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电子报范文

2022-06-15

第一篇:水调歌头电子报范文

水调歌头

作者:苏轼 执教:陈道文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特点,文章作者及创作背景。 2.反复诵读并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落实背诵要求。 3.品读重要词句,把握词的意象,感受词作的意境。

4.在想象与拓展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教学重难点】

1.反复朗读诗词,体会诗词的意境。

2.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法、提问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花好月圆人团聚”,月亮的圆缺,给了我们无限的思念。明月与诗词好像天生就结缘,明月激发诗兴,诗词随明月而发,相伴而留香千古,在众多咏月的诗词中,苏轼的《水调歌头》被公认为中秋词中的绝唱,宋代著名诗歌理论家胡仔就曾说过,“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这节课我们就来鉴赏这首词,和东坡居士做一次深入的对话。

二、预习检测

(一)解读题目

“水调歌头”,词牌名。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一首词的格式由它的词牌决定,有多少句,每一句有多少字,平仄等都是,只要选定一个词牌名,这首词的格式也就定了。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的曲调名(曲牌),它规定了可供演唱的词的音乐。又如词牌名:雨霖林 水调歌头 卜算子 长相思 菩萨蛮等。词: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文字,

阕:是词的段落,也叫片。分两段的第一段叫上阕;第二段叫下阕;另外词的一首不分段的也称一阕。

词根据乐调长短,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慢词)。 词远在梁代时已有雏形,晚唐定型,盛于宋朝。

小序:是交待了写作时间、背景,写作的缘由等这类说明性的文字。

(二)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和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创作背景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作者写此词的时候,他官场失意贬官,心情抑郁。这时他的弟弟苏辙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俩已有七年多没见面了。这年中秋赏月,作者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之中写下这首词。

(四)强调课文中难以读准的字词音。

朱阁(gé) 低绮(qǐ) 高处不胜(shēng)寒

三、初读诗歌,赏析诗歌

1.教师范读诗歌,学生注意老师在读的时候字音,节奏,及其情感的把握。 2.学生自读诗歌。

3.指名读诗歌,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诗歌。

四、精读诗歌,疏通文意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文意。 2.并用现代汉语口头解释课文语句,画出疑难词句。

3.前后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4.各小组提出本组内难以解决的问题,班级共同讨论解决。 5.疏通全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现 在是什么年代了。

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 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 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像在人间! 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晴、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只愿我们都健康和常在,虽然远离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6.重点翻译

达旦:至早晨;到清晨。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赏玩。 但:只。

五、课堂小结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水调歌头》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是苏轼词的典范之作。望同学们课后熟读课文认真体会作者的思想。同时做好对课文的内容的深入挖掘,下就将节课我通过对文章句段的品读来读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期回顾,导入新课

作者写此词的时候,他官场失意贬官,心情抑郁。这时他的弟弟苏辙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俩已有七年多没见面了。这年中秋赏月,作者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之中写下这首词。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读解作者的思想情感。请大家齐读课文回顾文章大意。

二、精读课文,重点读解

1.学习小序,了解作者写作的时间与目的。

思考问题:词的小序往往用来交代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在小序里作者交代了写作时间是什么时候?写作目的又是什么?

明确:小序交代了写作时间是丙辰中秋,背景是“中秋,欢饮,大醉”,目的是“兼怀子由”。即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由此得出: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那我们再从“兼怀子由”四个字来看,作者除了怀子由,还怀什么? 请大家带着问题来揣摩这首词。继续读解下文。

2.学习上阙

(1)上阕写望月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我们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2)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飞天入月,为什么说是归去呢?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归去是什么意思,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作者当时仅仅是想要回到天上去吗,实际上,大家可以联系一下作者的生平遭遇和这首词的写作背景。——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在苏轼移任湖州的第三个月的一天,一位朝廷钦差为了要讨好王安石,把苏轼捉拿进京,指称他作诗讽刺新法,请皇上下令判他的罪。不久,苏轼就被送入狱中,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苏轼被定为“讥讽政事”之罪。后受皇帝恩赐,判他流放黄州,免于一死。 明确:从背景材料中我们可以得知,虽然苏轼一心报国,最后还是被贬黄州。政治上的失意让他心情十分悲痛。所以说本词除了表达他怀念子由,更传达了他政治上的失意。

(3)这里的太高太寒冷比喻的是什么意思,

明确:不愿回朝廷做官,讨厌那里的党派斗争,勾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欲”和“恐”。 作者在上阕中表达了想回朝廷但又恐惧害怕的心情。

(4)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弄:是一个千古称颂的动词 。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月下起舞令词人陶醉,这里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生活的美好。作者的思想由天上的幻境回到了现实。

小结:上阙写望月饮酒,主要抒发词人对人生的感慨。苏轼经受过政治上的挫折,面对朝廷激烈的斗争,只能将满腹的疑问借助“把酒问青天”,引起对人生的思考,发问“明月几时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但苦闷的情感并未延续下去,“我欲乘风归去”“起舞弄清影”两句又表露出作者对人生不懈的追求,尽管“又. . . 不胜寒”“何似在人间”。 3.现在我们来看下阕。请大家先朗读一遍。

(1)“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作者因何而失眠?应和了序中哪一个句子?) 明确:“兼怀子由”。

这就是说,作者在下阕主要表达了哪种情感?——怀子由。

(2)“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那么月亮会有感情吗?)

明确:这里应该是作者恨月亮老在人们分别的时候圆,是作者在恨。

(3)作者因什么而恨?

明确:因为与亲人别离,也因为被贬。

作者写道这里,心情自然是十分抑郁,悲伤了,但我们的诗人又是一个乐观的诗人,在悲伤之余,他又转念一想,悟出了一个人生哲理. (4)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作者对人生的理解?

明确:难。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这恰好也是苏轼的看法。所以他说“古难全”。 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这几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作了高度的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作者已经认识到,任何事情都不会因为我们的喜好而改变,虽然我们不想和亲人别离,但别离却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所以作者在最后,他只有提出美好的愿望,希望自己和弟弟子由能够年年平安,虽相隔千里,但可以共享美好月光。理解到远别的人可以“千里共婵娟”,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以美好境界结束全词,与上片结尾“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是积极乐观的。一方面是对兄弟不能团聚的安慰,同时也是对自己政治遭遇的安慰。

(5)我们把下阕再齐读一遍,注意感情把握。现在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回到小序中,还记得刚上课时给大家提的问题吗?现在有答案了吗?在这首词中究竟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明确:作者在上阕主要抒发了自己想回朝廷而又心怀恐惧的矛盾思想;下阕主要表达对兄弟子由的思念之情。

4.请问作者《水调歌头》中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

三、结束语

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不愧为中秋咏月之绝唱。给我人生失意之时的重要引导,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我们应该像苏轼那样,失败进,莫悲伤;苦闷时,莫彷徨。用一颗乐观旷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挑战。最后,愿同学们在美好的人生路上,永远都拥有一片皎洁的月光。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积累有关文学常识。 3.完成课后练习二在作业本上。

五、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上阙:望月

(写 景)

情景

下阙:怀人

( 抒 情)

交融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第二篇: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第三篇:《水调歌头》教案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3、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2、通过感悟本词情景交融的意境,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谈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喜欢。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的确,中国诗人眼中的月亮一片冰心,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

引发问题:如果在中秋团圆时节,你和亲人不能相聚,你会如何呢?

引导学生理解“离人”情怀。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它将围绕月亮身我们诉说什么。

二、朗读体会

1、听读感知: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词文内容。

2、朗读体会(要求) 字正腔圆地读。注意“阙”“不胜”“绮”等字音的准确。宫阙(què

)

琼楼玉宇( qióng yŭ

)

朱阁( gé ) 绮户( qǐ

) 婵娟(

chán

juān

)

寒( shēng

)

有板有眼地读,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 有情有味地读。自由读,要求读出味道与感觉来。

3、谈谈感受:自由读后,引导学生从苏轼的角度谈谈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教师给予评价。

三、品味探究

1、解读小序,明确“中秋”“达旦”“大醉”“子由”词语的意思。 问题:小序部分有什么作用?

小序交代了写作时间、背景和写作目的——怀念弟弟子由。

2、自读词文,思考讨论①诗的上阙主要写什么?表现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上阕:写望月。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②阅读下片,回答问题 a、“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问什么无眠?夜已深了,失意与离愁涌上心头,使词人难以成眠。 b、词中作者的感情有哪些变化?

由怨月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到感悟人生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最后又说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以共赏人间美景作结。表现出作者不为失意、离别所苦的

豁达

胸襟。

3、品味词句,体会诗情。

1)诵读全词:女生读上半阙,男生读下半阙。(要读出情景交融的意味)

2)找出你认为最富有表现力、最能够表明作者情感的词句,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并尝试分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教师点拨。

4、师生共同完成对词文重点语句的理解。

(1)读词的上阕:怎样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点拨:“我欲乘风归去”,明白的说出了他的这种矛盾的意念。他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可是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未能望情于现实。在这时,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消极避世、超然世外)和入世(积极努力、建功立业)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极度的矛盾之中。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月下慢慢起舞,虽然只有清影随人,但也令词人陶醉。这境遇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的温暖。“何似在人间”是词人“起舞弄清影”的感受。这时作者的思想从天上的幻想回到了地上的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2)读词的下阕:

①思考:“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 提示:这句话是在责问月亮:你对人不应该有怨恨呀,但你为什么偏偏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又亮又圆呢?词人借此来表达对弟弟子由的深切思念。

②体会“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明确:人生的聚散离合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并非人力所能左右,这是人生无法摆脱的遗憾,既然如此就不必伤悲,在这里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一种普遍而深刻的道理,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同时表达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乐观精神,以及美好的祝愿——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 小结:上阕:写望月。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下阕:写怀人。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乐观的情致和旷达的胸襟。

第四篇:水调歌头教案

教 学 目 标

1、知识目标:了解苏轼的有关文学常识及本文写作背景。掌握重点实词, 疏通词的大意,并能落实背诵 。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主旨。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 品位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感悟词创设的完美意境

3、情感目标:理解苏轼因政治失意,手足分离而心情抑郁惆怅,最终心胸开阔豁达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实词,并能准确翻译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

讲授、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思路:

一、导入

1、 李白有一首《静夜思》,大家可能都背得出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让生齐背)这是一首思乡诗,古诗词中有很多是的。现代还有歌一些也是表达思念之情,让我们先听一首歌(师播放并演示部分文稿)明确:这是王菲演唱的歌,它的歌名叫《但愿人长久》,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一句,歌词也与本课的内容有关。(板书课题作者)

2、请欣赏一组美仑美奂的月亮图片,打开记忆的闸门,搜寻与月亮有关的诗句,并朗诵。

3、同学们知不知道中国的传统节日,你能说出哪些节日的名称?

二、简介宋词

1、词,是一种配合乐曲用来歌唱的诗体,产生于隋唐,宋朝进入兴盛时期,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样式。豪放词派与婉约词派是我国古代词的两大流派。婉约词派产生较早,代表人物有欧阳修、柳永、李清照等。苏轼开创了豪放词派,其词题材广泛,表现方法以铺叙、直抒为主,风格大气、恢宏,这是相对于柳永的婉约派来说的,他的词少了一份缠绵绯恻,多了一份豪迈与豁达。

2、简介作者

师:苏轼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请哪位同学先来介绍一下苏轼?

明确:①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四川眉山人。他在诗、词、文、画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②他既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③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④学过他的文章,如《惠崇<春江晚景>》、《题西林壁》、《记承天寺夜游》等

3、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任太守。其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守外郡已经历时五载,和弟弟苏辙也已有七年不得相见。政治上不得意,生活上兄弟天各一方,在中秋之夜,他喝酒赏月,直到天亮。写下这首词!

三、小组互动,质疑解难,突出重点难点。

(一)与文本对话

(1)读小序,弄懂意思,思考在小序中交代了什么信息?

归纳明白:时间 作词的情形 主旨之一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自比神仙,一个“欲”,一个“恐”字,表示他想去月中宫殿,但终因害怕那儿的寒舍,一进一退,显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与入世两方面都在吸引着他,使他处于矛盾之中。 (3)“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①月下起舞,清影随人,真令词人陶醉。这句写出了他对着自己的影子,说明当时没有别人,表达他当时孤独心情,“何似在人间”,词人觉得在人间乘着皎洁的月光翩翩起舞的情景,哪像在人间,但较独处琼楼玉宇又更富有意兴和情趣。有了这样人生境界的感受,也就摆脱了这一人生的矛盾了。

1 .②因为当时作者被贬官了,所以认为这里“何似在人间”,还有对现今的生活的满足,安于现状。 师导:你们觉得文中还有哪些好词好句值得我们去品味、欣赏呢? (4)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明确:词人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地发问:明月不应有什么感情缺憾,使它在人间离别相思之时,又亮又圆,使人更加愁情难遣,真是有“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 (5)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明确:这是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 (6)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明确:这句话表达对离别之苦的人的美好祝愿,是关于祝福流传千古的名句。

总结:好。大家刚才很积极地参与到了我们的课堂讨论中,我想通过讨论,大家一定对这首词有了更深的理解。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夜思念弟弟而作,把兄弟之情上升到哲理的高度,对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下面我们一起来再读一遍。(生齐读)

四、品味佳句

你喜欢词中哪些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示例:

1、我喜欢“起舞清影,何似在人间”,因为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在月下起舞的姿态和心情,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他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赏析:这句话反映了词人对天上生活的向往,政治上的失意让他产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但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胜寒”,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阳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赏析:这句话写出了人月无常,自古皆然的道理,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阳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怀。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词人希望分离的人们从共赏明月中互相慰藉,互相祝福,希望大家岁岁平安,表现了词人博大的思想境界和乐观的情怀。

五、与苏轼对话

我会这样问东坡大师:既然政治生活让你感到愁苦郁闷,你为什么不像陶渊明那样辞去官职,回归田园,过着快乐的隐居生活呢?

师:你的提问很有深度。实际上涉及作者在政治生活中的“进”与“退”的问题。从词中来看,东坡对此是很矛盾的。但从他为官的事实看,他没有学渊明的“退”,他选择了“进”!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他虽然只做地方官,但都是勤政爱民,多为百姓办实事,做好事,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百姓们尊称他为“苏公”。所以,东坡的可贵就在于,他孤寂过,愁苦过,矛盾过,但他最终选择的是奋发!我们都应该学习他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让我们第三次来朗读这首词,注意领会词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生齐读全词。)

六、 与环境对话

问题(1)这首词的想象与抒情都是围绕着什么来进行的?(明月)

(2)“月下”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不知触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怀!你能联想一下,课文以外,还有哪些咏月抒怀的古诗文名句,你能对它们进行简要的评析吗?

例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由海上升起的明月想到了远在天涯的亲人,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师:这句和课文中哪两句异曲同工? 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例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遥望一轮明月,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写得很平实。 师:真实的情感往往不需要任何的粉饰。

例(3):“星汉灿烂,若出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里。”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沧海的壮美,表现了曹操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写得气势宏大,气魄雄伟。

2 .

例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以月下登楼所见表达了词人亡国的忧愁和对故国的思念。

(3)让我们从古人笔下的优美意境中,回到自己生活的现实环境中来。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失落与苦闷时,你是怎样面对的,或你将怎样面对?

同学们的发言让老师深受启发。读东坡的词,我总想到李白。李白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东坡则说“明有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酒醉以后,东坡“欲乘风归去”,李白则“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两位大诗人的浪漫何其相似!李白还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里,老师斗胆将这两句窜改为:“人生失意仍须欢,莫使年华付水流!”大家同意老师的观点吗?生:同意!

师:让我们集体将这首词朗诵一遍。 (生齐背全词。)

七、阅读方法小结与作业。

师: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开展阅读对话的途径和方式:

1、与文本对话:感知内容,品味语言。

2、与作者对话:展开想象,领会情感。

3、与环境对话:拓宽视野,加深体验。

八、大家对此都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让我们共同欣赏有着首次演绎的歌曲。

十年以后,你还会再读这首词吗?二十年以后,若干年以后呢? 优秀的作品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解读。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同畅饮陈年美酒,总让人口齿留香,久而弥笃。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以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荡,飘荡„„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逢,我们都会从心底迸发出一个声音:我爱东坡!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上阕: 把酒问月-----追求美好生活-----积极乐观

下阕: 望月怀人-----探求人生哲理-----旷达胸襟 月下饮酒

对月怀人

3 .

第五篇:水调歌头·岚河漂流

潘慧

巴山生岚水,浪花逗英雄。

中流啸傲,敢比大圣探龙宫。

满脸盈盈喜气,一腔爽爽热情,弄桨舞清风。 触目惊心处,人在仙境中。

美若画,妙若诗,奇若梦。

沐浴自然,洗却俗尘享轻松。

好水千年等闲,异彩今朝焕发,贤士有大功。 归来百般好,单怨太匆匆。

岚河乘舟夜归

清·史传远

岚河之水西北流,落日乘风信小舟。 两岸林深川色静,一声棹发浪花浮。 野烟起处樵方歇,渔火明时钓未收。 百里归帆如箭疾,暮楼初鼓出城头。

岚河道中

清·刘应秋

一弯夜雨湿苍苔,嫩柳含烟绿未开。雪老春风吹不到,深林二月放寒梅。

岚河放筏

黄天顺

忽闻谷底惊雷吼,眨眼金簪滑银绸。才没乌潭千叠雪,又绕碧环点石流。(《安康日报》1984年10月18日

上一篇:什么是银行保险范文下一篇:师德建设演讲稿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