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

2024-04-27

沧桑(精选10篇)

篇1:沧桑

看遍了沧桑的一切我也变得沧桑优美诗歌

抉择的十字路口,难以选择忘记的伤痛。

一段垂死挣扎过的爱情,却因为我的成全而消失不见。

抬起已经僵硬的的胳膊,摸摸自己的双眼。

原来我很坚强,在你离开后我却没有掉眼泪。

离开你,却不能放下所有。

夜晚,一个流泪,数着一滴滴的泪珠。

星星不会哭泣,却在不开心的时候掩饰自己的悲伤。

零点的钟声总是提醒我的悲伤。

蔓延过去的爱,是我不能放手的原因。

爱过了,不后悔,至少曾经拥有过。

即使再痛,有回忆也很美,我宁愿一个人哭泣,

也不愿让你不快乐,而你选择继续伤害。

你可以妄谈过去的一切,而那些回忆在我脑海却记忆犹新。

在你面前,我不敢说我可以幸福。

但只要你能快乐我愿意一直伪装。

伪装久了,我会累,苦涩的回忆多了,我会哭。

因为在怎么坚强,我也会在自己的世界里狂泪。

不负天日的重现,没有爱的追求,一切在我眼中都已经消失不见。

悲欢离合之后便剩下自己的孤单落寂。

没有谁能为自己许下承诺,许下的承诺只是为了当时的敷衍。

一切都好虚假,不知道世界上到底有没有真的懂自己的人。

为什么一路在寻找,却一路受伤。

苍白的世界,却是蓝色的天空,却对别人来说是多姿多彩。

而我的世界早已经布满黑色的墙壁。

封锁了自己的心,却无法把最真实的自己呈现。

有些事情总说放手,可每一次都变为成全。

每一次都会在夜里悄悄哭泣,而夜晚总是静的很安详。

成全也是一种幸福,成全也是一种爱。

曾经你的出现是我最美丽的邂逅,而你的离开却让我更懂得爱。

梦想遥不可及,可你的离开让我放弃所有。

曾经伴随的爱情,像寒冷的东风一样序言身旁。

却让我感觉不到一丝寒冷,而雪的印记却潇然而落。

顽强的绝强的自己却不会在爱情面前挽留。

失去你的日中,我哭过,也狠狠的痛过。

可这些的一切你都不会看到,因为你很幸福。

我要的结果不也是这样吗?即使不小心触碰到了,

也会在你面前笑着走过,可心,早已流泪。

不是世界变的虚伪而我变的虚伪。

是世上所有的事情都在一点点变化着。

白色的世界却因为大海的关系而变得湛蓝。

我的世界由蓝色而变成黑色,

一次次的心痛,一次次的绝望,一次次的失望。

走过的日子,却是我心中最美好的`印记。

封锁不住的爱,却让悲伤艳华。

胸口的挚爱,却还在蔓延全身。

我留不下你的脚步,跟不上你的节奏。

守不住的爱情,惨白的世界封面。

我会用自己的方式让你快乐,会用我的悲伤换你一辈子幸福。

我会用自己的快乐助演我的悲伤。

会用自己的快乐掩饰一切那看似不需的伤痕。

美好属于你,而悲伤却属于我。

在爱的世界里,注定要有一个人上演悲伤。

遥不可及的天边爱情,放手,便成为堕落的自己。

歌咏着你我之间那不完美的爱情。

我会好好珍惜你给我的一切,会把伤痛掩饰到最后。

会把那份属于你我的回忆收藏最好。

从此不再打开。

沧桑的世界地域,而我也继续选择更加沧桑的生活!

篇2:沧桑

10月24日晚,我们数统学院分党校的学员在9202教室观看了一部影片——《沧桑巨变》。这部电影介绍我们祖国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的六十年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再现了中华民族及这块土地的百年沧桑,我看完后深受感动。

1949年10月1日,是恒久感动中国人的日子。这一天,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意味着,中华民族在其发展史上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从此踏上了伟大复兴之路。

在建国初期,国内千疮百孔,百废待兴。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坚持不懈的加强国民经济的建设。仅用三年的时间,国民经济全面复苏。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一个新的转折。邓小平同志倡导改革开放,引入市场经济机制,这是中国社会进入高速、稳定、持续发展的新起点。通过真理标准讨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破除迷信,冲破禁锢,是中华民族这一历史时期的精神特征。从此,中国以崭新的形象出现在国际舞台上。

最后一段讲的是08-09年发生的事,大家都深有体会。08年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一年。在一月份,我们遭遇了罕见的特大雪灾,大量返乡的人被困火车站,汽车站。基本所有的交通工具全面瘫痪。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个部门有序的组织救援,让返乡人群在哪里都能感觉到家的气息。五月十二日,一个悲痛的日子,在这一天四川汶川发生了八级的特大地震。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组织救援,国家总理温家宝和主席胡锦涛都在第一时间赶到受灾地点现场指挥。让我最感动的两个镜头-胡主席脱下外衣,参与救援物资的搬运工作,为救援尽自己的一份力;温总理在黑板上写下了“多难兴邦”四个字。八月八日,我们的百年奥运梦终于在这一刻实现,举国欢庆。紧接着在九月我们发射了神舟七号。雪灾、地震的灾难我们挺过来了,奥运会成功举办了,神舟七号也顺利升天,这一桩桩令人难忘的历史事件,一幅幅感人肺腑的生动画面,一幕幕催人奋进的记忆瞬间,都鼓舞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看完这部影片,我对中国共产党的敬意进一步加深了。正因为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青年在现阶段就要学好科学知识,将来为建设祖国付出自己的一份力。

汇报人:##

篇3:正道沧桑

《百年巨匠·李可染》开机仪式与“京铁烟云”李可染系列作品展《书法篇》开幕式去年底同时在北京画院举行。亲耳聆听可染夫人邹佩珠的深情演说,对可染更是推崇备至。李可染曾拜师齐白石,潜心十年,取得真经, 终成一代大师。李可染一生除了留下许多艺术瑰宝,也育人无数。

上世纪70年代末期,身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的李可染在武汉举办过一届“山水画高级研习班” 并亲自授课。这也是李可染毕生唯一一次在美院以外办班培养学生。中国一批山水画实力派人物由此脱颖而出。张隽先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五百罗汉图》轰动台湾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一个台湾人找到张隽先,向他预定一幅 《五百罗汉图》。据专业人士介绍,自宋代林庭桂、周季常于公元1178年合作绘制《五百罗汉图》 传世后,到那时为止无人再绘此题材的画。

这幅画长100米,高2米, 还要画罗汉的生活场景,工作量之巨大可想而知。张隽先说画了三年多才完成。在绘制过程中夫人还参与帮忙。那三年,张隽先就是画那幅画,不干别的。除了过年偶露小面外,其它时间就在画室专心作画。周围邻居见到他都很诧异:夏天怎么没见你出来乘凉?

张隽先说,当时自己一家四口蜗居在一处16平米的房子里,而那幅画仅海浪就有9米长,怎么办? 说到这里,张隽先声音里溢满孩童般纯真的欢欣和雀跃,仿佛这个难题是刚刚解决。

“老天保佑”。张隽先说,“幸亏我家当时住6楼,是顶层,我就在房顶打了一个洞,在楼顶另建了个16平米的画室。”

画作完成后,客户把作品带到台湾,在台湾各地巡展期间引起轰动,产生了重大影响。台湾政坛名人近百岁的政坛宿老陈立夫、蒋家二公子蒋玮国、台湾科学院院长吴大遒等纷纷题词以赞。

一生情系可染

早在拜师李可染门下之前,张隽先就钟情于李家山水,临摹了他的许多画。与此同时,张隽先不断搜集李可染的作品,包括李可染早期的画作。五六十年代时印刷品极少,那些零散刊载在各地各类报刊杂志之上的作品资料的寻觅十分不易。为此,张隽先还托人到香港去淘李可染的画作。他把收集来的李可染的所有画作请人印制了精美的画册。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李可染看到这本画册后为之动容,并欣然为张隽先写下了“正道沧桑”四个字,激励着张隽先一生执着,无怨无悔得探索艺术的真谛。 至今,张隽先仍然珍藏着可染的这幅墨宝。

张隽先说,李可染对他绘画最大的影响,一是用浓墨。这样更能烘托山体的厚重;二是从写生中提炼的艺术。与李可染一样,张隽先非常热爱大自然,到过很多地方写生。张隽先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有一年12月份,他在长江三峡写生。当时江边山风很厉害,他一个人穿着棉衣,带着棉帽,一坐就是半天。因为感觉人物的出现会影响画面的境界,与李可染一样, 张隽先的绘画里极少人的踪迹。 大自然有很多种景观,有雄伟的高山大川,有气势磅礴的高原, 也有秀丽的青山绿水、鸟语花香, 张隽先同李可染一样,侧重于表现山川的险峻雄伟、鬼斧神工的一面。构图的饱满,渲染出充天塞地的气势,而浓墨的皴擦中又透出山林肌理,或者留白,表现溪泉飞瀑,或蜿蜒的山中小道, 情趣充盈,生机盎然。

走自己的路

“一个画家要在传承的基础上与别人拉开距离;与自己的过去拉开距离。”张隽先至今对30年前湖北一位老画家所说这些话记忆犹新。

“与别人拉开距离”是说一个艺术家要有自己风貌,不能作品看起来像谁。在这点上,齐白石曾对弟子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对于这一点,张隽先认为,每个人的人生阅历,对艺术、 人生的感受不同,把感受呈现在画中,就能形成自己绘画的不同风貌。

但张隽先同时也感慨,在绘画上能做到这三点很难。

张隽先的水墨画的特点是, 构思丰富、布局宏大、气势磅礴、 笔法细腻,在传承李可染水墨画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张氏风格”。张隽先画的最大特点是走自己的路,追求自己的审美理想。

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张隽先在继承传统水墨技法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和发展,使得他的作品不仅水墨淋漓、充满张力而且极富节奏感。

节奏就是韵,就是“气韵生动” 的韵,也就是音乐感。宋代黄庭坚说:凡书画当观韵。西方人认为: “一切的艺术都趋于音乐的状态。” 可见,节奏音乐感乃是无分中外的一切艺术的生命所在。然而节奏又是变幻万千的,不同的节奏产生不同的韵律和韵味。

张隽先的山水画擅长用笔墨的语言符号,经过不同的节奏韵律, 去揭示大自然内在的生命和个性。

张隽先画作《月色雪域》、《雪域朦胧》,以平静舒缓的节奏,造成一种静谧朦胧的意境,给人以温馨怡适之感。著名国画大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鲁慕迅评价:从这些画可以想见,张隽先必定是在那荒原雪域,亲自聆听到大自然深沉的呼吸和有力跳动的脉搏,和大自然共同呼吸,融为一体,否则是画不出这样跳跃出活生生生命节奏的山水画的。

鲁慕迅认为,“在张隽先的山水画中,依然保留着传统山水画的一些重要元素,但在笔墨语言、图式结构、文化内涵、意境创造和个性气质等诸多方面,已经和传统山水画拉开了明显的距离,从而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张隽先在突破传统、发展传统的努力中所达到的艺术高度,使他在中国画走向现代、走向多元的发展格局中占有了自己的地位。”

深圳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子建评价张隽先《坠入苍茫》系列前的作品:张隽先艺术标志性特点就是执着于细腻的笔墨去营建一种静谧的氛围,人和景物之间像是隔着一层纱,滤掉了杂质和噪音;这些非心静者不可为。张隽先艺术中最宝贵之处正是他对大自然的亲近与敬畏。这是他的画远远高出一般意义的山水画的原因,是他艺术的灵魂。

今年1月9日,名为《隽先叙画》 的个人画展在武汉美术馆开幕。

这场画展开幕式高朋满座;展出期间,参观者络绎不绝。展出的作品,无论是简朴的小景,还是鸿篇巨制——昆仑群峰,荒莽大漠, 都将人引入一种自然、纯朴、亲切而又备感幽深、渺远的境界。

张隽先·艺术简介

张隽先,1939年5月出生, 四川泸州人。自幼受艺术的熏陶,酷爱绘画,从50年代末起开始,跟随家父—— 山水画家张瑟哉先生学艺。(其父张瑟哉与李可染、徐悲鸿等交往颇深)在其后的漫长的艺术岁月里,曾得到著名书画家徐松安先生、邓少峰先生及刘子铸先生的指点,并有幸参加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的山水画研修班,多次聆听李可染先生的教诲,得其亲授,深受教益

篇4:幽燕沧桑的记录

早在一九五九年,邓拓同志主持北京市文教工作之始,即积极提议出版有关北京历史地理方面的古籍。北京出版社遵循这一擘画,从一九六○年到一九六四年,先后出版了《北京古籍丛书》十八种。这十八种古籍是:《北平考》、《故宫遗录》、《宛署杂记》、《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长安客话》、《明宫史》、《帝京景物略》、《天府广记》、《昌平山水记》、《京东考古录》、《金鳌退食笔记》、《京城古迹考》、《帝京岁时纪胜》、《宸垣识略》、《日下尊闻录》、《京师坊巷志稿》、《清代北京竹枝词》及《燕京岁时记》。这些书或为长篇巨制,或为碎玉零金,都以其不同的体裁,记述了北京地方的历史、地理、风物、民俗,是民俗学、社会学研究的宝贵资料,深为学人所嘉许。

十年动乱,邓拓同志含冤去世,这些书被指为“毒草”,连纸型也都销毁净尽,荡然无存。

一九七九年成立了北京古籍出版社,应读者之需,除重印了上述十八种古籍外,又出版了《日下旧闻考》、《天咫偶闻》、《道咸以来朝野杂记》和《北京风俗杂咏》。正在编印的《析津志辑佚》、《顺天府志》、《养吉斋丛录》、《藤阴杂记》、《人海诗讴》、《北京风俗图》等,不久也将问世。

北京为历朝人文所萃,公藏私藏,典籍斐然。书籍的分类,原是版本目录学家的事,有的依内容性质之所近,有的以义例相为比附,往往同是一书,在各家书目中从属各别。这是由于学者见仁见智,各有侧重,兼以分别部居,原无定格,本不可执一以求。即如《宸垣识略》,《清史稿艺文志》列入史部杂史类杂志,仁和邵氏《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则列入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而孙殿起《贩书偶记》又列入史部地理类古迹。本文为了便于向读者介绍这套丛书,大致分为方志、杂记、艺文三类。分类容有未允,视为一家之言可也。

方志

地之有志,犹国之有史。方志总括一地的天文、地理、人文、物产,是综合的一地之史。北京最早的方志,当推《析津志》。《析津志》元人所撰,不少古籍都援引过,惜其书久已不传。北京图书馆自三十年代开始辑录《析津志》,近年又广为补辑,名之曰《析津志辑佚》,辛勤爬梳之劳,读者受益不浅!

北京城西半边,属顺天府宛平县境。明万历间宛平知县沈榜,征文考献,写了一部《宛署杂记》。书名杂记是作者谦词,从内容看,实际上可以说是宛平县志。本书偏重于经济方面的记录:政府的横征暴敛,差役的勒索掠夺,土地的兼并集中,城内商户铺行承担的繁重,依据档册,原原本本,保存下许多希见的明代社会经济史料。本书还记下了嘉靖、隆庆间北京著名的艺人——“都城八绝”。这些记载,在方志中是难能可贵的。

晚明文体,竞尚公安、竟陵。竟陵派健者刘侗、于奕正,以幽深孤峭之笔,撰写《帝京景物略》,在方志中别树一帜。顾名思义,本书详于园林游览,可作为晚明优秀小品文来欣赏。作者对本书自视甚高,略例中说:“翼《顺天府志》而传者,《燕史》、《宛署杂记》、《长安客话》、《长安可游记》等,或杂失伦,或、或漏、或漫,或俚。”这是作者对同类著作的微词。又说 :“志山水古欤,得《水经注》焉。志梵 刹古欤,得《洛阳伽蓝记》焉。志熙游古欤,得《武林旧事》焉。”这是作者的夫子自道。

《天府广记》的作者孙承泽,生值明末清初之际,世居北京,旧居在今和平门外后孙公园,西山樱桃沟有别业,以北京人写北京事,自是本色当行。本书四十四卷,其中有关官署的记载占了一半,是研究明代政府机构、典章制度的有用资料。本书无刻本,北京古籍出版社先后多次据各种钞本,录补齐,并调整了编排次序和门类名门,经营之力,至为劬劳,一书成书之难盖如此。

清代乾隆帝扬厉文事,又值物力丰饶之时,集中了大量学者,在朱彝尊《日下旧闻》的基础上,编印了《日下旧闻考》。这是过去最大最完全的北京地区历史、地理的资料选辑。朱书成于康熙间,不仅广搜博采,而且对照实际,加以考核。《旧闻考》晚于朱书数十年,是对朱书的增补考证,所以书中突出了历史地理的变迁,从中可以考知乾隆初、中期北京建筑的情况,以及康熙中叶以来北京城市的变化,而尤于园林叙述特详。本书体例严谨,对于疑难之处,则罗列众说,作出判断,写下中肯的按语。整理出版这部卷帙浩繁的《旧闻考》,是可喜的。

清光绪初由张之洞、万青藜等主持纂修的《顺天府志》,与修诸人都是同、光间博闻多识之士,学有专长。所以《顺天府志》近代号为名志。顺天府的辖地大于今天的北京市,《府志》卷帙之富,远过于《旧闻考》。北京古籍出版社不汲汲于利润,毅然印此巨帙,也是值得称道的。

《顺天府志》中的《京师志·坊巷》部分,为近代学者朱一新、缪荃孙所编写;其后朱氏重加整理,刊印了《京师坊巷志稿》的单行本。《志稿》辑录了明清两代北京街道的名称和传说。出版社将《志稿》和明人张爵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合印为一册,明清两代北京街道变迁之迹,大体可以考见。

乾隆间,杭州人吴长元据《日下旧闻》和《日下旧闻考》两书,增删重写为《宸垣识略》。作者久居北京,通过实地考察,结合文物典籍,对两书疏误之处,予以订正,去芜存精,世称善本。书前冠以城池全图及大内皇城、八旗界址等图,颇便参考。作者的另一著作《燕兰小谱》,则是清代北京戏剧史、社会史资料。

杂记

杂记以笔记体裁,或录见闻,或尚考证,或以岁时为经,或以游览为主,信笔随记,不受形式和内容的约束。较早的有明初人辑著的《北平考》和《故宫遗录》,记载了元代以前北京地方的沿革和元代北京宫殿的全貌。

《长安客话》记明代北京一带的掌故旧闻。作者蒋一葵,万历间曾官京师西城指挥使,故自署“西城吏隐”。本书是记载北京附近以及更远的边塞关镇地方文献较早的一种,作者居官之暇,访碑问古,旁参稗官野史,写成此书。清初朱彝尊撰《日下旧闻》,每多援引本书,其价值可知。

万历时太监刘若愚,工书能文,著《酌中志》,叙述明代宫廷史甚翔实。作者同时人吕毖,从《酌中志》中选出有关内府职掌、大内规制、内板书籍等部分,改名《明宫史》。没有作者的特殊身分,是不可能写出这些宫廷掌故的。以清初高士奇的《金鳌退食笔记》和本书合印一册,以类相从,俾读者从中可以窥见明清两代宫廷嬗变之迹。

顾炎武讲究经世之学,其《日知录》足以千古。《昌平山水记》、《京东考古录》两小册,一述明十三陵,一对京东一带的历史地理作了考证。谢刚主先生藏清人励宗万《京城古迹考》手稿,记北京古迹,简洁翔实。《日下尊闻录》不著撰人,记清代宫苑史迹。前后两种均分别合印为一册。

以岁时为经,记载北京风俗、游览、物产、技艺的书,则有乾隆时人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和清末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 》。今合印一册。两书作者都是北京人,记述风物民俗,不嫌琐琐,写来饶有情趣。笔者藏有乾隆戊寅凝道堂原刊本《帝京岁时纪胜》,卷首作者自识之后,有姚成烈、顾学乾两人题词,知作者一号止轩。原刊本还钤有“止轩”、“荣陛”、“在廷”三小印,盖犹是作者自藏初印之本。今印本删去题词和书中的一些题咏,似嫌美中不足。《燕京岁时记》光绪刊本,前有润芳撰文、庆珍书写的序文,谈及作者家世甚详,对于了解作者有所帮助,今印本也夺去,愚意仍以保留为好。

蒙古族人崇彝,北京世家,习闻掌故,著《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记清道光以来直至本世纪三十年代北京的旧闻轶事,尤多风俗民情方面的叙述,对了解这一时期北京的社会面貌是很好的资料。作者手稿原为邓文如先生所藏,中华书局曾据以录副。笔者爱其翔实,手自钞录,北京古籍出版社即以此钞本印行。

这一类书已出或即将出版的还有戴璐《藤阴杂记》、吴振《养吉斋丛录》和震钧《天咫偶闻》。戴璐是乾隆时浙江籍京官,久居宣南,于北京外城的掌故琐闻、文人轶事,耳熟能详,笔之于书,遂具特色;然略于内城,则有偏枯之感。吴振廷封疆大吏,熟谙典制,故于八旗源流、文事武备、宫廷苑囿,均有记述,自不同于寒素耳食者流。震钧世隶京旗,清末宦游江南,辛亥后避居沪上,以遗民自居。他文笔雅饬,学问湛深,《天咫偶闻》分城记事,而于八旗文献,最为详赡。

艺文

古有采诗之官,所以观风俗,知得失。为红学家所艳称的“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就是得硕亭的《京都竹枝词》。丛书中辑有《清代北京竹枝词》,上自清初,下迄宣统,终清一代的竹枝词已大体略备。这些竹枝词涉及到清代北京的各个方面,是研究北京历史、社会、戏曲、技艺、方言的绝好材料。

北京图书馆藏《人海诗讴》稿本,原题“前因居士撰”。近李致忠同志考证,前因居士为乾、嘉间常熟黄竹堂的别号。本书收七言绝句一百六十首,题咏北京古迹、风物、岁时、市肆,咏物记事,下系脚注。学术界建议北京古籍出版社予以印行。

《贩书偶记》作者通学斋主人孙殿起,精研版本目录之学,东莞伦明盛称其执业之勤。孙氏贩书,喜收清人诗集、笔记,每得一籍,手自披阅,辑录了若干首清人和民初人题咏北京风土民俗的作品,由其弟子雷梦水同志整理,名曰《北京风俗杂咏》。其中有些书今天已难寻觅,得此聊存一脔。

李一氓同志藏珂版印本《北京风俗图》一册,凡三十四幅,为近人陈师曾所绘,姚茫父题词。师曾和茫父友谊极笃,陈画姚题,合之双美,为艺林瑰宝。师曾所绘北京市井人物风俗,着墨不多,神态宛然。取材如八旗妇女、鼓词艺人、肩挑贩负、杂工夫役,无不曲尽其态。这些画不仅足供采风之资,更大胆揭露北洋军阀统治期间北京某些阴暗角落。画家是站在广大劳动人民一边的。至于茫父的题词,宛而多讽,书法遒劲,乃其余事。北京古籍出版社拟据以整理出版。

篇5:父亲的沧桑作文

我听了一遍又一遍,还是不厌其烦。记得在这个夏天,我们到达老家后,闲着无聊便聊起了爸爸小时的事。爸爸说:我小时候哪像你们这么好命,当时你爷爷养我们是养的饱就好了,现在养你们就变成了要养的饱还要好,你们现在一枝自动笔一拿钱转身就能马上买到了,当时我为了能要到买自动笔的钱向你爷爷要了一个学期才买到的。

你们的校服一回家要钱第二天就能交钱,而我那时侯向你爷爷说了要买,你爷爷就说“买什么买,你哥哥不是有一套红色的校服,穿那一套”当时到学校在体育课是要穿校服的,老师一看别人动是绿的,就我是红的,把我叫到旁边站着不许我上体育课。于是这时我就发问了“你觉得尴尬吗?”我爸爸说那有什么办法没钱啊。哪像你们身在福中不知福,我在十一二岁的时候就已经挑着担子每天走一公里的路到山上去卖散烟,糕点。当时很晚很晚才到家每天卖一元钱就开心的要命,我的.学费也是自己赚的。

爸爸说着我拿起一个苹果刚要吃他又说:现在你要吃就有的吃,我那时还不知道苹果是什么呢?只有一次我见过它才知道那是苹果,就是有一次你爷爷请客人的时候,你奶奶买来几个小苹果放在橱柜里,我看着眼睛放精光口水都快流下来了,你奶奶说“那是要请别人的不能吃”爸爸说完后还意味深长地看着我。我听着都吃惊了,爸爸又接着说有关他张大后怎么生活的,听完后,我震惊了。原来爸爸走了很多的路,操了很多的心才有我现在的幸福的生活。这让我想起那次爸爸喝醉我帮他洗脚,我发现他的脚历经沧桑,摸上去粗糙的不的了,脚上还有许多的地方摸出了小泡。

篇6:沧桑日志

我总是在想

在深山最深处

建一所小屋

门前种满了果树

屋后养一池鱼

春来播种

秋来收割

种花

养草

画画

写作

看夕阳

做一切想做的

不做不想做的

然后再日复一日中老去

沧桑日志二:重生

上个月出了一场事故,晚上骑电动车回家,走在北二环时不小心摔倒,摔伤了不省人事了,昏迷了好久,醒来什么也不知道了,住了一个多月医院,现在还不能正常走路,这还是其次,主要是脑袋受伤很严重,整天昏昏沉沉痛的厉害,真是万幸练了一条命,医生说要是没人报警我可能就此别过了!

篇7:沧桑优秀作文

千百年来,我都是一个人。可是,这长久的寂寞,却是有原因的。

我是被称作“死亡之海”的库布其沙漠的一部分,千百年来的沙尘,遮住了我原本的面貌。所有人都讨厌我,远离我。而我,也就只有孤独地存留在这荒无人烟之地,望着每天的日落日出,便是我最大的乐趣。这也算是此地唯一能准时的动景了。

偶尔飞来一只孤雁,凄惨地顶着烈日,艰难飞行,绝望地寻找着隐蔽在这死亡之地的生命绿洲。每每望见它们,我总是惊喜万分,渴盼它们能停下来歇歇脚,让我用那粗糙的皮肤蹭一蹭它们那光滑美丽的羽毛,一定又温暖,又柔软。

可是,它们从来没有过,一次也没有。

后来,在这荒凉之地,竟有了人类的踪影。这是一批像是商队的队伍,他们满载着货物,多是精美的丝绸。

对于他们来说,这必然是一次艰难的穿行。

飞沙走石,热浪滚滚,他们坚定地沿着我所延伸的方向奋进。可是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却如此渺小。极度缺水,风餐露宿,更可怕的是那怎么也躲不过的黄沙。他们直指西域,坚定着信念。在遇到艰难困境,带头的领队总是不忘大吼一声:“直向大月氏!有仇报匈奴!”那声音震耳欲聋,回荡着整个沙漠。

他们的精神固然可贵,但当他们真正走出这片荒原,队伍里的勇士,却所剩无几了。

这更坚信了我对自己的认识:对他人而言,我是如此致命。这便是我生而孤独的原因吧。

可是,这一切却在一个叫王文彪的商人带领下,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改变了。

20xx年,王文彪第一次靠近了我。他带着启动库布其沙漠锁边林工程的草案,和一大批工人,以及20出头的青年工程师们,来到了这“死亡之海”。他们个个不怕苦,不怕累,吃的是毫无美味可言的干粮,喝的是千里之外苦携而来极为有限的饮用水,睡的是随意铺在热沙上的草垫,白天热得发烫,夜晚冷得刺骨。可是他们,都熬过来了。

可喜的是,在这批先锋的辛苦与努力下,一条长242公里,宽5―10公里的沙漠锁边林带初步完工。而我,也算有了些小改变。以前狰狞的面貌,现在确是有了些生机与活力。

可是,这还没完。王文彪想出了个一举两得的办法――在沙漠里种甘草。一些沙漠边沿的农民听此,都积极而踊跃地参加沙漠绿化工程。这样一来,沙地被绿化了,而老百姓们,也富起来了。

“我就不信沙漠里掘不出金子!”王文彪在这个阔沙地之中的一声吼,如同千年前的“直向大月氏”的口号一般,铿锵、有力。

而我的观念,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随着越来越多人的加入,甘草也愈种愈多,越长越茂盛。而我的身体,也一天比一天强壮。当甘草的根逐渐伸长,直指地底。在根的作用下,地下水慢慢上移,浸润了我的整个身体。那是一种美妙而幸福的感受,凉爽、沁人心脾......

水,总是与生命共生。在我逐渐变得湿润而又布满树根的身体里,有了许多生命迹象:数不清的虫子、地鼠、野兔。还有一次飞来一只红顶鹤,停在我的肩上,亲吻着我的肌肤。它的羽毛和我想象中的一样,温暖、柔软。

这让我很自豪、很满足,因为在别人的生命历程中,我显然成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或者说,我我承载着他人的生命。而我也不再孤独,不再寂寞。我不再只是观望日升日落,我变得忙碌起来,随时关注着地上地下的生命。他们每一天都在努力把我打造得更加闪耀,而我,也在努力把自己变得更好。

一年又一年,这里变得越来越热闹,越来越繁华。我也不再是以前那条无人问津的`荒路。改头换面,我成了人们口中的“绿色长城”。

我的生活也逐渐丰富起来。过去一成不变的天气,现在也终于有了变化。在这荒漠中,因为我的存在,因为“绿色长城”的存在,沙尘天气显著减少,降水量大幅度上升。这使得百姓的农牧业越做越大,越做越起劲,不仅兴办了许多甘草制剂工厂,还成立了沙漠健康产业研究所。而这沙漠里的人们,也终于探索出一条“治沙、生态、产业和扶贫”四位一体的道路。在成就我的同时,也成就了他们自己。

不仅如此,许多向西进发的中国生意人都将我作为他们的中转站。更有邻国来至此地,交流学习种植甘草的经验与方法,并带来了本国的工农业以及治国方针和策略。我俨然成了他们的国际交流中心,而这无疑是一种无上的荣耀。

作为库布其沙漠这“死亡之海”中的“绿色长城”,我的名声越传越远。全国各地从平民到国家领导人都来看望我,啧啧声中,他们凝望着远方待开发的广袤土地,又转身深情地抚摸着我的脊背,既欣慰又落寞地长叹:“我们的路,还长......”

时光荏苒,物换星移......

20xx年,沙漠边沿的百姓全都集聚于此。

全部脱贫。

20xx年,王文彪,我永生的恩人,他又一次出现了。可这一次,我却是用最清新的空气,最湿润美好的草木花香迎接他的。

他依旧声如洪钟地宣告:“向我国西部和‘一带一路’地区输出库布其治沙生态产业扶贫模式,让更多沙漠地区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努力将绿色长城修至塔克拉干沙漠,腾格里沙漠去!”

话音未落,成千上万人的掌声、欢呼声,从王文彪那儿,沿着我,一直传向远方......

篇8:沧桑“侯笔”写今朝

据史料记载, 公元前221至公元前207年, 蒙恬带领三十万大军固守秦朝北部边疆, 路经侯店, 时值三月三日, 始 (试) 以兔毫竹管为笔写成家书一封, 随后将毛笔赠送给侯店人。后来, 侯店人便仿制出"蒙恬精笔"。到了唐代, 侯店村毛笔艺人李文魁在北京开设笔店, 一名爱好书法的太监同他结为兄弟, 经常把他制作的毛笔买进皇宫, 受到皇帝的赏识, 于是侯店毛笔誉满天下, 并被奉为御用之品。所以, 每逢三月三日, 侯店一带制笔艺人都放鞭炮、摆宴席, 纪念毛笔创始人蒙恬。而当地制笔之业盛起于明永乐年间, 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所制之笔, 驰名遐迩。光绪年间, 因制作技艺精湛, 亦奉为御用, 光绪帝立碑表彰, 称之"御笔"。民国初年, 巴拿马赛会曾获有奖章, 故衡水侯店村因此被称为"毛笔圣地"、"北国笔乡"。侯店毛笔也与内画和宫廷金鱼一起, 并称"衡水三绝"。

爱好书画的人都知道, 毛笔有“南羊北狼”之说。其中, “北狼”指的就是侯店毛笔。侯店毛笔, 亦称“侯笔”, 曾在清朝光绪年间被封为“宫廷御笔”, 侯店也因此被称为“毛笔圣地”“北国笔乡”。2009年, 侯店毛笔制作技艺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河北衡水滨湖新区彭杜乡侯店村现有农户500多户人家, 其中有420户从事制笔及相关产业, 民间制笔巧匠比比皆是。由于该村民间制笔历史悠久, 工艺代代相传, 造就了侯店村浓厚独特的书画文化的传统底蕴, 素有“毛笔圣地”“北国笔乡”的美誉。

侯店毛笔品种丰富, 各类毛笔达270余种, 独具特色的是“狼毫”毛笔、巨锋马尾毛笔和“羊毫”毛笔等, 笔杆由过去单一的竹子发展成为以角、骨、红木、陶瓷等为原料制作, 极大丰富了品种, 而且品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滨湖新区彭杜乡侯店村, 制作毛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永乐年间, 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侯店毛笔选料上乘、制作精良, 笔长杆硬、刚柔相济, 含墨饱满而不滴、行笔流畅而不滞。一只小小的毛笔看似貌不惊人, 可制作起来却十分繁琐。

制作毛笔要经过选料、水盆、零活、干作、刻制、成装等6道大工序, 73道小工序。在机械化高度发展的今天, 仅“套笔”这一道小工序可用电钻打眼, 除此之外, 其他工序依旧遵循古老的传统, 完全由手工制作。

1952年, 村里成立了侯店毛笔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是毛笔厂的鼎盛时期, 每年出口量在300万支左右。“最红火的时候, 厂子有400多个工人, 现在只剩下30多个老师傅啦!”这些老师傅大都在毛笔厂工作了四五十年, 拿起一支笔头, 用手一捏一抻就知道质量如何, 全凭手感和经验。随着人们书写习惯、书写工具发生变化, 环绕在侯店毛笔身上的光环逐渐黯淡, 缺乏创新和知名度不高也是制约侯店毛笔发展的重要因素。

1962年进厂学徒的王盛起老人回忆起毛笔厂曾经的辉煌, 脸上一脸自豪, 但他也对侯店毛笔“后继乏人”的现状一脸无奈, “做毛笔挣不了大钱, 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

篇9:世事变幻写沧桑

凤霞的遭遇不幸却起源于她的丈夫吴祖光先生的直言贾祸。祖光于一九五八年被远戍北大荒之前夕,凤霞甚至被当时的一位“领导”劝她与丈夫离异以保“安然”,但她断然拒绝以“王宝钏等薛平贵一十八年,我可以等二十八年”为答。更加难以想象的是,凤霞生长在天津南市的贫民窟,自幼十分贫穷,艰苦备尝;六、七岁的童年时代就负担起照顾更幼小的弟妹的重担,并同时进入学艺的艰困生涯,即至在舞台上名振遐迩亦没有得到一天学习文化的条件和机会。但由于自己从幼小便萌生的追求文化的强烈要求,以完全出于自己艰苦奋发自学的努力,从阅读“小人书”到简单的启蒙识字,开始由简入深的勤奋刻苦的学习,受到前辈老师老舍先生的鼓励,更由于和祖光结婚之后的熏染,由简单而充满生活气息的习作,在报纸上发表以后,更由于叶圣陶先生的嘉奖而受到鼓舞,但却因“反右派”的打击而沉默多年,直到六十年代才得到重新奋起时,却又由于专门破坏文化的“文革十年”而又致销沉。

从七十年代后期凤霞的写作才得到重新奋起的机会。至今二十几年来,她写了不少回忆文章。她有惊人的记忆力,从幼小的穷困学艺的艰辛,到成名后的灿烂辉煌和晴天霹雳的打击苦难,数十年的人世沧桑都能记得一清二楚。她的生活经历非常丰富,文章流畅感人,自成风格,都是非常好的文学作品。

最为使人震惊的是这部四卷集《新凤霞回忆文丛》的出版。由于风霞的惊人记忆力,由于她的勤奋,由于她的顽强,从五十年代开始,至今近半个世纪当中,虽然生活在极度艰难变幻的境界里,凤霞在授徒、社会交往的极度繁忙之余,几乎没有一天不在伏案写作,至今粗略统计已写了约四百万字,已出版的随笔文集已达二十余册。这对于一个幼年失学的半文盲戏曲民间艺人来说不能不诧为奇迹。

篇10:父亲沧桑的一生

笔者:赵向华

父亲,名叫赵忠前,又名贺英片会计(彝名:辣泡会计、辣泡扎莫)。1932年初春,出生于与世隔居的云南省沧源县勐角乡小坝卡的一个穷苦家庭里(关于父亲的身辰八字不详,只知他属猴生蛇日),也许是命吧,在父亲的一生经历了艰辛而坎坷的人生。

我未曾见过爷爷、奶奶的面容与长相,因爷爷在我还没出世前就已过世,奶奶也在我未满两周岁时就过世,之所以在父亲的家族成员中,只见父亲有两位姐姐、两位弟弟和两位妹妹,包括父亲在内共有七个兄弟姊妹,父亲排行

于二○一三年六月底随笔整理 入睡,就给他吸食大烟,慢慢的,爷爷就上大烟瘾了,可这些“好心人”不可能天天、时时供爷爷吸食。就这样,本来就贫穷的家庭,爷爷这么一患上大烟瘾,家庭的贫穷程度就可想而知了,几乎是穷得揭不开锅。爷爷曾经诊治过的后人,也就是父辈那代人还存活的时候,每逢如春节、泼水节等盛大民间节日,均到家中拱拜爷爷,后拱拜父亲,直至九十年代初,被爷爷诊治过的后人,也就是父辈那代人相继过世后,慢慢的就不再拱拜了,当然现在的社会也不允许拱拜,只能相互来往、相互走窜亲朋好友了。

由于爷爷抽大烟,在烟瘾发作时脾气非常暴躁。一天中午,父亲大清早就淋着大雨从森山林子里找挖回野竹笋,回家后坐在屋檐下剁笋丝掩酸笋,爷爷看看后觉得父亲剁的笋丝太粗,二话没说就把一簸箕剁好的笋丝空到屋檐下的水沟里搅拌,然后摁住父亲的脖子抓起笋丝使劲塞进父亲的嘴里,说:“你剁的笋丝那么粗,又不是拿来喂猪,没有人吃,你自己吃吧!”呛得父亲口吐白沫差点儿休克,可父亲不敢抱怨、不敢哭,只怕爷爷更加愤怒。又有一天,爷爷叫父亲和三姑到勐角那些富有的家庭家挨家挨户给他找买大烟,可父亲和三姑的运气并不好,累了一天却没买到大烟,爷爷见父亲和三姑空手而归,二话没说就拿起鞭子抽打父亲(因三姑还小而未打她),抽得父亲的背部、臀部都是血丝,但父亲同样不敢说声疼痛,泪水只能往肚里咽。由此可知,父亲童年与少年时代所过的日子与命运,但父亲总是很孝敬父母、疼爱弟妹。

童年时父亲讲的故事回忆录

于二○一三年六月底随笔整理 一年年底,父亲从他做工的那家地主家结了他一年的工钱与粮食,给爷爷、奶奶、二叔、三叔、三姑、四姑每人买一件新衣,欢欢喜喜带着所剩的工钱、粮食及买好的新衣回家,准备过个好年。没料,给二叔买的那件白衬衣,由于二叔的个子比父亲高大,二叔穿着又紧又夹,二叔很生气的脱下就拿起剪刀剪后撕烂,还说父亲是成心不想给他穿而故意买小的。在那么贫穷的年代里,二叔根本没想过要把已买好的新衣给父亲或三叔穿,可以叫父亲克服重给他买一件。父亲看着二叔所做的一切,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什么话都没说,泪水只能往肚里咽。心想:那可是自己一年在地主家省吃俭用、辛辛苦苦做工换来的一切,可在二叔眼里却一文不值,真是可悲可恨。这件事,后来二叔也跟我讲过,他说:他长大后想想这件事,很后悔,也很惭愧,心里总有那么个疙瘩,觉得很对不起我的父亲,当时的他是那么的幼稚、那么的不懂事,那可是我父亲的挚爱与心血。

父亲的中青年时代也并不顺,在爷爷奶奶的包办婚姻下,父亲十八岁就与整整大他一轮的前母结婚,生有两个哥哥。后因父亲与前母之间没有感情而破裂,在父亲三十岁时与前母离婚,三十一岁时又与生母结婚,可苍天总是捉弄着父亲,父亲在三十二、三十四时,母亲分别生下大姐和二姐,没想,两位姐姐天生就瘫痪,加之因母亲出生于当地富农家庭,在文革期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潮流,当地红卫兵借题一句:“父母亲帮外公外婆私藏家产”,就把家里洗劫一空(当时父亲是合作社会计,理应还算是童年时父亲讲的故事回忆录

于二○一三年六月底随笔整理 一名合作社领导,但当时在红卫兵面前父亲什么都不是、什么都不算,只有红卫兵说什么就是什么),就这样,母亲在生二姐坐月子时,由于没有粮食吃而不得已,把家里仅剩的一点儿拌有六六粉的玉米种子用水冲洗后煮吃,导致母亲中六六粉的毒,从此,父母亲的艰难生涯又开始了。

1958年初秋,父亲被上级组织部门派去县委党校学习培训一年。回来后,区政府安排父亲边当民师给孩童们教识字边当合作社会计,可六年后因家庭负担重(当时一家四口只靠父亲一人的工分维持生活与经济拮据)而辞去民师,直到1986年10月份社干部换届才终止合作社会计。

家里被红卫兵洗劫、两位姐姐瘫痪、母亲中毒等因素,紧接着,1969年初春和1972年中秋三姐与我分别出生,家里的生活、经济更加紧张起来,就这样,我可怜的父亲一人承担着家里家外的一切,边给母亲和两位姐姐找医治病边安顿家里的一切日常生活。直到三姐和我的不断成长、1981年末母亲的中毒彻底消除、1980年迎着党中央号召包产到户的春风(我们边疆到1979年底1980年初才开始实施政策),家里的生活才开始稍有点儿起色,没料,又一次灾难降临,1982年元月25日(农历大年初一,辛酉年辛丑月戊申日)中午十三点多一点儿时,全国各族人民都正在欢天喜气过大年之际,当时三叔家未满四岁的堂弟和表舅家未满五岁的表弟,背着大人在三叔家屋檐下玩火而引起一场大火,把我家等十一户农家瞬间烧成灰烬。

童年时父亲讲的故事回忆录

于二○一三年六月底随笔整理 父亲给两位姐姐治病,可谓已到了“山穷水尽”,只要听到别人说起:哪有中草医可医治,不管多远或花多少钱都去试试。记得大概是1981年夏季,父亲出钱请寨子年壮的人,用担架抬着距我家三十多公里外的班洪乡法宝村,给一位老草医整整医治了三个月的时间,花去了家里的全部家产不算,还欠下一屁股的债,可没有一丁点起色,直到1988年大年二十九和1992年深夏,二姐和大姐分别过世,父亲心中的一块疙瘩才落了地。我想:两位姐姐现在在天堂那边会感激和好好孝敬父亲的。

1985年12月,沧源县文教局申办沧源县城区民族小学被审批,因当时不是学年初,学校以1984/1985学年末(即:1985年7月份)的成绩为依据,面向沧源县东部和中部各乡镇,筛选学习成绩在各校拔尖的100名学生,通知到沧源县城区民族小学就读高小,我也很荣幸的被筛选通知,心里不知有多兴奋,心想:终于要从山旮旯爬出来重温自己的读书梦了(因我们寨子的学校属于村小,读完四年级初小后父母亲不让到勐角完小升读五年级的孩子,就算是学业已结束,当时的我在1985年7月份已是初小结业,由于父母亲不让到勐角完小升读五年级而已废弃学业,几个月来看着伙伴们背着书包蹦蹦跳跳上学堂,心里好羡慕,而我却跟着寨子里的几位老人,每天肩披蓑衣头戴雨帽赶着牛群到深山老林里放牛,内心深处每天都在不断的交织着五味瓶,特别遇到整天下暴雨、深山总是雾气腾腾抬眼看不到几米之外、深山老林里总是回荡着是牛玲声非牛玲声等之时,更是说不出的滋童年时父亲讲的故事回忆录

于二○一三年六月底随笔整理 味,心想:要能重回学校读书该多好,读完小学读初中、高中或中专,甚至大学,将来还可以做一番自己的事业,这样就不用暴晒也不用淋雨。也就是这一切,使我后来的学习生涯中有了一方面的动力),但父亲却不想让我去读,原因是:一方面,因当时我们寨子外出读书的人都未读完学业,途中就都或逃学或流动回来,父亲认为:让我去了也是白浪费几年的时光,家里连个放牛的人都没有;另一方面,我从生母这边算是个独儿子,往后没人赡养两位老人(当时父亲的思想还稍带有封建思想),按当地的习俗,两位老人必须由我来赡养和送终;再一方面,因家里困难,担心供不了直到学业结束为止的书费、学杂费以及读书学习的一切费用(当时家庭困难的程度:我曾记得读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在一个周末从学校往返相距二十多公里的路程走路回家,可母亲只能从箱子里翻出8角钱给我带;也曾记得初一学年末,为欢送讲师团班主任韩 丹老师,全班同学组织每生逗3块钱购买纪念品等,而我在周末从学校往返相距二十多公里的路程走路回家和母亲要钱,可母亲说:最近家里连1块钱都拿不出来。最后在我的哭声的施压下,母亲从寨子学校的李永清老师那里借了5块钱给我带,还叫我好好学习,千万不要顾及家里的困难;更曾记得有几个假期要开学之际,父亲开仓卖粮食筹我的学费,甚至连家里的耕牛都卖了,等等。由此可知,当时虽说家里不愁吃的,可经济的困难程度已到了极限,现在回想起这一幕幕历历在目的寒酸回忆,禁不住泪水往肚里咽)。后来,经我的大舅和老师三番童年时父亲讲的故事回忆录

于二○一三年六月底随笔整理 五次的给父亲做思想工作,父亲终于点头答应,说:“好吧,那就让他去读吧,就算是我的命带的,苦了一生、养育了一堆孩子,到头来却没人赡养也就算了。”见父亲点头答应,我的眼泪禁不住也掉了下来。

一切的一切总都会过去的、总都会好起来的,随着党的新政策、随着改革开放的新路子,家里的生活开始有了新起点,父母亲也在1988年国庆期间给我们带来了五妹,使家庭增添许多欢笑以及几分色彩。后来,于1993年7月份我的学业结束后有了自己的事业,从而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家里也开始积攒了点儿积蓄。接着,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和全寨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寨子于1996年和1998年分别架通了电及挖通了乡村公路,使贫瘠的山旮旯开始有了新的模样,父亲于1999年底终于掀开世居古老、破旧的茅草屋建盖了青砖瓦房。慢慢的,迎着党中央“共同富裕奔小康”的新路子,全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一年比一年好过起来,可父亲苦了累了一生,却还没享够晚年的清福,儿女子孙们还没尽够孝,就被病魔于2012年11月29日(农历十月十六,壬辰年辛亥月甲午日)凌晨一点过十分,从我和五妹的怀抱中夺去了父亲的最后一口微弱的气息,从此,让父亲永远离我们而去,让我们永远失去了父亲。

父亲,总是那样的疼爱着、牵挂着儿女子孙们,就连只剩下最后一口气之时,都还牵挂着我还没有完整的家、牵挂着五妹还没有自身的事业和婚姻等等。父亲,您老放心的走吧!您老的儿童年时父亲讲的故事回忆录

于二○一三年六月底随笔整理 女子孙们会共同携手努力的,更会加倍的关怀、关爱五妹的。同时,您老的儿女子孙们祝愿您老在天堂那边永远开心、快乐!您老的儿女子孙们会时时刻刻为您祈祷和祭奠。

童年时父亲讲的故事回忆录

二○一三年六月底于家中

上一篇:梨作文350字下一篇:双沟镇中心小学四年级上学期体育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