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忆故人作文

2024-04-25

清明时节忆故人作文(通用13篇)

篇1:清明时节忆故人作文

清明时节,把玩外曾祖母留给我的小玩意儿,往事一一浮现在脑海中。以下是关于清明节想起故人的作文,一起阅读吧!

清明时节忆故人

外曾祖母住在东北老家,我与她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有些记忆被时间碾成再也无法拾起的粉末,可有些却被时间打磨得光亮如新,珍藏在我记忆的深处。

我印象里的外曾祖母,瘦瘦的身子,瘦瘦的手,尽管年近百岁,却依然头脑清晰。她除了能够打理自己的生活外,还经常动手制作一些看似“古老”的小玩意送给别人,既快乐了他人,也愉悦了自己。

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次与外曾祖母告别的情景。那天,我们并排坐着,外曾祖母不紧不慢地打开一个大口袋,里面装满了她自制的小玩意儿。她像变戏法似的,一件一件拿出来,一边自我陶醉地欣赏,一边兴致勃勃地向我展示,还不断问我:“想要吗?想要就拿走。”那时我还小,不懂得如何哄老人家开心,只是不断地笑着摇头。她忽然紧皱眉头,装出生气的样子。我不知道怎么得罪外曾祖母了,不知所措地望着她。外曾祖母看到我小脸涨得通红的样子,又突然噗哧一声笑了,一把搂住了我。后来,她硬是让我把一大袋子东西都背回了北京。

可是,回到北京不到一周,一个电话打乱了我们的生活:外曾祖母病危了。

那天在饭桌上,我不懂事地冒出一句:“外曾祖母会死吗?”这句话让原本足够安静的饭桌沉寂得吓人,空气似乎也凝固了。

“乌鸦嘴!说的什么话!”父亲生气地率先打破了沉默。

“生死都是自然的规律,有生就有死,既然自己左右不了的事早晚要来,就看开些吧。”祖母不悲不喜地说。

一周的煎熬之后,外曾祖母与世长辞……

噩耗传来的那晚,父亲哭了,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他哭。我知道父亲是外曾祖母带大的,但我没想到一向坚强的父亲此时会如此脆弱、如此无助。那一次,我真的感到了畏惧。

可我当时不明白的是:作为外曾祖母的女儿,祖母仿佛很平静。深夜,她床头的灯却一直亮到很晚。我依稀看到祖母手中的相册——那是外曾祖母留给她的。后来我渐渐明白,所谓“平静”,大概是祖母已经看清人世间的什么东西了。

如今,外曾祖母那一袋子小玩意儿,我像宝贝一样珍藏着,每逢清明,便拿出来一一把玩。我现在知道,四代人表达爱的方式各不相同,但其中不变的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啊!

篇2:清明时节忆故人作文

(一)悼念杨长卿老先生

长卿老先生名永屏,按族谱序列应该是太爷爷辈分,生前饱学善书法,性孤高冷僻,故远离亲友,鲜少人情往来。退休后闭门专心研习古文、诗词,每日执笔不辍。昨日闻先生于9月27日辞世,享年93岁,学识无传人。

学富五车如璞玉,性情孤高迥交际。

超尘出世品自清,冰心热肠目睥睨。

此生几人能识荆?满腹经纶终遭弃。

西天也应有大椽,续写人间真善义。

(二)悼 子 宁

闻刘子宁大律师去世,甚感哀痛。想起离开蚌埠前与之 告别时的情景,不料竟成永诀。以此诗悼之。

生命价值非长短,灿如夏花即烂漫。

才高学渊可为师,行正品端堪称范。

有幸共事得诤友,无端别离失良伴。

此去天国虽遥远,勿忘世间有人念!

(三)悼 故 人

红颜早逝殊可悲,不幸婚姻铸祸因。

青山无声哀薄命,碧水有音泣孤闵。

淮畔风情处处在,小城故事历历新。

生命之歌虽短暂,回望人间有知音。

(四)怀念冠军

与老伴前往看望多年未见的`表嫂任达卿,谈话间得知其弟任冠军不幸于二年前因突发脑溢血去世,想起与他年轻时的许多交往,悲情难抑。

人中冠军有三赢:淳朴耿直善良心。

相识凤女结鸾俦,同样际遇成知音。

青春影像如再历,音容笑貌忆犹新。

篇3:清明时节忆故人

清明节这一天,来到北京昆玉河畔,婆娑绿柳风中摇曳,一汪春水无声无息。不由想起,西湖的明前龙井可是清香依旧?滇池的娇艳山茶是否绽放如霞?一条鱼儿跃出水面,层层涟漪搅乱心绪,几位故人的音容笑貌浮现在眼前。

王选老师是去年2月走的。多年以前,为做激光照排报道,有幸多次采访过王老师。记得王老师中等个子,有些瘦弱,说起话来声音轻轻的,南方口音。王老师有些话相当经典,这里试摘一句: “我发现,在我真正是权威的时候,不被承认,反而说我在玩弄骗人的数学游戏;可是在我已经脱离第一线、高峰已过,已经堕落到了靠卖狗皮膏药为生的时候,却说我是权威。”王老师辞世之后,计算机世界传媒集团总裁刘九如曾撰文悼念,文中说: “1996年的一天,我去他的办公室,他指着已经堆得比办公桌还要高的《计算机世界》报向我说,‘我可是保存着你们1980年创刊以来的所有报纸’,并拿出《计算机世界》的第一期报纸给我看,我当时异常激动。”

孙玉芳老师是前年1月走的。多年以前,为做国产操作系统的报道,也曾有幸采访过老师。孙老师很随和,相当健谈,说起话来滔滔不绝,语速很快。孙老师一生致力于操作系统,被人称为中国的Unix之父,生前创办了中科红旗。孙老师搞国产操作系统几起几落,最后走上了开源的道路。现在国家大力推动开放源码,Linux在中国生根开花,处处都有孙老师的影子。近两年来,在全球范围,开放源码大行其道,与微软成分庭抗礼之势,想必也是在孙老师意料之中的发展。

陈春先先生是大前年8月走的。北京的中关村是世界闻名的高科技园区,陈先生被称为“中关村第一人”。他于1983年注册的“先进科技发展服务部”是中关村第一家民营企业,勇开风气之先。陈先生在世时多次来报社讨论中关村发展,为我们的报道出谋划策。记得最后一次与陈先生交往是2004年7月,《计算机世界》报第1000期的时候我们专门采访了陈先生,以“开启中关村”为题回顾了这段往事。一个月后,先生辞世。

王老师、孙老师和陈先生都是《计算机世界》报自创刊以来的老朋友,相交甚深。除这几位之外,近两年驾鹤西归的IBM大中华区政府及公众事业部总经理李清平先生、爱立信中国总裁杨迈先生、网易CEO孙德棣先生,也都和《计算机世界》报有过愉快的交往与合作。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人生苦短,百年光阴好似天际流星一闪而过。春夜里,虽有群星闪烁,可那些陨落星辰曾经的美丽依然镌刻在人们的记忆里。河畔边,那一汪春水弯弯地伸向远方,仿佛是连接生者与逝者的丝带。

篇4:清明时节忆屈原作文

我们怎能忘了屈原,在怀王客死于秦之时来到江边,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举世皆醉,而我独醒。”渔夫劝他说:“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哺其糟而啜起醴?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长叹一声说:“世人又有谁能理解我呢?楚国日削月割,怀王客死于秦,只剩下无能的襄王与子兰。楚命不久矣,我又有何颜面苟活于世?唯有一死,乃了我心头之恨!”乃作《怀沙》之赋,然后怀石投汨罗江一死。后人对此不平,以为楚王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尽忠和报效,我认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政治家与政客不同,前者是别无选择的献身,后者却是投机。身为“楚臣”,他不能承受楚国亡国的`事实。

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使“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诗人可以以“诗”爱国和救国。他可以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奉献,但作为三闾大夫必须沉江。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一个政治家面对失败的唯一选择,他把作为“政治家”的责任放到“诗人”之上,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屈原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侵入受辱而死的。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国。他要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的、独立的死。“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他悲吟着,高歌着,在汨罗江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如归地赴死。

屈原的死是伟大的,他为了祖国,为了社稷,殚思极虑,至死不渝,流芳百世,名垂青史。

篇5:清明时节忆英雄优秀作文

直到后来我才明白。你们走后,这世间,春华依旧,不知死,只知生,一如往常的春意盎然。万物生生不息,世间循环不止 ,一切照旧,仿佛在宣告你们未曾离去,可是却没有你们的身影了。

就像是那纷纷扬扬洒落的樱花瓣,在春日里面飞舞着,徜徉着,落入土壤,落入山坡,化为明年的肥料。有天真的孩童或在这阳光灿烂的日子去抓,抓着几片,又复归与烂漫,只留下了一手的花香,才惊觉,你们已经离去。

而更多的人只会抓了个空 ,任花瓣擦着身旁滑过,任泪水于面旁流过。这就像那些家属的心情吧,那薄薄的骨灰,仅仅一张纸的死亡通知单,并已经告知了一切的结局。很轻很轻的纸,却有着那般的重量。我们不死,我们眷恋,我们固执守望你们曾留下来的痕迹,凝视着这些英雄般的身影,毅然决然的离去。

今天是国祭日,举国同殇,用行为来守望着你们的身影。你们是英雄,以敬山川,望你们的英灵能够走好,在没有这世间的痛苦。向英雄致敬,致敬英雄的行为,他们是一群勇敢无畏的逆行者,在全社会一片动荡,惶恐不安,不知道如何是好的时候,只有你们这群英雄毅然决然地冲到了战场的一线,不计生死,不顾辛劳,用自己的行为谱写了生命的伟大。

疲劳的双眼中,所有的是对生命的热爱,对于每一位患者衷心的守望。因为你们知道,自己稍微多休息几分钟,可能随之而来的便是一位患者的消逝,你们不愿看到这一幕,于是连续几十小时不休息了,甚至猝死在病人面前,疲惫的身体得到了休息,却是永远的安详。在这段日子中,我们明白了什么是生死,也更加明白了生死的意义,我们就像那抓不到樱花的孩子,想要抓住些什么却始终无能为力,只能固执的凭吊你们曾来过的痕迹。

清明的意义是记得。一个生命的逝去,并不是肉体的死亡或者灵魂的消失,也不是自身所创造价值的离去,而是这世间无人依然能够记得你。这个日子,是为了永远铭记这些英雄。寒冬里我们被困了整整两个多月,而有些人却永远困在了这个冬天,再也看不到春日的到来。

可这些人呢?刘智明院长去世那天,爱人蔡利萍护士长追着灵车跑了好远,防护服太笨重她实在跑不快,可就算跑得再快,谁又能追上一个永别之人呢?

那些离去的病人,你知道吗?你走的那天,主治医生在隔壁房间摸黑坐了好久,他在责怪自己——到底哪里没有做到,到底有没有另一种可能。或许,如果自己当初选择了另一种方案,哪怕只是些细微的希望,你都可能还活着,还能再对我微笑。见惯了每一次生老病死,所拥有的并不是对生命的漠然,对死去的冷漠;而是学会敬畏生命,既然见证死去,就要更知道每一个生命的不易。这是医德,是担当,也是骄傲。

武汉的痛,不是一个城市的痛,而是中国的痛。我们在焦灼,我们在焦急,等待着一个又一个的消息,希望这猖獗的病魔能够再一次败于我们的手中。我们等到了,你们做到了,但是可能我们却再也看不到你们了。这是医生的坚守,这是不灭的光辉,你们是英雄。面对着一个个痛苦呻吟的病人,面对着已经死去的丈夫,蔡丽萍此也曾抱头痛哭,但转身间便擦干眼泪,重新战斗。

那些失去的人啊,我们愿做你们的眼睛,重新来看这祖国的大好河山,那些山水,那些壮举,那些人,那些事。你们就救了这片天还给了我们,然后微笑着走了。可曾有过不舍,看着身后是嚎啕痛哭的亲人,也许曾有过吧,只是再也回不去了。

如果你要问我,以何奠你?或是以眼泪,以沉默,以铭记。默哀三分钟,并不是一种形式,也不是一种行为,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佩,以及一种追忆。山记得你,海记得你,人民记得你。在这一天,放下手机吧!这国家有着大好河山,有着一群可爱的人民,有着你在意的人,不要当岁月流转一切只能追忆的时候再去后悔。

篇6:以清明时节忆父亲为题的作文

小时候,我是一个挑食的孩子,很多东西都不吃,真的是宁肯挨打也不吃。体弱加上多病,村上很多人以为我是养不活的。那时候,父亲已经四十多岁了,上面的六个孩子让他已经费尽了心力,而且是以严厉的教育在周围都有名气。面对着那样的一个我,父亲的严厉似乎变淡了很多,而是每天和母亲一起变着法的给我弄点吃的,在有限的条件下,能够养活一个那样的我。我记得,那时候,我总是扁桃腺发炎,继而发烧,整个喉咙似乎被堵上了,什么也吃不下。整个人只剩下一个大大的脑袋和细细的脖子,瘦弱的身子。几乎是每半个月一次的发烧,喉咙出状况,让他们绞尽脑汁也找不到解决的办法,找农村的老太太用手指头沾上白矾,伸进我的喉咙,使劲的捺,直到出血,每次我都被恶心的一塌糊涂,也吐得一塌糊涂,可是也无济于事,能好上半天或一天。后来,实在无奈,父亲就在筷子上绑上缝衣服的针,用刷子按着我的舌头,用针来扎,现在想来,那真的是一种酷刑。可是,在那时的农村有什么条件和办法呢?看我什么也不吃,父亲是很着急的,偶然的功夫,发现我吃红薯,面稀饭煮红薯,成了主要的`饭食。无法忘记的是那一年还不到红薯成熟的季节,我再次拖着背肌肉注射了青霉素的一瘸一瘸的腿从小学回家,看见父亲从还没有成熟的红薯颗上扒出了几块红薯拿回了家。那一幕,我一辈子都无法忘记。父亲,以严厉著称的父亲,在那一刻,我记忆里只有温情。

篇7:清明时节忆父母

又到清明,又到了给故去亲人上坟的时节。每当给父母上坟时,我总是思绪万千,想起他们生前的音容笑貌,我禁不住潸然泪下……

父亲和母亲都是地地道道、老实巴交的农民,一生勤劳而又朴实、平凡而又普通。一辈子没有做过职位显赫的大官,没有成就过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留下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也没有创下金玉满堂的大富大贵。

父亲和母亲的一生,是艰难困苦、倔强不屈的一生。他们共同携手依靠自己的肩膀,呕心沥血、无怨无悔,艰难地支撑着家庭。他们一生共生育了八个孩子,但是,由于当时医疗水平差和家庭经济拮据,好几个孩子都不幸幼年夭折了。

我无法忘记父母为家庭付出的一切艰辛。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我们全家一直生活在爷爷留下的三间破旧的茅草房和一个残破的窑洞里。为了让我们能够住上新房子,父亲和母亲携手不分冬夏,一镢头、一镢头地挖土,一小推车、一小推车地推土,用了十多年的时间让我们如愿以偿住上了新房。为了维护家庭,为了孩子们的生存,他们顶酷暑、冒严寒、踏雨雪,借东墙、补西墙,挖中药、捡羊粪,捋槐叶、砍树枝,一次次饱受别人的冷眼。

父母虽然目不识丁,但他们仍然极力鼓励我学习。让我终生难忘的是在1982年,当时我高考距离预选相差17分而被取消了高考资格。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多方举债,父亲曾有意让我留在农村务农,学木匠。但是,母亲听取了班主任的建议后,依然希望我能够留校继续复读。1983年我没有辜负二老的希望终于考上了大学,成为当时远近闻名的大学生,成为我们家走出山窝的第一人。父母也为此骄傲不已。

我忘不了,中学和大学期间,为了让我能够安心学习,父母想尽一切办法东拼西借给我凑学费,又让妹妹、弟弟走村串巷去卖烹香酥给我筹钱,还经常给我送来腌咸菜、烙烙馍,想尽一切办法改善我的生活。

上学没有衣服穿,父母起早贪黑纺花织布;没有衣服换,父母就晚上洗衣再烘干;没有菜吃,父母便多次去集市上捡菜叶;没有闹钟,父母一夜多次起来听鸡叫!

我忘不了,每到周末放学,他们都会在村头静静等待我的归来;每次去上学,他们会千叮咛、万嘱托,一直摸黑远远地送我一程,直到看不到人影方才离去。我还忘不了,为了我的学习,他们虽然大字不识一个,但还时常去学校向老师询问我的学习情况。

记得母亲在郑州治病时,我还曾给几个姊妹述说:“若没有母亲当时的果断决定,就没有我的今天!没有她,也不会有你们的今天!”

天有不测风云。2007年农历6月20日,在与病魔抗争了两个月之后,我的母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们把所有的遗憾和关爱全部寄托在父亲身上,但是,农历10月17日,父亲也离我们而去。

母亲和父亲的相继离去,让我感到十分内疚。母亲去世的前一天下午,我接到单位通知,让回单位迎接国家的一个检查团,可没有想到次日早上母亲就离开了人世。父亲突发急病住院后,心率刚趋于稳定、神志也不再昏迷时,我又因工作当晚离开。可是,恰恰是刚刚离开的这几个小时,父亲便于次日离开了人世。

我一直在问自己,为什么父母他们都不给我最后一次见面的机会?我问苍天、问大地:父母亲辛苦劳累一生,行善积德无数,他们是天底下最善良的人,是天底下最勤劳的人,是天底下最伟大的父母亲!为何对我如此不公!可是,苍天无言,大地无声。我一直在内疚、自责、后悔……

孔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近期学者也研究发现,经常回忆父母的人心情会更平静、脾气会更温和。我感谢父母,感谢他们教我如何做人、做事!父母一生中的勤劳勇敢、正直善良、心胸开阔、刚强不屈、忍辱负重、不畏权势、不争名利等一言一行,一直都是我学习的榜样。这些精神,是我们子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清明时分,愿天上的父母不再辛苦生活,愿他们永远开心快乐……

篇8:以清明时节忆父亲为题的作文

我上初中了,离家有六七里地,平时住在离学校较近的姐姐家,只有周末,再回到家里去。贫穷的岁月,那样的距离只有唯一的交通工具,那就是双脚。那时候,每一周只会休息一天,周六的下午放学,急匆匆的往家里走,周日下午,再赶到姐姐家,不耽误第二天的上课。由于小时候的体弱多病,再加上上学比同龄的孩子要早一些,上初中的时候,我的个子很小,每次排座位,我准是第一个,坐在板凳上,腿是够不着地面的。可想而知那样的一个我,每到周末,那六七里地对于我是多么的漫长。到了冬天,天黑的早,往往没有走到家天就黑了,我是多么的恐惧。走过一大段没有人家的田野,黑乎乎的影子,一处又一处的坟茔,让我心里发颤。但是我知道,只要慢慢往前走,父亲一定会在村口的水渠头上蹲着等我,披着那件大黑袄。从看见那个模糊的黑影开始,我就再也不害怕了。父亲,从来不会让我失望,哪怕什么也不说,我知道他一定会等在那里。而今,那条步行的小路已经荒废了,每次我回家也都是以车代步了,父亲蹲着的那个水渠也已不见了,可我总还是忍不住张望再张望。我多么希望父亲还会在那里等着我。

篇9:清明时节忆先烈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清明时节忆先烈》。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踏青郊游,我们追求的远离雾霾和烦恼的轻松、欢快;扫墓祭祖,我们缅怀追忆的是先烈们永不磨灭的精神。

在清明这一天,在各个烈士陵园中,都会有大批自发组织扫墓的人群,人们献上洁白的花束,以自己的方式寄托对伟大革命先烈们的哀思。

为什么人们会对革命先烈们有着如此崇高的敬意?我想有一下几个原因,是革命先烈们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尊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的为了彻底埋葬旧世界,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前赴后继,英勇作战,抛头颅、洒热血;也有的在和平建设时期,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献出青春和热血。

他们之中,有在抗日战争中浴血奋战直至牺牲的吉鸿昌,有被敌人严刑拷打也宁死不屈的赵一曼,也有选择牺牲自己掩护老百姓和大部队的狼牙山五壮士。他们是整个抗日战争中英勇作战的战士们的杰出代表,也正是这种不畏强敌,誓死打击日寇的精神,支撑我们中华民族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篇10:清明时节忆爷爷

蒲永天

爷爷离开我们已经五年多了,我们常常会在不经意间将话题转向爷爷,谈起他琐琐碎碎的一生。当又一年的清明到来之际,爷爷的坟头已青草碧绿了,在人们缅怀逝者的日子里,我非常的想念爷爷,想念他对我的疼爱。

一点身世。说起来爷爷的身世并不离奇,只是它成了我们家里的古今,先是被爷爷自己,后来爸爸常常向我们晚辈说起。说起的时候他们眼里饱含沧桑,任由你将这古今的背景涂得苦难重重。

爷爷的父亲,我的太爷是一个大个子但眯着眼睛的人,有人说我太爷很能干,排行第七,都叫七太爷,据说是生前挣了不少光阴,只是全都被他奸猾的侄儿弄走了。但从爷爷的口中得知,太爷在世的时候家里穷得炕上只铺着一张席子,一家人常常饥不果腹,而太爷整天跟着庄上的一位画匠四处吃食房,日子自然过得不错。可除了自己吃得好点之外,太爷似乎并没有给家里挣回多少钱,没有给家里带回一些实在的好处来。反倒是家里的活全都担在了爷爷一个人身上,朴实敦厚的爷爷尽管吃苦耐劳,也还是没有将一个大家庭焕然一新。

爷爷的亲生母亲去世之后,太爷又续了一位比他小许多岁的太太,于是爷爷又有了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家里倒是热闹了,但生活更加拮据了。爷爷说起他这个弟弟,总是长吁短叹的,说正值年长就去当兵了,后来不知怎么逃回来就病死了。爷爷在世的时候,我们每年清明节都要在爷爷的嘱咐下,去庄子的后面的一块田地里,去祭奠他的这位夭折的弟弟。其实,那块地里既没有墓碑,也没有坟堆,我们只靠也有的讲述,大概找地方上坟。爷爷去世的这几年里,我们由于爷爷的缘故,才没有再去给这位我从未曾谋面的二爷上坟。

爷爷一生背负着如许多的苦难,上要伺候我曾祖母,下要拉扯这一大家子人,就父亲弟妹就有八个,今天的我实在难以想象那是我们家里是什么样子?太爷走时我父亲还小小的一点,根本帮不上忙,父亲前头的两个姑姑,倒是能拾回来一些猪食,稍微帮一点爷爷的忙。爷爷非常关注他仅有的这个妹妹,因此我的姑奶奶嫁给了一个有点钱的人作了他的续弦,谁知自姑爷逝世后家道中落,老了的姑奶奶竟没人管了,一个人孤苦伶仃的,一直牵着爷爷生前的心。也许现在,爷爷倒可以放心了,成了五保户姑奶奶,今年政府给她家盖了几间新的砖瓦房,日子有了保障。

解决最普通的生活需求,才会使人背负莫大的苦难。走完八十多个春秋时,爷爷的身体佝偻成一张弓,瘦成一捆柴,他的这点无足轻重的身世不会被人记住,但我想起并且写下,感觉到我的幸福日子,根是那样深的扎在爷爷过去所经受的苦难里。

关于爷爷的讲述。爷爷的一生应该和土地紧紧相连。在爷爷去世前的几年里,他也放不下劳动,下不了地,就主动要求承包房背后这块出不了多少粮食的地。由于载了很多果树,周围又被一些高达的榆树、白杨树死死地遮住,所以这块地没有引起家里的重视。有时种点洋芋,到收时烂个精光,连子都收不回;有时种麦子,也被老鼠糟蹋完了。但地不能荒着,种点红麻、豌豆之类的杂粮,爷爷就整天的在这里捣腾,做得认真,活做完了也常在这里转着。尤其是秋天收割时,他总是将庄稼一根一根的理顺,细细地捆好,捆的豌豆在尖上绾个结,就像一个草人一样干散。收完庄稼,拾完漏下的颗粒,爷爷就开始干一件极细极细地活了----翻地。其他的大块的地都用拖拉机耕了,唯独这一块,爷爷要一点一点地翻,他翻一铁锨,就细细地将土疙瘩打散,拍得平平整整。干着活要花去爷爷好多时间,可他不急,他说这也是一个干头吗。我问爷爷,年轻的时候干活也这样细这样慢吗?他就立刻否定了,并向我无数 次的讲起他过去的辉煌,就这样,在他的不断地讲述里,我了解了一个与现在截然不同的爷爷。

爷爷说他年轻时是个好劳力,或干起来卖力,饭也吃得多。互助组的时候,给一家碾场,还未到吃饭的时间,他就饿了,他和另外一个和他一样强壮的年轻人,把东道主家用于晌午的一筛子凉面给吃完了,结果弄得东道主家晌午时没法招待其他人,其尴尬可想而之。由于身体素质好,爷爷就去煤山拉煤。赶着马,驾着木制的大马车,从海甸峡到临洮城,爷爷说他赶了一趟又一趟,很苦很累,但又很风光,这在当时算是好差事。由于这样,爷爷对临洮城逛得很熟,什么骡马市、灰盐市„„他都如数家珍地给我讲起。----但有高楼的新城,他却一次也没有去过。

爷爷之所以赶马车拉煤,另一个原因就是他是驭马的好手,再调皮的马他也会制服。农业社里,他就是对里的饲养员。据爷爷将过去的马圈在我们庄东面,现在只残存着一道土墙,爷爷在这里有一间房子,里面的土炕总是被烧得滚烫滚烫的。这马圈里还有许多果树,也有他看管着,心想那时父亲弟妹几个肯定解了不少馋吧,没承想,爷爷从来不让自己的子女去动农业社的东西,所以对于父亲们来说爷爷当饲养员,有同无,而爷爷却终生难忘这件大事。爷爷憨厚老实在当时是出了名的,致使有传言说太爷见爷爷这般老实巴交,就把自己挣得仅有的钱都给了邻居家的他侄儿,甚至有人夸张说,自家杀了猪,太爷也要乘不人备将大块的猪肉从墙上传过去,因为太爷这个很尖的侄儿曾扬言要服侍他。爷爷老实的性格在太爷眼里是无能和懦弱,但在许多乡亲眼里却是善良和老好人的标志,一提起爷爷,许多人对会用同一种带点感慨地说„„是个好人哪„„

没有电磨的那些岁月里,人们的粮食都涌向水磨坊,落后的生产条件,使磨面这种现在看来简单的时成为极其困难的事。人们把面送上去,好久才能磨上,这期间人多事乱,难免丢失什么。爷爷就又讲起他的“好人好事”来,有人忙极了,走后他发现磨坊的角落处有一袋白面,他说二话没说,他就把面弄到自己跟前。他得意他的聪明,说不拿过来,那人肯定把面丢顶了,幸亏遇上他,那人后来找见他时,他毫不犹豫地将面还给了人家。爷爷说一袋白面啊,那时连苞谷面顿顿都吃不上,过节才吃点白面,多贵啊!„„这样的小时在爷爷的身上似乎很多,我也从很多老人的口中验证了爷爷老好人的真假。

晚年的爷爷给我讲过很多过去的事,什么我们庄上过去只有几大家人,都是蒲家,没有杂姓;我们家困难,庄上画匠家光阴好,看着可怜就叫上太爷去走四方,画棺材,庙宇„„不一而足。特别是,对于村庄的记忆,爷爷似乎更多的时候是在过去。虽然现在的村庄家家户户是新盖的砖瓦房,但从爷爷的叹息里我感到过去的村庄要多点什么,爷爷讲不明,我更是不清楚,隐隐觉得那应该是人生最充实而不可或缺的存在,一种久远的记忆吧!

最后心愿。父亲和几个人合伙,把庄上的落后的瓦厂,改建成一个制砖厂。当父亲他们准备红红火火大干一番的时候,晚年寂寞的爷爷也有了一份工-----作一个看守工。他们商量决定由爷爷每天晚上看窑,早上生活烧水,每天报酬五元。这工作可让无事可干的爷爷高兴坏了,他每天除了在房背后侍弄一会那块地和在家吃两顿饭之外,就一直呆在砖窑上,晚上几乎不在家里睡,倒像砖窑上成了他的家一样。

那一年我考上了师范,家里都很高兴,爷爷说我们家几辈人里有人终于吃上公家饭了。爷爷异常地高兴,与一些老人闲谝时就扯上我,炫耀似的夸他的孙子有出息。考上师范,甭提我有多高兴了,那个不远的城市,那个在爷爷讲述里常常出现的城市,我终于要走进他了,开学几周之后,我自告奋勇地要骑自行车去学校,为了节约点钱,也为着自己的那股兴奋劲。于是周末我便骑着自行车回家,周日又骑着它返校。往返几回我就感到,骑着这辆加重自行车并不是件容易事,有令人难过的是,袜子总是烂得很块,几乎一个往返,袜子被脚尖钻个窟窿。有一段时间,我和爷爷一块在家里睡,爷爷看见我的袜子烂了,他便拿出几双新袜子 要我挑一双穿。我问爷爷哪儿来的,爷爷说用他挣得前从集上卖的,而且其中一双是特意买给我的。我当时只记得他买的袜子,颜色和样子都不新鲜,挺旧的。勉强穿了一双,心里也不要怎么爽,后来我才知道,也要提前向砖厂要了自己那一点点工资,专门去集上买的,而我竟没记一点爷爷的好,想想,一位快八十的老人夹在拥挤的人流中为孙子买一双袜子,我后悔极了。自给我买袜子之后爷爷还曾给我买过一双白球鞋,只是心里作怪,觉得那鞋的样子太难看而找借口没穿。从那以后,爷爷在没有买过任何东西给我。只是每周回家他都会默默的蹲在门前,瞅着长长的烟锅,等着我回来,见我问他时,他便将烟锅里的烟灰在地上磕掉,和我一块走进门,乘人不注意悄悄地塞给我一些零钱,有时十块,有时五块,把他自己挣得钱全都给了我。当我推脱不要时,他便说是多是少,别嫌少,拿上,都是钱嘛,能用到的。爷爷在砖窑一直看守着,直到我上师范四年级时,也要突然病倒,不能去时才有回到家里。我伺候着病重的爷爷喝水、吃饭,他轻松时便说,好了还要到砖窑上去,能挣一块是一块。我自然不知道他说这话的含义,父亲说过之后才明白,爷爷的工资涨了,他谋划着给我买摩托,可恰巧就病到了。爷爷的病没有好的迹象,昏迷中的他一直说着胡话,有时也会偶然说道砖窑,我知道爷爷在砖窑上寄托着一个愿望啊„„

在爷爷吐了最后一口气的刹那,我的泪如泉涌,我没有顾上叫刚出去的父辈们,只自己责备着自己,因为前一秒钟爷爷还在喝我喂他的水,可以口水没咽下去就猛地吐了出来,然后就„„我责备自己,是自己的喂得水太多,才这样的„„大人们来了,都一起大嚎起来,一阵忙乱之后,开始有秩序的为爷爷准备后事。之后的几天里,我一直没哭,到送丧的那天,孝子们吃饭时,看着大家大口大口的吃相,我的嗓门里被泪水拥住,一股巨大的悲哀将我团团围住,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任泪水再次肆意„„

篇11:山河忆故人

显然,如果以传统三角恋去看待《东京小屋》,这部电影会有些莫名。女主人时子和板仓的不伦之恋打得火热,可怎么看,女佣多喜都不像喜欢板仓。所以,片中实际上有两条人物情感线,一明一暗,辅以十五年战争的大时代背景,外加几十年后的追溯和评议,令小人物的悲喜交集更见丰富立体,影片同时还留有开放的空间。

剧情上,《东京小屋》有几处比较跳的地方。一是打扮摩登、颇为入时的中性女睦子突然出现,一是结尾那封没拆开的信。对前者,结合原著党认定的“百合情”,包括导演自己也不加以否认;对后者,女佣多喜当然是出于自私,无论她是想维护时子的清白,还是出于自己也无法察觉的占有。正因如此,那句“我活得太久了”更见力量。

如果跳出《东京小屋》,回到华语电影的《金兰姊妹》《自梳》《桃姐》乃至《爸妈不在家》,女佣的情感世界其实不能一概而论,更无法用现代定义的“女同”所界定。

与沾染了肉体渴求的情感关系相比,女佣们其实更接近于传统保守的独身主义。出演多喜的黑木华用非常“木”的表演方式来克制情感,不动声色。与之相比,女主人时子表现出来的情感诉求不但压抑不住,在那个时代也可以称得上大胆热烈。

回看下板仓第一次出现,时子就不加掩饰地说他很帅、与众不同,并让多喜也去看看。在睦子出现前,多喜提到时子又去了板仓家两次,而且是穿着洋装。这个一闪而过的细节,更令我想到了原田真人的《自由恋爱》。早个十年,在日本大正时代,新女性思潮已经在日本涌动。一些女性努力摆脱家庭束缚,寻求情感独立,而“百合”之说也悄然登上了历史舞台,西化的洋装便是她们的外在表现。

导演山田洋次活用了摄影棚拍摄的技巧,制造了台风夜等关键场景,更有樱花飞舞,酷暑烈日,四时不同。而片中戏份,基本被压缩在了那座红色小屋里头。

电影人物之间的三角情感关系,好像也被封住了出口。亦正如板仓被红色小屋的美所吸引,如果把多喜的情感理解为对美的渴慕,对和平生活的留恋,《东京小屋》其实会更好理解一些。不过,在画外音恸哭一幕其实也揭穿了真相,她的爱与板仓无关。在卷入战争的年代,小屋成了平民百姓的安宁象征,并且,它以焰火的方式宣告了美的最终毁灭——时子、小屋还有过去一切都不复存在。

作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影迷观众难免关注山田洋次的战争史观。可是,如果让那个年代的普通市民就表现出忏悔谢罪之情,那也是罔顾真相。于是,山田改用健史的后人眼光去评价,并且,让战争摧毁了那两段感情。炉火纯青的山田已经不需要制造大全景,几张报纸、万岁口号、美国人牛排搭黄油之类的细节已经宣告了战争的存在,并且有一种错位的幽默。不难看出,在多喜、时子以及板仓身上,他们都对战争话题不感兴趣。恰恰是不合时宜的谈天说笑、不被允许的谈情说爱,它们也正是人性乐观善良的正面反映。面对难以释怀的战争历史,山田洋次用他的电影做到了豁达,而中国电影,还远远没有上道。

导演山田洋次代表作

《母亲》

太平洋战争如火如荼。身为进步作家的一家之长野上滋因左倾思想被当局以妨害治安维持法的罪名逮捕,不久即受迫害致死。妻子佳代坚强地抚养一双女儿。他用自己一生的幸福和无私的母爱,护佑着孩子们健康成长……

《弟弟》

温柔善良的高野吟子独自打理着去世丈夫留下来的药店。女儿也即将出嫁。在平和的生活当中,只有她年过半百却总也长不大的弟弟成为了姐姐久久无法割舍的牵绊与最大的担心。

《京都太秦物语》

京都太秦已经不复当年的繁华。供职于当地大学图书馆的东出京子是商业街洗衣店的女儿,她的青梅竹马梁濑康太不愿过早继承家里的豆腐店,一心想成为名闻全国的搞笑艺人,可是却不断遭受挫折,彼此互有好感的两人也因此磕磕绊绊。在此期间,京子结识了来自东京的交换学者榎大地。忧伤的爱情物语悄悄上演……

《东京家族》

篇12:清明时节忆奶奶散文

又是一年清明时。

清明,一个撩人情怀的时节,太多的人们以不同的方式追忆逝去的亲人,面对苍苍青山或者蓝蓝的大海,抑或千倾田畴,人们的思绪穿过时空的帷幕,走向时光的深邃,,去拾捡那记忆深处的悲与欢,离与合。

此时的我,又该以怎样的方式来缅怀我的奶奶?写她的深恩吗?面朝的大海不足以喻其情;写她的美德吗?身后的大山不足以比其高;写她的襟怀吗?那湛蓝的天空不足以类其广。看来,一切的繁文絮语与奶奶相比都是黯然失色的,我想,何须劳神苦思,导词找句呢,最能表达奶奶一切的,不就是“奶奶”二字吗?

奶奶活到九十多岁,眼不花耳不聋,腰杆也丝毫不驼。她老人家走的时候很安祥,没有任何的先兆。她走的前一晚上,我们还陪她打了一场麻将,我清楚地记得她还欠我一元五角钱,我的奶奶是一个赢起输不起的人,赢了,她会笑得合不拢嘴;输了,就会想方设法去懒掉这笔帐。我们和奶奶玩麻将,她欠下的帐很少还的,她总会在第二天的三餐中,以加菜的方式让你给她冲帐,当然,这菜钱你也别想从她老人家手中抠出一个籽儿来。那一次,我们约好的第二天晚上算总帐的,没想到天亮的时候我叫奶奶起床散步时,她老人家已停止了呼吸。这就是我的奶奶,临终前留给我们的还是一片笑声。

奶奶几岁时就来我们家当了老奶的童养媳,那个年代,人们恪守着百善孝为先的祖训,不识一个字的奶奶也一直遵守着。而童养媳的地位在家中也是可想而知的,她享受不到老奶对待自己儿女的那种待遇,相仿年龄的二爷三爷,也总是把她当使唤的丫头呼来唤去的。奶奶也总是很少吭声,只是在心中端正着自己的位置,既然熬不成婆,那就做好自己的本分,一家人的洗洗涮涮也就成了奶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当中重复不变的工作。随着年龄的增长,奶奶的勤劳善良也得到了家人的认同,这时的奶奶才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家庭一分子。听奶奶讲,她一直没有太多的心眼,所以常常被老奶笑骂为“傻李氏”,其实至今我都不知奶奶的名字,只知道她姓李,被别人称为李氏。

奶奶说过一个笑话,当年中央军到处抓壮丁,一个人为了躲避被抓而无意中撞到了我们家,奶奶就把他藏在了一堆玉米杆里面,吃喝全由奶奶给他送过去。当天,奶奶给他送馍过去,可又不知他的名字,无奈奶奶就嗯了一声说:“你在哪里?”不料那人把头探出来惊讶地问:“妹子,你咋知我叫恩呢?”害得奶奶也是哭笑不得。躲过一劫后,他们也就以兄妹相称了,在老奶去逝的时候,那个也被我称作爷爷的老人披麻戴孝来为老奶送葬,他用这种方式来报答一家人的救命之恩。后来我们每每用到“嗯”这个相声词时,奶奶就会调侃一句:“说话别动不动就嗯嗯的,保不准哪一会儿又嗯出一个人名来。”

奶奶说我的爷爷三十多岁就离开了人世,与其说是饿死,不如说是撑死的。当时奶奶不知从哪里弄来了一些狗肉,常言说饥不择食,更何况是狗肉,爷爷也顾不上听奶奶的劝说,一口气就吃完了那至今我也没弄明白到底有多少的狗肉,当天爷爷就叫着肚子疼,疼了几天不吃不喝,最终离开了人世。奶奶说的时候很平静,说那个时候死个人就如同死了只猫或狗,村里隔三差五的就有死去的乡亲,见多了,也就不知道痛了。

奶奶的一番心意却要了爷爷的命,这一下子激怒了老奶及我的二爷三爷,他们不问青红皂白,把我的奶奶及姑姑,伯父和我的父亲赶出了家门。那时我的`父亲才几岁。争钢要强的奶奶咬着牙到另外一个村子安了家,一个孤寡女人带着三个未成年的孩子艰难度日,奶奶曾说,因为不识字她吃尽了苦头,所以日子再艰难,她也要让三个儿女有学上,有书读。为这,奶奶拉着一条打狗棍,怀揣一只碗去外面要饭来供养三个儿女上学。个中的苦与痛,奶奶总是说起来轻描淡写。

姑姑是姊妹中的老大,由于她知书达理,被邻村的一个军官看中,也就是我现在的姑夫。姑夫娶了她并把她带到了云南大理的部队,这种事对奶奶来说是多么的荣光,苦了那么多年,所有的痛也都算值得。由于奶奶的口碑好,教子有方,在远近也是出了名的明白人,冲着这些,伯父和我的父亲也没有打光棍,都成了家立了业。奶奶也终于媳妇熬成婆了。

日子的紧巴却没有因为奶奶地位的升迁而改变丝毫,生活依旧是那样的贫穷,日子依旧重复着过去,我的父亲看着辛苦半辈的奶奶跟着两个儿子苦熬着日子,于心不忍的父亲就给姑姑写了封信,也就是这封信,让奶奶的晚年有了保障,也体会到了什么是幸福。此时在云南大理的姑夫已是一团之长了,奶奶受人尊敬的程度自不用说,新兵老兵常爱找奶奶拉家常,诉说他们的喜怒哀乐,而不识一个字的奶奶的人生阅历,足可以凭师而居。

姑姑一共生了四个儿子,而我这几个表兄弟,全是奶奶一把屎一把尿地拉扯大的,奶奶也总觉得再苦也是值得的,这些鲜活的生命就是她生活的希望,也是她生命的全部。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姑夫也挣不脱这个魔咒,当他告诉家人他要转业留在云南大理时,一向通情达理的奶奶却不干了,她说不想客死他乡,她要叶落归根。孝心一片的姑夫姑姑也不违抗奶奶的旨意,一家人用一个车皮,把家什又搬回了河南老家的一个市里。当我们这一大家第一次聚在一起的时候,我已是几岁的孩童了,我怯怯地躲在大人的后面,看着这陌生的一切,看着家人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地谈论着。当奶奶得知我小时因无人看管差点被猪咬掉手指,差点掉进村前的小水塘淹死时,奶奶搂着我哭了,也许她认为亏欠我的太多,本应该在家里照看我的。可实际上,奶奶又有什么错呢,这聚在一起的一大家子就足够说明奶奶的功德。

奶奶平时总是喜欢同周围的人开玩笑,她乐观的精神也时常感染着周围的人们。而有些事情她老人家却是毫不含糊,记得我临产生孩子时,由于身体的原因需剖腹产,这时候奶奶就下了命令,我月子当中,小孩子的屎布尿布全由我爱人一个人担着,其他人一概不能碰触,目的就是想让爱人知道,爸爸不是那么好当的,同时也是为了让他体会到当他先归队后老人带孩子的艰辛。

奶奶这一辈子没什么不良的嗜好,吸烟也是为了治多年的老胃病才成了习惯的,由于年轻时生活的艰辛,奶奶落下了胃寒的毛病,疼起来会让她难以忍受,后来有人告诉她说用烟吸沉香可以治疗胃寒的毛病。也就是这么一吸,吸走了胃寒,却习惯了抽烟。我们也曾劝她戒烟,可姑夫却持不同的意见,他说奶奶是为了治病才抽出了烟瘾的,戒掉了也许又会犯陈病,再个,奶奶也没因抽烟而造成一些身体上的伤害,一个老太太,别太难为了她,想吸就让她吸吧。这个时候,我的奶奶也不忘调侃一句:“是啊,我这土围脖子的人了,吸一口少一口,我有这么一大帮内孙外孙,哪一个不孝顺,哪一个还会小气的买不起一包烟不成?看看我储蓄罐中的大洋吧,将来谁孝顺我就把这财产给谁!只恨我这老太不识字,不然的话遗嘱早立好了,不瞒你们说,就这些大洋,数起来也要半天的功夫呢!”奶奶这半调侃半激将的方法,惹得我们做孙子的也是哭笑不得,也只能屈从于她的不成系统的逻辑。

打麻将成了奶奶和家人娱乐的一种方式,也是她老人家敛财的一种手段。她每次打麻将总是要搭上一个孙子,这目的已经是相当明确的了,赢了,钱是她老人家的;输了,必定由孙子买单。所以她也就成了常胜将军。每次总是盆满钵满的,一年下来,她的储蓄罐中的小钢蹦也是相当可观的。

如今,奶奶去了,透过勤奋恒毅的长处,甚至急躁多虑的缺点,我时常在自己的言谈举止中记忆奶奶的往事细节,虽然奶奶已离我们远去,而我每每追认的一些痕迹,却不是那种种刻骨的痛,而是奶奶生前留给我们的笑声,这就是奶奶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

篇13:清明时节忆奶奶的散文

奶奶去逝已经30多年了,每每看到我的女儿晓爽高兴地跳着、叫着、笑着、闹着扑向我的母亲怀抱的时候,便想起了我的奶奶……

奶奶是一名典型的中国农村妇女,记忆中她瘦弱的身躯,和蔼的面容,慈祥的目光,不屈的个性,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妇女勤劳质朴勇敢勤劳含辛茹苦的品格。父亲八岁那年,爷爷便去世了,奶奶从此守寡,一个人撑起了一片天,为了孩子的发展与事业,在那样一个从一而终的年代奶奶终生未嫁。记忆中,奶奶生活清苦,拉扯着父亲、大伯两人,其间经历的艰难困苦可想而知。要知道在旧社会,一个农村女人支撑一个大家是多么的不易,奶奶却把这一切打理的井井有条,忙而不乱。

我能记得的奶奶和我最早的事情,就是奶奶每天都会背着我出去玩,我当时最喜欢趴在奶奶的背上玩的。有一次我在奶奶的背上睡着了,等我醒来的时候奶奶问我睡得好不好,我好纳闷奶奶是怎么知道我睡着了,而奶奶却告诉我每次在她背上睡着的时候她都知道。童年的我就是在奶奶的背上把我们小村庄的路“走”了一遍又一遍。儿时的记忆已经朦朦胧胧,但这样一个画面,会经常游离于梦中,飘浮在脑海里——一个月光明媚的夏夜,奶奶坐在老式竹靠背椅上,椅子历经岁月的磨砺,已微微泛红,在月光下闪闪发亮,我坐在小板凳上,依偎在她的膝下,双手抱住奶奶的腿,头放在她的膝上,眼睛向上望着奶奶,倾听奶奶讲神啊、鬼啊的故事,以至于我真的相信世间真有观音菩萨、玉皇大帝、东海龙王、牛郎织女……这一幕幕温馨的画面至今还在眼前闪耀……上学后,奶奶便成了我的保护神。童年的我由于活泼调皮贪玩,学习成绩直线下降,父亲在百里以外的矿山工作,每周回家一次,都要认真检查我的作业,看作业的书写是否公正,数学答题计算是否正确,这一切正是我所最担心和最害怕的,为了躲避父亲对我的惩罚,每当父亲回到家中,我便早早跑到奶奶房间扑到她的怀里,一口一个“奶奶”叫着,晚上钻在奶奶被窝里跟着奶奶睡觉,但是这一切躲不过父亲的眼睛,当父亲拿着笤帚要“教训”我时,我马上又扑进了奶奶的怀里,奶奶拿着拐杖,严肃的对着父亲大声训斥,说道:“孩子还小,由我好好教育他就行了。”父亲没法只好做罢。印象中,奶奶是纺线织布染布的行家。夜晚,在昏黄的油灯下,她搓棉条,摇纺车。我学着把棉花扯细,铺匀,将一根竹筷放在中间,然后用一块木板沿着一个方向搓,一会儿搓成一根棉条。起初搓得不匀,一头大,一头小,又松垮垮的,后来搓顺手了,也挺好看的。奶奶纺线,左手拿着棉条在锭子上一绕,右手摇动纺车,左手慢慢放线拉开,再用右手把纺车轻轻反转一下,拉长的棉线就绕到锭子上。我看着奶奶纺线,右手旋转,左手拉开,姿势非常优美。我听着纺车吱吱嗡嗡的声音,均匀而有节奏感。我见到锭子上的线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缠绕得很有规律,形状像个大白桃。奶奶每纺完一个线锭,我就跳过去摘下来,就象采果子一样高兴。奶奶织布,双脚上下踩踏,双手左右抛梭,手脚非常协调。装着线团的梭子左右横飞,分派经线的线网上下交错,令人目不暇接。布织好了,白色的做夏衣,冬衣要染色。奶奶用山上采来的草药拌上稻草灰和锅底墨,放在锅里煮开,然后把白布放进去再煮一段时间,就成土青色了。我小时候,多半穿这种衣服,柔软暖和,而且耐脏。

勤劳是农民最本质的性格,但是奶奶的字典里似乎从来没有过困难二字,遇到挫折她都乐观对待,很让人敬佩。奶奶虽然包着小脚,走路不太方便,但做事却非常麻利。我很奇怪,问她为什么与我的脚不同。她说,她小时候女子都要包脚,把一双好脚包成病脚,人要吃好多亏,但是在那个年代没有办法啊。那时每天早上奶奶都要到几处井边挑水,由于常年使用辘轳和“拧不够”,奶奶的腰弯成了驼背,以至于走起路来拄着拐杖,依旧摇摇晃晃,颤颤悠悠,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我知道奶奶真的老了,要不怎么说起话来罗里啰嗦,吃起饭来半天才咽下一口,还有那花白的.头发和额头上那深深的皱纹更让奶奶显得饱经沧桑,同时也让我感到了心疼与震撼……

上一篇:货品盘点总结范文下一篇:课文再塑生命预习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