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道沧桑解说词

2024-04-10

正道沧桑解说词(精选8篇)

篇1:正道沧桑解说词

观《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有感

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这部系列片着重展示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历经高潮与低潮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

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中午我利用午休时间用手机无线网络观看了此次系列片的第一集,期间感慨良多。在本集中,着重介绍了早期英国著名思想家托马斯莫尔的一生,在莫尔的理想社会里,私有制被废除,产品归全社会所有,公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人人参加劳动。但由于时代的局限,这个理想的社会是以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为基础,而且还有奴隶存在。莫尔和其他思想启蒙者一道,揭露了资本主义的丑恶和对共产主义的憧憬,虽说这种憧憬是缥缈的渴望,但是他启迪了芸芸众生,以至于后续才有了马克思、恩格斯等著名社

会主义学者。

时代发展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社会主义梦想在古老的中国发生着与时俱进的变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这个“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代表了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华儿女的热切期盼,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是当代中国的时代旋律和精神旗帜。中国梦有着十分深刻的丰富内涵,这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

篇2:正道沧桑解说词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国民党的旗帜可怜地在风雨中摇曳着;似乎望见了解放军乘着战船,英姿飒爽地冲向胜利的顶峰。但这一幕仅仅体现着解放军的英勇与豪迈,可谁又会知道他们从前的艰苦?或许战争的每个夜晚他们都会思念家中的亲人,却只能咬牙望着天上的圆月,不能与其团圆,为此留下辛酸的泪水。但泪水怎会抹杀他们的坚强?在擦干泪水之后继续前行,如今灿烂的微笑依旧是他们坚强的见证。每一位成功的人,在他们的旅途中总会有苦难的身影,也总会有战胜苦难的坚强的脚印。

“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毛主席率领着共产党在逆流中奋力搏击了这么多年,甚至敢于何必自己强大几倍的敌人战斗,靠的就是一股勇往直前的精神。难道这从中就没有过一次失败吗?一定有的,但每一次他们都会坚强地挺过,不会因挫折而堕落,只会越战越勇。是啊,挫折可以战胜,挫折孕育着成功。而前提就是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但具备了这些条件之后,挫折就会被你踩在脚下,明天就是拨开浮云见丽日之时。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记得很小的时候老师便教给我们“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而这也正是解放军战士取胜的关键原因之一。一个人接近成功的时候要继续努力,而不是骄傲自满,这会使你做得更好。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正如毛主席所写的一样,我们的青春是必得要经受许多令人难以忍受的寂寞、痛苦和忧伤的浸泡,才能走向成熟和丰盈。于是,带着一如既往的坚强、勇敢与谦虚,我在这茫茫人海中寻找通往成功的道路。

花开花落,落叶归根。看燕去燕归,看浮云飘过,我与你们一一握手,依依惜别。我知道,前方的坎坷道路上即将留下新的脚印,却不知,这脚印能否停留在成功的高峰上?

篇3:正道沧桑

《百年巨匠·李可染》开机仪式与“京铁烟云”李可染系列作品展《书法篇》开幕式去年底同时在北京画院举行。亲耳聆听可染夫人邹佩珠的深情演说,对可染更是推崇备至。李可染曾拜师齐白石,潜心十年,取得真经, 终成一代大师。李可染一生除了留下许多艺术瑰宝,也育人无数。

上世纪70年代末期,身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的李可染在武汉举办过一届“山水画高级研习班” 并亲自授课。这也是李可染毕生唯一一次在美院以外办班培养学生。中国一批山水画实力派人物由此脱颖而出。张隽先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五百罗汉图》轰动台湾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一个台湾人找到张隽先,向他预定一幅 《五百罗汉图》。据专业人士介绍,自宋代林庭桂、周季常于公元1178年合作绘制《五百罗汉图》 传世后,到那时为止无人再绘此题材的画。

这幅画长100米,高2米, 还要画罗汉的生活场景,工作量之巨大可想而知。张隽先说画了三年多才完成。在绘制过程中夫人还参与帮忙。那三年,张隽先就是画那幅画,不干别的。除了过年偶露小面外,其它时间就在画室专心作画。周围邻居见到他都很诧异:夏天怎么没见你出来乘凉?

张隽先说,当时自己一家四口蜗居在一处16平米的房子里,而那幅画仅海浪就有9米长,怎么办? 说到这里,张隽先声音里溢满孩童般纯真的欢欣和雀跃,仿佛这个难题是刚刚解决。

“老天保佑”。张隽先说,“幸亏我家当时住6楼,是顶层,我就在房顶打了一个洞,在楼顶另建了个16平米的画室。”

画作完成后,客户把作品带到台湾,在台湾各地巡展期间引起轰动,产生了重大影响。台湾政坛名人近百岁的政坛宿老陈立夫、蒋家二公子蒋玮国、台湾科学院院长吴大遒等纷纷题词以赞。

一生情系可染

早在拜师李可染门下之前,张隽先就钟情于李家山水,临摹了他的许多画。与此同时,张隽先不断搜集李可染的作品,包括李可染早期的画作。五六十年代时印刷品极少,那些零散刊载在各地各类报刊杂志之上的作品资料的寻觅十分不易。为此,张隽先还托人到香港去淘李可染的画作。他把收集来的李可染的所有画作请人印制了精美的画册。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李可染看到这本画册后为之动容,并欣然为张隽先写下了“正道沧桑”四个字,激励着张隽先一生执着,无怨无悔得探索艺术的真谛。 至今,张隽先仍然珍藏着可染的这幅墨宝。

张隽先说,李可染对他绘画最大的影响,一是用浓墨。这样更能烘托山体的厚重;二是从写生中提炼的艺术。与李可染一样,张隽先非常热爱大自然,到过很多地方写生。张隽先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有一年12月份,他在长江三峡写生。当时江边山风很厉害,他一个人穿着棉衣,带着棉帽,一坐就是半天。因为感觉人物的出现会影响画面的境界,与李可染一样, 张隽先的绘画里极少人的踪迹。 大自然有很多种景观,有雄伟的高山大川,有气势磅礴的高原, 也有秀丽的青山绿水、鸟语花香, 张隽先同李可染一样,侧重于表现山川的险峻雄伟、鬼斧神工的一面。构图的饱满,渲染出充天塞地的气势,而浓墨的皴擦中又透出山林肌理,或者留白,表现溪泉飞瀑,或蜿蜒的山中小道, 情趣充盈,生机盎然。

走自己的路

“一个画家要在传承的基础上与别人拉开距离;与自己的过去拉开距离。”张隽先至今对30年前湖北一位老画家所说这些话记忆犹新。

“与别人拉开距离”是说一个艺术家要有自己风貌,不能作品看起来像谁。在这点上,齐白石曾对弟子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对于这一点,张隽先认为,每个人的人生阅历,对艺术、 人生的感受不同,把感受呈现在画中,就能形成自己绘画的不同风貌。

但张隽先同时也感慨,在绘画上能做到这三点很难。

张隽先的水墨画的特点是, 构思丰富、布局宏大、气势磅礴、 笔法细腻,在传承李可染水墨画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张氏风格”。张隽先画的最大特点是走自己的路,追求自己的审美理想。

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张隽先在继承传统水墨技法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和发展,使得他的作品不仅水墨淋漓、充满张力而且极富节奏感。

节奏就是韵,就是“气韵生动” 的韵,也就是音乐感。宋代黄庭坚说:凡书画当观韵。西方人认为: “一切的艺术都趋于音乐的状态。” 可见,节奏音乐感乃是无分中外的一切艺术的生命所在。然而节奏又是变幻万千的,不同的节奏产生不同的韵律和韵味。

张隽先的山水画擅长用笔墨的语言符号,经过不同的节奏韵律, 去揭示大自然内在的生命和个性。

张隽先画作《月色雪域》、《雪域朦胧》,以平静舒缓的节奏,造成一种静谧朦胧的意境,给人以温馨怡适之感。著名国画大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鲁慕迅评价:从这些画可以想见,张隽先必定是在那荒原雪域,亲自聆听到大自然深沉的呼吸和有力跳动的脉搏,和大自然共同呼吸,融为一体,否则是画不出这样跳跃出活生生生命节奏的山水画的。

鲁慕迅认为,“在张隽先的山水画中,依然保留着传统山水画的一些重要元素,但在笔墨语言、图式结构、文化内涵、意境创造和个性气质等诸多方面,已经和传统山水画拉开了明显的距离,从而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张隽先在突破传统、发展传统的努力中所达到的艺术高度,使他在中国画走向现代、走向多元的发展格局中占有了自己的地位。”

深圳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子建评价张隽先《坠入苍茫》系列前的作品:张隽先艺术标志性特点就是执着于细腻的笔墨去营建一种静谧的氛围,人和景物之间像是隔着一层纱,滤掉了杂质和噪音;这些非心静者不可为。张隽先艺术中最宝贵之处正是他对大自然的亲近与敬畏。这是他的画远远高出一般意义的山水画的原因,是他艺术的灵魂。

今年1月9日,名为《隽先叙画》 的个人画展在武汉美术馆开幕。

这场画展开幕式高朋满座;展出期间,参观者络绎不绝。展出的作品,无论是简朴的小景,还是鸿篇巨制——昆仑群峰,荒莽大漠, 都将人引入一种自然、纯朴、亲切而又备感幽深、渺远的境界。

张隽先·艺术简介

张隽先,1939年5月出生, 四川泸州人。自幼受艺术的熏陶,酷爱绘画,从50年代末起开始,跟随家父—— 山水画家张瑟哉先生学艺。(其父张瑟哉与李可染、徐悲鸿等交往颇深)在其后的漫长的艺术岁月里,曾得到著名书画家徐松安先生、邓少峰先生及刘子铸先生的指点,并有幸参加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的山水画研修班,多次聆听李可染先生的教诲,得其亲授,深受教益

篇4:人间正道是沧桑

不出所料,他做的是个生活服务APP。如《苦逼的生活服务类电商》所言:虚拟世界和现实经营中难啃的骨头都会在生活服务类电商创业的过程遇到,稍一不慎,还会陷入多此一举的困境。

然而,对于无法拼爹又有些想法的多数“穷二代”而言,生活服务类电商以其门槛低、切入点多、貌似投资不大、题材又好、一夜暴富传说层出不穷的特质,成为创业的热点。而一旦入行,人们会发现:没有所谓的好行业,也没有所谓的坏行业——好行业人多、钱少、活儿苦;坏行业人少、钱少、要头脑。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是啊,创业从来是荆棘之道,何来那许多轻省的成功!

这条沧桑之路该怎么走?

第一,创意失灵。互联网发展至今,已经接近“日光之下无新事”。idea该有的几乎都有了。穿衣搭配、菜单优惠、租房装修、打车排队,乃至记录生理期的、统计跑步里程的,林林总总,只有想不到。做投资的L先生说:项目听得太多了,有时候对方一开口三句话,就知道他项目是做什么的。以创意为DNA的电商遭遇创意失灵,拼什么?

第二,拼的就是苦逼。拼地面部队,拼管理能力。这些基础的工作谁也别想绕过。APP能自己吸引大量客户?别做梦了!它充其量是一个标识、一个展示,而非手段。尤其是生活服务电商,一手牵商户一手拉消费者,全靠地面部队的功夫。费时、费力,还烧钱。费时费力的结果有时甚至比不过脏乱差的路边夫妻店!

第三,自知者明。生活服务题材创业者做的与其说是电商,不如说是服务业。《升级之路》说:回归服务的本质,面向消费者提供真实有效的服务,才是生活服务类电商的未来出路。而唯有明晰了自己的核心的不可取代的价值,才能保证不陷入“多此一举”的陷阱。道理很简单:你想整合人家,让人家消费前去网上绕一圈,总得让人家知道为什么让你整合、好处在哪里后,才能心甘情愿。

第四,直截了当。从大类来讲,生活服务类电商的盈利模式有广告和佣金两种,当然,更多的是讲不明白也想不清楚自己怎么盈利的。那些免费策略、聚集粉丝、打造平台、互联网思维等等讲了一世界,那些绕了十万八千里也不一定能见到钱的面,见到了也不一定能揣兜里的人,还是慎入!

唉,苦逼之后还是苦逼,为什么大家还是前赴后继呢?我想:拼的就是希望!也许最后的结局是一败涂地,或者是被BAT收购,无论怎样,总不要枉费了自己的青春、智慧,把最应该拼搏的岁月用来空想、抱怨和迷茫。人间正道,无论在哪个时代,拼爹还是拼自己,都是沧桑。

总要心怀希望,如励志马所言:what if dreams come true!

篇5:沧桑正道观后感

通过观看《沧桑正道》,是我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讲述了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中国近代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这是我们党付出了巨大代价获得的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党和人民进行新的历史创造的科学总结,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旗帜,是中华民族振兴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总过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这个历史过程直接影响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历史性巨变,深入了解和认真把握这个过程有助于认识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邓小平理论对当代中国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也是极其巨大而深远的。这一影响不仅已为今天的中国发展所证实,而且将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中进一步显现出来。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已经能够证明并将继续证明: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理论。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中国对于战争基本看法相对固定:冲突是国际事务中的普遍现象,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在这期间,中国过分强调对手本质的顽固性和战略意图的霸道性。对于与敌人之间的冲突和可能的战争的性质,则强调斗争的严酷性及将斗争进行到底的必要性,也就是重点强调战争和冲突的零和性质,不管是国内的阶级斗争还是国际上对于中国的各种威胁都具有这种零和性质。此外,暴力在冲突中的作用也得到了肯定。在“文革”确定以阶级斗争为纲之后,中国尤其重视世界范围内对抗性斗争。二战以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对于中国的安全威胁,使得这些战略文化的主导因素在与安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日益得到加强。在中国解放后的40多年里对大规模战争的准备一直没有放松,中国战略文化的主导方面是斗争,合作则居于次要方面。

20世纪70年代开始,邓小平逐步提出战争可以延缓和避免的想法。从1981年指出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到198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指出世界和平是可能的,再到1985年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的两大主题,认为战争至少十年内打不起来,最后到1987年,邓小平明确指出战争是可以避免的。从70年代末之前的战争不可避免到80年代中期明确提出战争可以避免,这表明,中国的战争观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不再随时准备打大仗,中国对于战争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对国际冲突的性质和暴力的效能等战略文化的核心因素,做出了不同于以往的回答。

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局面和新成就,使我们从历史的比较和国际的观察中深刻地认识到,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这个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

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是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寻求新的突破和转折的重要时期形成的,它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使中国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且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史上出现了一个大发展时期,也为以后我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完善和深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持。在邓小平理论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包括“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的基础上,我们党在深刻总结人类社会、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经验,以及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实际情况,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及科学发展观等理论,这标志着我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精力,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毫无疑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既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也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奋斗目标和价值目标。

科学性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特征。这不仅表现在它的内涵的系统性、全面性,而且表现在它的客观性、正确性和真理性。即它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昭示着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真谛。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愿望。它统一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思想、意志,为

篇6:《沧桑正道》观后感

学习了《沧桑正道》后,我对中国指导思想的发展与变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特别是对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更加坚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额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红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解决举什么旗帜的问题。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所讲:“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毛泽东思想使我们站起来,邓小平理论使我们富起来。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现状,一片狼藉,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也以失败告终。十月革命后中共党诞生,毛泽东思想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带领我们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但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出现了十年文革等重大错误。邓小平组织了有历史性转折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领导人民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走改革开放的新路,集中力量搞现代化建设。邓小平理

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精髓,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科学性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首要特征,它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

邓小平讲话十分通俗,但道理十分深刻,他的话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巩固和发展的规律。邓小平理论对当代中国的影响是全方位而深远的,包括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思想观念等方面,促进了中国文化发展、经济增长以及国际影响力的提高。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新时期的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是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

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中国至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但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途。坚持毛泽东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是我们党和人民的科学总结,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旗帜和精神支柱。

通过这个纪录片,我们知道,在新时期中国的前景将更加美好,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进行的,当今世界的多极化态势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世界科技进步与创新大大加快,综合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发展面临长期的机遇和挑战,正如毛泽东同志写道:“人间正道是沧桑”,当今社会,我们更要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沧桑正道!

篇7:正道沧桑观后感

之前看过无数纪录片、电影、电视剧,其中最震撼人心要数《正道沧桑—— 社会主义500年》了。

该片展示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历经高潮与低潮,成功与挫折,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500年历史进程。在观看过程中,我的心也随之跌宕起伏,思绪万千。

本片以500年来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重要思想为核心内容,共50集,分为六大部分,突出道路与抉择。第一阶段“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共5集,分别讲述莫尔、康帕内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谱写的空想“悲歌”;第二阶 段用7集篇幅,集中阐释马克思、恩格斯如何将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开启拓荒之路;第三阶段讲述列宁如何缔造、捍卫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四阶段反映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与教训,这两个阶段共用14集篇幅;第五阶段展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长卷;第六阶段展现了在改革开放后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历程,中国的两个阶段共用24集篇幅。

《正道沧桑—— 社会主义500年》的震撼人心在于富含“正能量”。十八大后,“中国梦”已经成为13亿人民群众的共同理想追求,要实现“中国梦”必须“正能量”,只有“正能量”才能推动“中

国梦”圆满实现,“负能量”对实现“中国梦”没有积极作用。《正道沧桑—— 社会主义500年》富含的“正能量”激发人民群众实现“中国梦”的前进动力。

篇8:正道沧桑解说词

关键词:东坡词,贬谪,旷达,自然,推陈出新

苏轼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几位超一流大家之一, 留给后人的文学、思想、艺术乃至政治财富都是极为丰厚的, 这是因为苏轼本来就具有学者、诗人、词人、画家、官员等多重身份。做为古代官员, 苏轼的政治智慧更多地体现在奏对策论等政论文中;做为文学家, 苏轼更多地将人生志向和哲理思考倾注于诗文之中, 正所谓诗言志。但读者最熟悉和喜爱的苏轼苏东坡, 却是做为词人的他——既有对酒高歌“大江东去, 浪淘尽”的旷达自适, 也有“笔头千字, 胸中万卷, 致君尧舜, 此事何难”的壮志豪情;既能静心领悟“人间有味是清欢”的境界, 也能由衷欣赏“翻空白鸟时时见, 照水红蕖细细香”的自然美景。一部《东坡词》细细读来, 对今人仍有诸多可供借鉴启迪之处, 旧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 这些美丽的长短句中, 蕴含着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对理想功业的不懈追求

我们熟悉的文学大家, 如李杜苏辛等, 原本的人生志向更多是在政治领域, 文学创作相对而言只是余力为之。所以杜甫心结难解,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陆游自问自叹“此生合是诗人未, 细雨骑驴入剑门”;黄景仁更是直抒胸臆, “汝辈何知吾自悔, 枉抛心力作诗人”。对于苏轼而言同样如此。与前辈同侪相比, 苏东坡的政治遭遇更为动荡波折, 但相应地, 他对于理想的坚持和执着, 也就显得尤为可贵。

苏轼一生, 用侍妾朝云的话说, 不合时宜。虽然才华盖世, 但个性耿直爽朗。王安石当政时, 他反对过于激进的王氏新政;等到守旧派的司马光上台, 对改革派的措施全盘否定时, 他却又认为王安石新政也有可取之处。于是落得个新旧两党皆不重用, 不停遭贬。

隔了一千年回望过去, 政治理念的正确与否可以商榷。但苏东坡忘却一时一地之得失, 心怀天下万民之仁爱, 却是值得我们钦佩的。每到一地, 他都勤政爱民、锐意进取, “雪晴江上麦千车, 但令人饱我愁无”, 这和杜甫的“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同一机杼, 拳拳之意令人动容。正因如此, 苏东坡也受到了人民的深切爱戴, 他到农村查看麦收情况时, 大家会蜂拥而至, “旋抹红妆看使君, 三三五五棘篱门, 相挨踏破茜罗裙”。他和乡亲们唠家常、问天气, 并无一点官架子, “问言豆叶几时黄”, “敲门试问野人家”。这是因为苏东坡从来都把自己看做是人民的一员, “使君原是此中人”。

苏东坡理想中的为官之道, 应当是人民安居乐业、官员无为而治, 这样一种诗意化的理想境界, 其老师欧阳修在《醉翁亭记》里曾有过完美描述: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苏东坡缅怀追忆, 写下“欲吊文章太守, 仍歌杨柳春风”的句子, 自己则是“卧听晚衙无一事, 徐徐, 读尽床头几卷书”。这是一种理想的和谐境界, “春已老, 春服几时成。曲水浪低蕉叶稳, 舞雩风软苎罗轻。酣咏乐升平”, 词中隐括《论语·侍坐》篇之意, 人人各得其所, 各展所长, 自然能够“酣咏乐生平”。

二、旷达乐观的人生境界

苏东坡的一生, 大多是在奔波于四海各地的贬官生涯中度过, 但他反而认为“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贬谪于这三处期间, 正是他在政治上最为失败, 生活上苦难最多的时期。但也正是他思想上臻于成熟、文学创作上达到高峰的阶段。

对于人生中常见的离别聚散、兴衰遭遇, 他认为应以平常心待之, 不必一味求全,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并勉励朋友, “人生如逆旅, 我亦是行人”。因此不妨珍惜现有的一切, “暂时流转为风光”。有了这样积极乐观的态度, 苏东坡自然能够欣赏到更多美好事物,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纵然遭遇逆境, 也可以从容应对,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如此, 顺境也好, 逆境也罢, 都只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经历罢了,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胸中自有浩然正气, “一点浩然气, 千年快哉风”。

当然, 苏轼词中颇多“世事一场大梦, 人生几度新凉”, “休言万事转头空, 未转头时皆梦”这样的句子, 对此我们大可不必一味贬之以消极颓放、虚幻主义, 抛开词句之美, 从另一个方面思考, 多一些从容豁达, 少一些斤斤计较;多一些高瞻远瞩, 少一些蝇头小利, 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其实更多的时候, 优秀的人因为孤独而清醒, 因为清醒而愈发不肯随波逐流、混同世俗, 正如同笔下那只“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的缥缈孤鸿一样, 苏东坡对自己的人生价值有着深刻的认知体察,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 又何妨”, 这才是我们熟悉喜爱的苏东坡。

三、对自然风光的欣赏热爱

一名优秀的创作者必定和大自然十分亲近, 对自然环境抱有热爱和敬畏之心。居住在瓦尔登湖旁的梭罗如此, 足迹几乎踏遍大江南北的苏东坡也是如此。

一年中, 对于四季的流转变迁, 作家敏感的心灵有着最为直观而真切的感受, 如同春江水暖鸭先知一般。在东坡词里, 哪怕同样是春天, 初春、胜春和残春也是截然不同的。初春是“染得桃红似肉红”的清新可喜, 胜春则是“春庭月午, 摇荡香醪光欲舞”的浓艳动人, 到了残春时节, “春色三分, 二分尘土, 一分流水”又有些许伤感。“绿槐高柳咽新蝉, 薰风初入弦”, “微雨过, 小荷翻, 榴花开欲然”, 这是炎热的夏天。秋天时, 会有“璧月琼枝空夜夜, 菊花人貌自年年”的悠长深远。哪怕到了冬天, 也有“飞雪似杨花”的绮丽。

苏东坡曾先后担任常州、杭州太守, 常在苏杭一带游历, 对于天下闻名的江南美景自然也情有独钟, 在虎踞龙盘的石头城南京, 他看到了“渺渺斜风吹细雨, 芳草渡, 江南父老留公住”的大气深情;在“淡妆浓抹总相宜”杭州的西湖畔, 苏东坡更是留下了诸多佳作, 他盛赞“湖山信是东南美, 一望须千里”, 如同“一江明月碧琉璃”的水边, 有着“四面垂杨十里荷”, “淡烟疏柳媚晴滩”的美景, 苏东坡自己则经常“诗酒趁年华”, 徜徉于一片大好河山之间。

在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 借由苏轼笔下或清丽、或壮美、或幽婉、或清新的描写, 悬想一下我们的地球曾经有过的无污染原生态的山光水色、绿树蓝天, 我们应当更多几分反躬自省的责任感, 多几分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四、推陈出新的艺术创造

众所周知, 苏东坡对词这一文学体裁的最大贡献, 在于将词摆脱了偎红倚翠、花下月前的小道, 而成为另外一种抒情言志的得力工具, 天风海雨之气由此扑面而来, 令人耳目为之一开。从柳永到苏轼再到辛弃疾, 经过几代大词人的努力, 宋词终于能够和唐诗并列, 成为一代文学成就的最高代表。

具体到苏东坡的个人创作上, 他往往能从常见故事中翻出新意, 或无中生有, 或推陈出新, 或古调新弹, 或自出机杼, 无论哪种, 都是词中难得的佳作。如其名篇《洞仙歌》, 在只有开头两句残词“冰肌玉骨, 自清凉无汗”的情况下, 妙想天开, 清气横斜,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云云, 堪称绝唱。又如咏燕子楼关盼盼事的《永遇乐》一词, 深沉幽美, 对关盼盼的不幸命运予以感同身受的浩叹同情。《水龙吟》咏杨花一词, 虽是次韵别人的原作, 但却空灵飞动, 青出于蓝, 这种艺术上推陈出新的勇气和创造力, 千载以下, 仍然生气勃勃。

文化的魅力, 可以穿越辽远的时空, 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具备着多种多样能够被重新反复解读的丰厚内涵, 合乎中华民族积淀深厚的主流审美观和价值观, 经历了沧桑岁月, 仍然熠熠生辉, 这是人间的正道, 也是生命向上的通途。

参考文献

[1]薛瑞生.东坡南迁词考辨[J].西安:人文杂志, 1996 (01) .

[2]张亚萍.东坡豪放词风的流变[J].泉州:华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8 (02) .

[3]李月.转一时之风气示来者以轨则——试论苏东坡对宋词发展的贡献[J].平顶山:平顶山师专学报, 1998 (01) .

[4]卢建平, 陈朝霞.东坡词中“柔情”探析[J].北京: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9 (01) .

上一篇:来华探亲邀请函模板下一篇:描写雨的好段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