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专业介绍

2024-05-27

历史学专业介绍(通用9篇)

篇1:历史学专业介绍

历史学研究生各专业方向介绍

历史学作为社会学领域的一门基础性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哲学、民族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教育学尤为接近。有些领域几乎相互覆盖,与自然学科也有密切联系,历史学给这些学科提供资料和知识,与这些学科的发展相互促进。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和系统的专业基本知识,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史学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新闻出版、文博档案及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历史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史实及史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专业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对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有一定的了解;

2.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与分析方法;

3.具有从事历史研究的初步能力和较强的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

4.熟悉古文字学、版本目录学、音韵学、史料学、历史地理学及考古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5.了解国内外史学界重要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按照教育部的规划,历史学主要设有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8个二级学科专业。其每一个专业都需要有深厚的学术功底与长时间的专业知识的积累。该专业毕业生多数都在高等院校、科研部门、国家机关、新闻出版等文化机构或文物考古研究、博物馆等单位任职。而这些单位对学历的要求还是很高的。

1.中国古代史

专业研究方向主要有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元史、明清史等。

中国古代史以中国古代的历史为研究对象,近代以前的中国史都属于研究范围。中国古代史一般以朝代为段落,如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辽宋金元史和明清史等。同时,也可以进行专题研究,如政治史、制度史、经济史、文化史、军事史、社会史等。

中国古代史专业培养掌握历史学的基础理论与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研究工作的能力,并能够在本学科与相关学科做出有理论及实践意义成果的高级人才。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毕业后,能够从事中国古代历史及其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也能胜任新闻出版、方志编修等方面的工作。

目前国内开设本专业的院校: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等。

2.中国近现代史

专业研究方向主要有中国近现代政治史、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中国近现代社会史、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史

从历时性方面讲,中国近现代史主要研究1840年到1949年这一时期中国历史,从共时性方面讲,则研究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中外关系等方面的历史。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培养的是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和历史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的历史学高级专门人才。以及对中国近现代史具有比较宽广的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历史和研究现状,并对其中的某一段或某一方面的历史做过专题研究,初步具有独立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毕业后能够在高等

院校、科研机构、文化事业及党政军等有关部门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目前国内开设本专业的院校: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

3.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研究范围包括历史哲学研究、中国古代史学史、中国近现代史学史、现代史学思潮、现当代史学研究、史学名著研读、学术大师研究、方志学、历史研究法、西方史学理论与方法、西方史学史等。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具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层次的史学理论和史学史专门人才。最终成为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方法和最新学术动态,具有独立从事学术研究能力,毕业后能够胜任历史学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并能够在本学科做出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探索和研究成果的高级人才。可在高等院校、科研部门、国家机关、新闻出版等文化机构、文物考古研究机构、博物馆等单位任职。

目前国内开设本专业的院校: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天津师范大学等。

4.历史地理学

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人地关系,脱胎于传统的舆地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它的研究领域,主要有四大块:

(1)历史地理学理论与方法:包括学科属性之确定、地理学方法、历史学方法等。

(2)历史自然地理研究:包括地貌、水文、气候、动植物、自然灾害、海陆变迁等。

(3)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包括政区、疆域、经济、城市、人口、交通、军事、社会、文化等。

(4)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包括传世文献、佚失和出土文献等。

历史地理专业主要培养掌握历史地理的基础理论与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历史地理研究工作的能力,并能够在本学科与相关学科做出有理论及实践意义的成果。历史地理学专业毕业后,能够从事中国历史地理及其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也能胜任区域规划、环境保护、新闻出版、方志地名、水利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以及为政府决策部门作专题研究等。

目前国内开设本专业的院校:复旦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

5.历史文献学

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今一切有历史价值的汉文与民族文字的历史文献,是对文献的产生发展、表现方式、流传情况,以及文献的内容类别、整理利用乃至文献数据化进行探讨和研究,并阐述其发展规律,总结其实践经验,进而加以理论说明的一门综合性的学问,是一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广阔发展前景的学科。

研究领域主要有四个方面:

(1)历史文献学理论与方法:包括学科属性之确定、学科体系之建设及文献学方法等。

(2)历史文献学史:包括文献学产生、发展、繁荣、变化的历史脉络以及各个阶段的成就、特色等。

(3)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包括古代学术思想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各个阶段特别是清代的成就、特色等。

(4)文献整理:包括目录、版本、校勘、辑佚、辨伪以及文献数据化等。

历史文献学专业培养掌握历史文献的基础理论与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历史文献研究工作的能力,并能够在本学科与相关学科做出具有理论及实践意义的成果。历史文献学专业硕士毕业后,能够从事中国历史文献及其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科研,以及专门的文献整

理工作,也能胜任出版社、新闻单位,以及一般行政部门的工作,具有较广阔的需求前景。

目前国内开设本专业的院校: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安徽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

6. 专门史

研究方向主要有中国边疆民族史、中国边疆民族理论、中国法律史、中国文化史等。研究内容包括:

(1)中国自古即为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复杂的民族关系,各民族都为当代中国的疆域版图、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形成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在今日仍然是一个关系到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本学科侧重研究历史上的族源族属、疆域版图、族际关系、文化接触与融合、人口流动、民族社会变迁、边疆民族学术文化、民族理论诸问题,倡导多学科、多视角交叉的研究范式。

(2)中国历代积累了极其丰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为世界文化宝库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又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本学科方向着重研究古代中国传统文化分支领域的重大成就、内在奥秘、原创机制以及与社会历史发展的互动状况,通过全面而系统、深入而准确的理解、诠释,总结和继承古代中国优秀思想文化,为提升民族素养,锻铸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为促进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思想文化的交流,为增强中国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影响力以及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力提供精神资源,储备专门人才。

该专业的边疆民族史方向培养专业知识扎实,既熟悉中国边疆民族历史与现实状况,又具有良好理论及学术素养的专门人才;中国文化史方向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中国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典籍有正确的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化轨迹和重要贡献有较深的认识,对本学科领域在国内外学术研究的前沿和动态有清醒的把握。

目前国内开设本专业的院校: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

7. 世界史

专业研究方向主要有世界上古史、世界中世纪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世界当代史。

本专业旨在通过对世界各国、各地区从古至今的经济形态、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及其相互联系与交流诸历史现象进行多层次、广角度地深入探讨,科学地揭示各国、各地区社会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历史的借鉴。世界史专业硕士研究生,需要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方法和最新学术动态,具有独立从事学术研究能力。世界史专业毕业后能够胜任世界史等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能够在本学科做出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探索和研究成果。

目前国内开设本专业的院校:南开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

8.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研究范围包括考古学和博物馆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北方民族历史与考古,人类学和环境考古等。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具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层次的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门人才。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需要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方法和最新学术动态,具有独立从事田野考古发掘和研究、博物馆陈列设计、保护与管理能力,毕业后能够胜任中国考古学、博物馆学及文物学等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并能够在本学科做出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探索和研究成果。

目前国内开设本专业的院校: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西北大学、郑州大学等。

篇2:历史学专业介绍

一、北京大学

现有专职教师68名。其中,教授33名(博士导师19名),副教授19名,讲师16名。北大世界史泰斗马克尧,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地区史、国别史(欧洲史)专业博士生导师。从事封建社会形态的理论、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研究论文、著作或成果:1.《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2.《资本主义起源理论问题的检讨》;3.《英国封建社会研究》。

中国古代史的荣新江,现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暨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专业特长及近期研究方向:中西交通史,敦煌吐鲁番文书,隋唐史,西域史,汉唐中西文化交流史,敦煌吐鲁番文书调查研究,唐宋西北民族变迁史。主要著作:《于阗史丛考》;《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归义军史研究---唐宋时代敦煌历史考索》。

张帆专业特长及近期研究方向:蒙元史,北方民族史,明史,政治制度史等;元明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元明政治文化研究。

著名教授田余庆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史、北魏盛乐至平城时期。宋史专家邓小南专业特长及近期研究方向:唐宋史、政治制度史、中国古代妇女史、宋代的家族与社会;宋代政治制度史、中央与地方关系史、唐宋妇女史、宋代家族与区域社会朱孝远:中古史尤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新君主制及近代欧洲的兴起。可参考《近代欧洲的兴起》、《欧洲涅磐》、《伊丽莎白女王》及相关讲义。

彭小瑜:教会法、罗马史、拉丁语。现主编商务版《西学研究》。

何顺果:美国史、欧美近代史,对马克思主义史学有深刻理解。著作《人类文明的进程》、《美国边疆史》。

高毅:法国史、欧美近现代、18-19世纪的欧洲。可参考《法国大革命的政治文化》、《近代欧洲的分与合》,近译《福柯的生死爱欲》。

王红生:亚非拉现代史、印度史。

董正华:现代化研究,主要是东亚方向。可参考商务版《现代化研究》。

二、南开大学

李喜所现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留学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

张思南开历史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社会史、中国当代社会史、华北地域社会史。

著名明史专家,南炳文,在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先后在中国科学院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南开大学历史系、历史研究所工作,中国明史学会常务副会长。著有《明史》(上、下册,合著)、《中国封建王朝兴衰史(明朝卷)》(合著)等著作。

三、北京师范大学

现有12个教研室和研究所,在职教授21人,在聘“985”项目教授8人,副教授15人,讲师7人,其中既有国内外知名的教授何兹全、龚书铎、刘家和等,也有一批崭露才华的中青年学者。

提到北师历史学院,就不得不提老教授何兹全,他是北师历史学院撑场面的人物,今年九十多了!他是傅斯年的学生,他的史学研究,有三个领域:一是中国社会史,主要是周到汉唐;二是汉唐佛教寺院经济;三是汉唐兵制。他自己曾经说用力最多的是中国社会史!著有《中国古代社会》、《中国文化六讲》。

英国议会史专家-----刘新成教授,研究方向:英国中世纪议会史、西欧中世纪社会史。给硕士生讲授“世界史外文工具书”、“英国议会史”、“中世纪社会史专题”、“专业英语”、“世界史专题”;给博士生讲授“英国中世纪史专题”。

四、人民大学

历史系在编教师34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8人,拥有博士学位者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1%。清史所在编教师31人。

世界史部分

李世安,著名世界史教授,人大世界史的老教授。研究重心为世界近现代文明史、美国人权史、资本主义发展史、欧洲一体化史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等方向。《世界当代史》《世界现代史》找来看看。

王皖强,现在世界近现代史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西方思想文化史。刚40岁,担任博士生导师好几年了!讲课风趣幽默,逻辑很强,很有学术前途

徐浩(戴逸的学生)长期从事西欧中世纪史、工业革命前的英国史、中西历史比较研究和史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也正是年轻有为,有自己的一套!对学生要求很严,上学期,要求一星期一篇论文,这学期没人敢选他的课!

孟广林(马克尧的学生)主要从事西方封建政治史、文化史与中西历史的比较研究。中国史部分

戴逸,清史泰斗,人大历史撑场面的人物!不受课。

杨念群,历史人物扬度,为人风度翩翩,家学渊源,所以在学术上颇有成就!是清史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史学理论、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及新社会史研究。代表作有:《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

夏明方,早年毕业于安徽省庐江师范学校,曾从事多年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作。现为清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副所长、《清史研究》责任编辑。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灾荒史、环境史以及社会经济史。他有很浓的安徽情结,喜欢招收安徽籍贯的学生。张研,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清史、经济史、社会史(海文专业课教研室)

五、北京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拥有8个二级学科,在博士点6个,硕士点8个,博士生导师21名,硕士生导师21名。

中国古代史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拥有何兹全、黎虎、晁福林等著名学者,在先秦史、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宋元史、明清史、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史、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华民族史等领域具有较大影响。

个人觉得还是师大古代史挺强的,21位老师里面有20个是博导和教授,是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其中又以先秦和明清以及社会史出名,比如研究秦汉魏晋南北朝社会史的何兹全老先生。

师大的近现代也不错,拥有龚书铎、王桧林等著名学者,在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文化史、社会史、经济史、对外关系史等研究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

师大的世界史稍微弱些,但也拥有刘家和等著名学者,在古希腊罗马史、西方史学史、中外古史比较、欧洲中世纪史、西方近现代思想史、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美国史、英国史、俄国史等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

六、中山大学

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在学术研究方面,中山大学历史系设立了近代中国研究中心、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孙中山研究所、宗教文化研究所等一些研究所,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其中国近现代史专业是国家重点学科!

七、厦门大学

历史学系现拥有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下设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8个硕士学位授予点,1个学士学位授予点(涵盖历史学和考古学2个本科专业)。厦门大学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科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

八、武汉大学

篇3:一堂介绍政治专题的历史课

中国现代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如果把这段历史简化为一个问题, 那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理论的根本问题, 也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和历史问题。在历史教学中, 我们可以感受到, 中国现代史发展的过程, 就是一个对这个问题不断思考总结、尝试探索、深化认识的过程:从土地改革到“三大改造”, 从“大跃进”、人民公社到十年“文革”, 从中共八大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从社会主义过渡阶段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认识正确, 我们的事业就取得成就和经验, 反之则得到挫折和教训。

通过历史学习, 学生对这一根本问题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这是《历史课程标准》对学生情感态度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 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我们现实及将来生活所发生的变化。

二、具体过程

给学生介绍中国现代史, 讲到“三大改造”时, 有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是到了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我们才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而不是以新中国建立为标志呢?”更有学生提出:“1954年, 我国就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难道那时我们还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类似的疑问困扰着不少学生。要改变这种状况, 就必须帮学生理解一个关键词“社会主义”。

笔者首先问道:“大家在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生活了十多年了, 感觉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呢?”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 有的说“是生活条件很好的国家”, 有的说“是自由平等的国家”……我笑着说:大家说的都对, 但又不全对。大家描述了一些美好的社会理想, 即“共产主义”社会, 而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则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准备阶段。其特征体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比如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主要涉及经济特征, 即个体与集体经济、私有与公有经济、市场与计划经济。

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上述问题, 笔者联系现实给学生打了个比方, 不同的经济体制好比不同的做事方式, 任何事情都可以有两种方式来完成:个体独立完成和集体合作完成。哪种方式更好呢?笔者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多数学生说集体方式好, 也有些学生说个体方式好。笔者概括地说, 其实各有各的好处和不足, 要因时因事而异。我们不应该拘泥于某一种体制, 而应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采用不同的方式。新中国刚刚建立, 农民普遍贫困, 这时集体的优势大于个体, 所以我们进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探索建设时期, 集体化程度过高, 集体的弊端开始显现出来, 而生产条件有了提高, 这时我们又在公有的基础上回归个体, 改革开放后重新包产包干到户;将来随着高科技的发展, 实现庄园农业和自动机械化耕作, 也可能重新采用集体的方式。

最后笔者引用小平同志的三句话做了小结:“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 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少数人富大多数人穷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不同的地方就是共同富裕, 而不是两极分化。”“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至此学生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更为深刻。

三、反思

新中国建立后的中国现代史有两个特点, 一是与现实联系密切, 一是与政治联系密切。比如前不久台湾的大选可以与“海峡两岸的交往”相联系, 而最近发生在西藏拉萨的“3·14事件”也可以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相联系……

篇4:一堂介绍政治专题的历史课

中国现代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如果把这段历史简化为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理论的根本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和历史问题。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现代史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对这个问题不断思考总结、尝试探索、深化认识的过程:从土地改革到“三大改造”,从“大跃进”、人民公社到十年“文革”,从中共八大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从社会主义过渡阶段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认识正确,我们的事业就取得成就和经验,反之则得到挫折和教训。

通过历史学习,学生对这一根本问题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这是《历史课程标准》对学生情感态度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我们现实及将来生活所发生的变化。

二、具体过程

给学生介绍中国现代史,讲到“三大改造”时,有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是到了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们才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不是以新中国建立为标志呢?”更有学生提出:“1954年,我国就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难道那时我们还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类似的疑问困扰着不少学生。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帮学生理解一个关键词“社会主义”。

笔者首先问道:“大家在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生活了十多年了,感觉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呢?”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有的说“是生活条件很好的国家”,有的说“是自由平等的国家”……我笑着说:大家说的都对,但又不全对。大家描述了一些美好的社会理想,即“共产主义”社会,而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则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准备阶段。其特征体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比如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主要涉及经济特征,即个体与集体经济、私有与公有经济、市场与计划经济。

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上述问题,笔者联系现实给学生打了个比方,不同的经济体制好比不同的做事方式,任何事情都可以有两种方式来完成:个体独立完成和集体合作完成。哪种方式更好呢?笔者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多数学生说集体方式好,也有些学生说个体方式好。笔者概括地说,其实各有各的好处和不足,要因时因事而异。我们不应该拘泥于某一种体制,而应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采用不同的方式。新中国刚刚建立,农民普遍贫困,这时集体的优势大于个体,所以我们进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探索建设时期,集体化程度过高,集体的弊端开始显现出来,而生产条件有了提高,这时我们又在公有的基础上回归个体,改革开放后重新包产包干到户;将来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实现庄园农业和自动机械化耕作,也可能重新采用集体的方式。

最后笔者引用小平同志的三句话做了小结:“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少数人富大多数人穷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不同的地方就是共同富裕,而不是两极分化。”“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至此学生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更为深刻。

三、反思

新中国建立后的中国现代史有两个特点,一是与现实联系密切,一是与政治联系密切。比如前不久台湾的大选可以与“海峡两岸的交往”相联系,而最近发生在西藏拉萨的“3·14事件”也可以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相联系……

历史与现实联系,可以赋予历史课堂时代感,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与历史发展的纵向关联;历史与政治联系,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政治生活的相关内容,培养参与政治生活的意识,从而实现学科间的横向关联,为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积累经验。历史教师必须关注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同时对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也要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实现不同学科知识间的有效整合,也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篇5:历史学专业介绍

时间:2014-05-27

天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0余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8人,博士后1人,博士9人,硕士18人。是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年龄、学历、学缘和专业结构合理,各有专攻和特长,富有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学科团队。

天水师范学院学院已形成较为完备的教学体系,现开设历史学(含教师教育、创新人才班)、文物与博物馆学(博物馆学方向)、人文教育三个专业。2013年起历史文化学院开始招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历史)研究生。历史学专业于2008年入选甘肃省高校特色专业建设名单;中国古代史教学团队于2011年入选省级教学团队。现有中国历史地理1门省级精品课程和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文化史、敦煌学4门校级精品课程。

历史文化学院现有省级重点学科专门史、省级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陇右文化研究中心、甘肃省飞天学者设岗学科。有4人次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拔尖创新人才、“555”创新人才和领军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人被聘为陕西师范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1人入选天水师范学院青蓝人才工程。学院教师目前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项,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甘肃省教育厅科研项目20余项。学院科研成果丰厚,在《光明日报》、《中国经济史研究》、《历史地理》、《民族研究》、《敦煌研究》等国家权威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合著和主编参编教材30余部。先后荣获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甘肃省优秀教学成果奖、甘肃社科优秀成果奖、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奖、天水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各类奖项12项。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专业已进入我国历史专业全国五十强行列。学院多年来为甘肃省至全国培养了大批合格毕业生,他们正辛勤地工作在教育、科研、党政机关、博物馆等各条战线上。

历史学专业(创新人才班 师范类)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历史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初步的历史学研究能力,能在国家机关、新闻出版、文教事业及各类企业事业单位或领域从事研究、教学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历史学科复合型创新人才。

主干学科:中国史、世界史

主要课程:史学概论、考古学通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外国史学名著选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中国古代史专题、欧洲史专题、敦煌学专题、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专题、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历史学学士

历史学专业(师范类)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较为扎实的历史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教学基本能力,能够适应中学课程改革需求,进行中学历史教学和教研等方面工作的合格教师。

主干学科:中国史、世界史

主要课程:史学概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历史课标解读及教材分析、中外文化遗产概论、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国史专题与历史教育、《史记》讲读。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历史学学士

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博物馆学方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文物学、博物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能在政府文物管理机构、各类博物馆或展览馆、文物考古研究机构以及新闻出版、教育、文物与艺术品经营单位和海关等企事业单位或领域,从事文物与博物馆管理、文物与考古研究及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具体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干学科:文物与博物馆学、历史学

主要课程:文物学概论、博物馆学概论、博物馆陈列设计、博物馆经营与管理、文物法规与行政管理、考古学通论、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文物鉴赏基础、田野考古技术、中国古代墓室壁画、中国古代青铜器、中国古代陶瓷器、中国古代玉器、中国古代书画。

学制:四年

篇6:历史学专业介绍

设100多个系,分属于四大学院:文学院、医学院、工学院(航天、土木工程、电子与电器、机械与造船)、社会科学学院(法、商及社会学院)。格拉斯哥大学开设多种本科课程以及研究生课程,每个系均开设博士课程。

杰出专业

格拉斯格大学拥有全英国最全的专业设置。格拉斯哥大学的教学研究涵盖了所有当今科学的所有领域,包括心理学、生物学、医学、商业、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考古学、艺术、物理学、工程学(航太工程,海洋工程,电子工程)等等,就整体而言,是一所规模非常大的综合性大学。

主要专业有会计与金融,法学,政治,化学,计算机研究,地理学,地质学,物理学,哲学,社会学,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有机生物学,英语,法语研究,牙医学,医学 ,兽医学,欧洲语言,心理学,社会政策等。

格拉斯哥大学建立了英国第一个土木工程系和造船系,工程学仍然是该校的学术优势之一,航空工程、造船工程、软体工程都很有名气,其中造船学中海事海洋工程国际有名。医学院是英国大学里第一的医学院。除工程和医学外,会计、财经、管理研究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学生。该校在这些学科和下列学科在教学品质评估中获得很高的分数:化学、计算机、地理、地质、物理、天文、哲学和社会学。

格拉斯哥大学亚当斯密商学院(Adam Smith Business School)是苏格兰最大,也是英国第二大的商学院。其中会计与金融专业(REA英国第五)、经济学(2008RAE英国第六)等专业是格大的优势专业。学院被AACSB等官方认证的专业课程将为学生提供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以及职业生涯,并以极高水准在最大程度上为各类组织与公司机构做出贡献。

篇7:历史学专业介绍

历史学二级学科介绍: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专业介绍&培养目标:在史学理论和史学史这两大领域之间,它以史学理论为研究重点,兼及史学史(侧重于研究近现代西方史学和历史哲学流派的历史);在史学理论领域,以广义社会历史理论研究为重点,而不局限于狭义的史学理论;而且坚持把理论探讨与实证的史学研究相结合。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学史(上古-1840)、中国近现代史学史(1840-2000)、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外国史学史

该专业研究生去向主要为政府、企业、教学、科研等部门中负责策划、咨询、管理和教学、研究等方面工作。近年来,毕业生主要就业于各地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出版社等。共 13个二级学科招生单位:

天津师范大学(B)、辽宁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安徽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兰州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扬州大学、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河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

运城中公教育

篇8: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介绍

根据我国学科分类制度,教育部把学科分为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特别强调,我国的高等教育是以学科来建设的,不是以本科专业来建设的。

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相关联的两个一级学科和其分出的二级学科为:

这其中有三个覆盖内容非常大的二级学科:081001通信与信息系统、080901物理电子学、080903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这三个二级学科即常见的通信工程、物理电子、微电子这三个专业。

而剩下的三个二级学科:081002信号与信息处理、080902电路与系统、080904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就组成了本科的电子信息工程这个更为庞大的专业。所以电子信息工程不是一个学科,它涉及到了两个一级学科,包含了三个二级学科,只是个本科大专业名字而已。

2 电子信息工程的基本概念

电子技术:电子技术是根据电子学的原理,运用电子器件设计和制造某种特定功能的电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

信息:信息是信息论中的一个术语,常常把消息中有意义的内容称为信息。1948年,美国数学家、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在题为“通讯的数学理论”的论文中指出:“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定性的东西”。1948年,美国著名数学家、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在《控制论》一书中,指出:“信息就是信息,既非物质,也非能量”。

模拟信号:模拟信号是指用连续变化的物理量表示的信息,其信号的幅度,或频率,或相位随时间作连续变化,如目前广播的声音信号或图像信号等。

数字信号:数字信号是在一系列离散的时刻取值,数值的大小和每次增减都是量化单位的整数倍,即它们是一系列时间离散、数值也是离散的信号。

信号处理:所谓“信号处理”,就是要把记录在某种媒体上的信号进行处理,以便抽取出有用信息的过程,它是对信号进行提取、变换、分析、综合等处理过程的统称。

电磁波:电磁波(又称电磁辐射)是由同相振荡且互相垂直的电场与磁场在空间中以波的形式移动,其传播方向垂直于电场与磁场构成的平面,有效地传递能量和动量。

3 电子信息学科课程体系

电子信息学科的课程体系,基本上是沿着数学和电子学本身的发展逐步形成的,每一门课程都反映了它所对应的历史阶段中一些系统化的成果。从物理学的角度,课程涉及到经典力学、热力学、电磁学、物理电子学、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和激光原理等;从数学的角度,要学习微积分、统计方法、数理方程、数字信号处理、信息论基础、统一信号处理等;从电子学和无线电的角度,要学习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集成电路、电磁场与电磁波、图象处理、语音处理等;从计算机的角度,要学习计算机的语言、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结构以及计算机算法等。

4 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历史的简要回顾

4.1 电子信息学科的来历

电子信息的学科分布比较广,它植根于物理学的变异,从最古老的传真、磁学开始,到17世纪的动磁学、静磁学,最后发展出电磁理论。19世纪分化出两个方向,一个是电力,另一个是电讯。在利民方面又有两种,一种是电磁学,用电磁作为载体来携带信息、处理信息;另一种是无线电,用无线电来传递信息。

4.2 电子管、晶体管及集成电路的出现

1883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发现了热电子效应,随后在1904年弗莱明利用这个效应制成了电子二极管,并证实电子管具有“阀门”作用,它首先被用于无线电检波。1906年美国的德弗雷斯在弗莱明的二极管中放进了第三个电极—栅极而发明了电子三极管,从而建立了早期电子技术上最重要的里程碑。半个多世纪以来,电子管在电子技术中立下了很大功劳;但是电子管毕竟成本高、制造繁、体积大、耗电多。194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几位研究人员发明了晶体管,在大多数领域中已逐渐用晶体管来取代电子管。

集成电路的第一个样品是在1958年问世的。集成电路的出现和应用,标志着电子技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它实现了材料、元件、电路三者之间的统一,同传统的电子元件的设计与生产方式、电路结构形式有着本质的不同。随着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的进步,集成度越来越高,出现了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例如可在一块6mm2的硅片上制成一个完整的计算机),进一步显示出集成电路的优越性。

4.3 半导体技术及数字技术的发展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生产与管理等的需要,电子计算机应时而兴起,并且日臻完善。从1946年诞生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以来,已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四代,每秒运算速度已达10亿次。现在正在研究开发第五代计算机(人工智能计算机)和第六代计算机(生物计算机),它们不依靠程序工作,而依靠人工智能工作。特别是1970年代卫星计算机问世以来,由于它价廉、方便、可靠、小巧,大大加快了电子计算机的普及速度。

数字控制和数字测量也在不断发展和日益广泛地应用。数字控制机床和“自适应”数字控制机床相继出现。目前利用电子计算机对几十台乃至上百台数字控制机床进行集中控制(所谓“群控”)也已经实现。

在工业上晶体闸流管(即可控硅)也获得广泛应用,使半导体技术进入了强电领域。

4.4 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

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电子技术得到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如空间电子技术、生物医学电子技术、信息处理和遥感技术、微波应用等),它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起着变革性的推动作用。电子水平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电子工业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电子工业的发展速度和技术水平,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高度发展及其在生产领域中的广泛应用,直接影响到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和国防建设的发展速度和国家的安危;也直接影响到亿万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关系着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

5 国外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亮点

5.1 集成电路技术持续发展,产品不断推陈出新

当今世界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已进入纳米级加工的时代,并不断地向深度发展。当前,90nm技术已成为常规应用的技术,65nm技术处于不断完善过程中,45nm技术已经进入实用阶段;而32nm以及22nm工艺技术的研发也已经取得可喜的成果。当前,技术向深入发展的脚步开始显得缓慢,但是技术进步仍未停止,正在继续向着集成电路微细化的物理极限稳步前行。此外,集成电路技术中的关键技术——浸液式光刻和极紫外光刻技术——已用于45nm芯片光刻;纳米压印光刻技术也取得了进展。在集成电路产品方面,采用45nm工艺的CPU、存储器、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ASIC(专用集成电路)等产品已大量生产。CPU产品的发展重点由提高主频向提高综合性能转变,64bit/多核心产品已普及,多核心技术的发展表现为多款4核心产品上市并向主流段进发;DSP(数字信号处理器)在进入千兆位水平后,产品主流向高处理位数转移,产品向平台化、多核心、嵌入式、低功耗等方向发展;存储器产品总量持续增加,新结构产品开始规模上市;ASIC产品发展速度趋于平缓,可编程逻辑器件兴旺发展;SOC(片上系统)产品发展迅速,系统集成的趋势明显。

5.2 光电子领域仍是电子信息技术发展重点,新技术与产品性能进一步提高

目前,世界各国正在加速光电子技术和产品的发展,美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将光电子技术确定为国家重点发展技术之一,成立光电子科研中心,重点开拓光电子信息技术和新产品。激光器产品和技术性能的提高,不断开拓了其在工业、医疗和军事中的广泛应用,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及其泵浦的固体激光器的研究开发将会一直是激光领域的研发重点。探测领域方面,可见光探测产品和技术由于具有广泛的民用市场,所以其发展速度一直领先于探测领域。通信网络的日益发达使得研发出了一大批光互连的关键器件与单元,对波长路由器、波长转换器等光交换系统急需的核心器件的开发研究成为光器件领域的研究热点。光显示领域是最近几年发展十分迅速的领域,目前这个领域主要致力于平板显示产品和技术的研究开发,使得平板显示产品性能更加完善。从光电子领域的产品技术发展趋势来看,激光器向全固化、超短波长、微加工和高可靠性等方向发展;光探测器件向多功能、高速化、低成本方向发展;光器件正向小型化、高可靠、多功能、模块化和集成化方向发展;光电显示器向薄型化、大屏幕、高分辨率、高清晰度和低功耗方向发展。

5.3 电子专用设备向数字化、高精度、集成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集成电路专用制造设备是电子制造设备中的重要门类。目前,先进的集成电路设备技术基本掌握在美、日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手中。现在12英寸、65nm水平的集成电路专用成套设备已投入使用;45nm水平设备已进入市场,世界先进的光刻机已可实现32nm工艺水平;下一代EUV光刻技术也不断获得新的成果;刻蚀设备与离子注入设备基本处于平稳发展状态。未来,半导体和集成电路设备将适应大直径、细线宽、超薄膜等工艺需求,趋向于设备单片式、集成化和生产线自动化。TFT2LCD专用设备趋向于加工尺寸增大,精度、集成度、自动化程度、产品与工艺结合程度将不断提高。电子整机装联专用设备中自动印刷机可印刷的器件最小间距为0.3mm,对位精度和重复精度分别为±0.025mm和±0.010mm。世界先进水平的贴装机已采用视觉系统定位,贴装精度达到±0.01mm以内,可满足各种01005封装(超小型组件封装)组件、细间距器件及新型封装器件的贴装要求,贴装速度已能实现0.049s/片,接近极限。未来的SMT(表面安装技术)制造设备将向多功能、柔性化的集成系统发展,电子整机装联设备将全面实现无铅化。新型电子元器件设备将以先进的精密制造技术为依托,向系统化、集成化、智能化、敏捷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6 电子信息工程的就业方向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各行业都需要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该专业的毕业生具有宽领域工程技术适应性,就业面很广,可以在电子信息类的相关企业中从事电子产品的生产、经营与技术管理和开发工作。主要面向电子产品与设备的生产企业和经营单位,从事各种电子产品与设备的装配、调试、检测、应用及维修技术工作,还可以到一些企事业单位从事一些机电设备、通信设备及计算机控制设备等的安全运行及维护管理工作等。比如,做电子工程师,设计开发一些电子、通信器件;做软件工程师,设计开发与硬件相关的各种软件;做项目主管,策划一些大的系统;还可以继续进修成为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等。

7 总结

20世纪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世纪。近100多年来,人类科学技术经历了三次大革命:a.18世纪60年代,由于牛顿力学的创立,蒸汽机的出现,推动了人类社会由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的转变;b.19世纪20年代,由于法拉第、麦克斯韦尔创立了电磁理论,推动了由蒸汽机技术向电力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发达的工业时代;c.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电子技术的全面发展,加速了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这对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乃至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人类社会由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21世纪是人类社会全面进入信息时代的新世纪。

通俗地说,信息时代是指信息科学技术在众多科学技术群体中占主导的时代,或者说,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信息科学技术的时代。信息时代如同人类已经经历过的“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可见电子信息技术将在信息时代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衍达,李志坚,张钹,等.信息科学技术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黄载禄.电子信息技术导论[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9.

[3]王锁柱,杨和.国外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十大亮点[J].信息化研究,2009,35(9):1-3,15.

篇9:关于《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

(一)关于《左传》记事的起讫:

该书称“其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七二二),下迄鲁悼公三年(前四六四),前后共计二百五十九年,比春秋多了十七年。”(上册《左传》介绍部分)案《左传》标年明记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四六八),但在该年的载文中这样记道:“悼公四年(前四六三)晋荀瑶帅师围郑”。此处只云:“悼公四年”,并不曾有“悼公三年”的记载。且《左传》叙事最后载“知伯贪而愎,故韩魏反而丧之”。杜预注云:“鲁悼公之十四年(前四五三)知伯帅韩魏围赵襄子于晋阳,韩魏反与赵氏谋,杀知伯于晋阳之下,在《春秋》后甘七年。”可见《左传》实际记事讫于鲁悼公十四年(公元前四五三年)。

(二)关于《史记》的称谓:

该书称:“《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亦称《太史公记》,或《太史记》,魏晋之间始称《史记》。”(上册关于《史记》的介绍)《史记》始称于何时,其说非一:或称始于班彪父子,或称始于三国王肃,或称始于两晋,或称始于《隋书·经籍志》。其实以上诸说均未探得其源。陈直先生曾根据东汉碑刻等可靠的文献资料,列举十证,论证了《史记》始称于东汉桓帝之时,可视为定论。现仅举一证:《隶释》卷二“汉东海庙碑阴”云:“阙者秦始皇所立名之秦东阙,事在《史记》。”案《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五年“于是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碑文所谓“事在《史记》”,即指此事。东海庙碑为桓帝永寿元年立(一五九年),《史记》之名称,似当以此为最早。

(三)关于《汉书》介绍的语意:

该书称:“班固受明帝之命,继父遗业,历时二十五年(公元五十八至八十二年),大体完稿。”(上册《汉书》介绍)读此文易使读者产生这样的误解:好似班固一开始著史就是奉明帝之命。实则班固于永平元年(公元五十八年)始作《汉书》,五年后,有人上书明帝告他私改国史,因此被捕入狱。在此之前的五、六年中,非但不是奉命作史,反而是背君私纂。直至其弟班超上书为之辩白,明帝视其书稿后,才让他合法地撰写《汉书》。

(四)关于《后汉书》介绍:

该书在《后汉书》介绍中称范晔“在叙事中抑势利,薄公卿,褒党锢,尊独行”。(见上册)“党锢”向来被视作一种祸害,史称“党锢之祸”。《后汉书》列《党锢列传》,其意在表彰党人,抨击当时君主昏庸、宦官专权的黑暗朝政。范哗很明显是站在同情“党人”的立场上的,“褒党锢”似应改为“褒党人”。

(五)关于《明夷待访录》成书年代:

上一篇:形象设计大赛下一篇:任务1 认识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的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