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2024-04-20

在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通用6篇)

篇1:在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一、准确把握十大生态产业发展态势

我们甘肃省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协同推进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是党中央交给甘肃的重大政治责任。面对过去几年全省政治生态、自然生态迭遭破坏的多重困难和考验,省委、省政府一边抓修复治理,一边对今后发展的路径进行了重新的谋划设计,摆正工作导向,重构话语体系,作出了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决定。自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把培育发展十大生态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总抓手,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抓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构建起了“1+1+10+x”的政策框架体系,集中力量谋划推进。去年,全省十大生态产业完成增加值1511.3亿元,占生产总值的18.3%,取得了良好开局;

今年上半年,全省十大生态产业完成增加值756.58亿元,占比提高到20.1%。8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到甘肃视察时讲到,“甘肃谋划实施了十大生态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主要抓手,这个方向是对的,要一年一年地抓下去。”总书记的肯定,说明十大生态产业既契合中央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和要求,也符合甘肃的阶段性特征和发展实际。

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这两年我们把十大生态产业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抓手和引擎,完善工作机制和支持政策,一批重大带动性项目落地实施,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从政策体系来看,先后出台了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实施意见及实施方案、先进制造产业、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等20多个配套政策文件,细化了工作的推进措施,为十大生态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二是从带动项目来看,统筹推进节能环保、文化旅游、军民融合、通道物流等领域,谋划增量项目、优化存量项目,对项目库进行补充更新和完善,形成共计224项的绿色生态产业项目库,自去年以来累计形成77.07亿元的投资量,有力带动了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三是从产业占比来看,去年底,我市十大生态产业完成增加值29.6亿元,占全市gdp比重9.87%,同比增长8.2%,增速比生产总值高0.8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十大生态产业完成增加值21.8亿元,占全市gdp比重15.81%,比去年年底提高近6个百分点;

同比增长7.4%,增速比生产总值高0.3个百分点。所有这些变化,都充分表明我市十大生态产业发展的效应正在逐步显现,经济效益也正在释放,势头和潜力都是非常大的。但从长远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绿色发展崛起的全局来看,还是存在短板和不足。比如,十大生态产业在gdp中的分量还是比较小,从今年上半年情况看,数据信息、清洁生产、军民融合、循环农业、中医中药等5大类产业各自占比都不足1%,即便是作为优势产业的先进制造和文化旅游产业,占比也分别仅为8.55%和5.99%。再比如,一些重大带动性的项目没有跟上去,谋划储备的224项绿色生态产业项目,总投资达1117亿元,截止目前仅有77亿元落地,投资量不足7%。同时,我市投资拉动型和经济结构单一的格局尚未根本改变,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滞后,制约了生态产业的迅速发展壮大。针对这些问题,各相关部门要切实强化责任担当,按照总书记提出的“一年一年抓下去”的指示要求,切实把发展十大生态产业放在重要位置,聚焦做大核心企业、做强产业链条,变独木为森林,变“盆景”为风景,真正推动十大生态产业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进一步夯实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基础。

二、立足实际突出优势产业发展

唐仁健省长多次指出,发展十大生态产业不能简单拼凑,追求贪大求全和“上下一般粗”,而是要立足自身比较优势,突出发展重点,有选择地去抓,体现差异性和错位发展的导向。特别是昨天,省政府印发《新时代甘肃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五个制高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要把发展十大生态产业作为打造“五个制高点”、实现绿色发展崛起的重要抓手,以兰州、酒嘉、天水为中心,打破行政区分割,实现大兰州、大河西、大陇东经济区“三核驱动”的错位发展。这对我市来说是新的定位、新的机遇,我们一定要根据自身的禀赋优势和发展特点,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在全面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十大生态产业部署的基础上,按照《规划》要求,把精力和资源集中配置到优势产业上,努力实现效益的最大化。结合我市特点,我们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发力:

一是先进制造和清洁生产。《规划》指出,依托酒钢钢铁、铝产业及铁路枢纽、技术产品优势打造金属新材料聚集区,依托嘉峪关工业园区打造钢铁清洁生产基地,形成附加值高、集约高效、规模优势明显的有色金属产业集群。我市因企设市,是西部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一定要发挥工业基础较好、生产要素富集等优势,按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要求,持之以恒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强龙头”,就是要毫不动摇地支持服务酒钢发展壮大,支持酒钢集团实施制造设备和过程智能化升级,打造智能装备产业链,实施好7号高炉改造提升、热电联产余热回收、宏晟电热机组超低排放改造等重大技术改造提升项目,支持酒钢加快技术装备提升、智能化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步伐,促进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补链条”,就是要围绕钢、铝、核相关产业上下游,与酒钢、四〇四开展联合招商,引进培育先进装备制造、新型有色金属、现代煤化工、装配式建筑等产业,进一步增加实体经济的活力。“聚集群”,就是要依托嘉峪关工业园区,年内完成国家循环化改造试点,吸引产业链相关企业抱团取暖、组团发展,有效盘活工业园区土地、厂房等闲置资源。比如说我们前天调研的筑友装配式建筑智能制造产业基地,符合产业和市场发展趋势,他们就打算建立孵化基地和研发中心,通过自身的集成优势,吸引模具、钢结构、保温棉、混凝土、硅酸钙板等相关企业入驻,形成装配式建筑绿色产业聚集区。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思路。

二是文化旅游产业。《规划》指出,要打造敦煌文化河西走廊产业区,整合河西资源,推进“酒泉—嘉峪关—张掖”文化旅游组团发展,并将嘉峪关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项目纳入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将“万里长城名关”作为全省10条精品旅游线之一。应该说,嘉峪关关城作为明长城的西起点,我市作为丝路文化和长城文化的交汇点、中原文化和边塞文化的融合处,发展文化旅游具有独特资源优势和基础。尤其是这次总书记亲临关城视察,带来了强大的宣传效应,在全国、全世界都推介了嘉峪关,我们要抢抓机遇、借助东风,进一步擦亮打响文化旅游品牌。要挖掘好“老祖宗”留下的独一无二的人文遗产,抓紧开展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规划工作,以关城为核心、以长城为“线”,串联起长城第一墩、戈壁大峡谷、悬壁长城、黑山岩画、魏晋墓等境内资源,建立长城历史文化保护展示中心和遗产监测平台,全面推进长城价值及保护管理研究。要利用好“老天爷”赐予的得天独厚的自然遗产,依托戈壁峡谷、草湖湿地等自然资源,延伸拓展方特一期、二期、峪泉古街、花卉博览园等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带动作用,培育发展自驾、低空、户外、运动体验、房车露营等新型旅游业态,加快补齐“一日游”“过境游”短板。要整合好“老百姓”创造的独具风情的民俗文化,发挥民俗文化博物馆作用,加大嘉峪关故事传说、地蹦子、民间小调、霸王鞭、新城酿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力度,积极培育发展农村“五小”产业,把民俗文化与现代创意相结合、与专业合作社相对接,通过现场制作、故事演绎、产品经营等形式,满足游客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促进旅游消费。

三是通道物流产业。我市作为甘肃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内地通往新疆和中亚的必经之地、新亚欧大陆桥上的中转重镇以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城市,拥有打造枢纽制高点的黄金区位优势和基础。要大力挖掘通道经济、物流经济、口岸经济、枢纽经济等领域潜力,着力打造全省综合交通枢纽、物流集散中心和加工贸易基地,加快构建“南向、西进、北拓”的大平台。一是“南向”方面,《规划》指出,要打造形成以兰州为中心、酒嘉地区和天水地区为两大枢纽的区域布局,统筹推动物流、枢纽建设,有效联系甘肃周边以及西部陆海新通道各省份,贯通对接整个西南和西北地区。具体到我市来说,就是要积极争取建设嘉峪关至海西州天峻县的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从而有效连接青藏铁路、南疆铁路和青藏高速公路,融入中新南向通道和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二是“西进”方面,《规划》指出,加快嘉峪关市“一带一路”对外贸易驻霍尔果斯联络处建设进度,以曹妃甸港嘉峪关内陆港为依托,推进多式联运物流园建设。同时指出,要构建酒嘉商贸物流节点,依托产业优势,发展金属材料、新能源装备、农产品物流,打造聚集河西走廊西端、辐射新疆内蒙等地的商贸物流节点。具体来说,我们要依托钢、铝优势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承接产业梯度转移,重点面向中西亚、中东欧市场开发生活日用、轻工五金等产品,形成生产加工集散基地。要吸引国内外知名现代物流企业,推进实施金翼电商快递物流集散中心、恒基物流仓储配套中心、农副产品和海鲜水产品冷链物流等项目,不断拓展物流产业链。市工信局要加快驻霍尔果斯联络处筹建工作,力争年内建成。三是“北拓”方面,《规划》明确指出要以酒嘉枢纽为中心开辟甘肃北向通道,争取马鬃山口岸恢复通关,发挥嘉策铁路直通口岸且联通兰新、临哈两大干线铁路的功能,积极开辟煤炭运输通道,推动“疆煤东运”“蒙煤入甘”“疆煤入川”的煤炭储备与加工、配送一体的煤炭运输大通道建设,促进形成中蒙俄国际新通道。从中可以看出,嘉策铁路是一条战略意义极为重要的铁路,要抢抓机遇争取扩能改造提升工程落地实施,同时加快推进酒钢3000万吨煤炭集散中心建设,进一步提升煤炭资源的掌控能力。四是空港建设方面,《规划》指出,要提升“三大空港”服务能力,特别是针对嘉峪关国际空港建设,强调要进一步强化嘉峪关支线机场作用,拓展国内、国际客货航线,建设集保税物流、贸易、冷链、综合服务等于一体的国际空港物流园,促进临空经济发展,为申报空运口岸奠定基础。这方面,请发改委、商务局加大衔接力度,争取嘉峪关机场改扩建、空港物流园、航空口岸等项目早日落地实施。

四是军民融合产业。中核四〇四生活基地自2003年落户嘉峪关以来,形成了融洽的地企关系,可以说我市是与“核”关系最紧密的城市,老百姓对“核”的认可度也比较高、抵触心理较小。我们要围绕甘肃核产业园建设,抓住中核四〇四综合大型综合保障区落户南市区的有利时机,加大与中核四〇四的对接力度,积极向上争取研发中心、核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项目落地。正义同志在上海学习培训期间,与四〇四副总经理张立波同志一起,带领招商、工信等部门对江苏、安徽、浙江的核装备制造企业开展了集中上门招商,与南京航天晨光集团、核工业华兴建设公司、安徽应流集团等7家企业进行了精准对接。对于其中有合作意向的企业,招商局要盯紧跟进,邀请他们来我市考察,争取到我市投资建厂。

五是数据信息产业。这是未来产业和经济发展的趋势。要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依托电信、移动、联通三家云服务平台,组织企业上云行动,推动企业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网络化、数字化改造。要积极发展智能装备制造业,加快鑫海成大数据中心、西部重工3d打印等项目建设进度。要落实好与中国移动甘肃公司签署的5g暨智慧城市战略合作协议,积极做好5g网络试点及推广工作,带动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旅游等领域全面发展,实施好智慧城市及大数据平台、智慧化社会治理、“雪亮工程”、智能交通管理信息系统、智慧医疗与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等项目。

以上五类,是十大生态产业在我市相对有基础、有优势、有前景的产业,要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重点推进。同时,清洁能源、循环农业、中医中药、节能环保领域也要统筹推进,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寻求突破。

三、精准高效推动绿色生态产业发展

林铎书记、唐仁健省长都曾说过,“嘉峪关市没有脱贫攻坚任务,这是一个最大的优势,理应在构建生态产业方面走在全省前头,将其打造成自身的优势和亮点”。我们要不折不扣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只争朝夕的干劲,凝心聚力干事业,扑下身子抓落实,努力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

一要抓政策落实。省政府印发的《新时代甘肃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五个制高点”规划》,内容措施详尽,都是实实在在的干货,含金量非常高。下去以后,相关部门要认真研究,逐条逐项梳理,对于其中涉及到我市的嘉策铁路、嘉峪关文化旅游产业园、嘉峪关空港、中核四〇四核装备制造等项目,一定要盯紧抓实、加快推进。同时,省发改委还要牵头编制《规划滚动项目清单》,对于我们新谋划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讨赖河综合治理等项目要争取纳入,得到更多支持。

二要抓项目落地。产业发展的好坏,主要体现在项目的拉动与支撑上。只有项目真正落地了、发挥效益了,才能算十大生态产业真正落下来了。各部门要紧盯224项、总投资1117亿元的绿色生态产业项目,加强分类指导服务,加大推进落实力度,确保项目顺利实施。要紧盯各类产业发展的前沿区域,深入谋划、重点突破,做实各项前期工作,抓紧谋划储备一批新的十大生态产业项目,挖掘更多符合标准的生态产业项目纳入省级项目库。要提高招商实效,围绕十大生态产业开展精准招商、联合招商、以商招商,切实提高项目落地率和资金到位率。

三要抓服务保障。这方面我们一些做法值得肯定,比如召开地企联席会、政银企对接会、民营企业家座谈会等等,这些要继续坚持。同时要在优化营商环境上下更大的功夫,深化“放管服”改革,对十大生态产业项目开通绿色通道,最大限度压缩审批时限和办事流程。要坚持问题导向,尤其是要善于认真倾听、主动回应企业疑问和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工作措施和方案,对于自身难以协调解决的,及时报告政府协调解决。(据我了解,鑫海成大数据中心项目就因电价问题迟迟不能开工,有的项目也因银行融资造成资金链断裂,这些我们都要想方设法去解决)

四要抓责任落实。我们推进工作,最核心的一条就是要确保“有人抓、有人管”。省上将于近期出台十大生态产业项目包抓责任制的文件,目的就是要通过省级领导带头,相关部门和市州政府各负其责、各司其职,构建起点面结合、条块结合的责任体系,给生态产业的推进机制再加一把力。我们也要参照省上,继续落实领导包抓项目责任制,从项目库中梳理出一些重大示范性项目,建立“一个项目一名市级领导包抓、一个部门牵头负责、多个部门联动配合”的工作机制。市政府班子成员要按照各自分管范围,每月听取包抓产业和重大带动性项目推进情况,及时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各牵头部门和配合部门要密切协作、无缝对接,加大推进力度,确保生态产业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高效落地。

篇2:在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绿色金融创新试点工作推进会,主要任务是:全面总结两年来我市绿色金融创新试验区建设情况,研究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刚才,市金融服务中心通报了绿色贷款情况,人行广元中心支行介绍了绿色金融工作推进情况,部分县区、市级部门、金融机构代表作了交流发言,大家讲得都很好。下面,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绿色金融创新试点工作取得的成效

自X年绿色金融创新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各县区、市级相关部门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地推进各项工作。截至X年末,全市绿色贷款余额X亿元,较试点前增长X%,占各项贷款余额的X%,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试点机制不断完善。市以及各县区均制定了绿色金融发展实施意见和实施方案,各级金融工作领导小组强化统筹协调,五个专项改革小组有序推进试点工作。人行广元中心支行制定了《绿色信贷业绩评估办法》,在全国首创绿色信贷指标交易制度,并通过再贷款、宏观审慎评估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资源有效流向绿色领域。

二是创新活力得到激发。全市有X家银行机构设立了绿色金融事业部或专营机构,创新“金田贷”“订单贷”等绿色信贷产品,有力地支持了生态农业、旅游康养、清洁能源、绿色交通、污染防治五大领域绿色产业发展。保险机构积极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创新开办地震巨灾保险、地震巨灾指数保险等产品,有效分散了绿色信贷风险。

三是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市发改委、市经信局等部门通过自评、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加强绿色项目库建设,共评定X户绿色企业、X个绿色项目,梳理储备项目X个,为金融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人行、发改、经信、生态环境等部门切实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天府信用通”平台建设,发布绿色名录、共享绿色信息,形成了强大工作合力。

四是金融风险有效防控。各金融机构立足实际,积极构建绿色金融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加强绿色信贷跟踪监测和风险评估,定期监测绿色企业发展情况和风险状况。同时,我市还探索建立了绿色信贷风险分担机制和奖补机制,政府、银行、担保机构按比例分担贷款损失,财政给予利息和担保费补贴,极大地增强了绿色项目吸引力。

成绩的取得,是各级各部门、各金融机构高度重视、共同努力、开拓创新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高度重视绿色金融创新试点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绿色金融创新还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概括来讲,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思想认识需再提升。个别部门认为绿色金融创新仅仅是金融部门的工作,工作中多次出现推诿扯皮、敷衍塞责等问题。个别县区绿色金融改革工作推动不力,还处于启动试点阶段。有的金融机构重视不够,绿色信贷管理制度欠缺,没有成立绿色金融事业部,金融创新产品较少,导致绿色贷款金额小、占比低,个别机构余额甚至为零。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需再加强。绿色产业指导目录涉及标准多,加之绿色金融平台搭建、地方绿色标准制定、绿色企业认定等工作进度滞后,导致金融机构难以有效识别绿色项目,无法精准锁定支持对象。同时,还存在贷款主体绿色信息披露欠缺、部门间绿色信息整合及共享存在壁垒等问题,导致金融机构难以及时获取绿色信息,影响贷款产品定价和风险防控。

三是协调配合需再强化。绿色金融涉及发改、财政、经信、生态环境等多个管理部门,参与主体包括大量的企业、第三方中介机构等。但目前,全市部门协调和政策对接不畅的问题还较为突出,尚未形成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合力。另外,由于财力较为薄弱,也影响了包括风险补偿政策在内的相关配套支持政策的落地落实。

对于上述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三、大力推进绿色金融创新试点工作再上新台阶

我市是四川省五个绿色金融创新试点市之一,也是四川省唯一一个申报国家绿色金融创新试验区的市州。为此,大家要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紧抓住机遇,严格对照《区域金融改革试验区工作指引》规定的条件、程序和考核指标,大力推动绿色金融改革向纵深发展,力争尽快将广元建成国家绿色金融创新试验区。具体来讲,要重点抓好以下五件事。

(一)持续完善工作机制。一是领导体系方面。各县区政府要切实承担起主体责任,市、县区金融服务中心、人民银行要积极履行“双牵头”职责,严格按照年初制定的任务清单,按季印发工作计划、落实工作责任,确保工作有人抓、事情有人做。二是组织机构方面。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主动作为,因地制宜地成立绿色金融事业部,积极创建绿色金融试点行、绿色行,加快打造绿色金融发展样本;同时,要加强与发改、住建、林业、生态环境等部门的沟通对接,积极开展战略协作,大力推进资源共享、信息共享。三是激励机制方面。要积极争取试点地区财政政策,精巧整合上级财政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各类资金,积极探索建立绿色产业发展基金,撬动绿色信贷投入。四是考核督导方面。市、县区深改办会同金融服务中心、人民银行,每半年开展一次督导检查,有力推动工作开展。同时,要加强对银行机构的考核力度,通过匹配可调控资金,有效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二)精准开展绿色认定。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住建局、市文广旅局、市林业局等部门要全面摸排,在X月底前向人行广元中心支行提供符合《绿色产业指导目录》的名单,由人行广元中心支行统一发布,并向金融机构推荐。对于其他绿色名录,市发改委、市经信局要组织相关部门及时梳理,在X月底前向人行广元中心支行报送。对于未列入名录的绿色项目和企业,市发改委、市经信局要积极动员项目业主和企业提供资料,由四川环交所按照省级绿色标准进行认定。市发改委、市经信局按季报送工作进度,力争到X年末参与省级认定的绿色企业达到X家。同时,人行广元中心支行要牵头成立绿色金融专家库,发改、住建、经信、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部门要积极推荐专家人才,按季度对疑难项目开展认定,确保名录认定精准可信。

(三)积极搭建服务平台。要紧紧依托“天府信用通”平台,积极打造广元绿色金融应用场景。一是优化系统。人行广元中心支行要探索对企业设置“绿色”标识模块,争取四川环交所绿色认定平台与“天府信用通”平台无缝对接、信息共享。二是完成注册。X月底前,各相关部门要在“天府信用通”平台注册用户,并组织绿色名录企业在X月底前完成注册。三是共享信息。相关部门要指定专门人员,通过“天府信用通”平台更新报送绿色名录,定期发布绿色信息。四是融资对接。各金融机构要及时发布绿色金融产品,实时跟踪绿色企业融资需求信息,“一对一”开展融资对接,并对符合条件的注册企业给予“专项优惠”。

(四)切实加强信贷投放。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主动作为,相关县区和部门要抢抓机遇,分领域分批次向人行广元中心支行推荐绿色产业和项目,共同努力扩大绿色信贷投放量,确保X年新增绿色贷款不低于X亿元。一是以有机农产品示范市创建为突破口,大力支持有机农业发展,积极支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林下种养殖及绿色畜牧业发展。二是积极支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等保护性运营,支持天曌山、唐家河、曾家山发展森林游憩和康养产业,支持旅游景区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三是支持广元经开区铝产业链循环化改造和其他园区建立跨行业产业链接,支持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开发。四是支持绿色建筑和绿色交通建设,大力支持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是依法对重点污染领域实行强制保险,进一步扩大森林、巨灾等绿色保险覆盖面。

(五)精准开展统计工作。一是严格统计制度。要严格按照新统计制度开展绿色贷款统计,各银行机构要做好个人绿色贷款统计、存量绿色贷款梳理两项工作,有效对冲水电贷款剔除带来的负面影响。二是创新方式方法。广元银保监分局、市保险行业协会要研究建立绿色保险统计体系,按季度统计绿色保险情况,不断提高统计的全面性、科学性和精准性。三是加强监测通报。人行广元中心支行要按季度开展监测分析和评估考核,并及时向各县区、市级相关部门及金融机构通报情况,确保信息共享。

篇3:在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大家上午好!

国务院5月5日召开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动员和部署加强节能减排工作。温家宝总理在会上强调, 要切实把节能减排作为加强宏观调控、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本着对国家、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 下更大的决心, 花更大的气力, 做更大的努力, 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今天召开的制革行业环保自律行动小组第一次工作会议, 也是从实际行动上贯彻落实国务院会议精神, 全力推进皮革行业节能减排目标顺利实现的一次重要会议。本次会议特别邀请了国家主管部门的领导, 以及行业内主要媒体的记者参加, 也表示了皮革行业在节能减排、行业自律方面的决心, 希望得到社会各界的监督、指导、宣传和支持。

我今天向大家汇报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成立制革行业环保自律行动小组 (以下简称“自律小组”) ;二是自律小组的工作目标及主要任务;三是自律小组如何开展工作。

一、为什么要成立自律小组

为什么要成立自律小组呢?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 节能减排是关系到行业生存发展的“硬杠杠”

皮革行业不解决节能减排问题, 不仅不能够持续发展, 而且无法生存, 这是制革企业近十年, 特别是近五年来的深刻体会。因此, 成立自律小组绝不是一时冲动的做秀行为, 而是经过五年的酝酿期, 深思熟虑后做出的选择。我们还记得, 2006年于烟台召开的制革专业委员会年会, 就是以节能减排为主题, 会上集中探讨并深刻认识到节能减排是行业的生存底线, 这次会议确认协会要调研集中制革、集中治污的可操作性。而在随后每年的制革专业委员会年会上几乎都围绕这样一个主题:在产业梯度转移中, 探索实现行业节能减排的途径。从2006年至2009年, 由中皮协牵头, 与行业专家调研了十多个制革生产基地, 总结了这些基地运作的经验及教训。此外, 协会多次配合政府部门做了有关皮革行业污水排放及清洁工艺等方面的调研工作, 摸清了行业发展的现状。在牵头编制《制革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过程中, 协会也及时向政府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随着《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制革行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的酝酿及出台, 以及国家主管部门对协会调研工作及政策建议的肯定, 使制革行业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很有信心。2009年7月, 在辽宁阜新召开的制革专业委员会年会正式提出倡议, 组建自律小组做为行业推进节能减排的抓手和号手, 并形象地称为“摘帽子”行动;同年9月, 中皮协六届三次理事扩大会议作为决议通过。经过半年多的筹备, 今天召开了第一次工作会议, 正式向全行业亮相。

第二, 本世纪头二三十年仍是中国皮革工业发展的大好时机

未来皮革行业内外市场的广阔前景是十分诱人的, 行业必须克服自身的不足, 抓住这一大好时机。

我国皮革行业是由制革、制鞋、皮具、皮革服装、毛皮及制品等主体行业, 以及皮革机械、化工、五金、材料等配套行业组成的完整产业链, 这是我国皮革行业之所以持续快速发展的最大优势。2009年我国规模以上皮革、毛皮及制品行业工业总产值6033亿元, 同比增长11.8%;2010年工业总产值798亿元, 同比增长21.8%。2009年我国皮革、毛皮及制品行业出口总额402.3亿美元, 同比下降5.8%, 进口总额45.7亿美元, 同比下降16.2%。2010年1~2月出口额74.6亿美元, 同比增长29.5%;进口6.9亿美元, 同比增长20.8%。

皮革行业是集富民、就业、出口创汇于一身并满足人类生活需求的行业, 与“三农”关联度高, 为构建我国和谐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了突出贡献。据统计, 皮革主体行业一定规模以上企业直接从业人员有500多万人, 全行业连同配套行业就业人员达1100万人。

我国皮革行业是世界上的生产大国并已接近强国的行列, 目前正处在奔向强国的冲刺阶段。2009年规模以上企业轻革 (猪牛羊革) 产量为6.9亿平方米 (不含剖层革, 折合牛皮2亿标准张) , 占世界总产量的20%以上, 居世界第一位;鞋类产品 (皮鞋、旅游鞋、布鞋、胶鞋等) 产量超过100亿双, 占世界总产量的50%以上, 其中皮鞋产量35.5亿双;皮革服装产量5612万件, 天然皮革包袋产量7.9亿只, 毛皮服装产量250万件等, 均名列世界产量首位。大部分产品已处于国际中档以上水平。

当然, 目前我国皮革产业面临着诸多的困难, 这是客观现实;并且2010年恐怕会比2009年还要复杂。总之, 近几年的困难时期是必须面对的。但是, 根据国内外资深专家的分析, 今后二三十年, 仍是中国皮革产业发展的大好时机。

在当今世界, 中国发展皮革产业的诸多优势, 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难以取代的。中国的丰富的原料皮资源、完善的产业链、巨大的加工能力, 处于世界中档水平的加工技术及产品质量, 拥有13亿人口的极具潜力的大市场, 政治社会稳定, 等等。这些都是周边或其他大洲的国家很难在近二三十年内达到的。

第三, 制革行业的发展符合循环经济的范畴, 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行业。

制革行业是一个化腐朽为神奇的产业。把废弃的动物皮张变成光鲜亮丽的皮革, 最终制成各种时尚的皮革制品, 皮革行业实现了对畜牧业的副产品———生皮的再利用, 这个变废为宝的加工过程不仅避免了生皮的浪费及其因腐烂变质造成的环境污染, 而且也提升了它的附加值, 为社会创造了财富, 给人们带来了享受。因此, 皮革行业的存在从产生之初就具备了循环经济的架构, 并且, 从其生产过程也可以看到, 皮革行业不仅符合循环经济, 而且是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的行业。用一个具体数字来说明, 一张盐湿皮中干物质的85%~90%都转变成成品革, 另外10%~15%变成废弃物被利用。这些包括成品革、再生革、工业油脂、工业明胶等在内的产品, 正是符合“再循环、再利用”原则的循环经济的产物。

但是不可否认, 制革行业确实存在环保问题。从实际情况看, 皮革行业的污染治理已经得到很大的进展。据统计, 我国制革行业的污水量约为1.2亿吨/年, 占全国工业污水量的0.5%左右;制革污染治理技术成熟;治理成本在可承受范围之内, 治理费用为0.1~0.3元/平方英尺。可见, 制革污染问题是完全可以解决好的, 这也是意大利、西班牙等发达国家仍存在大规模制革企业的最重要原因。同时, 我国皮革行业越来越重视制革清洁化生产技术, 其中废铬液废灰液循环利用、保毛脱毛、固废资源化利用及中水回用等技术已经在行业中广泛推广和使用。

总体来说, 制革污水治理技术是成熟的, 治理的成本也是可以接受的, 关键是企业主动积极承担环保治理意识不强, 再加上部分地方政府执法力度不坚决, 这是造成行业不能彻底解决环保问题的主要症结所在。只要我们抓住这一关键, 制革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没有问题的。

综上所述, 由于我们对皮革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信心, 对未来广阔的潜在市场的判断, 以及皮革产业不解决节能减排问题就无法生存发展的共识, 因此, 行业必须认真对待, 主动出击, 长远考虑, 才能使节能减排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由此, 自律小组应时而生, 并开始了行业“摘帽子”行动。

那么, 成立自律小组有什么意义呢?我认为这是制革行业由被动承担节能减排义务, 到主动、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里程碑, 标志着皮革产业的环保意识大大提高, 这是行业发展的一大进步。

二、自律小组的工作目标及主要任务

自律小组的工作目标及主要任务, 是要配合全行业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来开展工作。

(一) 近期 (2011年以前) 行业节能减排目标及主要任务

1、全行业节能减排目标

到2010年底, 完成“十一·五”制革行业主要污染物减排11%的目标;到2011年底, 淘汰落后产能3000万张;到2011年, 制革行业循环用水的企业数量达到50%, 与2007年相比, 制革单位耗水量降低10%, COD排放降低10%, 水循环利用率提高10%。

2、配合行业节能减排目标, 承担以下主要任务

(1) 协助环保部做好“十一·五”污染减排目标的核算及收尾工作;

(2) 协助环保做好“十二·五”污染减排目标的核算;

(3) 协助环保部做好符合环保要求的制革企业名单公告工作;

(4) 在行业环保调研的基础上, 做好《制革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工作;

(5) 对《制革行业“十二·五”及2020年远景发展规划》提出建议;

(6) 做好国内外皮革行业先进污水处理技术、清洁化制革技术的筛选和储备工作, 供制革行业发展参考;

(7) 协助做好第二届“中国皮革行业节能减排环保创新奖”推荐、评审、推广工作;

(8) 完成行业环保宣传规划;充实和完善中国皮革网“节能环保”网页, 同行业和社会媒体保持密切联系;在行业内筹集制作光盘等资料需要的经费。

(二) 中期 (2012~2015年) 行业节能减排目标

带领行业逐步完成制革行业集中生产, 制革单位耗水量比目前降低10%以上, 水循环利用率提高10%以上, 主要污染物COD排放比“十一·五”末期减少10%, 氨氮排放比“十一·五”末期减少20%, 废水排放减少10%, 实现固废无害化处理。

(三) 长远 (2016~2020年) 行业节能减排目标

带领行业实现所有企业达标排放, 形成污染治理有效运行的制革基地与具有一定规模制革企业的发展模式, 实现制革行业污染治理的良性循环, 基本实现绿色制革。

三、自律小组如何开展工作

(一) 自律小组的构成

自律小组成员共26名, 主要是制革企业代表、特色区域代表、环保专家和行业协会代表。其中制革企业兼顾了猪、牛、羊皮的生产企业, 也兼顾了不同地域的生产企业, 通过参与企业的多元化和结构的多样性, 保障了“摘帽子”行动参与的广泛性。

在这里我想解释一下“自律小组”的内涵:自律小组是带领制革行业环保自律的、具有指导性的一个组织, 并不是说只有参加自律小组的成员才有环保自律的义务, 而是要带动所有皮革行业的人参与环保自律。

(二) 自律小组主要承担四大职责

1、落实国家政策的助手。引导行业企业落实国家产业政策, 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做好污染减排和环保工作, 主动提出政策建议及措施。

2、加强环保自律的号手。不断提升行业的环保自律能力, 强化勇于担当的治污责任, 让企业以自觉承担污水治理成本为荣。同时, 加强制革行业的正面宣传, 客观评价污染情况及治理进展, 争取社会的理解和政府的支持。

3、做好节能减排的推手。在行业中推广成熟的节能减排、污染治理新技术, 引导行业形成系统的清洁化生产示范项目。

4、培育行业楷模的抓手。以“真皮标志生态皮革”企业为基础, 将其打造为行业“摘帽子”行动的先锋队, 并强化其管理规范和环保要求;不断培育集中制革、统一治污的制革示范基地;认真做好行业节能减排环保创新奖的推荐、评选工作。

(三) 近期自律小组的主要工作

1、是协助环保部、工信部等有关部门做好规划、调研和建议等工作, 协助环保部做好污染减排的规划和实施工作;协助政府监督行业企业污染治理工作, 向政府反映行业企业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好环保政策的调研, 在相关标准制修订过程中提出意见和建议;

2、做好国内外皮革行业先进污水处理技术、清洁化制革技术的筛选和储备工作, 供制革行业发展参考;

3、协助做好“中国皮革行业节能减排环保创新奖”推荐、评审、推广工作;

4、在行业推广成熟的节能减排、污染治理新技术, 对企业及业内人员进行相关培训;

5、协助做好环保宣传工作, 在行业内宣传行业污染治理的重要性, 宣传发展绿色制革、低碳经济的新模式, 社会宣传皮革行业污染治理实际情况, 让社会客观公正的认识皮革行业的污染, 杜绝行业外对皮革行业污染妖魔化的现象, 通过媒体、行业刊物、网站对环保工作进行宣传并定期发布行业环保动态信息。

以上就是我要汇报的三个问题, 供大家参考和讨论。俗话说, 万事开头难, 我们已经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自律小组开启了“摘帽子”行动, 但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我们在实施过程中还会遇到许多困难, 比如, 这四个“手”的作用如何充分发挥?如何与企业和政府有效沟通?如何解决人员及活动经费等诸多问题。

最后, 我借用温总理的话来结束我的发言, 我们要“本着对国家、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 下更大的决心, 花更大的气力, 做更大的努力, 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我相信, 自律小组在探索中一定逐步走向成熟, 在行业节能减排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做好政府的助手, 当好行业的号手。

篇4:在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一、深刻认识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创新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办学活力,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之计,对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创新驱动是新时期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是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不仅需要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且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没有一支高技能、专业化的劳动大军,再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也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产业发展也就失去了坚实基础和有力支撑。从我省技能型人才队伍现状看,不仅数量不足,而且层次结构不尽合理,高级技能型人才比例明显偏低,这已成为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的瓶颈问题。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需求量很大,无法像高级人才那样可以通过引进方式来解决,而要着眼于本地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养。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必须从源头抓起,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和办学质量,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其次,实施民生幸福工程、稳定和扩大城乡就业,迫切需要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前不久召开的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六个注重”要求,决定“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八项工程”,其中之一就是民生幸福工程,强调要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当前,我省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交织。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先生曾把职业教育的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面对城乡就业面临的新形势,职业教育必须更好地履行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使命,更快地提高职业教育的就业贡献率,更大地发挥在提高城乡居民就业创业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还要看到,目前我省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通过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他们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实现顺利就业、体面劳动、尊严生活,这也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第三,实施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迫切需要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没有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全省教育事业的现代化。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动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取得了显著成绩,整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我省职业教育发展还面临不少矛盾和困难,办学活力有待提高。今后,随着初中生源的减少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提高,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将面临更大的压力。为此,省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以“创新发展职业教育”为题,对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作出了一系列部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取新的思路、运用新的方法、探索新的路径,加快破解长期困扰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为我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认真落实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重点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全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按照“保证规模、优化结构、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要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创新发展思路,积极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大幅度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效益,大幅度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幅度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方式,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职业教育提出了双重要求:一方面,职业教育要转变自身的发展方式;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要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人才支撑。在新的发展阶段,职业教育要主动适应产业需求和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加快推动发展方式创新,并以此引领职业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是推动集约发展。要打破部门和学校类别界限,加快整合区域职业教育资源,不断扩大优质资源总量,特别是要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取消不合格职业学校及办学点、办班点,加快建设一批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的骨干示范学校。要鼓励创建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办学联合体,组建以专业为纽带的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二是推动内涵发展。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省职业教育已基本解决了规模和数量问题,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规模大体相当的格局基本形成。下一步,要致力于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由注重规模扩大向强化内涵、提高质量转变,在发展中突出内涵建设,以内涵建设来促进发展。三是推动融合发展。要着眼于职业教育有效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由主要依靠政府及有关部门主导推进,向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协调推进转变。要加强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要强化行业指导,支持行业在人才需求、专业布局、质量评价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切实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推动共同发展。要构建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职业教育网络,大力发展农村和农业职业教育,加快缩小城乡职业教育差距。同时,要继续做好对口支援工作,鼓励苏南与苏北在职业学校管理、教学改革、教师培训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不断提升全省职业教育整体发展水平。

篇5:在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今天会议主要任务是:听取各县区、市级相关部门的情况汇报,总结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工作,安排部署下一阶段任务。前面,市X局、市X局和各县区、X经开区作了发言,汇报了工作开展情况,谈了下步打算。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清醒认识我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差距和不足

近年来,我们对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作了系统的安排部署。在结构调整方面,提出突破性发展肉牛肉羊、生态有机淡水鱼养殖,巩固现有核桃规模,重点发展山桐子,全面开展油橄榄嫁接改造,积极推广笋用竹、稻渔综合种养等。在品质提升方面,安排创建全国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市,加快四个大宗农产品的整体有机创建;部署了废弃农膜收集处理体系、养殖粪污治理、饲料清洁化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专项行动,为提升农产品品质提供保证。在体制机制方面,提出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民要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健全完善土鸡产销体系,要求各级建立土鸡协会、产业办公室。在产品营销方面,多次在不同城市举办农产品和食品饮料推介会,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宣传农产品,深化与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的战略合作。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多次谈到我市有机农产品发展,积极宣传推介我市特色农产品。

总体上看,我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农产品质量显著提高、农产品品牌更加响亮、助农增收效益明显提升,但仍然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一是产业规模还比较小。我们提出到2023年,全市肉牛、肉羊、X土鸡分别出栏20万头、100万只、8000万只。但目前产业发展规模还存在很大差距。部分产业标准化程度低,有的产业制定了标准,但执行不力。比如,很早制定并多次修订的《X土鸡生产技术规程》,落实情况不是很好。近两年,我到乡镇、村上调研时,发现很多同志不了解这个规程,甚至一些县区农业局的干部、土鸡协会会长都不知道。目前,X土鸡虽然年出栏2000万只,但真正符合标准的很少,很多企业买不到符合标准的产品。

二是产业链条不完整。

部分产业缺乏加工企业,没有形成全产业链。我们提出新发展笋用竹产业,关键是要加强对已有品种的抚育改造,并逐步扩大规模。但扩大规模的前提是要有加工企业,否则产量提高了,销售将会成为问题。同时,现有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没有自己的原料生产基地,品质控制做得不好,大部分还处于粗加工阶段,深加工少。产业链条之间衔接不够,冷链物流体系不健全,农产品的冷藏、储藏、运输都是短板。产销衔接不够好。一方面,农户的好产品没有卖出好价钱,甚至卖不出去;另一方面,企业拿着钱买不到货。比如,我到X县X乡调研,3万只标准化养殖的土鸡卖不出去;然而X超市在X注册的公司却买不到好的土鸡,这说明中间的衔接存在问题,主要还是土鸡协会没有建起来、没有真正发挥作用。三是缺乏规模大、实力雄厚、品牌和市场号召力强的专业营销主体。现在,我市农产品销售还存在一些问题,除食用菌外,其他产业的销售(包括电商)都是零散的、分散的,缺乏专业的营销公司。近几年,通过加强市场推介、媒体宣传的力度,特别是深化与央视农业频道的合作,促进了我市农产品的销售。比如,通过央视农业频道的宣传推介,我市土鸡销量上升30%,但与预期效果仍有很大的差距。这主要是没有与市场形成有效对接,缺乏专业的营销主体,土鸡协会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四是品牌效益不高,没有实现优质优价。我市农产品质量很好,认证了很多“三品一标”农产品,创建了很多品牌,获得了很多荣誉,但没能转化成应有的效益,没能实现优质优价。比如,本地人知道曾家山蔬菜品质好,所以价格就会高一些,但在外地就和其他产品没有形成合理的价格差距。

五是经营主体带动力不强,特别是对农民致富增收带动力不强。

这几年,我市加大培育力度,新型经营主体数量明显增多,但有实力、规模大、有品牌的企业还比较少。农民专合社的数量也不少,但大部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甚至是“空壳社”、“挂牌社”。同时,建立更加紧密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做得还不够好,很多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对这项工作不了解,缺乏抓这项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大家务必要按照市上的规定抓好落实。六是新型职业农民规模太小。当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多数在外务工,留守的基本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劳动力不足,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影响较大。农村留守人群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对优良品种、先进技术、先进装备的接受能力较弱,产业发展效率提升缓慢。农业还没成为有吸引力的产业,产业领军人物还比较缺乏。

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两条:一是领导不重视。从刚才的汇报情况来看,县区党委政府普遍重视程度不高,多数县区长没有做到亲自部署亲自抓,导致差距很大。这次会议既是一次总结会、也是一次安排会、更是一次督促会,希望大家要重视这项工作、抓好这项工作。二是抓落实不够。这项工作的要求很具体,也很明确,但没有真正落实下去,这既有政府的责任,也有市级农业、林业部门的责任,但更多的是基层落实不够,尤其是县区党委政府、部门、乡镇没有落实下去。这反映出我们的思想认识、工作作风都还存在一些问题,大家要深刻反思、抓好落实。

二、科学规划我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布局

目前,我市已经制定了红心猕猴桃、朝天核桃、道地中药材、X土鸡、“两湖”渔业等全产业链发展规划,还要继续完善七大全产业链发展规划。各县区要严格落实市上的发展规划,确保全市确定的产业发展方向、发展布局、发展重点落实到位,确保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一盘棋。

要全力打造特色产业全产业链集群。要立足我市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产业发展优势,找准当前市场导向和消费趋向,围绕“六大特色优势产业”,聚力产加销服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全力打造红心猕猴桃、核桃、道地中药材、油橄榄、富硒富锌茶叶、X土鸡和生态生猪肉牛羊有机鱼“七大现代农业全产业链集群”,稳步提升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质效,实现质量兴农。

要进一步优化特色产业空间布局。要转变传统县域特色产业布局观念,推进全市全域带状和县域点状片状结合布局产业。根据气候带决定产业带的原则,在全市海拔500-800米土壤中性偏酸区域形成红心猕猴桃产业带;在海拔800米以上区域形成高山露地蔬菜、道地中药材、特色林果产业、富硒富锌茶叶经作产业带;在海拔500米以下区域形成优质粮油、生态水产业经济产业带。在适养区布局X土鸡、生态生猪肉牛羊适度规模养殖小区。在乡村旅游资源富集的区域发展小水果、花卉产业,促进休闲农业发展。县、乡、村要围绕全市产业总体布局,科学确立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笋用竹,坚持以本地野生品种为主,以房前屋后、山脚地边栽植为主,不要占用耕地;积极培育竹笋加工企业,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相衔接。

要始终坚持“三园联动”建基地。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村特色产业示范园和户办小庭园拓展成片、集聚发展,实现特色产业基地规模化、标准化。要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加快建设一批专业乡镇和专业村。要大力实施山、水、田、林、湖、草综合整治,建成路网、水网、田网、电网、信息网“五网”配套的生产基地。今年,我们要完成第二轮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尽快启动新一轮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进已建成的100个园区整合扩张、提质增效。每个特色产业要在主产县区建成至少1个10万亩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园区。

三、抓好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重点工作

总的来讲,就是要把产量规模做上去、质量品牌做上去、销售效益做上去。

第一,高度重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各县区、市级相关部门要全面系统学习市委、市政府相关工作部署,逐项抓好落实,确保确定的产业发展方向、发展布局、发展重点落实到位。主要领导要亲自抓、亲自研究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工作,做到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措施有力。要研究气候、土壤,发展适合本地条件的产业。比如,几个县区提出发展楠竹,但我市地域比较偏北,冬季气温较低,楠竹不一定承受得了,务必要观察一段时间再进行大规模发展。相反,本地小竹笋具有独特的优势,却没形成好的产业,仅仅是煮过后装在盆子里进行售卖,没有进行包装上市。既然本地小竹笋品质好、受欢迎,就可以做大做强。要研究市场需求,不发展已经过剩或即将过剩的产业。例如,201X年全国核桃降价40%,虽然X核桃因品质优势没有降价,但并不意味着没有风险。当前,各地大规模发展的脆红李,两三年后也将面临市场问题。我多次强调不再以政府名义组织栽植核桃和脆红李,要落实。要研究产业效益,发展新的本地特色产业。X有很多特色产品,大家要注意挖掘。例如,我到苍溪调研时,当地种植的野鸦椿,类似于香椿,但又有所区别,并且只生长在X,这就会形成新的市场。又如,我市土玉米品种中的彩色玉米,含有丰富的花青素,虽然产量不高,但也可以加强培养。类似的东西还很多,大家要认真挖掘。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擦亮四川农业金字招牌,靠传统的玉米、小麦、油菜成不了金字招牌,必须要在“新、特、奇”上下功夫,将我市建成优质高端的农产品供应基地。

第二,注重提升特色农产品质量。抓好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市创建工作,加快推进X4个特色农产品的整体有机创建。相关县区要抓紧出台工作规划,不断提高有机产品数量、扩大认证基地规模。要及时制定(修订)特色产业生产标准、产品标准,加强过程监管,严格落实标准。扎实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六大行动”,优化农业生产环境。抓好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工作,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监管和追溯体系建设,率先将重点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示范社、“三品一标”规模主体纳入追溯体系,逐步实现全市主要特色农产品和生产经营主体全部纳入国家追溯平台。

第三,着力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近年来,“X七绝”已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要维护好这个品牌,不断丰富和拓展其内涵和外延,开发一批有质量信誉和市场优势的拳头产品,构建完善“区域公用品牌+产业(产品)品牌+企业自主品牌”体系。各县区、市级相关部门要提高认识,不要一县一品牌、一地一品牌,造成恶性竞争、内部消耗。在品牌营销上,要大力开展X美食创新、竞赛、评比活动,实施X食品(菜品)和农产品走出去行动,组织农产品产销企业参加“农交会”、“农博会”、惠民购物全川行、川货全国行等活动,提升品牌美誉度、知名度。要继续加强与中国农影中心战略合作,在中央主流媒体、网络新媒体开展宣传推介活动。要充分利用空运、高铁、中欧班列、微商电商等营销新渠道,促进特色农产品品牌在更多平台、更广范围“动”起来、“走”出去。

第四,深入推进农业特色产业融合发展。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支持经营主体升级改造加工设施,支持供销、邮政、快递物流把服务网点延伸到乡村,建成从生产到消费的全程冷链物流体系。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支持龙头企业深度开发特色产品,提倡特色农产品及其加工副产物循环利用、全值利用、梯次利用。这里,强调一下农产品加工销售问题。笋用竹没经过加工,有效保存时间很短,影响了销售半径。因此,林业部门要认真研究笋用竹加工项目,科学合理布局产业规模,积极培育加工企业。其实,笋用竹的加工很简单,经蒸煮后用柠檬酸水泡着密封就可以,我市海玲山珍、川珍实业等企业都能做,甚至有技术的农民都可以加工,关键是要将他们培育起来。同时,要积极发展冷链物流体系。当前,我市在市城区禁止活禽宰杀,市场里不能销售活禽,只能销售冷鲜鸡。各县区要加快建立屠宰加工企业,完善土鸡的屠宰、冷链物流体系。肉牛羊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也必须实行规范化、规模化屠宰。要围绕建设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市,推进农业园区景区化、产业发展景观化,促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要充分发挥森林资源、中药材资源优势,推进康养林道、林区、湿地建设,开发中医药康养旅游产品,开展中医药康养服务。要充分挖掘农业特色产业文化内涵,开发创意农产品,发展创意景观农业。

第五,努力提升农业科技水平。要通过大幅度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来突破资源环境约束,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改善农产品品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整合市、县农业科技力量,加强同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拓宽协同创新渠道,做到一个特色产业有一名科技首席专家、一个科技创新团队、一批科技研发项目。要坚持问题导向,加强科技攻关,切实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和关键难题,尤其是猕猴桃溃疡病、甘蓝根瘤病、牛羊布病等要坚持防治结合。比如,猕猴桃溃疡病是世界性难题,不能有效治疗但可以防范,冬天的冻害能引起溃疡病,那就研究如何防冻;有些花粉带菌,那就研究如何控制。要积极开展品种选育。加大灰鸡品种选育工作,不断提高数量规模。加强与专业机构的合作,选择适生的产油率高的油橄榄品种,利州和青川要在三年内完成品种改良。加强彩色玉米、野鸦椿等新品种的选育和野生种质资源调查。

第六,做大做强新型经营主体。我市的农业,甚至是全国的农业最大的问题就是组织化程度低。要通过引进大户、龙头企业,培育成立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带动提升组织化程度。大力招引有实力的龙头企业,支持现有领军企业通过兼并等方式扩大企业规模,带动若干个小企业、农户和协会发展。支持农民合作社实体化、规范化运作,引导符合条件的种养大户登记成立家庭农场,增强带动小农户发展能力。大力培育各类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组织,向小农户提供绿色有机农资、高产优质良种、先进实用技术、现代化装备等生产要素。要特别重视专业农产品营销企业的培育和引进,对电子商务予以大力支持。要推动企业建立以股份合作、保底分红、利润返还为主要模式的更加紧密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并作为企业落户我市、评级上档、取得政府支持的前提条件。同时,乡镇党委政府和村基层组织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增强农民诚信履约意识,保证企业合法权益,实现互惠共赢。

篇6:在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熊建平(2011年9月15日)

同志们:

这次全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会议是市委、市政府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以及省委保康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现场会议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落实政策措施,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为全面推进“三大板块”建设,着力打造“三基地一县市”,促进应城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和物质保障。下面,我就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问题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时期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村级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为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农村生产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我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呈现出可喜的变化,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据统计,2010年,全市村级集体总收入达到2985.7万元,比上年净增653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0万元的村达到4个,村集体经济过5万元的村达到182个。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在思想认识上有偏差。有的认为,国家公共财政将全面覆盖农村,不需要村级集体经济的投入;有的认为,村级集体经济在农村经济乃至整个经济体系中比重很小,无碍大局;有的认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面临资源、市场、人才、资金、环保等多重约束,尤其是在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集体土地和山林承包到户,没有预留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资源和空间,现在想发展也发展不起来;还有的认为,前些年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办工厂、上项目、找贷款”,结果大多数村办企业垮了,给集体背上了沉重的债务,现在再搞无疑会重蹈覆辙,等等。用长远的眼光和发展的观点看,这些认识都有一定的片面性。二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且发展不平衡。全市集体经济年收入过5万元的村还不够多,还有一小部分“空壳村”。在省内,有的地方村级集体经济已经有千万元甚至亿元村。我市乡镇与乡镇、城效村与边远村差距较大。全省保康会议提出今年底80%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过5万元,2012年90%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的工作目标,我市完成上述目标压力较大、任务艰巨。三是抓集体经济发展的氛围还不够,体制机制还有待健全完善,政策措施还没有完全配套。等等,这些问题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我们一定要站在全面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夯实农业农村发展的物质基础、巩固农村基层政权、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重大意义,把思想统一到市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

第一,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在这一体制内,“分”是“统”的基础,“统”是“分”的保障,单纯强调“分”的作用,而忽视“统”的功能,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要想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优化和完善“统”的服务功能。从全市总的情况看,村级集体经济普遍比较薄弱,“统”的功能不强,已成为影响和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因素。当前农村正在发生新的变革,发展现代农业、推进规模经营不可逆转,迫切要求开展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这既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现阶段农村生产力发展对生产关系变革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完善和发展统一经营的迫切需要。应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加快改善民生,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要靠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第二,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实践证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重要基础。凡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方,新农村建设推进的速度就快,农村面貌发生的变化就大,农民群众得到的实惠就多,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就高。我们必须看到,一方面当前国家财政实力总体还不强,公共财政全面覆盖农村还有一个过程;另一方面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比较短缺,农民还不够富裕,农村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因此,不能简单地把新农村建设依附于财政的扶持和工业的反哺,也不能简单地把新农村建设依赖于农民一家一户的投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弥补公共财政不足的重要途径,是增强新农村建设主体能力的需要。村级集体经济具有一定的补偿功能、扶持功能和保障功能,只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好了,才能更好地推动新农村建设。

第三,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的重要保证。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近年来,市委采取有力措施推进“五个基本”建设,为村级组织和村干部办了大量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实事,极大地改善了基层工作条件,激发了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了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要从根本上强化村级党组织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功能,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必须靠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要从根本上提高村级组织领导农村经济发展能力,增强运转保障和公共服务能力,最终也要靠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如果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办什么事都要向群众伸手,党组织在群众中肯定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村级集体经济构成了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当前,全市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已经具备。一是全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推动村级集体经济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二是随着强农惠农政策体系的逐步健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会获得有力的政策支持;三是我市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新农村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体制机制和办法,将会指导村级集体经济走上崭新的发展之路。四是伴随我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生活不断改善,也迫切期望发展集体经济,为他们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各党委、政府一定要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坚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信心和决心。

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按照市委的部署要求,力争通过努力,使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明显壮大,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体制机制逐步完善,不断满足农村基层建设、服务和管理的支出需要。到2012年底,90%的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10个以上的村达到100万元以上。这里所说的集体经济收入是指村集体经营性、服务性收入,不含各级财政转移支付和部门、社会帮扶资金等。实现这一目标任务,的确难度很大,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探索发展模式,采取灵活务实的举措,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把握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原则和方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要理清科学发展思路,做好发展规划。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防止盲目铺摊子、上项目、粗放式经营。各地要认真分析镇情、村情,立足实际制定科学的集体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二是要着力转变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方式。要总结我市集体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坚决不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村点火、组组冒烟”的老路,不走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回头路,而要走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的新路,全面提升村级集体经济的整体素质。三是要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必须坚持农民增收与集体增利相统一,强村与富民相结合。着力健全集体与村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四是要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结合起来,不搞竭泽而渔、一锤子买卖。要坚持不举新债,采取多种措施降低经营风险,努力实现持续发展。

第二,坚持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之路。各地经济基础、地理位臵、资源条件千差万别,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扬长避短,发挥比较优势,走自己的路。要实行一村一策,一村一品,探索集体经济多种发展途径。一是从产业形态来看,要走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之路。城中村、城郊村、园中村,可以参与兴办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建设标准厂房、专业市场、仓储设施等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物业经济。但对于大多数村来讲,要立足“农”字做文章,充分开发利用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山林、水面等自然资源。鼓励村集体结合国土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双低改造等,领办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示范项目,带动农民发展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实力。要围绕服务做文章,鼓励村集体结合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需求,创办各种服务组织,增加集体收入。二是从发展途径来看,要走资源依托型、产业带动型、服务创收型、城市拉动型、招商引资型、乡村旅游型、互助合作型等多种发展模式并存之路。三是从实现形式来看,要走资源开发、资产经营、资本运作等不同发展水平互补之路。各乡镇各村首先要立足于开发利用村集体现有的资源,对村集体所有的各种资源性资产、经营性资产、公益性资产,要认真排查,摸清家底,最大限度地加以盘活利用。在起步阶段,不要贪大求洋,可从投资小、见效快的项目做起,逐步积累资金和经验。集体经济比较发达的村,要根据发展需要和资金情况,实行资本运营,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拓宽集体经济发展的空间。四是从经营方式来看,要走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并举之路。集体以资金入股的,要慎之又慎,投放到效益较好的企业中去,增加投资收益,降低投资风险。集体以土地、厂房等作价入股的,要严格进行资产评估,防止集体资产变相流失。总之,要各打各的优势牌,各走各的特色路,不断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第三,坚持改革创新,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活力。改革创新是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难题的“金钥匙”。我们要向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要集体经济发展的资源、发展的办法、发展的潜力和发展的后劲。凡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遵循市场经济规则、有利于集体增收的一切办法和措施,都可以大胆地探索实践。一是要推进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创新。目前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普遍不健全,导致集体资产产权归属不明晰、资产安全完整难以保障。要按照村民自治组织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与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职能相分离、村企分开的原则,以推行土地股份合作、农民专业合作等为重点,创新集体经济组织。特别是要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把发展农村各种专业技术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等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结合起来,采取“支部+公司(协会)+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实现集体收益。二是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创新。产权制度改革是解决集体资产问题的关键。集体产权制度变革是解决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迫切需要。从本质上说,就是将实行共同共有产权制度的传统集体经济组织,改造成为实行按份共有产权制度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使其成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通过产权制度创新,实现“资产变股权、农民变股东”,维护农民利益,促进集体经济发展。下一步要逐步推广试点经验,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利益共享、保护严格、流转规范、监管有力”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真正使集体资产“动”起来、“活”起来,实现保值增值。三是要推进“三资”管理创新。切实加强对村级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的清理、登记、管理,要逐村建立“三资”台账。建立健全村级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坚决制止和查处平调集体资产行为。集体资产资源发包出租,必须实行市场化运作,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实现收益最大化;要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完善“双代管”制度,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坚持村企财务分开,防止增加新的村级债务。

第四,坚持政策支持,优化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外部环境。市委、市政府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工作高度重视,2010年出台了《应城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方案》,制定了财政扶持、土地支持、项目倾斜、考核奖励等一系列优惠政策,近期省委组织部联合十个部门制定下发了支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相关政策文件,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迅速制定落实政策措施和意见并上报市委组织部。我们要树立扶持集体经济就是扶持广大农民的意识,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林权制度改革、移民安臵等工作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结合起来。各部门在安排涉农资金和项目时,要向村级集体经济倾斜。市乡两级财政要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采取贴息、补助或奖励的办法,重点支持年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发展集体经济项目。国土、林业、水利等部门要放权让利,支持开发和经营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山林、水面、矿产等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工商、税务等部门要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对村级集体经济项目给予税收减免优惠,该免的免,该减的减,该返的返。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要延伸农村服务链条,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信贷支持力度。加快培育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各类新型金融组织,切实解决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融资难的问题。

第五,坚持依靠群众,激活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内在动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为新时期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提供了平台,是转变农村基层干部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重要途径。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为了群众、紧紧依靠群众的宗旨,通过建立集体与村民之间多种形式的利益纽带,促使人人关心、支持、参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通过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来改善民生,增进福利,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坚持科学民主决策,新上集体经济项目要经过认真细致的市场调查和科学评估,重大事项要经过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决定。不能一讲发展集体经济,就不顾客观条件,盲目上马。要鼓励和引导农村外出务工经商能人带资金、带项目回乡创业,牵头领办集体经济项目。要全面推行村级重大事务“五议五公开”制度,保障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凝聚广大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事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各乡镇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强力推进,集中攻坚,进一步推动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确保实现市委、政府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

第一,要强化领导责任,狠抓工作落实。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乡镇。乡镇党委和政府要在规划、产业、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加大统筹力度,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与发展镇域经济结合起来,把发展集体经济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结合起来,形成互动共赢的格局。要逐村帮助制订规划,理清思路,落实措施。坚持抓两头带中间,抓重点带一般,推动平衡协调发展。对那些经济基础特别薄弱的村,市乡两级要重点扶持。组织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形成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

第二,要加强基层组织,建强组织保障。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必须发挥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党员干部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各党委要按照“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建设的要求,扎实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对集体经济发展落后、班子战斗力不强的村,要及时对村“两委”班子进行调整。要借鉴外地经验,从市直机关、部门选派优秀干部到村担任党组织书记,帮助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要探索实行强村帮弱村、大村带小村的办法,扩大辐射带动效应。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臵形式,做到农村产业链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延伸到哪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到哪里,党组织就跟进到哪里。要加强对村干部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促使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思维,增长市场经济知识、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通过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培养和储备一大批农村人才。

第三,要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仅靠村一级自身的力量和资源是有限的。要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贯彻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方针,引导更多的资源和要素向农村聚集,形成工农互补、城乡互动、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要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深入推进“城乡互联、统筹共建”活动,加大督办检查力度,引导和督促互联共建责任单位认真落实“五个一”的目标任务,重点从班子建设、发展规划、资金项目等方面进行帮扶,帮助联系村兴办一个集体经济项目,年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要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开展与乡村结对帮扶,参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第四,要抓好考核激励,树立正确导向。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定期组织检查考核,以乡镇为单位分类排队。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村干部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和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与工资报酬挂钩,加大村干部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力度,拉开分配差距,充分调动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村干部工作辛苦,待遇较低。各级党委、政府要在政治上、经济上、生活上多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解决实际困难,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认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大意义,总结推广先进典型经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上一篇:论先秦儒家的个人主义精神下一篇:读贝多芬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