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城乡统筹

2024-05-17

专题二 城乡统筹(通用6篇)

篇1:专题二 城乡统筹

专题二 城乡统筹

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是党中央从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作为重要主题,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要求。全面落实中央一号文件部署,对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乡统筹的时代背景(1)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看,已具备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条件

城乡关系一般是与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的。工业化通常经过三个阶段,即依靠农业积累建立工业化基础的初期阶段,工农业协调发展的中期阶段,以及工业支持农业发展的实现阶段.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后,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主要来自非农产业,不再需要从农业吸纳资本等要素。农业应获得与工业平等发展的机会与权利,并逐步成为接受“补助”、“补偿”的部门。这个阶段就是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换过渡,工农、城乡关系开始改善由城乡分割走向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阶段。

(2)从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看,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三农”问题表面上看是农村问题,实际上这一问题的解决,不能单靠农村自身,必须在城市与农村的互动中逐步解决,可以说没有城市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农民的小康难以顺利实现。只有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路,创新城乡发展战略,才能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加速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因此,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和战略解决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就是要在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有一个大的转变:跳出“就三农论三农,就三农抓三农”、“以农言农”的传统思路,统筹考虑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通过城乡资源共享、人力互助、市场互动、产业互补,通过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带动农业,建立城乡互动、良性循环、共同发展的一体化体制。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总体思路和战略选择,是加快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重大战略举措。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关系的变化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1)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这一阶段的政策特点是以农补工,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沉淀在土地上。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一定必然性,但也导致城乡二元体制逐步形成并不断强化。

(2)改革开放后到党的十六大前。逐步放开农产品市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大量转移,城乡经济的关联度显著增强。

(2)党的十六大以来。确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强农惠农政策体系不断强化,初步搭建起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制度框架。国家实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农村税费改革,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面,全面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扩大;逐步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居住的限制,推进城乡平等就业,积极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等等。

三、我国城乡统筹面临问题

(1)农村资源要素流失问题仍然突出。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资本的趋利性使金融机构从农村吸收的资金大量流向城市,在农村形成巨大资金缺口。土地征收征用对农民的补偿标准不合理,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明显向城市、向非农部门倾斜,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缺乏保障。农民工工资依然处于较低水平,与城镇职工同工不同酬、工资与实际劳动贡献错位的问题依然存在。

(2)公共资源配置不利于农村的问题仍然突出。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但由于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底子薄、投入欠账多,目前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深度还不够,公共品供给偏向城市,造成城乡居民在享受公共服务方面差距过大。财政支农力度与国家财力的增长状况

还不相匹配。市管县体制从资源配置上强化了市级政府的调控能力,出现了地级市本级与县级争利、财富日益向市级集中、财政投放日趋集中在市本级的现象,带来县及县以下政府促进发展和提供服务所需要的公共资源严重不足问题,加重了“城市偏斜”。

(3)工业化、城镇化与农民工市民化相脱节的矛盾仍然突出。农民工进城就业,不仅希望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而且强烈渴望融入城镇。但在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下,他们仍被视为城镇的“过客”。城镇对农民工“经济性接纳,社会性排斥”,“要务工不管安居”,农民工进城落户门槛高,不能享受同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稳定就业的农民工不能在城镇落户定居,长期奔波于城乡之间。这种不彻底的转移方式起不到稳定减少农民、使土地向务农劳动力稳定流转集中的作用。

四、怎样统筹城乡发展

第一、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之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第二、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

第三、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第四、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第五、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

第六、提高扶贫开发水平。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改革集体林权制度。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第七、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第八、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五、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意义

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正确处理工农、城乡关系,历来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全面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局,不断推进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忧郁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是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消除,工农关系失调、城乡关系失衡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城乡面貌发差较大,城乡发展差距呈扩大趋势。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农村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失的速度也在加快,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更加突出。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面对吸纳形势新任务,加快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即十分重要,又相当紧迫。

统筹城乡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统筹城乡改革,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格局。统筹城乡发展是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之举。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明确了把解放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任务,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工农、城乡关系出现了积极变化。实践证明,只有从体制改革、制度创新上着手,构筑统筹城乡、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保障体系,才能从全局上、根本上突破城乡分割的体制和结构;只有在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上取得重大突破,才能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只有统筹城乡改革发展,不断强化农业基础,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农村全面进步,才能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篇2:专题二 城乡统筹

一、规划背景和任务

1、规划背景

(1)政策背景

(2)理论研究背景(城乡统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集聚要素(村镇体系的优化调整、城市和乡村双向互动体系的建立、落实为如何增强城镇对周边乡村发展的带动力)、集约用地(以城乡统筹为手段,着力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而不是一味地想方设法去增加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均等服务(高效网络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均等和谐的公共服务体系、城乡居民接受服务的均等化)

(3)实践基础和进展

2、规划目标和任务(集聚要素、集约用地、均等服务)

二、刘老庄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1、村镇体系布局现状(行政村个数、城市化水平及其变动趋势)

2、城乡土地利用现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及效率、乡村建设用地规模及效率)

3、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现状(城乡之间的差距和区别)

4、对问题的总结

三、刘老庄城乡统筹的目标和路径

1、相关案例借鉴

2、城乡统筹的理想和目标

3、城乡统筹的路径

(1)以区域统筹快速提升城镇的竞争力(分为与周边乡镇的统筹、内部的统筹)

(2)以全域管制显著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制定镇域的空间管制体系,整个镇

域实行同等严格的准入门槛)

(3)以网络搭建满足城乡居民同等品质的生活需求(重视城乡沟通互联的设施的建设,注重形成网络化、注重设施的共建共享)

四、路径一:区域统筹

1、与周边乡镇的统筹

(1)统筹范围和对象的选择(选择与自己相邻、比自己弱、实力相当但发展前

景不容乐观的乡镇作为统筹的重点区域)

(2)在上述范围内估算刘老庄未来可能的发展规模及其辐射影响力

(3)明确该范围内各城镇及乡村居民点的功能分工,及其空间发展要求

2、内部的统筹

(1)借鉴发达地区,估算未来到底需要多少农村、到底需要多少乡村人口

(2)评价各个行政村的发展现状和前景,选出未来予以保留或重点扶持的居民

(3)对乡村居民点的空间建设等各方面提出具体的要求

五、路径二:全域管制

从全域发展的角度对全区进行管制分区,划分成不同的主导发展区,每个区均有自己的主导功能,明确各个区未来发展的具体要求。

篇3:专题二 城乡统筹

2003年以来, 为了破解二元体制瓶颈, 成都市大胆创新、勇于实践, 探索出一条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金色大道。成都是一个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型的内陆城市, 城乡二元分割一直是困扰成都发展的瓶颈, 成都城市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不大, 但成都农村与沿海发达地区农村相比差距就很大。成都六年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成效, 一个根本原因在于, 从推进城乡一体化之初, 成都就把探索建立城乡一体的体制机制放在首位。正如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所说, 体制机制的建立比具体政策措施更管用, 更具有根本性。

一、统筹城乡规划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龙头

成都市坚持把科学规划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和龙头, 不断改革完善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机制, 着力完善“全域成都”规划, 在提升城市空间品质, 建立城乡统筹的规划管理模式, 切实加强乡村规划管理, 全面推进城乡规划法制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探索和实践,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城乡一体化改革一开始, 成都就将“城市规划”变革为“城乡规划”, 即城乡一盘棋, 将广大农村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等各项规划范畴, 一张蓝图绘到底, 形成城乡统筹、相互衔接、全面覆盖的“全域成都”规划体系和监督执行体系。

积极探索城乡统筹的规划实施管理模式, 实现城乡规划管理全覆盖。由于过去的规划管理模式将大量的管理精力投入在项目审批上, 行政效率低下的情况已不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迫切要求规划实施管理的转向, 即从单纯城市规划管理转向城乡规划管理;从单纯的项目管理转向区域空间管理, 加强城乡空间布局和形态控制;从单纯管理转向管理与服务并重。按照“统一规划、分级审批、属地管理、强化监督”的原则, 规划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建立规划实施管理“重心下移”、“服务平台前置”的管理运行机制。

围绕城乡统筹工作, 按照城乡规划一盘棋的思路, 实现城乡统筹审批机制再造。第一, 在中心城范围实行了以提高审批效率为主要内容的“统一管理、分段办理、限时办结”审批程序。第二, 按照“抓两头放中间”、“重心下移”原则, 在中心城实行建设项目规划审批属地管理程序。第三, 按照建设项目规划审批统一受理和集中办理的要求, 优化审批流程, 加大属地管理后的审批统筹力度, 成立内设机构管理行政审批工作。第四, 推行建设项目并联审批改革制度, 加大与市级相关职能部门的衔接, 通过并联审批减少环节、提高效率、优化投资环境, 推进城乡统筹;攻克难点, 加强农村地区集体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城乡统筹规划实施管理的重点是规划许可证制度在集体建设用地上的落实。多年来, 成都市规划管理审批系统已基本建立了一套集中统一、较为规范有效的审批机制、审批标准和审批程序。随着城乡统筹建设的工作推进, 在城乡规划编制满覆盖完成后的实施管理中, 既有的审批体系和程序受到了城乡土地二元结构制度的制约, 按规划实施的许可管理“管什么”、“如何管”成为需要研究和破解的主要问题。结合贯彻《城乡规划法》, 根据成都的实际情况, 明确了“规划既要管住, 又要依法行政”的工作思路。

二、统筹城乡产业是城乡一体化的支撑

在“全域成都”理念的指导下, 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 初步建立起了城乡三次产业互补互动的发展机制, 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支撑。例如安德镇三化联动, 为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市场动力。除此之外, 成都始终坚持“三个集中”的发展原则, 农业人口向城镇集中, 是城镇化发展必然要求, 是解决成都农村人多地少矛盾的根本策略。全国城乡一体化综合实验区———大面镇龙华社区的农民集中居住区, 龙华实践的做法是把一家一户分散居住的农民集中居住, 置换出的土地向规模集中, 有利于土地流转, 而集中居住的农民形成了新型社区。工业向园区的集中, 有利于城乡产业的集中发展, 保证了土地的集约利用, 保护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是成都市发展现代农业, 促进农民增收的必然要求, 是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基本条件。“三个集中”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经验, 其灵魂实质在于集中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农民集中居住不仅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更有利于市政基础设施的配套共享, 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就是要把产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 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 坚持集约发展、效益优先的原则, 调整城乡产业布局, 培育壮大产业集群, 使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空间布局相统一, 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相结合, 实现三次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社会同发展、共繁荣。

建立异地招商补偿机制, 全面实施全市工业布局规划, 加强工业集中发展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项目承载能力。以重大产业化项目为载体,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引进和培育一批知名企业和产品。在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 通过完善土地流转制度, 制定土地流转优惠政策, 吸引和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提高农民的生产组织化程度, 扩大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坚持以聚为主, 抓好农民集中居住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完善配套服务功能, 积极发展第二、三产业, 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增加公益性就业岗位, 千方百计扩大农民就业, 促进农民向集中发展区集中。

成都顺应现代产业发展的规律, 遵循“集中集约集群”发展的思想, 统筹推进“三个集中”, 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通过建立城乡一体的产业发展机制, 成都正着力构建以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 形成了城乡一体、梯度布局、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三、统筹城乡市场体制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

统筹城乡发展, 既要发挥政府的力量, 更要重视市场的力量。在前5年推进城乡一体化、对农民建立了一系列公共服务的基础上, 成都2008年开始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要求, 建立耕地保护基金制度, 开展农村集体土地和房屋确权、登记和颁证, 并在市、县、镇都建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 建立了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的市场体制。四川大学教授蒋永穆说, 成都城乡一体化实践, 从本质上说, 就是创新土地制度, 在土地规模经营的基础上, 通过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 强化产业基础, 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实现农民身份、生产生活方式根本转变的一项系统工程。

2008年1月1日, 成都市委出台“第一号文件”。这份名为《关于加强耕地保护进一步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和房屋产权制度的意见 (试行) 》的文件, 把改革的重点锁定在开展农村集体土地和房屋确权登记、创新耕地保护机制、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流转、推动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和开展农村房屋产权使用权流转试点等目标, 这份旨在切实推动农村资产资本化、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为统筹城乡科学发展创造条件的文件, 把农村市场化改革推入“深水区”, 将进一步提高农村的市场化程度。

成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切实推动农村资产资本化。资产资本化的本质是资产可交易, 核心是可流转。关键和难点是推动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农村产权制度, 切实推动农村资产资本化, 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 为统筹城乡科学发展创造条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开展农村集体土地和房屋确权登记;创新耕地保护机制;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推动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开展农村房屋产权流转试点;出台相关配套措施。

四、统筹城乡基础设施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

成都建立了对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一体推进的机制, 实施了网络化城乡交通体系建设、推进市政公用设施向农村覆盖、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和城乡信息服务一体化, 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城乡居民用电同网同价、城市自来水和天然气覆盖农村、村 (社区) 垃圾集中处置、村村通固定电话和广播电视、移动信号覆盖率100%。始终坚持落实“四性”要求, 努力塑造新型乡村形态。5.12地震后, 成都市在灾后重建中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坚持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和办法又好又快地推进灾后重建, 并提出农村安置点的规划要结合长远发展, 统筹规划生产生活设施, 突出产业支撑, 充分体现发展性;紧密结合当地实际, 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和民风民俗, 在建筑形态、环境、材质、色彩等方面塑造各自特色, 务求多样性;坚持“显山亮水”, 保护自然生态、地形和林盘等, 注重与环境的相融性;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 落实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 实现共享性。全市按照“四性”工作原则, 扎实快速推进了灾后重建工作, 完成了灾后重建的各项工作, 从根本上改善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环境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取得了2009年的辉煌业绩。

五、统筹城乡公共服务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目标

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最能体现以人为本、共创共享的改革目标。成都大力推进公共服务改革, 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制和经费筹集、财政投入机制, 在就业、社保、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推动城市公共优势资源向农村覆盖, 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2008年开始的对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分类供给、经费保障、统筹建设、民主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机制的探索, 是把公共服务延伸到村, 真正还权于民的又一举措。市县两级财政加大了对农村的投入, 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支出已经纳入政府公共财政预算, 这在全国属首例。以农民生产生活及居住方式的转变为着眼点和落脚点, 切实维护好群众的根本利益;努力让农民在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基础设施等方面享受与城市居民同样的待遇。对从农村转移入城的新居民和失地农民, 妥善解决居住、就业、社保等方面的问题, 加快身份转变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 实现安居乐业。对仍居住在农村的农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社保等农村社会事业建设, 推动城市服务向农村延伸, 引导农民相对集中居住, 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六、统筹城乡管理体制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保障

建立统筹城乡一体的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事关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是破解城乡二元分割体制、解决“三农”顽症、实现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关键问题。

过去, 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建立和政策制定没有放在城乡统筹的层面上, 管理体制充分体现城乡分割, 导致城乡二元格局更加分化, 城乡差距加大, 农民与城市居民收入水平拉大, 形成了严重的“三农问题”。

2004年8月, 成都开始将过去城乡“分而治之”的行政管理职能部门进行整合。按照“成熟一个、推进一个”的原则, 先后对30多个部门进行了职能整合和归并, 建立起适应城乡一体化的大部门管理体制, 促进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和延伸;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形成对“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这些体制机制的建立, 使这场改革形成了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市场推动, 政府与群众、政府与市场良性互动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为加快城乡全面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与活力。

篇4:专题二 城乡统筹

热点综述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近几年中央连续发出4个一号文件,不断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农民的负担减轻了,生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7年,我国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全国各地各级政府都切实把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逐步转向农村,更多的公共财政的阳光雨露润泽农桑,和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民生问题开始逐步破解。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标志,开始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方向迈进;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为标志,开始向实现城乡教育公平转变;以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标志,开始向基本实现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方向努力;以全面保护农民工权益为标志,开始向基本实现城乡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平等就业制度方向发展。“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2007年,农民过得更加顺心舒心,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农民的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

为部署今后农业和农村工作,2007年12月22日至23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突出了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努力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等重点。

角度分析

1、体现了社会发展需要公平、正义。新《义务教育法》保障农民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取消农业税,增加农民收入水平;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解决农民工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等,都体现了在社会发展中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2、表明我们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履行受教育义务。我国政府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尽快实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流动人口子女居住地的人民政府为他们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等,都表明国家保障公民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3、反映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取消农业税和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公平,维护社会的稳定,为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表明“三个代表”是党的先进性的集中体现。中央实施的一系列惠农政策,都体现了党对广大农民的关心,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5、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发展环保农业,防治污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加强荒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等,都体现我国坚持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农村。

6、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制度,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使农村管理更加民主,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治国方略。

7、表明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我国政府不断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全国各地各级政府也都切实把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逐步转向农村,更多的公共财政的阳光雨露润泽农桑。这表明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8、体现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使农村乡风更加文明,我国政府注重培养造就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等,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体现。

典型题例

(2007年宜昌市中考试题第24题)宜昌市某中学学生李明等几位同学利用“五一”长假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走进农村,关注民生”的社会调查活动。通过调查收集到了以下重要信息。

信息一:拍摄了一组宜昌“农村新景”图片

信息二:在走访宜昌市某农村小学校长时,该校长说起一年来的喜事兴奋不已:“现在学生上学不发愁了!一座三层的教学楼建起来了,孩子们开始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而且,本校学生的学杂费全部免除,贫困家庭学生还得到了免费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回到学校后,他们在活动课上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请你参加以下话题的探讨:

(1)信息一说明了什么?

(2)结合信息二分析国家为什么要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

分析:该题紧扣社会热点,选材有图有文,形式新颖,设问角度巧妙、灵活。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在看清、读懂材料的基础上,综合所学的知识,多视角寻找与教材的结合点。

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1)说明我国关注民生,重视社会公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①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免除学杂费,有利于保证农村学生的受教育权利。②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发展战略。免除学杂费,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有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保障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若答出“构建和谐社会”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或“教育公平”等内容酌情加分)。

备考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

1、2007年,国家在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继续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这一重大举措()

①说明了共同富裕需要鼓励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起来②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③更好地保障了农村学生受教育的权利④体现了党和政府代表全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2、据报道,11岁女孩陈彦宏的建议“各地政府要保证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与当地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被写进了国家发改委“十一五”规划纲要。这说明了陈彦宏()

A、享有直接管理国家的权利

B、享有法律赋予的政治特权

C、参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D、依法行使了向国家机关提出控告、检举的权利

3、山东东营市在2005年9月免除全市农村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的杂费、课本费和作业本费的基础上,2007年又把加大教育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继续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作为重点工作

来抓。该市的做法()

①是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的重大举措②是深人贯彻国家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的重要体现③保障了公民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④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城乡之间义务教育发展的差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新《义务教育法》规定:“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这一规定表明,在公民权利问题上必须坚持()

A、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

B、要求有法可依

C、公民权利与义务统一原则

D、依法治国原则

5、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国家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新形式,试点工作已开展四年了。目前,活跃在田间地头的科技特派员有两万余人。该制度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每年给农民带来30亿元纯利。这从一个侧面说明()

①我国正在努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③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④我国走科教兴国之路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6、农业部大力推广的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主要解决蔬菜、水果、茶叶、畜禽、水产品等农药残留超标和产地环境污染问题。农业部大力推广绿色食品()

①有利于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②有利于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③有利于农业增加经济效益④有利于保护公平竞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06年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相关数据表根据上表,回答7~8题。

7、表中数据表明()

A、农村实现了共同富裕

B、国家重视农民生活的改善

C、发展农业生产已不再重要

D、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已经解决

8、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的增加,有利于()

①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②提高农民文化素质③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④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④

9、目前,中央在城市中清理各种歧视农民工的法律和法规,维护进城民工的合法权益。这主要体现了()

A、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B、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C、公民在法律面前—律平等的原则

D、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10、2007年中央财政共安排6亿元补助资金用于农民工培训,将安排示范性培训I任务350万人。安排农民工培训有利于()

①保障劳动者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②保证公民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③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④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价格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①②④

11、近年来,浙江海盐县依托省内最大的境外就业服装培训基地,有组织地培训输出了2000多名农民到美国、日本、新加坡、西班牙等国就业,人均年净收入5万多元。并且“海归农民”中的多数人成为了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回国后大多踏上了再次创业之路。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走出去”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对外开放③国外市场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④劳务输出是提高农民素质的根本措施

A、①B、①④C、②③D、①②③

5年来,福建南平市林业局科技特派员詹夷生奔走于闽北的山川绿野间,用科技的金钥匙,帮助山区农民开启一扇扇致富之门。她也由此走进了农民的心坎。据此回答12~13题。

12、材料说明()

A、有了科技特派员,农民就会富起来

B、科技是农民致富的一把金钥匙

C、有了科技,农民就可以不勤劳了

D、全国农村都在期待科技特派员

13、要实现全国农民要求共同富裕的愿望,必须()

①让所有的人同时同等地富裕②加大新农村建设的力度③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④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分配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截至2007年6月底,31个省、区、市实施了农村低保制度,农村低保对象2067、7万人:2429个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合作医疗的人口达到7 2亿人。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据此回答14~15题。

14、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建立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

A、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B、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C、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始终坚持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

15、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认识不正确的是()

A、它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保障

B、它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C、它将使弱势群体进一步得到社会的关心

D、它不利于奖勤罚懒,与社会公平相违背

16、2007年9月19日,首届“全国道德模范”揭晓,枣强县王常乡南臣赞村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林秀贞荣获“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对她获此殊荣的正确认识是()

①她保持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②她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③她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④她履行了中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二、简答题

17、某班研究性学习小组围绕“家乡新农村建设”课题,通过调查和走访,搜集到某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组数据:

(1)根据上表指出该村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

(2)请你围绕该村存在的问题,就其中的两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三、实践与探究题

18、九年级学生李珂看了最近有关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系列报道,对此非常感兴趣,但也有许多不解之处,为了解开他的疑问,爸爸决定带他去农村奶奶家进行一次实地考察。这次考察,让李珂目睹了“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的景象。

第一幕:汽车刚出城市,李珂就看到公路两旁新竖起几块标语牌,上面写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五新一好”“三清三改”等。建设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啥样子呢?他浮想联翩。

(1)请你联系课本知识,说说为什么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村建设要达到怎样的目标?

第二幕:村口一块墙壁上写着“新农村建设五字经”。他不由地读出了声:建设新农村,人欢山水笑。培育新农民,知识最重要。生产大发展,生活质量高。治理脏乱差,陋习全除掉。移风又移俗,破除迷信好。“五好”加“一好”,样样不能少。……

(2)“这五字经还体现了课本上的知识呢!”刚读完,李珂就自言自语起来。请你也说说看,“五字经”体现了课本上哪些知识?第三幕:走进村庄,映入李珂眼帘的是一幢幢整齐规划的楼房、宽阔的道路平坦如砥、新型的路灯竖立两旁、房前房后地面清爽、老人娱乐场热闹非凡、乡村图书馆跟城里没什么两样……是什么给农村注入了如此活力呢?李珂开始刨根问底了。

篇5:专题二 城乡统筹

绿春县财政局

积极推进统筹城乡改革与发展,财政部门的主要职能就是通过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目前,绿春县基本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差距较大,并已成为影响统筹城乡发展的焦点问题之一。如何在增加社会公共产品供给的同时,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现将绿春县财政局就如何推进统筹城乡改革与发展调研报告如下:

一、财政公共服务覆盖农村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县级财政不断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各项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但投入不足、公共财政覆盖范围不广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2008年,全县共落实良种补贴资金316.5万元,受益农户40,009户;落实农资综合直补资金1,312.8万元,受益农户39,921户;落实退耕还林补助资金1,846万元,受益农户16,613户;落实能繁母猪补贴资金109万元,受益农户8,794户;落实农村低保金2,352万元,共有

4.8万农村贫困农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以上补贴资金直接增加农民收入5,9442万元,除农村低保外其余补贴通过“一折通”直接兑现到农户手中,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增收;落实城镇低保政策,兑现了全县3,334人的城镇低保资金529万元;完成异地扶贫支出842万元,乡村通达工程支出1,027万元;全面启-1-

动了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积极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2008年,全县共实施115个村(项目),总投资预算994万元,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一大批公益设施,推进农村公益事业健康发展。

(一)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一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失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农田水利建设受县级财力限制,投入不足,加上自然灾害,工程年久失修,灌排能力下降。二是部分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基本生存条件无法保障。三是道路条件较差,制约农村经济发展。乡村道路条件现状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二)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突出。农村普遍存在中小学公用经费紧张,标准偏低现象。虽然农村教师的工资由县级统发,但学校校舍、设备、操场等硬件设施普遍落后,农村中小学危房依然存在。一些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的教师纷纷“择木而栖”,有的尽量调入城区学校,有的离开教学岗位,师资队伍整体水平难以保证。

(三)农村医疗和公共卫生薄弱,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下。全县农村人口占全县人口的70%以上,农村医疗条件普遍较差,乡镇卫生院大多设备陈旧,服务保障能力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民工工伤医疗保险制度目前在我县只是刚起步,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比较低。

(四)集体经济薄弱,难以引导农村经济的发展。集体经

济的发展能够扩大农业公共积累,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振兴。但全县尚未形成象样的乡村集体经济,乡村集体经济还处于空白状态。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将直接导致农村经济发展不足,村级公共产品投入严重滞后。

(五)乡村机构运转面临严重困难。税费改革后尽管上级给予了一定的转移支付,但由于基数低,加之县级财力困难,有限的转移支付资金根本无法满足乡村两级的正常运转需要。

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改革采取的做法、措施

财政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要通过逐步构建财权与事权相一致、城市与农村相统一的“一元化”财政制度,不断提高县乡财政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

(一)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财力保障。一是引导生物加工工业向园区集中。工业是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支撑力量。要按照“同业入园、专业集群、循环经济、绿色发展”的思路,设立生物加工工业园区建设资金,引导民间资本向园区集中,努力形成产业特色优势,以工业园的发展壮大带动乡镇经济的快速增长。二是对支柱企业要“锦上添花”,加大投入。支柱企业与财政收入已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因此,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的财力扶持支柱企业发展,积极争取骨干龙头企业的贷款贴息、技术支持和新产品的开发。三是对产业化龙头企业要重点倾斜,促使其做大做强。要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积极发展优势农产品和农产品加工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四是对农村新型集体经济要重点“呵护”,促使其加快成长。完善和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等各种模式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财政部门要实行政策倾斜,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并且推动农村股份合作经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实体。

(二)深化预算管理体制改革,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预算体制改革要以城乡统筹发展思想为指导,坚持向困难乡镇倾斜,向弱势群体倾斜,向“三农”重点项目倾斜。一是在县对乡财政管理体制的完善上,要体现“发展、竞争、激励”。财政管理体制的设计,要重“授人以渔”,轻“授人以鱼”。在政策的倾斜上以乡镇发展速度为标准确定,而不是以乡镇困难程度为标准确定,让富乡镇有谋发展的动力,穷乡镇有谋发展的压力。二是加快县乡依法理财步伐,通过规范管理提高财政统筹城乡发展效益。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购等各项预算管理改革,建立健全规范的预算编制管理制度、预算执行管理制度和专项资金管理制度,规范资金运行程序,从体制上、管理上推进县乡依法理财。三是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上,要整合财政支农项目资金。除中央和省直接下达的项目资金外,全部实行集中管理,改变过去分散使用的办法,打破行业界限、部门分割,整合所有农业项目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专款专用、提高效益”的原则,集中使用,建设一批重点项目,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壮大一批特色产业。以项目为载体。将性质相同、资金用途相近的各级、各渠道的资金集合起来,捆绑使用,集中投入到项目上,达到投入一处,见效一块,带动一片。

(三)以保障民生为核心,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农民在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基础设施等方面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一是建立城乡一体的教育制度。要加大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着力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预算财政单列,强化政府保障责任。建立帮困助学体系,将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学生纳入社会救助体系。二是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制度。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为城乡居民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和完善的就业服务。三是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围绕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加快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完善城乡养老保障制度,所有单位及其从业人员均纳入统一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全面覆盖,做到失地必保、即征即保,并随着经济发展稳步提高享受标准;构建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衔接通道;按照“低门

槛、多层次、广覆盖”的原则,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城乡医疗保障制度,扩大城镇医疗保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面,缓解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四是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投入制度。加快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村村通公路。要重点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对普遍存在的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等问题,应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纳入县级财政投资计划。要加强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农村沼气、农村水电等“五小工程”建设。要压缩非农基建项目,使预算内新增基本建设投资重点用于农业。

三、积极推进“乡财县管”改革

即以各乡镇为独立核算主体,在乡镇预算管理权、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财务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实行“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财政管理方式,取消乡镇财政所银行账户、总预算会计和票据管理权,由县乡财政业务核算统一管理和核算全县乡镇财政资金。通过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做到乡镇财政资金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核算权相分离,由县财政局直接监管各乡镇财政资金。

绿春县财政局

篇6:专题二 城乡统筹

一、教材知识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改革开放;

3、全面小康;

4、共同富裕;

5、党的基本路线;

二、常见问答 1、200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这是继2004年增加农民收入,2005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06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取消农业税,2007年发展现代农业之后,我国连续第五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于10月9日在京召开。会议的主要议程研究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

2、你心目中的“新农村”是怎样的?(新农村的目标是什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请你谈谈新农村新体现在哪里?你心目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风貌?请你描绘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前景?农村取得哪些方面的新变化?)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五年下发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我国农村和农业建设产生什么影响?

A、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B、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C、有利于最终实现共同富裕D、有利于构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3、从生产力的角度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依靠什么?(依靠科技和劳动者素质)农技专家举办农业科技知识讲座,有利于提高农民的什么?(有利于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对新农村建设有什么作用?(有利于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农业科技知识讲座对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与“三个文明”建设有什么关系?

“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属于物质文明;“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属于精神文明;“管理民主”属于政治文明。

你能从新中国建立后农村的一系列变化中得出什么结论吗?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或中国共产党勇于纠正自己的错误并有能力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不断走向胜利等)

5、你知道我们湖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什么?为此我市采取了哪些措施? 首要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措施:

1、统筹城乡建设

2、深化农村改革

3、进行“村企结对”

4、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6、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说说党和政府提出了哪些富民政策?(举例:促进农村发展的政策?请你列举近三年党和国家重视三农问题,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措施?)A、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实行两免一补。B、2006年起取消农业税C、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D、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7、“三农”“新农村”体现的观点有(我国重视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依据):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主义本质;共同富裕;全面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群众观点;四个文明一起抓。发展现代农业体现哪些观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8、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农)的意义(认识、为什么、原因、重要性、必要性,或为什么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党和国家为什么特别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和国家为什么要重视三农,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什么要发展现代农业?)A、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实现共同富裕。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C、体现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D、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E、有利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保持社会和谐。

F、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大,农村人口多,经济发展落后,农民收入较低

G、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但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9、你认为当前农村面临着哪些突出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什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任途径是什么?)为什么?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农民无医疗保障;农民文化程度低;农村没有通自来水;农民没有用上卫生的厕所;农村还没有通公路;看病难、读书难等。

(2)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原因:A、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B、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C、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10、(1)你认为当前新农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理由?

农民素质的提高和观念的转变。因为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只有农民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才有利于加快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2)当前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是什么?收入,就业,教育,医疗,社会治安,社会保障等。

(3)从我国人口现状分析,我国贫困人口主要在农村的原因是什么?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村人口多,文化水平相对底下等。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什么?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

说一说发展现代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只有发展现代农业①才能满足人民生活需要,保障粮食安全 ②才能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③才能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1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出现种田不交税,上学不交费,看病不太贵,物质真实惠,说明了什么?说说我市农民变化原因?

说明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原因:A、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B、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C、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12、怎样(如何)建设新农村?建设新农村政府(国家)应做好那些工作?(或政府和国家的建议?)(建设新农村提金点子?)。(请你为我市更好地促进新农村建设献计献策?)(怎样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你认为如何发展现代农业?怎样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建设新农村提供有益的借鉴?建设新农村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应关注哪些方面?)

A、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当地的特色农业。B、强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农村文化,加强农民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素质。C、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增加农业投入。D、科教兴农,提高农业科技水平。E、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F、稳定,完善和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

13、(1)建设新农村,作为农民个人应如何努力?

A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 B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C 国家要创造参加培训的机会。D 农民要关心观念、思想解放、拓宽增收渠道

(2)到2020年你认为我市农民会出现怎样的新现象?

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具有良好的民主法制观念,具有“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具有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健康医疗得到保障,经济更加发展,口袋、脑袋一起富。

14、建设新农村中作为中学生能做些什么?(作为21世纪的新农民自身可以做些什么?中学生的建议)

A树立崇高的理想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自觉履行社会责任。B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C努力学习,不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来为成为新农民作好准备。

15、建国以来我国农村进行了3次成功的变革,这些变革指哪些历史事件?

A、开展土地改革B、实行农业生成呢合作社C、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农村的生产关系作出的调整)

党和政府进行了哪几次促进农村经济社会进步的改革?也建立了失误和挫折,是指什么?

成功的改革:A 1952 B 1956 C 1978 2006年取消农业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失误和挫折:大跃进和人民公民化运动

16、取消农业税、取消教育杂费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A有利于更多的接受教育,提高国民素质。B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C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D有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E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17、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了绝大多数,党认识到这一重要国情在中国革命、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中,采取正确的策略是什么?

①在中国革命中,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②改革中,首先从农村开始,从而推动城市改革

③21世纪的现代化建设中,适时提出建设社会注意农村、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18、某镇积极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采取措施,使农业经济总收入、农民人均收入大幅提高。措施:A、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B、开发无公害农产品基地C、注重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牌建设D、积极开展农业新技术的培训,促使农民用科学方法种地。这些措施的实施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何启示?A、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B、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依靠科技提高单位面积产量C、要大力发展绿色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D、我们党在制定方针政策时要时刻以农民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E、要有品牌意识,提高市场竞争力。

19、请你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标语:A、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B、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共享富裕生活。

20、当代中国农民的两项伟大创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集体经济)。

21、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低保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你认为从国家,农村低保困难群众本身角度谈谈应该怎么做?

A、国家: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扩大就业,广开就业门路,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B、农村低保困难群众:要自立自强,提高自身的各方面素质,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收入。

上一篇:保修协议(三方合同下一篇:金融管理硕士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