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追忆似水年华有感

2024-05-01

读追忆似水年华有感(通用11篇)

篇1:读追忆似水年华有感

对已逝生活的回忆是我们短暂人生里可以把握住的东西。它只属于我们自己,绝不会有人来偷,来抢。所以,面对回忆时我们获得了在直面仓促的现实和遥望不可预知的的未来时所不能得到的一种平静。

我有时候想象,回忆或许是时间在浩瀚宇宙里经过时遗落在人间的礼物。

时间是刮在某个人生命里的风,它带来了每一个人生命里的一切。

它还想带走一切。

而人类用全部的文明所能抓住的,不过是一点灰烬,一些叶子,它们从时间远去的指缝间向四面八方飘落,无穷无尽地飘落下来,覆盖了整个地球,这就是我们的文明。

文明就是我们的整个记忆,整个人类的集体记忆。我们永不会忘记,她从时间的指缝中怎样落下来,她从整个人类面向天空的仰望中怎样落下来,她怎样落在我们的纸笔和文字里。

多么渺小,又多么辉煌。

而我想,刮在每一个人生命中的大风,我们不能全部看见。

总有一些东西是只属于你自己的。她在我们文字记录的文明之外。

文字和图画记录不了她,没有别的人能拥有她,她只在每一个人的内在的世界里。

她是的。

所以,遗忘是这个世界上最悲惨的事情。

遗忘之外,我们一无所有。

而一个关于遗忘的故事,一定是你所不忍猝读的。

它讲述着,在与时间的抗争里,我们终于失败。

《追忆似水年华》在我看来正是这样一种纠结。

它讲述着普鲁斯特一个人与时间的战争。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会有一种被淹没,被覆盖的窒息感。他来自普鲁斯特不厌其烦的描述,和那些细致到纤毫可见的鸡毛蒜皮的事情。普鲁斯特一生多病,时时面对死亡的威胁,所以现代人普遍的时间焦虑在他身上几乎成为一种神经质。

他奇特的一生在逼仄的现实与已逝的过去之间不断交织往来,即使是一件在当时毫无意义的小事,当它成为回忆并且幸运地在某个时刻进入现实,他也会用一种极度重视的眼光去打量它。

我说过,回忆是美的,它具有一种温柔的品质,和安稳的力量。

可是我也许错了。美也是一种毁灭的力量。回忆的确曾逃过时间的虏获,可是他仍然是不安定的,如果我们不注意,他随时会从我们的记忆中再次逃逸,永恒消失。他仍然是我们焦虑的根源。你可以想象,普鲁斯特面对一件已逝的事情突然再一次降临时的心情,我想那一定不是满足,也不是安慰,他像看着一个深爱的人突然出现在幽深的黑暗之渊,她很近,近到你可以清晰地看清她的眉眼,可是她又离你很远,她随时可能再一次滑落深渊进入永恒的黑暗。

那就是遗忘,它残酷得接近了永恒。

普鲁斯特一生都在拒绝遗忘。

那是一种伟大的拒绝。

它源于在时间伟大而人类渺小之间却依然保持的人类尊严。

篇2:读追忆似水年华有感

某天于书店闲逛度日的时候,偶然之间,我瞥见了这一本厚实简朴的书《追忆似水年华》。我饶有兴致地上下打量这本书,因我曾听说它长期占据“买了来读不下去的书”榜单前三甲。不知传言是真是否,我还是掀开了故事了第一页,也许当初仅仅只是想挑战自认为荒谬夸大的宣传。

但事实证明我过于轻浮与肤浅。仅仅只是浅尝到本书的前半部分,我便已经感受颇深,常常沉沦于及其悠长意韵的人物描写当中而深深被塑造而成的人物形象所打动。

有人说,《追忆似水年华》之所以留世是因为它那盖世绝伦的叙述语言。不错,在与这本书的精神交流过程中,尽管语言并非辞藻华美,但字里行间的诙谐与对文体的游刃有余,使我深深折服。如:“他感到花枝招展的姑娘们像是一从宾夕法尼亚玫瑰,巴黎歌剧院像一只海底水族缸。一位侍者个子非常高,长着一头乌黑的秀发,脸上像扑了粉一样,使人更容易想起某些珍禽而不是人类。他不停地从大厅这头跑到那头,似乎没有目的,叫人想起一只南美大鹦鹉。这些大鹦鹉以其艳丽的羽毛色泽和不可理解的骚动不安填满了动物园的大鸟笼。”

这段叙述,并非优美儒雅的言辞,而是其恰如其分的描绘与值得玩味的“隐喻”手法散发着令人沉醉的魅力。“花枝招展”一词,不仅完全契合小说营造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所谓“黄金时代”的法国巴黎上流社会的种种人情世态,还暗示男主角对感情的泛滥与不一;而对侍者的比喻,便是一针见血地道出当时社会的不正之风,以美色主义当道的荒乱疯狂的社会现实。作者精彩细腻独到准确的笔锋与语言魅力,会让你不能自已的上瘾与沉迷。

除此以外,作者还精通于使用复合式的长句,不仅把某一瞬间的内心体验毫无保留地展示出来,同时还将环境、景色、心境等元素巧妙地融合于一体,完美地将一个人的内心与外表在同一时间里全部呈现,却丝毫不会让读者感到冗长与琐碎带来的压抑与沉闷。也许这种冗长与琐碎,也正是马塞尔独特精妙的叙述语言风格之一吧。

“维尔迪夫人面对我们新客人,像德・夏吕斯先生啦,像我啦,听到康步尔梅夫妇到了,故意不露声色,不以为然,不动身子,对这条消息的宣布不作出反应,只顾同大夫谈话,优雅地扇着扇子,操着法兰西剧院舞台上一个侯爵夫人假惺惺的腔调说道:‘男爵正是这么对我们说的……’这对戈达尔来说太过分了”如此简单的一段话,便在我脑海里营造出一幅虚伪的矫揉造作的维尔迪兰夫人的画像。矫情之对象在于“我”与夏吕斯先生是“新客人”;矫情之表现为“不露声色,不以为然,不动身子,只顾同大夫说话”;矫情之心理状态是故作镇静。短短几句的轻描淡写,就在我们面前成功塑造一个装腔作势矫揉造作的人物形象,出其不意,却又在情理之中。

入世未深的我,未能够信手拈来,将作者文笔上的技巧与精细之汹涌澎湃之情完全恰当的描述出来。只知道,这些长句依靠副句的层层相叠和协调并列,犹如竖起一棵棵枝繁叶茂而又错落有致的大树,呈现出匀称美丽的框架结构;它们又犹如瓦格纳歌剧中那绵绵悠长的乐句,旋律优美,婉转流丽,读来悦耳动听。同时长句中生动细腻的形象与乐感诙谐的描述为所叙事物增添质感与轮廓,使读者如同身临其境,一睹风采,一尝滋味与内涵。

独特的叙述语言,精致的人物形象塑造,再加之奇特而美妙的意识想象,细致的裂变式描写,仅仅只是浅尝这本伟大的小说而已。伴随着小说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触摸到小说背后的思想与情感,我认为,才算是咀嚼品味。

犹记得作者忆起儿童时代某天早晨把一块俗名为“玛德莱娜”的甜点心泡在热茶中,然后一边喝茶,一边吃点心,其乐无穷的滋味让人流连往返;随后在最后一卷《重现的时光》中重提“玛德莱娜”,使我们猛地发现,我们原来是在同时触摸着作者“今”与“昔”的回忆,仿佛成为了第二位“马塞尔”,去体味这二十年来的点点滴滴。

不难感受到,“今”便是现实,而“昔”便是梦想。把现实与梦想重叠交叉,也许是这本小说的独到之处吧。千百年来,人们总是在讲述同样的故事,原因在于每个人的生活本质并没有改变,都是面临着生命在逐渐走向死亡的这一事实。在小说中,作者用回忆的方式来抗拒死亡,抗拒遗忘,在梦中也许一切都将改变,但另一面,逃避其实是另一种方式的面对。能够将现实与梦想之间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表现的淋漓尽致,比用虚幻来体现真实往往来得更直接,更震撼。

借助回忆,他解除了时间的`束缚,获得了今昔之重叠与交叉,形成了特殊的回忆结构,拥有了真正的生活。生活有时候让人哭笑不得,当你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想要回忆某件事、某个人的时候,有时候往往不遂人所愿。但是,却在你不经意间,原来你所经历过,拥有过甚至是失去过的,在那恍惚的一瞬间中,就像是作者回忆起儿时给他带来无尽快乐的甜点心一般,将回忆与现实再次重合,就像找到了回忆大门的钥匙一样,所有一切涌上心头,浮现于脑海之中。这种回忆的方式,并非你我能够强求,你也无法预知那块甜点心会在何时何地与你相遇,或者是,任何一件事物都能够成为连接今昔的这块点心,你无需回避,也不用执着。还不如珍惜好目前我们所拥有的记忆,无论美好抑或痛苦,都终将成为我们最珍贵的财富。

当然,追忆似水年华,追寻逝去的时光,也是我们从小到大对自我的追求,自我的认识的一份独一无二的纪念册。小说中的“我”从一个“非常神经质和过分受溺爱的孩子”不断成长,渐渐地“意识”到自己周围人们的“存在”,正是提醒我们,到最后找到自己的“思想与灵魂”,正是告诉我们,一个人无论再卑微,再弱小,都不能否定自己对自己的肯定,才是人生前进道路的最大动力。没有其他人能够更了解你自己,没有其他人能够更清晰地读懂自己内心的感受。在生活当中,不乏有各种各样形形色色之人评头论足,指指点点。我们可以试着去聆听,去改变自己的行为,但却不能够因为别人而左右我们对于自己人生的判断,不能够任他人摆布自己人生的每一个抉择。也许若干年以后,再回忆当初,也许会会心一笑,笑自己当初的青涩懵懂与莽撞倔强,但是却永不后悔,因为我了解自己,因为“我”就是“我”。

时间与回忆,本身便很玄妙。这也许是这本书精妙所在之处。每每合上书本,或是喝一杯热茶,或是做一份作品,总会不自觉地忆起这些年走过的时光。

也许我的大学同学并不知道,在我高中的时候,并不像现在这般拥有三五知己,拥有对自己努力的肯定与支持。那个时候的我,除了学习以外,一无所有。没有能够谈心的知己,也不能和班上同学打成一片,甚至连自己的室友都开始无形之中讨厌、疏远自己。我懂,但我无能为力;我累,但我只能坚持。我相信总有一天,我能够和朋友们一起跌跌撞撞,却依旧不离不弃,我能够获得他人的肯定与支持,我相信我不会只有一个人。

我还记得临走时,我的英语老师对我说,我应该值得拥有更多好友的。我面无表情,但内心已经翻江倒海。

对的,这段时光很痛苦,很黑暗,伴随着我度过了高三,这一段具有巨大学习压力的旅程。但每每回忆这段时光,我却不再感到痛苦与无助,反而我得感谢当时强大的自己,能够扛下一切的黑暗与不安,找到属于自己的光明道路;反而我得感谢自己,没有被别人的不屑与针对而自暴自弃,走向本不该属于我的道路。正如书中所说:“真正的天堂是已经失去了的天堂”。

篇3:漫步台南市追忆似水年华

清晨漫步在大街小巷, 不时闻到巷口弄堂传来的阵阵飘香。在小西门交道路口旁, 凌晨5点开始营业的阿堂咸粥, 饕客早已满座。一位年老中风的阿伯, 每天在家人搀扶下, 一步一步缓缓前行, 坚持来吃碗热腾腾的咸粥。咽下一口煎得油亮的虱目鱼肚, 他眯着眼, 露出幸福满足的微笑。

这里选用的虱目鱼, 来自台南著名的七股鱼塘。每天凌晨3点, 阿堂第三代大厨就到鱼市挑鱼, 现煮试吃, 确保新鲜和美味。回来后, 用生米、小鱼、虱目鱼骨熬煮成粥, 拌入煎过的鱼肉与蚵仔 (大陆称生蚝) , 洒上韭菜花, 就是50年不变的老滋味。为了品质, 阿堂咸粥只开到中午12点, 不贪多, 也不开分店, 全台只此一家。

灶前大排长龙的食客们, 饶有兴味地欣赏着大厨机械般舞动身形, 熟练敏捷地抓料、舀粥, 似乎伴有节奏。站在一旁的弟弟, 在砧板上麻利地给鱼开膛, 细心剔除鱼骨, 据说每天得收拾400条鱼。

导游告诉我们, 全台湾只有台南早餐最豪华。所谓“豪华”, 不是指价格, 而是让人称羡的细腻缓慢的生活品质。在这里, 五十年、一百年历史的小吃比比皆是。台南从大航海时代就是台湾首府和世界著名良港, 也是美食之都, 特别是1684年 (清康熙二十三年) 郑氏王朝结束后, 王府内许多御厨流落街头, 摆起食摊, 让寻常百姓人家也品尝到原本郑氏豪门显示尊贵气派的珍馐美味, 由于本地盛产盐和糖, 于是逐渐形成台南小吃重甜重咸、吃巧不吃饱的贵族口味, 更代代传承了做工细腻的料理细节。

不只虱目鱼粥, 菜粽、清烫牛肉汤与小卷米粉也是台南人的日常早餐。像位于国华街二段142号、具有60年历史叶家小卷米粉, 使用100多年前建成的米粉工厂产品, 以九成糙米与一成面粉比例制成的粗米粉, 口感扎实清甜。店家将新鲜小卷用海盐清洗, 再以冰块冰镇, 保持“弹牙”韧劲。即使平凡的绿豆汤, 在台南也显得特别贵气。如位于庆中街1 6号的郭记绿豆汤, 绿豆跟绿豆汁要费工分装, 因为许多人爱喝没有绿豆的绿豆汁。制作时, 绿豆得先炒过爆香, 再熬煮6小时, 并加入不同比例的黑糖、红糖与冰糖调味……。

台南更是拥有众多古迹的历史城市。多元历史交融的特色, 让台南像一座生气盎然的博物馆。除了可一览荷兰、明郑、清朝与日本建筑风格外, 还有许多有趣的混血创意。最有代表性的是清朝台南首富吴尚新的吴园, 是台湾最早的中国式庭院。先经过一道明朝时修筑的红砖外墙 (原本是向郑成功献策, 驱逐荷兰人的通译何斌的住所) , 便进入小桥流水、曲折繁复的花园, 属于清代江南风格。日据时期, 日本人在吴园内建起一座作为公共集会场所的台南公会堂, 外型呈巴洛克风格, 内部则是桧木结构的日式屋顶。恍惚间, 让人有一种时光错落感。

位于圆环中心的台湾文学馆, 其前身是1928年建造的台南州厅, 属于纯日本殖民地实验性风格。建筑外观呈现希腊罗马神殿风格, 柱子粗大高耸, 展现庞大威严的姿态, 二楼红砖则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建筑造型, 柱头却又是巴洛克装饰。导游说, 那是日本明治维新派人到欧洲留学的成果, 因为年轻建筑师在日本本土受限, 便选择在台湾发挥创意, 将台南变成实验建筑场所。

兴建于1665年 (明朝永历十九年) 的孔庙, 是全台历史最久、建筑最壮阔的文庙, 入口处挂着“全台首学”的牌匾。几年前, 这里拆掉高墙, 与前身是日据时期武道馆的忠义小学武德殿一起, 成为孔庙文化园区, 是台南民众休闲与观光的好去处, 节假日则成为社会团体的表演场地。老人们聚坐在十多棵百年大树下聊天, 孩子们在一旁溜旱冰, 有人在打拳、跑步, 不时还有观光客前来寻幽探古, 好一派宁静与祥和的图画。

沿着台南运河步行, 有许多人在此悠闲地垂钓。1867年, 英国最大的德记洋行来安平港设立公司, 并在此设立大片仓库。百年之后, 仓库外观与内部结构毁坏, 但众多老榕树盘根错节, 形成“树以墙为干、屋以叶为瓦”的“树屋”。这个特殊遗址, 经过台湾建筑师重新设计, 用木栈道与钢构架环绕树屋, 成为有探险乐趣的自然艺术场所。

在台南, 似乎每样东西都有历史, 层次够深, 够厚, 够玩味。人们因此无暇张望新潮流, 而是以缓慢闲适的生活步调, 倘漾在文化与历史之间。据说, 这里是学书法、古典乐与钢琴人口比例最高的台湾城市。在台南的诚品书店, 经常可以看到穿着短裤拖鞋、很不起眼的中年人, 抱着一大堆书结帐。走到门口, 竟是开奔驰车的司机等候接送。当地人说, 他们是当地士绅后代, 有较高的经济基础与教育修养。

连街头小店都卧虎藏龙。孔庙旁边是有60多年历史、台南最有名的莉莉水果店, 水果跟刨冰远近驰名。即使生意繁忙, 老板李文雄仍不忘在收银机旁看文史书籍。更让人称奇的是, 他还自办发行4000份免费刊物, 亲自撰写有关台南历史与古迹典故的文章, 还向当局呼吁, 将旧台南地方法院改为司法博物馆, 增设美术馆, 创造美学经济的价值。

面对孔庙红墙的窄门咖啡馆, 很有诗意情调。走过一道45厘米宽的窄墙, 爬上狭窄楼梯, 经过转角的盎然绿意, 眼前是朴实温暖的空间, 窗外是对街的百年大树与孔庙, 还有悠哉散步的人们, 一杯咖啡香让心情为之缭绕。

当地人家来了稀客, 第一选择就是到窄门咖啡馆招待客人。像台湾著名作家高行健、黄春明、初安民、韩良露都曾来过这里, 因为这个小小的空间与视野, 散发出无限的台南风情。

老板娘曾惠萍是台中人, 移居台南已有10多年。她喜欢在台南散步的快乐, 还是本地电台主持人, 讲述在窄门咖啡馆发生的故事。

隔壁的草祭二手书店, 跳脱传统旧书店的阴暗拥挤, 其明亮、宽畅的空间设计, 以及丰富的文史藏书, 已是游台南必逛风景。

老板蔡汉忠原本是摄影师, 从嘉义移居台南。他将一个有40年历史的印刷厂与仓库改建为书店, 把地下室挖空, 用留白方式展览照片, 再用裸露钢筋呈现粗犷感与视觉穿透感, 让挑高空间与水平视线有着纵横交错的豪迈。

蔡汉忠喜欢有历史感的旧书, 他经常跑遍全台各地搜集图书。选择台南开店, 除了热爱台南生活, 也因为台南人喜爱文史书籍, 让他辛苦搜罗的书有了知音。“新书不能取代这种寻宝的乐趣, 还有那种历史感。书最可贵的是流动, 让书到处旅行, 可以找到知音。”其实, 草祭的最大知音, 就是老板自己。

篇4:读追忆似水年华有感

一年前,我辞掉公职专事写作,喜欢怀旧的我从此有了充分的时间和自由,于是,我开始拜读普鲁斯特七卷本鸿篇巨制《追忆似水年华》,我读《追忆似水年华》,汲取世界名著的营养是次要的,主要是为了怀旧。

半年前,一个月朗星稀的静夜,洗完澡,点上烟,泡好茶,力排杂念,启动了这项从未有过的漫长而浩大的阅读工程。开始,读得很苦很累,但曲径通幽,我渐入佳境,仿佛听见锈迹斑驳的灵魂在努力挣脱氧化铁的束缚,破碎的锈屑纷如雨下……

逝去的东西(尤其是岁月)是再也找不回来的,故地重游是徒劳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它深埋在记忆里,沉淀成矿物质,不断地挖掘回味。但是在普鲁斯特心里,时光是倒流的,他把所有的人都带回从前。失去的东西总是美好的,未来也是美好的,但未来深不可测。回忆过去和憧憬未来是两码事,憧憬未来是童年的天真和少年的浪漫,实际上人一过三十就开始没完没了地怀旧。

普鲁斯特就是这样。从35岁到51岁的最后16年,他是将自己关在斗室中度过的,把墙一样厚的窗帘都掩上,室中暗无天日,白昼点灯。他的时钟与我们的时钟不同,我们的时钟上的指针是向前走的,他的指针是朝后退的,他越活越年轻,复得了过去的好时光,创造了新的生命。就像伟大的哲学家用一个思想概括全部思想一样,杰出的小说家普鲁斯特通过一个人的一生和最普通甚至最琐碎的事物,使所有人的一生都涌现在他的笔下。

阅读期间,滴酒不沾的我几乎每夜都醉倒在《追忆似水年华》里。故乡有籍贯,乡愁却没有国界。远离故乡的我终日在熙熙攘攘遍地机关的城市遇人暗算又暗算着别人,不是睡眠不足就是倒头便睡,连个噩梦都没有。乡愁也被灯红酒绿所淹没,没有闲暇整理。那些日子里,我却夜夜回故乡,连家乡的一个小河湾,几棵小树,半壁苍苔都清晰可见,甚至重新沐浴了童年的阳光。那时的阳光多美啊,美得可以抓在手里扎成一束马尾巴;那时的星星多俊啊,会眨眼睛,而且都是双眼皮的;那时的空气多清新啊,清新得像婴儿的呼吸;那时的天多蓝啊,蓝得像一页童话;那时的鸟真多啊,多得翅膀展开时可以遮住天空……

无论是“在斯万那边”还是“在少女身边”和“在盖尔芒特家那边”,时时都可以闻到那种现在将来再也无法闻到的新鲜空气:“……熊熊的炉火,像发酵的面团,散发出令人垂涎的芳香,空气也随之布满气泡,清晨湿润而明媚的朝气早已催发出这一层层的芳香,而且把它们一片片翻动,把它们烤黄,从而做成一大块虽无形迹却香甜可口的乡村糕点,简直像一大张脆皮夹心饼……”“世界上有些地方,大气中或海面上流动着亿万种肉眼看不到的原生动物,它们在闪光,在散发出芳香。那两间房内也一样,也有千百种气味令人心碎,那是从品德、智慧和习惯中散发出来的芳香,氤氲中悬凝着一个人内心觉得深处隐而不露、丰富至极的全部精神生活……这里的空气如此幽闭,好似一朵纤细娇美的花,沉寂中饱含营养,而且香甜诱人,使我一踏进门槛便油然而生起馋涎欲滴的感觉……”

普鲁斯特全部的精神生活就是怀旧。我一直以为怀旧是最健康最营养的精神生活。

《追忆似水年华》与任何世界名著不同,没有任何“教育意义”,但它能激起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回味。因为“唯一真正的乐园是人们失去的乐园”,“幸福的岁月是失去的岁月,人们期待着痛苦以便工作。”

普鲁斯特还说:“人们敲遍所有的门,一无所获,唯一那扇通向目标的门,人们找了100年也没有找到,却在不经意中碰上了,于是它就自动开启……”

篇5:读《追忆似水年华》有感

《追忆似水年华》并不是是一部哲学意味深重的小说。正相反,它是一部生活气息极其浓厚,极具强烈的小说。它主要写的是一个非常神经质和过分地受溺爱的孩子缓慢成长的过程,他渐渐地意识到自己和周围人们的存在。而这,正提醒了我们对于自我认识的重要性。一个人无论再卑微,再弱小,首先他不能否定了自己。对自己的肯定才是前进路上的动力,因为只有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别人的评论可以影响到我们,但是绝对不能左右我们对于自己人生的判断,对于人生的`每一个抉择。在若干年后,我们回过头去,或许会笑自己当初的青涩、莽撞。但是自己所做的决定是绝对不会后悔的,因为了解自己,因为“我”就是“我”!

《追忆似水年华》以追忆的手段,借助超越时空概念的潜在意识,不时交叉地重现已逝去的岁月,从中抒发对故人、往事的无限怀念和难以排遣的惆怅。它不仅再现了客观世界,同时也展现了作者的主观世界,记录了作者对客观世界的内心感受。

总的说《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回忆录式的自传体的小说,从作者自己的童年生活开始,一直写到他晚年的心情。作者三十多岁由于严重的哮喘与气管炎,怕见阳光,怕吹风,把自己囚禁在斗室中,白天绝对不出门,也尽量少接见来访者。实际上从那时起,他已经与世隔绝。《追忆似水年华》,它是一个自愿活埋在坟墓中的人,在寂静的坟墓中回想生前种种经历与感受的抒情记录。

篇6:读《追忆似水年华》有感

作为一个家境优渥,一直生活在上流社会的人,普鲁斯特自小衣食无忧,但体弱多病,性格内向,敏感多思。

首先,他的文字里没有生存层面的展示,完全不涉及钱,艰难,谋生。普通人一辈子也搞不定,一睁眼就需要面对的东西。

也许是他自动过滤了这些,也许他主动选择不看,不听,不思考。他只表现时间、生命、亲情带给他的美好和感动。

不得不说,面前摊开的书上,有着世上最美好而冗长的散文体文字。但美好需要慢慢感受,冗长却是首先要面对的。初看,说嗦一点也不过分。举例如下:儿时,家里来了客人(斯万),母亲让作者去睡觉,匆忙之中忘了和他亲吻道晚安。普鲁斯特辗转难眠,先是让女仆给母亲捎去一张字条提醒,又翻来覆去东想西想。意识流手法,就这么一件小事,足足写了好几页。还有小玛德莱娜蛋糕配茶水的描述。从蛋糕就着茶水下肚的瞬间,味觉,感觉,知觉……全回来了。又是洋洋洒洒好几页。

篇7:别样追忆似水年华

李商隐的这句:此情可待成追忆,有无穷的感伤、哀愁在里面,怅然所失悲情基调。然而这话悲伤的诗句放在季羡林的这本书中则是表达了对美好华年的思念,一段求学清华路,一生执教北大情。普鲁斯特的这个书名《追忆似水年华》我感觉更非常契合本书的主题。

本书以回忆清华-北大为主题,主要分成两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为清华缘+清华日记精选;第二部分为北大情+红楼日记精选。全部文章均为季羡林所创作,题材多样:散文、随笔、祝词、演讲稿、序言、日记等,所有文章依托清华北大的场景,把自己青年、中年、老年一辈子的岁月都汇集在此书中。穿插很多旧照片补充说明,像毕业照、成绩审查表、题词、旧建筑照片等,见证了清华北大的漫长时光中的一幕幕。

季羡林在《漫谈北大派和清华派》中说:北大的风范可用人们对杜甫诗的评论„沉郁顿挫‟来概括,而对清华则可用杜甫对李白诗的评价„清新俊逸‟来概括。”

季羡林注定与北大、清华有缘,青年从家乡来京城考入清华求学,一举成名成为当地美传,而后学成归国执教燕园,人生何其幸!要问季老为什么要选清华,他只道读完清华可以方便出国留学。这真实到可爱的话,读来格外为真。为求学苦练外语,远赴重洋,加上无尽的求知欲,千里万里只为读书。据说季老擅长12种语言,其他成绩也非常突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状元+大神+学霸三合一,让一门外语都学不好的人,只有膜拜的份儿,高山仰止,望洋兴叹。

季羡林刷新北大升级正教授时间记录。1946年季羡林自德国留学归来,由陈寅恪引荐如北大任教,当时北大规定:国外归来的留学生,不管难道什么学位,最高只能定为副教授。然而一周后转为正教授,开创北大副教授升级正教授的在最短的历史记录。这段历史在书中P203页有详细的解说,在文章最后季羡林又欣喜又谦虚,高兴的是对自己能力的肯定,不安的是对自己的不自信,写活了当时委婉的心态。看来不拘一格用人才,在当时的北大也是相当霸气的。

年纪近百的老人就如同一部社会的百科全书,他活动的地方、时间、环境,如同树之年轮,清清楚楚印刻在文稿中、日记中。

季羡林山东人,身为同乡倍感亲切,老一辈的大师级人物,自言自己土气十足,穿着不甚讲究,唯独爱极了那一把香脆可口的五香花生米,身在异乡一颗颗细嚼慢咽,怀念着家乡的味道。母亲去世后,多篇日记,久久哀伤不敢相信母亲已不在人世的事实,写出了一个真实的儿子想念母亲的真情实意。

季羡林在《读书 治学 写作》一书中集中道出了学人的人生三维度:读书,治学,写作。在本书就可以从他记录的一字一句看到他如何读书、治学、写作的,勤奋的读书、严谨的治学、刻苦的写作。大学期间的日记,读起来简单、真实,一天天记录的就是思考和学习,就像一个普通的大学生的样子,他也会写吃的什么?多了什么运动?拜访老师,读了什么书,有了什么计划,制定了什么目标,听课的心得。仿佛让我想起了写的日记,怀念起当时在外读书的日日夜夜。然而就日后的成就来说,季羡林日记里的轻描淡写也只是浮出水面冰山一角,付出的努力和心血稳稳地扎根在深海里,写的文字轻松自如,如此成就绝不是一日之功,着实激励人心。看他如何写文章发表在校刊上调笑教授,如何苦学德语为留学做准备,为体育达标锻炼身体,一段段往事,从五

四、到军阀混战、到抗日、抗战、建国后等等,一一展开,旧时回忆,同学教授校长如今看来都是名人大家,看他人审视自己,我需要学习的太多太多。

搜集资料

季羡林(1911.8.6~2009.7.11),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篇8:读追忆似水年华有感

岩井俊二, 出生于一九六三年, 出生于宫城县仙台市。中学时代迷恋电影, 遍览日本国内外电影, 毕业于横滨国立大学。一九九三年开始指导电视剧, 一九九四年开始指导电影, 从而一举成名, 成为日本电影电视导演。

岩井俊二执导的电影多为婉转有趣, 不落入俗套而又清新可人的“青春忌”题材。岩井俊二的电影作品中多出现对往事记忆的追寻, 而且还有“书信”的巧妙加入, 更是独特又恰到好处。岩井俊二是深受日本传统文化影响的导演, 在岩井俊二的作品中多能看出日本民族及日本人独有的道德准则和情义性格。那种坚韧与柔美, 真诚与圆熟, 以及情感上的极致单纯和报恩于万一的献身精神的高尚和自醒。

二、青春记忆

(一) “平静蕴藏悲伤”

《情书》是岩井俊二的代表作品之一, 淡淡的蓝调, 皑皑的白雪以及弥漫其中的忧然的惆怅, 处处都散发出一种久久不能释怀的感伤, 对往事的无限追念。

电影开篇是在日本神户, 渡边博子在曾经的恋人藤井树三周年的祭日里又一次陷入悲痛和思念中。藤井君死于一次意外的登山事故中, 尽管博子已经有了新的男友, 但是她对藤井君依然无法忘怀。博子给远在天国的藤井君寄去了一封问候的信。只有两句话:“你好吗?我很好。”更为惊喜的是竟然收到了回信, 但这个藤井树是个女孩, 博子决定去拜访这位女孩但是多次擦肩而过确无缘相见。完全以两人的“书信”为主线索。突然, 博子醒悟藤井君爱她是因为她特别象他的中学同学女藤井树, 女藤井树也逐渐陷入了对往事的无限回忆之中, 她回到了曾经的中学, 发现图书馆中的87本书的借书卡上都写下了“藤井树”的名字。片尾与片头呼应, 博子和男友到藤井君失事的雪山处与他道别, 对雪山高呼:“你好吗?我很好。”以了结这段久藏心底的情感和难忘的记忆。

片中, 导演有意设计了博子与女藤井树由一位女演员扮演, 他们有着相同的容貌却都在为一个已逝的男子回忆着一切, 并深爱着这个男子。两人的关系其实有些情敌的意思, 但却在展现中和角色的关系处理中是那么的温和和礼貌。两个同名同姓的男女, 一段已尘封的往事, 不经意间的一封书信把记忆的大门打开, 而打开后发现的是真挚而纯洁的爱恋, 当发现后, 却一切为时已晚, 一切都已经过去。只得无奈的回到现实中, 因为生活仍在继续。

岩井俊二以含情脉脉的笔触舒缓地追忆着这段引而不大的纯真爱情。女主角博子对藤井君的眷恋, 两个藤井树之间的朦胧情感, 都没有藤井君的意外去世而枯萎消失, 而是通过细腻感人的影象和剧作轻轻地流淌进观者的心里, 使观者感到那份情感的温存。青年人之间的“隐而不发”的纯美恋情由一个巧合被重新发现而层层剥开, 无论是描绘失去爱人的悲伤还是重获爱情的喜悦, 导演都没有过于激烈的表现, 这就是东方电影中独特的含蓄气质。

(二) “在真实与梦幻之间”

《花与爱丽斯》只能用两个词语来形容岩井俊二的这部最新电影———干净, 舒服。女主人公干净的脸, 淡淡的笑容, 那种春天的感觉按耐不住的流淌出来, 这好象把我推入了一个属于青春的巨大深渊, 岩井俊二重新给我们勾勒了青春的浪漫与美好, 一切的一切都是青春, 这似乎是岩井俊二可爱的固执。

电影中对记忆的再现和塑造让人瞠目结舌, 宫本相信自己的确失忆了, 并因此而苦恼, 而三人一起寻找记忆的时候仿佛真的走进了那段根本不存在的时空。沙滩上, 两个女孩当一条绳子而男孩在跳, 海浪, 天空, 一切都宁静美好, 在不远的曾经他们似乎真的来过这里, 玩着同样的游戏, 看着相同的风景。为了宫本雅致, 花与爱丽斯终于闹翻了, 战争这样开始, 在如此宁静的蓝天碧水间, 只是这个时候夕阳西下, 世界一切惨淡的红色, 两个曾经如此亲密的女孩就这样在沙滩上扭打起来, 感受青春特有的凛冽的伤。在沙滩上爱丽斯死死握住手里的黑桃A, 她想告诉花真相, 可是最后她还是关了起来, 把一切当成了一场玩笑, 曾经携手的好朋友扭打在一起, 伤害也还是因为爱, 所以痛苦也更深刻。但到了结束的时候, 他还是选择了花而放弃了爱丽斯, 这到底是青春的美好还是荒诞?在同学举办的“风之舞蹈”的画展里, 花看到那么多与爱丽斯曾经共同排练曾经一起欢笑的场面, 笑容终于又回到了她的脸上, 她知道有些感情是不能放弃的。

三、日本文化与岩井俊二的电影创作风格

宿命也是日本电影里一贯的主题之一。《情书》中, 有情人各自一方, 命运的捉弄, 平静中的哀伤, 哀伤中的清丽与纯美、素简、含蓄, 在含蓄中包含着的难以自持的悲痛, 逝去的情感和人并没有在记忆中尘封死去, 它会永远留在藤井树的心中。《情书》《四月物语》《关于莉莉周的一切》都对比有犀利的思考, 这一切都反映了日本民族文化的影响, 在追求极致美感和暴力的方面有着完美的和谐。正是这个民族甘于忍受命运而让她坚强起来, 这有日本文化传统的映衬, 也有这个民族压抑下的个性显现, 浮世绘的飘逸, 精致的茶道传统, 流长的日本文艺等, 都构成了日本文化的一部分。日本的求美之心, 表现在对日本传统和东方传统的美的探索、追求和执着。

岩井俊二的作品以毫不夸张的感伤, 动人心弦的手法把青春.情感.恋人等日本情节的种种事物, 敏锐精致的表现出来, 作品充满了诗情画意与浪漫色彩。这是独特的日本情结的美和民族的个性, 一股东方气质及岩井俊二本人对人生和本民族卓越的艺术理解, 在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渺小人物的情感关注, 悲哀、同情、朴素等深切的感动。通过表现人物的悲哀感与导演自我的同情哀伤感是统一的, 岩井俊二在作品中善于用纯真、朴实的艺术手法表现鲜明柔和的女性美, 创造出感人的美的艺术形象, 岩井俊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多为对感情的极致忠贞, 这样的情感在日本是真实的, 但是剧情与情节设计却是又让观众感到梦幻飘渺。岩井俊二作品中人物命运多是两人邂逅之后就永远错过, 或者自始至终谁也没有向对方倾吐过一句爱慕的话, 而彼此对对方的感情又都处于似觉察又非觉察之间, 他有意识的将似爱情而又非爱情的情感进行表现, 而且表现的朦胧, 在向观众传达人物感情的过程中带有一种又甘美又苦涩的情感, 淡淡的悲与真实的美交融在一起, 创造出悲.哀.美的抒情世界里。岩井俊二的作品中, 表现以悲为主体的同时, 还包含着他对作品中的主人公命运的深深同情, 这种岩井俊二对作品中人物的同情的一面, 我们可以理解为是渗透着日本“物哀”传统美的精神。

摘要:日本电影的崛起是以黑泽明.小津安二郎.衣笠贞之助, 沟口健二.今村昌平等一批电影先驱的大师造就的半个世纪的辉煌。而在后半个世纪中, 我把视线缩放在六十年代初出生的岩井俊二身上。

关键词:岩井俊二,青春记忆,“岩井美学”,日本文化

参考文献

[1]鲁恩.本尼迪克特著.菊与刀.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5.

篇9:追忆似水年华

我那一路颠簸的心因此而寻到了一个可以停泊的港湾。在你的眼睛里,我看到了闪耀的阳光,我是那么强烈地感受到你爱我胜过爱一切。我们彼此之间,被妙不可言的默契牵连着。

我跟你来到家里。你兴奋地抱着我,像条鱼似地穿梭在小小的空间里,指给我哪儿是我的小床,哪儿是你的大床,哪儿是吃饭的地方。你迫不及待地问我:好不好?开心不开心?我冲你乐呵呵地笑,你高兴极了,一把将我举过头顶,又放下,再上去,又放下,房间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氤氲着我们的喜悦。

我总爱静静地躺在阳光照耀下的小床里,望着你忙碌的身影出神。你为我洗尿布,两只手通红通红的,来回利索地搓。每次洗完一堆,下一堆又在等你了。于是你假装愤怒,在我额上轻轻一点,嗔道:小家伙,就会拿这来孝敬我!我总会朝你坏坏地笑,然后看你再一次来回地搓尿布。

你为我煮牛奶,一只小锅子咣当咣当地响,盛载着我那时最大的快乐与满足。每次把煮好的牛奶装进奶瓶,你都要先吮一口。这可把我气坏了,当场不给你好脸色看。你急了,赶紧把奶嘴塞过来:不哭嘛,爸爸先帮你尝尝烫不烫嘛,以后再也不敢了,还不行吗?于是我朝你咧了咧嘴,开始贪婪地吮吸起来。

幸福的时光总是不能永远停留在一个瞬间,我要上学了,这意味着,我要离开你了。还记得第一天去上学,学校门口挤满了和我一样大的小孩,还有好多送他们过来的大人们。我哭了。因为你没来送我,我一个人走了好远的路才到学校。我哭得可凶了,老师怎么劝也劝不住,最后只得把你找来。我知道,你一看见我那蜜桃似的双眼就心疼了,我知道你还是那么疼爱我,一点也不比门外的那些大人们少。可我还是哭,泪似泉涌。你只好背我回家,一路上你给我讲你小时候的事:下雨天踩着泥路上学;有一回肚子疼忍了一天;放了学还得去帮爷爷割草……从此我再也没要你送我了。我会在你的目光中昂着头哼着小调去上学。你一定会为我自豪的,我当时总这么得意地想。

有一天,你兴奋地拿回一块石板,要让我练毛笔字:拿毛笔往水里蘸一蘸,写在石板上,一会儿水干了,再写。我那时有种强烈的预感:这辈子要让这乏味的事儿给烦死了。于是有一天,我偷偷扔掉了毛笔。你知道后狠狠抽了我一巴掌,我委屈地大嚷:不练了,打死我也不练了!后来你对我说,写一手好字是你的一个梦想。你说,小时候没钱,只能拿根树枝在地上写字。于是你把这梦想寄托在了我身上。你又说,字如其人该多好!夕阳的余晖照着你的脸,我看到你的眼睛在闪烁,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原来我根本不懂事。

我从未遇到过你这样的人,星期天要约我一起打游戏,不懂英文还看英语节目硬要我做翻译,你会和我一起对着那些搞笑片笑得在床上乱滚,你会在陪我逛街时问我要不要珍珠奶茶,你还会自信地说冯小刚比你丑一点点,你总是在我伤心时给我一个最有力的拥抱……

有一位诗人曾说: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当我在成长中追忆似水年华时,我要永远记得,是你为我撑起生命的脉络,让我冷静、坚强、执著。

有一天,你的头发会变成灰白色,你的额头会爬上皱纹,你的背也会渐渐弯下去,到那一天,我会扶着你四处走走;到那一天,我一定要告诉你,这一生,你为一个女孩创造了奇迹,那个女孩就是我,那个奇迹叫做父爱。

点评《追忆似水年华》———广东省深圳市育才中学 郭乃嘉主持

主持人语: 激扬文字,欢迎锁定学生点评频道!

陶 冶:

这篇文章的叙述方法别具一格,兼有以点带面的概括和贴切入微的细节描写;在不同年龄段的经历中截取横断面,展现给我们一位爱女至深的普通而可敬的父亲和一位懂事、可爱的女生形象。

不足之处在于:一、末两段收束仓促,抒情有些单薄。二、文题欠妥。全文表现的是父爱,而题目给人的感觉是对岁月流逝的感伤和对已逝去的珍贵的东西的怀念;且父亲犹在,父爱未绝,何言“追忆”?

莫先峥:

琐碎的文字,零星的小事。亲情多显于琐碎间。陈雅同学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她既能把琐碎亲情挖掘、展示,又能有所剪裁,琐碎而不至繁冗,真实而不乏文采,感人而不事煽情地默默感染着我们。

郭乃嘉:

文章拥有像抒情诗一般的语言,流溢着对父爱的赞颂。所举事例让人深有同感,心领神会。作者有这样一个既像朋友、又像人生导师的父亲,非常幸福。但文章的重点不够突出,过于琐碎,缺少特别有感染力的细节。

叶亮亮:

左手倒影,右手年华。父母的眼里, 我们永远是长不大的小孩。

在我们眼里,父母永远是我们还不完恩情的恩人。

追忆成长年华中的点点滴滴,宛若在回想那美丽的涟漪。

杨 茜:

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细腻的感情。父亲的温暖,家庭的幸福,着实让人羡慕。通过第二人称的形式则更显温馨。你的父亲看到,一定会被你感动的!不过也许是细节的地方不够细致,某些地方又颇显累赘,导致了文章多少有点缺憾吧。

Fer217:

很朴实的美,文章就是贵在白描呀,喜欢!

唐山大地震:

篇10:追忆似水年华作文

如果大海能够换回曾经,那么我愿意融入大海之中,曾经的笑,曾经流过的泪,都让他们随风飘远,我只想换回我的曾经。“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三年的初中生活即将走到尽头,回首往事,我们都留下了什么?

记得有一次,我们刚刚测验了数学。那天该是发卷子的时候了。同学们心中都七上八下的都害怕自己给考砸了。“叮铃铃。”上课的铃声响了,同学们都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等待着数学老师的到来。第三分钟即将过去的同时,数学老师的身影也随即从窗外闪过。有些同学就被闹得说:“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话音刚落,老师就面带微笑走了进来并且如我们所料,他抱着我们考试的卷子,“现在发卷子某某85分,某某某80分,某某83分。轮到我了,娜娜95分!”“啊!不会吧。我会考这么高吗!”心中还在暗暗自喜,老师就让我下课后到他的办公室一趟。下课了,我就到办公室,一路上我以为老师会夸奖我呢,可是老师没有这样做,他把我先是一顿骂,接着就是政治思想教育。出了办公室我的心情就立刻由晴转阴而且还伴随着小雨滴的落下。当时是即委屈又气愤,在心里还暗暗的责怪着老师:“你为什么骂我啊,不就是一次考试吗?况且我还考得不错啊,你为什么K我啊?”当时我还不知道老师的用意。可是,现在我才明白,他那时就是为了激励我能好好学习。

哎!多想回到我的过去,不要太长,只要能够回到老师发卷子的那天,我会亲口对老师说:“老师,谢谢您。我会好好努力的。”并且还会向他道歉。可是,这一切的一切都无法挽回了,我只能默默地在心底里对他说:“老师,谢谢您。我在今后一定会好好努力地,并且在这祝福您幸福,平安,快乐,健康。”

篇11:追忆似水年华作文

秋日的阳光愈发显得可爱,放肆的再见黄的树叶上跳动,折射出一片晕眼的金黄。独自一人走在生活的路上,一如秋天的安静,身边川流不息的人群映衬着我的孤独的心,就这样,我不停的奔跑,不停的咆哮,感叹我的似水年华。

即使大宴宾朋于觥筹交错中,我内心依旧孤独。昔日知心渐渐远去,留下的只有记忆深处的痕迹。

突然想起出现在我生命中的许多人,有的给我痛苦,有的给我欢乐。但是随着时间不知疲倦的向前奔跑,他们中的许多人正在慢慢的离我远去。

还记的刚刚懂得感情是什么东西的时候的我,曾经喜欢的那个女生,不知道暗暗做了多少承诺。现在再次看见她的照片时,再也没有了那种揪心的悸动。现在想起那时的我,站在人生转弯的路口时不知所措的.样子,嘴角总是不由自主的滑出一丝笑意,这笑与嘲笑无关。

还记得在中学时意气风发的我,与知心好友高谈阔论,雄心勃勃的想要做出一番事业,大声的朗读: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几年后的今天,我们都在各自的道路上艰难的前行,再次见面时,已经少了年少时的张狂,多了几丝生活的皱纹。

时间使我慢慢地明白,我们正在渐渐的失去原来的生活,我们身边的人,包括我们自己,年华似流水一样向前流走,而我们,只是河底的一株水草,任凭生活在我们身边溜走,想伸手抓住什么,却发现自己是那么的无力。

已经有一些人开始走远,渐渐的就与我毫不相关,各自都有不同的方向,停不下来然后就越来越陌生,就这样一直走下去,相互背离。

记忆总是所有惆怅的根源,总是有些事情在不停的沉淀,让我们不忍触碰,直到慢慢地变为深不可测,变得我们自己也学会遗忘。

但是我知道,我们依然会记得对方,即便他给我带来不只欢乐,还有忧伤,还有泪水。只是却将对方放任心底,连同少年时的梦想一起。

身边的人在不断的变更,有人慢慢的离我远去,有人有加入我的生活,没有什么是会一成不变的,我们都没有能力去恒久的去对待一个人,没有勇气去面对守候一份感情。想要的东西总是很多,所遇的追求都无法停止。生活总是矛盾的,选择一些,放弃一些,得到一些,失去一些,我们都已经接受了这样的规则,慢慢的变得冷漠,慢慢地变的眼中只有黑白两种颜色。

因为似水年华,所以一再的回头都是不能被原谅的错误;因为似水年华,所以一切伤痛都会像流水一样滑过;因为似水年华,所以时间在摩擦,风在沉淀,树在开花。抬起头来,灰尘在阳光里飘摇,纠缠,然后落地,变得沉默,一如我们的记忆。时光急速的奔跑,像风一样从指缝间溜走,留下一地光的碎片。我们要做的,只是把头从哪些泛黄的记忆中抬起来,忘记那些飞舞的灰尘,然后,看见窗外那如水一样明净的阳光。

似水年华,一去就不会再回来。我们没有人能遇见未来,所以我们不知道现在做的是否有意义,是否能够成功。当年的我喜欢在时间的河边放下希望的小船,却不知道它最后会被时间的河水无情的打翻,沉入时间的河底,最后只有在我们的记忆里留下美好的希冀。今天的我若能够重新回到那时的河边,看见那时的我,不会粗鲁的阻止他,告诉他真相,告诉他未来会让他失望。我会说,孩子,放吧,一切都会像你想的一样。

上一篇:做幸福的班主任---班主任工作漫谈下一篇:做汤圆350字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