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娃娃反思总结

2024-04-25

风娃娃反思总结(共9篇)

篇1:风娃娃反思总结

课文中的风娃娃是怎样的呢欣赏一下课文的插图,你就会看到风娃娃是一个可爱的孩子,胖乎乎的脸,圆溜溜的大眼睛,仔细读课文觉得风娃娃其实就在孩子们的中间。他既可爱有时又有些可气。

教学课文时,我先让学生自渎课文,找出课文中风娃娃做了哪些事情,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很快找出风娃娃做的事情有:吹风车,吹帆船,吹风筝,吹衣服,吹小树等。让学生整体的了解课文。接着又问:其中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事情呢这个问题也难不倒学生。

新课程提倡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自己钻研课文,学懂知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作用应突出体现在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成为学生学习“学习方法”的帮手。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风娃娃做了哪些事情,正是体现了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出来,而且学生找到了其中的答案,其高兴的心情是不言而喻让学生增强自信心,增强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篇2:风娃娃反思总结

本课教学内容是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认识字词,书写生字,流利读文,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开课直接点题,快速检查字词后,就进入本课的学文阶段。先是重点指导学第二自然段,接着半扶半放学三自然段,再自学第五、六、七、八几个自然段,最后总结文意。这种按照课文严谨的叙述顺序逐层推进教学的设计,达到了感情读文及理解文意的目的。既有利于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方法,又能体会风娃娃的思想变化并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在这其中结合学法指导及自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整堂课中,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二、创设有效情境,指导感情朗读。

篇3:风娃娃反思总结

“中国风”歌曲可能是新世纪以来出现的最为重要的流行音乐类型之一, 作为“中国风”音乐作品的早期开拓者, 方文山自己曾对“中国风”的定义做过概述“曲风为中国小调或传统五声音阶的创作, 或编曲上加入中国传统乐器, 如琵琶、月琴、古筝、二胡、横笛、洞箫等, 以及歌词间夹杂着古典背景元素的用语……只要在词曲中加了这些元素, 不论加入元素的多寡或比重如何, 俱可视同为所谓的‘中国风歌曲’”。[1]

当然, 我们对于“中国风”的定义应该要从音乐与歌词两方面来看, 因为诚如方文山所言“我们所谓的‘中国风’并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音乐曲风, 它并不具备可准确归类的特定标准或格式, 它不像一般的节奏蓝调、爵士乐、摇滚乐等可以从节奏的张弛、配乐的种类、和弦的变化等等来作为判断曲风的依据。从没有一种音乐类型是以歌词的涵义来分类, 而“中国风”歌曲却有这种倾向。[2]因此, 正如一开始和曲而歌的古典诗词一样, “中国风”歌词在审美方面也逐渐取得了某种相对独立性, 成为审美观照的对象。

但是, 现代流行音乐本身毕竟是现代文化工业宰制下的产物, 遵从着商品化的逻辑。消费是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 也是现代流行音乐最基本的意识形态。我们往往只注意到其“中国风”歌词在承继古典文化与近于先锋性的文字浇灌之间的张力, 而忽略了这种表象的平衡之中, 实则充斥了消费社会所固有的媚俗与霸权的基本因素。而这最终可能使“中国风”歌词的创作在消费文化的主导下走向消亡与解构自身的命运。

二、机械复制时代的古典文化

我们不能先在地把“复制”作为一种负性的概念来衡量, 因为模仿是人类永恒的冲动。在西方, 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起, 关于艺术的“模仿说”就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占据着主流地位。我们这里的“复制”与现代以来电影、唱片、数字化等息息相关, 它涉及到一整套现代产业体系。所谓机械复制, 是指摄影、电影、唱片等用机械或电子手段复制符号的技术。而其作为美学概念, 则是由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提出的。

本雅明提出, 复制技术最具革命性的变革是图像复制技术以及声音复制技术。这正是现代娱乐业所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流行音乐作品作为一种完整的商品参与到市场流通的过程当中, 而构成一部音乐作品本身的诸要素, 如图像包装、声音制作、歌词填写等环节自然也被纳入到市场的轨道当中来。

方文山最初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首先归功于其题材的革命性地扩张。他将传统的古典文化风物大量融入, 并以具象化的表现方式营造时空背景。他将各色人间故事、世俗情绪都纳入这方古典天地中, 信手拈来, 着手成春。在流行音乐歌词过于平白的情爱主题之外另辟蹊径。

对于方文山“中国风”歌词, 笔者大致可以将其划分为三类:古典返乡, 民族精神, 历史调侃。古典返乡型作品中有从思亲忆家出发兼及表达文化感受的作品, 有重在建构古典爱情理想的作品。前者如《爷爷泡的茶》, 后者如《东风破》;民族精神型作品, 基本是从个体经验出发, 在个体叙述或者具象风物中彰显一种自强精神、民族自信。代表作品如《龙拳》;历史调侃在其创作中早期产生, 但是却预示了其解构欲望的膨胀, 如果结合其非“中国风”的歌词作品来看, 这种倾向更加明晰。

我们应看到这些题材类型的出现, 最迟也是在2004年之前。2001年的古典返乡型作品《上海一九四三》, 2001年的民族精神型作品《双截棍》, 历史调侃出现稍晚, 最迟也要数2004年的《乱舞春秋》。所以说在2004年以后, 方文山“中国风”歌词的题材, 基本就没有什么拓展。不论是将军的万丈豪情, 还是侠客的酒醉青楼, 或是书生小姐的闺怨情愁, 这些从中国古典诗词里复制来的人间百态, 在不同作品、不同故事里我们可以找到太多的重合点。

方文山在论及“中国风”的界定问题时, 提到了“仿古诗词的中式词意”。这一“仿”字倒提供给了我们一些信息。所谓“仿”主要体现在三点上, 一是题材内容, 二是意象及语词表达, 三是情感意蕴。方氏“中国风”歌词着力在具象背景的营造上, 其在形式层面的种种仿古的目的都指向歌词中的叙事或抒情。但是其题材上的仿古仍不脱古典的情感模式, 或者说其必要依附于这些模式。因为中国古典文化造就了中国人独特的心理本体, 如李泽厚在《华夏美学》中所言, “艺术所展现并打动人的, 便正是人类在历史中所不断积累沉淀下来的这个情感的心理本体, 它才是永恒的生命。”[3]方文山作为艺术生产者非常清楚这一心理本体对整个文化产业链的价值, 对于这一心理资源的反复忖度与利用也就成为“中国风”创作难以回避的一条途径。

在文化工业的语境下, 任何批量生产的文化产品 (当然流行音乐也包含在内) 都被生产权力所分门别类, 各自取得了相应的次序或者等级标签。而消费大众似乎都会自发地依循着心理需求来选择相应的产品。我们所依据的心理本体在文化工业的操纵下, 已经同历史发生了断裂, 我们的出发点实际上已经处于某种被宰制的状态。我们以为的那些自身真实的需求, 以各种柱状图和百分比的抽象形式在一些大厦里被反复分析讨论过, 它们最终只是以带有极端功利意图的数据形式出现在整个文化工业的全过程里。“中国风”歌词的创作正以某种数据性的功利导向来谋求与大众文化诉求之间的共鸣。

大众在整个文化生产领域, 并非如商业者所竭力宣称的属于强势的一方、被服务的一方, 实际上从这一生产流程的一开始, 大众的行为习惯、思维弱点、价值取向已经被文化产品生产者作为一种要素, 投入到整个生产过程里。无论是各种被依附的古典文化题材还是作为接受主体的大众, 都成为商品生产者征服市场、与金钱博弈的工具性存在。因而在很大程度上, 大众并不是顾客和上帝, 而是算计的对象和被操纵的工具。[4]

三、符号狂欢=文化深度

在文学作品中, 某些词句或意象的反复呈现, 可以使之产生某种恒定的意义, 强化了情感表现的力度, 以至这意象的形式本身就具有了某种情感和意义, 这是内容向形式的积淀, 这不只表现于具体的文本中, 在整个艺术史或是文化史中都可以见得。例如远古的图腾歌舞和巫术礼仪, 它们将原始人类的散乱的、感性的行为或心理活动规范化、程式化, 从而建立起了一整套的符号体系, 而这符号体系本身就已是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抽象与具象的统一体, 从而成为一种艺术。

然而在现代性甚至后现代性的语境下, 我们不得不面临着主体性丧失的困境。在漫长的艺术史中, 先人所缔造的那些饱含主体情感与感性形象的符号, 那些曾经主客体融为一体、难分彼此、浑然圆融的审美境界正在解体。那些主体情感与感性形象相浸润的符号体系正在走向主体的对立面。我们正是存在于被这样的符号所包围着的“景观世界”中, 主体不再具有反思能力, 而是在持续不断地接受着这些符号的定义与象征。我们的思维、我们的传统, 我们的文化以及我们所在经历的这个现代性社会都在被定义与象征着。

也就是说文化生产者完全可以通过操纵这些充满先在意义的符号, 来给予接受者、消费者以审美方面的的规定。在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中, 这种符号可以体现为两个具体的方面, 即意象和句法上。我们不难看出, 二者都是着力在歌词的形式层面, 一是视觉呈现, 二是表达方式。在《青花瓷》中, “素胚”、“青花”、“初妆”、“冉冉檀香”、“宣纸”、“釉色”、“仕女图”、“韵味”、“天青色”、“烟雨”、“刻隶”、“青花”、“锦鲤”、“临摹”、“绣花针”、“芭蕉”、“门环”、“江南小镇”、“泼墨山水画”、“墨色”、“青花瓷”等等古诗词意象的再现和堆叠成为中式词风建构的重要基石和主要方面。

当然, 你可以说歌词里回环的那种“哀而不伤, 怨而不怒”的气质有一种中国古典诗学的基本精神, 但是在流行音乐歌词中, 这种气质也并不罕见, 不只是“中国风”所独有。同时, 精神意蕴的过度重复化也使得这一气质日益浮泛化、表层化。我们考察一番, 会发现能够使“中国风”歌词这一界定成立的根本特质, 似乎只有这样的一套由语词所构筑的符号体系。

就如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在《启蒙辩证法》中说的, 对大众意识来说, 一切也都是从制造商们的意识中来的。不但颠来倒去的流行歌曲、电影明星和肥皂剧具有僵化不变的模式, 而且娱乐本身的特定内容也是从这里产生出来的, 它的变化也不过是表面上的变化。[5]

方文山说“我一直偏好经营与酝酿出一个可以被故事依附的时空, 让歌词文字有一个具象的背景。”[6]这种具象背景时空的营造在其“中国风”歌词中特别突出, 而实现这一技术目标最重要的的手段之一就是细节处理。在“中国风”歌词里, 这种细节手段所倚靠的是如上所述的意象和语词表达所建构起的种种符号体系。文化工业的发展使得很多的技术手段逐渐取得了凌驾于作品本身的强势地位, 在这种强势性、扩张性中, 作品本身所内注的情感或观念亦趋消融了。在以效率至上的商品生产领域里, 作为承载文化内质的物质材料, 这种由语言所构筑的符号体系, 很可能由于生产领域里的速度意识, 导致精神文化的流失, 以语言的狂欢来演绎表象的文化深度。

四、结语

当文本所硬性依附的文化与文本本身产生情感性的断裂, “我”只沉沦于自我表达的快意中, 作为噱头的古典文化无非是作为现代个体情感表达的修饰性工具以及作为消费市场博弈的有效筹码。或者说它精明地操纵着人性中所固有的感伤癖、哀怜癖以及社会人所固有的民族主义的狭隘。

方文山说:“《娘子》的创作真可谓是无心插柳之举, 是因为后来市场上给予我们正面的肯定, 相当程度鼓舞了我们的创作, 才开始刻意维持着每张专辑必有的‘中国风歌曲’……我们的创作因为杰伦首张专辑大卖, 提供《娘子》这首歌以一个绝佳与强势的曝光平台。”[7]也就是说, 在之后被广泛认识的中国风作品, 实则是在现代商业规则的驱动下所精心设计的批量商品。如果是硬性地要把这种批量商品拔高到人类的精神返乡意识、古典文化的复兴这样的层面, 就未免有失偏颇。

文化已经变成了一种很普通的说法, 已经被带进了行政领域, 具有了图式化、索引和分类的涵义, 很明显, 这也是一种工业化。结果依据这种文化观念, 文化已经变成了归类活动。[8]因而, 我们可以轻易地将很多因素归在文化的名下, 因为文化俨然成了一种可以免费借用的公共权力, 它使得一切以其署名的因素都具有了合理性与超凡性。我们不必苛求文学保持其极端的自律性, 因为自律性本身也是一种规定性。文学固不能摆脱意识形态的渗透, 但却可以对其作出它独特的的反应, 这一独特性也使它区别于历史与哲学。

所以说, 对于以方文山为代表的“中国风”歌词的创作群体来说, 如何在精神性与商品性上达到某种平衡, 如何在形式复制中灌注以深切的历史和人文关怀, 如何使歌词在流行音乐这种俗文化载体上强化其文化价值, 这些都会是长久的课题。这也是我们的文化发展在消费社会中必须要面对的课题。

摘要:现代流行音乐是现代文化工业宰制下的产物, 歌词作为这种文化产品中的重要构成因子并不能逃脱这一强力的宰制, 消费成为现代流行音乐最基本的意识形态。“中国风”歌词在其古典性与先锋性的表象平衡之中, 实则充斥了消费社会所固有的的媚俗与霸权的基本因素, 而语言符号借助文化外衣的狂欢化亦营造出了一种表象的文化深度。文章从机械的形式复制、深层的功利导向、以及在文化工业操纵下大众艺术的顺从本性等维度进行论述, 而这些特征最终可能使“中国风”歌词的创作在消费文化的主导下走向消亡与解构自身的命运。

关键词:中国风,方文山,歌词,文化工业,消费社会

参考文献

[1]方文山.青花瓷——隐藏在釉色里的文字秘密[M].北京:作家出版社, 2008.

[2][德]瓦尔特·本雅明.王才勇译.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3]李泽厚.华夏美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2.

[4][德]马克思·霍克海默, 西奥多·阿道尔诺.渠敬东, 曹卫东译.启蒙辩证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5]周宪.文化现代性与美学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6][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7]陆扬.后现代性的文本阐释:福柯与德里达[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0.

篇4:《风娃娃》教学设计

《风娃娃》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组教材围绕“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这个专题安排了一些给人以启迪的课文,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在阅读中感悟生活的哲理。《风娃娃》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通过风娃娃既乖得可爱,又“傻”得可爱的生动描写,形象地向学生介绍了风为人们带来的好处和坏处,让学生懂得做任何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的道理。故事中美好的人和事与孩子们的纯洁的心灵贴近,便于他们借此明辨是非,懂得什么事该做,应该怎样做。

设计理念:

风是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风有时给我们带来快乐,有时给我们造成麻烦,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什么启示,这就是学习本课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本设计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展开合理想象,通过对“风娃娃”所做的几件事情及其后果的对比,体验做事情既要有好的愿望,又要追求好的效果这一生活哲理,从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勤于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风娃娃的好心和傻气。

3.懂得“做事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教具准备:字宝宝乐园活动挂图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帮助过别人吗?在得到你的帮助后,别人会对你说些什么?对,当我们帮助了别人后,总会得到对方的感谢。今天,有这样一位小娃娃,他热心帮助人们,做了许多好事,得到了人们的感谢,同时也为一些事情受到责怪,让他感到很委屈。(课件出示:卡通风娃娃伤心地说:“我一番好心帮人们做事,可他们为什么还责怪我呢?”)你们想帮他找到答案吗?那我们就得先走进他的故事。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年纪虽小,但总爱帮助别人。所以,当他们踊跃说出自己帮助别人做的事后,教师巧妙地通过“帮风娃娃解决疑问”导入课题,激发学生兴趣和阅读期待。)

二、创设情境,游戏识字

1.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和身边的同学,读准字音后,再多读几遍。

2.风娃娃带着大家来到“字宝宝乐园”,这里有许多可爱的字宝宝,看看你最喜欢哪个宝宝,就上来把它带回家。(出示“字宝宝乐园”图。)

3.学生上台摘“字宝宝”,摘下后带读字卡上的生字。

4.“字宝宝”的拼音帽子取下后,你还认识他吗?(抢读去掉拼音后的生字。)

5.顽皮的生字宝宝躲到了句子里,你还认识他吗?(课件出示带生字的重点语句,学生重复读句子。)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要扫清字词障碍。学生在“字宝宝乐园”这样特殊的识字环境中识字,提高了识字效率,为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做了铺垫。)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我们要帮助风娃娃弄明白为什么自己为人们做了事,还被人们责怪,就要再读读课文,想想风娃娃分别做了哪几件事情。(学生读课文,汇报。)

教师板书:吹转了大风车,吹动了帆船,吹跑了风筝,吹跑了衣服,折断了小树。

2.想一想:风娃娃做的这些事中,哪些得到了被帮助者的感谢?哪些却受到人们的责怪?

3.小组讨论并汇报。

(1)风娃娃做了什么事情,得到人们的感谢?(吹转了风车、吹动了帆船。)

他是怎么做这些事情的?(抓住“来到、看见、深深地吸、使劲吹,又来到、看见、急忙、对着帆船吹”等关键词促进学生理解、感悟。)

假如你就是得到了帮助的小秧苗和纤夫们,你想对风娃娃说些什么?

(课件出示“说话练习1”)

田野里,秧苗喝足了水,挺直了腰杆说:“____________________。”

河边,纤夫们收起了纤绳,看着鼓起风帆的帆船,笑着说:“_______。”

(2)风娃娃热心帮助人们做事,为什么受到人们的责怪呢?自由读,从文中找理由,画出重点词句。抓住“看见、赶紧、使劲吹、摇摇摆摆、翻起了跟头、无影无踪、伤心极了,他仍然东吹吹、西吹吹、吹跑了、折断了”等重点词体会风娃娃的良好愿望和好心办坏事的结果,注意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风娃娃的心情。)

风娃娃一片好心,却办了坏事。假如你就是那被吹走了风筝的孩子和责怪风娃娃东吹西吹的人们,你又会说些什么呢?

(课件出示“说话练习2”)

广场上,孩子们看着手中断了的风筝线,再抬起头看到天空中渐渐远去的风筝,伤心地说“___________。”

看着伤心哭泣的孩子,看着被吹跑了的衣服,看着被折断了腰的小树……人们纷纷皱起眉头,责怪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现在你知道风娃娃为什么高兴,又为什么伤心了吧?谁来说说。

(4)看到伤心的风娃娃,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课件出示“说话练习3”)

我想对风娃娃说:“风娃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遇到像风娃娃一样出于好心却办了坏事的情况?举例说说。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的说话,促进了学生理解课文;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体会、感受和思考,有助于学生从故事中受到启发,明白“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得看是不是真的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四、课外延伸,丰富内容

回家以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听。再想一想,热心的风娃娃还会去哪里?还会帮助人们做哪些事情?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一是拓展和丰富了课文内容,二是训练了学生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明理。)

作者单位

昆明市五华区文林小学

篇5:风娃娃教学反思

《风娃娃》是一篇哲理性很强的课文,这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在学习和理解上会有一定的难度,风娃娃教学反思。因此在教学中我很注意增加学生与文本的接触机会,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读。在课文教学中,我结合阅读文本的接触机会,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读。在课文教学中,教学的特点,十分关注学生情感的生成、个性的体验、生活的联系,教学的特点,十分关注学生情感的生成、个性的体验、生活的联系,把学语文和学做人融为一体,教学反思《风娃娃教学反思》。我一直把朗读作为训练的重点,借助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体验,在读中训练语感,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同时,我注意了情境的创设,练语感,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同时,我注意了情境的创设,充分发挥导学的功能,让学生自主提问,带着问题、带着方法、带着要求来挥导学的功能,让学生自主提问,带着问题、带着方法、读书,读得有目的、有内容、有体验。读得有目的、有内容、有体验。

篇6:风娃娃教学反思

学习兴趣是是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入的前提,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用谜语引入本课:来无影去无踪,来时树动花摇,去时水平浪静。这样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情趣,争先恐后的说出谜底。然后我说:你们还知道那些关于“风”的迷语?这下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了。他们不约而同地说:“花儿见它点头,禾苗见它弯腰,白云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随后我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关于“风”的一篇课文,看看文中讲了风娃娃怎样呢?带着问题,学生兴致勃勃的投入到学习中,认真的阅读课文,并很快总结出文中“风娃娃”为人们做了哪几件事,那些做的好,那些做的不好。

二、联系学生实际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综合语文素质

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更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学生理解语文的基础上,我设计这样的问题进行拓展:风与人类生活紧密相连,除了文中讲到的事情,它还可以帮人们做那些好事呢?先让学生分组交流,然后总结。学生的答案还真不少:春风吹的百花齐放,风可以吹干衣服,风还可以扬麦子。

篇7:《风娃娃》教学反思

一、反思识字教学

识字是阅读的基础,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段语文教学重点。这节课,我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识字,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创设情境,游戏识字,先是词语认读,接着是生字认读,然后是出示带生字的句子,让学生练读。一节课下来,应该说读得挺多的,字词学习有层次,学生的识字兴趣很高。课后回想,为了完成这节课自己所预设的教学内容,在落实生字词语教学时还不够细致,重点落实了认读,字形的分析没有体现出来,对二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虽已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础,适当的字形分析还是很有必要的,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生字识记效果。词语的教学呢,我设计了让学生质疑,师生共同合作理解意思,可惜的是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意思这方面有点蜻蜓点水的感觉。

二、反思朗读指导

语文课要以读为本。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以朗读为主线,让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通过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读中体会和感悟,读的形式有学生自由练读、同桌互读、比赛读等。课后静心一想,发现自己这节课读得不少,但是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不大,齐读的时候感觉挺不错的,可如果是个别读的话,除了几个孩子读得有声有色外,其他的学生读得平淡如水。如何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这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三、反思语言训练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新课程提倡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二年级小学生达到这个理想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教师的有效引导显得更为重要。这节课,我引导学生围绕风娃娃做了哪几件事?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展开课堂学习。从引读风妈妈的话到田野里去吧,在那里,你可以帮人们做学多事。开始,让学生找出课文中风娃娃做了哪些事情,学生很快找出风娃娃做的事情有:吹风车、吹帆船、吹风筝、吹衣服、吹小树等。接着分一分:这几件事中,哪些是风娃娃做的好事?哪些是他做的坏事?学生轻而易举就解答了。此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出来了,他们的思维是活跃的,发言是积极的。

在训练的过程中我注重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让学体会句子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使劲向风车吹去。先做做动作:你们平常用力吹是怎么吹的呀?孩子们表演的热情很高,动作也不错,再让学生通过朗读来表现这种感觉。学了第二自然段后,从扶到放让学生根据句式风娃娃来到,看到,他。自学第三自然,因为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学得挺轻松的。接着,设计了拓展说话风娃娃还会帮助人们做什么好事呢?问题提出后,课堂上出现的状况是学生思路没有及时打开,说得不充分,按句式风娃娃还来到,看到,他。进行说话有困难。于是我出示两幅图,引导学生看图进行描述,他们说得比较单一。后来,在学习做坏事部分时的说话训练:假如你遇到了这样的事情,你会怎样?也给学生提供了句式假如我是放风筝的孩子,我会。假如我是晒衣服的人,我会。假如我是小树,我会。这时,学生说得很不错。而进行风娃娃还会做什么坏事?这一语言训练时,学生一个个都争先恐后地发言,还真不少。课后,我想:在让学生说好事的时候如果能给学生一定的期待,他们是可以按句式来说出风娃娃做的其他好事的,因为我急于求成,引导学生说了,使得这一拓展训练的实效大打折扣。

四、反思思想渗透

在学习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我设计了说话训练风娃娃做了坏事后,人们都责怪它,它伤心极了。瞧,伤心的风娃娃来到我们的教室,(出示课件)风娃娃听了,很伤心,心想:我帮人们做事,为什么他们还责怪我呢?作为风娃娃的朋友,你们能帮帮风娃娃,告诉它为什么吗?孩子们的心是善良的,他们很乐意帮助风娃娃,有的说风娃娃,你不应该把我们喜欢的风筝吹跑,你应该轻轻地吹才对。有的说你把人们的衣服都吹跑了,谁还喜欢你呢?有的说风娃娃,你以后可不能乱吹,要看清楚了再吹,这样人们才会喜欢你。&&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明白了做事不能一厢情愿,不能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要多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认真动脑,少做傻事。思想渗透的效果不错,如果此时再追问:风娃娃一心想做好事,但有时好心办坏事了。我们同学中间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情况呢?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明白有时候我们可能也像风娃娃一样好心办了坏事,效果可能会更佳。

篇二:《风娃娃》教学反思

《风娃娃》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16课。这是一篇浅显易懂的优美的童话故事,语言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这个童话表达的是:在为他人的劳作中体会人生的快乐。这篇课文生动有趣,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近,我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使孩子们乐学,从而明白了做事情要多动脑子,掌握了风的好处和坏处。回想这一课的教学过程,我觉得教学环节中有令人满意之处。下面是我对这一课教学的点滴反思。

1、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用谜语引入本课:花儿见它点头,禾苗见它弯腰,白云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这样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情趣,学生的思维就活跃了。争先恐后地说出谜底。随后我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关于风的一篇课文,看看文中讲了风娃娃怎样呢?带着问题,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学习中,认真地阅读课文。

2、请学生通读课文,提出在阅读时有哪些不懂的词语。学生提出了好多,如断断续续、纤夫、船帆、无影无踪、责怪、号子。有些词语其他同学知道的,我就请其他同学来解答,如:断断续续、船帆、责怪、无影无踪,有些比较难的,离现实生活比较远的问题,就由我来讲解。如:号子、纤夫。经教师一讲解,学生记忆就非常深刻了。

3、新课程提倡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自己钻研课文,学懂知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作用是成为学生学习学习方法的帮手。教学课文时,我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风娃娃做了哪些事情,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很快找出风娃娃做的事情有:吹风车、吹帆船、吹风筝、吹衣服、吹小树等。接着又问:其中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事情呢?这个问题也难不倒学生。这样的教学设计正是体现了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出来。

4、挖掘文本的空白处,进行想象说话。如大风车被风娃娃一吹后速度加快,风车会对风娃娃怎么说?田里的秧苗喝足了水也会对风娃娃说什么?纤夫得到风娃娃的帮助又是怎么说的呢?使得学生体验到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再让学生说说人们会责怪些什么?还让学生想象风娃娃还会做哪些事。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都踊跃发言。如:风娃娃会给人们吹风带来凉爽;春风吹得百花齐放;风可以吹干衣服;风娃娃有时会把房子吹倒;风娃娃会吹起地上的沙子使人的眼睛很疼等。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他们说出了风的许多好处和坏处。最后让学生说说你想对风娃娃说什么呢?在教学的最后提出这个问题,其实是对课文思想的升华,是让孩子来说说自己对课文的感受,与同伴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在低年级就坚持让孩子这么感受这么交流,培养一种良好的阅读的习惯,对将来孩子的学习是有益的。

篇三:《风娃娃》教学反思

《风娃娃》是新课程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本单元教材是围绕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这个主题安排了一些给人启迪的成语和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在阅读中感悟生活的哲理。

课文中的风娃娃是怎样的呢?欣赏一下课文的插图,你就会看到风娃娃是一个可爱的孩子,胖乎乎的脸、圆溜溜的大眼睛,仔细读课文觉得风娃娃其实就在孩子们的中间。他既可爱有时又有些可气。

教学课文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风娃娃做了哪些事情,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很快找出风娃娃做的事情有:吹风车、吹帆船、吹风筝、吹衣服、吹小树等。让学生整体的了解课文。接着又问:其中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事情呢?这个问题也难不倒学生。

接着又请学生读课文,提出你在阅读时,哪些地方你不懂?学生提出了好多问题,断断续续、纤夫、船帆是什么意思。等问题。有些问题其他同学知道的,我就请其他同学来解答,有些比较难的,离现实生活比较远的问题,就由我来讲解。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说明他在阅读时动了一翻脑筋,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寻找答案,但还是不明白。就好象让孩子摘桃子,没摘到,就差跳起来这一步。教师在这时助学生一臂之力,学生主动地听讲,记忆就非常深刻。

学习不能脱离实际生活,还应和生活相联系。风娃娃还做了哪些事,你知道吗?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来说说看。学生踊跃发言。风娃娃会给干活干得很累出汗的人们擦汗,带来凉爽;风娃娃会关窗,有时把玻璃也打碎;大风有时会把房子吹倒等。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感情是细腻的,他们说出了风的许多好处和坏处。其实风娃娃一心想做好事,为什么会做坏事呢?我们小朋友中间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情况呢?其实也有,你好心帮别人,人家不领情。不但不感谢你,反而埋怨你。你能举举其中的例子吗?通过事例,让学生明白其实你有时候也像风娃娃好心办了坏事,启发学生做事是不能一厢情愿,不能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还要全面地考虑问题,从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认真动脑,少做傻事,快快长大。

篇四:《风娃娃》教学反思

《风娃娃》是新课程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我在上这堂课之前的教学设想是,通过熟字换偏旁或是加偏旁的方法让学生识记抽、续、驶等生字,通过交流识记方法让学生体会识字的快乐。会写吸、极两个形近字。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想象、表演、找重点词语等手段让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朗读使学生感悟到帮助别人是件快乐的事。挖掘文本的空白处,训练学生的想象说话。但是,上完课后我还有几个教学目标没有完成,分别是写字教学和拓展练习。为此,我针对这堂课进行了反思。

在这堂课中,我认为自己的成功之处是我渗透了新课程的理念。

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的作用。如:

1、在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我通过让学生结交新朋友来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然后,让学生亲切的叫一叫风娃娃,同时让学生对风娃娃的到来说几句欢迎词。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拉近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会因为喜欢风娃娃而去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2、在指导学生朗读风娃娃在田野里和河边两个小节时,我先向学生们提了一些问题:(1)风娃娃来到哪里,看见什么?(2)他怎么做?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学习这个段落,这样做效果不错,许多阅读能力比较差的同学也能答的上来。

二、我注重阅读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阅读的形式多样化。在教学《风娃娃》这一课时,我通过让学生读一读、演一演(表演大风车慢慢转动的样子、风娃娃使劲吹风的形态)、说一说(挖掘文本的空白点,如大风车被风娃娃一吹后速度加快,风车会对风娃娃怎么说?田里的秧苗喝足了水也会对风娃娃说什么?纤夫得到风娃娃的帮助又是怎么的呢?以使得学生体验到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

篇8:风娃娃反思总结

把课堂还给学生, 不仅仅需要理念上的认识和准备, 还需要具体真实的实践操作。结合本次实际教学过程, 我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实践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 自主探索——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

上课前, 我先让孩子们欣赏古诗词配乐朗诵《风》, 再大声地跟读。先让孩子们在情绪上兴奋起来, 调动孩子们想要迫切地进入到学习中去的积极心态, 同时也可以积累古诗词。然后, 问孩子们, 愿意成为一只上天的蚂蚁吗?孩子们一听, 都来劲:愿意!于是, 安排孩子们自己展示预习的生字词, 通过“摘苹果”的游戏激发学生兴趣。在自主学习阶段, 我主要设计了两个问题: (1) 全诗共有几个小节? (2) 在每一节中, 作者是怎样感受到风的存在的?让孩子们读完课文后自由回答, 老师有重点地做好板书, 把孩子们总结到的重要的知识梳理在板书上。孔子曰:“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人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 推行创新教育, 更是起始于问题, 收获于问题。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我允许学生质疑, 甚至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 我不求全责备, 鼓励学生敢于突破陈规, 摆脱原有知识范围和思维定势的禁锢, 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进行重组, 从而产生创造性的新发现、新设想, 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2 合作探究——把课堂还给孩子

新课程的理念之一, 就是把本该属于孩子的课堂还给孩子。课堂教学永远是课改的主阵地, 只有将课改的新思想、新理念融入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得到每个教师和学生积极的、创造性的参与, 才能开出绚丽的花朵, 才能使我们在课堂永远充满活力。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曾言:如果你有一个苹果, 我有一个苹果, 交换一下, 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个思想, 我有一个思想, 彼此交换就有两个甚至多于两个的思想。所以, 组织学生实施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教学过程中, 我设计了“合作探究”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在这个环节中, 注意发挥小组的积极功能, 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 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看着孩子们争得面红耳赤的脸, 看着孩子们闪动着的灵动的眼睛, 这是任何一个老师的讲授都达不到的。孩子们经过充分的讨论达成共识后, 再让每个小组的同学到黑板上去展示他们小组的学习成果。看着孩子们自信满满地走上“讲台”, 听着孩子们对每个生字、每个词语清晰的讲解, 此时此刻才真正感受到学生的潜能是无穷的, 学生的生命是绽放的。同时, 还注意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 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参与学习、展示自我、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3 拓宽空间促进学生多元探究

“我的课堂我作主”, 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在本节课设计中, 我采用情感激励法、唤起注意法、讨论辨析法、擂台比武法等, 让同学们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感受文中所表现的美。结合丰富的教学资源, 大大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 给语文教学注入源头活水。采用多元的教学手段, 使课堂成为立体化的交际活动环境, 不同层次的学生最大限度参与, 课堂处处跃动着生命的欢愉, 学生在多元的探究中不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4 巩固提升——把发展留给孩子

著名思想家卢梭曾说过:“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热情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取代, 那简直是愚蠢的事。”作为教师并不要精心去打造自认为充实的课堂教学, 教师只是一个学生学习中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 职责就是在创设的自然教学环境中营造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 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文化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因此, 在设计“展示与提升”环节时, 我利用课件出示几幅表现风的图画, 让孩子们仿写句子。在孩子们的眼里。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每一个人都充满着幻想。开放的情境, 提供的信息有较大的选择性, 答案也不是唯一的, 因而可供探索的问题也就相对丰富。在这样的情境中, 学生想象力丰富, 思路开阔, 乐于表达自己的发现和见解。解决问题的创造性便能得到充分发挥。

把课堂还给学生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教学活动中, “问”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答问的层次上, 学生已习惯了被动地回答问题, 一下把课堂教学以教师提问为主转为以学生发问为主, 学生根本无从下手。因此实现转变的关键是使学生敢问、能问、善问, 即应注重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古语云:“善问者, 如攻坚木, 先其易者, 后其节目, 及其久也, 相说以解。”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善于提出问题, 并在教师指导下讨论和解决问题, 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人, 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化。学生质疑问难并非易事, 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办到的, 这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需要教师的激励、引导和培养, 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彭贤智.以学生为主——当代教育改革新思潮[M].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2.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篇9:《风娃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风娃娃这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通过风娃娃既乖得可爱,又“傻”得可爱,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介绍了“风为人们带来的好处和坏处,让学生懂得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的道理。故事中美好的人和事与孩子们纯洁的心灵贴近,使他们借此来明辨美丑,懂得什么事该做,应该怎样做。

教学目标:

1.会认读“抽”等12个生字,会书写“吸、表、示、夫、极、号、汗”7个生字。积累AABB式词语。

2.会用“一边……一边……”说话、写话。

3.通过朗读,借助动画了解风的作用,体会风娃娃的热心。

教学重点点:

1.会认读“抽”等12个生字,会书写“吸、表、示、夫、极、号、汗”7个生字。

2.朗读体会风娃娃做好事的热心。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谜语揭题

1.猜谜语: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你们猜出是什么了吗?(风)

2.你们看到过风吗?它是怎么样的?(请孩子们说说对风的认识)今天老师带大家继续认识这位朋友“风娃娃”。出示课题,让我们和它打打招呼吧(齐读课题)。我们平时说到的娃娃有洋娃娃、布娃娃、泥娃娃,那风娃娃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去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求助于带拼音的小树叶。给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

(2)一边读一边思考:风娃娃做了哪些事?

2.反馈:

(1)词语认读

出示词语:

抽水、转动、吸气、纤夫、流汗、行驶、表示、风筝

伤心、责怪、号子、赶紧、深深地、不住地

断断续续、摇摇摆摆、高兴极了、无影无踪

重点指导:

“纤夫”的读音,指导书写“夫”,说说还知道什么“夫”(农夫、大夫、渔夫、挑夫、船夫)

“转动”的“转”是个多音字(zhuǎn转身 zhuàn转动)

翘舌音:抽、驶、示、筝、伤(“筝”读轻声)

平舌音:责、踪

(结合完成《课堂作业本》第2题读一读,连一连。)

(2)指名朗读课文,正音。

(3)说说风娃娃做了哪些事?

出示提示:风娃娃来到(田野),使劲地(吹大风车);又来到(河边),对着(船帆)吹起来。风娃娃来到广场上,对着(风筝)使劲吹风,还吹跑了(人们晒的衣服),折断了(路边新栽的小树)。

(4)简议在风娃娃做的这些事情中哪些是好事,哪些是不好的事?

三、精读“好事”,感受热心

1.学习课文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说一说:风娃娃它先来到了哪里?看见了什么?

(2)交流,出示句子:风娃娃来到田野,看见一架大风车正在慢慢转动,抽上来的水断断续续地流着。

指名读,理解“断断续续”(不连续,流一阵,又不流了),这样的词语你还知道有哪些?(磨磨蹭蹭、支支吾吾、拖拖拉拉)

齐读句子

(3)它是怎么做的?找到书上的句子划一划,读一读。

出示句子:他深深地吸一口气,使劲向风车吹去。

请小朋友学着风娃娃的样子做一做动作,突出“深深地吸”、“使劲”朗读句子,读出风娃娃很用力的语气。

(4)结果——

出示句子:风车一下子转得飞快!抽上来的水奔跑着,向田里流去。秧苗喝足了水,笑着不住地点头,风娃娃也高兴极了。(齐读)

A.风娃娃这么一吹,谁最开心?做了好事,风娃娃也非常高兴,你能从一个字看出来吗?(板书“极”)教学“吸”和“极”,联系学过的“级”,书写指导(注意“及”的笔顺)

B.出示秧苗图片,猜猜这时秧苗会笑着说些什么?(说话练习)

(5)朗读练习,把秧苗和风娃娃欢快的心情读出来。

2.学习课文第三段

(1)刚才我们学习了第二段,现在老师要看看小朋友能不能自己试着学学第3段。小组合作学习,提出学习要求:

A.读读第3段。

B.说说风娃娃来到哪里?看到什么?又是怎么做的?

(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

(3)交流、体会。

A.出示句子:风娃娃又来到河边,看见许多纤夫正拉着一艘船。

(出示图片)看图理解“纤夫”。读一读描写纤夫拉船的句子:

他们弯着腰,流着汗,喊着号子,船却走得很慢。

教师随机采访:这位纤夫,你累不累啊?

预设:真累啊,我都流了那么多汗了,可是船还是走得很慢。

累,一直这么弯着腰,腰酸背疼的,都直不起腰来了。

你们在喊什么呀?

预设:加油,加油,再加油!一齐努力向前走。

嗨,嗨,加把力哟,向前走哟。

(理解“号子”,学着纤夫的样子喊喊号子)

指导书写“号”和“汗”,注意“号”字最后一笔的笔画。

B.看到纤夫这么吃力,这么辛苦,风娃娃又是怎么做的?结果又怎样?(看录像)

出示句子:他急忙跑过去,对着船帆吹起来。船在水面上飞快地行驶。

C.这下纤夫们可开心了,而且还轻松了,出示句子:纤夫们笑了,一边收起纤绳,一边向风娃娃表示感谢。

想想:纤夫会怎样感谢风娃娃呢?(想象说话)

指导书写“表示”两个字,重点指导“表”的笔顺和间架结构。

用“一边……一边”说话、写话

(结合完成《课堂作业本》第5题第(2)小题)

(4)朗读第三自然段。你能教教老师怎么把这段话读好吗?

自由读——齐读

四、小结

1.风娃娃看到自己做过好事以后,大家都这第开心,可来劲了,它心想:(出示)帮助人们做好事,真容易,只要有力气就行。

上一篇:给手拉手活动同学的一封信下一篇:澧源镇敬老院2013年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