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援助工作程序

2024-05-04

法律援助工作程序(共10篇)

篇1:法律援助工作程序

法律援助工作程序

为受援人提供法律援助,由法律援助机构统一受理、审查和指派;

一、当事人申请法律援助,向住所地、经常居住地或者案件发生地的法律援助机构申请;诉讼案件、行政复议案件、仲裁案件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行政复议机关、仲裁机构所在地的同级法律援助机构申请。

二、申请法律援助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1、申请人的有效身份证明和居住地证明;

2、有关部门出具的申请人的经济状况证明;

3、与所申请法律援助事项相关的证据材料和其他材料。

三、法律援助机构应当在收到法律援助申请之日起七日内进行审查,并作出是否援助的决定。决定援助的,应当签订法律援助协议;对不予援助的应当说明理由。

四、法律援助机构决定提供法律援助的,应当在五日内指派或者通过法律服务机构指派法律援助人员,法律援助人员接受指派后,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为受理人提供法律服务。

五、负责受理、审查、批准法律援助申请的工作人员是法律援助事项的申请人或者申请人的近亲属,或者与所申请法律援助事项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六、人民法院指定辩护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在开庭十日前,将指定辩护函和人民检察院起诉书副本或者一审判决书副本送交所在地的同级法律援助机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在收到人民法院指定辩护函及有关材料之日起三日内确定具体承办法律援助事项的律师并函复人民法院。

篇2:法律援助工作程序

1、公民申请法律援助前应先到对案件有管辖权的法院或仲裁机构立案,携带立案通知书及案件材料到所在的法援机构咨询。经法援机构专人初审后认为符合法律援助条件,就会发给一份《法律援助申请表》。

2、公民如实填写《法律援助申请表》,同时应提交证件、证明材料:(1)本人的有效身份证明。申请人的身份证、暂住证、或户口簿。若申请人无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由其监护人或者法定代理人代为申请的,须提交有关代理资格的证明。(2)经济困难证明。(3)与所申请法律援助事项有关的案件材料;如合同、契约、协议等权利义务文件;与相关当事人的亲属关系证明;有关机关、部门发出的鉴定性、结论性文件;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和其他有关资料;(4)申请人保证所提交材料真实的声明;(5)法律援助机构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材料。

3、法律援助机构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五日内作出是否给予法律援助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

4、对给予法律援助的,法援机构应当与受援人或者其监护人、法定代理人签订法律援助协议。

5、对不给予法律援助,法律援助机构将会向申请人发出不予受理通知书。申请人有异议的,可在收到通知书之日

起三日内向同级司法行政部门申请重新审议,司法行政部门应自收到申请日起十日内作出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

6、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事务所或法律服务所办理。

7、法院指定辩护的刑事法律援助案件,法律援助机构进行审查后,应在三个工作日内作出法律援助的决定,指派律师提供服务;对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应在三个工作日内作出不予援助的决定,并将理由函复人民法院。

申请法律援助注意事项:

1、申请人获取法律援助后应按有关规定或约定与援助律师予以必要合作,否则,法律援助中心有权视情节中止或撤销法律援助。

篇3:法律援助工作新思考

虽然我国法律援助工作发展迅速, 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是由于我国法律援助工作起步晚, 而且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政府对法律援助的投入还有限, 因此我国现阶法律援助工作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需要我们去完善、去改革。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立法层次低

虽然我国于2003年由国务院由台了《法律援助条例》但是立法层次偏低, 仅仅是行政法规还远远不够, 许多地方对法律援助工作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有的省、市还没有出台配套的法律援助条例实施系则, 这使得法律援助工作在立法上出现“软骨病”的情况, 极大的损害了法律援助工作的发展, 需要进一步加强立法建设。

(二) 实施中有“打折扣”现象

我国法律援助的工作者即有一定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 因为法律援助案件是无偿的, 从而导致部分律师不愿意接受法律援助的案件, 或者办理法律援助案件不如普通有偿案件上心, 导致了许多法律援助对象的不满, 增加不稳定因素, 需要改进他们的工作情况, 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另外一方面一些热心法律援助的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 或高等法学院校的师生, 或热心公益, 具有法律知识的个人, 他们乐意为法律援助的对象提供力所能及的法律援助活动, 但是由于他们不是律师, 或者没有相关的法律证件而导致法律援助对象对他们怀疑, 社会对他们质疑, 致使他们不能为法律援助对象提供必要的法律帮扶, 挫伤了工作积极性, 这也是法律援助实施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

(三) 监督机制不健全

法律援助组织在监督上还缺乏有效的制度制约, 有的地方还存在着部分收费情况、存在官僚主义作风情况, 这些现象的出现极大的损害了法律援助的形象, 损害了法律援助工作者的集体声誉, 对我国法律援助工作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干扰。

(四) 经费、人员保障存在差异

有些法律援助组织的经费时常不能得到充分的落实, 人员编制不能得到解决, 甚至有部分违规收费的情况, 还有办案补贴地域差异明显, 这就极大的影响了法律援助工作的正常开展, 使法律援助工作不能健康快速的发展。

(五) 社会认知存在片面现象

虽然我国每年都在宣传法律援助工作, 但在社会上仍有些公民不清楚法律援助的内容、申请条件。有的公民将不是法律所涉及的事情也当作法律援助来申请援助, 甚至有些领导干部也不了解法律援助工作、不重视法律援助工作, 这些是法律援助前进行中的阻碍, 需我们在干部群众中加强宣传教育。

二、我国法律援助工作问题的解决方案设想

就在现阶段我国法律援助工作中所存在问题, 提出部分解决方案的设想:

(一) 关于立法方面

1. 加强人大的立法, 我国应当制定出台《法律援助法》, 提高法律援助的法律地位, 使法律援助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

2. 地方制定相应的法律援助实施条例, 地方应当出台符合地域情况、民俗特点、可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 便于工作开展。

3. 完善法律援助法律文书制度立法, 建议以司法部为单位出台法律援助的规范性法律文书的部门规章, 进一步完善法律援助工作文书的严肃性、规范性。

(二) 关于实施方面

1. 改革司法教考试制度

即在司法考试里对于实习期的规定中增加接受法律援助案件的强制性规定, 规定实习律师必须在接受1-2个法律援助案件才可以获得实习合格的证明, 并可以取得执业证书。

2. 改革律师制度

即在律师法中规定以每年接受1-2件法律援助案件的律师年度考核合格的条件之一, 并对完成好的进行一定物质和精神的奖励或补偿、在政治上给予一定照顾, 以促进律师积极接受法律援助案件, 认真开展法律援助活动。

3. 建立人民调解和法律援助联系制度

人民调解在调解矛盾纠纷中, 会遇到各种和法律有关的案件, 有时在调解中会遇到当事人法律意识淡薄、不知道如何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这时人民调解和法律援助联系互动, 将此类案件联合法律援助律师进行面对面的沟通, 提供必要的法律咨询、对符合条件的居民进行及时法律援助, 积极运用法治手段, 解决矛盾纠纷。

4. 设立社区法律援助工作站

在社区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点, 定期接受居民的法律咨询, 对符合条件的居民给予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 鼓励和引导居民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减少矛盾纠纷、减轻信访压力。

5. 成立“法律援助志愿者协会”

将该组织作为各级法律援助中心的一个社会团体, 主要是借此联系高等院校的法律专业师生, 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的又热心于公益的公民, 以及各社会团体企业单位的热心于法律援助工作的公民, 让他们从组织建设上成为有组织的集体, 他们也成为法律援助机构所确认的法律援助志愿者的成员, 提高他们的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 促进法律援助工作的发展。

6. 建立志愿者准入及培训制度

法律援助机构应当组织建立法律援助志愿者准入制度, 以考试作为其准入的先决条件, 这样做既可以提高法律援助志愿者的素质, 又可以提高办理案件质量。对于可以准入的法律志愿者法律援助机构要发放《法律援助志愿者》工作证, 以作为其资格的证明, 并证明该证只能提供无偿的法律援助, 且载明法律援助的范围、对象及使用证件的方式、效力, 规范法律援助志愿者的工作行为, 便于管理。除此之外, 还应当建立法律援助志愿者的培训制度。因为法律援助志愿者法律专业知识不是很充分, 且志愿者还有其他正式工作要完成, 如教学、科研等活动, 不可能与专门的律师相比, 所以要组织他们每年进行法律知识的培训, 以促进他们的法律知识的完善, 促进法律援助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 关于监督方面

1. 加强人大、政协监督

现在仅仅依靠政府、司法行政机关和上级法律援助组织的监督是远远不够的, 还应当加强监督范围, 尤其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监督, 建立人大、政协法律援助定期查访制度和法律援助案件督办制度,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法律援助工作良好发展, 杜绝违法违纪案件的发生。

2. 加强舆论监督

社会舆论监督是“政府镜鉴, 改革尖兵”, 加强舆论监督使法律援助工作能够阳光, 可以贯彻公平、公正、公开原则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

3. 建立公示制度

公示制度是一种阳光的政务公开, 建立公示制度可以防止不符合法律援助的案件违法办案, 也可以促进符合法律援助的案件尽快结案, 提高法律援助工作的效率减少人情案, 关系案。

(四) 关于保障方面

政府应当加大资金投入, 完善法律援助中心人员编制、经费等各方面保障, 对于经费问题, 我认为可以从律师会费中提取一部分基金作为法律援助的经费, 同时各级司法行政法律援助中心应当对其他法律援助组织工作人员进行指导, 帮助他们完善各项保障工作。

(五) 关于社会认识方面

1. 积极宣传法律援助, 不仅要宣传法律援助的内容、特点, 还要宣传法律援助的范围、对象, 让社会认识到什么是法律援助能够受理的范围, 哪些是法律援助的对象。

2. 鼓励社会爱心人士、慈善人士参与法律援助。应当鼓励并支持社会爱心人士、慈善人士积极参与法律援助工作, 利用他们的影响力、号召力促进社会的认识, 这点可以考虑选出地方“法律援助形象大使”, 或者举办法律援助慈善晚会, 一来可以扩大法律援助的影响力, 二来可以解决一部分经费问题, 来缓解政府财政压力。

3. 开展法律援助进社区、进村镇、进企业、进学校活动, 通过广泛的宣传, 让更多的社会群体认识法律援助的工作内容, 了解和支持法律援助工作。

当今的法律援助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体现, 许多国家将法律援助写入宪法或法律, 还制定了相应的保障法律援助顺利实施的制度和规范。我国虽然没有在宪法中明确写明法律援助, 但是在2004年宪法的修正案上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并早在2003年就由国务院制定了《法律援助条例》, 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法律援助工作的高度重视。但是我国法律援助工作还存在着各种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 法律援助工作也必将更加完善、更加科学。今后我国法律援助工作必将是规范化、专业化、常态化。所谓规范化不仅是法律援助办公设施、人员经费落实等方面更加规范, 更是法律援助制度建设、组织建设、纪律监督建设的全面规范化。专业化, 所谓专业化是指法律援助工作队伍建设必将专职的从事此项工作, 无论是法律援助人员素质还是办理案件的水平都将逐渐专业化。常态化, 所谓常态化是指今后法律援助工作将是法律实务工作的一部分, 对于弱势群体来说, 遇到法律问题自然寻求法律援助解决。这将是法律援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必将减少信访数量,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潭世贵.律师法学[M].3版.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8, 4:84-85.

篇4:谈监狱系统法律援助工作

一、监狱开展法律援助工作的必要性

1.社会主义法制的必然要求

法律援助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对保障公民实现宪法规定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权利,保护社会弱势群体合法权益,促进司法公正,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法律援助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是我国法制建设进一步健全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依法治国、依法治监的重要组成部分。

2.监狱安全稳定的内在需求

通过援助,可以有针对性地、一对一地解开服刑人员心中由于监管、改造、劳动、生活、学习或法律知识相对薄弱而造成的心理桎梏,使他们端正改造态度,重新振作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改造生活中,对于促进监管安全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咨询,可以引导服刑人员正确处理与警察、其他服刑人员的关系,使狱内的一些矛盾得到消除,对狱内打架、斗殴等恶性事件起到有效预防作用。

3.加强服刑人员法制观念的重要方式

通过监狱警察和专业律师的解释和帮助,服刑人员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更加信奉法律权威,明白法律对人们行为规范的强制性,提高守法意识并自觉遵守法律。当其他服刑人员目睹了这些法律援助实践和变化,也会从中受到教育。这一切就能以点带面构建监狱法治大环境,对加强服刑人员的法制观念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监狱服刑人员法律援助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1.法律援助的参与度不够

服刑人员入狱前许多都是“三盲”(文盲、法盲、流氓),不知道监狱有一个免费帮助服刑人员解疑释惑打官司的法律援助站,对法律援助站的工作内容和性质更是知之甚少,对监狱开展法律援助工作持怀疑和观望的态度,抱着“可有可无”的心态,主动参与性不够。

2.法律援助的受益群不宽

由于监狱法律援助站的协议机构都是本地机构,加之受费用等问题的制约,受益于法律援助的人群基本是本地人,不够广泛。受路途遥远、经费不足等问题的影响,外地特别是外省籍的服刑人员的法律援助很难开展。有限的法律援助资源与大量的法律援助需求之间的矛盾就显得异常突出。

3.法律援助的覆盖面不广

目前法律援助站接受的案件主要是刑事案件,而有关服刑人员婚姻家庭、遗产继承、财产纠纷、子女监护等民事、经济纠纷案件因人员、资金、时间等原因,使得援助工作难度大,涉及则较少。

4.法律援助尚未步入常态化运作

因组织形式不健全、相关制度不配套、队伍建设力度不够等原因,法律援助尚未步入常态化运作,不能使更多的服刑人员得到援助。

三、完善监狱法律援助工作的对策思考

1.加大宣传,提高法律援助知晓率

服刑人员大多文化素质较低,寻求法律援助的意识差,应当加强法律援助的宣传力度,特别是法律援助的范围、法律援助的程序、法律援助的条件及法律援助的目的和意义等方面,都要让服刑人员了解清楚。可以采取以下途径:一是运用墙报、板报、巡回图片展、标语、开辟法律援助专栏等形式宣传《法律援助条例》,营造监狱法律援助氛围,为监狱的法律援助工作开展奠定思想基础。二是编印《监狱法律援助手册》,将法律援助在解答咨询中发现的监狱服刑人员最为关心的问题进行收集整理,附上有关法律条文编写成册,分发给服刑人员,成为他们平时生活中的“工具书”。

2.设立援助基金,加大监狱法律援助保障力度

虽然法律援助是免费的,但目前监狱法律援助大多仅局限于法律宣传与咨询,而大量的刑、民案件因为需要取证,需要时间,所以需要支付律师办案补贴,由于经费保障问题而难以办理,经费不足问题已成为监狱法律援助受益面不宽的重要因素。因此,呼吁设立监狱法律援助基金,为监狱开展法律援助提供有效的保障。法律援助基金由监狱和地方政府部门共同筹资,每年可从行政办公费上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法律援助,还可以通过开展公益活动,发动社会力量组织义演、义卖、社会募捐等方式筹集资金辅助法律援助事业。对援助基金实行专门列项、专人监督、专款专用制度,确保有限资金用到实处,发挥应有的效益。

3.规范运作,健全法律援助工作网络

真正要使监狱法律援助工作常态化,就必须有健全的工作网络,确保法律援助的有序展开。一是建立组织,在监狱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使其成为法律援助中心和监狱之间的纽带;二是建立队伍,在监狱各级管理层中明确法律援助工作负责人和联络员,针对服刑人员中需要法律援助对象进行摸底,分门别类登记造册,建立档案,有计划地给予安排法律援助;三是规范运作。应当制定服刑人员法律援助申请审核程序等制度,为服刑人员获得法律援助提供制度保障。

4.整合资源,确保法律援助的顺利开展

服刑人员人身自由受到限制,不可能随时自主咨询或申请法律援助,因此,可以充分利用法律援助中心的现有资源,采取多种途径向服刑人员提供法律援助。一是充分利用法律援助中心求助咨询电话。一方面,服刑人员提出的问题有普遍性,另一方面,也从监狱对服刑人员思想的掌握考虑,可以将一对一的咨询扩大到多对一的咨询,利用免提或电话系统,一个人的咨询,相当于所有人的法律学习,可以有效避免律师重复劳动,也有助于监狱方随时掌握动态,及时处理不利局面。二是建立监狱法律援助“直通车”。有些服刑人员的问题涉及隐私,不愿在公众面前提出,可以采取书信的方式进行咨询。问题复杂难以在复信中讲清时,法律援助中心可以指派律师上门服务,与服刑人员单独面谈,了解情况。

【责编 周春晓】

篇5:乡镇法律援助工作站工作职责

一、贯彻执行法律援助法规、规章及政策,研究、制定本辖区法律援助工作计划;

二、负责指导本辖区法律援助联络点的工作;

三、对公民提交的法律援助申请进行初审,对本工作站参与初审的法律援助案件进行跟踪回访;

四、接待群众来电来访,代拟法律文书;

五、组织开展本辖区内的法律援助宣传活动;

六、负责组织本辖区法律援助联络员的管理和培训;

七、协助区法律援助中心查证申请人经济状况;

八、接受法律援助中心指派,承办法律援助事项;

九、负责收集并上报本辖区法律援助基本信息;

篇6:法律援助工作站工作管理办法

为了规范司法所法律援助工作站开展法律援助工作,促进法律援助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保障经济困难的公民及时获得必要的法律服务,依据司法部《法律援助条例》、《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程序规定》及《甘肃省法律援助条例》和《金昌市法律援助实施办法》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金川区法律援助中心是全区法律援助工作的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全区法律援助案件的统一受理、审查法律援助申请,指定或者安排法律援助人员为符合法律援助规定条件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指导全区法律援助工作站开展法律援助工作。

法律援助包括解答法律咨询、代拟法律文书、提供法律意见、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代理、民事诉讼代理、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代理、仲裁和其他非诉讼法律事务代理、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所涉及的公证证明、司法鉴定。

第二条、法律援助站对公民申请的法律咨询服务,应当即时办理,并做好咨询登记,复杂疑难的可以预约办理或者告知到法律援助中心咨询办理。对可能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应当告知其可依法提出法律援助申请。

第三条、严格遵守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程序规定,公民申请法律援助的,法律援助工作站工作人员应当认真接待,解 答咨询并进行初步审核,对可能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案件,法律援助工作站应当协助申请人到区法律援助中心以书面形式提出,填写法律援助申请表;以书面形式提出申请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申请,并由法律援助工作站人员代为申请。申请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提出申请。

第四条、公民申请法律援助应当向法律援助中心提交下列证件和证明材料:

1、法律援助申请书

2、本人(法定代理人)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的身份证明;代理人代为申请的,出具授权委托书:

3、申请人经济状况证明书(社区出具),或者免于经济状况审查的证件、证明材料;(低保证、残疾证、五保证等)

4、其它有关申请法律援助的案件材料。

第五条、法律援助工作站接到申请人的法律援助申请后,应当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在七个工作日内对所申请法律援助事项是否符合法律援助的范围、条件,是否属于本法律援助中心受理进行审查,由负责初审的法律援助人员根据情况提出受理意见,经法律援助中心主任审核批准,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

第六条、在审查当中,法律援助中心认为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内容不清楚的,应当发出补充材料通知 或要求申请人作出说明。申请人未按要求补充材料或者作出说明的,视为撤销申请。

第七条、对决定受理的援助案件,由金川区法律援助中心统一登记,制作给予法律援助决定书。法律援助案件在决定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指派法律援助工作站法律援助人员承办。

法律援助工作站当在5个工作日内将法律援助人员姓名和联系方式告知受援人,并签订相关委托代理协议、了解案情、制作会见笔录、告知受援人权利义务等。

第八条、法律援助工作站提供法律援助人员应该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法律工作者资格证书,并通过注册的法律工作者。

二、具有一定法律专业知识和政策水平,在法律援助中心登记备案的法律援助志愿者。

第九条、公民对下列需要代理的事项,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代理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工作站申请法律援助:

(一)依法请求国家赔偿的;

(二)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三)请求发给抚恤金、救济金的;

(四)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的;

(五)请求支付劳动报酬的;

(六)主张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的。

(七)因劳动关系请求经济补偿、赔偿的;

(八)涉及虐待、遗弃或者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的;

(九)老年人、妇女、未成年人和盲聋哑等残疾人请求人身损害赔偿的;

(十)因交通事故、医疗事故、工伤事故、产品质量事故以及其他人身伤害事故造成人身伤害请求赔偿的。

(十一)其他确需法律援助的事项。

第十条、对不符合法律援助的,法律援助中心应当制作不予法律援助决定书,书面告知申请人理由。申请人有异议的,可在30日内向金川区司法局提出,区司法局应在收到异议之日起五日内进行复核,将结果告知申请人。

第十一条、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法律援助中心审查核实,应当终止法律援助:

(一)受援人不再符合法律援助经济困难标准的;

(二)案件依法终止审理或者被撤销的;

(三)受援人自行委托其他代理人的;

(四)受援人要求终止法律援助的;

(五)受援人利用法律援助从事违法活动的;

(六)受援人故意隐瞒与案件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证据的;

(七)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终止的其他情形。第十二条、法律援助结束后,法律援助工作站法律援助人员应在30日内向法律援助中心提交立卷材料,由法律援助中心统一归档。

第十三条、法律援助实行财政支持、社会捐赠和法律服务从业人员义务援助相结合的办法开展工作。

(一)司法所法律援助工作站法律服务人员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司法局有关法律服务人员的规定要求,积极完成法律援助的任务。

(二)法律服务人员办理的援助案件,依据有关规定给予办案补贴。

(三)为保证法律援助质量,对法律援助人员所办案件定期和不定期进行量化评查,评查结果作为发放法律援助补贴的重要依据。

(四)法律援助案件办案补贴,由法律援助中心进行统计,结算出办案补贴所需经费,提交司法局审核批准方可兑付,办案补贴由各法律援助工作站管理,办案补贴用于司法所司法所工作经费,办案补贴的使用需经司法局报批同意。

(五)法援中心积极争取中央集中彩票公益金中安排的法律援助项目,用于资助开展针对农民工、残疾人、老年人、妇女权益保障和未成年人的法律援助。

第十四条、法律援助工作站法律援助案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法律援助人员应当向法律援助机构报告:

(一)主要证据认定、适用法律等方面有重大疑义的;

(二)涉及群体性事件的;

(三)有重大社会影响的;

(四)其他复杂、疑难情形。

第十五条、法律援助人员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擅自终止法律援助案件或者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收取财物的,由司法行政部门依法给予警告,责令改正;有违法所得的,责令退还违法所得。

第十六条、法律援助人员违法执业或者因过错给受援人造成损失的,由其所在机构承担责任。

第十七条、司法行政部门和法律援助机构的工作人员在法律援助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八条、法律援助工作站严格遵守信息报送制度,每季度最后一个月20日前将本季度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案件情况报区法律援助中心。

第十九条、违反本规定,为法律援助申请人出具虚假证明的,司法行政部门建议有关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给予相应处分。

第二十条、回访。

(一)法律援助中心对已办结的案件,必要时对当事人进行一次回访。征求意见,督查效果,从中总结经验,不断 提高服务质量。

(二)不定期对援助人员进行加访,了解情况,加强信息反馈,改进工作方法,树立为困难群众维护合法权益法律意识.

(三)对当事人容易反复、执行困难的案件,回访时要深入细致,做耐心说服工作,使当事人在执行中自觉自愿。

篇7:法律援助工作汇报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法律援助的需求不断增加,逐步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更好地满足困难群众的需求,已经成为法律援助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十大民生工程的方案要求,放宽适用法律援助的经济困难标准,降低法律援助门槛,全力做好法律援助工作。

一、完善法律援助便民措施

为适应新形势下人民群众对法律援助工作的要求,充分发挥法律援助工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职能作用。我市法律援助中心规范服务行为、完善工作制度,促进法律援助便民工作常态化,简化法律援助受理审查程序,对特殊弱势群体免除经济困难审查。建立健全法律援助便民服务窗口,扩大基层法律援助服务网络覆盖范围,拓宽法律援助申请渠道,使困难群众能够及时就近申请法律援助。目前,在全市13个乡镇、街道办事处设立受理点13个,由司法所所长兼任法律援助受理点的负责人。在190个行政村和27个社区设立法律援助联络员。另外在####律师事务所、市工会、市妇联设立了3个法律援助受理点,都设有专职人员负责。结合工作实际,我们把市法律援助中心、###司法所、###律师事务所确定为三个法律援助观摩点。

篇8:法律援助工作程序

一是改进办案行为, 树立法律至上威严形象。 为促进和规范法律援助工作, 新区法律援助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 研究制定了 《滨海新区关于规范法律援助律师办案行为的通知》, 文件要求法律援助律师严格遵守 《律师法》、《法律援助条例》 及各项规章制度, 恪守律师职业道德, 认真履行法律援助律师职责, 进一步规范法律援助律师办案行为。

二是改进监管手段, 树立质量第一服务形象。为统一规范律师及法律工作者办理法律援助案件办案程序和标准, 研究并制定了《滨海新区法律援助档案卷宗规范要求》, 对法律援助案件卷宗归档提出具体、规范要求, 加强对法律援助案件评查监管, 保证案件的规范化管理, 不断提升法律援助服务水平。

三是改进追查方式, 树立廉洁从业良好形象。建立滨海新区法律援助律师违规办案“零报告”制度, 要求法律援助律师对违规办案行为进行自查登记, 杜绝出现违规办案行为, 切实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树立法律援助服务群众的良好形象。2015年上半年, 滨海新区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05件, 其中刑事法律援助案件51件, 民事法律援助案件154件, 共为困难群众挽回经济损失78.41万元。共接待法律咨询2271人次, 其中来访洛询1269人次, 来电咨询1001人次, 其中通过“12348”法律服务专线咨询656人次。

篇9:法律援助工作程序

摘 要:本文从开展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实践经验出发,探索了诊所式法律教育与法律援助工作结合中出现的主要问题,针对高校法律诊所如何缓解案源稳定性问题、经费保障问题、诊所学生开展法律援助的法律保障问题、人员流动性给案件处理衔接带来的问题,提出了多方面开拓案源、拓宽法律援助经费来源、完善诊所管理以确保援助工作有效衔接等建议。

关键词:诊所式教育;法律援助;路径完善

中图分类号:D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1-0097-03

诊所式法律教育起源于美国大学的法学院,经过多年的发展,这种新的法律教育方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我国自2000年9月开始引入诊所法律教育,目前,已有100多所高等政法院校加入中国诊所法律教育委员会,并开设了专门的法律诊所课程。至今,诊所式法律教育已经成为许多高校法学专业重要的专业选修课程[1]。从国内外高校诊所式法律教育发展的实践经验来看,法律援助工作已经成为诊所式法律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本文从开展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实践经验出发,探索诊所式法律教育与法律援助工作结合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向。

一、诊所式法律教育与法律援助结合的必要性

(一)诊所法律教育的公益性

美国自1830年起,律师在法学院的集中训练开始逐步取代了学徒模式,其后案例分析教学法正式确立,并成为美国法律学校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方法。但自20世纪60年代起,法律现实主义运动学者对案例教学法提出了质疑[2],而诊所教育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现实问题的复杂性和生活的多变性,使学生真正在实践中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另一方面,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民权运动促使教师和法学院学生意识到将法律规则运用于实践,通过提供法律服务来培养自身法律实践能力的重要性。然而,由于学生在知识结构上的不完整、经验上的不足,缺乏教师的指导和其他机构的帮助,在提供法律服务的过程中就会显得力不从心,以致不能能为当事人提供最有利的法律帮助。在这些矛盾凸显之后,美国的法学家开始意识到,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借助法学院师生的力量。同时,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的前身——判例教学法已随着法学教育的发展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局限性。人们开始怀念学徒制,诊所式法律教育在这种背景之下逐步形成[3]。

从上述美国诊所式法律教育的起源及发展可见,诊所式法律教育与法律援助工作密不可分,诊所教育目标本身即带有公益性。

(二)弥补课堂教学不足的需要

如前所述,尽管与早期的法学教育传统方法“讲义教学法”相比,案例分析教学法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获得良好的逻辑推理能力,但是它也有着明显的缺陷:忽略了法律实践中许多基本技能的训练,例如会见当事人、事实调查、法律咨询、调解、谈判等,而且也忽略了在判断力、职业责任心以及理解法律和不同的法律职业人的社会角色等方面对学生们的培养。另一方面,即使是专门面向实践技能训练的诊所式法律教育,其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也同样无法提供真实案件的效果。

开展法律援助工作可以有效弥补这一欠缺。从会见当事人开始,咨询,到正式接受委托,事实调查,乃至参与谈判、代理诉讼,都由诊所学生担当主要的角色;更重要的是,这一切都是真实发生的,一个具体处理方案的失策乃至一个细节决定的失当,都可能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后果,在可能产生的法律责任所加诸的压力下,学生的积极性和投入程度是毋庸置疑的。

(三)法律援助的庞大需求与资源匮乏的矛盾

法律援助是一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民心工程”。但目前我国法律援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缺口很大。据统计,2010年全国法律援助机构的平均工作人员只有3.75人,法律援助机构平均受理审批法律援助申请222件,按照最低审批所需工作日计算,仅这一项工作所牵涉的人力之大就无需多述[4]。以广东为例,广东是一个人口大省,常住人口达9194万人,同时也是全国进城务工人员(农民工)最多的省份,约2000多万,占全国的1/4。但政府能够投入的经费有限,据不完全统计,1997年至2006年10年中,全省各级政府投入经费共1.985亿元[5]。按照这一数据,平均每万人的法律援助经费只有约2000元/年。上述数据充分显示,无论从投入的人力还是财力来看,法律援助工作仅依靠政府投入是远不能满足现实需求的。

因此,作为政府提供法律援助的有益补充,利用高校师生资源,诊所式法律教育过程中所提供的法律援助能够起到一定填补缺口、缓解矛盾的作用。

(四)诊所式法律教育开展法律援助工作的有利条件

一是诊所学生普遍珍惜实践机会,工作热情很高。从实践经验来看,诊所学生非常珍惜接触、代理真实个案的机会。学生还没有直接面对生活的经济压力,赤子之心使他们更能同情当事人的际遇,尽管没有经济收益,但他们投入法律援助工作的热情高涨。

二是诊所法律援助的机制相对灵活,能填补政府法律援助之不足。从法律援助的可获得性要求上来说,主要体现在经济困难标准和范围的规定上。但政府提供的法律援助对于经济困难证明的要求较高,尤其对于外来务工人员,要回到户籍所在地开具经济困难证明,不仅手续繁琐,经济成本(主要来回的交通费)和时间成本都较高。

三是诊所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法律援助工作,是一种保护下的独立,代理工作的风险大大降低。诊所学生毕竟涉世未深,欠缺实务经验,如果完全放手让其独自面对社会矛盾尖锐激化的局面——诉讼纠纷,很可能出师未捷即已折戟沉戈,搞不好还可能要承担代理失职的法律责任,这不仅可能会使遭受挫折的学生心理上产生阴影,也会给诊所法律援助工作带来负面影响。而诊所教师能够以其丰富的实务经验与社会经验,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与支持,使诊所学生获得“保护下的独立”,降低风险。诊所学生在羽翼未丰之时,未具备独立开展法律援助工作的能力,诊所教师的帮助是不可或缺的。

二、诊所式法律教育结合法律援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案源稳定性问题

在我国诊所法律教育实践中,案源不稳定是很多法律诊所开设的法律援助中心面临的困境之一。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当事人的角度上,由于学生无论在理论知识还是实际执业经验上都有明显的欠缺,即使有教师的指导,部分当事人还是会对案件胜诉率的把握上心存忧虑,因此,他们不放心将案件交给学生代理。其次,从学生方面来说,现实中并不是所有案件都适合学生办理,对接收到的咨询个案必须要加以选择。最后,由于我国诊所法律教育总体上还在起步阶段,社会宣传力度还不够,很多人对学校诊所教育以及所提供的法律援助还不是很了解。如果一直缺乏真实案源,学生就无法通过真实的案件、真实的当事人真切地在办理过程中掌握基本实践操作技能和了解司法制度体系,更别提法律职业道德以及社会公益心的培养,诊所教育的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甚至失去存在的意义。故此,案源不足是诊所式法律教育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二)纠纷类型的单一性问题

诊所式法律教育中开展法律援助工作普遍面对的另一个问题是受案类型的单一性。

一方面,由于法律援助资源不能冲击正常的法律服务市场,只能针对于特定人群与特定类型案件提供援助,而这些人一般面对的法律纠纷往往集中于劳动争议、人身损害赔偿、离婚、刑事案件等,案情一般也较为简单,而复杂的案件类型如房地产纠纷、公司有关的纠纷、知识产权纠纷等则不会涉及到。这就使得诊所学生办理案件的类型偏向单一,无法获得全面的锻炼。另一方面,法律援助案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刑事案件,但由于诊所学生并非执业律师,不能到看守所会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这使得他们的受案范围进一步收窄。

(三)经费保障问题

与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相比,高校开设的法律诊所(法律援助中心)更经常面对经费不足的问题。据中国诊所法律教育网站的资料显示,高校的法律诊所援助经费来源主要有三:一是从学校的行政开支中列支;二是来自校内师生的捐款;三是来自社会的捐助。例如,复旦大学的法律援助中心建设初始的经费来源包括:中心成员捐献了自己的奖学金、生活费近1000元,复旦律师事务所捐赠500元及法律系一些开支的报销。但是都存在经费不足、不稳定的问题。经费缺乏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法律诊所的发展。

(四)诊所学生开展法律援助的法律保障问题

法律诊所开展法律援助工作,主体是学生,但在校学生走出校门从事法律援助工作会经常遭遇各种制约。一是调查取证权利受限。由于学生并不具有律师身份,到有关部门调查取证的权利就受到限制。这使得学生法律援助工作的效果受到一定影响。二是出庭代理权利受限。由于社会上有部分不具有律师资格的人非法从事有偿法律服务,许多地区的法院、劳动仲裁委员会都订立了对公民代理的限制规则,例如,有的法院规定公民代理必须与当事人有亲属关系,有的劳动仲裁委员会要求公民代理要当庭提供免费代理的协议。三是学生代理人身份没有得到尊重。个别法院或者仲裁员不了解诊所学生法律援助的情况,对出庭代理的诊所学生不信任,对其代理人身份也不认可,在调解过程中绕开学生,容易使当事人对学生代理人产生误解或不信任,不利于法律援助工作的开展。

(五)人员流动性问题

考虑到法律援助工作对学生专业知识结构完备性的要求,学生参加法律诊所课程和参与法律援助一般已经是大三,而学生大四大多已要找工作、考研等,参与办案的时间很难得到保障,毕业后去向就更难确定。而许多案件,从一审到二审再到执行,起码是半年至一年,如果涉及发回重审则时间更长,走完全部程序可能会持续两年以上。随着参与办案的学生毕业离校,案件跟进可能会出现衔接上的问题。此外,很多法学院有关法律诊所的课程一般只安排一学期,当课程结束后,学生就会将精力重新投入到新的课程学习上,并从相关的实践工作中退出。这样,高校法律援助中心里工作人员的稳定性就很难得到保证,中心的主要精力就不得不用于培养新的学生上,那么法律援助中心的办案质量、成员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受到限制[6]。

三、我国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法律援助环节的路径完善

法律援助工作环节是诊所式法律教育的重要内容,实践中上述问题的存在,影响了诊所教育的效果。为此,需要有切实的方案解决或至少是缓解这些问题。

(一)建立多元化案源渠道

没有足够的案源,大多数学生没有参与实践的机会,诊所工作只有单纯的值班等待咨询,诊所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技能没有应用的机会,容易使学生产生“无用武之地”的倦怠心理,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走出校门,多方面开拓案源是必要的。笔者所在高校的诊所学生自发组织,通过与社区办事处有效沟通,定期到社区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为了有效吸引更多群众的关注,他们还与本地的社工组织联系,一同组织活动。通过与社区建立长期联系与合作,加大宣传力度,打开局面,是开拓案源的有效途径。另外,法律诊所还可以与当地司法局的法援处联系,定期组织诊所学生参与法援处的值班,在执业律师的指导下参与值班咨询。由于诊所的机制相对灵活,部分不符合法援处受理条件的案件可以转交诊所处理。

(二)开源节流,拓宽法律援助经费来源

法律援助既然是着眼于社会服务,就不能因为经费问题变无偿服务为有偿服务。法律援助经费问题可以从两方面着手解决:一方面,法学院可以合理配置现有教学资源,整合部分实践课程,适当调拨资源给法律诊所用于法律援助工作。另一方面,高校法律诊所应当积极争取各方面社会资源的支持。法学院应当借助其教师与学生良好的专业素养在其所辐射的地域为社会提供良好的法律服务,形成较好的声誉并获得所在地域公众的认可。法律诊所对社会的贡献越大,得到各项社会资助的可能性就越大。但目前我国高校的法律诊所普遍未形成足够的社会影响,社会资助渠道并不畅通。故此,提高诊所自身专业服务能力,是获得社会资助的条件之一。

(三)各方面协调,保障诊所学生法律援助工作的顺利开展

首先,诊所学生代理人身份问题需要诊所的法律援助中心与其他部门协调解决。以劳动争议为例,对于公民代理,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原则上只要求不能收费,但各地往往另有特别规定。例如,广东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于公民代理资格要求就比较严格,其发布的《劳动仲裁委托代理人暂行规定》(以下称《暂行规定》)第六条第一款确定了可以作为代理人的范围;而根据第十条的规定,学生代理人一般也不属于有正当理由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许可的其他公民。所以,只能以“有关的社会团体或者所在单位推荐的人”的身份担任劳动仲裁案件的代理人。根据《暂行规定》和本地劳动仲裁委员会的做法,笔者指导诊所学生担任代理人时一般按照以下规程:由政法学院与当事人签订免费代理的《委托代理合同》,政法学院向劳动仲裁委员会提供上述合同,并出具关于指派学生担任代理人的信函。另一方面,学生代理人并非律师,调查取证的权利受到很大的限制。解决的办法暂时只能是申请法院、劳动仲裁委员会调查取证,或者让当事人自行取证。如果上述方案都无法实现,案件处理效果可能会受到影响。首先直接的影响是当事人可能会因此对学生代理人产生不信任感,觉得诊所无法有效帮助自己解决问题。但随着《民事诉讼法》的修改与完善,向法院申请调查取证这一诉讼权利得到程序上的保障,学生代理人取证难的消极影响会减弱。

(四)完善诊所管理,确保援助工作有效衔接

如前所述,学生在校参与办案的时间已经很难得到保障,毕业后去向就更难确定,随着参与办案的学生毕业离校,审理时间长的案件的跟进可能会出现衔接上的问题。针对此问题,其解决方法就是尽量将学生正常学习时间与法律援助活动时间错开,引导学生合理安排两者的时间,将学生正常的其他学习课程与法律实践学习结合起来,同时鼓励学生选一学期的诊所课,但参加两个以上学期的活动。同时,应完善诊所管理制度,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让将要毕业的学生与较低年级学生将在办案件及时衔接,确保援助工作有效推进。

诊所式法律教育结合法律援助工作是当前高校法律教育推行实践式教育模式的积极探索,尽管在实践中遇到不少问题,但随着高校对于这一教育模式的重视与投入的加大以及具体实施方案的改进,相信许多问题可以逐步得到解决。

——————————

参考文献:

〔1〕甄贞.诊所法律教育在中国[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2〕李傲.互动教学法——诊所式法律教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3〕温璇.论美国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兼论诊所法律教育的本土化[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0.

〔4〕桑宁.法律发展中结构性矛盾和瓶颈问题研究[J].中国司法,2012(1):99-103.

〔5〕蒲皆祜.法律援助原则的广东实践[J].中国司法,2007(8):76-78.

〔6〕苗绘.法律援助式诊所初探[J].理论观察,2006(3):101-102.

篇10:法律援助工作日志

(1)时间:2012年5月18日

地点:八宝大厦法律援助中心

当日工作小结: 今天是我第一次来到铜陵市八宝大厦的法律援助中心参加实习,初次来到首先熟悉了一下工作环境,了解了我们实习工作的主要内容,法律援助中心的袁主任对我们的实习工作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安排和要求:

A、接待前来咨询和需要办理法律援助的广大市民,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其进行解答,遇到不会的或有疑问的可以找值班律师进行请教。

B、整理一些材料,学会制作一些表格和文档。

C、遇到需要进行法律援助的,可以按照相关手续为其办理法律援助。

D、听从值班律师的安排,协助其办理一些法律援助案件。

E、协助法律援助中心的工作人员将已经受理,办结的案件整理成卷宗归档。

F、法律援助中心是窗口接待单位,实习过程中要穿着整洁大方,文明用语,对待来访的市民要积极接待。

上一篇:内教育系统企业单位有关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下一篇:岩坪小学2013环境教育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