰布()的传说故事,紧接着介绍藏戏的重要特征( )的特点及作用,之后又简略说明( )。最后用一句话( )全文。

2、结合填空,给课文分段。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对整篇课文的回顾,既让学生对全文进行了整合,又让学生在这种整合中给课文分了段,理清了文章的脉落层次。

五、作业:搜集我们的地方戏——黄梅戏的资料,试着出一份手抄报。

篇7:论藏戏的传承和保护

一、藏戏传承保护的现状

藏戏于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藏自治区藏戏的传承团体, 主要分为民间藏戏班和国有藏戏团两种模式。前者如拉萨市城关区娘热民间艺术团和雪巴拉姆藏戏团, 后者如西藏自治区藏剧团。

1.娘热民间艺术团

拉萨市城关区娘热民间艺术团位于拉萨市北郊的娘热乡, 笔者于2015年7月和2016年1月前往该地做田野调查。娘热民间艺术团的前身是成立于1979年的娘热乡藏戏队, 该藏戏队隶属娘热乡, 所有开销均由娘热乡政府负责。后由于乡政府无力负担开销, 藏戏队转由当地藏戏爱好者格龙承包, 于是, 这支藏戏队成为名副其实的民间藏戏队。藏戏队成立之初, 资金匮乏、排练场地紧张, 格龙先生便带领这群热爱藏戏的队员们, 克服重重困难, 终于在1994年成功建造了排练场, 排练场建筑虽为简朴的土木结构, 却在根本上解决了藏戏队排练场所的重大问题。同年, 格龙先生为藏戏队购置了服装、乐器和道具等演出必需品。到了2000年, 格龙又筹资改建了排练场, 这个新的排练场在旧排练场的基础上建造, 主体结构为两层楼房, 据此娘热乡藏戏队的排练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 演出机会也增加了不少。截至笔者调查, 藏戏队员的工资已从原来的380元上涨到2 000~3 000元不等, 藏戏表演给队员们带来了较之以往更多的收入, 藏戏队的年收入也大幅提高, 但有时高达150万元的年收入也很难维持整个藏戏队的庞大开支。因此, 对于像娘热民间艺术团这样的民间藏戏班而言, 资金短缺依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娘热民间艺术团于2006年获得“文化厅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奖”、2007年获得拉萨市文化局雪顿节首届藏戏比赛一等奖和组织奖, 2008年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藏戏《吉祥奥运》的表演, 2015年参加了庆祝“3.28”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文艺演出送社区活动, 2015年参加西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献礼演出活动等。目前, 娘热民间艺术团的发展态势良好, 藏戏队员们对现状感到满意, 但面对八大藏戏传承的巨大压力, 这些年轻的队员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据调查, 娘热民间艺术团的现有队员趋向于年轻化, 多接受过专业、规范的训练, 现代歌舞表演元素与传统藏戏表演艺术糅合在一起, 向我们抛出了一个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宏大问题。

2.雪巴拉姆藏戏团

雪巴拉姆藏戏团虽然也属于民间藏戏团, 但它与娘热民间艺术团的发展路径不同, 它的主要受众是进藏旅游的国内外游客, 该剧团加入了西藏旅游股份有限公司, 其发展与西藏旅游业的发展密切相关。雪巴拉姆藏戏团的经济来源主要是演出收入和旅游公司的拨付, 政府部门在对藏戏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做资金支持预算时, 并未把雪巴拉姆藏戏团涵盖在内。因此, 该民间藏戏班有时会遭遇资金短缺的窘境。根据田野调查, 雪巴拉姆藏戏团目前的发展前景较好, 但只能表演八大藏戏中的五个, 剧目的演出内容还是非常有限, 这是该剧团目前需要攻克的主要难关。

3.西藏自治区藏剧团

相比较前两个民间藏戏团, 西藏自治区藏剧团这一官方藏戏团的发展现状最佳:资金充足, 条件优良。不过,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 西藏自治区藏剧团的“官方”优势恰恰是易转化成其劣势的所在之处。日常管理和演出深受官方政策的影响, 导致其远离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 对现代受众的审美习惯和消费习惯产生了陌生感, 故可能导致其演出偏离传统, 使受众产生距离感, 不利于西藏传统藏戏的传承、保护和发展。

二、藏戏传承保护中的问题

根据笔者的田野调查, 藏戏在青少年甚至是老年人群体中的传承现状令人担忧。笔者于2016年1月23日在布达拉宫广场对50~70岁年龄段老人的调查显示, 近1/3的受访者对藏戏表演内容不甚熟悉, 极个别受访者几乎不观看藏戏演出。但不论对藏戏熟悉与否, 受访者对上文提到的娘热民间艺术团的认可高度一致, 他们对该团的表演极为赞赏, 可见娘热民间艺术团的演出风格和模式的创新较为成功。不过, 近年来随着西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西藏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经过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 西藏传统民间艺术的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狭窄, 藏戏等传统文化娱乐的传承和保护正面临巨大困境。

1.资金短缺

如上所述, 拉萨市城关区娘热民间艺术团和雪巴拉姆藏戏团, 由于其民间藏戏班的身份, 导致其保护和发展资金较为紧张。娘热民间艺术团, 由于近年来自身经营状况良好, 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以往资金紧张的局面, 但每年的近20万元的演出收入对于整个剧团藏戏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工程来说, 简直是杯水车薪。面对日益上涨的日常演出消费:服饰、道具、交通、食宿、误工费、咨询费等, 经营良好的娘热民间艺术团和雪巴拉姆藏戏团, 都感到吃力。如果再加上代表性传承人的生活补贴和医疗费用等, 需要的开销就更大了。西藏自治区藏剧团这一官方身份的藏戏团, 其资金状况相对于上述民间藏戏班, 的确宽裕了不少。但我国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只藏戏一个, 西藏自治区内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不只藏戏一个, 尽管中央和西藏地方政府每年都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预算和拨款, 藏戏也只能分得一杯羹而已, 有限的拨款对于藏戏的有效传承、保护和发展, 也还是存在缺口。

2.传承人断层

传承人断层的根源是记忆链的断裂, 藏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危机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 藏戏在民众记忆尤其是民众日常生活中记忆链的断裂, 将已断裂的记忆接续上去是藏戏传承的关键。不仅是藏戏, 国内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普遍存在传承人断层、人亡艺失的现象, 出现这种现象的“非遗”多是一些在现代社会中难以取得良好经济收益的项目。相反, 那些能够进行生产性保护的“非遗”项目则较少出现断层现象, 当在家传承老手艺比外出打工收入高时, 青年人多会毫不犹豫地放弃在异地风餐露宿的生活, 转而选择守在家人身边从事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的工作。由于藏戏不像某些手工制作技艺那样可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大收益, 故其不可完全按照生产性保护的条条框框开展传承、保护工作, 因此就不难理解藏戏传承记忆链断裂困境的出现。

3.受众渐少

观众渐少与传承人断层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由于能够表演传统藏戏的传承人相继离世, 导致现如今呈现在受众眼前的藏戏失去了旧时的熟悉韵味, 一些剧目的表演逐渐失传, 因此, 受众的观赏兴致逐年下降。加之诸多集声光电于一体现代娱乐方式的诞生与流行, 受众的目光被现代文化娱乐方式所吸引, 受众与传统藏戏的距离渐行渐远。2016年元月娘热民间艺术团在拉萨夺底乡维巴村演出时的情景足以证明:多数观众是老人、妇女和儿童, 青年人数极少。维巴村大多数青壮年男女平日不在村里, 他们大部分时间在拉萨甚至内地打工, 和内地一样, 村里只有一些留守的老人、妇女和儿童。儿童出现在维巴村藏戏演出的观众席上, 这不能不令人欣慰, 可是这些儿童和婴儿的年龄偏小, 他们的观看藏戏不是出于主动而是出于被动, 由于年龄太小须由长辈照顾而被“被动”地“被带到”藏戏演出现场的缘故。上文所讲笔者在拉萨布达拉宫广场的调查, 也能说明这个问题, 将近三分之一的藏族老人也不再像过去那样聚集在一起听传统藏戏, 新式歌舞和新式播放器 (CD、手机等) 充斥着老人的生活, 他们身边的娱乐方式过多, 使他们无暇顾及藏戏演出。

三、针对藏戏传承问题的对策

1.保护传承主体

我国早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 多停留在“见物不见人”的层面, “非遗”传承主体未得到应有重视。但目前的“非遗”研究中,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了“人”之决定因素的重要作用, 明确提出解决传承人的问题是当务之急的看法。[1]具体到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戏而言, 其传承多为口传心授的传统模式, 传承链和记忆链较为脆弱, 一旦老戏师不幸辞世, 就会严重影响藏戏的正常传承。因此,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藏戏传承的资金投入, 尤其要给予传承主体足够的生活补贴, 改善传承主体的生活状况, 提高传承主体的生活水平, 完善相关医疗保障制度。对此, 可多借鉴日本和韩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日本称“无形文化财”) 的相关政策, 他们对传承主体政策上细致入微的做法值得我国“非遗”工作者学习。

2.创造表演空间

相关政府部门应为藏戏团创造更多更好的表演空间, 也就是“藏戏演出时形成的那种独特的乡土空间”, 这种乡土空间里有“庄稼收成、宗教信仰、世间伦理、野俗文化”的记忆, “又有许多难以描摹的神话和故事”的记忆, “这种氛围贯穿在西藏民间各个场景, 是一种整体风貌和乡土空间结构”。[2]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 藏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关键是要重视“乡土文化空间”和“乡土生活逻辑”的作用, 如果离开原本属于民间艺术的乡土生态空间谈论它的保护和发展, 那么藏戏的保护和发展就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因为藏戏的生存本身就成了问题。藏戏表演空间的延续, 实际上也就是藏戏记忆的传承。那么, 藏戏传承的生活文化空间究竟该如何延续?已经断裂的记忆链又该如何接续?笔者以为, 藏戏传承的生活文化和记忆链的接续都需要深厚的记忆土壤做支撑, 记忆土壤来源于藏区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信仰, 因此当地人传统的生活方式、精神风貌和宗教信仰等, 看似平常, 实则为藏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根基。

以西藏自治区藏剧团为代表的官方藏戏团的表演空间较为富足;以娘热民间艺术团为代表的民间藏戏班的演出空间和生存空间相对较少, 能勉强维持演员和藏戏团的基本开支;但散落在西藏各地的规模较小的民间藏戏班的演出空间却变得愈来愈狭窄, 藏戏班的生存面临困境;对于后者, 相关政府部门应制定倾斜政策, 除了给予藏戏班资金支持以外, 为他们提供和创造恰当的表演空间显得极为迫切。

3.扶持民间藏戏班

西藏民间藏戏班的生存空间较为狭窄, 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在政策和资金等许多方面考虑到民间藏戏班的传承和保护。之所以要加大对民间藏戏班的扶持力度, 主要是因为民间藏戏班里蕴含着藏戏传统的精髓, 民间藏戏班是传承和研究藏戏不可替代的重要平台。民俗是一种兼具生活性和文化性双重属性的特殊事物, 藏戏民俗也不例外, 它生发于生活之中, 又在生活中传承和发展, 而与普通民众的生活联系紧密的是那些名声并不太大的民间藏戏班。民间藏戏班一方面可以借助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 另一方面需要牢牢把握广大民众这一受众群体, 用心钻研表演, 使其符合民众的审美与口味。只有将自身的探索、创新与政府的扶持政策相结合, 民间藏戏班才有可能走出目前的生存困境。

4.培养文化时尚

“非遗”研究者常秉持这样的观点:“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在现代文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下,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面临危机”。笔者认为, “非遗”的生存危机并不能全部归因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 “非遗”自身的守旧、保守使其远离现代时尚, 这也是导致其生存危机出现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以说, 现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古代社会里, 多是当时的社会时尚元素, 是很多人竞相追逐的潮流。因此说, 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戏的文化时尚, 寻找其新的生长点, 是走出藏戏生存危机的关键。藏戏文化时尚的培养, 与前文提到的藏戏表演中“传统与现代结合”的问题遥相呼应。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戏要想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下找到适合自身传承和发展的新的生长点, 需要把好现时代文化的脉搏, 摸清楚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心理特征、审美倾向和消费习惯。藏戏新文化时尚的培养可以与逐年兴旺的西藏旅游结合起来, 将与藏戏相关的新的时尚元素与西藏的民俗旅游联系起来, 新的文化时尚元素究竟是否可行, 这能够在海内外游客那里得到检验。

摘要:藏戏于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国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藏戏较大支持。随着西藏社会经济的发展, 民众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 在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下, 西藏传统民间艺术的生存空间愈发狭窄, 藏戏等藏民族传统的文化娱乐方式面临传承危机, 如资金短缺、传承人断层、受众减少等。相关应对策略如下:保护传承主体、创造表演空间、扶持民间藏戏班、培养文化时尚。

关键词:藏戏,传承,保护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3:270.

篇8:《藏戏》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2.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等查询藏戏的由来、历史变化及主要剧目等相关信息;藏戏面具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藏戏的有关图片,配乐介绍:藏戏是藏族的传统剧种,它简单到没有舞台灯光和道具,仅一鼓一伴奏;复杂到每个角色都要带着象征身份的面具;它漫长到要演出三五天还不会结束„„藏戏,以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代代传承下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藏戏是怎样形成的,有着怎样的特色。

情境导入,播放藏戏《文成公主》,用生动的视频,优美的唱腔,活灵活现的人物来引起学生对藏戏的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

2.板书课题

二、读文,理清思路

1.藏戏同其他剧种相比,独具魅力的地方是什么?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语句。(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一部戏演三五天还没有结束。)

三、朗读品味,了解藏戏的特点

(一)读第一部分,初步了解藏戏的特点 1.找读前三自然段,说说你都听出了什么。

(藏戏有三个突出特点;世界上这样的剧种很少,而藏戏是其中之一;连续三个排比式的问句,更加突出了藏戏的特点,其中还有着民族的自豪感。)

2.练习朗读后,找学生朗读,要求分别读出藏戏的特色;藏戏剧种的稀少;中国拥有藏戏的自豪。

(二)读课文第三部分,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

1.默读8自然段到最后,找与第一部分相对应的具体描写。(8—16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的特点;17—18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演出没有舞台的特点;19-20自然段写的是藏戏一部戏要演出三五天的特点。)

2.自由读8—16自然段,说说你进一步了解到了什么。

3.看图片,结合具体的面具,说一说颜色象征了什么,对角色的什么特征作了夸张。

4.自由读17和18自然段,结合“不要„„不要„„不要„„只要„„”来体会藏戏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更是简陋到了极点。

5.你想看藏戏吗,为什么?(感受藏戏的自然、古朴、神秘这些独特的魅力。结合看戏人,来体会轻松自然、随心所欲带给人们的艺术享受。)

(三)师生合作读,感受藏戏特点和相呼应的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1.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生读:8-16自然段。齐读,再找个别学生不看书来说,当堂消化。

(善者)的面具是白色的,白色代表(纯洁);(国王)的面具是红色的,红色代表(威严);(王妃)的面具是绿色的,绿色代表(柔顺);(**)的面具是黄色的,黄色代表(吉祥);

(巫女)的面具是半白半黑的,象征其性格(两面三刀);(妖魔)的面具是青面獠牙,以示(压抑和恐怖)。

2.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没有舞台呢?生读:17和18自然段。

3.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生读:20自然段。

4.师生合读:21自然段。

四、了解藏戏的形成

1.自读后小组讨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 2.交流、生发:(1)以弱抗强的传奇:年轻的僧人→凶险的自然。结合“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灌水吞噬”中带点的词,来体会雅鲁藏布江的凶险,一个年轻的僧人想为百姓造福,要与天抗争。这是勇敢的传奇。

(2)创造奇迹的传奇:一无所有→58座铁索桥。通过7位姑娘组成的藏戏班子,以艺术和善良感召人们,大家由哄笑到献出人力、物力、财力,在江上建了58座铁索桥,来体会这种齐心合力,人定胜天的传奇色彩。

(3)艺术的传奇:僧人→藏戏的开山鼻祖。这人仅由7人组成的藏戏班子,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诞生了一个为人们接受并赞叹的剧种。

五、总结

许多地区、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奇葩。藏戏,作为藏族的传统剧种,到几百年后的今天,仍有着无穷的魅力,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再一次齐读开头部分。

六、作业(选择你喜欢的题目来完成吧)

1、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藏戏的形成及特色。

2、学了本课,老师相信你一定对我们中国的民风民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网上有很多描写民俗的书籍呢,比如《中国民俗风情鉴赏》、《中国民俗知识百科》、《中国文化》等等,请你回家上网了解一下吧。

板书设计:

戴面具演出

藏戏

没有舞台

传奇来历:为民造福 开创藏戏

上一篇: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 选修下一篇:传统农业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