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习题

2022-09-08

第一篇:中国近代史纲要习题

中国近代史纲要 课后习题答案

中国近代史纲要

上编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怎样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答: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为外国资本主义打开了侵入中国的大门,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战前,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封建国家;战后,中国的领土、领海、关税、司法等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受到外国侵略者的干涉和控制,清王朝从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渐沦入半殖民地的地位。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封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另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又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从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转变为半封建的社会。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战后资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另一个主要矛盾。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落在中国人民肩上的双重历史任务。因此,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答: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但必须认识到,两大主要矛盾发展是不平衡的。当列强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时,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其他矛盾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而当列强改变侵华手段与方式,使用经济、政治而非军事的手段和以间接的“以华治华”而非直接的殖民统治的方式时,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最突出。当国内的革命战争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存在形成根本威胁时,则两个主要矛盾重合为一,帝国主义与封建阶级为一方,人民大众为一方,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是这两对基本矛盾互相交织和交替作用的结果。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大国,鸦片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重大变化,逐渐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指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使本来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中国,沦为表面上独立、实际上受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半封建是指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对中国原有的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经济结构起了很大的解体作用,资本主义在中国有了初步的发展,但同时封建地租剥削与买办资本、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相结合,仍然在社会经济中占据显著的优势。中国由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变成有了一定程度资本主义成分的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是一个特殊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它的主要特征,教材已作了概括,其中第一条、第二条指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统治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并把其作为自己的统治基础,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政治特征;第

三、四条指明封建经济已经解体但仍占统治地位、民族资本主义已经发生但发展缓慢,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特征;第五条、第六条说明中国社会发展不平衡、广大人民极端贫困和毫无政治权力,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特征。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答:近代中国的时代特点以及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人民始终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在两大历史任务中,首先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反对外国列强的侵略,摆脱封建专制的统治。这个历史任务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既是反帝的民族革命,又是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要改变民族压迫和人民受剥削的状况,必须首先进行民族和民主革命,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解决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问题,才能为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前提与基础,为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开辟道路,才能使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成为可能。历史表明,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答: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它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设立完全由外国直接控制和统治的租界;19世纪末,还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列强侵略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他们还取得了在中国的驻军权和派驻军舰权,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国防主权,包括领海主权。列强通过公使驻京直接向中国政府发号施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控制中国海关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它们还扶植和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通过协定关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通过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并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列强侵略是造成近代中国社会经济长期不能有效发展的根源。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它们还宣扬“种族优劣论”、“黄祸论”,目的是为帝国主义侵略有理制造舆论。所以,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地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近代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虽然,列强在侵华的时候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机器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但是,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富强的近代化国家,因此总是千方百计地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历史证明,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才有可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答: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与中国人民反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史。第一,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华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帝国主义列强一次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绝不仅仅是为了通商,而是为了掠夺和扩大殖民地,为了他们自身的殖民扩张利益。每一次战争,都伴随着更大的贪婪目的和更多的利益要求。但每一次侵略都遇到了中国人民的反抗,使他们的狂妄野心无法得逞。正是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绕的爱国主义斗争精神,也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和深刻教训,使他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很难征服的国家。他们虽然可以强迫清政府签定一次又一次不平等条约,但是却始终无法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完全的殖民地。尤其是甲午战争以后,在瓜分危机的严重关头,中国各阶层人民救亡图存的努力探索和奋起抗争,使侵略者看到了中国人民中所隐含的不甘屈服的伟大力量,不得不放弃了瓜分中国的政策。第二,通过近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促进了中国人民的奋起直追,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灾难,但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的思考、探索和奋起直追。 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痛定思痛,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史地,总结失败教训,寻找救国的道路和御敌的方法,于是有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19世纪70年代以后,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还提出要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强烈反对外国侵略,希望中国能早日独立富强,。甲午战争以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和民族危机的剌激,全民族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救亡图存的思想日益高涨。梁启超指出:“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二百兆以后始也。”严复在其《救亡决论》中喊出了“救亡”口号,在其《天演论》中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指出,中国如果不自强就有可能亡国灭种、失去民族生存权利。这对中国人来说是一副药力猛烈的清醒剂,也是一个振聋发聩的警世钟。正是这种亡国灭种的危机感,增强了中华民族整体民族利益休戚与共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成为中华民族自立自强并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所在。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答:中国在历次反侵略战争中失败的原因,虽然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因素,但主要原因应当从中国内部因素来分析。毛泽东同志把鸦片战争及其以后一百年间中国对外战争的失败归结为两个原因: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第一,近代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的腐败和清政府的腐朽无能,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1840年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清王朝统治者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和文化保守,一方面使清朝统治阶级封闭自守,妄自尊大,骄奢淫逸,盲目进攻;另一方面又使统治者和清军指挥人员在战争面前完全没有应变的能力和心态,不适应于近代战争,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有的甚至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清政府尤其害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会危及自身统治,所以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清朝统治集团在对外战争中妥协、退让、求和、投降的一系列做法,已经使它失去在中国存在的理由,不推翻它是不可能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八国联军之战后短短10年,清王朝走完了它最后的路程,这是历史的必然。第二,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落后,国家综合实力低,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重要原因。当时的英国已经历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地发展,而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的自然经济的水平上。经济技术的落后直接造成军事装备的落后,军队指挥员不了解近代军事战术,从而造成军队素质和战斗力的低下。经济技术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并不表明经济技术落后就一定在反侵略战争中失败。正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政府不能很好地组织反侵略战争,不能有效地发动和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甚至压制人民群众,其失败才是不可避免的。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留给我们深刻的教训:第一,在中国近代,要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富强,必须改变帝国主义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帝国主义侵略是造成中国人民巨大灾难的根源,与此同时,腐败的清政府也已失去了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侵略战争胜利的能力和资格。而清政府之所以丧失了这种能力,从根本上说,是封建专制制度造成的。因此,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同时又要推翻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是历史赋予中国人民的两大历史任务。第二,落后就要挨打,要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需要在科学技术方面奋起直追,需要进行现代化建设。但现代化建设的前提是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就没有进行现代化的前提和条件,难以使国家真正强大起来。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答:意义:(1)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动摇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2)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给侵略者应有的教训;(3)太平天国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4)太平天国起义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5)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失败原因:从主观方面看,一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他们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未能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未能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从而大大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二是战略上的失误。太平军偏师北伐,孤军深入,分散了兵力。三是在太平天国后期,拜上帝教的思想理论给太平天国起义带来了危害。从客观方面看,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镇压太平天国。教训: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也不可能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2、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答:性质: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既有其进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失败原因:(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2)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西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它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却处处仰赖外国,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于与虎谋皮。(3)洋务企业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却是封建式的,企业内部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中饱、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教训:洋务运动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洋务运动的失败说明,在不触动封建专制统治、没有摆脱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控制的前提下,试图通过局部的枝节改革发展本国资本主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是不可能的。

3、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答:意义:(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鼓吹民权,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并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这些措施虽然未能生效,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3)戊戌维新运动也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在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通过组织学会、创办报刊、翻译西书、开办学堂,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自由平等、社会进化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开阔了人们的视野,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在维新派的推动下,文化界还形成了广泛的文化革新运动,而且维新派在改革社会风习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失败原因:(1)客观上,维新派的势力非常弱小,将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反对变法的守旧势力却相当强大,新旧力量对比的差距预示着这场运动如履薄冰,难以取胜。(2)主观上,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也是这场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虽然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第二,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他们虽然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结果却是处处碰壁。第三,惧怕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因此,运动未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教训: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但暴露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就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而“戊戌六君子”的鲜血也促使一部分人放弃改良主张,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革命派在与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

答:同盟会成立后,保皇派极度恐慌,大肆抵毁革命。1905—1907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论战。革命派在论战中论述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首先,清政府已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因此爱国必须革命。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免瓜分之祸”,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其次,进行革命,固然会有牺牲,但只有革命,才能摆脱清政府所带给人民的痛苦,革命是“救世救人”疗治社会的良药。再次,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革命本身正是为了建设,所以革命虽有牺牲,但必将带来历史的进步。

2、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答:辛亥革命前,统治中国的是腐朽的清王朝,是持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辛亥革命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了中华民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政体。尽管这种政体后来名存实亡,但这毕竟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1)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2)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3)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4)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3、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答:辛亥革命的失败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主观原因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客观原因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其中,主观方面的原因是最主要的,体现在:(1)领导辛亥革命的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十分软弱的阶级。所以,尽管其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但在革命斗争中,却时常表现出明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没有也不可能提出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2)敢不敢放手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特别是发动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是中国革命成败的关键之一。武昌起义前,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和组织群众的工作,只限于会党和新军这个狭小的范围,而没有深入到广大农民、手工业者中去。武昌起义后,革命形势日益高涨,面对农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资产阶级革命派此时却站到了农民的对立面,他们解散农民武装,制止农民斗争。因此,他们在反对国内外反动势力的斗争中,得不到农民群众的支持,使自己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革命失败也就是必然的了。(3)辛亥革命缺乏一个组织严密、坚强有力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作为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同盟会未能胜任其历史使命。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中编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

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1、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什么时代条件下和国际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这对中国革命事业带了哪些影响?

答: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包括:(1)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2)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果欧洲大国走向衰落,美国和日本崛起;(3)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爆发社会主义革命,给世界人民的解放事业开辟了一条新道路;(4)在苏俄领导下,共产国际成立,积极开展世界各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5)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在帝国主义压迫下和共产国际帮助下日益觉醒。这些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对中国革命的影响:(1)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中国所受到的压迫和剥削比之过去更为严重,被瓜分的危险日益加深;(2)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美国和日本崛起,美国和日本,尤其是日本侵略势力日益成为中国民族利益的最大威胁;(3)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后,指明了新的革命道路;(4)共产国际成立后,立即帮助中国的先进分子创建共产党,并与中国原有革命力量合作发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5)中国人民与其他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一样日益觉醒,反抗帝国主义的斗争日益坚决、日益频繁。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则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爆发和胜利后的形势密切相关:(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全面性的经济危机激化了帝国主义国家内部的各种矛盾,激化了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同时也激化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结果导致了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率先发动野蛮的侵略战争。中国人民首先投入到这场反法西斯战争中去,并与反法西斯的苏联以及包括英美在内的西方民主国家联合奋斗,终于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在反对侵略的战争中,大批被压迫民族得到解放,中国人民与世界被压迫地区的人民一样进一步觉醒,越来越成为帝国主义难以左右的一支强大革命力量。(2)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与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矛盾尖锐化,国民党在美国支持下发动镇压人民革命的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坚决打败了以美国为靠山的国民党政权,取得除台湾以外的全国革命胜利。

2、为什么说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作为对象?

答: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长期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这在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不仅没有改变,而且进一步加深。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以它们为对象。(1)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以反对帝国主义、打破外国垄断资本的控制作为首要任务。因为帝国主义势力一直以各种形式维护和强化其在中国的特权,破坏中国的主权,损害中国人民的尊严;帝国主义通过在中国寻找代理人,使中国长期陷于军阀混战,社会秩序严重混乱;帝国主义利用各种不平等条约和公然的掠夺,垄断中国的经济命脉,扼杀中国民族经济;世界性经济危机发生后,日本帝国主义甚至野蛮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日军所到之处烧杀掠抢无恶不作,中国人民遭到空前蹂躏,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有妄图取代日本的地位继续控制中国。(2)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反对封建主义、进行土地制度的根本改革。因为中国要实现民族和人民的解放,必须将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解救出来,而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土地。在战国时代以来的整个中国历史中,土地问题始终是中国治乱兴衰的关键因素,也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地主占有大量土地,把土地出租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借以剥削农民的封建制度,是两千多年来主导性的经济制度,也是农民生活始终贫困的根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优势地位的,仍然是这种封建经济,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3)新民主主义革命还必须反对官僚资本主义。1927年国民党建立全国政权后,与国家政权结合、并依附于外国垄断资本的官僚买办资本急剧膨胀起来,成为这个政权的经济基础。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资本不同,中国的官僚资本主义不是建立在一般民族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基础上的,而是作为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联姻的怪胎出现的,它不仅残酷掠夺工农劳动群众,也极大地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成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外国资本的压迫、官僚资本的排挤、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和军阀官僚政府的压榨下,始终十分弱小,无法成为建立民族国家的基础。所以,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必须坚决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答:(1)近代中国逐步形成官僚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三种政治力量,它们分别提出三种建国方案: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军事独裁统治的法西斯主义建国方案;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西方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代表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利益的人民共和国方案(各自内容见教材)。(2)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软弱,以及其代言人的脱离群众,自由主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虽然是进步的,却不具有现实性,中国人民现实的选择只是另外两个,其前途,或者是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3)法西斯主义的建国方案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中国人民的唾弃,人民用行动否定了主张这种国家前途的国民党政权;而中国共产党所主张的新民主主义路线却逐步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拥护,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选择。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中国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旗帜?

答:中国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旗帜,走上马克思主义指引的道路,是他们经过长期的、艰苦的探索之后的必然结果。第一,新文化运动正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已经比较充分地暴露出来,先进分子中的一些人在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时,就已经开始对它有所怀疑和保留。第二,先进分子在民主科学思想传播中经常遭遇挫折,联想到过去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各种努力屡遭失败的事实,他们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可行性遂产生了极大的疑问。第三,十月革命的推动。十月革命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世界性的历史事件,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使先进分子从中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苏俄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赢得了先进分子的好感,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第四,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显示了比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更加强大的力量,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前景产生了极大的希望。这样,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就分成了两股潮流,一部分人沿着资产阶级的道路继续走下去,一部分人则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对新文化运动的科学和民主精神加以改造。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大旗的是李大钊,他在五四运动前就已经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五四运动后陈独秀、毛泽东、董必武等更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加入到马克思主义的队伍中。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答:中国共产党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成立的,它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不断向前发展,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走资本主义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

答: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立即投身于中国革命的洪流中,使中国革命呈现出新面貌:第一,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第二,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中国掀起了第一个工人运动的高潮,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开始从事发动农民的工作,农民运动蓬勃发展。第三,实行国共合作,并在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掀起大革命高潮,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在革命实践中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答: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取得北伐节节胜利后,国民党占统治地位的右派势力开始“分共”,并通过继续北伐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国民党所实行的是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一党专政和军事独裁体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依然。在严酷镇压共产党人的白色恐怖形势下,中国革命转入低潮。但是中国共产党人没有屈服。1927年八月召开的紧急会议,决定以武装革命反抗武装的反革命。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相继发动。在城市起义相继失败、农村起义却逐渐迈向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情况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渐探索出以农村工作为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的路线,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新道路。毛泽东不仅在秋收起义的实践中首先把革命的进攻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早在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就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明确地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同时,他还科学地阐述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强调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思想。1930年1月,毛泽东进一步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与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作坚决斗争,科学地概括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系统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随着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红军的力量在壮大,根据地遍及大江南北。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革命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其中,毛泽东和朱德领导的红军第一方面军和中央革命根据地起了最重要的作用。

2、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为什么连续出现“左”倾错误?

答:这一时期党内连续出现“左”的错误,而且一次比一次严重,这种现象的出现,决不是偶然的,有着深刻的政治根源和社会历史根源。第一,社会原因。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共产党是在小资产阶级包围之中,并且,在党内,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也占着很大的比重。小资产阶级表现为观察问题时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党内出现只重书本知识不注重实际的教条主义,和只重感性知识而轻视理论的经验主义。因此,这些思想比较容易反映到党内来,影响党的思想和路线、政策。第二,主观原因。那时,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对于中国社会的性质、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不了解,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即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第三,共产国际的错误影响和瞎指挥。“左”倾教条主义披着马列主义的外衣,挂着“国际路线”的招牌,并且得到共产国际的支持,具有很强的欺骗性。第四,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

3、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

答:土地革命时期,党内连续发生“左”的错误,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危害。这些错误的发生,主要是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而产生的。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强调,为了纠正错误,必须端正思想路线,实行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总结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早在1929年12月召开的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上,他就把思想建设摆在党的建设的首位。不久,他又提出反对本本主义。长征胜利结束后,毛泽东、中共中央用大量的精力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共产党自身的思想理论建设。 1935年12月,毛泽东在瓦窑堡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判了党内的关门主义和对于革命的急性病,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问题。 1936年12月,毛泽东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总结土地革命战争中党内在军事问题上的大争论,系统地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 1937年夏,毛泽东写了《实践论》、《矛盾论》,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揭露和批评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的错误,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阐明了党的思想路线。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答: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第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第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正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抗日战争使中国人民空前团结起来,使中华民族焕发出巨大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第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人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历史的光辉一页。。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答:(1)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2)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制定、实施了一套完整的抗战策略和方针,提出了持久抗战的战略思想,对抗日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3)中国共产党通过游击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也为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4)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3、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答:(1)国民党政府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实行单纯的政府和正规军的抗战;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这是由国民党政府的阶级本质和阶级利益所决定的,不仅使国民党正面战场节节失利,而且危害群众利益,不得人心,使国民党政府孤立于人民群众之外。(2)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抗日战争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3)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在抗战各阶段中表现不同,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同。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政府积极抗战,正面战场在整个抗战中起了重要作用,对抗战的坚持起了重大作用。但由于其实行片面抗战路线,也遭受了巨大损失,特别是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一面消极抗战,一面制造反共摩擦事件,其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下降。在战略反攻阶段,国民党虽然坚持抗战,但重点在准备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对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作用十分有限。

4、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其基本经验是什么?

答:(1)从实力对比看,抗日战争是弱国对强国的战争。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综合实力都很落后,是弱国。而日本是世界上一等强国,军事、经济实力和政治组织力量都很强大。(2)从战略对比来看,抗日战争是大国对小国的战争。中国虽弱,但很大,地域广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兵源和物资补给充足,能长久坚持抗战。日本虽强,但很小,且是深入中国的广阔领土,使得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3)从战争性质看,抗日战争是中国抵御日本侵略的正义战争。中国是正义的,进步的,得道多助,会得到广泛的国际援助。而日本是非正义的,野蛮的,失道寡助。(4)从战争的结果看,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中国经过14年抗战,以3500万人的伤亡和5000多亿美元的损失,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复兴。基本经验:(1)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没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就没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抗日战争得以坚持和胜利的重要思想保证。(3)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一个国家只有首先自强,才能在世界上自立。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1、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

答:(1)国民党政府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官员们贪污腐化,大发国难财,在抗战后期就已严重丧失人心。抗战胜利之际,国民党政府所派官员把沦陷区的接受变成了“劫收”,大发胜利财,使人心进一步丧失。(2)国民党政府在抗战胜利后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为了筹措内战经费,向人民征收各种捐税,无限制地发现纸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工农业生产严重萎缩,把全国人民置于了饥饿和死亡的界线上。(3)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政府在抗战胜利后,拒绝全国人民要和平、要民主、要自由的愿望,仍然继续并加强独裁统治。因此,国民党政府把自己置于了人民的对立面,丧失了人心,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抗,从而陷入了全面的包围之中,并迅速走向崩溃。

2、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答(1)各民主党派虽然政纲不尽相同,但都主张爱国、反对卖国,主张民主、反对独裁。在抗战中,对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特别是文化侵略,对国统区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抗战胜利后,民主党派作为“第三方面”,主要与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政策,为和平民主而奔走呼号。虽然有些党派后来跟着国民党走,但民盟等大多数民主党派人士是反国民党一党独裁的,并与共产党一起为和平、民主、自由而斗争,还积极参加和支持国民党统治区的爱国民主运动,有力地支援了第二条战线的斗争。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同意接受共产党领导,参加人民政协,为新中国的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2)各民主党派成立时,中国共产党就与它们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并在斗争实践中逐步发展了这种合作关系。在共同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不仅鼓励、支持各民主党派的斗争,而且对它们某些不妥的意见提出批评,诚恳地帮助它们进步,这使得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更加融洽,合作方式不断发展、完善。(3)国民党政府坚持一党独裁,迫害民主党派进步人士,使得民主党派逐步转移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立场上,特别是1948年1月民盟公开表示与共产党携手合作,1949年1月22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发表《对时局的意见》,,表示愿意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4)中国共产党也邀请各民主党派“积极参政,共同建设新中国”,1949年9月,各民主党派积极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标志着各民主党派正式接受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人民共和国,确认了社会主义的正确性。各民主党派也由在野党变成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参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基本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此基础上也基本形成。

3、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答(1)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国人民的利益。(2)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它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它制定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符合中国人民利益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中国人民的斗争指明了正确方向。(3)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28年的革命斗争岁月里,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有无数共产党人壮烈牺牲,有许多共产党的卓越领导人和杰出将领献出了生命。他们以自己的行动和生命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最有远见,最富于牺牲精神,又最能体察民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4)“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是被中国近代历史所证明了的。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1)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2)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3)加强共产党自身建设;(4)必须与国际革命和进步力量团结一致;(5)所有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下编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06)

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

1.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全国性的胜利,宣告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新中国的建立,结束了中国100多年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实现了民族的独立与人民的解放;国家基本统一,社会政治趋向稳定,从而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为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创造了前提条件,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第二大历史任务——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2.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哪些历史性成就?这些成就说明了什么?

答:新中国成立50多年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主要体现在:第一,在经济建设方面,把一个一穷二白的落后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出版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第二,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建立了适合国情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不断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形成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框架。第三,在文化建设方面,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纲领,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第四,在对外开放方面,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发展了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关系,实现了全方位的开放格局,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国际大背景下,为本国的发展和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举世公认的重要贡献。第五,在国防建设方面,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小米加步枪”到逐步实现国防现代化,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防和一支“打得赢、不变质”的人民军队,不断推进了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这些巨大的成就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科学结论。在新的世纪,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才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答: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的因素,社会主义的因素又与非社会主义的因素存在着斗争,但是社会主义的因素起着决定作用,由于社会主义的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有利的国际形势,就决定了它将不断增长并取得最后的胜利。新民主主义社会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第一: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其中包括: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还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共同构成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第二: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治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工人阶级的领导权和工人阶级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是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政治方面的社会主义因素,同时也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强有力的政治保证。第三:文化上,实行马克思主义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种文化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新民主主义社会各种社会主义因素的不断增长及其领导地位的日益强化,不仅保证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而且充分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

2、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答:(1)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中国人民在100 多年长期奋斗和探索中作出的历史性抉择;(2)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3)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4)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5)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3、为什么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答:(1)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它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社会主义改造这个涉及几亿人口的大规模社会变革,不仅避免了生产力的下降,而且使生产力有了提高。1953年到1956年,工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19.6%,农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4.8%,原私营工业产值增长一倍多,原私营商业的销售额增长20%。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改造中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正确的、成功的,也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使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已占绝对优势,为中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1956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的比重由19.1%上升到53.4%,公私合营经济由0.7%上升到7.3%,个体经济由71.8%下降到7.1%,资本主义经济由6.9%下降到接近于零。这表明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制度已经消灭,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己经建立起来。(3)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使我国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作为剥削者的资本家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己经被消灭。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各革命阶级在内的人民民主专政,转变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广大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人民民主专政。我国社会成功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中国社会己经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20世纪中国第二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中国共产党人在1956年至1957年的早期探索中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理论建树?

答:(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理论准备;(2)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共八大后,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又提出一些重要的新思想,如“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等;(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它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4)进行整风和提出建设“六又”政治局面等思想是中共八大路线的继续和发展,是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

2、怎样认识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重大意义?

答: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是了不起的巨大成就,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英勇奋斗的伟大成果,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它为我们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开拓了可以依靠的阵地,为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随着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形成,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日益明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工业部门不仅为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大量的日用消费品,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和国防建设提供了大批燃料、动力、原材料和技术装备,而且还为出口提供了相当数量的产品。它使中国在赢得政治上的独立之后赢得了经济上的独立。集中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在当时物质缺乏、经济基础薄弱的条件下,起到了积极作用。它有利于把有限的资金、物力和技术力量集中起来,保证重点建设项目的完成,为中国以后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物质技术基础。

3、为什么说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怎样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答: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创建新中国和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逐步形成或进一步完善了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在此基础上,毛泽东等领导人作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创造。……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阐明的这些重要思想,为党继续进行探索并系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虽然他在晚年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其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转折?

答: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了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工作重点转移的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最重要成果;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提出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任务;审查和解决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开始了系统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这次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因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2、在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关系是怎样的?试举例说明。

答: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理论创新,就是理论观点、思想体系不断根据实践要求进行新的、创造性的提升和发展;实践创新,就是由理论创新所推动的,人们改造和变革客观世界的活动要富有创造性和超前性。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实践创新决定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每一个理论上的创新都进一步推动了制度的创新、科技的创新、文化的创新等其它方面的创新。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把实践创新作为基础,同时也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进行理论创新,并形成了新的理论用以指导新的伟大实践。比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正是党在总结历史和实践基础上理论创新的成果。我们知道,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传统的观念一直把市场经济看成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形式,从根本上否定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着忽视甚至排斥商品经济和市场作用的弊端,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生产发展的要求。因此,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我们首先突破计划与市场对立的传统观念,大胆进行实践创新,开始由单一的计划经济模式向计划与市场并重转变,强调市场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尝试着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在结合一起。结果激发了市场的活力,搞活了经济,促进了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党通过不断在理论上进行总结、创新,先后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改革目标,并于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明确作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科学决策,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实现了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同时,理论创新又成为了实践创新的先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完全推倒了“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的传统认识,最终解决了困扰人们多年的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直接推动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进一步发挥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经济活力大大增长,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为什么会取得这些成就?

答: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具体体现在以下十个方面:第一,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推进,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改革事业也取得了重大进展。第三,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第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深入贯彻。第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第六,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也得到了全面落实。第七,“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极大地推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第八,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国防和军队建设迈出了新步伐。第九,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全方位的外交并取得了新的进展,我国已同16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第十,全面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改革开放近30年的实践证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以及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

第二篇: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题

第七、八章 测试题

一、判断题

1、国民党参加重庆谈判的主要动机是收编中共军队。(错误)

2、中共参加重庆谈判的主要动机是赢得民心。(错误)

3、双十协定的全称是《国共代表会谈纪要》。(错误)

4、《中国土地法大纲》的主要内容是“耕者有其田”。(正确)

5、第三条道路的实质是资产阶级的和平改良道路。(正确)

6、《共同纲领》是我国第一部近代意义上的宪法。(错误)

7、第三条道路的破产根本原因是蒋介石的专制统治造成的。(错误)

8、解放区内的土地改革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正确)

9、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错误 )

10、建国后至1956年以前在中国起宪法作用的文献是《共同纲领》。( 错误 )

11、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宣告成立。( 正确 )

12、国民政府在中国统治覆灭的标志是三大战役胜利结束。( 错误 )

13、压迫旧中国人民的“三座大山”是指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 错误)

14、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实现和平赎买政策的适当的经济形式(正确)

15、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出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所有制问题(错误)

16、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革命阶段仍然具有两面性(正确)

17、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是指的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错误)

18、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来的经济叫“新资本主义经济”,因为仍有大量的私有经济存在(错误)

19、新中国的成立,导致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发生变化,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已不存在矛盾,主要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错误)

20、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和平赎买,就是国家花钱把资本家的企业一举买下来(错误)

21、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需要对企业和对资方人员的改造同时进行(正确)

22、面对国民党的内战政策,中共认为,我们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蒋介石(正确)

23、中国各民主党派是在野党(错误)

24、新中国的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正确)

25、建国后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性质上的突出特征是过渡性(正确)

二、单项选择题

1、1945年8月25日中国共产党在对时局的宣言中明确提出( 和平、民主、团结 )的口号。

2、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人民民主运动高涨的根本原因是(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经济崩溃和政治危机)

3、对解放战争时期反蒋斗争第二条战线的准确表述是(国统区的民主运动)

4、解放战争时期,最早与蒋介石集团决裂的民主党派是(中国民主同盟)

5、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国家内部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

6、1949年蒋介石宣布隐退后,代理总统职务的是(李宗仁)

7、1947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实行战略反攻的主要战略意图是(由内线作战转向外线作战)

8、1947年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时,国民党军队正在实施的战略是(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

9、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进行的时间是(1948年9月——1949年1月)

10、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是(战略反攻)

11、1946年6月底,国民党军以进攻(中原解放区 )为起点,挑起全国性的内战。

12、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是(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

13、在全面内战爆发前夕,中共中央发出( 《五四指示》 ),决定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14、解放战争期间,台湾人民反抗国民党暴政的重要活动是(二二八起义 )

15、我国最早建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是(内蒙古自治区 )

16、新民主主义经济中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国营经济 )

17、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 ),向全中国人民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建立新中国问题上的主张。

18、率领北平国民党军队接受和平改编的国民党将领是( 傅作义 )

19、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公私全营 ) 20、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中,最重要的一条是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1、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政治主张是 ( 争取和平民主,反对独裁内战 )

22、国民政府解散民盟的真正原因是 ( 民盟反对国民党的内战独裁 )

23、决定党的工作中心开始由乡村转入城市的会议是 (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

24、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党的建设方面所作出的重大贡献是 ( 要求全党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

25、抗战胜利后,美国帮助蒋介石将大后方的军队运送到内地,其直接目的是( 阻止共产党完全控制中国 )

26、新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是指(1953-1957年 )

27、抗日战争胜利后,某些民主党派的领导人物曾坚持“中间路线”,其实质是 ( 仿效西方民主,走旧民主主义的道路 )

28、1949年蒋介石元旦“求和”声明的直接意图是 ( 缓兵之计 )

29、有人说:“民盟被迫解散,是民盟史上的一大挫折,但也正是民盟转变的起点。”这里“转变”的根本涵义指的是 ( 站到新民主主义的立场并承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30、标志着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覆灭的重大事件是 ( 1949年南京解放 )

31、 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提出的口号是(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32、1948年1月在香港宣告正式成立的民主党派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33、1948年1月,公开确认中国共产党“值得每个爱国的中国人赞佩”的民主党派是(中国民主同盟)

34、标志着中国民主同盟站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立场上来的会议是(民盟一届三中全会)

35、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

36、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的最主要原因是(内战准备工作尚未就绪)

37、1946 年1月政协会议受到人民的普遍欢迎,主要是因为它(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 2 协议)

38、在重庆谈判期间,国民党军队不断发动对解放区的进攻。这说明国民党(内战是真,和谈是假)

39、( 1949.10.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 40、新中国成立,使占人类总数( 1/4 )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41、新中国的成立,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

42、国民党从大陆撤退时遗留下的( 100 )余万军队、200多万政治土匪以及60多万特务分子还有待肃清。

43、1949年,人均国民收入只有( 27 )美元,相当于亚洲国家平均值的2/3。

44、同历史上的最高水平相比,1949年,工业总产值减少一半,粮食产量减少约( 1/4 )。

45、继续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先后使( 3 )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包括老解放区农民在内)无偿地获得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其它生产资料。

46、到( 1952 )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

47、新中国同苏联订立了(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在收回旧政权丧失的国家权益的基础上,建立了平等互助的新型中苏同盟关系。

48、1950年,( 彭德怀 )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49、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体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50、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即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基本完成的标志是(解放战争)

51、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时间是(1956年)

52、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于1949年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53、20世纪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其中第二次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54、全国土地改革以后分配给农民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55、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过渡时期”是指(从建国到三大改造完成)

56、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其中“一化”是指(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57、建国以后,人民政府没收官僚资本,这一措施(兼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58、作为1953年开始的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五计划建设的中心环节是(重工业)

59、1946年12月30日爆发了抗议驻华美军暴行的(抗暴或一二三0)运动

60、台湾民主自治同盟成立时的主要领导人是(谢雪红) 6

1、1949年1月22日李济深、沈钧儒等55人联合发表了(《对时局的意见》),表示愿在中共领导下献其绵薄,共策进行,建立新中国。

62、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号令,发起了强渡长江的( 渡江 )战役。

三、多项选择题

1、参加1945年重庆谈判的中共代表有(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 )

2、从抗战结束到新中国建立前,中国共产党关于土地问题的文件有( 《五四指示》;《中国土地法大纲》 )

3、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法宝是(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

4、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是(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 3 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

5、1948年秋后,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6、中国共产党派代表参加重庆谈判的主要目的是(尽力争取国内和平,揭露美蒋假和平的阴谋,团结和教育广大人民)

7、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其中“三改”是指(对农业的改造;手工业的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8、全面内战爆发前后,国民党反动派在国统区内制造了一系列暴行,主要有(一二 . 一血案,较场口血案,五二 O 血案,下关惨案,李闻惨案等)

9、全面内战爆发后,国统区的经济陷于空前严重的危机中。导致这种危机的原因是(美国加紧经济侵略,国民政府的野蛮掠夺,大规模战争的巨大消耗)

10、1947年土地改革政策的内容包括(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把土地分配给农民,发展农业生产)

11、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决战背景是(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我军兵力迅速增加,装备改善;国民党兵力不足,开始重点防御;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

12、1946年1月10日出席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派别有(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无党派人士)

13、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在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口号中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1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15、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有(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治制度;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文化上发展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16、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所进行的主要工作有( 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领导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

17、针对美国等国封锁、遏制新中国等的情况,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的外交方针。

18、“三反”运动中处决了犯有严重贪污罪行的 ( 刘青山;张子善 ),使全党震动,全国人民振奋。

19、1951年底到1952年,新中国开展了以( 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为内容的“三反”运动

20、新中国在1952年上半年发起“五反”运动,其主要内容是指( 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

21、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

2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三种主要经济成分是(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

23、新民主主义义的三种基本阶级力量是(工人阶级;资产阶级;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

24、毛泽东提出的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是(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 )

25、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政策主要包括(“四马分肥”中的资方红利;公私全营后资本家拿取的定息;给资本家以必要的工作安排和恰当的政治安排)

4

26、1947年5月20日在南京、北平等地爆发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

27、1950年6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当时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是要在三年左右的时间内,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制订了党在建国初期的战略策略方针,就是不要四面出击)

28、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一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两者的关系是(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两者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29、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中国人民沿着社会主义道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其主要成就有:(从争取经济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赢得政治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从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打破封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从“小米加步枪”到逐步实现国防现代化)

第三篇: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题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

专题一习题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B)

A. 政治控制 B. 军事侵略C. 经济掠夺 D. 文化渗透

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掠夺中国领土最多的侵略者是( C ) A. 美国

B. 英国 C. 俄国

3.将中国领土台湾割让给日本的不平等条约是( D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瑗珲条约》 D.《马关条约》

4.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设立的最早的租界是在(C) A. 广州 B. 南京C. 上海 D. 重庆

5.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洗劫和烧毁圆明园的是(C) A. 日本侵略军 B. 俄国侵略军C. 英法联军

6.外国侵略者控制中国政治的重要手段之一是(B) A. 赔款

7. 德国元帅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表明列强( B )

A.帝国主义已放弃灭亡中国的图谋 B.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 C.列强之间相互勾结 D.列强之间的矛盾与相互妥协

8. 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最大出版机构广学会发行的刊物( D ),在介绍西方史地、政治、文化的同时,也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 A.《中国丛报》 C.《字林西报》

9. 在近代,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最根本原因是(D) A. 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妥协 B. 洋务派开展的“自强”、“求富”运动 C. 民族资产阶级发动的民主革命

D. 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10.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A) A.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C. 君主立宪制 D.宗族家长制

11. 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其对中国的影响不包括(A) A.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瓦解 B.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B.《北华捷报》 D.《万国公报》 B. 把持中国海关 C. 制造舆论

D. 进行宗教宣传

D. 八国联军

D. 法国 C.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逐步传入 D. 英国输华商品激增

12. 被称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是(A) A. 林则徐 B. 魏源C. 龚自珍

13.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重要思想是(A) A.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 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 D.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14. 在甲午战争后,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社会进化论思想的是(A) A. 严复翻译的《天演论》 B. 郑观应撰写的《盛世危言》 C. 冯桂芬撰写的《校颁庐抗议》 D. 魏源编撰的《海国图志》

15. 造成近代中国社会贫困落后和一切灾难祸害总根源的是(A) A. 帝国主义 B. 封建主义 C. 官僚资本主义D. 民族资本主义

D. 郑观应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林则徐、魏源等倡导新思想的代表人物的评述,正确的是(ABCD) A. 都是地主阶级开明知识分子 B. 其思想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C. 都主张放眼世界、探索救国之路 D. 都未能完全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

2.中国工人阶级的特殊优点是(ABCD)

A.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 B.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产阶级三重压迫 C.与广大农民有天然联系 D.集中、便于组织

3.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AC)

A.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B.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C.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D.封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4.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统治近代中国在政治上采取的主要手段是( ABCD ) A. 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C. 扶植、收买代理人

B. 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D. 建立全面控制中国的殖民机构

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阐明理由)

1. 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决定了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

答案:错 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2. 鸦片战争后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的中国。

答案:对 鸦片战争以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发动侵略战争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关税主权、司法主权、人事任免权等。但是任然维持着独立国家和政府的名义,还有一定主权

四、问答题

1. 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答案:(1)社会性质的变化:独立的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为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3)革命性质的变化:农民战争变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革命任务:反封建变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2. 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

答案:两大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 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 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3.为什么说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是近代中国社会一切灾难的总原因?

答:(1)军事侵略: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勒索赔款、抢劫财富,使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国家变成一个半殖民地的国家。 (2)政治控制: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阻碍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造成内战频发。 (3)经济掠夺: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关税的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经济命脉。丧失经济上的独立,未形成独立完整的经济形态,导致近代中国经济的更加落后和人民的更加贫穷。 (4)文化渗透: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列强大肆宣扬奴化思想,麻痹中国人民的精神,摧毁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4.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答:根本原因: 第一,近代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的腐败和清政府的腐朽无能。 第二,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落后,国家综合实力低,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另一重要原因。

教训: 第一,在中国近代,要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富强,必须改变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中国人民必须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斗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阶级斗争统一起来,才能完成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第二,落后必然挨打,妥协必败,这是万古不覆的真理。单纯学习西方的技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中华民族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改变中国落后的政治制度。只有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才能进行现代化建设,才能使国家真已强大起来。中国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只有经过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才是中国真正的出路。认为“向西方学习”是中国“唯一的出路”的观点是与历史事实相违背。

专题二习题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 最早对兴办洋务的指导思想做出完整表述的人是(A)

A. 冯桂芬 B. 马建忠 C. 王韬 D. 郑观应

2.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主要目的是(B) A. 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 B. 维护和巩固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C. 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制度 D. 捍卫国家的主权独立和民族尊严

3.下列关于洋务运动论述不正确的是(C)

A. 洋务运动是一场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B. 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 洋务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D. 洋务运动失败是必然的

4.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这反映出的根本问题是(C) A. 中国的封建顽固势力相当强大 B.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C. 中国的封建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D.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日趋成熟

5.在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是(A) A.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B. 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C. 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论战 D. 革命派与洋务派的论战

6.下列关于戊戌维新运动论述不正确的是(D)

A.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B.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C.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D. 戊戌维新运动的目的是为了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7.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A)

A. 中国同盟会 B. 中华革命党 C. 兴中会 D. 光复会 8.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A)

A.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B.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 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D.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9.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进行论战的舆论阵地是(A) A. 《民报》 B. 《新民丛报》 C. 《时务报》

10.19世纪60年代后,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 A ) A.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11.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B) A.《钦定宪法大纲》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约法》 D.《训政纲领》

12.戊戌变法运动最为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C )

A. 挽救民族危亡 B. 推行了资本主义的政治改革

C. 促进思想启蒙 D. 极大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13.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D)

A. 帝国主义的破坏 B. 南京临时政府的涣散和软弱

C. 袁世凯的政治欺骗和军事压力 D.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14.辛亥革命最伟大的功绩是( B) A. 推翻了清王朝

15.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是(A)

A. 戊戌维新运动B. 洋务运动 C. 辛亥革命 D. 太平天国革命

二、多项选择题

1.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主要包括(ABCD) A. 兴办近代工业 B. 建立新式海陆军C. 创办新式学堂

2.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的报纸有(BCD)

A. 《民报》 B. 《时务报》C. 《国闻报》 D. 《湘报》

3.1902年至1911年,在我国发生的爱国运动主要有(ABCD)

A. 拒俄运动 B. 收回利权运动C. 保路运动 D. 抵制美货运动

4.20世纪初,传播民主革命思想的书籍纷纷涌现,其中包括(ABD) A.《革命军》 B.《警世钟》 C.《变法通议》

D.《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D. 派遣留学生 B. 结束了封建帝制C. 促进了思想解放

D.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 师夷长技以制夷 D. 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D. 《国闻报》

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阐明理由)

1.在近代中国,资产阶级与封建主义在思想上的首次正面交锋是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论战。

答: 错误。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实际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而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论战则是资产阶级内部矛盾。

2.新三民主义学说是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答: 错误。三民主义学说是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1)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2)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政治革命; 3)民生主义在当时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

四、问答题

1.简述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答:(1)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 (2)以“求富”为旗号,兴办民用工业,洋务运动的重点由军事转向民用企业; (3)编练新式军队; (4)为了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洋务派创办了新式学校,选送留学生楚国深造,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 2.维新派与守旧派论战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质。

答:内容:第一,要不要变法。第二,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现君主立宪。第三,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实质;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3.试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答:(1)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实行民族革命。内容:用革命方式推翻满清王朝、建立民族独立国家。 没有从正面鲜明的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没有明确的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 (2)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即政治革命,也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并行;中心目标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终目的是建立主权在民、实行民主政治的民国政府。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难以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的保证。 (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即社会革命。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也不可能解决和满足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初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纲领。

4.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答:(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2)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3)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

(4) 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革,促使中国的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5)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专题三习题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D)

A. 农民阶级民粹主义的文化运动 B. 小资产阶级无政府主义的文化运动 C.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文化运动 D.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

2.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C)

A. 民主和自由 B. 平等和博爱 C. 民主和科学 D. 理性和科学

3.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运动是(D) A. 护国运动B. 护法运动 C.五卅运动D. 五四运动

4.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是(B)

A. 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B.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C.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D. 世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5.在中国早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中,来自于五四爱国运动左翼骨干的代表是(B) A. 陈独秀B. 毛泽东C. 李大钊D. 董必武

6.1920年建立的中国最早的共产党组织是(B)

A. 北京共产主义小组 B. 上海共产主义小组 C. 武汉共产主义小组 D. 广州共产主义小组 7.1921年诞生的中国共产党是(D) A. 新文化运动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产物 B. 中国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相结合的产物 C. 五四运动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产物 D.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8.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的会议是(B) A. 中共一大 B. 中共二大C. 中共三大D. 中共四大

9.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C)

A. 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召开 B. 中国共产党三大的召开 C. 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D. 中国国民党三大的召开

10.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D)

A. 中共一大制定的最高纲领 B. 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 C. 中共二大制定的最低纲领 D. 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

二、多项选择题

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AC)

A. 北京大学 B. 中山大学C. 《新青年》编辑部D. 《湘江评论》编辑部

2.五四运动在1919年6月3日后发生的重要转变是(BC)

A. 运动的中心从北京转到西安 B. 运动的中心从北京转到上海 C. 运动的主力从学生转为工人 D. 运动的主力从工人转为农民

3.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员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的主要论战是(BCD) A. 同康有为关于“改良与革命”的论战B. 同胡适围绕“问题与主义”的论战 C. 同张东荪等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D. 同无政府主义的论战

4.中国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着重进行的工作是( ACD ) A. 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B.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 到工人中去开展宣传和组织工作 D. 开展关于建党问题的讨论和实际组织工作

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阐明理由)

1.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答:错误 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的开端。理由:第一,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第二,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因此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三民主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答:错误 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基础。国民党一大对三民主义做出新的解释:(1)民族主义:突出反帝的内容;(2)民权主义:强调民主全力为“一般平民所共有”。(3)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因为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而不是三民主义。

四、问答题

1.中国早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物,主要有哪些类型?

答:首先,是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其代表除李大钊和李大钊。 其次,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其代表为毛泽东等。 再次,是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其代表为董必武等人。 其中李大钊、陈独秀属于先驱者和擎旗人,毛泽东等五四运动的左翼骨干则是其主体部分。 2.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

答:第一:李大钊与胡适围绕“问题与主义”的问题展开论战。 第二:1920年底张东荪、梁启超挑起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

第三:共产党早期的成员还同黄凌霜、区声白等无政府主义者进行了论战。 *3.试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

答:(1)中国近代资本主义道路探索和实践的失败。(2)一战后世界范围内的反资本主义浪潮,使中国先进分子开始对它有所怀疑和保留,思想界群体趋向社会主义。(3)十月革命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产生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4)新文化运动形成的一场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适合中国需要的新思潮,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有利条件。(5)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4.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答:.(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革命纲领、斗争策略、革命方法和新前途。 (3)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面貌。 (4)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中国革命获得广泛的国际援助。

专题四习题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1928年12月,在东北宣布“改易旗帜”、服从国民党南京国民政府的是(A)

A. 张学良 B. 冯玉祥 C. 张作霖 D. 冯国璋

2.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向土地革命战争转变的关键时刻召开的重要会议是(C)

A. 八七会议 B. 古田会议 C. 遵义会议 D. 洛川会议

3.中共八七会议确定总方针是(C)

A. 推翻北洋军阀黑暗统治 B. 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 C. 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D. 建立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4.在红一方面军

一、

二、三次反“围剿”斗争胜利的基础上形成的革命根据地是(D) A.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B.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C.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D. 中央革命根据地

5.毛泽东明确提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论断的著作是(D)

A. 《井冈山的斗争》 B.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C.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 《反对本本主义》

6.标志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是(D)

A. 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 B. 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提出

C.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提出 D.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

7.1928年,毛泽东主持制定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是(A) A. 《井冈山土地法》 B. 《兴国土地法》

C. 《中国土地法大纲》 D. 《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8.1931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省瑞金召开的重要会议是(C) A. 中共六届四中全会 B. 红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 C.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D.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9. 1931年月至1935年,中国共产党内发生的对中国革命造成极其严重危害的错误是(B) A. “左”倾盲动主义 B. “左”倾冒险主义 C. “左”倾经验主义 D. “左”倾教条主义

10.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历史转折意义的会议是(B)

A. 古田会议 B. 遵义会议 C. 洛川会议 D. 瓦窑堡会议

二、多项选择题

1.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必须回答的两个根本性问题是(CD) A. 要不要建立统一战线 B. 怎样建立统一战线 C. 敢不敢坚持革命 D. 怎样坚持革命

2.毛泽东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基本方面是(ABD) A. 土地革命 B. 武装斗争 C. 统一战线 D. 农村根据地建设

3.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胜利会师的红军三大主力是(ABD) A. 红一方面军 B. 红二方面军 C. 红十五军团 D. 红四方面军

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阐明理由)

1.国民党政府在全国统治建立后,实行的是一党专政的军事独裁统治。

答:正确 理由:(1)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国民党建立了庞大的军队。 (2)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国民党还建立了庞大的全国性特务系统。 (3)大力推行保甲制度,在保甲内强制实行“连坐法”。 (4)为了控制舆论,剥夺人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国民党还厉行文化专制主义。 2.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新点。

答:是对的 理由:遵义会议批评了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错误。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决定由张闻天替博古负总责任;博古任红军总政治部代理主任,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

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及其危机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四、问答题

1.简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的主要内容。

答: 政治;实行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 经济;根据地军民积极进行经济建设,着重发展农业生产,努力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 文化:注重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创办各种夜校、半日制学校等,加强马克思主义文化的教育。 党的建设:认真加强廉洁从政的教育,坚决开展反对贪污腐化等斗争,并且颁发出一系列法律法规。 2.简述中共八七会议的内容和意义。

答:内容:(1)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2)明确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3)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 意义:八七会议在我党历史上是一个转折点。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大大前进了一步,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点。 3.在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毛泽东制定的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是什么?

答:路线: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的路线。 4.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答:第一,开展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斗争。 第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以农村为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凝聚力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而毛泽东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第三,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进攻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 第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 第五,随着革命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

专题五习题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侵华战争开始于(A)

A. 九一八事变 B. 一二八事变 C. 华北事变 D. 卢沟桥事变 2.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帝国主义对国民党采取的方针是(B)

A. 军事打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 B. 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C. 军事打击和政治诱降相结合 D. 政治诱降取代军事进攻 3.1935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的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的会议是(B)

A. 西湖特别会议 B. 瓦窑堡会议 C. 洛川会议 D. 晋绥干部会议 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进入全国性抗战的新阶段是在(D)

A.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 B. 一二八事变爆发后 C. 华北事变爆发后 D.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 5.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标志是(C)

A.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B. 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确定实行联共政策 C. 国民党公布了合作宣言和蒋介石发表承认中共合法地位的谈话 D. 7月17日,周恩来、秦邦宪等在庐山同蒋介石、张冲等进行谈判 6.1938年3月,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正面战场取得大捷的战役是(B)

A. 淞沪战役 B. 台儿庄战役 C. 忻口战役 D. 武汉战役 7.标志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由片面抗战逐步转变为消极抗战的是(C)

A. 五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 五届四中全会的召开 C. 五届五中全会的召开 D. 五届六中全会的召开 8.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洛川会议上制定了(A)

A. 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C. 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 D. 持久抗战的总方针 9.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坚持的根本原则是(A)

A. 独立自主 B. 又团结又斗争 C. 自力更生 D. 有理、有利、有节 10.1938年,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的命题是(D)

A.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B.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C. 兵民是胜利之本 D.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二、多项选择题

1.日本帝国主义在20世纪30年代制造的一系列侵华事件包括( ABCD ) A. 九一八事变 B. 一二八事变 C. 华北事变 D. 卢沟桥事变

2.在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组织的重大战役有( ABC ) A. 淞沪会战 B. 忻口会战 C. 徐州会战 D. 武汉会战

3.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总方针是(ABC)

A. 发展进步势力 B. 争取中间势力 C. 孤立顽固势力 D. 打击顽固势力 4.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开展延安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ABD)

A. 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 B. 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 C. 反对官僚主义以整顿作风 D. 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阐明理由)

1.1938年10月占领广州、武汉后,日本调整了侵华政策。

正确,日本在这之后调整了侵华政策,具体内容有:实施“以华制华”和“以战养战”策略,对国民党政府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在占领区加紧扶植傀儡政权,建立和发展汉奸组织;逐步将主要兵力用于对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

2.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确,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第

一、中国抗战开始时间的最早,持续时间的最长。 第

二、中国战场牵制、消耗日军主力,使之不敢贸然北进,推迟了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时间,减轻了美、英军队受到的压力。 第

三、为同盟国军队实施战略反攻创造有利条件。 第

四、中国还为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

四、问答题

1. 侵华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残暴罪行。

(1)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2)大肆掠夺中国的资源、财富和劳动力 (3)推行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 2. 试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1)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第

一、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的最早,持续的最长。 第

二、中国战场牵制、消耗日军主力 第

三、为同盟国军队实施战略反攻创造有利条件。 第

四、中国作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后方基地,还为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 (2)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对中国的援助 第一 苏联是最早为中国抗日战争提供援助的国家。 第二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美国采取支持中国、联合中国共同抗日的政策。 第三 英国及法国等国也向中国提供了经济援助或与中国进行军事合作。 第四 世界各国的反法西斯战士直接参加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3.在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进行的主要战役及其退败的原因。

主要战役:(1)忻口会战(2)淞沪会战 (3)徐州会战 (4) 武汉会战 原因:(1)在双方力量对比上,敌强我弱 (2)国民党在战略指导方针上实行了片面抗战的路线 (3)国民党在军事战略战术的方针上采取了单纯的阵地防御战 4.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第一、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第

二、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

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第

四、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专题六习题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政治主张是( D ) A. 进行重庆谈判,商讨建国大计 B. 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改组国民政府 C. 揭露美蒋阴谋,避免全面内战 D.争取和平民主,反对独裁内战

2.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提出的口号是(B)

A. 和平、民主、团结 B. 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C. 将革命进行到底 D. 巩固国内和平,实现民主改革

3.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第

二、第三野战军发起(D)战役,一举摧毁国民党苦心经营了3个多月的长江防线。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4.1946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的实现“耕者有其田”政策的重要文件是(D)

A. 《兴国土地法》 B. 《中国土地法大纲》

C.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D. 《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5. 第二条战线是指(D)

A. 国统区民主党派的斗争 B. 国统区广大人民的起义 C. 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军事对立 D. 国统区的民主运动

6. 文献记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是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C ) A. 粉碎了胡宗南对延安的进攻 B. 实现了挺进中原地区的计划 C. 取得了战略大决战的胜利 D. 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

7. 1949年3月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迁往北平。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这句话的意思主要是(C)

①避免农民战争中的流寇主义②克服农民阶级的私有观念③防止产生骄傲麻痹思想④防止干部中出现享乐腐化作风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①④ 8.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了系统阐明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新中国主张的(D)

A. 《对目前时局的宣言》 B.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C. 《将革命进行到底》 D. 《论人民民主专政》 9.《论人民民主专政》和(A)构成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基础。

A.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 B. 九月会议决议

C. 《将革命进行到底》 D.《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10.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基础是(A)

A. 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联盟 B. 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C. 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 D. 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二、多项选择题

1. 下列属于《中国土地法大纲》主要内容的有(ACD)

A.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B. 保护中小工商业者 C. 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D. 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2.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AB) A. 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B. 艰苦奋斗的作风 C.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作风 D. 联系群众的作风

3.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个纲领的基础是(BC ) A.《中国土地法大纲》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对时局的声明》

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阐明理由)

1.土地改革运动的深入开展,为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正确,经过土地改革运动,广大农民分得土地并在政治上获得翻身以后,其政治觉悟和组织程度空前提高,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工农联盟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人民解放战争获得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援,这就为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2.在中国革命统一战线中存在两个联盟,其中劳动者的联盟是基本的、主要的。

正确。统一战线中存在着两个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有时还包括与一部分大资产阶级的暂时的联盟。前者是基本的、主要的;后者是辅助的、同时又是重要的。必须是坚决依靠第一个联盟,争取建立和扩大第二个联盟。

四、问答题

1. 简述第三条道路的主张。

在政治上,“必须实现英美式的民主政治”,但不准地主官僚资本家操纵 经济上,“应当实行改良的资本主义”,但不容官僚买办资本横行和发展 实行的方法,走和平的改良的道路

2.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

第一,国民党政府由于它的专制独裁统治和官员们的贪污腐败、大发国难财,抗战后期在大后方便已严重丧失人心。在抗战胜利时曾经对他抱有很大希望的原沦陷区人民,也很快对他感到极端的失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民党政府派出的官员到原沦陷区接收时,把接收变成了"劫收",大发国难财。 第二,国民党之所以迅速失去民心,还由于它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为了筹措内战经费,国民党政府除了对人民征收苛重的捐税以外,更无限制的发行纸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工农业生产严重萎缩。 这样,国民党当局就将全国各阶层人民之于饥饿和死亡的界线上,因而就迫使全国各阶层人民团结起来,同蒋介石反动政府作你死我活的斗争,除此以外,再无出路。

3.试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1)它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雄厚的群众基础 a.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压迫,中国人民走上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斗争的伟大道路。 b.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众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在他们中间,涌现了无数无畏的英雄和不屈的战士。 (2)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各少数民族、爱国的知识分子和华侨等,都在这场斗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民主革命胜利的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能够制定出适合中国情况的、符合中国人民利益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 (4)同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1)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在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口号中提出,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2)1949年1月22日,无党派民主人士李济深等55人联合发表《对时局的意见》,这个政治声明表明,中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自愿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决心走人民革命的道路,拥护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3)民主党派参加新政协并将在新中国参政,标志着民主党派地位的根本变化。(4)1949年9月21日人民政协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的新型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第四篇: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下篇)

下篇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

1、 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第一,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的耻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二,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

第三,军阀割据,战乱频繁,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人民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的时期开始到来了.

第四,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第五,中国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他可以运用国家政权凝聚和调集全国力量,巩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成果,解放并发展生产力,以造福于各族人民,造福于整个中华民族.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2、 “三反”和“五反”运动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3、 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完成以后我国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的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为什么说没收官僚资本具有双重革命的性质?

从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附庸——中国的买办资产阶级的意义上看,他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从反对的中国的大资产阶级的意义上看,他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是什么?

要在一个的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什么叫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在中国有哪些表现形式?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其表现形式分为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两种: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企业仍由资本家经营,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公私合营。

4、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而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素和必要条件。

(2)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3)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4)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总之,这一选择是十分必要的、完全正确的。通过这一选择,中国创造性的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5、 为什么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和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它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为中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农业和手工业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这就使社会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为在社会主义条件先取得比资本主义更快更好的现代化发展速度铺平了道路

综合题

1、近现代历史以来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影响及其评价。

19世纪初,英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最强大的国家。在亚洲,英国占领了印度,并入侵阿富汗、新加坡和缅甸等国家和地区,并发动了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告终。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随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并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在帝国主义时代,各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激烈争夺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也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29年到1933年爆发了一场世界性的严重经济危机,导致国际格局重大变化。中国和世界各反法西斯力量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反法西斯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后,进300年来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而在中国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结束了中国100多年来遭受侵略的苦难史。

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它对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的变迁有着深刻影响。经济全球化为中国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但同时也增加了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了本地区发展中经济体结构调整地难度和遭遇外部冲击的风险,对中国的建设来说,它是一把双刃剑。

21世纪初国际格局的基本走向继续向多极化发展,为中国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平稳的外部环境。

2、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有功还是无功,有理还是无理?论述帝国主义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和历史选择。

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总的来说是无功的,无理的。当然并不能完全的说帝国主义侵华是完全无作用的,如鸦片战争使中国的一部分知识分子觉醒,他加速了封建主义的毁灭速度。

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客观上给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这与西方殖民主义者宣扬的“侵华有功”是截然不同的。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帮助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它对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刺激作用是在客观上发生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它们只是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

随着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加深,帝国主义越来越成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最主要障碍。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发动野蛮的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从各方面控制和操纵了中国,在政治上,帝国主义列强践踏了中国神圣的主权,在中国割占领土,攫取了中国的海关主权、司法主权和外交权等许多特权;在经济上,帝国主义列强控制和掌握了中国的海关,垄断了中国的金融、航运、进出口贸易等经济特权,牢牢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在文化上,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在中国传教,办医院,办学校,吸引留学生等文化侵略政策,麻痹中国人民的精神,培养为他们侵略政策服务的买办文人;另外,帝国主义列强还在侵略的过程中,杀人放火、抢劫财物,无恶不作,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无法估量的精神损失和精神伤害。

帝国主义的侵略使得中国人民开始总结教训,寻找救国的道路和御敌的方法,中国人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由于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传统,救亡图存成了时代的主旋律。近代以来,中国的志士仁人正是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和民族意识,历经千辛万苦,不怕流血牺牲,去探索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道路的。甲午战争后的戊戌变法、辛亥革民,都是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这面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发生的。这些斗争和探索,使中华民族燃起了新的希望,标志着中华民族进一步的觉醒。

(回答该题应分别叙述帝国主义侵略在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对中国人民犯下滔天罪行等方面加以说明,以增强论点的说服力,同时揭露侵略者鼓吹“侵华有功”的颠倒黑白的丑恶嘴脸。)

3、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客观实际论述中国革命的必要性与进步性。

必要性:近代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使它必须进行革命。首先,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太紧太深,它们不希望中国富强,也不希望中国通过改良而改变现状;其次,中国的封建实力根深蒂固、力量强大,不经过巨大的革命风暴无法将它摧毁;再次,改良本身的弱点及改良过程中的失误,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改良的流产。因此中国近代的革命,不是革命者任意制造出来的,而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要残酷压迫下,社会矛盾空前尖锐的产物。不革命,中国将无法取得进步,改良的道路走不通,近代各种改良的失败即说明了这一点。

进步性:进现代中国革命经历了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民主革命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它推翻了几千年来的封建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给人民带来了思想上的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等方面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而五四运动打响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一枪,五四运动具有旧民主主义革命不具备的特点,它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是一次真正的群众,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国成立后,中国革命展现了新的面貌。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开始采取群众路线的方法进行革命斗争,开始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线。在经过曲折艰苦的斗争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代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最终胜利。

4、从中国人民自新求强的历史艰辛及最后胜利看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鸦片战争以来到1949年成立新中国,我们国家先后经历了反帝国主义侵略,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一系列的困难及挫折,但是中国人民没有被打倒,而是凭着一种力量走到了今天,这种力量就是——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的精神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我们要透过历史看到这种精神并继续发挥它的作用。

中华民族精神之一是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充分体现在抗日救国的过程中“不当亡国奴”“誓死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精神感召着举国上下亿万民众,各阶级各党派万众一心,一致对外,显示着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这种精神支持着我们走到最后的胜利。

团结合作精神: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中国以民族利益为重,号召建立起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共同抗战,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企图。抗联将士活跃在白山黑土,回民支队让日闻风丧胆,全国各界成立了救国联合会捐钱捐物,台湾同胞更是以65万烈士的鲜血换来了台湾的光复。团结合作让我们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还是八年抗战,中国的近现代史就是艰苦奋斗的史诗,就拿抗日战争来说,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中国军民以一往无前,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37年9月,八路军115师同日军展开白刃战,取得平型关大捷;38年3月中国军队在台儿庄摧毁日军精锐部队第

五、十两个师团„„这种精神指引我们走向更多的辉煌。

总之,中华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我们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是我们民族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生动体现。当然,这种传统精深要与时代精深融会,才能焕发更强的生命力。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比拼,经济实力技术实力是物质基础,但离不开民族精神的支撑。所以我们要总结历史经验,从那段悲壮史中汲取力量,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发奋图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团结奋斗。

(注:答题思路,回顾历史,看到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并加以论述,联系实际展望未来)

5、论述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三大选择”的必然性与进步性。

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

事实表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期待着新的社会力量寻求先进理论。这时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而五四运动促进了其在中国的传播和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国应运而生,所以这种全新的社会力量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基础是必然的。

正确性:(1)马克思主义使得中国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马克思社会科学主义

(2)当时经济文化落后,军阀混战,帝国列强侵略下的中国只有靠马克思主义的指引才能找到真正的解放之路

(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关键,它联合了工人农民和士兵等,具有雄厚的群众基础

(4)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的成立创造了思想条件,其理论也成为党内的指导理论。

历史证明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选择的必然性:中国的成立,给因辛亥革命失败而迷茫的人民群众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为他们的斗争开拓了通向胜利的新航道。从此,领导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历史地落到了中国的身上。自从有了中国,中国革命的面貌就为之一新.中国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以后,“中国改换了方向”。

正确性:中国一开始便旗帜鲜明地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观点来观察和分析中国的问题,并且深入到工人中做群众工作,它作为最先进的阶级——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中国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是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根本对立的;它掌握着马克思主义这个锐利的思想武器,正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为中国人民对于中国社会问题的解决指出了一条基本线索,指明了走向胜利的道路。中国破天荒地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中国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的全部活动都是为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是为他们的解放事业服务的,它就敢于相信、发动和依靠群众。中国采取群众路线的革命方法,这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也不可能采取的。它解决了其他党派、团体所解决不了的中国革命的对象和动力问题,采取了其他党派、团体所没有采取过的依靠群众的革命办法。这个情况表明,它能够胜利地担当起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责任。

选择社会主义的必然性: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不适合中国国情,不符合中国人民的意志,不为中国人民所欢迎.也是是中国国内封建势力所不允许的。总之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从根本上决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中国的正确政策及其领导的中国革命的不断胜利,促使民族资产阶级放弃了“第三条道路”。资产阶级的共和国让位于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进步性: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领导下,以最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能最大限度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消灭了剥削,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6、 论述近现代以来中国的历史主线和历史主题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而斗争的历史,即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这就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

近现代以来中国历史主线共有四条:

(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以及扩大国际参与、步入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进程

(二)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求强求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三)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和实现人民民主的历史进程。

(四)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向西方寻找真理、选择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发展的历史进程

历史证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题通过四条历史主线得到体现。

第五篇: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十章练习题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一节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一、单选题

1、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造成党和国家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局面的根源在于 A. “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B. “批林批孔”的错误方针 C. “反击右倾翻案风”的错误方针 D. “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2、1978年在我国出现的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是 A.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B. 揭批“四人帮”运动

C. 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 D. 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的大讨论

3、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报告是

A.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C. 《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4、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的标志是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召开 C.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 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的召开

5、揭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序幕的是 A. 中共十一大 B.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 中共十二大 D.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6、1978年,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会议是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C.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D. 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

7、1979年3月,邓小平明确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在 A. 中央工作会议 B.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 中央理论工作务虚会 D. 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

8、1979年3月,邓小平在中央理论工作务虚会上首次明确提出了必须坚持 A.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 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C. 拨乱反正 D. 四项基本原则

9、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会议是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C.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D. 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

10、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

A. 《关于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B.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C.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D. 《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1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农村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推行的制度是 A . 个体经营制度 B . 互助合作制度

C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 D . 生产队为基础的集体经营制度

12、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推动祖国统一大业重要文献是 A. 《告台湾同胞书》 B. 《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九项方针》

C.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D. 《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二、多选题

1、1979 年 3 月,邓小平在中央理论工作务虚会上首次明确提出必须坚持 A. 社会主义道路 B. 人民民主专政

C. 共产党的领导 D.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2、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提出的针对国民经济的方针是 A. 调整 B. 改革 C. 整顿 D. 提高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外开放开始起步,1980年中央决定设立 A. 深圳经济特区 B. 珠海经济特区 C. 汕头经济特区 D. 厦门经济特区

4、1980年1月,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提出的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三件大事是 A. 推进体制改革 B. 维护世界和平 C. 实现祖国统一 D. 加紧现代化建设

三、简答题

1、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在全国开始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3分)这是一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实现历史性的转折作了思想理论准备。(3分)

2、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及其意义。

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从根本上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作出了基本结论;(4分)并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工作继续前进的方向。这一决议的通过,标志着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工作的胜利完成。(2分)

四、论述题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贡献和重大意义。

1978 年 12 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了长期 “ 左 ” 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 “ 两个凡是 ” 的错误方针,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4分)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2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2分)它结束了粉碎 “ 四人帮 ” 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了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2分)

2、《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的科学评价。

决议指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2分)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3分)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活的灵魂作了概括,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3分)决议强调: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2分)

第二节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一、单选题

1、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会议是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 中共十二大 C.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D. 中共十三大

2、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首次明确提出了

A.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C.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D.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3、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

A. 《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 B.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C. 《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D. 《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4、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转向以城市为重点全面展开的标志是( )

A.《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实施 B. 《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实施 C. 《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实施 D. 《政治体制改革总体设想》的实施

5、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1988年决定建立的经济特区是 A. 深圳经济特区 B. 珠海经济特区 C. 厦门经济特区 D. 海南经济特区

6、在1986年9月制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的是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C.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D. 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

7、1987年召开的中共十三大比较系统地阐述了

A.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 B.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D.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8、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 A. 中共十二大 B. 中共十三大 C. 中共十四大 D. 中共十五大

9、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完整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会议是 A. 中共十二大 B. 中共十三大 C. 中共十四大 D. 中共十五大

10、1987年召开的中共十三大完整地提出了

A.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B.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C.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 D.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规律

11、中共十三大明确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概括为 A.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B. “四个坚持”

C. 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D.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

12、正式制定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部署的是 A. 中共十二大 B. 中共十三大 C. 中共十四大 D. 中共十五大

13、根据中共十三“三步走”战略的部署,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到21世纪中期要 A. 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B. 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C. 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D. 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14、1980年8月,邓小平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基本任务的重要讲话是 A. 《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C. 《政治体制改革总体设想》 D. 《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15、中国共产党顺利实现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向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过渡的会议是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C.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 D. 中共十四届四中全会

16、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1990年作出的战略举措是 A. 建立厦门经济特区 B. 建立珠海经济特区

C. 开发、开放海南经济特区 D.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17、1990年3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了

A.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B. 《政治体制改革总体设想》

C. 《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 D. 《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二、多选题

1、1985年2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开辟的沿海经济开放区是 A. 长江三角洲 B. 珠江三角洲 C. 闽南厦门泉州漳州地区 D. 沿渤海湾特区

2、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国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对外开放格局的构成包括 A. 经济特区 B. 沿海开放城市 C. 沿海经济开放区 D. 内地

3、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确定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 A.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 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C. 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D. 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4、邓小平在同江泽民等谈话时提出的中国社会主义农业改革和发展的“ 两个飞跃 ”是 A. 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 B. 发展乡镇企业 C. 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D. 发展集体经济

三、简答题

1、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中共十三大正式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2分)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2分)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2分)

2、邓小平关于中国农业的改革与发展“两个飞跃”的思想。

邓小平强调: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就是发展集体经济。(3分)社会主义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农业也一样,最终要以公有制为主体。从长远的观点看,科学技术发展了,管理能力增强了,又会产生一个飞跃。农村经济最终还是要实现集体化和集约化。(3分)

四、论述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8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完整地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2分)大会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4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4分)

第三节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

一、单选题

1、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是的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C. 中共十三大 D. 中共十四大

2、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A. 计划经济为主和市场经济为辅的体制 B.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 C. 市场经济为主和计划经济为辅的体制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新阶段的标志是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C. 中共十三大 D. 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

4、1993年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是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C.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 D.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5、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作为20世纪90年代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行动纲领的 A.《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B.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C. 《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

D.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6、1997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了

A.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B.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C.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 D.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规律

7、中国共产党将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是在 A. 中共十二大 B. 中共十三大 C. 中共十四大 D. 中共十五大

8、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的香港回归是在 A. 1997年7月1日 B. 1997年12月20日 C. 1999年7月1日 D. 1999年12月20日

9、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又向前迈出重要一步的澳门回归是在 A. 1997年7月1日 B. 1997年12月20日 C. 1999年7月1日 D. 1999年12月20日

10、1995年1月,江泽民发表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八项主张的 A. 《告台湾同胞书》 B. 《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九项方针》

C.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D. 《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11、1998年,中共中央决定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 A. 讲学习、讲正气、讲政治的教育 B. 讲政治、讲作风、讲文明的教育 C. 讲学习、讲觉悟、讲作风的教育 D. 讲思想、讲行为、讲素质的教育

12、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了

A. “三讲”教育的`要求 B. “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 C.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D. “八荣八耻”的重要思想

二、多选题

1、1994年5月,江泽民在进一步强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时指出 A. 发展是目的 B. 改革是动力 C. 改革是保障 D. 稳定是前提

2、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强调要 A.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B.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C.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D.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3、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受的风险考验主要有 A. 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 B. 1998年发生的历史上罕见的洪涝灾害 C. 1999年北约袭击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 D. 1999年“法轮功”邪教组织非法聚众闹事

4、1998年,中共中央决定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教育的内容是 A. 讲学习 B. 讲政治 C. 讲正气 D. 讲文明

三、简答题

1、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中共中央根据十四大的精神,提出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2分)江泽民进一步提出:稳定是前提,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三者相互促进;(2分)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2分)

2、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

1997年7月1日,中国和英国两国政府举行了香港交接仪式,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2分)1999年12月20日,澳门也回归祖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2分)香港、澳门的回归,使“一国两制”从科学构想变为现实,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又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2分)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及其意义。

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5月又进一步把“三个代表”作为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2分)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党建80周年大会上系统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2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也为中共十六大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2分)

四、论述题

1、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邓小平强调,党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4分)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4分)邓小平南方谈话,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2分)

第四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单选题

1、中国共产党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是在 A. 中共十四大 B. 中共十五大 C. 中共十六大 D. 中共十七大

2、2002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大总结概括了

A.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B.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C.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 D.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3、2002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 A. 总体达到小康社会 B.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C. 基本实现现代化 D. 全面实现现代化

4、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会议是 A.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 B.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 C.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 D.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

5、2003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 A.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 科学发展观

C.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 D.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

6、2007年6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 A. 发展 B. 以人为本 C. 全面协调可持续 D. 统筹兼顾

7、2007年6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A. 发展 B. 以人为本 C. 全面协调可持续 D. 统筹兼顾

8、2007年6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 A. 发展 B. 以人为本 C. 全面协调可持续 D. 统筹兼顾

9、2007年6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 A. 发展 B. 以人为本 C. 全面协调可持续 D. 统筹兼顾

10、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的重要会议是 A.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 B.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 C.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 D.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

11、2004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 A.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 科学发展观

C.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 D.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

12、中共中央审议通过《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重要会议是 A.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 B.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 C.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 D.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

13、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任务的重要会议是 A.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 B.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 C.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 D.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

14、2005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 A.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 科学发展观

C.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 D.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

15、2006年3月,胡锦涛在看望全国政协委员时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 A. 社会主义价值观 B. 社会主义荣辱观 C.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D. 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16、2006年3月,胡锦涛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内容是为 A. “两个务必” B.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C. “五讲四美三热爱” D. “八荣八耻”

17、2005年初开始,中国共产党开展了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 A. 整顿党的工作作风教育活动 B. 促进党同人民群众联系教育活动 C. 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教育活动 D.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18、中国共产党自2005年初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是 A. 弘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 B. 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C. 增强党的拒腐防变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 D. 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9、2007年召开的中共十七大科学概括了

A.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B.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C.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20、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科学概括是在 A. 中共十四大 B. 中共十五大 C. 中共十六大 D. 中共十七届

二、多选题

1、2007年6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的 A. 第一要义是发展 B. 核心是以人为本 C. 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D.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重要文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 A.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D. 社会主义荣辱观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提出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包括 A. 经济建设 B. 政治建设 C. 文化建设 D. 社会建设

4、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是生产发展和 A. 生活宽裕 B. 乡风文明 C. 村容整洁 D. 管理民主

5、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新时期的中国 A. 最成功的方面是拨乱反正 B. 最鲜明的特征是改革开放 C. 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 D. 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6、中共十七大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 A.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 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三、简答题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提出。

2002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分)因此,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紧紧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4分)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及其意义。

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3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3分)

3、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决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2分)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4分)

4、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中国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永远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2分)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来实现发展,同时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开展交流合作,努力实现互利共赢。(2分)中国还同国际社会其他成员携手努力,共同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2分)

5、中共十七大的主题。

2007年召开的中共十七大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3分)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3分)

四、论述题

1、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其意义。

2003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2分)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3分)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2分)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一脉相承,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3分)

2、中共十七大对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的总结。

自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以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3分)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3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4分)

第五节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一、单选题

1、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立法形式高票通过了 A. 《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B. 《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C. 《反分裂国家法》 D. 《维护国家统一法》

二、多选题

1、我国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始形成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 A. 农村村民委员会 B. 城市居民委员会 C. 企业职工代表大会 D. 学校学生代表大会

2、在2005年相继组团来大陆访问的台湾地区的政党是 A. 中国国民党 B. 亲民党 C. 民主党 D. 新党

三、简答题

1、进入21世纪中国的全方位外交。

在睦邻、安邻、富邻政策的指导下,同周边的睦邻友好关系日益加强。努力推动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好合作关系进一步巩固。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得到改善和发展。(3分)中美关系总体保持稳定和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继续深化,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内涵不断充实。中国在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推进国际合作等方面,也取得了新的进展。(3分)

2、新时期中国特色精兵之路。

在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和江泽民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指引下,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2分)人民解放军坚持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统揽,以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为主线,以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2分)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2分)

四、论述题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的十大成就。

一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1分)二是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1分)三是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取得重大进展。(1分)四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1分)五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1分)六是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1分)七是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1分)八是国防和军队建设迈出新步伐。(1分)九是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1分)十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推进。(1分)

2、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深刻历史启示。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3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实践充分证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完全正确的。(3分)第二,居安思危,长期艰苦奋斗。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2分)要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落后状况,就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长期艰苦奋斗,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2分)

简短的结语

三、简答题

1、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大门。(2分)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2分)第三次是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基本实现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2分)

四、论述题

1、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大门,使反动统治秩序也无法稳定下来。(3分)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它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4分)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它成功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幅度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3分)

上一篇:中国建筑业协会专家下一篇:中国护士节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