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同步课介绍

2022-08-04

第一篇:初中历史同步课介绍

[初中历史]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案、同步练习(成套) 岳麓版29

历史:第3课 开元盛世 同步训练 (岳麓版七年级下)

1.武则天前一任的唐朝皇帝是( A.唐高祖 解析:答案:D 2.其当政时被称为有“贞观遗风”的皇帝是( A.唐高宗 B.武则天

D.唐玄宗 B.唐太宗

C.唐高宗

D.唐中宗

C.唐中宗

解析:“贞观遗风”是对统治者统治的一种赞美,唐玄宗是开元盛世,而唐高宗和唐中宗都没有太大的作为。武则天当政时期,统治比较稳定,经济继续发展,因此,称她的统治有“贞

答案:B 3.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 A.长安

解析:答案:A 4.唐朝的全盛时期出现在( A.唐太宗贞观年间 C.唐玄宗统治前期

B.D.唐玄宗统治后期

B.洛阳

C.杭州

D.开封

解析:唐朝的全盛是在唐太宗和武则天良好统治基础上实现的。在唐玄宗统治前期,社会稳定,经济空前繁荣,国力强盛,出现了开元盛世。但是,到了唐玄宗统治后期,出现政治内

答案:C 5.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A.最高统治者比较开明 C.统治阶级放弃了剥削

B.

D.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解析:在阶级社会里,无论任何时候,统治阶级都不会放弃剥削,只是有可能采取比较宽松

答案:C 6.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不同点是( A.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B.

C.经济繁荣发展

D.国力强盛

解析:此题是一通比较分析题,盛世局面主要表现在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等方面。唐朝开元盛世的出现标志着唐答案:A 7.(2005湖北宜昌中考,5)唐朝的全盛时期是指( A.文景之治 B.开皇之治

D.开元盛世

C.贞观之治

解析:文景之治出现在汉朝,开皇之治出现在隋朝,贞观之治指的是唐太宗统治时期,开元盛世指的是唐玄宗统治前期,此时,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答案:D 8.(2006湖南株洲中考,3)武则天遗言立无字碑,由后人评说自己功过。下列对武则天的评价最恰当的是( A.B.C.

D.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全盛

解析: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主要看他的所作所为对历史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武则天在位时,

答案:B

我综合我发展

9.

图1

解析:答案:曲辕犁 筒车 10.

图2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请完成:

(1)上述材料中的“开元”是指谁统治时期?你如何理解“公私仓廪俱丰实”? (2)请根据诗的内容描绘一下当时的社会景象。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阅读材料、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封建盛世局面的认识。而第(2)问是开放性的题目,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只要言之成理,符合当时的社

参考答案:(1)唐玄宗。一方面说明当时经济发达,国库充实,人民生活相对比较富足;但是,“私仓丰实”却有夸大之嫌,因为即使在盛世,普通老百姓仍然受到沉重的剥削,生活

(2)可用府库充实、丰衣足食、人丁兴旺、户口众多、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等词语进行描述。可自由发挥。

11.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前期的用人有何共同特点?

解析:此题是一道比较分析题,要求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出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前期

参考答案:都能选贤任能。唐太宗任用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和能征善战的大将李靖等;武则天首创殿试,开武举,立“自荐”求官制度,提拔任用狄人杰等名相;唐玄宗选拔德才兼备的姚崇、宋璟、张九龄为相,亲自考核和选用县令。

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一帆风顺,合家幸福!

第二篇:[初中历史]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案、同步练习(成套) 岳麓版33

历史:第5课 唐代的中外交往 同步训练(岳麓版七年级下)

自主广场

我夯基我达标

1.唐朝陆路交通的中心、国际性的大都市是( A.长安 B.广州

C.登州

D.扬州

解析:唐朝的陆路交通是以都城为中心的,当时唐朝的都城长安也是一座国际知名的大都市。答案:A 2.唐政府在广州设立的市舶司是(

) A.管理城市贸易的官署 C.管理外国人的官署

B.D.管理对外贸易的官署

解析:唐政府在广州设立的市舶司主要管理对外贸易,它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设置的管理对外贸易的答案:D 3.遣唐使团规模、人数居各国之首的国家是( A.天竺 B.日本

C.大食

D.新罗

解析:唐朝与70答案:B 4.能用鼻嗅的方法辨别药物,被日本医学界奉为始祖的是( A.玄奘 B.空海

C.僧一行

D.鉴真

解析:鉴真东渡日本后,除了传播佛教,还把唐朝的建筑艺术、医药知识、绘画等传给日本,其中用鼻嗅的方法辨别药物,开创了日本医药的先河。 答案:D 5.玄奘西游时唐朝在位的皇帝是( A.唐高祖 解析:答案:B 6.(2005重庆中考,7)唐朝对外交往活跃,唐文化辐射周边各国。其中,仿照汉字创制了本国文字的是( A.新罗 B.天竺

C.日本

D.大食 B.唐太宗

D.唐玄宗

C.唐高宗

解析:8世纪前期,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语言记录工具,后在利用汉字标音表意的基础上,创

答案:C 7.唐朝时,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

) A.传播先进的日本文化 C.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

B.加强中日之间的D.求取佛教教义

解析:把唐朝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科技文化带回日本是遣唐使来华的主要目的。A、D两项不符合史实;B答案:C 8.我国历史上最早管理对外贸易的官署的设置地点是( A.长安 B.广州

C.扬州

D.登州

解析:唐政府在广州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设置的管理对外贸易的

答案:B

我综合我发展

9.识读右图,完成问题:

(1)请写出右图的名称。

(2)右图反映的是一种什么历史现象?其基本情况怎样?有什么作用?

解析:掌握教材上的图片信息不难回答第(1)问,此图是日本向中国派遣唐使的海船,说明当时日本与中国联系密切,在政治制度、文化传统方面,中国一直对日本有着重要的影响。

参考答案:(

1(2)反映出日本向唐朝派出遣唐使团。基本情况:从贞观年间开始的200年内,日本先后13次派出遣唐使,且规模庞大,最少的一次有260余人,最多的达五六百人。作用:

遣唐使及高僧、留学生把唐朝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科技文化带回日本,推动了日本的社会改革,促进了日本经济文化的发展。 10.阅读下列材料:

请完成:

(1)请解释“鉴真盲目航东海”的含义。 (2)诗中的“道艺”和“唐风”分别指什么?

解析:第(1)问鉴真双目失明到日本反映了他不畏艰险的精神。第(2)问要了解“道”“艺”“风”是指什么,“道”主要是说佛道,“艺”是指唐朝的各种技术和技艺,“风”是指风俗。

参考答案:(1)鉴真第六次东渡日本时已双目失明,但他不畏艰险,终于克服重重困难向东

(2)“道艺”指佛教和唐朝的建筑、技术、医药知识及绘画技艺等;“唐风”指唐朝的文化风俗。

11.唐朝对外交往盛况空前,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威望。据此完成: (1)你认为唐朝时期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是什么? (2)请用相关史实说明,频繁的对外交往对唐朝有何影响?

解析:唐朝时外交活动活跃的原因可从三个方面去分析:经济文化领先、对外交通发达、开

参考答案:(1)唐朝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唐政府实行对外

(2)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如唐朝商业的繁盛,城市的繁荣,对外贸易的发展等;促进了我国文化的繁荣:如高丽乐、胡旋舞、天竺的佛经、石窟艺术、佛塔寺院建筑技术、大食的伊斯兰教等对我国的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2.鉴真和玄奘有哪些共同点?

解析:该题旨在考查通过综合分析比较历史人物的能力。答题的关键在于必须对鉴真和玄奘

参考答案:都具有出生入死、百折不挠的献身精神;都以高深的学问、渊博的知识受到人们的尊敬;都对传播先进的中国文化、密切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一帆风顺,合家幸福!

第三篇:2018年秋八年级历史上册同步测试:第9课 辛亥革命

第9课 辛亥革命

0

1知识管理

知识点1 革命志士的奋斗

萍浏醴起义:1906年冬,同盟会会员刘道

一、蔡绍南在萍乡、浏阳、醴陵发动武装起义,一个多月后失败。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虽然失败,但是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安庆起义:1907年夏,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与清军激战四小时后失败,徐锡麟死难。革命党人秋瑾被捕遇难。

广西起义:1907年,孙中山、黄兴筹划领导,起义军奋战七昼夜,最终失败。

广州黄花岗起义:1911年,黄兴提前发动广州起义,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将收敛到的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于黄花岗,称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知识点2 武昌起义

经过: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武昌全城被起义军占领。随后,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成果: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为都督。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影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1.辛亥革命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不能说它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君主专制(封建帝制)是封建制度的一部分,属于政治制度,始于秦始皇,辛亥革命后终结。

2.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中国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0

2基础过关

知识点1 革命志士的奋斗

1.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同盟会影响下的江西萍乡和湖南浏阳、醴陵地区的会党和矿工发动反清武装起义,关于这次起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 ...A.这次起义未能成功

B.领导者是刘道一和蔡绍南 C.这次起义扩大了同盟会的声望

D.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二次武装起义

2.“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是某革命家的豪迈诗篇。因歹徒告密,其在浙江绍兴被捕遇难,此人是(B) A.刘道一

B.秋瑾

C.黄兴

D.蒋翊武

3.下图是1911年4月27日晨,黄兴向党人写的绝命书,表示他效命疆场,视死如归的革命决心。这发生于哪一事件前(C)

A.中国同盟会成立

B.萍浏醴起义 C.广州黄花岗起义

D.安庆起义 知识点2 武昌起义

4.“壮哉!武昌首义,一枪打翻封建帝制;伟哉!天下响应,万众擎起民主共和。”这副对联中的“武昌首义”发生在(B) A.1898年

B.1911年 C.1919年

D.1927年

5.武昌起义是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武昌起义的主要力量是(B) A.爱国学生

B.湖北新军 C.知识分子

D.地主阶级

6.辛亥革命爆发后,独立浪潮迅速席卷全国,下图中首先脱离清政府独立的是(A)

A.a—湖北省

B.b—湖南省 C.c—安徽省

D.d—江西省

7.林伯渠说:“对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这段话旨在强调(A) A.辛亥革命意义重大

B.广大民众尚未觉悟 C.革命时机不够成熟

D.革命缺乏社会基础

0

3能力提升

8.历史学家陈旭麓曾说过:“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其中的“它”指的是(C)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9.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大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由此推论,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A)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和自由权利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

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中山

材料二:湖北军政府成立时的情景(下图)。

材料三: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下了一个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一是孙中山对哪一事件的评价?该事件有何意义?

答案:黄花岗起义。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2)材料二中的湖北军政府成立于哪一年?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答案:1911年。辛亥革命(或武昌起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方面来分析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理由。 答案: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04

直击中考

11.(庆阳中考)徐中约曾说:“它结束了长达两千余年的王朝时代,中国不再隶属于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而归属于全体民众。”这里的“它”是指(C)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第四篇: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0课《陈胜吴广起义》同步测试 川教版

第10课 陈胜吴广起义

一、学习导引 1.秦的暴政

(1)焚书坑儒: 年,秦始皇下令在全国范围内“ ”。第二年他又在咸阳郊外活埋一批反对他的 和方士。愚蠢而残暴的“焚书坑儒”是秦始皇专制统治在 领域的集中表现。

(2)残酷的剥削:秦始皇统治时期,农民要把收获物的大部分作为 交给政府,还要被征发去服兵役和徭役。

(3)严酷的刑罚:秦朝的刑罚极端严酷,成千上万的人被割鼻、斩脚、处死,被投入监牢、罚做苦役的更是不计其数。

(4)秦二世昏庸残暴:秦始皇死后,他的小儿子 与赵高、李斯勾结夺得皇帝位置,称为 ,秦二世更加昏庸残暴 。

2.大泽乡起义

(1)时间:公元前 年 (2)地点: (3)领导人: 和

(4)意义:是我国历史上 (5)经过:大泽乡起义后不久,起义军占领 , 自立为王,建立 政权。他派一支队伍向西攻入函谷关,打到距咸阳很近的 。在秦二几十万人马的阻击下,起义军战斗失败,损失惨重,被迫东撤。这时, 被部下杀死,起义军力量进一步削弱。秦军扑向陈县,陈胜指挥起义军英勇反击失利后,率军转移,途中被叛变的车夫杀害。 3.秦朝的灭亡

(1)巨鹿之战:陈胜、吴广牺牲后,项羽、刘邦的队伍逐渐强大起来。后来,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歼灭秦军主力。 (2)秦朝的灭亡:

公元前207年,刘邦率起义军进入关中,逼近咸阳。子婴出城投降,秦朝灭亡。

二、夯实基础

1.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发布焚书令。焚书令的建议人是 ( ) A.蒙恬 B.李斯 C.白起 D.廉颇

用心

爱心

专心 1 2.秦始皇发布“焚书令”的时间是 ( ) A.公元前221年

C.公元前213年

B.公元前220年 D.公元前216年

3.秦始皇“坑儒”的对象有①儒生②方士③道士④农民 (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秦始皇专制统治在文化思想领域的集中表现是 ( ) A.统一文字 B.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C.刑罚严酷

D.焚书坑儒

5.秦朝政府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有 ( ) ①农民缴纳大部分收获物作为赋税 ②征发农民去服兵役 ③征发农民去服徭役

④农民缴纳一定数量的秦半两钱作为赋税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秦朝刑法残酷,一人有罪,周围邻里都要受到牵连,这叫 ( ) A.族诛 B.车裂 C.腰斩 D.连坐法

7.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的领导者是 ( ) ①陈胜 ②项羽 ③吴广 ④刘邦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8.大泽乡起义建立的政权名称是 ( ) A.张楚 B.楚

C.陈

D.吴

9.吴广被部下杀死的地点是 ( ) A.咸阳 B.陈县

C.荥阳

D.巨鹿

10.显赫一时的秦朝,亡于 ( ) A.匈奴进攻 B.农民起义 C.宫延政变 D.武将夺权 11.下列哪一次战役中,秦军主力被歼灭,从此便无力抵抗农民起义军了。 ( ) A.长平之战 B.桂陵之战 C.巨鹿之战 D. 赤壁之战 12.秦军主力被消灭的地点是在 A.咸阳 B.陈县

C.荥阳

D.巨鹿

13.陈胜、吴广牺牲后,由他们发动的农民起义仍在继续发展。其中重要的农民军有( )

①刘邦 ②项羽 ③黄巢 ④刘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4.把对秦末农民战争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挑选出来 ( )

用心

爱心

专心

2 A.爆发于大泽乡 B.建立过农民政权 C.推翻了秦朝统治 D.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15.秦朝是被下列的哪支农民军灭亡的 ( ) A.陈胜 B.吴广

C.刘邦

D.项羽

16.有资料形容秦朝时“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意思是道路上挤满了穿囚衣的犯人,监狱里关满了人,如同集市一样。这些现象说明了 ( )

A.刑法严酷,人民经常受处置 C.人们的法制观念淡漠

B.当时社会治安混乱 D.国民素质不高

17.秦朝的暴政对社会造成的最根本的影响是 ( )

A.阶级矛盾尖锐 C.人民生活痛苦

B.政局动荡不安 D.生产力严重破坏

18.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 A.前往渔阳戍边的农民因雨误期 B.陈胜、吴广杀死了押送他们的军官 C.戍边农民的极力鼓动 D.秦朝的暴政

19.下列列举的哪两次战役决定着秦王朝的成与败 ①桂陵之战②长平之战③城濮之战④巨鹿之战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0.秦末农民战争中,对推翻秦朝统治起到决定作用的是 ( ) A.陈胜、吴广起义军打到咸阳附近

C.项羽率军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

B.刘邦直逼咸阳

D.秦二世被杀

21.根据你学过的知识,下列四本书在焚书坑儒之后,还能阅读的是 ( ) A.《孟子》 B.《道德经》 C.《周易》 D.《论语》

22.“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诗中提到的两个重大事件是秦末农民战争和 ( )

A. 统一中国 B. 焚书坑儒 C.楚汉之争 D.修筑长城

23.成语典故“破釜沉舟”与下列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 ) A. 孙膑 B.刘邦 C.项羽 D.吴广

用心

爱心

专心

3

三、综合训练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材料二:就人类文明史而言,对书籍和读书人的迫害时时都在发生从未中止。类似“焚书坑儒”这样的举动在中国历史上既非第一次,更远远算不上最大的一次。“焚书“更早在秦始皇之前一个半世纪即已发生:在商君教引下秦孝公“燔《诗》、《书》而明法令”。如果我们重新查帐的话,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直接后果真算不得十分严重。

请回答:(1)两则材料所说的是历史上的什么事件?

(2)当时统治者是谁?他采纳谁的建议而实行的?他“烧残书籍”的目的何在?

(3)这次事件中在民间得以保留的书籍有哪些?

(4)材料中“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指的是什么局面?

(5)两则材料中,对于此事有不同的看法,你同意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25.秦始皇设想,秦朝的江山传至二世、三世以至千万世,结果只传至秦二世就灭亡了,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个短命的封建王朝,它在我历史上存在了的时间是 ( ) A.10年 B.15年

C.25年

D.30年

26.陈胜、吴广起义与历代农民战争不一样,其独特的历史作用是 ( ) A.首先提出平分田地的口号

B.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C.以大无畏的精神,推翻了封建王朝 D.攻占郡县,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统治

27.下列战役哪一次与其他三次性质不同 ( )

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围魏救赵

D.城濮之战

用心

爱心

专心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元前209年,有900多贫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边境,他们走到蕲县时,遇上大雨,道路被冲毁,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误期就要处死,他们中的两个小队长,杀死了两个押送的军官,领导大家举行起义。

材料二:见右图

请回答:(1)这次起义的名称是什么?这次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图中的两个中心人物可能是谁?其中哪一位后来自立为王。

(3)这次起义的口号是什么?

(4)这次起义最终的结果如何?原因是什么?

(5)请试着分析出这次起义有何意义?

29.对于秦始皇的评价,历来是史学界所争论的焦点,有人称他为“千古一帝”,有人称他是个十恶不赫的暴君。你通过学习秦朝的历史后,谈一谈你的看法。

30.在历史课上,小文发言说:“陈胜、吴广所以起义,是因为在前往渔阳戍边的途中遇雨误期,按秦律当斩,才揭竿而起的,如果说没有遇到大雨,秦末农民战争就不会爆发了。”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试结合所学史实评析这一观点。

用心

爱心

专心

5 秦朝在中国历史上起了什么重要作用? 用心

爱心

专心6

31.

第10课 陈胜吴广起义

1.B 2.C 3.A 4.D 5.A 6.D 7.C 8.A 9.C 10.B 11.C 12.D 13.A 14.D 15.C 16.A 17.D 18.D 19.C 20.21.C 22.B 23.C

24.(1)焚书坑儒。(2)秦始皇。李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3)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4)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5)这种做法不可取。这种做法虽然对巩固统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它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对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莫大的损失。拓展探究典型题 综合题25.B 26.B 27.A 28.(1)大泽乡起义。秦的暴政。(2)陈胜和吴广。陈胜。(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4)结果被镇压下去,原因是秦军的强大。(5)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29.秦始皇可以称为千古一帝。理由:他顺应了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劳动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以上说明秦始皇对我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可以称得上是千古一帝。

秦始皇是一位暴君。他广建宫殿陵墓,修建豪华的阿房宫和骊山陵墓,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统治时期,赋税沉重,农民要将收获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他还制定了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所以说他是一位暴君。

30.题中观点是错误的。因为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它主要表现在: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刑法和秦二世的残暴统治。以上几点表明了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必然性,途中遇雨而误期,只是战争爆发的表面原因。因此,如果陈胜、吴广在途中没有遇到大雨,秦末农民战争也必定会爆发,只不过是时间的迟早问题。

31.(1)首先: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政权,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2)其次,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用心

爱心

专心 7 (3)再次,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4)最后,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32.D 33.C 34.B 35.D

用心

爱心

专心 8

第五篇:历史:第10课《民主法制建设》同步训练(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

中考资源网

第10课 民主法制建设

自主学习:

一、依法治国基本国策的确立: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建设” 作为基本方略写进宪法。

从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终于找到并已经开始步入实现国家的康庄大道。

二、《刑法》和《民法通则》的颁布:

1.《刑法》:

⑴年7月,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同时还通过、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⑵年3月,全国人大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作了重大修订。

2.《民法通则》:

⑴目的:适应建立的要求。

⑵通过时间:年4月通过。

⑶实施时间:年1月起实施。

⑷意义:为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村民自治:

1.法律依据:1987年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的《》。

2.核心内容:、、、。

3.意义:

⑴是社会主义民主在农村最广泛的实践。

⑵也是、密切干群关系、的重要举措。

课时训练:

1、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作为基本方略写进宪法。

A “一国两制”B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C “改革开放”D “邓小平理论”

2、标志着我国法制建设进入历史新时期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颁布

C.《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颁布

D.《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颁布

- 1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上一篇:测绘类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村环境整治表态发言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