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热工程硕士开题报告

2024-05-21

供热工程硕士开题报告(共8篇)

篇1:供热工程硕士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推荐度:课题开题报告 推荐度:硕士开题报告 推荐度:开题报告怎么写 推荐度:护理开题报告 推荐度: 相关推荐

供热工程硕士开题报告模板

论文题目:建筑物供热系统运行模式设计及其优化

1、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项目名称、来源、总经费、合作单位、完成时间和本人在该项目中承担的任务简介;导师推荐项目。

(2)与本课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在世界上,受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影响,北欧的一些发达国家,如芬兰、瑞典、挪威和丹麦,集中供热系统起步较早,目前已发展的比较完善,集中供热热化率已达到60%以上。西方国家的集中供热技术己经比较成熟,基本实现了温度的自动调节和控制及热计量管理。芬兰的供热系统是世界上最节能的.系统之一。这归功于整体的节能意识、先进的节能技术以及严格的建筑标准和规范。在芬兰,区域供热占供热的主导地位,其供热热能来源于热电联产,CHP大约占总供热量的75%。芬兰区域供暖的二次网系统较小,一般设置装有一个带气候补偿控制器的热交换站,根据室外温度控制供热热水。住宅的室内供热系统都是垂直双管系统,一般安装散热器恒温阀或手动调节阀以控制室内温度,芬兰的供热系统强调其经济实用。

2、研究方案

3、研究计划进度、经费预算及经费落实

4、主要参考文献

[3]江亿.我国供热节能中的问题和解决途径[J].暖通空调,20xx,(3)

[4]温丽.中国供热采暖技术发展概况及现状分析.供热信息,20xx,(2):50-55

[5]PatrickJ.Luickx,LieveM.Helsen,WilliamD.Influenceofmassiveheat-pumpintroductionontheelectricity-generationmixandtheGHGeffect:ComparisonbetweenBelgium,France,GermanyandTheNetherlands.RenewableandSustainableEnergyReviews.20xx.6

[6]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Z].20xx

[7]城市集中供热管网改造十一五规划[s]

[8]张东林.能源危机激发建筑节能潜力.中国建设报[J],20xx.8.25

[9]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1991.11.1

[14]张瑞英.英国的区域供热及热电联产.区域供热,.1

[20]E.F.Dzenajaviciene,V.Kveselisa,C.McNaught,M.Tamonisa.Economicanalysisoftherenovationof

篇2:供热工程硕士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建筑物供热系统运行模式设计及其优化

1、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项目名称、来源、总经费、合作单位、完成时间和本人在该项目中承担的任务简介;导师推荐项目。

(2)与本课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在世界上,受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影响,北欧的一些发达国家,如芬兰、瑞典、挪威和丹麦,集中供热系统起步较早,目前已发展的比较完善,集中供热热化率已达到60%以上。西方国家的集中供热技术己经比较成熟,基本实现了温度的自动调节和控制及热计量管理。芬兰的供热系统是世界上最节能的系统之一。这归功于整体的节能意识、先进的节能技术以及严格的建筑标准和规范。在芬兰,区域供热占供热的主导地位,其供热热能来源于热电联产,CHP大约占总供热量的75%。芬兰区域供暖的二次网系统较小,一般设置装有一个带气候补偿控制器的热交换站,根据室外温度控制供热热水。住宅的室内供热系统都是垂直双管系统,一般安装散热器恒温阀或手动调节阀以控制室内温度,芬兰的供热系统强调其经济实用。

2、研究方案

3、研究计划进度、经费预算及经费落实

4、主要参考文献

[3] 江亿.我国供热节能中的问题和解决途径[J].暖通空调,,(3)

[4] 温丽.中国供热采暖技术发展概况及现状分析.供热信息,2006,(2):50-55

[5] Patrick J. Luickx,Lieve M. Helsen,William D.Influence of massive heat-pump introduction on the electricity-generation mix and the GHG effect: Comparison between Belgium,France,Germany and The Netherlands.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6

[6]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Z].

[7] 城市集中供热管网改造十一五规划[s]

[8] 张东林.能源危机激发建筑节能潜力.中国建设报[J],2004.8.25

[9]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1991.11.1

[14] 张瑞英.英国的区域供热及热电联产.区域供热,1996.1

篇3:浅谈供热工程常用阀门的选用

1 减压阀的选用

减压阀在工业用气、蒸汽、压缩空气和众多其他液体介质的管路和设备上都可以使用, 因此应用的范围非常广泛, 介质流经减压阀出口处的量, 一般用质量流量或体积流量表示。通常, 减压阀的阀后压力应小于阀前压力的0.5倍, 在给定的弹簧压力级范围内, 使出口压力在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能连续调整, 不得有卡阻和异常振动。选用减压阀时, 除对型号、规格进行选择外, 还应说明减压阀前后的压差值和安全阀的开启压力, 以便厂家合理配备弹簧。减压阀的选用应根据减压流量、阀前后的压力, 和阀前介质温度来选定阀孔面积, 最后选择减压阀的规格尺寸。

根据减压阀的不同工况, 按两种情况进行计算:

A—减压阀阀座面积 (cm²) ;qm—通过减压阀的蒸汽量 (kg/h) ;μ—流量系数, 水为μ=0.45~0.65;气体为μ=0.65~0.85;蒸汽为μ=0.45~0.60;q—通过1cm²阀孔面积时的理论流量[kg/ (cm².h) ]。

2 安全阀的选择

安全装置是动力管道中不可缺少的辅助设备或附件, 其作用是保证管道的安全运行。在选用时, 应根据不同介质种类、防护要求和压力等因素合理选择。

安全阀按其结构可分为杠杆重锤式安全阀、弹簧式安全阀及脉冲式安全阀。在动力管道上使用的大多是弹簧式安全阀。

微启式安全阀由于排量小, 它的出口通径一般等于进口通径, 常用于液体介质。全启式安全阀排放量大, 故当DN≥40mm时, 其出口通径一般比进口公称通径大一级, 多用于气体介质。

弹簧式安全阀选型时, 应注意实际的开启压力, 除按公称压力分类, 还有五种工作压力级的弹簧供选择。

管道喉部面积计算:介质为气体且p2/p1≤0.55时

3 闸阀的选用

(1) 平板闸阀。1) 不适合用在容易结焦的介质使用, 一般使用在开关比较频繁的位置;2) 适用的介质范围:蒸汽、油品、酸碱类烟道气、水和氧化性腐蚀介质等等。

(2) 楔式闸阀。1) 不可以用作调节和节流, 一般只用于全闭或者全开的情况;2) 适用范围:使用条件相对苛刻同时对阀门的外形尺寸没有特别精密的要求;3) 在要求流通能力强、流量特性好、密封严格的工况选用等。

4 截止阀的选用

截止阀的特点:适用的范围比较广、中低压和高压都可以使用, 同时制造简单, 维修省时, 也比较耐用;但是其安装时方向性单一, 长期使用后密封性会降低。选用标准: (1) 高温、高压的介质管路或装置上宜采用截止阀; (2) 当小型阀门时可以考虑; (3) 管路直径比较小, 有流量或者压力调节, 同时对调节精准度也不高时考虑; (4) 适用于DN200以下蒸汽等介质管道上。

5 设计中误区分析

在我们设计中, 我们选择阀门的公称压力时通常有一个误区就是由工作压力直接决定阀门的公称压力, 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阀门压力等级选择的不准确, 当介质温度高时就有可能会出现压力等级选择偏小的情况, 这样就会影响到管道、设备的安全。

在国电石嘴山发电有限公司对外供热改造扩建工程中, 压力匹配器出口供热管道温度350℃, 压力1.4MPa, 设计初始我们选择的阀门的公称压力为25公斤, 后经过查相应规范得出25公斤是不足够的, 必须选择40公斤的阀门。所以在选择阀门公称压力等级时要查阅相关标准规范, 根据压力温度的额定值选择, 这样就确保了选择的准确性。

摘要:本文结合作者多年工作经验, 对供热工程中常用阀门的选用做了系统的分析, 仅供参考。

关键词:供热工程,阀门,选用

参考文献

[1]《钢制阀门一般要求》GB/T 12224-2005[S].

篇4:《供热工程》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关键词】高职教育;项目化教学;独立采暖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在上海,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的高职毕业生供不应求,而作为高职院校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供热工程》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却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别。普遍现象是北方的学生重视供热,南方的学生更重视制冷。这一现象的存在亟待于教师的引导及课程的改革。

一、《供热工程》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

《供热工程》是高职院校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应当掌握采暖与集中供热管网的工作原理、组成构造、设备的选择,管路的布置及有关设计计算的知识,能够识读和绘制采暖与集中供热管网的工程施工图,学生毕业具有从事一般采暖系统和区域供热管网设计的初步能力。

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学习情绪化较强,对感兴趣的东西学习积极性较高,对抽象知识点接受慢,对形象知识信息接受较快;害怕繁琐的计算,喜欢动手操作。而对于江浙沪一带的学生,由于一直以来思想上缺乏冬季集中采暖的概念,导致“轻暖重冷”的学习态度,学习情绪化较强,加之内容枯燥,学习效率低。

二、采用项目化教学,并配合信息化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配合信息化技术,针对《供热工程》课程中所涉及的原理、组成构造、设备等抽象的知识,采用仿真软件进行演示,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模式,将抽象的知识转变为形象的动画,学生更易于接受。另一方面,老师的角色从特征、职能等方面发生了变化,老师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信息源,老师的角色从单纯的讲授知识转变为教学的设计者、学生活动的导演者、学生获得知识的引导者,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工作效率。

根据学校所处地理位置,针对江浙沪一带冬季湿冷的气候,适时引入家庭独立采暖系统概念。由于家庭独立采暖系统具有室内温度均匀、不干燥、无噪音、没有空气对流的不适感,只制热不制风等采暖效果好、舒适度高的特点,加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地区的家庭独立采暖系统整体设计日益成为新兴产业。

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家庭独立采暖系统整体设计为重点进行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不但适应了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使专业课程的教学更加紧贴行业企业需求。通过整合课程内容,将《供热工程》课程分解为教学项目如图1所示:

三、强化实践教学,提升职业能力

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完善 “教、学、做合一”、理实一体化理念较为先进的供热工程实训室,学生按照真实的现场操作规程,从独立房间的热负荷计算开始,到散热器的选型,进行完整的采暖方案设计,施工图的绘制,材料的选择,到最后的安装施工,整个过程置身于真实的职业情境之中,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实现了实训与现场要求一致、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的一致;既突出了技术能力的形成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又使得专业课程目标紧贴行业企业的岗位技能要求。

四、建立课程的多方面评价内容

课程评价内容对学生具有引导的作用,学生的发展是综合的,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是综合的、细化的,评价内容应该与课程培养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既要关注学生的课程成绩,又要关注具体实践能力的水平;既要注重学生共性品质的表现,又要鼓励学生健全和完善个性品质,力争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评价内容的多面化并不意味着各个方面都具有相同的评价效能,否则,繁多的评价让学生应接不暇,不能聚焦集中发展自己的优势。

对于《供热工程》课程而言,要避免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通过基本概念、理论计算、方案设计、施工操作、团队合作等方面评价体系对学生的操作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职业道德、团队协作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具有科学时效性,又能体现企业或者市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要求,摆脱了过去单一的仅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主要依据的评价方式,由此能够更加客观的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反映学生团队协作精神,避免单一评价体系下学生评价不全面的问题。

五、结语

《供热工程》课程改革既要体现当前高职教育的特色,又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课程改革还要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努力使之成为一门学生愿意学,喜欢学,学以致用的专业核心课程。

参考文献

篇5:工程硕士开题报告

1、研究意义

能源是经济的基础,环境则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二者已成为当前全球最为关注的问题。解决好经济发展与能源供给以及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一个国家和谐、持续发展的关键。这几年,国际油价虽然跌宕起伏,但整体走势向上,中国作为能源消费大国,能源需求快速增长,形势十分严峻。同时这种状况也对环境构成了严重影响,制约了经济发展。节能降耗,减少对石油资源的依赖,已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汽车不仅消耗大量石油资源,还排放大量尾气,是公认的污染大气的“头号杀手“。要缓解这两个日趋严重的问题,汽车工业必然朝着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电动汽车(ElectricVehicle,EV)以电代油,能够实现“零排放”,噪音低,是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一代节能与环保汽车是汽车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电动汽车的推广需要建设充电站,其作用等同于目前燃油汽车的加油站,只有具备了性能优良、服务完善的充电设施服务网络,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推进。而当前国内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产业的发展刚刚起步,市场前景广阔,但具有成熟技术的产品并不多,市场上完善的充电设施产业上没有形成。因此,研究电动汽车充电机(站)的电气设计等相关问题,为充电站的设计和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支持,是一项对于促进电动汽车产业化进一步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在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等多方面都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也是本论文工作的意义所在。

2、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主要研究电动汽车充电站的设计,为标准充电站的建设提供依据。研究内容如下:

第1章:调查国内外电动汽车发展现状、趋势以及电动汽车充电发展模式。 第2章:研究充电站总体结构、充电方式。 第3章:研究电动汽车充电站设计及关键技术。 第4章:举例说明充电站系统的典型设计。 第5章:对课题进行总结,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3、论文工作计划

1..03~04 查阅和收集有关资料,对电动汽车发展现状、趋势以及电动汽车充电发展模式进行初步分析;

2.2012.05~06 研究充电站总体结构、充电方式;

3.2012.07~08 研究电动汽车充电站设计及关键技术;

4.2012.09~10 研究充电站系统的典型设计;

篇6:软件工程硕士开题报告

①国内外现状

上世纪90年代至今,以Internet和Ethernet局域网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且已经成为实现信息化社会的命脉和发展互联的知识经济的重要通信设施,对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1]。同时,以ASP.NET、JSP、和PHP为代表的Web开发技术,以及以.NET、J2EE框架为代表的服务器端软件开发技术和模型飞速发展,使得各种类型的Web站点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沟通的最主要平台之一。基于B/S (Browser/Server)模式的Web应用系统因其在开发、部署、更新及维护方面的优势,逐步代替了基于C/S(Client/Server)模式的应用程序,并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企业信息化应用系统之中。

之后,以Blog、TAG、SNS、RSS、Wiki等社会软件的应用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可扩展标记语言)以及AJAX(Asynchronous JavaScript and XML,异步JavaScript和XML)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互联网新一代模式的Web 2.0概念不断地发展,使得如今的各种Web应用程序更加注重用户体验与个性化。现阶段主流的Web开发技术包括了HTML、DHTML、Java Applet、JavaScript、VBScript、CGI、PHP、JSP、ASP、ASP.NET、XML和Web Services等。

XML以SGML(标准通用标记语言)为基础,并已经成为W3C推荐使用的标准,是整个Web的基本结构和未来技术发展的基础[2]。XML允许开发人员根据实际业务需求自定义标签,弥补了HTML在可扩展性方面的不足。XML结构化地描述信息,使内容描述与现实方式相分离,已作为应用程序间的数据传递格式被广泛应用。同时,XML可以很好地与现有的关系型数据库相结合,将关系型数据与XML数据相互转换,如今各大数据库公司都改进了自己的产品,DB2、Sybase、Oracle、Informix和微软公司的SQL Server 均提供了对XML的支持[3]。

AJAX是一种新的Web开发方法或模式,使用客户端脚本JavaScript与Web服务器实现数据交互,使得动态地更新Web页面,增强用户体验[4]。同时,AJAX并不是一门新的语言或技术,它实际上是基于XHTML、CSS、DOM、JavaScript、XML和XMLHttpRequest几项技术按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共同协作中发挥各自的作用。AJAX的工作原理相当于在客户端浏览器和服务器之间增加了一个AJAX引擎的中间层,使用户操作与服务器响应异步化。

ASP.NET是微软公司推出的一项以.NET Framework为基础的动态Web开发技术[5]。最新的ASP.NET正式版本已经随着.NET Framework 3.5一起更新到ASP.NET 3.5,并融合了LINQ、Lambda表达式、匿名类型等C#语言新特性[6],同时ASP.NET 3.5还提供了支持AJAX技术的ASP.NET AJAX构件技术[7]。

由于HTML、DHTML等标记语言在浏览器下对图形、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技术支持不足,并不能满足用户在Web 2.0大环境下对Web应用程序的最新需求,产生了以Adobe公司发布的Flash/Flex、微软公司发布的Silverlight、Sun公司发布的JavaFx等Web浏览器插件技术为代表的RIA (Rich Internet Application,富互联网应用程序)概念[8]。其中Silverlight是一款跨浏览器、跨平台,基于.NET Framework,用于实现下一代富媒体体验和RIA Web应用程序的浏览器插件技术[9]。Silverlight中包含了WPF(Windows Presentation Foundation, Windows展现基础)的技术特性,可以使用XAML (eXtensible Application Markup Language,可扩展应用程序标记语言)语言创建融合了图形、动画、多媒体及其他的富客户端特性的应用程序[10]。XAML是基于XML的、用于创建用户界面元素的声明式标记语言,提供了强大的矢量图形开发支持。在系统开发中使用微软Expression Blend 与Visual Studio进行联合开发,提高系统开发效率,实现系统的快速构建。Silverlight提供了基于HTTP的跨域网络访问支持。Silverlight应用程序能访问WCF、简单对象访问协议(SOAP)和ASP.NET AJAX服务,并能接收XML、JSON和RSS等格式的数据[11]。7月,微软公司正式发布了最新的Silverlight 3.0。

在企业级应用架构方面,软件工程领域已经从面向组件的架构方式发展为以Web服务为基础的面向服务架构(Services-Oriented Architecture,SOA)。SOA将企业中各个应用程序封装为可组合的、可访问的、独立的服务。SOA具有技术与平台立、低耦合、良好封装性以及灵活性等特征[12]。服务将业务逻辑以技术平台无关的、可交换的、可互操作的Web服务的形式暴露给客户端,降低了系统各部分之间的耦合性,提供了可维护的、健壮的、安全的分布式应用程序解决方案。SOA中使用Web服务描述语言(WSDL)和统一描述、发现和集成(Universal Description Discovery and Integration,UDDI)实现服务元素的公开与查找[13],服务提供者与服务请求者通过基于XML的SOAP协议实现数据通信[14]。

在微软公司发布的.NET Framework 3.0/3.5版本中,新加入了WCF(Windows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Windows通信基础)技术。WCF是Windows平台下开发和部署分布式系统的新型面向服务编程模型[15]。WCF整合了.NET Remoting、Web 服务、消息队列(MSMQ)、Web服务增强(WSE) 等分布式开发技术,可以实现跨应用程序域、进程和网络的数据通讯,是微软.NET Framework 3.0中面向服务应用领域的一项新技术。WCF支持HTTP、TCP、Peer Network、IPC和MSMQ等传输协议,支持单调服务、会话服务和单例服务的实例管理模式,支持请求/应答操作、单向操作和回调操作的消息交换模式,支持传输安全、身份验证和授权等安全管理方法,并支持分布式事务处理及服务的并发性管理[16]。WCF允许应用程序将功能以服务的方式提供给客户端服务请求者,在实现业务逻辑封装的同时,实现服务代码与客户端使用的技术与平台的解耦。

电力网络是保障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及人民生产生活正常进行的重要基础设施[17]。我国通常将电网按所属行政区域、网络拓扑结构或电气特征划分为多个互联的子网络,每个子网络拥有各自的调度控制中心。为保障各级、各区域电网的安全经济运行及保证良好的电能质量,需要以提供电网实时运行数据的监控与数据采集(SCADA)系统为基础,结合状态估计计算、等值计算、潮流计算等电力分布式计算算法理论,开发高效、稳定、可视化的电力分布式计算系统,并通过使用具有电网主接线设备图形化编辑、数据准备与显示等功能的矢量图形编辑系统,对变压器、电网线路及其供电系统运行方式进行可视化地优化组合,以减少电网在供电过程中产生的不合理电网线损,实现电网的经济运行,提高电网运行的效率和管理水平。

传统矢量图形编辑工具大多在单机或局域网环境下运行。单机环境下,图形数据完全存放于本地计算机中,很难进行远程数据通讯。网络环境下的矢量图形编辑系统大多数以C/S模式运行。虽然该类系统在实现图形编辑功能的同时,可以实现系统数据集中存储和远程数据通讯的功能,但仍存在着开发、部署及升级维护困难等不足。同时,由于HTML、DHTML等标记语言对浏览器下图形编辑功能支持的不足,以及HTTP自身的无状态连接方式等特点,基于B/S模式的矢量图形编辑系统主要通过使用AJAX技术,并结合可缩放矢量图形(SVG)技术来实现。但该技术仍存在多用户设计环境下图形数据共享的安全性、冲突检测和消解等方面的不足[18]。因此,需要结合现有最新基于SOA的企业级系统架构设计方法、基于AJAX和RIA的Web开发技术、基于XML的面向服务软件通信技术和数据库访问技术,以电网企业实现电网经济运行时的电网主接线图形显示与编辑功能需求为应用背景,开发一个基于B/S模式的电网主接线图形编辑系统。

②课题学术和实用意义

电力系统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正常进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在保证安全、可靠地持续供电并保证良好的电能质量的前提下,保证电力系统的经济运行也十分的重要。电力网络是电力系统中输送电能的重要基础设施,电能在变化、输送和分配过程中损耗绝对值也相当可观,降低每生产一度电所消耗的能源和降低变换、输送和分配时的损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电网企业还需要保证电力系统运行的经济性。 本课题以电网企业实现电网的经济运行为背景,研究并应用微软公司最新面向RIA 应用的Silverlight 3.0技术、面向服务的WCF技术、LINQ数据访问技术[19]、ASP.NET 3.5及ASP.NET AJAX技术,并结合软件设计模式设计开发一个基于B/S模式的、面向服务的电网主接线图形编辑系统。本系统拟采用Silverlight 3.0技术实现例如变压器、母线、交流线、发电机等电力设备图形元件及其在浏览器中的移动、缩放、连接、删除等编辑功能,使电力企业或单位工作人员能对电网的拓扑结构及运行状态的可视化操作,采用WCF服务技术实现电力设备数据在客户端浏览器和服务器之间的远程通信,使用ASP.NET AJAX技术实现电力设备数据的动态显示和编辑功能的无刷新操作,使用LINQ数据访问技术访问后台数据库管理系统中的电力数据。 系统的实现在满足电网企业在实现电网经济运行过程中对电网拓扑结构及电网设备数据进行可视化操作的功能需求的同时,通过采用面向服务的系统架构方式,降低系统组件间的耦合,并使用基于B/S模式的而非传统的C/S模式,在系统的安装、部署和维护方面有明显的优势,提高电网企业的工作效率、降低系统维护和运行成本。 同时,由于Silverlight 3.0、WCF、ASP.NET 3.5、ASP.NET AJAX和LINQ等技术均是微软公司基于.NET Framework 3.0/3.5版本推出的最新技术,在国内企业级信息化领域的应用尚属于起步阶段,本课题对上述最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实践对今后使用该类技术研发基于RIA和面向服务的企业信息化系统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2.课题研究目的、内容、技术路线

①研究目的

近年,微软公司相继推出或更新了基于.NET Framework 3.5的面向RIA应用的Silverlight 3.0技术、面向SOA应用的WCF技术、面向AJAX应用的ASP.NET AJAX技术、LINQ数据访问技术和ASP.NET 3.5等软件开发技术,该类最新技术在面向企业级应用方面在国内尚属于起步阶段。同时,为减少电网在供电过程中产生的不合理电网线损,提高电网运行的效率和管理水平,电网企业需对本区域内电网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控和可视化、图形化编辑维护,以实现电网的经济运行。 本课题通过研究和应用上述微软公司最新发布的软件开发技术,以电网企业实现电网经济运行过程中对电网拓扑结构及电网设备数据进行可视化编辑操作的功能需求为应用背景和研究目的,设计并实现一个基于B/S模式的、面向服务的电网主接线图形编辑系统。在满足电网企业实际工作业务需求的同时,通过对最新架构和技术的.研究,为今后应用该类技术构建类似企业级应用打下基础。

②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研究微软公司发布的Silverlight 3.0、WCF、ASP.NET 3.5、ASP.NET AJAX、LINQ、CardSpace等最新软件开发技术,并将其应用于电网企业实现电网经济运行过程中对电网设备及其数据进行可视化、图形化编辑中,满足电网企业的实际业务需求,开发一个基于B/S模式的、面向服务的电网主接线图形编辑系统。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如下几点:(1) 使用Silverlight 3.0技术实现电网主接线设备的图元设计及其在Web浏览器中的连接、移动、缩放、添加和删除等编辑功能。(2) 使用Silverlight 3.0和WCF服务技术实现电网主接线设备图形数据在Web浏览器和服务器端的通信。(3) 研究Silverlight 3.0和WCF服务通信的安全性和效率等问题。(4) 研究ASP.NET AJAX技术在ASP.NET 3.5 Web应用程序的使用问题。(5) 研究Silverlight 3.0和ASP.NET AJAX之间的通信问题,以实现Web页面的无刷新,增强用户体验。(6) 研究LINQ数据访问技术,确保对电网设备数据CRUD操作的高效、安全。

③技术路线

(1) 在现有资料和参考文献的基础上广泛收集相关材料,明确电网主接线图形编辑系统的功能性和非功能性实际需求,结合本课题的前期相关研究成果,对技术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然后进行总体方案设计,确保本课题的研究在较高的起点和较好的基础上进行。(2) 研究Silverlight 3.0技术。(3) 研究WCF技术。(4) 研究ASP.NET 3.5及ASP.NET AJAX技术的结合。(5) 研究LINQ To SQL技术。(6) 研究各项技术的综合使用情况,构建原型系统。(7) 架构和设计电网主接线图形编辑系统。(8) 以Visual Studio 作为系统开发平台,以SQL Server 2005作为后台数据库管理系统,编码实现电网主接线图形编辑系统。(9) 对系统的运行效果和安全性进行测试验证,得出本课题的结论。

3.创新之处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①创新之处

本课题以电网企业实现电网的经济运行时为应用背景,研究微软公司基于.NET Framework 3.5的最新软件开发技术,首次将面向RIA应用的Silverlight 3.0技术、面向SOA应用的WCF服务技术、基于AJAX技术的ASP.NET AJAX技术相结合,应用于电网企业的电网主接线图形编辑系统中,基于B/S模式和面向服务的系统架构在满足企业业务需求的同时,增强用户体验,提高系统可扩展性和可集成性,降低系统在安装、部署和维护等方面的开销。

②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课题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下:(1) 电网主接线设备图形元件在Silverlight 3.0中的绘制。(2) 电网主接线设备图形元件在Silverlight 3.0中的移动、连接、缩放、删除等编辑操作。(3) 电网主接线设备数据在客户端Silverlight 3.0程序与服务器端WCF服务之间的安全、高效通信问题。(4) Silverlight 3.0与ASP.NET AJAX在本课题中的联合使用及其效率问题。(5) LINQ To SQL的数据库访问。

4.预期目标

对于本课题的研究,综合考虑人力物力等各方面的因素,预期目标是:(1) 掌握电力网络相关业务领域基本概念,明确电网主接线设备图形及其数据参数等系统需求。(2) 使用Silverlight 3.0技术实现电网主接线图形元件的绘制及其在浏览器中的编辑操作。(3) 使用LINQ数据访问技术实现电网设备图形及其业务数据高效、安全地进行CRUD操作。(4) 结合使用Silverlight 3.0和WCF服务技术实现电网设备图形及其业务数据的远程高效、安全的通信。(5) 结合使用Silverlight 3.0和ASP.NET AJAX技术实现本课题Web页面的无刷新操作。

5.可行性论证

本课题属于对新技术的应用创新研究,相关技术的研究与系统的研发均基于微软公司正式发布的软件开发工具产品和技术,有例如MSDN、Code Project等网站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和丰富的资料来源。同时,本人自本科以来至研究生阶段,在导师的带领下长期从事微软.NET平台下软件开发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工作,先后参与过多个基于.NET平台的Web应用系统的开发,具备一定的技术基础。另外,本课题的研究得到了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力系统专业研究人员的帮助,将提供电力行业相关领域的理论和技术支持,为课题在电力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保障。 本课题的研究将在王成良教授领导的重庆市中间件技术与服务实验室开展进行,实验室提供了多台PC机、服务器、局域网等硬件设施,以及微软公司相关软件开发工具,为课题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硬件和软件的基础保障。

6.参考文献

[1] 谢希仁. 计算机网络(第五版).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1

[2] 王成良. Web开发技术及其应用.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2

[3] Bob Beauchemin, Dan Sullivan 著, 何玉洁, 顾小波 译. SQL Server 2005开发者指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1

[4] Dave Crane, Eric Pascarello, Darren James著, ajaxcn.org译. Ajax实战.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4

篇7:软件工程硕士开题报告

软件工程硕士开题报告1

题目:

学 院:

专 业:

班 级:

学 号:

姓 名:

指导教师:

填表日期: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随着网络应用的丰富和发展,很多网站往往不能迅速跟进大量信息衍生及业务模式变革的脚步,常常需要花费许多时间、人力和物力来处理信息更新和维护工作;遇到网站扩充的时候,整合内外网及分支网站的工作就变得更加复杂,甚至还需重新建设网站;如此下去,用户始终在一个高成本、低效率的循环中升级、整合……于是,我们听到许多用户这样的反馈:页面制作无序,网站风格不统一,大量信息堆积,发布显得异常沉重内容繁杂,手工管理效率低下,手工链接视音频信息经常无法实现;应用难度较高,许多工作需要技术人员配合才能完成,角色分工不明确;改版工作量大,系统扩展能力差,集成其它应用时更是降低了灵活性;对于网站建设和信息发布人员来说,他们最关注的系统的易用性和的功能的完善性,因此,这对网站建设和信息发布工具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

首先,角色定位明确,以充分保证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其次,功能完整,满足各门道“把关人”应用所需,使信息发布准确无误。比如,为编辑、美工、主编及运维人员设置权限和实时管理功能。

此外,保障网站架构的安全性也是用户关注的焦点。能有效管理网站访问者的登陆权限,使内网数据库不受攻击,从而时刻保证网站的安全稳定,免于用户的后顾之忧。

根据以上需求,内容管理系统CMS应运而生,来有效解决用户网站建设与信息发布中常见的问题和需求。对网站内容管理是该软件的最大优势,它流程完善、功能丰富,可把稿件分门别类并授权给合法用户编辑管理,而不需要用户去理会那些难懂的SQL语法。

内容管理从20xx年开始成为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这时.COM和B2B, B2C等经历了资本和市场的考验及洗礼,人们重新回到信息技术应用的基本面-如何提高竞争能力,而内容管理恰恰能够通过对企业各种类型的数字资产的产生、管理、增值和再利用,改善组织的运行效率和企业的竞争能力,企事业单位也开始认识到内容管理的重要性。

二、研究内容与目标

1. 系统架构的研究:采用三层架构,将系统分为UI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目前三层架构的思想已经很成熟。研究三层架构,有助于理解软件系统架构。

2. 数据库的设计以及优化:针对数据库的设计,结合实际的应用以及理论知识的要求,设计出满足需求的数据库,并且,在后期的维护中,从查询数据库中表的数据来探讨数据库的查询的优化方法,例如在模糊查询中是否使用索引,以及建立索引之后的效率会相对于没有建立时的不同,需要深入的研究数据库库德设计和优化

3. 用户体验和界面的友好性研究:本系统将使用Ajax,jQuery等技术和JavaScript插件,来提高用户体验和用户交互性。对于与用户界面以及操作方面进行研究,让界面更加美观,操作更加人性化,提高用户交互性和用户体验。例如用户操作成功之后自动跳转,减少用户的操作次数。

4. 其他CMS系统的研究:通过对其他成熟的.CMS内容管理系统的研究,加强对CMS的理解。争取做到最好。

5. 网站安全性研究:系统采用三层架构,设计安全,合理的数据库,使用存储过程。增加安全验证,达到系统安全。

6. 用户权限研究:系统基于角色的权限管理,每个角色都有不同的权限,然后将角色授予用户。从而达到权限的安全,用户权限分配合理。

三、研究方法与手段

1.需求分析使用StartUML完成需求分析,并完成各种UML图。数据库设计使用PowerDesigner15,SQL Server20xx。web开发使用Visua Studio 20xx,ASP.NET,IIS等工具,业务逻辑使用动软 .NET代码生成器,提高开发效率。

2.研究已经成熟的CMS内容管理系统。通过研究成熟的CMS系统,理解CMS内容管理系统的设计定位,用户定位。借鉴已经成熟的经验,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错误。少走弯路。学习其中的思想。

3.采用.NET平台,C#语言,ASP.NET,IIS等。数据库使用SQLserver 20xx

四、项目进度安排

1. 20xx/12/27-20xx/1/31:需求分析阶段

此阶段的主要内容有:业务流程的需求分析,数据库的设计,用例设计

2. 20xx/2/1-20xx/3/31:详细设计阶段

此阶段的主要内容有:类的设计,业务流程的详细设计

3. 20xx/4/1-20xx/5/1:系统实现阶段

此阶段的主要内容有:功能的实现

4. 20xx/5/2-20xx/5/31:系统维护维护阶段

此阶段的主要内容有:在细节方面对系统的一个整体的维护,以及对处理相应的异常和系统的实践检测

五、参考文献

1、《C#高级编程》(美)内格尔(Nagel.C)等著;李铭 翻译;黄静,清华大学出版社。

2、《设计模式》 Erich Gamma

软件工程硕士开题报告2

一、课题的意义

选择一个适合的产品开发过程对于成功完成产品开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定义良好的过程,可以有效地指导和监控产品开发实践活动,提高产品开发的效率、质量和可预测性。但是,如果过程定义不合理,却会反过来制约我们的工作,导致挫折、低效、低质量甚至失败。

产品开发是一个多学科综合的过程。以消费电子产品为例,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软件、硬件、结构件和定制件等各个学科和专业小组的活动互相依赖、交叉并行。传统的产品开发过程往往采用串行、离散、重量级的方法,存在着以下问题:

串行的产品开发过程不能有效支持产品开发的迭代本质,项目的风险往往在后期集中爆发,导致项目进度失控或产品草率交付。

传统产品开发过程把各个学科和专业小组的活动视为一系列静态的、离散的过程,对于多学科交叉并行活动缺少有效综合与协调。

传统产品开发过程采用的重量级方法导致大量的文档工作和漫长的开发周期,难以快速交付高质量的产品。

随着产品的智能化、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产品的功能和结构日趋复杂,其开发难度也不断增大。同时,技术和工艺水平的飞速提高,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产品的更新换代更加频繁,也使得开发时间日益缩短。在开发难度提高和开发时间缩短的双重压力下,传统的产品开发过程已经不能满足消费电子产品开发的需要。因此,建立一个高效的产品开发过程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国内外现状分析

为了解决传统串行的产品开发过程导致的产品设计改动量大、开发周期长、成本高、质量差等问题,人们提出了并行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与集成产品和过程开发(Integrated Product and Process Development,IPPD)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于建立产品开发过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并行工程与IPPD本身并没给出具体的产品开发过程定义,尤其是对于产品开发的迭代本质和多学科交叉并行特性缺乏具体的过程方法予以支持。

在产品开发中,系统工程(Systems Engineering)起着统领全局,综合、协调各个学科和专业小组的关键作用。对于产品开发过程方法的研究和实践,是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系统工程领域,现有的各种系统生命周期模型和系统工程过程模型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对产品开发过程进行了描述,现有的重量级的产品开发过程大多数正是在这些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这些模型本身比较抽象化和一般化,不足以作为产品开发过程定义。同时,由于系统工程长期以来主要应用于大型/超大型系统(如武器系统、航天飞机等),在应用这些模型进行产品过程定义时必须非常小心,否则容易产生过于重量级的过程。

反观软件工程(Software Engineering)领域,对于软件开发过程的研究和实践近年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迭代开发正取代传统的瀑布模型逐渐成为软件过程方法的主流。基于迭代开发的产品化的软件开发过程——RUP的出现,标志着迭代开发方法的成熟。以迭代开发为核心的一批敏捷方法(Agile Methods),代表着软件开发过程研究和实践中极为活跃的部分。但是这些过程和方法主要关注于软件开发过程,对于其他学科的活动通常只是作为软件开发过程的外部环境加以考虑,而不是从全局上予以综合和协调。

产品开发、系统工程、软件工程3个领域的过程方法各有所长,但都满足不了消费电子产品开发过程的要求,尤其对于多学科综合的迭代开发方法都缺乏具体的解决方案。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为消费电子产品建立一个能够有效支持产品开发迭代本质、有效综合与协调多学科交叉并行活动、轻量级的产品开发过程。

由于现有的过程方法都满足不了消费电子产品开发过程的要求,尤其对于多学科综合的迭代开发方法都缺乏具体的解决方案。因此,我们在综合产品开发、系统工程、软件工程等领域先进的过程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适合于消费电子产品的、基于迭代开发方法的、多学科综合的开发过程——多学科集成迭代过程(Multidisciplinary Integrated Iterative Process,MIIP)。在这里:

“多学科”是指MIIP能够有效综合与协调多学科交叉并行的开发活动;

“集成”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MIIP在产品开发过程中集成了各个学科和专业小组的活动,二是MIIP在过程方法上集成了RUP、敏捷方法、系统工程、并行工程、IPPD等多种过程方法的先进思想和经典实践;

“迭代”是指MIIP基于迭代开发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1、分析消费电子产品开发的多学科集成迭代特征,并为之建立合适的过程;

2、研究迭代过程在多学科交叉并行情况下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

3、将多学科集成迭代过程应用到具体的项目中,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

4、总结多学科集成迭代过程应用的经验教训,为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过程改进提供经典实践。

[注:一般研究内容3—6个,每个研究内容要展开来陈述一下]

四、关键技术研究

[注:关键技术研究是指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不是要使用的主要技术]

多学科集成迭代过程(MIIP)以软件工程领域的RUP和敏捷方法为基础,将其扩展到系统工程领域,同时吸收了并行工程与IPPD的思想。MIIP的研究需要深入分析并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消费电子产品开发过程具备什么样的过程特征?

2、如何为消费电子产品开发过程建立合适的过程?

3、对于消费电子产品,产品开发过程应具备什么程度的敏捷性?

4、软件开发的迭代过程是否同样适用于硬件、结构件和定制件等其他学科的产品组件的开发?

5、在多学科交叉并行的情况下如何进行迭代?

6、各个学科如何在迭代之间进行协同?

7、各个学科在独立并行和同步协调之间如何进行权衡?

8、在实践中,产品开发如何实现从传统的串行过程到迭代过程的转变?

[注:关键问题3个以上,并建议每个问题要展开来陈述一下]

五、研究方案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

1、文献阅读:大量阅读文献,了解业界成熟的过程理论、经典实践和最新研究进展,建立充实的理论基础。

2、过程资产分析:分析Z公司(一个大型的消费电子产品提供商)过程资产库中的现有过程定义文档,并将其与实际执行结果相比较。

3、项目历史数据分析:分析Z公司项目历史数据,特别是项目计划、监控、度量结果和技术类工作产品,了解项目的实际执行过程。

4、人员访谈:访谈Z公司项目经理、开发人员和过程改进人员,了解现有过程模型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和人们的期望。

5、过程定义:在分析消费电子产品开发过程的特征之后,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多学科集成迭代过程。

6、讨论和评审:在新过程的设计过程中定期与相关专业人员进行讨论和评审,集思广益。

7、过程试点:在Z公司选择一个现有项目进行试点,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过程定义。

8、试点总结:总结多学科集成迭代过程应用的经验教训,为Z公司乃至整个行业的过程改进提供经典实践。

1、基于复用定义软件总线架构

2、面向快速软件服务的个体敏捷过程拟包括以下子过程:

a)需求与组件池的匹配过程

b)派生组件的开发过程

c)需求的验证过程

d)快速服务交付过程

e)组件反馈维护过程

3、借鉴CMMI和PSP来建立面向快速软件服务的个体能力成熟度模型,并进行评估

[注:如果是开发系统,则可画个系统结构图,并说明开发语言、工具、框架等]

本课题的研究经费来自Z公司的过程改进费用,Z公司有一支专职的过程改进队伍,并且已经具备一定的过程资产和项目历史数据,过程的试点项目已经选定,多学科集成迭代过程的核心思想已经开始在该项目中应用。课题研究各方面的资源已基本具备,可以支持研究工作的开展。

六、计划进度

[注:一般从开题到答辩是一年时间]

20xx、10开题

20xx、12定义面向快速软件服务的个体敏捷过程

20xx、03定义面向快速软件服务的个体敏捷过程中个人能力成熟程度

20xx、04选择2—3个专业服务项目进行推广试点

20xx、06对试点专业服务项目进行评估与改进

20xx、07撰写学术论文

20xx、08部门内部推广

篇8:供热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我们学校每年有两个班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 在这些毕业生中一小部分要通过硕士研究生考试后继续读研, 大部分学生要走向工作岗位, 从事供热、空调行业的设计、施工、供热等工作。随着行业科技的发展, 供热和空调行业对毕业生要求越来越高, 例如, 在毕业生就业面试中, 许多用人单位用供热和空调的问题来考核学生的专业水平高低, 还有一些用人单位要求我们的毕业生到岗就能承担工作。因为社会上留给建环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机会有限, 开设这个专业的高校又不少, 这样使得市场人才竞争更加激烈。由于建设单位设计项目减少, 社会上需要的毕业生人数也相应减少。比如大连市的某个设计院今年招应届毕业生就比往年减少了37%, 而且同时还要从单位内部的设计人员中末位淘汰。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但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 而且要有工程综合素质、高技能和终身自学能力。供热工程课程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它不但涵盖了蒸汽和热水为热媒的室内供暖系统、城市集中供热系统型式、工作原理、设计方法等的主要内容, 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在工程中的综合应用, 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它为大学生走向社会, 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往我们按照供热工程课本从前往后泛泛讲解一遍, 一学期下来, 同学们感觉并没有真正掌握课程的实质, 也没有将供热工程系统知识转变成学生的专业能力。作为建环专业的专业课教师, 我们深感责任重大, 所以很有必要对供热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织来加深学生对供热工程课程概念理论的理解, 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工程能力, 有利于学生和应试和就业。

二、供热工程课程的理论教学

供热工程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声、动画并茂的特点, 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 我们先用文字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表述清楚, 然后配上图片, 再把设备运行的动画加上, 在知识中所涉及的现行的而不是过时的规范也应及时补充说明, 也要把典型的电脑制作的CAD的施工图介绍给学生讨论。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条件, 尽可能采用表格、图片、动画等手段, 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使抽象概念具体化, 复杂问题简单化。同时多结合当前的规范《民用建筑 供暖通风 与空气调 节设计规 范》GB50736-2012, 使学生扩展知识面, 理论联系实际。例如:当学习分户采暖热水供暖系统时, 我们先说明分户采暖热水供暖系统是对传统的顺流式采暖系统在形式上加以改变, 以建筑中具有独立产权的用户为服务对象, 使该用户的采暖系统具备分户调节、控制与关断的功能。表述一下住宅分户采暖热水供暖系统的定义, 然后把传统的住宅采暖系统和现在的分户采暖热水供暖系统的户内实物的各种施工竣工图、清水房的照片放到多媒体课件上展示给学生, 和他们一起分析比较, 结合具体工程来说明:现在的分户采暖热水供暖系统的节能作用, 具体的控制方法, 在水平单管串联式、水平单管跨越式、水平双管同程式、水平双管异程式、水平网程式还有地热式这6种中, 它们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是哪些, 现行规范推荐哪种形式告诉给同学们, 在当前供暖系统中存在哪些问题, 遇到了怎样解决, 等等。通过讲解供热系统, 我们有意识地把一些供热设备厂家选型样本介绍给同学们, 例如:散热器厂家、地热厂家、换热器厂家、热表厂家、管材等供热设备厂家, 同学们通过不同的彩色样本, 既感到新奇又容易由课堂走向市场。结合图片讲解供热设备的工作原理, 学生很容易理解供热设备的工作原理、使用特点和分类, 使学生有一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过程。这种学习方法不但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兴趣, 而且还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学生学到的是具有实用价值的理论知识。这种学习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主动思考、主动提问、主动查阅课外书, 学习气氛非常活跃。供热工程课程的题量大、题型多, 为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从社会上大量的各种考试复习题中精选了一些有代表性题, 安排同学们哪些是必做的, 哪些是拔高选择做的。当前我们发现虽然书店里各种考试复习题很多, 但大多数没有标准答案, 学生不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 我们可以和学生一起通过作业的形式做标准答案, 然后在QQ群中共享标准答案。我们发现, 批改作业可以发现学生的毛病在什么地方, 有时的一题多解还可以和同学们进行讨论。例如;大连某住宅建筑的供暖面积为10000m2, 供暖设计热指标为35w/m2, tn=20℃, 四柱813的K=2.237 (tpj-tn) 0.302。当供、回水温度采用80℃/60℃代替95℃/70℃时, 计算下述问题: (1) 散热器面积增加的百分数; (2) 循环水量增加的倍数; (3) 循环水泵的功率增加的倍数。这道题我们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来解答, 充分让学生体会到利用不同知识点来解答这道题的方法, 这会使他们觉得知识理解的比较透彻, 印象比较深刻。

三、供热工程课程的专业能力培养教学法

供热工程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上升为实际能力, 我们要求学生不但要会做计算题、选择题、简述题而且还要和其他同学一起利用所学专业知识来分析、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例如:某工程的膨胀水箱的膨胀管和循环管与干管的连接如图1, 系统热的不好, 供水温度正常, 但室温低。请同学们分析原因并改正过来。

把这一问题让学生们分析解决, 这一过程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分析原因:有相当一部分水量经膨胀管和循环管而循环, 使系统循环水量减少, 是膨胀水箱与系统连接的错误。解决对策:将膨胀水箱的循环管改到水泵的吸入口附近, 如图2。

通过学生积极分析、讨论找到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方法后, 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告诉学生供热行业有许多的规范和标准要执行, 有强制性规范和一般规范, 有些是一定不能违反的, 有些是要尽可能去遵守的, 而且规范随着科技的发展也要修改和产生新的规范, 我们一定要遵守最新的版本, 例如:我们有《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736-2012) 、《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 (JGJ/T229-2010) 、《民用建筑 节能设计 标准》 (JGJ26.95) 、还有国务院颁布的《民用建筑节能条例》以及施工验收规范《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暖通空调制图标准》 (GB/T500114-2001) 。我们在课堂上选几套典型的比较好的当前实际设计施工图给学生学习讨论, 借此让他们熟悉规范和标准, 同时也让他们了解供热工程系统施工的画图技巧和方法, 例如:图层怎么设置、图块怎么插入、线宽怎么定义等, 使学生了解一下应该出哪些图纸和图号的排序方法。我们把这些不同类型的几套施工图在学生的QQ群中共享给大家, 供他们分析讨论用, 我们发现, 学生逐渐地由理论知识转入到实际工程中来。课程结束后我们和学生一起用两周的时间专门做了一个供热工程的课程设计。我们把每班同学分成5组, 然后把5套不同的建筑施工图转给相应的组, 每组内部的设计参数和设计要求不同, 这样就达到每个学生的课程设计都不同, 要求学生按绿色建筑标准做一套完整的施工图, 深度达到施工的程度, 学校给提供教室和每人一台计算机, 教师每天都到教室检查同学们的进度和完成情况, 讲解普遍存在的问题, 这样学生就能按照真实的施工图做设计计算、查设计手册、查规范、CAD画图。当学生们出图时, 我们让他们先打出一张正式的施工图图纸, 看看和电脑效果有什么不同, 这时他们会发现线宽不对了、字大小也不对了、原来不遮挡的地方也重叠了、线型也不对了等, 总之需要修改的地方很多, 修改完再出图就没有那么多问题了, 最后每个人再进行答辩。两周下来学生忙得不轻但也收获不小, 这种仿真的课程设计锻炼了他们读懂建筑图的能力, 培养了他们运用设计规范和设计手册的能力, 训练了他们CAD电脑制图能力, 也加强了他们的互助友谊, 学生们表现的都很积极。由于从头到尾教师和学生一直在一起, 情况比较了解, 所以再经过答辩, 成绩给得都比较合理, 学生们通过课程设计学会了接到一个工程项目如何开始做设计的方法。

为了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建环专业的学生符合当前供热行业的需要, 使我们的建环专业的毕业生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我们进行了供热工程课程教改和实践。教师通过毕业设计和学生就业单位反馈情况感觉到这些学生较往届学生专业水平提高了, 但我们师生还要继续努力提高。我们认为专业教师需要不断地加强专业学习, 向其他高校教师学习、向设计院同行学习、向供热设备厂家的专家学习, 同时也要经常到工地现场向师傅学习, 跟上供热行业发展的步伐, 只有教师水平提高上去了, 才能不断探索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 使学生通过这门课的学习, 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各方面的技能, 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摘要:本文分析了供热工程课程存在的问题, 介绍了供热工程课程的教学改革内容, 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培养出建环专业高技能毕业生。

关键词:供热工程,教学改革,建环专业

参考文献

[1]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M].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上一篇:年少时的孔子故事下一篇:学校党建调研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