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漂行动工作总结

2024-04-30

清漂行动工作总结(精选7篇)

篇1:清漂行动工作总结

精心组织 着力推进 全力做好满天星水库清漂工作

满天星水库位于汝城县马桥乡蕉坪村,坝址坐落在湘江流域浙水下游,属东江水库上游湘江二级支流的浙水水系,是一座坝高65m的双曲拱坝,水库总库容1420万m,库容水面积0.9km,水库集雨面积435Km,为季调节水库,距县城20公里。自大坝投运以来,我单位每年都会组织人员定期的打捞水库内滞留的漂浮物,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是每次清理完后,一遇洪水就又恢复原样,清理难度大且效果不明显。2011年,满天星水库被省市环保部门确定为国控出境水断面监测点,期间因水库漂浮物过多,曾被检测出水质营养富化,水质不达标,有可能影响到东江水质,这引起了我公司的高度重视,通过多次调研,制订方案,今年通过购买设备、兴建垃圾集中堆放场、组建专业打捞队伍,目前已形成了水库清漂的长效机制,满天星水库的漂浮物得到了有效控制,库面干净整洁,满江的漂浮物也已一去不再复返,确保出境水达标,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三到位”:

232一、领导重视,组织力量到位

为做好满天星水库的清漂工作,建成长效工作机制,组建工作班子是做好工作的重要保障,也是清漂工作能否顺利开展、按时完成的关键。为此我们着重抓好了以下工作:一是争取领导重视。因满天星 的清漂工作涉及的乡镇村组较多,范围较广,自去年冬以来,我公司主要负责人多次向县委、县政府领导汇报水库清漂工作情况,县领导也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并责成有关部门主持召开了涉及满天星水库清漂工作的相关部门和乡镇负责人会议,要求对库区上游六个乡镇的村民深入地开展好保护浙水河和满天星水库水环境和防治污染的宣传教育,提高爱护浙水河、保护环境的意识,加大对水库库区上游乡镇的新农村建设力度,投入资金下决心每村新建垃圾池,对垃圾集中处理,通过村组环境治理,人、畜粪便的管制、垃圾的有效处理,降低对水库水质的污染程度,这为水库清漂保证出境水达标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二是组建工作班子。我们专门组建了水库清漂工作班子,由公司总经理负总责,公司党总支副书记、副总经理具体抓,抽调相关专业人员组成,主要负责清漂的工作经费落实、设备选购、基础设施建设、打捞队伍的安全培训等具体事项,确保了清漂工作事事有人管,有人抓,提升了办事效率,做到了部门协作,层层抓落实,高效运作的工作机制。三是组建打捞队伍。水库清漂工作看视简单,却是一个带有专业性的高危职业,因其主要工作地点是在水面作业,水深危险,安全防护措施必须到位,操作必须规范,不然将会造成重大安全责任事故。我们组建打捞队伍时要选好人员,把好安全和业务技能培训关。对专业性较大的人员则由本单位的人员担任,如清漂船驾驶员和垃圾运输车驾驶员。对工作劳动强度较大的水上清漂员则实行社会公开招聘,由首要条件是要会水性身体强壮的男性,上岗前培训好,且由位负责投缴意外伤害和工伤保险。

二、筹措经费,设施落实到位

水库清漂工作能否建成长效机制,经费到位是关键,落实清漂经费是实施水库清漂工作的根本保障。满天星水库的清漂工作由于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今年在县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安排专项经费95万元列入县财政预算,我单位也通过多方努力,积极筹措经费60万元投入到清漂工作。现已完成投资145万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入80万元,机械设备投入50万元,人员及机械用油等运行费用15万元)。采购的打捞机械设备有车辆一辆,自动清漂船一艘,自动传输带20m,水库现购买的全自动清漂船具有自动收集打捞、自动卸货的功能,属于国内中小型水库清漂功能比较先进的设备,清漂能力强,效率高,大大的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经了解,我们是周边县市第一家引入自动清漂船设备的单位。

三、科学打捞,安全措施到位

水库清漂安全工作最重要。我们对水库清漂工作逐步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机械化、科学化,制定了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按规定配备配齐救生设施,并要求作业人员一律需穿着救生衣和必要的防护工具作业,严禁操作人员违章作业,管理人员违章指挥,不得洒后作业,遇雷电、雨天、大雾、大风、洪水等恶劣天气情况下不得出船,并将船舶固于河岸边上或转移至安全地点。

水库清漂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我们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也感到我们的工作离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将全力以赴做

好下阶段的工作,确保全面、高效、优质地完成好水库清漂工作,为实现汝城国控出境水达标奠定坚实基础,也为东江湖引用水提质做出应有贡献。

汝城县水电有限责任公司 2014年6月5日

篇2:社区工作实践教学行动研究

社区工作的核心是社区工作实务,社区工作实务的核心是社区工作实务模式。英美社区工作实务的基本模式是社区发展、社区规划、社会行动和社区照顾。中国的社会环境与英美存在显著差异。中国社会缺乏社区工作实务的概念,社区工作实务范围主要局限于面对面、具体细微的社区性服务与设施服务,社区工作实务模式主要是建构社区。

鉴于上述情况,我们在社区工作方法的教学中,连续几年组织学生进入社区开展实践教学,并进行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一、研究方法

教育学家凯米斯认为,行动研究是由社会情境(包括教育情境)的参加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而进行的反思研究。它的基本内涵是:由与问题有关的所有人员共同参与研究和实践,对问题情境进行全程干预,并在此实践活动中找到有关理论依据和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它的显著特征是:为行动研究,在行动中研究,由行动者研究。

由于社会工作是一种注重实践的职业和专业,社会工作教育者要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就需要用教育科学的理论、方法、技术去审视、指导社会工作教育教学实践。社区工作的实践教学就是将纯粹的教育科研实验与社区工作实践结合起来,将教师、学生、社区工作者与社区居民的智慧与能力结合起来,以解决社区工作的专业化与本土化问题,力求社区工作方法的教育与实践有实效性的突破。

二、我们的实践教学模式

1. 目标

实践教学的目标是衡量实践教学的过程和结果的重要准则。具体来说,实践教学的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l)学生开展的实践有意义,符合学校与社区的需求;(2)学生能将课堂中所学习的知识、技能和理念,应用在实践活动之中;(3)准备和反思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4)学生的努力得到同伴和所实践社区的认同;(5)让学生充分参与实践教学的整个过程,并重视学生的意见;(6)学生从事的实践活动具有挑战性,可以拓展他们的认知领域和发展潜能;(7)学校和社区以一种新的积极的方式联结在一起。

2. 指导原则

实践教学的开展基本遵循了以下指导原则:第一,学生在参与实践教学方面有发言权,教师鼓励和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决定;第二,实践的计划致力于社区的真实需要,并在方式上为实践对象和学生所认同;第三,实践教学计划包含小组计划和反思的实践教学全过程;第四,实践活动应增强学生对社区的理解,也应增强社区工作者和学生的专业理念;第五,提出学生和社区的具体目标以指导实践教学的实施,而且把评估包含在实践计划中。

3. 实践内容

第一,合作关系的建立。每组学生与一个社区联系,建立专业协作关系,签订实践契约。第二,社区调查的分析。利用两到三周的时间,通过对社区的探访,运用所学的社区调查方法,每组完成一份社区调查报告。第三,社区会议的观察。取得社区工作者的支持,观察一次社区会议,从会议的组织到举行以及结束,每组作一个详细的会议记录并对会议进行评估。第四,社区服务的策划。根据对社区基本情况的掌握,每个小组集体商量并策划一个适合所在社区的服务活动,完成一个可操作的社区服务策划书。第五,社区服务的动员。在服务策划的基础上,首先动员社区工作者,协作组织一次社区服务宣传,从宣传到居民知情、同意参与,每组作一个详细的过程记录并对动员进行评估。第六,社区服务的实践。每组学生选择恰当的时机,取得居民和社区工作者的配合协助,在社区将小组的社区服务策划付诸实践,并提交一份社区服务评估报告。

4. 实施形式

在2005-2008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每年组织约80名学生进行了并行式社区工作实践演练。其中,在2005年和2007年的社区实践中,实践基地是学生自主联系确定的;在2006年和2008年的社区实践中,实践基地是由系部联系确定的。在实践中,学生依据教学进度,编组6次进入社区,在社区的时间合计约20学时;学生的角色仍然是学生,不是社区工作者;实践内容是演练一个完整的社区工作过程,包括社区探访、社区调查、会议观察、服务策划、社区动员和社区服务几个环节;实践侧重于教育取向,而不是学徒取向或工作者取向;实践过程中,由任课教师督促管理。

另外,在2008年6月的小学期教学中,我们还组织80名学生进行了连续3周的集中式社区工作实践演练,实践基地是由系部确定的。在实践中,学生依据实践教学手册,重点在社区演练社区调查、社区宣传和社区活动3个项目;实践侧重于工作者取向,而不是教育取向;实践督导由4位教师共同担当。

5. 实施步骤

第一步,任课教师要把握组建原则,4-6人的学生自愿组建实践小组,成员之间具有特长和技能的互补关系。第二步,结合课程内容,在任课教师的引导下,实践小组成员在具有高度责任心和高度信任的气氛中,经过组内讨论提出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三步,实践小组在确认了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后,每一个小组成员可以先自行进行设计,然后由小组集体讨论决定最后的实施方案,包括行动的步骤、制度、途径、成员分工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第四步,在任课教师的辅助下,成员之间相互支持、配合与沟通,将小组所选择的行动方案付诸于实践,共同完成计划的任务目标。第五步,在项目结束后,结合预期的计划目标,对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探索事物规律,总结实务经验,为下一次的实践提出参考方案。

6. 评估

在实践计划执行以后,必须对实践教学进行评估。按照评估主体的不同,实践教学评估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自我评估。如让学生有系统地进行反思和汇报。学生的自我评估可以使学生比较他们实践前后态度和观念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从他们做了哪些实践服务和实践的心得体会方面提出问题。二是教师就不同的学习目标而设计各种相应的评估项目,如沟通技巧、专题研习等。通过正规和非正规的评估,检查学生是否达到了规定的学习目标。

三、问题讨论

1. 多重主体的协作

在社区工作的实践教学中,出现了学生、教师、社区工作者和社区居民多重主体。不同的主体从各自的立场出发组合成一个临时的系统,通过参与专业实践,彼此的期待得到全部满足或部分满足。

学生的期待是,通过社区实践了解社区和社区居民的需要,观察社区工作者的工作态度与工作方法,试用专业的社区工作理念与方法为社区服务,初步形成专业自我。教师的期待是,通过社区实践开展情境教学,把刻板的理论与丰富的实践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价值观和专业认同。社区工作者的期待是,通过社区实践了解专业教育的内容与目标,省察自我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提升社区工作的专业水准。社区居民的期待是,通过社区实践反映社区问题,了解社区资源,改善社区生活品质。

从近年来的社区实践分析,各方主体的协作成为期待得到满足的条件。一是学生正确认识社区实践的目的,勇于挑战自我,主动地建设实践团队,热情地投入实践活动;二是教师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积极肯定与严格督促并重,推进协作的动力与营造竞争的氛围相结合;三是社区工作者欢迎和接纳学生,提供实践的社区平台和必要的社区资源;四是社区居民热情开放,配合学生和社区工作者,积极参与学生主导的社区活动。在这四方主体的协作中,学生和教师的关联性比较强,社区工作者和社区居民的关联性比较强,学生和社区工作者的有效沟通对实践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学生和居民的相互肯定反映实践教学的良好社会效益。

2. 社区发展及和谐社会的促进

通过社区实践教学,我们发现社区居委会行政化倾向严重,社区服务与居民的需求处于脱离的状态。通过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走进社区开展实践服务,动员居民参与民主管理和社区服务,使社区居民获得有限的受益,同时使他们知道通过这样的活动安排,他们对学生的学习也做出了贡献。此外,社区实践教学增加了社区对外沟通的机会,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师会就学生参与实践服务的过程,交流社区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巧,向社区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意见,提升社区服务的专业品质,利于社区居委会增强其居民自治性功能。

3. 教学模式的创新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在社区工作的实践教学中,教材所提供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社区情境是学生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的认知工具,师生关系强调人格的平等,学生得到足够的表现自己、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学生、教材和社区等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这些作用与关系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因而成为教学活动进程的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4. 督导制度的期盼

学生进入社区实践的过程中,督导是不可或缺的,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位置。督导会影响学生的实践满足感及实践质量。从近年来的社区实践分析,督导的缺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工作的学习与演练,成为课程建设的瓶颈。

在深入地检视督导的背景、理论及经验基础后,建构社区工作的实践督导制度可借鉴徐明心认定的7个通用原则:(1)督导是有经验和能干的督导者协助学生向社区居民提供有质量保证的服务过程;(2)透过督导者,学生的社区实践可与社区工作的目标配合;(3)督导包含了运用权威、交换资讯及表达情绪;(4)督导反映了社区工作的专业价值观;(5)督导者监察学生的社区实践表现,并教导知识、技巧及提供情绪支持;(6)评估督导成效的标准包括学生的成就感、对督导的满意程度及居民的受益情况;(7)社区、督导者、学生和居民都受督导环境,即社会文化的影响。

四、结论

本文结合近几年本学院社区工作课程的实践教学,在分析借鉴其他院校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教育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为指导,运用行动研究法,讨论社区工作实践教学中的成绩和不足,建构适宜社区工作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梁祖彬.社区工作方法[J].社会福利,2002,5

[2]刘继同.英美社区实务模式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4,3

[3]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学科教育,1998,(3,4,5,6).

[4]齐芳.在行动中学习—社会工作专业并行式实践教学探索[J].重庆社会工作职业学院学报,2006,3).

[5]罗晓蓉,张伟.社区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研究[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07,6).

[6]徐明心,何会成(合著).社会工作督导:理论、实践与反思[M].香港:香港基督教服务处,2003.

篇3:清漂行动工作总结

加强领导。各级、各有关部门、各单位要按照“三项行动”内容要求,抓好组织发动,提高思想认识。各级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要把“三项行动”贯穿全年安全生产工作始终,同步部署、同步实施。要层层落实“三项行动”责任,对影响安全生产的重大问题要抓住不放,明确牵头单位,加强联合执法和督促检查。要认真开展自查自纠,针对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制定整改计划,落实整改措施。各有关部门要对本行业(领域)开展“三项行动”加强督促指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各项措施,确保安全生产。

强化措施。要结合安全生产规律特点,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要抓好安全执法与安全治理,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对安全治理过程中的重大隐患和问题,及时组织联合执法、专项执法督促解决。抓好安全生产法制体制机制、保障能力和监管监察队伍等“三项建设”,研究把握安全生产规律,完善和落实治本之策,推进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抓好安全生产日常工作。严格安全生产许可,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加强安全监管监察,务求实效。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各种媒体,大力宣传“三项行动”的目标、范围、重点和要求,广泛发动群众,增强推进“三项行动”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法制教育,宣传普及安全生产基本知识,增强安全意识,在全社会营造安全发展的良好氛围。

突出重点。加大安全生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建立规范的安全生产法治秩序;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治理,促进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强化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治理纠正违规违章行为,狠抓隐患排查治理,切实加强和解决安全生产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加强安全教育,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增强全社会安全意识,提高广大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技能素质。立足于治大隐患、防大事故,依法严厉打击非法违法行为,治理违规违章现象,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且难以整改到位的单位,该关闭的坚决关闭,该取缔的坚决取缔;狠抓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企业的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加大安全投入,加快安全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高安全基础保障水平。

篇4:发展农业竞争力提升科技行动工作

2016年4月19日, 《实施农业竞争力提升科技行动工作方案》论证会上, 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要求, 实施农业竞争力提升科技行动, 一要做好目标聚焦。要聚焦提升农业的综合竞争力, 突破“节本增效、质量安全、生态安全”的短板, 尤其要注重发挥科技要素的“引擎”作用。二要加强工作联动。要与部里的工作部署, 如种植业结构调整行动等, 统筹衔接, 实现联动, 形成合力。三要创新工作机制。鼓励科研单位、高校、企业、推广培训、新型经营主体等广泛参与, 形成“一条龙”的链式创新开发机制与模式。四要做好典型宣传。探索“多点组合”的科技与经济结合新模式, 形成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典型, 加强宣传推介, 以点带面, 为整体提升产业竞争力提供科技新动能。

篇5:清漂行动工作总结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职业能力;工作过程;工作情境设计

职业教育课程以“能力”为本位,已成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共识。“能力”应该是在工作过程和行动中才能形成的职业能力,所以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目标也就理所当然要落实在工作过程和工作行动中。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核心目标是使学生获得基本职业能力,这是贯穿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的首要任务。要实现这个目标,工作情境设计成为行动导向教学的关键环节,工作情境同时也是培养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何在课程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工作情境对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用以及对职业能力形成有何影响等等,都是当前职教课程改革中亟待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工作过程导向——职业能力培养的基础

行动导向教学要求营造一种情境化的学习环境和近似生产实际的工作氛围。即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根据工作过程设计学习情境,将真实的工作情境转化为适应学生学习的学习情境。同时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以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工作能力。所以,我们要对行动导向教学职业能力培养方式及形成途径给予足够重视。

1.职业能力

对于职业能力有多种理解,笔者认为,职业能力是学生通过职业教育课程学习而获得的结果,它能使人承担起职业、社会及个人方面的责任,是一种胜任职业工作——按照职业岗位规范及要求去完成工作任务的行动能力。职业能力是工作岗位所必需的基本职业要素的综合,即专业知识、技能、经验、态度和价值观等。简言之,就是清楚“为什么做”“能做什么”“怎样做”和“如何做好”的一种工作能力。从理论上讲,职业能力是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组成的。

2.基于职业能力的行动导向教学

行动导向教学中是以工作过程为基础,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目标,职业活动和教学活动相结合,以项目(任务)为导引,以工作情境为依托设计学习情境,按照职业行动规律组织专业教学,从而形成培养职业能力的基本途径。

3.工作情境设计

与职业工作能力培养紧密联系的工作情境、是具体的真实的并且存在于实际生产过程之中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一种真实的生产情景。

工作情境设计是为了达到既定教学目的,引入、营造和创设适合教学需要的、有助于提高教学绩效的特定的具体场所和境况的一种教学模式设计。工作情境设计可以将学生的知识经验、心理结构、技能习得和人格生成等建立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础之上,使教学与职业环境、岗位情境、任务现场融为一体,学生得以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操练、磨合,掌握与未来的职业人及职业相关的工作知识和技能。

在工作情境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其工作能力形成的过程,即(1)工作情境教学的载体是工作过程,由与该专业相关的职业活动体系中职业行动领域导出,通过适合教学的学习情境设计并使其具体化。课程内容构建可简要表述为:“职业行动——工作过程——工作情境——学习情境——学习行动”。(2)以工作过程为基本特征的工作情境教学,不是通过学科体系,而是通过一个完整连续的“职业行动”过程进行教学。因此,与专业紧密相关的职业情境,成为确定行动导向教学内容的基本参照系。

工作过程转化——工作情境设计的依据

我们知道,职业能力只能是在职业活动(工作)过程中培养形成,所以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结构和内容强调的不应是学科架构系统,而是工作过程系统。在教学中,通过与工作过程相关的工作项目和任务来体现职业活动,并以此为依据设计课程中工作情境教学的内容和程序,将工作过程转化为学习过程,这是一种非常重要且非常关键的转化过程。这个过程包含工作任务整体化、工作情境真实化和学习情境职业化等三个方面。

1.工作任务整体化

将完整的工作项目(任务)和流程向学习过程转化,这样既便于学生学习,也有利于教学实施。

工作任务整体化即将专业知识技能融入基本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内容,并且以一系列项目任务形式出现。现代职业教育教学与传统教育的区别在于:①传统教育强调学科体系,目的是进一步学习系统知识;职业教育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获得职业能力,理解掌握与“岗位群”、“职业群”相关的工作知识,能解决“工作过程”中的问题。②传统课程教学依据专业学科体系及其知识逻辑,而行动导向课程教学中的专业知识,是根据工作过程设计的,其内在的逻辑是“工作过程”。每个“学习单元”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工作过程”,按照完成工作任务所需专业知识、工作知识与技能序列设计编排,与“工作过程”密切相关。学生通过对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理解熟悉相关“工作过程”的基本环节,从而尽快形成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能力。

例如,在进行中职“电子电工”专业——“楼宇电气安装计划与实施”学习单元设计时,依据的就是相关专业(工种)工作过程的真实工作情境。该课程学习内容中有:“合同文件与谈判、以时间安排、工作计划、零部件图、成本计划和电路图等形式实施的安装工作、遵循标准与规范以及合同文件的电气安装、初检”等。其中的专业知识包括:“零件图、电路图识读”、“电气施工技术”、“成本核算”等。上述内容如在传统专业课教学中,一般应安排在“应用文”、“合同法”、“机械制图和电气图识读”“电气工程施工及预算”等数门课程中。而在工作情境教学中则设计安排在“电气施工安装”这一相对完整的工作项目(任务)中。在完成项目(任务)的学习过程中,需要什么知识、技能,就学习和练习什么,以完成项目任务为中心,促使学生将所学的工作知识和技能,直接运用于完成与电气安装相关项目或任务的过程中。这样安排,专业知识和技能似乎是(按照学科体系而言)被零散割裂了,而实际上是将需要学习掌握的专业知识、技能按照“工作过程”的要求与施工实践紧密结合,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有利于学生形成有关“楼宇电气安装施工”的实际安装工作能力。

2.工作情境真实化

按照“工作过程”设计工作情境,针对的是没有任何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而他们就业后所面临的工作任务是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的。所以,必须在接近真实“工作过程”的工作情境中进行学习和训练,将来才有可能胜任工作任务。在工作情境设计中,某个“学习单元”代表了一个典型的“工作任务”,这个任务与真实工作情境密切相关。学生可以比较完整集中地感受和体验这一典型“工作任务”,从而较快适应实际工作过程和职业氛围。

例如,在“电子商务”专业《网络技术》课程“网络空间虚拟运营”教学设计中,教师可采用“虚拟项目运营”方式进行教学,模拟真实网络运营公司客户服务的工作情境,将学生分为“技术部”、“客服部”和“财务部”三组,分别任命三个部门(学生)经理。按照总经理下达任务、各个部门接受订单、技术设计与实施安装、财务核算和验收完成等几个真实工作流程,让学生进行实际的模拟操作,了解、体验、熟悉和完成WEB服务器和FTP服务器的接受申请、搭建维护及核算运营的全过程。通过虚拟的操作和维护流程,学生很快熟悉和掌握网站搭建维护即运营的全过程(工作流程),能够较快进入工作角色,完成从学习过程到工作过程的转变。

3.学习情境职业化

学生参与完成工作任务的行动,既是学习过程,也是培养和形成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所谓“行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工作任务的“教”和“学”的行动。学生不是简单的、机械的信息接收者,教师也并非像录音机那样简单的“播放”教学信息。首先,教师要将职业“工作情境”转化为学习情境,即将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化处理——学习情境职业化设计。学习情境既要和职业岗位要求紧密相联,又能适应学生的学习要求,从而充分调动他们学习和完成工作任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这种职业化学习情境中,教师帮助学生接触并逐渐掌握工作实践知识和技能。所以,教师是以学习“组织者”角色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其次,学生能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主动完成工作任务的学习行动,将专业知识在学习(工作)过程中重构,从而形成工作能力。因此,职业化学习情境教学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行动教学模式,体现了“行动导向”教学思想。它的目标指向,既不是教师“教”了什么,也不是学生“学”了什么,而是学生形成了怎样的“工作能力”,能够做成什么事,完成什么工作任务,这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教学行动所期待的结果。

工作情境设计——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

工作情境设计,实际上就是在工作情境转化成的学习情境中按照工作过程序列进行教学设计,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的一系列学习活动,经过反复学习和训练,逐步形成职业能力的过程。

工作情境设计成为培养职业能力的关键环节,这是因为:第一,由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所决定。职业教育教学最终培养目标是形成职业能力,而这个职业能力是不可能在传统意义上的教室、课堂内培养出来,而只能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反复学习训练获得。学习环境越是接近真实工作环境,学习过程越是接近实际工作过程,学生掌握技术操作能力和工作知识就越顺利。只要训练得法,学生就能很快上手,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要求。第二,由职业能力的形成特点和成长条件所决定。在工作情境教学中,职业能力的成长形成与教学与训练、学科知识与技能体系、学习能力与工作能力、教学理念与实际应用等密切相关。处理好这几方面的关系,是培养职业能力的关键。第三,专业课是职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工作(岗位操作)能力培养和工作过程、职业技能训练紧密相联系;第四,就业导向和岗位需求决定了只有在生产工作环境里经历过实际工作过程的学习和训炼,才能形成职业能力;第五,项目化教学是实现工作情境模拟再现的优化教学形式,是一种努力营造企业化生产氛围,让学生进入“员工化(角色)”工作培训场景,特别适合于工作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工作情境教学设计中的工作经历(过程)能够促进形成职业能力,而职业能力则是进入工作岗位的敲门砖。所以,工作情境教学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1)工作情境教学的价值取向是注重实践,着眼能力,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其将来的职业生涯打好基础。

(2)工作情境是行动导向教学的必然要素,是实践导向的技能性学习。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内容包括技术情境知识,即包括技术物体的结构知识和功能知识两个方面,所以,工作情境必须是现场的、直接的、亲历的和具体的,只有如此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

(3)工作情境教学中学生的观察、操作、思考、决断是其主动完成的过程,教师则是支持、引导、咨询、激励,起着辅助性作用。

工作情境设计旨在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紧密融合,在精心构建的学习情境中进行工作知识传授和职业能力培养,使学生有能力应对那些对职业生涯、未来生计以及社会有实际意义的工作环境。工作情境设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行动——学习”为基本要素,以学生为行动主体,以接近生产实际(工作情境)的学习情境为依托,以师生互动合作的学习行动为主要教学方式,为了(职业)行动而学习,通过(职业)行动来学习。实践证明,工作情境教学设计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极其重要的关键环节,能够促使学生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从容面对现代社会、企业和用人单位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胡建波等,职业能力的内涵要素分析 职教论坛,2008(2下).

[2]袁玫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探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0).

[3]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编,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篇6:在行动体验中提升班主任工作能力

关键词:行动体验,提升能力

行动是人们为了实现某种意图而进行的实践, 体验是通过实践获得的经验和情感。行动体验是指在教育思想指导下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 并从中获得的经验和情感的过程。行动体验为班主任在德育实践的广阔天地中大展宏图、锻炼提高, 营造了绝好的机会。

一、六步运行, 在行动体验中提升班主任的活动组织能力

活动育人是中职班主任最基本的工作。控制论告诉我们:任何活动都需要进行控制, 控制的目的是确保系统相对稳定地组织实现既定的目标。多年班主任工作的积累, 我制定“调研情况—设计框架—分组准备—集中组合—加工整改—情感激发”的活动六步运行定式, 有效控制活动进行, 提升了自己的班主任活动组织能力。

2013年9月, 我按照“六步运行法”, 在新生班成功举办“中华魂”主题班会活动。

第一步:设计问卷, 掌握学生基本情况。要开班会, 首先就是要掌握学生的性格、爱好、特长等基本情况, 量体裁衣去合理安排班会节目;

第二步:发动班委会、团支部等班级干部力量, 合理分工、协作。将班会主题内容布置给班干, 让班委会、团支部共同研究班会主题框架, 学生在参看调查问卷掌握班级同学基本情况的前提下, 设计出主体思路、框架, 我给学生把关, 帮助学生加以修改, 最后定稿;

第三步:分解班会详细方案, 成立四个小组, 全面进入班会演排阶段。根据班会的需要, 分别成立文字组、音频组、节目组、支援组四个小组, 文字组负责整个班会主持稿、发言稿的编写和校稿。音、视频组做班会节目音、视频下载、编辑和整理工作, 节目组负责班会文艺节目的编排和练习;支援组主要负责班会道具的制作和采购;

第四步:化零为整, 进行各个小组效果的整合, 整体彩排。

第五步:发现问题, 进行整改, 力求各个环节精益求精;

第六步:开前学生思想工作的总动员, 激发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觉悟。

班主任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应该处于中心地位。在班级工作中, 班主任必须组织和安排学生的各项活动, 班主任的良好组织能力, 能号召学生积极配合, 不仅锻炼了自身的组织能力, 也为学生创造了活跃的活动氛围, 调动了学生参与班级活动的热情, 增强班级凝聚力。

因为我有效地采用了“六步运行法”, 所以我们班的班会达到了极佳的效果, 得到关工委的肯定, 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并在全区进行二次班会观摩。实践证明“六步运行法”行之有效, 成为我组织大型活动所采用的方法, 并应用到其他的活动中, 相继在校园艺术节上, 震撼组织手语《国家》集体节目, 在职业生涯设计规划大赛、文明风采大赛等活动中, 都取得事半功倍效果。

二、凝练班魂, 在行动体验中强化班主任的团队建设能力

班魂是一个良好班集体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是班集体最初创建的关键。十多年的班主任生涯中, 我每接手一个新班, 首先要做的就是打造班级的班歌、板报、班风、班训、班规、班级舆论等文化, 因为我知道良好的班级文化是班级开展一切活动的基础。班级文化建设和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2013年, 在我担任金融事务班主任的工作中, 在行动体验中开始班级文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受电视剧《亮剑》的启发, 我开始打造班级的“班魂”, 这个“班魂”就是班级的班级文化。从高一军训开始, 我就提出“13金融, 向前冲”的班级口号, 我们班还最早发出了“军训倡议书”, 倡议全校高一新生:掉皮掉肉, 不掉队, 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 打响高中生活第一仗。口号和倡议书是班级文化的外在表现, 活动才是形成班级文化的载体。高一下半学期, 结合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 我给每个学生提出了“五个一工程”, 即“一个学期计划、一个学期总结、一句志励名言、一件好人好事、一次有意义活动。为了保证活动效果, 成立以班干、团支部等班级干部为成员的考评小组, 我任组长, 给每名学生打分进行评价。这些举措宗旨在通过具体的行动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树立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实践证明, 班级文化的形成需要开展活动, 但是每一个活动的开展都要围绕同一个主题, 即“形散而神不散“, 这里的“神”就是“集体主义精神”。而中国足球却冲不出亚洲?等等这些身边的时事、典故都证明一点, 优秀团队更滋养强大的人, 集体主义精神是构建优秀团队的土壤, 在行动、感悟中我将班级打造成一支优秀的团队。

在向上的班级文化, 集体主义精神的感召下, 班级在各项活动中均有上佳的表现, 高天在校技能节中获全能状元, 顾凯旋在校技能节获全能第三名, 吕胜男在手工单项比赛获第一名, 杨学政在翰林提单项比赛中获第一名, 李志超在点钞单项比赛中获第三名, 正是优秀的2013级金融事务班这个优秀的团队才塑造优秀的学生, 才更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同时我们班在“五四青年歌咏比赛”中获团体优秀奖。在这样的教育下, 班级每个同学都有了正能量的变化, 班级的凝聚力更强了。

工作收获告诉我们:行动体验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方法, 在行动体验中, 不仅营造积极向上的班集体, 更是在实践中提升了班主任的团队建设能力。

三、系列聚焦, 在行动体验中聚焦班主任的转化学生个性能力

2013级金融事务班有个“迟到先生”, 他每天固定两节课后到班级, 然后一直到放学都老老实实听课学习。

我没有急于找他谈话, 我想孩子的这种作息时间肯定是有原因的。我坚持每天为他准备一盒牛奶、一个鸡蛋, 看着他吃下去。每次吃完, 他会向我行个礼, 说句“谢谢老师”, 然后转身回班上课。天天如此。他就是不跟我说他迟到的原因。恰值学校组织各班召开“养成良好习惯”主题班会, 我抓住这个有利契机, 有意设计了一个情景剧, 并安排“迟到先生”在剧中当任老板, 安排另一名学生演一个天天迟到的员工。这个情景剧演出很成功, 事前两人对台词、情境、表情、道具反复做了演练, 每次演练我都发现这个孩子不时出现若有所思的走神。周四的班会课上完了, 效果很好, 引起的反响很大。尤其“迟到先生”突破原有的设计台词, 在班级真诚地对我说:老师, 我一直以为我早晨迟到是正常的, 因为我每天放学后都到烧烤店打工, 干到半夜回家, 所以早晨起不来。我觉得我到社会锻炼自己, 无可厚非;我为家里承担责任, 理应表扬;我在用行动孝敬父母、体现勤劳和责任。但是, 通过今天我演老板, 我体会到天天迟到有多令人讨厌, 我会跟打工的老板说, 每天晚十点我必须回家, 保证第二天上学不迟到。谢谢您每天为我准备的早餐、谢谢您对我的良苦用心、谢谢大家对我的包容, 以后看我的行动吧”, 听了孩子的心里话, 我的眼睛湿润了。我体验转化特别学生成功的满足与喜悦。

班主任的工作经历让我感悟到:对待问题孩子转化需要系列措施、聚焦跟踪, 既要采用“暂时问题搁置法”, 用情感去触动学生的心灵, 让他们明白老师是理解与关爱他们的, 以情促情, 在情感上与学生达成共鸣、反思自己, 并将情感升华为学生具体的行动, 找到问题所在, 从而解决问题。同时又要抓住情感沟通的有利契机, 比如:大型活动、公开课等, 这些有利时机, 用情感去鼓舞学生, 用爱去温暖学生, 适当地给予物质奖励, 更能缩短与学生的距离, 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

篇7:清漂行动工作总结

关键词:德育工作体系;大德育观;主体性;实效性

目前,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德育工作方式较为单一,学生接受程度不高的现象,也存在着重认识,轻行动;重灌输,轻实践的情况,影响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限制了学生品德行为的成长。因此,在探索德育工作有效方法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注重德育工作的目标性和方向性与可操作性的结合,构建多渠道的德育工作体系;二是应彻底解决好德育工作模式中的“认识—意识—行动”中“行”的作用,注重学生的参与,着力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从学生的思想需求和心理状况的实际出发,只有这样才能使德育工作在现实中更具有说服力和实效作用。

一、注重德育工作“知与行”的结合

在以往的德育中,强调了“知”的作用,但将思想品德教育与政治教育联系起来,过多地强调政治性,没有注意到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思维方式,在“行”方面的要求和做法不明确性。然而在实际中,“行”是德育工作中的基本环节,是直接指向培养学生德育目标的。在实践中,能否使学生把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转化到道德行为上,即认识—意识—行动第三层次中的“行”,是关键所在。在“行”的环节上使学生“乐行、会行、能行”。

1.利用道德行为的诱发点,促使学生道德行为的形成

小学生模仿性强,所以可采用树立榜样的方法来激发学生道德行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自觉仿效模范人物的行为,自觉控制不符合榜样标准的行为。

2.运用道德行为的规范点,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道德习惯是人的道德行为通过反复实践而形成的一种定式,所以在德育教学中要使道德行为由偶然性变成必然性,克服只在课堂教学中起作用,出了校园不管用的短期行为。

二、注重德育工作多渠道教育

1.注重抓好学生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我们知道,知识是一个人一辈子也学不完的,但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学习习惯那是终身受益的。因此,学校有责任通过常规教育的开展,让学生遵守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让学生懂得维护校规、校纪、校风,在日常的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动习惯。同时,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养成教育规范训练,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行为观念,养成合格的行为举止,并对在学生行为规范方面出现的不良现象,进行检查督促,及时反馈,给予正确指导,使之化为自身进步的动力。特别在后进生辅导工作中,要做到不等待、不放过、不歧视,对后进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还要注意带动其他学生帮助后进同学共同进步。

2.注重学生自主管理的教育

学生自主管理是突出人本观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能力的一种方式,也是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从思想到行动内化的一种有效途径。行政管理是学校工作必要手段,但管理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不管理,当然并不是指可以放任自流,而是要有一个高层次的自主管理,这要比仅通过外力去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有效的多。学生参与管理,增强学生参与意识,通过各种教育活动的开展,体现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也能充分挖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潜能,达到发自内心的自我规范,从而成为自觉行动。

三、注重德育工作贯穿于校园生活

在学校德育实践中,德育活动都有许多不同形式的模块教育,但在设置具体的模块进行活动时,必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德育工作贯穿于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之中

德育工作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载体的。因此,各科教学都是进行德育的有效途径。如,语文课中的在讲授古诗或文章的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课中有关于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教育;美术、音乐课可以陶冶学生热爱生活的美的情操;社会公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起到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作用。另外,利用数学课教学过程要求学生掌握自然规律,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方式这一特点,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劳动技能课上则可以开展自己动手、自己设计美化教室活动。

2.德育工作贯穿于校园学生活动的开展过程中

学校一周一次的升旗仪式,要精心策划,营造庄严、肃穆氛围,并安排系列化、有针对性的演讲,使每次升旗仪式都能让学生受益;主题班队活动,可以让学生自我组织,安排表演,教师适当点拨,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

3.注重借鉴古今中外道德典范,培养公民意识

学校的德育工作,应该注重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本土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吸收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化,借鉴古今中外道德典范,吸取其精华。学校通过组织观看优秀影片、阅读书籍等方式,让学生接受良好的道德影响,使学生懂得道德规范与民族兴衰密不可分,一个国家要强大,首先每个公民要有道德意识,有道德行为;懂得要从小做起,从我做起,继承民族传统,发扬美德,使自己成长为一个爱国的、有社会公德、知文明礼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小学德育工作是一项基础性的、长期性的教育工作。要充分看到德育工作在小學教改和素质教育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一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赖于人的素质提高,而人的素质提高则有赖于教育的提高。我们要积极探索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的德育方式,牢牢把握时代脉搏,抓住机遇,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达到我们育人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王晓坚.试论小学德育教育的误区及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9):53.

上一篇:世界无烟日 四、一班国旗下讲话李延军下一篇:朱阳二小:师德教育长效机制显“常”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