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正道是沧桑名言

2024-04-18

人间正道是沧桑名言(共14篇)

篇1:人间正道是沧桑名言

1.钱这玩意儿,赚起来不容易,花起来也不易,花钱也要有本事的。项羽倒是很抠门,结果让刘邦坐了天下,要我看,刘邦就是钱撒的好。2.谁能争取到最广大的民众,谁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3.没有一支值得信赖的不世之军,你能做什么?什么也做不了!4.该忍时忍,不能气短。该狠时狠,不能手软。5.借力打力 6.谁挡道动谁

7.军旅之事不能令出多门,一个司令一把号,各吹各的调,非乱不可。谋议可资于众人,可决断必须归于一将。8.谁有本事归谁

9.老天给你机会,不用,就是对天的不敬

10.班长同全班退,则杀班长,排长同全排退,则杀排长,连、营、团、师,直至军长亦如之。

11.仗打的好不好是其次,首先是效忠

12.兵法都是事后诸葛亮。人家有鱼有肉,你得有牙口。首先你得能打的下来,打好了才有缴获,打不好,别的都白搭。

13.有些事情,只要目的纯正,何必在乎手段

14.狭路相逢勇者胜,就是你死我活的事儿,这个没道理可讲,这就是战争 15.一文钱逼死英雄汉 16.敌人,是最好的老师

17.吃菜要吃白菜头,跟郎要跟大贼头,睡到半夜钢刀响,妹穿绫罗哥砍头 18.带兵很简单,没这么多道道,得心贴心、肉贴肉 19.一个令人畏惧的君主要比受人爱戴更安全 20.皇帝不差饿兵

21.跟强敌交手,你不能随着他,他们打他们的,我们打我们的,谁的坛坛罐罐最多,谁的损失也是最大的。

22.乡下人打仗,仗的是群威群胆

23.需要用鲜花来掩饰屠刀下的斑斑血迹 24.法家比儒家更有实效

25.战争充满了偶然性,什么样的稀奇古怪都可能发生 26.一切为了孩子

27.有权必有军,有军必治学 28.早多疑比晚生事好

29.世界上所有的监狱都不是旅店 3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1.这个世界上,除了人伦、人理、人道之外,还有王道、霸道,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利益 32.任何一个出口,就是另一个入口

33.孟子见梁襄王,襄王问,天下如何才能安定?孟子答:天下归一就安定 34.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武力政权

35.扭在他们的辖区里打,摧毁、削弱他们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拖垮他们 36.差一点和差很多都是一个结果

37.我们或许会被打败,但绝不会被消灭 38.成者王侯败者贼

39.脸是自己的,面子是别人给的 40.无钱不聚兵

41.不是夫妻胜过夫妻,若即若离的,反而新鲜

42.冬天饮寒水,黑夜渡断桥,忍性吞气,茹苦领痛,耐寒扫雪,冒热灭火,夏不挥扇,雨不张伞

43.不要取笑纸上谈兵,这纸上之功大有深浅

44.北洋军阀用保定军校三千名毕业生就统治了中国多少年?!45.就算你是个人才,也需要有人来度你

46.未来决胜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大量地占有人才 47.

篇2:人间正道是沧桑名言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国民党的旗帜可怜地在风雨中摇曳着;似乎望见了解放军乘着战船,英姿飒爽地冲向胜利的顶峰。但这一幕仅仅体现着解放军的英勇与豪迈,可谁又会知道他们从前的艰苦?或许战争的每个夜晚他们都会思念家中的亲人,却只能咬牙望着天上的圆月,不能与其团圆,为此留下辛酸的泪水。但泪水怎会抹杀他们的坚强?在擦干泪水之后继续前行,如今灿烂的微笑依旧是他们坚强的见证。每一位成功的人,在他们的旅途中总会有苦难的身影,也总会有战胜苦难的坚强的脚印。

“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毛主席率领着共产党在逆流中奋力搏击了这么多年,甚至敢于何必自己强大几倍的敌人战斗,靠的就是一股勇往直前的精神。难道这从中就没有过一次失败吗?一定有的,但每一次他们都会坚强地挺过,不会因挫折而堕落,只会越战越勇。是啊,挫折可以战胜,挫折孕育着成功。而前提就是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但具备了这些条件之后,挫折就会被你踩在脚下,明天就是拨开浮云见丽日之时。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记得很小的时候老师便教给我们“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而这也正是解放军战士取胜的关键原因之一。一个人接近成功的时候要继续努力,而不是骄傲自满,这会使你做得更好。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正如毛主席所写的一样,我们的青春是必得要经受许多令人难以忍受的寂寞、痛苦和忧伤的浸泡,才能走向成熟和丰盈。于是,带着一如既往的坚强、勇敢与谦虚,我在这茫茫人海中寻找通往成功的道路。

花开花落,落叶归根。看燕去燕归,看浮云飘过,我与你们一一握手,依依惜别。我知道,前方的坎坷道路上即将留下新的脚印,却不知,这脚印能否停留在成功的高峰上?

篇3:人间正道是沧桑名言

关键词:东坡词,贬谪,旷达,自然,推陈出新

苏轼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几位超一流大家之一, 留给后人的文学、思想、艺术乃至政治财富都是极为丰厚的, 这是因为苏轼本来就具有学者、诗人、词人、画家、官员等多重身份。做为古代官员, 苏轼的政治智慧更多地体现在奏对策论等政论文中;做为文学家, 苏轼更多地将人生志向和哲理思考倾注于诗文之中, 正所谓诗言志。但读者最熟悉和喜爱的苏轼苏东坡, 却是做为词人的他——既有对酒高歌“大江东去, 浪淘尽”的旷达自适, 也有“笔头千字, 胸中万卷, 致君尧舜, 此事何难”的壮志豪情;既能静心领悟“人间有味是清欢”的境界, 也能由衷欣赏“翻空白鸟时时见, 照水红蕖细细香”的自然美景。一部《东坡词》细细读来, 对今人仍有诸多可供借鉴启迪之处, 旧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 这些美丽的长短句中, 蕴含着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对理想功业的不懈追求

我们熟悉的文学大家, 如李杜苏辛等, 原本的人生志向更多是在政治领域, 文学创作相对而言只是余力为之。所以杜甫心结难解,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陆游自问自叹“此生合是诗人未, 细雨骑驴入剑门”;黄景仁更是直抒胸臆, “汝辈何知吾自悔, 枉抛心力作诗人”。对于苏轼而言同样如此。与前辈同侪相比, 苏东坡的政治遭遇更为动荡波折, 但相应地, 他对于理想的坚持和执着, 也就显得尤为可贵。

苏轼一生, 用侍妾朝云的话说, 不合时宜。虽然才华盖世, 但个性耿直爽朗。王安石当政时, 他反对过于激进的王氏新政;等到守旧派的司马光上台, 对改革派的措施全盘否定时, 他却又认为王安石新政也有可取之处。于是落得个新旧两党皆不重用, 不停遭贬。

隔了一千年回望过去, 政治理念的正确与否可以商榷。但苏东坡忘却一时一地之得失, 心怀天下万民之仁爱, 却是值得我们钦佩的。每到一地, 他都勤政爱民、锐意进取, “雪晴江上麦千车, 但令人饱我愁无”, 这和杜甫的“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同一机杼, 拳拳之意令人动容。正因如此, 苏东坡也受到了人民的深切爱戴, 他到农村查看麦收情况时, 大家会蜂拥而至, “旋抹红妆看使君, 三三五五棘篱门, 相挨踏破茜罗裙”。他和乡亲们唠家常、问天气, 并无一点官架子, “问言豆叶几时黄”, “敲门试问野人家”。这是因为苏东坡从来都把自己看做是人民的一员, “使君原是此中人”。

苏东坡理想中的为官之道, 应当是人民安居乐业、官员无为而治, 这样一种诗意化的理想境界, 其老师欧阳修在《醉翁亭记》里曾有过完美描述: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苏东坡缅怀追忆, 写下“欲吊文章太守, 仍歌杨柳春风”的句子, 自己则是“卧听晚衙无一事, 徐徐, 读尽床头几卷书”。这是一种理想的和谐境界, “春已老, 春服几时成。曲水浪低蕉叶稳, 舞雩风软苎罗轻。酣咏乐升平”, 词中隐括《论语·侍坐》篇之意, 人人各得其所, 各展所长, 自然能够“酣咏乐生平”。

二、旷达乐观的人生境界

苏东坡的一生, 大多是在奔波于四海各地的贬官生涯中度过, 但他反而认为“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贬谪于这三处期间, 正是他在政治上最为失败, 生活上苦难最多的时期。但也正是他思想上臻于成熟、文学创作上达到高峰的阶段。

对于人生中常见的离别聚散、兴衰遭遇, 他认为应以平常心待之, 不必一味求全,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并勉励朋友, “人生如逆旅, 我亦是行人”。因此不妨珍惜现有的一切, “暂时流转为风光”。有了这样积极乐观的态度, 苏东坡自然能够欣赏到更多美好事物,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纵然遭遇逆境, 也可以从容应对,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如此, 顺境也好, 逆境也罢, 都只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经历罢了,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胸中自有浩然正气, “一点浩然气, 千年快哉风”。

当然, 苏轼词中颇多“世事一场大梦, 人生几度新凉”, “休言万事转头空, 未转头时皆梦”这样的句子, 对此我们大可不必一味贬之以消极颓放、虚幻主义, 抛开词句之美, 从另一个方面思考, 多一些从容豁达, 少一些斤斤计较;多一些高瞻远瞩, 少一些蝇头小利, 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其实更多的时候, 优秀的人因为孤独而清醒, 因为清醒而愈发不肯随波逐流、混同世俗, 正如同笔下那只“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的缥缈孤鸿一样, 苏东坡对自己的人生价值有着深刻的认知体察,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 又何妨”, 这才是我们熟悉喜爱的苏东坡。

三、对自然风光的欣赏热爱

一名优秀的创作者必定和大自然十分亲近, 对自然环境抱有热爱和敬畏之心。居住在瓦尔登湖旁的梭罗如此, 足迹几乎踏遍大江南北的苏东坡也是如此。

一年中, 对于四季的流转变迁, 作家敏感的心灵有着最为直观而真切的感受, 如同春江水暖鸭先知一般。在东坡词里, 哪怕同样是春天, 初春、胜春和残春也是截然不同的。初春是“染得桃红似肉红”的清新可喜, 胜春则是“春庭月午, 摇荡香醪光欲舞”的浓艳动人, 到了残春时节, “春色三分, 二分尘土, 一分流水”又有些许伤感。“绿槐高柳咽新蝉, 薰风初入弦”, “微雨过, 小荷翻, 榴花开欲然”, 这是炎热的夏天。秋天时, 会有“璧月琼枝空夜夜, 菊花人貌自年年”的悠长深远。哪怕到了冬天, 也有“飞雪似杨花”的绮丽。

苏东坡曾先后担任常州、杭州太守, 常在苏杭一带游历, 对于天下闻名的江南美景自然也情有独钟, 在虎踞龙盘的石头城南京, 他看到了“渺渺斜风吹细雨, 芳草渡, 江南父老留公住”的大气深情;在“淡妆浓抹总相宜”杭州的西湖畔, 苏东坡更是留下了诸多佳作, 他盛赞“湖山信是东南美, 一望须千里”, 如同“一江明月碧琉璃”的水边, 有着“四面垂杨十里荷”, “淡烟疏柳媚晴滩”的美景, 苏东坡自己则经常“诗酒趁年华”, 徜徉于一片大好河山之间。

在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 借由苏轼笔下或清丽、或壮美、或幽婉、或清新的描写, 悬想一下我们的地球曾经有过的无污染原生态的山光水色、绿树蓝天, 我们应当更多几分反躬自省的责任感, 多几分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四、推陈出新的艺术创造

众所周知, 苏东坡对词这一文学体裁的最大贡献, 在于将词摆脱了偎红倚翠、花下月前的小道, 而成为另外一种抒情言志的得力工具, 天风海雨之气由此扑面而来, 令人耳目为之一开。从柳永到苏轼再到辛弃疾, 经过几代大词人的努力, 宋词终于能够和唐诗并列, 成为一代文学成就的最高代表。

具体到苏东坡的个人创作上, 他往往能从常见故事中翻出新意, 或无中生有, 或推陈出新, 或古调新弹, 或自出机杼, 无论哪种, 都是词中难得的佳作。如其名篇《洞仙歌》, 在只有开头两句残词“冰肌玉骨, 自清凉无汗”的情况下, 妙想天开, 清气横斜,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云云, 堪称绝唱。又如咏燕子楼关盼盼事的《永遇乐》一词, 深沉幽美, 对关盼盼的不幸命运予以感同身受的浩叹同情。《水龙吟》咏杨花一词, 虽是次韵别人的原作, 但却空灵飞动, 青出于蓝, 这种艺术上推陈出新的勇气和创造力, 千载以下, 仍然生气勃勃。

文化的魅力, 可以穿越辽远的时空, 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具备着多种多样能够被重新反复解读的丰厚内涵, 合乎中华民族积淀深厚的主流审美观和价值观, 经历了沧桑岁月, 仍然熠熠生辉, 这是人间的正道, 也是生命向上的通途。

参考文献

[1]薛瑞生.东坡南迁词考辨[J].西安:人文杂志, 1996 (01) .

[2]张亚萍.东坡豪放词风的流变[J].泉州:华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8 (02) .

[3]李月.转一时之风气示来者以轨则——试论苏东坡对宋词发展的贡献[J].平顶山:平顶山师专学报, 1998 (01) .

[4]卢建平, 陈朝霞.东坡词中“柔情”探析[J].北京: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9 (01) .

篇4:人间正道是沧桑

不出所料,他做的是个生活服务APP。如《苦逼的生活服务类电商》所言:虚拟世界和现实经营中难啃的骨头都会在生活服务类电商创业的过程遇到,稍一不慎,还会陷入多此一举的困境。

然而,对于无法拼爹又有些想法的多数“穷二代”而言,生活服务类电商以其门槛低、切入点多、貌似投资不大、题材又好、一夜暴富传说层出不穷的特质,成为创业的热点。而一旦入行,人们会发现:没有所谓的好行业,也没有所谓的坏行业——好行业人多、钱少、活儿苦;坏行业人少、钱少、要头脑。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是啊,创业从来是荆棘之道,何来那许多轻省的成功!

这条沧桑之路该怎么走?

第一,创意失灵。互联网发展至今,已经接近“日光之下无新事”。idea该有的几乎都有了。穿衣搭配、菜单优惠、租房装修、打车排队,乃至记录生理期的、统计跑步里程的,林林总总,只有想不到。做投资的L先生说:项目听得太多了,有时候对方一开口三句话,就知道他项目是做什么的。以创意为DNA的电商遭遇创意失灵,拼什么?

第二,拼的就是苦逼。拼地面部队,拼管理能力。这些基础的工作谁也别想绕过。APP能自己吸引大量客户?别做梦了!它充其量是一个标识、一个展示,而非手段。尤其是生活服务电商,一手牵商户一手拉消费者,全靠地面部队的功夫。费时、费力,还烧钱。费时费力的结果有时甚至比不过脏乱差的路边夫妻店!

第三,自知者明。生活服务题材创业者做的与其说是电商,不如说是服务业。《升级之路》说:回归服务的本质,面向消费者提供真实有效的服务,才是生活服务类电商的未来出路。而唯有明晰了自己的核心的不可取代的价值,才能保证不陷入“多此一举”的陷阱。道理很简单:你想整合人家,让人家消费前去网上绕一圈,总得让人家知道为什么让你整合、好处在哪里后,才能心甘情愿。

第四,直截了当。从大类来讲,生活服务类电商的盈利模式有广告和佣金两种,当然,更多的是讲不明白也想不清楚自己怎么盈利的。那些免费策略、聚集粉丝、打造平台、互联网思维等等讲了一世界,那些绕了十万八千里也不一定能见到钱的面,见到了也不一定能揣兜里的人,还是慎入!

唉,苦逼之后还是苦逼,为什么大家还是前赴后继呢?我想:拼的就是希望!也许最后的结局是一败涂地,或者是被BAT收购,无论怎样,总不要枉费了自己的青春、智慧,把最应该拼搏的岁月用来空想、抱怨和迷茫。人间正道,无论在哪个时代,拼爹还是拼自己,都是沧桑。

总要心怀希望,如励志马所言:what if dreams come true!

篇5:人间正道是沧桑诗词赏析

①钟山:《江南通志》:“钟山在江宁府东北,一曰金陵山,一曰蒋山,一名北山,一名元武山,俗名紫金山。周围六十里,高一百五十丈。诸葛亮对吴大帝云:钟山龙蟠,指此。”此处用作南京的代语。

②苍黄:两解:一、同仓皇,慌张,匆忙,急遽失措貌。二、变化翻覆的意思。《墨子·所染篇》:“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后因此比喻变化不定,反复无常。并引申为天翻地覆。这里苍黄就是仓皇,即突然的意思。

③虎踞(jù)龙盘:形容地势优异。《太平御览·吴录》:三国时诸葛亮看到吴国都城建业(今南京市南)的地势曾说:“钟山龙蟠,石城虎踞,此帝王之宅。”

④慨(kǎi)而慷:感慨而激昂。曹操《短歌行》:“慨当以慷”。

⑤宜将剩勇追穷寇:号召将革命进行到底,把敌人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掉,不要留下后患。剩勇:形容人民解放军过剩的勇气。穷寇:走投无路的敌人。《后汉书·皇甫嵩传》:“兵法,穷寇勿追。”

⑥沽(gū)名:故意做作或用某种手段猎取名誉。

⑦霸王:指楚霸王项羽。

⑧天若有情天亦老:借用唐代诗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诗句“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原句的意思是,对于这样的人间恨事,天若有情,也要因悲伤而衰老。这里指自然界的运行都是有规律的,新事物终究会取代旧事物。

⑨人间正道:社会发展的正常规律。沧桑:《神仙传》记载:女仙麻姑对另一仙人王方平说,他们相见以来,东海已经三次变为桑田。沧海大海变为桑田,这里比喻革命性的发展变化。

译文

革命的暴风雨震荡着蒋家王朝都城南京,解放军以百万雄师突破长江天险,直攻蒋军苦心经营三个半月的南京城。

以雄奇险峻而著称的古都南京城回到了人民手中,她比任何时候都美丽。这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是足以令人慷慨高歌和欢欣鼓舞的。

应该趁现在这敌衰我盛的大好时机,痛追残敌,解放全中国。不可学那贪图虚名,放纵敌人而造成自己失败的楚霸王项羽。

自然界如果有知,它会体察到兴盛与衰败这条不可改变的法则。不断地变异、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前进,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作品赏析:

全诗56字,毛泽东写于1949年。这是一首纪念南京解放、庆祝革命胜利的诗篇。诗人热情歌颂了人民解放军飞渡长江天堑,解放南京,改造黑暗旧社会的光辉史实。并以富有哲理意味的诗句,阐发了“追穷寇”的深刻军事哲理。

全诗风格豪放,笔意雄奇,饱含哲理,叙事与议论结合紧密,活用典故。

全诗前四句着重于叙事,后四句主要是议论

首联描绘了解放军解放南京战役的宏伟场面,总结全诗。

颔联进一步赞颂了南京解放取得的历史性胜利,抒发了南京解放的革命豪情。

颈联是全诗的主旨和灵魂。诗人以昔日西楚霸王项羽失败的典故为教训,不能像项羽那样,不能放松警惕,要善始善终。

尾联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全诗的思想作了哲理性的总结。诗人引用唐代大诗人李贺的“天亦有情天亦老”的诗句,推陈出新,表明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的哲学道理。

创作背景

1949年4月20日,全面内战已进入尾声,国民党军队全线溃败,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号令全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当夜,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至江西湖口的一千余里的战线上分三路强渡长江。23日晚,东路陈毅的第三野战军占领南京。毛泽东听到这个消息后欢欣鼓舞,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名家点评

近代文学家郭沫若《“百万雄师过大江”——读毛主席新发表的诗词之一》:这一首诗是纪念南京解放、庆祝革命胜利的万古不磨的丰碑。

现代小说家刘白羽《创造新世界的颂歌——读〈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首七律,是毛主席一组战争题材诗词中最后一篇,也是寓意十分深远、气象十分宏伟、格调十分崇高的珍贵的诗篇。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年),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诗人,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著有《毛泽东诗词》《毛泽东文集》等。

重要演出

篇6:《人间正道是沧桑》经典台词

1、凡是有为青年都讨厌庸人之气,崇尚一年如二十年的革命风暴。

2、甲:让师傅知道非扒了你的`皮不可,这可是师傅的眼珠子。他花了五百两银子买的东洋货,你拿去看戏子的大腿根子。

乙:你啰嗦什么,小点声、你不拿这个看一看,能知道那个旗袍开衩开到腰这吗?

3、开了就开了,本来那老头子就是碍于我爹的情面才收我做的徒弟。可不油瓶子打碎了满地找碴吗。

4、不就十五军棍吗,打完了我就不欠他人情了。

5、解雇就解雇呗,想学啥再说呗。如今呀已经没有科举了。都革命了,哪还有什么上大夫进士。

6、就是闹革命,他也得进步。

7、看见了没有,在咱家这不也闹革命了吗。老子的话都没人听了。

8、那一杯酒把今后十几年的事都定下来了,那你也不看看十几年后是个什么情况。

9、甲:咱爹那棍子还留着呢。

乙:留着呢,我专用的。我哥一次都没挨过。

10、甲:你在外头结婚了,没结婚怎么能怀孕呢?

乙:你傻呀你,没结婚就不能怀孕了。

甲:我明白了,有男人了。没结婚、一高兴、播下种了,是吧。

乙:你别那么粗俗

甲:你自己把事情做下了,你还说我粗俗。

乙:立青、我现在不是在跟你商量这件事嘛。

篇7: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

人的命运又是与自己的奋斗拚搏分不开的。古往今来,无论世事沧桑如何变幻,身处其中的我们,都在按照自己前进的方面往前走,都在前行的道路上坚守着一份执着,我们用自己的行为方式昭示着我们的存在,也用自己的理想鼓舞着我们前行,用顽强和奋斗实现着我们的人生价值。俗话说,命由天定,运为人求,说的就是人的奋斗和拚搏改变自身命运的道理。

老一辈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已经成为红色中国的发展起点,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一页历史被永远地翻过,告别起点,我们迎来了和平发展的新征程。少了一份“风在吼,马在啸”的豪迈,也少了“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豪情,但我们现在更加自信,更加从容地走在了前进的大道上。共产党人的那份执着信念和对信仰的坚守得到了衣钵传承,在新的时代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也正是基于对个人命运发展的思考,基于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为了更好地发挥新时期网络社会下人们思考和学习的优势,重新聚集起思想碰撞和学习交流的活力,中心第二党支部利用网络平台建立起了这个党员的思想家园——红色一家e,期以打破时空的阻隔,凝聚思想火花,继续坚守和传承这份信念。

篇8:人间正道是沧桑名言

电视连续剧《人家正道是沧桑》热播了各大电视台, 一代开天辟地的风流人物, 一段惊心动魄的国家故事, 一曲谁主沉浮的历史长歌, 在多个角色间延展着, 冲突着。他们各自谱写着信仰的圣歌, 带着微笑, 带着眼泪, 带着鲜血, 甚至放弃了生的权利。他们只为信仰而活!

故事从一个小家庭延伸到个人的信仰, 各自的追求乃至国家的利益。哥哥立仁“九曲回肠, ”“弟弟立青一个肠子直通屁眼”就这样两个性格迥异的人物成为了整个故事的主线, 围绕他们的相互对立, 又相互牵挂;相互矛盾, 又相互关心;相互猜疑, 又相互了解;这样纠错的感情开展着, 发生着, 用作者江奇涛的话说“度尽劫波兄弟在, 相逢一笑泯恩仇”!

他, 代号“厉冰雪”, 从小是爸爸的日本士官式教育, 似乎沾染了一些日本武士道的精神, 是那种为国献身死不足惜的精神;

他, 从小就成长在那个缺少母爱的家庭, 又作为长子, 他是有责任的, 他不像立青只当儿子;

他, 幼年几乎每天都充斥诸如《正气歌》那般置生命于度外的理念;

他, 毕生只要是有利于国家天下的事, 他不计后果, 他视死如归, 他永远都会做;

他, 也许更像读孔孟诗书长大的儒生,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他一腔报复, 梦想着有一天他能成为历史长河中一朵耀眼的浪花, 他梦想着有一天, 他做得到。

他———就是杨立仁。

整个故事中, 最为精彩的人物就是这个形象———冷酷, 阴柔, 执著, 能干。一出场便身怀大志。“直系军阀压着哥老会大头目路过, 引发一片百姓的热闹, 而杨立仁却像个影子一样低调闪入茶楼, 与周世农会面。那会儿他眼中还满是热情与崇拜, 还会天真地说出:是汪兆铭吗?我最佩服他了, 人生得英俊, 胆子也大!”立仁的出场让人觉得热血沸腾, 惊心动魄。对有些人来说, 青春与热情, 也许只有那么一瞬却能成为记忆的永恒。

人物特点

他, 是个书生吗?“当然, 他血脉里浸透着儒家的精神, 才能干出这种事情。中国的士, 都有这种家国天下的抱负。在那个动荡变革的年代, 都在寻找出路, 他选择的道路, 是他认为的阳关大道。”就是这个书生, 作为国民党中统上海站的领导者, 不断签发的逮捕令, 甚至将自己喜欢的女人瞿霞送进了监狱, 内心也感到摇摆无奈。于是他被上司楚材警告:“立仁, 你我既然做了这一行, 就不再是普通人, 而必须既像人又像兽。”

他, 有狠毒的一面, 但不觉得奸诈。站在他的立场上, 共产党就是“匪”。他只是实施信仰的一个行为方式和机器。同样, 他对待日本侵略者, 也一样啊, 他不惜命, 不贪财, 不恋个人私情。他一辈子的目标是为国家, 抛开政治不谈, 只谈人物, 他是很极致的人, 他的可爱是因为他的极致。”

他, 孤独, 终身未娶。最刻骨铭心的感情是林娥, 那个让他真正痴迷的有着娴熟发报技术的女孩。初见林娥, “他的手从桌上缩到桌底, 在腿上暗暗地颤抖”。这个被人理解为阅人无数狡猾犀利的中统大头目, 开始了自己的羞涩。顾顺章叛变后, 供出“林娥系中共中央军委瞿恩之妻”, 刹那间, 杨立仁仿佛变成了《色, 戒》中的易先生, 愤懑, 伤痛, 一个男人的绝望在那一刻复活。“林娥给了他最大的挫败感和耻辱。因为中统的领导, 怎么容忍身边一个共党的卧底?爱之深, 痛之切。”

恰如杨立仁在剧中所言:“世间事, 了犹未了, 终以不了了之。”

杨立仁的人性没有泯灭, 老师出身的他是剧中最能代表中国传统人物特点忠、孝、礼、义、信的人。他对信任的执著, 对家人尽孝—他是家中最孝顺的儿子, 一直踏踏实实地庇护着每一个亲人, 杨家搬到上海后, 都是他一人照应。尽管和立青多有较量, 但他心中并没有割舍这个弟弟, 去前沿阵地前特地去看立青, 把自己的装备如望远镜、子弹夹都托人留给他, 还叮嘱“不要告诉他, 说我来看他了, 他会不高兴。”让人觉得相当温情。

杨立仁把最后一批中央储备银行的黄金发运台湾, 声泪俱下, 又在往台湾的船上放声大哭, 发出悲鸣, 他为理想奋斗一生, 没有家庭、没有爱情, 这么一个悲剧人物, 连观众都忍不住要替他掬一把同情之泪。

杨立仁的眼神充分表现出人物内心的矛盾:对职业的忠诚、对亲情的不舍、对爱人的留恋……他爱过的瞿霞入狱, 他给瞿霞穿过纸条, 写过“立华”二字。他去监狱提审, 吩咐给她改善条件, “别把监狱搞成屠宰场, 要搞成感化院。”枪毙瞿恩, 杨立仁转过头, 眼里尽是无助。

在讨伐陈炯明的时候, 瞿恩作为敢死队队长赴战场, 瞿恩知道自己生还渺茫, 希望立仁替自己给立华带话, 以澄清两人之间的误会。立仁立即拒绝了, 并告诉瞿恩必须要活着回来, 有什么话自己回广州亲自对立华说, 瞿恩也感受到立仁的真诚, 允诺回广州他请客, 立仁吼道“有酒吗?”瞿恩回答“管够”, 望着瞿恩远去的背影, 我们看到立仁眼里的泪光。那一刻, 能说立仁是个无情无义丧尽天良的国民党特务吗?至少在那一刻, 他和瞿恩是朋友, 是患难的朋友。在面对死亡的那一刻, 他们心里政党的界限很模糊, 只是两个生命在患难中的对话。是生命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

在国民党单方面撕毁了东北的停火协议, 对共产党开战并获得胜利, 部下缴获了一台唱片机, 送给立仁。立仁放上一张唱片, 是苏联歌曲。立仁在众目睽睽之下, 自我陶醉的翩翩起舞。部下提醒道, 这是苏维埃政权的红色腐蚀。立仁反问, 你懂俄语吗?我不懂。这音乐挺好。说完, 撇着他那特有的下垂的嘴角, 跳的更起劲了。那一刻, 或许他对他所选择的信仰的正义性有所怀疑, 但是他仍然选择坚持。立仁性格里忠诚、坚持、执着的一面, 有着别样的魅力。

林娥和瞿霞把杀害瞿恩的仇恨完全记在立仁的身上, 我为立仁不平, 因为国民党一定会杀瞿恩, 只是立仁恰好是受命执行的人。杀瞿恩的是立仁, 养育瞿恩儿子的是立华, 但如果没有立仁的帮助, 凭立华一个人的能力把孩子养大也是很困难的。假如立仁是一个完全泯灭人性丧失良知的人, 那里会援手敌对, 难以想象的。立仁有柔情的一面, 有父亲般的慈爱怜悯之情。

杨立仁最大的痛苦来自忠诚和正义之间的矛盾。一开始他只是个教书先生, 对着周世农剖白心迹:“我也是革命的。”刺杀失败后他进入黄埔军校做参谋教官, 其后受蒋介石赏识, 成为国民党高官。一直对救国救民怀有信念的他, 此时终于找到了可以依托的信仰。作为中统的官员, 白色恐怖的直接执行者, 签署的追捕屠杀令越来越多, 他内心也难免对自己事业的正义性产生怀疑。以至于说出这样立场不够坚定的台词:“革命和情爱是同义语, 两者同样需要狂热和迷恋, 所以才有那么多人为两者献身。对共产党, 你可以消灭他们的生命肉体, 却无法消灭他们的献身理念。”一旦他和楚材有所争执, 楚材的一句“上峰命令”就能让他屈服。这时的杨立仁, 是让人扼腕的。

结束语

立仁说:“打小, 父亲就教过我一句话:男儿当死心如铁, 看试手, 补天裂。”他是为信仰而活的人, 他坚持, 即便坚持的身心疲惫也从不放弃, 他多想在信仰的空气中自由呼吸, 自由奔跑, 但是他却生于乱世, 不能把自己发挥到极致, 但他从未放弃信仰。他带着镣铐在独自舞蹈, 跳的那么投入, 那么坚定。回想起《这个杀手不太冷》的男主角让.雷诺在影片中, 无论怎么冷酷, 手里总是抱着一盆盛开的绿萝花, 让冰冷的角色中多了温暖的颜色, 杨立仁也是如此, 在信仰与现实的两难中, 他一直坚持自己, 他的冷漠外表下有一个柔情的心, 这个“杀手”真的让你感觉不到一丝寒冷!

摘要:一代开天辟地的风流人物, 一段惊心动魄的国家大事, 一曲谁主沉浮的历史长歌。杨立仁一个不冷的“杀手”在自己的信仰追求之路上独自带着镣铐跳舞。

关键词:《人间正道是沧桑》,杨立仁,坚持信仰,带着脚镣跳舞

参考文献

[1]江奇涛《人间正道是沧桑》江苏文艺出版社

[2]新浪网www.sina.com.cn

篇9:人间正道是沧桑

作者张建鲁被誉为战地诗人和作家的当代“儒商”;一个武术世家、军人家庭出生的革命战士;一个嗣承父业、十八岁就参军、曾亲历过战争炮火洗礼的退伍军人;一个著有多部诗集和散文集的当代作家。他历经多年搜集整理,以满腔的热情和赤诚写成的这部百余万字的家史式小说,语言优美,情节动人,且在层层推进、险象丛生、跌宕起伏的故事发展中,到处闪耀着作者不变的理想主义光芒。

小说立足齐鲁大地,跨越了140余年的时空,真情演绎了张家四代人悲欢离合的家史,其实也贯穿了整个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在黑暗中艰苦探索、誓死推翻封建统治、同仇敌忾抵抗外侮、争取民族独立和富强的悲壮过程。在这个波澜壮阔的革命进程中,小说以高超的艺术手法,从作者的老爷爷张震子这名侠肝义胆的民间豪杰写起,通过诸多不堪的遭遇,逐渐完成了自爷爷这一辈积极投身滔滔革命洪流的伟大转变,再后来又写到了父亲张永川继承父亲未竟的事业,直至作者自己参军入伍、保家卫国、立功受奖。张家一代代接力赛式地紧随时代洪流,前赴后继地与华夏儿女一同并肩走在了时代变革的大道上!如果说这是故事发展的一条脉络和主线的话,串起这根线的珍珠就包涵了对郭家潭神秘传说的动人描绘;对震子与红颜知己香兰那种超凡脱俗的爱的诗意勾勒;对张守营和张永川为了革命事业赤胆忠心的深情表达;对白热化战争场面的真实再现;对革命志士与人民群众生死相依的感人描写;对先辈们为了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悲情痛陈;对快意复仇、伸张正义的酣畅挥洒……

小说中写道,由于出身武术世家,又有着与生俱来、一脉相承的赤胆报国之心,作者的先辈们积极参与重大社会活动,与众多的伟人、名人多有深厚的交往,与百年来社会上的许多大事件都有著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其实,中国革命的成功,也正是由于千百万个像作者的先辈们这样的无名英雄默默奉献才终成大业,才谱写了中华民族可歌可泣的历史,共同掀开了神州大地崭新的一页。

《追寻岁月》这部长篇小说,追忆的是百年风云,寻找到的是伟人那首诗里表现出的朴素真理:人间正道是沧桑!

篇10:人间正道是沧桑演讲稿

秦皇岛市青龙县草碾总校马小明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演讲的题目是《人间正道是沧桑》。我来参加这次演讲,起初感到很惶恐,准备的也很仓促,几经斟酌静下心来写了篇原创作品,我的演讲题目缘起于李局长的“提士气、强信心、树正气、塑形象”大讨论活动,写得情真但不知是否意切?

当前作为教师我们确实有太多的无奈。

社会上流传着这样的一段话:捣蛋学生气死你,野蛮家长打噺死你,物价鞭子抽死你,光辉职业哄死你,一生操劳病死你。

我们确实有太多的无奈,殊不知,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社会形势不利于我们,别人可以贬损我们,但我们不能自我否定,否定自己就是对自己尊严的践踏,尊严是靠自己捍卫的。我们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选择了与寂寞为伴,就注定了两袖清风。居里夫人曾说:“社会需要有创造财富的现实的人,同样也需要醉心于事业的梦想家。”而我们教师就是这样一群有事业心的梦想家。

教育的目的是推动社会进步,我们教师就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先行者。社会的进步更需要有一批甘于奉献的人,他们是不识实物的,是逆潮流而动的。正如鲁迅笔下所言,我们的社会需要有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拼命硬干的人。戊戌变法中,谭嗣同本可以离开中国东渡日本,但他没有,他说,古来变法都需要流血牺牲来警醒世人,如果真的需要就拿我的血来祭旗吧。之后才有了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迈诗句。

我们是人不是神,也需要生活,但我们目前可能更急需的是一种从教激情。努力唤回我们遗失的爱心,拯救因职业倦怠而颓废的灵魂,快乐的去经营我们的教育理想吧。还记得从教伊始吗?我们初登讲台,孩子们那渴求知识的眼神在我们眼前浮现,试问那一刻我们谁没在心底暗暗发誓要把自己献给教育事业。与孩子们快乐生活,那不就是我们的教育理想吗?也许踏入这一行并不是我们的初衷,但我们都是成年人了,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与其悲观叹息不如奋斗求索,因为叹息和奋斗同样需要时间”人就应该开心的活,快乐地活,拥有了爱心就拥有了阳光,平凡教师的杰出代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执着坚守着他那山村小学,最终不也用澎湃的从教激情实现了他的教育理想了吗?作为我们教师就应有正气,有一股浩然之正气,对学生要有爱心,对自己要有信心,对工作更要有一颗事业心。突然想起《行道树》中的一句话,“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而唯有这种痛苦,才能把深沉给予我们”。社会只要前行就会有牺牲,选择了神圣的事业就必须有视死如归的觉悟和担当。

篇11:人间正道是沧桑名言

最近用两天的时间看完了《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部电视剧,看完后唯一能让我抱怨的就是:为什么电视连续剧不连续呢,为什么要剪掉十集的剧情呢,后来总结是没看够。

以前我也看过不少类似于《人间正道是沧桑》这样的抗战片,但是却没有今天这样深刻的感受,我也知道江姐、刘胡兰、小萝卜头这样的革命者,可不了解他们为什么甘愿为了革命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并且是那样的无怨无悔、义无反顾。当时总觉得不值得,有些事情是必然发生的,不应该以牺牲自己的生命做交换。然而,现在明白了,明白了为什么那些热血青年为了革命在刺刀下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他们有纯粹的理想,并且为了自己的理想甘愿付出自己的青春、自己的生命。

在这部电视剧里面有六个主角,俩家人——瞿家和杨家。杨立仁是蒋中正的忠实追随者,杨立华是立仁的妹妹,她也是国民党人,但是和孙中山的夫人一派,虽然倾向于共产党,但是却给国民党做事。杨立青是立华的弟弟,和哥哥杨立仁从小关系就不好,后来去黄埔军校读书,后来加入了共产党。瞿恩和瞿霞是一对兄妹,他们和和他们的妈妈都是共产党人。对于他们的感情纠葛我就不再这里介绍了,是我感动与震撼的是他们对自己的信仰那样的坚定不移,不关是效忠蒋介石的杨立仁,还是心怀崇高理想的杨立青,瞿恩、瞿霞和瞿妈妈。

首先我谈谈瞿恩,这部电视剧里面,他有很多台词都是对他的政治倾向和对他个人的理想与信念的阐述。我记得他有一句台词是这样说的:理想有两种,一种是我实现了我的理想,另一种是理想通过我得以实现,纵然牺牲了我自己的生命。他就是身体力行的去实现了他的这句话。在北伐的时候,他作为共产党员的党代表和其他的共产党员组成了奋勇敢死队,他作为队长只为战争的胜利,把自己当成了人肉挡箭牌,他说这就是共产党人,在有困难的时候要第一个冲上前去,最后腿受伤了。在红军开始长征的时候,由于种种原因被组织留下来打游击,但是却没有任何抱怨,最后被国民党人俘虏,但是任然毅然决然的坚持自己的信仰,最后牺牲了,由于他的为人,国民党人都非常的钦佩,所以在死之前没有受到酷刑。

还有瞿恩的妹妹瞿霞,我也是很钦佩的。一名潜伏在地下的女共产党,对外语的学习很有天赋,但是在上海白色恐怖时期不幸被逮捕,之后引渡到南京,在南京陆军监狱遭受酷刑,但是却依然什么都没说,由于孙夫人出面才才免于死刑,但是却在南京陆军监狱一呆就是八年。当国共两党合作的时候,她被放了出来,但是那时已经满身是伤,当她再见到她的恋人立青的时候,已经物是人非,几年后她嫁给了另外一名共产党,但是没有嫁给立青。我记得她在死的时候给立青一封信,信里面说:一个女人如果不能完整的把自己交给她做爱的男人,那就不如守缺吧,因为最美好的东西已经留在他们心理那块最纯净的地方了。我感动了,最为一名共产党员,她是那样的纯粹,作为一个女人,她也那样的纯粹。她信仰当时很多人都质疑的共产主义,她信仰完美的爱情,她为她的信仰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为了信仰牺牲了自己的爱情,但是她的精神得到了永生,她的爱情得到了永生。

杨立青则是当时共产党元中有才能的人的代表,有头脑、有智慧,即使自己的哥哥,还有自己的姐姐是国民党的人,他还是选择了共产党,选择了一条艰难的路,选择了光明。

杨立仁则是忠诚于蒋家王朝的代表,他当初就选择了国民党,到了最后国民党失败了,他依然跟随蒋介石去了台湾。先不说他的个人选择,单谈他对自己党国的忠诚,对自己选择的执着,他也是一个有信仰的人,只是选错了。

看过之后,我反思我的信仰,我是为什么活着,我可以为什么献出自己的生命,没有,我是一个没有信仰的人,在21世纪的今天,有几个人怀揣着天下人,又有多少人为了自己生活质量而麻木的生存,最后不能承受生活的压力而最后结束自己的生命。

篇12: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

这部片子的亮点之处就在于考虑到人性,看到人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更是每段历史的见证者。因为时代的感召,杨家三兄妹离家前往当时中国革命的中心广州,大哥立仁选择追随蒋介石,二姐立华选择了三民主义,弟弟立青最终选择了共产主义,骨肉同胞最终选择了不同的政治信仰,迈上了不同的道路。作者没有直接评判出三兄妹的选择正确与否,没有塑造以往革命人物高大全的形象,而是更多的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大哥立仁是最为复杂的一个,早年思想激进,刺杀三省巡阅使失败后,投奔广州革命,后虽然思想上追随蒋氏,在反革命政变中满手沾满鲜血,但在妹妹立华收养瞿恩的烈士遗孤时,还是网开一面,在民族危亡关头,还是投身抗战。他追随蒋氏也是因为自己的信仰,认为三民主义才是救国之道,但在举起屠刀屠戮异己时,选择了服从。在他身上既有长兄对弟弟的关心,又有因主义的差异造成的兄弟人伦的扭曲。

在这部片子中,没有一个人从一开始就是十恶不赦,也不是每个人都是圣人,所有人的思想都有着变化的轨迹,即便是那个“死硬分子”汤慕禹一开始也是一腔报国热血投身黄埔军校,也许正是瞿恩说的阶级立场决定你的态度,汤慕禹最后追随蒋氏,但是在杨立青营救老师瞿恩的时候,还是毅然参加行动。范希亮,早年已是军阀旅长,后舍弃官职,投身黄埔,从学兵干起,参加东征惠州,立下战功。在瞿恩家里的那次讨论他提出的关于湖南农民运动的问题,可见他是一个思考问题很有深度的人,他在思考这场运动对于国家的意义,也是一个具有家国忧患意识的人,可是最终因为党派之争以及所谓的军人服从性迫使他亲手杀死自己曾经的导师瞿恩,他的子弹使瞿恩的肉体消失了,可是他的精神却从此背负上十字架,无时无刻不折磨着他,让他无法面对瞿恩的妻儿,家宴上他涕如雨下,最终在中条山抗战战场上他以战死结局。

有人认为历史并不是教科书的约定,而是造就历史的千万人的无意识的真情记录,是一串完整的链条,记录着当事人的真实情感。我个人很反感成者为王败者寇的历史观,在这种历史观之下人的形象可以说是扭曲而不真实的,党派之争主义有别,很难说谁对谁错,也很难说那条道路就一定通往光明,只有在观点碰撞,主义对抗之后才能达到某种平衡,正如剧中当三期六班的同学齐聚瞿恩家中,不分党派的大声争论自己的观点时,带给人的不是针锋相对的剑拔弩张,而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温暖,一种感动。可是一旦这种力量的平衡被打破,当一方对最初的公开公平的争论感到不满,而采取用手中的枪杆去换取话语权的时候,变成一方凌驾于另一方之上的单方定义,那么屠戮也就随之而来。

个人觉得信仰的力量是强大的,强大到让人无惧死亡,在人心中犹如一盏明灯,让人在看似已无路可走的境地下,愿意生活下去,带给人希望和勇气。信仰可能是宗教也可能是政治信念。剧中的瞿恩就是一个具有信仰的人,因为信仰在强攻惠州城的时候他冲在最前面,因为信仰在惨遭囚禁时依然镇定自若,因为信仰他面对威逼利诱慨然就义,撇开党派之论不谈,在人格上他是一个大写的人,即便是他的敌人同样对他满怀敬意,即使在肉体上可以将他抹灭,但在精神上有信仰的人是不会被打败的。

篇13:人间正道是民生

对此俺也有同感, 比如春节单位发放的年终奖, 一汽大众笑傲江湖, 足足发放了相当于27个月的工资, 着实让拿个仨瓜两枣年终奖的人眼馋。也难怪, 大部分国人都是靠工薪生活, 属于中低收入阶层, 他们看着近年来收入差距日益拉开的趋势, 多么希望民生这块金字招牌能给他们带来实惠啊。

工薪最能体现民生, 依仗着工薪享受富足生活, 那就是中产阶层嘛。俺听说, 发达国家中产阶层的人占大多数, 甭管是职场上那些“白领小资”, 还是蓝领的货车司机, 收入差距并不大, 都可以位列中产阶层。在咱这儿, 苦大累的货车司机们就别攀这个高枝了;“白领小资”们姑且就算中产阶层吧, 可不曾想, 近两年来的高房价把他们打回原形, 同样也过起了算计收入支出的穷人生活。还有那本应悠哉游哉的企业退休的大叔大妈, 可怜的一两千元退休金, 若是疾病缠身, 除了吃饭以外那就都给医院做贡献了。唉, 咱这儿人与人之间收入差距咋就那么大呢?看官您瞧, 目前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例达到3.3倍, 而国际上最高在2倍左右;行业之间职工工资差距更是明显, 最高的与最低的相差15倍左右;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差距也在迅速拉大, 上市国企高管与一线职工的收入差距在18倍左右, 国有企业高管与社会平均工资相差128倍;企业员工退休金与公务员退休金相差3倍。

念叨着年终奖, 念叨着不同人的工薪收入, 真是冰火两重天啊。去年, 中国的银行业利润达到一万亿元, “两桶油”、电信业等垄断行业利润也位列前几名。若是他们晒福利, 晒工薪, 还不把中低收入的工薪阶层人看傻了。至少可领到超过8万元的年终奖和27个月工资的年终奖金, 足以让中低收入的国人睁着一双饥渴的眼睛在期盼:我们何时才能被垄断企业奢华的年终盛宴“和谐”呢?

其实, 国人对占据垄断地位, 独享国家资源的那些企业早已多有不满, 他们的高收入、高福利, 主要是靠政策庇护而坐收肥利, 绝不是靠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中拼杀出来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成果累累, 可是改革开放的红利并没能让国人分享, 社会财富的分配方式已然到了非改革不足以平民怨的时候了。

俺曾听说, 2008年年初, 《工资条例》起草列入有关部门议事日程。据悉, 《工资条例》将是一个高于一般部门文件的法律规定, 对象包括除公务员等特殊群体之外的所有企业, 而不分央企、民企。旨在重点解决一线职工工资偏低、工资增长缓慢、底层工人欠薪等问题, 同时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工资协商机制等。可时至今日, 孕育了四年之久的《工资条例》就是不肯临盆。四年了, 俺邻家咿呀学语的小孩都能打酱油了, 牵扯多方利益的《工资条例》咋就如此难产, 好让俺掩面叹息呀。

俺以为, 人间正道不是沧桑, 不是改朝换代, 而是民生。民生, 国之本也, 牵涉亿万国人根本利益。其中最能让人感受到实惠的就是工薪的提高, 此事, 须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把事办实。近些年来, 我国的财税收入每年都以30%的幅度增长, GDP也在高位递增, 但人们的工薪增长却没它跑得快, 再加之CPI居高不下, 这让中低收入的国人怎一个愁字了得!

篇14:人间正道是沧桑

抗战劲旅

1938年9月,国民党为加强福建沿海的防御力量,以第12军团第75师与第2军第80师合编组成第100军,隶属福建闽省绥靖公署。陈琪任军长,涂思宗、刘广济任剐军长,参谋长为张伯纪。下辖第75师、第80师。全军随即奉命参加了福建沿海方向抗击日军的登陆作战。

1939年1月,第100军改隶属第25集团军,同年12月,通过整训补充,参加了冬季攻势作战,收效不大,随后撤至福建漳州一带。

1941年8月,第100军直隶第3战区,由福州调驻赣东北地区,部署于鄱阳湖南侧,担任湖防任务。其所辖第80师留守福州,改隶属第70军:另将第70军第19师和第3战区直辖独立第33旅,改隶属第100军。此时,第100军下辖第19师、第75师、新编第20师。9月23日,第3战区奉命开始在辖区全面袭击日军的活动。第100军对南昌周边日军第34师团各据点频频发动攻击,前进至牛行、乐化和南昌近郊,夺占了楼前市、黄溪渡,并打退日军多次反击。

1942年5月,第100军参加了浙赣会战。浙赣会战中,第100军负责鹰潭地区的守备任务,阻击由东乡及金溪进犯的日军第34师团。6月16日,铁路西端日军分两路进犯鹰潭。第100军部分部队在鹰潭岱宝山阻击日军,随后在贵溪流口与敌激战外,主力撤出鹰潭,退守贵溪、资溪一线。鹰潭地区即被日军侵占,军长刘广济被撤职转押重庆交军法审讯。

8月,第100军负责资溪、上清宫、金溪地区防务,确保浙、赣人闽之隘路。8月20日,第100军第75师收复鹰潭。11月,施忠诚升任军长。

1943年,第100军隶属第六战区,参加了常德会战。第75师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坚持作战,最后仅剩300余人,常德失陷。

常德会战后,第100军在常德、桃源一带整训。1944年3月,军长施忠诚调离,李天霞任军长,在李天霞军长的调教下,第100军纪律严明,战斗力显著提高。

第100军先后又参加了长衡会战、湘西会战。在湘西会战取得了雪峰山大捷,歼敌3万余人(日前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最后一战》即以此为背景)。第100军杀出了威名,一跃成为国民革命军甲等攻击部队。

抗日战争中,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共颁发了“陆海空军武功状”107张。其中,第100军荣获14张,李天霞所率领的第51师获“第1号武功状”。

内战屡败

解放战争时期,由第100军改编的第83师先后参加了莱芜战役、泰蒙战役、孟良崮战役等,均以战败告终。

1947年5月,师长李天霞因在孟良崮战役中指挥不力被撤职查办,周志道接任师长。1948年8月,该师整编第19旅,为加强济南城防力量由徐州空运济南.改隶属第2绥靖区直辖。在济南战役中,整编第19旅被人民解放军全歼。9月,整编第83师恢复第100军番号,周志道任军长,这是第100军第一次被解放军歼灭后重建。

第100军恢复番号后,重建第19师,改编第44师、第63师,隶属第7兵团。在淮海战役中,第100军被解放军歼灭于江苏邳县碾庄地区。副军长杨荫、参谋长崔广森被俘,第44师师长刘声鹤自杀身亡。

1949年4月,其残部在湖南衡阳重建第100军,隶属长沙绥靖公署,周志道任軍长。6月,杜鼎继任军长。第100军此次重建后下辖第19师、第197师、第307师。这是第100军第二次遭解放军歼灭后重建。

起义风云

1949年8月初,国民党长沙绥靖公署主任兼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潜和华中军政副长官兼第1兵团司令陈明仁,接受《国内和平协定》,于8月4日率领绥署司令部、兵团部和3个军共7万人宣布起义,长沙宣告和平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和起义部队达成协议并经中共中央批准,起义部队在湖南省浏阳县改编为中国国民党人民解放军第1兵团。

8月7日,由于特务分子策反,第100军军部率第19师大部、第197师1个团叛逃,被白崇禧改编入黄杰第1兵团。9月中旬至10月中旬,第100军残部参加了衡宝战役,军部和第19师大部被人民解放军歼灭。12月中旬,第100军残部在广西战役后逃入越南。1950年2月,第100军残部随第17兵团部窜回国内进行反攻时被歼灭。

1949年11月,中国国民党人民解放军第1兵团第1军被改编为第21兵团下辖的第52军。第21兵团司令员陈明仁,副司令员王劲修兼任52军军长,杨树根任政治委员。下辖第214、215、216三个师,全军共1.5万余人。

改编新生

1950年12月14日,中央军委调21兵团由湘人桂支援广西剿匪。21兵团所部对大小瑶山48路匪军进行为期两个半月的进剿,共歼匪6.4万余人,收缴各种枪支9.6万余支。而后随着人民解放军部队改编,原100军后称21兵团的人员一分为二(在此之前第216师撤销,其人员补入第214师、第215师)。

1952年4月,原第21兵团部、第214师改组为中南军区荆江分洪工程司令部,赴湖北修建荆江防洪工程。几个月后,至海南海口参与国防建设与临战训练。1953年1月,铁道工程第9师整编为志愿军铁道工程第9师,进入朝鲜。1954年6月被整编为铁道兵第9师,先后参加了西北高原铁路的修建、东北等地的国家重点铁路建设项目。1984年1月1日,该师划归中国铁道部,成为中国铁道部第19工程局,参加京九线、青藏线等一大批国家重点项目建设。2000年9月其归属中央企业工委序列,现为中铁19局集团有限公司,承担武温福、夏京石等国家客运专线铁路等建设项目。

1968年12月,隶属第52军建制的第215师调入江西执行“三支两军”任务。1969年10月,该师划归福州军区建制,由江西省军区领导。12月,第215师改称第89师。1975年4月,第89师划归第29军建制。1976年又改番号为第87师。1985年9月,第87师归南京军区直属,10月,以该师师部、炮兵团和炮兵第3师一部,组建南京军区炮兵第3旅。20世纪90年代,炮兵第3旅调入福建,被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个陆军地地战役战术导弹旅。如今,该旅已划归第二炮兵52基地建制,担任重要的国防任务。

国民革命军第100军,诞生于抗战爆发的忧患岁月,扛起了救亡图存的大旗,取得了一定的历史功绩。在解放战争时期,也曾深陷内战的泥沼不能自拔,却又在历史关口回到人民的怀抱,走上了光明正义的大道,宛如凤凰涅槃般获得了重生。历史和人民不会忘记它在历史画卷上留下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上一篇:给鞠萍姐姐的一封信作文下一篇:赫山街道“无邪教活动单位创建活动”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