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地理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说课稿

2024-05-11

初二地理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说课稿(精选5篇)

篇1:初二地理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说课稿

初二地理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说课稿

(复习课)

主讲人: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说教材

我说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册开篇第一章《中国的地理差异》,共包括三节6个新授课时的内容。《中国的理差异》共包括三节6个新授课时的内容。本章教材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区域部分的衔接点。在八年级上册讲述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的基础上,开始进一步阐述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作为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本章只是对区域地理的宏观介绍。主要的作用有两个:其一,从 整体上把握区域的差异,为后面认识各分区地理的特征作知识上的铺垫;其二,由于后面的区域选择不能过多,选择的区域尺度有大有小,先让学生有了宏观整体认识之后,才能避免在具体区域的学习时以偏概全。因此,本章教材在整个《中国地理》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基础知识,但对新旧知识的衔接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

三、说学习目标

根据《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教材的要求和近几年升级考试命题时注重基础知识的实际情况,对本章的复习确定如下学习目标:

1、掌握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界线及划分的依据。

2、掌握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和人文差异。

3、掌握西北区地区和青藏地区自然特征和农业特点.四、说重点、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将以下知识确定为学生学习的重点:

1、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四大地理区域的范围、自然地理差异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的知识特征,以下知识是学生新课学习的难点,也是这次复

习课的难点:

1、地理区域的类型;

2、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自然地理特征的形成原因。

五、说教学方法

根据以上分析,为完成确定的学习目标,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为学服务,最终让学生学会、会学这一思想,采用三种活动方式:即“自主预习、合作交流、巩固测评”。

“自主预习”是学生在教师预习提纲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活动,旨在让学生会读书、会

观察、会分析、会书写、会总结等,并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在大脑中形成知识框架;

“合作交流”是学生在自主预习的基础上,交流学习成果、解决学习困惑、锻炼协作 能力、碰撞思维火花、教师点拨释疑的活动方式,它主要包括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教师点拨等活动形式,旨在让学生会合作、会交流、会表述、会倾听、会质疑、会总结;

“巩固测评”是检测学生知识落实和能力提高情况主要手段,旨在锻炼学生的书写、应用能力,并巩固所学知识。

在平时的教学中,一般是根据各个课时的教学特点和内容的难易程度,自主预习—合作交流—巩固测评可以在一节课内完成,也可分为三种课型:即自主预习课、合作交流课、达标测评课。如果是三种活动方式在一节课内完成,“自主预习”和 “合作交流” 可采取两种顺序进行:当学习内容难度不大的时候,自主预习和合作交流可依次独立进行;当预习内容难度比较大,前面的学习内容可能给后面内容的学习带来较大困难时,自主预习和合作交流也可多次交叉进行,教师多次布置预习任务,学生随机预习并交流。今天我说的第六章《中 国的地理差异》是两个课时的复习课,第一课时自主预习,第二课时进行合作交流和巩固测评。

六、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自主预习

时间:40分钟,即第一课时。

方法:学生完成教学案上的“知识梳理”部分。

目的:让学生梳理基础知识,形成知识框架,强化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对难点

知识进行初步的思考。

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一节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一、不同种类的地理区域

1、区域类型:

2、不同级别的区域:

3、邮政编码:

二、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1、划分依据:

2、位置和界线:

第二节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一、自然差异

二、主导因素

三、人文差异

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一、干旱的西北地区

1、位置和范围:

2、所跨地形区:

3、自然特征:

二、高寒的青藏地区

1、位置和范围:

2、所跨地形区:

3、自然特征:

三、以牧业为主的地区

1、牧区特色:

2、优良畜种:

3、种植业

第二步:合作交流

时间:第二课时开始的15-20分钟

方法:以教师点拨难点、强化重点为主,学生质疑为辅。

重点内容: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四大地理区域的范围、自然地理差异。

难点内容:地理区域的三种类型;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和范围及自然地理特征的形成原因。

地形区、作物熟制、准噶尔盆地、祁连山、牦牛、青稞

目的:在于强化重点、突破难点。

第三步:巩固测评

时间和方法:学生用10-15分钟的时间记忆,最后用不超过10分钟的时间对两节复习的内容进行测评。

测评内容:以基础知识为主,突出对重点知 识的考查(具体见教学案课堂测评部分)。

目的:巩固所学知识,反馈学习结果。

在整堂课中,我始终坚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因为我坚信:只有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课堂才是一个真正的知识的殿堂。

篇2:初二地理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说课稿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南方旧式民居的屋顶坡度较大,这样建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

A.便于接受更多阳光B.便于空气流通

C.便于更快散热D.便于雨水下泻

2.我国传统交通地理的显著特点是()

A.“南马北船”B.“北马南船”C.“南车北船” D.“南马北车”

3.具有得天独厚水运条件的地区是()

A.北方地区B.青藏地区C.南方地区D.西北地区

4.关于西北地区的地形叙述,正确的是()

A.以平原、盆地为主

B.内蒙古高原表面较平坦,风蚀作用显著

C.新疆地形“两盆夹三山”

D.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准噶尔盆地内

5.牧草茂盛的呼伦贝尔草原位于()

A.内蒙古东部B.内蒙古西部C.新疆南部D.河西走廊

二、填空题(共8分)

1.西北地区的地形以和为主。

2.自古以来,被誉为“塞外江南”的是平原和平原。

3.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以上,号称,形成的自然特征是和。

三、连线题(将下列优良畜产品与其所在的省区用直线连接起来,共4分)

A.三河马、三河牛a.宁夏回族自治区

B.滩羊b.内蒙古自治区

C.牦牛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D.细毛羊d.西藏自治区

四、填表题(共8分)

对比下列三个地区的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西北地区

降水量(毫米)

主要气候类型

主要地形类型

农业特点

本单元共30分,你得了分

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

一、填空题(共15分)

1.北京是全国的、中心,也是中心。

2.香港和澳门是地处我国大陆的,分别位于东、西两侧,与省相邻的两个区。

3.台湾是祖国的领土,台湾人民是我们。尽早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面积的省区,因其的位置,所以降水

量,气候,由此形成富有特色的农业。

二、单项选择题(共6分)

1.台湾产量居世界首位的是()

A.天然橡胶B.椰子C.柚木D.樟脑

2.香港的经济支柱是

A.金融业B.对外贸易C.农业D.旅游业

3.新疆的瓜果特别甜,主要原因是()

A.降水少,瓜果水分含量少,糖分高

B.昼夜温差大,营养物质耗费少,糖分积累多

C.云量少,光照弱,利于生物光合作用

D.晴天多,云量少,温差不大,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三、连线题(在下面地区与其对应的美称之间连上直线,共6分)

A.香港a.“亚洲天然植物园”

B.宁夏平原b.“天府之国”

C.四川盆地c.“鱼米之乡”

D.台湾岛d.“塞上江南”

E.长江中下游平原e.“东方明珠”

F.珠江三角洲f.“我国的南大门”

本单元共27分,你得了分

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

一、填空题(共9分)

1.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的部,国家特殊的政策,成为我国发展最早发展经济的地区之一,而且与港澳地区形成了“”式的地域分工与合作模式。

2.西双版纳是除海南省外,我国原始保存最完整的地方,这里生活着上千种动物,其中的、是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人们形象地把这里称作

“”。

3.珠江三角洲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和生产出口基地之一。

二、单项选择题(共8分)

1.我国首先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地区是()

A.珠江三角洲B.南方地区C.西双版纳D.黄土高原

2.可以看到“独木成林”自然景观的地区是()

A.珠江三角洲地区B.西双版纳 C.黄土高原D.长江沿岸

3.傣族聚居在云南南部,住竹楼,着短衣长裙是因为要适应()

A.炎热气候B.干旱环境C.地表崎岖D.多雨的气候

本单元共17分,你得了分

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

一、填空题(共10分)

1.黄土高原的地表景观,有平顶的,圆顶的,狭长的。

2.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与河流关系密切,我国南方地区的长江沿江城市大都是凭借便利的河运发育起来的。在我国最大河流沿岸著名的城市、、、四个特大城市,是本区的、、中心,对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二、单项选择题(共8分)

1.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干燥的主要原因是()

A.距海较远B.温度较高C.纬度较高D.海拔较高

2.利用黄土的直立性,当地人们创造的特殊民居形式是()A.四合院B.窑洞C.竹楼 D.尖顶石屋

3.属于长江沿江地带“钢铁工业走廊”中工业中心的是()

A.四川攀枝花、重庆、武汉、杭州

B.上海宝山、安徽马鞍山、湖北武汉

C.上海宝山、重庆、武汉、南京

D.四川攀枝花、重庆、宜昌、上海宝山

4.下列现象中,主要由工业废气造成的是()

A.土地荒漠化B.水土流失C.鱼类大量死亡D.酸雨

本单元共18分,你得了分

第九章走向世界的中国

一、填空题(共3分)

1.21世纪的世界,是经济走向的世界,我国要加强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合作,引进资金、和,努力开拓国际市场。

二、判断题(共5分)

()

2.我国的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黄土分布区。()

3.香港和祖国内地的贸易占香港进出口贸易的首位。()

4.珠江流域是我国人口集中,工业农业和内河水运最发达的地区。()

5.我国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天然分界线是长江。()本单元共8分,你得了分

参考答案:

第五章:

一、单项选择题

1.D2.B3.C4.B5.A

二、填空题

1.高原盆地

2.河套宁夏

3.4000米“世界屋脊”高寒

三、连线题

A——bB——aC——dD——c

四、填表题

自然条件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西北地区

降水量(毫米)小于800 大于800 小于400

主要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平原、盆地 高原、盆地

农业特点 以小麦为主的旱地种植业 以水稻为主的水田种植业 畜牧业和灌溉农业

第六章:

一、填空题1.我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是海拔最高的高原,号称“世界屋脊”。

1.政治文化国际交往

2.东南端珠江口广东特别行政区

3.神圣不可分割骨肉同胞统一

4.最大地理稀少干旱绿洲

二、单项选择题

1.D2.B3.B

三、连线题

A——eB——dC——bD——aE——cF——f

第七章:

一、填空题

1.东南外向形前店后厂

2.热带雨林亚洲象绿孔雀

3.电子日用消费品

二、单项选择题

1.A 2.B3.D

第八章:

一、填空题

1.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

2.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经济文化交通

二、单项选择题

1.A2.B3.B 4.D

第九章:

一、填空题

1.全球化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

二、判断题

1.╳2.√3.√4.╳5.╳

试卷说明:

根据上学期期末地理试卷的改革,我在本次命题中按照上学期末的试卷类型,按章节进行了命题。试卷以选择题、填空题、连线题为主要题型,试卷难度不是很大,覆盖面较广。例题分析:

1.南方旧式民居的屋顶坡度较大,这样建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

A.便于接受更多阳光B.便于空气流通

C.便于更快散热D.便于雨水下泻

分析:本题是对第五章南方地区人们在生活方面的考察,受气候影响,南方地区降水丰富,所以民居屋顶坡度较大,这是为了便于雨水下泻。

篇3:“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建议

人教版新教材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主要达成以下两条课程标准要求:①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秦岭—淮河一线是1月0℃等温线和降水800mm年等降水量线,也是干湿区、温度带、气候区等的重要分界线,由此还体现南北河流、植被差异以及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形成的人文差异,如民居、饮食、农业、交通和生活习惯等。此外学习这条界线也为理解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划分和地理特征做铺垫。②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其自然地理差异。四大区域是为地理学习和研究需要而划分,反映我国宏观区域差异,比较区域自然差异主要是地形、水文、气候、植被等方面差异,分析区域界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是研究区域自然环境差异的重要方法。两条标准的要求有层次:第一条标准是从“地理界线”角度把握地理差异,非常具体,课标提出的活动建议中要求开展地理知识竞赛活动,围绕“秦岭—淮河”一线南北地理差异开展专题知识竞赛,旨在让学生熟练掌握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深刻理解界线南北自然、人文地理要素的差异,这是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起步,这部分内容在后面区域学习中会反复运用;第二条标准是从宏观尺度认识区域划分、比较区域差异,视野高,是作为区域地理学习的一个方法模板引领方向,在以后的学习中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与学习经验感受中国的自然、人文地理差异,能够初步分析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对比掌握界线南北的地理差异;利用地图认识四大区域划分的范围、分析划分的主导因素,初步了解区域地理学习的一般方法。

过程与方法:运用生活知识经验感知地理差异,利用地图资料认识、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采用比较法学习地理差异;通过地图了解四大区域划分的界线,小组探究四大区域划分的主导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生活经验体会地理差异,认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增强敬畏自然规律、热爱家乡的情感;通过对地理差异的感知和分析,理解地理差异普遍存在、地理要素普遍联系,树立正确人地观。

三、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是中国区域地理的开篇内容,在编写中体现出中国地理总论与中国区域地理的紧密衔接,学习时需结合八年级上册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内容展开,而学习内容和方法总结可为后面区域的学习提供经验。教材分地理差异显著和四大地理区域两部分,知识顺序先由学习经验感知地理差异进而明确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然后综合全国范围的地理差异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区域,通过读图找到划分范围,探讨区域划分的主导因素;在三维目标达成方面,通过图表资料结合学习经验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通过活动探究体验、理解、运用知识技能形成地理观点和情感。本章教材仅对区域地理作宏观描述,具体的区域特征将在后面区域中详细学习。

第一部分“地理差异显著”。由7段文字、1篇阅读材料、4幅图片、1个活动题组成。教材从感受地理差异入手,通过读“中国三级阶梯、年降水量和1月气温分布(图5.1)”并结合学习经验描述气温、降水、地形的地理差异,在认识自然差异基础上分析“广州人与哈尔滨人的对话(图5.2)”,理解自然环境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借助阅读材料丰富观察视角,展开开放性思考。在充分认识自然、人文差异普遍存在基础上,教材第7段提出自然地理事物尤其是山脉往往是地理差异的自然界线,进入秦岭—淮河一线地理意义的学习:先读“秦岭—淮河以北农村生活景观(图5.3)”、“秦岭—淮河以南农村生活景观(图5.4)”认识南北方具体地理差异并对比思考,本部分教学重点是完成“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活动题。

第二部分“四大地理区域”。由2段文字、1幅图片和1个活动题构成。在上一部分对秦岭—淮河一线地理意义全面理解基础上,让学生明确研究地理差异可根据其需要划分区域,可划分为自然区域、经济区域、政治区域等。全国范围可以综合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读“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5.5)”认识区域范围、划分界线,进一步探究“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活动题。本章知识结构如图1。

四、图表利用(表1)

五、活动建议

活动一。第1题用表格对知识进行归纳,要求学生阅读图5.3、图5.4并结合图5.1完成,需要点拨地形区:秦岭—淮河以北主要地形区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概括为地形以高原和平原为主,以南主要地形区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东南丘陵、云贵高原等,地形特点是高原、平原、丘陵、盆地交错分布。第2题要求学生结合学习经验,借助地图资料,得出结论,进一步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第3题需要探究分析,植被类型的影响因素是气温,河流水量的影响因素是降水,所以影响秦岭—淮河以南、以北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气候。学生完成表格不难,重点引导学生认识气候这一主导因素影响下秦岭—淮河南北其它地理要素的差异丰富多彩,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分析其间的联系。如气候差异导致南北方农作物不同,造成南北方饮食习惯不同,形成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气候差异导致河流水文特征不同,影响交通运输方式;气候差异导致民居结构不同,形成南北方不同的建筑风格;气候差异导致居民生活习惯不同,形成不同的风土人情等。建议学生课下搜集南北方地理差异的资料,比一比谁知道得多,谁找得最有趣,并科学分析原因,领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活动二。可以让学生在图中描画三条界线,依次解决三个问题,第1题能够判断界线A与400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一致,识别降水是界线A确定的主要因素,这时可引导学生继续分析界线A的确定与东西降水差异有关,而造成东西降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夏季风,所以界线A确定的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第2题学生非常熟悉,也是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体现,气候差异导致界线B南北两侧其它地理要素的差异;第3题对照地形图学生能清晰地感受到地势、地形是界线C确定的主导因素;最后需要说明四大区域是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点进行划分,是许多地理要素共同影响的结果,要重点考虑主导因素。▲

一、课标解读

人教版新教材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主要达成以下两条课程标准要求:①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秦岭—淮河一线是1月0℃等温线和降水800mm年等降水量线,也是干湿区、温度带、气候区等的重要分界线,由此还体现南北河流、植被差异以及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形成的人文差异,如民居、饮食、农业、交通和生活习惯等。此外学习这条界线也为理解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划分和地理特征做铺垫。②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其自然地理差异。四大区域是为地理学习和研究需要而划分,反映我国宏观区域差异,比较区域自然差异主要是地形、水文、气候、植被等方面差异,分析区域界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是研究区域自然环境差异的重要方法。两条标准的要求有层次:第一条标准是从“地理界线”角度把握地理差异,非常具体,课标提出的活动建议中要求开展地理知识竞赛活动,围绕“秦岭—淮河”一线南北地理差异开展专题知识竞赛,旨在让学生熟练掌握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深刻理解界线南北自然、人文地理要素的差异,这是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起步,这部分内容在后面区域学习中会反复运用;第二条标准是从宏观尺度认识区域划分、比较区域差异,视野高,是作为区域地理学习的一个方法模板引领方向,在以后的学习中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与学习经验感受中国的自然、人文地理差异,能够初步分析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对比掌握界线南北的地理差异;利用地图认识四大区域划分的范围、分析划分的主导因素,初步了解区域地理学习的一般方法。

过程与方法:运用生活知识经验感知地理差异,利用地图资料认识、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采用比较法学习地理差异;通过地图了解四大区域划分的界线,小组探究四大区域划分的主导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生活经验体会地理差异,认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增强敬畏自然规律、热爱家乡的情感;通过对地理差异的感知和分析,理解地理差异普遍存在、地理要素普遍联系,树立正确人地观。

三、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是中国区域地理的开篇内容,在编写中体现出中国地理总论与中国区域地理的紧密衔接,学习时需结合八年级上册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内容展开,而学习内容和方法总结可为后面区域的学习提供经验。教材分地理差异显著和四大地理区域两部分,知识顺序先由学习经验感知地理差异进而明确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然后综合全国范围的地理差异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区域,通过读图找到划分范围,探讨区域划分的主导因素;在三维目标达成方面,通过图表资料结合学习经验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通过活动探究体验、理解、运用知识技能形成地理观点和情感。本章教材仅对区域地理作宏观描述,具体的区域特征将在后面区域中详细学习。

第一部分“地理差异显著”。由7段文字、1篇阅读材料、4幅图片、1个活动题组成。教材从感受地理差异入手,通过读“中国三级阶梯、年降水量和1月气温分布(图5.1)”并结合学习经验描述气温、降水、地形的地理差异,在认识自然差异基础上分析“广州人与哈尔滨人的对话(图5.2)”,理解自然环境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借助阅读材料丰富观察视角,展开开放性思考。在充分认识自然、人文差异普遍存在基础上,教材第7段提出自然地理事物尤其是山脉往往是地理差异的自然界线,进入秦岭—淮河一线地理意义的学习:先读“秦岭—淮河以北农村生活景观(图5.3)”、“秦岭—淮河以南农村生活景观(图5.4)”认识南北方具体地理差异并对比思考,本部分教学重点是完成“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活动题。

第二部分“四大地理区域”。由2段文字、1幅图片和1个活动题构成。在上一部分对秦岭—淮河一线地理意义全面理解基础上,让学生明确研究地理差异可根据其需要划分区域,可划分为自然区域、经济区域、政治区域等。全国范围可以综合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读“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5.5)”认识区域范围、划分界线,进一步探究“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活动题。本章知识结构如图1。

四、图表利用(表1)

五、活动建议

活动一。第1题用表格对知识进行归纳,要求学生阅读图5.3、图5.4并结合图5.1完成,需要点拨地形区:秦岭—淮河以北主要地形区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概括为地形以高原和平原为主,以南主要地形区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东南丘陵、云贵高原等,地形特点是高原、平原、丘陵、盆地交错分布。第2题要求学生结合学习经验,借助地图资料,得出结论,进一步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第3题需要探究分析,植被类型的影响因素是气温,河流水量的影响因素是降水,所以影响秦岭—淮河以南、以北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气候。学生完成表格不难,重点引导学生认识气候这一主导因素影响下秦岭—淮河南北其它地理要素的差异丰富多彩,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分析其间的联系。如气候差异导致南北方农作物不同,造成南北方饮食习惯不同,形成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气候差异导致河流水文特征不同,影响交通运输方式;气候差异导致民居结构不同,形成南北方不同的建筑风格;气候差异导致居民生活习惯不同,形成不同的风土人情等。建议学生课下搜集南北方地理差异的资料,比一比谁知道得多,谁找得最有趣,并科学分析原因,领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活动二。可以让学生在图中描画三条界线,依次解决三个问题,第1题能够判断界线A与400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一致,识别降水是界线A确定的主要因素,这时可引导学生继续分析界线A的确定与东西降水差异有关,而造成东西降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夏季风,所以界线A确定的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第2题学生非常熟悉,也是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体现,气候差异导致界线B南北两侧其它地理要素的差异;第3题对照地形图学生能清晰地感受到地势、地形是界线C确定的主导因素;最后需要说明四大区域是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点进行划分,是许多地理要素共同影响的结果,要重点考虑主导因素。▲

一、课标解读

人教版新教材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主要达成以下两条课程标准要求:①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秦岭—淮河一线是1月0℃等温线和降水800mm年等降水量线,也是干湿区、温度带、气候区等的重要分界线,由此还体现南北河流、植被差异以及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形成的人文差异,如民居、饮食、农业、交通和生活习惯等。此外学习这条界线也为理解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划分和地理特征做铺垫。②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其自然地理差异。四大区域是为地理学习和研究需要而划分,反映我国宏观区域差异,比较区域自然差异主要是地形、水文、气候、植被等方面差异,分析区域界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是研究区域自然环境差异的重要方法。两条标准的要求有层次:第一条标准是从“地理界线”角度把握地理差异,非常具体,课标提出的活动建议中要求开展地理知识竞赛活动,围绕“秦岭—淮河”一线南北地理差异开展专题知识竞赛,旨在让学生熟练掌握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深刻理解界线南北自然、人文地理要素的差异,这是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起步,这部分内容在后面区域学习中会反复运用;第二条标准是从宏观尺度认识区域划分、比较区域差异,视野高,是作为区域地理学习的一个方法模板引领方向,在以后的学习中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与学习经验感受中国的自然、人文地理差异,能够初步分析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对比掌握界线南北的地理差异;利用地图认识四大区域划分的范围、分析划分的主导因素,初步了解区域地理学习的一般方法。

过程与方法:运用生活知识经验感知地理差异,利用地图资料认识、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采用比较法学习地理差异;通过地图了解四大区域划分的界线,小组探究四大区域划分的主导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生活经验体会地理差异,认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增强敬畏自然规律、热爱家乡的情感;通过对地理差异的感知和分析,理解地理差异普遍存在、地理要素普遍联系,树立正确人地观。

三、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是中国区域地理的开篇内容,在编写中体现出中国地理总论与中国区域地理的紧密衔接,学习时需结合八年级上册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内容展开,而学习内容和方法总结可为后面区域的学习提供经验。教材分地理差异显著和四大地理区域两部分,知识顺序先由学习经验感知地理差异进而明确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然后综合全国范围的地理差异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区域,通过读图找到划分范围,探讨区域划分的主导因素;在三维目标达成方面,通过图表资料结合学习经验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通过活动探究体验、理解、运用知识技能形成地理观点和情感。本章教材仅对区域地理作宏观描述,具体的区域特征将在后面区域中详细学习。

第一部分“地理差异显著”。由7段文字、1篇阅读材料、4幅图片、1个活动题组成。教材从感受地理差异入手,通过读“中国三级阶梯、年降水量和1月气温分布(图5.1)”并结合学习经验描述气温、降水、地形的地理差异,在认识自然差异基础上分析“广州人与哈尔滨人的对话(图5.2)”,理解自然环境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借助阅读材料丰富观察视角,展开开放性思考。在充分认识自然、人文差异普遍存在基础上,教材第7段提出自然地理事物尤其是山脉往往是地理差异的自然界线,进入秦岭—淮河一线地理意义的学习:先读“秦岭—淮河以北农村生活景观(图5.3)”、“秦岭—淮河以南农村生活景观(图5.4)”认识南北方具体地理差异并对比思考,本部分教学重点是完成“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活动题。

第二部分“四大地理区域”。由2段文字、1幅图片和1个活动题构成。在上一部分对秦岭—淮河一线地理意义全面理解基础上,让学生明确研究地理差异可根据其需要划分区域,可划分为自然区域、经济区域、政治区域等。全国范围可以综合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读“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5.5)”认识区域范围、划分界线,进一步探究“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活动题。本章知识结构如图1。

四、图表利用(表1)

五、活动建议

活动一。第1题用表格对知识进行归纳,要求学生阅读图5.3、图5.4并结合图5.1完成,需要点拨地形区:秦岭—淮河以北主要地形区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概括为地形以高原和平原为主,以南主要地形区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东南丘陵、云贵高原等,地形特点是高原、平原、丘陵、盆地交错分布。第2题要求学生结合学习经验,借助地图资料,得出结论,进一步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第3题需要探究分析,植被类型的影响因素是气温,河流水量的影响因素是降水,所以影响秦岭—淮河以南、以北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气候。学生完成表格不难,重点引导学生认识气候这一主导因素影响下秦岭—淮河南北其它地理要素的差异丰富多彩,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分析其间的联系。如气候差异导致南北方农作物不同,造成南北方饮食习惯不同,形成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气候差异导致河流水文特征不同,影响交通运输方式;气候差异导致民居结构不同,形成南北方不同的建筑风格;气候差异导致居民生活习惯不同,形成不同的风土人情等。建议学生课下搜集南北方地理差异的资料,比一比谁知道得多,谁找得最有趣,并科学分析原因,领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篇4:初二地理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说课稿

一、北方地区黑土地和黄土地

发育在黄土地层中的地形。黄土是第四纪陆相黄色粉砂质土状堆积物,占陆地面积的1/10。典型的黄土地貌有以下特征:

①沟谷纵横、地面破碎。中国黄土高原沟谷密度达3000~5000米/平方千米,最大10000米/平方千米。沟谷下切深度为50~100米。沟谷面积占流域面积的30%~50%,有的达60%以上。地面坡度的约占黄土面积的60%~70%,的不超过10%。

②侵蚀方式独特、过程迅速。侵蚀营力有水、风、重力和人为作用。作用方式有面状侵蚀、沟蚀、潜蚀、泥流、块体运动和挖掘、运移土体,其中潜蚀作用可造成陷穴、盲沟、天然桥、土柱、碟形洼地等假喀斯特地貌。黄土抗蚀力极低,侵蚀速率为1~5厘米/年,个别沟头可达30~40米/年,甚至一次暴雨冲刷成一条数百米长的侵蚀沟。

二、南方地区湿热的红土地

1、自然地理

范围: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面和南面分别濒临东海和南海。地形:复杂多样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红土地”。

2、农业耕地类型:水田粮食作物:水稻经济作物:油菜甘蔗(茶竹以及香蕉、菠萝等热带、亚热带水果)

三、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

1.秦岭-淮河是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界限。秦岭-淮河以南降水量大于800毫米;秦岭-淮河以北降水量小于800毫米。

2.秦岭-淮河南北雨季长短差异。秦岭-淮河以北雨季集中而短促,主要在7、8月份;秦岭-淮河以南雨季要长得多。3.秦岭-淮河是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4.秦岭-淮河是1月0℃等温线的界限。秦岭-淮河以南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冬季基本上不结冰;秦岭-淮河以北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冬季一般结冰。5.秦岭-淮河是暖温带和亚热带分界线。

四、西北地区广袤的土地(1)在范围方面。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广西、内蒙古等十二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70%,耕地约占全国38%,人口仅占全国28%。与十多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12747千米,连接15个贸易口岸。西部地区的国防位置十分重要。从交通与贸易的角度看,这些地区有着优越的区位优势。

(2)在地理条件方面。

从地形上看,西部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二级阶梯上,地形以高原、山地和盆地为主。

从气候上看,除西南地区较湿润外,大部分地区比较干旱,年降雨量一般小于800毫米。但在历史上,西部地区曾经自然景色优美,树茂草青,碧水蓝天,土地肥沃,牛羊成群。由于战争以及人口过度增长给环境带来的过重负担,进一步加剧了环境的退化,致使水土流失与生态破坏严重,人们生存环境恶化。

五、青藏地区高寒的土地 1.自然特征:(1)世界屋脊。

①地理位置:

位于我国西南部,横断山脉以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以南,南至国界。

②地形地势:

地势高耸,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最高的大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显著特征是“远看是山,近看是川”。

③气候特征:

篇5:初二地理说课稿

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选自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一章

第二节的内容,是初中地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的基础上,对四大地理区域中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区域特征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本章内容是接下来各章内容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同时南北方地区相对于西北和青藏地区,大家了解较多,将南北方地区放在西北和青藏地区之前学习,有利于在掌握本节基础的同时学习认识地理区域的方法,所以本节课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我国北方地区和南

方地区,在地形、气候和水文等方面的差异。

(2)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受不

同自然环境影响,在人文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和归纳整理的能力。

(2)通过分析南北方地区人文差异

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发展学生认识人地关系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图片、资料、视频等了解南北方地区的自然、人文特点,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及自然环境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能使学生抓住重点,明确目标,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1、重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主要的自然地理特征。

2、难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差异性与自然因素的关系。

二、说教学方法

(一)说教法

初中地理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地理的学习难免枯燥无味,要让学生学好地理必须从培养兴趣开始,同时,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既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又能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要搞好初中地理教学,教学方法很重要。

基于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本节教材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讲述、讲解、讲读地理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将科学的地理知识在短时间内简捷的传授给学生。教师富有启发性地对地理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不仅能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地理知识结构,而且还能有效地培养、训练学生的智力。

2、小组合作学习和课堂讨论教学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教师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分组合作讨论法,就可以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在快乐的氛围中主动探讨、合作交流、自觅知识、自得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学也会学,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

3、情境教学法:图画再现情境,充分利用地图是地理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图片具有简明直观的特点,利用图片进行教学,对学生理解、记忆知识具有良好的效果。

(二)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在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学会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八年级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方法掌握的还不是太好,我在教学过程中会特别注重学法的指导,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从机械的“问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基于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八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主要提出以下两种学法。

1、读图分析对比归纳法:对于本节课所涉及的南北方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用计较的方法,更能直观地归纳总结出南北方地区差异性及其产生原因。

2、主动学习法: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因此在学法上应该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说教学程序

学生已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主要地形区的分布,行政区划以及温度和降水量图的判读,所以在本堂课我通过:导入新课→合作探究,教授新课→巩固小结 →作业布置等环节来实现教学目标.

(一)导入新课(3分钟)

从《晏子使楚》的故事入手,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我国南北方的自然环境的特点和区别,为什么会影响水果的生长,南北方不同的自然特点除了影响到水果的生长,对于生活在当地的人们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通过设问的方式,激发学生探究原因的热情,也以问题的形式带出了本节课的重点,也就是要学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教授新课(30分钟)

本节课是信息整合对比归纳课,所以本节课我会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方便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再通过巡回指导来进行新课的教授.这样可以达到个别同学能力的锻炼与全班参与相结合,避免了重视个体,实现人人参与,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一部分,南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

1、回顾中国地理分区,了解南北方地区地理分界线;2、讲述北方和南方地区地理位置、面积、人口;3、展示南北方地区矿产资源分布图,读图分析讨论其;4、用图表的形式做知识点对比归纳整理;5、读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中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6、观察四地河流流量图,让学生分析讨论并回答其特;7、了解南方与北方不同的植被类型;8、用图标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方便学生进行清晰

1、回顾中国地理分区,了解南北方地区地理分界线。

2、讲述北方和南方地区地理位置、面积、人口。

3、展示南北方地区矿产资源分布图,读图分析讨论其分布差异。

4、用图表的形式做知识点对比归纳整理。

5、读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中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图,分析南北方地区一月平均气温及年降水量特点。

6、观察四地河流流量图,让学生分析讨论并回答其特点。

7、了解南方与北方不同的植被类型

8、用图标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方便学生进行清晰明了的比较。

9、读中国各地区干湿状况分布图,提问:南北方地区干湿状况有何差异。

10、根据以上内容,分析讨论南北方地区分界线的地理意义,并进行提问。

11、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过渡到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南北方地区的人文地理差异。对比南北方地区食住行三方面的特点。

12、饮食特点;住房构造特点、原因;南北方传统

运输方式的特点;不同的乐器。

13、由上述分析可以知道:不同区域的人文活动与当地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南北方人民传统的生活习惯已经逐渐趋同。这是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极好体现。

14、用简略而又精确地描述加深记忆。

(三)巩固小结、课堂练习

1、用图表的形式对所讲重点进行清晰地对比整理。

2、依据教学目标设计习题,学生共同完成,进而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巩固复习。

(四)作业布置(2分钟)

1、用表格的形式对比归纳南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

2、理解掌握南北方分界线的地理意义。

四、说板书设计

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有利于清晰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另外,八年级学生归纳总结能力还有待提高,好的板书设计有利于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更有利于教师在上课时指明重难点,更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五、说教学反思

1、亮点:本节课我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完成了教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地学习,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中,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并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小学数学演讲稿下一篇:我家的人世间故事征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