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简爱中女权主义

2024-04-11

论简爱中女权主义(共6篇)

篇1:论简爱中女权主义

论《简爱》中简爱的女性意识

作者:祝娟

单位:博英阳光幼儿园

【摘 要】夏洛蒂•勃朗特最负盛名的一部作品《简爱》出版于1847年。在那个年代,由女性作家创作的以女性作为主角的长篇小说实属难得,更可贵的是作品中体现出的女性独立意识,虽然这种独立意识在强大的社会价值观念的作用下显得有些无助甚至——在极端的情况下——有些病态。但《简爱》的女主人公简爱敢于反抗压迫,要求独立自由,追求平等的精神体现出的强烈的女性意识,使其成为那个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全新的女性。

【关键词】简爱

女性意识

平等

独立

女性意识界定

所谓女性意识,就是指女性对自身作为人,尤其是女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对于男权社会,其表现为拒绝接受男性社会对女性的传统定义,以及对男性权力的质疑和颠覆;同时,又表现为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审视女性心理情感和表达女性生命体验。具体得说:“‘女性意识’指女性的自我意识⋯⋯它主足于女性的‘此在’去感知,体验人生与世界,传达女性的欲望与追求,肯定女性的经验与价值”。19 世纪的英国是“女性小说的时代”。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以其鲜明的女性主义主题创作出超越时代的女主人公简·爱。她既不是“家里的天使”也不是“理想的淑女”,她的桀傲与叛逆显然和时代的主流意识格格不入,却因勇敢的挑战男权控制下的既定秩序,追求女性的独立、平等成为女性文学不朽的经典人物形象。

女性意识在《简爱》中的体现

十九世纪的英国普遍存在的妇女观是什么呢? 当时的思想家约翰·拉斯金在其散文《论女王的花园》中就说, 理想的妇女和理想的家庭与现实的原始森林式的生存竞争互不相容,妇女的地位不是在社会上, 而是在家庭中。按照当时流行的说

法, 就是做“家里的天使。”这就意味着女人必须在家里侍奉丈夫和孩子, 否则就是不合乎“家里的天使”的模式, 也就失去了女人存在的价值。显然, “天使”集中概括了一个男权主义世界里十分荒谬的妇女观。这种观点在十九世纪十分盛行, 就在这种社会背景下, 简·爱却大声宣布“我不是天使, 我就是我自己!”这呼声既是对以男子为中心的英国社会的公开挑战, 也是为捍卫女性人格与尊严的呐喊。若从妇女解放的角度说来,这句铿锵有力的话在当时有名么激进,多么有份量!可以它是打开《简爱》的一把钥匙。

简爱从小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从小寄养在舅母家。寄养家庭里少爷的专横, 小姐的傲慢, 夫人的恶意, 仆人的偏见,都令她感到痛苦不堪,从而产生强烈的反抗意识“不公平!不公平!”这是她的结论。终于在她被她的表哥打得头破血

流之际,她发疯似的和他对打,使尽全力狠狠地揍他一拳,并发泄地叫道:“你这个男孩真是又恶毒又残酷!你像个杀人犯!你像个虐待奴隶的人!你像罗马的皇帝!”她甚至敢于对她残忍的舅母说: “世界上我最恨的人就是你!”

对寄养家庭的反抗导致了简爱被送进劳渥德孤儿院。这是一所以肉体到精神对孩子们进行宗教束缚摧残的所谓慈善机构, 简仍是那样叛逆不驯。她对好友海伦经常受到责骂和鞭打却从不抱怨十分蔑视和愤恨。她奉劝海伦说, 如果自己受鞭打, 便要把那根鞭子夺过来, 当面把它折断, 而且“我们应该狠狠地回击”。“狠狠地回击!”这正是简强烈的反抗精神的写照。简以她顽强的生命力熬过了八年窒息刻板的学校生活, 但她始终念念不忘的是“我向往自由, 我渴望自由”。这都表明了简“不与环境命运相妥协, 勇于反抗斗争, 争取做人的权利的可贵精神, 而这正是当时广大妇女觉醒的标志。”

女性的独立首先在于经济上的独立。在简爱生活的年代,结婚是女子的唯一出路。但在简爱的心目中,经济的独立是她人格独立的支柱,只有在经济独立的基础上,她才觉得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才觉得自己是个实实在在的人。简爱经历了痛苦, 贫穷的童年,但她发奋努力,终于以超群的才华当上了老师,经济上得以自食其力。她对经济上独立自主的要求是强烈的也是贯穿始终的。罗切斯特给她买的昂贵的衣服首饰,都让她一一推掉。她向罗切斯特表示: “不要任何财物,只要一颗没有被大量的恩惠压倒的心”。她永远也受不了“让罗切斯特先生把我打扮得像一个玩偶,每天让金雨淋在我周围"。她执意不放弃家庭教师的工作,而要继续作阿黛勒的家庭教师,用这个挣得我的膳宿费和外加的一年的三十磅。在离开桑菲尔德和她所深爱的男人后, 简用自己的双手和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一份新的生活她承担了圣约翰为他介绍的艰苦工作。为穷人服务,做一名乡村教师。同时,这份工作也给了她很大的精神安慰:她可以自己养活自己,不需要依附任何人!简爱在经济上独立的要求, 并没有使她把金钱作为唯一的目标。简爱在金钱面前,在叔叔的遗产一夜之间由赤贫变为富有的时候, 她立即就把遗产的大部分转赠给她贫穷的表哥表姐。很明显, 作者努力让她的女主人公在经济上独立的用心是良苦。我认为, 遗产的安排并非象许多评论者所说的是“画蛇添足”, 而是恰恰反映了作者已经敏锐地看到, 女性的独立。

首先在于经济的独立。她清楚地懂得, 如果妇女在经济上不能独立, 那么在政治上、婚姻上就没有真正的独立、平等可言, 这个认识无疑是接近真理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只要妇女仍然排除于社会的生产劳动之外而只是从事家庭的私人劳动, 那么妇女的解放, 妇女同男子的平等, 现在和将来都是不可能的。”

按照维多利亚时期妇女的行为规范, 简爱有两大过失:一是向一个男人(罗切斯特)主动表达自己的爱情;二是拒绝另一个男人(圣约翰)的求婚。简爱与男主人翁罗切斯特的爱情波折,使她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当简爱发现自己爱上罗切斯特的时候, 她很清楚地意识到横亘在他们之间的巨大的鸿沟: 罗切斯特出身名门,是上流社会的绅士;她出身卑微,不名一文,只是一个地位与佣人差不多的家庭教师。然而,她并没有因此气馁,或者自我贬低,而是勇敢地向自己!向罗切斯特承认自己的感情。在一场社会地位如此悬殊的爱情当中,表现得不卑不亢。她认为人在精神上都是平等的,这无疑是在等级森严的阶级社会向社会偏见的大胆挑战。“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美貌和一点财富,我就要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在英国小说史上,简是第一位女主人翁,为强烈的感情所驱使,主动地向她爱慕的男主人翁表达爱意,而又如此率真感人!当她为自己不能与罗切斯特结合却仍被留在庄园而感到屈辱时, 她愤然说道: “你认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错了!我的灵魂跟你一样,我的心也和你一样,我们站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 这番有力的自白表明了简一贯遵循的神圣原则一一自重、自尊、自爱。

由于罗切斯特疯妻的存在使他们无法结成夫妻, 于是罗切斯特就决定带简到遥远的地方一起生活, 但简认为自己无异于当一名情妇, 她对自己说:“我关心自己, 我越是孤独, 越是没有朋友, 越是没有支持, 我越尊重自己”。她勇敢地面对厄运的挑战, 作出了离开罗切斯特这一痛苦而又坚决的抉择。这正是她把爱情与人的真正价值紧紧连在一起, 从而使爱情升华到了更高的境界。她的出走, 不仅完满地表现了她的性格, 她的执著追求, 而且是对世俗观念的大胆蔑视。因此, 她的离去, 不是逃避现实, 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选择, 是在争取一个普通女子应有的社会地位的道路上往前迈了一步。

简爱在离开庄园后,流浪荒郊,幸好被牧师圣约翰收留。在圣约翰与简的交往中, 他发现了简的性格中闪出的不平凡的光彩: 她直爽, 单纯, 富有激情,特别是她的能吃苦耐劳和有毅力这一点, 圣约翰认为是适合作一个传教士的妻子的有利条件,所以他向她求婚。但他对简的求婚不是出于爱情,而是上帝的旨意。简虽然佩服圣约翰的献身精神,但他们的爱情观有着截然不同的分歧。她认为圣约翰向她求婚,不是因为爱她,只是要在他在印度的辛苦工作中有一个合适的同事。她一再坚持在爱情婚姻上应该是平等的,应该以爱情为基础而结合,而不应该把妻子当作传教士的一件有用工具。她对圣约翰说: “我鄙视你的爱情观念!我瞧不

起你奉献的这种不真实的感情!是的,圣约翰,你把它奉献出来的时候,我鄙视你!

不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也是不平等的!”

圣约翰对简的求婚,实际上是在宗教的名义下的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招安, 本质上仍然是把女性当作工具,当作附庸,当然被简爱所拒绝。

简爱的女性意识对现代女性的启示

平凡的简·爱虽然相貌普通,出身卑微,然而却拥有一颗金子般善良的心。罗素曾说过:“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善良如空气,没了它,我们的生活无法想象。简·爱的善良除了我们理解的同情心外,更有着超越于普通人之上的无私与宽恕。

在简·爱舅妈里德太太临终时,她陪在身边的那一幕感动了无数读者。从小

说中,我们看到里德太太简直就是简·爱苦难的源头,随着收留她,疼爱她的舅舅里德先生的去世,冷酷无情,虚伪自私的里德太太把简·爱当作佣人一样对待,将她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处处刁难,对这个失去双亲的可怜孩子,不但不给予同情与关爱,反而处处苛责,纵容自己的孩子欺负。更可恨的是,她把简·爱送进了标榜惩罚肉体以拯救灵魂的人间地狱般的慈善学校里,并且在前来接简·爱的布鲁赫尔斯先生面前撒谎怒斥简爱是一个撒谎而讨厌的女孩子。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深深伤害过自己的人,简·爱原谅了。

当这位曾虐待过自己的舅妈临终时,在没人在身边的情况下,她去探望了她,并对她所受的巨大的痛苦产生了怜悯之情,她弯下腰吻了吻她,深情地叫了一声 “舅妈,亲爱的舅妈”并妥善安排了她的后事。简·爱在此的表现,让每一位读者都看到了什么是宽容,什么是善良。马克·吐温曾说过:“紫罗兰把它的香气留

在那踩扁了它的脚踝上。这就是宽恕。”

每个人都会犯错误,都会有意无意伤害别人,也会被别人伤害,如果执著于这些伤害,只会让自己更痛,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也许宽容可以让我们活得更好。寄人篱下,任人驱使的悲惨童年,饱尝了人情冷酷,世态炎凉的滋味,并没有使简·爱变成一个冷酷麻木的女孩,相反,她用一颗善良博大的爱心关爱着身 边的人。简·爱这样一个平凡而圣洁的女子告诉21 世纪的女性们不仅要爱自己,还要去爱家人,爱朋友,爱身边需要帮助的人,甚至是曾经伤害自己的人。只有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中无私的给予,在世俗怨恨中心胸旷达而付出真爱,才称得上 是一个具有高贵品格的形象。

简·爱悲惨的成长历程让她早早明白,只有自己才能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 尊严。她宁可承受孤独,也不愿低三下

四、无视人格地去乞求廉价的怜悯和同情。当仆人告诉她称呼表哥主人时,她勇敢地反问道“: 他怎么是我的主人? 我又不是仆人!”无论是舅母的虐待还是学监的侮辱,无论心灵受到多大的挫伤,她都自尊自爱,像保护生命一样保护自己的人格。

在做罗切斯特养女阿黛勒的家庭教师时,她虽只是一个出身微贱的小姑娘,本应是很容易低声下气,乞求怜悯的。但简·爱却不。在简·爱与男主人公罗切斯特第一次有关礼物的谈话中,罗借养女阿黛勒要礼物的茬口,试探简·爱对他人的施舍和恩赐的态度:是否期望别人的礼物? 简·爱实实在在地答到“: 我说不上来,先生,我对这些东西没有什么经验,一般认为是讨人喜欢的。”罗讥讽

道“: 爱小姐,你不像阿黛勒那么单纯,她一见到我就嚷着要‘礼物’,而你却转弯抹角。”简不露声色说“: 因为我对自己是否配得礼物,不像阿黛勒那么有信心”罗再次为难道“: 啊,别以过分谦虚来搪塞!”简不卑不亢说到“先生,你已经给了我‘礼物’,我很感谢你,赞扬学生的进步,是教师们最向往的酬劳。” 在谈话中,她既不忘家庭教师的身份,又充分表现出作为一个平等个人的自信和自尊。”

简·爱的自尊自爱还表现在当她发现自己爱的人有妻子时,选择了离开。罗切斯特和简·爱相爱后,欢天喜地到教堂准备结婚时,得知罗切斯特早已结婚和 阁楼上藏疯妻的秘密。这一消息使简·爱伤心欲绝,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来之不易的幸福瞬间就要消失了,是去还是留?虽然她深爱着罗切斯特,但她不愿违背道德准则,不愿失去做人的尊严去做罗切斯特的情人。她告诉罗切斯特:“先生,你的妻子还活着,这是早上你自己承认的事实。要是按你的希望同你一起生活,我岂不成了你的情妇。别的说法都是诡辩———是欺骗。”她拒绝了这份不道德的

婚姻,以非凡的自制力,克制了对罗切斯特强烈的爱,毅然离开了庄园。这使我们感受到简·爱独立人格中包涵的平等、自尊的进步爱情观以及她的独立人格的锋芒和魅力。

情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于读者来说,爱情主题是一个最富有人情味、最能引起感情共鸣的主题;对创作者来说,爱情主题是最能展示作者人性力量的主题。简·爱的爱情让读者感到一股强大的、热情优美的、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让读者真切地体会到她的感情历程,读懂了她对爱情与女性独立的诠释,也让读者为她在情感与理智徘徊中作出令人振奋的抉择而喝彩。

简·爱的感情观中主要的一个特点是平等的爱情。罗切斯特虽专横傲慢,但感情真挚强烈,经过骄傲和感情之间长时间的斗争,被简·爱的人格魅力所吸引,深深地爱上了她。简·爱知道这种爱情在当时注重阶级的社会是不可能的,在她以为罗切斯特要与贵族小姐结婚时,她选择离去,而罗切斯特却要求她留下来,这也激发了简爱的表白。“你以为,因为我贫穷,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错了,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跟你一样充实!要是上帝赐

予我一点姿色和充足的财富,我也会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 开你一样。上帝没有这样,可我们的精神是同等的,就如同你跟我经过坟墓,将同样地站在上帝面前。因为我们是平等的!”这段爱情表白,道出了简·爱内心要求人格平等的呼声, 充分表现了她反对以金钱地位为标准的庸俗爱情观,鄙视资

产阶级的门第观念,以大胆的叛逆精神向罗切斯特告白。

其次,在简爱寻求的爱情里,二人在经济上应该是独立的,而不是依附性的。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这一惟物主义理论不仅仅适合阶级范畴,也对男女的社会关系作出了相适应的解释。女性要独立,首先要争取经济上的独立,抛开对男性的物质依赖。所谓“靠诚实的劳动挣得的面包,比不劳而获的面包更香甜。”在她打算嫁给罗切斯特时,她的想法就是:不愿依附于对方,而愿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他带来更多的财产。她拒不接收罗切斯特送给她的钻石戒指、项链和手镯等奢侈礼品。当罗切斯特要她立刻放弃家庭教师的工作时,她拒不认同,而是继续履行家庭教师的职责,她要以自食其力的劳动来保持个人的人格尊严,也维护了自己纯洁高尚的爱情。也正因为这样,简·爱才能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是根据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以血肉之躯同你说话,而是我的灵魂同你的灵魂在对话,就仿佛我们两个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本来就如此。”

简·爱的婚姻观首先表现在她发现罗切斯特已经有妻子后,选择理智地离开。尽管她非常爱罗切斯特,但她知道如果与罗切斯特生活在一起,她将失去尊严,因为她的留下只会使她成为一名情妇。她要的不是这样不纯净的爱情和婚姻。她凭着坚强的毅力,痛苦而坚定地离开了他,去独自谋生。至此,可以看到简· 爱追求自由、平等的婚姻。

反映简·爱婚姻观的另一个例子还体现在她拒绝表哥圣约翰的求婚中。离 开桑费尔德庄园后,简·爱历尽艰辛,最后被里佛斯兄妹收留。兄妹中的哥哥圣 约翰是一个虔诚的传教士,在他打算去印度传教时,他多次向简·爱求婚,但却 不是出于爱情,而是他赏识简·爱的才华和毅力,在他心中婚姻只不过是为自己 取得一位帮手的工具。面对他的求婚,简·爱有过挣扎,但她明白,如果她和圣 约翰在一起就等于抛弃了一半自我,过一种完全克制自己受人支配而且没有真 正爱情的虚伪婚姻的生活。尽管她非常赞赏他献身宗教的精神,感激他对她的 赏识,她还是拒绝与圣约翰缔结没有爱情的婚姻。第二天,她在爱的呼唤下,告 别了圣约翰家,重返桑费尔德,她要到那儿去寻找自己真正的爱情与归宿。在罗 切斯特庄园被烧,眼瞎臂断时,简·爱毅然选择了自己的爱情,待在自己深爱的 人身边,不离不弃,奉献给灾难中几乎绝望的罗切斯特以真诚的爱。她用自己的 行为表明了自己的爱情观,那就是平等自主,真诚奉献。

女作家精心塑造了一个平凡而又很不寻常的家庭女教帅形象,歌颂了把两颗灵魂平等结合在一起的爱情,同时也歌颂了敢于和男权社会顽强斗争的妇女,把维护女性的人格尊严看得高于一切。从表层意义上说,《简爱》的爱情故事是平民女作家站在进步的立场上,对于当时盛行的以金钱、门第、美貌作为交换条件的买卖婚姻的否定。可是从深层内涵看,简爱与罗切斯特的爱情故事中,深藏于其中的意义,是令人震撼的开始觉醒的。19 世纪西方妇女强烈的女性意识,千百年来柔弱可怜、因没有人格的独立而寻求男性保护的女性,在女作家建构的世界里,挺立起来了,她获得了雄伟刚强的力量,不仅得到了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更实现了经济上的自主。简爱这一形象变得高大而不同凡响,她闪现出的强烈的女性意识象暗夜中的火把,为广大妇女点燃了希望之光。

参考文献:

[1]李立新,简析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思潮[J].人文2009(1):127—128.[2]李涛,新历史主义与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3):48—51.[3]苗福光,欧美生态女权主义述评[J].学术论坛2005(10):181—184.[4] 王文惠,简•爱性格的另一面——以女权主义批评解读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2):64—66.[5] 王文惠,《简•爱》男主人公罗切斯特读解[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4(11):86—88.[6] 王文惠,从被压迫者到压迫者——论《简•爱》男主人公罗切斯特兼及相关问题[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6):99—101.[7]王文惠,月亮与火的宗教意象之美——读夏洛蒂•勃朗特之《简•爱》[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3):89—92.

篇2:论简爱中女权主义

论《简爱》中女人在社会上的地位

《简·爱》是一本在全世界都享有名誉的一本小说,有著名的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写的。这本书讲了一个名叫简爱的女生一生的坎坷,最后终于挺过所有困难,收获了自己的爱情。

简爱出生贫苦,在她很小的时候,她的父母就过世了。她从小就被舅母虐待,后来被送到了孤儿院。她生性善良,而且不甘心当时女人在社会中的地位。

在当时的社会中,女人的地位很低。她们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似乎就要低男人一等。但这真的公平吗?虽然现在大家都说男女平等,但还是可以听见很多对女人有偏见的事。家暴,还有一些在农村里生女儿是不吉利的谣言至今还存在。就拿开车的事来说,大家经常可以在报道上看到女司机怎么怎么样。而一但是一个男人开车出事故的话,却从来没有人说“男司机”这个词。这何尝不是一种偏见呢?在一个调查中现实,男人出车祸的次数是女人的三倍!违章的几率更是比女人要高出180%多!再这样一个所谓公平的21世纪男女都无法平等,更何况是当时呢?

在那样的一个环境下,简爱的思想更是脱颖而出。不想其他女人一样,被封建思想所紧紧禁锢住,简爱则是不甘愿自己因性别而受到歧视。她认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人人都是平等的。简爱在舅父舅母家里,经常收到她那些表兄弟的欺负,但她并没有因此屈服,反而在不远的未来站了起来。

这本书与作者的经理是有关联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就曾因为性别而受到歧视。 她有一次将自己写的诗歌给一个诗人看,没想到那人连看都不看,就把她的诗打了回去,并且开口大骂道:“你一个女人不在家相夫教子,反而写诗歌?这是男人才可以做的事情!”夏洛蒂·勃朗特就在那样的重大压力下写出来简爱 。

篇3:论简爱中女权主义

本文以《简爱》中的三个女性角色———海伦、简·爱和伯莎为研究对象,采取女性主义的批评方法,以“女性形象”为本体将这三个人物形象联成“一体中的三面”,旨在揭示出海伦形象和伯莎形象是男权思维模式对于女性审美的两种夸张。这种夸张所造成的错觉把女性扭曲为天渊相殊的两个极端———天使和魔鬼。而在这种非此即彼的扭曲架构中,我们看见了形象鲜活的简·爱。简·爱的精神人格在她历次的成长经历中得以蜕变、升华,用她日趋完美的女性光辉照亮了天使与魔鬼之间的阴影,还原了女性本来的面目,颠覆了男权观念中对于女性偏激化、客体化的审美体系,重建了女性作为独立主体的正常生态。

一男权思维模式下的女性舞台

“男权制就是将男性身体和生活模式视为正式和理想的社会组织形式。”[1]其中,男权的思维模式是男权制中的一个主要构成。它主要体现在一个两极的思维模式,即非此即彼的思考方式,将所有的事物分为黑白两极,而忽略了中间状态。如:阴与阳、主体与客体、理智与情感、善与恶等。同样,在以男权统治为核心的文化体系中对于女性形象的审视和评价主要有两种叙事策略,要么是纯洁的“天使”,要么就是堕落的“魔鬼”。这种男权思维模式在维多利亚时期表现得尤为显著。虽然在这一时期,社会上女性主义的觉醒意识有所表达,但女性仍然难以争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中与男性平等的地位。在当时的社会中,女性整体上还是充当“二等公民”的角色。她们政治地位极低,没有选举权。

随着经济的发展,十九世纪中叶开始,在欧洲开始盛行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关于女性优雅、纯洁、服从的天使形象成了主流文化的共识,并逐渐渗透入人们的意识形态中。受人尊敬的女性形象大多是理想化的,她们被认为是纯洁而高雅、温柔甚至羸弱的,随时需要男性的保护。而男人是历史的创作者,是技术的发明者,是工业革命的推动者,因此被认为理应处于领导者的地位。相比之下,女性生性温柔、秉性被动、精神脆弱,更适合服从男人的安排。[2]而另一方面,“天使”的对立面———“魔鬼”或妖妇的形象也广泛存在于男性思维模式的另一端。例如,不肯顺从、不安分守己、缺少文静娴淑气质的一类女性就被认为和男性社会中对女性的天使理想背道而驰,因此被认为是堕落和邪恶的。

这一时期,女性的被动地位是由文化和社会等多重因素所造成的,由男性主导的社会将女性视为低下的阶层:她们只能通过挑战和改变男性的高等地位的途径来改变自身的低下地位。历史上有许多向统治集团挑战的底层革命,但是只有女性主义是向男权制本身挑战的。[3]简·爱正是挑战这一僵化体系的伟大女性。在《简爱》这部作品中,通过塑造多维的、有血肉的、有思想的生存主体形象,女性生动的内涵被重建,从而颠覆了以往被物化的残缺、单一的形象。

二舞台上的三个女性

为了塑造简·爱丰满、有灵有肉的形象,夏洛蒂·勃朗特可谓匠心别具。除了主人公简·爱外,海伦和伯莎分别扮演了人们传统审美观念中天使和魔鬼的角色。这三个角色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从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三个角色在个人经历上有着惊人的相似性。首先在作品的开头,我们就看到了年幼的简·爱在舅妈家的悲惨遭遇:她曾被鞭打;因为开罪了表哥约翰·里德而被关在黑暗的红房子里,她被捆绑着,寒冷和恐惧让她的身心都备受摧残。海伦·彭斯是简·爱在洛伍德慈善学校里遇到的少年玩伴,也是简·爱儿童时期最要好的朋友。而她也在学校里备受虐待,曾无端被鞭打并当众罚站;而伯莎在婚后不久就被囚禁在桑费尔德府的黑暗阁楼上,常年的与世隔绝使她变得更加疯狂:“它在地上爬着,乍一看,看不清那是什么,是动物,还是人。”[4]不知是出于偶然还是作者的故意安排,对这三位女性动手实施残害行为的角色也都是女性,如虐待简·爱的是她的舅妈里德夫人,虐待海伦的是教师斯卡契尔德小姐,看管伯莎的则是女仆格雷斯·普尔。如果深入作品就会发现,在这些充当打手的女性后面都不无例外地站着一位男性“指挥者”。使简屡受虐待的原因是里德少爷,母亲对他的溺爱使他肆无忌惮,并使简·爱受到了严厉的责罚;鞭打海伦的女教师背后是孤儿院的掌管者布鲁克尔赫斯特先生;而看管伯莎的女仆受雇于罗切斯特先生。通过这些不同的女性角色和其相似的经历以及本质和性别相同的施虐者,夏洛蒂使我们看到了现象之后的本质:一个由男性统治的社会体制是认同男性和以男性为中心的,这个社会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压迫女性。[5]

三女性生命的沉沦和升华

这三个女性不仅在成长经历上具有形似性,而且海伦和伯莎分别出现在简性格成长和完善的不同阶段,这种安排也具有深层的隐喻意义。在作品中,简·爱无论是在身体上还是思想上是不断成长的。在盖茨海德的舅妈家,“简·爱从一个被动的、无性别意识的童年进入了骚乱的青春期。”[6]这种青春期的第一个表现,就是她第一次勇敢反抗欺负她的表哥,使这个充满不公与敌意的里德家族第一次受到了抗议和反击。简·爱的另外一个成长的隐喻表现在她被关进红房子的情节中,屋子里陈设着红色的木床、深红色锦缎帐幔、红色的地毯和台布,还有衣橱、抽屉和首饰盒,这些物象“使得红房子和成熟女性的身体有着密切的联系……简在红房子内被禁止吃饭、游戏并和其他的家庭成员接触,这和北海岛上的部落或爱基斯摩人的少女初潮仪式相似。”[6]这都隐喻了简·爱在身体和思想上的成长。

从进入寄宿学校到18岁离开那里,简开始了另外一段成长经历,这一段时期是简重要的人格和价值观形成时期。好友海伦的出现深深影响着简,是促进简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从海伦身上读者不难看出,这个形象笼罩着维多利亚时期被人们所推崇和理想化了的“天使”的影子。首先,海伦的体质弱小并羸弱。从她在故事中一开始出现就伴随着咳嗽和虚弱的表现;在接下来的瘟疫中她也未能幸免于难,严重的肺病使她成了这场疾病中最孤苦的殉难者。而在那个时代,虚弱和病态常被认为是女性特质的体现,而女性的昏厥被认为是具有贵族气派的高雅,因为它能激起男性的保护欲。其次,海伦的性情是乖巧而平静的。当简在花园中第一次看到她时,别的女孩都在“四处奔跑,做着游戏”,只有海伦安静地在角落里看书;除了安静的阅读之外,海伦还喜欢静静的思考。同时,对于别人的烦恼和忧伤她还是最好的倾听者;她在临死时的表现也平静而安详:“我很快活,简,当你听到他们说我死了的时候,千万不要伤心。我们总有一天都要死的,送我走的疾病是和缓、渐进的。我心里很宁静。”[4]再次,强烈的宗教意识像催眠般不断诱导着海伦的被动顺从。当她在大教室中被当众罚站时,她没有申辩,而是安静地忍受着一切;即使是无辜受罚,她也是“恭恭敬敬地把树枝交给老师”,接受鞭打。当简为她抱不平时,她却说:“最能战胜憎恨的不是暴力,好人应该尽量去爱他们的仇敌,为诅咒他们的人祝福。”[4]这是十分明显的基督教意识的表现。

有这样的一位“天使”相伴左右,简的思维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影响。例如,在目睹海伦当众受辱后,简先是劝她离开学校,但这种建议随即被对方拒绝了;简抱怨老师对海伦的凶狠,海伦却说“一点也没有”,最后简又说:“如果我是你,我会讨厌她的,我会抵制。要是她用那束木条打我,我会从她手里夺过来,当着她的面把它折断。”[4]而海伦却说她就应该耐心忍受。令人欣慰的是,好友海伦的“天使”形象和学校内各种试图把女孩教化得合乎社会规范的清规戒律都没有影响和改变简,反而使她对此产生深思,摆脱了成为“天使”的可能。而作品中海伦的死去也从象征层面上寓意着简摆脱了这条隐忍的道路,拒绝成为“天使”,为日后自身独立人格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长大成人后的简急于摆脱令人窒息的寄宿学校,开始更自由的生活。走入桑费尔德府预示着简的另一段心理成长之旅即将展开。但她与罗切斯特先生的相爱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简由此经历了自卑、等待、怅然若失、希望、幸福直至绝望等复杂的心理体验,使她的女性心智再次得到了发展和成熟。当这个出身贫苦、积极勤奋的女孩看到幸福再次离她远去的事实时,她感到了无比的痛苦和压抑,无奈地感叹道:“我进入了深水之中,洪水把我淹没了。”[4]与此同时,勃朗特还塑造了一个男权制思维下产生的极端的“魔鬼”女性形象———愤怒的报复者伯莎。

伯莎是充满愤恨的。年轻时的她青春动人,是身边无数男人追逐的目标,然而其后她在父亲的包办婚姻安排下嫁给了与她互不了解的罗切斯特。没有爱情的婚姻使伯莎过早凋零,冷漠的丈夫使她对婚姻彻底绝望,整日的酗酒使她的身体和精神逐渐崩溃。在她被医生判定是一个疯子后,她被关在黑暗的阁楼上长达10年之久。伯莎的愤怒是令人窒息的。在周围没有任何人可以与之交流和宣泄的情况下,她会在深夜时发出阵阵低吼,手持烛台,神出鬼没地穿梭于熟睡着的人们的房间中。而且伯莎还用复仇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她个子高大,在作品中多次使用“动物”“狗”“狼”这样的词汇来指代伯莎,而伯莎的行为举止也充分暴露出她的野性。她“似乎在地板上爬着;发出奇怪的、动物似的嗥叫声。”当她与罗切斯特扭打时,“她凶恶地卡住他的脖子,用牙齿去咬他的面颊。”当她被制服并被捆绑时“凶猛地高声尖叫起来。”[4]伯莎的复仇还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她曾试图放火烧死埋葬她爱情和憧憬的罗切斯特,咬伤了对她的婚姻悲剧负有责任的哥哥,恐吓即将替代她位置的简,并最终亲手烧毁了桑费尔德府。

然而简在感情受到欺骗之后,并没有复制这个女人的愤怒与复仇,反而选择清醒而理智地离开,从而为女性人格的完善走出了重要的一步。简也曾陷入愤怒,童年的不幸、少年的屈辱和成年后爱情的绝望都使她产生了强烈的愤怒,但她没有被愤怒所吞噬,而是一次次用理性与平和去面对。当得知里德舅妈这个带给她无数创伤的人病危时,简爱毫不犹豫地前去探望和照顾。当她来到病床前,紧紧握住舅妈的手时,对方却同多年前一样排斥和拒绝她:“把手移开,而且别过脸去”,童年的愤怒又一次充斥了简的内心:“我感到痛苦,进而感到愤怒。像在童年时代一样,我的眼泪涌上来,但我忍住了。”[4]没有了儿时的咄咄逼人,成长了的简最终以包容平静的心态送走了舅妈。而在离开爱人罗切斯特的日子里,简的人格再次得到了升华和完美,她克服了种种来自生活和心理上的磨难,充满爱心地与圣约翰一家和睦相处,在乡村学校做一名教师,认真积极地打理每天的生活。当圣约翰向她求婚时,简遵从内心的召唤,没有丧失判断力,果断地拒绝了这种诱惑。而后,重返桑费尔德府的简最终走进了心灵的成熟阶段,获得了完美的爱情。而伯莎的自毁和灭亡也寓意着简在成长历程中对女性性格可能走向的另一极端做出的规避。

四结语

夏洛蒂·勃朗特通过在《简爱》中所塑造的女人的这三张“面孔”,推出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新女性形象。作者匠心独运地把两张“老面孔”和一张“新面孔”放在一起,使简·爱的新女性形象变得更加一目了然,也解构了男权制中两分的、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海伦的“天使”形象表现的是男权主义对女性的臆想和神化,而伯莎的“魔鬼”形象则是男权主义对女性无情的诅咒和魔化。神与魔都是男权主义审美中受到扭曲的产物,而非女性本身的正常生态,所以在现实的生活中,“天使”必然凋零,“魔鬼”将被毁灭。而简·爱用自身对独立人格的不渝追求和精神生命的持续抗争将自己从神与魔的“苦海中”超度出来,还原了女性的正常人格和本有形象。同时,作品通过对海伦———天使和伯莎———魔鬼两个截然相反的形象的展现来反衬出简·爱的形象,她既不是过于理想化了的“天使”,也不是“恶魔”或者妖妇。“天使与魔鬼”本来就是存在于男权主义者头脑中的错觉和幻影。具有独立意识和反抗精神的简爱不仅不是逆来顺受的“天使”,同时也未因在生活中屡屡受挫折而绝望地沦陷成“恶魔”。她没有被愤怒所吞噬,而是勇敢地面对各种挫折和不幸,清醒地做回了自己。为读者展示了一个成长中的、生动的、多维的女性形象。

海伦和伯莎是对女性的扭曲,简·爱是对女性的还原。作者通过这三个形象巧妙地为我们架构起了男权主义背景下女性的“一体”与“三面”。“天使”与“魔鬼”是男权主义在女性身上投下的两极阴影,反衬出当时女性生存舞台的阴暗。而简·爱身上所焕发的女性光辉正是要驱赶这样的阴暗,照亮女性的这一舞台。

参考文献

[1]Battersby, C.The Phenomenal Woman, Feminist Metaphysis and the Patterns of Identity, Polity Press, 1998:6.

[2]曾亚英.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家庭天使”的内涵和特点[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4) .

[3]李银河.女性主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1.

[4][8][9][10][11][12][13]夏洛蒂·勃朗特.简爱[M].陈小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5]Johnson, A.G.The Gender Knot, Unraveling Our Patriarchal Legacy.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1997:6.

篇4:论简爱中女权主义

关键词:《简爱》;女权意识;觉醒

引言

任何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载入史册并且影响深远,其原因之一,就是这一作品中所富含的当时人的内心的情感与诉求能与大众的情感的共性产生共鸣。这种共鸣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在人类的天空找到久违的温情与渴望。《简爱》就是这么一部作品,从作品问世到现在,已经被转译成数十种文字,传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在世界读者文摘杂志最近的一次读者调查数据显示:在最受读者欢迎的欧美文学作品选集中,《简爱》以高分排名前列。所以,对于这部颇有传奇色彩的小说,很多专家与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本文从小说女主人公的经历入手,探讨其女权意识的觉醒以及对于我们今日社会的女权发展所带来的思考与启示。

一 《简爱》故事梗概

《简爱》从故事构思上,与同时代的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相比算不上是宏伟巨著。故事的人物、情节与环境的烘托都那么平易近人。就是在这么一个简单平实的环境中,我们的女主人公问世了。由于自幼就没有了父母,小简爱在亲戚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她的童年没有棉花糖的味道,有的只是淡淡的苦涩。但是,我们依然从她与飞扬跋扈的少爷的厮打中,看到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革命道理。可是,不幸的是,在简爱生活的时代里,哪里有反抗,后果意味着,哪里将会有更大的压迫。于是,简爱被送进了孤儿院。一个披着上帝圣洁外衣却充满残暴与冰冷的地方。在那里,简爱目睹了好友的惨死,也看透了嬷嬷们的歹毒心肠。但是,也许是天性使然,简爱的内心依然含有善良。尽管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丝出于自卫的倔强。后来,简爱长大成人了,她选择自食其力。于是,在好心人的帮助下,简爱来到一个庄园当家庭教师。在这里,她遇到了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庄主弗罗斯特先生。后来,因为庄主隐瞒了有一个妻子的事实,简爱发表了举世著名的演讲后,愤然离去。可是简爱的内心深处依然对弗罗斯特先生情有独钟。后来,庄园失火,弗罗斯特家產尽毁,自己也变成了一个瞎子。这个时候,简爱选择重新回到弗罗斯特身边。他们很快有了自己心爱的宝贝,小弗罗斯特。弗罗斯特先生也在简爱的悉心照料下,视力也逐渐恢复。从此,简爱与弗罗斯特先生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二 简爱的女权意识的觉醒

女权意识是19世纪以来,整个世界关注的重点。欧美国家曾经发生过轰轰烈烈的女权主义运动。这场运动对于提高女性在社会家庭中的地位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一直以来,女性从莎士比亚的诗歌中,就是以弱者的名字存在的。这一点在中国的传统以儒家为代表的文化之中依然有着非常根深蒂固的观念。那么在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简爱》以其鲜明的女性主义主题,掀起了一场女权主义的革命,19世纪也被后人评价为:女性小说的时代。那么,小说的主人公,简爱的女权意识是如何觉醒和体现的呢?

首先,女权意识来源于压迫的生存环境。人和任何动物相比,虽然在智商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但是,在生存的本能方面,人与动物是存在很大的共同之处的,那就是,要活下来。简爱的生世很让人怜惜。没有父母的爱,就如台湾一首非常流行的歌曲所唱得一样:世上只有妈妈好,没有妈妈的孩子像棵草。简爱就是没有妈的孩子,可是面对上帝对她的抛弃,她并没有屈服于命运,而是选择了与命运做抗争。在寄养在亲戚家的时候,她被骄傲的大少爷欺负,她并没有一味的忍让与退缩,而是用拳头证明自己也是一个人。当在孤儿院被院长刁难的时候,她用聪明和智慧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当在弗罗斯特先生家当家庭教师时,面对心上人的冷漠与骄傲,她并没有投怀送抱,用尊严换取廉价的同情。相反的,她用掷地有声的声音:我是一个人,我也有这高贵的灵魂,在平庸的容貌面前,我也是有自己的尊严的人。如果,有一天,上帝赐我天仙般的美貌,我也会让你舍不得我,就像此刻我舍不得你一样。所以,正是,在压迫的生存环境中,简爱的女权意识,由最初的一种冲动,慢慢得发展为一种情感,一种坚如磐石的信念,这一信念,伴随着简爱走过生命道路上的艰难险阻,鲜花陷阱,一步一步走到自己的春天里。

其次,简爱的女权意识体现在对物质的理性。简爱生活在一个凄苦的家庭环境中。吃不饱,穿不暖对简爱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可是,简爱,践行着一个中国古代的名言:人穷,志不穷。所以,在简爱做家庭教师与弗罗斯特先生相爱后,弗罗斯特送给她很多价值不菲的金银珠宝,可是简爱婉言拒绝了,甚至简爱一人拿着作为一个家庭教师的微薄收入。这种行为的背后,蕴藏着简爱强大的内心力量。那就是:我要依靠自己而活。尽管,简爱只要稍微示弱,就会有享用不尽的荣华。可是自小练就的尊严与自强让简爱明白一个简单却让很多当代女性所欠缺的一个常识。那就是:爱情不可以买卖,更不可以交换。一个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爱情大厦,是经不起岁月的风吹雨打的。所以,简爱在获得一大笔家族的遗产之后,并没有像别人所认为的那样,变成一个贵妇人。而是依然遵循自己内心的呼唤,来到了自己的心爱的弗罗斯特先生面前,用女性特有的勇敢与仁爱去抚平弗罗斯特内心的伤痛。其实所谓的女权主义精神,或者说是女权思想意识的觉醒,笔者认为就是女性追求自身经济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独立的过程。在整个社会中,由于男女分工的不同,看似是男士在社会中的地位与贡献更大一点。但是,我们依然会看到,在社会中依然有像简爱这样的女性,不畏强权,不屈服命运,只为追求和捍卫自己内心的那片属于自己的后花园。也许,用当下的语言,她们会被称为“女汉子”,但就是这么一种,或者女汉子,在某种程度上撑起了社会的半边天。

最后,简爱的女权意识体现在对爱情的选择。爱情是简爱女权意识觉醒的爆发点也是全文的高潮所在。因为在19世纪的英国,更多的女性在择偶,选择自己的另一半,这么一个人生大事面前并没有太多的主动权。所以,简爱在爱情与婚姻的选择体现了这种女权意识的觉醒。简爱爱上了一个社会地位,经济地位都比她高出很多的弗罗斯特先生。可是由于秉承着对爱情的无比信仰,简爱并没有显示出任何的自卑与怯懦。相反的是,简爱用勇气与坚定的行为证明了在真爱面前,一切都是无力的。唯有真爱才能赢得地久天长。当然,在小说中,作者也安排了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去追求简爱。在从庄园离开后,简爱也曾经尝试去接纳他。可是,当基督徒丑恶的嘴脸被揭开后,简爱选择为爱情出走。这种为自己爱情负责的精神值得我们今天的每位女性去追求。如果爱,请真爱。如果爱,请不要走开。

结语

女权意识在19世纪开始在《简爱》这部小说的风靡后觉醒,并且携风雷之势席卷全球。一时间,女性作为新人类贡献者的身份重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时过百年,虽然人物已经随历史的云烟逐渐消散,但是,简爱作为女性意识觉醒的代表,一直在影响并激励着我们的女权运动的发展。社会离不开男性与女性,就好似上帝创造了亚当与夏娃一样。我们相信:当有一天,女权意识不再作为一个新生名词在坊间流传时,我们社会的进步与和谐也就指日可待了。

参考文献

[1] 王晓霞. 从女权主义的视角解读《简爱》[J]. 海外英语. 2010(05)

[2] 董菊. 自卑——自强——自信——解析《简·爱》的人物性格[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09(01)

篇5:简爱的女权主义思想试析

内容摘要:

夏洛蒂在《简爱》中塑造的女主人公简爱,她敢爱敢恨、敢作敢当、反抗着社会的不公,追求者平等、自尊、自强,成为传统女性叛逆者的化身。简爱不幸的童年和学校寄宿生活一直被鄙视、嘲讽、毒打所包围,但是她没有被这些所吓到,反而激发起了她对这些丑陋人的嫉恨,她要反抗,要平等,要自尊。该文以结合夏洛蒂的经历及作品《简爱》的故事情节,浅析《简爱》中的女权主义思想。关键词:女权主义 爱情 男女平等 经济独立 自我价值

正文:

《简爱》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成功之作,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文学作品。女权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思潮在西方有着漫长的历史。艾略特·伍尔夫、西蒙·波夫瓦等都是著名的女权主义理论家。女权主义的核心是抗议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奴役,强调女性应有和男性平等的权利和地位,呼吁女性不应受制于男性社会,应有其自身的价值。颠覆男权社会的不合理性,确立和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是女权主义奋斗的目标。

简爱以经济独立为基础,以自尊自爱为人生支柱,走了一条自己为自己铺就的人生道路,表现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展现了女性的情感与自我。她从追求理想爱情开始,逐渐转向对男女平等地位的要求,再深入到对女性自我价值的认证与追求,彰显了强烈的女权主义思想。

一、夏洛蒂的女权主义思想首先表现在爱情的追求上。她反对传统的婚姻观,追求理想的爱情。传统的婚姻跟爱情大都没有太多的关系,妇女把嫁人当作衣食之计和终身经营的职业。财富和社会地位成为衡量婚姻的唯一标准,因此为了利益而结合的婚姻比比皆是,许多少女人生的唯一目标就是投机经营,攀上一门有利可图的亲事。无数的功利婚姻造就一对对怨偶。夏洛蒂通过切身感受和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深刻理解,认为这是女性可悲的堕落,并对传统的婚姻给予强烈的鄙视。她提出婚姻应以爱情为基础,真正的爱情不取决于任何外在的条件,是男女双方心灵的契合和精神的交融。她把对两性之爱的理解上升到了精神追求的崇高层次,也表达了自己对心中理想爱情的渴求。

在小说中,简爱与罗切斯特的爱情没有落入传统的俗套。既不是男性对女性的征服,也不是女性对男性的诱惑。它超越了年龄、姿色、财富门第的世俗层次,是精神上的平等和相互吸引。简爱没有花容月貌,她矮小、瘦弱、低微,但她却凭借着卓异的人格力量发出灼灼光华,把美丽富有的贵族小姐逐出爱情竞技场,突显了内在美不可抗拒的力量。简从不把取悦男主人作为自己跨入上流社会的阶梯。面对罗切斯特的居高临下,她不卑不亢,从容大方,谈话中直言不讳,不察言观色迎合主人的意图,也不为讨好主人而作违心的回答。她深刻的思想和优秀的品格深深吸引了罗切斯特,并与之产生了强烈的思想共鸣。早年的罗切斯特是金钱婚姻的受害者,在情感上饱受挫折,曾在流浪中寻找安宁,在放荡中寻找快乐,结果只能是更加的空虚和绝望。简像一股清新的风,拂过他伤痕累累的心灵,简巨大的精神炬火和灵魂力量点燃了他的生命之烛,崇高和纯洁的情感在他心中复活与再生。对于简爱而言,吸引她的不是罗切斯特的财富和显赫门第,而是他的真诚、友好、坦率、放弃贵族偏见的平等作风和对金钱社会世俗观念的蔑视,与简在思想认识上高度的统一。

简坚信自己与罗切斯特的精神平等和相通,所以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也表现出一往无前的勇气。她敢于蔑视英格拉姆小姐高贵美丽外表下的浅薄与低俗,勇敢地向罗切斯特说出“你娶了一个配不上你的人,我不相信你真正爱她”。她那句经典的人格宣言打动了无数的知识女性,“你以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吗?----我们站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对爱情的追求发自内心的平等,并带有宗教般的虔诚。这虽然是她经历了痛苦的挣扎所发出的呐喊,但它的圣洁高尚足以让当时虚伪的世俗社会深深的震撼。在小说的结尾,一场大火,使得桑沧巨变,罗切斯特变得一贫如洗,又瞎又残,而此时已成为富家女的简爱却义无反顾的回到了他的身边。男女双方年龄的差距,地位的悬殊,甚至身体的缺陷,都被 高尚而深邃的感情所超越,被异乎寻常的心灵契合所升华了。

在人物塑造上,作者还突破了传统的艺术模式。简爱是英国小说史上第一位不借容貌赢得男性喜爱的女主人公,而罗切斯特既非英雄亦非完人,而是一位难看又有过放荡生活经历的人。在女权主义看来,出卖姿色的爱情是女性的拍卖,英雄崇拜的爱情是女性的臣服,只有精神和灵魂的两相呼应与吸引才是男女平等的真正爱情。可见夏洛蒂对爱情的见解已具有女权主义的高度。

二、夏洛蒂的女权主义思想 又表现在反对传统的角色定位,追求男女平等上。

夏洛蒂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并未仅仅停留在爱情婚姻的基础上,而是转向更深一步的探索。

作者所处的时代是维多利亚时的英国。当时虽然实行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不少处于小资产阶级范畴的女性有幸受过文化教育,但妇女在社会上的地位并没有改善,远远没有获得平等的权利。女性还是很少参加社会工作,过着依附于男性的封闭式家庭生活。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充斥着“家庭天使”一类的女性,她们温柔、顺从、美丽、勤劳,是当时的男性作家们按照自己意愿塑造的理想女性形象。这些作家们普遍认为女性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良好的妇德,家庭生活才是妇女最合适的天地。他们要求女性以侍奉男人、操持家务为己任,把自己全部的身心都奉献给自己的丈夫、孩子、及亲人。生活空间的狭小,精神上的空虚与压抑,使得“家庭天使”们已成为男子的附庸、家庭的奴隶、生育的工具。夏洛蒂以其自己的切身感受和敏锐的观察力关注着当时妇女的悲剧命运,大胆地对男权社会强加给女性的卑微定位以狠狠的回击。她有意拉大简爱与“家庭天使”之间的差距,出现在读者眼前的简爱既没有美丽的外表,也没有温顺的性情,而且个性极强,对社会充满了反叛的激情。她从不刻意装饰自己,甚至“还没有使女穿戴的一半那么漂亮。”当罗切斯特要用绸缎、花边、玫瑰、珠宝把她包装起来时,她提出了强烈的抗议。罗切斯特总想照自己的意愿把简打造成世人眼中的“美人”,试图培养简温柔顺从的“天使”美德。其实男性对女性服饰装扮的关注背后无非是男权社会对女性形象千古不变的追求,而男性对女性温顺性情的标榜则更能暴露他们希望助长女性性格中卑微特征的自私。因此追求平等的简爱大声疾呼:“我不是天使,我是我自己”,表达了她对男权社会最强烈的抗议。她不再承认传统女性的“美德”,不肯再扮演传统女性的角色,认为“女人一般被认为是极其安静的,可是女人也和男人一样有感觉,她们像她们的兄弟作学问时一样,需要运用她们的才能,需要一个努力的场地;她们受到过于严峻的束缚、过于绝对的停滞会感到痛苦。”女性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家庭生活的狭小空间,安分守己的充当“家庭天使”。针对这一点,恩格斯也曾指出“只要妇女仍然被排斥在社会生产劳动之外,而且限于从事家庭的私人劳动,那么妇女的解放,妇女同男子的平等,现在与将来都是不可能的。”从小说对传统美的否定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内在美深刻而独道的认识。因为女性在未走出家庭之前,“花容月貌”是衡量其价值的唯一标准。只有女性走出家庭,从事社会工作,才华才能被体现,内在美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女性也只有参与社会劳动,取得相应的报酬,才能够自食其力,才不会为了生存而屈附于男性。妇女的经济地位决定了她的社会地位,要实现男女平等的核心就是要实现经济的独立,这也恰恰是简苦苦坚守的原则。即使在她濒临死亡的时候,简也没有放弃这种意识,教师的职位一直是她经济独立的保障,桑菲尔德府是她经济独立意识体现最强烈的地方。面对成为庄园女主人后得到的丰厚物质财富,简依然坚持担任阿黛尔的家庭教师,用自己的酬劳换得自己的食宿费,自食其力得过着简朴的生活。简拒绝婚后被丈夫供养,不愿接受他对未来生活种种美好的设计。她认为心安理得的不劳而获,会使自己降至男性目光的海平面之下,失去了与丈夫平等的地位,所以任何物质的馈赠都使她烦恼。也正是因为简经济上的独立,所以她敢于向罗切斯特发出:“我们是平等的!”宣言。尽管在物质上他们一个贫穷,一个富有,但在社会心理上他们是两个相对独立的个体,他们经济自主,人格平等。在简爱的眼中,诚实劳动换来的面包永远要比不劳而获得来的香甜。

著名的女权主义理论家西蒙·波夫瓦在《第二性》中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她认为“在社会历史中,男性处于主导和决定地位,女性处于被主导和被决定地位,关键在于女性经济不能自立,这是极其重要的原因”。女性要解放,“首先要完成女人经济地位的演变”。因为经济依附,女性只能封闭于家庭,而使女人注定成为附庸的祸根就在于她没有可能做任何事,所以摆脱低下的地位,就必须走经济独立的道路。“女性通过有报酬的职业可以极大地跨越同男性的距离,而女性要真正实现经济独立并不容易。女性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又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每一种事物都在诱惑她走容易走的道路。”如果贪图安逸,女性就会堕入“附属”的生活。简爱的辛酸历程正说明了这一点,夏洛蒂的良苦用心也正在于此。小说对经济因素决定妇女社会地位的揭示,表明了作者为妇女解放,为争取与男性平等的地位所做出的努力。同时作者也为全天下受到不平等待遇的妇女指出了一条明确的出路,那就是:千千万万受过教育的女性只有像简爱一样自食其力,不依附他人,才能赢得社会的尊重和热爱,也才能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从这层意义上讲,夏洛蒂无疑是女权主义者的先驱。

三、夏洛蒂的女权主义思想还表现在自我认证与自我价值追求上。

简爱对女性作为社会人的角色认证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追求是在一次次地反抗中得以升华的。

小说在表现生存意义和价值取向上实际已经超出对“男女平等”的要求,而达到通过反抗来证实自我、维护自我、表现自我,从而实现人生价值的更高层次的思想境界。

简爱在幼年时代每天面对的是少爷的专横、小姐的无礼、夫人的厌恶、女仆的歧视,尽管她每天小心翼翼,循规蹈矩,但还总是无故挨打受骂。简觉得自己做为一个真真实实存在的人,却没有人顾及自己的感受,也没人为自己申张正义,为此她不顾一切的进行反击,为了要求公平合理的待遇。看似弱小的她在一次次非理性的、暴虐的、没有怜惜的威胁面前,经受了恐怖、憎恨、绝望,却依然坚强。在洛伍德学校,女学生们被强制剪掉长发,穿最粗、最丑陋的衣服,吃不饱、穿不暖,没有足够的休息时间,甚至受到非人的体罚。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简没有屈服,也没有顺从,对于不公正的惩罚,表现的正气凛然、傲骨铮铮。并且,简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以无可挑剔的成绩成为该学校的一名教师,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简爱的自强不息和蓬勃向上的生命力体现了生存的价值及生命的意义。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说明了她对人生真谛的探索,除了精神平等和心灵契合的爱情外,还有对崇高事业的追求和对人生价值及意义的探索。她通过一系列的超越性的行动实现了她生存的价值。正如波夫瓦所阐述的“女性的真正解放应当也必将在女性通过超越性的行动实现她的真实的存在价值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四、夏洛蒂的女权主义思想还表现在她的思想局限性上。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简爱》的反传统性受到质疑,更有一些女权主义批评家们认为《简爱》不仅没有对传统观念进行冲击,还顺从了传统文化,甚至是传统制度的维护者。

“知人论世”是文学研究的一贯方法。我们应从作家的生活时代和生活经历来整体把握作品,任何极端的定论都是不正确的。夏洛蒂由于身处的时代和环境的制约,肯定有其无法逾越的束缚和障碍。作者虽有对男权统治的不满和反抗,但毕竟接受的是男权文化的教育。因此叛逆与从俗的矛盾造成了她思想的局限。

首先,简爱始终存有精神平等和物质平等间的困惑,她主张精神平等,但对建立在精神平等上的爱情始终抱有疑虑,感到不安。她反对建立在世俗物质基础上爱情,但又不能释怀,所以无法快乐而幸福的拥抱爱情。简爱拒绝接受罗切斯特一切金银珠宝的馈赠,小心翼翼的维护着自己的尊严,不愿罗切斯特以“救世主”的姿态对待自己,觉得“像苏丹在充满幸福与温情的时刻赐给那些用金子和宝石抬高起来的奴隶时的微笑”。婚前的日子,她的情绪中透着不安、抵触,弥漫着淡淡的恐惧感,总怀疑是哪个地方出了问题,不相信这是真的,“像这样的命运会落在我的头上,那真是神话,真是幻想”。她还在不安中祈祷“要是我能有很小的一点儿独立财产,那将是一种安慰”。这些正说明了简对世俗的平等既敏感又在意。其次,简爱既坚持爱情至高无上,又屈从于传统法律条文对婚姻的定位,宁可牺牲自己的爱情,也不愿意向所谓的“法定婚姻”挑战,把名节看得比爱情更重要,暴露出其在男权文化里顺从的一面,也体现了她性格中的保守和对名份的过分重视。最后,要不是一场大火使疯女人葬身火海,为简爱与罗切斯特的结合扫清了障碍,那么简爱将永远无法超越心中名节观念的藩篱,与罗切斯特失之交臂,带着永远无法磨灭的痛苦,教书终其一生,至死仍念念不忘罗切斯特。这种下场,将与《廊桥遗梦》中的弗朗西斯卡有点类似。但弗朗西斯卡却有深爱自己的丈夫和一双儿女,她只是由于强烈的家庭责任而没有去寻找自己的真爱,在读者看来会觉得情有可原。人们不是批评弗朗西斯卡的传统与保守,相反的,是欣赏她崇高的家庭责任感和她身上体现的现代女性的坚强。弗朗西斯卡的故事是一曲爱情悲剧,但同时也是西方人重伦理、重家庭责任的写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值得称赞的。与弗朗西斯卡不同,简爱仅看到罗切斯特的疯太太就认定,她与罗切斯特不能相随,从而逃离的做法,则有点盲从于封建旧秩序,她在所谓的法律约束面前完全低头了。针对这点,韩敏中就对此作了批评:“这至高无上的原则其实只是英国改革离婚法之前现存的婚姻戒律,如果开始以反叛形象出现在小说中的简爱此刻成了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守法公民,岂不大大降低了小说的力度?”

最后,简爱是一个有理想的女性。她一直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她的教师生涯明显地从家庭走向了社会,具有鲜明的崇高事业追求的色彩。但她最终又回归了家庭,成了一个以侍奉残疾丈夫为职、对生活境遇心满意足的家庭妇女。她通过丈夫的存在而存在,这依然体现了她作为传统女性的精神归宿。由此看来,简爱对自身价值的追求仍然是茫然的,最终导致她没有逃脱男权文化的世俗巢穴。

从女权主义批评的角度来看,夏洛蒂的女权主义是不彻底的。简爱幸福的充当了“家庭天使”,并发表了著名的“天使”宣言:“我认为自己无比幸福,幸福的难以言传,我完全是我丈夫的生命,他也是我的生命„„”,她对爱情的渴求和对男性的依赖有着“小鸟依人”的非女性独立的意味。虽然她对男性超出了物质上的依赖,但在精神层面上却无法真正因为“自我”而存在。“经济因素在女性发展的演变过程中曾经是并且依旧是根本因素,但女性要想完全改变的命运,还必须摆脱爱情依附”。作者的时代局限造成了作者的目光不能够看得很远。由于夏洛蒂特殊的成长经历,她出生在牧师家庭,受到了严格的传统教育,并且所接触到的几个男性仅有父亲、兄弟和文学教师埃热,使得她对男性始终持有一种崇拜的思想。正像她自己所说:“倘若我有朝一日结婚,我对我的丈夫必须怀着崇拜的感情,且甘愿为他去死”。长期男权文化的影响,造就了她有着严重的男性崇拜,她认为女人最大的幸福源于家庭内部,女人一生似乎也只为爱情而生活,所以简爱的归宿也是作者心中的理想。从这点看,她思想的不彻底性也就不足为怪了。

夏洛蒂的女权主义思想尽管不够完善,但她所表达的对妇女解放的追求和向往,是具有积极和进步意义的,她是开女性解放浪潮的先锋人物,也为以后轰轰烈烈的女权主义运动提供了不尽的话题。

参考文献:

1、韩敏中《坐在窗台上的女人》,外国文学评论,1991年1期。

2、王珂《平权与霸权》,青海社会科学报2001年第6期。

3、高文斌《维多利亚时代女性文学的范本》,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1期。

4、[英]夏洛蒂·勃朗特著:《简爱》,凌雯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5、《圣经》,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联合出版社1981年版。

6、[英]玛丽·伊格尔顿著:《女权主义文学理论》,胡敏 陈映霞 林树明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7、[英]柯文垂·帕特摩尔著:《家里的天使》中国社科出版社1983年版。

8、[英]盖斯凯尔夫人著:《夏洛蒂·勃朗特传》,北京团结出版社2000年第1版。

篇6:论简爱中女权主义

【摘要】19世纪,英国文学界涌现出一批女作家,《简爱》和《傲慢与偏见》这两部在英国文学史上极具代表性的小说分别是由两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英国现实主义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和简·奥斯汀所写。这两部名著作为同一时代的产物,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也有不同。本文就是通过对比这两个作品,来剖析二者的异同,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内容。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简爱、伊丽莎白、个性、女权、经济独立、婚姻观。

一、作品简介及写作背景。

《简爱》出版于1847年,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小说描写孤女简爱幼时受到舅母的虐待,被送到寄宿学校。从严厉残暴的学校毕业后,她到桑菲尔德府当家庭教师,并与主人罗切斯特相爱。但在婚礼当天简爱得知罗切斯特有一个疯妻子,她不愿成为情妇,于是毅然离开了罗切斯特。故事的最后,罗切斯特因为一场大火导致残疾,简爱认为她和罗切斯特已经平等,于是缔结了幸福的婚姻。《傲慢与偏见》出版于1813年,其作者简·奥斯汀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时期杰出的女作家。这部小说讲述班纳特太太5个女儿出嫁的故事。文中中心主人公是中产阶级青年达西和伊丽莎白。达西傲慢,却向伊丽莎白求婚。伊丽莎白有偏见,认为达西破坏姐姐的婚姻,却爱着达西。最后男女主人公各自克服自己的傲慢与偏见,结合到一起。

两部著作的作者都是生活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女性作家,她们的作品里都反映了那个时期英国女性的生活状况。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极其低下,深受男权社会的压抑,女性必须依附于男性,在经济上不能独立。在这种生存状况下的女子有许多无奈和不满,有不少女性不甘于过这种生活,奋起反抗,伊丽莎白·班纳特和简爱这两个个性鲜明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这种反抗精神。

二、女权主义中相同的一面。

《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是班纳特家的二小姐,相比她的三个姐妹,她聪明独立,对事物有自己独到的判断力。在当时女权被碾压的男权主义社会中,伊丽莎白少了一些作为小姐的含蓄,相反,她在各种场合中都语言活泼,言谈机智幽默,正是因为伊丽莎白睿智的言谈,才使得傲慢的达西最后爱上了她。伊丽莎白鲜明的性格特点体现了女性追求平等的向往,昭示了不同与当时时代的女性意识和人性内涵,奥斯汀通过这一形象反映了女性应该具备自我认识的能力,追求知识的理想。伊丽莎白虽然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当时的婚姻制度,但是她敢于挑战当时的传统,极其重视自己在婚姻中的地位,不甘于做男人的附属品,认为婚姻双方当无门户之见,要平等相待。

《简爱》的主人公简爱寄居在舅母家时的悲惨童年让读者初步了解她反抗性格和捍卫独立人格的精神起点。与当时的女性不同,简爱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平等。作者笔下的简爱长相平庸,而且是当时社会上地位极其低下的家庭教师,但是简爱却没有因为这些原因而感到自卑,她始终坚信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当她发现自己爱上了主人罗切斯特时,她没有过多的退缩,反而是大胆地去爱,去追求一份精神上平等的爱情。

伊丽莎白和简爱都追求的是地位平等、独立自主,坚决不成为男人的附属品。她们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勇于表达女性的主体意识和地位,反映了那个时代女性追求自由的最高呼声。

三、女权主义中不同的一面。

《傲慢与偏见》的中心主题是爱情与婚姻。小说探讨了妇女的出路:缔结一门好婚姻来达到自己的理想追求。小说的婚姻观是,为了财产和地位的婚姻是错误的,结婚不考虑财产也是愚蠢的。什么事情都可以随便,没有爱情千万不要结婚。简·奥斯汀强调经济状况对妇女爱情和婚姻的制约,她认为婚姻和金钱相互关联、密不可分。伊丽莎白虽然向往婚姻以爱情为基础,但依然没有完全脱离父权思想下的恋爱模式。总之,《傲慢与偏见》中虽然表现了强烈的女权主义,但是女性一定程度上还是受到了金钱的制约,女性并未能完完全全地成为独立的个体。

相反,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中强调的是婚姻必须建立在精神、灵魂平等的基础上。夏洛蒂探讨了妇女的出路在于寻求工作以维持自己的经济独立和人格独立。简爱坚持要在经济独立的基础上,进一步为妇女要求感情独立,即性独立。这在当时是一种革命要求。与《傲慢与偏见》相比,《简爱》不仅仅是追求个性的独立,还有的是经济独立,就是跳离了经济条件对女性的束缚,比《傲慢与偏见》更进了一步。

伊丽莎白表现为朦胧的无意识的反抗意识,但是简爱体现出有意识的反抗,追求平等自由的女权思想。

上一篇:数学背景知识资源下一篇:施工技术交底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