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第二学期数学计算题

2024-04-26

五年级第二学期数学计算题(精选14篇)

篇1:五年级第二学期数学计算题

五年级第一学期数学计算练习题

1.直接写出得数:

0.5×0.8=3×0.7=1.1+0.9=3.6×0.4=12.5×8= 50×0.04=1-0.45=2.5×0.4=80×0.3=0.25×7×4= 1.2÷0.2=2.5×4=0.25+4=1.87×0=3.5+0.5= 1.2÷0.4=0÷1.25=0.4÷8=52.5×0.8=0.04×25=12.5×0.8=2.列竖式计算:

3.14×5.75.06×0.750.72(保留一位小数)(3.71÷732÷42246.4(保留一位小数)(3.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1.25×13×0.86.5×9.90.38

4.8×0.27+0.52×2.70.05×3.2×4016.8

0.32×2.5×1.2578÷4÷2.5

÷10=15÷0.01= 3.7+0.63=12.5×4= ×0.18

保留两位小数)

÷13

保留两位小数)×102 ×2.7-2.7×6.85.62×101-5.62

篇2:五年级第二学期数学计算题

一、直接写出得数。(每小题0.5分,共8分)

0.7+1.28=10.7-6.5=78÷13=1.68-0.6=1-0.04=24×5=125×8=2.6×100=125÷25=0.28+0.14=56÷7×6=0.41+0.9=0×2.5=18-18÷6=

二、用小数计算下面各题。(16分)

3吨30千克+360千克5千米-3千米740米8千克-4千克6克4角+12元5角

三、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16分)

(1)40-27.5(2)21.6+3.58(3)19.64-12(4)1.4+14.08

验算: 验算: 验算:验算:

四、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每小题5分,共60分)

(1)74+2.8+5.2+26(2)(49+32)×(84÷6)(3)5.3+2.9+4.7

(4)52.48-1.24-8.76(5)(136-87)×15÷3(6)542×6+158×6

(7)98×101(8)168+32÷8(9)(365+85)÷(40-15)(10)15-15÷5

篇3:五年级第二学期数学计算题

参数方程和极坐标系是高中三年级理科拓展内容,是学生在高中二年级第二学期学习了“曲线与方程”后,对坐标法这一数学思想的再次领悟。

曲线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在研究其规律和性质时,坐标系及方程表示方法是可以视实际需要而加以选择的。参数方程是在直角坐标系下曲线方程的另一种表达形式,是以参变量为中间变量来表示曲线上点的坐标的方程。学习参数方程有助于学生体会解决问题中数学方法的灵活多变。用距离与方向确定点的位置是生活中的方法,极坐标系就是这种方法的“数学化”。

在学习了参数方程后,学生已经认识到描述曲线的形式并不唯一,这也为继续认识在直角坐标系中用实数对来确定点的位置不是唯一方法提供了帮助。在现实生活或科学技术中,还可以用其他的有序数对来确定点的位置,极坐标系就是其中一种。极坐标系的基本思想是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点的位置。极坐标系的创立方便了某些曲线方程的建立,一些新的曲线也相继问世,如双纽线、卵形线、对数螺线、悬链线等。

新的坐标系不仅充满了新的希望,而且它为相当一部分的几何问题提供了既新且美的解题方法,用参数方程或极坐标系来表示某些曲线会显得十分简洁,一些参数方程与普通方程、极坐标方程与直角坐标方程可以相互转化。所以,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使学生树立事物发展变化、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

[问题的提出]

数学概念的形成经历了发生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设计中,我以生活中一个极其常见的事例引入,发挥学生概括抽象归纳的能力,发现事例的本质特点:方向和距离确定一个点的位置,为极坐标系的建立抽象出基本几何量:距离、角度。这与在直角坐标系下确定点的位置不同,引发建立新的坐标系。

在形成了极坐标系的概念之后,我引导学生从概念出发,分析极径和极角的取值范围,解决了极点的极坐标,概括出建立极坐标系的要素,并对背景中的事例建立极坐标系,求出点的极坐标,加强了对概念的理解,特别是极坐标系的基本思想——用方向和距离确定平面上点的位置。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认识极坐标系,会求给定点的极坐标,会由给定的极坐标确定点的位置;2.经历极坐标系的建立过程,逐步深化对坐标法的再认识,发展探究能力;3.感悟极坐标概念的形成发展过程,欣赏数学的简洁美。

教学重点:理解极坐标系。

教学难点:平面内给定点的极坐标的表示。

环节一:设置问题背景

1.设计背景,提出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这样回答问路人:“从这向东北方向走600米就到那儿了。”

问题:分析这句话,告诉了问路人哪些信息?

回答:“从这向东北方向走600米就到那儿了。”

出发点方向距离终点

在上面的分析中,涉及方向和距离两个量。

2.逆向追问,触及核心

问题:在平面中,确定起点后,由方向和距离是否可以确定一个点的位置?为什么?

回答:可以的。方向确定了行走的路线,距离确定了从出发点行走到终点的路程。(先按方向画出一条射线,然后在射线上取点使它到起点的距离为所给的数据。)

环节二:极坐标系

角度、长度是几何中的两个基本量。一个起点和单位长度就可以度量长度,一条始边和旋转角的正方向就可以度量角度。我们将距离的起点与角的始边的端点重合。

1.揭示本质,形成概念

在平面上取定一点0,以0为端点引定射线0x,再选定一个单位长度和旋转角的正方向(一般规定逆时针方向为正方向)。这时对于平面上异于点0的任意一点M,设ρ=|0M|,θ表示以射线0x为始边、射线0M为终边的角,则点M的位置可以用有序数对(ρ,θ)表示。这样建立的坐标系叫做极坐标系。

评说:在直角坐标系中,用有序实数对(x,y)表示点的位置。极坐标系是不同于直角坐标系的另外一种坐标系。在极坐标系中,定点0叫做极点,定射线0x叫做极轴,ρ叫做点M的极径,θ叫做点M的极角,(ρ,θ)叫做点M的极坐标。

建立极坐标系的要素是:(1)极点,(2)极轴,(3)长度单位,(4)角度单位和它的正方向。

问题:ρ和θ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回答:点M异于点0,则ρ>0;旋转形成了角,旋转方向规定了角的正负,并且终边确定时,所形成的角不唯一,有2kπ+θ,k∈Z;一般用弧度制表示角。ρ>0,θ∈R。

极点:ρ=0,规定极角θ的大小任意(类似于零向量,模为0,方向任意),从而ρ≥0,θ∈R。

用方向和距离确定平面上点的位置,就是极坐标系的基本思想。

问题:前面生活问路中,以出发点为极点,以向东方向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那么目的地的一个极坐标是什么?

回答:终点的一个极坐标为。

2.基础例题,初识概念

例1:如图,在极坐标系中,求A、B、C各点的极坐标。

问题:如何求一个给定点的极坐标(求解步骤)?

回答:一般先按点与极点的距离求出极径,然后按照极径所在射线的位置求出极角。

问题:是否还有点的极坐标的其他表示?

回答:极角不唯一。

小结:极坐标(ρ,θ)的更一般形式为(ρ,2kπ+θ)(k∈Z)。

3.逆向思考,促进理解

问题:在建立了极坐标系的平面内,若给定了ρ和θ,如何确定一个点P,使(ρ,θ)是点P的极坐标?比如,ρ=3,。

解:以极点为圆心,以3为半径作圆,再由极点0出发作一条射线,与极轴成角,那么该射线与圆的交点就是所求的点P。

备案:先由极点0出发作一条射线,与极轴成角,再在射线上取一个点P,使|0P|=3,那么点P就是所求点,即点P是以为极坐标的点。

[对于给定的(ρ,θ),有唯一的点P与之对应。]

小结:根据极角确定点移动的方向,根据极径确定点移动的距离。

4.递进思考,和谐统一

小结:在极坐标系中,任一实数对(ρ,θ)(ρ≥0)都有平面上唯一的点P与它对应;坐标平面内的任意一点P与实数对(ρ,2kπ+θ)(k∈Z,ρ≥0)之间建立了一对多的对应关系,极角不唯一。

在学习三角比时知道,2kπ+θ中的θ一般取在[0,2π)中。此时,极角是唯一的。

在极坐标系中,除了极点外平面上的所有点所成的集合和实数对集合{(ρ,θ)|ρ>0,0≤θ<2π}具有一一对应关系。

5.注解释疑,广义发展

在问路问题中,点M (600,),如果让他反方向走600米到点P,点P的极坐标可以是P。它们在一条直线上,关于极点对称,是否能让点P的方向也为呢?那么就要改变极径的数值了。用负号来处理相反的量、相反的方向,是数学中一贯使用的。(在数轴上,向东走10米,如果表示为+10,那么向西走10米就表示为-10。)

点P的极坐标可以表示为M。

例如:点A,也可以写为A;

点B,也可以写为B。

先按极角找到极径所在的射线,再按极径的正负和数值在这条射线或其反向延长线上描点。可见,ρ<0比ρ>0多了一个操作,将射线“反向延长”。因此,ρ<0实质是“管方向”的。这与数学中通常的习惯一致,用“负”表示“反向”。ρ的正负规定了点移动的方向。

小结:当ρ<0时,规定(ρ,θ)对应的点为(-ρ,θ+π),即规定它的对应点P的位置在θ角终边的反向延长线上,且|OP|=ρ。更一般地表示为

当所建立的极坐标系对ρ、θ皆无限制时,也称为广义极坐标系。在不作特殊说明的情况下,一般认为ρ≥0。

环节三:例题选讲

例2:在极坐标系中,点P,按照下面的要求和规定,写出所求点的极坐标。

(1)点P关于极点的对称点Q,规定ρ>0,0≤θ≤2π;

(2)点P关于极轴的对称点S,规定ρ<0,θ∈R;

(3)过极点作垂直于极轴的直线1,点P关于直线1的对称点为T,规定ρ∈R,θ∈R。

分析:这里涉及对称作图,那么我们首先在极坐标系中作出点P,然后再作出相应的对称点,以确定它们的极坐标。

小结:直线1称为极垂线。重视极点、极轴的概念,会由给出的极坐标确定点的位置,也能表示给定点的极坐标。

环节四:课堂练习

1.按照下面的要求和规定,写出图中点的极坐标。

(1)点A,ρ>0,θ∈R;

(2)点B,ρ<0,0≤θ<2n;

(3)点C,ρ>0,-π<θ≤π。

2.在极坐标系中,画出点A、C、D,并说明A和B、C、D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环节五:小结

1.了解引入极坐标系的合理性,建立极坐标系的科学性;2.理解极径、极角的意义,表示平面内给定点的极坐标;3.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点的位置是极坐标的基本思想;4.经历了极坐标系的建立过程,体会极坐标系的价值。

比较直角坐标系和极坐标系的异同,如下表。

思考题:研究平面内点M的极坐标(ρ,θ)和直角坐标(x,y)的关系。

[专家点评]

田老师的“极坐标”一课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极坐标系的概念,在学生的理解及数学化的表达上下工夫,让学生理解引入极坐标系的意义和作用,并在与直角坐标的对比中,帮助学生掌握了极坐标系的定义。

田老师善于及时帮助学生理解和总结归纳,在问题的设计上动了很多脑筋,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问题和练习,通过教学中的回答,运用正例、反例来发现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处理,力求通过学生的活动来让学生完整地获取、掌握概念。

篇4:七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中检测题

1. 已知-2xny4 + 5x2y - 1是六次三项式,则n = [ ].

2. 若(a - 2b)2 = (a + 2b)2 + k,则k = [ ].

3. 一个角的补角和它的余角的比为5∶2,则这个角的度数是[ ].

4. 有两个1圆的硬币,随机抛在水泥地上,两个硬币正面都朝上的概率记作P(正,正),一个正面朝上一个正面朝下的概率记作P(正,反), 则P(正,正) [ ]P(正,反)(填“>” 、“=”或 “<”).

5. 当x = -2时,代数式ax5 - bx3 + cx + 8的值是2 006,则当x = 2时,代数式ax5 - bx3 + cx + 4 004的值是[ ].

6. 如图1,已知∠3 + ∠4 = 180°,则NM与BC的位置关系是[ ],请写出你认为正确的一个结论[ ].

7. 观察下列等式:22 - 12 = 3,32 - 22 = 5,42 - 32 = 7,…则第n个等式为[ ].

二、选择题(每小3分,共24分)

8. 在代数式a,-,a2 - b2,,中,整式的个数是().

A. 2B. 3C. 4D. 5

9.小马虎在做下面4道题时只做对了1道,他做对的是().

A. (-1)0 = 0B.(-a3)2 = a5

C. 4m2 - 3m2=1D. -

x32 ÷ -

x5 = - x

10. 你到过天安门吗?天安门广场雄伟壮观,它的面积有44万m2.算出它的百万分之一的大小接近于().

A.篮球场地的面积

B.教室的面积

C.一张报纸的面积

D.一本教科书的面积

11. 如图 2,方砖除颜色外完全相同,小老鼠在方砖上自由走动,最终停留在白色方砖上的概率是().

A. 4B. C. D.

12. “已知两个多项式A和B,其中A = 4x2 - 5x + 1,求A + B”.小亮在计算时错误地将“A + B”看成了“A - B”,所得的答案是-2x2 + 9x - 4,你帮助小亮计算出“A + B”的正确答案是().

A. 2x2 + 4x - 3B. 6x2 - 14x + 5

C. 10x2 - 19x + 6D. 8x2 - 23x + 9

1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近似数1.60的精确程度与近似数一样

B.近似数1.60与近似数的有效数字一样

C.近似数7.80精确到百分位,有3个有效数字

D.近似数6 000万与近似数千万的精确程度一样

14. 已知4x2 + 2mxy + 9y2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m的值是().

A. 6B. ±6C. 12D. ±12

15. 图3的是一探照灯灯碗的纵剖面,从位于O点的灯泡发出两束光线OB、OC经灯碗反射以后平行射出.如果∠ABO = α,∠DCO = β,则∠BOC 的度数为().

A. 180° - α - βB. α + β

C. (α + β)D. 90°+(α - β)

三、解答题(共55分)

16. 计算:(每小题5分,共10分)

(1)(3x + 2)(x - 3) - x(4x - 5) + (x - 1)2;

(2)(x - y)(x2 - y2)(y + x).

17. (8分)已知a + b = -5,ab = 6,求a2 + ab + b2的值.

18. 作图题:(9分)

已知:∠α、∠β,且∠α > ∠β,如图4;

求作:∠AOB,使∠AOB = ∠α-∠β;

说明:只允许尺规作图,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

19. (10分)如图5,一块直径为a + b的圆形钢板,从中挖去直径分别为a 与 b的两个圆,求剩下的钢板的面积.

20.(10分)表1是2001年6月13日全国部分城市空气质量报告.

(1)根据表中的数据,制作统计图表示这6个城市空气质量情况,你的统计图能画得形象些吗?

(2)如果要利用面积分别表示这6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情况,6个城市所占的面积之比大约是多少?(可利用计算器计算)

(3)根据你所知道的知识,你发现这6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情况与它们的地理位置有联系吗?

21. (8分)看图填空.

(1) 如果∠2=∠3,那么[ ]∥[ ],理由是[ ].

(2) 如果 ∠3=∠4.,那么[ ]∥[ ],理由是[ ].

(3) 如果∠1与∠4满足条件[ ]时,m∥n,理由是[ ].

(4)如果∠1+∠2=180°时,[ ]∥[ ],理由是[ ].

篇5:五年级数学计算题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①3.54+1.78 ②3.54-1.78

③5.23+12.37 ④12.37-5.23

⑤13.29-6.89 ⑥7.56+2.5

⑦23.62+18.7 ⑧8.25-4.17

⑨46.2-2.48 ⑩1.16+0.34

?4.78+3.56 ?13.25-9.48

?8.9+5.64 ?2.46+0.695

?8.6-6.48 ?15.07-9.7

?12-6.39 ?5.1-0.96

?9.2-3.45 ?7.6+3.28

215.6+7.84 228.03-6.95

237.96+2.7 248.1-3.27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计算题(2)

脱式计算下面各题。

①23.5+12.8+33.9

②2.56+2.39+4.57

③6.32+2.08+3.05

④99.9-45-23.1

⑤85.2-1.34-25.8

⑥63.9-32.8-1.57

⑦23.6+15.9-30.8

⑧4.53-2.39+3.27

⑨9.82-3.65+24.6

⑩38.8+(56.4-26.7)

?9.86-(2.38+3.56)

?50.8-(13.9+26.7)

?3.46+(8.13-5.89)

?(9.64-8.78)+2.39

?100-(45.6+32.1)

?36.7+(65.8-48.6)

?30.6+(89.7-78.9)

?60.9-(78.5-62.8)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计算题(3)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①6.9+4.8+3.1

②0.456+6.22+3.78

③15.89+(6.75-5.89)

④4.02+5.4+0.98

⑤5.17-1.8-3.2

⑥13.75-(3.75+6.48)

⑦3.68+7.56-2.68

⑧7.85+2.34-0.85+4.66

⑨35.6-1.8-15.6-7.2

⑩3.82+2.9+0.18+9.1

?9.6+4.8-3.6

?7.14-0.53-2.47

?5.27+2.86-0.66+1.63

?13.35-4.68+2.65

?73.8-1.64-13.8-5.36

?66.86-8.66-1.34

?36.8-3.9-6.1 ?32+4.9-0.9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计算题(4)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①2.3×11.2= ②6.9×0.13=

③2.3×6.2= ④0.58×0.39=

⑤6.7×3.3= ⑥0.66×0.24=

⑦3.7×4.6= ⑧0.29×57=

⑨6.5×0.84= ⑩56×1.33=

?3.02×2.5= ?2.6×1.8=

?0.48×37= ?3.5×16=

?12.5×84= ⑥1.8×2.3=

?40.8×6.7= ?3.5×16=

?12.5×3.6= ?1.8×2.3=

210.37×0.54= 221.06×25=

237.5×8.6= 249.6×0.39=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计算题(5)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①27×0.43= ②1.7×45=

③1.2×1.04= ④0.37×34=

⑤86×1.2= ⑥2.4×0.15=

⑦21×2.4= ⑧4.32×58=

⑨0.89×25= ⑩2.58×89

?5.8×0.96= ?3.6×0.74=

?2.6×3.7= ?1.56×0.18=

?1.03×5.03= ?0.208×82=

?1.11×1.9= ?0.36×1.3=

?2.5×6.5= ?0.3×2.6=

210.98×45= 223.2×2.5=

篇6:五年级数学计算题

0.15×7= 3.2×6+3.2×4= 2.5×4×0.36=

0.2+0.8×0.5= 6.03×1000= 10×0.6= 6.45×0.01= 0.1×0.1= 0.24×0.5= 5.4+3.6= 1.25-0.25= 10.2×4.5= 2.5×6= 9×0.25= 0.125×4=

0.5×8= 3.6×0.4= 39.68×0= 47.6×1=

4÷0.5= 12÷0.06= 12÷1.2= 3÷30=

4÷5= 1.6÷0.5= 0.2÷0.05= 2.5×2.3×4=

1.5÷1.5+1.5= 3.6-1.2÷2.4= 4.7×6+4×4.7=

1.25×8×0.5= 16×0.01= 1.78÷0.3= 0.27÷0.003= 0.01÷0.1= 1.8×20= x-0.4x= 5d-2d=

3.6÷0.4= 0.6×0.8= 2.4×3= 0.12×0.7=

0.5×4÷0.5×4= 38.5×0×0.38= 0.6×0.8= 3×0.9=

2.5×0.4= 3.6×0.4= 12.5×8= 50×0.04= 80×0.3= 1.1×9

二、用竖式计算

8.08-2.68= 5.546+29.38= 17.04×0.26= 8.35×3.5=

三、竖式计算(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0.43×0.29≈ 52.6×0.23≈ 4.58×0.37≈

四、竖式计算(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4.3×8.14≈ 27.6×0.45≈ 20÷12≈

2.9×1.8≈ 5.08×0.45≈ 3.25×9.04≈

五、竖式计算(得数保留三位小数)

2.5÷0.7= 2.5÷0.7= 3.25×9.04=

六、竖式计算(用循环小数表示商)

36.8÷16≈ 10.1÷3.3≈ 3.7÷11≈

七、脱式计算

(2.65+2.77)÷(1.98-0.98) 0.78×91.6+6.3×91.6

0.45×12×0.2 6.2×2.1-2.1

2.8-2.8×0.15 6×0.25×1.8=

八、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头各题

5.12+2.54+4.88= 12.5×17.8×0.8= 9.9×2.5=

9.4×5.8+10.6×5.8= 0.125×0.32×0.25= 9.6+9.6×99=

2.8×7.6+1.4×2.8 +2.8= 6.3×10.1= 0.25×3.2×12.5= 12.5×9.7?12.5×8.7= 3.7×91.6+6.3×91.6=

九、解方程

4(x+0.3)=4.8 1.2x-0.8x=9.6 20+x=36

7x-55=59 0.7x=4.2 x+3.2=4.6

X-1.8=4 1.6x=6.4 3x+6=18

2x-7.5=8.5 16+8x=40 4x-3=85

2x+2.8×2=10.4 x+2.4x=5.1 (x-2.6)÷7=0.3

3.6x-x=3.25 42x+25x=134 (x+5)×13=169

十、列式计算

(1)一个数的25倍是37.75,这个数是多少?

(2)比47.88与3.8的商大42.5的数是多少?

(3)1.25乘4.2减5,差是多少?

(4)一个数的25倍是37.5,这个数是多少?

篇7:五年级数学第二学期

教学工作计划

沐陂小学五年级组

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期教五年级,共有学生74人,男生40人,女生34人。该班学生大部分学生平时在数学学习上态度较好,上课能认真听讲,平时能自觉按时完成作业,但是由于数学基础较差,加上某些同学的学习方法有待改进,和班上的学习风气不太浓,所以数学成绩进步不是很明显,该班也有一部分同学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平时学习比较懒惰,加上学习兴趣不够浓厚,所以数学成绩比较差,针对的数学教学现状,本期的工作重点是在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继续让学生保持学生习的浓厚兴趣,采取以优带差促中等赶优等的办法,同时不忽视优生的培养,争取使的数学成绩在原来的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

二、学习目的和要求

1.结合本册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熟练程度。

2.使学生掌握约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等概念,以及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会分解质因数;会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3.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假分数、带分数、整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4.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加、减法。

5.使学生认识常用体积和容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数、立方厘米、升、毫升),能够进行简单的名数改定。

6.使学生知道体积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计

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7.使学生学会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会看和制作简单的统

计表,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

主义、爱科学的教育,学会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8.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

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措施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

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

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

效益。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

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

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三)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四)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本学段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与第一学段的学生相比都

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

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

用价值。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

可以通过下面案例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

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辅优补困

通过以优带困、以优帮困的活动,使优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让学困生去赶队,从而达到全面发展。

四、课时安排

(一)简单的统计

(一)8课时

1.数据的收集和整理5课时左右

2.求平均数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

实践活动: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

(二)长方体和正方体15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8

整理和复习2

(三)约数和倍数17

1.约数和倍数的意义2

2.能被2、3、5整除的数3

3.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3

4.最大公约数5

5.最小公倍数2

整理和复习2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20

1.分数的意义6

2.真分数和假分数4

3.分数的基本性质2

4.约分和通分6

整理和复习2

实践活动:数字与编码1课时 机动1课时 课时左右 课时左右 课时左右 课时左右 课时左右 课时左右 课时 课时左右 课时左右 课时左右 课时左右 课时左右 课时左右 课时左右 课时左右 课时左右 课时左右 课时左右 课时

(五)分数的加法和减法10课时左右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2课时左右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3课时左右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3课时左右 整理复习2课时左右

篇8:五年级第二学期数学计算题

孙琪斌,上海市中学数学特级教师、上海市初中数学学科德育实训基地主持人。在教学定位上,他呼吁“努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立意,努力挖掘数学独有的学科育人价值”;在教学方式上,他提倡“学教一体,教学同步”。呈现其教学主张的专著《在学中教异步达标》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2012年被评定为上海市“十二五”教师培训市级共享课程。

[前端分析]

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值得担忧的问题很多,其中,最令人担忧的是教育境界相对偏低的数学概念教学。具体体现:①不善于挖掘数学概念本身固有的育人价值,忽视概念教学过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感悟;②课程意识较弱,不能较好地识别概念的学段特征,立足概念整体设计教学的能力偏弱;③通过对话促进数学理解的数学语言交流表达能力有待提高。本文拟借助《圆的概念》的教学设计谈几点关于提高数学概念的教学境界的思考。

1.教材分析

小学阶段的圆,以直观认识、定性感知为主;初中阶段的圆,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定义方式;高中阶段的圆,以圆的轨迹定义描述为主,侧重于应用圆的轨迹定义描述建立圆的方程。因此,初中阶段的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在理解概念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圆的本质特征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2.学情分析

按照正常的理解,初中学生理解“圆是平面上到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的点所成的图形,这个定点是圆心,联结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是圆的半径,这个定长是圆的半径长”应该没有什么困难,事实并非如此。

当带着“圆心O在不在圆O上”“半径是r的半圆有没有周长”“弦、半径、直径的区别与联系”“弧、半圆、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圆与多边形的区别与联系”等问题与学生交流时,意料之外的发言时常会不约而至。

(1)“圆心O在不在圆O上”的课前调研情况统计,见下表。

(2)“先画一个圆,然后再画出这个圆的二分之一”的教学情况。

2012年在郑州上课,九年级某班学生曾分别用图1、图2、图3解释他们在课前所理解的圆的二分之一。2014年在苏州上课,一位学生用图4中的阴影部分表达他所理解的圆的二分之一。

(3)预料之外的课堂生成。

2010年在昆明上课,一位学生关于圆的二分之一的认识是正确的,但在教学小结的环节仍然认为“半径是弦”。2014年在台州上课,出现了“圆心到圆边上任何一点的距离都相等”的发言。观看小学名师执教的“圆的认识”教学视频,发现学生用“圆边”“圆周”解释圆的情况很普遍。

[数据挖掘与问题提出]

“圆心O在不在圆O上”的课前调研情况统计数据告诉我们大部分学生认识的圆是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而并非“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的点的集合”。

将圆的二分之一表示成图1、图3、图4的形状,说明学生对于圆的认识还是停留在生活中的圆形物体的范畴。

在教学小结的时候,学生仍然坚持认为半径是弦,这说明他依然认为圆心在圆上。

用“圆边”解释圆,说明学生不知道圆与多边形的本质区别。

为了解决学生在理解概念过程中出现的诸多认知偏差,我们进行了提高概念教学立意的尝试。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①理解圆的概念(当堂达标率不低于80%,单元达标率不低于95%),理解“圆、弧、半圆”“弦、半径、直径”等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当堂达标率不低于90%);②在讨论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过程中,探究“已知点A不在⊙O上,试在⊙O上找到一个点P,使AP最短”的问题;③了解我国古代与圆有关的研究成果,体会蕴涵其中的民族自豪感,感受与圆的概念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与生活文化。

教学重点:圆与多边形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已知点A不在⊙O上,试在⊙O上找到一个点P,使AP最短”的说理探究。

(二)教学活动预设

1.学情调研

(1)下列图形中,哪些是圆?(古代车轮、呼啦圈、足球、鸡蛋、红绿灯、月饼、月全食、奥运五环、时钟等,图片略)请将不是圆的图形剪切至几何画板课件中的“非圆区”,到小结时,我们再来判断此刻的直觉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图片中的古代车轮、外圆内方的古代钱币侧面呈现了我国古代关于圆的研究成就,红绿灯暗示交通安全,月饼、月全食等图片为多边形与圆、弧与圆的后续交流埋下伏笔,时钟为引出圆的描述性定义以及弧的概念做铺垫。

(2)请用手在空中画一个圆,然后画出这个圆的二分之一。

设计意图:利用圆的二分之一引出小学学过的半径、直径,为学习弦、弧等概念做铺垫;为教学目标样题“半径是r的半圆有没有周长”做铺垫。

2.互动交流,在学中教

互动话题1:在画圆时,你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圆有什么特点?与同伴交流。

学生分别使用圆规、细绳、几何画板等工具画圆,教师借用学生绘制的作品组织学生讨论圆的特点。

互动话题2:圆心O在不在⊙O上?圆心O若不在⊙O上,那么圆心O在哪里?由此引出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活动:画一个半径长为4cm的圆,利用所画的圆探究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如图5,若圆0的半径长为R,点P到圆心0的距离为d,请讨论“点P与圆0的位置关系”与“d与R”之间的关系,体会其中的数形结合思想。

达标样题:已知⊙O的半径长为4cm,点P在⊙O所在的平面上,且与点O的距离为4cm。请与学习同伴一起,在小组内叙述点P与⊙O的关系。

设计意图:课堂作业是最有效的教学资源,分析学生画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利用学生画出的不成功的圆解读画圆的关键:定点、定长。利用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体会分类讨论与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利用达标样题,检测学生运用圆的概念进行交流表达的能力。

弹性预设:若出现与“圆边”(点在圆边上、圆边上的点等)有关的发言,则可运用下面的预设以及互动话题3进行回应。

已知,点O到直线1的距离为4cm,试在直线1上找出与点O距离为4cm的所有点。

如图6,过点O作1的垂线,垂足为点H,让动点P无限逼近H,只要动点P不与点0重合,那么Rt△OPH总会存在,因此OP>OH。若存在△OPH,自然就存在三角形的边。

圆则不然,依照“平面内到点O的距离等于4cm”的作图原则,则圆上的任何三点都不可能在同一直线上,此乃圆与多边形的区别之一。

互动话题3:在与等边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n边形的比较中感悟圆的本质特征,引出半径、直径、弦等概念。

达标样题:弦(正多边形的边)、直径、半径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结合几何画板演示)。

设计意图:利用几何画板的迭代功能,设计圆与正多边形的课件,逐步增大正多边形n的值,进而体会圆与正多边形的区别与联系,感受有限与无限的思想。圆上的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自然孕育其中。

互动话题4:弧、半圆、优弧、劣弧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小组为单位参与班级交流)。

设计意图:“圆上的点到定点的距离都等于定长”容易理解;“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均在这个圆上”,则相对较难理解。为此,我们运用类比的方式,将圆与弧、圆与正多边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如“弧上的点到某个定点的距离都相等”,但“到某个顶点距离相等的点不一定都在这条弧上”。

例题:一个点与圆上各点之间的最大距离为11cm,最小距离为5cm,求这个圆的半径长,请利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你所确定的两点的距离为何最大?为何最小?

已知:点A不在⊙0上,试在⊙0上找到一个点P,且使AP最短。

解:

(1)若点A在⊙O外,联结OA交⊙O于点P (图7),则AP最短。

理由如下:设点Q是⊙O上异于点P的任意一点,连接OQ、QA。在△OQA中,OQ+AQ>OA;又OA=OP+AP。

∴OQ+AQ>OP+AP。

∵点P、点Q在⊙O上,OP=OQ。

∴AQ>AP,即AP<AQ,AP最短。

(2)若点A在⊙O内,上述结论仍然成立,具体证明过程请学生们课外完成。

综上所述,可得若点A不在⊙O上,那么作射线OA,则射线OA与⊙O的交点P就是满足AP最短的所求点。

3.呼应课前调研问题,异步达标小结提升

(1)利用教学达标样题进行达标检测,回应学情调研环节生成的问题。

(2)组织各个小组成员互相帮助,检测关于圆的概念理解情况。抽测各个小组的4号学生(各个小组第4个学会的学生,简称为4号),运用各组4号的成绩评价各个学习小组的成绩。

(3)利用几何画板现场绘制大小不同的圆,度量圆的半径长与圆的周长,引导学生体会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个不变量,由此引出圆周率π,引出我们国家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贡献,带领学生体会“变中有不变”的数学思想。

(4)分享几段名言,启迪学生走进数学文化的层面感受数学。

(5)讨论:为何说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

4.教学目标样题(略)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半径长是R的半圆有没有周长?若有,请用含R的代数式表示;若无,简述理由。

提高作业:已知点A不在⊙0上,试在⊙0上找到一个点P,使AP最长。

拓展作业:以生活中的圆文化为题写一篇短文,谈自己对于圆的认识。

[专家点评]

这节课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用丰富实例引入圆的图形,再通过学生自主画图,在此基础上进行圆的概念教学,用简明、生动的情景与学生感悟活动作为数学基本事实的教学实效较好。

对圆的内容的教学设计合理,其中“求不在圆上的点到圆的最短距离”的探究有新意,是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一种好的设计。

对圆的特点的教学设计很精到,通过与其他图形比较、观察、归纳,所获得的圆的两个特点为以后的轨迹、方程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篇9:五年级第二学期数学计算题

1.下列式子计算正确的是().

2.如图l,∠1=20°,AO上CO于点O,点B、O、D在同一条直线上,则∠2的大小为().

A.70°

B.20°

C.110°

D.160°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平方等于它本身的数是0

B.立方等于它本身的数是±1

C.绝对值等于它本身的数是正数

D.倒数等于它本身的数是±1

4.如图2,在△ABC中,DE∥BC,CD平分∠ACB,DE平分∠ADC,∠B=40°,则∠A的大小为().

A. 40° B. 60°

C. 90° D. 120°

5.下列选项中,可以用来说明命题“若a2> 1,则a>1”是假命题的反例是().

A.a=-2

B.a=-l

C.a=l

D.a=2

6.如图3,下列各组角中能构成同旁内角的是().

A.∠1和∠5

B.∠4和∠5

C.∠7和∠8

D.∠3和∠6

7.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由点A(-5,3)

到点B(3,-5)的平移过程可以是().

A.先向右平移8个单位长度,再向上平移8个单位长度

B.先向左平移8个单位长度,再向下平移8个单位长度

C.先向右平移8个单位长度,再向上平移8个单位长度

D.先向左平移2个单位长度,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长度

8.如图4,长方形BCDE的各边分别平行于x轴或y轴,物体甲和物体乙分别从点A同时出发,沿长方形BCDE的边运动,物体甲沿逆时针方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匀速运动,物体乙沿顺时针方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匀速运动,则两个物体开始运动后第2015次相遇地点的坐标是().

A.(-1,1)

B.(2,0)

C.(-2,1)

D.(一1,一1)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9.把命题“对顶角相等”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为____.

10.已知下列各数:0.515 153 45、0、0.2、3π、22/7、6.101 001 0001…(每2个1之间依次多1个0)、131/11、√27.其中,无理数的个数是____.

11.将宽度一定的纸条按如图5所示的方式折叠,若∠1=65°,则∠2=____.

12.如果电影院中“5排7号”记作(5,7),那么(3,4)表示的意义是____.

13.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在x轴下方的一点A,到x轴的距离为1/2,到y轴的距离为1/3,则点A的坐标为____.

14.如图6.给出了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的一种方法,它的依据是____.

15.如图7,若中国象棋棋盘(不完整)上“将”位于点(1,-2),“相”位于点(3,-2),则“炮”位于点____.

三、解答题(共75分)

16.(8分)计算:

17.(9分)如图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3,4),B(一1,-2),O为坐标原点,把△AOB向右平移3个单位长度得到△A’O’B’.试写出△A’O’B’各顶点的坐标.

18.(9分)如图9,AD⊥BC于点D,EG⊥BC于点G,∠E=∠1.求证:AD平分∠BAC.

19.(9分)如图10,点E在DF上,点B在AC上,∠1=∠2,∠C=∠D.求证:AC∥DF请将下面的解题过程补充完整,

证明:∵∠l=∠2(已知),∠1=∠3,∠2=∠4(

),

∴ ∠3=∠4(等量代换).

∴____∥____().

∴∠C=∠ABD().

∵∠C=∠D(已知),

∴∠D=∠ABD(等量代换).

∴AC∥DF().

20.(9分)如图11,在五边形ABCDE中,AE∥BC,∠A +∠B=α,∠C+∠D+∠E=β.猜想α与β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写出你的证明过程.

(1)根据图形写出你的猜想:____.

(2)请证明你在(1)中写出的猜想.

21.(10分)如图12,将△ABC放在由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组成的方格图中,已知点A的坐标为(-2,1),点B的坐标为(3,0).

(1)试写出点C的坐标.

(2)将△ABC平移到△A’B’C’,若点B’的坐标为(2,-3),试着画出平移后的△A’B’C’.

22.(10分)如图13,在四边形ABCD中,AB∥CD,∠A=ll0°,∠ABC=∠ADC,BE平分∠ABC,与CD相交于点E,DF平分∠ADC,与AB相交于点F

(1)求证:BE∥DF

(2)求∠BED的大小.

23.(11分)如图14,直线AC∥BD,连接AB,直线AC、BD及线段AB把平面分成①②③④四个部分,规定线上各点不属于任何部分,当动点P落在某个部分时,连接PA、PB,请根据题意解答下列问题.(有公共端点的两条重合的射线所组成的角是0°角)

(1)如图15,当动点P落在第①部分时,求证:∠APB=∠PAC+∠PBD.

(2)当动点P落在第②部分时,∠APB=∠PAC+∠PBD是否成立?(请直接回答成立或不成立)

(3)当动点P落在第③部分时,探究∠PAC、∠APB、∠PBD之间的数量关系,请画出图形并写出相应的结论.

篇10:第二学期五年级数学期中试卷

姓名 班级 分数

一、填空(27分)

1、 的倒数是( ),( )和6互为倒数。

2、12× 表示( )。还可以表示( )。

3、一个长方体,它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高是5厘米,它的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体积是( )立方厘米。

4、一个书包原价为25元,现在打八折出售,现价是( )元。

5、冰箱的长是5分米,宽是4分米,高是1.5分米,冰箱的占地面积是( )平方分米。

6、单位换算。

6.4升=( )毫升 7.85立方分米=( )升

1.2立方米=( )立方分米 4.5立方米=( )立方分米

4.5立方米=(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7800毫升=( )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7、一条公路,甲修了全长的 ,乙修了全长的 ,这条路还剩下全长的( )没有修。

8、在 里填上“>”、“<”或“=”

20× 20 18× 18 ×5

5.8平方分米 58平方厘米 15升 15立方分米 3500立方厘米 35升

9、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⑴、一瓶可乐的容积约为2( )。 ⑵、教室的面积约为60( )。

⑶、一袋牛奶约200( )。 ⑷、一个苹果的体积约是120( )。

二、判断(10分)

1、任意两个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 )

2、长方体展开后的图形一定是由6个长方形中组成的。 ( )

3、一个长方体至少有4个面是完全相同的。 ( )

4、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 )

5、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扩大3倍,表面积也扩大3倍。 ( )

6、一个大于0的自然数乘分数,积一定小于这个数。 ( )

7、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计算。 ( )

8、棱长为6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 )

9、甲、乙两班的女生各占本班人数的 ,则甲乙两班人数相等。 ( )

10、体积相等的两个正方体,它们的表面积相等。 ( )

三、选择(10分)

1、一个正方体的体积是27立方厘米,则其棱长为( )厘米。

A、4 B、6 C、3

2、一个数的分子扩大2倍,分母也扩大2倍,这个分数的大小( )。

A、不变 B、扩大4倍 C、缩小4倍

3、文具盒的体积约是130( )。

A、立方厘米 B、立方分米 C、立方米

4、一个冰箱从里面量长5分米,宽5分米,高4分米,装满水后水箱的( )是100升。

A、容积 B、体积 C、重量

5、至少用( )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才能拼成一个大正方体。X Kb 1. C om

A、4 B、6 C、8

6、把一个大长方体切成几个小长方体后,表面积( )。

A、不变 B、比原来变大了 C、比原来变小了

7、一桶油重10千克,用去它的 ,用去多少千克?正确列式是( )

A、10 - B、10+ C、10×

8、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扩大到原来的3倍,它的表面积扩大到原来的( )倍,体积扩大到原来的( )倍。

A、3 B、9 C、27 D、18

9、一个长方体冰箱的容积是160升,它的底面积是16平方分米,水箱是高是( )。

A、40分米 B、20分米 C、10分米

四、计算(30分)

1、口算 1- = + = ×6= × =

- = + = × = × =

2、计算(写出计算过程)(12分)

2- - × + -

3、解方程(6分)

+x= x- = x+ =

4、列式计算(4分)

⑴、 与 的差再加上 ,结果是多少? ⑵、 与 的积是多少?

五、求出下列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单位:厘米)

表面积: 表面积:

体积: 体积:

六、解决问题(15分)

1、妈妈给芳芳安排了 时学钢琴, 时学英语, 时去少年宫。其他时间用来学习,芳芳这一天有多少时间学习?

2、淘气的房间长3.5米,宽3米,高3米,除去门窗4.5平方米,房间的墙壁和房顶都贴上墙纸,这个房间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墙纸?

3、一个正方体木箱棱长8分米,做这个木箱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木板?木箱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七、附加题(10分)

篇11:五年级第二学期数学计算题

(五)一、填空题:

1、a÷b=9(a、b都是整数),那么a与b的最小公倍数是()。① a② b③ ab④ 9

2、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120立方米,长是8米,宽是5米,高是()。①

1、在1~20的整数中,_____是最小的奇数,_____是最小的偶数,其

中质数有_______________,合数有_______________。2、36和24的最大公约数是_____,最小公倍数是_____。

2、能同时被2和3整除的最大两位数是_____,最小三位数是_____。

3、一个三位数5□□,能

同时被3、5整除,两个□中的数的和最大__________。

4、写出符合下面要求且互质的两个数。①两个都是质数___________②两个都是

合数___________ ③两个都是奇数___________④一个质数和一个合数________

5、一个长方体的长是8厘米、宽是6厘米、高是5厘米,它的底面积是_____平方厘米,表面积是_____平方厘米,体积是_____

立方厘米。

6、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48厘米,它的表面积是_____

平方厘米,体积是_____立方厘米。7、3.5立方分米=_____升=_____

毫升

4020立方厘米=_____立方分米=_____毫升

8、一个正方体的棱长

扩大2倍,它的表面积扩大______倍,体积扩大_____倍。

9、先将18

和24分解质因数,再求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18=_______________

24=_____________ 18和24的最小公倍数_______________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一个数的约数要比这个数的倍数小。()

2、至少用8个相同的正方体才能拼成一个较大的正方体。()

3、一个数能同时被2和3整除,这个数一定能被6整除。()

4、棱

长是6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与表面积相等。

三、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括号里): 15米 ② 24米 ③ 40米 ④ 3米 3、5和7都是35的()。① 质因数② 互质数③ 公约数④ 倍数

4、把1米长的木料锯成三段,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60平方厘米,原来这根木料的体积是()。①2000立方厘米②15立方厘米③6000立方厘米④1.5立方分米

2、有10张卡片 0、1、2、3、4、5、6、7、8、9。①从中选出三张卡片,组成一个两位数,一个一位数,使这个两位数是一位数的倍。这样的卡片是______、______和______。②选出三张卡片,使这三张卡片不管怎样排列,组成的数都是9倍数。你选的三张卡片是______、______、______。③选出三张卡片,使这三张卡片组成的数能同时是2、3、5的倍。你选的卡片组成的三位数是______。

3、有一个长方体木块,长10分米,宽8分米,高6分米,现将它加工成一个最大的正方体,削去的木料是多少立方分米?

四、应用部分

1、小敏房间的地面是长方形。长5米、宽3米,铺设了2厘米厚的木地板,至少需要木材多少立方米?

2、一辆运煤车从里面量长2.5米、宽1.8米,装的煤高0.6米,平均每立方米煤重1.5吨,这辆车装的煤有多少吨?

3、一种无盖的长方体形铁皮水桶,底面是边长4分米的正方形,高1米。做一只这样的水桶至少要多少铁皮?这只水桶能装水多少升?

4、体育场用37.5立方米的煤渣铺在一条长100米、宽7.5米的直跑道上。煤渣可以铺多厚?

5、一个长方体形状的儿童游泳池,长40米、宽14米,深1.2米。现在要在四壁和池底贴上面积为16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瓷砖,需要多少块?

6、一个长方体的容器,底面积是16平方分米,装的水高6分米,现放入一个体积是24立方分米的铁块。这时的水面高多少?

7、用2100个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堆成一个长方体,它的高是10厘米,长和宽都大于高。它的底面周长是多少?

8、一块长方形铁皮,长32厘米,在它四个顶角分别剪去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然后折起来焊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铁皮盒。已知这个铁皮盒的容积是768立方厘米。原来这块铁皮的面积是多少?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分数

3、长方体纸盒,长宽高分别为5厘米、4厘米、3厘米,这个纸盒的表面积是()平方厘米,它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4、把5米长的绳子平均剪成7段,每段长是()米,每段占这根绳子的。

5、分数单位是 的最大真分数是(),最小假分数是()。

6、A=2×2×5,B=2×5×7,A与B的最大公约数是(),最小公倍数是(),最大公约数是最小公倍数的。

8、把一根长6分米、宽3分米、高1分米的长方体木料,表面涂满红漆,再锯成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木块。三面涂了红漆的正方体有()块。

篇12: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简便计算题

五年级数学简便计算练习卷

6.9+4.8+3.1 0.456+6.22+3.78 15.89+(6.75-5.89)

4.02+5.4+0.98 5.17 13.75-(3.75+6.48)

3.68+7.56-2.68 7.85 35.6-1.8-15.6-7.2

3.82+2.9+0.18+9.1 9.6 7.14-0.53-2.47

5.27+2.86-0.66+1.63 13.35 73.8-1.64-13.8-5.36

47.8-7.45+8.8 0.398+0.36+3.64 15.75+3.59-0.59+14.25

66.86-8.66-1.34(1.25-0.125)×8

-1.8-3.2 +2.34-0.85+4.66 +4.8-3.6 -4.68+2.65 0.25×16.2×4

3.6×102 3.72×3.5+6.28×3.5 36.8-3.9-6.1

15.6×13.1-15.6-15.6×2.1 4.8×7.8+78×0.52 32+4.9-0.9

4.8×100.1 56.5×9.9+56.5

25.48-(9.4-0.52)4.2÷3.5

18.76×9.9+18.76 3.52÷2.5÷0.44.02+5.4+0.98

5.17-1.8-3.2

13.75-(3.75+6.48)

3.68+7.56-2.68

7.85+2.34-0.85+4.66 35.6-1.8-15.6-7.2

3.82+2.9+0.18+9.1

9.6+4.8-3.6

7.14-0.53-2.47

5.27+2.86-0.66+1.63

13.35-4.68+2.65

47.8-7.45+8.8

0.398+0.36+3.64

15.75+3.59-0.59+14.25

42.5-(6.07+1.13)

7.09×10.8-0.8×7.09 320÷1.25÷8 -4.1+6.1-5.9

3.973.8-1.64-13.8-5.36

66.86-8.66-1.34

0.25×16.2×4

3.72×3.5+6.28×3.5

36.8-3.9-6.1 2

5.48-(9.4-0.52)

4.8×7.8+78×0.52

3.6×102

6.4×0.25+3.6÷4

32+4.9-0.9

4.8-4.8×0.5

(1.25-0.125)×8

4.8×100.1

56.5×9.9+56.5

7.09×10.8-0.8×7.09

4.2÷3.5

320÷1.25÷8

18.76×9.9+18.76

3.52÷2.5÷0.4

4.78÷0.2+3.44

3.9-4.1+6.1-5.9

0.49÷1.4

1.25×2.5×32

3.6-0.6×2

3.65×10.1

3.6-3.6×0.8

15.2÷0.25÷4

5.6÷3.5

9.6÷0.8÷0.4

4.2×99+4.2

0.89×100.1

146.5-(23+46.5)

17.8÷(1.78×4)

5.83×2+4.27

(45.9-32.7)÷8÷0.125

9.7×99+9.7

4.36×12.5×8

15.6×13.1-15.6-15.6×2.1

0.65×101

27.5×3.7-7.5×3.7

8.54÷2.5÷0.4

3.83×4.56+3.83×5.44 3.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10分)

2.47×6.5+7.53×6.5

76.1×17-76.1×7 评论(1)|10

2011-08-10 22:31疯叻de小孩|三级

4.02+5.4+0.98

5.17-1.8-3.2

13.75-(3.75+6.48)

3.68+7.56-2.68

7.85+2.34-0.85+4.66 35.6-1.8-15.6-7.2

3.82+2.9+0.18+9.1

9.6+4.8-3.6

7.14-0.53-2.47

5.27+2.86-0.66+1.63

13.35-4.68+2.65

47.8-7.45+8.8

0.398+0.36+3.64

0.65×101

15.75+3.59-0.59+14.25

42.5-(6.07+1.13)

73.8-1.64-13.8-5.36

66.86-8.66-1.34

0.25×16.2×4

3.72×3.5+6.28×3.5

36.8-3.9-6.1 2

5.48-(9.4-0.52)

4.8×7.8+78×0.52

3.6×102

6.4×0.25+3.6÷4

32+4.9-0.9

4.8-4.8×0.5

(1.25-0.125)×8

4.8×100.1

56.5×9.9+56.5

7.09×10.8-0.8×7.09

4.2÷3.5

320÷1.25÷8

18.76×9.9+18.76

3.52÷2.5÷0.4

4.78÷0.2+3.44

3.9-4.1+6.1-5.9

0.49÷1.4

1.25×2.5×32

3.6-0.6×2

3.65×10.1

3.6-3.6×0.8

15.2÷0.25÷4

5.6÷3.5

9.6÷0.8÷0.4

4.2×99+4.2

0.89×100.1

146.5-(23+46.5)

17.8÷(1.78×4)

5.83×2+4.27

(45.9-32.7)÷8÷0.125

9.7×99+9.7

4.36×12.5×8

15.6×13.1-15.6-15.6×2.1

0.65×101

27.5×3.7-7.5×3.7

8.54÷2.5÷0.4

篇13:从计算题教学谈数学教学的创新

动手实践

在新教材中, 所有的计算题教学都是在情境的创设中提出数学问题。例如, 在“减法”的起始课, 教材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理解“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 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用减法”, 提出用减法解决数学问题。这样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学习并理解减法的含义, 使学生不仅懂得了在怎样的情况下用减法来解决问题, 还懂得了减法算式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我根据学生最熟悉的事物——玻璃球, 让学生动手实践。先创设两个情景模式, 一个比较简单:两位学生弹玻璃球, 一位学生手里共有15个玻璃球, 输掉了8个, 他手里还剩几个?参与的学生自己一数, 就会得到正确的答案。另一个比较复杂, 但原理一样:一位学生手里共有10个玻璃球, 有7个蓝色的, 3个红色的, 输掉了3个蓝色的, 1个红色的, 他手里还剩多少个玻璃球?其中, 蓝色的剩几个?红色的剩几个?虽然问题比较复杂, 但经过学生自己动手数, 每个学生都能答对。

可见, 把计算题比较复杂的理论叙述转化成生动的数学情境,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动手实践, 问题就变得简单多了, 学生的学习也变得有趣了。但是, 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在学生动手实践得到正确答案后, 要进一步讲解减法的原则, 让学生把原则跟具体的实践结合起来, 这样的学习就更加有效, 也达到了教学创新的目的。

自主探索

计算对于学生来说其实很简单, 就算教师不教, 大部分学生也会算。但是作为教师, 决不能只满足于学生会算, 而要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白算理, 总结出法则, 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中。

如, 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 我创设了情境:兔妈妈有2个孩子, 请你们帮兔妈妈分萝卜。4个萝卜要平均分, 怎么分?5个萝卜要平均分, 出现了什么情况?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时, 教师可以先不讲, 而是提出更多的问题, 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如, 有6个萝卜时怎么分?7个呢?9个呢?……这一系列分萝卜的活动为学生理解“余数的产生”提供了实践经验。然后, 再从实践活动中小结出“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最后, 再总结出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也就顺理成章了。学生在有趣的“分萝卜”活动中自主掌握了新知识。这样, 就使一节枯燥难懂的计算课变成了一堂有趣易懂的计算课, 也使得教学更加灵活, 这就是教学的创新之处。

升华内化

计算题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理解书本内容, 会算一些题, 而是要让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方法, 并在以后的生活中形成数学思维方式, 让书本知识升华、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这就是计算题教学的关键, 也是计算教学创新的着力点。

篇14:五年级第二学期数学计算题

关键词: 五六年级;数学计算;教学探究

一、前言

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小学五六年级的数学计算方法的教学发展工作,为小学五六年级的数学计算方法的教学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是现在小学五六年级的数学计算方法的教学面临的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头等课题。

二、在新课标下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探索

在小学五年级的教学中,知识点相对于小学其他年级的学习中又上升了一个台阶,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对今后的学习至关重要,需要老师和家长及时地改正学生学习习惯中的不良因素,积极培养学生对学习产生无穷的乐趣。要求学生不断探索,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创新,在学生和老师的互动中双方都可以提高,对于新课标的改革,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应不断探索,小学五年级数学在课程当中有了新的知识,比如,小数与小数之间的运算,比较复杂的应用题,都需要老师引导学生首先看清楚题目所要考查的是什么知识点,对学生的思维创新意识就是考查学生能否把自己学习到的知识点灵活作用,就需要学生大量的练习,只有活跃的运用,才可以深刻的记忆,比如:一个圆柱形管子的横截面的边长是为1米的正方形,长度是3.5米,如果想用铁皮包住这个圆柱形管子,那么,需要多少平方米的铁皮?在这道题中,题目考查的便是求圆柱的表面积,需要牢牢记住圆柱的表面积公式,把这些公式灵活的记忆,才可以轻松地取得好成绩.数学的应用就是对公式的套用,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公式需要学生记忆,对于小学生而言,不喜欢枯燥的背公式,老师要引领学生把公式分类,需要记住的公式其实没有几个,其他的都是这些公式演变而来的,学生要学会总结和思考,思考的过程才是提高成绩的过程,学生要坚持不懈,才会更快更好地达到学习成绩提高的目的。

三、让学生自主探索并掌握有关方程的解法

在小学五年级数学解方程教学的过程中,其教学内容所设计的基础要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体现在等式的性质上;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对方程式的简化,来达到解决方程的目的。而关于等式的形式,在小学五年级数学解方程教学当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让学生对解方程的基本内容有着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还有利于学生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积累一些计算方程的经验,为以后到数学学习打下基础。但是,在现代小学五年级的数学教材中,人们并没有把解方程当中教学的重点,而将实际问题和方程的解决方法当中教学的主线,这样就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对相关的知识可以进行自主的掌握。

另外,在对学生解方程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要求学识对一些初步的解方程方法进行掌握以外,还要合理的安排练习实践,从而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对解方程的方法进行熟练的掌握。其中主要的联系方法有:第一,将同一种方程向两个不同的方向进行扩展,让学识不同的节方程方法有着一定的了解;第二,将小数运输融入到解方程当中,使得学生在解方程的过程中,其思想发生的了巨大的转化,并且让学生通过自己来对这些问题进行独立完成。这样就是得到学生的相关方法的解法和自身的拓展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这就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四、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的措施

1、培养学生数学计算学习的兴趣。要让学生对数学计算产生兴趣,这样才会主动积极地去学习、探究实践。教师在实际数学计算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方式向学生们展示数学的趣味性、奥妙性、重要性,激发学生产生对学习计算得兴趣,让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变成主动的学习。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的设计数学计算游戏,通过游戏竞赛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利用小黑板。教学卡片等教学工具让学生听着算、看着算,也可以通过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游戏中,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2、养成良好的学习、计算习惯。只有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计算习惯,才能保证计算的准确率,切实地让学生学会学习,拥有学习计算能力。很多学生的计算错误不是不会做,而是他们粗心大意$字迹潦草等不良学习习惯造成的。要改正学生学习中的不良习惯,确保形成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求学生仔细听课,认真思考,独立的,及时的成作业,要有检查验算、有错必改的良好习惯。计算题目过程中,仔细审题,认准数字,认真书写,认真检查计算过程,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教师在日常的板书,批改作业时,要以身作则,坚持不懈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计算习惯。

五、优化计算方法,多样化开展练习

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应当由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例题的不同算法,在算法多样性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优化。一些习题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明显有难易之分,教师应当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慢慢地感悟算法。比如,在小学六年级数学中求解不等式变号的问题中,教师应当先给一个基本解题方法,同乘以或者同除以负数不等式应当变化方向,移向负数应当变号,如果学生不明白这种方法,教师可以举一些简单的数字为例,让学生能自己感悟,从而达到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综上所述,本文所提到的小学五六年级的数学计算方法的教学的研究工作,希望可以对小学五六年级的数学计算方法的教学的发展提供参考价值。随着小学五六年级的数学计算方法的教学的不断开展,对小学五六年级的数学计算方法的教学的研究工作也将成为保障小学五六年级数学计算方法教学措施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海宝.《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探索》.新课程(下),2014(04):101

[2] 陈友情.《对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方案的探究》.新课程(小学),2014(04):38~39

上一篇:最关心的事作文550字下一篇:能爱勇敢爱不爱请离开-情感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