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惠言的《水调歌头》

2024-04-23

张惠言的《水调歌头》(精选9篇)

篇1:张惠言的《水调歌头》

张惠言的五首《水调歌头》

第一首(东风无一事)

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闲来阅遍花影,唯有月钩斜。我有江南铁笛,要倚一枝香雪,吹澈玉城霞。清影渺难即,飞絮满天涯。

飘然去,吾与汝,泛云槎。东皇一笑相语:芳意在谁家?难道春花开落,更是春风来去,便了却韶华?花外春来路,芳草不曾遮。

第二首(百年复几许)

百年复几许,慷慨一何多。子当为我击筑,我为子高歌。招手海边鸥鸟,看我胸中云梦,蒂芥近如何?楚越等闲耳,肝胆有**。

生平事,天付与,且婆娑。几人尘外相视,一笑醉颜酡。看到浮云过了,又恐堂堂岁月,一掷去如梭。劝子且秉烛,为驻好春过。

第三首(疏帘卷春晓)

疏帘卷春晓,蝴蝶忽飞来。游丝飞絮无绪,乱点碧云钗。肠断江南春思,粘著天涯残梦,剩有首重回。银蒜且深押,疏影任徘徊。

罗帷卷,明月入,似人开。一尊属月起舞,流影入谁怀?迎得一钩月到,送得三更月去,莺燕不相猜。但莫凭阑久,重露湿苍苔。

第四首(今日非昨日)

今日非昨日,明日复何如?朅来真悔何事,不读十年书。为问东风吹老,几度枫江兰径,千里转平芜。寂寞斜阳外,渺渺正愁予!

千古意,君知否?只斯须。名山料理身後,也算古人愚。一夜庭前绿遍,三月雨中红透,天地入吾庐。容易众芳歇,莫听子规呼。

第五首(长鑱白木柄)

长鑱白木柄,劚破一庭寒。三枝两枝生绿,位置小窗前。要使花颜四面,和着草心千朵,向我十分妍。何必兰与菊,生意总欣然。

晓来风,夜来雨,晚来烟。是他酿就春色,又断送流年。便欲诛茅江上,只恐空林衰草,憔悴不堪怜。歌罢且更酌,与子绕花间。

好的词看着看着常常不免要读出声来,最怀念那些对诗词的岁月,它们教会我怎么遣词造句。我常常想,学习中文的最好入门是宋词,它对于汉语节奏的把握到了极高深莫测的境界,此生心愿,守护家人,写几部短篇集,写一部长篇,搞一部学术专著,整一本诗话,足矣。

《水调歌头》词牌出处

《隋唐嘉话》:“隋炀帝凿汴河,自制《水调歌》。”

《脞说》:“《水调》、《河传》,炀帝将幸江都时所制。”

《明皇杂录》:“禄山犯阙,议欲迁幸,帝置酒楼上,命作乐,有进《水调歌》者,上问谁为此曲,曰李峤,上曰,真才子也。”

《南唐近事》:“元宗尝命乐工杨花飞奏(水调词)进酒,花飞惟唱‘南朝天子好风流’一句。”白乐天听(水调)词云:“五言一遍最殷勤,调少情多但有因。”

《碧鸡漫志》:“《水调歌》,《理道要诀》所载唐乐曲,南吕宫,时号《水调》;世以今《水调歌》为炀帝自制,今曲乃宫中吕调。”

综观以上诸说,本调创始隋唐间,为五言曲调。嬗至五代,乃有七字句。入宋,始演变新腔,而成今调。当时最为通行,词人填者极多。吴梦窗名曰《江南好》,姜白石名曰《花犯念奴》,后遂句为本调异名。至所谓“歌头”者,乃首章之一解也。

篇2:张惠言的《水调歌头》

飘然去,吾与汝,泛云槎。东皇一笑相语:芳意在谁家?难道春花开落,更是春风来去,便了却韶华?花外春来路,芳草不曾遮。

赏析

《水调歌头》这个牌调,大家想必非常熟悉,苏轼也曾用这个词牌名写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非常脍炙人口。本来小词是不一定有题目的,一般只写有牌调。张惠言的《水调歌头》下面有一个题目叫“春日赋示杨生子掞”。那么杨生子掞又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首先来看杨子掞的简介。关于杨子掞的介绍,一般书中几乎都没有。根据张氏《茗柯文外编》卷上曾收有代他人所作的《赠杨子掞序》一文,此文开端就说:“某曩在京师,与子掞共学于张先生”。可知杨子掞必为当时在京师曾从张惠言受学的弟子。而且在本年之词作中,除去此一组《水调歌头》以外,还有一首《水龙吟》词,题序也说“荷花为子掞赋”。而根据张氏代人所作之《赠杨子掞序》一文之所叙写,则曾谓“先生数言子掞可与适道”。“适道”,是一起追寻道,一起学道,其实跟《论语》有非常紧密的联系,来源于《论语》。因为我自小学习《论语》,对《论语》非常熟悉,所以经常会想起和引用《论语》上边所说的话。《论语》里这样说:你交往了很多朋友,可以言,即你可以跟他谈话,但未可与适道。确实,有些人,跟他谈话时,他可以谈起来头头是道,可是他有纯真的兴趣喜欢道,去追求道,所当然你就不可和他一起去寻道了。《论语》还讲到:一个人如果没有操守,品行不好,则未可与立。也就是说,有些人不可以与适道,有些人可以与适道,但他不一定可以持守住,他可能就那么几天的热情。孔子还说:“可以立,未可与全”有些人他不但追寻道,也可以持守住,但并不一定能保全。其实儒家不像我们印象中的那么教条,孔子是非常有智慧、会变通的一个人,看《论语》中记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而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所以看出儒家从孔子开始就是讲究变通的,上面“未可适道”、“未可与立”、“未可与诠”也是这个道理,要分别对待。《论语》还说:“言必信,信必果,硁硁然小人哉!”那么许多人就疑惑了,说话有信任,说出来了一定遵照执行,那难道不是一个讲信用的好人吗?为什么又会被看成小人呢?这见出儒家其实注重的是个人的品德,而不是简单的一句教条。“未可与诠”,诠,指的是一个秤砣,是对于称重量时的轻重作出调整的东西。孔子讲究变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并不规守某些教条的人。

张惠言熟读儒家的经典,他熟悉的一个是礼,一个是易。嘉庆八年扬州阮氏琅仙馆所刊《张皋文笺易诠全集》,收有张氏有关《易学》之著作,竟达十二种之多。而张氏所最为精研有得者,则是东汉三国时虞翻的易学。虞翻的易学非常注重意象,《易经》讲的都是一种形象,从它的几个符号可以推演出许多东西。那些形象代表了宇宙的义理。义理是抽象的,而形象是具体的,道理通过形象来表现。这也是为什么张惠言后来研究了词,通过小词中的种种形象来传达一种义理,所以张惠言对于小词特别有心得。张惠言编有一本书叫《词选》,书前面有一篇序言,他说:“传曰:‘意内而言外谓之词’”所以很多人不赞成张惠言,认为他是在牵强比附,确实他这句话就是在牵强比附,这句话是从《说文解子》中来的,这个词是指有抽象语言文辞的那个辞。张惠言把讲文字的那个辞借用来讲文学创作的词,当然是牵强附会了。所以这句话你暂时不要管,我们今天来探讨的是张惠言用小词、用形象如何传达儒家的义理。“小词,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以相感动”词在五代时,《花间集》里面选的都是歌词之词,是文士写给歌妓,让歌妓在宴会上颂唱的词。词缘情,能引起你一种兴发感动。微言,在张惠言那里是非常妙的两个字。以前有位和我合作过的四川大学的缪钺教授,在多年以前写过一篇《论词》,他说:“词,其文小,其质轻”,确实,一般词人不写如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等话,微言、小词,是不怎么写那些治国安邦的大道理。可是也就是这些小词,能够引起你的兴发感动。张氏说:“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小词就是一般的市井乡间小道中的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歌词,这种幽深婉约哀怨悱恻之情,有品格学问的贤人君子都不能抑制,不能不用言语表达出来,并且也不能只能简单的普通的言语能够表达得好,表达得低徊要眇。这样表达不是单言其意,抒其情,而是喻其致,象喻出那种姿态,那种味道。没有完全说出来,而是给了你许多的想象、感动。

让我们来念念他写的第一首词,真的是写得非常的微妙。而这么美妙的词,写的是什么呢?是义理呀。我记得去年国学院成立的时候,冯其庸先生也约请我来参加,在会上许多老师就说到,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要挚守住自己心志去学国学,是多么的不容易的,又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呀。现在大家来看看张惠言所写的,跟他那可以一起“适道”的学生所说的勉励是什么?“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写的是如此美丽,里面蕴涵了许多精微的义理。什么是东风,是春天的风,是使万物萌生的一种风。我想起李商隐写过的一句诗,说:“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大家注意到,我讲张惠言的词时,经常会引别人写过的诗词来说明。这在西方文论上是“intertextology”,是法国一位女学者所提出来的。Text是文本,inter是什么之间,如国际这一词,我们说“international”国与国之间,“intertextology”翻译为中文也即“互为文本”,由一个文本联想到另一个文本,这两个文本之间相互有联系。西方也讲符号,这些符号间包含了多层涵义。而语言的符号,每个语言的符号,假如这个符号在这个国家、民族中有着悠久的传统,被许多人使用过了,那么这个符号在流传中就携带了大量的信息。这样的符号我们说它是一个“culture code”,文化符码。我由张氏的东风,联系到李商隐的东风,这两个东风是有着很多联系的,里面积淀了很多意象,带了大量的信息。在中国诗歌传统中,“东风”此一语码所可能引起读者的联想,首先是春天的季节的美好,因为在中国传统中,不同方向的东、南、西、北风,就恰好代表了春、夏、秋、冬等四个不同的季节,所以东风就是春天的风。刚才冯其庸先生和我交谈的时候,讲到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好的雨,是懂得人们心思,人们什么时候需要,它就给他雨,那就是好雨,好雨就知道时节,在春天就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现在从张惠言讲到了李商隐,由李商隐又讲到了杜甫。这都是中国文化的符码现象。里面简单的一个词,在文化上能传达这么多的大量的信息。很多青年说我们看中国的诗词看不懂,主要在于没有很好掌握这些语言中所蕴涵的文化信息,诗词看得不多,不会很好的联想。一个词语带着这样大量的信息且不说,而这些词语是我们古人的感情、生命,是他们的生活体验。杜甫笔下的好雨,随风入夜,润物无声,多么自然,多么美呀。这是天理自然规律。当东风来的时候,它不但把万物都滋润了,而且把潜藏在地下过冬的昆虫都惊醒了,“芙蓉塘外有轻雷”,因为有雷,所以把蛰伏在地下的虫子也都惊醒了。还不止于此,它还把人们的熟睡的沉寂的心灵也惊醒了,我们不能只沉溺于物的世界,我们还有敏感的心灵和情感。一个社会当只有物的世界,而没有心的世界的时候是非常可悲的。早在1979年,美国有个学者写过一本书,叫“closeingof the American mind”说美国人的心灵都被关闭起来了,这是为什么呢?当年美国的青年人都再也没有远大的理想,只是热衷于眼前繁华的物态世界,非常势利,这不是心灵的关闭又是什么呢?所以他说不只是草木,昆虫被惊醒了,而且人的生命也被惊醒了,所以张惠言说的确实美丽而有道理。“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上天真的是对得起我们,东风没有一个理由,没有说一句话,没有任何自私的目的,它就使得宇宙的春天开满了鲜花。北京的春天也是很美丽的,我记得我年青的时候,看到春天,桃花、杏花、颐和园的玉兰花都开放了,后来我到加拿大的温哥华,那里也是花朵盛开,可谓“春城无处不飞花”,每次出去,整个城市每条街的两边都开满了鲜花,这样的景象是多么让人激动呀。“妆出万重花”,有些人说这个“妆”用错了,应该是装饰的“装”,这是不对的。妆,就好比我们说的女子化妆,是点缀出来的,妆点出来的,无理由的,无目的的。上天的好生之德,才会有如此表现。

前几天,我在天津给农学院的学生讲了一个农学家诗人。你要知道,各行各业,到处都有诗人,到处都有词人,写成美妙的诗词。那个古代农学诗人,他是用蝉来作比喻,写人的生命。他写了一本书,叫《生命兴关》,探讨如何看待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他以蝉为象喻写的,他说:无限意,冤没自勘怀。说不尽的情意呀,没有比冤更深的了,简直难以用言语表达。我想起孔子有一次和学生谈话,孔子说:“余已无言”,学生听后就说:“夫子不言,小子何述焉?”也就是说“老师你不说话,我们学什么,记什么呢?”。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上天不说话,却给了我们这么美丽的万重花,你如何对待上天给你的万重花呢?张氏说:“闲来阅遍花影,唯有月钩斜。”我们说张氏的小词是微言,它使你感发。我再用西方文论的一个术语“Microstructure”来说明,这个结构当然说的是语言的结构,是张氏所说的微言。闲来月变花影,谁去欣赏花,当你忙于日常的利禄,奔波于生活时,你有时间去欣赏花、欣赏月吗?只有闲来才能去阅,去欣赏,张惠言写的肖词真是微妙。你看花就看花呀,还不只是看花,而是看花影。宋朝张先说:“云破月来花弄影”花迎风摇动,剪出碎影,好像是花自己在欣赏它的姿态。如果从作者来看,谁看花影呀,应该是张惠言。微言的妙用还在于下一句,“唯有月钩斜”,看花的还不是张惠言,是天上的一弯斜月,真是写得妙。都是那么轻微的、那么美妙的,就象张氏《词选序》所说的“幽约怨悱”。月钩斜,也充满了生命。是大自然妆出了万重花,天上月来欣赏万重花影,我们人你对得起万重花,难道连天上的弯月也不如吗?

张惠言接着说:“我有江南铁笛,要倚一枝香雪,吹澈玉城霞。”这么美好的春天,这么美丽的万重花,天上的月钩斜都来欣赏花影,我们如何对得起天地创造的这美景呢?所以张惠言紧接表明了自己的姿态。他说:“我有江南铁笛”铁字如何刚强坚贞,而江南二字又是多么的温柔多情。更妙的则是在“江南”和“铁笛”两种让人联想的质素前,注明了“我有”,这是一种明白有力的自我陈述。关于“铁笛”,还有一个典故,出自朱熹的《铁笛亭诗序》,说:“侍郎胡明仲,尝与武夷山隐者刘君兼道游,刘善吹铁笛,有穿云裂石之声。故胡公诗有‘更烦横铁笛,吹与众仙听’”之句。这个“铁笛”可以带给我们联想,一是铁笛声音高远嘹亮,可以传播悠扬美妙的音符;二是笛音可以吹到天上,让仙人都听得到。可见,张惠言写得是多么的优雅呀。那么在那里吹铁笛呢?“要倚一枝香雪”,即靠近一枝江南梅花来吹奏,并且能“吹澈玉城霞”。让美妙的笛声飘到天上,使那些仙人们都能够听得见。“玉城”是神仙所居之地,李白有一首诗,说“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玉京,也就是玉城,李白看见仙人出没在彩云里,所以他要拿着芙蓉去朝见玉京里的仙子。而张氏则写得更为奇妙,不仅要笛声飘到天上仙人耳中,而且要使得天上的云霞都受到感动。“澈”字既表示了“吹澈”之吹者的竭心尽力,也表示了其音声之直欲上达玉京的强烈而热诚的追求和向往。“霞”字,点出了一种极高的境界。而且这里还蕴涵了一个人生奋斗的道理。我刚才强调,每个人都要知道你自己的理想,并且你要努力去追求达到它,但是你追求了就能够达到吗?所以这五首词真是跌宕起伏,写了我们人生的种种经历。“清影渺难即,飞絮满天涯。”清影,即是玉城的霞影。张氏在这里蓦然笔锋一转,竟然承接了如此两句,乃使前面所写的一切品质和追求,都骤然跌入了落空无成的下场。扪心自问,我真的有能力达到吗?作者开始有了怀疑。我想起以前我学过的一首王国维的小词。名《浣溪纱》:“山寺微茫背夕曛,鸟飞不到半山昏,上方孤磬定行云。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解说详见《迦陵文集卷四迦陵论词丛稿说静安词》)他说我远远听见山上一座庙宇中传出了的清脆悦耳的罄声,似乎把行云都遏制住了。如此之美妙,惹得我要到山上去寻找,去看看那明亮的月光,可是当我爬到半山腰的时候,我忽然抬头一看,发现没有上去的我也就是那红尘之中的愚愚蠢蠢的众生一员呀,忙碌奔波的普通人呀。张氏这样写来勉励他的学生,关于他的那个学生,以上我没有介绍很多,其实《茗柯文外编》文中还曾记有一段杨生自述其学道之经历的谈话,谓:“子掞尝自言:‘自吾闻仁义之说,心好焉。既读书,则思自进于文词’。”可见杨生确有好学向道之心。不过杨生又尝自言其内心之矛盾,谓其往往“忽然而生不肖之心,乖沴之气,类有迫之者”。杨生觉得自己有求道之心,可是往往失败没有成功。所以张惠言要写这样一首词来勉励他,指出人生中做什么事情都可能遇到挫折。

篇3:张惠言的《水调歌头》

一、教学思想与教学设计

(一) 知识目标

重点:

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领悟词的意境。

3.理解词的语言特色。

难点:理解词的语言特色。

(二) 能力目标

基础等级:

1.记忆:

生动的词句, 背诵全词。

2.理解:

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词的意境;词的语言特色。

3.运用:

将本词改写成记叙文。

发展等级:

联系作品, 评价作者, 发展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分析评价能力。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认为, 教学的成功始于学生知道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因此整体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并明确学习目标, 对于教学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 我设计了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能力目标是根据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形成而设计的。这五个层次不仅体现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语文基本技能形成的渐进性, 也体现了知识迁移、发展和知能的相互转化。上面教学目标的设计, 使教师的导学与学生的悟学目标一致, 导与悟融为一体, 教与学相生相长, 改变了传统教学的被动局面, 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 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独立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 方法目标

1.解决重点的方法:

形象显示法、对比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2.突破难点的方法:

讨论法。

3.研究创新的方法:

技巧指导法。

设计这一目标, 主要是为了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实现语文教学“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理想, 让学生变“学会”为“会学”。“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只有让学生在理解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 掌握学习的技巧和方法, 才能为继续学习乃至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四) 德育目标

1.态度:

学习苏轼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2.情感:

欣赏优美的画面, 受到美的熏陶。

3.价值观: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

设计这一德育目标,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这首词的学习, 受到较深刻的思想教育, 培养努力进取, 乐观向上的个性品质, 有益于形成健全人格, 能够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二、教学过程

(一) 导学

1.教师引导, 让学生用多媒体介绍作者, 由此创设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出示配乐朗诵的多媒体画面, 让学生先听, 后跟着读, 从而使学生整体感知学习目标。

3.通过以上环节, 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如有什么词语、句子不懂的请学生提出, 然后采用合作学习方式来解决问题。

(二) 悟学

教师引导, 让学生自读自悟上阙, 思考解决下列问题。

1.读后感觉怎样?

2.整首词所描绘的情景是怎样的?

3.上阙主要写什么?

(三) 研学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合作探究, 评价作家作品。

1.请全班同学诵读下阙, 合作探究如下问题:

(1) 下阙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 上阙和下阙有什么联系?

(3) 你最喜欢的诗句是什么?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4) 指导诵读:通过对朗读的语调、语速、重音的把握, 加深对词的感情理解。

2.出示研究性问题讨论。

有人说:“苏轼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 是为实现人生价值而不屈不挠、努力进取、不懈奋斗的一生。”也有人说:“苏轼的一生是悲惨而不得志的一生。”你赞成哪一种观点, 或有第三种观点, 请说说理由。

(四) 评学

1.请一同学就上述问题的讨论结果总结评价。

2.通过学习, 总结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篇4:张惠言的《水调歌头》

词作由困惑而起,最后归于旷达超脱。困惑的消释,才是苏轼“欢饮达旦”的真正原因。苏轼的困惑可以概括为两个问题——生活在“人间”还是生活在“琼楼玉宇”之间?如何生活在人间?这两个问题是上、下两片中分别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基于他不幸的人生际遇而作的思考及表态,同时,第二个问题是第一个问题的延伸。也就是说,人生问题才是此词的核心问题。

在新旧党争的夹隙中,饱受失意打击的苏轼,面对琼楼玉宇的神仙之所,萌生“乘风归去”之意,离开充满苦难的人间。对仙境的向往在苏轼心中根深蒂固,他不止一次的流露出对幻境的迷恋,此后六年在黄州游赤壁,又一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羽化而登仙”。这仙境是相对于人间苦难的美妙幻境,然而“琼楼玉宇”也不尽如人意,人间固然有苦难,可是“高处”也“不胜寒”,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由此,苏轼陷入了“人间”与“琼楼玉宇”的选择困境。权衡之后,苏轼最终选择了在人间生活,所谓“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此时的他不但没有了丝毫苦恼,反而手舞足蹈了,岂能不“欢饮达旦”。

既然已经选择了人间,苏轼便继续思索如何在人间生活的问题,下片再次对分别以“人”“月”为主体的人间与幻境作了比较。“悲欢离合”,由悲、欢、离、合四种意义构成,并不仅仅指现实的离别——与子由的离别,而是概括了人间所有的情感际遇,包括坎坷、苦难;“阴晴圆缺”,也不是仅就明月而言,借助上片“几时有”、不知“何年”的时间限定,它实际是象征亘古永存的真理与规律。此时的苏轼面对人间“难全”之事,已经认为“不应有恨”了,应该坦然面对它——“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足矣。

虽然,上、下两片看似都有一个问句,可是它们不是苏轼真正困惑之处,只不过是他思索人生问题的铺垫。他把对人生问题的思索,放到了一个无限广阔的时空。“明月几时有”一句,并不是苏轼将就宇宙问题展开科学探索,而是作者要着意营造一个悠久的历史空间;下片“转”“低”“照”三个动词,借明月的活动,描绘了朱阁绮户之中的无眠之人,暗示有相同际遇的人并非只有自己,从而展示了一个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一为时间维度,一为空间维度,上、下两片共同形成了一个广袤久远的时空。将人生问题放在如此“久、远”的时空中,思考个人际遇与历史的关系、与其他相同际遇的关系,才有了“此事古难全”的旷达认识。“事”指人间悲欢离合,“古”则呼应无限的时间,使词作具有了历史感、沧桑感,具有了发人深省的力量。

通观全词,苏轼所有议论,都明确指向人生的坎坷遭遇,“兼怀子由”只不过是“悲欢离合”之其一,或者说是宏大人生问题的一个巧妙的切入点。苏轼旷达的认识,理应在问月之前就已经形成了,所以“兼怀子由”也有以相同人生态度共勉之意。总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根本宗旨,就是向人们昭示自己对人生的态度。当然,对“人间”的喜爱,并不意味着苏轼喜爱坎坷与不幸,而是以坦然之心对待它,这才真正是苏轼旷达境界的精神实质。

篇5:张惠言水调歌头赏析

疏帘卷春晓,蝴蝶忽飞来。游丝飞絮无绪,乱点碧云钗。肠断江南春思,粘著天涯残梦,剩有首重回。银蒜且深押,疏影任徘徊。

罗帷卷,明月入,似人开。一尊属月起舞,流影入谁怀?迎得一钩月到,送得三更月去,莺燕不相猜。但莫凭阑久,重露湿苍苔。

赏析

现在大家来看《水调歌头》第三首,张惠言的“微言”真是妙呀,词一开始,就以“疏帘卷春晓,蝴蝶忽飞来”二句,张起了一片飞扬意兴,而且每一辞语都充满了“微言”的妙用,写出了另外一层境界,种种的人生境界,学道之人所拥有的境界。张惠言的《词选序》中强调词要“兴于微言,以相感动,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把儒家那种难以言诉的抽象的义理、体悟、修养之情感用美丽的词和意象微言表现出来,这些词作可说是他论词宗旨的体现呀。“疏帘卷春晓,蝴蝶忽飞来”,写得真是生动、真是美丽呀。人生之中有没有这样美丽的情景呢?疏疏的帘子何以卷起来呢?什么时候卷起来呢?只有在美妙的春天,在拂晓的春光中卷起来。你的人生是否有美丽的春天,只有当你把疏帘轻轻地卷起来的时候,你看到了春天的一线光明,心理开始为此兴象感动和接纳。而正是在“疏帘”乍“卷”之际,帘外的“春晓”遂化生出了一只美丽动人的“蝴蝶”,舞动着翩然的双翅向人迎面飞来。其句中的“忽”字用得极妙,“忽”字所表示的自应是一种不期然而然的惊喜,人心与春心之间遂产生了一片情意的撩动。

“游丝飞絮无绪,乱点碧云钗。”

游丝,从生物学上说,是一种昆虫的分泌物,如丝状一样飘荡在空中,譬如蜘蛛等。春天到来,有许多虫子的分泌物形成游丝在空中飘荡。游丝飞絮既是春之撩动也是心之撩动,李商隐《燕台四首》的第一首写“春”,就曾有“絮乱丝繁天亦迷”之句。没有用心、没有用意、没有方向、没有目的地的游丝飘到那里去呢?飘到了“碧云钗”上,想象着一位美丽的女子,在花间嬉戏游玩,头上戴着如碧云一样的钗,碧之颜色可以给人一种“春草碧色”的青春与生命之想象,“云”之质地可以给人一种“摇曳碧云斜”的飘渺与轻柔的想象。至于“乱点”二字,其上一字之“乱”自然是接着“游丝飞絮”说的,极写其丝絮之繁多与撩乱,而其下的“点”字则是直指后面的“碧云钗”三字说的,极写其丝絮对于“碧云钗”的点缀与扑飞。这种情景,遂使我联想到了韦庄的两句词,其一是其《浣溪纱》(清晓妆成寒食天)一词中的“柳毬斜袅间话钿”之句,其二是其《思帝乡》(春日游)一词中的“杏花吹满头”之句。前者是写柳絮成飞袅在女子的花钿之侧,后者是写杏花之无数花瓣都被吹落到女子的头上。这两句所写的都是外面的春意对女子之内心的撩动,其力量之强大乃逼人而来竟有及身触体之不可抗御者在,而这首词中张惠言所写的固应也是外在之春意对人心的一种强力的撩动。

那么当一个人的追寻爱情的春心被撩动起来之后,其追寻的结果又如何呢?张惠言接下来遂写了“肠断江南春思,粘著天涯残梦,剩有首重回”三句落空悲怨之词。上面我说了李商隐的词,“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东风来了,春天到了,塘外轻雷把万物都惊醒了,一切生命都复苏了,有了生机和活力。把人隐藏在心底的那一份感情也惊醒了,你开始有了怀想思念。仔细看看李商隐的整首诗:“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撩动你的春心的是你那追求的爱情,贾氏窥帘偷看是因为她看见韩寿的青春年少,英俊貌美;传说中讲宓妃留下一个枕头给魏王曹植,因为魏王少年才华横溢,这都是关于美妙动人的爱情典故。春天把你埋藏于心中的爱情敲醒了,呼唤你去追求人生美好的爱情。李商隐后来又说什么呢?他提醒爱恋中人珍惜时光。张氏也如此用心,他写了温柔美丽的多情的江南。白居易说:“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是如此的美丽,你的春思是在江南盛景中发生,你有了爱情追求,可是你追求的结果呢?却是“肠断江南春思”。思念无望的断绝了,剩下的只是如烟的往事,如梦的前程。空余残梦般的过去,消逝在天边。美好的往事都只有在回忆中追寻和怀念、惋叹。你何谓去想象春天呢?春天给了你痛苦的回忆,对你有什么好处呢?它把你撩乱了,让你的追求一切都落空了。张氏说,也好,现在可以觉悟了,不再向外追求了。

“银蒜且深押,疏影任徘徊。”“银蒜”是个蒜头,乃古代用以押帘之物,银蒜,其形如蒜,故曰“银蒜”。这一句正是对开端首句之“帘卷”的一个反接。卷帘的结果,是外在的春色所带给人的撩乱的“春思”,而“春思”的追寻则徒然使人“肠断”,故此句乃曰“银蒜且深押”正是欲以银蒜押帘而使之不复开启之意,于是

词人乃将一切撩乱人心的“游丝飞絮”的春色尽皆阻隔于帘外了,而且一任飞花舞絮之疏影在帘外舞弄徘徊,词人却已表示了不再为其撩乱的决心,故曰“疏影任徘徊”也。

而下半阙张氏却又以“罗帷卷,明月入,似人开”三句,开始了又一次的追寻。我把罗帷卷起来,准备去迎接另外的一个人生的境界。我现在放进来的,不是那万紫千红,不是那游丝飞絮,而是天上的一轮皓月,那么洁净的光明的一轮皓月。苏东坡曾在七律《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说:“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指出自己曾遭遇过风雨,如三更将至时的星星参商北斗一样有过转变移动,但是这些毕竟都是短暂的,后面总会过去,雨过天晴,一片亮丽的天。云彩散开了,月亮出来了,还需要谁的点缀吗?需要谁的夸奖吗?不需要的。因为那天海交会之间的一轮明月、那一线光明它本来是澄清的。所以张氏在这里提醒说要主动转变心态,要敞开心怀,将澄清的明月迎接进来,生成另外一种境界,跟刚才讲的“疏帘卷”,蝴蝶、游丝、飞絮都进来撩乱心思是不同的。那些是外在的,那些万紫千红、那些繁华是对你的引诱、对你的冲击,使你迷失了。而明月则不同,它使你心灵一片澄明、一片洁净,没有丝毫的尘染。

有了这个境界,才会有下面承接的“一樽属月起舞,流影入谁怀”,我拿着那个酒杯敬给那天上的明月,乃是将自己的情思,放在与天上的明月相等的高度,做了悬空的拟想。而此两句更可引起三个“互为文本”的联想,那就是李白的名诗《月下独酌》和苏轼的名词《水调歌头》、以及李商隐的《燕台四首》。李白诗中曾有“举杯邀明月”及“我舞影凌乱”之句,苏轼词用李白诗意,曾有“起舞弄清影”之句,李商隐诗则曾用“桂宫流影光难取”之句。至于张惠言的这两句词,则虽然透过前人的句子可以给我们很多丰富的联想,但却实在更有他自己所独具的一种取意。先说“一樽属月起舞”一句,“属月”是以杯属月,也就正是李太白诗的“举杯邀明月”的意思,在张氏词中承继着前面的“明月入”所引发的天心的启悟,于是作者在此句遂以“属月”二字,把自己的心境提升到一个与明月同其超远和光明的境地,更继之以“起舞”,则正显示了在此境地中的一种与明月为友的相得之乐。可是张氏用笔之妙,却当下做了一个转折,立即以明月为心写出了一份高寒无偶的寂寞之悲,故曰“流影入谁怀”?昔李商隐《嫦娥》诗,曾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之句,指出:你以为你偷了灵药,成了神仙就有趣味了吗?可是你在太空之中,孤零零的没有一个伴侣呀,有意思吗?设使明月而有知,她难道不后悔吗?她难道能够忍受这种寂寞吗?她肯定愿将自己投入到一个相知相爱之人的怀抱中去,然而举目人间,何处又有此可以投入之人呢?所以作者乃发出了“流影入谁怀”的慨叹。从表面看来,这自然是为明月而慨叹,但其实却也就正暗示了作者自己的慨叹。冯延巳曾说:“款举金觥劝,谁是当筵最有情?”我款款地举起我手中的金杯来劝酒,可是在座的谁值得我去劝呢?是那筵席上最有情义的人。同样,月亮要投影在谁的怀中呢?作者不得不自我叹惋起来。假如没有澄清的心怀,月亮她又会主动投入到你的怀抱吗?回应了上面的言诉,想要表现的是另外一番境界。

不过张惠言却又并未使自己停留在这种寂寞的慨叹之中,他笔锋一转,遂又写出了“迎得一钩月到,送得三更月去,莺燕不相猜”的另一层境地。李白说:“永结无情游,相期渺云汉”意思是与月亮、影子这两个无情之物相约到飘渺的云间去结成永不分离的伴侣交游。假如你真能流影到明月,明月也流影到你怀,迎来送外,你和明月有了这样一番交往,则纵然在尘世间没有一个可以相知相爱的投入之人,其内心中也必然早已有了一种不假外求的自足的境界,所以说“莺燕不相猜”。如果你拥有了这样一番境界,则世间一切的烦难、忧愁、不顺等等都可以放开,那算什么呢?那些都是不相干的事情。

篇6:张惠言的《水调歌头》

清代:张惠言

海风吹瘦骨,单衣冷、四月出榆关。看地尽塞垣,惊沙北走;山侵溟渤,叠障东还。人何在?柳柔摇不定,草短绿应难。一树桃花,向人独笑;颓垣短短,曲水湾湾。

东风知多少?帝城三月暮,芳思都删。不为寻春较远,辜负春阑。念玉容寂寞,更无人处,经他风雨,能几多番?欲附西来驿使,寄与春看。

篇7:张惠言的《水调歌头》

塞垣(yuán):指塞外,古代称长城以北为塞外。垣:墙。

溟(míng)渤:指渤海。侵:近。

叠障:此处指长城。叠:重叠。障:指在边塞险要处作防御用的城堡。还:环。

删:削除。

春阑:春残。

玉容:指桃花。

篇8:张惠言的《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作者:张 朝代:宋 体裁:词 雪月两相映,水石互悲鸣。不知岩上枯木,今夜若为情。应见尘中胶扰,便道山间空旷,与麽了平生。与麽平生了,□水不流行。起披衣,瞻碧汉,露华清。寥寥千载,此事本分明。若向乾坤识易,便信行藏无间,处处总圆成。记取渊冰语,莫错定盘星。

篇9:张惠言的《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水调歌头张t,水调歌头的意思,水调歌头赏析 -诗词大全

水调歌头

作者:张t朝代:宋体裁:词 忠肝贯日月,浩气抉云霓。诗书名帅,谈笑果胜棘门儿。牛弩旁穿七札,虎将分行十道,先解近城围。一骑夜飞火,捷奏上天墀。畅皇威,宣使指,领全师。襄阳耆旧,请公直过洛之西。箪食欢呼迎处,已脱毡裘左衽,远著旧藏衣。笳鼓返京阙,风采震华夷。

上一篇: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下一篇:幼儿园家长工作教育计划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