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编辑的工作

2024-04-26

资讯编辑的工作(共7篇)

篇1:资讯编辑的工作

对hers的了解始于近期对于网购的热衷,本人对于hers女性网非常向往,希望有幸能与如此优秀的团队合作,对于应聘的时尚资讯编辑这个职位,我具备以下几点优势:

1. 虽然我没有相关方面的工作经验,但是我相信我的学习能力,凭着好问善学的精神,定

能在短时期内从了解到熟知再到熟练。掌握其中的要领。我有这个信心。

2. 对于时尚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喜欢新鲜事物了解年轻人的时尚动向,乐于接受挑战。对

于时尚资讯编辑,因为本身对时尚就很偏爱,一直阅读大量的时尚杂志,自身是学习日语出身,对于东京潮流更加敏感。

3. 思维活跃且缜密,具有创新精神,擅长人际交流,乐于与人合作。要想做好时尚资讯编

辑工作,除了交际能力,团队精神。最重要的还是要具有缜密活跃的思维,具有前瞻性,掌控读者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我们将以怎样的形式,拍摄怎样的图片,去激发他们想要探寻的欲望。

4. 完美的语言天赋。正常的与人交际,我想这是一般人都具备的。贵刊要求的搜店编辑里

面有一项是与商家的沟通。如何去与店家交涉,传达给他们我们拍摄的目的,和这种合作将是双赢的。这一点,我能轻松的做到,大学四年内,将近两年效力于系外联部,熟知其中交涉技巧。

5. 扎实的文字功底以及对于写作的喜爱。这一点,我想我所有语文老师都能见证。还有将

来的贵刊也能见证。

6. 对贵社的热爱。对时尚的热爱。这一点也是最重要的,我相信,只有热爱你的工作,才

能把他做好,并乐于为此承受相关的压力和责任。

以上六点。是我能胜任这项工作的最好凭证。真诚的希望能融入贵社优秀的团队中。如果有幸获得贵社赏识,一定发挥所长,不会让贵社失望。

最后,感谢您百忙之中耐心的查阅。

篇2:资讯编辑的工作

1 资料与方法

对咨询室2011年1月至6月详细登记的工作进行逐日统计, 去除无效信息, 排除主观上所做的一切工作, 以患者要求客观所做的日常工作为准。若同一患者有多重要求以首次服务项目或重点服务项目为准, 不重复统计。用药咨询包括与疾病相关的药物治疗及饮食禁忌。导诊包括介绍患者到门诊科室和亲领患者到门诊科室, 以便学习观察。

2 结果与结论

在每日的工作中用药咨询仅占总工作量的22.4%, 开药品占15.5%, 开检验单、看检验单占16.2%导诊占20.2%, 量血压7.1%。结果见表1。通过以上结果可得结论:用药咨询室可兼顾开展与用药咨询相关的工作。

3 讨论与体会

3.1 二甲医院的药学服务应以满足患者不同要求为目标

凡是到用药咨询室咨询的患者, 不仅仅是为了获取专业知识的服务, 更多是想以最低的成本、简捷的途径治疗疾病, 特别是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患者就是为了开药而来, 便捷取药是他们的目的, 若不满足, 便不再来咨询, 甚至还会引发服务矛盾;还有不愿做检查的患者来咨询的目的就是想先开点药吃吃试试, 若有效下次还来, 还可能推荐其他患者来;还有的是为了开检查单、测血压, 若均以不属自己的业务范围而推掉, 将使用药咨询服务的影响力大打折扣。我们在保证患者医疗安全的前提下同时开展相关的服务, 满足患者的不同需求。按患者要求开药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满足患者快速缴费的需求, 而不是为了作为处方备查。这样既不违反《处方管理办法》, 亦有利于开展用药咨询业务。不然在基层纯粹的用药咨询服务之路会愈走愈窄, 上层管理者不妨先允许基层医院开展药学服务时多做些探索性尝试, 待积累一定经验后再做具体的规范。

3.2 药学人员从事用药咨询时要培养药学思维、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

药学思维的培养要依赖扎实的《药理学》、《临床药理学》、《药物治疗学》等知识的不断补充和完善。看《内科学》是为了对比、运用、检验所学知识, 是为了能正确选择、组合、配伍药物;、读《诊断学》是为了能正确解读化验单、检查报告单, 也是为了更好的选择药物;学《护理学》是为了能正确为患者测量血压, 也是为了更好的与患者沟通, 有利于用药咨询的开展。在提供药学服务时, 要学会综合运用药理、药动学知识解决问题, 不断丰富、完善药学思维, 提高服务水平。

3.3 最能体现药学服务价值的咨询是:能为患者推荐所需药品并能被患者接受, 且能收到反馈信息

篇3:资讯编辑的工作

[关键词]编辑 数字化 图书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给出版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也带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面对如火如荼的数字化出版,传统的编辑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的出版需求。将信息技术引进传统的编辑工作流程,是否能够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系统提升工作效率?这是正在转型中的出版业很多人非常关心的问题。

笔者依托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编辑中心,开展“数字化编辑应用模式研究”课题,组织包括各个学科的13名编辑(不含管理、排版和校对人员),用实证研究和对比研究的方法,跟踪研究1年多,对比分析近60本图书的编辑加工过程和质量检查结果,基本可以得出结论:数字化编辑有望彻底改变传统的编辑工作方式,并系统提升编辑加工质量和效率。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开展的“数字化编辑应用模式研究”课题也正基于此点。

数字化编辑系统提升编辑工作效率和质量

所谓数字化编辑应用模式,本文所指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工具(如word、黑马校对软件等)对稿件进行编辑,完全脱离纸质稿件的审稿模式。与传统的纸质审稿方式相比较,它具有纠错准确、效率高、绿色环保等优点。通过研究,并结合我们的工作实践,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在以下六方面,数字化编辑比传统编辑模式(在纸质书稿上编辑)更有效率。

1.提高编辑的速度

首先,操作者不用掌握并使用编辑符号(系统自动生成)。其次,大多数情况下,在word中输入文字的速度比在纸质书稿上手写的速度要快得多,尤其是需要重复相同的编辑过程时更是如此。再者,在传统模式下不能省略的绝大部分说明性文字(如“阿数”“##”),都不再需要了。还有,在新模式下,可以充分利用软件提供的查找、替换功能,使操作更有效率。最后,在传统模式下,尤其是编辑后期,书稿经常被改得“花团锦簇”,这时的工作效率经常会变得极其低下;而在新模式下,这种情况将不复存在,在软件的帮助下,在任何编辑环节,我们都可以如同面对一本新书稿(没有任何编辑记号),从而使工作一直保持高效。

2.提高编辑的精度

首先,软件提供的查找、替换功能,最大限度保证了编辑无遗漏。其次,能随时隐藏编辑过程,使任何时候的编辑就如同面对作者样,从而保证编辑更加精准。再次,由软件自动生成标准的编辑符号,word标准文件代替了充满个性的手写文字,这些都大幅度提升了编辑工作的精度。再者,相对于手写,输入法输入能大大减少出错的机会。另外,word中可以选择不同的显示比例,这既使得我们可以在不同大小视图习惯下工作,也可以避免传统模式下为了编辑的方便特意放大字号、加宽行距因而造成的页面视图的不正常,从而影响对页面视图编辑的把握。最后,word文件功能和黑马的自动校对功能(一次黑马,三审和作者一起综合把关)结合,能极大地规避常规的文字错误。

3.提高沟通的效率

少了编辑符号和手写文字的千差万别,不仅能极大改善编辑之间的沟通效果,也能提高编辑和作者之间的沟通效率。

4.提高排版工作效率

隐藏编辑的中间过程,直接显示编辑结果(或者接受所有修订),甚至还能直接反映排版要求,排版工作将变得极其简单。后续校对工作也将变得相对容易(因为传统模式下,因编辑符号和手写文字的差别,以及多重编辑使得书稿甚至变得面目全非,而往往使排版人员的识别工作、手动输入工作纰漏百出,因而带来了校对工作的烦琐;新模式下,这些问题都不复存在)。

5.为ERP系统的应用、数字化出版打下坚实的基础

书稿编辑质量是一社之根本,而极大提升书稿编辑质量和效率的数字化编辑理所当然是所有工作的基础。ERP系统中的数据标准化、流程自动化和决策智能化既须要以新编辑模式工作为基础,又为新编辑模式工作的开展从点线面各层面提供高新技术支持,使传统的图书编辑工作系统提升工作质量。而数字化出版的要点是人人都可以是作者,任何内容、任何时间都可以出版,编辑和出版工作可以随时不断往复,这更是需要和数字化编辑工作深层次结合。

6.绿色环保

数字化编辑模式省纸省笔,省纸,利于环保。

以用纸为例,据有关部门测算,一棵20年的树可造3000张A4纸,而每节约5000张A4纸就相当于节约大概1立方米的木材。如果在一个中等规模的出版社(年出版新书500种,平均每种250页——指编辑稿)全面推广数字化编辑,则可节约用纸500×250×10=1250000张A4纸,相当于抢救1250000÷3000≈417棵20年的树,直接节约纸张成本8.25万元。

实证研究验证数字化编辑效果

从2011年3月~2012年2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数字化编辑应用模式研究”课题组一共组织了106种图书开展了数字化编辑试点,主要试点内容包括一审、二审、三审的数字化,作者样的数字化确认等。

为了分析其成效,课题组作了总体质量和效率分析。为了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代表性,我们特别避开了数字化编辑试点的早期,而选择了工作模式、信息技术等相对比较稳定的试点后期——2011年的最后一个编辑工作量结算周期,即以2011年10月~2012年2月付印的图书作为研究分析对象,该阶段一共试点编辑完成25本图书,涉及理工、计算机、财经、管理、法律、英语、教育、医学、文学等9个学科。

作为对照组,我们另外挑选了25本按传统工作方式编辑的图书,挑选的基本原则是:如果开展数字化编辑的25本图书中的责任编辑同时也有用传统工作方式编辑的图书的话,优先选择,这样共选得6本;不足25本的部分(19本)则按先后顺序并考虑各学科兼顾、工作量均衡(排除字数极多和极少的情况)、来源广泛、涉及人员全面和完全随机(抽取前,先隐去责任编辑和质检情况)的原则从同期选择。这样,就形成了同期开展数字化编辑的25本图书与用传统方式加工完成的25本图书两个对照组,相关数据如表1所示。

统计数据表明:

1.数字化编辑的工作质量基本可靠,首次质检通过率达到92.59%(出版社内印前质检)

2.数字化编辑工作效率大幅度高于纸质书稿编辑工作效率

(1)总的平均工作效率提高50.30%。如果考虑数字化编辑下仍然有个别二审、三审使用的是传统工作方式(即将数字化编辑完成的一审书稿打印出来作二审、三审),考虑三校环节实际上没有实施数字化(该环节效率的提高主要源于发排的书稿质量高),参与试点的教材来源普遍质量不高,同等情况下,整体工作效率的提高幅度应该能更高。

(2)一审的平均工作效率增幅最大,达到了62.94%。分析其原因,可能是一审更需要频繁使用软件的相关功能进行具体的格式调整、查找替换、统一改错等。

3.数字化编辑工作方式的普适性

看到这样的统计数据,我们有点担心:是否因为参加试点的编辑大部分都是从业时间较短的年轻编辑,他们尚没有形成传统工作模式下的工作习惯,能否接受新的工作方式?因此,我们就上面的试点数据从编辑从业时间与工作效率角度作了一个对比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

图1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参加数字化编辑试点的27本图书,相关一审编辑的从业时间最短的是1.4年,最长的9.5年,平均值为4.4年,他们在工作效率上并没有出现我们之前担心的“越是新编辑,数字化编辑效率越高;越是老编辑,数字化编辑效率越低”现象,换句话说,就是数字化编辑工作方式具有某种普适性,基本上适用于所有编辑。

数字化编辑无疑将大大改变传统编辑工作模式和系统地提升书稿编辑工作效率和质量。虽然这离全面推广这种工作方式仍然还有一定距离,我们须要继续探索:信息技术的风险如何能降到最低?信息技术的自动处理、海量数据支持、智能决策等功能是否能给我们的工作提供更多空间?数字化编辑如何在观念、技术、工作方式方法等方面为数字出版做好准备?数字化编辑离数字出版、即时出版、即时服务、虚拟经营的距离有多远?相信在数字化出版时代的大背景下,数字化编辑必将会越来越完善,最终取代传统的纸质编稿模式。

(本文系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课题《数字化编辑应用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

[1]邱惠. 数字化时代编辑应做好的三个准备[J]. 出版发行研究. 2009(12).

[2]刘亚民. 图书起源、形成与编辑工作发展述评[J]. 河北地质学院学报. 1995(3).

[3]全国出版社发行网点数量[EB/OL]. http://www.gmw.cn/01gmrb/2006-09/04/ content_474439.htm,2006-09-04.

[4]孙康江,王延霞. 无纸化数字编辑技术NPDE的应用和探索[J]. 出版与印刷.2011(4).

篇4:资讯编辑的工作

一、编辑心理偏差给编辑工作带来的影响

根据相关学者对心理健康进行的研究可知, 人的心理过程主要有情感、认知、意志三个方面, 与每个人的工作性质、工作环境和经历等有着极大联系。在编辑工作中, 编辑心理偏差现象主要是受到社会、环境、经济等多种因素影响而形成的, 最终会给各种编辑活动的实际情况带来极大不良影响。在稿件的审核过程中, 编辑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精神文化需求提出的要求。在实际的编辑工作中, 编辑的主要工作是对稿件进行有效鉴别和科学分析, 才能筛选出质量较高的稿件, 最终确保稿件可以正常出版、发行。在编辑开展日常工作时, 编辑心理偏差给编辑工作带来的影响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 认知过程方面

在认知过程中, 思维定势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而编辑心理偏差的具体体现形式是思维定势偏差。一般情况下, 思维定势比较强的编辑会将收集到的信息归纳到原来的认知模式中, 而僵化和固执的认知模式很难对事物的差别、特征等做出比较正确性的判断。在编辑的实际工作中, 认知过程方面存在的心理偏差现象主要有:靠老经验进行稿件的编辑, 对学生新见解和新理论等持有不赞成的观点, 对不同学派的观点考虑比较多, 对学者和名人的稿件比较盲目地崇拜, 等等。在这些情况的影响下, 编辑工作会出现很多问题, 如没有新意、没有创新等, 最终阻碍新成果、新观点的推广和应用。例如:在“关于五次方程的代数解法问题”这个知识点上, 因为编辑坚持自己的思维定势, 致使群论的研究被推迟, 最终造成上述知识点的公布时间晚了很多年。

(二) 情感过程方面

在心理健康学的相关研究中, 如果人与环境的某个事物之间出现不相适的情况, 则会引起人的心理不畅, 最终影响心情和情感等。在情感过程中, 心理应激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如果心理应激太过强烈, 人的心理偏差会更大。在社会不断变化、市场竞争迅速加剧的情况下, 每个人面对的心理应激会更加强烈, 而出版领域改革的不断推进, 给期刊编辑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需要注重利益的合理调整、人员的优化配置等, 才能确保编辑活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随着编辑工作强度的不断加大, 生存危机感、工作紧迫感、人际关系紧张感等都会使编辑心理应激被强化, 如情绪不够稳定、经常患得患失等, 导致人出现抑郁情绪, 最终影响编辑的日常工作秩序。在某些情况下, 编辑如果认可某个作者的才华, 则会对他的作品给予较高的评价, 这也是编辑在情感过程中存在的偏差现象, 需要编辑给予高度重视, 才能避免心理偏差现象带来过大不良影响。

(三) 意志过程方面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加快, 需要注重编辑工作的健康、和谐和积极等, 才能真正促进各种期刊编辑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根据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可知, 意志是指自觉地确定相关目的、制订相关计划等, 以确保预期目的可以真正实现的心理过程。根据编辑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 编辑心理偏差现象主要是意志减弱。在这一点上, 与情感过程的具体表现比较相近, 如浮躁、焦虑、失败和缺乏恒心等, 不仅会出现工作敷衍、不负责任和被外界情况轻易影响的情况, 还会影响期刊的整体质量、水平等。目前, 编辑处理的稿件类型越来越多, 需要实地考察的任务也比较多, 因此, 编辑需要具备坚强的意志和强大的心理承受压力, 才能比较出色地完成各种工作, 最终保障编辑工作的整体质量。

二、针对编辑心理偏差应采取的防范措施

在实际的编辑工作中, 编辑需要具备坚强的心理、勇敢的品质、敢于挑战的意志等, 才能更好地迎接各种困难, 最终提高编辑工作效率和质量。例如:马克思具备的坚强意志, 启发人们道路不是一直平坦的, 必须坚强面对、坚持不懈, 才能促进编辑工作不断创新。总的来说, 针对编辑心理偏差应采取的防范措施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 转变观念, 加强学习, 创新方法

在编辑工作有序开展的情况下, 编辑需要对心理偏差现象带来的影响给予高度重视, 才能真正改变当前的现状。根据编辑工作的实际情况和各种心理偏差现象, 编辑需要迅速转变工作观念、工作理念, 并加强学习、努力学习, 才能充分利用挖掘心理来创新工作方法, 最终促进编辑工作效率不断提高。在社会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不断提高的情况下, 编辑年龄的工作压力正在急剧上升, 因此, 想要有效防范心理偏差带来的不良影响, 编辑就应高度重视工作方法、编辑工作模式的创新, 才能更好地降低心理偏差带来的危害, 最终提升期刊编辑的整体形象。在各种期刊的编辑工作中, 如果编辑存在较大心理偏差, 编辑工作的实际情况会受到很大影响, 这是当前编辑心理偏差得到有效防范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 充分发挥编辑认知评价的中介作用

在人的情绪波动中, 人的认知评价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面对相同的事物时, 每个人的想法和观点都不一样, 最终每个人的情绪也会不同。在实际生活中, 上述情况会经常出现, 因此, 编辑必须注重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 以及正确地树立工作理念和充分发挥认知的中介作用, 才能真正提高编辑工作效率。与此同时, 编辑需要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注重敬业精神、事业心等的不断增强, 将自己的理想、追求和职业等紧密结合在一起, 才能真正完善编辑的人格, 最终提升编辑的心理素质、促进编辑行业健康发展。

(三) 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营造

在编辑工作正常开展的情况下, 编辑活动是原作品再创造的精神产品, 需要一定智力活动, 以在有效传输科学文化的基础上, 确保这个产品产生规律和准则等, 最终适应价值规律、市场竞争规律等。在期刊编辑中, 编辑是作者、读者保持良好联系的纽带, 对于改善作者、编辑、读者三方的关系有着极大作用。根据编辑的工作性质可知, 编辑必须与各种类型的人打交道, 需要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营造, 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心理适应能力等, 才能在加强理解的基础上, 确保自身心理平衡。在社会不断发展和我国不同时代的发展中, 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环境, 可以更好地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 编辑需要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协调等, 尽量减少与同事、客户的冲突、推诿和扯皮等, 才能真正感受到他人带来的快乐。与此同时, 编辑要时刻保持一颗真诚的心, 用感恩、娱乐的心情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并用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和工作, 最终促进编辑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等不断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在社会环境、工作环境等不断变化的情况下, 编辑心理偏差产生的原因越来越多, 如刻板效应、光环效应、心理定势等, 因此, 需要对编辑工作中出现的偏差现象给予高度重视, 才能真正提高编辑工作效率和质量, 最终促进编辑有更长远的发展。

摘要:由于编辑工作具有一定复杂性和特殊性, 致使编辑在工作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心理偏差, 从而影响编辑对稿件做出客观公正、正确的判断, 这是当前编辑工作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根据编辑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来看, 编辑心理偏差的有效防范, 对于提升期刊的学术水平、编辑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就编辑心理偏差给编辑工作带来的影响进行全面分析, 提出针对编辑心理偏差应采取的防范措施, 以促进编辑工作水平、工作效率不断提高。

关键词:编辑心理偏差,编辑工作,影响,防范

参考文献

[1]汪晓军, 沈伟东, 续小强, 朱璐, 闫晓宇.编辑人才流失太可惜[J].编辑之友, 2013 (9) :6-11.

[2]李彬.对编辑审稿认知偏差的探究[J].新闻传播, 2013 (8) :278-279.

[3]王颖.影响高职学报编辑工作的心理因素分析[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3) :15-17.

[4]陈少徐.编辑审稿的心理偏差与情绪调节[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学科版) , 2011 (7) :53-54.

[5]李晓玉.论编辑出版人员积极心理的培养[J].中国出版, 2010 (2) :29-32.

篇5:资讯编辑的工作

由于专业性相似,加之期刊与图书又是相似的传媒载体,从事两者编辑工作的人员常会互换角色,有的甚至身兼两职。以下从选题策划、组稿、编辑加工等方面探讨科技类期刊编辑和图书编辑的工作异同,从而提出图书编辑和期刊编辑今后能力的培养方向,有利于二者的从业者找准其定位,互相吸收优势和长处,充分发挥和挖掘自身的潜能,更出色地完成编辑工作。

一、选题策划与组稿

1.期刊与图书在知识架构和时效性上的对比

期刊往往是针对性更强,它针对的是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后,有待进一步提高的人群;图书根据策划时的定位不同而不同,一种是教辅型,属于大众普及型,内容比较简单,但涉及面更广些,一种是专著型,内容知识性较强,但内容往往有一定的过渡和铺垫。

期刊的时效性要求相对图书更高,每期出版期刊总与当下的时代背景有密切联系,在满足国家相关规范要求的情况下,介绍的多为国内外重大工程的最新技术和方法,创新性要求很高,代表了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图书一般多介绍应用已经相对成熟稳定的设计方法,已经得到业内高度认可的技术,时效性相对较差。

2.期刊与图书的选题策划工作的对比

科技期刊编辑的策划重点在期刊的内容上,主要围绕期刊的办刊方针,确定各期稿件的主题。这种策划基于期刊的定位,以及科技热点的追踪。并且,期刊这些主题每期虽只能涉及某种技术的某些方面,但是各期间都有一定的关联性。图书的选题策划需要在追踪科技前沿热点的同时,考虑图书内容的系统性和知识点的全面性。因此,相对图书编辑的策划,期刊编辑策划涉及的方面较为单一,周期性更强。

3.组稿形式的对比

期刊编辑的组稿工作要根据每个栏目的主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组稿,明确栏目主题后,内容形式可以是探讨主题的广度,也可以是探讨主题的深度,更加突出系列性和成组性。而且期刊的组稿方式多种多样,可以以专题专栏形式,也可以以技术讲座形式出现,可以向国内外本专业知名专家约稿,针对国内热点技术全面介绍,也可以接受作者的自投稿件,组稿形式更为广泛。图书编辑的组稿工作也是围绕选题展开的,但是形式较为单一,均为作者阐述,因此,对作者的专业和文字功底都要求较高,并且约稿的对象需要针对选题类型而定,专著类的选题约请学科带头人,教材类的选题约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从表现形式和约稿对象来看,期刊编辑的组稿工作较为灵活多样。

二、编辑加工

1.加工流程对比

图书和期刊的编辑加工流程大致相似,都是原稿、二校、三校、核红、蓝样(期刊为胶片核对),但二者在每个具体加工环节中的工作内容却不同。在图书编辑加工中,这些环节中的工作一般由编辑人员和校对人员分别完成,即原稿编辑加工完成后,印制成的校样都会有专门的校对人员本着校异同和校是非的原则,对校样进行校对,将上次未改动的,或改动错误的誊到本校次,且在校对过程中会提出一些异议,供编辑判断。编辑人员汇总校对人员的问题和再次编辑后产生的问题,誊到作者样上,与作者进行沟通。图书编辑更像一个总揽全局,进行各项工作整合的人员,他必须对文章进行统一编辑加工,将所有人的意见整合在一起,加以判断,最终得到正确答案。在期刊的编辑加工中,尽管也有以上环节的分工,但是一般不区分编辑人员和校对人员,内容编辑和校对均由期刊编辑一人完成。因此,期刊编辑的工作全面而灵活,虽然一本期刊的字数并不多,但是所要做的工作并不少,除了要编辑和校对文字内容外,由于加工周期短,所以一般不会出作者样给作者,只有在关键问题的修改上会与作者沟通。因此,期刊编辑承担了图书加工中编辑、校对和作者的综合工作,这就要求编辑对相关专业知识有充分的掌握,对专业问题有一定的处理能力,要求期刊编辑不但要加强自身的编辑技能,还应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积累与学习。

2.具体内容加工的对比

在具体内容的加工过程中,图书和期刊编辑的工作也存在不同,图书要求充分尊重作者的思想,对内容的删减修改必须征得作者的同意,编辑可以根据经验提出修改建议,可以对文章的脉络提出建议性的调整,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质疑,但不得擅自改正,必须在作者样中征得作者同意。期刊编辑自主权较之要大很多,编辑可以根据版面的要求,或文章各部分所发挥的作用轻重对文章进行删减,本着“突出重点,淡化次要内容”为原则对内容进行调整,同时可以对文章中一些知识性错误进行改正,拥有一定的修改权利。

三、图书编辑和期刊编辑对能力的培养

综合以上的对比分析,可以总结出图书编辑和期刊编辑的工作有异有同,了解这些异同,可以帮助从业编辑确立工作定位,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身的能力。

1.选题策划和组稿方面的能力培养

科技类图书和期刊均承担着传播学术思想,构建学术交流平台,反映科技创新和优秀科技文化成果的使命,因此需要编辑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培养敏锐的学术眼光和学术鉴别力,积极跟踪前沿科技,深入了解我国科技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图书编辑更应该在选题策划中突显这种学术洞察力。同时,运用学术眼光做可持续发展的选题策划,做到立足当前,谋划长远,精心制定中长期选题规划。而期刊编辑在把握办刊宗旨的前提下,要紧追科技前沿,把这种学术敏锐性发挥在组稿中,以多种表现形式和学术带头人的前沿科技内容,将专栏办得更具特色。

2.编辑加工方面的能力培养

降低或杜绝差错率是每位编辑的责任和义务,所以无论是图书编辑还是期刊编辑都应该在编辑业务中培养自己的编辑技术能力。期刊编辑,不但要提高自身的编辑加工业务能力,还要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以此保证对期刊内容编辑和删减的精准。而图书编辑同时还要补充自身对文学素养和逻辑思维的培养,从文学角度把握语句的可读性和段落的节奏,从逻辑角度把握章节的次序,使图书更易于读者阅读和查找。

(作者单位分别系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施工技术》杂志社,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篇6:资讯编辑的工作

关键词:编辑创新,出版工作,打破常规

一、编辑创新的出发点

1、具有创新思想理念

时代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事物和信息观点不同,各自的思想理念也多种多样。而对于编辑工作者来说,创新理念也是工作中最大的挑战之一。作为一名编辑人员,不仅需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和敏锐的洞察能力,更要有敢于尝试、打破常规的勇气和精神。而所谓理念创新就是要根据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对自身思想观点相应地做出调整,不仅能够引起部分读者的共鸣,对于企业发展也具有一定作用。

2、加大自身知识储备

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知识储备量、整体素质以及自我思想意识,才能够使自身和企业在社会发展中不被淘汰。首先,在这个智能化普及的时代,编辑工作者必须利用多媒体网络对实时动态和各个领域的信息及时了解和掌握;其次,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在书本中了解并掌握作者们的观点和思想,并不断将这些文化理念融入到自身观点中,去其糟粕,取其精髓,并将这些精华整合成为自己的新观点融入到杂志刊物中,真正做到创新知识理论。

3、拥有独特的设计创新意识

人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会根据时代的不同做出相应改变。编辑工作者也要不断在创新理念的基础上经常变化设计方案,通过对封面、文章内容以及排版设计等部分的创新,利用鲜明的色彩、夸张的结构以及趣味性十足的文章对杂志进行整改创新,并将这些内容结合到一起,大胆地进行设计创新,不仅能够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冲击消费者和读者的眼球,更重要的是以新鲜、明朗的变化不断引起消费者与编辑工作者的审美共鸣,提高杂志销量,赚取口碑的同时也加强了编辑工作者的存在感和自豪感,增加创新的信心。

二、编辑创新在编辑出版中的体现

1、编辑创新推动文化发展

编辑出版行业承担着文化的传承,文化的选择以及文化的宣传等重要的责任,中国的责任编辑制度也从一方面证明了编辑行业对整个民族不可忽视的重要性。编辑创新也在不断迎合当今的社会环境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而青少年作为文化的传承者,编辑创新加强了文化的传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一个国家的文化正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弘扬“正能量”,宣传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以及健康积极的思想,是编辑出版行业应该也是必须尽到的责任,坚守编辑行业的原则与底线不仅对编辑出版行业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整个民族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编辑是编辑行业的灵魂人物,有着极强的专业性,站在中国文化的顶端,甚至世界文化的顶端,可能会为出版业带来前所未有的震撼,掀起出版业改革的大风暴。

2、利用创新多元文化提高杂志质量

杂志期刊是将艺术、语言文学、政治以及科学等各种领域的精髓融为一体以直观形式呈现给大家的一类书籍刊物,具有多元化、精细化等特点。时代发展的过程中,知识和信息也出现日新月异的变化,而编辑人员就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理念和观点,打破传统形式的框架,不断吸收新信息并根据时代变换风格。首先,编辑工作者要有打破常规的勇气和信心,敢于接受批评和质疑,去其糟粕,取其精髓,并将有利的建议和观点融入到自己的理念中;其次,要充分了解杂志刊物的构成部分,掌握多元化知识和领域,并结合读者和消费者的观念和审美观在刊物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真正做到独具一格,并不断促进杂志社发展。

三、创新意识在编辑工作中的作用和地位

1、创新意识在编辑工作中的地位

(1)引领时尚,体现政治思想

首先,杂志刊物是所有时尚信息的聚集地,其中包含全世界大部分最新设计和时尚理念,不仅能够提高读者和消费者的关注度,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的审美观和时尚观,而编辑人员要根据读者的审美对杂志核心的时尚观点和理念不断创新,在迎合消费者的同时也对消费者产生一定的影响;其次,作为中国刊物的组成部分,杂志不仅要体现出时尚和娱乐,更要在其中表现出政治观点和思想。编辑人员在进行杂志排版是会将政治思想浓重的文章编排到刊物中,在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也要加大对消费者的思想引导,使人们坚持按照党和国家的领导方针不断发展进步,而编辑工作者也必须摆正态度,认真做好本职工作,推动杂志社发展。

(2)独树一帜,敢于创新

杂志刊物作为引领时代潮流的刊物,在不断改变和调整消费者的观念和思想意识。而杂志社想要长期发展,就不能只停留在传统形式和观点上。首先,作为一名杂志编辑人员,必须时时了解时尚界以及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最新信息和动态,并结合自身敏锐的洞察力和创新意识对这些动态信息进行处理和整合,突出杂志特点的同时体现出新观念和思想,提升杂志刊物整体水平的同时为消费者提供最新动态和娱乐时尚信息,提高杂志的销量;其次,编辑工作者必须要有打破常规的思想和理念,努力挣脱传统框架的束缚并紧跟时代步伐,在编辑工作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推陈出新,并将杂志提升到新层次,抱着勇于创新的思想和观念与杂志社一起进步发展。

2、编辑创新在出版工作中的作用

编辑创新的价值取向是整个编辑出版的风向标,指导着全部的编辑出版工作。创新意识是一种价值意识取向,代表着整个编辑出版工作的先进文化和学术思潮,对编辑观念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编辑创新可以使出版物的价值取向能够满足更多人的需求,更好地保证出版作品的质量。在编辑出版行业编辑创新能够体现出独有的文化价值,同时也能进一步体现文化的经济性。编辑创新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综合作用的产物,体现了整个编辑出版行业的价值。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更加显著。编辑创新能够有效推动经济的发展,将编辑创新和出版运营有机结合起来,是实现编辑出版最大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陈宝霞.浅析创新意识在编辑工作中的作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1(17).

[2]丁蕊.高科技企业如何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06).

篇7:资讯编辑的工作

编辑创新是编辑出版工作的灵魂,是编辑出版业不断前进的动力。编辑创新肩负着提高国家软实力和人民文化水平的重任。编辑创新从本质上讲,是编辑在参与编辑出版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意识,主要体现在观念创新、知识创新和设计创新。

(一)编辑的观念创新

编辑观念创新是指编辑主体要适应编辑客观环境的发展和变化,科学、准确地把握编辑活动变化的规律和发展趋势,意味着要勇于否定旧的,建立新的,并重新定位。观念创新需要以正确的方式构建新的思维、新的理念、新的思想,从而形成对新的编辑环境的准确认识。观念创新是不满于现状、敢于打破僵局、具有自省性的一个自我超越的过程。只有既具备了创新品格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又有超越已形成的利益格局和习惯的做法,才能够使编辑出版守正出新,保持鲜活的、旺盛的生命力。

编辑的观念创新是一个长远的视角,不局限于当前的编辑出版框架中,这就要求编辑有创新的品格,舍弃原有格局,建立一种全新的思维格局。文化体制的改革,就其本身来说是文化工作者更新观念,舍弃原有的不合理的旧制度、旧机制、旧体制格局,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新机制、新体制和新格局。在形成新格局中,为了长远的利益,要勇于改变现状,甚至牺牲已有的利益关系。创新需要勇气,勇气来自观念的更新,只有观念的更新,新的格局才能形成。

观念创新也体现在创造性思维方面,换句话说就是对现有事物和思想的超越。一方面缩短与先进的差距,另一方面是与原有事物和思想拉开距离。编辑主体具备了这种创造性思维,就会在选题的确定、稿件的选择等方面做出正确的分析、综合与决断,并能够时刻掌握最佳时机,从而在市场竞争中以新制胜,以新求进。

(二)编辑的知识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变革速度加快,知识更新周期缩短,新事物不断涌现,新观念层出不穷。知识经济、知识创新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引擎。文化体制的改革创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双轮驱动,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扩大,带来了文化发展繁荣的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编辑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以‘知识’创新‘知识’,就是要充分发挥编辑个体和整体的智慧,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优质高效地进行选题创新、内容创新”。按照民族的、国家的文化价值进行选择,选择优秀的,抛弃平庸的;剔除糟粕的,提取精华的;吸收先进的,特别是吸收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淘汰落后的、过时的技术和管理方法,达到知识的更新和创新,从而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撑和舆论保障。

在信息化时代,不求学习无论是对编辑创新还是对整个编辑出版业的发展都有危害,知识的陈旧与信息的单一化,会阻碍编辑的辨别力、判断力,使得编辑失去悟性,失去灵性,失去智慧,其结果是好的选题策划不出,好的作品擦肩而过,好的作者也会流失掉。一些精品力作的双效益书稿总是留给那些有文化理性、有世界眼光、善于学习、肯于思考、勤于实践的编辑。编辑要紧跟时代发展的脉搏,“及时更新知识,及时了解新信息、新论点、新技术、新成果,要用新的思维、新的观点开拓新的局面,不断提高自己知识创新的能力”。

(三)编辑的设计创新

编辑设计创新是指编辑依据出版物的内容和特点,利用点、线、面和文字、符号、色彩、纸张等元素的巧妙结合,经过美编的创意构思而形成的出版物版式、插图及封面的装帧等。编辑设计创新是出版物内容创新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结果。编辑的设计创新是与其个性特色紧密相连的,良好的个性特色是一种智力资源,与创新能力和事业成功相辅相成。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和绘图软件的开发应用,使装帧设计能力和个体的独创性得以充分发挥,情感、想象和个人才思得以充分体现。

在编辑创新能力的实践中,随着出版物专业结构与知识结构的不同,所要涉及的编辑内容理论和表现形态也会不同,其装帧设计与宣传营销设计的相对重要性也不相同。比如,美编既要依据责任编辑的意图和自己的构思,又要依据书稿中文字的内容、美学、视觉、功效等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而有所不同地进行创意构思。运用计算机的制作和美编个性创意的结合,综合运用美学、平面设计和其他相关知识,使各种技术巧妙地统一于出版物中,“彰显出版物的形式美,给读者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和审美享受,同时还要紧密结合出版物的内容,使形式和内容相映衬、相统一,做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在出版物的装帧设计中,责编与美编要密切配合,互相支持,搞清意图。这样才能够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才能设计出标新立异、引人注目的好作品。

二编辑创新在编辑出版工作中的地位

(一)引领文化的先行者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与灵魂,文化的灵魂在于创新。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文化创新是编辑创新的重要部分。编辑出版肩负着文化选择、文化积累、文化缔构、文化传播和文化创新等重任。我国实行责任编辑制度,其主要职责是从专业角度对稿件的社会价值和文化学术价值进行审查,对稿件提出取舍意见和修改意见。编辑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文化责任,要求编辑把好关。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道德风尚。坚持出版的正确导向,坚持为人民、为社会、为国家服务的宗旨,更加自觉地承担起先进文化引领社会的责任。“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作为“软实力”已被提到了国家战略高度。编辑出版者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精神和文化价值,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吸收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精髓,“摒弃那些‘伪文化-伪东方文化’,摒弃商业操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些肤浅、低俗的东西,给世界一种现代的、纯正的中华文化”。编辑只有以文化人的眼光、文化人的良知和责任感,站在国家的、民族的文化积累和发展的高度,站在世界文化积累和发展的高度,才能高瞻远瞩地策划出最好最受欢迎的选题,出版具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品力作,只有这样,才能够保持引领文化先行者的地位。

(二)打造独特风格的实践者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出版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如果出版物没有特色、缺乏特征、失去特性,不能使消费者感到与其他出版单位的差别和优势,这样就会丧失掉大量的受众,就很难立于国内外出版市场之林,更难以达到成功。“没有个性或特色的出版物,生存已成问题,发展更没有希望了。要造就出版物的个性与特色,非有创造的精神不可”。因此,为了应对现在与未来的市场竞争,必须突出出版物的特色定位,打造出版物独特的风格。

编辑创新要求在编辑出版工作过程中树立不懈追求的创新品格,首先

要勇于否定自我,改变大众化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去开拓别人未曾涉足的风格,从而创造出自己的新优势。其次,要敢于打破常规,不迷信原有模式,从别人认为是荒诞的、怪癖的、不可思议的方式和角度提出并解决问题。摒弃糟粕,守正出新。打造编辑独特风格,既是社会与时代的要求,更是编辑出版业不断自我更新、前进的要求,这是一种可贵的探索求知精神,是创新的萌芽,勇于尝试,并多思路地回答和解决所遇到的困难,从而使自己拥有别人未有的独特风格,这也正是编辑创新的具体体现。

三编辑创新在编辑出版工作中的作用

(一)明确价值取向

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创造意义、批判和超越精神,而现代编辑思想的价值取向与出版物的文化品位是紧密相连的,编辑创新又是编辑思想的主导,并指引着编辑工作的方法,因此,编辑创新的价值取向是整个编辑出版的风向标。

编辑创新意识是一种价值意识取向,代表着整个编辑出版工作的先进文化和学术思潮,表现出一种自觉的、积极的进取意向,对编辑观念的形成无论是从整体上还是以个体为主都是十分重要的,是在编辑具体活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自主意识。编辑创新意识还具有主动性,并在具有文化和社会价值意义的编辑出版工作中体现出来,能够主动地与有价值的意识形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其最大价值。例如,人类在工业发展进程中,向大自然无休止地开采矿产资源,排放二氧化碳,导致地球承载能力下降,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协调、不平衡的事件时有发生。生态问题成为人类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热点,他们从文化和社会价值出发提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出“生态文化”“绿色文化”“可持续发展”等理念,最后形成国家发展战略。将文化与社会价值有机结合,引导人们关注、保护生态,追求绿色生活、低碳生活,推动社会和谐科学发展。总而言之,编辑创新潜意识的主动追求,可以通过出版物得以外化和具体化,作品编辑的越完美,编辑创新意识就越明显,这样不但树立了作品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还会使作品广受欢迎,为社会所关注。

要做好编辑出版工作就要把编辑创新放在首位,编辑创新可以使出版作品的价值取向更符合受众的口味,满足读者需求。编辑创新浓缩了当代最新思想文化成果,恰到好处地体现了编辑出版工作的闪光点,也如实地反映出当代文化发展的价值品质。把创新思想融入到编辑工作中,是一个升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编辑出版物展现着鲜明的独特性、时代性和艺术性,其思想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都被广大受众所喜爱。

(二)推进经济发展

编辑创新在编辑出版工作中不仅表现出其文化价值,而且表现出文化自身的经济性,它代表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和相互作用,代表着整个新闻出版业的实体价值。法国前文化部长郎哥曾说过“文化是明天的经济”。可见,文化与经济不再是分裂开来的,而是已经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文化对经济的超越亦越来越明显。

为此,在知识经济时代,编辑创新就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在全媒体时代,编辑出版不能只依赖于传统的纸质出版,而要充分利用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媒介技术和传播优势,将同一出版物在不同媒体上进行立体化同时传播,以追求庞大的受众面,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出版物是一种以货币交换的商品,表现出编辑创新的经济属性。编辑创新理念一旦成形并成熟,便会尽可能地创造市场,取得市场的认可。在编辑的选题策划、编辑加工、成本控制、营销发行、宣传策略和服务手段等方面,只有始终贯彻编辑创新,才能够实现出版物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编辑创新在经济上有巨大的内在潜力,把编辑创新意识与出版物的生产经营结合起来,是促进编辑出版工作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没有创新意识的引导,就难以达到成功。从编辑出版的大环境看,文化体制的改革,明确了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地位,通过企业重组、兼并、上市和多元化投资,文化企业实力增强,文化经济增速加快。编辑对文化经济的贡献度越来越大,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三)创建品牌特色

创建出版品牌是出版社竭力追求的目标,建立品牌特色是编辑创新的主要功能之一。一个出版社要想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就需要从自己的优势出发,在依托地域文化特色、历史积累上做文章,制订长远的发展和选题规划。编辑要围绕选题规划,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板块。编辑应坚守专业特色,不出与自己专业特色无关的书,持之以恒,久而久之,便会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

编辑应坚守创新理念,把建立品牌特色的行动实施到底。一个出版社的选题特色,经过一个时期的培育和强化会形成一种品牌。品牌建设既是一种企业核心价值观和文化层面上的选择,也是一种市场行为。企业核心价值观和文化层面上的选择具有坚定的编辑创新意识,这种选择是毅力与智慧相融合的结果。

在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媒体分众时代,只有领先读者定位是远远不够的,要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打造出能经久不衰的品牌才是长远之计。像世界著名的剑桥大学出版社和牛津大学出版社,以顶尖的学术品位、强大的作者队伍、上乘的图书品质为出版社的核心价值而历久不衰,世界上许多著名学者为能在剑桥和牛津出书而感到自豪。这就是品牌的效应。

历史创造了文化,文化推动了历史。作为一名编辑,应当义不容辞地担当起文化创新的任务,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包括文化自身的进步。让文化的核心价值在编辑创新中得到体现和升华。

上一篇:我国高校二级教代会的现状分析及改革对策下一篇:最遥远的地方打一成语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