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方面的读书笔记

2024-04-26

地理方面的读书笔记(精选10篇)

篇1:地理方面的读书笔记

我国自古老师教导学生,重视“因材施教”。近代教育心理学家则更加系统地从学生学习的心理活动中,找出其心理规律,指导教学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这本书就是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曹理教授在北京市城镇、农村选取典型学校,在三十余所大中小学,向两千余名师生进行了有关音乐学习心理、音乐能力发展及音乐教师素质等多项问卷的调查与测试,取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在汲取国内外课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以分析和研究,编纂而成的,是一本切于实用的教材和参考用书。

全书四个部分共十四章节,分别从音乐基础心理、师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进行阐述,尤其是第四部分对音乐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心理效应及形成的音乐教学模式对于音乐教师的教学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拜读了曹理老师的著作《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感触颇深。

在音乐教学中,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音乐是怡情悦性的艺术,学生学习音乐,不论是学音乐知识技能、音乐欣赏,还是从事音乐表演和创作,心理活动都很活跃。音乐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应当密切注意,才能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效率。研究表明,在儿童学习音乐的诸多心理中,兴趣是儿童主动学习的唯一动机。那么,音乐兴趣产生的途径有哪些呢?

第一,对音乐的兴趣就产生在追求音乐美的过程中。美的事物不仅使人获得美感,而且是产生兴趣的源泉。比如当你聆听美妙的歌曲时,你就会被音乐感染,会跟着轻声哼唱,想去学习它,希望自己也能演唱,这是音乐本身就具有的`美,它是激起学生强烈兴趣的重要因素。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会和感受音乐的美,例如,学习歌曲之前,可以先让学生听一听歌曲或由教师范唱歌曲,感受歌曲优美的旋律,让学生说说听后的心情,是高兴还是忧伤,感受歌曲的情绪。在学唱歌曲时,还可以启发学生想象体会,感受歌曲的意境。无论是生动的歌词还是优美的旋律都可以成为教师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因素。

第二,兴趣就在探索和创造的过程中。兴趣和创造是两个相互作用的因素,动听的歌声,美妙的琴声固然能吸引学生,但是在教学中让学生加上简单的律动或尝试为歌曲编配打击乐,让学生参与到音乐实践中来,更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第三,音乐的兴趣还在于愿望和获取成功的过程中。如音乐课程的改革,乐器进课堂,竖笛成为首选。在教学时,我先为学生示范演奏了《梁祝》,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然后从最简单的小曲教起,当他们经过学习能够演奏一两首乐曲时,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根据儿童的心理,成功使他们得到了满足,满足的同时又进一步产生了兴趣。从而使得他们在竖笛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持续不断的动力。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感到高不可攀,丧失兴趣,而要让学生经常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兴趣。

总之在儿童时期,由于儿童的认知和思维能力有限,不可能对某一事物作出理性的判断,或像成人那样为了某种需要去做。他们只凭自己的兴趣,并且这种兴趣还是不持久的,很容易发生变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第一位。

篇2:地理方面的读书笔记

(一)整理概率论的基本内容:包括样本空间,事件,概率,条件概率,独立事件,贝叶斯公

式,全概率公式;并给出相应概念的若干应用例子。整理概率的基本性质,包括概率的有限可加性,单调性,连续性等。

(二)给出随机变量的定义,对引入随机变量的必要性(或为什么引入随机变量)给出你的理

解;给出随机变量的累计概率分布函数,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质量函数和连续性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函数的定义;并总结几类重要的离散型和连续型随机变量。

(三)介绍Riemann-Stieltjes的积分定义是怎么回事,给出随机变量的期望的Riemann-Stieltjes

定义,并在此基础上给出离散型和连续性随机变量的期望的具体计算公式;总结期望的性质。

(四)给出随机变量的联合分布函数的定义,并引入两个随机变量的独立性的定义;利用联合分布函数,联合概率质量函数,联合概率密度函数,期望,方差,母函数等概念描述两个随机变量是独立的条件。

(五)给出条件期望的引入过程,条件期望的定义和若干重要性质,包括全期望公式,举例说

明全期望公式的重要性。

(六)给出利用逆变换方法模拟分布函数为F(x)的随机变量的理论基础,并给出模拟指数随机

变量和二项随机变量的具体过程。

(七)给出随机过程的定义和相关理解(包括随机过程与随机变量的区别和联系),给出随机

过程的有限维分布函数族的定义,并举例如何求解随机过程的一维和二维分布函数。

(八)总结随机过程的若干数字特征的定义和理解,包括均值函数,方差函数,协方差函数,相关函数,互相关函数,互协方差函数。

(九)总结几种重要的随机过程的定义和相关理解,包括正交增量过程,独立增量过程,马尔

篇3:地理方面的读书笔记

一、专题地图的制作

地理信息系统在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能够很好的体现出其优越性, 尤其是对于一些专题的研究过程中必须以详实的数据为依托, 并且最后能够借助有效的呈现方式让数据非常直观的说明问题。在传统的地理课程的教学中碰到这类问题时教师们往往只能将课前搜集整理到的数据进行归纳整理, 然后将这些信息转述给大家, 在此基础上再来进行相关问题的分析论证。这样的授课方式效率不仅十分低下, 这样的信息呈现模式也很难带给学生们直观的感受与体验。地理信息系统的出现则极大的改善了这一障碍, 系统内已经搜集了大量有效数据, 教师只需要在用的时候将数据提取出来即可。此外, 系统还能够针对性很强的展开对于某一研究专题的图表制作, 绘制出的图表不仅非常直观, 数据的呈现也很准确。往往借助这些专题图就能够很好的将这些研究问题得以解决。

专题图是地理信息系统中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种地图。专题地图又称特种地图, 是一种着重表示一种或数种自然要素或社会经济现象的地图。在地理信息系统中可以展开很多有针对性的专题地图的制作工作。例如:在和学生们讲到《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时, 我会利用“2013年中国各省GDP数据”来制作出“2013年中国各省GDP分级设色专题图”, 地图上还可以添加各省名称注记。专题图的特征在于它非常直观, 例如上述专题图中可以用颜色的深浅来代表2013年各省GDP数值的大小, 颜色深代表GDP数值大, 颜色浅代表GDP数值小。通过观察“2013年中国各省GDP分级设色专题图”, 我们可以看到东部省区显示的颜色最深, 中部省区次之, 西部省区显示的颜色最浅, 表明我国东、中、西部省区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专题图制作出来后往往能够让某个问题或者自然要素非常直观的在图上得以显现, 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从宏观层面认识一些社会现象, 也能够深化学生们对于相关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知。

二、叠层分析的展开

在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中, 许多综合性较强、较为复杂的问题分析中都会涵盖与涉及到多个要素, 只有从不同层面展开对于相关问题的全面分析与比较, 才能够让学生们真正体会到相关知识点。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叠层分析功能很好的为这一教学过程提供了契机, 智能化的系统中能够实现对于多元素、多层面的数据展开叠加呈现与分析, 这就实现了在一个界面内同时分析多个问题的可能, 也为地理教学中复杂问题的探究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叠置分析是指将代表不同主题的各个数据图层进行叠置产生一个新的数据层面, 叠置结果综合了原来两个或多个层面要素所具有的属性。例如, 在学习《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时我和大家谈到了我国的西部大开发, 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来制作“中国西部大开发省区和非西部大开发省区分色显示专题图”, 并制作、叠加“中国各省多年GDP饼状专题图”。通过两图层的叠加显示, 我们可以看到实施西部大开发省份的GDP数值都比较小, 国家正是为了缩小和东部经济发达省份之间的差距, 才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

三、空间查询分析

在地理课程的学习中, 许多知识都涉及到对于空间位置以及相关信息的查询与了解, 这也是学生们需要逐渐习得的一种能力。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在空间信息以及相关维度的资讯的获取上是较为落后的, 学生们可以了解到的往往局限于课本内知识, 或者是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们提供的一些有限的知识拓宽与延伸。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学生虽然能够一定程度掌握课本中的教学重点, 但是, 对于知识点的深度理解却并不容易做到。地理课程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们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 还要培养学生在此基础上具备一定的从地理层面分析某一现象或者某一变化, 这才是学生的综合地理素养的体现, 而地理信息系统在课堂上的使用则很大程度为这个教学目的的实现提供了素材。

空间查询, 也称几何查询, 是指基于电子地图数据图层间的拓扑关系来选择一个或多个图层中的地理要素。空间查询分析不仅是地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个非常常用的功能, 这个功能也能够很好的辅助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例如, 在给学生们讲到《交通运输布局》时可以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叠加显示“中国主要干线铁路”、“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和“中国县级行政区划”图层数据, 这不仅能够非常高效的实现这三个层面的信息数据的汇合, 也能够借助这一系统同时展开对于多要素的分析, 这将能够极大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此外, 空间查询分析还能够实现一些智能的信息提供。例如:通过“位置选择”对话框可以进行相应查询条件值的设置———即利用京广铁路线来选择京广线所穿越的县市区, 我们可以看到红色突出显示的多边形即为京广铁路线穿越的县市区。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空间查询分析相当智能, 不仅会地理课程的教学提供了许多准确高效的信息, 也极大的降低了多层面信息的获取难度。

篇4:地理方面的读书笔记

一、专题地图的制作

地理信息系统在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能够很好的体现出其优越性,尤其是对于一些专题的研究过程中必须以详实的数据为依托,并且最后能够借助有效的呈现方式让数据非常直观的说明问题。在传统的地理课程的教学中碰到这类问题时教师们往往只能将课前搜集整理到的数据进行归纳整理,然后将这些信息转述给大家,在此基础上再来进行相关问题的分析论证。这样的授课方式效率不仅十分低下,这样的信息呈现模式也很难带给学生们直观的感受与体验。地理信息系统的出现则极大的改善了这一障碍,系统内已经搜集了大量有效数据,教师只需要在用的时候将数据提取出来即可。此外,系统还能够针对性很强的展开对于某一研究专题的图表制作,绘制出的图表不仅非常直观,数据的呈现也很准确。往往借助这些专题图就能够很好的将这些研究问题得以解决。

专题图是地理信息系统中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种地图。专题地图又称特种地图,是一种着重表示一种或数种自然要素或社会经济现象的地图。在地理信息系统中可以展开很多有针对性的专题地图的制作工作。例如:在和学生们讲到《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时,我会利用“2013年中国各省GDP数据”来制作出“2013年中国各省GDP分级设色专题图”,地图上还可以添加各省名称注记。专题图的特征在于它非常直观,例如上述专题图中可以用颜色的深浅来代表2013年各省GDP数值的大小,颜色深代表GDP数值大,颜色浅代表GDP数值小。通过观察“2013年中国各省GDP分级设色专题图”,我们可以看到东部省区显示的颜色最深,中部省区次之,西部省区显示的颜色最浅,表明我国东、中、西部省區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专题图制作出来后往往能够让某个问题或者自然要素非常直观的在图上得以显现,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从宏观层面认识一些社会现象,也能够深化学生们对于相关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知。

二、叠层分析的展开

在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中,许多综合性较强、较为复杂的问题分析中都会涵盖与涉及到多个要素,只有从不同层面展开对于相关问题的全面分析与比较,才能够让学生们真正体会到相关知识点。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叠层分析功能很好的为这一教学过程提供了契机,智能化的系统中能够实现对于多元素、多层面的数据展开叠加呈现与分析,这就实现了在一个界面内同时分析多个问题的可能,也为地理教学中复杂问题的探究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叠置分析是指将代表不同主题的各个数据图层进行叠置产生一个新的数据层面,叠置结果综合了原来两个或多个层面要素所具有的属性。例如,在学习《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时我和大家谈到了我国的西部大开发,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来制作“中国西部大开发省区和非西部大开发省区分色显示专题图”,并制作、叠加“中国各省多年GDP饼状专题图”。通过两图层的叠加显示,我们可以看到实施西部大开发省份的GDP数值都比较小,国家正是为了缩小和东部经济发达省份之间的差距,才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

三、空间查询分析

在地理课程的学习中,许多知识都涉及到对于空间位置以及相关信息的查询与了解,这也是学生们需要逐渐习得的一种能力。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在空间信息以及相关维度的资讯的获取上是较为落后的,学生们可以了解到的往往局限于课本内知识,或者是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们提供的一些有限的知识拓宽与延伸。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学生虽然能够一定程度掌握课本中的教学重点,但是,对于知识点的深度理解却并不容易做到。地理课程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们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在此基础上具备一定的从地理层面分析某一现象或者某一变化,这才是学生的综合地理素养的体现,而地理信息系统在课堂上的使用则很大程度为这个教学目的的实现提供了素材。

空间查询,也称几何查询,是指基于电子地图数据图层间的拓扑关系来选择一个或多个图层中的地理要素。空间查询分析不仅是地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个非常常用的功能,这个功能也能够很好的辅助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例如,在给学生们讲到《交通运输布局》时可以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叠加显示“中国主要干线铁路”、“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和“中国县级行政区划”图层数据,这不仅能够非常高效的实现这三个层面的信息数据的汇合,也能够借助这一系统同时展开对于多要素的分析,这将能够极大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此外,空间查询分析还能够实现一些智能的信息提供。例如:通过“位置选择”对话框可以进行相应查询条件值的设置——即利用京广铁路线来选择京广线所穿越的县市区,我们可以看到红色突出显示的多边形即为京广铁路线穿越的县市区。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空间查询分析相当智能,不仅会地理课程的教学提供了许多准确高效的信息,也极大的降低了多层面信息的获取难度。

总之,地理信息系统的引入极大的提升了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效率。它不仅能够实现专题地图的制作,还能够让叠层分析很好的得以展开,此外,空间查询分析功能也能够很好的展开对于复杂地理问题的探析。这些都是对于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推进。

篇5:关于地理课程标准的读书笔记

学号:20082613630

姓名:卢美娇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前言中提到“ 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地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对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

正是因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公民的地理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同时对地理教育和地理课程改革也提出了新的更大的挑战。现代社会对公民的要求是科学的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也就是说,要求人们在对地理知识的基本掌握和熟悉运用的基础上,坚持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产生破坏的发展,即一种长远的,可持续性的发展理念。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人们可以形成文明的生活和生产方式,这是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适应环境,改变环境的结果。

为了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的要求,地理科学得以迅速发展,地理信息技术得以广泛的应用,而这两者的发展又对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的课程标准已不再适应现在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以现代社会的发展背景为基础的新的课程标准,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课程设计思路中提到,“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地理原理、地下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知识的传授,不能单纯的基于理论,而是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说不做和只做不说,都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因此新课程标准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任何一门学科知识的传授,都不只是单纯的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规律的掌握与应用以及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同样地理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了解地理知识,分析地理事实,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即学会运用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地理原理、地下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理以及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的理论。

《标准》总结了过去几十年来的经验和教训,要求学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学生在探究和交流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结论,在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机制中获得发展。

新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尝试着从生活中发现,只有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才能够更积极的想方法去解决,从而自主的搜集资料,提出思路,自主探究,得出结论。这样就带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同时学生在探究和交流过程中得出结论,又可以发现闪光点,有利于教学的进行和知识的积累。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锻炼,通过自身探搜得到结论,受到鼓励,这就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中学地理教学长期以来主要是强调以知识传播为主,识记材料多,试图以此使学生获得终身够用的地理知识,然而事实告诉我们,这是做不到的。时代在发展,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地理知识也在不断更新。据统计,从1750年到1900年,人类的知识是150年增加一倍,此后是50年增加一倍,而到60年代以后,几乎是每10年再增加一倍。到21世纪,人们则处于“知识爆炸”时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西部大开发、南水北调、高新技术产业、交通和通信发展等层出不穷,反映在地理教育中所要增加的内容越来越多。但是,由于教学时数和教材的限制,教学内容不可能无限制地增加,因此,必须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独立汲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

篇6:地理与贸易读书笔记

我这次读的是保罗的《地理和贸易》,本书中克鲁格曼围绕经济地理学的三个传统议题展开讨论:中心和外围、地方化以及地区和国家。克鲁格曼的核心思想是:我所谓的“经济地理”是指“生产的空间区位”,也就是说,经济学的这个分支关注的是息息相关的事件发生在何处。他也指出经济学家忽略空间区位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分析工具来严谨的思考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随即论述了为什么要研究经济地理,说明了经济活动最突出的地理特征“集中”导致的收益递增,强调了研究经济地理的重要性有三个,首先是国家内经济活动的区位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其次国际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之间的界限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了,以欧洲发展为例,最重要的原因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想和实证的实验室。

第一章中克鲁格曼构建了基本的中心-外围模型,论证如下观点:产业的地理集中来源于需求的外部性(或曰本地市场效应),这种外部性最初可能来自偶然,但随后就遭遇了累积循环的推动——自我实现,另外还有运输网络效应在分析时也值得考虑。中心—外围的模型依赖于收益递增、运输成本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假设了东部西部制造业份额、人口份额和运输成本,他用公式和图像形象的表示出了地理集中这一问题,并证明这种模式取决于较大的规模经济,较低的运输成本,以及制造业在支出中较大的份额这三者的某种结合。他在本章中还例举了一个有趣的制造带例子,通过该例告诉我们:收益递增和累积过程无所不在,通常是历史上的偶然事件发挥一种决定性的作用;需求的区位决定了生产的区位,生产的区位又决定了需求的区位。

第二章利用马歇尔外部性(分别是劳动力共享、中间产品投入和知识外溢)分析了地方化的起源与演变,并利用美国数据和案例进行了论证。前两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至少一定程度的规模经济,这样才能在效率上产生差异。厂商从好时光时支付的低工资中获得的收益,超过了他从坏时光时支付的高工资中所遭受的损失。厂商想使工人相信,他们不会利用它们作为垄断买方的力量,以便它们可以将工人吸引到它们的生产地区。但是,这样做唯一可置信的方式是该地区有足够多的厂商,使工人确信竞争很激烈。美国的地方化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故事,美国工业化的整个过程都有类似的故事,一些小的偶然事件导致了一个或两个久盛不衰的生产中心的兴起。当然,对经济学家来讲,这里重要的并不是最初的偶然事件,而是使此类偶然事件有如此大且持久的影响的累积过程。的确,肯定存在某种产品周期,在这个周期中,突然出现的新兴行业刚开始在一些工业地区兴起,然后,随着他们变得越来越成熟,又分散到全国各地了。在实证证据中,克鲁格曼运用了美国制造业的“区位基尼系数”,其值越大则表明产业在空间的分布越不均匀。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许多行业确实在地理上非常集中,比如汽车,但是大部分高度集中的产业并不是尖端高技术部门,而是与纺织相关的行业聚集,当然也不排除数据不完善的影响。

最后把目标转向了现实,将先前的模型与结论应用到了对欧盟的分析。在讲地区和国家中,克鲁格曼颠倒了前两讲的次序,先讲低层问题再论述宏观经济层次。首先强调了国家这一概念,国家能够通过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要素流动、贸易流动。贸易既是间接地交易生产要素的一种方式,也是获得地方化经济的一种方式。克鲁格曼以当时正在一体化进程中的欧洲为实例,讨论欧洲一体化之后产业格局的改变。国家之间的界限将被淡化,贸易、资本和劳动力流通的障碍也将不复存在,原有的产业中心之间将会有一次结构性的调整,从地方化、中心—外围的角度研究欧洲各产业的空间区位。

在结束语中,克鲁格曼再次强调了贯穿本书始终的两个核心观点:跨空间交易会带来成本和生产中有规模经济。正是基于这两点,产业才会在空间集聚,并且这种集聚一旦形成就能自我保持下去,因此经济学才需要关注空间现象,虽然它们从来没有能够成为主流经济学的一部分。克鲁格曼还认为经济学已经具备了将市场结构模型化的能力,在扫清了最后的这一障碍后,对经济地理的研究将为从根本上重新思考经济学提供支持。

篇7:《初中地理有效备课》读书笔记

一、课前备课是关键

备课当然的要备内容、备材料、备教具、备学生、备方法等。在这中间我认为最最关键的是备学生、备方法。这不仅仅是对我们青年教师的要求,对于老教师亦然。经过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教学,各位老师在地理基本知识方面不会存在大的问题, 但是,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一些老师在课前备课时只备内容, 不管学生, 不备方法, 导致教学效果不好。殊不知我们的学生已经发生了太大的变化。我们必须研究我们的学生, 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 根据现代教学的要求, 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应注重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和锻炼

1、激发地理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基础,也是感知的前提,它作为一种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而对于地理这门学科来说,在教学进程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用多种电教媒体组合形式进行激趣引思,不仅能向学生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示地理事物现象和发展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

现代教育媒体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等。具有形声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它主要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并用,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比较容易,也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计算机教学,可根据教学需要将要表现的地理事物由小变大、化远为近,是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由快变慢或由慢变快,可将事物的本质要素突出地展现于学生面前。例如通过电脑动画可以模拟两亿年前直到现在的大陆漂移过程,以及演示板块运移过程,这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多媒体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具有负载量大,形象、直观、生动等特点, 还可以节约部分板书及板图时间。

2、锻炼自学能力

课堂教学一定要注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可以将某些章节设计成若干个循序渐进的问题,可促进学生看书、查找资料, 自己思考总结。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加以解决,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早日养成自己学习掌握知识的习惯和本领,而且还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

整节课的内容可以转化成若干个小问题,学生通过看书、思考完成。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完成。为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可采用多变灵活的启发诱导方法。这样做比教师单纯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把“探究型”学习的理念有机地渗透到每个学生的思想中,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作为案例,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验教学内容;培养自己独立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3、培养创造能力

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比教师讲解的效果要好得多。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会遇到一系列的实际问题,这会促进其思考、探索,在不断失败中求得成功。经常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可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以提高,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甚至会迸发出创造发明的火花。

教师跟学生讲解地轴、两极、经纬度、经纬网等有关知识点时,有些学生总是弄不清楚。如果改由学生自己动手,在课后用乒乓球做小地球仪比赛,效果可能更好; 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其地理意义教学中, 让学生自己制作课件, 等等。经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不仅会比较顺利地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还向教师提出很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多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对培养创造性人才很有帮助。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过程,即教师在教学中传道、授业、解惑;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过程,即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技能以及创新能力。这两个过程相互渗透,相互衔接就构成了课堂教学的整体。

4、培养思维能力

新版初中地理教材中,总共安排了约100处“读一读”材料,其总篇幅约占教材总量的7%左右。这些供学生阅读的材料,取材广泛、短小精悍,内容生动有趣,有些还文旁配画,通俗易懂,感染力极强。

地理教材中“读一读”材料的安排,既是主体教材内容的深入与扩展,也是主体教材内容的补充和完善,为实现教学目的,起到了润色和完美的作用。

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是学生学习上的难点,辅之以“读一读”材料,使学生容易接受、理解和掌握。如当讲到五带的划分时,要接触到“极昼”和“极夜”两个概念,学生读了《极昼和极夜》材料以后,对其发生的景象、产生的原因都有了了解;在讲到世界气温的分布时,布置了《水汽温度的差异》这份材料,学生读了之后,对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中的海陆差异及规律的发生原因,有了质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5、到实际中应用

以往地理课堂教学只重视书本知识,不重视实践能力,理论脱离实际。素质教育提倡在实际中运用。重视和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搞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而就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而言, 就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联系非常紧密。因此,有时候教室以外也是我们最好的课堂。

例如,讲到陆地地形时,可以组织学生考察本地地形的种类和特征;讲到环境保护时,可以组织学生到废品回收站和垃圾处理站参观,然后要求学生回校写考察报告。让学生走出校门,有利于学生了解自然、了解社会,有利于增强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课后及时反思

教师的教学目标在本次课中是否已经达到了? 达到的标志是什么?如果没有达到的话,标志又是什么?预先的教学设计与实际的教学进程之间有何区别?在课上又是如何处理这些区别的? 处理的是否得当? 这次课你感到比较得当的地方有哪些? 存在的问题又有哪些? 什么问题是最突出的问题? 在下次课中打算如何克服在这次课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 等等。教学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 我们也会有很多问题不一定能够圆满的解决, 在课后要及时的反思总结, 不断的调整、改进以期达到下一节课时能够更好的指导学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一环节对于教学尤其重要, 也正是大多数老师在教学中不注意的方面。

总之,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 我们地理教师要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目标,以创新为追求,有力地促进广大地理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篇8:地理方面的读书笔记

GPS系统这一全新的现代定位方法已全面取代常规光学和电子仪器, 与现代通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 以同时测定三维坐标的方法将测量定位技术扩展到海洋和外层空间, 同时从定点扩展到区域, 从静态扩展到动态, 精度达到毫米级, 从而大大拓宽了应用范围, 在地球物理学、气象、海洋、交通等领域获得了广泛运用。

1 GPS系统介绍和现状

GPS全称为全球定位系统 (Global Position System) , 硬件是由环球通讯卫星和接收装置组成, 基于卫星的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 为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导航与时间信息。随着地球的数字化进程, 微电子技术和GIS技术获得重大进展, 卫星导航、定位的理论已趋成熟, 同时各个领域都需要掌握对空间资料的处理和利用的基本技术, GPS将作为通用设备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科研和民用领域。

1.1 GPS系统由3部分组成:

1.1.1 空间部分:

主动式工作卫星:26颗卫星分布6个椭圆轨道上, 长半轴26600km, 高度20200km, 时间基准10-12/FONT>10-13秒。

1.1.2 控制部分:

轨道预报 (监测和控制卫星系统) , 确定系统时间, 预报卫星星历、卫星钟状态, 更新卫星导航电文。

1.1.3 用户部分:

不同类型的接收机 (由带前置放大器的天线、信号识别和处理的射频仓、微处理器、精密振荡器、电源、显示屏、内存和数据存储器组成) 。

1.2 观测原理和信号结构:

1.2.1 基本观测量:卫星发射天线和接收机天线间信号传播时间

1.2.2 伪距测量由时间系统同步误差参数决定

1.2.3 轨道确定和描述保证卫星精确定位

1.2.4 系统精度:

(美国政府出于军事利益上的原因对精度进行了人为限制: (1) 、AS政策:加密P码 (2) 、SA政策:选择利用性:a:在星历数据中加干扰b:卫星时钟加抖动或使时间系统不稳定。)

导航精度:10/FONT>15米

动态测量精度:亚米级

静态测量精度:毫米级

1.3 GPS系统的应用

1.3.1 在科学研究方面, 利用GPS的观测

精度 (毫米级) 和时空分辨率监测地球的动态变化, 从而剖析地球内部和地壳、大气层、海洋等的变化情况;同时利用卫星轨道的测定和影响参数的分析可对地球引力系数, 自转、潮汐、大气、电离层等参数进行研究。GPS系统的广泛应用大大推进了地球科学及地震、气象、海洋等各相关科学的发展。

目前中国首期地壳运动观测GPS网络工程已经完成。国家地震局、总参测绘局和科学院等部门联合在全国各地建立了25个连续观测基准站、56个定期复测基准站和1000多个不定期复测站, 通过对大地板块进行以毫米/年为单位的长期测量, 分析地壳运动规律, 从而开展地震预报、大地测量和国防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1.3.2 在政府管理和民用领域, GPS的导航和动态定位测量等功能得到广泛应用。

如在针对各类灾害的预防和快速反应上, 如地震、森林火灾、水灾等, 可以快速确定发灾地点、受灾范围和灾情的发展趋势。在交通、环保、城市规划、水利和旅游等方面GPS获得了广泛的运用。

2 GPS系统和GIS系统的结合应用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 人类活动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恶化、人口剧增、资源耗费等急待解决的问题, 这就要求从事与之相关的各部门以整体的观点认识地球和我们身边的环境系统。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 能够将各种信息同空间地理位置有机结合起来, 将地理学、计算机科学、RS、GPS和INTERNET等技术相融合实现综合分析处理, 以数字化的手段统一实现对整个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的重现和认识及对空间环境的多分辨率、三维描述, 以处理自然和社会活动诸方面的问题, 建立具有生物物理和社会经济各方面资料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和综合信息数据库。

传统空间数据的主要资料源是测绘部门提供的大比例尺地图。由于这些地图的绘制需要测绘、统计、交通等部门的协作, 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来完成, 因此其更新的周期较长;另外它们不具备汇总其它社会经济等各方面信息, 提供动态综合分析的功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在, 政府宏观决策、城市规划、交通建设等等方面对空间资料的要求是实时、高精度和全方位的, 这就需要健全能够实现及时更新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立以PC ARC/IN-FO、ARCVIEW为软件平台, 按WGS84坐标系和UTM投影方式制成电子地图, 开发软件为ARCVIEW、MAPINFO等。

3 GPS实地测量范例

这里我们以安徽省地理信息中心和安徽省公路局合作的全省国道、省道及交通标志位置GPS测量项目为例予以简要介绍。

3.1 测量方式

测量人员按照各地市公路部门提供的各级公路和沿途各特征点资料制定线路, 安排日程表, 每天将取得数据输入便携式电脑, 完成移动测量后将全部数据同基准站GPS进行校正差分, 得出标志点和路线的经纬度坐标文件, 再经ARC/INFO软件处理得到完整准确的电子地图。

3.2 测量设备

测量中使用的GPS设备是由美国TRIM-BLE公司出品的两台套GPS Pathfinder Basic Plus双频接收机。基准站设于安徽省科委院内。

移动站由接收机、天线和其它辅助设备组成。

基准站:天宝Trimble 12 Channel运行软件:PFCBS

移动接收机:天宝Trimble 6 Channel运行软件:PFINDER

内存:256K Waypoint 99/999点

实测环境要求:3颗卫星可测2D;4颗卫星可测3D

差分软件:PFINDER

现场实测精度:<100米

差分后精度为:2-5米

测量范围:海拔-500米/FONT>20000米, 距基准站500公里内, 覆盖全省

测量方式:车载

3.3 测量成果

安徽省地理信息中心和省公路局的野外测量人员以大约每周一个地区的进程测得蚌埠、淮南、滁州等地区的高速国道、省道, 各级国道、省道等路线;公路局、大小桥、工区等标志点。

3.4 测量总结

合理设定测量速度:在GPS动态测量时, 路线的形状描述由拐点密度决定, 根据精度要求应合理设定测量速度和记录间隔时间。

注意测量环境对卫星信号接收的影响:在山区、茂密森林和高大建筑附近, 需随时注意天线对天空的可视范围, 保证接收到可进行3维计算的4颗以上卫星的信号。

注意接收机内存量:新的GPS产品具有较大的内存量, 但野外测量时最好配备便携式计算机, 分时间段将测量数据输入同时空出接收机内存。

结束语

在当前, 空间信息数据是政府部门决策和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 是网络高速公路上的主流内容之一。利用GPS进行GIS地理数据更新具有及时、高效、高精度、不受恶劣环境气候影响等优势, 未来的几年内, GPS连续观测基准站将会遍布全国, 任何地区都可以实现实时测量;美国也将取消人为的精度限制, 民用测量可以取得更高的精度。GPS作为一种便捷的科学工具将在空间科学领域获得广泛的应用。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GPS系统的功能和现状、GIS系统和安徽省地理信息数据库, 以及GPS在地理信息数据的更新方面的应用成果和前景。

篇9:地理方面的读书笔记

关键词:高三;地理;二轮;复习;把握;方面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5-133-01

一、把握命题倾向

教师在复习时,首先要研究大纲和《考试说明》,分析其在要求与考试内容等方面的变化,以便在复习时进行合理增减。今年考试说明的变化特点是:基本没变化,更规范了一点。但由于新教材将要全面实施,因此复习时可大胆使用最新版教材的考试大纲。

二、强调学科特色

地图不仅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试题经常以地图作为切入点。考生读图、作图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文综成绩的好坏。在近年的文科综合试题中,地理部分出现较多的图形类型有:日照图和等值线图、地理数据统计图(表)和区域地图等。虽然种类繁多,变化纷呈,其本质都是反映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时间变化、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复习时应注意对图进行分类整理,抓住其共性,总结读图规律:如区域地图反映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世界地理中可选取十条重要经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180°经线、20°W、160°W、120°E),中国地理中抓住领土四至及北回归线、30°N和40°N纬线和90°E、100°E、110°E、120°E所组成的经纬网格,记住世界各大洲、主要国家和重点地区、我国三大区域和主要地形区、重点区域和主要城市等地理事物和现象在地图上的位置、分布。日照图的关键是掌握最基本的两种图,即极点俯视图和赤道侧视图,观察在这两类图上,经纬线、晨昏线、昼夜半球的位置、形状及相互关系,提炼有用信息,即可解决时间和太阳高度计算、昼夜长短、季节判断等问题。统计图,包括柱状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状统计图、饼状统计图、三角状统计图等。通过观察图的形状、数值、比例等特征,总结地理事物间关系或地理演变规律。等值线图,包括等温线图、等压线图、等高线图、等深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震线图、等太阳辐射量线图。在做有图(表)题时,可以按以下步骤展开:先看图名,若是区域图,可知道其所在的位置,若是统计图,可知道其反映的是什么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其次是观察图例和注记;最后观察图像内容,根据题目要求和图中信息,解决问题。

三、强抓住主干知识

有些知识点的复现率相当高。地理试题中各考点立足于考查学科的主干知识、原理和规律。试题通过引用课本内外的知识和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设问角度,但万变不离其宗,其知识的落脚点都出在构成学科最基本的内容或理论主体范围内。有些具体的知识点在最近几年试卷中多次出现,如各种形式的日照图、等值线图和地形剖面图的判读与绘制、逆温现象及其影响、全球变暖和气候类型、洋流的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城市规划与布局、重点国家和重点区域特征的综合比较等等。还比如今年高考题中地中海气候类型的两次显现。

四、关注热点话题

高考试题立意独特,情境设置新颖,设问灵活,多以教材上未见、教师未讲到的问题为切入点,具有不可预测性。地理高考命题的材料多来自社会。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注重运用政治、历史、地理各学科知识分析、阐释、评价实际问题。如地理学科内的热点知识可能有:温室效应与臭氧空洞、江淮梅雨与淮河洪灾、气象灾害与自然灾害、赤潮和咸潮、生物多样性的减少、跨世纪四大工程、能源问题、三农问题、中国人口迁移、东北工业基地的振兴、等等。另外要结合时事政治的热点:如奥运火炬的传递路线、地震的发生、国际形式的变化等。

五、掌握学习方法

篇10:《中国国家地理》读书笔记

大家都知道,从小我就喜欢读一些关于科学的书,经过千辛万苦,我总算说服了妈妈,买到了一本10月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CHIESE NATIONAL GEOGRAPHY,简称CNG)

刚回到家,我便开始细细品读起来,这次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主讲中国南海,而且还加厚到了414页,这总算可以大饱我眼福了。翻开第一页,就讲起了南海,南海是中国最漂亮的海,他不仅有丰富的物种,还有很多很多独有的水生动物,比如重达80千克的蓝旗金枪鱼和能在空中转圈的飞旋海豚。渐渐地,读到了关于曾母暗沙的知识,曾母暗沙面积有2.12平方公里,最前水深17.5米,是一个长约2385米,宽1380米的纺锤状水下礁体,它的坐标是北纬3°57′44″——3°59′00″,东经112°16′25″——112°17′10″这里的海水蓝的透明,透过湛蓝的海水甚至可以看见几十米以下的珊瑚,这里除了珊瑚,海鸟和海鱼之外根本没有别的东西,只不过时不时会游来几只绿色的大海龟,或者飞起来几条燕遥类的飞鱼,如果把这里当成人间仙境,那简直是在合适不过了。

忽然,一张地图出现在我眼前,我仔细地看着地图的每一个部分,忽然,我发现,南海的地图上有9个空缺,我心想:怎么回事?国界线上怎么会有空缺呢?难不成祖国的土地受到侵略了?翻开第二页我才知道这些国界线是国际公认的九段线,只可惜的是,我国的军队并未占领南海中部的岛屿,使我国弹丸岛,南威岛,鸿麻岛,太平岛等美丽的岛屿沦入马来西亚和越南手中。掩卷沉思,其实我国并未对南海引起重视,因为如果我国占领的岛屿再往南一些,就算是10公里也能让许多漂亮的岛屿回归祖国的怀抱。作为一个中国人,难道我们不应该为这种事而感到悲哀吗

上一篇:像松那样生活作文650字下一篇:公司文员每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