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与幸福观人生哲理

2024-04-11

财富与幸福观人生哲理(精选6篇)

篇1:财富与幸福观人生哲理

财富与幸福观人生哲理

一位富翁带着小儿子去乡下踏青,目的是让孩子见识一下穷人是怎样生活的。于是他们在最穷的人家住了一夜。返回途中,父亲想测验一下这次对孩子忆苦思甜教育的结果。于是说,到乡下踏青好不好?儿子很兴奋地说,好极了。父亲又试探着问,这回你知道穷人是怎么过日子了吧?儿子做了肯定的回答,父亲让儿子谈谈此行的感想。儿子不假思索的说,咱家有一条狗,穷人家有很多条;咱家仅有一个水池通向花坛中央,穷人家旁边却有一条清澈的小河;咱家的花园只有几盏灯,而他们却有满天的星星。儿子还列举了许多见闻,但得出的结论却是:他们家没有的,穷人家有;他们家有的,穷人家更多。

显然,这是一个孩童眼中的世界,一个孩童眼中的穷富观和幸福观。那么,究竟怎样的人才算富人,怎样的人才算穷人呢?这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经济学家大概主要是以对财富的占有量来衡量穷富的,对财富占有到相当数量的`是富人,对财富缺失到一定程度的便是穷人。当然,这是有道理的,人必须借助一定量的物质基础才可以生存下去,才可以生活得好一些。这位父亲和儿子讨论的其实不是对财富占有的多少,而是幸福观的问题。幸福的拥有离不开财富的支持,可财富并非幸福同义词。美国一位社会学家,对一的社区的居民进行了长达40年的追踪研究,在这40年里,居民的财富翻了两番,而感到幸福的人比例却下降了一半。正如那个孩子描述的,富人家的那条狗也许身价不菲,而乡下的人聚族而居,整日百犬追逐,自是一番热闹景象。富人家拥有独自享用美轮美奂的花坛水池,可在乡野的高山大河那里却显得那么局促小气,而人造的灯盏,无论多么富丽堂皇也比不上满天星月的灿烂辉煌。

说到底,幸福从来就没有什么恒定的标准,它与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心态和生命观有关,对于饥肠辘辘的人来说,一片干面包也许就是一顿美食,在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人那里,满汉全席也未必调得动他那麻木的胃口。需要人们去做的,便是在确定人生目标之前,先考察自己到达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主客观因素,追求自己力所能及的东西,拥有自己能拥有和该拥有的,保持一份平和心态是至关重要的。有哲人说,当人的目标超过了人的力量时,就产生了悲剧。那么我要跟着说,当人的目的与人的力量均等,或者目的小于力量时,便天高地阔,满目祥和。以这样一种心态去应对人生的种种问题,是可以自由发挥自身能量的,当力量最大化时,最大化的目标才有望实现,一辆辆幸福的马车才有可能如约朝我们驶来。

篇2:财富与幸福观人生哲理

一位妇人走到屋外,看见前院坐着三位长着又长又白胡须的老人。虽然她并不认识他们,但是依然十分友好地对他们说:“我想也许我们并不熟悉,但是我想你们应该很饿了,请进来吃点东西吧。”

“家里的男主人在吗?”老人们问。

“不在,”妇人说,“他出去。”

“那我们不能进去。”老人们回答说。

傍晚丈夫回到家里,妇人将事情的经过告诉了他。丈夫说:“告诉他们我在家里了,请他们进来吧!”于是,妇人将三位老人请进屋内。

“我们不可以一起进一个房屋内。”老人们说。

“为什么呢?”妇人感到迷惑不解。

其中一位老人指着他的.一位说:“他的名字是”然后又指另一位说:“他是,而我是爱。”接着又补充说:“你现在进去和你丈夫商量一下,要我们其中的那一位到你们的家里。”

妇人进去告诉了丈夫,丈夫非常兴奋地说:“那赶快去邀请进来!”

妇人却表示不同意:“亲爱的,为什么不邀请进来呢?”

他们的媳妇在屋内的另个角落聆听他们谈话,并提出自己的意见:“我想应该先邀请爱进来。” 思考了一下,丈夫对妇人说:“就照媳妇的意见吧!”于是,妇人又来到屋外,问道:“请问哪位是爱?”爱起身朝屋子走去。另外二者也跟着他一起进入屋内。

妇人惊讶地问和:“我只邀请爱,怎么连你们也一道来呢?”

篇3:陶渊明作品的人生哲理与现实意义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 有不少陶渊明的作品, 如《桃花源记》、《归田园居》、《饮酒》、《归去来兮辞》等, 这些作品是作者生活的缩影与思想的真实写照。陶渊明的人生历程是其人生哲理形成的基础。他出身破落仕宦家庭, 自幼发愤读书, 立志报国。他出身低微, 受人轻视, 为官多年, 看尽官场的腐败, 因“质性自然”, 不愿“以心为形役”、不肯“为五斗米折腰, 拳拳事乡里小人”而解绶去职, 过起了躬耕自足的田园生活。在学习陶渊明作品的教学设计上, 我采用以下步骤: (1) 识记、理解; (2) 赏析; (3) 领悟; (4) 反思。首先对当时晋宋易代的历史背景进行相关的介绍, 然后以艺术的手法引导学生参与教学, 再对诗歌由浅入深进行具体分析, 让学生充分理解其蕴含的积极意义, 最后是开展课堂讨论, 让学生探究什么才是正确的人生观, 如何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授课后学生领悟到陶氏的人生哲理:做人要有高尚的人格, 要以正确的人生态度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并执著地坚持自己的人生理想。

陶渊明不屑名利与贪欲, 崇尚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归园田居》中一句“误入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道出了作者对俗世名利的轻鄙, 而“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更加强烈表达了他对自由、快乐的向往。另一作品《归去来兮辞》则表明他与名利决裂,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归隐后, 他安贫乐道, 忘怀得失, “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 尽情地讴歌自己的田园生活, 由此可见他在黑暗的社会里仍然坚持着高洁的理想和志趣。他在《饮酒》中写道:“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表达了他心中向往的正是悠然自得的生活及恬静舒适的精神境界。当今社会, 人们苦苦追求金钱、名誉、地位, 往往却得不到幸福。精神与物质孰轻孰重?陶渊明的人生哲理已经给出了答案, 参透这一点, 能够帮助我们从世俗的所谓“成功”中解脱出来, 寻找到生活的真谛。

历史上, 文人一般鄙视劳作, 看不起农人, 不屑与他们为伍。但陶渊明却与众不同, 他处处关心、尊敬农人, 称赞他们淳朴、友善、辛勤的品质, 并且以农家为友, 关心农事, 感同身受, 真切体会他们的疾苦。他在《归园田居》中写道:“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描写了劳动之艰辛, 收获之不易。反观现在有的学生过着“五谷不分, 四体不勤”, “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的生活, 对父母长辈的付出熟视无睹, 认为理所当然, 毫无感恩之情。通过学习陶渊明的优良品质, 学生能反思自己, 学会尊重别人的劳动与付出, 逐步完善自己的人格。

二、以艺术和生活为载体, 领悟陶渊明的生活品位, 开发学生真善美的天性。

在导入新课时, 我查找背景资料, 选取陶渊明作品的精华, 制作了精美的课件, 让学生们先“品诗文”。陶渊明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精神境界在其作品中多有体现, 如《饮酒》中:“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以及《桃花源记》中:“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这些貌似简洁的词句把大自然的面貌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山水田园是如此优美, 社会风气是如此和谐。“林尽水源, 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此处的文字表述充满神秘感, 让学生紧紧跟谁着渔人前行探寻。又如:“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 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一个句子就把隐世的原因交代得清清楚楚, 语言简洁、凝练。“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读此句不禁令人感叹时光匆匆流逝, 世易时移。

接下来是让学生选出最喜爱的作品“诵诗文”, 大家结合自己的专业技能进行表演。学生对此很感兴趣, 现场气氛非常活跃。有的以古筝或笛子伴奏, 有的以古典舞伴舞, 有的用和唱等方式衬托朗诵者的表演, 很有创意, 艺术地再现了作品的意蕴, 互动很成功。艺术是相通的, 诗与歌、歌与舞、诗与音乐的结合, 激发了学生对艺术的热爱, 提高了学生对艺术的审美能力, 培养了学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艺术情感。

陶渊明热爱劳动, 珍惜粮食。他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中写道:“山中饶霜露, 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农民就是这样长年累月地劳动, 默默耕耘, 才能获得果腹之物。食物是来之不易的, 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获。我鼓励学生走出课堂, 多观察社会, 多参与劳动。为了检测实践效果, 我布置了两个作业: (1) 撰写劳动日记; (2) 举办劳动摄影展。同学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有同学在日记中写道:“从松土、播种、浇水、施肥、打虫到采摘, 我都参与了, 真正体会到劳动的辛苦与收获的乐趣。”劳动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身体, 而且增强了他们的意志, 提高了他们的修养和素质。摄影展真实地记录了他们的汗水和收获。有的同学还在照片中配上陶渊明的名句, 构图非常精美。学生从五谷不分到初步了解多种农作物的生长规律, 知道一些家禽的种类和饲养方法, 还对我国的二十四节气有了一些认识, 课外收获颇丰。

陶渊明坦诚待人, 珍惜友谊。他为人质朴、淳厚, 观念上没有等级之别、贫富之分。他在《杂诗》中写道:“人生无根蒂, 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 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 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 斗酒聚比邻。盛年不重来, 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 岁月不待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朋友的深挚的感情。《桃花源记》讲通, 村民知道渔人误入桃花源后, “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在陶渊明的理想社会里, 村民待人真诚、慷慨, 处处洋溢着平等、快乐。而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着竞争和压力的社会,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因为有了电话、网络看似近了, 其实距离是越来越远了, 同事朋友之间少了关怀亲密之情, 倒是多了几分戒备, 更有甚者, 尔虞我诈、钩心斗角, 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更别说是和陌生人。看看陶渊明, 他在他生活的那个等级制度、门阀制度严格的封建社会里尚且能做到“落地为兄弟, 何必骨肉亲”;再看看我们, 我们生活在一个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国家里, 我们是怎么做的?那么, 我们现代人的友谊可否也可以少些功利, 少些世俗?如此一来, 我们的人生岂不是更淳朴更快乐?

三、学习陶渊明树立远大的志向, 积极追求自己的艺术理想。

陶渊明一生多有挫折, 但他并不沉沦, 始终保持奋发精神, 努力争取实现人生价值。他在《饮酒》中写道:“青松在东园, 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 卓然见高枝。”他以青松自喻, 表现自己坚贞高洁的人格。我们在钦佩他这种不畏挫折、大胆追求理想的生活勇气之余, 要学会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 坚定不移地向自己的人生目标进发。

社会是纷繁复杂的, 如何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是每一个人都曾经思考的问题。我们且看陶渊明是如何看待的。《归田园居》有云:“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他有冲破羁绊的勇气, 放弃为官的种种好处, 重归田园生活。《移居》又云:“相思则披衣, 言笑无厌时。”在日常生活中, 他真率旷达, 从平凡中寻找天然的乐趣。“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我们遇事要学会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 以平和、超脱的心态去面对社会不公与现实的迷惘。艺术学校的学生平时的专业训练和比赛任务非常紧张, 比赛的失误常常出现, 竞争那么激烈, 学生难免会浮躁。“宁静致远”, 只有像陶渊明那样心境平稳沉着、专心致志, 才能厚积薄发、有所作为。

四、探讨陶渊明作品的有效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关系着教学的成效。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和艺术学校学生的特点, 我运用了下列几种教学方法。

1. 演示法

演示法是老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课件, 指导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方法。我校是一所综合性的职业艺术学校, 学生活泼好动, 兴趣广泛, 但古文基础相对较差, 理解能力欠缺。我在课程导入时用演示的方法, 把陶渊明的生平、所处历史背景、代表作简明、清晰地呈现出来, 使学生感兴趣, 边看边思考, 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克服对文言文和古诗的恐惧。

2. 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指的是老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参考书和课外读物而获得知识、发展其自学能力的方法。我根据学生能歌善舞、熟悉乐器、会表演的特点, 开展了“诵诗文”的读书活动, 要求大家选取最喜爱的陶渊明作品, 结合自己的专业并充分发挥艺术创意, 进行朗诵表演, 激发学生的职业潜能, 为将来的发展打下文化基础。

3. 参观法

参观法指的是老师组织学生到农村、自然界、工厂等地进行观察和研究, 从而获得课外的知识。它能使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扩大学生的视野, 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得到熏陶和教育。撰写劳动日记和举办劳动摄影展可使学生热爱劳动、关心农事。

五、结语

学习陶潜诗文, 可使学生进入更深层面的思考, 从人性的角度发掘陶渊明作品的人生哲理及其对现实生活的意义。学生喜爱他的作品, 就如畅游在美丽的山水田园间, 领略一份纯朴的农家风貌, 体会作者的艰辛与喜悦, 从而感恩自然, 体察民生, 懂得思考种种不平的现状。这样, 学生的眼光就会从书本中从课堂中转向社会转向历史, 丰富自己的知识, 充实自己的思想。正如现代教育学派代表人物美国的教育家杜威所主张的那样:批判传统的教育理论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主张, 强调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三个命题是杜威教育理论的总纲领。作为艺术学校的老师, 我们应结合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 探讨有效的教学途径, 因材施教,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升他们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1]李惊涛.作为文学表象的爱与生[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2.

[2]吴彤.自然与文化——中国的诗画与炼丹.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04) .

[3]张京援.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4]张宏.秦汉魏晋游仙游诗的渊源变化略.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9, (03) .

[5]海男.紫色笔记[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篇4:财富与幸福

金钱财物,可以称为财富,但财富并不完全等于金钱和财物。

问芸芸众生财富是什么?商人摆弄手中的手机说,财富是商机;农民望着一望无际田野说,财富是收成;学者推了推眼镜说,财富是知识;比尔·盖茨说,财富是观念+时间;而葛朗台却说,财富是吝啬??

随着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财富的概念不断拓展,除了金银财宝、房产汽车,青春美貌、知识阅历、人脉资源、品德品行、身心健康、亲情友情??都是财富。

经济学流派对财富概念就此分歧很大,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于:非物质产品是不是财富?货币是不是财富?虚拟资产是不是财富?等等。

由于不能正确地定义财富的本质,21世纪初广为流传这么一个笑话:

甲乙两个经济学家遇到一起,甲说:“如果允许我打你两个嘴巴子,我将付你100美元”。于是,甲打了乙两个嘴巴,并支付了100美元。之后,挨了打的经济学家乙有点懊丧,对甲说,如果允许我打你两嘴巴,我也支付你100美元。于是甲被打了两个嘴巴,100美金重新回到甲手中。最后,甲沮丧地说:“我们平白无故地每人挨了两个嘴巴!”而经济学家乙却高兴地说:“我们创造了200美元的GDP”。

我们自然可以对这个故事一笑了之,但仔细想想,当今财富创造总量的GDP统计中,到底包含了多少类似打嘴巴这样性质的“产值”呢?

财富有精神和物质之分,有有形和无形之别;财富可以创造,也可以毁灭。

财富具有可变性,可以从无到有,也可以从有到无。获取财富,必需要经过大脑思考和双手创造。飞来之财会让人意外,不义之财会让人焦虑。

幸福是什么?是资产雄厚生活奢华,还是地位显赫受人注目?如果都不是,那么幸福就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对于人生幸福来说,不在于外在财富的占有和社会地位的高低,而在于内心世界的充实。.

从这个角度上说,精神财富远比物质财富重要,一个精神世界十分充实的人从来都不会贫穷。在他们看来,财富是风,财富是云;风起才会云涌,风平才会浪静。

幸福与财富的程度并不成正比,平凡的财富也能卓显美丽。一杯水,能给沙漠中跋涉的人带来希望;一滴水,能和无数滴水汇聚成大海。平凡是告别炫富的成熟,是终止浅薄的深沉。

幸福的方式有很多,关键是你想要什么样的幸福。知足常乐不仅是一种好心态,而且还是一种极好的幸福方式。

庄子是幸福的,因为他懂得人贵适志;陶渊明是幸福的,因为他能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是幸福的,因为他能“天子呼来不上船”;范仲淹是幸福的,因为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苏东坡是幸福的,因为他能“凌万顷之茫然”、“与子之所共适”。这些人看似不够显达,或历经坎坷,或身罹恶疾;然而,他们却享有一般人难得的幸福。

幸福远不止拥有了金钱、地位、房产、汽车、股票、珠宝、收藏等物质财富那么简单,幸福还包括有奉献。比尔·盖茨是幸福的,因为他不仅创造了世界财富之最,而且还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慈善基金会,与夫人一同扶危救困,给予困难的人更多帮助。

篇5:哲理作文:人生财富

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奋斗,我终于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道曙光,那就是步入中学了。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学习,而且离我们的理想又近了一步。也许很多人都会问:学习知识对我们到底有什么用呢?其实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个人深入思考。

知识就是财富。为什么有的人整天坐在办公室吹着空调、玩着电脑,有的人却要冒着骄阳在田间干活呢?这就是由知识决定的。我们之所以要学习知识,是因为知识影响我们一生。

国家总理李克强,他出生于定远九梓乡,他小时候上不起学。他却努力地克服困难,创造学习条件。毕业后,他先从小的.职位做起,然后一步步走上高职位。正是他在工作中还不断的学习知识,所以才成为了国家的重要领导人。他虽然出生平凡,但还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如今这么大的成就。所以说,我们不管出生于哪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了足够的知识就可能改变我们的一生。英雄不问出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学习对我们来说很重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更为重要。良好的习惯也是人生中的重要财富。如果我们只注重学习,没有良好的习惯的话,在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里,也不一定会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我看过一则故事,刚好可以说明这个道理:一个大学毕业生,到一家公司去应聘。这个公司的总经理对他应聘的表现充满了好感。但他走的时候却做了一个不文明的动作,这个总经理是一个很细心的人,认为他不注意个人卫生。在卫生局工作的人,必须让他身上时刻保持清洁。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就会使我们原本成功的事情变成失败。不要看不起一个小的坏习惯,它将会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所以我们必须要改掉坏习惯。

篇6:幸福是什么人生哲理

人的一生都处于精神成人过程之中,特别是步入中年经历了“上有老下有小”的责任之后,人才真正进入了成长的成熟期,这时期我们都在不断地试图说服自己人生是什么?幸福是什么?

人的一生能体验到多少份量的幸福,关键在于你对人生所持的态度。你认为尽责任是一种幸福,你就有了责任幸福的体验;你认为知足是一种幸福,你就有了知足常乐的幸福体验;你认为平淡简朴是一种幸福,你就有了比别人多得多的幸福体验。

有的.幸福来源于别人给予你的,如别人对你的尊敬和信任;有的幸福是你给予自己的,如你对自己的肯定、认同和接纳;有的幸福来源于你给予别人的,如你给予别人的帮助和快乐。这里的“别人”可以是亲人、朋友、同事,也可以是陌生人。所以幸福本身就是一种体验,体验是一个过程,而过程是用时间界定的。

人一生的时光是有限的。人的一生到底能拥有多少幸福的体验?关键在于你能不能把生命的存在当成一种幸福,而后好好珍惜;在于你能不能把养家糊口当成一种幸福,而后坦然承担;在于你能不能把超越自我当成一种幸福,而后不言放弃;在于你能不能把物质上与人的差距当成一种幸福,而后清净心灵。幸福不是索取,不是攀比,不是逃避,更不是占据物质财富的多少,而是付出和给予,这样你才能感知到自己生命的存在是有用的、有价值的,这样你就会幸福。

上一篇:案例教学在干部培训教育中的应用下一篇:我的对手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