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军旅文化

2024-04-30

论军旅文化(通用8篇)

篇1:论军旅文化

论军队文化管理

部队管理的最高层次是文化管理。随着兵员成分的变化和军队使命任务的拓展,“文化管理”这一新理念、新手段,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军现代化管理的实践中。强化军队文化管理,是把军队各项工作纳入科学轨道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和管理创新的重要方面。

“文化”与“管理”的有机结合——军队文化管理不等于“文化工作管理”

军队文化管理,即从文化视角审视军队的一切管理行为,使军队管理者确立科学的文化管理理念,增强管理活动中的文化含量,形成自身科学的价值体系,其政治保障功能与军事管理价值,超越了包括部队文化工作在内的各项具体工作。

“军队文化管理”与“部队文化工作管理”是两种不同的管理概念,后者管理对象是具体的工作任务,前者管理对象是特殊的文化体系。

“军队文化”的核心是“文化”,“军队”是条件。“军队文化”包含多种特定文化概念:“军营文化”重在表述军队驻地区域内官兵生活的特色文化现象;“军旅文化”重在表述军队组织成员即军人军事生活旅程中特有的文化现象;“军事文化”具有更复杂的价值体系,主要表现与军事行为相关的理想信念、思想道德和精神风貌等,体现军人的核心价值观。军队文化管理是“文化”与“管理”的有机结合。它通过科学手段,为价值观念生成积极转化效应、创造可能、提供条件。

就军事管理意义而言,军队文化管理是一项包括了从军人核心价值观到部队军事、政治、后勤、装备等所有具体工作价值观层面的塑模工程。

随着信息化战争制胜模式的转型,战争的认识系统发生根本变化,并促使其行动系统与之同步,呈现出实时化、精确化等外在军事特征。加强军队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官兵对各种军事信息的认识与判断能力,使军队的信息力与火力、机动力同步发展,对官兵的文化价值观念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使军事博弈中单兵信息判断处理能力的重要价值更为凸显。部队文化管理已不是活动层面单一组织管理,而是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从军队文化管理领域,整体反思我军管理工作理论与实践状况,高度重视当代官兵个体文化心理及文化背景与发展趋势研究。

现代管理理念的核心是“人”。“人”不仅是“人力资源” 意义上的管理对象,不仅具有一般的“物”或“有理性的动物”所具备的规律性,更具有自身特有的规律性。只有切实以尊重人性为基础的管理,才能有效发挥人的决定性作用。军队文化管理价值指向,首先应从人性价值层面发掘官兵生命意志中奋争拼搏的精神资源,引导他们勇于实现生命价值,完成自我超越,追求人生梦想;其次,从社会角色层面定位合格军人的人格标准,塑造当代军人精神风貌;从意识形态层面牢固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充实官兵精神信仰;从文化观念层面对官兵实施精神塑模,营造积极向上的军营文化环境,促使官兵真正确立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从方法论层面坚守管理科学核心理念,提升官兵人文素质,增强其主体创造的精神、能力。

管理模式的革命性转变——文化管理不是简单的带兵方法问题,而是观念转型问题

“文化管理”强调从文化的视角发现问题,以文化的手段解决问题,突出官兵精神文化心理因素在军队日常管理活动中的科学运用。无疑,这不是简单的带兵方法问题,而是建立在科学发展观基础上的观念转型问题。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高学历青年批量进入部队,我军官兵的知识文化结构逐步改观,“文化带兵”成为新时期军队管理研究的焦点话题。去年底,全军近13万大学生应征入伍,必将使这一问题的研究更迫切、更现实、更具体,在我军战斗力建设方面更具有科学发展的积极意义。

今天许多新战士入伍到部队,第一件事就是先问能不能上网。当今时代,文化以其特有的生动形态,全方位地影响着当代官兵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理想信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青年官兵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强烈。官兵科学文化素质的整体提高,呼唤军队文化管理达到新水平。广而言之,我军各项管理实践活动将因为管理对象越来越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基础、人文素养,必将更加趋向科学、文明,甚至在管理模式上发生革命性转变。军队文化管理理论包括基础性、应用性两部分。前者从管理学核心价值理念出发,对军队管理行为的精神文化成果,进行系统、理性的逻辑归纳,使其具备政治保障意义与军事管理价值。后者研究军队在不同时机、环境、任务条件下,包括文化工作在内的所有工作中文化现象之本质,科学优化配置文化资源,总结其发挥政治保障功能和体现军事管理价值的规律,实现官兵精神培育目标。

军队文化管理的核心任务是以官兵为中心的精神管理和观念管理,这就决定了其管理方法有不同特点和要求。军营文化管理,往往难以立竿见影,只能通过长时间的作用,才能实现对人的规范作用和支配作用,起到春雨润无声的管理效果。

任何军事组织行为对未来信息化战争环境的适应性,来自于该组织与内外环境的整合,在整合中会产生该组织独特的行为模式。这种独特的行为模式系统,显示了该组织的文化个性和生命力。部队管理者应依据本团队的根本价值理念,结合自己的特殊性,整合出一套有本部队特色的行为模式,并以此形成自己的文化个性。通过塑造官兵的个性化形象和集体的特色化形象,来增强官兵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武为表,文为里。能审此二者,知胜败矣”。探寻文化带兵的奥义,提高文化带兵的能力,无疑成为各级带兵人的新课题。

通信14-1班

张泽华

篇2:论军旅文化

论文关键词:和谐文化 企业文化 核心价值 企本文化 领导文化

论文摘要:和谐企业文化应从“提炼核心价值理念、凝聚人文导向的领导文化、构建学习型特征的企本文化、塑造绩效导向的组织文化”这四个层面进行整合与构建。其中,核心价值理念体现着当前建设和谐企业文化的一种追求与选择,它对企业文化的生成和重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0 引言

我国经济学家于光远说过,“关于发展, 三流企业靠生产,二流企业靠营销,一流企业靠文化。”单纯依靠制度的硬管理不能有效地指导员工自觉行为,企业文化构建才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在众多企业百舸争流、力求实现质的突破、争创国内一流企业的今天,和谐企业文化的构建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形成核心竞争力,能否实现长期、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和谐企业文化还是企业保持动态张力平衡、实现企业良性发展的重要组成。笔者认为,企业文化的整合与和谐企业文化的构建,应从“提炼核心价值理念、凝聚人文导向的领导文化、构建学习型特征的企本文化、塑造绩效导向的组织文化”这四个层面入手。提炼核心价值理念

每个国家、每个时代、每个社会都需要一种能为人家认同接受的核心价值体系[1]。价值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基础,核心价值是价值文化的根本。核心价值理念在企业特色文化的生成和再塑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是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的源泉和动力。价值观念这种感召依靠义务信念,人们的动力和精力都是围绕它组织起来的[2]。正是人们对基于认识理性核心价值的感召的信奉,使企业中分散的组织和多样化的个人组成了一个富有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有机整体。对企业而言,核心价值理念就是企业在为实现共同远景、完成职能使命而提炼出来并予以践行的根本理念引领下所形成的、规约企业文化本质特征和发展走向的精神内涵、价值追求和共同规范的体系。共同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是核心价值理念生成的土壤。

点燃和培育共同价值观,是企业形成团队合力,增强组织凝聚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文化战略。只有把蕴涵在企业核心团队和共同体成员内心深处的共同价值观充分体现出来,才能促进核心价值理念的形成和发展。所以,共同的价值观能使这个组织更加稳定,促使企业新成员的社会化,并强化原有成员的使命感、责任感,认同企业的理想。在企业中,应该确立以提升人力资本价值为基础的共同价值观准则。

核心价值观是指一个企业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为企业大多数成员认同和接受的先进的、优秀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指导全体师生员工行为、解决企业发展主要矛盾、判断企业发展是非标准的根本信念和准则。所以说, “和谐、发展、责任、创新、多元”,应该成为企业努力构建和谐企业文化所应坚持的核心价值准则。凝聚人文导向的领导文化

企业是由人组成的共同体,它的行为和发展都要依靠其中每一个人的积极行动。正如美国著名学者萨乔万尼所强调的,领导者的文化角色及象征角色对优异的企业表现很重要,他们担任首长的角色,向他人发出什么是有价值的信号。协调团体内部各成员之间的关系并使团体始终保持团结、和谐、进取,是领导者的首要职能。这就必然要求企业领导者必须实现从技术领导到文化领导的转变。另外,要实现可持续、健康的发展,企业文化建设也必须“以人为

本”[3]。企业领导及其人文导向的领导文化在激发和建立新型和谐企业文化,传播和实现核心价值观,改变个人或小组的价值观、行为和规范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企业领导的专业角色要相应地进行转变,要从单纯的管理者过渡为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建设科研的促进者和文化的传播者,要依据其独特的企业理念和思想,从企业实际出发,规划和描绘企业组织发展的远景和蓝图,以自我发展和自身的道德领导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

其次, 企业领导者应该成为善于倾听团体成员心声,关注成员发展,激励员工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精神导师。通过文化引领,努力建设一支团结协作、具有自我管理意识和卓越工作能力的工作团队。这种精心组建而成的工作团队不仅能体现领导的优秀品质和价值观,还能集中体现和践行企业的远景、目标和规划。

最后,企业领导在管理中要追求卓越,确立特色化目标,不断整合企业文化形象,使企业特色文化更为鲜明,有力地促成企业文化的整体推进。构建学习型特征的企本文化

实际上,企本文化就是企业领导者从企业实际出发,通过企业成员共同参与的方式,不断整合、优化企业文化资源,逐步形成适合企业发展的独特价值理念、管理理念和组织体系。企本文化是实现企业精神文化的独特性和专有性,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的根本。由于人员素质、领导方式、发展方向等不同,两者之间的企业氛围和企业文化就会存在很大差异,所谓“移形易而移神难”,这就必然要求强调和突显企业自身在企业文化形成中的主体作用。

以学习型为特征的企本文化是企业形成特色文化、打造企业个性化文化品牌的必由之路。企本文化既强调企业领导者的作用,也关注发挥企业共同体成员在特色文化形成中的不可替代性作用。学习型特征的企本文化是促进两者之间沟通融合的有效桥梁。塑造学习型特征的企本文化,就是企业领导者全面、深入、系统地思考企业和个人的发展目标,实现个人和企业共同体的自我超越,从而不断营造出“和谐”企业文化氛围。学习型特征的企本文化,将有利于更新企业管理理念,激发所有成员从事工作和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领导能够带领全体员工坚定不移地向建立一流企业的共同远景迈进。塑造绩效导向的组织文化

企业文化通过各类组织仪式得以诠释、表达和传播。在企业组织发展过程中,核心价值观、信念内化契入组织成员共同的认识和意念中就形成了组织文化。组织文化实质上依赖于企业组织中的人及其行为。

美国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指出,卓越的公司,排在第一位的不是你支付报酬的多少,而是你将报酬支付给何人。如果你有适合的雇员,他们会高效率的完成工作,不会因为报酬少而折腰,就好比他们的呼吸不受控制一样。[4]因此,对企业来说,如果企业组织文化充满生机和活力,则能使企业中的成员认同和强化企业核心价值观,组织成员彼此间的合作和交流会得到加强,并且愿意承担企业的使命,从而也就有利于企业形成重视人的主动性的企本文化。

总之,以科学发展观确立企业的价值取向,从“提炼核心价值理念、凝聚人文导向的领导文化、构建学习型特征的企本文化、塑造绩效导向的组织文化”四个层面入手建设和谐企业文化,可以使得企业不仅能建立良好的内部及外部关系,还可以用良好的文化理念引导企业正确发展,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筑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篇3:论军旅文化

对《易》经、传的研究和解释虽然很难明显符合西方人所推崇的正常思维逻辑, 但其对二元“是非”逻辑的打破, 一方面, 为事物发展提供了描述性的意见, 使分析性和可行性原则得到贯彻;另一方面, 对接了以概括具体外部事理外延为目的的抽象、独立人文品质内涵。具体外部事理和抽象人文品质之间似乎被建立起了某种逻辑联系, 似乎暗合了中华文化中关于“天道”、“人道”的思想论述。易体系将来自于客观现实的经验总结以类比的方式加以延展和普及, 使其充满了国人生活方方面面的智慧之中。易体系以接受现实, 顺时而安命为基本价值理念和生活态度, 为事物提供特征性的模式总结, 坦然应对阶段性的变化, 为过程控制提供了可操作的空间。

一、以直接感受为衡量标尺的经验描述

易体系描述来源于现实的生活感受, 赋予了万物以不同的情状。

困卦六三爻辞说: 困于石, 据于蒺藜, 入于其宫, 不见其妻, 凶。

象曰:据于蒺藜, 乘刚也。入于其宫, 不见其妻, 不祥也。

用前方巨石挡路, 后被蒺藜封锁的处所来比喻困象的情状。即使回到家中, 也难以见到最亲密的伴侣, 其凶险程度不言而喻。

而对为数不多的几个具有明显凶吝等不祥征兆的卦象, 易体系却给出了匪夷所思的解答。

即困:亨, 贞, 大人吉, 无咎, 有言不信。

对比用“抵御”入侵“盗寇”的方式“击蒙”, 困卦似乎具备了更多心理层面的探索, 而非物质层面得失的商讨及“奇正”, “有无”, “避进”等具体策略的分析。其所具备的品质也为:亨, 贞, 大人吉, 无咎。

困既然具备如此的优越品质。那么, 在易体系中, 是否其价值观的评判违于常规呢?巨石现于前, 芒刺置于后, 还具有“亨通, 坚守正道”的品行, 所以, 我们实在很难用外在的逻辑因果来解释易体系的价值评判。其辩证而切入肌肤的象图, 卦辞描述依据正是“位, 时, 中”等中国古典的“形而上”为主导的理论审美方式。在这套品评标准中, 天地人万类不断变化消长的形式被归纳为自然界及人类社会最具本质性的特征, 看似陷入了相对主义的漩涡;而变化所生的结构及对称性则被一一详尽解读, 从而成为价值评判的标准。

在以经验总结为基础的直觉感受中, 易体系里举出了大量诸如此类的情状。

在旅卦里:

旅:小亨, 旅贞吉。

象曰:山上有火, 旅;君子以明慎用刑, 而不留狱。

初六:旅琐琐, 斯其所取灾。

象曰:旅琐琐, 志穷灾也。

用山上太阳炙烤的形象来类比游子的心情。恶劣的外部环境, 不得实现的报复以及繁琐的行程足以磨灭内心的志向, 使一般患得患失的旅人招致灾难。似乎也包纳了鬼谷子“养志法灵龟。欲多则心散, 心散则志衰。”的说法。

如果说“困”仅是内心情状的一种体察, 不涉及到任何对困苦客观环境的坚韧承受和对不测现实的忧惧;那么, 在“蒙”卦里, 易体系用贯通“国之大事”的兵家理论体现了对“启蒙”教化重视之程度。对“如芒在背”的安时顺命, 坦然善谋似乎也提炼了老庄哲学的要义;对“既鹿无虞”会导致后悔的说法, 也暗示了“取于人”, 而非“取于鬼神, 象于事。”的兵家思想;对启蒙方法方式审慎的权衡, 也体现了教化“上下顺位”顺时的思想。

二、以事理过程变化特征为标准的价值评判体系

代表“君子以自强不息”为精神动力的“乾”, 即阳爻居阳位:三, 五位时;代表“君子以厚德载物”为精神动力的“坤”, 即阴爻居阴位:二, 四位时, 被易体系论为“得位”, 其“主吉”, 也就是能够为事物的自身发展提供有利因素;反之, “不得位”, 则意味失去进一步发展的依托, 整体上升变慢。此种评价体系也似乎印证了事物缓慢发展的过程及对外部影响事物发展因素的预警。那么, 对于诸多外因如何构建事理, 贯穿事理的始终。该种金字塔式的排序, 分位, 定时也契合了结构主义对外部不可逆现实的某种认识;提炼出构建结构的诸多抽象要素, 以有形的方式加以传达, 也正是对孔子“”的印证和修缮吧。无论从何种角度, 这种以“象, 位, 时”为框架, 以洞察微小事物端倪所传递的情感内涵, 从而影响哲学层面“人”的价值判断的方法, 既是中庸“莫见乎隐, 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观念的外化, 也是现代以来源于索绪尔结构主义哲学所传达智慧的体现。以事物发展的外因为素材, 以达情通理的直观感受为尺度, 以为“人”之道为阐述对象, 以推广“道法自然”的价值观评判为目的, 是易体系的学术内涵及理论价值。

中医中有“不时, 不食”的说法。也应和了易体系中“时, 中”的价值评判。在纷繁复杂的外内因素左右下, 寻求最合于是时的易理, 战策, 规划。规划的早与晚, 规模的大与小, 过程的顺与逆, 也是供人揣摩的“易理”所阐述的范围。事物发展各有时限, 定于“二, 五”两位, 似乎也契合了“得 (德) 中, 主吉”的易理。

对于事理发展的指标衡量, 乾卦的卦辞似乎总结的最为完备, 远远超出了其他对事理发展过程描述的种种理论思考。

如在乾卦中, 卦辞为:

乾:元, 亨, 利, 贞。

元:其象为种子发芽。象征着事物发展的初始阶段, 万物之始也。

亨:其象为植物成长。象征着适宜外部条件的出现, 事得其时也。

利:其象为开花繁荣。象征着有才志人的汇集, 贤之聚也。

贞:其象为结果而复归于土地。象征着对“坤”精神的回归;元, 亨, 坚守“牝马之贞”, 坚持“履霜, 坚冰至”的初六阶段。

元, 亨, 利, 贞四个指标形容的实事进化发展, 取代了“长短”, “是非”, “优劣”的二元逻辑判断, 只是为事物发展界定了描述性的参考意见, 似乎也体行了社会科学论述中描述性, 分析性和可行性原则。以接受现实为基础, 提供特征性的总结, 坦然应对阶段性的变化, 为过程控制提供了可操作的空间。易体系用元, 亨, 利, 贞来衡量的事物端末, 人伦的次序, 人际的格局。天地人构成的自然, 社会。

所以, 对待中华优秀文化传统遗产, 以其自身的传播模式来构建中华文化一体论, 既有别于西方对科学实证主义的探寻模式, 也有别于单纯的感性经验总结及事理的描述性评介。以中华文化独特的发展轨迹为依据来探寻中国式的学问, 以中国式的学问来揭示中华文化的智慧, 应该是面对全球一体化洪潮时所应具备的文化观考量。

摘要:以《易》经、传为体系框架的中华文化源头, 以其独特而质朴无华的文体, 等同社会角色、提取事理因素、提出实证解决办法的认识论, 体现了独有的对天、地、人大一统的态度和感受;以中华文化特有的类比和比附的方式, 大范围地扩充感性认识的空间, 以模糊感、理性认识的边界;其文体拓展的轨迹既不符合正常思维逻辑的发展, 也不单纯是文学“蕴藉”的附加和推比;其研究发展的轨迹也就几乎平行甚至等同于中华文化的发展轨迹。

篇4:论军旅文化

【关键词】易学体系 文化内涵 中华文化一体论

以《易》经、传为体系框架的中华文化源头,以其独特而质朴无华的文体,等同社会角色、提取事理因素、提出实证解决办法的认识论,体现了独有的对天、地、人大一统的态度和感受;以中华文化特有的类比和比附的方式,大范围地扩充感性认识的空间,以模糊感、理性认识的边界;其文体拓展的轨迹既不符合正常思维逻辑的发展,也不单纯是文学“蕴藉”的附加和推比;其研究发展的轨迹也就几乎平行甚至等同于中华文化的发展轨迹。

对《易》经、传的研究和解释虽然很难明显符合西方人所推崇的正常思维逻辑,但其对二元“是非”逻辑的打破,一方面,为事物发展提供了描述性的意见,使分析性和可行性原则得到贯彻;另一方面,对接了以概括具体外部事理外延为目的的抽象、独立人文品质内涵。具体外部事理和抽象人文品质之间似乎被建立起了某种逻辑联系,似乎暗合了中华文化中关于“天道”、“人道”的思想论述。易体系将来自于客观现实的经验总结以类比的方式加以延展和普及,使其充满了国人生活方方面面的智慧之中。易体系以接受现实,顺时而安命为基本价值理念和生活态度,为事物提供特征性的模式总结,坦然应对阶段性的变化,为过程控制提供了可操作的空间。

一、以直接感受为衡量标尺的经验描述

易体系描述来源于现实的生活感受,赋予了万物以不同的情状。

困卦六三爻辞说: 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

象曰:据于蒺藜,乘刚也。入于其宫,不见其妻,不祥也。

用前方巨石挡路,后被蒺藜封锁的处所来比喻困象的情状。即使回到家中,也难以见到最亲密的伴侣,其凶险程度不言而喻。

而对为数不多的几个具有明显凶吝等不祥征兆的卦象,易体系却给出了匪夷所思的解答。

即困:亨,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

对比用“抵御”入侵“盗寇”的方式“击蒙”,困卦似乎具备了更多心理层面的探索,而非物质层面得失的商讨及“奇正”,“有无”,“避进”等具体策略的分析。其所具备的品质也为:亨,贞,大人吉,无咎。

困既然具备如此的优越品质。那么,在易体系中,是否其价值观的评判违于常规呢?巨石现于前,芒刺置于后,还具有“亨通,坚守正道”的品行,所以,我们实在很难用外在的逻辑因果来解释易体系的价值评判。其辩证而切入肌肤的象图,卦辞描述依据正是“位,时,中”等中国古典的“形而上”为主导的理论审美方式。在这套品评标准中,天地人万类不断变化消长的形式被归纳为自然界及人类社会最具本质性的特征,看似陷入了相对主义的漩涡;而变化所生的结构及对称性则被一一详尽解读,从而成为价值评判的标准。

在以经验总结为基础的直觉感受中,易体系里举出了大量诸如此类的情状。

在旅卦里:

旅:小亨,旅贞吉。

象曰:山上有火,旅;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

初六:旅琐琐,斯其所取灾。

象曰:旅琐琐,志穷灾也。

用山上太阳炙烤的形象来类比游子的心情。恶劣的外部环境,不得实现的报复以及繁琐的行程足以磨灭内心的志向,使一般患得患失的旅人招致灾难。似乎也包纳了鬼谷子“养志法灵龟。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的说法。

如果说“困”仅是内心情状的一种体察,不涉及到任何对困苦客观环境的坚韧承受和对不测现实的忧惧;那么,在“蒙”卦里,易体系用贯通“国之大事”的兵家理论体现了对“启蒙”教化重视之程度。对“如芒在背”的安时顺命,坦然善谋似乎也提炼了老庄哲学的要义;对“既鹿无虞”会导致后悔的说法,也暗示了“取于人”,而非“取于鬼神,象于事。”的兵家思想;对启蒙方法方式审慎的权衡,也体现了教化“上下顺位”顺时的思想。

二、以事理过程变化特征为标准的价值评判体系

代表“君子以自强不息”为精神动力的“乾”,即阳爻居阳位:三,五位时;代表“君子以厚德载物”为精神动力的“坤”,即阴爻居阴位:二,四位时,被易体系论为“得位”,其“主吉”,也就是能够为事物的自身发展提供有利因素;反之,“不得位”,则意味失去进一步发展的依托,整体上升变慢。此种评价体系也似乎印证了事物缓慢发展的过程及对外部影响事物发展因素的预警。那么,对于诸多外因如何构建事理,贯穿事理的始终。该种金字塔式的排序,分位,定时也契合了结构主义对外部不可逆现实的某种认识;提炼出构建结构的诸多抽象要素,以有形的方式加以传达,也正是对孔子“”的印证和修缮吧。无论从何种角度,这种以“象,位,时”为框架,以洞察微小事物端倪所传递的情感内涵,从而影响哲学层面“人”的价值判断的方法,既是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观念的外化,也是现代以来源于索绪尔结构主义哲学所传达智慧的体现。以事物发展的外因为素材,以达情通理的直观感受为尺度,以为“人”之道为阐述对象,以推广“道法自然”的价值观评判为目的,是易体系的学术内涵及理论价值。

中医中有“不时,不食”的说法。也应和了易体系中“时,中”的价值评判。在纷繁复杂的外内因素左右下,寻求最合于是时的易理,战策,规划。规划的早与晚,规模的大与小,过程的顺与逆,也是供人揣摩的“易理”所阐述的范围。事物发展各有时限,定于“二,五”两位,似乎也契合了“得(德)中,主吉”的易理。

对于事理发展的指标衡量,乾卦的卦辞似乎总结的最为完备,远远超出了其他对事理发展过程描述的种种理论思考。

如在乾卦中,卦辞为:

乾:元,亨,利,贞。

元:其象为种子发芽。象征着事物发展的初始阶段,万物之始也。

亨:其象为植物成长。象征着适宜外部条件的出现,事得其时也。

利:其象为开花繁荣。象征着有才志人的汇集,贤之聚也。

贞:其象为结果而复归于土地。象征着对“坤”精神的回归;元,亨,坚守“牝马之贞”,坚持“履霜,坚冰至”的初六阶段。

元,亨,利,贞四个指标形容的实事进化发展,取代了“长短”,“是非”,“优劣”的二元逻辑判断,只是为事物发展界定了描述性的参考意见,似乎也体行了社会科学论述中描述性,分析性和可行性原则。以接受现实为基础,提供特征性的总结,坦然应对阶段性的变化,为过程控制提供了可操作的空间。易体系用元,亨,利,贞来衡量的事物端末,人伦的次序,人际的格局。天地人构成的自然,社会。

篇5:论胡适的文化救国论

论胡适的文化救国论

胡适是中国现代学术史和文化史上的一位大师.上世纪初,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他试图“在思想文艺上替中国政治建筑一个革新的.基础”,主张向西方学习科学与民主,试图文化救国.但是他的文化救国论,根本就起不到救国的作用,而只能作为一种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作 者:邱淅闻 QIU Xi-wen  作者单位:苏州职业大学,基础部,江苏,苏州,215000 刊 名: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年,卷(期): 21(1) 分类号:G02 关键词:胡适   文化   科学   民主   传统文化  

篇6:论民族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欧萍

摘要:纵观企业管理发展的历史,由最早的经验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文化管理。企业的管理逐渐形成了以企业文化为主导的管理趋势。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管理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企业文化被介绍引进到国内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中国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尽管理论界对企业文化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了中国的历史传统、人文特征,但更多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沿袭西方企业文化理论,没有根据企业及所处环境的特点来塑造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企业文化,因而不能有效地融入企业经营管理中。作为一种亚文化的企业文化,它根植于企业经营管理特定时空内的民族文化之中,因此企业文化的建设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是必然的。将我国的民族文化融入到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去,建立符合中华民族文化和企业特点,有效促进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针对企业文化与民族文化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总结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分析民族文化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分析总结如何将中华民族文化和企业文化进行整合,创造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关键词:中华民族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影响;整合民族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其生存、繁衍、发展的过程中,在物质生产、制度机构、教育和价值观等层面上形成的自己特有的社会文化。而这种特有的民族文化集中了本民族最本质的精华,影响和决定这个民族的行为特征,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等。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道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等。其中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人员管理思想的积累和沉淀,是企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每一种企业文化,都反映着一家企业的特殊的历史与管理特点,因而任何一种企业文化都体现着企业领导的个性与企业的个性。可以讲,海尔的企业文化,反映着海尔的历史与管理特点,也反映着海尔领导人张瑞敏本人的经营管理思想和价值观,而联想的企业文化,反映的则是联想的历史与管理特点和联想领导人的经营管理思想。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外,企业文化直接表现为企业的品牌与形象,是企业留给外界的直观形象;对内,企业文化深深影响着企业员工的价值观念和日常行为方式。作为为多数员工所接受的文化观念,企业文化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凝聚力,有利于团结员工目标一致地为实现企业的目标去努力工作。同时,企业文化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构成要素。

在我国,企业文化理论是一种舶来品。但是,当作为舶来品的企业文化,一旦被置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这个大背景下,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这块广袤肥沃的土壤之后,便在中华民族文化乳汁的滋润催化下,不断发生嬗变和升华,并茁壮成长起来,进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民族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是必然的和巨大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了解民族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要研究民族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首先就要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在于:

一、“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

二、“以人为本”的人本精神;

三、“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

四、“贵和尚中”的和合精神。基于这四个基本精神,中华民族文化对中国企业文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产生了影响:

一、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集体主义道德对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集体主义道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基本特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整体观念,把全局利益看得高于局部利益,把整体利益看得高于个体利益,凸现了中华民族以小我成全大我,以牺牲个人利益和局部利益去维护整体利益的独特品格,形成了以国家、民族利益为上的思想风貌。这种整体为上的集体主义道德,积极影响着以培育企业精神为核心内容的企业文化的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的树立。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当绝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积极向上时,就能够使职工把维护企业利益,促进企业发展当作有意义的工作,从而激发出劳动热情和工作主动性。在我国作为企业文化内涵之一的企业精神,虽然因企业门类有别性质各异而有所不同,但共性的东西却是“团结”、“厂兴我荣,厂衰我耻”等表述,这实质上就是集体主义道德在企业文化中的延伸和体现。

二、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人际关系准则对企业文化的升华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和”为中心的人际关系准则,对于凝聚人心、集中力量、维护统一都有着积极作用。而重视人际之间情感的交流和情感型的管理,成为企业文化民族化的突出表现。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证明,现代企业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企业管理的纯理性的制度、计划、生产技术,而是与人的情感需要、审美向往、对人情味的追求的企业文化密切相关。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主要不在于对员工的控制、驱使和责罚,而在于能通情达理、与人为善,善于激发员工的热情,协调员工之间的关系。中华传统文化中影响较大的儒、道家思想,在其理论和运作方法上都不主张走极端,庄子的“守中”,儒家的“中庸之道”,都提供了自处和处人时持中正、不过激、留余地、善自足的方法。遵循这一原则,在企业内部营造团结和谐的文化环境,从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出发,点燃职工心中之火,为职工排忧解难,让全体员工参与管理,无疑会极大地激发职工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三、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社会责任感对企业文化的保证作用。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这有助于促进企业认识和承担社会责任,培养企业全体员工关心社会的伟大胸怀,在社会的认同下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和企业形象的高扬,并使企业为推动全社会的繁荣竭尽全力。以孝悌、仁义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思想,主张修身为本,以维护社会集体利益为上。将传统伦理美德之礼义仁爱精神渗透到竞争机制中,可以在生产者和经营者当中培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摒弃唯利是图,鼓励生财有道。西方企业文化也强调以人的管理为中心,但改变不了其雇佣劳动的性质,其思想基础是资产阶级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的价值观,而中国企业文化则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倡导爱国爱岗的社会责任感和勇于奉献的价值观,这无疑是有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的思想保证。

四、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革新进取精神对企业文化的推动作用。革新进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这种绵延下来的革新进取精神,一方面,促使企业管理者不是抱守残缺,固步自封,而是自觉地学习、研究、发扬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吸收丰富自己,并灵活地运用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去,消除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民族虚无主义倾向;另一方面,促使企业全体员工锐意改革,开拓进取,在企业内部和外部树立起以文化制胜为特征的精神风貌。

当然,中华民族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要采取扬弃的态度,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摒弃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按照求实创新的原则,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努力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并使之健康快速发展。首先就要尊重民族文化,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我们应当利用我们民族文化中的优秀的遗产,注意汲取那些民族文化中有益的成分,将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与传统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有机地融于一体,融于企业文化之中,将企业成员头脑中的传统民族文化中的有益观念与企业的经营管理需求有机地进行结合,将这种传统民族文化的影响在企业的价值观念和经营理念、企业的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中体现出来,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建设富于活力与生机的企业文化,形成植根于民族文化基础之上的优秀的企业文化。特别是对中国人来说更是如此,因为我们中国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创造了灿烂的良族文化,养成了优秀的文化传统,这些都是难得到精神财富。中国海尔文化正是在中华民族文化基础之上形成的优秀的企业文化。海尔文化的价值观强调社会责任感,强调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强调市场第一、顾客第一、质量第一的经营理念,从而成功的成为了中国家电行业的领头羊。其次,要注意两种文化的整合,在企业文化中汲取本地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将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与企业文化建设的需求进行有机的融合。创造一个全新的、跨文化的企业文化,从而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这才是我们关注企业文化的民族性的最终目的,也是最重要的目的。对于外来的企业,如何将当地的民族文化与企业经营管理的需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需求进行有机的融合,汲取当地的民族文化中的有益的成分,融于企业原有文化之中,在保留自身原有文化的优势精华的同时,建设一种全新的,与当地民族文化环境和谐统一的新企业文化,是对外来企业的一种重大的挑战。民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摇篮,企业文化必须适合于本民族的文化氛围,任何先进的管理模式如果不能与当地民族文化相结合就会水土不服,就不可能取得成功。

总之,中华民族文化对中国企业文化影响重大,我们要充分利用中华民族文化的积极因素,摒弃消极影响,提升企业绩效,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中国企业能够以鲜明的特色立于世界企业之林。

参考书目

[1]《企业:文化与价值》.强以华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企业文化与制度创新》.李建军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企业文化概论》.张仁德,霍洪喜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企业文化》(第五版).刘光明著.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版

[5]《中国传统文化精义对建立现代企业文化的启示》.唐都学刊.2005年01期

篇7:论军旅文化

摘 要:简述近代中国四个宪政文化发展时期并从中谈其代表性观点或思想,致力于探寻近代中国在引进西方宪政过程中所秉持的文化心态,即实用主义的弊端,并论述其背离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必然性。

关键词:宪政文化;西方宪政;实用主义

中国人对宪政问题的思考是由西方的侵略而引发的,事实上,由生存危机所引发的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关切,是先进的知识分子能够超越器物实用地接受西方宪政最为重要的思想资源。西方的强大富足蕴藏在西方的宪政及其文化之中,这是他们体察西方所得到的最为牢固的信念,以此为动力,他们便把西方宪政文化的研究转换成在宪政与富强之间探寻因果关系的实用性思考。

1近代中国引进西方宪政思想共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世纪早期),是以王韬、郑观应、钟天纬等人开启了这一思想的始端,他们看到西方立国与中国的不同在于前者有议院,议院能集合众议,消除君民间的隔阂,达到“君民共主”的新型关系。有了这种新型关系,君民就能彼此协调一致共同向国家富强的目标使劲,正是在此种意义上,他们坚信议院是西方各国能强兵富国、纵横四海的根本原因。

第二个阶段(19世纪中期),戊戌是中国近世最为急荡的时期之一,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政制层面的变法主张比王韬那一代人的“君民共主”设计要激进多,他们对不但主张要设议院,张民权,而且要行立宪,然而,他们对宪政价值的体认仍然遵循着上一代人创造的范式,他们始终坚信议院最达到国家富强不可替代的工具,在此期间,严复是个特别者,他不着眼于制度,而是皈依了进化论,并从进化论的架构里找到了西方文化中蕴藏着的个人自由所释放出来的能量与西方强大的关系。

第三个阶段(19世纪末),这一个时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在国家富强与民主宪政的关系问题上所进行的努力,他们比康、梁等人体味得更深切,在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体系中,民主是对人民权利的保护、国家权力的划分与规制以及自治、联邦等问题,他们与立宪党人围绕是兴共和革命还是走君宪制之路和立宪派人展开了激烈的论辩。

第四个阶段(20世纪前期),“五四”是一个开启了中国宪政思想历程转轨的时代,西方宪政文化所内含的民主、自由、人权、法治以及作为其底盘的个人主义都被“五四”人被狠狠批判了一翻,他们自觉地树起了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并把民主升华为一种信仰。

近世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路向似乎是为了民族的复兴,中国必须选取择宪政,与此相关,宪政移入中国也就必然从“道”变为“器”,从“体”变为“用”,“富强为体,宪政为用”成了中国有关宪政问题思考、探求的最为坚固的文化性格。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近代中国的“实用主义”的文化学习态度使我们快速地引进了西方有关民主与自由的宪政思想,但也使我们在许多问题上付出了代价,事实上,近代的中国从未形成一种为求知而求知的科学精神,对西方宪政文化的“肢解”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宪政道路上犯下的一个很大的错误,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传统到“富强为体,宪政为用”的文化范式的形成与发展,反映出中国实用主义的肤浅。

2 西方的宪政思想

西方的宪政是基于西方的文化传统所内生的`一种现象,是西方社会、文化自然演进的结果。人们通常说,宪政作为现代社会一种合理的制度,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并且这种制度是深植于西方文化土壤中的,它本身又是西方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观念,蕴含着他们对人与社会、人与国家关系的理解,对诸如自由、发主、平等、法治等价值的体认,也包容着人们对宪政本身的感知、了悟、信念和忠诚。

西方的宪政思想是在西方基督教文明的传统中逐渐形成的,它的形成有其必然相适应的土壤,而在近代中国,对于西方文化,要么根本看不起,要么只接受对己有急用的东西,而有用无用的标准则是功利性的,而实际上,西方宪政在近代中国作为一种文化从未真正系统地研究过,因为中国只需要对解决自己问题最直接有用的部分,那种“无用”的东西不是值得深究的。 3 埋藏在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内心中的实用主义在学习西方宪政文化过程中的具体表现

(1)西方宪政文化作为一个整体被近代中国的实用主义肢解了。正是中国这种根深蒂固的自我中心主义的文化心理和对西方宪政文化的实用主义态度使近代中国无法做到冷静地看待自己的文化传统,理智地面对西方,更不可能去寻求中西文化融合的新文化途径。

近世中国所面临着主要问题是救亡图存和民族复兴,从西方宪政文化中截取于己有用的东西这是必需的,也是无可厚非的,但这须是以整体上的把握为前提。

(2)学习西方宪政文化缺乏科学的研究态度。从一开始,中国的开明人士就是抱着一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态度去看待西方宪政问题,由于生存环境所迫而产生的急功近利的实用心态使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对待西方宪政问题上没有形成统一认识,总是各自为政,缺乏科学的研究态度,他们都相信宪政与中国国家独立、富强有着必不可分的联系,但没有一个人从这方面入手进行实证研究,他们只看到了西方的民主和它的物质文明成就,但没有真正去探究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从某种程度上说,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崇尚西方的民主与科学,科学本身就是科学,但到了中国知识分子手里,它便成了一种信仰,一种救国救民的“神药”,可以说,急功近利心态所造成的在宪政基本问题上的实用特质是近代中国宪政文化的基本品格之一。

(3)西方宪政文化只是当作救国的新工具。从戊戌以来,中国宪政文化的最高成就在于五四,五四在中国宪政文化史上的主要贡献在于它为中国人确立了民主与科学这两大价值,今天中国知识分子对于民主理想的坚持便是五四留下的一份宝贵财富,五四人对于个人价值的崇尚,对自由的渴望,对传统伦理的批判以及对新伦理的期待,都表征着中国宪政文化发展的一个辉煌时期的到来,然而,五四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又把宪政当作救国的新工具,并将其灌输于民族主义的洪流之中,宪政在文化上的转型也就成了一首未谱完的歌曲,让人遗憾。

4 总结

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宪政文化是带着有色眼镜去寻求与中国有关的元素的,其中的艰辛与苦涩也许只有处于近代中国,真正经历这种痛苦蜕变过程的中国人才能体会得到,而这也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宪政文化与中国特有的“实用主义”心态相违背的必然性的体现,它们是一种中西文化的冲突,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政治歧变。

当今天的许多人不管情愿与否,不得不接过近代留下的文化缺失的时候,我们便会发现今天所思考和探索的有关宪政的观点、思想仍然停留下历史的车轮里不停地旋转,永远不知道终点会在哪里,这也是我对中国宪政发展所抱有的态度,虽然消极,但很诚心诚意。

在此,向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孙中山、陈独秀、胡适等这些曾在中国宪政文化史上留下深深印记的大家们表示致敬,无论其思想风格有何不同、政治见解有多大差异,他们都是在中国最不幸的那些岁月里认真思考而不装腔作势的人,他们在黑暗中提灯前行,把寻求真理看成一种责任,用自己满腔的热血撑起了中华民族一个又一个希望。

参考文献

[1]@王人博.近代中国与宪政文化[M].北京:法律出版社,.

[2]@柯文.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3]@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篇8:论群众文化——广场文化

其实, 很早就有了这种文化。在远古时期, 祖先们为了生存而努力, 当时生存环境恶劣, 人们除了繁衍后代和狩猎之外, 并没有时间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祖先们在恶劣的环境中, 依靠集体生存和发展了下来。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人们在劳作之余有了空余时间, 便很自然的聚集到了广阔的场地中去, 广阔的场地便是我们所说的广场, 开展一些文化活动来娱乐自己, 这也是广场文化的起源。直到今天, 广场文化还具备自娱性、兼容性以及亲和力等方面的属性。现在科学技术非常发达, 我们有必要认真的探讨广场文化的各个方面, 提出做好广场文化建设的策略, 从而更好的提高整个城市的文化品位。

一、广场文化的形式

广场文化是群众文化的重要部分, 并且开展广场文化活动主要是利用城市中的空地、体育场、公园等场所来进行群众文化的开展。经过仔细的探究可以发现, 广场文化活动可以分成下面几项重要形式。

1. 固定式指的是合理的利用那些固定的空间和场地来开展广场文化活动。比如乌鲁木齐的市民可以在南湖广场、文化宫等地方开展一些文化活动, 也可以在百盛等商业中心来开展一些促销活动, 这些形式的活动数量开展也比较多。

2. 流动式指的是在没有固定的空间和活动场地中进行了各种活动, 这也属于广场文化的一种延伸。比如民间特色的展演以及巡游等。

3. 半固定半流动式指的是有固定场地来开展活动, 但是其活动又不仅仅局限在主场地中的活动。比如趣味运动会, 乌鲁木齐市工人文化宫, 每年都会和市体育局联合进行群众趣味运动会的举办, 人民群众非常喜欢这种运动, 并且很多单位也会接到邀请参与到活动开展中去。

4. 自由式指的是比较松散没有组织的文化活动。

5. 自发式指的是人们利用公园等场地来开展的文化活动。比如露天进行的各种活动舞蹈。

6. 盲从式指的是人们由于好奇, 盲目的参与到活动中去。比如, 有几个人在空地上指指点点某一处, 不久后, 便会有一些人去看他们指的什么, 最后聚集了很多人, 这些人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而一开始指指点点的人已经不见了, 这便是盲从式的活动。

7. 开放式指的是在遵守游戏规则的情况下, 自由进行的各种活动。

8. 半开放式是指为保障活动的顺利进行而设定一定的限制区域, 安排或指定一定的参与个体, 而限制区域以外则可自由参与的活动。

9. 临时式是指根据一定的事件而举行的群众性集会等。

1 0. 定期式是指围绕一定的主题, 固定于某一时间举行的活动。例如, 乌市工人文化宫每年6月举行的全市乒乓球比赛。

1 1. 不定期式是指根据一定的主题按需随时举行的活动。例如乌市工人文化宫会不定期的进行送图书下乡活动。

二、广场文化的内容

广场文化的基础是群众文化, 引导则是专业文化、主体是人民群众, 目的是为了满足群众自身的精神需求。广场文化的内容比较多。我们都指导, 广场文化能够很好的将其所处时代的本质精神反映出来。随着社会时代发展的进行, 时代精神也会发生变化, 广场文化也会随着其变化而更新。在我国成立初期, 人民群众经济方面比较落后, 广场的作用也是庆典和集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物质文化发展速度不断的加快, 无论是国家还是人民群众都更加重视精神文明方面的建设, 特别是现在, 群众自发组织的相关文化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广场文化内容丰富程度远远超过了以往的时代。广场文化的载体主要是审美和文化意味都比较丰富的艺术性活动。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比较多, 其不但可以包含通俗和业余的艺术, 还可以包含专业和高雅的艺术;不但可以包含舞台演出, 还可以包含民间艺术和像风民俗等表演。有戏剧舞会、书画摄影、卡拉OK, 又有文艺比赛、音乐欣赏、民间绝活, 广场文化老少皆宜, 真正的做到了雅俗共赏。如广场交谊舞会、广场流动式的各种展览、节日庆典、集会及演出等活动。城市的广场文化活动和农村的广场文化活动也存在一定的差别, 比如每到节日和庆典的时候, 城市中都有一些集会和文艺演出等类型的活动。而农村的条件比较差, 往往只会有地摊戏、游行等一些规模比较小的文艺活动。但是无论在城市中还是在农村中, 广场都给人民群众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空间, 各种艺术都汇集在广场中, 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三、广场文化的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进步和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我国城市文化中, 广场文化也广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并且广场文化的丰富也增加了城市的动感, 让其更具色彩, 能够很好的展示城市文化的个性。并且广场文化把体育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商业文化很好的融为一体, 能够方便民间政府互动的进行, 广场文化在城市文化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广场文化, 指的便是, 城市广场中的一些文化现象和广场中展示的相关文化。其包含了广场配套设施, 也包含了各种展示的民间艺术以及人民群众在广场中进行的各种活动。

广场文化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在城市中, 广场是公共生活的集中区域, 能够很好的体现政府的公益性, 能够展示城市公共文化。广场是城市中的重要公共空间, 也是市民休闲、社交的重要场所。由于其公共性的存在也直接决定了广场文化的路线必须是平民化路线, 不但需要提高文艺演出的质量, 也必须保证内容能够做到雅俗共赏。与此同时, 公共性也直接决定了广场文化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若是人民群众没有很好的参与进来, 那么广场文化也就没有什么意义。

节庆性是广场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广场本身便是为了公众集会方便而产生的, 这也直接决定了广场文化应该具有节庆色彩。现在的广场也进行了各种节庆的举办, 其中包含了文化艺术节。广场文化的这个特点也决定其应该有比较热闹的氛围和比较宏达的气势, 若是没有节庆的氛围, 那么便很难吸引更多的人民群众, 广场文化氛围也很难形成。

各种体育和文艺活动时广场文化的重要载体, 节庆活动的开展也需要艺术活动来配合和支持, 这也导致了其具有审美性特点。文化体育活动对于人民群众而言, 是比较高压的活动, 比如专业的文艺晚会和广场交响乐等, 其审美性比较强。即便是有些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自娱自乐, 比如健身和跳舞等, 其中也包含了审美的因素。广场文化所具备的审美性本身便具有寓教于乐的作用, 其对公共文化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这也导致了广场文化又称为了公众开展审美教育的场所。

此外, 广场文化的特点还有:

1. 自娱性。

对于广场文化而言, 自娱性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征。广场是一个露天场所, 除了有一些演出外, 需要群众组织的活动更多, 其活动组织也是为了群众自娱自乐, 人们会选择自己的方式来娱乐, 让自己更加的放松。

2. 时代性。

广场文化能够体现人们追求真善美、文明、和谐以及高尚, 这也是否定和地址封建迷信以及低俗文化的一种重要手段。广场文化和时代发展相适应, 能够将时代特征以及群众的文化品位很好的体现出来。

3. 亲和性。广场文化活动本身便是开放的, 这也让观众能够很好的和表演者互动, 亲和力比较强。

4. 兼容性。

广场本身便是没有限制的, 所有人都可以进入到广场中, 大家一起活动。在广场中, 人们可以表演也可以观看, 并且人们的身份地位都是一样的, 能够更加自由自在的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接受文化熏陶, 找到属于自身的乐趣, 展示自我的特点和优势。并且广场文化可以包含各种文化形式, 各种文化形式也能够在广场文化中发挥出自己的作用。

由此我们能够发现, 广场文化存在其独有的特性, 并且其影响力和生命力都非常强大, 这便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到广场文化的重要性, 并研究和引导广场文化, 将其积极作用发挥出来, 利用广场文化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水平, 并以此为基础来提高整个城市的品位。

我们需要将广场文化的功能发挥出来, 特别是其文化维系和文化承载的功能。想要提高市民的精神生活质量, 做好广场文化活动时一个重要手段。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以及文化水平的提高, 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 所以必须探索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水平的措施。而广场能够给人们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在广场中会有各种文化活动和艺术形式。承载功能非常的明显, 所以, 我们必须重视起承载功能的发挥, 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 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层次。

随着现代社会的组织化和技术化, 劳动过程的自动化和人类管理系统化的加强, 很多人更加重视人和人之间的亲密、接触和归属, 广场文化能够很好的满足人民群众这方面的愿望, 将人们的疏离感和孤独感消除掉。并且, 在社会团结和稳定方面广场文化也有着重要作用。人们能够通过参与广场文化, 走出自己封闭的小生活空间, 能够更好的和社会接触, 人和人之间也能够更好的了解, 互相关心。由此可见, 广场文化也是人和人接触的重要纽带。

同时, 我们还需要认识并发挥广场文化的教化作用。通过城市的广场文化情况, 能够对其进步、文明程度进行判断, 展示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气质。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上, 广场文化都非常多样, 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传递先进文明的思想, 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 真正做到了润物细无声, 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 对人民群众文化素养提高和道德水平提高有着重要作用。

上一篇:五岁宝宝的睡前故事下一篇:标准格式的道歉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