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第十册全册语文教案汇总

2024-05-09

人教版小学第十册全册语文教案汇总(共4篇)

篇1:人教版小学第十册全册语文教案汇总

1.《草原》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 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 词语造句。

3.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 1自然段。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听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多媒体课件展示草原的美丽风光和人土 风情的画片,请学生谈谈观后的感受。(放课件,听歌曲

2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板书课题

二、质疑问难,了解学情。

1读了文章题目, 你想了解哪些内容?也可以把预习课文中不明白的问题 提出来。

2教师随时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课件展示

三、自学课文,合作探究。

1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2小组同学自学交流,认识上达成共识后,待会汇报你们自学的的成果。教师深入到小组内,和同学一起交流探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于 组织教学。

四、激励评价,赏读涵咏。

(一指名研读草原景色部分的同学,汇报学习的情况。

1结合课文中的重点的词句,说说老舍眼中草原的景色是什么样子的? 2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学生感悟,充分地表达自己对草 原喜爱的思想感情。

3鼓励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的课文。

4学生配乐朗读课文的情况,教师适时鼓励。(出示课件(二研读老舍先生在访问中被热情招待的部分。1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文部分,放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交流理解课文的其他部分,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五、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1如果自己是一位访问团的成员,看到草原的美丽景色,又受到内蒙古人 民的热情款待,此时你有什么话要说?结合自己家乡的情况,能不能对主 人发出访问我们家乡的邀请?(教师板书:人热情

2时间过得真快,在联欢的欢声笑语中,今天的访问就要结束了,作者感 受到了草原的景色美, 人更美。在斜阳下, 怎么舍得分别?作者感叹:“蒙 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理解句子的意思,齐读。

六、课内外结合:

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作者五六十年代在草原的所见所闻,课下收集今天 发生了巨大变化的草原资料或者 图片,准备在班上交流展评。

七.板书 : 八.教学反思 : 2《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1.认识“矗凹”等七个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说出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 感情。

3.让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从网 上查阅关于丝绸之路的其他知识,能用简洁的话介绍,从而培养他们的信 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的价值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引入

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 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 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 ─丝绸之路。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4.带着同学们的问题,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否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特别喜欢的地方,或者读得不 太通顺的地方多读一读。2.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如果能说说理由, 就更好了。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一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1.出示句子:“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 是一条伟大的路。”

2.读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3.你是怎样理解“联系”这一词语的。文中描写“我们”是怎样“联系” 的? 有价值的地方。5.集体交流

(二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1.安息国与中国在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小组 内进行分角色朗读, 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 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2.小组汇报表演,再读文章。

3.通过分角色朗读,你体会到了两国人民怎样的心情?学生充分交流。4.引读:这一场景的实现,多亏了一条道路呀!──一条道路将远隔千 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三结合资料,深入理解

1.其实,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通过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 故事。这样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你还知道些什么呢?把你搜集的资料和 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吧。

2.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3.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资料和大家交流。4.齐读课文 13自然段 5.你有什么体会? 6.再读 13自然段。7.回答课前两个问题(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因为在这条道路上,主要的贸易物品是丝绸。(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流的通道。同时板书。

四、小结 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 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 古老而美丽的故事。

(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 温那动人的一幕幕。齐读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自然段。

板书

东西方友谊交流之路 丝绸之路 东西方经济交流之路 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教学反思 : 3《白杨》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边疆建设者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 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感染,陶冶高尚的情操。步掌握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3.自学生字词, 理解并体会含义深 刻的句子。4.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的 有关句子。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初步从内容中体会思想这一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教具准备: 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

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教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步感知课文,检查预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1.出示彩图,揭示课题,释题。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3.检查预习情况。4.检查课文的朗读。

5.检查课后第四题词语的读音和意思。6.教师范读课文。

7.学生继续自学课文,小组讨论交流。8.默读课文后分段,概括段意。9.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第1、2题。布置作业:熟读课文。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爸爸要表白的心愿,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 思想。教学过程:

1、复习课文,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出学习目标:作者通过这些内容,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2、学习新课。理解爸爸的话。

3、激情导入:现在,我们坐火车和作者一起到新疆去,好不好?(看录 像

4、在课文中找出爸爸介绍白杨的话,用直线划出来。出示问题,理解爸爸的话。

5.默读课文1-4自然段,找出描述白杨特点的句子,通过理解词语,体 会白杨的特点。

6.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爸爸的话。自由读,指名读,范读,齐读。思。8.爸爸的做法和白杨的特点有什 么相似的地方?从爸爸的做法可 以看出,爸爸具有怎样的精神? 板书:服从需要

扎根边疆 无私奉献。

(三 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 段,体会含着的意思。1.边听课文朗读边看录像, 想想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2.质疑。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1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几棵小树指谁?(2为什么爸爸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 沙成长起来,嘴角会浮起一丝微笑? 附全文板书: 内容 ――――――――――― 中心思想 枝干挺直 服从需要 白杨 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 ――建设者 扎根边疆

坚强 无私奉献 教学反思 : 4*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教学目标

1.认识“妖、娆”等 1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 读课文。

3.体会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 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教学重、难点

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到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体 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引用导语,揭示课题

二、根据提示,初读课文

1.自读导语,理清学习本文有几个方面的要求。(三个方面(1知道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3搜集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此项任务可放在学习完成后再做 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句子用 横线画出来。

3.小组交流:(1检查生字字音及组词情况;

(2把不理解的句子提出来,进 行归纳,为全班交流作准备。

三、再读课文,体会含义深刻的 句子

1.全班分组合作读课文。

2.提问:自读提示中哪个问题对 理解全文最为重要 ? 3.指导读课文,着重理解在修建 过程中,建设者都遇到了哪些困 难,是怎样克服的?请勾出课文 中相关语句,联系实际或收集的 资料进行批注,小组交流。

4.面对困难,建设者们是怎样克服的? 5.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句子进行交流。

6.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一次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升华情感,深刻体会 到“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它是全体突击队员和科 技人员的共同心愿!”

四、拓展延伸 板书 : 教学反思 : 《口语交际·习作一》 教学目的

1.通过策划活动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在口语交际中领悟与人交往的方式、方法,并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情 感。3.懂得在信中有条理地表达内容,并写出真情实感。

4.掌握信封的写法,学会评改习作,并通过书信来与人交往和分享习作 的快乐。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2.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

二、出谋划策,建立联系 1.今天我们就来策划一次和远方 的小伙伴的“手拉手”活动。2.要和远方的小伙伴心手相牵, 我们首先要做的准备工作是什 么? 3.远方的小伙伴和我们相隔遥 远,千山万水把我们阻隔,我们 怎样才能和他们建立联系,认识 他们、了解他们呢?请大家出谋 划策。

4.学生分小组交流探讨。5.学生集体交流。

三、集思广益,开展活动

1.相信大家一定都有自己的想法 和见解,就请大家先在组内商量 和交流。2.学生分小组商量。

3.学生全班交流各小组的策划情 况。

四、深入探讨,课外延伸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你是否 想把自己精心的策划的活动付诸 实践呢? 2.备课的时候老师在报刊杂志、网上、电视节目和搜集了一些小 伙伴的联系地址,你愿意把自己 的“手拉手”活动构思告诉他们, 与他们一同架起友谊的长桥吗? 第二课时习作

一、回忆格式,明确写法 1.交流书信的写法及格式。2.学生自读教材第二自然段。

3.你认为重点应该放在哪个部分? 4.在上节课的口语交际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并作出精心的 策划,要让别人明白自己的想法,就必须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写。

二、尝试习作,发表见解

1.学生自己写信。

2.教师稍作巡视后也同学生一道写作。

三、交流赏析,学会评改

四、学写信封,鸿雁往来 教学反思 ” 回顾·拓展一 教学目的

1.结合本单元“走进祖国西部” 的专题学习,交流课内外的学习与活动,在交流中积累学习方法 并理性的分析总结自己的学习方 法,不断进行改进。

2.引导学生交流在课内外学习中 的真实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发表 自己对西部建设、发展的看法或 者建议,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建 设西部的豪情。

3.从课文中汲取写法特点,在交 流探讨中提高习作水平。

教学重点 :学会总结与回顾,并 能理性的分析学习所得,不断改 进学习方法。教学难点 :从三个角度来展示交 流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成果,在丰 富的形式中交流、汇报。

一、交流平台

(一内容回顾,资料交流。

(二回眸课文内容,揣摩写作 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草原》和《白 杨》 , 并思考这两篇课文在写法上 有什么特点。

2.小组交流:(1 把这两篇课文中你最喜欢的 部分或者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 推荐给大家,并说说原因。(2 你认为这两篇课文在写法上 有什么特点?请分别说一说。3.全班交流、点评。

(三畅所欲言,尽情交流。1.在学习中你一定还有其他 的收获, 也可以同大家交流交流。2.学生自由发言,交流自己

在课内外学习和收集资料中的一些感受,谈自己在学习上的收获。

二、日积月累

三、趣味语文

1.阅读趣味语文故事,想想讲了 什么,故事的趣在何处? 2.交流:(1故事讲了什么,它有趣在什 么地方?(2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 受? 3.分组讲讲你课外收集到的趣味 语文故事。然后把评出的最有趣 的一个故事推荐给全班同学。4.全班交流学生推荐的趣味语文 故事。

5.师生共同推荐课前搜集的诗词 名篇。喜欢的学生可诵读或者吟 唱。

四、总结 教学反思 :

5《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 7个生字,正确、流 利朗读、背诵古诗。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 词的意思。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 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 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 感情。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 读通顺, 读流利。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 音。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

4、学生反馈并质疑。(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4.全班齐读此诗。(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

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舟过安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2.理解诗句的意思。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 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 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 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 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 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 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 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

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 分学生的画, 并让学生加以解说。(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第三课时 《清平乐·村居》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 背诵课文。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4.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田园生活

重点难点 :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学过程(一 导入,解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解题:“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二初读,正音(三再读,解意

3.小组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疏通句子意思 4.再读全文,学生质难问疑(四精读、悟情 教学反思

6《冬阳·童年·骆驼队》 教学目标 自学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地书写。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 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样表达的好处。3.背诵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一、歌曲激情,解释课题

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 课文题目有何不同? 交流信息, 简介作者与背景。

二、初读课文,理清叙述顺序 1 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认识 生字词,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2 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 的童年生活,作者回忆了哪几个 片断。

三、细读课文,感悟 童真童趣

四、精读课文,感悟对童年的怀 念 齐读最后一段, 说说读懂了什 么?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 2 引导学生理解“童年一去不 还”和“童年便重临我的心头”

五、拓展延伸——说童年

光阴是宝贵的,童年是美好的。这正是课文要向我们诉说的。此时, 你想起了自己哪些有趣的经历呢?(学生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六、总结全文 板书: 冬阳·童年·骆驼队 看骆驼吃食 谈驼铃作用

想替骆驼剪毛

询问骆驼去处 一去不还 教学反思 : 7《祖父的园子》 教学目标

1.会认读“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等词语, 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仔细阅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 忧的心情。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3.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教学重点

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 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三.体会作者在园子里的心情 默读课文, 体会 “我” 在园子里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用笔勾出相关句子,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体会。2 全班交流 四.领悟表达特点

讨论: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五.课外延伸 板书设计

祖父的园子──“我”的乐园 留心观 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表 达感受 8《童年的发现》 教学目标: 1.通过作者发现胚胎的发育过程,体会作者童年的探索趣味。2.懂得童年的幻想给童年带来的快乐。3.了解课文“童真童趣”的特点。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被老师罚出教室后的心理感受 2.了解课文是怎么做到“真实反映童趣”的。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二、学生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的生字。

三、理解词语。

1.再读课文,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3.查字典理解其它词语。

4.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读读这些词语。

四、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难读的句子。2.同桌互相学习,克服困难。

3.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注意纠正错误读音。第二课时

一、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默读全文,思考: 1.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 2.判断:课文围绕发现写了一件事。(课文围绕发现写了三件事。3.小组讨论哪五件事?

二、深入重点段,揭示中心思想。1.让学生结合课题质疑。

2.从第一件事中,你懂得了什么? 3.从第二件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4.自由读第三件事,你体会出什 么? 5.通过你的朗读,读出这份天真 来。

6.指名读这一部分,强调有感情地读。三.作业 板书设计: 童年的发现 梦中飞行――>人的进化 地理课上――>胚胎发育 生物课上――>驱逐迫害

教学反思 : 9《儿童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 ,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 儿童诗的特点。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 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二、初读儿童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

2.找喜欢的伙伴读诗、互评、互相正音。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三再读儿童诗,交流学习

1.再读诗,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出来 2.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诗 3小组内读诗, 4.全班齐读此诗。(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 学生闭目想象。2.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 听。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 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 小组同学交流。(五感情朗读,背诵诗 板书 : 教学反思 : 口语交际·习作二 教学目的

1.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2.通过相互交流,感受童年生活的纯真、美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3.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的习惯。4.打开学生思路,为后面的习作做准备。教学准备 1.《童年》歌曲。

2.能勾起对童年生活美好回忆的照片、物品。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引发情感体验。2.同桌间就近交流。3.全班汇报。

(1在学生充分参与交流的基础上,让一对同桌同学到讲台前汇报。要 求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台上的同学说说得是不是比较有条理。(2另请一对同桌同学汇报,除了上述要求外 , 还要求讲得生动有趣。4.自由组合,深入练说。5.课外延伸,生活中说。

第二课时(习作 教学目标

1.学会记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也可以写这件事使你明白了什么。2.通过事情表达童年的美好,旨在突出“趣” ,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事, 3.记事的内容具体,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中心明确。教学准备

1.搜集小时候的老照片或珍藏的 能引起童年趣事的有关物品。2.师准备范文一篇。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出话题

二、明确范围,简要指导 1.指名读“作文内容” ,思考这 次作文给我们提了哪几点要求。

2.拿出事先准备的老照片,围绕老照片或珍藏的有关引起童年回忆的物 品的前前后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呢? 3.教师简要提示。

①要突出 “趣” 字。(要有稚趣, 要有意思, 要有发现, 要有反思„„ ②要符合我们生活的实际特点而展开。要说实话、真话、心里话,可以是 玩赛车,可以是捉迷藏,可以是异想天开做傻事„„

三、范文引路,讨论写法

1.教师念范文《童年趣事》。(学生人手一份。

2.教师出示讨论题目(先分组讨论,然后各组长汇报,师生共同评议、补充。

四、快速习作,教师巡视

五、学生自改,二次作文 教学反思 : 回顾·拓展二 教学目的

1.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回顾与整理。2.积累名言警句。

3.激发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兴趣,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二、日积月累

1.自由朗读句子,读通顺、流畅。2.指名朗读、齐读。3.比赛:看谁在最短的时间里,背的句子多。交流评比。

4.谈理解:学生自由读背后,对句子会有体会,教师引导学生谈对句子

得太多,学生有疑则答。在各小 组交流基础上,全班交流,弄懂 大致意思即可。

5.生交流:我在哪里见过这些词 句?我曾经用过这些词句吗?师 生集体评议。6.诵读练习:这些句子能背了, 能诵吗?引导学生诵读。7.课外要求:课外看看这些名句 出自哪篇文章,找来读一读。如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出自《满江红》 ,课外读一读《满 江红》全文。

三、课外书屋 教学反思 :

篇2:人教版小学第十册全册语文教案汇总

副标题:

作者:教师资源网 文章来源: 点击数:

9507 更新时间:2006-1-25

1燕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长句子,并初步掌握读懂长句子的基本方法。能用“增添、”“偶尔”造句。

2、学会本课11个生字;理解“俊俏、吹拂、舒展、光彩夺目、百花争艳、波光粼粼”等词语。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4、通过课文中优美词句的理解,感受燕子的美,春光的美,体会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愉快的心情和蓬勃向上的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

能运用单元提示语中读懂长句子的方法,能正确地理解长句子的意思。指导感情朗读课文。理解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课前预习:

1、熟练地朗读课文。

2、词语:俊俏、吹拂、舒展、伶俐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熟练地朗读课文。能用“增添、”“偶尔”造句。

3、学习单元提示,初步掌握读懂长句子的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教师念儿歌《春天多美好》:小燕子,真灵巧,拖着一把小剪刀。剪彩云,彩云飞,剪柳条,柳条摇。一幅图画剪好了,春天风光多美好。

2、同学们,春天,活泼可爱的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了,喜欢燕子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燕子》这篇课文。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郑振铎写的,请打开书,谁来读读。

二、初读课文体会

1、明确自学要求。

(1)读准注拼音的生字,划出生字组成的新词,把你认为难写的字用手指在桌子上认真写几遍。

(2)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错的句子要重读,直到读通为止。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新词语,指名认读,全班齐读。

(2)理解词语的意思。

4、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这篇文章写的确实很美。下面仔细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你脑子里浮现出来的燕子是什么样的。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师:这自然段是一句长句子,我们怎样读懂一句长句子呢?大家先来看“单元学习提示”

4、读懂长句子的步骤怎样?先……再……,用线划出。

5、下面我们就用“单元学习提示”中的方法来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再读这一段。

6、问:这句话写了燕子哪些部分?它的羽毛、翅膀、尾巴是怎样的?

7、句子中用“乌黑光滑、俊俏、剪刀似的”有什么作用?

8、归纳学习这句长句子的方法。

9、指导感情朗读这一段,归纳段意。

四、进行“画图、说话”训练,深入体会。

1、我们能不能把郑振铎写的燕子画下来?我请一个同学读第一段,咱们一起画,怎么样?不过读的时候,要慢一点。

2、同桌的同学互相介绍一下自己画的燕子。

3、谁愿意到前边来把自己画的燕子向介绍一下?

4、大家注意没有,作者怎么没写眼睛、嘴,是疏忽了吗?

5、这告诉我们,描写景物,一定要抓住有特色的地方写。

6、朗读第一自然段。

五、指导用用“增添、”“偶尔”造句。

1、理解词义——说说“增添、”“偶尔”的近义词。

2、指名造句。评议。

3、书面练习造句。

六、布臵作业。

《基础训练》一——四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2、3、4自然段,运用“单元提示”中的方法读懂长句;背诵第4自然段。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写的是什么?(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趣)

2、我们先来学习第二句,齐读。

(1)这句句子是句长句子,用学习提示中的方法,怎么学?

(2)说得很对,那么“黄绿眉眼”指的是什么?(再读句子“黄绿眉眼”指的就是柳芽)

(3)作者为什么把柳芽比作“黄绿眉眼”,为什么不就说嫩芽?

(柳树睡了一冬天,发的芽就像睁开的眼睛)

3、学习第三句句子。

(1)我们再来看看第三句写什么?指名同学读句子。

(2)要求学生用理解长句子的方法来理解。

(3)指名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长句子的。

师:什么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是怎样形成的?其它词语有什么作用?

(4)什么叫“赶集”?

师:去买的,还有卖的,都叫赶集——请说说赶集的情况,再想想赶集和春天的草、叶、花生长和开放有什么相似之处。

师:古人说:“红杏枝头春意闹”,春天,万花盛开,确实给人以热闹的感觉。

(5)齐读第三句。

4、学习第四句。

这么热闹、美丽的春天,少了燕子可不行,请大家朗读第四句。

(1)谁能简单地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2)“增添”是什么意思,“生趣”是什么意思?

(3)师:同学们,画家画春天少不了燕子,诗人写春天少不了燕子,歌唱家歌唱春天也少不了燕子,可以这样说,少了燕子,春天会失去一半的美,下面让我们以赞美的语气来朗读这一段。

二、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大家再读第三自然段,从这一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燕子飞行的情景,燕子飞得很快,很轻)

2、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再读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板书:斜、掠过、唧)

3、师:一个“斜”字把燕子飞行的特点写出来了,给人以又轻又快的感觉,而且写出了小燕子飞行的优美姿态,“掠过”这个词字典里怎么解释的?

4、你从中看出了什么?读读这个词所在的句子,体会体会。

5、我们从“唧”这个字也可以看出什么?

6、还有哪些地方看出燕子飞得“轻快”?

7、大家把第三自然段朗读一遍,看谁读得让人感觉到燕子飞得轻快,姿态优美。(学生练读)

8、师:“那小圆晕就一圈圈地荡漾开去”要读得慢一点,要有个想象的余地,谁再把这句读一读?

师:“小圆晕”是什么?想过吗?

师:作者为什么不说“小圆圈”而说“小圆晕”“晕”是什么意思?想过吗?

师:“晕”就是日光或者月光透过云层折射出来的七彩圈,你们见过日晕或者月晕吗?那七彩的光圈可真美!在作者的眼里,燕子点水荡起的一圈一圈的波浪就像日晕、月晕。不但作者笔下的燕子美,就连这小圆圈也是美的!咱们再读读这一句,领略一下其中的美。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读了第三自然段,我们知道燕子飞得很轻快,姿态很优美。我们接着读第四自然段,看看写的是什么,谁读懂了谁说。

2、指名说。(燕子落在电线上休息的样子)

3、读懂了,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读读、划划。

4、“这多么像一首正待演奏的曲谱啊!”“这”指的是什么?看看书上的插图。

5、老师这里有一段五线谱,也就是曲谱,请想象一下,并对照一下插图,远远地看去,落在电线的燕子连同电线,像不像五线谱?

师:这是一个多么贴切而又生动的比喻!我们不能不佩服作者惊人的想象力!同学们想一想,这会是一首什么样的正等着我们去演奏的曲谱?(这一定是赞美春天,赞美小燕子的曲谱)

6、学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7、从课文中,我们进一步领略了燕子的美。这一自然段还有两个词用得特别传神,不知有人注意没有,请读读第二句。

8、这里的“痕”字用得好,为什么不用“条”?(因为电线远,而且高,看不清楚,在蓝天里只留下一丝痕迹)

9、大家细细读读这一自然段,再自己细细体会。

10、看图试背。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作业。

《基础训练》五——八题

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3、词两首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古诗《忆江南》,熟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中意境。

教学步骤:

一、出示课题,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词两首

2、今天,我们学习第一首《忆江南》

3、简介作者(由学生介绍,教师补充)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今陕西渭南县人,幼年时因战乱避难江南,比较接近劳动人民,了解他们的痛苦生活。他的诗歌反映现实生活,语言平易通俗。

4、讨论词和古诗有什么区别,结合本课的学习查阅资料解决。

二、正音正字,朗读诗歌

1、小组学习,正音正字,注意总结自学方法。谙an

1、朗读诗歌,要求正确、流利。个人自由朗读。同桌同学互读互帮。自由结合齐读。小组齐读,全班齐读

三、理解词句的意思。

1、小组讨论以下词语的意思:《忆江南》旧曾谙:过去曾经熟悉。谙:熟悉。江花:江边的花。绿如蓝:碧绿如蓝草。蓝:一种可以从叶子里提取青蓝色染料的草。

2、小组讨论词句的意思。诗句大意:江南好!我所熟悉的风景是多么美好。朝阳和江边的鲜花火一样相互映照。春天的江水清澈明净碧如蓝草。怎不令人心醉?又怎能使人忘怀?

四、品味感悟,有感情地朗读。思考:

1、《忆江南》这首词哪些地方是根据江南的特点来写?写出了一幅什么景象?最后一句改成陈述句。好不好?为什么?

2、有感情地朗读,交流,总结朗读方法。用江上的朝日和江边的鲜花作衬托,形象鲜明,写江花用红胜火不仅有色彩,而且表现出一种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五、作业。

1、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渔歌子》,熟读古诗,了解大意。

2、体会诗中意境。

教学步骤:

一、出示课题,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词两首

2、今天,我们学习第二首《渔歌子》

3、简介作者(由学生介绍,教师补充)张志和(730——846)唐代诗人,今浙江金华人。曾在朝廷做过官,后来出家当了和尚,常在太湖附近流浪。他的作品大多描写自己的闲居生活。

二、正音正字,朗读诗歌

1、小组学习,正音正字,注意总结自学方法。西塞sai 鳜鱼gui 箬笠ruoli 蓑衣suo

2、朗读诗歌,要求正确、流利。个人自由朗读。同桌同学互读互帮。自由结合齐读。小组齐读,全班齐读。

三、理解词句的意思。

1、小组讨论以下词语的意思:鳜鱼:又叫桂鱼,肉味鲜美。不须归:不必回去

2、小组讨论词句的意思。诗句大意:西塞山前白鹭展翅飞翔。桃花红,流水碧绿,鳜鱼正肥美。头顶青箬笠,身披绿蓑衣。斜风细雨迎面吹来,钓鱼的人不想回家。

四、品味感悟,有感情地朗读。

思考:

1、《渔歌子》中的“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原因。讨论总结:词人完全融于大自然,沉醉于无限的诗情画意之中,悠然自得,自由自在,因此“斜风细雨不须归”。

2、有感情地朗读,交流,总结朗读方法。

3、词中描写的是作者过着隐居闲散的生活,所看到的美妙无比的春光。

五、作业。

1、背诵古诗。

2、练习。

青海

青青海

陆空青

4、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教学目的:

1、阅读课文,感受青海湖的粗犷、自然而质朴的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学习作者观察及表达的方法,想象文中所描述的画面。

3、激发学生想象文中所描述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的词句。

教学重难点:

1、阅读课文,感受青海湖的美。

2、学习作者观察及表达的方法,想象文中所描述的画面。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启发法朗读感悟法自主性学习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导语:我国地域辽阔,有无数的名胜美景。在我国青藏高原的青海省东北部有一处令人向往的湖泊——青海湖。齐读课题《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找出文中与题目照应的句子。理解“梦幻”。(因为青海湖美,作者欣赏过后,有如在梦境中的感受。

2、默读交流,文中分几个方面表现青海湖的美。

3、师生交流板书:湖水清,环境美,鸟多。

4、师指导学生理清课文段落,写出段意。

三、熟读课文,质疑问难。

1、通读全文,你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

2、师生互相交流解答问题。

四、小结。师:我们了解到作者从三个方面来介绍青海湖的美。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青海湖是祖国大地上最大的内陆湖,也是一个咸水湖。它四面环山,景色奇特。这节课我们去领略青海湖的风光。

二、学习全文,想象品味。

1、分组研读,协作讨论。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喜好,组织小组学习,要求找到有关句子。读读想想,从那些描写中读到了美?为什么?师巡回指导,随机参与学生的讨论。

2、课堂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3、朗读体味,想象描画。(1)学生再次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描写青海湖美的句子,练习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A 小组为单位练习朗读,看谁读得最美。B 学生自主选择,自由读给全班听,师生评议。(2)一小组为单位共同描绘一张青海湖的风景画,要求画出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处景色。A 学生自己作画。B 展示作品,并配以解说词。(3)欣赏青海湖风光录象。

三、总结升华,迁移增效。

1、假如你正面对青海湖,你会对它说什么?

2、作者写青海湖美,表达的目的是什么?

板书设计:

4、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湖 水 蓝

环 境 美

青海湖

鸟(世界)

如梦境

鱼(天堂)

积 积累运用一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背一背

1、读对:查字典,读准字音。

2、读懂:问题

哪些是写景物的词,哪些是写心理感受的词。

描写景物的词,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什么景物。联系实际,如在哪篇课外读物或收看天气预报,看电视节目,看风景区介绍等理解词义和用法。

3、学生讨论后读熟,读懂意思。

4、背一背:个人背,小组互背(次序可变动,背对背全即可。)

二、阅读:中华龙

1、思考、:为什么称这块雨花石为“中华龙”?

你是怎么读懂的?

2、自由读,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指名回答,全班交流。

点拨、指导归纳。

因为这块奇石上有龙的形象,而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所以称这块雨花石为“中

华龙”。

阅读方法:围绕文章题目,分析出内容要点,概括总结。

三、巩固练习

小组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龙的词语、故事、诗歌。

四、作业

默写读读背背中的词语。

第二、三课时

一、口语交际

1、读读写例话“口语交际”,读懂要求交流的内容和注意的问题。

⑴自由读,用序号标出各项。

⑵指名回答。

内容:观察到春天的景物;对春天的感受。

注意:说出春天景物的特点;说出自己的发现——自己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总之自己观察到的,而不是听别人说的,或从别的文章中搬来的;表达自己内心的真情

实感。

⑶小组交流,人人发言,共同评议。

⑷全班交流评议。

⑸引导启发学生参考。(联系学过的课文《燕子》)

5、白杨

教学目标

1、学会读懂句子含着意思的方法,初步培养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能力。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3、了解问句的三种类型。

4、初步培养学生热爱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能力。

教学难点 同教学重点。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提示课题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自学生字新词,学习第1段。

教学过程

一、审题。

1、揭题读题。你见过的白杨是长在什么地方的?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中的白杨是长在戈壁滩的(简介大戈壁)2、设臵悬念。课文围绕白杨写了一件怎样的事呢?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来搞清它。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按要求自学课文。(1)一边读课文,一边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3)划出不懂的地方。

2、检查自学情况。

(1)先指名几个同学说说写了一件什么事。再进行归纳:爸爸和他的孩子们在去新疆的列车上谈论白杨的事。(2)生字新词的检查,重点放在是用什么方法学懂的。如“浑黄一体”,可联系前面的“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清晰”来理解。(3)指名读课文,及时进行讲评。

三、学习第一段。

1、第1自然段:这一段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环境?你是从哪些句子里看出来的?

2、第2、3自然段:这是一个“自问自答”从哪儿可以看出白杨树很多?“一个高大挺拔的身影”指的是什么?3、用“虽然--但是--”来说说这三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例:虽然环境十分恶劣,但是白杨树长得高大挺拔。)4、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四、课堂练习。课后习题4。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学习提示”;读懂第2、3段,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课后习题4)

二、学习“学习提示”。(1)默读“学习提示”:它告诉我们读懂句子里含着的意思的方法是什么?(2)强化对方法的理解:这种方法分成哪两个步骤来进行?

三、学习第二段。

1、默读思考。(1)“一位旅客”和“卫士”各指的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2)从哥哥和小妹妹的谈话中可以看出白杨外形特点是什么?(3)从字面上看。爸爸介绍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2、交流自学情况,及时给予评价。3、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完成课后习题2。4、朗读指导。

四、学习第三段。1、作者连用了几个“只晓得”?把它们划出来。并认真读这些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2、现在孩子们认识到了白杨的哪些优秀品质?3、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从字面上看是讲什么的?联系上下文想它所含着的意思是什么?

五、总结全文。1、课文中的爸爸是怎么样的人?2、你认为作者哪些地方写得好?(随机进行朗读指导)。3、交流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方法,六、课堂作业。

1、填空。

在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中,“一棵高大的白杨树”实际上指的是();“几棵小树”指是();“风沙”指的是()。

2、完成课后练习。

6、桃花心木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二)能力培养点

1、培养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培养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三)德育渗透点:使学生感悟到作者接种树喻育人,懂得人应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学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不能养成依赖的心理。

(四)美育渗透点:使学生感受到人生之美在于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在于学会自立、自强。

三、重点、难点

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悟出课文是借树喻育人,体会其中所含的深刻道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启读,激趣质疑引入文

1.教师动情地讲述《一个大学生的故事》。同学们,当你有那么一天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刻,你会是什么心情?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高兴、激动、兴奋……)是啊!的确是一个令人无比激动的时刻,然而有这样一位大哥哥,在接到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却忧心重重,不知所措。(学生露出疑惑不解的神情)他是个从小失去父母的孤儿,姐姐为了照顾他,辍学工作,赚钱供他上学,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呵护得无可挑剔,从小到大十几年不让他干任何家务活,只要求他努力学习。读到高三毕业,他连自己的袜子都不会洗,方便面都不会煮,更不愿与人交流,正常必要的人际交往都很少很少,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无奈,又喜又忧的姐姐只好陪他一起去大学报到,但学校不允许这种情况的陪读,姐姐千叮咛万嘱咐后担心地离开了。他坚持不到3天便哭着打电话要姐姐来接他。因为他根本不能料理自己的生活,除了埋头学习,他一切都不会做。结局是遗憾而又令人无奈的,他退学了,与已经实现的大学梦想做了最后的告别。

2.请学生自由发言。听了这个真实的故事,你有些什么想法?

3.小结:同学们,我们这位可悲的大学生为什么会有如此结局?是他的错?是爱他的姐姐的错?还是谁的错?今天我们就一起到《桃花心木》那里去寻找答案。

二、初读,整体感知观其貌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要求:字字入目,做到三不:不加字、不减字、不错字。2.小组交流自学生字词的情况。3.教师请举手最快的前十名同学串读课文。

(师生共同正音,并对他们积极读书的态度予以表扬。)

第二课时

一、精读,潜心会文领其意

1.教师:同学们,读书只做到正确流利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把书读出情、读出意、读出味、读出神,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达到这样的要求,那么大家刚才提出的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2.再读课文,画出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3.反馈学生画出的句子及不懂的地方。4.抓住重点句段,感悟育人真谛。

学习12、13自然段。①指名读。想一想:这两段主要讲什么?②逐句品读。引导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并相机指导朗读。(学生之间互动竞争,进行朗读比赛。)③全班交流自己从读中体会到了什么?④教师小结。

学习14自然段。①投影出示此段课文,全班齐读。②自由朗读,小组交流读后的感受。③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理解:”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④学生自悟,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第15、16自然段①愿意读的同学一起读。②小组讨论: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 ③全班交流。小组派代表发言,师生共同评议。

二、展读,联系实际话育人

1.分角色表演,种树人与“我”之间的交流。①同桌组合练习。②推荐上台表演。要求:注意人物的身份、语气、可以自由发挥。

2.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想法。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

3.教师小结:

同学们,成长为一棵抵御风雪,顽强生存的参天大树的确要付诸于不懈的努力。在挫折与逆境中锻炼、成长,才是我们应该走的成才之路。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7、乌塔

学生视角:

一个十四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人游欧洲,这对没出过远门的中国小朋友来说,是一件不敢想的事。基于这种想法,学生必会以独特的思维,以赞扬或批评的态度来阅读这篇课文。

教师思考:

任何事情都要辩论地看,尤其是这篇课文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它会引起不同类型的人的思想碰撞,所以要引导学生辩证地看问题,肯定好的一面,并非刻意地去模仿学习乌塔的做法。

这是一篇独立阅读文章,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走上自学之舟,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提出问题,自行商讨解决,并组织学生起来搞一些辩论活动。

信息资料:

1、搜集、查阅中国以及世界历史上独立自主、有个性的名人的故事。

2、查阅有关欧洲各国的风土人情。

教学要求:

1、通过对乌塔独自旅行的故事的了解,学习乌塔为了自己的目标勤奋努力去追求的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的好品质。

2、读文章要有自己的见解,有个人的想法。

3、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导入

(用简短的内容导入课文,引发学生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兴趣)

自学。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2、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你是如何看待乌塔的?乌塔身上具有什么性格特点?

直入主题,引起学生思考,讨论,并让学生把自己体会到的乌塔的性格特点板书到黑板上,这对学生是一种肯定,一种锻炼。)

生活经验丰富 热情、活泼 有爱心 胆大心细 有主见……

3、同学们介绍异国风土人情。

(学生在课后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搜集到了大量资料,还自己动手制作了课件,让学生到讲台前演示给同学们看,可以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藉此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二、激情辩论

1、一个外国小女孩可以独自一人游欧洲,而对我们中国小学生来说,这却是一件不敢想的事。乌塔和中国小学生不同在哪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是我们国家的教育教学方法不够科学吗?现在,同学们自愿结组,赞同我们教育教学方法的在一组,不赞同的在一组,大家进行辩论。

(自主合作,主动探究,相信这样的学习方法学生会非常爱学,更会积极地讨论。鼓励同学们读书要有独特的见解,同时,教师要特别说明“每一种认识都是金子”的道理,不脱离书中的语言,不脱离生活实际,对学生认真地读书,认真地思考有一个界定。)

2、展开辩论

(在这里,教师要给予充分的时间,更要参与到同学们的辩论中去,成为其中的一员。教师也要有独特的见解,这是对学生最好的支持。)

3、一分钟演讲,谈谈我们该如何锻炼自己的独立自主的能力。

(深入研究课文内容,扩大学生学习和思维的空间。同时,学生广泛地查询资料,学习知识,流利地表达,这样,不仅涉入了知识,又锻炼了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布臵实践作业

题目:《从乌塔看中外小学生的不同》

要求: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分析中小学生在计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自理能力、家庭责任感等方面的不同,并简单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也可列成表格,和小组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板书设计:

乌 塔

我看乌塔:热情、活泼、有主见、独立、胆大心细

自立自强

正确认识

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教学目的:

一、知识教学点。1.知道什么是自己的阅读见解,认识这样阅读的好处。2.学习有自己见解的阅读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独立思考。

二、能力训练点。学会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做到阅读有自己的见解。

三、德育渗透点。树立自立、自强,克服依赖性;培养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的精神,克服惰性。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一)近来,在语文课的学习中,越来越多的同学在“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方面进步不小,但离学好语文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二)今天,我们学习第二篇读写例话: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进一步搞好阅读,学会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水平。

二、指导自学

(一)初读: 1.思考:阅读这篇读写例话你知道了什么?

2.过程:(1)个人默读思考;(2)小组讨论交流;(3)全班归纳小结。知道例话一共谈了四个问题。A 什么是自己的阅读见解——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B 阅读有自己的假案界才是必然的、正常的——“不同的人理解和感受不会完全一样。”C 能够有自己见解的阅读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独立思考。D 有自己见解的阅读有什么意义——说明自己有了一定收获;互相交流,收获更大。

(二)讨论

1.题目

(1)结合“例话”,联系个人实际,举例说明自己是怎样做到阅读要有自己见解的,这样做自己有什么提高?(2)要做到阅读有自己的见解,自己有什么困难需要大家帮助解决。3)要做到阅读有自己的见解,打算怎样做?为了搞好阅读,对老师的教学,对小组学习的改进意见。(4)阅读本篇例话,自己的见解。(包括不同意见,补充意见)

2.过程:(1)小组交流,推荐代表全班发言。(2)全班交流(推荐代表、自由争取、教师指定相结合)。

4.引导、点拨、归纳参考要点。

三、表扬鼓励

(一)教师宣布“在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方面的优秀个人和进步生名单。

(二)将表扬名单贴入“教改园地”

说明下一阶段继续评选,同时表扬这方面做得好的优秀学习小组。

四、巩固练习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判定新的提高措施,进一步做到“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积累运用二

教学目标:

1、学习格言,大体了解格言的意思,然后让学生反复诵读,并背下来。

2、阅读分析《鹏程万里》,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鲜明的对比的表达特点;阅读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习大鹏宏大的志向。

一、读一读,背一背

(一)要求:1.读对。提示:如查“假人之长以补其短”的“假”,字义字音。2.读懂。说说读这些名句,懂得了什么?3.赏读。说说你喜欢这些句子什么?

(二)过程:1.个人读句、解句。2.小组交流解句、赏句。3.全班交流,展示成果。点拨、引导、归纳参考:A 读懂——劝告人从小就要勤奋学习,否则老了后悔已晚;要坚持进步,不能停留;学习只有不断提出疑问,才能有收获;要谦虚,要虚心向他人学习才能进步。总之都是讲怎样做人、怎样学习的道理。B赏句——含义深刻,对人有益;语言精练,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4.个人背。5.小组互背互评6.全班齐背。

二、阅读——鹏程万里

(一)思考:

1.鹏是一种什么样的鸟,它为什么要飞向九万里以外的地方,你是怎么读懂的?

2.说说“鹏程万里”的意思(先不查工具书,结合课文理解以后再查工具书验证)。

(二)过程 1.个人阅读思考。2.小组交流探讨。3.指名发言,全班交流。点拨、指导、归纳参考:(1)A鹏是由一条名叫鲲的特别大的鱼变成的;它身体庞大,飞得特别高,特别远。B它志在千里,有远大志向,要飞遍天下,了解世界。C围绕问题,掌握文章内容要点,联系上下文——概括归纳。(2)结合短问理解“鹏程万里”意思为:有远大志向和前程远大。(查工具书验证)4.有感情地朗读。

三、实践活动

(一)读“创办班级图书角“,回答”怎样创办班级图书角?已经建立了图书角的班级还有哪些工作要做?(1)创办:班委会号召;自愿书;爱护书,包上皮;轮流担任管理员;制定借阅制度;推荐新书,举办读书心得交流活动。(2)提高:总结班级图书角工作,肯定成绩,找到问题;制定措施改进工作,完善、提高。

(二)班委会落实这项工作。

四、巩固练习

(一)将“读一读”,“背一背”抄在个人的“名言佳句本”上。

(二)交流自己抄录的其他名言佳句。

8、跳水

教学要求

1.教育学生学习船长遇事沉着镇静、机智果断的好品质。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大意,说出课文的中心思想。3.通过词、句、段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掌握中心思想。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注意哪些事物之间有联系、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模仿”、“显然”造句。5.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通过词、句、段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中心思想。2.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注意哪些事物之间有联系,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弄清事物之间有联系,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跳水

1.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2.那么课文描写的是什么呢?

二、教师范读课文,思考:课文描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生词

四、检查自学效果。

五、再读课文

1.想想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这件事情是怎样引起的?

2.根据问题给课文分段:课文讲了谁跳水?他为什么跳水、跳水的结果怎样?

学生可把课文分成三段:

第一段(1、2自然段)由于水手们拿猴子取乐,这只猴子放肆起来,它摘走了孩子的帽子、很快地爬上了桅杆。

第二段(3、4自然段)由于猴子的挑逗,孩子追猴子,孩子被引到桅杆顶端,陷入绝境。

第三段(5、6自然段)在万分危急的关头,船长沉着镇静,果断地命令孩子跳入水中,孩子得救。

3.质疑: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六、作业:1.抄写生字、生词。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通读全文

复习课文分段情况和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①这段写了什么内容?②从哪些地方看出猴子非常放肆?

指导学生理解“放肆”,猴子为什么会放肆起来?

2.读句子。

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哭笑不得”什么意思?孩子为什么哭笑不得?)

3.指导朗读。注意认真体会描写孩子和猴子神态、动作的词语。

练习读→指导读→指名读→同桌对读

4.概括段意。

三、学习第二段

默读思考:1.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指导学生按顺序学习课文,抓住重点句、关键词语谈自己的理解,可联系上文。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再汇报,注意引导学生按顺序说话。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指导学生理解以下两个句子。

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孩子会不会失足?为什么他拿到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3.当时甲板上的人有什么表现?(从侧面衬托出事态的严重。)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当时事态的严重。

第三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三段

1.默读课文,“正在这时候”指什么时候?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2.船长为什么要用枪瞄准孩子,命令他跳水?结果怎样?

3.这段和课文题目有什么关系?作者要赞扬什么?

4.指导朗读、概括段意。

二、再读课文。课文中的水手、猴子、孩子、帽子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课文中的水手、猴子、孩子都是由于“取乐”而联系在一起的。水手拿猴子取乐、猴子拿孩子取乐,故事围绕着帽子展开。孩子丢开桅杆,放开绳子,走到桅杆上最高的横木,致使船长命令跳水。

三、指导造句

四、练习朗读课文

9、“诺曼底”号遇难记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默读、感悟的能力,同时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描述和插图的展示,让学生感受到船长牺牲时场面的壮美及他的美好心灵。

二、学法引导(-)教师教法

启发谈话,相机点拨。

(二)学生学法

自读感悟与讨论交流相结合。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诺曼底”号被碰撞后船长是怎样做的?

(二)疑点

船长为什么要用枪威胁逃生的人?

(三)解决办法

抓住相关的段落反复读、感悟,小组讨论并联系《跳水》一课中船长的做法去考虑,交流中加上教师巧妙地引导、点拨。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激趣导入,调控学生学习活动,相机点拨,随机评价,提供媒体展示,布臵作业。

(二)学生活动设计

读书、感悟;质疑问难;讨论、交流。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一艘名为“诺曼底”号的邮船在夜晚航行时被撞开一个大窟窿,情况万分危急。欲知详细情况,请看第9课。板书:9*“诺曼底”号遇难记

(二)整体感知

1、听范读录音,进入意境,感受故事内容。

2、自己读课文,继续感悟。

3、初步印象交流(1)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2)说出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3)说说还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问题:①船长为什么要用枪威胁逃生的人?②“这尊黑色的雕像”指什么?有什么含义?……)

第二课时

(三)深入深究

1、带着问题,再读课文,深入感悟。

2、小组交流。

3、汇报探究结果。

关于“船长为什么用枪威胁逃生的人”这一问题的交流,可分以下三步进行:

(1)船长开始是怎样指挥救助工作的?

(2)船长在怎样的情况下用枪威胁逃生的人?效果怎样?

(3)议一议船长采取用枪威胁逃生的人的做法怎样?

(四)总结拓展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这个感人的故事。

2、把学文后的感受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五)布臵作业

1、摘抄最使你感动的句子或段落。

2、将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10、月光曲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会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2.学会14个生字:理解14个词语的意思,“幽静、清幽、纯熟、霎时”等词语能够运用。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4.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学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分段,概括落大意。学习生字新词和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简介作者。

1.同学们,你们知道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吗?它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 7课《月光曲》。

板书课题:17 月光曲德贝多芬

2.学习后就知道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故事,还可以从中初步认识贝多芬是一位怎样的音乐家。简介贝多芬的生平。

二、听课文录音,整体感受。

三、初学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按思考题思考。2.检查自学生字词的情况。3.指名接读课文,读后评议。4.课文主要写什么?5.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共分两大段。每段(第1自然段),简单介绍著名钢琴曲一一《月光曲》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第二段(第2一第10自然段),详细介绍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整个过程。第二段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6.提出自学中不懂的问题。

四、学习第一段。

1.轻声读第一段,想想这段与第二段是什么关系?2.“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这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是一个过渡句,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

五、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代学习目标。

(学习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还要继续学习用回答问题,再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初学第二段,归纳主要内容。

1.带着课后第1题3个问题默读第二段,找出回答各题的自然段,并自己试说课文的主要内容。2.检查自学情况,初步归纳主要内容。

三、细学第二段,归纳主要内容。

1.学习第2一第5自然段。

(1)指名朗读2—5自然段。

思考:a.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写什么?b.划出贝多芬为盲姑娘弹钢琴曲的原因的句子。

(2)讨论思考题,边读边理解句子意思。(3)贝多芬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弹钢琴曲?(4)有感情地朗读2—5自然段。

2.学习第6一第8自然段。

(1)默读6—8自然段。思考: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划出贝多芬弹完一曲,为什么又弹一曲的句子。(2)边交流,边理解句子意思,a.他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纯熟”是什么意思?盲姑娘能听出贝多芬钢琴弹得纯熟,感情深,说明什么? “您,您……表达了盲姑娘怎样的感情?”

b.贝多芬听了盲姑娘的话以后的心情怎样?会怎样想?

(3)贝多芬弹完一首,为什么又弹一曲(4)感情朗读5—7自然段。(5)第8自然段写出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弹奏第二首曲子,即(月光曲)的?(6)有感情地朗读6—8自然段。

3.学习第9、10自然段。

(1)课文的哪一部分描写了(月光曲》所表现的内容?(2)轻声朗读第9、10自然段,划出兄妹俩被美妙琴声“陶醉”的词句,兄妹俩好像看到什么景象的句子。(3)讨论交流,理解“陶醉”、“恬静”意思。(4)有感情朗读第9自然段。个别读同桌互读,集体:读等形式,读后评议(5)贝多芬是怎样把第二首曲子记下来的?

三、运用方法,总结课文。

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以及《月光曲》所表现的内容,还再一次运用回答课后问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至于有感情朗读全文,背诵第9自然段,我们下节课学习。

四、课堂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段。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有感情朗读全文,背诵第9自然段,完成作业本第4、5题。

一、复习检查。

二、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指名接读全文,读后评议。

2.指导朗读贝多芬为盲姑娘弹曲子的内容。

(1)。第2—5自然段应怎样读?

(2)第6—8自然段,重点读好盲姑娘,贝多芬的话,体会应怎样读?

(3)第9自然段,重点描写《月光曲》的内容。应怎样读呢?(结合插图体会感情)

听录音、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评议。

三、指导背诵第9自然段

1.谈谈怎样才能背得快?(谈谈背诵方法)

2.运用理清写作思路背诵。

3.练习背诵,自我试背,同桌互背,指名背,齐背。

四、总结全文。

1.轻声有感情朗读。

2.学习课文后,你觉得贝多芬是—位怎样的音乐家?

板书:同情劳动人民

五、课堂作业。

复述谱写《月光曲》传说的故事。

11、金色的脚印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认识本课生字,理解生字新词。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

(三)美育渗透点

感受文中人与动物间的和谐及“我”的善良,受到人性美的陶冶。

三、重点、难点(-)重点

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做了哪些事,“我”做了哪些事。

(二)难点、疑点

狐狸和“我”之间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心目中,狐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看来狐狸在大家心中不是好东西,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关于狐狸的故事的文章,学了以后,也许你会给狐狸平反了。

板书:11*金色的脚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感受故事大意。

2、汇报初读情况。

(1)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说说对狐狸的初步印象,对“我”的认识。

(3)说说你还读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读懂的内容可能有:老狐狸救了“我”;小狐狸在“我”的帮助下获得了自由。……)

(可能提的问题:①“我”为什么要帮助救狐狸?②课文结尾及题目有什么含义?)

第二课时

(三)深入探究

1、围绕问题,再读感悟。

2、小组内展开讨论,交流看法。

3、汇报探究结果。

针对“我”为什么要帮助救小狐狸这一问题,应探究出如下内容:

(1)开始,“我”见两只老狐狸救小狐狸没成功,觉得小狐狸可怜,出于同情,“我”想为小狐狸解开铁链。

(2)当“我”发现两只老狐狸在自己家里做了窝并开始咬那根拴铁链的木桩时,“我”打消了放小狐狸的念头。

(3)“我”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让老狐狸施展自己的本事,又决定给老狐狸投送食物。渐渐地,老狐狸体会到“我”的善良,和“我”熟了,常有一些亲昵的举动。我越发感受到狐狸是有情有义的动物。

(4)当“我”为寻回小狐狸而失足受伤时,是老狐狸给了“我”温暖,使“我”得以苏醒,“我”更加感动,为了报答救命之恩,“我”最终把小狐狸要了回来,让他们一家团聚。

关于课文结尾及题目的含义,可以这样理解:

(1)这篇课文中描写的狐狸,不像人们印象中的那样狡猾,他们不仅有骨肉亲情,而且知恩图报;不仅有头脑,而且有毅力,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人类学习。

(2)课文结尾及题目的命名,意在呼唤亲情、友情,要互助互爱,把狐狸身上的这种闪光的东西继承并发扬。

(四)总结扩展

1、朗读全文并交流收获。

2、阅读其他关于狐狸的故事。

(五)布臵作业

以《相亲相爱的狐狸一家》为题,续写这个故事。

积累运用三

教学目标:学习选自〈三字经〉中的八句话,朗读成诵。阅读分析〈给予的故事〉,大体了解内容,从中理解人物的品格。

教学重点与难点:朗读背诵〈三字经〉中的八句话,要特别注意重音和语速。阅读分析短文,通过讨论,理解人物的品格,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过程:

一、学习选自〈三字经〉中的八句话。

1、教师范读。

2、学生齐读。

3、引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弄懂意思:前四句讲了学习和教育对人的巨大作用;后四句讲了父亲和老师教育子女和学生的责任以及对儿童的劝学。

4、学生读顺读熟,并背诵。

二、阅读分析〈给予的故事〉。

1、老师范读。

2、学生自读自学疏通生字词,大体了解文章内容。

3、细读全文,思考短文后的思考题:(1)、为什么说这个人面临的选择是艰难的?(2)、说说你对“只有把生死臵之度外,才能尝到甘美的泉水”这句话的理解。

三、布臵作业:

1、默写“读背”部分的句子。

2、短文后的两道题。

12、古诗三首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能力训练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2.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一)重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古诗是同学爱读爱背的文学体裁。背诵理解古诗对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是最有效的做法了。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三位大诗人的作品。板书:12 古诗三首

2.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学习第一首《游园不值》。

(二)自学、探究《游园不值》1.读通全诗。2.自主探究诗句意思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3.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教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自学收获

1.指定一个小组的代表到台上来,给大家讲这首诗。

在学生讲的过程中,其他人可以发表不同的看法,可以质疑;这名“小老师”如答不上来或答不对,可由其他学生代答,学生都不会可由老师点拨。

2.在学生充分发表看法后,师生共同整理,梳理出通畅的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l)关于题目。游园不值:意思是游览花园,没能进去,因而没游成。不值:没有遇到。

(2)“应怜屐齿印苍苔”的含义及与下句的关系。应:大概,表示推测。怜:在诗中是爱惜的意思。展齿:古时的木底鞋下的横梁。这里指鞋底。苍苔:生长在地上的青苔。“怜”什么?是屐齿还是苍苔?学生比较后,觉得“苍苔”柔弱纤细,应该“怜”苍苔。是谁“怜苍苔”呢?当然是园子的主人通顺的意思是:大概是(花园的主人)太爱惜苍苔,(怕被我的)木鞋底踩坏。第一句意思明确了,学生自然明白因为园子主人“怜苍苔”,所以才有“小扣柴扉久不开”,一因一果。

(3)关于“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诗的理解。a.表面意思:园子里的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枝红杏已经探出墙头来。(看图印证)b.这两句诗反映了春天朝气蓬勃、生动活泼,使人感到生命力的强大及不可阻挡。(4)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前两句感到扫兴、遗憾;后两句则有对蓬勃春意的赞美,心中充满惊喜、快慰。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春的赞颂,对旺盛生命力的赞颂。)

(四)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1.背诵《游园不值》。2.本节课学习目标:探究《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主探究

1.读通全诗。2.朗读、感悟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3.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三)汇报自学收获

1.指名到台上当小老师,指着字幕片上的诗句,逐词逐句讲解需要点拨的地方:

(1)题目。“饮湖上初晴后雨”,词序调整“初晴后雨”应该是“雨后初晴”,“饮湖上”应为“湖上饮”,题目应调整为“雨后初晴湖上饮”,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2)西子,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叫西施。(3)相宜:合适,适宜。(4)前两句写的是实景,后两句则是作者大胆的想像,用西施之美来比喻西湖之美,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爱之深。(5)前两句中的词语之间对仗工整,如“水光”对“山色”,让学生找出其他相对应的词语,体会作者构思、用词之精妙,充分展示了晴天、雨天西湖迥然不同的风姿。

让学生看绘有插图的投影片(晴、雨两张)。

2.让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四)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1.听范读。2.学生练习。3.组内交流读。4.班上展示。

(五)背诵这首诗

第三课时

(一)本节课任务: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自主探究

1.读通诗句,诗准字音。2.自读、感悟,读懂诗句,体会情感。3.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学习收获

1.请一名学生上台讲诗意,其他人随时质疑,“小老师”若解答不出,教师相机点拨。学生的质疑处可能是:

(1)“净慈寺”与“西湖”有何联系?题目中的“净慈寺”是一个佛寺,在杭洲西湖边上。(2)“林子方”,是作者的朋友。(3)题目意思是清早走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看到的景色。)(4)“无穷”,在诗中指范围广,无边无际。“无穷碧”,指无边的绿伸向远方。(5)“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特别可爱。引导:同样是写西湖,这首诗与前一首有什么不同?(前一首诗中作者用奇丽的想像把西湖拟人化了,表现了西湖之美;这一首诗作者集中描绘了湖面莲叶、荷花,红绿相映,荷日生辉,把西湖之美具体化了。)

2.看图,(用投影)直观感受西湖六月的美。

(四)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五)总结、扩展

1.指名朗读三首诗。2.说说每首诗的各自特色和情感表达方面的相同之处。3.谈谈自己的收获。4.课下阅读相关内容的古诗并背诵一首。

(六)布臵作业

将三首诗摘抄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上。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配画。

13、养花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从而感受生活的美好,培养热爱生活的感情。

2、学会生字新词,会用“臵之不理”造句。

3、完成课后练笔。

4、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完成练笔。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条理。

2、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你家中有花吗?谈谈你的感受。

二、检查预习。

1、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

2、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你说说老舍先生为什么要养花?他从中体会到什么乐趣?

三、通过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几段?每一段讲了什么意思?

2、讨论:课文可以分三段。(1)(2—6)(7)

四、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1、“奇花异草”是什么意思?作者养的花草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2、“臵之不理”什么意思?“自生自灭”什么意思?作者“摸着了一些门道”,这些“门道”指什么?

3、作者为什么说他“可得感谢它们”?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因为作者因为养花而受益:有益身心,胜于吃药。

4、全家动员抢救花草时,十分紧张,使人“腰酸腿疼,热汗直流”,你认为作者是在抱怨养花的劳累吗?为什么?

5、什么是“秉烛夜游”?

6、为什么作者“也有伤心的时候”?

7、作者认为养花究竟有哪些乐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2、练习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学习生字。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齐背最后一段。

二、再读课文,概括中心。

1、提出要求: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些部分写了“喜”“笑”?哪些地方写了养花的“忧”“泪”?哪些地方写了养花的“须劳动”“长见识”?

2、自由读课文,讨论。

3、讨论交流。

4、概括中心思想。

三、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怎样安排材料的?

2、讨论交流。(1)文章题目:养花(2)文章中心:作者通过自己的养花实践切身体会到了养花的种种乐趣。(3)材料安排:a、把养花当作一种乐趣。b、具体讲养花的乐趣。c、总结养花的乐趣

四、指导“臵之不理”造句。

五、指导朗读、背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练笔,写一种你喜爱的花草。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

二、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三、检查背诵。

四、明确“练笔”要求。

1、学生自己阅读练笔的题目。

2、讨论。

这次练笔的内容是什么?(写一种自己喜欢的花草。)

练笔有什么要求?

(写一个片断;写出花草的特点;要写出自己喜欢这种花草的原因。)

五、学生写作。

1、分组练说。

2、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六、交流,修改。

14、理想的风筝

教学目标

一.情意目标: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三.认知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2.认识本课5个生字。

重点:了解课文通过哪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

难点: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质疑。1.导言:“风筝”同学们并不陌生,放风筝是许多同学的爱好。今天我们学习“理想的风筝”一课(板书),你有什么疑问吗?2.质疑:如,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样?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二.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学生带着疑问听读思考。

三.学生谈听读后的感想,就读前疑问谈谈各自理解。教师相机介绍作家苏叔阳的一些情况,使学生知道,作者曾遭受过不公正待遇和绝症的折磨,因而对刘老师了解更深,对刘老师的尊敬、怀念更浓、更重。

四.指导自学,合作探究。

1.自学生字新词。2.读“阅读提示”,自学探究。(1)本课“阅读提示”中例举了哪些给自己提出的问题?这些“自问”有什么特点(2)鼓励学生学习“阅读提示”的方法,通过给自己提问题,思考解答学习课文。3.默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掌握文章内容重点。课文的重点部分写的什么内容?(刘老师讲课和课下放风筝这两件事。)

五.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学习课文主体部分。1.自渎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方面自问。如:(1)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写了什么事,每件事写了几层意思?(2)作者写人物用了哪些表达方法?为什么要这样写?作者热爱、尊敬、怀念了刘老师什么?(3)作者为什么不写刘老师左腿残疾的原因?(4)怎样理解课题?

2.按照“自问”自学探究,讨论交流。

(1)指导方法:先找出有关句段;再读那些句段(反复地读,边读边品味);思考并说说对“自问”的理解。(2)点拨、指导,通过群体评议,归纳总结。作者写人物的表达方法:选材是最能表现人物的典型事例;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我”在其中,作者写自己的心情、想法。

六.有感情地朗读、品读。

七.作业:

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本课后的一些收获。

积累运用四

教学目标:学生感受对联巧妙对偶的形式特点,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陶冶。阅读分析《风筝》,把握短文的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

情。能回答文章后面的问题。

第一课时

1、读一读,背一背

1)、读对。佞ning

2)、读懂。

A、读名句,谈理解。

B、你在哪篇课文或课外读物中,在哪部影视剧或其他途径中见到、听到过这些名句,是怎样运用的?

2、赏句。

你喜欢这些句子吗?为什么?

3、过程。

A、个人读、理解。

B、小组互读互评,交流理解。

C、指名回答,全班交流。

4、背句。

A、同桌互背互评。

B、全班齐背。

二、阅读——风筝

1、读文思考:

说说你对“风筝是理想的翅膀”这句话的理解,说说你昨发读懂的。

你读这篇短文,学到了哪些表达方法?

2、过程:

个人阅读思考。

小组交流理解。

指名答、全班交流。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介绍一种家用电器或农机、家具。

1、阅读理解:怎样选择介绍物?怎样介绍?

2、指名回答:

选了解得比较多,感兴趣的哪一种介绍;介绍它的外形、功能、使用方法等;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评议谁说得清楚、具体。

3、组内交流、评议,推荐优秀。

4、各组优秀说,全班评议。

四、巩固练习

把名句抄在“名言佳句本”上。

15、田忌赛马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想出好主意.4、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12自然段,从中领会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想出好主意的道理。

2、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生从孙膑献计中,领会到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想出好主意的道理。

第一课时安排:

1、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介绍两次赛马的经过。

2、懂得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想出好主意的道理。(部分学生有更多启发)

3、有感情朗读课文3—12自然段。能积累一些词语。

篇3:人教版小学第十册全册语文教案汇总

第十二课 奇妙的点彩画

第二课时

第十三课 装饰纹样

第二课时

教学万花筒

一、教学目标

《美术万花筒》是本套教材较有特色的一个栏目。设立本栏目,是为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美术万花筒》中的内容就是以较为浅显的方式来对教材中的共性内容作出一定的解释,便于学生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也能进一步地学习相关内容。

二、教材分析

1.“首页图版说明”是针对首页欣赏祖国优秀传统文化而设置的,它以较简洁的语言概括介绍了首页图版的相关背景知识。“温馨提示”是针对小学生在使用美术工具材料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提出的,并以图片说明的方式,直观地加以引导。“美术常识”是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经常要用到的一些基本的常识和技法,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展示出来。“相关链接”提供的是与本册美术知识学习有关的一些资料,主要是以美学欣赏或美术知识为主。

2.本册“首页图版说明”对中国明清家具作了一个简单的说明,重点介绍了中国家具工艺的发展历史,特别介绍了明式家具的结构、选材和造型艺术风貌。“温馨提示”介绍了画水彩画时应准备的工具和材料,重点提出了掌握水分多少的建议。对初学水彩画的儿童,特别需要告诉他合理使用水量正确方法。同时还提示在绘画中要随时保持笔的干净,这是学习水彩画的关键之一。让每个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美术课与其他学科一个很不同的地方。“美术常识”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详细展示了线条的表现力,使学生能直观地了解和感受线条在美术创作中的特殊作用,学会利用丰富的线条提高自己的造型表现能力。以上这些内容便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尝试的欲望。

三、教学建议

篇4:人教版小学第十册全册语文教案汇总

一、古诗两首

1、《题西林壁》

(1)这首诗是()朝诗人()所写。

(2)诗中“缘”是()的意思。

(3)表示立足点和角度,所得出的结果也是不同的,可以用来表示。

(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2、《游山西村》

(1)这首诗是宋朝爱国诗人()所写。

(2)这首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你觉得从哪两句诗可以感受到这份热情:(),()。

(3)“疑”在诗中的意思是()。

(4)今天老师在上完数学课后,给我们布置了一道“挑战题”。反复思考,却总是找不到正确的解题思路。后来,同桌小华给我做了指点,我换了一种解题思路,很快就解出来了,这真是“,”。

二、要和你的朋友送别了,可引用诗句“,”表达。

三、学了《幸福是什么》一课,你最大的收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外你一定还读了不少的童话故事,写出来几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一句立志的名言。你还搜集到其他的立志名言吗?。

五、能说明观察点和角度在变化,看到的结果也在变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21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容。

七、写出一副描写自然景观的对联: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首诗是_______朝诗人__________写的。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表现朋友深情的千古名句。《游山西村》的作者是______代的________。其中常用来形容绝处逢生意外惊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以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的诗句是《游山西村》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著名诗人_______,“故人西辞黄鹤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唯见长江天际流”。我还在课外学习了送别诗《》,知道其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语言是一种财富,我们要做积累语言的有心人。我们校园的墙壁上处处有语文,写一句你从校园墙壁上积累到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还知道它的主要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小明学习不认真,贪玩,我会用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劝他。

十二、周恩来十二三岁的时候就立下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远大志向,令人佩服。关于这样的立志名言,你肯定也收集了一些,请将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写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三、在本册课文里,我们目睹了被称为()的钱塘江大潮,登上了凝结着古代劳动人民()和()的万里长城;我们为那一块块联结着乡亲们()的搭石而感动;更被台湾青年用无私的爱心架起的()而震撼;周恩来总理小时侯那一句“()”的豪言壮语时时激励着我们;我们更想在这()的世纪里实现更多美好的梦想。

上一篇:中学生作业量的调查问卷下一篇:购房消费市场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