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本科生自我鉴定

2024-04-19

2023本科生自我鉴定(精选8篇)

篇1:2023本科生自我鉴定

①准备工作:确定自己所在省份的报名时间,一般来讲每年会有3次考试机会,分别是1月、4月和10月,每次报名时间大致是考前的一到两个月;

确定自己的报考院校和专业:可以先查看院校专业的具体考试内容后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专业。

②网上报名:现在的报考大部分是实行网上报考方式,先登录自考报名官网,然后根据提醒填写个人资料,上传个人照片,并且绑定银行卡以缴纳考试费用。

③现场报名:根据现场工作人员的指示,进行资料确认和上交免冠照片,之后就可以打印准考证了。

篇2:2023本科生自我鉴定

①年满18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

②年龄、性别、民族、种族、身体情况等不受限制

③遵纪守法、接受改造后的劳教人员,经有关部门批准后也是可以报考的。

自考报名流程是怎样的

在报名前最好先确认下自己是否符合报考资格,目前各省份对自考本科报考条件有所不同,具体的要求大家可以登录所在省份考试院查看。

报名流程大概是:

①首次报考的考生,需要先注册账号,绑定个人手机号,之后的每次报考都会用到这个账号,所以密码要记好;

②选择自己心仪的院校和报考专业,每所院校的专业要求会有所不同,有的可能会有前置专业要求,所以要先到院校官网查看相关资讯,了解清楚。

③根据自己提醒填写自己的资料然后进行预报名,要注意的是,预报名不等于正式报名,预报名成功后才能进行正式报名。

④现场确认报名成功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到现场摄像点拍摄准考证相片,这也会是你毕业证上的照片哦!

⑤确认报名后进行考试费用缴纳,才算报名成功。

自考本科应该怎么准备考试

1、重视并掌握各科目的考试大纲

考试大纲是各个科目出题考试的重要依据,非常建议考生在备考的时候熟悉一遍考试大纲,清晰考试范围、考试知识重点和难点,根据考试大纲内容,找到清晰的复习方向。

2、第一遍熟悉教材

也许很多同学为了考试通过会买很多书籍,但是小编的建议是考生准备考自考所需的教材,然后对这些教材复习,从目录到章节一点点熟悉,重点章节重点阅读,清楚了解教材大致即可。

3、精读,抓住教材

第一遍阅读教材之后,考生需要对照考试大纲,精读教材,着重掌握书上的重难点知识并熟记,建议每天记忆,反复温习。

4、结合资料复习

以教材为主资料为辅,坚持复习。

篇3:2023本科生自我鉴定

关键词:军校,医学生,本科生,自我导向学习,影响因素

自我导向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SDL)是个人主动地借助或不借助他人的帮助来判断自身学习需要,制定学习目标,确定学习的人力和物力资源,选择及确定适宜的学习策略,以及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1]。随着医学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终生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医学生的自我导向学习能力对其成为一名终生学习者具有重要意义。而评价学生的SDL倾向,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并对评价教学效果也有参考价值[2]。但目前对于医学本科生尤其是军校临床医学本科生的自我导向学习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军校医学本科生自我导向学习的调查,以了解其自我导向学习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军校医学本科生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某军校五年制四年级处于临床见习期的医学本科生中127名进行横断面调查,其中男生124名,占97.6%,年龄19岁-25岁,平均年龄为(21.89±1.02)岁;专业分布情况:高原医学57人(占44.9%)、医学影像52人(占40.9%)、病理诊断18人(占14.2%)。

调查工具: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包括两个部分:①一般情况调查表,为研究者在参考文献基础上自行设计,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和学习相关情况,如年龄、性别、专业层次和参加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ning, PBL)的教学次数、课余时间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以下简称网络学习)、阅读相关书籍/期刊杂志的时间(以下简称阅读时间)、学习积极性、学习能力以及自己对学习成绩的综合自评等。②自我导向学习倾向量表,采用由Gugliemino编制、台湾邓运林翻译、李彦章等[3]修订的《自我导向学习量表》,量表共43个条目,分5个维度,即效率学习、喜爱学习、终生学习、主动学习和独立学习。用Likert5级评分法,从“非常不同意” 到“非常同意”,依次计为1-5分,反向题则反向计分,总分为43-215分。分值越高,表明自我导向学习能力越好。原量表总的Cronbach’s α为0.864,各维度的α值为0.750-0.875;本测试中问卷总的Cronbach’s α为0.789,各维度的α值为0.712-0.837,表明问卷的内部一致性颇佳。

调查方法:组织学生集中填写,首先向调查对象说明调查的目的与意义,并获知情同意。问卷当场发放,按填表说明自行填写,当场检查回收。共发放问卷128份,回收有效问卷127份,有效回收率为99.2%。

统计方法:应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军校医学本科生自我导向学习得分情况

军校医学本科生自我导向学习能力总分最低121分,最高213分,平均(168.89±17.65)分,占问卷总分的78.55%,其中效率学习、主动学习、独立学习、终生学习及喜爱学习评分分别占各维度总分的75.47%,81.68%,72.11%,82.37%,72.11%。根据平均得分率可以看出,军校医学本科生自我导向学习能力除主动学习和终生学习较高外,其余各项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2.2 不同影响因素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网络学习、阅读时间、学习积极性、学习能力以及成绩综合自评在自我导向学习倾向的得分上有统计学意义(P<0.01)。参加PBL的教学次数和专业层次在自我导向学习倾向的得分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两比较:a. P<0.01,与“很少或没有”比较;b. P<0.05,与“很少或没有”比较;c. P<0.01,与“积极性低”比较;d. P<0.01,与“学习能力低”比较;e. P<0.01,与“成绩差”比较

2.3 军校医学本科生自我导向学习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军校医学本科生自我导向学习总分及各维度与学习能力、成绩的综合自评、学习积极性、网络学习、阅读时间等多个影响因素呈显著正相关(P<0.01),喜爱学习维度与阅读时间、学习积极性无显著相关(P>0.05),独立学习维度与阅读时间无显著相关(P>0.05),见表2。

**P<0.01

2.4 军校医学本科生自我导向学习倾向影响因素的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

以自我导向学习倾向总分为应变量,以参加PBL的教学次数、网络学习、阅读时间、学习积极性、学习能力以及成绩综合自评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仅有学习能力和网络学习进入回归方程(P<0.01),说明军校医学本科生的自我导向学习倾向主要受学习能力和网络学习的影响,见表3。

3 讨论

3.1 军校医学本科生自我导向学习总体情况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某军校医学本科生自我导向学习能力总分为(168.89±17.65)分,比李彦章等[3]对130名护理本科生调查结果得分高[总分为(104.30±18.65)],说明军校临床医学本科生比护生具有较强的自我导向学习能力。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军校招生时对临床医学本科生各项素质要求更高,加之本调查对象已是大四年级,对医学知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自己所学专业兴趣也逐渐提高,所以其学习主动性相对较好。在自我导向学习各维度的得分中以主动学习和终生学习得分较高,独立学习与喜爱学习得分较低,可能是因为军校学员具有较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对自己将来从事职业的认同感强,故具有较强的学习主动性及终生学习理念,但由于军校的管理比较严格,统一作息制度,除课堂学习外,整块的学习时间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独立学习以及喜爱学习的程度。与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相比,军校医学本科生兼具了军人与医学生的双重身份,具有生源较好、管理严格、作息时间规律、计划性较强等特点,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需学习军事相关知识,学习任务相对繁重,因此,培养学生的自我导向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自我导向学习能力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和自我调控等[4]。提高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培养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终生学习能力的基础[5]。军队教育者与管理者应在严格的军事化管理中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条件,使学生喜爱学习,能够独立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拥有终生学习的能力。

3.2 军校医学本科生自我导向学习的影响因素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除参加PBL教学次数和专业层次间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影响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BL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分析真实性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6]。PBL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能在学习中主动调整学习策略,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善自主学习能力[7]。本研究中学生参加PBL教学次数间自我导向学习得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与既往研究结果不一致[6,7,8],原因可能与学生参加PBL教学的次数较少有关,也与现阶段学校对PBL教学实施方式尚处在探索中,学员及教师对PBL教学的理解不一,不能完全领会PBL教学的有关内涵。专业层次间无统计学意义,原因可能是各专业学生高考入校成绩相当,起点相同,故差异不明显。网络学习、阅读时间、学习积极性、学习能力、成绩的综合自评等因素对自我导向学习影响在于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能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中,更能充分利用时间进行阅读,因而也易取得更好的成绩与效果。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自我导向学习总分及各维度与影响因素之间普遍呈显著正相关(P<0.01)。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自我导向学习倾向主要受学习能力和网络学习的影响。学习能力越高,学习效率及学习效果则越强。学习效率受诸多因素影响,比如学习动机、态度、方法、对象、环境、资源等,但是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学习动机和意志。学习动机能激发个体行为,提供行为方向,决定行为强度,影响行为的持久性[9,10]。学习动机的不明确以及意志上的不坚定,学习效果都会很差。激发学习动机,结合实际,巧学记忆,注重效率成为提高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当今,电子学习、数字学习与网络学习平台等潮流的盛行,结合各种数据库的应用,利用复习、测试及教师在线答疑的方式,改变了学生以往的传统学习模式,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个性化学习过程,以取得更好的自主学习成效。

4 结语

篇4:2023本科生自我鉴定

关键词:一般学业自我;因素;本科生;

“学业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在学业情境中形成的对自己在学业发展方面的比较稳定的认知、体验和评价,包括对自己在不同学业领域中的学业能力、成就、情感以及方法等的认知、体验和评价[1]。“一般学业自我”概念作为学业自我概念的一个层面,是个体对自身学业整体的认知、体验和评价,可以通过整体学业的认知、体验和评价进行研究[2]。

学业作为大学生的主要生活事件,直接影响着个体的学业自我概念。本研究依托郭成提出的青少年一般学业自我的理论模型,对本科生这个特殊的青少年群体实施调查研究。目的在于掌握当代本科生一般学业自我发展的基本情况及特点,发现影响本科生一般学业自我的因素,从一般学业自我层面探寻本科生积极学业自我的培养途径。对我国步入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完成培养合格人才的使命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研究方法

自从1976年莎沃森提出自我概念多维层次理论模型[3],学业自我概念就一直是教育学的关注热点。我国目前对学业自我的研究主要处于国外理论的介绍和验证阶段[1,3,4],应用研究较多地集中于中学生学业自我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已有的几篇关于大学生学业自我的实证研究[2,5,6],存在研究样本偏小、布点不均的不足。本研究借鉴陈厚丰(2008)的中国高校分类思路,兼顾高校的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经济(地理)分布以及宏观管理(建设层次)的差别[7],对全国本科院校采用目的性随机取样的方法,选取5所本科院校(文中A、B、C、D、E)为样本。以郭成编制的《青少年一般学业自我量表》为测量工具,从“学业能力、学业行为、学业体验、学业成就”4个维度检测本科生一般学业自我的发展水平[2]。采用SPSS 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在5所大学随机发放问卷共1050份,回收有效问卷973份(有效率92.67%)。其中,女性54.92%;一年级25.23%,二年级31.80%,三年级22.84%,四年级13.76%,研究生6.36%;“985工程”高校17.57%,“211工程”高校58.89%,地方本科院校19.12%,独立学院4.32%;家庭氛围和睦安宁91.69%,争吵冲突5.09%,紧张压抑3.22%;父母教养方式民主型67.22%,权威型15.82%,溺爱型2.50%,放任型14.46%。

1.大学生一般学业自我的总体状况。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被试对象一般学业自我总分均值3.30,略高于中等值3。进一步分析发现,仅11.08%的大学生得分高于4,得分低于3的人数占27.23%。这与郭成、赵小云等人的研究结果相吻合[2,5]。从一般学业自我的内部各因子看,学业行为分值(3.46)最高,学业能力分值(3.19)最低。可见,大学生的一般学业自我及各构成因子的发展均处于中等水平,呈积极状态的人数及层次有待提高,学业能力发展水平最低。

2.性别与一般学业自我的相关比较。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一般学业自我、学业体验、学业成就的分值,女生均显著高于男生(P<0.05);在学业能力与学业行为两个维度,性别差异不显著。但郭成、赵小云、张怀春等人的数据支持男生的学业能力高于女生[2,5,6],一般学业自我及其他构成因子的实证结论各有不同。

3.年级与一般学业自我的相关比较。本研究得出的一般学业自我的整体趋势与赵小云、黄希庭等的研究成果一致[5,8]:本科生一般学业自我在大学阶段呈“U”形发展,其中二年级最低;与郭成研究成果相比较[2],恰好后移了一学龄。

年级仅在学业能力上表现出明显的主效应,且学业能力随年级逐年提高。年级与学业能力多重比较的结果显示(见表1),学业能力差异主要体现在一、二、三年级与研究生之间,一、四年级间也存在显著差异。可见,随着学业进程的深入,学业能力的进步是个体能够自知的。

表1 学业能力在不同年级上的多重比较 MD(SE)

注:1代表一年级,2代表二年级,3代表三年级,4代表四年级,6代表研究生。

4.学校类型与一般学业自我的相关比较。一般学业自我的总分及各维度的分值,“985工程”高校均最高;“211工程”高校除学业能力高于地方本科院校外,其他值均最低。而且,一般学业自我及学业行为和学业体验的学校类型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

针对“211工程”高校的一般学业自我、学业行为、学业体验的分值均为最低,且与“985工程”高校存在显著差异的现象,本研究对3所“211工程”高校(B、C、D)做进一步分析。多重比较结果显示(见表2),C大学各项指标在3所211学校中皆为最低,并且与另2所学校的差异达到不同级别的显著水平。B大学与D大学的差异不显著。

表2 三所211学校间的多重比较 MD(SE)

注:*表示P<0.05,* *表示P<0.01,***表示P<0.001

5.家庭氛围与一般学业自我的相关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家庭氛围对一般学业自我、学业体验、学业行为的影响效应在不同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的多重比较发现,出自和睦安宁与紧张压抑家庭氛围的大学生,一般学业自我差异最大。有利于大学生一般学业自我及诸因子发展的家庭氛围依次为:和睦安宁、争吵冲突、紧张压抑。

6.父母教养方式对一般学业自我概念的相关比较。多重比较揭示,大学生的一般学业自我及诸因子的自我评价,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民主型相对于其他教养方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一般学业自我概念、学业行为、学业体验;溺爱型相比于其他教养方式,各项因子得分均显著偏低;民主型与溺爱型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

三、讨论与建议

1.本科生一般学业自我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知识为重的传统教育模式。功利性、应试性的传统教育模式在我国深入人心,片面追求知识的传授而不是能力的习得。即便在人才需求急剧增多、人才标准迅速提升的当今社会,培养专门人才的高校,在积极探寻对策的同时,传统教育模式仍在延续。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巨大落差面前,大学生们真切感受到方方面面的欠缺,此时的一般学业自我自然不高,对自己的学业能力尤其不满。

面对教育现实中的诸多不足,本科教育应调整教育理念,在坚持重视智育传统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业能力。教育教学过程倡导赏识教育,增加学生体验学业成就的机会,确立学业自信;创设更多选课机会,支持学生发展兴趣和特长,促进学业情感的培养;开设思维训练课,加强综合实践课程,训练学生的决策能力和学业能力。

2.本科生一般学业自我性别差异的重要原因——现代教育的性别缺失。本研究发现,一般学业自我、学业体验、学业成就的自我评价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学业能力、学业行为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一般学业自我全面提升的现象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发育规律是基础。儿童发展规律揭示,男孩的生理、心理发育多方面晚于女孩,到青少年的晚期(大学阶段),男、女生的智力发展才基本持平,且各有优劣。第二,女生自我意识的进一步觉醒。女生加倍努力地发展学业,借以获取与男生相当的社会地位。在此同时,男生更多地关注综合素质的发展,而相对弱化了对学业自我的关注。第三,教育现代性中性别视角缺失所造成的直接结果[9]。现有教育教学体系忽视男、女生在学习方式、成长需求、智力发育速度等方面的不同,所选用的学业内容、评价标准、选拔方式,客观上有利于女生。有学者发现,以纸笔测试为主要形式的考试,较多地检测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能力,较少考查逻辑能力、空间能力、动手能力、运动能力等[10],大多数男生难以从这样的评价体系中找到学业成就。概括地说,一般学业自我所表现的男生弱势,是现代学校教育对男、女学生采用相同评价标准的必然结果。

为促进男、女学生的学业自我发展,本科教育教学中,应增加性别视角的内容。首先,帮助本科生掌握两性在生理、心理、思维上的区别,理性接受各自的性别特点,发挥优势,弥补弱点;其次,在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标准上,对男、女生应有所区分,有所偏重。

3.本科生不易察觉自身学业能力进步的原因——同质群体的比较。本科生的学业能力逐年提升且四年级最高,一般学业自我的发展趋势呈“U”形发展。这个结果完全吻合本科生的学业经历。学子们的求学历程,伴随着学校教育的各种排名激励、父母寄托无限期望的不倦教诲,如此长期教化,塑造了学生们以外部标准评价自我的模式。大学的前三年,本科生基本稳定地生活在由同学构成的同质群体中,习惯性地以同学、名次作为评价自我的标准。基本类似的学习环境和成长节奏,他们在同学比较中难以察觉自己的学业进步。到了大四,做毕业论文(设计)、实习、求职或升学准备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业经历。此阶段,学业自我评价的主要参照标准是完成课题的应用能力、实习、竞聘中的应变能力或系统的备考攻读能力。在这些以综合应用能力为新标准的比较中,大四的许多学生才发现自己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实力,学业能力、学业自我评价骤然提高。概括地说,本科生的一般学业自我是一种主观感受,受参照标准的直接影响。

有鉴于此,本科教育中,学校应扩大学生评价的范围,增大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学分权重,引导学生更全面地评价学业自我。学校还应创造更多的条件,增加学生深入社会、与其他人群接触的机会,使本科生在学习和比较中,更准确地发现自我、拓展自我。

4.本科生一般学业自我评价的主要依据——自我定位与社会比较。学校类型与一般学业自我的相关分析表明,一般学业自我不仅与个体素质相关,更与每个人的自我定位有着直接的关系。“985工程”高校作为我国顶尖高校,汇聚了大量一流的学生,他们情商高、智商高,学业自我积极。进入“211高校”的学子们,虽然外界评价和自我定位很好,但客观上存在某些不足,或学业能力有所欠缺,或行为习惯有些偏差。而地方高校、独立学院的学生,自我定位较低,所设定的学业目标容易实现,因而学业自我评价比较积极。

本次对C大学(北京校区)调查的结果显示,一般学业自我的各项分值在3所“211工程”高校中皆为最低,这可以用学生进行社会上行比较来解释。费斯廷格认为,个体面对上行比较信息时会降低其自我评价水平,面对下行比较信息时会提升其自我评价水平[11]。身为老牌的理科学校,C校学生自我定位较高,大多进行上行比较。但受其学科特点制约,在学校的内部比较中,只有那些在学业上投入大量精力的学生才有机会获胜;若与首都的众多高校进行外部比较,C大学在各类活动中胜出机会不多。这些状况意味着,C大学(北京校区)的学生通过社会比较往往是降低了一般学业自我,表现出典型的大鱼小池塘效应。而另2所“211工程”高校,所处地域需要上行比较的机会不多,因而一般学业自我较为积极。

针对我国本科生的一般学业自我评价主要是外部参照框架模式的现状,高校应进一步调整教育理念及教育行为,致力于激发学生发展学业的内部动机。在教育现状短期内无法发生根本扭转的情况下,应帮助大学生客观评价自我,学会合理定位,正确处理外部比较信息,促进学业自我的积极发展。

5.适宜成长过程社会化的家庭养育环境——和睦氛围。本研究结果显示,和睦安宁的家庭氛围、民主的父母教养方式最有利于儿童、少年顺利完成成长过程社会化,形成积极的学业自我。有研究发现,在所有影响青少年发展的家庭因素中,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最大也最直接,父母通过教养孩子的活动以及父母所营造的家庭教育环境影响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12]。民主的教养方式,使孩子学会交流与合作,个体的思维、能力和谐发展;父母的溺爱,则导致孩子自私任性,缺乏生活的信心和能力。和睦安宁的家庭氛围,会使孩子获得归属感,提高对学习压力的承受能力,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13];在紧张压抑及争吵冲突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多疑孤僻、自信心不足,欠缺解决问题的毅力和方法。本研究可以初步得出结论,本科生的一般学业自我受家庭养育的巨大影响,与幼年时期社会化的效果紧密相关。

在我国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形势下,大学要把培养人才放在中心地位,培养本科生的积极学业自我是一项基本保障。高校只要进一步明确“育人”理念、构建科学的现代教育体系、承认客观存在的学生差异、完善学生学业发展的评价模式、激发每个学生发展自我的内驱力,通过高校、家庭的积极合作,必能促进本科生积极学业自我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郭成,何晓燕,张大均. 学业自我概念及其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述评[J]. 心理科学,2006,29(1):133.

[2] 郭成. 青少年学业自我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06.

[3] 孟晋,张进辅. 国外学业自我概念研究进展[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3):158.

[4] 刘玉新. 学业自我概念研究概述[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149(5):9-10.

[5] 赵小云,张利,薛桂英. 大学生学业自我发展的特点[J]. 现代教育管理,2010(7):64.

[6] 张怀春,杨昭宁. 师范大学生学业自我概念差异分析[J]. 心理科学,2003,26(2):381.

[7] 陈厚丰. 中国高校分类标准及指标体系设计[J]. 高等教育研究,2008,29(6):10-14.

[8] 黄希庭,郑涌. 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266.

[9] 岳龙. 男生性别弱势:教育现代性的内在危机[J]. 教育发展研究,2010(Z2):49-53.

[10] 孙云晓,李文道,赵霞. 男孩危机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对《男孩危机:一个危言耸听的伪命题》一文的回应[J]. 青年研究,2010(3):73.

[11] 李小鹿. 社会比较与“大鱼小池塘效应”[J]. 时代教育,2011(1):265.

[12] 徐燕. 浅谈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氛围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J]. 管理观察,2009(6):224.

[13] 滕文芳. 家庭因素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对山东省文登市高中生的调查分析[J]. 时代人物,2008(5):157.

篇5:2023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关键词:教学模式改革;项目式教育;本科;应用

法学教育模式的改革是法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法学教育的效果。笔者在《劳动法学与社会保障法学》课程教授过程中深感教改之关键在于摈除传统教学模式忽视学生个体需要和自我发展的弊端,寻求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途径,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发展。项目式教育作为一种教学改革模式,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在本科教学过程中应用以及推广。

一、项目式教育概述

1、项目式教育概念及应用说明

所谓项目式教育,本文特指在本科生的教学过程中以科研项目为基础,由作为项目负责人的教师有条件的吸纳本科生参与课题研究工作,或以项目为教学补充或以项目为教学延展,在课程教授与项目研究的过程中启发和促进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分析研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笔者在高校一直从事《劳动法学和社会保障法学》的教授与研究工作,该门课程在我校属专业核心课和专业必修课,20__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作为法学本科生而言,了解和掌握本学科非常重要:不仅可以帮助其构筑完整的法学理论体系,而且有利于学生的继续学习和发展,加之本学科实用性非常强,因此日益受到学生的欢迎与关注。随着对劳动法学研究的升温,也给本课程的教授提出了新的挑战。而传统教学模式存在许多突出问题,难以全面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第一,忽视学生自我需求及学习兴趣,难以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第二,教学模式单一,难以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第三,师生之间交流途径有限,缺乏互动。20__年4月,笔者申报本学科的校级课题获准立项[1]。以此为契机,笔者将部分本科学生吸收进项目组,意通过项目式教育寻求教学模式改革之尝试,实现培养创新人才之目标。

2、项目式教育的优势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项目式教育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有利于提升学生自我认同感,激发自主学习兴趣。项目式教育是吸收学生主动参与的方式,学生与教师共同研究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其本身就是一次受到肯定的过程;能够进入项目组的学生,往往是对项目存有兴趣的学生,学其所好,研其所想,可以有效地将研究兴趣与研究内容结合在一起,不论最终是否能取得重大科研成果,仅就这一教育过程而言,学生所获将远远大于传统教学模式。

第二,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培养良好法学思维和研究思路。以法学专业为例,法学教育在本科阶段受课时、教学模式等限制常常沦为普法教育。本科生大多只关心本专业的基本制度,对许多专业问题的认识只停留在皮毛阶段,视野不够开阔,更谈不上法学思维的养成。开展项目式教育实际上使学生有了一次更深入了解相关知识及作深入研究的机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其视野得到了拓展,思维局限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突破;同时,开展项目式教育也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在教研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那里获得资料搜集整理、论文写作等技巧,更重要的是可以学习正确的法学研究思路,培养法学思维能力。

第三,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为进一步深造打好基础。一般而言,高校课堂教学主要是向学生介绍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侧重的是基础教育。而社会对法学本科生的要求绝不止于此,因此高校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开展模拟法庭、实地调研、法律诊所等各种实践教学方式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期望达到培养全面创新人才的目标。笔者认为,项目式教育就是一种直接实用并且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实践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项目式教育尊重学生的主观需求,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远远超过基础理论的传授,其时刻关注学生法学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对毕业后即就业的学生而言,项目式教育为其提供了从事劳动法律工作技能的训练机会;对毕业后攻读研究生学位的学生而言,项目式教育巩固和增强了学生的专业素养,为其进一步深造奠定了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项目式教育可以成为连接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之间的桥梁。

第四,有利于增进师生交流,构筑和谐师生关系。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互相配合的一个人才培养过程。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欠缺师生良性互动机制的问题,高校代课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基本局限于课堂上,课外的交流互动比较少。虽然网络发达,但有很多局限,网络互动往往只能成为课后解答专业问题的工具。通过项目式教育,实际上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在一定期限内建立了一种定时交流沟通的机制,增加了课外的师生相处时间。而且面对面可以让教师更直观的感知学生需要、更深入具体的对学生进行指导,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可以说项目式教育本身就是对“教学相长”最好的诠释。

3、项目式教育的教学目标

通过开展项目式教育,笔者试图实现以下教学目标:第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方法,提升学生在语言表达、法律思维等多方面的素质;第二,提供更多途径使学生在深刻理解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扩展师生交流方式,搭建构筑和谐师生关系的平台;第四,研究和检验法学本科专业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式,实现教学改革的创新,探寻培养创新人才的路径。

二、项目式教育应用实例

1、学情分析

本次项目式教学改革的实施对象是笔者所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二年级本科学生以及经济法专业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方向研究生,以本科生为主。从本科生的知识水平看,除哲学等公共课外已修完法学概论、民法总论等专业基础课,具备一定的法学理论基础。同时正在学习合同法、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对这些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对笔者教授劳动法知识的理解。从实践能力上来看,学生都具备对网络等媒体的运用技能,而专业课的实践操作能力相对较弱,基本上没有参与过任何法学实践活动。从情感起点上来看,学生大多认为现有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习兴趣,因而对教学模式改革持有欢迎和积极的态度,乐于接受教师设计的项目式教育。

2、实施策略与过程

笔者应用的项目式教育主要通过三个阶段开展:

第一阶段:组织准备阶段,主要的流程是项目介绍——学生报名——确定成员。为了进行项目式教学改革,笔者首先在所教授的部分本科学生中举办了专场项目介绍会。一是向学生介绍笔者获准立项的课题基本情况,包括课题内容、立项依据、研究方案等等,让学生了解项目情况及判断是否对该领域有研究兴趣;二是向学生介绍项目式教育的基本构想,主动向学生发出邀请并告知学生报名方式等等,让学生了解何为项目式教育以及笔者预备实施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会后在笔者规定的报名时间内,陆续有十余位学生提出了报名要求,最后笔者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十名学生(包括一名研究生)参与项目组。为了规范日后的教研工作,笔者还与部分学生签订了“助研岗位聘用协议”,该协议主要包括:学生成员的基本信息、进入项目组的职责等等。

第二阶段:项目教研阶段,这一环节实际就是围绕课题开展具体项目研究工作,是项目式教育提升学生能力的关键环节。首先,笔者与学生确定了“定期研讨+不定期沟通”相结合的联系方式,即每月至少与学生见面一次,就项目进展及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平时学生有任何关于项目开展的问题可以随时与教师进行沟通。其次,笔者将课题分解为若干子课题,充分尊重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此范围内自选题目。最后,为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研究,笔者专门向学生介绍了项目研究的思路及方法、资料的.收集整理技巧以及论文的写作规范等。在此阶段,笔者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不仅在项目研讨时积极发言,而且平时也非常认真的收集资料,备写论文,自主学习及创新能力得到很大提升。例如:项目组中一名学生有出国留学的打算,因此在自选课题时,该生就选择了“工资集体协商的国际比较”这一子课题,在学习过程中利用外语专长拓展项目研究视野,用项目研究锻炼和检验自己的外语水平,可谓一举多得。

第三阶段:项目考核总结阶段,这一环节贯穿项目式教育始终。关于项目考核,主要是根据学生完成教师布置任务情况来判断学生参与项目式教育的效果。例如,学生是否按时提交了研究书面计划、是否按时参加研讨活动等等。关于项目总结,一方面是师生之间对研究课题本身不断进行自修、反思、再讨论等,另一方面指师生之间对项目式教育的进展进行不断修正与总结。

三、项目式教育在本科生教学过程中的推广及反思

一直以来,项目式教育多应用于研究生阶段的人才培养,在本科生中应用较少。随着社会对法学本科人才素质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现代法学教育的目标也由单一知识型向综合素质型转变,即融传授法律知识、培养运用法律能力和提高法律职业素质于一体[2]。因而在高校本科生教育过程中引入项目式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对其进行推广的现实土壤也已形成。首先,项目式教育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实现了教研一体化,即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一中心,把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教学为基础,以科研为补充,实现二者良性互动、协调发展、融合提高。其次,现代社会对高校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更要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寻求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不仅要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科研能力。项目式教育很好的把二者结合起来,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共同提高、教学与科研共同进行的“双赢”局面。

当然,项目式教育也有许多值得再思考的地方:第一,对项目式教育外延的理解不应过于局限。笔者此次教学改革有立项课题作为支撑,所以将其称之为“项目式教育”似乎比较贴切,但如果对“项目式教育”的理解仅局限于教师有课题才能应用就太狭隘了。即使教师没有课题,也可以就所教授学科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作为专题而开展项目教育。毕竟,项目式教育的精髓在于给学生提供一个提高能力的平台,有无项目支撑并不是必然要求。第二,项目组学生成员的吸纳要科学合理。笔者认为,首先项目组成员的人数应该和研究内容相匹配并作好分工和研究计划。另外,确定参与学生时有必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以本次教改为例,笔者所选择的学生均具备基本法学理论基础,已修过或正在学习《劳动法学与社会保障法学》,这样才能将基础教学与能力提升结合起来。如果参与项目组的学生不具备理解项目研究内容的基本知识,将会直接影响教改和能力提高的效果。第三,项目式教育的考评体系有待完善。在笔者的教改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学生访谈、问卷调查和学生科研成果的提交等方式来检测项目式教育的开展情况和效果的。但项目式教育考评体系还有更多的研究空间,比如如何将项目式教学效果与高校对学生或教师的日常考评结合起来等等。这些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实践与研究。总之,缺乏教研的教学是无生命力的教学,项目式教育是既注重教学又注重教研,值得在法学本科教育中采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澳]MichaelProsser,KeithTrigwell著, 潘红,陈锵明译. 理解教与学高校教学策略[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__,9.

[2]BruceJoyce,MarshaWell,EmilyCalboun著, 荆建华,宋富钢,花清亮译、教学模式(第七版)[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__,1.

篇6:2023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关键词:法学本科教育;改革;司法考试

一、法学本科教育性质辨析:通识教育抑或职业教育

(一)通识教育是法学本科教育的基础

法学本科教育是衡量现代社会文明程度和法治建设进程的重要标准,担负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依法治国方略的双重历史使命。法学本科教育性质是我国法学教育长期争论的问题。准确定位法学本科教育的性质,对于优化教学体系、确立学科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于法学本科教育的性质的定位,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其中争议的焦点是:法学本科教育究竟是通识教育,还是职业教育?辨清这个问题,需要从法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着手。法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无论是法律通才还是特定法律职业人才都应是法律专业人才。所谓法律专业人才,就要具有基本的法律精神、深厚的法律知识和灵活的法律能力,都应该具有人文素质和法律专业知识。我国法学本科教育是法学基础层次教育,着眼于学生法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和法律知识的全面掌握,为中国基础法律市场提供充分的“法律职业人”和为这门人文社会科学本身以充分的研究型人才。法学本科教育属于学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了法学本科阶段,要注意学术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理性的养成。法学院的目标应该是使毕业生“能够在无须课堂教授的情况下,也能依靠自身的通过法学教育培养起来的素质和基本知识,迅速理解和运用新法律”。而这一切只能由通识教育来完成。只有注重法学本科教育的通识性,才能在教学环节中真正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才能为后继的本科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培训提供优质的生源。

(二)通识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是法学本科教育发展的方向

强调法学本科教育的通识性质,并不是说其不应含有职业教育的内容,恰恰相反,法律本身的社会性和实践性,要求高等法学教育应该重视社会对法律职业人才的需求。司法考试制度建立之后,尤其是允许在校本科生参加司法考试以后,本科法学教育就不仅仅限于对法学理论人才的培养,还要满足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因此,本科法学教育负担着培养法学研究型人员以及为司法机关(包括公、检、法、司)培养人才的双重任务。另外,鉴于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全面推进,国家机构对法学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即使在民营单位和企业,也需要大量的法律工作者。因此,如果把法学教育局限在掌握理论知识之内,显然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另外,我国尚未建立法律职业资格准入前在“司法研修所”学习的职业教育制度,本科法学教育也在实际承担着法律职业训练的一部分职能。“法律同时是科学和技能,是一种哲学也是一种职业”。法学教育不应该只重视知识的传递和学术的研究,而忽略职业的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

既然通过司法考试是进入法律职业最重要的常规性渠道,法学教育就应当考虑适应司法考试的要求,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注重同法律职业相结合。在法学教育中开展案例教学、模拟法庭、法律诊所、职业训练等活动,不仅不与通识教育相矛盾,而且是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司法考试体现法官、检察官和律师这些特定法律职业的要求,法学教育在保留其通识性的基础上,应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成份,以消除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相脱节的弊端。因此,法学本科教育的定位应当以通识教育为基础,并且与职业教育相结合。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不能把我国法学本科教育简单地定位成职业教育或通识教育。法学本科教育应以通识教育为基础,并与职业教育相结合。这是因为,法学教育的性质是多维而非单一的。一方面,法学教育应当注重法律职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使学生具备从事法律职业的基本素质;另一方面,法学教育不能只限定于法学知识的讲授,而应当向学生提供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语言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的知识讲解和学术训练,使学生养成“多知识角度的观点”,并进而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公正气质。

二、法学本科教育与司法考试:互相支持下的良性互动

(一)本科法学教育是司法考试与法律职业的基础与前提

司法考试制度的建立产生于高等教育规模化和行业准入正轨化的历史背景之下,而统一司法考试制度本身就是高等法学教育规模化的一个产物。司法考试与法学教育的连接点在于本科教育。本科教育是司法考试的起点,为司法考试提供了一个基本的规格。例如,我国本科法学教育由法学教育指导委员会依据教育部和司法部的要求,确定了14门核心课程。这些核心课程是我国大学培养法律专业人才的基本课程,所涵盖的内容与司法考试的内容基本一致。这种课程体系对法学教育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对提高法学院学生的素质起到了引导作用,司法考试也正是以大学法学教育为基础,它的主要考试范围突出了大学本科的核心课程。

另一方面,大学法学教育以讲授法律原理,培养法律精神为主,承担着培养法律职业的人文素质、法律专业知识的任务。大学法学教育在法律职业的选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共同的法律教育为构筑法律共同体提供了知识平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法律职业者的法律意识、法律信仰、法治水平。大学法学教育的成熟和完善,能够培养出更多的“法治秩序构建所依赖的法律人”,这是法律职业的正规化的要求,也是司法考试选拔人才的主要目的。

(二)司法考试是法学本科教育的检验器

统一司法考试虽然只是一种资格考试,不能代替法学本科教育的评价机制,但是却可以用来检验法学教育的产品是否可以顺利地走向法律职业市场,从而影响着法学教育一定程度上的未来走向,并且在实践中必然要经历与法学教育之间的互动,最终形成一种构建良好的制度关系。这种互动关系的建立不仅仅属于内向纬度的,而且还会必然要求向外辐射到与之相配套的法律职业遴选体制。所以,虽然司法考试只是法律职业遴选体制的一个环节,但在当前中国语境中,它已然成为了实质的首要环节。

同时,由于司法考试具有强烈的职业性目的,法学本科教育虽然不能以其作为教学指挥棒,但司法考试通过学生的个体选择会对法学教育施加影响。例如有志于从事司法实务工作的法学专业学生必然会参加司法考试;没有从事司法实务工作意愿的学生,通常也会把参加司法考试当作一次自我检验的机会,把通过司法考试作为一种能力的证明。司法考试的考查内容会通过这种间接方式微妙地影响到法学教育的实施。

而且,司法考试在题型和内容的设计上,逐渐侧重对理论的分析运用,重点考察学生的基本分析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有助于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确立,有助于法律教育结构模式的选择,有助于完善法学教育的管理模式。

三、法学本科教育的改革思路: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

(一)重新定位教学目标

传统法学教学忽视了法学本科教育的职业性,从法律实务部门对法学院校毕业学生的反映来看,普遍认为正规法学院校毕业的法律专业学生法学理论有余,法律实践能力不足。司法考试制度建立之后,法学本科教育必须密切关注法律职业,并作出积极的回应,革除种种弊端,这是法学本科教育获得活力和竞争力的契机。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法学本科教育应坚持以通识教育为主,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培养基础扎实、专业面宽、心理素质过硬和适应能力强的,能够从事与法律有关的实际工作和具有法学研究的初步能力的通用型法律人才。”人才素质方面,在传授法律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当注重培养法律人的伦理价值、人文情怀、社会责任感和传播法律的精神。质言之,法学专业学生不但要具有坚定的职业信仰和缜密的思维方式,还要具有高超的处理实务问题的职业能力。

(二)改良教学方法

从具体教学方法上来看,适应司法考试重视司法实践的遴选方式,法学本科教育应当对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将法律思维和实践技能训练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可以使学生更加符合司法考试对学生的考核标准。

目前在法学本科教育实践教学课程主要有模拟法庭、案例教学、法律诊所等形式,很多法学院开设这些实践课程时由于经验不足,课程流于形式化和剧场化,并不能达到这些课程要求的效果。所以,我们要强化“实践教学育人”的理念。实践课程的核心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真实或高度仿真的案例,有目的、有选择地把司法实践中的客观实际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学会思考、分析、研究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法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提高学生的法学素质。

另外,还要使实践教学多样化。结合不同课程、不同教学内容的自身特点,根据教学目的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可以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各种部门法知识。

(三)改革教学考评方式

评价体系关系到法学教学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障问题,关系到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问题。[5]传统的法学教学考评方式通常是笔试。在笔试方面,客观题考查学生对法条和基本理论知识的记忆能力、对案例的分析判断能力。主观题则考查学生对理论和制度的理解能力、逻辑归纳推理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虽然两类试题的结合,能够测试学生的多方面能力,但传统考评方式缺乏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的考量。而在司法实践中,说服当事人,表达委托人观点,法庭辩论,说服法官都需要犀利而准确的言辞表达,传统考评方式受到挑战。

因此,除传统的考评方式外,应考虑增加口试考核方式。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特点,设计具有代表性的题目,根据学生答题的表现进行评价。这种方式除有助于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外,还有助于学生锻炼抽象思维能力、环境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教学评价实践来看,法学教育的考评方式改革和司法考试由一次笔试到笔试口试两次考核的趋势不谋而合。

(四)加强法科学生素质教育

法学素质教育是指法律职业素养的教育与养成,其目的是解决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法律人。在中国语境下,素质教育有其特定的意义,是德才兼备的同义语。法学知识和技能的获取是才的培养,品质修养和职业道德的养成则是德之体现,“德才兼备”方可称得上真正的法学人才。因此,司法考试在对法律从业人员遴选之时,将司法制度和法律职业道德方面纳入考核范围,是一种强性地灌输素质教育的方法,也是一种人文与技术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对此,法学教育不但应对司法考试积极回应,更应本着对社会负责的态度,担负起对高等法学人才素质教育培养的责任。在法律服务远不发达,法律人公信力普遍不高的中国当下,这种责任更显得意义重大而深远。它直接决定了我国将来法律服务社会的价值走向,可以为法治社会的建立创造必要的条件。

四、结语

篇7:2023本科生自我鉴定

考生申报

符合本科对口中职招生报考条件且已报名参加我区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的考生,可于3月23日前向所在中等职业学校提出书面申请,每个考生只能申报参加1个招生专业或专业类的测试,经所在中等职业学校确认具有推荐资格后,于3月23日至26日登录“2023年本科对口中职招生联合测试报名及成绩查询系统”(bkzs.gxnu.edu.cn/pg/zz/,下同)进行申报,并按《招生简章》要求提供相应材料。

中等职业学校校长须实名向试点招生院校推荐符合条件的考生。推荐材料包括校长推荐信(须有校长签名并加盖学校公章)、考生个人申请、考生普通高考报名登记表复印件、考生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和户口簿复印件、考生中等职业学校新生录取登记表复印件、获奖材料复印件和中等职业学校成绩登记表或成绩证明。

招生院校负责对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实名推荐的申报考生进行资格审核,并于4月3日前将审核结果公布在“2023年本科对口中职招生联合测试报名及成绩查询系统”,同时告知考生参加招生院校测试的时间及地点。

院校测试

院校测试采取联合测试的方式,采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测试科目设置及相应测试形式,测试内容以教育部发布的现行中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和专业教学标准中的核心技术技能为基本依据。其中,文化素质测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不超过50%,职业技能测试项目须与招生专业相对应,且成绩中知识测试成绩占比不高于30%。报考本科对口中职招生的考生必须参加招生院校联合组织的测试。

篇8:2023本科生自我鉴定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法, 于2010年12月选取某高校经高考以第一批次本科分数线录取护理本科生, 共计115人。年龄17~24岁, 平均 (20.78±1.18) 岁, 其中男生3人, 女生112人。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1) 自我结构量表[2]。量表由依赖自我结构、独立自我结构两个要素构成, 采用Likert7点计分, 从“完全反对”到“完全同意”分别赋值1~7分。该量表在国外广泛应用, 信度及效度较高, 本土化后问卷的适用性良好, 本次测量中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12。 (2) 痛苦表露指数 (DDI) [3]量表。量表包括12个条目, 用于测量一个人乐于向他人讲述自己的烦恼等私人信息的程度, 采用Likert5点计分, 从“非常反对”到“非常同意”分别赋值1~5分, 本次测量中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21。

1.2.2 调查方法

统一指导语并集中发放量表, 采用不记名方式并当场收回。共发放量表120份, 回收有效量表115份, 有效回收率为95.83%。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相关分析法,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护理本科生自我结构、痛苦表露的情况

115名护理本科生依赖自我结构的条目均分为 (5.24±0.57) 分, 独立自我结构的条目均分为 (4.90±0.67) 分, DDI评分为 (39.17±7.03) 分。

2.2 护理本科生自我结构与痛苦表露的相关情况

护理本科生痛苦表露与依赖自我结构和独立自我结构均呈显著的正相关性, 相关系数r分别为0.203和0.183, P<0.05。

3 讨 论

将护理本科生依赖自我结构的条目均分与独立自我结构的评分进行成对样本的t检验, 依赖自我结构与独立自我结构存在显著差异 (t=4.897, P<0.001) , 依赖自我结构的评分显著高于独立自我结构的评分。这主要是由于在自我形成的过程中, 社会文化的影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西方文化强调关注自我和体现自身的独特性, 主要形成独立自我结构;东方文化背景下注重自身与他人的关系, 主要形成依赖自我结构[4]。虽然护理本科生在教育过程中同时接受东方和西方文化的熏陶, 但传统的中国文化的影响仍然很深远, 因而护理本科生主要以依赖自我结构为主。

痛苦表露是人际交往中重要的行为表现, 也是宣泄痛苦、缓解精神压力、增进人际间亲密度的重要方式。将本调查的护理本科生的DDI与Ward等[5]对英国18~29岁的受试者的评分[DDI= (40.72±8.28) 分, n=794]进行单样本的t检验, t=-2.370, P=0.019。可见, 护理本科生的DDI显著低于同年龄段的英国人。这一方面是由于东方人中具有中式的内敛、含蓄、畏羞的性格特点, 不情愿袒露内心;另一方面由于很多护理本科生并未掌握有效的人际沟通能力, 无法积极有效地表露自我;此外对他人的痛苦表露有一定的风险, 一些人在表露痛苦的勇气上存在欠缺, 在表露尺度上还存在顾虑。

依赖自我结构和独立自我结构虽然是人格特征, 但它会在人们的行为上表现出鲜明的反应。本研究发现护理本科生DDI与依赖自我结构呈显著的正相关性。这主要是由于个体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袒露内心、分享个人体验的过程, 是有效降低双方的心理防御尺度, 促进同伴间形成亲密的联系, 增强人际关系的有效途径, 这种良好人际关系的维系也是促进依赖自我结构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同时依赖自我结构的个体关注自我与他人的联系, 为了更好地维持在集体中的和谐关系, 愿意通过表露增进人际联系。Franzoi等[6]研究发现, 高个人自我意识的个体向同伴表露程度高。这与本研究的结果DDI与独立自我结构呈显著的正相关性相一致。这主要是独立自我结构的个体关注自我发展, 在集体中强调个人的独特性, 因此希望通过充分的表露达成自我实现。护理本科生是未来护理队伍的生力军, 护生对护理专业科学性的认同程度决定着护理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7]。在护理活动中既需要护士具有独立思考、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需要在工作中与其他医护工作者做好配合和协调, 处理好护患、医护关系, 因此在鼓励护理本科生发挥依赖自我结构的特点, 完善协调合作的同时也应注重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有效地自我表露。鉴于此, 护理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自我结构与痛苦表露的相互关系, 发挥二者的相互协调、互相促进的关系, 增进护理本科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汪凤炎, 郑红.论中西方自我的差异[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 0073, 3 (1) :11-16.

[2]黄任之, 刘明矾, 姚树桥, 等.自我结构量表在中国大学生中应用的信效度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9, 17 (3) :306-308.

[3]KAHN J H, HESSLING R M.Measuring the tendency to con-ceal versus disclose psychological distress[J].J Soc Clin Psy-chol, 2001, 20 (1) :41-65.

[4]KITAYAMA S, SNIBBE A C, MARKUS H R, et al.Is thereany“free”choice?Self and dissonance in two cultures[J].Psychol Sci, 2004, 15 (8) :527-533.

[5]WARD M, DOHERTY D T, MORAN R.It's good to talk:dis-tress disclosure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EB/OL].Dublin:Health Research Board, 2007, 1-31[2011-02-24].http://www.hrb.ie/publications/hrb-publication/publications//283

[6]FRANZOI S L, DAVIS M H.Adolescent self-disclosure andloneliness:private self-consciousness and parental influences[J].J Person Social Psychol, 1985, 48 (3) :768-780.

上一篇:信息披露管理规定下一篇:茶事作文1000字-高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