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开题报告

2022-07-30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下,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通过报告的方式,用于记录工作内容。怎么样才能写出优质的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建筑工程开题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篇:建筑工程开题报告

建筑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基坑降水开挖对邻近建筑物沉降的影响分析

本文为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以《基坑降水开挖对邻近建筑物沉降的影响分析》为例介绍了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写作方法。 文章类型:

基坑降水开挖对邻近建筑物沉降的影响分析 开题报告

目 录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本文研究框架

五、写作提纲

六、本文研究进展

七、目前已经阅读的文献

一、选题背景

人类很早就开始利用地下水资源,但对地下水运动规律的系统研究却起步较晚。1856 年,法国工程师达西(Henry Darcy)[6]通过大量试验提出了水在孔隙介质中的线性渗流定律,即达西定律,这是定量化研究地下水运动规律的开端,也是研究地下水运动的基础理论。 1866 年,法国水力学者裘布依(Jules Dupuit)以达西定律为基础,研究了地下水在单向和平面径向的运动,并应用到天然含水层中,得到了裘布依平面稳定流运动公式,为地下水稳定流理论奠定 了坚实的基础[7]。1889 年,俄国学者尼古拉 · 叶戈罗维奇 · 茹可夫斯基

(Никола й Его ровичЖуко вский)[8]首先推导出了渗流的微分方程。1901 年,奥地利学者福希海默(P.Forchheimer)[9]等又研究了更为复杂的地下水渗流问题。1904 年,法国学者布辛涅斯克(J.Boussinesq)[10]提出了地下水非稳定流的偏微分方程式。1928~1935 年,美国迈因策尔(O.E.Meinzer)、泰斯(C.V.Theis)[11]研究了承压水层的贮水性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地下水向承压水井流动的 非稳定渗流公式,即泰斯公式。1940 年,雅各布(C.E.Jacob)将热传导理论引入地下水渗流的研究中,建立了地下水渗流的基本微分方程,并提出了储水系数的概念。1969~1975 年,博尔顿(N.S. Boulton)[12~13]、汉图什(M.S.Hantush)[14]、纽曼(S.P.Neuman)[15~17]在泰斯公式的基础上,对不同赋 存条件的地下水进行了非稳定渗流的研究,并针对不同条件下非稳定渗流推导出相应的解析方程,对泰斯公式的应用进行了推广应用,同时提出了潜水含水层的非稳 定流理论和地下水越流理论。同时,国内不少专家学者也对地下水的渗流规律开展了研究。1974~1980 年陈钟祥等[18~19]对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运动、非均质多孔介质中二相渗流的多维问题进行了研究。1986 年,郭尚平[20]等深入研究流体在多孔介质内的运动规律,并取得了很大进展。2003 年,李传亮[21]、孔祥言、李培超[22]等将有效应力原理引入多孔介质的流-固耦合渗流中,并根据平衡条件得出了应力场方程,研究了多孔介质渗流等问 题,取得了显著成果。 地基固结变形的现象早已被人们关注,关于土的压缩固结的研究也有悠久的历史。但直到太沙基(K.Terzaghi)提出了有效应力原理(1923 年)和一维固结理论(1925 年),固结理论才进入了一个量化计算的新阶段。1935 年,太沙基和伦杜力克(Rendulic)共同将饱和土的一维固结理论进行扩展,使其可以考虑三个方向排水时的土体产生一维压缩,称为准三维固结方程。 1941 年,比奥(Biot)经过进一步研究材料的三维变形和孔隙压力的相互作用,推导出比较完善的三维固结方程。但由于比奥理论同时考虑了材料的三维变形和渗 流,使得固结方程的求解难度很大,至今仅仅得到个别情况的解析解。20 世纪 60 年代,随着计算机的快速发展,计算技术得到了提升,使得以往无法考虑的复杂的本构模型可以引入计算。例如,德鲁克-普拉格模型(Drucker- PragerModel)、邓肯-张模型(Duncan-Chang Model)、剑桥模型(Cam Clay Model)以及修正剑桥模型(Modified Cam-Clay Model)等。随着有限单元法在固结计算中的应用,可以在同一分析步中同时考虑土体中力-变形-孔压发展的全过程。1979 年,弗雷德隆德(Fredlund)[23]等人提出用两个偏微分方程,求解非饱和土固结过程中孔隙气压力和水压力,并认为液相和气相的渗透系数都是土体 某一体积-质量特性的函数。1984 年,Dakshanamurthy[24]等人将非饱和土固结理论推广到三维状态,将连续方程和平衡方程联立,并进行工程应用。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基坑工程是为了保证建筑物地下结构的顺利施工和周边环境安全而采取的一系列工程措施的总称,是一项综合性强、技术复杂、影响因素众多的系统工程。基坑降水 是减小开挖土体含水量,避免水中作业,方便施工而通过人工措施使基坑内或基坑内外的水位降低至基底面以下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可提高施工质量,也可提高坑 壁及支护结构的稳定性。随着城市现代化的不断进步,土地资源和地下空间日益紧张,已越来越多地被开发和利用。因此,建筑物向高度和地下深度发展,而且许多 新建工程需要在密集的建筑群中施工,周边环境十分复杂。由于建筑工程需要,不仅要保证支护结构自身的稳定,还需要确保基坑周边建筑物、管线和道路等设施的 安全且要满足变形控制的要求,因此对基坑的稳定和位移控制要求都很严格,变形控制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逐渐成为决定基坑工程成败的关键性因素。这使得基坑 工程的设计与施工难度越来越大,渐渐成为岩土工程界关注的热点之一。然而,由于大部分基坑工程属于临时性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测过程中往往关注程度 不高,导致基坑工程事故频频发生,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和极坏的社会影响。据唐业清[1]等调查的 130 余件国内基坑事故中,因地下水处置不当而造成的事故占总数的将近一半。可见,如何处理地下水在基坑工程中的重要性,所以在涉及降水的基坑工程中,要充分研 究地下水与土体的相互作用规律,选取合理的土体参数进行降水、止水和围护结构的设计,确保基坑工程及周边环境的安全。 基坑工程中,当自然水位高于基坑底部设计标高时,必然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降水以保证后续工程的顺利实施。基坑降水引起工程事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各土层渗透系数 k 的选取不准确,造成降水方案设计不合理。渗透系数是表示岩土体渗透性强弱的一个定量指标,也是渗流计算所要用到的一个基本参数。基坑工程所涉及的第四系沉 积物各土层渗透系数变化较大,土层的渗透性往往呈各向异性,径向和垂向渗透系数通常相差一个甚至几个数量级。因此室内的渗透试验具有不确定性,往往不能真 实反映出土层的渗透性,很多工程在施工时发现实际渗透性与室内试验结果有很大差异。(2)地下水的渗透破坏。渗透破坏是指在地下水渗流作用下土体中的土颗 粒发生位移和土体结构发生改变的现象,基坑开挖过程中主要破坏形式有流砂、管涌和突涌。即使基坑采取了相应的截水措施,水往往会通过截水措施的薄弱地带或 底部渗入基坑,并携带土体颗粒(尤其是细砂)运移,使基坑外侧的土体产生空洞,对位于其上的建筑物产生影响[2]。(3)在采用开放式降水的基坑中,工程 降水会引起基坑外侧地下水位降低,并改变原有土体的应力状态,使有效应力增大,引起基坑外部土体压缩固结并产生沉降,对基坑邻近的建筑物等有较大的危害 [3]。且基坑外侧的水位线呈不规则漏斗状,漏斗半径在实际工程中不易确定。漏斗半径外水位变化不大,半径以内由于土层的释水,导致同一土层在垂直层面方 向上应力状态差异,越靠近漏斗中心的部分其压缩程度越大,使得土体产生差异性固结沉降,对位于其上的建筑物形成安全威胁。(4)在基坑设置截水帷幕的情况 下,降水、开挖过程中,降低基坑内侧水位,使基坑内外的水头差增大,地下水运动趋于强烈,由此产生的渗透体积力直接影响基坑围护结构的稳定,并对邻近区域 产生影响。(5)土层释水固结具有滞后效应。根据有效应力原理,饱和土的固结过程是孔隙水压力逐渐消散而有效应力逐渐增大的过程[4]。随着有效应力的增 大,土层产生固结沉降。事实上当土层的固结度达到 100%时,土层依然没有停止变形,即使土层孔隙水压力完全消散,有效应力不再变化,但土层的沉降还在继续发展。土层的固结变形滞后于孔隙水压力的消散, 这是因为土体具有蠕变特性。土层的蠕变变形滞后于孔压消散的时间随着土层厚度的增大而变长[5]。基坑工程中地下水可以引发多方面的问题,处置不当往往会 造成恶劣的后果,如何处理好地下水显得尤为重要,值得岩土工作者们继续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2001 年,张莲花[25]在考虑降水引起沉降计算时,采用总应力变化的观点计算有效应力增量,提出相关计算公式。首次提出土层持水密度的概念,并结合给水度的概 念,推导出持水密度与给水度等指标之间的函数关系及在固结沉降计算中的公式。2002 年,谢康和、柳崇敏[26]等研究了基坑降水引起邻近地面沉降的求解方法,假定降水引发的渗流是一维竖向,推导出基坑周围土体地表沉降计算公式,并指出基 坑降水及其引发的渗流是基坑邻近地表发生沉降的根本原因。2004 年,于怀昌、刘汉东[27]等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沉降量的系统预测模型MGM(1,N),认为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变化具有系统性和不确定性。2005 年,冯晓腊、熊文林[28]等应用三维水-土耦合模型对基坑降水进行研究,对降水过程进行三维有限元计算。分析表明,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能够较好地模拟基 坑降水中止水帷幕、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等通过解析法难以处理的工程条件。2007 年,李琳[29]对降水引起的土体应力和疏干区持水密度变化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综合考虑弹性模量、降水深度、渗透系数等因素对邻近建筑物沉 降的影响。提出了一种针对由降水引起的坑外地面沉降的计算方法,得出了邻近地面沉降的特点和规律。2007 年,凌俊峰[30]对索菲亚教堂地面沉降进行了研究,得出降水井群距建筑物的距离、井点深度、出水量大小、渗透系数等因素对邻近构筑物的沉降有很大的影 响。2008 年,骆祖江、刘金宝[31]等利用比奥固结理论,针对地下水位降低引起的第四纪松散沉积层沉降问题,将渗流场和土体应力场进行耦合,建立三维数值模型,模 拟预测基坑渗流场与位移的分布特征。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结合邯郸市某基坑工程事故,针对该基坑过程施工过程引起的邻近教学楼过量不均匀沉降原因进行分析。

(1)分析地下水在土层中的运移规律,结合深基坑工程降水研究地下水对支护结构、土体固结的作用,进一步确定由于地下水运移对土层固结产生的影响。 (2)分析基坑降水引起基坑外侧释水区土层有效应力的变化,发生固结沉降的机理和影响因素,探讨太沙基一维固结理论、比奥固结理论在计算土层压缩固结时的差异性,得出基坑降水对邻近区域地面沉降的影响规律。

(3)结合邯郸市实例基坑工程施工资料,针对发生过量沉降事故区段大量的降水资料和周边变形监测数据,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从中发现基坑开挖、降水所造成的邻近建筑物沉降的规律,探讨渗透固结的时间和空间效应。并试图找出建筑物过量沉降的原因。

(4)利用 FLAC3D 数值模拟软件,建立基坑工程的数值模型。利用数值模型,研究分别考虑基坑开挖、基坑降水引起的变形值及同时考虑开挖和降水引起的变形值与实际监测沉降值之间的关系。

(二)本文研究框架 本文研究框架可简单表示为:

五、写作提纲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基坑工程中降水的作用 1.1.2 研究基坑降水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下水渗流理论的研究现状 1.2.2 固结理论的研究现状

1.2.3 基坑降水对邻近工程影响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水在土体中的运移规律 2.1 土体中的水及其运动

2.2 水对土体工程性质的影响 2.2.1 结合水及其影响 2.2.2 毛细水及其影响 2.2.3 重力水及其影响 2.3 土的渗透性

2.3.1 渗流的水头和水力坡降 2.3.2 达西定律及其适用范围 2.3.3 渗透系数的确定 2.4 流网

2.4.1 渗流的基本微分方程 2.4.2 流网

2.4.3 岩土工程中常见的流网 2.5 渗透力和渗透变形 2.5.1 渗透力

2.5.2 渗透变形与防治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坑降水引起的土层固结分析 3.1 引言

3.2 基坑降水的水位预测 3.3 土体的本构模型

3.3.1 常用的土体本构模型 3.3.2 现有本构模型的一些不足 3.3.3 土体参数非线性变化的改进 3.4 基坑降水的特点

3.4.1 降水引起土层固结的特点

3.4.2 降水引起土层固结的影响范围 3.4.3 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工程案例分析 4.1 工程概况

4.1.1 建筑基坑概况

4.1.2 地层条件与基坑支护设计取参 4.1.3 地下水情况 4.2 基坑支护设计方案 4.2.1 支护结构设计

4.2.2 基坑止水、降水措施设计 4.2.3 基坑工程监测方案 4.2.4 基坑开挖进程及工况 4.3 教学楼周边监测数据分析 4.3.1 教学楼沉降监测 4.3.2 教学楼倾斜 4.3.3 教学楼裂缝监测

4.3.4 冠梁、边坡顶部的水平位移监测 4.4 基坑降水引起固结沉降的计算 4.4.1 基坑化引圆半径和降落漏斗半径 4.4.2 现有的固结理论 4.4.3 基坑降水引起固结沉降的一种简化计算方法 4.5 事故原因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坑降水开挖数值模拟 5.1 FLAC3D 软件简介 5.1.1 FLAC3D 软件概述 5.1.2 FLAC3D 程序的特点

5.2 FLAC3D 程序关于地下水的分析 5.2.1 地下水分析原理 5.2.2 地下水分析求解 5.3 基坑开挖降水数值模型 5.3.1 计算模型概况分析 5.3.2 数值模型参数的选取 5.4 数值模拟分析

5.4.1 基坑模型 A 的模拟分析 5.4.2 基坑模型 B 的模拟分析 5.4.3 基坑模型 C 的模拟分析 5.4.4 三个模型的综合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六、本文研究进展(略)

七、目前已经阅读的主要文献

[1] 唐业清等.基坑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 黄远,王永涛,马路兴.基坑中地下水的渗透破坏作用及降水技术浅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0,22:111 [3] 龚晓南主编.深基坑工程设计施工手册[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4] 卢廷浩.土力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114–116 [5] 徐海洋,周志芳,高宗旗.释水条件下地面沉降的滞后效应试验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S2:3595-3601 [6] Henry. Darcy. Experience and Application Perinea Pesto Follow and Formulas to Used in theQues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of water [J].Highway and Mines,1856,38(12):178-184 [7] 沧浪.裘布依、裘布依假定及裘布依公式[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3,06:54-55 [8] 陶月赞,姚梅.地下水渗流力学的发展进程与动向[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7,02:221-230 [9] 李培超,孔祥言,卢德唐.饱和多孔介质流固耦合渗流的数学模型[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 辑),2003,04:419-426 [10] B. H.阿拉文,C.H.罗米诺夫.渗流理论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38-45 [11] B. Kwanyuen, D.G.Fontane. Heuristic branch-and-bound method for ground water developmentplanning.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Planning and Management,1998, (5):140-148 [12] N.S. Boulton Analysis of data from none equilibrium Pumping test allowing for delayed yieldFrom storage[J].Processing institute of Civil engineering,1963,35(26):469-482 [13] N.S. Boulton. Analysis of data from non-equilibrium pumping tests allowing for delayed yieldfrom storage [J].Proc. Instn. Civil Engrs. 1963, 26(11):469-482 [14] M.S. Hantush Modif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leaky aquifers [J].Journal of Geophysics researeh,http:///proposal/12241.html 1960,39(65):3713-3725 [15] S.P. Neuman Analysis of Pumping test data from anisotropic unconfined aquifers consideringdelayed gravity response[J].Water Resource Researeh,1975,57(11):329 一 342 [16] S.P. Neuman, P. A. Waterston. Analysis of non-steady flow with a free surface using the finiteelement method [J].Water Resource. Res. 1971, 7(3):174-187 [17] S.P. Neuman. Saturated-unsaturated Seepage by the Finite Elements [J].Journal of theHydraulics Division.1973, 99(12):2233-2250 [18] 陈钟祥.渗流力学的近况、动向和展望[J].力学学报,1974,01:21-29 [19] 陈钟祥,袁曾光.关于二相渗流的多维问题[J].力学学报,1980,01:12-17 [20] 郭尚平,刘慈群,黄延章,阎庆来,于大森.渗流力学的新发展[J].力学进展,1986,04:441-454. [21] 李传亮,杜志敏,孔祥言,徐献芝,李培超.多孔介质的流变模型研究[J].力学学报,2003,02:230-23

第二篇:工程项目进度管理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业这个行业也已经进入高速的发展中,工程项目管理也就在项目干管理中逐渐被人们认识和重视,在项目管理中被大力推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提升。经济的迅猛发展也带动了城市发展的脚步,鳞次栉比的高层建筑逐渐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城市。建筑工程项目的不断增加,也极大地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发展,其逐渐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个行业。然而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其行业内的竞争,施工单位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显得越发困难。除了要保证施工质量之外,对施工进度的管理也是衡量一个施工单位水平及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能够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以最短的时间完成项目建设,逐渐成为了施工单位竞争的重要砝码。因此,施工单位加强对其施工进度的管理就显得非常的重要[1]。

(二)选题意义

工程项目进度管理,也称为项目的时间管理和工期管理,是指对工程项目各阶段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持续时间和衔接关系编制进度计划,并将该计划付诸实施[2]。有关项目进度管理的概念有以下几种解释:

工程项目进度管理是指通过组织、协调、规划、控制等方法对工程项目的实施进度进行掌控,以期在预定的工期时限内保质保量完成施工和相关工作[3]。

工程项目进度管理是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各阶段的进展程度和项目最终完成的期限进行的管理[4]。

项目进度管理是指在项目的进展过程中,为了确保项目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实现项目目标,对项目活动进度及日程安排所进行的管理过程[5]。

由上述定义可以看出,进度管理作为项目管理的关键一环,对项目的有效开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项目工作范围确定的前提下,确定合理的工作顺序,采用相应的方法对项目范围所包含的工作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在满足

项目时间要求和资源约束的情况下,对各项工作所需要的时间进行估计,并在项目的时间期限内合理地安排和控制所有工作的开始和结束时间,使资源配置和成本消耗达到均衡状态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和过程。

进度管理在我国建筑工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进度管理的实施对于施工工期的缩短和成本的降低发挥着很大的作用。进度管理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首先,工程进度的有效管理是施工工期的保证。工程施工的影响因素很多,受自然环境和内部环境影响较大,施工单位在工程进行中可能没有按照进度计划的节点完成施工任务,这就需要施工单位管理人员做好进度管理的工作。在接下的关键工序上,缩短施工进度,减少施工日历天数,节约成本。

其次,工程进度控制对投资的影响。良好而高效的进度管理工作可以在保证质量验收合格的前提下节约工程造价。工程质量、进度、成本之间相互制约,工程进度加快,就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工程造价成本相应增加,得到的工程质量却难以保障。而工程质量不过关,有需要进行返工或者维修,这就需要再次投入,造成了二次成本,进而再次影响施工进度。,形成了恶性循环。因此,做好施工进度管理工作能够降低工程成本。

第三、增加投资者的收益。建筑工程具有施工时间长,施工工艺复杂,涉及面广泛等特点,收到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工程进度管理工作的好坏,对工程按时完工,减少追加成本,提高施工企业的良好形象,促进企业能够长远而稳健的发展。因此进度管理工作具有对工程施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国外的发展史与现状

项目管理是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Harold R. Kerzner认为它为项目成功的实施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是种特别适合于大型、复杂、环境多变、不确定性因素很多的一次性任务或项目的管理方法[6]。项目管理改善了对各种资源利用的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对管理实践做出了重要贡献。

工程项目管理是管理者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要求完成工程的质量目标和

费用预算,利用科学的观点、系统、全面、有序的对目标进行管理[7]。 MadterNancy认为项目管理是组织实施对实现项目目标所必需的一切活动的计划、安排与控制[8]。

项目管理的发源具有3000多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埃及的金字塔和我国的万里长城时代,从这些古老的项目管理成果可以看出,它是一个系统而又复杂的管理过程。现代的项目管理应该从20世纪初甘特图的发明和20世纪五六十年代网络计划技术在美国军事和航天技术上的应用为开始[9]。

20世纪初,被认为是计划和控制技术之父的亨利﹒甘特(Henry Gantt)在这个时期发明了表示项目进度的横道线条图(Gantt﹒Chart)[10],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运用该技术极大地缩短了建造货轮的时间。后人为了纪念甘特的成就,就把这种计划图表命名为甘特图。甘特图内容包括各项工作名称及对应序号,各项工作开始时间和完成时间,各项工作的进度横道线。甘特图通常适用于工程项目总进度计划,分部分项工程进度计划,以及项目进展情况简介或项目进度汇报等场合[11]。甘特图以其形象直观、简明易懂、绘图简单、便于检查赢得了人们的广泛欢迎,成了进行计划信息沟通的最主要方法。

进入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近代项目管理理论得到的空前的发展,CMP和PERT技术的提出,使得项目管理理论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发展[12]。1956年,美国杜邦公司和兰德公司为了制定内部不同业务的系统规划和管理技术,首先提出了关键路径法(Critical PathMethod,CPM)[13]。用于对化工工厂的维护项目进行日程安排。这种方法产生的背景是,在当时出现了许多庞大而复杂的科研和工程项目,这些项目常常需要运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如何合理而有效地对这些项目进行组织,在有限资源下以最短的时间和最低的成本费用下完成整个项目就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这样CPM就应运而生了。

1958年,美国海军特种计划局和洛克希德系统工程部、艾伦和哈密尔顿咨询公司,根据研发北极星导弹核潜艇的需要,提出了计划评审技术(Program Evaluation and Review Technique,PERT)[14],这一技术把该工程的200多家承包商和1万多家分包商有效地组织起来,使该项目提前两年完成。

1962年,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引入一种采用计划评审技术的系统,

[15]它强调成本控制和作业分解结构(Work Breakdown Structure,WBS)的必要性。WBS即项目结构分解,是把项目(目标、任务、工作范围、合同要求)按照系统原理和要求分解成互相独立、互相影响、互相联系的项目单元,将它们作为项目的计划、实施、控制和信息传递等一系列项目管理工作对象,通过项目管理将所有的项目单元合并成为一个工作整体,以达到综合的计划和控制要求。

1967年美国国防部提出赢得值法(Earned value Management,EVM),是一种能全面衡量工程进度、成本状况的整体方法。赢得值法的应用主要是收集实际数据,将其与计划的工程量、投资额进行对比,对投资与进度进行综合控制,还可以根据当前的进度、投资偏差情况,对趋势进行预测,预测项目结束时的进度、投资使用情况[16]。

20世纪80年代,项目管理经过了60年代的发展和70年代的调整,已经变得逐渐成熟。这个时期项目管理的相关软件的开发和涌现,使得项目管理事业在社会规范、标准和授权等方面迅速发展。

进入90年代,综合项目管理技术TQM(全面质管量理)[17]和信息技术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同时PFI方式和ABS方式等新型项目管理的方法应运而生。

进入21世纪,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广泛应用项目管理思想,理论上多学科整合、方法开发、软件编制,并形成一套完善的方法和理论体系。

(二)国内发展历史及现状

与国外项目管理的发展状况相比,我国的项目管理开始起步较晚,可以追溯到20世纪六十年代华罗庚教授引进的网络计划技术,创立了“统筹法”,在重点项目中推广使用[18]。国内项目管理理论的发展主要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在我国一些重大的工程项目上。

1986年云南省鲁布革水电站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在国内首次采用国际招标,实行工程项目管理,使得工程进度提前了5个月,造价降低了40%,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基于鲁布革水电站项目的巨大成功,次年建设部、国家计委联合发出通知,在一批试点企业和建设单位中要求采用项目管理施工法,并开始建立中国

的项目经理认证制度。

进入90年代,我国项目管理制度逐渐完善,相继成立了中国项目管理研究委员会PMRC,并成为了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PMA的团体成员。一些国内高校分别针对项目管理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与讨论[20]。在国内相继召开了有关建筑工程管理的相关会议,项目管理的相关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完善和发展。

在国内工程中,对工程进度采用的方法一般有关键路线法、横道图法,关联图法、前锋线网络图法等。每种方法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放映工程进度,但是各有利弊,单纯的使用一种方法很难表达出实际的进度与计划进度的差距。国内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体系还需要不断的补充与学习。进入21世纪,在全球化的影响下,我们认识到了国际化的重要性。2003年,我国自项目经理制度实行以来,在北京首次举行国际性的项目管理会议,表明中国的项目管理迈向国际化的道路[21]。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了30多年的研究与发展,国内的很多学者如杨露江[11]基于横道图与双代号网络图的优缺点相互结合实现对工程进度的有效控制;乌云娜,陈健,李泽众[22]等人在赢得值理论结合现代信息系统技术,通过系统数据库和算法设计,对赢得值进行计算和处理,从而实现在成本上对工程进度的控制与管理。

项目管理经过的几十年的发展,但是和国外的先进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还存在这一定差距,如建设单位的只注重投资收益,质量意识淡薄,缺少工程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行政命令技术等问题[23],应该主动与国际接轨,使工程项目管理更加国际化、信息化和系统化,学习欧美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工程项目管理的网络化,虚拟化,培养工程项目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认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实现长久而又平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伯能. 探讨进度管理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重要性[J]. 城市建筑,2014,01:115. [2]刘勉. 浅谈项目施工进度管理[J]. 工业建筑,2011,S1:1037-1039+1006. [5]任喜杰. 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研究[J]. 工业设计,2012,03:186. [4]王华. 工程项目管理[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01. [5]成虎,陈群著.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6] Harold R. Kerzner.Project Management [M].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2013.03. [7]杨杰. 浅谈工程项目管理[J]. 山西建筑,2011,15:235-236.

[8]Madter, Nancy.Exploring project management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J].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2012,30:639-651. [9]吴春诚. 大型工程项目进度评价和控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 [10]Wilson, James M.Gantt charts: A centenary appreciation[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13,149:430-437. [11]杨露江.横道图与双代号时标网络图施工组织方法研究[J]. 施工技术,2014,S1:500-503. [12]丁士昭主编.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13]Hegazy, Tarek.Critical path segments scheduling technique[J].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2010,136:1078-1085 [14]Tysiak, Wolfgang.Risk management in projects: The Monte Carlo approach versus PERT[J].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2011,2:906-910. [15]Cheng, Yusi.Concept and application of engineering breakdown structure[J].Tumu Gongcheng Xuebao.2014,04:125-130. [16]樊怡. 改进赢得值管理方法在投资控制中的应用研究[J]. 人民长江,2014,11:95-98. [17]赵军,张志强. 浅谈建筑工程项目全面质量管理[J]. 民营科技,2011,07:200. [18]徐彦,李琳. 中国项目管理发展的热点和趋势研究[J]. 项目管理技术,2013,10:45-48. [19]韩绍洪. 工程项目管理发展历程评析[J]. 施工企业管理,2012,07:86-88. [20]李修强. 项目管理理论综述及前沿问题浅谈[J]. 网络财富,2010,12:45+48.

[21]柳彦从. 浅谈我国工程项目管理发展及如何与国际惯例接轨[J]. 科学之友,2012,16:82-83. [22]乌云娜,陈健,李泽众. 挣值法在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系统中的应用与实现[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7-11. [23]王武,黄坚. 工程项目管理发展路径分析[J]. 科技资讯,2010,36:114.

第三篇:桥梁检测与加固工程开题报告

一、现状与来源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安全、快速、舒适、和美观的公路交通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是我国在20世纪60~70年代修建的桥梁,设计荷载标准较低,而且大部分仍处在营运使用之中,已成为交通运输中的隐患。因此,加固维修旧桥已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亟待解决的研究的课题。鉴于当前较为严峻的经济形势,我国正极大地加重对公路建设的投资,以拉动内需,因此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猛,但是对旧桥的加固改造事业也势在必行。在此行业大背景以及导师的指导下,我选择了4号桥梁结构评估鉴定与加固设计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题目。

二、基本资料 1.工程概况

该桥桩号K1127+154,桥长44.44m,上部结构采用3×13m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下部结构采用单排桩(柱)式墩及单排桩(柱)式桥台。该桥于1996年投入运营,设计荷载为汽车—超20级,挂—120,设计车速为120㎞/h,单幅桥面总宽12.5m,上部结构采用3×13m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先简支后桥面连续。因为交通量的日益增长,该桥于2005年进行拓宽改造,扩建时采用同跨径的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在两侧拼宽,每侧桥面宽度增加8.25m,拓宽后的桥梁单幅全宽20.75m,设计车速保持不变,设计荷载为公路Ⅰ级。新老桥下部结构均采用圆柱式桥墩、桩柱式桥台,钻孔灌注桩基础。

2012年5月7日凌晨6点,泄露于该桥下的液态苯乙烯着火,火势持续约30分钟后熄灭,由此造成该桥板梁、桥墩立柱、桥墩盖梁和支座出现损伤。时候沪宁高速紧急召开了会议,并进行了交通管制。为此委托我单位尽快全面深入检测、评估,以便最终制定合理的维修施工方案,确保桥梁结构安全运营。 2.火灾后桥梁结构损伤检测结果 ⑴主梁损伤情况

①从外观看,第

1、2孔板梁火损较为严重,部分板梁表面烧至浅黄,其过火温度已经达到900 ℃,高温作用下部分板梁混凝土爆裂,剥落之后的混凝土表面继续被烧至灰白色;

②部分板梁混凝土剥落较严重,其纵向钢筋、预应力、箍筋外露,个别箍筋局部变形;

③边角缺省的梁体主要集中在内边梁、外边梁、新老桥拼接处,主要是因为该区域氧气充足导致燃烧充分,高温作用下导致其边角混凝土爆裂;

④总体来看,个别板梁最大剥落深度约4.5cm,而大多数梁体的剥落深度集中在0.5cm~3.0cm; ⑤相对第1孔、第2孔梁体,第3孔梁体损伤较轻,主要问题是熏黑、局部剥落。 ⑵桥墩立柱状况

从现场损伤程度来看你,火源以2#墩为中心,因此2#墩立柱火损较为严重,混凝土剥落,部分环向箍筋外露,但是基本上未出现主筋外露现象。 ⑶桥墩盖梁状况

火源以2#墩为中心,因此2#墩盖梁边角缺省较为严重,个别箍筋、主筋外露。但是整体来看,盖梁火损程度较轻,主要问题是边角缺省,底面混凝土脱落。 ⑷支座受损情况

现场检查发现,左右幅1#、2#墩上的部分支座火损较为严重,高温下支座表面橡胶碳化、龟裂、鼓泡等,其余部分支座主要问题是熏黑。支座除了烧伤之外,还存在滑动面反置、加塞钢板垫高导致局部承压,支座彻底脱空等病害。

三、设计的目的

⑴巩固加强基础知识、熟练掌握运用专业知识。

⑵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学会使用计算绘图工具,拓展知识视野。

⑶积极了解掌握国内外行业发展动态,努力学习旧桥加固改造这一新技术,不断提高专业技能。

⑷熟悉道路桥梁设计施工等程序和方法,培养从事道路桥梁方面工作的实际能力。 ⑸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多渠道搜集、查阅和利用中、外文文献的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四、设计的意义

针对目前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事业蒸蒸日上的现状,对旧桥的加固改造这一新课题进行研究也是十分必要合理的。实践证明,旧桥的加固改造是一项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举措。采用适当的加固技术和拓宽措施,对恢复和提高旧桥的承载能力及通行能力,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以满足现代化交通运输的需要,是完全可行的。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省大量的投资,缓和桥梁投资的集中性,从而收到良好的社会经济效应。另一方面,通过加固改造后,旧桥亦可恢复正常的营运状态,继续服务于交通运输。对桥梁的加固和改造是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应,因此世界各国各国都把旧桥视作宝贵的财富,力求充分利用,或进行适当的加固和维修。国际社会的对桥梁加固改造研究十分重视,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现在世界范围内已出现了一个研究、养护、维修、加固桥梁的热潮。

五、设计的任务和要求 本毕业设计任务是针对某一桥梁的现有状况,需改变用途,增加荷载,施工过程中构件尺寸发生变化,根据结果进行结构验算,由验算结果给出有关项目的评估鉴定报告,再进行加固设计,给出局部构件加固设计方案,并制定施工组织设计计划。通过本毕业设计要求能够充分认识和掌握对桥梁进行结构检测及评估鉴定的全过程。

1.结构加固设计:加固技术论证,局部构件加固设计(受弯构件正、斜截面加固计算;受轴心压构件加固计算;偏心受压构件加固计算等);

2.桥梁施工组织设计:包括工程概况、施工方案、施工进度计划(含控制性进度计划、网络图及横道图)、施工准备工作(各项准备工作包括各种资源需要量及其供应计划),施工平面图、质量安全措施、季节性施工措施等,技术经济指标。 要求:

1.独立完成毕业设计的任务;

2.学会查找有关专业规范及文献(10篇以上);

六、目标要求

1.检测方案,评估鉴定报告;

2.工程结构验算书;包括机算及手工计算(手工计算部分要求形成电子文档) 3.图纸内容;整套桥梁加固施工图;(全部要求计算机绘图)

4.加固设计计算书:包括机算及手工计算(手工计算部分要求形成电子文档) 要求:

(1)毕业设计计算书应说明个人毕业设计的设计思路,并且要求详细列出设计成果的计算分析过程。

(2)毕业设计计算书按学校规定的纸张格式装订成册,并形成电子文档,内容顺序为:封面、衬页、中英文摘要(打印)、目录、计算书正文、封底。

(3)计算书要求章节分明,层次清楚、自己端正,文理通顺,计算准确,图标清晰,不得用徒手画。

5.与课题相关的专业外文资料翻译一份

专业外文资料的翻译要正确、通顺,专业术语的使用规范,专业外文资料及译文一起打印、装订。

七、进程安排 第 1~4 周 毕业实习

第 5 周 提交开题报告,查阅与本课题检测与加固相关的规范,完成并提交专业外文翻译

第 6~7 周 确定并提交检测方案;配合检测方到现场进行检测,进行工程结构验算; 第 8~10周 给出评估鉴定报告,根据评估报告,确定加固方案;

第11~13周 对已有的加固方法进行比较,结合工程实际提交加固方案,进行结构加固计算,完成加固设计计算书及图纸;

第14~15周 制定施工组织设计,掌握施工组织设计的一些工艺流程和相应措施; 第 16 周 整理、打印毕业设计结果、准备答辩。

八、参考文献

1.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2.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规范

3.公路桥梁加固设计规范 JTG/T J22-2008 4.混凝土桥梁结构表面涂层防腐技术条件 JT/T 695-2007 5.公路桥梁钢结构防腐涂装技术条件 JT/T 722-2008 6.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 JTG/T BO2-01-2008 7.公路桥梁加固设计技术规范 JTG/T J23-2008 8.桥梁缆索用热镀锌钢丝 GB/T 17101-2008 9.公路桥梁盆式支座 JT/T 391-2009 10.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CJJ 2-2008 11.桥梁用结构钢 GB/T 714-2008 12.单元式多向位梳型板桥梁伸缩装置 JT/T 723-2008 13.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 JTG_TF50-2011 14.城市桥梁设计规范 CJJ11-2011 15.图解桥梁施工技术 郑机 中国铁道出版社

16.新编桥梁施工工程师手册 向中富,邹毅松,杨寿忠 人民交通出版社 17.桥梁施工及组织管理(第二版) 魏红一 人民交通出版社 18.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19.桥梁病害诊断与改造加固设计 张树仁,王宗林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公路桥梁结构加固设计规范应用计算示例 邬晓光,白青侠,雷自学 人民交通出版社 21.公路桥梁加固设计规范 人民交通出版社

22.桥梁检测与加固手册(上下册) 张劲泉,王文涛 人民交通出版社

第四篇:通信工程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发现自己爱的人正好也爱着自己。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名称

3G移动网络技术比较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学号

一、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3G(3rd-generation)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

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

3G服务能够同时传送声音及数据信息

其代表特征是提供高速数据业务

国际电信联盟(ITU)在2000年5月确定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大主流无线接口标准

对以上三大3G标准进行分析比较

将有利于我国对3G通信技术的优化选择

将更利于3G移动通信技术在我国更好、更快地发展

更好地为广大移动通信用户服务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目前3G规范是由国际电信联盟(ITU)所制定的IMT-2000规范的最终发展结果 后因各个地区的地域、政治背景及经济水平不同

故产生了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大标准

本文首先将对3G通信的发展给以简单介绍

然后通过主流3G标准的概括、分析、比较

找到各自的技术优势及发展前景

三、 毕业设计(论文)所用的主要技术与方法:

通过已学知识和文献查找

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

对几种典型的3G技术标准进行研究分析

四、 主要参考文献与资料获得情况:

[1] 邓永红.3G技术综述[J]. 湖南邵阳电视台.《中国学术期刊》2004年第19期.

[2] 陈岩

董洁

唐辉. 3G网络不同制式的比较与运营分析[J]. http://.cn/

[3] 杨明洪

贾凤君

杨济安. MPEG容错编码在3G移动多媒体终端的应用[J]. 重庆邮电学院移动通信工程研究中心. http://.cn/.

[4] 蔡卫红. 全球3G三大主流技术标准比较分析[J]. 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3卷第4期 2004年12月.

[5] 曹磊

沈航

骆斌

白光伟. 面向3G通信的流媒体关键技术研究[J].《计算机科学》第37卷第五期

2010年5月.

[6] 网络资源等

五、 毕业设计(论文)进度安排(按周说明)

2011-12-29接收老师发的毕业论文任务书

论文题目选定为《3G移动网络技术比较》

2012-01-10为了解和熟悉论文的写作要求和内容

查找和阅读相关书籍和期刊

搜集资料

2012-03-16认真整理资料

编写大纲

写开题报告

定初稿

2012-04-04初稿提交指导老师审阅

并根据指导老师意见修改论文

完成二稿

2012-04-18再次提交论文由指导老师审阅

修改二稿

完善论文

2012-05-18认真修改论文格式

定三稿

2012-05-31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定稿

并填写答辩申请等相关表格

六、 指导教师审批意见:

指导教师:

??

??

??

?? (签名) 年月日

第五篇:物流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资料来源:, 博士论文、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模版海量资料免费下载!

天津产业集群现状分析及物流运作模

目录

第一章 选题背景和意义 .....................................1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1

1.1.1 ................................................................ 1 1.1.2 ................................................................ 1 1.1.3 ................................................................ 1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 .............................................. 1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1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

第一节 ......................................................... 2 第二节 ......................................................... 2 第三节 ......................................................... 2

第三章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2

第一节 研究思路 ................................................ 2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2

第四章 论文的章节结构 .................................... 3 第五章 拟定创新点及难点 .................................. 4

第一节 拟定创新点 .............................................. 4 第二节 可能存在的难点 .......................................... 4

第六章 参考文献 .......................................... 5

第一章 选题背景和意义

第一节 选题背景

1.1.1 滨海新区的集群发展

滨海新区位于天津市区与海滨之间,规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包括天津市塘沽、汉沽、大港三区和东丽、津南区的一部分,天津开发区、天津保税区、天津港都在其中。新区拥有153公里的海岸线,地处东北亚中心,又是亚欧大陆桥最近的起点。滨海新区的开发始于1994年,是天津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机遇,环渤海的经济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的趋势。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滨海新区生产总值由1994年的112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1250亿元,年均递增20.8%,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13万美元。财政收入由23.6亿元增长到169亿元,增长7倍。外贸出口由5亿美元增长到137亿美元,增长26倍。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64亿美元,世界500强中有70多家企业在新区投资,已成为外商在中国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地区之一。

经过十年不懈努力,昔日的荒滩如今已初步建成了以外向型为主的经济新区。形成了电子通讯、石油开采与加工、海洋化工、现代冶金、机械制造、生物制药、食品加工等七大主导产业。建立起多层次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人才创业基地,一大批国际知名的企业落户新区,一栋栋的高楼和工厂不断建成,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正在迅速完善,一个现代化海滨城市的面貌正在展现。

4 1.1.2 集群化条件下的现代物流的作用

当前,伴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世界经济贸易全面走向全球一体化,商品分销的流程正在转型,以供应链管理为特征的现代物流业己成为全球趋势。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新的商业策略,使供应链上的贸易伙伴紧密合作,在尽可能少的供应链成本和时间内为顾客提供更高的价值,它的出现己经使美国和欧洲的制造商和零售商神奇地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在这种大背景下,现代物流业成为了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成为二十一世纪全球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各国政府和企业越来越多的重视。

发展现代物流是当今世界经济的热潮,我国也应顺应这个潮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我国推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战略,为物流业发展创造了条件。目前正是启动中国现代物流产业的最好时机。选择适当的物流产业发展途径,己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

目前,物流业也不断的革新技术,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社会要求。但是,在工业园区内,传统的物流业暴露出的问题不容小觑。主要如下:

(1)物流市场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一方面,物流需求聚集和释放的速度不快,“大而全”、“小而全”的 5 企业物流运作比例还比较大。另一方面,物流服务供给能力还不能满足需求,特别是高端需求、即时需求、特色需求、“一体化”需求满足率不高。需求不足与供给不够并存,这样,在工业园区内部的物流资源短缺与物流服务“过剩”同在。

(2)物流服务社会化程度低。

物流企业经营规模小而分散,不利于园区内货物迅速集结与规模化作业,严重影响了设施设备利用率、机械化作业效率、信息化水平和新技术的应用,制约了企业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因此,这种运作方式不仅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还阻碍了物流企业服务功能的拓展、质量的提高,制约了物流业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发展,抑制了物流服务需求的增长。

(3)物流市场不规范现象严重

现代物流是跨行业、跨地区的社会物流运行系统,它利用信息系统实现对顾客、经销商、运输商、生产商、物流公司和供应商之间的管理,让物的流动具有最佳的目的性和经济性,消除整个价值链上的浪费,让每个参与者都能受益,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水平,提高整个社会的竞争力,抵消市场经济条件下盲目竞争和调节滞后的制度性缺陷。但目前物流组织布局分散,物流资源和市场条块分割管理,制约了物流业规范、有序的发展。

第三节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①本文以产业集群的视角来研究制造业与物流的联动作用,将提升物流能力的应用层次、拓展其应用范围,从而将会对物流与技术产业的一体化的理论研究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方面有所贡献。

②本文以产业集群的视角来研究制造业与物流的联动作用,将深化对于产业集群这一理论的研究体系,使更完整的产业集群理论体系具有更强的实践性。

(2)实践意义

天津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转型升级发展阶段。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在促进生产、引导消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本文有针对性地研究天津的滨海新区产业集群实施制造业与物流的融合与一体化的问题,将推动天津滨海新区的产业集群加快实施物流一体化的进程,并将为这一进程的健康顺利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

天津滨海新区的产业集群实施物流与制造业的联动,有利于推动产业集群优化内部分工、并完善产业集群功能,提高产业集群的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有利于提升产业集群的档次和水平,有利于增强产业集群的市场竞争能力,更好地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 天津滨海新区的产业集群实施物流与制造业的联动,有利于增强产业

7 集群对于物流方面的专业人才以及高级管理人员的吸引力,有利于提升泉州物流现代化水平,有利于催生出泉州物流产业集群。

天津滨海新区产业集群实施物流与制造业的联动,有助于减轻产业集群物流对城市交通的压力,也减小了物流对城市环境的噪声、污染等种种不利影响,从而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教授提出的。在波特教授看来,产业集群是指同一产业的、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基础设施提供者、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下游渠道和客户、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在特定区域内,具有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且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具体来说,大量的企业聚集在一起,以某种特定产品为主导,在产业集群内部实行高度市场化、专业化的分工,从而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产业集群超越了一般的产业范围,形成了特定地理范围内的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构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具有以下特征:(1)集群内元素间存在着以产业链为主线的相互关联性;(2)空间集聚性,表现为地理区位的集中、经济联系的集中、集群经济的效应;(3)专业化与柔性,表现为专业化的生产能力以及对市场需求量、产品构成和产品设计等方面快速变化的适应能力;(4)网络化与创新,加速知识、技术、管理创新速度。这些都有助于促进集群内产业链的完善,形成集群的外部规模经济并最终形成区域竞争优势。

有学者(夏晓军,2003;吴利学等,2004)认为,对产业集群现象的描述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Adam.Smith):而以著名美国哈佛大学战略学家波特(MichaelE.Porter)为代表的大多数学者,认为是从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A.Marshall)的“产业区(Industrial District)”开始的。

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1920)中解释了基于外部经济的企业在同一区位集中的现象,发现了外部经济与产业集群的密切关系,认为产业集群是外部性导致的。马歇尔认为外部经济给产业集群企业带来三方面的好处:技术的外溢,提供专业技术工人的劳动市场,提供共享的中间投入品。

德国经济学家、工业地理学家韦伯(Alfred Weber)分析单个产业的区位分布时(1909),最早提出聚集经济的概念,首次使用聚集因素(agglomerative factors)韦伯认为产业集群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低级阶段,企业自身简单扩张引起产业集中,二是高级阶段,靠大企业以完善组织方式集中于某一地方,引发同类企业集聚。

波特(1990)在其论著《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了开创性的命题和判断,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竞争力的角度来看待和分析产业集群现象。波特提出“钻石体系”理论来分析研究一个国家某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20世纪90年代,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产业集聚的产生提供了很好的解释。克鲁格曼以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假设前提,垄断竞争模型的基础上,通过一个有效的“中心外围”集聚模型,用数学模型分析,证明了工业集聚将导致制造业中心区的形成。

Rosenfeld(1997)进一步对定义产业集群的标准进行了研究,包括产业集群规模、产业集群对于经济和战略的重要、产业集群产品和所需服务的范围以及对公共投入品的使用。

Magnus Holmen和Staffan Jacobsson(1998)探讨了产业集群的确定}CI题。传统的投入产出分析和用户——供应商关系是基于产品和产业,对于确定基于知识外部性和扩散产业集群是不合适的,提出了基于专利确定产业集群的新方法。

Suma S.Athreyr(2001)通过对剑桥高科技群增长和变迁的实证研究,探讨了剑桥高科技群是如何增长和变迁的、哪些微观经济要素可以解释这些现象、为什么剑桥高科技没有达到

9 硅谷的水平等问题。

第二节 城市物流理论

日本学者谷口教授将城市物流定义为:“城市物流是在市场经济框架内,综合考虑交通环境、交通阻塞、能源浪费等因素,对城市内私有企业的物流和运输活动进行整体优化的过程”(方虹,2006年)。随着城市物流在经济发展中重要性的不断显现,城市物流理论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不断有学者开创性地提出新理论。其中,在国外城市物流研究领域较有影响的是:

1、绿色物流系统研究。Eiichi毛功iguchi等学者提出的以智能交通和电子商务手段减少环境污染、优化城市交通的绿色物流系统理论。

2、城市物流空间布局研究。一些学者对城市物流规划、城市配送中心空间布局进行分析研究的理论。

3、城市物流战略管理研究。LauraMeade、E.R.stock等学者利用网络分析等多种方法进行的城市物流战略管理研究。

4、城市代理物流研究。Timfinin、Jayweber等学者进行的城市代理物流研究。

5、第三方物流研究。20世纪80年代始于美国,后日渐成为西方物流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宠儿。目前,对第三方物流的解释很多,主要的有:物流外包、合同物流、物流联盟、全方位物流公司等(孟祥茹,2005)。

6、第四方物流。是1998年美国埃森哲咨询公司率先提出并注册。第四方物流是一种理论的创新和突破。John Gamoma在他的《战略供应链》一书中指出,随着企业从自营物流到第三方物流(3PL)再到第四方物流的(4PL)逐步转变,供应链革命的时代已到来了。

物流一体化(Integrated logistics)是20世纪末最有影响的物流趋势之一。物流一体化的基本含义是指不同职能部门之间或不同企业之间通过物流上的合作,达到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效果。所谓物流一体化就是以物流系统为核心的从生产企业、到物流企业、销售企业直至最终消费者的供应链整体化和系统化,其目标是应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充分考虑整个物流过程的各种环境因素,对商品的实物活动过程进行整体规划和运行,实现整个系统的最优化。

第三章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思路

本文首先简述了在产业集群化条件下的物流发展模式,然后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研究制造业在产业集群条件下与物流联动的模式,最后提出实现的模式,以供后来人进行参考。

第二节 研究方法

(l)交叉研究。本研究涉及众多学科。本研究将从经济学、管理学、经济地理、空间经济

10 学、聚集经济学、系统论等研究领域出发进行多角度的探讨。采用竞争经济学、服务经济学、网络型产业、价值链理论、.模块化分工理论研究物流产业和物流产业集群的内涵和本质特征;

(2)模型分析法

本文在理论分析基础上,采用理论模型分析,将研究的问题进行高度抽象,建立产业集聚的条件下物流联动效应的模型。

(3) 理论研究为主,实证研究为辅的方法。

论文是针对现代物流产业集群这一前沿性课题进行研究,在这方面,实践发展落后于理论研究,研究所涉及的某些方面的实际案例很少。因此,在本研究中,将以理论和模型化方法研究为主。同时,考虑到本研究非纯理论研究,属于应用基础研究,必须要有实践的验证。本研究将选取综合案例进行实证分析。

第四章 论文的章节结构

1. 绪论

1.1 论文的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意义

1.4 论文的创新点

2. 产业集群化下的物流发展理论

2.1 产业集群理论

2.2 区域经济理论

2.3 产业集群实施物流联动的相关理论 3. 天津产业集群现状分析及物流运作模式

3.1 天津滨海新区产业集群现状分析

3.2 天津滨海新区产业集群物流水平

3.3 开展制造业与物流联动的必要性 3.4 开展制造业与物流联动的可行性 4.开展产业集群物流联动的思路和模式

4.1 产业集群条件下物流运作的一般模式

4.2 天津滨海新区物流运作的模式设计 5. 产业集群条件下物流联动的实现

5.1 条件和要求

5.2 系统设计

5.3 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6. 结论

第五章 拟定创新点及难点

第一节 拟定创新点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l)在系统研究现代物流、区域经济的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产业集群条件下现代物流的内涵和特征,并探讨了实施物流联动的方法。

(2)在研究物流与制造业的产业集群联动形成机制的基础上,探讨了物流在制造业产业集群的演进动,构建新的模式,实现产业集群区内的物流联动。

(3)通过以天津市滨海新区为案例对物流与制造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进理论和模型进行综合实证分析,最后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法。

第二节 可能存在的难点

(1) 如何在产业集群条件下,对制造业和物流业实施联动,并开发出与天津市滨海新区相适应的一套模式,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以及难点。

(2) 在天津滨海新区内开展物流联动,参照模式进行系统设计,尽量减少误差,这也是本文的难点。

第六章 参考文献

[1]季江民,徐宗元等.不等面积设施布局的收敛算法[J].杭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24(3):214-219 [2]姚冠新,刘正刚.设施布置问题的非线性目标规划模型及其遗传算法[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2):57-61 [3]周亦波,李志华等.单元制造系统布局模型及其求解[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0(l):65-67 [4]于瑞峰,王永县,彭海.工作地中设施布局问题的改进遗传算法闭.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3(10):1351-1354 [5]陈希,王宁生.基于遗传算法的车间设备虚拟布局优化技术研究[J1.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4(5):627-631 [6]秦进,史峰,任鹏.限制条件下的配送中心内部布局问题研究[J].系统工程,2004,22(11):30-32 [7]龚全胜,李世其.基于遗传算法的制造系统设备布局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4,26:202-205 [8]许立,李经民,王秀伦.基于遗传算法的车间设备布局优化设计[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4,12:45-48 [9]陈希,王宁生.基于脑模型联接控制器的车间布局多目标优化技术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28(6):595-600 [l0]齐继阳,竺长安等.遗传算法在设备布局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储备工程(理论与实践),2005,10 [l1]叶慕静,周根贵.基于遗传算法的系统布置设计及初步应用[J].工业工程,2005.,8(3):97-101 [12]曹振新,朱云龙等,制造系统的设备布局方法「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24(3):413-416 [13]叶慕静,周根贵.混合遗传算法在带走道的双目标布局问题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5,10:101-107 [14]据科昌、王转.基于SLP的流程型制造企业物流设施布局分析方法及应用[JJ.物流技术,2006,10:79一81 [15]伍海华,产业发展理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5~77 [16]陈柳钦,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南京: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30~44 [17]王辑慈,关于中国产业集群研究的若干概念辨析,地理学报,2004,24:5~6 [18]王旭章,区域性的主导产业市场选择、集聚和扩散,铁道师院学报,1998,53(3): 5~7 [19]盖文启,王缉慈,论区域创新网络对我国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北京,中国软科学出版社,1999,1~50 [20]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1~55 [21]张智元,产业集聚、竞争优势与西部开发,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1,12:12~13 [22]张玲,骆温平,产业聚群优势与物流园区建设,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5~106 [23]迈克尔·波特,竞争论(高登第、李明轩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110~120 [24]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1~57

13 [25]李婉萍,罗贤栋,工业园区的竞争力分析,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33~110 [26]胡坚,国家创新系统,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50 [27]张耀辉,区域经济理论与地区经济发展,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21~200 [28]余惠华,赵晓彬,刘凯,物流园区需求有关问题研究,物流科技,2005,8:5~8 [29]梁少华,物流业发展和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规划师,2002,5:22~26 [30]李贤沛,胡立君,21世纪初中国的产业政策,天津,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15~150 [31]何明坷,物流系统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80~110 [32]潘文安,物流园区规划设计,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10~50 [33]钱延仙,物流园区的作用与选址,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5:3~5 [34]高斌,张仁颐,物流园区选址的一种新模型,物流科技,2003,11:30~31 [35]李玉民,李旭宏,毛海军等,物流园区规划建设规模确定方法,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4,15:22~25 [36]张文松,物流园区发展模式研究,商业研究,2002,8:2~5 [37]吴峰,物流园区开发模式的探讨,江西社会科学,2004,7:5~7 [38]张晓东,物流园区布局规划理论研究,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55~80 [39]刘澎,现代工业园区的产业集群现象研究,中国城市经济,2004,8:17~19 [40]丁立言,张铎,物流系统工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33~55 [41]吴清一,物流学,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6,15~100 [42]霍红,第三方物流企业经营与管理,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25~15 [43]杨霞芳,国际物流管理,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25~80 [44]Michael Schiff. Accounting and Control in 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M].National Counci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Chicago,1972. [45]Quinn. The Intelligent Enterprise: A New Paradigm[J].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1992,(6). [46]Richardson. Contracts and Relationships[J].Transportation & Distribution, Nov.1993. [47]Maltz.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Cost and Quality in the Outsourcing of Warehousing[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1994,(2). [48]Ronan·McIvor.A Practical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e Outsourcing Process[J].Supply Chain Management,2000,(5). 14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建筑工程开题报告】相关文章:

上一篇:国培校本研修成果下一篇:会计助理实习报告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