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西游记演化的歇后语

2024-04-13

由西游记演化的歇后语(共4篇)

篇1:由西游记演化的歇后语

1、猴子吃辣椒——红了眼

2、猪八戒西天取经——三心二意

3、猪八戒败阵——倒打一耙

4、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5、白骨精送饭——有野心;没安好心

6、猴子——坐不住

7、猪八戒掉进万花筒——丑态百出

8、孙悟空回了花果山——归山称王

9、白骨精请客——净是妖

10、唐三藏过火焰山——没有咒念

11、哪吒闹海——惊天动地

12、猪八戒耍把式——倒打一耙

13、孙悟空遇唐僧——有理说不清

14、二郎神斗孙悟空——你变我也变

15、猪八戒照镜子哩——里外不是人

16、白骨精送饭——有野心

17、猪八戒的后脊梁——无能之辈(悟能之背)

18、唐僧的心胸——慈悲为怀

19、牛魔王的兵——千奇百怪

20、如来观音——假夫妇

21、猴子爬竹竿——上蹿下跳

22、猪八戒嚼沙锅——只顾自己嘎嘣脆

23、孙悟空当齐天大圣——自封为王;自个儿称王

24、如来佛治孙悟空——强中还有强中手

25、铁扇公主的本事——煽风点火

26、白骨精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27、猪八戒爬城墙——倒打一耙

28、白骨精遇上了孙悟空——原形毕露

29、孙悟空到南天门——慌了神

30、孙悟空放屁——猴里猴气

篇2:由西游记演化的歇后语

2、猴子爬竹竿——上蹿下跳

3、猪八戒西天取经——三心二意

4、孙悟空照镜子——猴里猴气

5、猪八戒的武艺——倒打一耙

6、孙行者的毫毛——随机应变

7、白骨精骗唐僧——一计不成又生一计

8、猪八戒耍把式——倒打一耙

9、孙悟空七十二变——尾巴丢不掉

10、猴子扫地——只顾眼前

11、掖着个孙悟空——憋出个猴来

12、白骨精化美女——人面鬼心

13、唐僧肉——人人都想吃;惹怪物起心;难吃

14、孙悟空分人参果——公平合理

15、猪八戒吃面条——粗中有细;狼吞虎咽

16、失去金箍棒的孙悟空——没得耍了

17、猪八戒吃大肉——忘本

18、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19、猪八戒吃肥皂——内秀;内锈

20、唐僧念经——一本正(真)经

21、孙悟空使定身法——一动不动

22、猴子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23、孙悟空遇唐僧——有理说不清

24、沙僧挑行李——义不容辞

25、猪八戒爬城墙——倒打一耙

26、猪八戒进屠场——自己贡献自己

27、猪八戒擦粉——遮不了丑;自以为美

28、孙猴子坐天下——有点不像

29、唐三藏过火焰山——没有咒念

30、孙悟空的尾巴——变不了

31、孙悟空照镜子——目中无人

32、白骨精发表演说——妖言惑众

33、猪八戒抡家伙——倒打一耙

34、白骨精遇上了孙悟空——原形毕露

篇3:由西游记演化的歇后语

绘画中的色彩, 是一件作品的生命力之所在。但色彩艺术同其它艺术种类一样,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 经过历代艺术家的努力和探索, 其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如今, 逼真的再现物象的色彩, 已不是绘画中色彩的最终目的, 色彩本身的表现力和独立性日益的显现出来。作为形象空间的表演艺术, 色彩构成了视觉语言的一部分。舞台, 这个立体画卷以炫丽多彩的面貌示之于观者。

从早期文艺复兴至今, 绘画中色彩的表现方法丰富多彩, 一代代艺术大师们耕耘不止, 给后人们留下了无数的艺术财富。15世纪上半叶, 凡·爱克兄弟在再现人体和物体的固有色彩方面开始形成了艺术风格, 他们的作品, 在坚实的造型基础上, 加以逼真的色彩表现。作品中的色彩主要是表现物象的固有颜色, 在这些色彩中, 通过模糊与鲜明, 明亮与阴暗的调子, 创造了令人信服的自然形象。弗朗切斯卡在色彩绘画中则强调鲜明的轮廓线和富有表现力的大色块来进行创作, 其色彩已具有一定的主观因素;达芬奇则采用极单纯而又丰富的色调创造出了不朽的艺术形象;西班牙画家格列柯用一种奇特的只有他才具有的色彩来进行创作, 其色调已经超越了物象本身的色彩范畴, 达到了一种色彩的抽象概括, 其色彩运用, 更多的是为适应精神上富有表现力的主题要求, 不受物象色彩的制约, 他跟据画面上节奏, 旋律的需要而重新组合色调, 作品富有现代精神;伦勃朗利用强烈的明暗对比, 单纯而又强烈的色彩来突出主题, 人物在幽暗模糊的环境中闪闪发光, 作品充满了深度。

19世纪, 由于科学的发展, 一些有关色彩理论的论述在欧洲问世, 这为艺术家们进一步研究色彩的规律奠定了理论基础。由于印象派画家对大自然的充分研究和描绘, 使其达到了一个全新的色彩世界。印象派画家大胆地抛弃了传统的色彩观念, 采用鲜明的色彩来描绘天空, 田野, 画家们致力于风景画中环境与光线的研究, 莫奈所作教堂系列充分体现了这一切。在我们传统的舞美设计中, 艺术家们不但尊循自然的规律, 创造了真实形象的舞台环境, 更把我们习惯的色彩运用, 色彩的阶级属性, 自然属性, 人文属性和高度概括的经典传承融汇提炼形成了传播至今的文化瑰宝, 如我国的京剧艺术。

艺术探索是无止境的, 康定斯基则比印象派画家更大胆地反叛了传统。在印象派画家那里, 色彩还是依附于形体之上, 色彩所呈现出来的是具象的物体, 而在康定斯基的作品中, 已见不到具体物象, 色彩已不依附于物象而存在, 并使色彩从绘画中独力出来并具有其价值。艺术贵在创新, 而每一次创新, 都需要勇气打破条条框框, 用全新的视角去重新认识和感应世界, 推动艺术的发展。综上所述, 不难看出, 色彩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 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则, 我们理应对色彩有一个广泛, 全方位的认识, 而不应局限在某一点上, 来为我们的艺术创作服务。传统的色彩学的核心内容是强调条件色, 认为色彩的产生要依靠光源, 环境及固有色综合而成, 理论上更多的依靠色彩的空间关系去表达, 而现代的色彩学则依脱现代光学理论, 物质构成理论, 人体的身体感知及心理感受, 付与了色彩全新的功能, 在色彩本身的物理属性及所表达的情感及认知属性, 如愤怒、高兴、悲伤等。现代舞美的色彩运用更是充分的调动了色彩的情感效果, 在呼应配合主体戏剧情节上, 从人的物理, 心理和生理的作用引起人的联想, 创造舞台气氛从而对人的情绪, 心理产生刺激从而产生共鸣, 进入舞台的艺术境界达到舞美的艺术效果。在色彩的作用下, 舞台上形成丰富的层次, 造成视觉差, 来创造富有性格的, 层次, 秩序与情调的美的环境和逼真的境界。

现代艺术品, 包括绘画, 设计作品, 无不依靠强烈的色彩语言和视觉冲击去作为表现的主要手段。在现代构成中, 色彩作为单独的存在被人认知和运用, 艺术创作丰富而令人震撼, 无论从艺术价值, 品位价值, 本身的美学功用, 都对现代的人产生了积极而革命性的影响。

现代色彩理论大师伊顿提出了科学研究色彩的观点, 并建立了严谨的理论基础, 以创造性的高度深入研究总结了“色度对比”“面积对比”“色彩的和谐与变化”“色彩的印象理论”“形状和色彩”“空间效果”“表现理论”等等, 为现代的色彩家和艺术大师指出了一条研究的途径和方向。在这方面, 他的积极意义极其伟大, 并继续影响着后世。正是基于现代色彩学的研究方向的转变, 现代舞美的设计理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我们在肯定传统优秀继承的同时, 不断大胆的开创新的表现方式, 尤其在灯光的运用, 多媒体数码科技的运用和现代激光, 先进的电子技术的运用上不断开创, 使色彩的效果达到了极其炫澜极其震撼的境界。2008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更是把舞台无限扩大化, 使鸟巢方圆几里成了表演的空间, 整个舞台和谐统一色彩斑斓, 文化精粹尽现, 使“现代和未来”“人文和科技”“东方和西方”“视觉和感观”都完美统一, 形成一幅汇粹八方的炫美“长卷”。

篇4:由西游记演化的歇后语

《西游记》中, 所着笔墨最多的无疑是孙悟空。这个角色也备受读者们喜爱, 各类电视剧、话剧题材也总是尽量突出这一个性鲜明、正义感十足又偶尔毛毛躁躁的形象。孙悟空上天下海无所不能, 为人富有正义感, 又嫉恶如仇, 这一形象的塑造满足了普通大众对于“英雄”标准的定义。然而, 吴承恩并没有将这一形象塑造成一个毫无缺点的“完人”, 他虽然不是凡人, 却有凡人的种种缺点:性急、鲁莽、委曲求全、渴望长生。这样更加接“地气”的形象塑造使得这部小说更加具有社会价值。

真“求仕”假“求佛”

《西游记》中的男一号, 无疑是“齐天大圣”———孙悟空。书中有云:“东胜神洲海东傲来小国之界, 有一座花果山, 山上有一仙石, 石产一卵, 见风化一石猴, 在那里拜四方, 眼运金光, 射冲斗府”。好一个孙大圣, 出身便如此独一无二!此后探险水帘洞获封“美猴王”, 师从菩提祖师习得“筋斗云”, 勇闯龙王老巢抢得“金箍棒”, 熬过太上老君炼丹炉练就“火眼金睛”……可以说, 他基本具备了成为一个成功人士所要具备的一切硬件、软件优势。拥有了这一切, 他看起来是无所不能的了, 但吴承恩并没有让悟空舒舒服服过上几辈子, 美猴王终究没能一直留在他探寻出的人间天堂“水帘洞”中享尽生生世世的天伦之乐。出生自仙石之中, 神奇有余、地位不足, 绝非“正统”。但是他虽出身不好却充满野心, 他不甘只为“猴王”, 更不甘做一个小小的“弼马温”, 他大闹天宫, 向玉帝叫板, 却因势单力薄功亏一篑, 被如来佛祖压于“五指山”下, 为保唐僧西天取经, 一路受尽九九八十一难, 也算是历经磨难。

众所周知, 保唐僧西天取经成功之后, 孙悟空被封“斗战胜佛”。被封之后, 一向活泼的悟空首先的反应并不是乐呵呵, 他所记挂之事, 还是头上那个让他受尽苦头的“紧箍咒”。对“净坛使者”之名不甚满意、喋喋不休的八戒来说, 悟空似乎对“斗战胜佛”太不在意了, 不说满意、也不说不满意。和当时那个吵嚷着“皇帝轮流做”的“齐天大圣”仿佛有了不小的区别, 何为此?答案应该并不是因为几年历练下来成熟懂事了这么简单。“斗战胜佛”是接受礼忏之三十五佛之一。据《大宝积经》卷九十《优波离会》所载:三十五佛中第三十一佛为“斗战胜佛”。 (另据《三十五佛名礼忏文》中所列, “斗战胜佛”排在第三十位) 持诵佛号的功德, 能消过去生中, 由傲慢所造作的罪业。除了释迦牟尼佛以外的三十四佛中的前三十尊佛, 分别于释迦牟尼佛的十方 (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 , 围绕三周, 每一周有十尊佛, 斗战胜佛在第三周, 最后四尊佛于围绕佛陀第四周的东、西、南、北四方安住。虽然说在佛教中, 没有职位高低之分, “佛”也算是最高的悟道者 (其次是“菩萨”, 再次是“罗汉”) 但很明显, 吴承恩先生绝不仅仅只是写个神魔小说而已, 如果把这个排序摆到现实官场中, 应该说“斗战胜佛”也不算什么高位, 想来心比天高的堂堂齐天大圣, 估计对于这样一个“职位”是带有一丝不屑的吧。

如果用现代眼光来看待天庭, 那么我们可以将天庭中的神仙们分为两个系统, 一个是以玉帝为首的“政府系统”, 一个是以如来佛祖为代表的“宗教系统”。两个系统相互联系、相互扶持, 共同维护着天上地下的秩序。这并不难以解释, 尽管我们现在基本都是无神论者, 但在古代, 宗教是统治者控制民众思想的一个很有效的手段。正因为拥有共同利益, 因此两个不同的系统对孙悟空大闹天宫这件事上“一致对外”、“打压到底”。孙悟空的出生石破天惊, 这注定了他大英雄的本性, 可他的出身却是野生动物, 从出生那天起, 他就凝聚了低下出身与英雄本色之间的巨大的矛盾。 (1) 悟空大闹天宫, 为的是得一个官, 不过他野心甚大, 瞄准的是万人之上的玉帝之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孙悟空的人生目标应当是“求仕”。仕途才是他最心心念念的。而成佛, 恐怕不在他的“优先级”之列。悟空变得越来越“听话”, 与他头上的“紧箍咒”不无关系, “紧箍咒”应该说是压下他好胜好战叛逆心理的“五指山”。“紧箍咒”对悟空的束缚效果非常明显, 原因不止一个。首先, “紧箍咒”确实会对悟空造成肉体上的伤害;其次, “紧箍咒”相当于一个游戏规则, 想要作为玩家之一将游戏继续下去并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继而转变身份成为规则制定者的前提条件就是适应并服从当下的游戏规则, 悟空显然是了解这一社会现实的。成佛之后, 他首先关心的便是“紧箍咒”能不能去掉, 究其原因, 除了几次“紧箍咒”让他吃了大苦头的原因以外, 还有另一个更加深入的原因, 那便是, 没了“紧箍咒”, 悟空才是真悟空, 一个敢闯天宫的、敢抢玉帝之位的、天不怕地不怕的悟空, 一个心怀抱负、冲破传统的革命者。只不过, 吴承恩先生并没有继续写下去, 没有了“紧箍咒”束缚的孙悟空, 究竟是真的会“识时务者为俊杰”就此安安分分做他的“斗战胜佛”, 还是会本性重获新生重振“齐天大圣”威风?便不得而知了。

真“妥协”假“成熟”

取经路上, 孙悟空一步步地变得成熟、也变得听话。取经路上的孙悟空, 与大闹天宫时的齐天大圣有着不小的区别。大闹天宫时期一人可敌一军、能够独自熬过太上老君炼丹炉七七四十九天炙烤并凤凰涅槃炼得火眼金睛, 而取经路上对阵妖怪十次有八次要请天兵天将帮忙, 危急时刻还需要用观音菩萨赐的三根救命毫毛来保命……可以说他越来越接近以玉皇大帝为代表的天庭众神对他的期望值。

取经之后, 孙悟空似乎变得缺少了霸气,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变得日益妥协, 虽然他仍是师徒几人中最勇敢最智慧的那一个。想当年的齐天大圣, 几时向哪个人服过软?闯龙宫, 扯过龙王便丝毫不客气地索要神器, 那叫一个利索!如何能想, 后来竟成了为请天兵天将帮忙降妖而坐在天庭嚷嚷“不给说法就不走了”的撒泼猴头。看起来, 这些年的历练, 九九八十一难, 逐渐让他变得成熟, 学会了求助, 不再横着一条心单枪匹马。但事实上, 成熟不过是个好听的说辞, 实质恐怕是他妥协了, 向有形的“紧箍咒”, 向无形的所谓的保唐僧取经的“责任”, 向一环扣一环、官官相护的天庭妥协了。我们从孙悟空身上一点点的变化, 可以隐射出现实生活中不少具有反抗精神的人, 因为种种原因向这个显得有些世故、有些冷酷的世界低头的现实情况。这也使得这部在插科打诨中推动情节的小说带有了几分悲剧色彩。

为何说孙悟空表面的“懂事”实质上是妥协而非成熟?原因不难揣测, 首先, 正如上文所说, 他的妥协是个权宜之计。在天上人间, 三界之内摸爬滚打多年的孙悟空在经历了被压五指山、被困“紧箍咒”等种种惩罚之后, 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单打独斗的劣势, 也认识到了适应是改变的第一步。天庭与人间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如出一辙, 玉帝所代表的“政府系统”和如来所代表的“宗教系统”, 看似政教分开, 事实上隶属于同一个利益集团, 而这样一个体制成熟的庞大僵化的利益集团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 通常会对有可能对自己形成挑战的群体进行“隐性”打压, 大闹天宫的孙悟空显然属于打压范围之内, 所谓“隐性”打压, 即为了顾及统治者努力塑造的正统的正义形象, 对挑战其权威者明升实降、明褒实贬、明帮实斗的打压行为, 其实质是“欺瞒”、“欺骗”、“安抚”。这一点在众神商议封孙悟空为“弼马温”这一情节中展露无遗。孙悟空显然是看清了这一点, 因此顺水推舟, 来了个“反欺瞒”并成功进入了利益集团内部———成为“斗战胜佛”。

其次, 孙悟空的妥协还在于对自己身份的不自信。虽然孙悟空是向当时的环境、制度提出质疑的第一人, 但环境对人的影响不容忽视。“毛脸雷公嘴的和尚”这个反复被提及的对孙悟空的描述, 表明了孙悟空是人性、兽性、佛性的结合体, 天庭众仙常称他为“猴头”、“泼猴”, 凡人又常常因他“面向丑陋”而惊呼“妖怪!”由此可以看出, 不论是天庭还是凡间对他的定义更加偏向于“妖”。孙悟空自然是不满意这个定义的。孙悟空的种种行为:拜师学艺、销生死簿、大闹天宫、西天取经……从个人目的上来讲, 都是为了消除身上“妖怪”的标签, 向神佛靠近。具体来讲, 销生死簿是为了能与神佛一样万寿无疆, 大闹天宫是希望通过暴力夺取政权完成身份转变, 西天取经则是武装夺权失败后扭转不利局势的唯一办法。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为了得到身份上的肯定, 他作出了妥协。

不过所幸, 悟空的“妥协”并非彻底, 比如他仍旧敢爱敢恨, 比如他心里的善恶准则一直没变, 一棒子打死白骨精, 冒着受“紧箍咒”折磨的风险, 比如他查明真相、揪住玉帝要他向众生赔罪, 冒着被“穿小鞋”的风险。齐天大圣骨子里的豪气仍在。只不过, “胳膊拧不过大腿”, 凭他一人, 确实难以与整个粉饰太平的世界想抗衡。或许他能做的, 也只有多杀几个小妖, 以慰藉自己远大的志向和伟大的灵魂罢了。

分析到这里, 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孙悟空拥有铜头铁臂, 能够长生不老, 但他同样有血有肉。《西游记》写的是神魔故事, 讲的确是人间苦甜, 孙悟空是人世中改革者、先行者的化身。虽然他“求仕”之心甚切, 并且在各方压力下最终有所妥协, 但他依然是一名在粉饰太平的社会里, 暂时委曲求全的怀才不遇的战士, 是一名英雄。

摘要:《西游记》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 它特殊的神魔化背景, 使读者有了更多的思考空间。实际上, 《西游记》热热闹闹、轰轰烈烈的故事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寓意, 字里行间, 真真假假值得自己揣度。本文将从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出发, 分析《西游记》情节背后的深意。

关键词:西游记,孙悟空,人物形象

参考文献

[1]吴承恩.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

[2]蔡铁鹰.西游记的前世今生.新华出版社, 2008.

[3]李正明.变调说西游.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7.

上一篇:农村科技入户述职述廉报告下一篇:给民警的感谢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