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评价方案及制度

2024-05-16

小学生评价方案及制度(通用6篇)

篇1:小学生评价方案及制度

一年级体育与健康考试方案

马磊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在实施体育新课程标准下,对学生的体育方面的评价,以考核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为手段,注重对学生认知、情感方面的综合评价。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生活习惯,增强保健意识,提高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具有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适合竞争及发展的需要,发展个性,培养终生的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使身心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评价内容:

(一)考试时间及办法:第17、18周,按统一制定的考核办法进行随堂测试考核,第19周完成成绩计算、统计工作。

(二)考核内容:

1、根据体育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分为水平三(5、6年级)、水平二(3、4年级)、水平一(1、2年级)来进行测试。

2、平时学习评价(包括平时的出勤、运动参与积极性、良好的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等方面加入自评和互评)占40%;健康体质标准测试成绩30%;运动技能(400米)占40%;各级体育比赛获奖、担任体育干部加1-5分。

(三)考评标准:

优:90分及以上,良:76—89分,及格:60-75分,不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

五、学习成绩评定的形式

有技能考核和平时评价

篇2:小学生评价方案及制度

评价制度一直制约着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也影响着作为整个基础教育改革核心内容的新课程改革。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新课程改革把评价改革(包括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课程评价)作为其有机组成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即由管理性教师评价转变为发展性教师评价。发展性教师评价并不是一种特定的教师评价方式,而是一系列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素质提高的评价方式的总称。

一、以校为本分层评价

如何构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评价,我校通过运用“三型教师”评定作为杠杆,探索、实践,逐步构建了以校为本、分层评价的教师评价体系。新课程实施以后,我校采取了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即将教研、科研、培训结合起来,实行“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我们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名师型、骨干型、胜任型”三型教师的分层评定体系。学校制定了“三型”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标准。在评定原则上,全校不搞统一模式,不做过细要求,而是要求各校以《标准》为导向,从实际出发,着眼于教师专业化发展,从教师的年龄差异、学科差异入手,本着为教师发展服务的指导思想制定具体的评估方案。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坚持“教师自主申报,全员动态管理”的原则,对评定结果两年认定一次。

评价流程为:首先由教师依据自己的现实表现,对照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申报相应的等级,然后由教研组组织考评小组依据本校的具体方案,对申报教师进行评价,并在校内予以公示,对于申报“骨干型、名师型”的教师,则上报材料,由学校组织评审小组进行认定。

根据《标准》中的要求,学校及教师个人从现有条件出发,制定并实施校本培训计划和个人学习计划。通过对“三型”教师标准的学习与贯彻实施,改革传统的教师评价策略,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方向更明确,使评价不仅仅囿于鉴定判断,而是充分显示其导向、激励、反思、修身、提高、发展的作用,引导学校建立起学习型组织,广大干部教师的理论修养、科研能力、教学策略、反思调节等方面有明显进步,在评、学、研的过程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将教师的教学劳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学校的教育科研、校本培训等与课程改革紧密相关的重要环节的实施过程,纳入到评价范畴内,全面收集信息,综合分析,及时反馈,听各种类型、各种层次教师的课,课后进行参与式评课,然后分别从科、研、训三个方面对相关人员进行访谈、查阅资料,参与教师研讨活动。在整个过程中,进行两个层次的诊断:一是症状诊断,确定教师或某项工作的现有水平和存在的问题;二是原因诊断,探明出现问题的原因或是妨碍学校、教师发展的原因,并对其发展的可能性进行预测,以便对症下药。评价活动不是就事论事,而是着眼于学校的发展,把评价和指导结合起来,本着“找问题、抓经验、重反馈、促发展”的指导思想,不打分、不排队,排除教师紧张、戒备、被动、应付、焦虑等精神负担,主动展示学校教、学、研、训最真实的一面。

二、建立开放的评价体系 教师的评价改革仍然是一个新课题,对学校、对校长、对教师来说,还都有一个逐步认识与完善的过程。我们期待着教师评价的完善,期待着评价真正能带给教师发展与成长的动力。教师评价的主体,不应只是学校教育的管理者,而应建立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学校领导、学生、教师、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主体,即把自我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领导评价结合起来,使教师能从多渠道、多角度获得信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我校对教师的评价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诊断和反思,注重学生的意见和家长的反馈信息,通过多方力量的评价,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改进教学行为的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既进行定量精确评价,又进行定性模糊评价;既自我评价,又他人评价,构建全方位的动态性教师教学评价体系。自我评价:教师每月一次阶段性反思,梳理教学中的得与失,不断改进与提高。每学期一次,反思自己的工作情况,做出正确的评价,评价内容分教学方面和素质方面。教学方面又包括教学设计、管理学生、促进教学、对学生评价。素质方面包括职业道德、学科知识、教学能力、文化素质、参与共事、反省与计划。这几个方面分别从优势与不足分析,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不足,以便扬长补短,不断提升自我。

教师评价:在每次的课改例会和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后,全体参与活动的教师及领导就每一位教师的出勤、态度及发言情况等进行随机评价,学期末,教研室累积评价结果,作为考查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依据。学生评价:每月一次问卷调查,对课任教师进行评价。内容分为“工作作风、工作态度、教学水平、对待学生、作业布置、作业批改、学生辅导”等几个方面,分“优、良、一般”三个等级评价。家长评价:每月一次问卷,了解家长对教师工作的看法;每学期一次座谈,调查家长对教师工作的满意程度;开设家长开放日,让家长了解教师的教学工作情况;设家长意见箱,征求家长意见,参与班级管理。

学校评价:学校对教师的综合评价内容分为:思想品德、学识水平、业务能力等方面。在思想品德中特别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个体健全发展。”学识水平包括“文化基础、专业知识、教育理论”。在文化基础中强调“知识面广,能承担多科教学任务”。在专业知识中要求“掌握课程标准,熟练掌握专业学科知识体系”。业务能力包括“备课、课堂教学、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教育科研能力、听课与业务学习”。档案袋评价:建立教师成长记录袋,教师将教育教学的过程资料,包括优秀的教案设计、精彩的教学实录、教学案例与论文、教学反思、与学生的心灵对话、获得的各种奖励等反映成长过程的资料都存入档案袋,定期展示,让老师们既与自己纵向比较,又与别人横向比较,促进自身的持续发展。学校对教师教学工作的完成情况,实行随机评价、阶段评价、终结评价,评价结果按比例计入教师的评估成绩。对教师实行定性、定量评价相结合,自评、教师评、家长评、学生评、学校评多种形式相结合,实现了评价过程的动态化,评价主体的互动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调动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断调整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注重自主选择性评价

为了引导和激励广大师生充分地自主创新、健康发展,我们打破过去只靠教学成绩给师生定“乾坤”的单一评价模式,由一元变多元,坚持多把尺子评价教师的原则,注重教师的个性发展评价。

我们为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促进教师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创新潜能,建立了与创新教育和新课程发展相匹配的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体系,通过确立“学识”、“教学”、“业绩”等基础性指标,增设“课题实验特色”、“教育教学创新”等教学个性特色的发展性指标。

四、考试成绩不是唯一标准

与旧的评价体系相比较,我们对教师的评价已经有了明显变化,力求体现出发展性,虽然有了一些做法,但仍在不断完善之中。在构建新的评价内容上,我们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一是教育思想与理念。教师理念的变化是课改能够落实到课堂的关键,教师理念到底变没变化,主要从教师读书、学习、研讨会的发言、在学校内部各种论坛中的表现,以及教师发表的文章与交流的文章等方面来看。

二是课堂教学的转变上。主要看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关注学生的发展,是否关注学生学会学习及自我发展。这一方面主要通过听课、评课、公开课等形式对教师进行相应的评价。三是作业布置情况。主要看教师是否能够根据学生的需要,分层布置作业,不同水平的学生能够自主选择相应水平的作业,关注不同情况学生的差别。在评价的指导思想上,主要是想摆脱过去那种单纯以知识为中心评价的方法,教师除了传授知识,还要看怎样去促进学生发展,比如注重课外延伸,促进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发展,指导学生综合实践与研究性学习等方面。在评价教师的方式上,除了学校领导评价以外,还要召开学生座谈会与家长座谈会,对教师进行评价,这样教师可以从多方面了解一些信息,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整。

对于学校来说,在管理方式上也有了新变化,主要是要减政放权,改变过去那种有些机械的、过死的管理方式,让教师在课程设置和处理教材上有更多的自主性,课堂气氛的处理上与过去也不一样,更加民主活跃。以前对教师在课堂中知识点如何体现很关注,甚至连几个层次、几个步骤都是死的,课堂上就体现教师怎么教,如今对教师的要求是如何辅导学生学,如何让学生学得轻松,掌握学习的方式、方法,教师是一个指导者与帮助者。以前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衡量教师的业绩,现在考试成绩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同时还把教师的思想理念、科研情况、课堂教学以及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等几个方面放在一起综合考评。至于评价的具体内容与指标也在与人事制度等改革一起不断调整。同时,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评价是密不可分的,要随着学生评价的发展而发展。新课程的实施,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这就必然要求对传统教师评价制度进行改革。传统的教师评价常常仅以学生学业成绩论定教师工作业绩,仅以

一、两节的公开课或

一、两次的常规听课判定教师的教学能力,而且,评价者只限于检查者,教师本身完全处于被动挨查的状态。这种评价的过程中,偶然性和主观性的因素较多,难以对教师作出全面、系统和客观的真实评价,也从而难以发挥激励和改进的评价功能。这种评价还常常造成学校的人文气息淡薄,教师失去了对工作的热情主动,教师之间封闭保守,关系冷漠,甚至猜疑嫉妒,互不服气。新课程的教师评价,既要发挥评价对教师的甄别功能,更要发挥对教师的教育功能,激励与改进的功能,使每一位教师自身素质的各个方面(不仅仅是教学能力)都获得最大的发展。这样的教育正是新课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那么,教师评价制度的改革就必须与这样的教育相适应。

一个完全合情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现实中可能还不存在。但是,只要我们从实际出发,不带任何私心杂念不断向着尽可能合情合理的方面去探索,去改革,那么,这样的教师评价制度也就足以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得到大大的促进;使广大教师的基本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并焕发出更大的工作热情;也能促使教师和教师之间、教师和领导之间的人际关系更加团结凝聚,其最终效果必然体现在学校整体质量的进一步上升和学校整体形象的进一步提高上。

教师是发展的主体,评价是通过系统地搜集评价信息和进行分析,对评价者和教师双方的教育活动进行价值判断,实现评价者和教师协调的发展。以促进教师发展,以教师为核心,以发展教师个体为理念的教师评价。

注重教师的个人价值,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要由评价者和教师协商制定,双方认同,把实现教师个体发展目标和实施评价看作是双方的共同职责;(评价者为学校领导小组成员、业务骨干、骨干教师组成,由相同或相近学科的评价者组成一个评价小组,负责对所属学科的评价对象的评价工作)

篇3:小学生评价方案及制度

关键词:发展性评价,制度,实施策略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提出了新的评价理念和要求, 强调“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要构建符合新课程要求的促进学生发展的发展性评价制度, 即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既关注结果, 又关注过程, 促进学生学习的提高和发展。

一、发展性评价实施的目的及内容

传统的小学英语评价往往只是单一地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取, 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意志、行为及学习习惯等问题。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评价的内容是多维的。小学英语学习评价不仅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实际的交际能力, 还应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情感等的评价, 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了解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二、发展性评价的实施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的一切活动要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新课程提倡的发展性评价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互动的评价。领导是评价者, 教师是评价者, 家长是评价者, 但他们都不是唯一的评价者, 而学生不仅是被评价的对象, 同时还是能力的评价者。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评价时要将评价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中, 营造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评和互评, 并在这个过程中认识自我, 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的喜悦。

三、新课程小学英语发展性评价的实施方法和策略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版) 主张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性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由形成性评价 (Formative Assessment) 和终结性评价 (Summative Assessment) 构成。结合我们天地外国语学校的英语学习特点, 日常教学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而在学期或学年结束时则需采用终结性评价对学生进行整体的、全面的素质评价。因此, 我们认为形成性评价占总评估的60%, 而终结性评价则占40%。下面就两种评价的具体实施策略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 形成性评价

小学英语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形成性评价是伴随学习过程持续进行的评价, 它关注学习过程, 除了评价知识、技能等可以量化的方面以外, 更适合于评价学习兴趣、态度、策略、合作精神等不易量化的品质。评价的结果大多以等级制加上教师的评语来呈现。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及年龄特点, 结合我校的实际, 我在实践中运用课堂学习行为档案、书写作业的样本、问卷调查以及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观察评语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效果显著。

1.作业样本评价表

作业评价是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质量作出的评价, 主要包括抄写类作业、听读作业、练习类作业、写作类作业等。通常由学生自己决定收入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作业, 可以请他 (她) 谈谈选择该作业的原因, 找出优点和进步的地方。我们针对新标准英语的安排及难度, 一、二年级书面作业较少, 以口头练习居多;三~六年级布置适当的书面作业。

2.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是一种以书面方式获得资料的方法, 给学生发放问卷, 通过问卷, 引导学生有效地、正确地、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学习, 获取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策略等方面的信息。在实践中, 我们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 并在高年级学生中实施, 听听学生自己的想法。

3.家长对孩子学习情况的观察记录

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 在校时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与同学、教师一起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 但仍有部分时间需要家长的配合, 做好家与校的有效联系。因此, 教师也需要和家长共同完成观察记录表。

最后, 教师帮助每个学生建立属于他们自己的“英语学习成长记录袋”, 目的是关注他们每个人的发展, 并将以上这些记录和评价表全部装进学生的“学习成长记录袋”,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并通过努力, 得到全面发展。形成性评价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 它的目的不是甄别和选拔学生, 而是激励学生学习, 帮助学生有效地调整自己的学习进程, 使学生有成就感, 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二) 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是反映教学效果、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要客观、科学、全面地考查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所具有的英语水平, 终结性评价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完成测试后, 教师要对测试作出合理的分析, 只有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 通过统计找出各种数据, 才能了解学生在测试中反映出来的掌握知识和形成技能的情况, 及时改进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四、对发展性评价实施效果的反思

在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发展性评价方式评定学生一个学期以后, 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大大提高, 学习的自觉性也增强了, 许多学生也开始注重自己平时的表现和积累了, 效果显著。

总之, 小学英语教学离不开发展性评价, 我们要注重这种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适当结合终结性评价的发展性评价方式。它让我们的英语教学变得多维化, 更重要的是它能使学生变被动、强迫性的学习为主动、有兴趣的学习, 变死记硬背的学习为轻松愉快的学习。

参考文献

篇4:教育质量及人才评价制度的完善

【关键词】教育评价 人才评价 制度 完善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0-0066-02

【Abstract】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talented person evaluation system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nd personnel training. Social development needs to improve the education and talent evaluation system is conduciv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the training of many talents, prompting China to the early completion of the country rich in human resources.

【Key Words】Education evaluation Personnel evaluation System Improvement

教育質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的完善关系到教育的发展及人才的成长。近些年的教育实践可见,教育质量及人才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影响到教育的大发展,对人才成长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它的完善已成为人们的强烈诉求。教育质量和人才评价制度的完善将在很大程度上消除教育发展和人才成长中的一些消极因素,为教育发展和人才成长开辟道路,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规划是教育质量及人才评价制度完善的基础,教育实践也凸显了加速完善我国教育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的必要性。完善教育质量和人才评价制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教育质量的评价

建立人力资源强国需要优质的教育和大量的人才,这两个要素的提升与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紧密相关。

1.优质教育的创建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我国的发展战略是明确的,建立人力资源强国必须优先发展教育,为人力资源强国奠定坚实基础。科教兴国,将教育确定为经济发展战略重点之一。我国强化科教兴国战略,创建优质教育,优化教育结构,迅速提升农村教育质量,保证教育公平,形成教育完善的系统和工程,并把它作为长期的任务和目标。我国改革开放的设计师邓小平曾提出: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也要把教育问题解决好。邓小平的远见卓识和精深的教育思想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并继续引导和保证了我国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2.对教师队伍的评价

教师在优质教育中担当着重要的任务,他们是优质教育的直接实施和实践者,优质教育首先要加强教育者即教师本身的培训,提升教师的素质,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才能保证教育的质量。完善的教育质量评价需要有对教师素质和教师队伍的评价。我们要充分认识教师的重要作用和科学的评价教师队伍,促进重视并提高教师的素质,保证优质教育的实施。弘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风尚,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教师队伍,建立起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就能充分发挥教师在优质教育中的作用。

3.促使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完善

对教育质量的评价并促使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制度,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内容和方面,它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实践中它对教育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优质教育标准的确定则是建立科学教育质量评价制度的前提,是教育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优质教育应是一个综合的评价标准,是对教育质量全面的、综合的评价。对教育质量的评价一旦形成,必然会产生一种积极力量,推动教育在健康的道路上发展。所以,教育质量的评价必须是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制度要尽快完善。现实中存在着以某一或某些非全面的标准评判教育质量的现象,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股风气,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带来了困惑。比如,仅以简单统计和评定出的教育某方面的数字和等级去衡量教育全面的水准,以名目繁多的竞赛名次、排名判定教育优劣。教育实践已充分证明仅仅以这样的评判作为判定教育质量优劣的标准失之偏颇,进入了教育质量评价的误区。显然,优质教育标准的确定是极为重要和关键的。优质教育应是社会和时代所需要的教育,是有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教育。社会的需要应从教育宗旨、教育目标、教育模式等去综合衡量,而利于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则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要素去评判。优质教育具有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培养模式和机制,以创新的培养模式培养出素质全面的创新型人才。优质的教育首先应名符其实,有鲜明的特色,达到教育类别级别规定的目标。显然各级各类的教育,甚至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区域的教育,培养模式等都应有自身的特色,侧重有所不同。显而易见,教育质量评价不是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教育所有的办学模式和类型,教育质量评价应有科学的思路和正确的评判标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教育培养模式同样需要创新,我们给予新的培养模式尝试和产生的契机,保护有益的培养模式的生长。教育只有在一贯的培养模式或原有的模式上与时俱进,不囿于现状,创建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和机制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的模式应与人才的成长规律相一致,教育实施应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将“以人为本”融入教育实践中。将社会的需求转化为人才成长的需求。培养出社会建设的各级各类人才。教育质量评价要跟上教育发展和变化,要剔除社会上对某些教育类别歧视的观念,比如,对职业教育的一些偏见。职业教育是教育内容的重要部分,职业教育培养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满足各级各类人才的组合。我国要形成金字塔式的人才结构,既有科学技术的尖端人才,又有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还有众多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的目标,优质教育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使受教育者完成规定的受教育内容,达到专业的技术技能水准。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以专业知识替代对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要求。教育注重受教育者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开启每个受教育者的潜能,培养受教育者具有优良道德品质、富有爱心等人类美好的情感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及个性心理特征并有健康的体魄,教育促使受教育者能很好地融入社会和集体,奋进向上,善于独立思考及集思广益,勇于实践及敢于创新,并踊跃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和志愿者服务,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建设的劳动者,教育评价要对此做出科学的评价。

二、人才的评价

完善人才评价制度。人才评价制度与教育质量评价制度是并行的,两者紧密相关,人才评价制度的建立是社会问题,也是教育问题。教育质量评价制度与人才评价制度的建立都会影响到人才的培养,结果会直接影响到现实教育的实施,也会在社会中出现,反过来对教育产生极大的影响力。

1.科学界定人才的含义,是完善人才评价制度的基本的、重要的内容。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发展方式改变,创新时代的人才必须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对人才评价也需与时俱进,才能阐释精准。人才概念和人才评价的时代特征是鲜明的。

第一,人才必须具有创新精神。我国建设创新型社会,创新精神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占重要位置,社会对人才创新精神的要求越来越高。创新型社会中,人才必须具备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同时,也要具有创新精神,将专业技能技术发挥到较高水准。

第二,我国社会人才众多,人才结构和层次丰富,形成人才的概念及对人才评价的多元化。人才的概念在演变与更新。新兴的产业不断产生,而落后的产业被淘汰,新兴行业中必定是人才脱颖而出,对人才的评价则要与之相随。

第三,在社会迅速发展的时期,人才结构均衡的动态过程较为明显。人才类别多样性、多层次是社会人才结构均衡的需求。根据社会变化发展需求,我国不断调整和建立新的人才结构的均衡。我国已建立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人们因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的不同,工作领域大相径庭,不同行业中产生出大量国家建设所需的人才。因此,我们对人才的评价应不因领域、行业的不同而受到影响。比如现阶段我国对于高素质职业技能技术人才的需求与一些发达国家发展历史相类似,我国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和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职业技术技能人才,他们从事的职业在科学转为技术中必不可少,他们从事的行业也有技术技能的尖端领域,他们是高技能人才,也是社会所需要的重要人才,在目前来说还是国家急需的人才。同理,社会发展需要众多的高素质劳动者,他们在社会建设中不可缺少,高素质劳动者是社会人才结构中的重要层次,劳动者的高素质需要经过长期的教育培训和实践的造就,需要社会为他们提供成长的环境。

第四,经济社会转型的特征对人才的实践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现代社会的人才应是勇于实践的,才能够将先进的理念付诸实际,将理想的设计转变为现实,极大地发挥出专业潜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五,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我国对人才道德品质、意志品质和个性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要求都有极大地提升。对人才的“德”的标准的提到了较高位置。

总之,对人才要进行全面的评价,将人才的专业技术水平与道德品质结合起来,综合评价。重视对人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查,纠正由一些简单数字判定是否是人才的偏差,使得人才评价制度与时俱进。

人才评价制度与教育评价制度应合理衔接,才会对人才成长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社会对于人才的评价将判定教育质量的优劣及教育成功还是失败,促使教育不断调整自身的发展,将社会需求转化为教育的目标,从而科学实施人才的培养。优质的教育必然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教育成果也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纳,培养出的人才能得到相应的人才评价制度的肯定。教育评价及人才评价制度互相印证,则能培养出大量人才,加速建成我国人力资源强国,成功实施人才战略,促使人才的成长,实现教育强国及人才强国的目标。

2.教育及人才评价制度需要正确的舆论和引领

完善教育评价及人才评价制度,应避免其受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有些盛行一时的风气存在显性或隐性的偏差,对教育和人才成长都会产生一些误导。以各种简单的数量来衡量教育质量和人才的风气应制止。教育质量评价及人才的评价不能因一时的盛行而跟風,不能因一时成风就随其行事。我国对教育的投入占了主导作用并逐步加大投入,政府对教育质量和人才评价产生着引领作用。教育质量评价应从教育方针、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全方面进行衡量,形成正确的教育质量评价的舆论导向。建立起由政府组织的,有教育监督机构、学校、家长及社会多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和监督系统,同时建成人才评价制度,及时总结,发现问题,引导实践,提出科学的评价综合意见和建议,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的风气,加速完善教育质量和人才评价制度和机制。

参考文献

篇5:小学生评价方案及制度

教研组是从事教学研究的集体,是学校按学科设置的教学基层组织,是校长通过教务处施行教学领导和教学管理的组织保证。为促进教研组建设,保证《阜康市中小学科研兴校评估方案》中关于“教研组工作要求”的落实,更好地发挥其职能,积极推进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深入开展课程改革实施活动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研组工作质量和管理效率,进一步完善教研组的评优活动,实施教研组工作评价是十分必要的。应用系统方法,从学校管理的全局出发进行思考,根据教研组的职能和工作要求,通过分析、选择,确定教研组工作目标要素,现制定教研组工作评价量表和确定评价方法.具体内容分述如下:

一、工作目标确定教研组工作目标要素共五个项目:

(一)教研组的基本建设(43分)

制度

1.建立健全教研工作的各项制度

(1)教研组课题研究的相关制度

(2)教师听课制度

(3)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职责

(4)学校评课制度(建立主、副评人制度)

(5)教研活动中集体备课、公开备课制度

(6)教师学习制度

(7)学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条件及制度(有相应的奖励制度)动态管理制度。

计划

2.学校分教研组制定学期校本教研活动计划及课题研究计划,集体备课计划。计划有明确的思路、目标和措施。

3.认真组织一周一次的教研活动;两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活动;至少一月一次的课题研究活动。

备课

4.有全册、单元和分课时的教学活动设计

5.教学活动设计要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和创造性,设计富有个性的教学方案;教学过程设计要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不得机械抄袭教案集或使用旧教案。学科教学要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

6.每位任课教师30%的课时要有教学反思,并记录在备课本上。

上课

7.课堂教学关注以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中,在情感的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在教学策略与方法的选择上,以自主、合作、探究、体验为特征,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8.授课教师地基本功扎实,教学目标明确、内容科学无误、教学效果好。

9.经检测小学科学、中学物理、化学、生物教学中课堂演示实验开出率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95﹪以上。.学生探究实验、分组实验开出率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90﹪以上。

作业

10.精心设计作业,内容多样,形式活泼,量度适中,及时、正确批改。让每一层次学生都有收获与提高,都能品尝到各自成功的喜悦。教师根据年级培养学生自主设计(选择、确定)作业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记录与总结

11.有考勤记录、有工作记录(每周有活动安排、活动过程记载,有小结)、年终有工作总结。

(二)提高教师能力与水平(12分)

12.学校有教师专业发展三—五年规划,教师专业发展培养计划、总结。三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相关资料。

13.教师每学期有个人业务学习的计划、学习目标、读书笔记、读书随笔或心得体会。

14.试行集体备课制,做到“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教师可以在集体备课的框架内根据师生实际情况进行加减,以实现真正

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15.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新课程教研活动参与人数达50%以上。

16.每个教师每学期必须做到“四个一”:即上一堂校内或组内的优秀教改实验课、设计一份优秀教案、制作一个优秀课件、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

17.每位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5节,并有听课、评课记录。

(三)教学质量管理(9分)

18.教务处有教研组工作的评价方案,每学期对教研工作评价一次,有激励机制。有对教学常规工作督查与指导的过程记录。对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动态管理效果好,岗位津贴落实到位。

19.教研组每学期要对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进行一次综合性评价。

20.做好学生学科期末综合评价改革工作,教研组能认真组织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和评价反思教务处定期进行常规教学检查,了解教师的教育教学情况。

(四)教师专业发展(30分)

21.积极实施新课改,组织教师认真开展校本教研,以课题组、教研组为单位开展课题活动或小课题研究等校本教研活动,每学期不少于4次,活动做到三定(定时、定点、定人)、三有(有计划、有记录、有小结)。

22.民汉合校的学校 “双语”教学研究工作要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

(五)工作实绩(6分)

23.在教书育人,提高本学科教学质量,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实验,以及学科竞赛、各项评比中取得较好成绩。三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人数达标(1:1:1),学科引领作用发挥的好。

二、评价方法:

(一)采用教研组自评和上一级评定相结合的方法。教研组自评,在教师个人教学总结基础上进行阶段总结,填写评价量表。教研组上一级评定时,评价者要获取足够、准确的关于各项指标执行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及有关数据。评价具体方法:

1、采取一听、二看、三查。一“听”:定期听取教研组阶段工作汇报,听取学生、教师对本校教研组的意见(如用召开座谈会的形式);二“看”:审阅校

本教研计划、活动记录和教研组期终总结书面材料;教师教学计划、备课、作业。三“查”:教研员平时下校抽查校本教研情况。上课(学科课、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以教研员平时下校跟踪课堂教学为主,检查听课为辅。

2、将上述数据和资料,对照“评价量表”中各项指标进行测量评分。教研组评价工作,每学年进行一次,由阜康市电教教研中心组织,最后由教育局审查评定,对优秀教研组给予表彰奖励。并作为推荐昌吉州优秀教研组的依据

具体操作规程:

1、申报时要求提供的证明及自查材料

①填写《阜康市中小学教研组工作评价表》;

② 申报的教研组必须提供一年的工作总结(含工作业绩)、教研组获奖成果的有关材料以及学校的意见。

2、办事的程序和途径

① 由学校审查,把成绩突出的教研组推荐到市电教教研中心。

② 由教研室组织有关人员,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评审,结果分“示范”、“达标”、“合格”、“不合格”,90分以上为示范,85分以上为达标,75分以上为合格,75分以下为不合格。并把评定的各学科优秀教研组报送到教育局优秀教研组评审委员会审批。

三、评价的形式

1、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自评成绩占10%,他评成绩占90%)

2、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占60%,终结性评价占40%)

四、注意事项

篇6:小学科学学业评价方案及总结

一、指导思想

以《小学科学课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的课程宗旨。

二、基本原则

1.全面性评价原则。评价要涵盖科学素养各方面的内容,既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体验的评价,尤其是在学习方法及态度、情感、价值、信心等方面进行评价。

2.人文性评价原则。评价不以测验为中心,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在相互信任、相互尊重、民主的氛围中组织评价。

3.发展性评价原则。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全面发展为目的。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积极主动地发展。

4.多样性评价原则。提倡多主体参与,建立以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特长,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三、设计思路和策略

根据《小学科学课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素质发展报告单,确定小学科学学生学业评价的参与者、评价的方式和评价内容。

1、关于评价的参与者。学生、家长、教师都将参与评价,分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家长评价和教师评价四类。以教师评为主,适当参考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家长评价。

2、关于评价的方式。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平时观察和期末检测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既重视结果,有重视过程。评价采用等级制,“平时成绩”的评价以平时观察为依据,设“好”、“较好”、“需努力”三个等级,“期末成绩”的评定以期末检测为依据,成绩记录为“优”、“良”、“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

3、评价的内容:科学学业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 和“期末成绩”两项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科学学业总评成绩的40%,“期末成绩” 占科学学业总评成绩的60%。“平时成绩”一栏主要包括两项内容:一是教师、学生通过日常观察做出的对每位学生的“科学学习情况的评价”,占科学学业总评成绩的20%。二是“成长记录袋”成绩评价。教师组织学生收集一学期里所有的学习结果,如:学生科学研究的成果(科学观察日记、科技小制作、科学报告等);参与课前准备的情况记录;单元练习和课堂作业的成绩记录等;学期末,教师对每个学生袋内收集情况的进行相应的评价,占总评成绩的20%。“期末成绩” 一栏主要包括“实验操作测试”和“期末试卷检测”两项成绩。其中“实验操作测试”占总评成绩的10%期末试卷检测”占总评成绩的50%。

四、实践总结

本学年,我们认真实施上述评价方案,现将实践结果总结如下: 1.学生初步养成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在人文性评价原则的激励下,我们尊重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不同现象和发现:当学生的实验结果出现偏差时,老师首先要肯定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再帮助

学生分析原因,找出存在的问题,也可以重做实验,重新观察现象,不会对学生有半点的强迫和牵制,更不会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这样就培养了学生浓厚的科学兴趣和良好的科学研究态度。

2.学生动手探究能力提高。我们根据全面性评价原则,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和体验的评价,因而教学中组织学生参与探究活动,亲历过程。如《观察土壤》一课,先让学生谈谈你知道土壤的那些知识?预测土壤里有些什么?再让学生观察采集土壤,最后得出结论:土壤是含有砂与粘土、动植物及其遗体、人为垃圾的混合物。通过一系列的活动:预测——采集——观察——讨论交流,训练了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和技能,同时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及小组分工合作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并认识到生命与土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要保护土壤。这比教师简单讲述、学生被动理解的效果要充实得多。另外,有些探究内容涉及到学生的生活经验较为丰富,但教材中呈现的还不够科学,无法引导学生亲身体验探究的过程,对此,我们应自觉地立足学生生活经验,增添相关活动。让学生亲手操作,认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实验效果明显,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观察和归纳能力。

3.延迟评价得到有效的运用。科学的很多实践活动,也许它的成果不是一拓而就的。科学课上也许很多学生的实验并不是那么规范,语言的组织也不够缜密,如果我们不能给孩子即时评价,也许本该盛开的花朵就此凋谢了。现代心理学表明,当学生某中良好的行为

出现之后,如能得到相应的认可,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形成愉悦的心境,并使同类行为为继续向更高层次需要做出积极努力。即时评价起点低、小目标、勤评价、快反馈的做法,学生最感兴趣,最容易接受,也最能拨动还的心弦。根据科学学科的特点,学生发展上必然存在差异,我们让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再达到目标。例如动手能力有差异,有的组实验做的快一些,有的组实验做的慢一些,就适当延迟评价。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努力、进步。让过程长一些;让兴趣多一点儿;让形式活一点儿,更好地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如《我来做一张纸》中,学生一开始做的纸可能不是很出色,和教师的期望有一定的距离,这时候我们如果不急于评价,而给予还有些时间,让他们通过更多的实践做纸,思考做一张自己需要的薄纸、厚纸等应该注意的地方,相信孩子也是能实践出真知的!4.家长参与评价,获取了更大的认同。科学课外延伸活动多数是在家庭中开展的,家长的支持与否有着关键的作用,教师的检查与调控起到了辅助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教育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出来,而学校复杂的教育过程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地都可以追溯到家长。”可见家长对科学课的认同多么重要。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家长对科学的实践活动还是比较忽视的,尤其在我们农村,很多家长还是把目光主要放在语文、数学等学科上,对科学不会主动去关心。面对这样的状况,我们抓紧了对家长的指导和培训,把家长学生共同成长作为研究的重点工作,让他们也参与到对还的科学评价中。我的具体操作策略是:①利用好家长会的机会,进行宣传教育。对家长进行大面积的宣传教育,最好的形式是家长会。在开学初,我们就设计了科学老师和家长的见面会,由科学老师利用视频的形式对家长进行通识培训,介绍科学课的性质,科学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科学的评价标准,以及对家长的要求,使家长知道科学、认识科学、重视科学。②开通书面、短信形式的家校联系热线。学生在家需要搞什么活动,需要准备些什么材料,科学老师一般要求学生记录于作业本中,并向家长进行汇报,如果是一些需要家长购买的物品,还需要在“校讯通”中发给家长信息,以教师出面的形式争取家长的配合与支持。③开展家长和学生科学学习的互评工作。学生在课外的实践活动,对于过程的了解家长会比较清楚,所以评价学生主要依靠家长。对于家长的工作,教师也需要从学生处了解,从而掌握他们的重视程度,要让学生来评价自己的家长。在这样互评的过程中促使双方共同成长。

5.学生获得了学习和评价的主动权。科学课堂实验多,课外延伸活动也多,但靠老师激励学生是不够的。根据匿名调查发现,学生还有一种被同伴认可的需求,所以让学生开展评价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的体现。以往的学习评价是教师的事,学生作为评估的对象,只是学习的主体,以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形成为主要任务。学生很少参与评价,缺乏评价的主动性,缺乏相应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身和同伴的表现有着自觉、能动的反应——尽管程度不同、范围有限。这些反应往往稍纵即驶,学校生活的丰富的活动,将很快

淹没这种内在的评价反应。但如果学生参与评价活动,这种反应能被加强和发展。在课堂内外的许多探究活动和讨论交流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鼓励学生对同学们提出的各种观点进行相互评议,相互补充,学会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具体做法:①鼓励学生当小老师。在课堂上,我总是鼓励学生上台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如学习《植物的根和茎》一课时,在完成猜想“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后,我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学生走上讲台,象个老师在黑板上写写画画。台下的同学听得很认真,不时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实现了生之间的互动和互评。②提供学生展示自己的平台。有的学生由于性格原因,没有机会上台展示,有的嫌展示不够,我就建议他们用其他方式表达:如写科学手册,从版面设计到具体内容全由学生自己设计。我不定时收上来,写点激励性语言的评价,并且还有同学评价、家长评价。在单元评价时,将他们的手册在全班展示,并且选取一部分同学的记录,由他们自己进行设计,在实验室的黑板上展示。学生有了一种被认可的成功喜悦,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就更高了。③在实施评价中我们有加入了组内评议,组间评议等,让学生学会了互相欣赏。后来在评价的过程中,我们又增加了自己评价自己,使学生能在自我评价中,坚定学习信心,体验成功,学会自我肯定。新的评价方式充分给了学生学习的自由度,把学生多种感官调动起来,协同操作,强化了学习效果。在新的评价制度下,学生更关注同伴的表现,更懂得倾听了,因为关注他们学到的更多了。在自我的评价中,他们有了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因为同伴和老师的支

持和鼓舞,他们把学习当做了一次次愉快的经历。在他们从简单到复杂,从生疏到熟练的评价中,老师们更了解了孩子,课堂变得更融洽了。

五、实践后的反思

1.新课程理念对评价的重视刺激了一些教师过分重视评价在教师中的运用,让学生感觉不到评价的珍贵,同时因为占用了过多的教学时间,影响了课堂效率,最终使教师都为评价所累。这是从一种极端走向另一种极端的表现。

上一篇:幼儿教育学案例分析题下一篇:有关普通外科带教老师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