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经沧桑造句

2024-05-01

饱经沧桑造句(精选8篇)

篇1:饱经沧桑造句

饱经沧桑造句

饱经沧桑造句1

饱经沧桑,饱:充分。沧桑:沧海变桑田的简缩。泛指世事的变化。经历过多次的世事变化,生活经历极为丰富。

【拼音】:bǎo jīng cāng sāng

【解释】:饱:充分。沧桑:沧海变桑田的简缩。泛指世事的变化。经历过多次的世事变化,生活经历极为丰富。

【出处】:王蒙《轮下》:而你是一个四十六岁的男人,饱经沧桑,眼角皱纹细密如网。

【近义词】:饱经风霜、曾经沧桑、饱经忧患

【反义词】:初出茅庐、少不更事、乳臭未干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阅历深

饱经沧桑的造句:

(1)昆仑山,好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一生沐浴经风,默默地阅尽春秋。

(2)他是一位饱经沧桑的革命老人。

(3)苍苍两鬓经过时间的风化已然花白,饱经沧桑的身体也被岁月压弯了腰,一双粗糙而又黝黑的手却向我这个毫无瓜葛的陌生人递来一柄破旧的伞,叮咛我不能着凉,它也许遮不住风雨,却象征着这个社会上少有的温情。

(4)沙滩上有一颗饱经沧桑的贝壳,那是中国遥遥五千年的故事。

(5)邓小平,把饱经沧桑的瞳仁放大,指引多灾多难的祖国,从世纪的风雨中神奇地走过!

(6)从此,我们的祖国在饱经沧桑之后,像凤凰般在血与火的涅磐中获得新生!

(7)我是一个饱经沧桑的人。

(8)视线落在她的脸上,脸上有饱经沧桑的岁月,无意间,竟发现了几根银丝,看着这样的她,我的心好痛啊。

(9)他握紧我的手,那饱经沧桑的皱纹里透露出某种不舍和信念,我知道,不能再像个小孩子了,因为,我长大了,就要更加懂事。

(10)我们的祖国已经饱经沧桑,中华的复兴需要每一个华夏子孙的孝与悌。我们责无旁贷,我们乐于担当!

(11)这位老红军一生饱经沧桑。

(12)据说,画家以他的婶婶作他画中的模特,她的面容饱经沧桑却不失坚定。

(13)显然,埃及是一个极其动荡不安的国度,它饱经沧桑,却数度东山再起。难能可贵的是,埃及经济从未跌破过零增长。

(14)曾几何时,我们的祖国饱经沧桑,历尽磨难,她成了帝国主义倾销鸦片的场所,成了军阀混战的战场,成了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赌场,成了野心家们争权夺势的赛场。

(15)爷爷的一生饱经沧桑。

(16)尽管已经饱经沧桑,它的遗迹仍能为我们打开一道通往史前世界的窗口并且守护着4500多年前的那些神秘往事。

(17)如今的它,早已生锈,自行车的链子被岁月折磨的饱经沧桑,锈迹斑斑的车架,仿佛在倾诉时间流逝之快。

(18)他过去饱经沧桑,但现在决心要干一番成就。

(19)是她那在秋风中颤拌的白发,是她那饱经沧桑的脸,母亲似乎总是在劳作,一刻不停地劳作,在那不远处的那块贫瘠的土地上,佝偻着腰,挥舞着锄头,一点点收获着她的汗水。

(20)尽管过去饱经沧桑,但规则仍然有积极的作用。

(21)我至今仍记得主人父亲那饱经沧桑的脸上露出的发自内心的笑容,他那时的表情俨然不像是一位古稀之年的当朝之君。

(22)在她离开不久,一位和她一样饱经沧桑的老奶奶默默的埋葬了她。

(23)漆纹裂而不糠,仿古旧而不脏,几可乱真,给人以饱经沧桑后自然形成之感。

(24)饱经沧桑的20世纪仅剩下几个春秋,人类即将跨入充满希望的21世纪。

(25)青年人引以为豪的是他们的力量,老年人的美丽之处是饱经沧桑。

(26)近代饱经沧桑的中国人民,深知和平之珍贵、发展之重要。

(27)他们的宗旨是让这座饱经沧桑的古堡重现昔日的辉煌。

(28)这个老犯人同那些饱经沧桑的人一样,他的谈话里包含着许多重要的启示和有价值的知识,但却毫不自夸自负,这个不幸的人从不提及他伤心事。

(29)你在我心中,是一位德高望,知识渊博、饱经沧桑的老人。

(30)在他自己的事业饱经沧桑的过程中,他的派系不但保存下来,甚至还壮大了。

(31)一阵春风徐徐的吹过两颗饱经沧桑的心,他的背影微微的向左倾了倾,她则用力的向右顶了顶。

(32)春是一位充满希望,青春活力的少女,夏是一位热情扬溢,魅力四射的姑娘,秋是一位温和柔细,成熟内敛的阿姨,冬是一位饱经沧桑,严厉冷峻的老人。

(33)老人颧骨很高,两鬓斑白,脸色暗淡无光,脸上布满皱纹,那皱纹使他的脸象树皮一样粗糙。一副饱经沧桑的样子。

(34)傍晚时分,天边被涂成了金黄色,夕阳的余晖洒在树上,被树叶筛得斑斑驳驳,似一张饱经沧桑的脸。

(35)自从童年时起卡尔就一直是一个被命运跑踢来踢去的球,饱经沧桑。

(36)我国已故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上世纪30年代曾就读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并获得博士学位,一生饱经沧桑。

(37)噢,正如那天夏多勒诺所告诉您的,这一切只是一部家庭历史,马西米兰说道,像您这样名利双收,饱经沧桑的人,对于这种琐碎的事情是不会有多大兴趣的,但我们的确有过极悲惨的遭遇。

(38)我们伟大的祖国背靠着世界屋脊自西向东,俯瞰着浩瀚的太平洋像一首古老的诗篇,也像一幅长长的画卷,展示着祖**亲饱经沧桑的面孔和那坚强不屈的身躯。

(39)趁他修包时我仔细地打量着他,一双布满皱纹的眼睛、一双长满老茧的手、一张饱经沧桑的脸。

(40)命运永远都那么无情,岁月在他的.身上留下更多的影子了,那布满老茧的双手,那饱经沧桑的面庞,倔强的他,不甘示弱的他,他是我无法用任何语言所诠释的,华丽不是和他,朴实无华吧。

饱经沧桑造句2

1.我是一个饱经沧桑的人。

2.在他自己的事业饱经沧桑的过程中,他的派系不但保存下来,甚至还壮大了。

3.他们的宗旨是让这座饱经沧桑的古堡重现昔日的辉煌。

4.自从童年时起卡尔就一直是一个被命运跑踢来踢去的球,饱经沧桑。

5.青年人引以为豪的是他们的力量,老年人的美丽之处是饱经沧桑。

6.漆纹裂而不糠,仿古旧而不脏,几可乱真,给人以饱经沧桑后自然形成之感。

7.据说,画家以他的婶婶作他画中的模特,她的面容饱经沧桑却不失坚定。

8.据说,画家以他的婶婶作他画中的模特,她的面容饱经沧桑却不失坚定

9.这个老犯人同那些饱经沧桑的人一样,他的谈话里包含着许多重要的启示和有价值的知识,但却毫不自夸自负,这个不幸的人从不提及他伤心事。

10.噢,正如那天夏多勒诺所告诉您的,这一切只是一部家庭历史,马西米兰说道,象您这样名利双收,饱经沧桑的人,对于这种琐碎的事情是不会有多大兴趣的,但我们的确有过极悲惨的遭遇。

篇2:饱经沧桑造句

(2)他是一位饱经沧桑的革命老人。

(3)苍苍两鬓经过时间的风化已然花白,饱经沧桑的身体也被岁月压弯了腰,一双粗糙而又黝黑的手却向我这个毫无瓜葛的陌生人递来一柄破旧的伞,叮咛我不能着凉,它也许遮不住风雨,却象征着这个社会上少有的温情。

(4)沙滩上有一颗饱经沧桑的贝壳,那是中国遥遥五千年的故事。

(5)邓小平,把饱经沧桑的瞳仁放大,指引多灾多难的祖国,从世纪的风雨中神奇地走过!

(6)从此,我们的祖国在饱经沧桑之后,像凤凰般在血与火的涅磐中获得新生!

(7)我是一个饱经沧桑的人。

(8)视线落在她的脸上,脸上有饱经沧桑的岁月,无意间,竟发现了几根银丝,看着这样的她,我的心好痛啊。

(9)他握紧我的手,那饱经沧桑的皱纹里透露出某种不舍和信念,我知道,不能再像个小孩子了,因为,我长大了,就要更加懂事。

(10)我们的祖国已经饱经沧桑,中华的复兴需要每一个华夏子孙的孝与悌。我们责无旁贷,我们乐于担当!

(11)这位老红军一生饱经沧桑。

(12)据说,画家以他的婶婶作他画中的模特,她的面容饱经沧桑却不失坚定。

(13)显然,埃及是一个极其动荡不安的国度,它饱经沧桑,却数度东山再起。难能可贵的是,埃及经济从未跌破过零增长。

(14)曾几何时,我们的祖国饱经沧桑,历尽磨难,她成了帝国主义倾销鸦片的场所,成了军阀混战的战场,成了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赌场,成了野心家们争权夺势的赛场。

(15)爷爷的一生饱经沧桑。

(16)尽管已经饱经沧桑,它的遗迹仍能为我们打开一道通往史前世界的窗口并且守护着4500多年前的那些神秘往事。

(17)如今的它,早已生锈,自行车的链子被岁月折磨的饱经沧桑,锈迹斑斑的车架,仿佛在倾诉时间流逝之快。

(18)他过去饱经沧桑,但现在决心要干一番成就。

(19)是她那在秋风中颤拌的白发,是她那饱经沧桑的脸,母亲似乎总是在劳作,一刻不停地劳作,在那不远处的那块贫瘠的土地上,佝偻着腰,挥舞着锄头,一点点收获着她的汗水。

(20)尽管过去饱经沧桑,但规则仍然有积极的作用。

(21)我至今仍记得主人父亲那饱经沧桑的脸上露出的发自内心的笑容,他那时的表情俨然不像是一位古稀之年的当朝之君。

(22)在她离开不久,一位和她一样饱经沧桑的老奶奶默默的埋葬了她。

(23)漆纹裂而不糠,仿古旧而不脏,几可乱真,给人以饱经沧桑后自然形成之感。

(24)饱经沧桑的20世纪仅剩下几个春秋,人类即将跨入充满希望的21世纪。

(25)青年人引以为豪的是他们的力量,老年人的美丽之处是饱经沧桑。

(26)近代饱经沧桑的中国人民,深知和平之珍贵、发展之重要。

(27)他们的宗旨是让这座饱经沧桑的古堡重现昔日的辉煌。

(28)这个老犯人同那些饱经沧桑的人一样,他的谈话里包含着许多重要的启示和有价值的知识,但却毫不自夸自负,这个不幸的人从不提及他伤心事。

(29)你在我心中,是一位德高望,知识渊博、饱经沧桑的老人。

(30)在他自己的事业饱经沧桑的过程中,他的派系不但保存下来,甚至还壮大了。

(31)一阵春风徐徐的吹过两颗饱经沧桑的心,他的背影微微的向左倾了倾,她则用力的向右顶了顶。

(32)春是一位充满希望,青春活力的少女,夏是一位热情扬溢,魅力四射的姑娘,秋是一位温和柔细,成熟内敛的.阿姨,冬是一位饱经沧桑,严厉冷峻的老人。

(33)老人颧骨很高,两鬓斑白,脸色暗淡无光,脸上布满皱纹,那皱纹使他的脸象树皮一样粗糙。一副饱经沧桑的样子。

(34)傍晚时分,天边被涂成了金黄色,夕阳的余晖洒在树上,被树叶筛得斑斑驳驳,似一张饱经沧桑的脸。

(35)自从童年时起卡尔就一直是一个被命运跑踢来踢去的球,饱经沧桑。

(36)我国已故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上世纪30年代曾就读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并获得博士学位,一生饱经沧桑。

(37) “噢,正如那天夏多勒诺所告诉您的,这一切只是一部家庭历史,”马西米兰说道,“像您这样名利双收,饱经沧桑的人,对于这种琐碎的事情是不会有多大兴趣的,但我们的确有过极悲惨的遭遇。”。

(38)我们伟大的祖国背靠着世界屋脊自西向东,俯瞰着浩瀚的太平洋像一首古老的诗篇,也像一幅长长的画卷,展示着祖**亲饱经沧桑的面孔和那坚强不屈的身躯。

(39)趁他修包时我仔细地打量着他,一双布满皱纹的眼睛、一双长满老茧的手、一张饱经沧桑的脸。

篇3:正道沧桑

《百年巨匠·李可染》开机仪式与“京铁烟云”李可染系列作品展《书法篇》开幕式去年底同时在北京画院举行。亲耳聆听可染夫人邹佩珠的深情演说,对可染更是推崇备至。李可染曾拜师齐白石,潜心十年,取得真经, 终成一代大师。李可染一生除了留下许多艺术瑰宝,也育人无数。

上世纪70年代末期,身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的李可染在武汉举办过一届“山水画高级研习班” 并亲自授课。这也是李可染毕生唯一一次在美院以外办班培养学生。中国一批山水画实力派人物由此脱颖而出。张隽先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五百罗汉图》轰动台湾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一个台湾人找到张隽先,向他预定一幅 《五百罗汉图》。据专业人士介绍,自宋代林庭桂、周季常于公元1178年合作绘制《五百罗汉图》 传世后,到那时为止无人再绘此题材的画。

这幅画长100米,高2米, 还要画罗汉的生活场景,工作量之巨大可想而知。张隽先说画了三年多才完成。在绘制过程中夫人还参与帮忙。那三年,张隽先就是画那幅画,不干别的。除了过年偶露小面外,其它时间就在画室专心作画。周围邻居见到他都很诧异:夏天怎么没见你出来乘凉?

张隽先说,当时自己一家四口蜗居在一处16平米的房子里,而那幅画仅海浪就有9米长,怎么办? 说到这里,张隽先声音里溢满孩童般纯真的欢欣和雀跃,仿佛这个难题是刚刚解决。

“老天保佑”。张隽先说,“幸亏我家当时住6楼,是顶层,我就在房顶打了一个洞,在楼顶另建了个16平米的画室。”

画作完成后,客户把作品带到台湾,在台湾各地巡展期间引起轰动,产生了重大影响。台湾政坛名人近百岁的政坛宿老陈立夫、蒋家二公子蒋玮国、台湾科学院院长吴大遒等纷纷题词以赞。

一生情系可染

早在拜师李可染门下之前,张隽先就钟情于李家山水,临摹了他的许多画。与此同时,张隽先不断搜集李可染的作品,包括李可染早期的画作。五六十年代时印刷品极少,那些零散刊载在各地各类报刊杂志之上的作品资料的寻觅十分不易。为此,张隽先还托人到香港去淘李可染的画作。他把收集来的李可染的所有画作请人印制了精美的画册。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李可染看到这本画册后为之动容,并欣然为张隽先写下了“正道沧桑”四个字,激励着张隽先一生执着,无怨无悔得探索艺术的真谛。 至今,张隽先仍然珍藏着可染的这幅墨宝。

张隽先说,李可染对他绘画最大的影响,一是用浓墨。这样更能烘托山体的厚重;二是从写生中提炼的艺术。与李可染一样,张隽先非常热爱大自然,到过很多地方写生。张隽先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有一年12月份,他在长江三峡写生。当时江边山风很厉害,他一个人穿着棉衣,带着棉帽,一坐就是半天。因为感觉人物的出现会影响画面的境界,与李可染一样, 张隽先的绘画里极少人的踪迹。 大自然有很多种景观,有雄伟的高山大川,有气势磅礴的高原, 也有秀丽的青山绿水、鸟语花香, 张隽先同李可染一样,侧重于表现山川的险峻雄伟、鬼斧神工的一面。构图的饱满,渲染出充天塞地的气势,而浓墨的皴擦中又透出山林肌理,或者留白,表现溪泉飞瀑,或蜿蜒的山中小道, 情趣充盈,生机盎然。

走自己的路

“一个画家要在传承的基础上与别人拉开距离;与自己的过去拉开距离。”张隽先至今对30年前湖北一位老画家所说这些话记忆犹新。

“与别人拉开距离”是说一个艺术家要有自己风貌,不能作品看起来像谁。在这点上,齐白石曾对弟子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对于这一点,张隽先认为,每个人的人生阅历,对艺术、 人生的感受不同,把感受呈现在画中,就能形成自己绘画的不同风貌。

但张隽先同时也感慨,在绘画上能做到这三点很难。

张隽先的水墨画的特点是, 构思丰富、布局宏大、气势磅礴、 笔法细腻,在传承李可染水墨画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张氏风格”。张隽先画的最大特点是走自己的路,追求自己的审美理想。

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张隽先在继承传统水墨技法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和发展,使得他的作品不仅水墨淋漓、充满张力而且极富节奏感。

节奏就是韵,就是“气韵生动” 的韵,也就是音乐感。宋代黄庭坚说:凡书画当观韵。西方人认为: “一切的艺术都趋于音乐的状态。” 可见,节奏音乐感乃是无分中外的一切艺术的生命所在。然而节奏又是变幻万千的,不同的节奏产生不同的韵律和韵味。

张隽先的山水画擅长用笔墨的语言符号,经过不同的节奏韵律, 去揭示大自然内在的生命和个性。

张隽先画作《月色雪域》、《雪域朦胧》,以平静舒缓的节奏,造成一种静谧朦胧的意境,给人以温馨怡适之感。著名国画大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鲁慕迅评价:从这些画可以想见,张隽先必定是在那荒原雪域,亲自聆听到大自然深沉的呼吸和有力跳动的脉搏,和大自然共同呼吸,融为一体,否则是画不出这样跳跃出活生生生命节奏的山水画的。

鲁慕迅认为,“在张隽先的山水画中,依然保留着传统山水画的一些重要元素,但在笔墨语言、图式结构、文化内涵、意境创造和个性气质等诸多方面,已经和传统山水画拉开了明显的距离,从而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张隽先在突破传统、发展传统的努力中所达到的艺术高度,使他在中国画走向现代、走向多元的发展格局中占有了自己的地位。”

深圳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子建评价张隽先《坠入苍茫》系列前的作品:张隽先艺术标志性特点就是执着于细腻的笔墨去营建一种静谧的氛围,人和景物之间像是隔着一层纱,滤掉了杂质和噪音;这些非心静者不可为。张隽先艺术中最宝贵之处正是他对大自然的亲近与敬畏。这是他的画远远高出一般意义的山水画的原因,是他艺术的灵魂。

今年1月9日,名为《隽先叙画》 的个人画展在武汉美术馆开幕。

这场画展开幕式高朋满座;展出期间,参观者络绎不绝。展出的作品,无论是简朴的小景,还是鸿篇巨制——昆仑群峰,荒莽大漠, 都将人引入一种自然、纯朴、亲切而又备感幽深、渺远的境界。

张隽先·艺术简介

张隽先,1939年5月出生, 四川泸州人。自幼受艺术的熏陶,酷爱绘画,从50年代末起开始,跟随家父—— 山水画家张瑟哉先生学艺。(其父张瑟哉与李可染、徐悲鸿等交往颇深)在其后的漫长的艺术岁月里,曾得到著名书画家徐松安先生、邓少峰先生及刘子铸先生的指点,并有幸参加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的山水画研修班,多次聆听李可染先生的教诲,得其亲授,深受教益

篇4:印度华人饱经沧桑

华人由五万锐减到三千

上世纪50年代,是印度华人的鼎盛时期,人数一度曾达5万人。半个世纪过后,如今印度的华人仅为3000人左右,数量减少之巨,令人瞠目。

17世纪末,有中国人开始移民到印度,他们基本上都从东海岸的商埠加尔各答进入,有些陆续到其他城市生活,大多数就在这个繁华热闹的地方扎下根来。

太平天国和辛亥革命时期,又有许多中国人到印度避难。

抗日战争期间,一些缅甸华人为躲避被日本统治而大批迁居印度,使印度华人达到了全盛时期。

当时的华人按籍贯主要可分为两支,一支是来自广东梅县的客家人,另一支为来自湖北的天门县人。

上世纪50年代,中印关系处于蜜月期,印度到处喊着“印度中国是兄弟”的口号,印度华人一度安居乐业。

60年代初开始,中印关系开始恶化。1962年10月,中印边境冲突使两国关系滑入谷底。中印爆发边境冲突后,印度政府颁布法令,冻结大批华人财产。印度西孟加拉邦政府甚至规定,被捕获释的华人不准在该邦北部定居,必须居住在加尔各答。印度政府还关闭中文学校和华人商店,华人人人自危。

从那时起,华人开始陆续离开印度,移民到香港、台湾、加拿大和东南亚等地,华人数量连年减少。

有资料显示,20世纪90年代中期,印度尚有华人1.1万人。

近些年,随着中印关系改善,印度针对华人的限制和歧视措施早已成为历史,留下来的华人过上了平静的生活,但是华人的数量不仅没有增加,反而仍在逐年减少。

印度近些年处于向外移民时期,是造成印度华人逐渐减少的一个原因。

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人口大国,向外国移民是其人口变化的一个特点。印度失业率高、工资收入低,不论是印度人还是华人,受过良好教育后都想要移民国外,寻求更大的发展。

另外,由于文化习俗、宗教信仰、民族传统的因素,华人一直只能生活在自己的一个小圈子里,看不到光明的前途。加之印度人等级观念根深蒂固,从内心里对华人有歧视的观念,致使第二代、第三代华人根本不留恋这个原本就不属于他们的家园,他们要到更具有魅力的地方去生活。

如今3000左右的华人中绝大多数是老人和孩子,年轻人非常少,年轻的华人大多离开了印度。印度华人生活在加尔各答的最多,其次在孟买和首都新德里,少数在安德拉邦首府海得拉巴和班加罗尔等地。

加尔各答的一位老华人说,自己老了,已经70多岁了,哪儿也不想去,就在这里终老一生算了,但他的两个儿子是要走的。他感叹,过去上百年形成的华人圈现在越来越少,这样下去,印度要不了几年就很难见到华人了。

当然,当地华人中也有人乐观地认为,随着中印贸易的发展,来印度定居的华人会超过离开的华人,改写在印华人减少的事实。

中国城内正人去楼空

加尔各答市区东部,有一处比较特别的路标,它不仅标有常见的英语、印度语和孟加拉语,而且还有在加尔各答不常见的汉语。这个地方叫“唐格拉”,是有着200多年历史的“中国城”。

研究者认为,1780年来加尔各答定居的安储是移民印度的第一位中国人。据英国皇家档案馆资料显示,安储到印度后,向英印政府租了650英亩土地开办糖厂。安储的墓至今还在距加尔各答25公里处的阿其普尔小村边。这个村庄位于胡格里河岸边,是安储建立的。安储墓已成为了加尔各答华人的一处圣地,每当春节来临,华人都要举家来祭拜。

安储到印度后,接连有华人来到印度谋生。来的华人多了,便有了后来的中国城。可如今的中国城,正慢慢地凋敝、消失。

这个方圆约10公里的中国城内,10年前还有8000以上的华人,而今只剩1000余人,原来的华人很多已离开了中国城、离开了印度。只有到春节期间,一些华人回到印度与家人团聚,中国城内才会有一些中华文化的印痕:临时搭建的中国牌楼、悬挂的红灯笼、红纸金字的春联、朱红色的大门……

中国城内的华人传统上以皮革业、制鞋业、木材加工业、餐饮业、美容美发业、牙医等为主,这些传统的产业对年轻一代华人已失去了吸引力,他们受教育程度比先辈高出许多,视野开阔许多,许多人已移民到了外国。

而今的中国城的命运,更是岌岌可危。

华人在中国城内众多传统产业中,以皮革制造业为重,一度拥有200多家皮革厂,每天处理的皮革数量,占据全印度的1/5。由于皮革业污染环境严重,当地政府于2002年颁布法令,让皮革厂搬迁到郊区重建,且必须添置污水处理设备。

华人经营的皮革厂多属小规模,难以承担搬迁建新厂的资金压力。目前,只有60多家具有一定规模的华人皮革厂搬迁到新址,其余170多家小皮革厂都准备关张改行。

这个走过漫长岁月的中国城在一天天消蚀,也正如曾经的印度华人盛况一样,只能留在人们的记忆和回顾里了。

在印度,也有过“唐人街”的历史。加尔各答曾有过一条叫“中山街”的“唐人街”。上世纪60年代前,那里华人商埠林立,今日虽然名字依旧,但“唐人街”的景象已不复存在,只有难以搜寻的几处冷清、败落的遗迹,聊以给人一点点伤悲的回忆。

仅存的华人学校与中文报纸

能够承载中华文化的华人学校和中文报纸,在印度仅各存有一个。

上世纪50年代,在华人聚居的加尔各答,曾有过印度华侨中学和梅光、建国、培梅、圣心等数所华人学校,如今只剩下了培梅一所。

培梅学校创办于1925年,由当地华人华侨捐资兴建。1951年,因校舍过于破旧,华人又在老校舍边建了一所新的教学楼。学校最兴盛时期,有十几间教室,900多学生。

到上世纪80年代,培梅中学已不复存在,只剩下了小学部。目前,学校仅有两个班、60多名学生,6位教师。学生少,收费低,为了延续学校的生存,学校只能靠出租教室赚一点租金维持运转。近年来,学校一直靠向当地华人提供婚丧嫁娶办酒席用的场所,收取一点点场地出租费。

华人子女不进华人学校,使得很多的新一代华人不会读写中文,连说都困难,这一点令部分年老的华人忧心忡忡。

华人子弟不进华人学校,是因为他们为了考上好大学,纷纷进入英文学校,接受当地教育之故。

印度现有唯一的中文报纸是《印度商报》。

《印度商报》是1969年3月创办的,每日4版,每份零售价2.5卢比。上世纪70年代最好的时候发行量有500多份,现在一般维持在300份左右。过去一直是手写篆刻后油印。去年4月,中国方面赠送给他们一台电脑,才改用电脑打字排版,结束了“手写”的历史。

《印度商报》的主编说:“我们几次因缺乏经费差点儿关门,都是华人华侨在关键时刻捐款,使报纸能撑到今天。我们华人华侨一定要有自己的报纸,来传承中国文化的精髓,我就是抱着这个信念坚持到现在的,但报纸还能撑多久,我实在不知道,也许明年,也许到我干不动为止。”

篇5:怎样用饱经沧桑造句

【解释】:饱:充分。沧桑:沧海变桑田的简缩。泛指世事的变化。经历过多次的世事变化,生活经历极为丰富。

【出处】:王蒙《轮下》:“而你是一个四十六岁的男人,饱经沧桑,眼角皱纹细密如网。”

【近义词】:饱经风霜、曾经沧桑、饱经忧患

【反义词】:初出茅庐、少不更事、乳臭未干

篇6:饱经风霜造句

(2)看着他饱经风霜的脸,我不禁流下泪来。

(3)爷爷脸上的皱纹,记录了他饱经风霜的生活经历。

(4)岁月在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

(5)他那张嘴唇薄薄、饱经风霜的面孔上,露出惊异的神色。

(6)人们那饱经风霜的脸上,显出严肃而紧张的神情。

(7)爷爷那饱经风霜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8)他那饱经风霜的脸,明显地刻着与海洋有着不解之缘的痕迹,蕴含着17种植黄椒驳木历17

(9)百年来,我的祖国饱经风霜历尽风雨。

(10)张爷爷在旧社会饱经风霜,如今非常珍惜新社会的幸福生活。

(11)饱经风霜的他在我们家门口。

(12)新疆的放牧人,风里来雨里去,饱经风霜!

(13)一个坚信真理而又饱经风霜的爱幻想的女人。

(14)他饱经风霜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15)丽丽饱经风霜,终于完成了长达十年的任务。

(16)神态和穿着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

(17)他在那里久久的伫立似乎像一颗饱经风霜的大树。

(18)他是个瘦高个儿,看上去饱经风霜。

(19)他那饱经风霜的.脸像都柏林街道那样黝黑。

(20)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深深地热恋着自己的祖国。

(21)一个泰迪熊被挂在伊扎特家门前风吹日晒“饱经风霜”。

(22)看到父母那饱经风霜的面孔,我感到阵阵心痛。

(23)在奶奶的脸上留有饱经风霜的印痕。

(24)王大爷在旧社会饱经风霜,十分热爱新社会的幸福生活。

(25)她一个坚信真理而又饱经风霜的爱幻想的女人。

(26)老榆树屹立村头几十年,饱经风霜,它真得老了。

(27)母亲那饱经风霜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欣慰的微笑。

(28)他那饱经风霜的脸上写满了痛苦。

(29)大爷那慈祥的脸上,布满了饱经风霜的皱纹。

篇7:饱经风霜造句

1、比起你年轻时的美貌,我更爱你饱经风霜的容颜。

2、他那恬淡的面孔上,满刻着饱经风霜的皱纹。

3、岁月在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

4、以前路旁仅有几棵饱经风霜的大树,而今一排排如沐春风的小树现已站在路旁,嫩绿的树叶迎风招展。

5、我们这个多灾多难饱经风霜的国家,最终走上了复兴的道路。

6、爷爷脸上的皱纹,记录了他饱经风霜的生活经历。

7、他饱经风霜的面颊上隐隐泛起了红晕。

8、汤普逊先生是个饱经风霜的壮实汉子,头发又硬又黑,黑上髭一个星期没有剃了。

9、看到父母那饱经风霜的面孔,我感到阵阵心痛。

10、历史选择了中国,一个曾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一个曾千疮百孔的国家,一个曾饱经风霜的国家。

11、太阳火辣辣地照着大地,一颗颗豆大的汗珠从那饱经风霜的脸颊上滚下,淋了一地。阿公累得气喘吁吁。

12、我仔细打掠了一个老伯,两条粗眉下有一双大大的眼睛,头上有一条条小沟似的皱纹,显得出饱经风霜。

13、有时,我常常会问自我,为什么会饱经风霜地爱上回忆。于是,一瞬间,诸多情感便一齐涌来,或失落,或眷恋,或哀伤……

14、一个坚信真理而又饱经风霜的爱幻想的女人。

15、大爷那慈祥的脸上,布满了饱经风霜的皱纹。

16、几百年过去了,这座饱经风霜的古寺此刻依然是香火鼎盛。

17、他饱经风霜的脸上,写满了岁月的沧桑。

18、他那张嘴唇薄薄饱经风霜的面孔上,露出惊异的神色。

19、多谢你!事实上我们是同类。虽然我们两人都饱经风霜,我已经清醒,但你还活在幻觉中。

20、一个饱经风霜而又明智的人,定能雄飞于明天的早晨。柯尔律治

21、奶奶那饱经风霜的脸上,总是露出一抹温暖的笑意。

22、这帮人中年龄最大的是一个又高又瘦饱经风霜的人,大约有六十岁,穿着一身野兽皮。

23、他那饱经风霜的脸上写满了痛苦。

24、她一身工作服,一张苍老的脸饱经风霜。

25、王大爷在旧社会饱经风霜,十分热爱新社会的幸福生活。

26、我的大姨的一双大大的眼睛里布满了血丝,满头的白发更能表现出她那饱经风霜的面容。

27、他那饱经风霜的脸,明显地刻着与海洋有着不解之缘的痕迹,蕴含着种种不平凡的经历。

28、梧桐是坚强的,从不肯向风霜雨雪低头,即便自我柔弱的身躯已饱经风霜。

29、他们饱经风霜,挫折不断,坚强的意志,包裹着他们弱小的身体,他们时刻告诉自我,不能倒下!

30、他意味深长地瞥了我一眼,饱经风霜的脸上流露出深深的哀伤。

31、在他那饱经风霜的脸上写满了人生的沧桑与艰苦。

32、老榆树屹立村头几十年,饱经风霜,它真得老了。

33、离我不远的花园边上,蹲着一个老农民,他那饱经风霜的脸上,布满了深深的皱纹。

34、他的脸上虽然是饱经风霜,但人却是很精神,还穿着工作服在工作着。

35、月亮像饱经风霜的老人,不紧不慢地梳理着白花花的月光。

36、百年来,我的祖国饱经风霜历尽风雨。

37、她那饱经风霜的脸上出现了一条条深深的皱纹。

38、在那条拥挤不堪的街道上,有一个布满皱纹,饱经风霜的脸,头发乱蓬蓬油腻的中年女子。

39、新疆的放牧人,风里来雨里去,饱经风霜!

40、月亮像饱经风霜的老人,不紧不慢地梳理着白花花的月光。

41、历史选择了中国,一个曾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一个曾千疮百孔的国家,一个曾饱经风霜的国家。

42、教师那饱经风霜的脸上,充满了怒气,同学们大气也不敢出。

43、神态和穿着就能够看出,这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

44、饱经风霜的他在我们家门口。

45、如今,但我再拿起笔,应对的是一位步入中年得让人敬爱的父亲,稀落的头发里夹杂着几丝银发,一幅微笑时时挂在那张饱经风霜的脸庞上。

46、还有一位老人,沧桑岁月拿走了她的花容月貌,我能清楚地看见在她憔悴的脸上有一道又一道饱经风霜的皱纹。

47、他在那里久久的伫立似乎像一颗饱经风霜的大树。

48、我看见,他那饱经风霜的脸上再一次容光焕发,露出了简便惬意的笑容。

49、饱经风霜的老人仍然活跃在抗战的前线上。

50、见到了久违的爸爸,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永远都挂着淡淡的微笑。

51、也许是由于岁月的逝去,她的双手,又前些年的纤纤玉手,逐渐转变成饱经风霜的双手。

52、爱心是一朵绽放在隆冬的梅花,使饱经风霜的人感到生命的顽强。

53、铺开历史画卷,我们能够想像在一座历经五千年海水冲刷的小岛上一位饱经风霜的历史老人,孤零零的守望着岁月的变迁,当年的硝烟弥漫,化作了今日的静默无言,当年的风起云涌,化作了今日的海枯石烂。

54、百年来,我的祖国饱经风霜历尽风雨。

55、她虽然任穿着往日的衣服,却无比干净整齐,眼角早已刻上饱经风霜的皱纹,但头发梳地异常整齐,额前长长的头发,宛如初春细嫩的柳枝,柔软,飘逸。

56、他们饱经风霜,挫折不断,坚强的意志,包裹着他们弱小的身体,他们时刻告诉自我,不能倒下!

57、那双手粗糙无比;那双手饱经风霜;那双手大而有力;那双手充满诚心。他——就是卖糖葫芦的老爷爷。

58、期望过去饱经风霜的你们有个明朗幸福且多金的未来。

59、也许是由于岁月的逝去,她的双手,又前些年的纤纤玉手,逐渐转变成饱经风霜的双手。

60、有时,我常常会问自我,为什么会饱经风霜地爱上回忆。于是,一瞬间,诸多情感便一齐涌来,或失落,或眷恋,或哀伤……

61、他饱经风霜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你试试看,我们教师说很好!

62、那双手粗糙无比;那双手饱经风霜;那双手大而有力;那双手充满诚心。他——就是卖糖葫芦的老爷爷。

63、丽丽饱经风霜,最终完成了长达十年的任务。

64、他饱经风霜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65、这个看上去饱经风霜的渔翁伸出他那由于辛劳而布满老茧的双手,开始讲述了他海上生活的艰难历程。

66、成长就像一朵花儿,由稚嫩的花苞到饱经风霜的艳花;由园丁的悉心栽培到自我的坚强勇敢,经历着四季的变化,成长是一种幸福。

67、人们那饱经风霜的脸上,显出严肃而紧张的神情。

68、张爷爷在旧社会饱经风霜,如今十分珍惜新社会的幸福生活。

69、她一个坚信真理而又饱经风霜的爱幻想的女人。

70、我伸手捉住了其中一片落叶,那干枯的叶脉如此分明,这叶片多像老人饱经风霜的手啊!

71、小榕树的树干是灰褐色的,上头有许多疙瘩,盘根错节,一副饱经风霜的样貌。

72、奶奶像一棵饱经风霜的老树,躺在病床上。

73、在我的心目中妈妈永远都是那麽坚强。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永远都挂着那种自信坚强的微笑。

74、他那饱经风霜的脸像都柏林街道那样黝黑。

75、...九十年饱经风霜,九十年励精图治,九十年灿烂辉煌,换来了祖国繁荣昌盛,换来了人民幸福安康。

76、一张饱经风霜的脸,两只深陷的眼睛。

77、青年饱经风霜,老来不畏风霜。

78、他是个瘦高个儿,看上去饱经风霜。

79、从神态和穿着就能够看出,这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

80、一个坚信真理而又饱经风霜的爱幻想的女人。

81、在很快地听了我近十年的生活经历后,他对我的想象并非是穿着牛仔裤皱衬衫饱经风霜的女人。

82、离我不远的花园边上,蹲着一个老农民,他那饱经风霜的脸布满了深深的皱纹。

83、两位老人都已经饱经风霜,岁月在他们的脸上刻下了属于自我的痕迹,但不变的是两位老人之间永恒的亲情。

84、在奶奶的脸上留有饱经风霜的印痕。

85、看着他饱经风霜的脸,我不禁流下泪来。

86、一壶茶,一张报纸,一张竹编靠椅,和一副饱经风霜的老花镜,这些都是外公的好朋友。

87、爷爷那饱经风霜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88、卢沟桥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静静地见证着北京城的变迁。

89、我伸手捉住了其中一片落叶,那干枯的叶脉如此分明,这叶片多像老人饱经风霜的手啊!

90、看着奶奶那双饱经风霜的手,流下了心疼的眼泪。

91、个坚信真理而又饱经风霜的爱幻想的女人。

92、在他那饱经风霜的脸上写满了人生的沧桑与艰辛。

93、大雨无情的下着,一颗颗大的雨珠从那饱经风霜的脸颊上流下来。

94、在我的心目中妈妈永远都是那麽坚强。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永远都挂着那种自信坚强的微笑。

95、外婆老了,饱经风霜的脸上爬满了皱纹。

96、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深深地热恋着自我的祖国。

97、一个泰迪熊被挂在伊扎特家门前风吹日晒”饱经风霜“。

98、他脸色黝黑,一副饱经风霜的样貌。只见他上身穿件黑色绒布紧身衣,下身是条宽大短裤。

99、他那苍老的面孔上刻满着饱经风霜的皱纹。

篇8:沧桑“侯笔”写今朝

据史料记载, 公元前221至公元前207年, 蒙恬带领三十万大军固守秦朝北部边疆, 路经侯店, 时值三月三日, 始 (试) 以兔毫竹管为笔写成家书一封, 随后将毛笔赠送给侯店人。后来, 侯店人便仿制出"蒙恬精笔"。到了唐代, 侯店村毛笔艺人李文魁在北京开设笔店, 一名爱好书法的太监同他结为兄弟, 经常把他制作的毛笔买进皇宫, 受到皇帝的赏识, 于是侯店毛笔誉满天下, 并被奉为御用之品。所以, 每逢三月三日, 侯店一带制笔艺人都放鞭炮、摆宴席, 纪念毛笔创始人蒙恬。而当地制笔之业盛起于明永乐年间, 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所制之笔, 驰名遐迩。光绪年间, 因制作技艺精湛, 亦奉为御用, 光绪帝立碑表彰, 称之"御笔"。民国初年, 巴拿马赛会曾获有奖章, 故衡水侯店村因此被称为"毛笔圣地"、"北国笔乡"。侯店毛笔也与内画和宫廷金鱼一起, 并称"衡水三绝"。

爱好书画的人都知道, 毛笔有“南羊北狼”之说。其中, “北狼”指的就是侯店毛笔。侯店毛笔, 亦称“侯笔”, 曾在清朝光绪年间被封为“宫廷御笔”, 侯店也因此被称为“毛笔圣地”“北国笔乡”。2009年, 侯店毛笔制作技艺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河北衡水滨湖新区彭杜乡侯店村现有农户500多户人家, 其中有420户从事制笔及相关产业, 民间制笔巧匠比比皆是。由于该村民间制笔历史悠久, 工艺代代相传, 造就了侯店村浓厚独特的书画文化的传统底蕴, 素有“毛笔圣地”“北国笔乡”的美誉。

侯店毛笔品种丰富, 各类毛笔达270余种, 独具特色的是“狼毫”毛笔、巨锋马尾毛笔和“羊毫”毛笔等, 笔杆由过去单一的竹子发展成为以角、骨、红木、陶瓷等为原料制作, 极大丰富了品种, 而且品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滨湖新区彭杜乡侯店村, 制作毛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永乐年间, 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侯店毛笔选料上乘、制作精良, 笔长杆硬、刚柔相济, 含墨饱满而不滴、行笔流畅而不滞。一只小小的毛笔看似貌不惊人, 可制作起来却十分繁琐。

制作毛笔要经过选料、水盆、零活、干作、刻制、成装等6道大工序, 73道小工序。在机械化高度发展的今天, 仅“套笔”这一道小工序可用电钻打眼, 除此之外, 其他工序依旧遵循古老的传统, 完全由手工制作。

1952年, 村里成立了侯店毛笔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是毛笔厂的鼎盛时期, 每年出口量在300万支左右。“最红火的时候, 厂子有400多个工人, 现在只剩下30多个老师傅啦!”这些老师傅大都在毛笔厂工作了四五十年, 拿起一支笔头, 用手一捏一抻就知道质量如何, 全凭手感和经验。随着人们书写习惯、书写工具发生变化, 环绕在侯店毛笔身上的光环逐渐黯淡, 缺乏创新和知名度不高也是制约侯店毛笔发展的重要因素。

1962年进厂学徒的王盛起老人回忆起毛笔厂曾经的辉煌, 脸上一脸自豪, 但他也对侯店毛笔“后继乏人”的现状一脸无奈, “做毛笔挣不了大钱, 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

上一篇:白芷质量控制按对照提取物定量研究论文下一篇:项目建议书编制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