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校本课程工作总结

2024-04-18

戏曲校本课程工作总结(共10篇)

篇1:戏曲校本课程工作总结

舞台艺术表演——戏曲校本课程工作总结

为了弘扬我国的国粹,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丰富校园生活,开拓学生的视野,我们学校从这学期开设了新校本课程——戏曲,这几个月和孩子们朝夕相处,使我收获很大:

我们开展的戏曲进校园的活动,始终本着以“熟悉戏曲、尊重艺术、传承文化、提高修养”为目的,并在音乐课中渗透,使学生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基本的戏曲知识,欣赏和学唱经典戏曲唱段,提高艺术审美修养。在学习戏曲的课程当中,学生潜移默化的知道历史知识、人物和背景,使他们感兴趣,产生浓厚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操。

开设戏曲这一校本课程,不仅是弘扬和传承我国的国粹,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对戏曲音乐的兴趣与爱好。戏曲的表演也唤起学生了解、熟悉、热爱中国戏曲及热爱祖国的高尚热情。开设这一课程,深受学生的喜爱也得到家长们的大力支持。具体做法:一是加强戏曲教学工作。音乐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学习豫剧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探索戏曲教学模式,研究开发戏曲教育的校本课程,推动艺术学科的课改进程。二是突出学唱重点。根据学生情况,学生学习了《谁说女子不如男》、《红灯记》、《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京剧娃娃》通过校本课程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少年儿童对戏曲艺术的浓厚兴趣和爱好,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特色建设,提升了学生人文素养,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在校园里掀起了一股“戏曲热”。

今后,我们还继续深入开展戏曲活动。认真的学习、探索,再接再厉,传承和弘扬戏曲艺术而努力。

篇2:戏曲校本课程工作总结

----------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校本课程戏曲的学习,学生们学习戏曲的兴趣越来越高,能够了解戏曲的特点,感受戏曲的唱腔优美,戏曲艺术的博大精深,大部分同学能够字正腔圆地唱戏曲,并能声情并茂的表现戏曲丰富的内容。

二、教材分析

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形势,2010年秋季开始,作为山东省教学示范学校的人民路小学开展了全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资源”;“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的指导思想,坚持课改“一切为了每位学生发展”的精神和教育理念,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兴趣出发,综合省、市、校区的课程资源,旨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我校对校本课程开展了研发工作,成立了课程改革领导小组。从对校本课程的了解、学习到确立目标,全体课改小组成员达成共识。课程开发中,大胆解放思想,不局限于校内资源,走出校门,依托开发社会资源,结合国情、省情开设陶笛入门、书法教程、礼仪、葫芦丝、戏曲等校本课程。

根据课程需要编写出色彩绚丽、图文并茂、情趣盎然适合学生的戏剧校本教材。校本课程开后,学生怀着陌生、新奇、激动的心情走进了校本课堂,用他们稚嫩的表演和声音字正腔圆地演唱出一段段国粹艺术的精华,校本课程开设几年来,作为省级示范学校已有2000多名学生接受了校本课程的教育。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市、县领导和教育有关部门给予高度的肯定和赞扬,更重要的是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和家长的大力协助,成为市、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

“人民路小学利用《戏剧》教育渗透、贯穿思想道德教育的形式,无疑在巨野县整个教育系统中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人民路小学作为第一个探索实践的开拓者,所做的尝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现实中,对加强青少年教育,让青少年掌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优秀文化有积极的影响”。中国戏剧艺术发展中心主任王佐民:“戏剧进课堂,这不仅是对教学的改革和填补,既是全社会的需求,也是戏剧专业的要求”。

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使我们尝到了课改甜头,学生说:“戏剧不仅是一门艺术,而且也是十分好玩的„游戏‟,它能把你带入当时的那种虚拟环境,让你沉醉其中…”。教师说“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不仅仅使学生欣赏到外在美。而且重在理解深刻内涵,从中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化”。“这些课程重视美育入手,以美辅德,以美益智,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在几年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离不开社会、家长的支持与认可。学校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菏泽市、县电视台、报纸多次详尽的报导、座谈,进一步扩大了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同时收到了很大的社会效益。2010年9月由山东省戏曲表演艺术家刘桂松专程来我校进行演出,并自愿承担我校戏剧课辅导员。名家的关心和指导使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上获得很大帮助,也增强了我们以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为突破口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的信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将有力地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向深入,为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发展奠定坚实而有力的基础。

本学期的教学总目标:

1、通过戏曲教师所选定的经典唱段,帮助学生扩大学生戏曲知识面。

2、初步培养学生的戏曲文学素养,陶冶学生情操。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戏曲唱腔、戏曲表现形式等。

4、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增进师生感情、融洽师生关系。

5、让学生掌握戏曲艺术的表达形式,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戏曲,热爱戏曲。

6、每一段经典戏曲片段学习后,能及时归纳、总结,在家长的帮助下,填写好“课外戏曲学习情况登记表”。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培养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兴趣和爱好。

2、能从戏曲艺术中汲取有意义的知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3、培养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三、教学方法及措施

1、选择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戏曲片段,陶冶孩子们的情操。

2、精心备课,并按照计划实施教学活动,排除随意性。

3、多开展一些目的明确,形式生动活泼,富于童趣的戏曲表演活动

4、定期评选出“戏曲小博士”、“戏曲小精灵”、“戏曲王子”等。

四、教学进度安排 每片段为二课时

五、教研小课题

篇3:戏曲校本课程工作总结

一、借助于校本课程教学实现“多读”

研究显示, 造成高中生作文学习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就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积累不足、底蕴不深, 主要原因是学生平时自主支配时间不足, 不能够广泛阅读各类书籍刊物, 甚至有的学生进入高中之后, 连四大名著还没有读全, 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育的一大悲哀。我在作文教学中, 从夯实基础这一环节做起, 以校本课程的方式, 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实现对作文教学的有效补充。首先, 我对学生读书的范围进行了圈定, 按照中外结合、古今兼备的原则, 向学生重点推荐了400 种优秀书目,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其次, 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 计划具体到每月和每周, 将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纳入系统化的课程管理, 能够实现由“无序”向“有序”的转变, 规范了学生的阅读活动。学生在摘记摘录等活动中实现了词汇的积累, 对构建文章框架以及使用具体表达手法等方面, 都具有非常好的作用。

二、借助于校本课程教学实现“多说”

口语表达能力不仅考验着学生的普通话标准程度, 也能衡量学生的思维水平、语言积累、构思布局等诸多方面的能力。我借助于校本课程对作文教学进行拓展, 将写作指导从单纯的“写”向“说”延伸, 让学生在厚积薄发中提高表达能力, 这也是促进学生写作综合素质的重要抓手。首先, 我鼓励学生说一说阅读的体会, 从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获得了什么, 无论是写作技巧、构思框架还是情感思想, 说出自己的看法, 这是阅读收获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次, 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在创作方面的经验体会。每一位高中生在作文学习中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看家本领”, 特别是对语文优秀生而言, 他们的学习经验能够为全班提高作文写作水平提供帮助, 教师搭建平台让学生进行表达、交流, 可以实现经验技巧的借鉴与升华。另外, 我还开展了口头小作文、现场构思讲述等活动, 给学生较少的现场准备时间, 抽签决定话题进行表述, 这就需要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进行框架的构思、素材的准备、词汇的筛选, 其本质上也是一篇小型的作文创作训练。

三、借助于校本课程教学实现“多写”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文课时是固定有限的, 在课堂空间里拓展写的量非常有难度, 将写的训练与校本课程创新结合起来, 则可以取得较好的成效。首先, 我结合校本课程中的“小练笔”训练, 加大了对学生的写作训练幅度, 要求学生利用平时的点滴闲暇时间进行小篇幅的练笔活动, 可以是一次心理描写, 可以是一个小的场景描写, 也可以是一组动作描写, 通过平时的日积月累达到提高写作技巧的目标。其次, 我结合校本课程中的“难点突破”环节, 引导学生回顾自己作文创作中的难点内容, 开展针对性的研究活动, 如针对“构思立意不够新颖”, 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寻找更有新意的视角去拓展、构思、创新文章。在校本课程教学中还要强化对学生的指导, 既要让学生去领悟分析, 同时也要强调教师对学生画龙点睛的指点。另外, 教师还可以通过读后感、周记等形式鼓励学生多写, 在加大写的频率中更加熟练地掌握写作的技巧手法。实践证明, 写的数量加大同时辅之以技巧的指点, 可以实现学生写作能力的快速提升。

四、借助于校本课程教学实现“多看”

高中生的学业是紧张而繁重的, 校本课程的实施为作文教学开创了一条新路子, 我运用校本课程带领学生走出教室, 去呼吸新鲜的空气, 接触新奇的社会, 在多看之中增加感知经验, 进行现场指导,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为了提高学生分析事物、新颖立意的能力, 我带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访了工商和质监部门, 了解当前社会上一些假冒伪劣商品的泛滥现象, 分析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 并根据自己的观点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建议。这样的活动属于校本课程之中的“活动拓展”范畴, 学生走出了教室狭隘的空间, 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 兴趣也更高, 在实践参与的调查研究过程中, 不仅获得了相关的信息, 而且对潜在的一些现象与原因也有了深层次的了解与把握, 加上教师的现场辅导, 他们对写作技巧的掌握更加准确, 选题立意方面也有了新意和高度。

篇4: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经验与总结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

着眼素质教育需求,承认学生个性差异,旨在“张扬学生个性、促进教师与学校发展”。

T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学生需求为立足点。不仅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品质的形成,也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方面,力求让每个孩子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从2008年开始,T小学的若干位优秀的青年教师在语文课的基础上开发了学科拓展类课程,包括诵读课和特色作文课。之后,各持一技之长的音、体、美教师又在合作的基础上,创设了艺体特长类课程,包括形体课、音乐二合唱、足球课、国画等,并开设了一些动手实践的创新性教育活动。对于T小学的学生而言,语、数、外考试成绩不再是“好”学生的专利,所有学生都可以通过校本课程和创新性教育活动去寻找自己闪光的一面,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发扬自己的优点,张扬自己的个性。

该小学的优秀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编写校本课程教材,开展实践活动,并且每个月定期举办大小规模的校本课程讨论会,会议内容涉及校本课程内容、课程的组织、评价方式以及现阶段遇到的问题与解决途径等。除此之外,学校还规定一些与校本课程相关的必读书目,要求教师寒暑假阅读并作好记录,以补充和更新教师内在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素养,力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学生与教师是最能展现一所学校风采的主体。T小学能够立足本校实际情况,把教师的特长与课程开发相结合,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为每位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

二、校本课程内容的选取与组织方式

立足学生兴趣、教师特长,根据学生身心发展需要选取课程内容并灵活授课。

T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实施,合理利用自身的办学条件与资源,把学生兴趣与师生特长相结合,对现有的教材内容进行拓展、改编、重组或新编,变成独具本校特色的课程。例如,该小学在语文课的基础上,增开了诵读课和特色作文课,这两门课程是对学科课程的拓展。教师们还为诵读课编订了专门的教材——《黎明之声——快乐晨诵之旅》。诵读教材中的内容则是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身心发展需要精心选取的,虽然诵读课教材的名称一样,但内容上每个年级各不相同。

考虑到不同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与知识储备不同,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主要表现在授课方式和时间上。比如,特色作文课教学方式是从感知入手,让学生学会用眼去看,用耳去听,用鼻子去闻,用手去触,用心去感受,让孩子们先爱上生活,再用文子去记录生活。一年级学生作文课堂是口述的,二年级开始进行片段的写作,三到六年级是整篇作文都用文字记录;写作内容也是由“物-人-事”的顺序,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学规律。艺体类校本课程如音乐二课堂合唱、足球、儿童吹塑纸版画等课程是通过社团活动實现的,如,学生在美术教师的带领下成立“浓情夏日小巧手社团”、“橡皮泥雕塑小社团”,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参加。对于那些在某方面较为优秀的孩子来说,这些社团活动有拔高训练的作用。

另外,T小学还定期举办有关校本课程的校内或校外亲子活动,如校内的父子足球赛、校外的写作夏令营及足球比赛等。

三、校本课程的评价

注重评价方式与评价价值,师生双方互评为主,自评为辅。

由于校本课程的特殊属性,T小学积极倡导多样化的评价方式,针对不同的校本课程制定了不同的评价方法。笔者了解到,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该校制定的评价方式有纸笔测验和活动表现评价。纸笔测验主要用于“特色作文课”,即教师对学生的作文给予评价。活动表现评价是艺体类校本课程中一种评价方式,即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各项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参与态度、反应能力、合作与探究精神、知识的应用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进行评价,活动的评价内容既包括学生的活动过程又包括学生的活动结果。

评价以“师生互评为主,自评为辅”的模式展开。教师和学生在评价过程中互为主客体: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给予适当的评价。例如,足球课上,教师对学生踢球技能的掌握情况分为A、B、C、D四个等级,每节课或每两节课教一项技能,每个月测一次,当场评价,待本学期的课程完结后综合打分。学校重视学生评价的价值,学生对教师做出的评价可以让教师了解自己当前的教学情况、受欢迎程度以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改进方向。此外,学生对照校本课程实施前后自身的变化进行自我评价,包括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性格等几个方面;教师通过及时记录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来进行自我评价,包括课程知识、教学技能等方面,针对反思自身的不足做出调整与完善。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经验与总结

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在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分析、总结课程开发过程中的经验是课程顺利实施的保障。笔者总结了T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学校——明确、独特的办学理念。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学校教师共同的追求,是课程开发的路标。教师员工可以有自己不同的教育观念,但在核心问题上,必须有共同的理解,共同的理念是学校工作的指南。T小学的教师在“给每个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促进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制定了“张扬学生个性”的课程目的,挖掘出“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兴趣”的课程内容,探索出灵活的课程组织方式,开发出多样化的评价方式。T小学的校长与教师一直把学生的全面成长视为学校发展的动力,才能开发出独具自己学校风格的课程。

2. 教师——自觉的学习、反思意识与科研精神。课程开发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过程,需要根据课程实施后的反响、学生需求的变化等因素持续改进,只有教师不断地学习、反思、团结合作进行研究才能完善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

T小学的教师每个寒暑假都会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阅读一些书目并写读后感,除此之外,学校还要求他们选读一些与校本课程开发密切相关的期刊、论文、书籍,以补充、更新自己内在的课程知识和教学素养,这些工作都会为下学期校本课程开发注入新活力。

T小学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注重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教师们每个月开展多次大小规模的校本课程讨论会,每两周组织一次校本教研,内容包括课程标准的学习、课例研讨会、沙龙论坛、校本课程专题讲座以及教师们的课后反思等。据笔者了解,T小学的教师近几年开展关于“特色作文课”研讨会高达上百次,3~6年级中有12名教师写下了近7万字的教学感言。教师个人的实践反思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教师借助于个体反思,使自己的实践经验不断得到总结与升华,从而有效地丰富和积累实践知识,逐渐成为可以解决课程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专业型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是动态的、持续的过程,教师只有通过校本教研和自己在实践中的学习、反思,才能去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予以完善。

3. 家长——积极的配合与支持。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校长、教师、学生及家长的共同参与。笔者从该校了解到,该校大多数学生家长都会从人力、财力、物力不同方面参与到校本课程中来。有的家长为学校的诵读课提供了很多课外读物,有的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有关校本课程的校外活动,如带着孩子到外地参加写作夏令营、一起与孩子参加足球比赛等。这些家长认为,孩子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人和事,开阔孩子的眼界,丰富孩子的生活阅历,即便孩子没有在比赛中得奖,但这些丰富的经历比得奖更有意义。对孩子来说,家长的陪伴也会增加他愉快体验,使他对某门校本课程更感兴趣。

篇5:校本课程工作总结

为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切实贯彻落实新课程,依据“以学校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我校自2009年开设了校本课程。在不断地实践探索中,我们逐步确定“古诗必背及国学经典”的校本课程主题。几年来,在上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方面逐步加大投入力度和改革步伐,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课程氛围,构建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教学模式,全力打造我校的办学特色,提高校本课程的办学质量,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与特色。经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我校的校本课程已经初见成效,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和社会的好评。

一、健全组织,加强领导

我们首先确立了“全员参与创建校本课程特色学校”的观念,建立由校领导任组长的校本课程特色学校工作领导小组,成立精干高效的管理机构,明确领导人员及操作人员的岗位职责,确保校本课程特色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

我们建立了学校各个部门分工协作、各有侧重的工作局面,建立了自上而下的特色建设管理网络。管理部门主抓管理,监督整项工作的运行;教育部门要求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乐学,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会学;后勤部门负责硬件配备,资金运转,做好配套和协调工作。这样各部门分工合作,确保了校本课程特色工作的顺畅运行。

二、制定计划,明确目标

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教研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方案》和《校本课程评审办法》,本着“校本课程要有利于学校办出特色,要结合学校实际,学生实际、地域特点,从教师队伍优势、周围社会资源、学生生活环境中寻找有利于学生素质培养的资源。根据学校所处军区院内的儒家文化、军乐文化、国防文化的优势及学校师资队伍的优势,根据学生和家长的需要,充分利用本地人文环境、地方特色、名人古迹、物质资源等优势,开发出校本课程,深受学生、教师喜爱,得到家长社会充分认可。逐步确定“文化艺术教育”的校本课程,相继开发了《故事必背》、《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三套六本教材,并形成了校本课程的两个主体框架:

1、以生活文化为框架设置了校本课程。

三、完善制度,保障实施

为确保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和健康发展,我们建立了健全民主开放的组织机构,建立良好的课程决策结构和沟通网络和持续的校本培训制度。充分利用开发校内外课程资源,建立支持系统。积极争取专家的指导,积极争取与社区取得积极的对话,获取广泛的支持。充分利用区教育信息网获取相关课程资源,从而建立校内、校外两个支持系统。同时,逐步形成了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认真实施校本课程的各项评价,逐步建立和完善学校自律的校本课程内部机制,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四、优化师资,奠定基础

要创建文化特色学校,需要有一支素质高、事业心重、责任感强的教师队伍作基础。创建之处,我校就严把用人关,通过多层次选拔校本课程教师和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为增强校本课程师资力量,几年来我校陆续引进骨干教师多名,充实我校的校本课程教师队伍。为培养校本课程教师的教育素质,我们还大力开展了师资培训工作。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狠抓教师基本功。配合学校新老教师“老带信,传帮带”活动的开展,我们有意识地让新入行的教师和有经验的资深教师结成对子,每学期要求新教室上汇报课,指导教师上示范课,青年教师上优质课,有效的形成了互帮互助的风气,促进了新老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根据学校“请进来、走出去”的教育办学原则,我们经常邀请传家学者来校开设校本课程教学讲座,经常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层次的培训与观摩活动,开展多种校本课程教研活动,取长补短,互相交流,使校本课程教师在教学观念、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同时,我们也努力为我们的教师争取机会,搭建平台,通过竞赛课、公开课、示范课、研讨课等演练,展示自己的个人风采和魅力,提高教育教学的综合能力。

五、创新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学目标的主渠道,努力优化课堂教学,是提高校本课程教学质量的最佳途径。我们从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价方式等方面入手,优化课堂教学,在校本课程教学中全面贯彻素质教育。

(1)创新校本课程教学方法

创新教育提倡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开放的活动空间和创新的激情。在结合课堂教学实践的同时,校本学科组的教师们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指南》等文件,深刻领会文件精神,开展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反思教学,进行教学实验,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大力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向学的转变,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主动探索的基础上,进而形成了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2)创新教学手段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创新教育的重要保证。我校为推进教育技术的现代化进程,一方面加大了硬件的投入,另一方面要求全体教师积极开展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研究。通过近几年的努力,目前,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成为我校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整体优势。在校本课程教学中,每位老师自己制作课件,每节课充分运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实现校本课程教学立体化,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实践与创新的广阔天地。

(3)创新评价手段

创新评价手段是能否真正贯彻素质教育的关键。为此,我们统一树立了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观,将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做到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方法和手段多样化,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平时成绩和期末相结合,听力、口试与笔试相结合,学生互评相结合,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

六、开展特色活动,收获教育成果

篇6:校本课程工作总结

一、活动目的

为传承永年的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增强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培养他们对生活积极的态度,我们就把《永年历史名人》和《古诗诵读定为我校的校本课程。并且针对此,我们制定了详细的方案,并认真实施,下面就对我们这个学期的实施进行总结。

一、老师合作自制教材

由于学生们对我们家乡历史上的名人不甚了解,所以我们针对调查情况,集中全体教师的智慧,共同编写了自己学校的统一教材《永年历史名人》

二、采用多种形式教学

我们在进行历史名人故事的教学中,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老师教为主,第二阶段以学生自学为主。在第一阶段中我们主要采取老师讲解的方法,由历史名人的有趣故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阶段,是发挥家长作用,让学生通过跟家长交流,多方面了解我们永年历史上的名人故事,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交流方式,建立家长老师QQ群,促使家长陪同孩子们一块上网查阅有关我们永年历史上的名人故事。在课堂上分小组交流,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提供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

我们在进行古诗诵读教学中,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老师教为主,第二阶段以学生自学为主。在第一阶段中我们主要采取“入境+吟诵”的方法:既指导老师带领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在意境中使学生享受到古诗画面的美,并让学生粗略了解诗的大意,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去学习吟诵古诗,从吟诵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

我们在指导学生学古诗的时候,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教学生一些朗诵技巧,比如朗读的节奏语音的长短、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以及朗读的语感情变化和朗读重音的把握等,不断提高学生的吟读的能力,强化记忆背诵。长此之后,学生学古诗的兴趣日益高涨。因此我们及时把课程进行到第二阶段,开展《我做小老师》的活动。让学生自己查找喜欢的古诗,理解意思,并以生动有趣的形式教给其他学生。这样的活动形式深深吸引着每一个孩子,孩子们踊跃展现着自己的古诗才华。我校自开设校本课程以来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一年来,师生都大有收获,深入体味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诵读活动已成为我校具有深远意义的传统活动形式,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我们基本保证每天课前3--5分钟的诵读时间。每周背四句三字经,一首古诗。

篇7:校本课程工作总结

2013-2014学年

为了顺应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了满足全体小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我承担着二年级(1)班的校本课程。我始终以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工作,以“师德”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当一名好老师”作为自己工作的座右铭。为了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推进下步工作,现将本学期校本课程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精心编制教材内容,提高教学水平。

为了有效促进校本课程有序运行,健康发展,在学期初依据新课改有关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理论,结合本班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了校本课程实验教材的内容。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设计水平,我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我认真拜读了《在新课程改革中活化自己的角色》等文章,努力使自己不被新课改的浪潮所淹没。同时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因为我深信良好的品行是每个人身上最美的东西,针对社会这一大气候和学生这一小气候我把学生的德育、美育工作放到了最重要的地位。在工作中,我积极、主动、勤恳、责任性较强,乐于接受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

二、在教育教学上,探究方法,严谨执教

对于课程改革环境下的教师,光有一桶水是不够的,应该不断补充,成为拥有“自来水”的新型教师。在工作中,我深知学习的重要性,抓住一切机会认真学习,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在校内,虚心、主动地学习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手段,虚心学习,不耻下问,及时消化,吸取别人的精华,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平时向书本学习、向身边有经验的老师学习,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总之,在这一学年中,我不仅在业务能力上,还是在教育教学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但我平时工作中出现需改进的地方也较多,如理论知识不够,论文精品意识不强;电脑知识长进不快。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扬长补短,不断努力。

总之,在这个学期的工作当中,有收获也有不足。影视和礼仪作为一个新开发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存在很多困难。但我会不断探索、研究,并大胆创新,使这一课程更加完善,在下学期再上一个新台阶。

篇8:戏曲校本课程工作总结

关键词:德育,校本课程,德育校本,德育校本课程

一、引言

德育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国家和上级有关教育部门规定开设的课程以外, 在国家和地方颁布的德育课标指导下, 对本校学生需求进行科学评估, 充分利用学校及当地社区的德育资源, 以学校教师与学生为主体, 借助相关人员力量, 选择、改编或新编适合于对本校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政治、心理品质教育的教材或活动, 并纳入学校正式教学计划的德育课程。国内各中学开发出来高质量的德育校本课程并不多。比较有影响的有上海行知中学“真人教育”系列;上海金山中学的“模拟家庭”系列;青岛第三十九中学开展“德美体”;天津市南开区教育局构建了学科德育, 在地方和校本课程中发展学科德育, 编写了《学科德育的理论与实践》、《德育课程优秀教案100例》、《德育活动集》德育校本书籍, 供全区内的学校使用。当前国内多数学校对开展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不足, 也不知道如何开发, 开展系统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就更少了, 质量也不高, 本文对如何开发德育校本课程进行探讨, 为各级中学开展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借鉴。

二、德育校本教材开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 改革德育工作现状的需要。

传统的德育教育与学生的实际反差大。德育的“政治化”、“成人化”, 德育目标“高、大、全”, 德育主题错位等等, 影响了德育目标的正常实现, 德育工作没有充分发挥出应有的“育德”功能。

2. 调动了老师参与德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由原来德育课程的被动执行者, 转变为积极参与课程的设计者、执行者、评价者。调动了教师参与德育工作的热情、信心、积极性、主动性。贴近学生实际, 学生参与程度高, 有利学生个性发展。德育校本课程有利于充分发挥学校、社区、独特的人文、自然资源特点, 创建有特色的学校, 培养有创造性的独特个体, 接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 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寓于丰富多彩的德育校本课程中, 调动了学生参与德育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3. 是整合学科教学和德育工作的需要。

学校教育与教学没有整合一致, 学科教学与德育工作要求不协调的现象普遍存在, 抓德育的只抓思想品德教育, 不注重发挥学科教学的育人作用;抓教学的往往只管知识传授, 不重视学科教学德育渗透。

三、德育校本教材开发的组织与管理

成立德育校本教程开发管理机构。分管德育的副校长为负责人, 德育主任为具体组织者和管理者, 年段长为实施者, 教研组长为协助者, 成立德育校本培训、开发管理体系。德育处负责制定德育校本教程开发计划和实施方案, 明确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内容、考核、评价。管理课程开发的资金、编写进度、开发课程的先后顺序、审核与评价, 对课程的实施与考核等。德育校本课程编写流程。专家指点→德育处→撰写课程纲要→评审→修改→分配任务→编写→讨论修改→审查→印刷→实施→评价。

四、开发德育校本课程, 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效益

1. 开发校园文化的德育校本课程, 激发学生爱校情结。

通过立足于校园文化之上的德育校本课程建设和学习, 营造学校的校园文化, 传递学校的办学理念, 传承学校的优秀传统。开发以校园物质环境为素材的德育校本课程, 激发学生以校为荣的爱校情节。如《校园建筑历史变革》、《校园植物探秘》等。以校园舆论文化环境为素材的德育校本课程, 如设置内容丰富的专栏橱窗、学生电视台以及广播站。如我校厦门集美中学是著名华侨陈嘉庚先生创办的学校, “诚毅”校训, 是嘉庚精神的精髓体现。以“诚毅”和“嘉庚”为主线开发系列的德育校本课程。如《“诚毅”校训与集美校友》, 《嘉庚建筑》、《陈嘉庚与教育》、《嘉庚与华侨办学》等。开发以校园制度为素材的德育校本课程, 培养学生的习惯养成。校园制度包括教学管理制度等各种规章制度, 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规范, 学校的运行机制、管理模式、制度纪律等。优秀的制度文化, 可以培养师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 形成优秀的品行和价值观念, 凝结成一种在代代师生中薪火相传的文化传统, 培养出高质量的优秀人才。开发德育校本教材, 如《学生手册》、《班主任工作手册》等。

2. 开发学科渗透德育的德育校本课程, 润物细无声中沐浴德育教育。

开发各学科中蕴涵的德育功能, 寻找德育和学科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融合点, 实现学科教育与德育的无缝隙连接。以教务处为组织者, 教研组长为执行者, 挖掘各学科中的德育素材, 开发学科中渗透德育的校本课程。既可以在学科的具体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也可以编写德育教材, 如《化学史与批判精神》、《哲学与延安精神》、《青少年性心理与性生理教育》、《中国历史中的民族英雄》、《感怀哲学》、《欧美文化差异分析》等。

3. 开发地方德育校本课程, 激发学生爱我家乡的情感。

地方德育校本课程是挖掘学校所在地的风土人情、人文地理、风俗、文化、地理等知识, 开发出适合本地区特点的地方德育校本课程。如少数民族居住集中地区, 可以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 如《藏歌》、《藏文化》, 《侗歌飞进校园》、《芦笙飞歌》、《民族服饰》、《民族体育运动》等。

4. 开发品德修养类的德育校本课程, 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开发适合学生的品德修养类的德育校本课程, 提升学生人文品质, 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如何生活, 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和进行交流的能力, 健全学生的人格。如《礼仪手册》、《人际交际》、《职业规划》、《交通安全教育》、《形体健美》、《中西方美术欣赏》、《艺术与审美》、《插花艺术》、《剪纸艺术》等。

5. 开发系列活动类的德育校本课程, 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德育教育。

学校有计划地开展月系列活动。如感恩月、民族精神月、艺术月、科技月、体育月、读书月等等。感恩月系列活动, 以“感恩”为主线的情感教育, 如“感谢父母养育我”、“感谢老师培育我”、“感谢他人帮助我”、“感谢社会关爱我”、“感恩自然赐予我”;艺术月系列活动, 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如“书画专场”、“舞蹈专场”、“十佳歌手”评比、“相声、小品”专场、“棋类专场”等等。

6. 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德育校本课程, 在体验中提升道德素养。

利用特定的节日或活动为契机, 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如清明节, 祭扫先烈;端午节, 纪念文化名人等。活动如义务劳动、植物、参观访问、社会调查、青年志愿者、服务敬老院等。通过活动, 让学生在体验中提升接受教育, 提升修养。

因此, 开发德育校本课程是提升德育效益的有效途径, 通过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等, 使德育教育活动生活化、真实化、校本化、趣味化、人文化, 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工作的继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修养好的建设人。

参考文献

[1]丁蓓.中学德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2]朱跃民.中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篇9:戏曲校本课程工作总结

一、借助于校本课程教学实现“多读”

研究显示,造成高中生作文学习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积累不足、底蕴不深,主要原因是学生平时自主支配时间不足,不能够广泛阅读各类书籍刊物,甚至有的学生进入高中之后,连四大名著还没有读全,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育的一大悲哀。我在作文教学中,从夯实基础这一环节做起,以校本课程的方式,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实现对作文教学的有效补充。首先,我对学生读书的范围进行了圈定,按照中外结合、古今兼备的原则,向学生重点推荐了400种优秀书目,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其次,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计划具体到每月和每周,将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纳入系统化的课程管理,能够实现由“无序”向“有序”的转变,规范了学生的阅读活动。学生在摘记摘录等活动中实现了词汇的积累,对构建文章框架以及使用具体表达手法等方面,都具有非常好的作用。

二、借助于校本课程教学实现“多说”

口语表达能力不仅考验着学生的普通话标准程度,也能衡量学生的思维水平、语言积累、构思布局等诸多方面的能力。我借助于校本课程对作文教学进行拓展,将写作指导从单纯的“写”向“说”延伸,让学生在厚积薄发中提高表达能力,这也是促进学生写作综合素质的重要抓手。首先,我鼓励学生说一说阅读的体会,从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获得了什么,无论是写作技巧、构思框架还是情感思想,说出自己的看法,这是阅读收获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次,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在创作方面的经验体会。每一位高中生在作文学习中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看家本领”,特别是对语文优秀生而言,他们的学习经验能够为全班提高作文写作水平提供帮助,教师搭建平台让学生进行表达、交流,可以实现经验技巧的借鉴与升华。另外,我还开展了口头小作文、现场构思讲述等活动,给学生较少的现场准备时间,抽签决定话题进行表述,这就需要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进行框架的构思、素材的准备、词汇的筛选,其本质上也是一篇小型的作文创作训练。

三、借助于校本课程教学实现“多写”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文课时是固定有限的,在课堂空间里拓展写的量非常有难度,将写的训练与校本课程创新结合起来,则可以取得较好的成效。首先,我结合校本课程中的“小练笔”训练,加大了对学生的写作训练幅度,要求学生利用平时的点滴闲暇时间进行小篇幅的练笔活动,可以是一次心理描写,可以是一个小的场景描写,也可以是一组动作描写,通过平时的日积月累达到提高写作技巧的目标。其次,我结合校本课程中的“难点突破”环节,引导学生回顾自己作文创作中的难点内容,开展针对性的研究活动,如针对“构思立意不够新颖”,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寻找更有新意的视角去拓展、构思、创新文章。在校本课程教学中还要强化对学生的指导,既要让学生去领悟分析,同时也要强调教师对学生画龙点睛的指点。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读后感、周记等形式鼓励学生多写,在加大写的频率中更加熟练地掌握写作的技巧手法。实践证明,写的数量加大同时辅之以技巧的指点,可以实现学生写作能力的快速提升。

四、借助于校本课程教学实现“多看”

高中生的学业是紧张而繁重的,校本课程的实施为作文教学开创了一条新路子,我运用校本课程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去呼吸新鲜的空气,接触新奇的社会,在多看之中增加感知经验,进行现场指导,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为了提高学生分析事物、新颖立意的能力,我带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访了工商和质监部门,了解当前社会上一些假冒伪劣商品的泛滥现象,分析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并根据自己的观点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建议。这样的活动属于校本课程之中的“活动拓展”范畴,学生走出了教室狭隘的空间,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兴趣也更高,在实践参与的调查研究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相关的信息,而且对潜在的一些现象与原因也有了深层次的了解与把握,加上教师的现场辅导,他们对写作技巧的掌握更加准确,选题立意方面也有了新意和高度。

总之,将校本课程与高中作文教学结合起来,实现教学理念与方式方法的创新,能够为作文教学的困境突破提供有益的帮助,值得广大教师进行尝试与研究。

篇10:校本课程工作总结

我们都生活在故事中,而故事中丰富多彩的内容就是靠一段段对话,一幅幅表情,一个个动作组合起来的。英语的学习需要一个情境,一个适当的语言环境,在情境中去感知一句句话语,一段段对白,既锻炼了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也加强了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培养了语感。因此,本学期英语二课堂进行了英语课本剧的排演,现将本学期活动情况做一总结。

一、激发兴趣,乐于感受

兴趣是调动学生的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动力。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不同水平和性质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是紧密相连的。凡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都能转化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动机。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突出一个“玩”字。在学习中,老师们过于偏重基本技能、强调技巧训练,这样会变得枯燥乏味,把兴趣抹煞掉。兴趣是对某一事物或事情的喜好,也带有好奇的成分。所以只有激发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更好更快的融入到英语学习中去。他们才会喜欢英语。英语二课课本剧活动,大大激起了学生学习英语得兴趣和积极性。

二、沟通情感,愉快合作

课本剧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外,在活动中,还培养了学生间的合作能力。便于老师和学生间的沟通,学生和学生间的联系、合作。

三、扩宽知识面,感知生活

在课本剧的学习中,不仅学会了一些英语知识,还使得同学们掌握了为人处世的一些道理。

四、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

从素质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他们的生活不在仅限于课堂上,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乐趣,更有兴趣学习了。

不过在准备课本剧期间,我也发现了一些弊端:

一是课本剧课前准备工作量大,增加了学生负担。每个成功的课本剧,需要学生、教师课前付出大量的心血、精力来准备。

二是课本剧关注了少数学生,却忽视了多数学生。新课程强调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

三是课本剧预设性太强,缺少新的动态生成。课本剧从选题、编排到演出,都是事先精心设计的,体现出较强的预设性。由于受教学活动计划性、预设性的影响,学生的思维与活动总是被限制在教案的束缚中。

当然,我的工作还存在不足,我期待着我们的工作能够得到更快的完善,得到更好的发展。我将本着为学生工作的思想更加努力地工作,使我的学生的素质更好地得到提高。

上一篇:《平面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下一篇:创建文明城市整改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