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田镇中小学课改实施

2024-04-18

鸭田镇中小学课改实施(共9篇)

篇1:鸭田镇中小学课改实施

鸭田镇渭溪小学扶贫帮困方案

在这充满希望的日子里,我们全体师生又迎来了崭新的一期,新的一期孕育着新的希望。然而,依然有那么几个孩子因为家庭生活拮据而产生忧虑不能安心读书。为了使这些孩子真正走出心灵的阴影,快乐地生活、学习,现制定扶贫帮困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自觉践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切实开展实施扶贫助学活动,切实解决他们就学困难问题,实现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同时为了营造仁爱、和谐的校园环境,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心学校、关心社会的责任意识。

二、奋斗目标:

为学生解决后顾之忧,以便使他们安心学习,提高学习成绩,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并用自己的爱心回馈社会。

三、具体措施:

1、措施实施得力,工作细致周到

为真正帮助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在学期伊始,对班级所在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摸底建立贫困生档案。

2、争取各方力量,拓展助学途径

在救助贫困生的问题上,针对不同的资助对象,采取

不同的资助方法。对那些品学兼优的贫困生,主要通过奖励的形式提供经济援助。

3、开展献爱心捐款活动

本学年,继续发动全体学生开展“一帮一”互助活动,贫困学生捐款活动、三月弘扬民族精神月活动等。

扶贫帮困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寒门学子的未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创建,任重而道远,力求在各级部门的领导下,在社会热心人士的帮助下,将这项工作做得更完善,让每一位同学都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社会的关爱。

鸭田镇渭溪小学

2016年3月

篇2:鸭田镇中小学课改实施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办学思想上:以质量为核心,以德育为首位;以教研为抓手,以课程为阵地。管理上:以校本管理为原则,以制度建设为核心,以情感管理为动力。狠抓教师队伍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努力打造绿色、平安、优质、和谐校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一、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1、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杜郎口课堂教学模式在全镇全面推开,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活动,进一步丰富教师的课改理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坚持每学期开展一次教学观摩制度,组织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和支教教师上示范课,注意培养好课改典型,做到及时推广。

2、落实学校音体美教学要求,以提高学生艺术审美素养为重点,深化改革、创新教育教学和活动机制,推动音体美教育工作巩固创新发展。在学校中大力开展积极健康的音体美活动,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再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高雅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结合课改,推进音体美类校本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3、重视学生管理。首先要狠抓学生的养成教育,认真组织开展全镇中小学生“十个一”活动:每天帮父母做一点家务。每天锻炼一小时。每天写一篇日记。每天写一页钢笔正楷字。每天读一篇好文章。每周学唱一首健康歌曲。每月观看一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每学期高

质量地参与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每学期精读一本优秀课外书。每学年每位学生培养或发展一项爱好、特长。各校要将《中小学生守则》及《中小学生一日常规》张贴上墙,组织学习,并以此作为学生的行动准则,真正把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认真做好控辍保学工作。继续落实“三包”目标责任制,广大教师要用爱温暖每一个学生,关注特困生的学习生活,让他们留得住,学得好。各中小学要认真执行市、县关于学籍管理的规定,严把招生、转学、休学等关口,维护学籍的严肃性

二、加强德育工作

1、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政策,面向全体学生,执行课程标准,执行德育工作计划,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团队建设,树立“不成才要成人”的学生管理理念。

2、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8号文件精神,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积极开展德育系列主题教育,扎实进行日常行为养成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牢固树立“德育人人,人人育德”意识,加快学校德育队伍建设,提高班主任队伍工作能力和学科教师育人能力,提升学校德育工作水平。积极开发地方德育资源,倡导生活德育,开展德育评价研究,形成激励机制,引导学生人人成人。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重视环境育人,创设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发挥校园文化的核心和引导作用,净化学生心灵。

三、实施名师战略,强化队伍建设

1、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师德教育活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建立健全教师职业道德的考核制度。

2、壮大优秀教师师资群体。实施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计划,建立面向全体、重点培养、动态管理、不断优化的骨干教师选拔、培养和竞争激励机制,推出一批有影响的教师,带动全镇教师队伍整体提高。利用教研和培训等形式,重点解决英语等学科教师力量薄弱的问题。

3、强化教师队伍管理。严格用人用工制度,提高办学效益。建立健全教师激励机制、交流机制和保障机制,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促进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

四、加强财务管理

1、切实做好稳定工作,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建立、规范和完善教育收费的长效机制,推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努力解决好社会关心的教育热点问题,主动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和批评,争取人民群众对教育事业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2、加强经费管理,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对财政划拨的办公费、公用经费实行集中管理,统一核算,在确保教育教学经费的同时,改善办公条件。

3、争取资金加大部分学校危房改造力度,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五、优化办学环境,创建平安、文明、和谐校园

1、积极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全面落实安全、健康、文明、和谐的总体要求,以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为核心,以加强学校安全卫生设施建设为重点,以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为载体,抓好规章制度建设、安全卫生设施建设,提高学校安全工作管理水平。开展中小学安全教育教育日宣传教育活动,做好学校综合治理工作,不断提高学校安全管理水平,增强师生的安全感。

2、强化法制、安全和健康教育。把对师生的法制、安全和健康教育纳入教学内容,使广大师生员工的法制观念、安全防范能力、卫生保健意识、自我保护和心理调节能力进一步加强。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和社会有关部门的作用,落实学校门卫制度,严防重大刑事案件和重大治安事故发生。

3、继续加强学校周边环境整治,坚决打击侵害师生权益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坚决取缔和清理整顿校园周边非法经营的网吧和无证经营的摊点;坚决整顿校园及周边的交通秩序,努力维护学校、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和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4、重视校园和班级环境文化建设,力争使校园环境做到“四化”,即:净化、绿化、美化、教育化,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想方设法增加投入,以便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改善教师的办公条件。深入开展“绿色学校”创建工作,增强中小学生环保意识。

鸭田镇中心学校

篇3:农村小学如何实施数学新课改

一、加强新理念学习, 提高认识水平

新的《义务教育法》对于实施新课程、推行素质教育做出明确要求:“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面向全体学生, 教书育人, 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体教师必须在教学工作中认真学习新课改理念并且贯彻执行。同时, 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改革并不是对传统教育的全盘否定, 而是在继承传统教育合理部分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因此, 全体农村小学数学教师, 在新课改过程中更应该辩证地看待和处理传统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方法, 深入学习, 不断提高认识, 提高自身素质, 从而稳步推进农村新课程改革。

二、注重课堂教学过程, 将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1、在教学过程中, 落实“三维目标”。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一是在备课阶段加强对目标的研究。要能够将数学学科的总目标和学期教学目标细化为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目标, 并从目标的育人功能出发, 去选择实现目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二是处理好“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中, 我们应该牢固树立课程与结果并重的意识, 并在教学活动中努力促成各个目标之间的协调统一与相互促进。

2、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一是要联系生活实际, 创设有效的情境。创设情境时要注意趣味性和问题性的统一, 通过趣味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教学中教师可以用挂图、语言、故事、比赛、游戏、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创设出各类情境。二是引导学生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习数学。模仿学习、接受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 教学中要看到模仿学习、接受学习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等学习方式各自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在清醒认识的基础上, 再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 让学生灵活选用多种方式进行学习, 切实提高课堂学习效果。三是处理好自主学习和教师引导的关系;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在合作学习之前, 一定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 对要解决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想法, 为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处理好操作实践与理性思维的关系。采用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效地加强学生的直观体验, 帮助他们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知识, 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但在活动时要避免盲目性;活动后要引导学生对实践结果进行归纳提炼, 从而全面体现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

三、扎实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

篇4:新课改在小学语文的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285-01

新课改是一种教育方式的创新,更是一种理念。它对语文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讲求教学实效,又要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就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来看,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书写、复习三个习惯,既是当前摆在小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在教学工作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根本要求和努力方向,也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成效的重要途径。

1 重视阅读,营造书香环境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保证阅读质量、提高阅读效率、顺利达到阅读目的有着重要作用。小学语文教材丰富多彩,有文学性的、常识性的、说理性的、科普性的等等,学生读好这些文章在整个小学阶段至关重要。要培养每天阅读的习惯。从一年级开始,逐渐培养学生在校在家经常阅读的习惯,保证每天都有一段读书时间。如此,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循序渐进,慢慢进入正轨,最后形成儿童的自觉行为。要培养专心阅读的习惯。阅读要强化一种意识,必须营造相应的氛围,使孩子的内心世界不断受到这种意识的提醒和冲击,才能在孩子的脑海中留下烙印,由无意注意逐步形成为有意关注。学校要特别注重校园书香氛围的营造。如:利用廊柱张贴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利用展窗开设有读书交流园地。让孩子们一走进校门,马上就会被一股浓浓的书香气息所包围。各班的图书角不仅要装满孩子们喜欢的好书,还要有一个个美丽的名字,如“豆丁书架”、“琅琅书吧”等,孩子们一看到名字就有要走近的冲动。学校最好还要以书为媒介,成立一些学生社团,如设立小小文学研究会、“文学社”、“诗歌吟诵社”,定期举办“读书沙龙”等。通过氛围的营造,让好书的影子随时撞击学生的眼球,让好书的声音不断萦绕在学生的耳际,让好书的智慧不时愉悦着学生的心灵。要给小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其能够集中精力、安心读书。

2 重视习惯,书写不能马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写字教学非常重要,老师应该采用“悟—范—练—评—结”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新观念。悟—学生自悟范字,抓特点,找规律,记字形于心;范—示范书写,这是最形象、最生动、最切实的指导;练—练习书写,学生练习书写时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严格要求坐姿、握姿正确,培养良好习惯;评—评议作业,教师可采用点面评议,学生也可交流寫字作业互评,这样人人动脑,互相帮助;结—简要小结,教师对写字情况加以小结,提示写字规律,巩固所学写字知识。这个课堂教学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灵活运用,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开放式的教学系统,课堂上既有学生的独立领悟、练写,也有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广泛的、多层次的信息交流,学生的书写能力正是在不断的信息交流中得到提高。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有效进行书面交流的基本保证,也是学生学习语文和其他课程,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有些小学生存在坐姿及执笔方法不正确,书写字体歪斜、不工整、字迹潦草,缺乏书写的自信心和自觉性等问题。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首先要增强书写的自信心。由于小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能力较差,往往老师一句不经意的表扬,一句勉励的话语都会影响他们一生。因此,要辩证地对待学生书写的问题和不足,正面地、积极地引导学生,在点评、打分的时候尽量放宽尺度,逐渐增强小学生书写的自信心,养成喜爱书写的习惯。

3 重视复习,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篇5:小学低年级实施课改之我见

一、落实“三主”: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 练为主线

教为主导。教师是教育思想的体现者, 是教学方向的把握者, 是教学计划的执行者, 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 特别是低年级学生, 学习的自制力不强, 教师要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和讲解者, 对学生共同存在的困惑点、重难点、易错点适时进行启发、点拨、引导、唤醒、激励和鼓舞!

学为主体。低年级学生知识少, 阅历浅, 思维发展尚未成熟, 教师既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又要加强指导, 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主动、学得有创意, 不断将学习内化为自己的一种体验。例如, 识字教学过程中, 我总是倡导在生活中识字。如“刘”“李”“张”等字, 通过结识这些姓氏的同学就可以认识。再如“苹”“行”“店”等字, 通过生活中的观察便可以认识。对于每篇课文的理解, 我时常让学生以多种方式读, 比如角色扮演读, 小组内分工读, 开火车读等。先读准字音, 再读出快乐或读出情感。有时我会让学生配乐朗读, 让学生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中感悟内容, 并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分享自己的读后感。这样, 往往用不着老师讲解, 学生自己就已经体会文章中心。

练为主线。“练”应该是教学的主线, 是教学过程中锻炼和培养学生思维、学生知识落实、技能生成和能力转化的关键, 也是教师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每节课我都会注重“语用”的实现, 对于一些词语的造句练习, 对于一些佳句的仿写练习等, 我都有涉及。如一年级下册《王二小》一课中用“一边……一边……”说句子, 二年级上册《假如》一课中续编小诗等。这些练习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句, 还能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所以, 我觉得教学要始终贯穿“训练”, 训练能使学生识记、理解所学知识;训练能使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能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阅读能力和比较能力;训练还能使学生提高觉悟。

二、坚持“三自”: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自主交流

自主学习。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 注意力不易集中, 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尤为重要。一是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 在进行一年级下册《识字四》一课的教学时, 我在课前就安排学生去对本文中的动物进行了解, 并以你的语言描述其中某一样动物, 但不能说出它的名称, 要让别人从你的描述中猜出来。上课时就进行了“请你猜猜看”的抢答猜谜活动, 孩子们学得有趣极了。二是引导学生带着目标去求解, 自主学习, 自主探究。在一年级下册《地球爷爷的手》一课中, 我就一个问题抛给学生——“地球爷爷到底有没有手”, 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并找出证明你观点的证据。孩子们在小组内讨论得不亦乐乎, 有的小组内两个观点的都有, 最后只得在全班搞起了辩论赛, 全班同学都听得十分认真。三是善于用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不仅仅是一句“你真棒”, 而是针对孩子回答的内容进行引导或总结性的评价, 如“谢谢你的回答让大家明白了课文的中心”“我从你的回答中知道了XX的来历”“我看见了一个明白事理的XXX”等。四是巧妙引导, 拓展学生的思路, 让学生越思越勤、越思越精、乐趣无穷。如二年级下册《太空生活趣事多》一课, 我让学生思考“当自己去了太空会发生什么呢”。又以“我在太空的一天”为题写一个作文, 有的孩子写道“在太空里吃不了饭菜, 因为饭菜都会往鼻孔里钻, 往脸上打”;有的孩子写道“我突然想放屁, 实在憋不住了, 结果屁一打出来自己就冲出好几米远”;还有的孩子写道“我看见了外星人, 连忙往飞船里躲, 因为我听别人说外星人会把地球人抓回去做实验”……这些天真可爱的奇思妙想不正是让学习变得其乐无穷了吗?

自主探究就是自己找出的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 可以与同桌、同组、班内同学合作探究, 可以寻求老师帮助。通过思索探究, 解决疑难问题, 真正有效解决好疑难问题, 发现新问题。比如在对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一课进行教学时, 采取了表演加有奖问答的方式来进行。我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去扮演“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先在组内进行朗读、表演比赛, 确定一位最佳选手上台表演。并且在组内根据课文确定几个问题, 向对方提出。还要熟读本组内容, 对对方的提问做好充分准备。一开始我还担心孩子太小, 不会提问题, 也不会准备问题, 可是走访了几个小组, 发现他们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说个不停, 不少同学也把问题提到了点上, 有些同学也扮演着提问的考官带动其他同学积极思考。最后全班汇报时, 不仅表演别开生面, 而且提问时也器宇轩昂, 就连回答问题时都振振有词, 我简直都快被孩子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给震到了, 该堂课的课堂生成非常精彩。

自主交流就是让学生对自己发现的疑难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组内、班级进行交流, 与同学一道分享收获、体验快乐, 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精神, 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表达能力。这在对课题进行质疑并解疑中运用多次, 如《小壁虎借尾巴》《蓝色的树叶》等。

三、贯穿“三动”:动脑、动口和动手

动脑, 教师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具进行演示, 让学生有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时间, 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领悟知识。

动口, 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让学生动口的机会很多。如通过朗读、回答问题让学生动口;通过小组交流, 班级汇报, 让学生动口。学生动口的时间多, 表达能力就会增强。

篇6:新课改中的农村小学实施分析

通过四年来新课程改革的实行,课改工作在农村小学已全面铺开。新课改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新变化,给教师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但我们在分享成绩时也应该清醒的意识到长期以来,农村教育与城镇教育存在着很大差距,学校、家庭、社会都明显缺乏准备。所以,新课程在进入农村小学的时候,一个个问题便接踵而至。

1.农村教师的教育观念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作为新课改推行的主体——农村教师已经习惯了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认为教师的任务是怎样教、怎样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尤其是我校共有教师9人,3人为代课教师,50岁以上教师5人,最年轻的教师都已经45岁了。面对这样一所学校,如何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是重中之重。

2.参与、支持课改的社会氛围难以形成

课改的实验工作需要一种自上而下、坚实的支撑力量,需要一种积极、主动地为课程改革提供咨询意见和资源支持的社会氛围。然而,在现实中,参与、支持农村课改的社会氛围却难以形成。

(1)我作为一所农村小学的校长对课改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教育理念落后。

(2)教师课改热情普遍不高,干劲不足。

有的教师不愿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明显表现出对培训学习采取应付态度。

(3)农村家长“望子成龙”的观念成了课改的阻力。

长期以来,对农村的家长来说,供孩子上学的目的是跳出“农门”,对于课改,指责教师的“不称职”,请求“处理”教师。理由是:老师给了学生太多的“自由”,这样是放纵孩子,将来考不上大学,学就白上了。家长的惘然、不理解乃至不支持也削弱了课改的力量。

3.教学上,农村教师“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还侵占着“市场”

在课改面前,有的老师在抱怨教改理念难以转化为教学行为之时,干脆“经验”起来,即所谓“穿新鞋,走老路”,你改你的,我搞我的。

(1)普遍存在着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与行为,特别在农村小学,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现象更为突出。

(2)课堂缺乏活力,严重抑制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3)课堂追求表面上的热闹,学生的探索过程只是“走过场”。

4.农村小学施行新理念的教学行为困难重重

(1)农村没有经费购买教学挂图、教具,电脑也只是一台,更无法上因特网,这给施行新理念的教学行为带来了不少困难。

(2)课改专业引领不到位。农村教师对课改的实施普遍有畏难情绪。农村小学课改工作缺乏上级部门经常、有效的指导,对教师专业引领不到位,给教师实施新理念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

新课改是否会加剧农村教育边缘化?在农村实施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应对等等诸多问题需要我们辩证地、客观地理性思考和讨论,以指导农村新课改的顺利实施。

二、对策

1.把培训教师作为第一要务,切实提高教师的课改能力

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是教师,所以按新理念重塑教师是课改的第一任务。结合农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客观原因,首先是要让教师在灵魂深处打下课改的烙印:要进行课改,而且非改不可,只能进,不能退。课改中后期采用分散培训与长期跟踪培训的方式。

2.精心组织,广泛宣传,创设良好社会氛围

农村教育面广,交通不便,不宜组织大规模的课改教研活动,可聘请优秀教師讲座。另外,充分发挥各种宣传阵地作用,强化课改舆论宣传,邀请家长、社会有关人士召开课改专题座谈会、听课等,引导他们参与、支持课程改革实验。使他们懂得,社会的发展要求公民增强自立遇到问题学会优化解决,而新课改宗旨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

3.针对资金缺乏,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

新课程对教学客观条件要求比较高,而农村学校由于经费问题,不可能满足这些条件。那么,可因地制宜,挖掘资源,超越课堂,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对于教具、学具,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开动脑筋,就地取材,随时制作。

三、建议

1.建立正常的教师补充机制。首先是要调整当前各地不合理的编制标准,对居住分散的农村地区特别是山区,应适当放宽编制标准。其次是确保农村教师队伍人员充足,结构合理。

2.不断增加农村学校内部设施,努力改善农村教学条件,丰富师生教学,学习资料,为实施新课改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

3.结成对子,对口扶持,转变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城镇小学确定若干农村小学结成对子,城镇学校送教下乡,农村教师送教进城。通过现身说法,教师知道课堂上怎样营造一个探索和理解的氛围,怎样和学生平等地对话和给予恰到好处的点拨。让孩子运用农村特有的经验主动构建知识,并且善于抓住农村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敢说、想说、抢说。

4.加强农村教师和校长的教育培训工作,努力构建农村教师终身教育体系,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开展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的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

总之,只有教师真正彻底转变教育观念,扬长避短,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篇7:鸭田镇中小学课改实施

一、当前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德育仍被学校及教师忽视。

随着时代的进步, 国家政策, 以及社会舆论更加注重素质教育, 然而, 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 学校依然注重成绩提升, 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道德教育。 综观目前一些学校的德育工作, 在具体的实施与落实上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 所谓德育活动, 多是为了应付领导的检查而临时开展的, 检查过后, 又恢复如常, 不能很好地在教学中一以贯之地渗透德育。 由此可见, 德育得不到学校及教师的重视, 一旦与教学工作产生冲突, 便一切以教学工作为中心, 学校德育的质量必然得不到保障。

2.学校德育脱离生活实际。

当前一些学校的道德工作, 目标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比如他们用抽象的口号宣传德育。 这样的德育就等于把德育理论与实际割裂开来, 只是将晦涩的理论生硬地灌输给学生, 却不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及怎样做等问题。 比如, 要求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保护环境, 却不告诉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及应该怎样做。 这对于思想道德尚未健全的小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 他们需要教师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 而不是仅仅被动地接受晦涩的大理论。 由此可见, 当前一些学校的德育仅仅向学生灌输一些道理, 是违背德育的客观规律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这种脱离生活的德育无法取得明显成效。

3.一些学校德育评价失当。

德育评价是学校德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环节, 也是衡量学校德育工作成效的重要方式之一。然而, 一些学校的德育评价体系仍停留在初级阶段, 德育评价失当, 缺乏客观性、公正性、系统性。 首先, 从评价的方法看, 现阶段的德育评价仅依靠教师的直接评价, 其依据仅依靠学生外显的道德行为, 却未深入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 责任感的确立, 以及道德价值观的养成等, 带有主观臆断性, 缺乏公正性、整体性及系统性。 其次, 从评价的范围看, 其评价仅局限于教师的评价而忽视了家庭及社会对学生道德的综合评价, 带有片面性。

4.重理论灌输轻道德体验, 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道德认知的培养、道德行为的养成并不是自发形成、一蹴而就的, 它需要教育者设计教育活动, 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熏陶而成。 然而, 目前一些小学德育仍以教师说教占主导地位, 仅从外部生硬地灌输理论知识而不在意学生的道德体验和思维发展, 不能从实践中启发诱导学生领会事物本质。 因此, 这种仅仅重视理论灌输而轻视道德体验且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德育难以取得预期成效。

二、当前德育实施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价值多元化冲击学生思想道德养成。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社会价值观逐渐向多元化、多边化方向发展, 小学生的视野相对更加开阔, 思维活跃, 知识储备增大。 然而, 社会中的负面因素也给学生带来了不良影响。最新调查报告显示, 截止2011年12月底, 我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2.32亿, 未成年网民占青少年网民总体的一半以上, 达55.9%[1]。 由此可见, 互联网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另一份报告显示, 2011年, 我国青少年网瘾的比例高达26%, 网瘾倾向比例高达12%。网瘾青少年上网主要目的是玩游戏、听音乐、浏览娱乐新闻[2]。 而小学生正处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 学习和模仿能力强, 他们对网络世界的好奇导致其成绩下降及消极思想的养成。 第三, 学校周围的不良环境也会影响学生的思想, 给学校德育造成阻碍, 影响学校德育的质量。

2.学校德育模式发展滞后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学校德育模式发展的滞后主要在于德育意识、 德育评价制度及德育考核制度等方面。 一是教师及学校领导德育意识淡薄, 榜样作用不明显, 同时, 德育师资力量薄弱, 致使德育工作效果不佳, 质量不高。 二是德育评价制度滞后, 缺乏客观性、全面性、整体性及系统性。 三是德育考核制度陈旧, 缺乏可操作性。 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可供操作的标准, 考核无章可循, 被动应付。

3.家庭德育缺失损害学生身心健康。

人们常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然而, 家庭德育缺失或是德育方法不当, 方法欠妥等问题也很严重。 一些家长只关注学生的学习忽视思想品质的教育, 往往实行专制型教育, 缺乏民主平等的家教。 一些家长漠视学生的心理变化, 出现问题时, 仅仅采取简单粗暴的棍棒教育;有些家长则对孩子过分溺爱, 形成了骄横跋扈的性格。 由此可见, 小学生家庭德育缺失及德育方法不当, 不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3]。

4.家庭、学校、社会沟通协调不足难以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教育是基础和起点;学校教育是主体, 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导向作用;社会教育则是延伸。 然而, 当前家庭、学校及社会教育存在各自问题的同时, 三者之间更缺少沟通协调, 未形成最大的教育合力。 比如, 目前, 我国小学的德育教材所宣传的都是一些积极正面的事情, 很少涉及消极负面的现象, 而社会却是复杂多变的。 学校德育脱离实际生活, 导致学生在校内一套, 校外一套, 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 由此可见, 家庭、学校与社会三者之间的不协调一致, 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德育的力量, 使学校德育处于“孤掌难鸣”的位置, 因此难免会出现“5+2=0”的教育效果。

三、解决德育实施问题的基本思路

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 应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

1.学校应更加重视德育的重视。

首先, 学校应更加重视德育, 制定切实可行的德育目标;其次, 培养德育教师, 加强德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再次, 举办形式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 丰富学生的德育活动;最后, 增加对德育的投资, 为德育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及政策支持。

2.优化德育评价制度, 注重全面评价。

首先, 健全德育领导机制, 完善管理服务网络。 第一, 校级德育领导小组由校长或者校党委书记挂帅, 形成分管副校长、工会主席、学管处主任、家长代表参加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 统筹和协调全校德育工作。 第二, 每个年级设一名专职学生工作的部长及干事, 负责全年级德育监督工作。 第三, 班级成立以班主任为领导, 任科教师为辅助, 学生代表为成员的班级德育评价小组, 保证学校德育层层到位, 步步落实。其次, 构建科学有效的德育评价机制, 遵循公平、公开、公正原则, 让德育评价成为激励学生发展, 促进教师成长的有力推手。 最后, 学校要坚持德育评价多样化系统性的原则, 从学生的道德行为方式、思想水平、德育知识、德育养成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避免产生个别教师或班主任的主观臆断的现象。

3.体现“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在生活中进行德育。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理念的指导思想, 它强调德育应以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为基本导向, 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为基础内容, 使德育渗透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以人为本”就是强调德育应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 使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和学习道德品质。 此外, 在德育实施中, 教师应尊重学生独立人格, 突出生活主体地位,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作为学生注重实践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 因此, 在德育实施中, 教师应以学生的自身实际条件和所处的现实生活条件为依据, 选择恰当的德育材料并创设多样化的生活情境, 进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 感悟, 反思, 从而获得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4]。

4.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形成教育合力。

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 更离不开日常生活。 德育只有同家庭、学校及社会融为一体, 相互沟通协调, 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学校要建立健全德育领导体系及三级管理网络, 创造良好的校园内部环境。 首先, 要组织校级德育领导小组, 构建全员育人机制, 初步形成以德育为主导, 各班班主任为一体的德育管理主线, 形成以学校各部门相互协作德育管理路线。 其次, 要形成各科教师共同协作, 深化德育在日常教学及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的渗透, 拓宽德育渠道。 再次, 要形成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督导的教育方式。 最后, 要转变德育教师观念, 加强对德育教师的培训与考核。

可建立家长委员会, 一方面, 为教师与家长及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供平台。 另一方面, 可以向家长普及家庭德育理念, 邀请专家学者向家长传授恰当的德育方法, 为家长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德育问题答疑解惑。

应净化社会环境, 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良好的生存环境是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 首先, 学校应与政府公安机关合作改善校园周边和社区周边的环境。 其次, 选聘专门的管理监督人员对校园及社区周边的环境定期进行督导与检查。 最后, 借助社会的宣传力量, 弘扬社会与法增强人们的道德意识。 人民的道德品质提升得越好, 我们的社会发展得才会越快。

综上所述, 德育应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 从理论走向实践, 再从实践中感悟、体验, 才能真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真正体现新课标“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因此, 只有把德育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德育的重要性, 进而提高德育实施成效。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OL].2011, 11.

[2]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2011年中国网络青少年网瘾调查数据报告[OL].2012, 08.

[3]高景晓.当前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成因探析[J].创新教育, 2014 (7) :82.

[4]陈巧花.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德育课的生活化发展方向[J].科学导刊, 2014 (6) :2.

篇8:浅议新课改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问题剖析 有效实施 注意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02-037-01

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埃利斯曾说过:“如果让我举出一项符合‘改革’这个术语的教育改革的话,那就是合作学习。因为它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和完善,随着“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提出,一些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受到了国家的重视。在我国,合作学习终于被掀起了蒙着的盖头,露出了自己的面庞。

一、新课改中小组合作学习遇到的问题剖析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的课程标准提倡以生为本,注重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带着疑问独立思考,然后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就有了更多的机会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吸收更多的新知识。教师适时点拨引导,使学生通过讨论探究,提高对问题的正确性掌握能力。

但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的合作小组未能如我们所设想的那样开展合作学习。有的小组在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间不具备合作的心理倾向,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有的小组的合作学习则成了优生发挥自己潜能、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有的小组的合作学习,合作之前缺乏必要的前提准备就匆忙展开讨论,小组合作次序混乱,没有中心;有的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内容过于简单,缺乏讨论、研究、交流的价值,学生在合作时无所事事,浪费课堂时间等等。

究其原因,是学生不知道该怎样合作,是教师没有真正地教给学生合作的办法。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教师。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与学生合作共同解决学习中碰到的困难,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小组合作学习中有效性的实施

(一)注重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1、建立固定合作小组。这是最基本的条件,小组成员一般控制在4人左右。经过长期的合作学习之后,使之感觉到我们是一个学习小组,我是这个小组的一员,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分工要明确。由小组长主持小组活动,按小组学习要求,组织大家交流、讨论、争辩。每次学生的合作学习由小组选出一名代表,作为本组“代言人”向全班展示学习成果。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自己的特长成为小组“代言人”,也就使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一种成就感。

3、举行小组合作学习竞赛活动,定期不定期的进行评优,激发学生合作的积极性,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二)注重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1、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创造合作机会。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合作机会。所创设的合作学习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长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合作的学习时间是多少等。通过教师对内容的精心设计,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猜想、尝试中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把握合作时机,提高合作效率。在学科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小组合作,才能充分发挥其最大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当遇到短时间内个人无法完成的操作活动,可以依靠集体的力量通过合作学习进行解决。

3、注重合作学习评价。评价是小组学习的导向。教师在学生讨论时必须积极的参与进去,听取学生的意见,发表自己看法,为他们提供指导性的帮助。并在讨论完后对每一组都应有个全面的正确的评价,这样一来学生才会有正确的竞争意识,并能取长补短。对于学生来说也起到一个推动的作用。

三、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注意的问题

(一)考虑是否必要。要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发挥作用,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对学生认知水平、学习特点、教学目标、教学环境和资源作深入细致的分析。对课上要解决的问题要有一个估测:为什么这节课(这个环节)要用小组合作学习?用要解决哪些问题?什么时候进行?哪些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学内容有所选择,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真正提高学习效率。

(二)让学生学会倾听。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要求学生具体做到:一要耐心。二要虚心。三是用心。

(三)合作的形式多样化。对于学生的合作学习,应充分考虑到各个学生个体所具有的不同特点,从而进行有机高效的组合。比如一个小组内要有能力较强的同学来进行组织,要有见解独到、思维敏捷、逻辑性强的同学能够及时对大家的讨论升华,要有能够容忍等待别人发言的同学等。小组合作也需要老师事先精心的组织、分析和准备。各个学科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年龄结构层次,还有性格特征等多样指标,帮助指导学生成立合作小组。

因此,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既学习探究知识,又学习“如何交流与合作”。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让我们积极探索,为学生的蓬勃成长开垦一片沃土!

参考文献:

[1]马云鹏.课程实施探索[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陈旭远.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丛书.新课程与评价改革[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9.

[4]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 陈旭远.课程与教学论[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9:鸭田镇中小学课改实施

一、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体验“再创造”

有位数学家曾这样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 也就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或探究要学习的东西;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 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 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 那么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 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如四年级学习小数除法时, 计算“5.32÷1.6=?”, 竖式上商3.3后, 余下的4究竟表示多少?学生不容易理解。于是, 我在横式上写出485.32÷1.6=3.3……4, 让学生判断是否正确。经过独立思考, 不少学生都想到了利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来检验:3.3×1.6+4≠5.32, 得出余数应该是0.4而不是4, 在竖式上的余数4表示4个十分之一, 即每次除后的余数数位与商的数位一致。

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 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 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 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 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 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 在自主探究中体验, 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二、鼓励学生实践操作——体验“做数学”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我们知道“传统教学的特点, 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 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 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 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 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求知欲。

一张长36厘米, 宽25厘米的长方形纸, 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8厘米的小正方形后, 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 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 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 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 而且掌握牢固。

因此, 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 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 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三、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说数学”指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师生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 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 会出现意想不到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 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 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 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

例如, 五年级学习“分数化成小数”这一章时, 先让学生猜想:这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 是什么原因?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好像无从下手, 几分钟后有学生回答“可能与分子有关, 因为1/4、1/5都能化成有限小数”;马上有学生反驳:“1/3、1/7的分子同样是1, 为什么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另有学生说:“如果用4或5作分母, 分子无论是什么数, 都能化成有限小数, 所以我猜想可能与分母有关。”“我认为应该看分母。从分数的意义想, 3/4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 有这样的3份, 能化成有限小数;而3/7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 也有这样的3份, 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老师再问:“这些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又有何特征呢?”学生们思考并展开讨论, 几分钟后开始汇报:“只要分母是2或5的倍数的分数, 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我不同意。如7/30的分母也是2和5的倍数, 但它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因为分母30还含有约数3, 所以我猜想一个分数的分母有约数3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我猜想如果分母只含有约数2或5, 它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可见, 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 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四、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 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如简便运算75-48, 可以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哥哥有一张50元和25元零钱, 买一件48元的上衣, 他怎样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哥哥还有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哥哥拿出50元给营业员, 营业员找给他2元, 哥哥最后的钱是25+2=27元。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我们的教学要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 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使学生真正体验数学的魅力。

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在体验中思考, 锻炼思维, 在思考中创造, 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 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 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 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 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 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

上一篇:(总)湖南省农村信用社考试面试题汇总之难度题及解答思路下一篇:人人争做小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