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诗词鉴赏题

2024-05-11

水调歌头诗词鉴赏题(精选6篇)

篇1:水调歌头诗词鉴赏题

水调歌头

和信守郑舜举蔗庵韵

辛弃疾

万事到白发,日月几西东。羊肠九折歧路,老我惯经从。竹树前溪风月,鸡酒东家父老,一笑偶相逢。此乐竟谁觉,天外有冥鸿。味平生,公与我,定无同。玉堂金马,自有佳处着诗翁。好锁云烟窗户,怕入丹青图画,飞去了无踪。此语更痴绝,真有虎头风。

这首《水调歌头》,用直抒胸臆的笔法,畅述与郑舜举交情的笃厚,真挚而动人。

上片写在郑舜举家乡所见。

开头两句:“万事到白发,日月几西东。”这自然是作者感慨流年易逝,人很快老了的叹喟。王安石《愁台诗》:“万事因循今白发,一年容易即黄花。”大约就是这句词的出处。辛弃疾前去拜会郑舜举,郑舜举是位有才干的人,辛弃疾也就必然想到自己的身世与处境:归宋已经二十多年了,感旧伤怀,有负初衷,而获得的却只有岁月的流逝。辛弃疾的词作,时时、事事都感慨到这些,此词即其一斑。

“羊肠九折歧路,老我惯经从。”写作者来到郑舜举的家乡所见。辛弃疾轻装简履,戴着竹笠,拄着手杖,兴致勃勃地来到上饶城隅的富佳山,他一面爬山,一面似乎在念叨:“好个曲曲弯弯的山路啊,我老头子是走惯了的。”同时,也包含一种虚写成分,暗示他在政治上同样在走着一条曲折的道路。有双关意义。

“竹树前溪风月,鸡酒东家父老,一笑偶相逢。此乐竟谁觉,天外有冥鸿。”这里作者写的是眼前实景:富佳山上,修篁峻岭,古木盘郁,孤村流水,风物宜人。父老乡亲,厚道质朴,见到外来客人,相与殷勤款待,有如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所写的:“见渔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这种纯朴山民的情谊,谁能领略并理解它呢?只有天外冥冥的飞鸿吧!作者写实景而有含蓄之妙,笔触轻快又有浓郁的感情色彩。

下片,写与郑舜举的友情。

“味平生,公与我,定无同。”作者尽情赞美他与郑舜举两人的友谊,说这种朋友间的相互信任和深情,在人世间恐怕是难以找到比并的。笔墨很浓,感情很重。辛弃疾一生交游广泛,结识的朋友很多。有同事,有文友;有萍水相逢的泛泛之交,有志同道合的莫逆友好。其中著名的,有洪迈、陆游、朱熹、陈亮、刘过等。交往的时期,先后不一,大都在词作里留下了名字。郑舜举于1185年调信州作州守时,辛弃疾已罢官居家四个年头,二人素昧平生,却一见如故,竟成知己,是十分难得的。况且郑舜举又是一个有才干而又爱护百姓的官吏。所以用这种写法谈论交情,在辛词中是罕见的,可见二人情感之深。在写法上,先有了上面的竹溪、风月、鸡酒、冥鸿的铺垫,便使这几句慨括性的叙述,不显得空泛。

“玉堂金马,自有佳处着诗翁。”这两句词的意境,跨度很大。“玉堂金马”,是指郑舜举守宰的官邸,但他不住在城内官邸,却在城外另觅一处山庄寄住,与山民为邻。所以,下半句才有“自有佳处着诗翁”之说。这里说的“佳处”,决非指那“玉堂金马”的官邸,要不然就流于俗套了。这里也包涵了作者对“玉堂金马”的鄙薄之意。两句话,一正一反,留有余地,耐人寻味。

“好锁云烟窗户,怕入丹青图画,飞去了无踪。”这三句是引用郑舜举原词的话。这里有一个出典:《世说新语·巧艺篇》注引《续晋阳秋》载,顾恺之曾以一橱画寄给桓玄,桓玄珍藏了多年,后来开橱取画,发现封题如旧,但画已幻变飞仙了。郑舜举为当时的俊逸文士,家中亦当珍藏有字画。辛弃疾说要把云烟窗户关锁好,否则屋内的珍藏会神化而去。这里是赞美郑舜举的高雅。

“此语更痴绝,真有虎头风。”顾恺之小字虎头,世传他有“三绝”:画绝、文绝、痴绝。辛弃疾因上文连类而发,赞美郑舜举兼有顾恺之的“三绝”作风。

篇2:水调歌头诗词鉴赏题

当年五陵下,结客占春游。红缨翠带,谈笑跋马水西头。落日经过桃叶,不管插花归去,小袖挽人留。换酒春壶碧,脱帽醉青楼。

楚云惊,陇水散,两漂流。如今憔悴,天涯何处可销忧。长揖飞鸿旧月。不知今夕烟水,都照几人愁。有泪看芳草,无路认西州。

创作背景

该词作于靖康之变后词人飘离异乡之时。

诗文赏析

起首两句追忆往昔,笔势不凡。五陵本是西汉前期五位皇帝的陵墓,地处渭水北岸,距都城长安不远;当初四周居住着许多豪门大户,子弟习尚奢纵。后代诗文遂引为典实。此词借“五陵”以指作者故乡名城洛阳,意点染奢华豪纵的气氛,以映衬风流少年的俊爽形象。《乐府诗集》有《结客少年场行》,题解引《乐府广题》云:“按结客少年场,言少年时结任侠之客,为游乐之场,终而无成,故作此曲也。”词中“结客”二字即从此出。此处虽借鉴古人,而自抒怀抱,自具面目。首两句定下基调,下文分三层写开。

“红缨翠带,谈笑跋马水西头。”两句承前“结客”句来,写朋侪相与之欢,并骑驰纵之远,笔墨极简省,而郊次春游时那欢畅自恣的场面连同游人的神情却表现得淋漓尽致。接下来是归途中的一个小插曲:薄暮时分,词人和他的友伴们头戴鲜花,打马朝城里走来,经过桃叶渡时,酒肆的美人上前相邀。句中“桃叶”是“桃叶渡”的省称,地处今江苏南京市秦淮河畔,这里是借指游冶的场所。“不管插花归去,小袖挽人留”,用倒装句式。“不管”的主语“小袖”置后,以突出人物。“不管”二字写出女子挽留之真诚与执着,是着力之笔,为下片抒写自己的恋情设下伏线。

上片第一层极写其豪俊气概,第二层则表现其儿女柔情,亦豪旷,亦缠绵,一位风流少年的形象活脱脱如目前。“换酒春壶碧,脱帽醉青楼”二句又起一层,笔墨酣畅淋漓。上句之“春壶碧”,暗写红粉情意,有“吴姬压酒劝客尝”的意境。结句有力突现了词人自家醉卧青楼的形象:开怀豪饮,至酒酣耳热之际,竟至脱帽露顶,可见畅快之至,亦不羁之至了。到了此处,一天的游春之乐达到高潮,作者的豪兴也尽情写出。整个上片选取最能表现早年生活风貌的骤马游春一幕来叙说,笔调欢快明朗,化前人意境于不知不觉间,妙合无限。

过片三句,词意陡转,由昔入今,以精炼的语言概括出突如其来的家国变故。“楚云”诗词里常与女子相关,如张谓诗句:“红粉青娥映楚云”(《赠赵使君美人》)。“陇水散”用梁鼓角横吹曲《陇头流水歌》“陇头流水,流离四下”句意。《古今乐录》引《辛氏三秦记》曰:“陇渭西关,其陂九迥,上有清水,四注流下。”此中含隐着对那位青楼女的依依别情。语调沉重,悲思喷涌,“惊”、“散”二字带出作者受到震动、无限哀愁的神态,是很醒目的。

以下两句,不假外物,直抒胸臆,充满哀极痛极的勃郁之气。“如今憔悴,天涯何处可销忧。”这近乎绝望的哀号,情感特强,因为是紧接前面力度很高的三句而来,故没有直白浅露之感,是感情凝聚、充积以至于倾泻的自然过程。“何处”二字已见出愁怀难遣,欲告无人的苦楚。于是词人瞩目于“飞鸿旧月”。词人问道:飞鸿可捎来故人的音讯?明月曾是往日生活的见证人,如今可愿传去心中的思念?它们把人的心绪带向遥远的故国,又触发物是人非之慨。此刻,作者想到的不仅仅是个人私情,他由个人的不幸遭遇联想到同怀国破家亡之恨的大众。所以说,“不知今夕烟水,都照几人愁”两句表明他多少意识到自己的命运始终连接着民族的兴亡,面前经历的是一场悲剧。这样,词的意境有了拓展。

篇3:水调歌头诗词鉴赏题

一、反复吟诵, 披情入文

“词者, 来于心, 用于歌;歌者, 源于声, 发于情。”诗词阅读是一个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 而诵读应该是第一步, 也是贯穿整个阅读过程的一步。诗词的诵读美, 体现在韵律美、意境美、风格美。因此, 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朗读的训练, 引导学生去感受、发现这几方面的美。

第一遍诵读, 低吟浅唱, 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要求学生读准字音, 指导学生处理每一句的停顿。不必声如洪钟、气贯长虹, 但应结合创作背景初步理解全诗的感情基调。这首词写于作者被贬官密州之时, 而且与弟弟七年未曾相见, 因此, 全诗表达的是政治上的失意, 对亲人的思念和一种豁达的胸怀。

第二遍诵读, 情景再现,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要求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 在头脑中再现诗句的美境。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句, 我们不防设想:中秋之夜, 皓月当空, 望着苍茫夜色, 诗人悲从中来, 斟满酒杯, 想起多年未见的弟弟, 想起官场的失意, 一饮而尽。那么读这两句时就要读出“苍凉感”, 重音放在“几时”和“问”上, “几时”还要做拖音处理, 读出无奈之感。总之, 这一遍的诵读要有身临其境之感, 读出“皓月千里, 孤高旷远”的意境。

第三遍诵读, 应酣畅淋漓, 一气呵成, 读出作品的风格美。苏轼作品以豪放风格著称, 这首词也不例外。诗人经历了由迷茫苦闷到顿悟豁达的心路历程。对明月的向往, 对人间的眷恋, 对仕途不顺的释然, 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浑然天成。这遍诵读, 就是要声情并茂、字正腔圆, 读出一个旷达洒脱的伟岸诗人形象来。

如此一唱三叹的朗诵, 一定能够使学生神清气爽, 将诗中的情意领会于心。

二、理解词意, 再现画面

古诗词文句的理解, 是教学的重点之一, 但我们不能仅借助于课下注释、工具书、参考书了解表面意思, 还必须联想作品创作背景、社会实际以及自身经验, 仔细推敲, 这样才能真正走进文本, 真正理解其内容。如《水调歌头》上阕,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三句, 表面意思是说:“我想随风回到天上去, 但是又怕经不住天上的寒冷”, 联系写作背景及当时社会现实, 就能读出另一番含义:这句也是指作者的政治遭遇而言, 他想回到朝廷中去, 但又怕党派相争, 难以容身。

在理解了诗词内容的基础上, 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加入自己的想象与联想, 完整地再现诗词的情景, 如能用书面形式表现出来, 定能走进诗人的内心, 对学生的阅读、写作, 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都是极其有益的。我的一位学生就以第一人称的口吻, 将词的上阕改写为下面一段文字:

夜已经很深了, 只有一轮圆月还高高地挂在天空, 清冷的月光包围着孤独的我。又是中秋夜, 本应与亲人团聚, 而我却在这异乡独自飘零。端起酒杯, 仰望明月, 我不禁问道:“月亮啊, 你是何时诞生的呢?也不知道天上是哪一年了?”我这与世俗格格不入的人是不是该回到天上去呢?

夜风飒飒吹来, 我忽然感到一丝寒意, 天上是不是会更加凄冷呢?

也许是吧, 天上哪里比得上人间呢?在人间, 我还可以尽情起舞;在人间, 我还有子由;在人间, 我还能一醉解千愁!

三、凝视所至, 深入赏析

在诗词教学中, 赏析是一种高层次的阅读活动, 它既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提高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在赏析活动中,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赏修辞

古诗词中, 因为形象性和抒情性的需要, 常常要借助修辞来表现, 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等。修辞的使用, 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水调歌头》开篇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把青天当作自己的朋友, 把酒相问, 表现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我欲乘风归去”一句, 运用夸张的手法, 表现了诗人想要超脱世俗束缚的心理。

(二) 赏表现手法

诗人常用烘托、典故、虚实结合等手法来增强诗词的表现力, 以利于自己情感的表达。赏析时我们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表现手法的效果。本词就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文字在幻想与现实中穿梭, 思绪在天上与人间中徘徊。上片凌空而起, “琼楼玉宇”是虚, 下片波澜层叠, 返虚转实, 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三) 赏妙语

妙语是精美的词语, 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词语的赏析主要是理解其含义并分析表达效果, 体会其妙处。如“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一句, “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 暗示夜已深。“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与亲人团圆而难以入睡的情景。

四、用心感悟, 体会诗人的独特情思和精妙理趣

这一个过程是古诗词阅读中的最高境界, 一个读者如果不能读出诗人的情趣, 诗歌的主旨, 即使能倒背如流, 也只是皮毛之读。当然, 经过了前述的诵读、理解、赏析, 感悟已不再话下, 苏轼的一曲《水调歌头》, 诉尽了词人彼时的多少愁肠, 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合, 当有壮志难酬之恨, 与兄弟相望而不能相唔, 当有不得团聚之若。但洞悉事理的东坡, 又能以古今事理排解一己之郁闷, 该是多么得乐观、豁达!

古诗词名作能流传千古, 脍炙人口的一个重要原因, 还在于简短的诗句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而这些哲理在今天还影响着我们。领会了诗中的哲理, 才是领会了诗词的精髓。“中秋词, 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 余词尽废”, 之所以获得这样美赞, 是因为这首词仿佛是诗人与明月的对话, 却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这首词的上下阕都带有人生哲学的意味。上阕结语“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与陶潜桃花源诗:“凡圣无异居, 清浊共此世”诸句同意, 也就是儒家的“无人不自得”的思想:有了对待事物的正确思想, 那么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有所作为。在人间也可以得到快乐, 何必定要到天上去?在外面做地方官同样可以做一番事业, 何必一定要回到朝廷中去呢?下阕的“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三句, 更不知抚慰了历朝历代多少失意人的情怀:世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 人生有欢聚, 也必然有离合。万事万物之圆满, 欠缺, 总在不容抗拒的循回轮转之中。联系今时今事, 何尝不是如此呢?

总之, 语文古诗词教学, 既是语文课标的要求, 也是让学生开阔视野, 陶冶情操的途径之一。阅读古诗词的方法也不是孤立的, 而是要灵活地、综合地运用, 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

[2]语文世界, 2011 (5) .

篇4:巧借暗示解古代诗词鉴赏题

考查学生古代诗词鉴赏的目的不是为了难倒学生,比如江苏省2012年的《考试说明》中对此有明确的说明,即“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细究之下,可以发现无论是哪种题型,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和思想内涵是最重要的,考生再辅以基本的答题技巧,写出满意的答案是不存在大问题的。

其实我们只要在答题过程中多留心,是可以从题目本身得到很多暗示的,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下面试图从四个方面谈高考古代诗词鉴赏题给我们的解题暗示。

一、考题问法的暗示

有的考生总认为古代诗词鉴赏不知道如何下手,怎样答题。其实现在的高考试卷并没有在这个方面设置难度,考生细读题目就会发现在问题中已经含有了答题的思路。例如,2011年江苏卷的诗词鉴赏题,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中的三个问题:(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第一问点出了答题区域,考生要做的是将开头的四小句话分成三个层次,再加以概括即可;第二问中“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句明显是写景文字,那么其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就很容易写出来了;第三问问法直接明了,构思,也即此诗如何开始,如何展开,如何结束。如果考生能明白题目的这些暗示,有针对性地读诗,可以事半功倍。

二、诗题的暗示

在古诗词中诗题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有时会点明诗词的主要内容,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等,有时会点明诗词的类别:边塞诗、怀人诗还是山水田园诗,有时甚至会点明作者的情感等等。因此考生在进入考试状态、没有其他参考的情况下,首先要关注的是诗题,从中得到解题的重要“密码”。如唐代有两首互相应和的诗,一是朱庆余送张籍的“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状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一是张籍的应和诗:“越女新装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其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抵万金。”如果不看题目《近试上张水部》和《酬朱庆余》,我们是很难想象得到原来朱庆余是把自己比成新娘,把主考官比成公婆,自己的好友张籍比成新郎,表现出自己不安、期盼的心情,那么第一首诗就不是单纯在塑造一个新嫁娘的形象了。而张籍把朱庆余比成相貌出众,歌声动听的采菱姑娘,赞扬他才华出众,不必为考试担心。如此一来,我们就不难理解两首诗的真正涵义。

三、作者的暗示

尽管诗人的诗风可能是多变的,但很多时候诗词带有了诗人个性化的东西,包括他们的经历、情感及主要的创作特点,考生们注意解读这一点,也可以帮助自己很快读懂诗词。例如,2009年的江苏高考卷中的诗歌选用的是《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作者是岳飞。岳飞是我国宋代著名的抗金英雄,他的一生乃至于自己的诗词创作几乎和抗金联系到了一起,明白这一点,考生在回答“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这个问题时,就会清楚这里的思想感情应该跟作者的抗金有关,再细读诗句本身,对外敌的愤恨,对本朝统治者的奢侈误国的痛心和自己抗金的决心,这些都可以明显感知了。

四、注释的暗示

试卷上如果出现了注释,那么这些注释就一定会为解题起到重要的提示作用,考生一定不能忽视这一点。例如,2004年全国卷Ⅳ中选用的是欧阳炯的《江城子·五代》:“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下面有个小注,提到姑苏台是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西南姑苏山上。从这个小注上,考生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怀古词,无非是借过去的繁华来写出今日的衰败,写今日的衰败无非是要提醒后人不能重蹈覆辙。有了这样的认知,“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这个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五、关键字词的暗示

有的时候试卷除了诗词本身之外,不会给我们任何提示,这个时候解读诗词就需要从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入手,诗词的出现本身就是作者为传情达意而用,考生能抓住关键词(有时被称为“词眼”)就能体悟作者的用意。例如,2008年江苏卷中选用的是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其中一问要求考生“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题目中没有给出其他任何信息与暗示,这种情况下,考生只有解读诗句本身。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是这样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考生可以分析,“吴宫”和“晋代”点明的是吴、晋两朝曾以金陵为都城,现在说“埋幽径”、“成古丘”,明显说的是过去的繁华和现在的落寞,这些人事的变迁。颈联中有山、天、水、洲,和上句对照起来看,这些是自然景物,是永恒不变的。抓住这些关键词,诗句的主要内容有了,寄寓的感慨也可以看出来了。

总之,在有限而紧张的考试时间里,考生要想比较完美地做出诗歌鉴赏题,就要抓住试卷给出的一切有用的暗示,有针对性地读诗、做题,只有这样才会获得比较满意的答案。

参考文献:

[1]葛莉苓.贯通古今情 情动而辞发——高中古代诗歌教学探究[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01).

[2]吕凤双.浅谈教学生做诗歌鉴赏题[J].学周刊,2012,(03).

[3]江苏省2012年高考考试说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篇5:《水调歌头·送杨民瞻》诗词鉴赏

②“日月”两句:言日月旋转,时光流逝,世间事物有生有灭,是自然常规。日月如磨蚁:《晋书·天文志》载,有人以磨盘喻宇宙,以磨盘上的蚂蚁喻日月,磨盘飞快地向左旋转,蚂蚁虽向右爬去,但仍然不得不随着磨盘向左运行。浮休:喻生、灭。《庄子·刻意篇》:“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③“君看”两句:以江水滚滚东流,喻时光消逝,不因我留。

④瓢泉:在江西铅山境内。按:此时稼轩在瓢泉附近,当有便居,以供览胜小憩。稼轩小筑新居,始于绍熙五年(1194),而徙居瓢泉,则在庆元二年(1196)。雪楼:稼轩带湖居所的楼名。菟(tù吐)裘:春秋时鲁地名,在今山东泰安东南。鲁隐公曾命人在菟裘建宅,以便隐退后居住(见《左传·隐公十一年》)。后人遂以此称隐退之所。

⑤岁晚:指人生晚年。问无恙:如果有人问我是否安好。

⑥“梦连环”三句:说杨民瞻如冯谖、王粲,怀才不遇,所以日夜思念返回家乡。梦连环:梦中还家。“环”与“还”谐音。歌弹铗:用冯谖弹铗而歌事,见前《满江红》(“汉水东流”)注⑥。赋登楼: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依附刘表,在荆州登江陵城楼,作《登楼赋》,写其壮志难伸、怀乡思归的心情。

⑦“黄鸡”两句:想象杨民瞻返乡后鸡酒秋社的欢乐情景。村社:农村社日,祭礼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秋两祀。此指秋社。

⑧“长剑”三句:执政者清谈误国,爱国志士请缨无门。长剑倚天:宋玉《大言赋》:“长剑耿耿倚天外。”此喻杰出的军事才能和威武的英雄气概。

篇6:水调歌头诗词鉴赏题

水调歌头 题西山秋爽图

作者:纳兰性德朝代:清体裁:词 空山梵呗静,水月影俱沈。悠然一境人外,都不许尘侵。岁晚忆曾游处,犹记半竿斜照,一抹映疏林。绝顶茅庵里,老衲正孤吟。

云中锡,溪头钓,涧边琴。此生著岁两屐,谁识卧游心。准拟乘风归去,错向槐安回首,何日得投簪。布袜青鞋约,但向画图寻。

上一篇:外语大学生求职信下一篇:输电线路金具检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