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读书心得

2024-05-06

陈情表读书心得(通用12篇)

篇1:陈情表读书心得

无意间读起了李密的《陈情表》,细细品味,感激涕零,愧不堪言。才知道我亏欠父母太多,我要做的远远不够。我该反思,更应该痛定思痛,痛改前非。

大凡成大事者都必经历艰难困苦,才能玉汝于成。苦难是成长的磨砺石,只有经历千锤百炼,才能练就坚韧不拔的意志。天降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每一个成功的背后都会有心酸的故事。或许只有经历过此等涅重生的历练后,方显出成功的来自不易,如此才能懂得珍惜吧。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一个经历过孤独和苦难的灵魂是充盈的,是富有内涵的大智大彻。那些标榜自己的、喧哗不止的永远是无知者无畏的吹嘘和卖弄。只有真正的智者才懂得聆听别人。

一个不用心生活,不懂感恩之情的人是写不出震撼心灵,催人泪下文章的。只有爱过,才会懂得珍惜。只有经历过相依为命,才会不离不弃。

善做的人不一定善言,说的再好,不如躬身实践。实践才是检验的唯一标准,或许我能做的并非是多大的善举,并非是多么轰轰烈烈的行为。只需要多一些陪伴,多一些关爱,多一份理解,多一些鼓励和善意。如此就会少一些争吵,少一些冷漠,少一些恶语,这些细微的差别却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能多一些包容,能够在生气的时候,压制内心的躁动,等心平气静时候再开口。远胜于当时口不择言,事后再道歉让人更舒服些。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学会克制自己,也是一种成熟。

百善孝为先。古有:“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而我在父母面前有时候也不愿意过多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去处。因为我做出的许多决定,在他们眼里未必都是正确的,他们总是竭力劝说我听从他们的。这种强加于人的姿态,让我心里很不服气。虽然是出于善意,是为了我好,可我未必愿意接受和领情。猛然间发现我与他们已经形成了如此之深的隔阂。是代沟?是观念的冲突?亦或者是不同经历早已让我们的三观大相径庭。

年少时候,我总是会竭力反抗。如今我仿佛豁然开朗了,人与人毕竟是不同的,又何必如此要求别人。君子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吧!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与其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何不反身苛责于自己呢?即使自己真的错了,从善如流,善莫大焉。也会让自己活得更洒脱些吧。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要做的很多。在和父母相处的时候,多一些聆听,多一些包容,多关心一些他们的需求,并满足他们的那些需求,即使委曲求全,只要做到皆大欢喜,又未尝不可呢?往后余生,陪伴他们的日子弥足珍贵,何不让他们开心快乐呢?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报答养育之恩,不是挂在嘴上的华丽言辞,而是要付诸行动的亲力亲为。比如回家时候多买一些水果、蔬菜。虽然他们嘴硬的说:不用你买。也不过是心疼你,不舍得花你钱而已。多给他们讲一些健康的知识,试着说服他们改变一些不好的习惯,带他们去一些他们想去的地方旅行,夸赞他们的厨艺,鼓励他们的进步。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言行,正是组成平凡生活的点点滴滴。在云淡风轻的日子里,尊重彼此,相濡以沫,和蔼可亲才更持久。

人生一世,如驹过隙。短暂的一生中,我们相处最多的是家人,善待家人,温暖的家会给你创造出好的成长环境。我们不必计较那些让人难堪、不如人意的事。我们更多的是把自己的笑脸和好脾气留给家人。家和万事兴,和睦的家庭关系是你成长、成功的温床,家人是你成功的后盾。你只有不断的充盈自己,让自己强大起来,让自己成熟起来。这样才能给他们更好的爱护。

做一个优秀的人,哪怕你不是最聪明的一个,但你必须是最勤奋、最积极的那个。只有自己不断成长,不断进步,才能带动家人的成长和进步。如此反反复复,相互促进,日复一日后。再回首,会惊喜的发现,你离那个曾经的自己越来越远,你离你的目标越来越近,你的家庭关系越来越好,你进步就会越来越大。

鱼为奔波始化龙。不要害怕苦难和挫折,那些你该经历的,都是你成长路上的助推剂。只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才能让你变得不平凡。不抱怨,不气馁,以阳光的心态去迎接每一个黎明。

篇2:陈情表读书心得

少时读《陈情表》,惟觉琅琅如金石相击,意趣落在四字句杂以参差句所构成的节奏感上,而恰恰忽略了节奏背后的“情”感,即便当时偶有所感,那感受也稍纵即逝、肤浅得很。是不是年轻的目光都如蝴蝶般,喜欢追逐似锦繁花,追随香软绮丽的文字?哪曾想过越是刻意在文字上炫技,越是容易南辕北辙。

读后感一:传世文章,必以情见长,以辞为辅,情辞相宜,才见品性;倘若舍本逐末,必致败笔;

读后感二:即使文思泉涌,也应谨慎措辞,不可浪掷笔墨,得言而忘意、得意又忘形。

读后感三:乱写不如不写,免得文字污染。

篇3:《陈情表》巧陈“七情”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只有在适当的时候, 对适当的事物, 对适当的人, 在适当的时机下, 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 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然而, 作者在当时的情景之下, 其所抒之情很有些不合时机, 也不知武帝是否就是自己为之抒情的“适当的人”。稍有不慎就会招来杀身之祸。因而在这样的情境之下, 作者所运用的抒情方式是非常值得探究的。古人云:“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作者正是运用了最恰当的抒情方式 (融情于事、融情于理) , 抒发了真实而丰富的感情, 终于感动了武帝。全文言辞恳切, 情真意切, 入情入理, 情动天地, 令人叫绝。

作者巧妙地采用了“表”这种适合于抒情的文体。作为奏表本来是臣属给君主上书的一种文体, 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中说:“表以陈情。”意思是说, “表”是用来陈述衷情的, 表是一种抒情性文体。这一文体的特殊性, 首先给武帝一种亲切感。因为这种文体与“奏”“议”不同。“‘奏’是用来弹劾, 即揭发别人的;‘议’是用来表示不同意见的。”尽管其中的言辞不乏委婉, 但其中的人事争端也难免让人烦恼, 读这样的文章无疑会影响到读者的心情。因此李密就采用了“表”这样的抒情文体, 让武帝乐于接受他的请求。

本文的妙处在于从人之常情入手, 抒发真实丰富、悱恻缠绵的感情, 成为感人至深的传世佳作。我们将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感情整理为:悲情、亲情、恩情、孝情、忠情、惧情、微情等“七情”。

首先, 述个人、家庭之不幸, 以抒悲情、亲情、恩情、孝情。“生孩六月, 慈父见背;行年四岁, 舅夺母志”, 述少年失父爱母爱。“且臣少多疾病, 九岁不行,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述少年多病孤单。“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童,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述家门孤苦。当作者孤苦无助之时, “祖母刘悯臣孤弱, 躬亲抚养”, 祖孙亲情, 血浓于水;抚养恩情, 情深似海。而此时此刻“刘夙婴疾病, 常在床蓐, 臣侍汤药, 未曾废离。”祖孙二人相依为命, 立志报答祖母的抚养大恩。然而“诏书切峻, 责臣逋慢;郡县逼迫, 催臣上道;州司临门, 急于星火”, 可祖母刘氏, 现在却是“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 人命危浅, 朝不虑夕”。在尽孝, 还是尽忠的问题上产生了矛盾。作者选择的是先尽孝, 后尽忠。因为“臣无祖母, 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 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 更相为命,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 愿乞终养”。一旦报答了祖母的抚养大恩之后, 就会尽心竭力效忠于朝廷。“愿陛下矜悯愚诚, 听臣微志。庶刘侥幸, 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 死当结草。”在此, 作者用人之常情深深地感动了晋武帝。

其次, 抒发了对于晋武帝的感恩之情、忠情、惧情。先抒恩情。表明自己感谢朝廷的优渥宠爱:“察臣孝廉”, “举臣秀才”, 而自己却因祖母“供养无主”, “辞不赴命”, 后“诏书特下, 拜臣郎中, 寻蒙国恩, 除臣洗马”。一方面是点明知道朝廷对自己的知遇之恩, 一方面也是以此抒发自己对朝廷的感恩之情。接着向朝廷表示效忠之情, “猥以微贱, 当侍东宫,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不但如此, 还向晋武帝表明, 就是死了也要报答晋武帝的恩宠———“臣生当陨首, 死当结草”。同时, 向武帝表明自己供养祖母其实也是在效忠朝廷。因为“圣朝以孝治天下”, “孝”是本朝治国之纲领。自己供养祖母就是在贯彻执行朝廷的治国纲领, 也是效忠于皇上、效忠于朝廷的一种方式。自己大胆地以为尽孝与尽忠二者不矛盾, 是一致的, 并且皇上也能理解体谅自己。因为“凡在故老, 犹蒙矜育, 况臣孤苦, 特为尤甚”。此外, 还把自己以往的经历原原本本地报告晋武帝以表明自己对他的忠情。“臣少仕伪朝, 历职郎署, 本图宦达, 不矜名节。”但是自己的一切行动都还没有得到朝廷的批准, 因此心中也怀着无限的惶恐怖惧之情。其实, 朝廷征召自己, 自己因为要供养祖母, 不能离开祖母外出做官, 所以特意向武帝说明其中原委, 就是惧情之体现。作者主动向武帝陈述以前在蜀国的仕宦经历, 一方面是向武帝表明忠诚, 另一方面也是惧情的具体体现。此“惧情”在结尾“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中, 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是想以此动人, 表明自己对朝廷的敬畏和忠诚, 打消猜疑, 求得矜怜。

再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作者尽管对武帝十分恭敬、忠诚、畏惧, 但是在恭敬畏惧的言辞中, 也还蕴含着复杂微妙的感情, 是为“微情”。一方面, 自己曾经效忠的西蜀王朝正是被西晋王朝的建立者———司马氏集团所灭。作为西蜀王朝的臣子自然会对灭亡自己国家的敌人不满, 又怎么愿意为之效忠呢?之所以要表明“恩情”“忠情”‘惧情”, 响应朝廷的征召, 可以比较肯定地说完全是迫于形势, 被逼无奈。但这种感情只能深深地埋藏在内心深处, 不敢有丝毫流露, 否则便会招来杀身之祸。其“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 本图宦达, 不矜名节”, 说明辞不赴命与名节无关的托辞, 恰恰是欲盖弥彰。难道晋武帝真的那么容易被麻痹, 没有看出来吗?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只是不必戳穿而已。因为西蜀王朝的刘禅虽然被李密称赞为“可次齐桓”的贤君, 其实是一个不思进取、乐不思蜀、碌碌无为的庸人。效忠于这样的人是不足为患的。因此, 对于作者这一“微情”不必计较, 只要他答应出来做官, 为我所用就行了。另一方面, 对朝廷不顾自己有一年迈多病的祖母需要供养, 而逼迫自己远离祖母外出做官有所不满。这一“微情”在文中有较为明显的表露:“诏书切峻, 责臣逋慢;郡县逼迫, 催臣上道;州司临门, 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 则刘病日笃, 欲苟顺私情, 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 实为狼狈。”不过这一感情是出于“孝情”, 是忠实地执行朝廷的治国纲领的, 因此武帝能够原谅。因此, 晋武帝最终被作者所感动, 作者心中有一种不满情绪, 也是人之常情, 此“微情”情有可原也。

篇4:《陈情表》:“陈情”有法

文章一开始,李密便以“四苦”精心营造了一种凄楚哀婉的情感氛围。一苦:“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二苦:“行年四岁,舅夺母志。”三苦:“少多疾病,九岁不行。”四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四重悲苦的经历,不但揭开了作者苦难的身世,也交代了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关系,更能引发晋武帝的怜悯心理。

第二段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开头,巧妙地以恭敬之心称颂圣朝功德,顺理成章地说到地方举荐和朝廷征召,不动声色地向主题靠拢,接着笔锋一转,交代了自己“辞不就职”的尴尬境况:一方面自己“欲奉诏奔驰”;另一方面“则刘病日笃”;含蓄表达了自己“尽忠”“尽孝”难以两全的矛盾心情。这样,一个既想报皇恩又想尽孝道的进退两难而又无助茫然的忠臣贤孙形象立刻浮现在晋武帝眼前。

为了进一步打消晋武帝的顾虑,作者在第三段中先恭维“圣朝以孝治天下”,并赞赏新朝“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的政策,表达了自己对皇恩浩荡的高度认可,接着宕开一笔,谈了自己做官的目的是“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不会为保全名节而“不事二主”;并且非常感激朝廷的“过蒙拔擢,宠命优渥”,但我的祖母已“气息奄奄,朝不虑夕”。这样一番发自肺腑的倾诉,自有一种撼人心魄的感人力量,“区区不能废远”的陈情目的已见分明。

有了前三段的情感铺垫,作者大胆地提出了“愿乞终养”的要求,通过一组年龄数据的对比表明“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说明“报皇恩”跟“徇私情”只有为时极短的矛盾,从长远着眼根本没有矛盾,并表示“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这种两全其美的办法和对皇帝绝对尽忠的感情,晋武帝哪里还会拒绝呢?不仅准其所请,还特地“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至此作者终于转危为安,实现了他的陈情意图。

说理类文言文因其长于论辩与精于说理,近年来在高考文言文试题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其考查难度较之传记类文言文等要大得多。因此,考生抓住说理类文言文的特点与解题技巧,快速掌握其主要内容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介绍一些方法以资借鉴。

明确中心论点

文言说理文往往有一个表明作者立场的中心观点,阅读时要准确抓住文章论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的说理文除有一个中心论点外,还有围绕中心论点而设的几个分论点,阅读时要分清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理清文章的层次,揣摩作者的观点态度,做到纲举目张,从而把握文章的内容。一般从题目、开头和结尾这三处可以把握并概括出来。如《陈情表》的说理目的在于报养刘氏——“区区不能废远”。

把握说理凭借

论据是用来证明作者观点的理由与根据,在文言说理文中不可或缺。阅读时,必须准确找出本文主要论据,并把论点与论据结合起来,具体分析论据是怎样为论点服务的。把握了说理凭借,方可更深入地领悟文章内容。如分析《陈情表》,就要在找出报养刘氏“区区不能废远”这个中心论点后,迅速找出文中“愿乞终养”“辞不就职”所列的论据,进而理解全文的中心论点。

梳理说理逻辑

所谓说理逻辑,是指说理文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揭示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掌握了论点、论据后,就要深入一步了解作者是怎样进行说理逻辑论证的。如李密的《陈情表》,就应把握其独特的论证逻辑,即“情真意切,委婉诚恳”。文章就是围绕这一点层层推进说理的。这样阅读,就能将论文三要素串成一线,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

体味说理艺术

文言说理文往往文、理、情兼具,高考文言文信息筛选试题在考查文章艺术技巧方面时有涉猎,因此对其说理艺术的把握也不可忽略。我们应掌握文言说理文的三大艺术特色:一是说理讲究生动形象,二是说理注意启发诱导,三是说理注重对比议论。特别要重点弄清说理文结构上是总分式、并列式还是递进式等;修辞上用了比喻、对比还是排比、拟人等;论证手法上是比喻论证,还是对比论证等;语言上是具有形象性、趣味性、独创性,还是具有哲理性、深刻性、凝练性等。只有掌握了这些艺术技巧及其基本作用,阅读时,才会思路清晰。

练习

阅读欧阳修的《朋党论》,完成文后练习。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之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嗟呼!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为了阐明“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区别,作者主要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试以二、三、四段为例进行说明。

参考答案

第二段,论述“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区别,对比分析“真朋”与“伪朋”的实质,是说理的对比。第三段是纵向举例对比,举出历史上几个正反典型实例,说明用君子之党与用小人之党的不同后果。作者比较古代的“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及其在历史上所起的不同作用,将“治”与“乱”、“兴”与“亡”进行对照,是史实的对比。第四自然段在上述史实基础上作归纳对比,说明仁君与昏君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明辨朋党。

篇5:陈情表读书笔记

这篇传世的“至孝之作”,记载的竟是如此一出现实的闹剧。瓦岗寨的李密之所以被推举做皇帝,因为他是前隋旧臣。而西晋的李密之所以被提拔做洗马,也是因为他是前蜀旧臣。因此这两场闹剧的始作俑者——瓦岗寨集团和晋武帝,才是真正的主角。晋武帝之所以向李密抛出糖果政策,无非是想用任用前朝老将的行为来创造他任用人才的舆论假象。但时间久了,人们也就忘了这茬,因此作为棋子的李密由中央被外放、免官、直至孤死家中的悲惨命运也就被注定了。

其实李密也挺不容易的,如果他所述属实的话,一个没爹没娘,单由祖母,也就是奶奶抚养长大的孩子是很可怜的。或许他小时候被人耻笑,不屑,忽视,所以他对于所谓传统道德的概念淡漠,甚至,是仇恨的。他向往权利,却始终被当作棋子,终其一生,郁郁不得志。虽然不认同他的行为,但是对对他的命运深表同情。历史便是如此无情,却也有他自己独特的公平。

篇6:陈情表读书笔记

本文以孝道观念为中心结构全文。忠孝观念是中国封建宗法社会中一组对立统一而居核心地位的伦理意识。李密作为亡国贱俘,在得到新朝任命诏书后,如不应征,就有眷顾旧朝的嫌疑,甚至有杀身之祸。李密在文中以孝亲之情为依据,并标举“圣朝以孝治天下”的旗号,反复诉说自己终养祖母的请求,化被动为主动,使晋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

本文主要申说作者辞不赴命的理由,但作者没有过多地陈说道理,而是以叙事为主,在叙事中以情感人。本文首先陈说祖母对作者早年的养育之恩和祖母晚年对作者的依赖,其次表明作者对州郡、朝廷屡下征举的感激之情和眼前进退两难的处境,再次表明心迹,不奉诏出并非别有希冀,反复申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最后申明所说一切都是实情,希望晋武帝予以体察。文章极力渲染自己的不幸和家庭的悲苦,反复陈述祖母年老多病、危在旦夕的情景,读来不禁油然而生同情之心。据说晋武帝读后曾动情地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

“大抵表文以简洁精致为先,用事忌深僻,造语忌纤巧,铺叙忌繁冗。”(吴讷《文章辨体序说》)《陈情表》洵为书表类文章的典范之作,语言质朴淳厚,语气谦恭,语意委婉,辞气怊怅,音韵和谐。在句式上以四字句为主,对偶句迭出,间以长短参差的句子,整齐中有变化。语言朗朗上口,极具抒情色彩,有强烈的感染力。有些四字句,简明练达,生动形象,已凝练为后世常用的成语或习语。

篇7:陈情表读书笔记

蜀汉被灭亡之后,作为西蜀才子又是蜀汉旧臣的李密,自然有一种故国之思,何况他还认为后主刘禅是“可以齐桓”的,只不过是“未得其人”罢了,对于蜀汉的被灭亡,他也就有一点不服气,对于篡曹魏而立的司马氏的晋朝,也就有一点不屑和不齿,或许还有一点仇恨,当然也就不愿意到这样的朝廷去作官而为它尽忠了,再加上他还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供养祖母的问题。因此,司马炎对他的“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就遭到了它的推辞、拒绝。然而,由于他拒绝的对象不是一般的平头百姓,也不是一般的政府官员,而是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封建社会中对所有人们握有生杀予夺大权的皇帝,这个行动本身也就非同一般了,故而,他向司马炎写的这篇《陈情表》,也就与在他之前的嵇康所写的类似性质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大不相同了。

嵇康由于被好友山涛(字巨源)举荐去做官而勃然大怒,不仅不感激山涛,不接受举荐,反而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这样一篇千古奇文来痛骂山涛并与之绝交。嵇康的绝交书,洋洋洒洒近两千字,作者称心而言,率性而发,写出了自己的真人格、真性情,那才是真正“出自肺腑”的“至性之言”。文中虽然有对山涛的讥讽和痛骂,但更多的是揭露当时的黑暗社会,矛头直指当时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大将军司马昭,明确表明不与司马氏合作的坚决态度。嵇康之所以能够如此直来直去,除了他的直爽性情之外,更主要的是他所面对的只是一个文人山涛而已。

而李密的对象不同,其《陈情表》的写法当然也就不能相同,除非他铁了心不想要脑袋了。他只能是委委曲曲、遮遮掩掩。他把供养祖母作为一个拒绝出来做官的好借口,文中一再的渲染自己的身世悲苦、家境凄凉和祖母作为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病危处境,以期引起暴虐的统治者的同情。为了遮掩他的故国之思,打消司马炎对他的疑虑,他把篡立的晋朝称为“圣朝”,说自己是“沐浴清化”之下,而不惜把他曾经为之尽忠的蜀汉称为“伪朝”,并宣称自己做官是“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也就是承认自己“有奶就是娘”的价值观。而且一再的贬低自己的人格,称自己是“亡国贱俘,至微至陋”,来满足司马炎的优越感和虚荣心。如此这般之后,还怕不行,又把自己的不愿出仕而要留在家中供养祖母纳入了晋朝统治阶级所谓的“以孝治天下的”价值体系之内,强调自己所作所为的合法性、合理性,最后才敢提出一个解决“忠”与“孝”矛盾的“先尽孝后尽忠”的折中方法,因为“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

嵇康虽然面对的不是皇帝而是文人山涛,但他最终还是被司马昭假借罪名而处死,他或许没有料到他的奇文能够传到司马昭的手上,使“大将军闻而恶之”,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李密虽然最后达到了自己的不出仕的目的,还受到了司马炎的赏赐,但是他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应该是真切地感到自己的生命受到了威胁的。读到最后的“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这一句时,我的眼前仿佛浮现了李密的那副充满忧虑、恐惧颤抖的面容!悲哉!

篇8:《陈情表》导析

细读此文, 我认为应紧扣“情”和“孝”两个字, 把它们作为理解课文的金钥匙。

一.“情”贯全篇

第一段述往日命运多舛的苦情。一是出身悲苦。古语云, 人生有三大不幸事:幼年丧父, 中年丧夫, 老年丧子。“六月丧父”的李密就有一大不幸事, 何况4岁时“舅夺母志”, 真是“屋漏偏遭连夜雨, 船破又遇顶头风”。二是成长的艰难。“少多疾病, 九岁不行, 零丁孤苦, 至于成立”, 柔弱之象无以复加。三是家庭的孤单。上无伯叔, 下无兄弟, 既无亲戚, 又无僮仆, 真是孤得够奇特、够长久、够痛苦了。四是处境的凄惨。祖母刘氏“夙婴疾病, 常在床蓐, ”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祖母唯一依靠的弱苗———“臣”只得“侍汤药, 未曾废离”, 概括而又具体地写出了自己对祖母的孝谨备至。种种苦情, 怎不令人见怜!

第二、三段叙现时进退两狼狈的窘情。作者先言叙述皇恩之浩荡:“沐浴清化”的圣朝“察臣孝廉”、“举臣秀才”、“拜臣郎中”、“除臣洗马”、对“我”优礼有加。后言述祖母苦情:“臣欲奉诏奔驰, 则刘病日笃”, 且“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 人命危浅, 朝不虑夕”, 祖孙二人相濡以汗沫, “臣无祖母, 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 无以终余年”, 绝妙的二难推理把作者的感恩之深情, 凸立于纸面, 又怎能不让人一洒同情之泪。

最后一段陈以后“恳请终养”的私情。作者先用两个年龄的对比来表明自己报国日长而尽孝日短, 尤其是祖母九十六岁, 已然风烛残年, 自己岂能离去?言事之实;然后陈说自己的“辛苦”人皆知, 并无半点虚假, 述言之切;最后恳求武帝准许自己的请示以先尽孝义, 自己将“陨首”“结草”以报皇恩而后尽忠心, 表心之诚。感情之真挚、言辞之恳切, 而又合情合理, 恰如古人评价所说:“写尽慈孝, 使人读之欲涕”, 怎不令武帝为之动容, 并“嘉其诚意”而欣然准奏呢!

二.“孝”作理据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一直“养家”、“慎终”看作大事。子曰:“父母在, 不远游”。祸不单行的李密由祖母含辛茹苦的“躬亲抚养”才得以长大成人, 如此亲情岂能不报?如今祖母年老多病, 仅靠自己的服侍, 因而作者想奉诏入朝, 而祖母病情日益沉重;想苟顺私情, 向州县诉说苦衷, 又不被允许, 其进退两难的家境, 委实动人心魄。在此铺叙之后, 自然而然地在第三段树起了“孝”这面大旗, 其意义相当深远。

其一, 文段一开始便抓住晋武帝的施政纲领“圣朝以孝治天下”这一大理, 并举出实例, 为自己陈情作理论和事实依据。这就把自己的行为纳入了晋武帝所推崇的社会价值观念之中, 因而, 作者尽孝于祖母的要求是符合治国之本的, 是符合社会法度的, 是无可厚非的。

其二, “凡在故老, 犹蒙矜育, 况臣孤苦, 特为尤甚”, 此实例中, “凡”是指一般, “况”为特殊, “特”、“尤”两字强调处境非比寻常, 孝既及于一般, 对“我”这种特殊情况就更应受到“圣朝”的眷顾, 更何况尽“孝”后未必不能尽“忠”, “ (臣) 报刘氏之日短”, “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这样“以子之矛, 攻子之盾”, 可谓“冷静中藏有利刃, 事实中显露锋芒”。而能有两全其美之事, 且合理合情, 允之何妨?

其三, 作者借“孝”掩饰了自己“辞不就职”的观望之意。他强调“臣无祖母, 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 无以终余年”这一相依为命的关系, 与前两段的铺垫相呼应, 从而水到渠成地作出“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的答复, 理由充足, 且冠冕堂皇, 使晋武帝完全理解他的一片孝心, 而不至怀疑他有保全名节的想法。

苏东坡云:“读《陈情表》不下泪者, 其人心不孝。”以“孝”串连家庭生命的叙述感动了武帝, 真正是:一表陈情乞终养, 孝亲私情动君心。“情”和“孝”在文中起了无比伦比的作用:既改变了皇帝峻切的命令, 也扭转了作者尴尬的处境。可见, 本文陈情真切动人, 说理透彻有力, 千百年来, 它永远是人们写作的范本, 永远给人以审美的享受和生活的启迪。

摘要:本文认为围绕“情”与“孝”两个字, 才能引导学生全面理解《陈情表》这篇课文。

篇9:《陈情表》读书笔记

那时候,专业人才稀缺,他一毕业便分到麻阳县计委,尔后入党,其后几十年,仕途畅达,官运亨通,现在听说是某大局局长,二十年前,他便在一次回乡省母时与人说:“现在我不愁无人给我送钱送物,我只考虑自己能不能接。”他手可通天,人一隔壁县任职,手却伸到了他的祖籍之县,几个小弟均是在他的提携下,城里置地购房,乡里还享受低保。

二是我出外打工后华茂的同事陈风,也是十五岁失父,后考入师范中专,毕业后分入一中学教书,草娶了一个普通人家女儿为妻,并育有一女,如此,便基本注定了他的贫民一生,草根一族了,可是,鬼使神差,他却被一女中豪杰爱得死去活来,此女子便是易琼,她工作不让须眉,又是一相父教子之能手,尤其是精于理财,目光远大而敏锐。陈在易的辅弼之下,一路稳打稳扎,顺风顺水,搭乘房地产刮起的狂风,适时买卖,几个来回,竟赚得盆满钵满,现已在深圳站稳脚跟,立家置业,业已跻入有产阶级之行列。几次酒后,他放情自抒,“现在我就是不做,也可安享晚年了,我两口子现已制定了一个规划,每年起码出远门旅游一次,或国外,或国内,日子可以休休闲闲地过了。”相较于我这个与之职业同类,甚至当年起点比他略高的人而言,现已是天上人间了。

人过五十,不识《易经》皮毛者亦是一算命先生。我过五十后,愈益相信天命,相信因果报应。

我相信幼时受大难者,成年当亨达;小时享至福者,中景或晚景必凄凉;嗜杀成性者,必死于非命;贪财图货者,终两手空空;见色起淫者,妻女必报;位高权重,炙手可热、倚势凌人者,必临门衰祚薄,门庭长草之殃。行善者,必有平安之福;作恶者,必应天遗。我相信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我相信人生一世皆公平。君不见和绅、石崇前半生富可敌国,享尽奢华,却均死于非命,财货充公;明朝福王朱常洵几十年极尽人间之福,却成为农民军的福禄宴品。

吴三桂杀人无数,死后子孙灭绝,襁褓中婴儿也不免其祸;君不见洪秀全享尽人间之福,其子九岁便拥五绝色美女,而洪秀全天不予年,其子十六岁便遭凌迟。一人权势福禄太过,必用家族灾祸相抵,一人受尽人间惨苦,子嗣必承其未享之福。

才能卓绝者生前多灾多难,死后当留芳百世,如司马迁,岳飞;奸轨狡顽之徒生前逍遥猖狂,死后当遗臭万年,如秦桧,李林甫。

纵观历史,放眼现时,仰视环宇万物,俯察尘土众生,到头来,无不是一个公平。日被月替,月遭日没,水被土淹,土遇水冲。羊吃草,羊喂狼,狼死养草终养羊。

篇10:陈情表读书笔记400字

尽管作者从法从理从情写得娓娓动人,但他仍然清醒地、审慎地料到武帝不能满足于“区区不能废远”的说法,还会采取一些相应的高压手段。作者又清醒地、审慎地估计到尽管上文已经有种.种刘氏大限不远的表白,但武帝还会认为“徇私情”跟“报国恩”的抵触,作者仍旧不能提出“愿乞终养”的请求,本段开头就亮出具体的时限说:“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四十四岁,是中年人,风华正茂,报国多日;九十六岁,古来稀有,风烛瓦霜,瞬息可灭,很自然地得出“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的结论,这结论清楚地陈述“报国恩”跟“徇私情”只有为时极短的矛盾,稍稍从长远着眼就根本没有矛盾,也是合情合理地提出解决尽忠跟尽孝暂时发生矛盾的措施的有力依据。从武帝设想,可以把成全李密作为“以孝治天下”的一个范例,更可以达到李密出仕新朝的目的,冠冕堂皇,惠而不费,何乐而不为?!老练深沉的作者这才水到渠成地提出了“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请求。“乌鸟私情”,是比喻也是比拟,它是“愿乞终养”的根据,又回溯到这是动物本性所在,治天下的本性所在,完全符合“以孝治天下”的纲领;又是恳切、谦抑的天真流露,这种措词委婉得体,曲折有致,连铁石人也得回心转意,武帝当然不能拒绝。《尔雅·释诂》:“愿,欲也。”它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愿意”,应作“很希望”讲,表示愿欲之深。用了“愿”又用“乞”,同义的语词反复表示分外强烈。

精妙的是,作者明确提出请求以后,还害怕武帝不相信他所说的“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为了印证所说句句属实,了无欺诈,再作出了以下印证:“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所见”,“明知”,“共鉴”,异词同义,有力地显示了作者的辛苦如日之光,如火之煌。当然,印证的作用远不在于使武帝深信其事,更可以使武帝感到,即使不从作者的处境考虑,而从“以孝治天下”这个手段出发,成全了作者为时短暂的请求,可以收民心,可以服官吏,又可以动神灵,更可以慰作者,一举四得,何乐而不为?!奇妙的是,作者还觉得意犹未遂,言犹未尽,情犹未达,理犹未顺,再一次请求“矜悯愚诚,听臣微志”,以便刘氏意外地免除不幸,以便自己意外地获得成功。“愚诚”,“微志”,“侥幸”,“保卒”,一连串的词语,表示作者以最谦恭、最虔诚的口吻含泪哀求,催促武帝彻底动情。更妙的是,为了再一次使武帝放心,作者最后提出“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保证,这比“尽节于陛下之日长”又大大进了几步:活着不惜人头落地,死了也要结草衔环。尽管实质是为了作者对祖母的高谊隆情,但作者对武帝的极其忠爱、无比尊崇、十分殷勤的心情溢于言表,使武帝越发深信作者陈情的诚挚和急切。最后又以一个降臣的口吻概括地表达了格外恭谨的想法:是“犬马”,是“怖惧”,更是“不胜”,宛然适合一个新朝君主所希望听到的降臣的朴实、真切而能扣人心弦、令人怜悯的语言,怎不使武帝叹为观止、霁怒为怜、予以怀柔呢?!

篇11:陈情表读书心得

一、重点词语

1.臣以险衅

(险衅:艰难祸患,指命运不济)

2.慈父见背

(见背:背弃我,指死亡)

3.舅夺母志

(夺:改变)

4.门衰祚(zuò)薄

(祚:福分)

5.终鲜兄弟

(鲜:本指少,这里是没有)

6.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吊:安慰)

7.而刘夙婴疾病

(婴:缠绕)

8.未曾废离

(废:停止侍奉)

9.前太守逵察臣孝廉

(察:考察和推举)

10.寻蒙国恩

(寻:不久)

11.则刘病日笃

(笃:病重)

12.听臣微志

(听:准许)

13.至微至陋,过蒙拔擢

(拔擢:提升)

1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区区: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二、通假字

1.夙遭闵凶

(“闵”通“悯”,可忧患的事。)

2.零丁苦辛

(“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3.常在床蓐

(“蓐”通“褥”,草席子。)

4.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

(“有”通“又”,表示整数后有零数。)

三、古今异义

1.生孩六月(古义:六个月。今义:第六月。)

2.九岁不行(古义:不能走路。今义:不可以。)

3.至于成立(至于:古义:一直到。

今义:①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②介词,表示另提一事。成立:古义:成人自立。今义:创立。)

4.沐浴清化

(古义:蒙受今义:洗澡。)

5.后刺史荣举臣秀才(古义:优秀人才。

今义:科举考试中最低一级考中者,明清两代生员的别称。)

6.臣以供养无主

(古义:没有人来做。今义:没有主人。)

7.拜臣郎中

(古义:尚书省的属官。今义:中医医生。)

8.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古义:报答。今义:向上级报告。)

9.郡县逼迫

(古义:催促。今义:强迫。)

10.臣欲奉诏奔驰

(古义:奔走效劳。今义:(车、马)很快地跑。)

11.则告诉不许

(古义:申诉。今义:让别人知道。)

12.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古义: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今义:数量少。)

13.臣之辛苦

(古义:辛酸苦楚。今义:身心劳苦。)

四、词类活用

1.臣少多疾病

(疾病:名词作动词,生疾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外、内,名词作状语,在外,在家里。)

3.臣侍汤药

(汤药:名词作动词,吃汤药。)

4.猥以微贱

(微贱:形容词作名词,卑微低贱的身份。)

5.则病日笃

(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6.凡在故老

(故老:形容词作名词,年老而有功德的旧臣。)

7.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8.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

9.臣具以表闻;谨拜表以闻

(闻:动词使动用法,使……知道。)

五、一词多义

1.拜

拜臣郎中(动词,授予)

谨拜表以闻(动词,奉上)

2.至

至微至陋(副词,极其)

无以至今日(动词,到达)

3.以

臣以险衅(介词,因为)

臣以供养无主(介词,因为)

猥以微贱(介词,凭借)

臣具以表闻(介词,用)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介词,用)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与“无”连用,意为不能)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以是”的倒装,意为因为)

谨拜表以闻(连词,相当于“而”表示承接,译:来)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介词,把,拿)

斧斤以时入山林(介词,按照)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连词,表并列,并且)

4.薄

门衰祚薄(形容词,浅薄)

但以刘日薄西山(动词,迫近)

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形容词,少)

不宜妄自菲薄(动词,轻视)

5.见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副词,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可译为“我”)

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动词,看见)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动词,看见,看到)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动词,拜见,谒见)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动词,接见,会见)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介词,被)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词,被)

图穷匕首见

(动词,“见”,通“现”,出现。)

又不见者三十六年

(动词,见面)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名词,看见的东西)

6.当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动词,担任,充当)

臣生当陨首

(副词,应当)

木兰当户织

(动词,对着,面临)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动词,抵挡)

想当年,金戈铁马

(处在某个地域或时候)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动词,占着,把守)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倘”如果)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副词,应当)

6.矜

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动词,怜悯,同情)

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动词,自夸)

原陛下矜悯愚诚

(动词,怜悯,同情)

锄耰棘矜

(名词,矛柄)

7.除

除臣洗马

(动词,授予)

扶辇下除

(名词,台阶)

攘除奸凶

(动词,清除)

通路除道

(动词,修整)

8.区区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拳拳,形容恳切)

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小小)

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诚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愚拙凡庸)

则区区与诸君,论此于荒山寂寞之滨(自称谦词)

9.卒

保卒余年(终)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名词,士兵)

卒成帝业(副词,终于)

卒然边境有急(形容词,通“猝”,突然)

而卒葬之(动词,死)

六、文言句式

(一)固定句式

1.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无以,译:没有用来……的办法。)

2.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是以:“以是”的倒置,因此。)

(二)特殊句式

A.被动句

1.而刘夙婴疾病2.则告诉不许

B.介词结构后置

1.且臣少仕伪朝2.急于星火

C.判断句

1.今臣亡国贱俘

2.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D.省略句

且少仕(于)伪朝

七、成语

茕茕孑立:茕茕:孤单无依靠的样子。孑立:孤立。形容一个人孤苦伶仃。

形影相吊:吊:慰问。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形容孤独,无人同情或相伴。

日薄西山:薄:迫近。太阳接近西山。比喻事物接近衰亡或人进老年。

气息奄奄:呼吸极其微弱,生命垂危。也比喻事情已到没落状态。

人命危浅:危:危险。浅:时间短。谓寿命不长,即将死亡或覆灭。

朝不虑夕:早晨不能为晚上的事预作打算。形容处境窘迫,只能顾及眼前,难做长久之计。

皇天后土:谓天地神祇。

急如星火:星火:流星的火焰。形容十分急迫。

结草衔环(衔环结草):结草:将草结集,以绊人脚或马脚。比喻感恩报德,致死不忘。

陈情表知识点梳理:文言句式

1.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既……终……”,是连词“既”和连词“终”的搭配,表示不止一个方面,可译作“既……又……”,或“既……也”。

2. 有所希冀。 “有所……”,与“无所……”是相对的格式。意思是“有……的人(的东西、的事情)”。“所”字后面一定是动词。“所”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充当“有”的宾语。

3.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元臣,无以终余年。 无以,是动词“无”与介词“以”的结合,又写作“亡以”,表示“没有办法”,“没有什么用来”。

4. 是以区区不敢废远。 是以,连词性的介宾词组,即“以是”的倒装,表示结果或结论,用在分句或句子的开头(有时置于主语后),上承说明原因的分句或句子,可译为“因此”“所以”。

5.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非独,连词,表示除所说的意思之外,还有更进一层的意思,用在复句的上一分句里,可译为“不单”“不仅”“不只”之类。

被动句

1. 而刘夙婴疾病。 主语“刘”是行为的被动者;婴,被……缠着,被动词。

省略句、判断句

1. 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②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判断句,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非,不是。

2. 实为狼狈。 判断句,用动词“为”表示肯定判断;为,是。

3. 本图宦达。 判断句,用副词“本”表示判断;本,本来是。

4.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上官,上官不许。 省略宾语、主语。

5. ①前太守臣逵察臣为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为秀才。②拜臣为郎中。③除臣为洗马。 省略句,省略谓语。

6. ①具以表闻之。 ②拜表以闻之。 省略句,省略宾语,这两处都指“皇上”。

状语后置句

1.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于星火”作形容词“急”的状语,“于”相当于“比”。

2. 是以区区不敢废远。 是以,连词性的介宾词组,即“以是”的倒装,表示结果或结论,用在分句或句子的开头(有时置于主语后),上承说明原因的分句或句子,可译为“因此”“所以”。

陈情表知识点梳理:重点翻译句

1.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篇12:陈情表教案1

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生自学与课堂点拨,积累文言词语。

1.重要实词:

险衅 夺 鲜 祚 吊 婴 察 除 听

2.常见虚词:

以 见

3.通假字:闵 零丁 蓐

4.古今异义:不行 至于 成立 秀才 奔驰 告诉

区区 辛苦

5.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外 内 上报 日(日新月异)犬马

使动用法:臣具以表闻;谨拜表以闻 保卒余年

形容词作动词:猥以微贱

6.特殊句式 :被动句、判断句

(二)通过梳理全文及段落层次,体会文章结构的严密周全。

(三)通过听读、朗读,体会作者对祖母的拳拳之情,通过延伸思考,引发学生对生活中的孝的思考。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结构的严密周全。

情理交融的陈情技巧

感受亲情的感人力量。

教学难点:结合背景,透过文字,体会李密的复杂情感。

课时设计:三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

预习任务:自读,解决字音,对文章有整体的把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教师介绍了解文学常识,即文体、作者、创作背景等内容。

2.通过听、读,能有理解有感情地读课文。

3.通过推测、参照课下注释及教师点拨掌握基础知识。

一、整体把握

文体学习。

1.复习“辞”与“序”两种文体。

2.引入另外一种文体——“表”,作简要介绍。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用于臣下向君主陈情谢贺。陈,是陈述的意思。文心雕龙之“章表”篇:章以谢恩,奏以弹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我们曾经学习过一篇表文——《出师表》,古人言,“忠则出师,孝则陈情”。通过出师表,我们知道了诸葛孔明为了报先帝刘备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赤胆忠心,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千百年来写孝的至情至性第一文《陈情表》,感悟李密的拳拳赤子孝心。

历代学者对《陈情表》的评价:

《古文观止》评论说:“历叙情事, 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至性之言,自尔悱动人。”

苏轼:“读《陈情表》不落泪者,其人必不孝。”

宋代李格:“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斧凿痕。

写尽慈孝, 使人读之欲涕

今天我们来一起走入这篇表文,看它到底蕴含着怎么的感人力量。

知人论世

1.“陈情表”是哪个臣子向哪朝君主上的表呢?我们来了解一下上表人与览表人的情况。

作者介绍: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县“忠孝之邦”)人。幼年父死母嫁,由祖母养育成人。曾仕蜀汉,蜀亡后,对晋王朝四招四拒。

教师补充资料: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jiào。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

李密师出名门,年少时曾随名儒孟孝琚读经,尤其对《左传》颇有研究,后又师事西蜀大儒谯周,而且谯周的学生把他和子游、子夏并列。其次,李密颇有才干,在蜀汉做了三年尚书郎后,被怀帝刘禅推荐给大将军姜维任主簿,处理军机要务;后多次出使吴国,以其渊博的学识、雄辩的口才和人格魅力说动孙权,消除弥隔,再次结成联合抗魏的统一战线。蜀吴联盟有效遏制了曹操雄霸三国的野心,一度保持三国鼎立的局面。

晋武帝介绍:(可由学生说出)

司马昭灭蜀,不久中风而死,东吴盘踞江东。司马炎废魏称帝,即晋武帝。其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为笼络人心,所以对蜀汉旧臣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就职。拒绝朝廷征召,会有眷恋旧朝,自矜名节之嫌。

“建安七子”稍晚的“竹林七贤”例举阮籍、向秀等人例子。

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

嵇康文章颇负盛名。后因与山涛志趣不同,山涛将去官,举以自代,遂作书与涛绝交说明自己的本性不堪出仕(《与山巨源绝交书》),公开表明了自己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又因与钟会有隙,被谮于大将军司马昭,年四十遭杀害。

“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和向秀二人,交谊很厚.嵇康因不服晋王司马昭独揽朝政,被诬陷杀害.向秀在嵇康被惨杀后,在统治者的高压下勉强出任官职.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钟会是司马氏的心腹,曾多次探问阮籍对时事的看法,阮籍都用酣醉的办法获免。司马昭本人也曾数次同他谈话,试探他的政见,他总是以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来应付过去,使司马昭不得不说“阮嗣宗至慎"。司马昭还想与阮籍联姻,籍竟大醉60天,使事情无法进行。

读15分钟 4分/ 听 听录音,说说李密的表文大概说了什么内容。

生回答,师不置可否。

再听(师范读)

课文里究竟写了什么呢?我们看投影上的课文,边看边再听一遍朗读。注意课文里每个字的读音。

总结:说了祖母躬亲抚养自己长大历尽艰难,现在祖母年迈多病,不忍废离。圣朝恩宠,感激涕零,但祖母病重,难以奉诏赴任。请求先尽孝后尽忠。

3.默读 ——处理字词

1.把1-2段不理解的字词、不明白的句子写到练习本上。

2.把1-2段不理解的字词、不明白的句子写到练习本上。

3.先用邢老师讲到的理解文言文的方法,再打开书借助注释。还不理解的提出来。

4.标出重点词句,以问答的方式点拨巩固。

第一段:以 见 夺 躬 不行 零丁 成立 鲜 祚 外 内 僮 孑 吊 蓐

第二段:

字音:洗马

古今异义:秀才 郎中 星火 告诉 奔驰

常考虚词:以(臣以供养无主 猥以微贱 臣具以表闻)——链接《归去来兮辞》相关知识

既自以心为形役 介,使,让

舟遥遥以轻飏

连,修饰

农人告余以春及 介,把

引壶觞以自酌 连,表承接

词类活用:孝廉 上报 微贱 具以表闻

第三段: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以:凭借)

但以刘日薄西山(以:因为)

无以至今日(无以:没有„„的办法)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是以:因此 以:因为)

薄:迫近。(义薄云天)

区区:古义:拳拳,形容感情恳切。今义:小;少。形容微不足道。

注意“盘桓”与《归去来兮辞》中“盘桓”的不同。

第四段: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指示代词,这样。)

辛苦:古义,辛酸悲苦。

所见明知:表被动。

庶刘侥幸:副词,表示可能或期望。

保卒余年:使动,使保全。

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

以闻:使动,使之闻。

胜:读一声。解释?

封建国君掌有生杀大权,何况晋武帝生性残暴,阴险多疑,作为故国旧臣的李密屡次拒绝朝廷的征召,晋武帝已有不悦。表中言辞稍有不慎,就会被试为眷恋故国,别有他图,不仅达不到陈情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我们可以想象,李密执笔之时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一纸《陈情表》干系着李密的身家性命,李密双眉紧蹙,思考着如何得体而有力度地陈述自己的实情与真情,这篇表文送出去只许成功不许失败。那么他这篇表到底写得怎么样呢?我们默读一遍,在自己心里给他打个分,注意字词。

(五)齐读课文,抓内容,梳理陈情的思路。(理解创作意图,文章主旨)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体会陈情技巧,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获得信任。

体会情感:血浓于水诉亲情,急于星火表忠心。

二、精读课文,抓住作者陈情的技巧,体会字里行间的真情。

(一)研读第一段,了解李密的悲苦身世,感受祖孙情深。

指定读,提示语调低沉,读出凄楚悲凉之情,赢得晋武帝的同情。

该段的总纲是什么?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这句话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幼年时期的悲惨遭遇和祖母疾病缠身的困境,落笔酸楚,奠定了文章悲凉的基调。)

作者诉说了自己哪些悲惨的遭遇?——通过不幸更能突显祖孙二人相依为命,不可废离。

四大闵凶:

(1)父死母嫁。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2)幼弱孤苦。——为何强调自己年少体弱?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3)门衰祚薄,茕茕孑立。——为何强调门衰祚薄?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4)祖母刘氏,年迈多病。——为何强调祖母常年患病?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密的少多疾病,刘的夙婴疾病,以及无近亲相助,使得刘的躬亲抚养更显艰难,刘的养育之恩更显深厚,而刘此时能依靠的也只有密一人而已。

四个闵凶的安排是是时间顺序又符合逻辑。前两个“闵凶” , 突出了祖母刘的养育之恩,后两个“闵凶” , 则强调了祖母刘需要自己侍奉。前者即下文的“ 臣无祖母, 无以至今日”,后者即下文的“祖母无臣, 无以终余年”。

4.作者为何在开头一段中大肆渲染自己悲惨的身世?为何突出自己门衰祚薄、孤苦伶仃的情形?

在此段中,李密通过叙述自己悲惨的身世博得了晋武帝的些许同情,《触龙说赵太后》《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

同时暗示,臣必须尽孝以报刘养育之恩,刘只能由臣来侍奉,无人可以取代。两层意思因果关联。这一段作者虽然没有直接揭旨, 但把臣与祖母的相互依赖关系写全写足, 为下文揭旨作了坚实的铺垫和有力的蓄势。

5.依据结构图齐读一遍。

一味的诉苦稍稍触动了晋武帝的内容,但是,现在是提出请求的时候吗?这同情足以让晋武帝答应自己的请求吗?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李密不与新朝合作的托辞,李密将会怎样提出自己的要求呢?我们继续赏读第二自然段。

(二)研读第二段,了解作者是如何表现自己的两难处地的。

指定读,要求读出焦急不安、诚惶诚恐的心情,让晋武帝体恤自己两难处地。

简述作者在此表达了几层意思?试着概括。

前一层写朝廷屡次征召及感恩之情。(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后一层写郡县催逼,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矛盾冲突:尽忠不能, 尽孝不成。

虽是进退维谷,但是字里行间,李密倾向还是十分明确的,说说认识。如果没有外界的施压,李密会作何选择?(揣摩作者复杂情感)

4.作者为何在第二段一再申明自己沐浴皇恩,进退狼狈?

作者为了申明,自己是知恩感恩的,目的在于消除晋武帝的疑虑和恼怒。君不见,因为李密几次三番辞不赴命,辞不就职,朝廷已经有点不耐烦了,“诏书切峻,责臣逋慢”“州司临门,急于星火”。李密的潜台词很明白,我并不是不知感恩的狂妄之徒,您的每一点恩惠我都记在心里,但是我没有办法:“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进亦难,退亦难,实在无可奈何。李密言辞恳切,大胆暴露心迹,使人觉得他真的是在推心置腹。借此消除朝廷对自己不奉诏的恼怒和猜疑,求得理解。

参照结构图,齐读第二段。

摆出自己的两难处地,览表之人或许也能设身处地,并且双眉紧锁,转念一想,虽然百善孝为先,但是,以儒家思想而言,忠君应该是大于孝亲的,你李密是个儒学家,不能不知道这点吧?所以,这时候不适合提出要求。那么接下来又该怎么办呢?如何让晋武帝认为孝亲重于尽忠,或者孝亲就等同于尽忠呢?我们课下自己读一读第三段,看看李密是如何机敏地解决这个问题的。

第三课时

(三)研读第三段,体悟陈情艺术。

指定读,要求情真意切,使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及孝心。

提醒学生关注“且”“但”两个词语,概括该段表达的三层意思。

抓住“以孝治天下”的国纲,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尽孝实乃尽忠。

(2)针对晋武帝的猜忌,自陈心迹,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对新朝的器重感恩戴德。

(3)祖母病重,与祖母更相为命,不能废远。

诵读经典语句,体会拳拳亲情。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以将沉西山的落日写祖母苍老多病、奄奄一息的形象,读者脑中自然会显现日落西山的悲凉之景与两鬓苍苍、卧病在床急需孙儿供养的孤弱老人,不免心生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母孙二人的相依为命,上慈下孝,感人肺腑。

表文进行到第三段,接近尾声了,李密向晋武帝诉说了自己身世的悲苦,说了欲孝不能,欲忠不成的处境,向皇帝表明了自己不矜名节的心志,接下来是不是为尽孝不能尽忠了呢?如果他直接提出“愿乞终养”的请求,晋武帝会有别的想法吗?会答应他的请求吗?我们在课下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段,看看李密是怎么提出自己的请求的。

李密先是悲情诉说自己的身世,意在表明祖母对自己有躬亲养育之情;随后交代圣朝屡次征召的情形,自己处于两难境地;继而拿出晋国孝治天下的国策,并声明自己并非眷恋故国,只是不能废远。读到第三自然段,读者以为,或者晋武帝以为,李密要亮牌了,他必定是弃忠尽孝了。如果你是晋武帝,你会有什么想法?能不能同意李密的弃忠尽孝的请求呢?

若是所有官员都以尽孝为由不在朝尽忠,又有何忠可言呢?

李密很聪明,他给了晋武帝一个台阶,实现了自己的忠孝两全。我们来一起读读第四段。

(四)研读第四段。

齐读。要求情真意切,读出恳求晋武帝答应自己要求的心情。

文章的结尾至关重要,李密必须把握住这最后的机会,明确请求,势必要得到晋武帝的许可。他摆出了关键的三点,概括一下是哪三点?

先尽孝后尽忠,尽孝短尽忠长。——既维护“以孝治天下”的大义,又不违效命晋朝的诏令。

对天起誓,所述句句属实。——为尽孝而无别图。

听臣微志,生死以报。——举手之惠,一世相报。

“愿乞”、“矜悯”、“愚诚”等词语表达了李密对晋武帝无以言表的忠心;“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仅拜表以闻”,似犬似马,忠恳之情达到极致,怖惧之态溢于言表。

4.参照结构图,全班齐读第四段。

三、《华阳国志》有载: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

《陈情表》为何能够使阴险多疑的晋武帝收回诏命,且对李密大为赞赏?仅就文章而言,《陈情表》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内容与形式

内容:所表达的感情,句句发自肺腑,诚挚恳切,深沉哀婉,动人心弦,使人产生共鸣。

第一段:回顾脉络,祖母对李密有养育之情(板书“养育之情”),而且,李密少多疾病,刘夙婴疾病,老祖母抚育弱孙,更兼无亲友帮扶,刘抚养密的艰难可想而知,所以祖母对“我”的恩深似海。所以,“我”理当乌鸦反哺,使其终养。(板书:反哺之情)

作者为何在开头一段中大肆渲染自己悲惨的身世?为何突出自己孤苦伶仃,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情形?

博取同情,《触龙说赵太后》《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

作者在第三段中点出“圣朝以孝治天下”的目的何在?为什么自曝自己曾为蜀国故吏的污点?

作者为何在第四段絮絮叨叨地拿自己与祖母的年龄做对比?

形式

结构:是层层相因,步步深入,前呼后应

语言:在语言表达上,叙事语言极其精炼。多用四字短句,掺杂长句,读起来抑扬顿挫,情调悲凉,正适合表达急切哀婉的感情。例如:“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又多用对偶句、排比句,加强悲哀的气势,感人至深,如:“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六、迁移。

祖母与李密,一个是夙婴疾病的老人,一个是体弱多病的小儿,祖母在抚养李密的过程中历尽艰辛。密深感祖母养育之恩,侍奉汤药不曾废离,朝廷封官不愿废远。一句“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打动了历代多少人的心弦!

司马迁说:“父母者,人之本也。”我们不妨环顾一下自己身边的亲人,说说他们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艰辛,说说在生活中你又是如何回报他们的?

上一篇:盼望记叙文600字高一下一篇:班主任教育经验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