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对梁惠王阅读答案

2024-05-15

孟子对梁惠王阅读答案(共6篇)

篇1:孟子对梁惠王阅读答案

注释:①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梁(魏)惠王自称魏国也为晋国。 ②莫强:没有比它更强的。 ③东败于齐,长子死焉:公元前341年,魏与齐战于马陵,兵败,主将庞涓被杀,太子申被俘。 ④西丧地于秦七百里:马陵之战后,魏国国势渐衰,秦屡败魏国,迫使魏国献出河西之地和上郡的十五个县,约七百里地。 ⑤南辱于楚:公元前324年,魏又被楚将昭阳击败于襄陵,魏国失去八邑。 ⑥比:替,为;一:全,都;洒:洗刷。全句说,希望为全体死难者报仇雪恨。 ⑦地方百里:方圆百里的土地。 ⑧易耨:及时除草。易,疾,速,快;耨,除草。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出以事其长上/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B.地方百里而可以王/宋之地方五百里

C.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D.愿比死者一洒之/愿借子杀之

13.下列与例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寡人耻之

A.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B.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C.宋何罪之有 D.吾既已言之王矣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如之何则可?

(2)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15.本文中孟子用什么方法劝说梁惠王?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政治主张?(4分)

16.《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表明环境对人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也表明学习要有 (四个字)的`精神。孟子是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人尊称“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政治主张是“ ” “非攻”。

篇2:孟子对梁惠王阅读答案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6.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放辟邪侈 辟:同“僻”,指行为不正。

B.然后从而刑之 刑:刑罚

C.罔民而可为也 罔:同“网”,张罗网

D. 乐岁终身饱乐岁:丰年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不能进于是矣 /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B.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C.焉有仁人在位 / 焉用亡郑以陪邻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夫晋,何厌之有

8.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1)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3分)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分)

9.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参考答案

6.B.(A.放辟邪侈:泛指一切不守封建社会“规矩”的行为。放,放荡。辟,同“僻”,指行为不正。邪,和“辟”同义。侈,和“放”同义。 B.然后从而刑之:这以后才跟着对他施加刑罚。刑,施加刑罚,名词作动词。C.罔民:对人民张罗网,也就是使民自陷于罪的意思。罔,同“网”,用作动词,张罗网。 D.乐岁:丰年。凶年:收成不好的年份。)

7.C.(A.于:介词,在;进于是:在这件事上进一步。/于:介词,对;B.而:连词,表转折/而:连词,表顺承;C.焉:疑问副词,哪里,怎么。D.之:代词,这样的事/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8.(1)这样,(就使百姓)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却恐怕来不及呢。哪有空闲讲求礼义呢?(惟:只。赡:足。奚:何。暇:空闲。治:讲求。)

(2)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教导百姓。头发斑白的老人们就不会在道路上肩挑头顶了。

9.【答案】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翻译】大王如果肯对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提倡精耕细作,及时锄草,使健壮的青年利用闲暇时间加强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德修养,做到在家能侍奉父兄,外出能尊长敬上,这样,即使是手里拿着木制的棍棒,也可以跟拥有坚实盔甲和锋利武器的秦、楚军队相对抗。

【翻译】

齐宣王说:“我糊涂,不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帮助(实现)我的志愿,明确地教导我。我虽然不聪明,请让我试试看。”

孟子说:“没有固定的产业,却有稳定不变的思想,只有士人能做到。至于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随之就没有稳定不变的思想。如果没有稳定不变的思想,就会胡作非为,坏事没有不干的了。等到犯了罪,然后就用刑法处置他们,这就像是安下罗网坑害百姓。哪有仁人做了君主可以用这种方法治理的呢?所以贤明的.君主所规定的百姓的产业,一定要使他对上足够奉养父母,对下足够养活妻儿,好年成就终年能吃饱,坏年成也能免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一心向善,百姓也就乐于听从了。

“而现在规定的百姓的产业,上不够奉养父母,下不够养活妻儿,好年成也还是一年到头受苦,坏年成还避免不了饿死。这样,就使(百姓)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还怕来不及呢,哪有空闲讲求礼义呢?

篇3:孟子对梁惠王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邹与鲁拱①。穆公②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对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篇4:梁惠王上阅读答案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叟(sǒu),不远千里而来

B.万乘(shèng)之国

C.千乘之国弑(shì)其君者

D.未有仁而遗(wèi)其亲者也

解析:遗(yí)。

答案:D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何必曰利 必:必然。

B.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有以:有什么办法。

C.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弑:杀害

D.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遗:丢弃

解析:“必”应理解为“一定”。

答案:A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远千里而来/曲肱而枕之

B、何以利吾身/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C、不为不多矣/乐亦在其中矣

D、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吾其还也

解析:选项D中的两个“其”:前者是代词,“他的”;后者是一个副词,表示祈使语气。

答案:D

4、下列语句不能表明孟子“义利观”的是( )

A.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B.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C.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D.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解析: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上下交征利”的情况下,大小诸侯与其卿大夫之间都可能发生祸乱。

答案:C

5、下列对原文有关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孟子拜见梁惠王时,梁惠王直言所谈之利,并不完全是一己私利,这从“利吾国”中可以看出。

B.孟子回答的“大王何必说‘利’?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及时抓住梁惠王的话题,说之以“仁义”之利。

C.正是因为梁惠王怀有谋利之心,孟子才说以“仁义”之大利,用来消除惠王所贪图的眼前之小利。

D.孟子认为,讲“仁义”的人不会抛弃父母,不会不顾念自己的君王,因此,“仁义”足以立国。

解析:A项说法不当,虽然梁惠王说的是“利吾国”,当这不能证明他不是为了一己之私,因为在封建社会,国家是君主的国家,天下是君主的天下。

答案:A

6、把文中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2)上上下下互相求取利益,国家就危险了。

(3)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取全部就不会满足。

7、下列句中的加点词,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王何必曰利

B.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C.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D.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解析:D项“无望”古义为,不要希望;今义,希望破灭,没有希望。其他三项古今意义相同:A何必:没有必要,不必;B尽心:用尽心思;C用心:专心,心思集中。

答案:D

8、梁惠王说的“利”与孟子说的“利”各是什么意思?孟子为什么要故意改变梁惠王的说法?

答案:

①梁惠王说的“利”,是“有利于吾国”的见解、建议、措施等,是“兴利除害”的“利”。孟子说的“利”,是“名利”“功利”“利益”等,是与“仁义”对立的概念。

②孟子故意改变梁惠王的说法,是为了宣传儒家的仁政思想,用“仁义”感化梁惠王。

9、根据本文内容,简要说明孟子的“义利观”。

答案:

篇5:《孟子·梁惠王下》原文翻译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

词语注释:

①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

②旄倪(máo ní):指被俘虏的老人和幼儿。

参考译文:

孟子谒见齐宣王,说:“所谓故国,不是说国中要有高大的树木,而是说要有世代(与国家休戚与共)的臣子。现在大王没有亲信的臣子了。过去任用的人,现在不知到哪里去了。”宣王说:“我用什么方法才能识别哪些人没有才干而罢免他们呢? ”孟子说:“国君任用人才,如果得不到合适的人选,将会使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远的超过关系近的,(对此)能不慎重吗?左右侍臣都说好,不行;大夫们都说好,也不行;全国的人都说好,这才去考察他,见他确实是好,这才任用他。左右侍臣都说不行,不要听信;大夫们都说不行,也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不行,这才考察他,见他确实不行,这才罢免他。左右侍臣都说可杀,不要听信;大夫们都说可杀,也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可杀,这才考察他,见他确实可杀,这才杀掉他。所以说,是全国的人杀掉他的。像这样,才可以算是百姓的父母。”

齐宣王问道:“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商纣,有这些事吗?”孟子回答道:“文献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问:“巨子杀他的君主,可以吗?”孟子说:“败坏仁德的人叫贼,败坏信义的人叫残,残和贼这样的人叫独裁,者。我只听说杀了独裁,者纣罢了,没听说臣杀君啊”。

篇6:孟子对梁惠王阅读答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文。

2、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句子并体会大意。

3、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教学重点: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教学难点:理解“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的含义和受到的启发。教学过程:

一、欣赏名言,导入新课。

1、出示名言:梁惠王章句上之一中的名言“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2、对照名言,谈谈梁惠王章句上之一对你的启发。

3、板书课题:梁惠王章句上之二。

二、初读正音

1、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2、课件出示难读字的字音。

3、指名读难读字,齐读。

4、学习难读难认字之后,指名读文。正音。

5、齐读

三、再读入情

《孟子》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能给人以熏陶,更能启迪思想,陶冶性情。假如在读书的过程中能够融入感情,更能体现我们的素养。

1、播放录音,学生仿读

2、学生试读,教师指导朗读技巧

3、教师范读,示范技巧

4、师生一起有感情诵读 四、三读悟义

1、交流文章关键字句的含义

2、出示《孟子》中《梁惠王章句上之二》的简单翻译,学生整体理解文意。

4、再读一读、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示?

5、同学交流,教师指导:

五、展示提高

1、指名学生配乐读

2、学生个人诵读展示。(配乐)

3、集体诵读(配乐)。

六、总结。附: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⑴:‘经始灵台⑵,经之营之。庶民攻⑶之,不日⑷成之。经史勿亟⑸,庶民子来⑹。王在灵囿⑺,幽鹿攸伏⑻。幽鹿濯濯⑼,白鸟鹤鹤⑽。王在灵沼⑾,於轫⑿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⒀曰:‘时日害丧⒁?予及女⒂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注释

⑴《诗》云:下面所引的是《诗经.大雅.灵台》,全诗共四章,文中引的是前两章。⑵经始:开始规划营造;灵台,台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北。⑶攻:建造。⑷不日:不几天。⑸亟:急⑹庶民子来:老百姓像儿子似的来修建灵台。⑺囿:古代帝王畜养禽兽的园林。⑻幽鹿:母鹿;攸:同“所”。⑼濯(zhuo)濯:肥胖而光滑的样子。⑽鹤鹤:羽毛洁白的样子。⑾灵沼:池名。⑿於(wu):赞叹词;轫(ren),满。⒀《汤誓》:《尚书》中的一篇,记载商汤王讨伐夏桀是的誓师词。⒁时日害丧:这太阳什么时候毁灭呢?时,这;日,太阳;害,何,何时;丧,毁灭。⒂予及女:我和你。女同“汝”,你。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一面顾盼着鸿雁麋鹿,等飞禽走兽,一面说:“贤人也以次为乐吗?”

上一篇:有一种甜初二记叙文下一篇:高二亲情的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