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夜话名句

2024-04-14

围炉夜话名句(通用3篇)

篇1:围炉夜话名句

《围炉夜话》--读书笔记

清代王永彬先生的《围炉夜话》,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文学品评著作,对于当时以及以前的文坛掌故,人、事、文章等分段作评价议论。它共分为211则,以“安身立业”为总话题,分别从道德、修身、读书、安贫乐道、教子、忠孝、勤俭等十个方面,揭示了“立德、立功、立言”皆以“立业”为本的深刻含义。作者虚拟了一个冬日拥着火炉,至交好友畅谈文艺的情境,使本书语言亲切、自然、易读,人人都可在其中汲取有用的智慧。

《围炉夜话》正如其名,疲倦地送走喧嚣的白昼,炉边围坐,会顿感世界原来是这样的宁静。静夜独坐炉边,吟诵《围炉夜话》。

“守身必谨严,凡足以戕吾身者宜戒之;养心须淡泊,凡足以累吾心者勿为也。” 就是说,持守节操必须十分谨慎严格,凡是足以损害自己操守的行为,都应该要戒除。要以清静寡欲涵养自己的心胸,凡是会使我们心灵疲惫不堪的事,都不要去做。

是的,人生有限,倘若没有什么抱负,庸庸碌碌一生也就罢了。如果希望自己的人生多姿多彩,那么持身严谨就很重要了。因此,凡是可能损害自己言行的邪术行为,一概不为,他们的操守永远光明坦荡,就以现代的眼光来看,依然温良可亲,学习他们并不代表食古不化。而现在的人们,持身严谨的有多少?我们有时不也会为不该得的利益而动心吗?“严谨”二字,可是不容易做到的。禅宗有句话说:“左一布袋,右一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许多事情对于我们而言,也就像布袋一般,没有实际意义,只是负担。如果永远也放不下,也就不能空出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心灵也永远无法得到净化,只能让自己身心疲惫而已。“士必以诗书为性命,人须从孝弟立根基。”即读书人必须以诗书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为人要从孝悌上立下基础。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带给人知识。生活在世,我们必须要多读书,读好书,多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孝是“顺事父母”,悌是“友于兄弟”。能顺事父母则为人必不敢违法犯

纪,重恩而不背信;能友于兄弟,则为人必善与人处,重义而不忘本。“孝”子推广则为敬事一切可敬者;“悌”字推广则爱护一切可爱者。做人由最基本的孝弟做起,自然能逐渐推广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无有以及人之幼”的大仁境界。

本书中的大部分观点,如勤勉劳作、节俭持家、敬老爱幼、持身自律等,对于治家理财、教育子女、反省自身等,都具有很大的意义。

篇2:围炉夜话名句

一、乡贤人格:修身的目标

乡贤, 在王永彬看来, 有四个人格特征最为关键, 即厚道的道德品质、忠恕的处事原则、自得的精神状态和超脱的人生境界。乡贤人格既是对传统儒家“君子人格”的继承, 又与道家的“真人人格”一脉相通。具有乡贤人格的人待人以儒家的君子长者之道, 待己以道家的洒脱、逍遥之要。

1. 厚道的道德品质。

乡贤作为乡土社会中的一份子, 面对的都是同胞骨肉, 自古以来中国人聚族而居, 一个地方居住的往往是一个家族的人。根据爱有等差的儒家伦理, 乡贤打交道的人都属于比较近的范围内的人群, 自然而生一种责任感和爱心。厚道是乡贤待人的基本品质, 这正是儒家伦理的一个特殊表现。王永彬认为一个人不论是富裕还是贫穷都应该厚道。富贵而厚道可以免祸, 贫穷而厚道可以得到人们的尊重。厚道处事可以传家久远:“忠厚勤俭, 定为悠久人家。”[1]130厚道有助于端正社会风气:“风俗日趋於奢淫, 靡所底止, 安得有敦古朴之子, 力挽江河。”[1]190相反, 如果做人不厚道, 即为人虚伪、狡猾、轻浮, 则会因其品性不正而招致灾祸, “语言深刻, 终为福薄之人”[1]117。这种厚道的道德品质正是对中国文化中“厚德”精神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周易》中的厚德载物的精神正是在乡贤厚道的品质中得到完美体现。

2. 忠恕的处世原则。

一般来说乡贤都是具有一定儒学修养的知识分子。乡贤是儒家伦理忠实的践行者和传承者。孔子的忠恕之道也就是乡贤的为人处世之道。在为人方面, 以“恕”到为主。首先, 恕道要求“但责己不责人”[1]137。这里的他人不包括自己的后代:“待人宜宽, 惟待子孙不可宽。”[1]166“恕”道并不是姑息养奸, 对于自己的子孙要严格要求。其次, “恕”还表现出一种类似于道家的淡泊名利、谦退的高尚境界, “处世能退一步为高”[1]139、“一昧学吃亏, 是处事良方”[1]125。对个人私利的放弃, 体现了高尚的道德境界, 而且还是一切善行开始的起点:“为善之端无尽, 只讲一让字。”[1]161第三, “恕”道要求“待小人宜敬”, 这是因为“敬心可以化邪心”[1]108。在处事方面, 以“忠”道为主, 最主要是指处事公平公正, 从道义出发而不是从私利出发。“大丈夫处事, 论是非不论祸福”[1]167、“善处事者, 但就是非可否, 审定章程而不必利于己”[1]158。

3. 自得的精神状态。

乡贤们具有道家怡然自得、知足常乐的精神状态。这也是儒家“穷者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这样一种道德境界与道家思想融合的一种特殊产物。乡贤一般生活在乡土社会, 没有庙堂之上的伟大功勋可以去建立, 也不期望以言名世。他们处于一种知足常乐的精神境界, 他们可以把平淡的乡土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这样一种人格对于一个社会的稳定和谐具有非常大的积极意义, 对于普通的百姓是一个良好的示范。所谓平平淡淡才是真。他们不追求物质上的奢华, “一生但足衣食, 便是小康”。他们以助人为乐, “行善济人, 人遂行以安全, 即在我亦为快意”。在人生的处处皆是美, 皆有可乐, “观朱霞, 悟其明丽;观白云, 悟其舒卷;观山岳, 悟其灵奇;观河海, 悟其浩瀚;则俯仰间皆文章也。对绿竹得其虚心;对黄华得其晚节;对松柏, 得其本性;对芝兰得其幽芳;则游览处皆师友也”。常常将自己与生活不如自己的人比较, 更可感受到这一份平淡生活的可贵。“常思某人境界不及我, 某人命运不及我, 则可以自足矣。”如果没有这样一份自得, 那么乡贤的道德境界必定难以提高。只有在这样一种把平常生活审美化的基础上, 乡贤们才能成超越功利的境界而迈向超脱的人生境界。

4. 洒脱的人生境界。

乡贤既然是贤人达士自然要做到名利不惊心。“物出自然, 才见真机。”如果“羁锁于物欲”之中, 那么, 就是俗之又俗的大俗人, 如何能称为乡贤。因为人生的超脱来自于天真本性的自然流露, 物欲恰好掩盖了这种天真的本性, 因此, 只有淡泊心中的欲望, “已如雪消炉焰冰消日。眼前自由一段空明, 时见月在青天影在波”的心境才会显现。如何才能淡泊心中的欲望呢?首先用冷眼旁观法, 如醒酒人看醉汉, 自然一清二楚追名逐利的丑陋本质。所谓“权贵龙骧, 英雄虎战, 如蚁聚膳, 如蝇竞血, 是非蜂起, 得失猥兴。以冷眼观之, 如冶化金, 如汤消雪”[1]169。追逐利益如同苍蝇叮血, 追逐名声同样如蚂蚁聚膳“烈士让千乘”和“贪夫争一文”, 都是出于人性的贪婪, 二者并无本质的差异。其次, 看破放下所谓为子孙谋利的虚幻, “人事至盖棺, 而后知子女玉帛之无益”[1]171。只有放下物欲, 心无挂碍, 才能够体会到“兴逐时来, 芳草中撒履闲行, 野鸟忘机时作伴。景与心会, 落花下披襟兀坐, 白云无语漫相留”[1]183的自由境界, 将完全置身于自然之中, 使心灵与周围景物完全合一, 达到超脱忘我的境界。否则, “纵一琴一鹤一花一卉, 嗜好虽清魔障终在”[1]175。

二、乡贤人格的养成:修身的途径

乡贤人格是中国传统人格的精华之一。培养一批具有乡贤人格的乡贤, 对于维护乡村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 对于国家的繁荣都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传统的中国, 在庙堂之上, 有“士”以天下为己任, 作为而“士”的政治精英文化精英, 回到乡村就是乡贤。乡贤人格上接“士”的人格, 下化细民。乡贤人格的养成与儒家君子人格的养成有异曲同工之妙。

1. 谨慎自省, 见贤思齐。

“自省”是儒家历代都非常重视的一种修养方法。乡贤的修养方式继承了这种向内用功的理念。一方面, 反身而诚, 从自家身上反思, 约束检点自己的身心和言行。第一, 慎言。“齐家先修身, 言行不可不慎”, 所谓“一言足以招大祸”、“一行足以玷终身”。第二, 慎思。“检身心于平日, 不可无忧勤惕厉工夫”, 一旦有任何微小的不良念头, 应该马上制止;同时, 对于自己强烈的情绪波动也好善于控制, 因为“常人突遭祸患, 可决其再兴, 心动於警惕也”、“莫大之祸, 起於须臾之不忍”, 所以思想“不可不谨”。第三, 慎行。做事要谨慎, 不能轻举妄动“凡足以戕吾身者, 宜戒之”, 不要轻易“妄为”, 以免“贻羞於父母”。另一方面, 见贤思齐, 见他人好样子则学之, 所谓以人为镜。对照古圣先贤的高尚行谊反省自己的缺点。看到“周公之不骄不吝, 有才何可自矜”。“郭林宗为人伦之鉴, 多在细微处留心”、“王彦方化乡里之风, 是从德义中立脚”。再次, 主动亲近乡里德高望重的长者, 这样不但可以增长智慧, “其家必多善事”。

2. 躬行实践, 积德行善。

人格的养成不能纸上谈兵, 躬行实践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王永彬主张在教育的各个阶段都必须强调躬行的作用。在入学选拔上, 要求欲入门的弟子都要“先躬行”, 表现不错的才能“次及文艺”;在教学过程中, 要求弟子把儒学知识化为道德实践活动, “对圣贤言语, 必要我平时照样行去, 才算读书”。对学生评价上, 主张德才兼顾, “美于德行, 不仅文章”。并且希望弟子们将来能够“力挽江河”, 改变“风俗日趋于奢淫”、“人心日丧其廉耻”的社会风气。此外, 作者还极力劝勉世人积德行善。认为家族的兴衰与积德的多少有密切关系。“察德泽之浅深, 可以知“门祚之久暂”、“门户之衰, 总由子孙之骄惰”。如果“德泽太薄, 家有好事, 未是好事”。反之, 不是好事, 也会转为好事。所以, 能够“积善以遗子孙, 其谋甚远也。”积德行善的意义还在于它是连接修身与齐家的一个重要纽带, 将自身的品德与家族的荣辱兴衰牢牢地捆绑在了一起, 使得修身不再仅仅是个人的私事, 还是一项必须履行的家庭责任, 这无形也就强化了个人修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 逆境磨砺, 自然陶冶。

修养功夫往往在逆境中养成, 所谓“境遇不足困人也”, 反倒是顺境坑杀不少好苗子。因为“清贫来读书人顺境”, “必带几分饥寒”, 才能使人“神紧骨坚”、意志振奋。逆境更能造就人才这好像是一个自然规律, “显达之士多出寒门”、“一生快活皆庸福, 万种艰辛出伟人”。面对逆境的态度决定逆境对人的塑造是向好的方面发展还是把人击垮, 只有那些“粗粝能甘”、“贫如颜子, 其乐不因以改”、“困穷之最难耐者能耐之, 苦尽回甘”, 才能够成为“有为之士”。作者认为“此亦盈虚消长之机, 自然之理也。”相反, “人生耐贫贱易, 耐富贵难。”如果处于后者的环境中, 会使人“享一生饱暖, 而气昏志惰”, 丧失了修身的勇气和毅力。甚至还会引来杀生之祸。“人皆欲多积财, 石崇乃因多积财而丧命。”不但于己不利, 还会殃及家庭, 祸及子孙,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 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摘要:乡贤是传统社会的道德表率, 是乡土社会重要的稳定力量, 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承者。《围炉夜话》作为一本乡贤写的书, 饱含了作者作为一个乡贤的人生境界和人生追求, 其中的道德教育思想今天依然有它不朽的价值。

关键词:围炉夜话,王永彬,乡贤

参考文献

[1]王永彬.围炉夜话[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8.

[2]肖群忠.中国道德智慧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篇3:围炉夜话(二十)

【注释】

召:同“招”,招惹之意。覆坠:倾倒坠亡。玷:污辱。饬躬若璧:饬,是治理,躬,指自己,饬躬若璧,就是守身如玉的意思。瑕疵:玉上的斑痕,比喻过失。

【译文】

一句话就可以招来大祸,所以古人言谈十分谨慎,不胡乱讲话,以免招来杀身毁家的大祸;一件错事足以使人一生清白的言行受到污辱,所以古人守身如玉,行事非常小心,惟恐做错事,会让自己终身抱憾!

赏析

人有两耳两眼两鼻孔,唯有一张嘴,就是要人多听多看多分辨,而少开口,然而,以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来说,适时而得体地表达自己,相当重要。现在不少人不是逢人便大放厥词,就是信口开河,要知道,言多必失。当然,话的重要性也因“人”而异:医生说错话可以害死人,君王的失言可以毁掉国家。我们凡夫俗子说错话,也不能小看,有人因言语得罪人而被人杀害;战争时,一句泄露机密的话足以导致全军覆没。

古人以玉比喻一个人的人格,玉上如果有了小斑点,这块玉就不是最好的玉了,正如一个人如果不谨言慎行,做错了一件事,就足以玷污他的人格。当然,人不可能永无过失,以玉比人体现古人的一番苦心,是勉励人要像玉一样洁白无瑕。所以,古人佩玉,是希望自己的美德像玉一般光潤美好。我们也应像古人一般,洁身自好。

上一篇:初中词汇教学反思下一篇:学校办公室月工作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