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荠菜教案设计

2024-04-27

挖荠菜教案设计(通用6篇)

篇1:挖荠菜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学习本文的对比写法。

3.学习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习对比的写法。

(2)学习边叙边议,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

难点:理解“我”对养菜的特殊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荠菜(ji)蔷薇(qiang wei)掰手(bai)琥珀(hupo)

绽(zhan)码(ma)苋(xian)和煦(xu)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l)广阔无垠:广大宽阔,没有边际。垠:边际。

(2)迁就:勉强凑合别人。迁:改变,引申为改变初衷。就:凑近,凑合。

(3)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漫:随便。经心:留心,在意。

(4)五味瓶:装着甜、酸、苦、辣、咸的瓶子,什么滋味都有。比喻不是味道。

(5)出土文物:原指被发掘出来的,有关文化发展的有价值的古代器物。本课是“老古董、背时货”的意思。

二、导入

l.作者简介:

张洁,生于1931年,1960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长期在经济管理部门工作。1978年,发表《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这篇处女作和后来的《谁生活更美好》《条件尚未成熟》都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创作奖。她的短篇小说《有一个青年》曾改编为电视剧。1981年,创作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此外,还有中篇小说《方舟》《七巧板》《祖母绿》等。

2导语:

同学们可能没有吃过“荠菜”这种野菜,可是在旧社会,这种野菜是穷人们的美味佳肴。《抱养菜》这篇课文写一位关心儿女成长的母亲,回忆她童年的苦难,向孩子们提出殷切的希望。希望通过新!日社会的对比,消除两代人之间的隔膜,与孩子们成为心心相通的朋友,并希望他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懂得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得到幸福。

三、正课

1.阅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本文按时间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10节)回忆解放前童年时代的苦难生活,写出“我”对荠菜有一种特殊感情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 11节到完)写解放后“我”和孩子们对挖荠菜、吃荠菜的不同态度和心情,以及“我”的感慨和希望。

2.提问:文章开头仅有一句“我对养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句末不用句号,而用省略号,这是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这一句在全文中起提纲挚领,总领全文的作用,用省略号更富有诗意,使人感到余味无穷。

3.提问:课文第2自然段不讲养菜的事,却从“馋”字说起,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是不是离题?

讨论并归纳:课文写“馋”到“馋丫头”的得名,是因为“饿”,又由“饿”引出了一次危险的遭遇。再由生理上的“饿”写出造成“饿的原因——剥削制度的罪恶。在此基础上,再来写“挖芥菜”,写出了“挖”的辛酸,表现了更深刻的思想。因此,这样写不但不算离题,而且更有利于中心思想的表达。

4.提问:文章写到“我”摆脱了大管家的追逐之后,因掉了一只鞋不敢回家时有一段景物描写,这段景物描写与“我”当时的处境是否相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这是一幅美丽、和平静穆的“晚归图”,似与“我”当时的处境不相称。这是一种反衬写法,以乐衬悲。连羊儿、乌鸦都能回家,而“我”却有家难回。这样反衬,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5.提问:“一种比饥饿更可怕的东西”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指孤独、寂寞、屈辱、黑暗、死亡……

6.提问:孩子们把挖荠菜看作是一种“有趣的游戏”,是出于对“我”的“迁就”;吃荠菜时,他们“懒洋洋”的,“漫不经心’地“挑”上几根,带着迁就的“微笑”。说说作者运用这些词语的深意。

讨论并归纳:“有趣的游戏”说明不能理解长辈带他们挖养菜的用心及特殊感情。“迁就的微笑”表明因不了解长辈的苦心而又不得不保持一种尊重的礼貌。“漫不经心”表明对荠菜的感情十分淡漠。“挑”则反映了厌食荠菜的情绪。

7.提问:本文在叙事的基础上展开议论。找出议论的语句,体会它们对表达中心意思的作用。

讨论并归纳:议论的语句如“因为我知道”到完。议论的作用是明确中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我明白……使他们的身边全都感到愉快。”点明孩子们喜欢去挖荠菜的原因。如“他们长大一些之后……他们多半不能体会我当年挖养菜的心情!”点明年轻人陪同我去挖荠菜,也不能体会我当年挖荠菜的心情。写出了两代人思想感情上的隔膜。

8.提问:“我”对荠菜的这种“特殊的感情”可以从哪些方面理解?

讨论并归纳:在这些感情里,有痛苦的回忆,想起荠菜,就想起当年的饥饿,想起那饱受屈辱的痛苦和灾难;有深深的怀念:生活在幸福中,怎不怀念那长在野地里的荠菜,如同怀念那与自己共过患难的朋友;有无限的感慨:身在幸福中的下一代,并不理解“我”要他们挖荠荣、吃荠菜的深意;也有真诚的希望:看到了两代人的隔膜,想到了如何帮助青年一代健康成长。

9.本文运用对比写法,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想想有哪些对比,表现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

(1)两代人对“荠菜”的不同感情:妈妈对荠菜有特殊的感情;孩子们对“荠菜”的感情是淡漠的。从中可以看出两代人思想上的差距,也可以看出两代人的隔膜。通过对比叙述把如何看待过去和现在,如何看待苦和乐,怎样珍惜今天的幸福。怎样才会得到幸福等重大人生问题提到读者面前,让人们思考。

(2)通过大自然景物的对比描写,写出了旧社会的黑暗,“我”童年的凄苦生活和孤独、悲伤、恐惧的心情;写出了新社会的美好,孩子们生活的幸福、愉快,从而找到他们思想深处的弱点。正是这样前后对比,在“我”心中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感触,这也正是表达中心思想的基础。

四、总结

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夹叙夹议,写一位关心儿女成长的母亲。回忆她童年时代的苦难,向孩子们提出殷切的希望。全文以“挖荠菜”为线索展开广泛而充分的联想,希望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消除两代人的隔膜,与孩子成为心心相通的朋友,并希望他们能珍爱生活,懂得什么是幸福,怎样才会得到幸福。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选出书写完全规范的一组()

A殷勤心照不宣气馁疑聚荣华富贵 B.大病新愈素味平生广阔无垠厌烦

C凶种恶煞昼夜隔膜微乎其微怪僻 D.漫不经心风和日丽和煦恭顺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经过一个没有什么吃食可以寻觅、因而显得更加饥饿的冬天,大地春回、万物复苏的日子重新来临了!田野里长满了各种野菜:雪蒿、马齿觅、发灰莱、野葱……最好吃的是荠菜。把它下在玉米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真是无上的美味啊!而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提着篮子,迈着轻捷的步子,向广阔无垠的田野里奔去。

嫩生生的荠菜,在微风中挥动它们绿色的手掌,招呼我,欢迎我。我再也不必担心有谁会拿着大棒子凶神恶然似地追赶我,我甚至可以不时地抬头看看天上吱吱喳喳飞过去的小鸟,树上绽开的花儿和蓝天上白色的云朵。那时,我的心里便会不由地升起一个热切的愿望:巴不得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像荠菜一样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

多少年来,每到春天,我总要挑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带上孩子们到郊区的野地里去挖荠菜。我明白,孩子们之所以在我的身旁跳着、跑着,尖声地打着唿哨,多半因为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有趣的游戏——和煦的阳光,绿色的田野,就像一幅优美的风景画似的展现在他们面前,使他们的身心全部感到愉快。他们长大一些之后,陪同我去挖荠菜,似乎就变成了对我的一种迁就了,正像那些恭版的年轻人,迁就他们那些因为上了年纪而变得有点怪癣的长辈一样。这时,我深感遗憾:他们多半不能体会我当年挖荠菜的心情!

等到我把一盘用精盐、麻油、味精、白糖精心调配好的荠菜放到餐桌上去的时候(小的时候,我可是做梦也没有想到我那可爱的荠菜会享受到今天这样的“荣华富贵”),他们也还是带着那种迁就的微笑,漫不经心地用筷子挑上几根荠菜……看着他们那双懒洋洋的筷子,我的心里就像翻倒了五味瓶,什么滋味都有。因为我知道,这种赏光似的迁就,并不只是表现在对挖芥菜达一桩事情上,它还表现在对我们这一代人的一些见解和行为上。在使们看来,我们的有些见解和行为,都像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出土文物——离他们的现实生活太远了,不顶用了。自然,我也并不认为我们的见解和行为就完全正确。只要他们不觉得厌烦,我甚至愿意跟他们谈谈我们在探索人生方面曾经走过的弯路,以使他们少付出一些不必要的代价。我真希望我们之间不要成为隔膜很深的两代人,而是心心相通的朋友。

1.“我”童年时候挖荠菜的心情是什么样的,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2.孩子们挖芥菜的心情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这样?

3.“我”童年时吃荠菜觉得,孩子们吃荠菜的时候是____

4.“我”对荠菜有着的感情,孩子们对荠菜的感情是_____。这说明了______。

5“我”带孩子们挖荠莱、吃荠菜的目的是什么?

篇2:挖荠菜教案设计

活动准备:新鲜的荠菜若干,每人一个小塑料袋,选择一块生长野菜较多的草地。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荠菜的外形特征。幼儿每人拿一棵荠菜,仔细观察荠菜叶子的形状和颜色,闻一闻它的气味。(有些开花的荠菜还可以让幼儿看看它的小白菜和铲形的小种子)。

(1)提问:荠菜长在哪里?是人们种出来的吗?(长在草地上.小河边.树丛中,是自己长出来的,我们又叫它野菜。)

(2)提问:你还知道哪些野菜?你吃过哪些野菜?怎么吃的?有什么感觉?小结:野菜有许多种,可以吃,营养好,现在人们已经开始种野菜了。2.组织幼儿到户外去采摘荠菜。

(1)组织幼儿在户外的草地上.树丛中采摘荠菜。边采边引导幼儿发现荠菜生长的地方和人们种菜的地方是不一样的。

篇3:人工挖孔墩设计问题探讨

某大型国企青年公寓位于济南东部高新技术开发区,地下1层为大底盘地下车库,地上主楼17层,裙房为2层商业网点,主楼采用剪力墙结构,裙房采用框架结构。经钻探揭露工程地质大致情况如下:

(1)素填土:黄褐色,可塑,主要成分为黏性土含少量碎石块,砖块,厚度为0.40m~4.50m;

(2)黄土状粉质黏土:黄褐色,中等干强度,具大孔结构,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厚度为5.50m~10.60m,该土层经处理后,可作为建筑物基础持力层,fak=140kPa;

(3)碎石:青灰色,稍湿~饱和,中密~密实,成分为石灰岩,厚度为13.50m~15.50m,fak=400kPa;

(4)中风化石灰岩:青灰色,局部灰白色,隐晶质结构,层状构造,节理、裂隙稍发育,该层未揭穿,最大揭露厚度11.20m,fak=2500kPa;

勘察范围内测得钻孔内地下水位埋深14.60m~15.00m。

2 基础设计

本工程有一层地下室,其地坪标高位于第2层黄土状粉质黏土层上,该层土具湿陷性,且上部主楼结构荷载较大,一般基础形式可以选择强夯、碎石挤密桩、换填土、桩基础等形式。前几种基础形式只能消除部分湿陷性而且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提高有限,而桩基础可以穿透湿陷性土层,传力于硬质持力层上,达到避过湿陷性土层的目的。所以,首先确定采用桩基方案。以第3层碎石层作为桩端持力层,然后考虑桩基方案时我们主要对预应力管桩、后注浆钻孔灌注桩和人工挖孔桩这三种方案进行比较。

2.1 基础方案选择

1)预应力管桩由于桩身质量可靠、施工速度快而广泛应用于一般高层住宅建筑中,但由于山东地区管桩沉桩方式均为静压桩,管桩进入持力层深度很难满足规范要求;

2)钻孔灌注桩后注浆技术作为建设部推荐应用的新技术,近年来开始在山东地区桩基础施工中推广使用,但后注浆钻孔灌注桩也有着高污染、施工工期长、造价高的缺点。

而且对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一般不考虑桩长范围内湿陷性黄土饱和状态下的桩侧摩阻力,造成以上两种桩的桩承载力损失较多。

3)人工挖孔桩适用于持力层埋藏较浅的场地,而且可以全面开挖,工程造价较低。本工程通过对工期、造价、基础质量可靠率等分析比较,初步决定采用人工挖孔桩的基础方案。

由于场区地下水位位于碎石层顶标高以下4m~5m,为了利于施工,同时为了规避降低地下水位带来的不安全因素,设计桩端进入碎石层深度为1.5m。桩底标高提高后,所有桩长均在5m左右。根据文献[3]附录H规定:桩长少于6m及L/D≤3时按墩基础设计。即本工程桩基础只能按照墩基础设计。

2.2 墩基础设计

墩基础是在已成孔内灌注混凝土的短粗构件,墩端受力类似于桩端属于三向受力,应该属于桩基础的一种特殊形式,但在文献[1]与文献[2]中均没有对混凝土墩基础做出相关规定,《大直径扩底灌注桩技术规程》(JGJ/T 225—2010)的征求意见稿中规程名原为《大直径扩底灌注桩(墩)技术规程》,但正式版已去掉所有“墩”字样,说明尽管墩基础和人工挖孔桩施工工艺相同,但国家规范却没有将墩基础列为桩基础范畴。而文献[4]指出:对于大直径墩基,其设计原理是按深埋的独立基础进行计算的。

墩基础按独立基础计算时,其修正后的墩底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按文献[1]5.2.4条计算为:

而地质勘察报告给出的碎石层的人工挖孔桩极限端阻力标准值为4000kPa,这与文献[2]表5.3.5-2中干作业钻孔桩在碎石层的桩极限端阻力标准值大致相当,此值以文献[2]第5.2.2条中给出的安全系数值为2 000kPa,其远远大于按文献[1]计算出的修正后墩底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从以上可以看出,墩基础分别按照独立基础和桩基础求出的墩基竖向承载力相差较大,但实际上最准确的墩基竖向承载力应该通过试验确定,所以,本工程基础设计时按照独立基础进行计算,修正后的墩底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暂按1250k Pa取值,然后参考文献[1]第8.5.6.2条规定采用深层平板载荷试验来最终确定墩端的承载力特征值。为加大基础的承载能力,经计算基础设计为人工挖孔扩底墩。

2.3 墩基础布置及构造

墩基础的布置应根据上部结构的特点、荷载大小以及承台形式而定,一般布置于柱下、纵横剪力墙的交界处等,如果剪力墙体沿轴线方向不对齐但两平行墙体交错距离较近时可采用椭圆形墩基包络两个节点。尽管在文献[4]中提出在变形可以控制的条件下,墩基的中心距更不必限制。但根据近几年各地的人工挖孔墩(桩)施工安全防护经验,墩基中心距不应小于1.5倍扩底端墩径且墩身净距不宜小于2.5m,否则应采用间隔开挖的方法进行施工。同时要控制两相邻墩基础的底标高,使得两相邻墩基净距大于基底高差的1.5倍,以保证持力层有足够的临空面。

墩基础墩身直径不应小于0.8m,本工程墩身直径设计为1m。另外,考虑施工因素,墩基础扩底直径不宜太大,一般不应大于墩身直径加1.6m。墩基础其它构造要求如混凝土标号、配筋、护壁等可按文献[3]附录H挖孔桩的要求执行。

3 墩基础检测

3.1 检测概况

墩基础检测除了逐墩检验墩基孔底尺寸和岩土情况等常规检测外,每个墩基础还应留有混凝土试块以备检测。墩身部分亦按桩的标准进行墩身完整性性检测,抽检数量不应少于墩总数的10%,且不少于10根。如果柱下单墩则100%检验。值得注意的是工程实践中较短的挖孔墩(桩)基础用小应变检测桩身质量时容易误判,所以本工程采用超声波检测。

墩孔施工完毕后,结合主楼的结构布置、地质勘察报告以及在挖孔过程中揭露的岩层情况,选择了3根有代表性的人工挖孔墩进行深层平板载荷试验。根据文献[1]附录D的要求,承压板要求具有足够的刚度、板的尺寸和传力重心准确。尽管承压板直径越接近墩底直径其检测数值精度越高,但试验难度也相应增大,所以本工程还是选择了直径为0.8m的承压板。根据文献[1]表5.2.4注2解释ηd=0,深层平板载荷试验应按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1250kPa)来预估载荷,终止加载条件按文献[1]附录D的要求执行,由于碎石层土层坚硬,沉降量计算值很小,所以经折算承压板上最大载荷约为1500kN。

3.2 试验结果分析

从三个试验点的试验结果来看,其各P-S曲线均没有出现陡降拐点,说明承压板下土受力状态还未达到极限,基底也还有继续加载的潜力。也就是说如果将勘察报告给出的持力层fak用于基础设计将会使其地基潜力远未得到发挥。同时也证明了深层平板载荷试验确定地基承载力更符合地基的受力情况。所以,建议在现行勘察中,对于采用墩基等深埋基础的高层建筑,应增加原位测试数量,从而准确、合理地评价其地基承载力。在难以进行原位测试的情况下,可以参考文献[5]来确定墩基竖向承载力,即按独立基础计算的修正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再乘以一个大于1的修正系数;也可根据墩长的不同,利用挖孔桩极限端阻力标准值乘以0.4~0.6的折减系数来确定其地基承载力。

4 结语

根据现行规范,墩基础是按深埋的独立基础进行计算和设计,但独立基础毕竟属于浅基础范畴。浅基础是采用开挖基坑浇注基础以后再回填土,而墩基础是用人工或机械挖孔的方法将基础置于土层的深部,并用混凝土浇注至基顶。基础周围土体因不同的施工方法对基础的约束影响效应也不尽相同,从而影响着基底荷载的传递。如果用浅基础的方法计算墩端承载力,就低估了墩侧土层对墩端承载力的作用。因此,利用深层平板载荷试验确定墩基等深埋基础的地基承载力更符合地基的受力情况,从而使基础设计更加经济合理、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GB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

[2]JGJ 94—200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S].

[3]《地基与基础》分册编写组.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2009年版)结构(地基与基础)[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理解与应用》编委会.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理解与应用(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篇4:《挖荠菜》我们该挖些什么

关键词:《挖荠菜》;文本解读;情感

《挖荠菜》是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选入中学课本已经有20余年(现在新版人教版的教材已将其删去,仅北师大版还留存)。作为一篇“老文”,我们该教给学生些什么呢?张洁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过:“我觉得现在的教育制度有了很大进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我不喜欢‘填鸭式的教学。我希望读者自己去想,哪怕误解我,也无所谓,我不介意。哪怕十个读者中能有一个读者理解并进入我的书,我就觉得自己很富有了。”借助作者的鼓励,我站在一个一线教师的角度,斗胆对文本进行解读。

一、走近编者,理解编者选材及设计练习的意图

从教材编写者的角度来看,北师大版选择此文的思路与意图是有别于以往的人教版教材的。旧版人教版中本文是编排在七年级下册的,旨在教育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多与老一辈沟通,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而北师大版中本文则被编排在九年级下册《人生况味》主题里,比起七年级的孩子,编者更希望九年级的孩子对课文能有更理性、更深刻的人生见解。

对于还涉世不深的十几岁孩子来说,理解人生况味是不容易的,但仔细比较几篇文章后,你会发现每篇文章编者都强调“你”同意吗?“你”对主题有什么新认识?这就凸显了教材编写者更尊重读者的个性化解读。这个读者,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我们或许可以这么理解,编者更希望读者不被以往的经验性解读所束缚,能对文本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体味。因此,在本课练习的设计上,我们能看到编者的良苦用心:

1.《挖荠菜》中所说的比饥饿更可怕的东西是什么?散文的主题是否主要与此有关?请依据文中的内容、语句作出你的评析。你对散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有何感受?

2.如果用《挖荠菜》中所重视所担忧的东西来分析《项链》,我们是否对玛蒂尔德、对《项链》的主题又有进一步的认识?

3.“冰凉的河水呛得我好难受……残酷的笑声。”生命如此危急,意识如此“混乱”,而岸上的笑声却如此“清晰”,可见在“我”心中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

仔细分析三道练习题,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内在联系:编者在设计练习时,实际上是在引导读者向文本的更深处去思考,作者所说的比饥饿更可怕的东西,作者所重视的东西,以及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是强烈的尊严感!“我”与玛蒂尔德都是极度自尊的人,我偷财主的玉米棒被追跳到河里的屈辱感受与玛蒂尔德丢失项链后选择四处借债苦苦还债的举动有着相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维护自己最珍视的尊严。荠菜与项链都只是作者理解人生所托的一个“物”,理解这个“物”所包含的丰富情感和内涵,才能读懂作品,读懂作者。这种练习的编排既体现了编者的主题意识,也能促进教师与学生多元理解文本主旨。纵观本单元几篇课文内容形式各异,但无论是哪篇课文,都承载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这也提示语文教师在备课时绝不能将各篇割裂开,要有单元整体意识。

二、走进教材,读出教材的内隐价值

李海林先生说过:“语文教材并不等于教师的讲稿。”他认为:“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是内隐的价值。”这种内隐的价值就要求教师对教材文本要有个性化的研读,细挖深挖文本内部的立意层次。而想做到独特,首先要进行无他备课。也就是说当我们拿到一篇课文时,不急着翻教参,不急着查资料,先沉下心,让自己与作者、与文本对话。当我们有了自己的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后,再去学习、探究、搜集资料,来印证自己的理解是否科学,是否有说服力。《挖荠菜》这篇课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长期被解读为作者是在忆苦思甜,劝诫今天的孩子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来看,这个理解也并不错。但是今天,当我们再次阅读本文时,是否该仔细思考一下,文章所忆的苦是什么苦?仅仅是受剥削受压迫吃不饱饭的苦吗?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们对文章的解读也该回归人性、回归本源了。张洁对荠菜的特殊感情是什么?荠菜带给她的是怎样独特的人生体验?

课文的第十段是理解作者情感的一把钥匙。文中作者把荠菜比作“无上的美味”,一方面表现了当时生活的艰难,物质的极度匮乏,另一方面也可看出荠菜在作者心中占据了多么重要的地位。而挖荠菜时的“坦然”“享受”则表现出了荠菜带给我的美好精神体验。这种美好的精神体验具体表现在“我”可以“迈着轻捷的步子,向广阔无垠的田野里奔去”“再也不必担心有谁会拿着大棒子凶神恶煞似地追赶我,我甚至可以不时地抬头看云朵”,这是怎样一种美好的感受啊!没有饥饿没有恐惧没有屈辱,这是只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在挖荠菜的时候才能感受到的珍贵体验。挖荠菜让我获得了从未有过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感觉,挖荠菜赋予了我平常难以获得的尊严感!与此同时,“我”的内心也开始萌发出“一个热切的愿望:巴不得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像荠菜一样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读到这里,我们已经可以窥探到在那时那地,在一个孩子稚嫩的心里,这小小的荠菜,所代表的含义已经远远不是它本身那么微小了,它承载着一个孩子伟大的梦想,希望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如荠菜一样,是平等的,是不分贫富贵贱的,是我们都能拥有的。挖荠菜所带给我的平等自由尊严梦想,正是作者儿时最珍贵的精神财富,它们陪伴着“我”度过了那些个艰难的岁月。也正因为如此,当看到孩子们以“迁就”“漫不经心”的姿态“挑上几根荠菜”时,我才会“遗憾”,才会担忧。我所遗憾与担忧的并非孩子们对荠菜的态度,我担忧的是孩子们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年代里,对生活的态度是否正确,是否能理解“幸福”的精神内涵。

三、走近作者,触探作者内心深处最柔软的情感

张洁的作品情感细腻,常以浓烈的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爱”和“人”是她创作的主要主题。这与她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张洁自小被父亲抛弃,与母亲相依为命,孤儿寡母生活异常艰辛,她在《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一文中称她与母亲“一直是互相搀扶才能挣扎过来的、只有我们两个人组成的这个列队”,足见她对母亲感情之深。在《挖荠菜》中作者写自己因“馋”而被追,跳到河里,以至于丢失了一只鞋子时,内心很痛苦,“我怕妈妈知道。不,我并不是怕她打我。我是怕看见她那双被贫困的生活折磨得失去了光彩的、哀愁的眼睛。那双眼睛,会因为我丢失了鞋子而更加暗淡……一种比饥饿更可怕的东西平生头一次潜入了我那童稚的心”,这段文字中所流露出的感情是一般孩子所体会不到的,被追打本已失去了尊严,而丢失鞋子更让她无颜面对可怜的母亲,一种深深的内疚、自责,甚至于对母亲的负罪感缠绕着她,折磨着她,让她幼小的心灵备受煎熬。正因如此,在挖荠菜时,她才体会到了常人无法感受到的坦然、自由、平等、尊严。挖荠菜这短暂的时光让她在精神上感受到作为一个人的富足。

除此之外,从写作时间上来看,作品创作于1979年,新中国已经成立30年了,张洁也已经40多岁了,经历了文革,作者对人性对生活的认识更深刻,情感也更复杂。张洁在《我的第一本书》中这样写道:“当我写作的时候,我心里想着的不仅仅是中国的老百姓,也想着整个人类,我爱人类,关心着他们的命运和前途,我将尽终生的力量为人类而写作,因为我是从普通人当中走出来的。”由此可见,忆苦思甜,歌颂新社会的幸福,痛陈旧社会的黑暗的解读过于肤浅,或许这个解读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认同感,但却很难让学生发自内心地产生获得感。

以上是我对《挖荠菜》这篇老文的一点思考,愿与我的同仁们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篇5:挖荠菜教学设计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本文运用对比突出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

2.了解夹叙夹议的手法及其运用。

(二)能力训练点

1.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

2.训练抓关键词语、重要语句把埠文章中心的能力。

(三)德育训练点

教育学生要与家长多交流、多沟通,理解家长;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生。

(四)美育渗透点

提倡与长辈沟通,获得教益,弥补自身不足,实践人际关系美。

二、学法引导

运用由果溯因的方法,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再运用练习法总结,以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新老两代人对“荠菜”的不同认识和不同态度,即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难点

理解老一代人的苦难生活及他们的人生观。

四、课时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小黑板,生字词。

2.投影片:①《现代汉语词典》或《辞海》对荠菜的解释。

②随堂练习。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朗读课文,讨论理解文章内容,用练习巩固强化。

七、教学步骤

在快速阅读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关键词语,抓重要语句,分析对比的手法,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

(一)导入新课

在上正课之前,我想先问大家几个问题。这几个问题不难,只需要大家如实地回答。

1.你们喜欢买新衣服、新玩具、新玩艺吗?

2.每次提要求爸爸妈妈都给你们买吗?

3.不给你们买东西,不满足你们的要求时,父母会怎么对你们说?

4.有时不仅不给你们买东西,还会用他们当年的情景与你们作比较,什么“我们像你们这个年龄,连饭都吃不好,吃杂粮。国家定量供应这供应那。一年能穿一两套新衣就很不错了。你们今天,又是鸡又是鸭,还常有新衣,这还不满足?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不懂事……”这一大堆话语来批评、教育你。请问:你们能接受吗?你们怎么看待这些事?

(让学生积极发言,把他们的想法、做法都讲出来。教师视情况给予适当的引导,最后归纳,进入新课)

当然,你们有你们自己的道理,可爸爸妈妈也有他们的看法呀!其实最主要的是两代人之间存在“代沟”,缺乏交流,少了一些沟通,都未能理解对方。尤其是我们年轻的一代,对于父辈们成长的年代、生活的环境都很陌生。如果我们能多与他们交流,多同他们沟通,相信一切问题都不难解决。“代沟”将不存在,“理解”将成为现实。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当代女作家张洁的作品《挖荠菜》,多一点对老一代人的理解。

(二)学习生字、词语

出示小黑板,给加点的生字词注音,解释部分词语。

荠“蔷薇掰 琥珀绽

码 苋怪癖和煦煞

凶神恶煞――迷信者指凶恶的神,常用来指凶恶的人。

毫不留情――不留一点情面。

风和日丽――温和的风,美好的日光,指天气晴朗。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迁就――不坚持自己的意见,凑合别人。

隔膜――情意不相通,彼此有意见。

(三)朗读课文

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快速阅读全文,了解文章内容。

(四)讲解最后一段

齐声朗读全文最后一自然段。

这是一个议论段。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么一大段议论。“孩子,让我们多谈谈心吧,”殷切的希望,情真意切,发自肺腑。“让妈妈多讲讲当‘馋丫头’时的故事给你们听吧”,文章中讲了吗?讲了。请勾下这句话,标上序号“1”。“想想你们妈妈当年挖荠菜的情景”,文中有没有这方面的描述?有,勾下这句话,标上序号“2”。“你们就会珍爱荠菜”,孩子们喜爱荠菜吗?不喜爱,勾下,标序号“3”。你们就会“珍爱生活”,你们就会“懂得什么是幸福,怎样才会得到幸福。”这是作者深情的希望。也请勾下,标序号“4”。这个议论段,既然是在前面叙述的基础上自然而发的议论,又放在文章末尾(记叙文文末的议论常点明主旨,归纳文章内容),那它就应是对全篇文章的归纳、小结并点明全文主旨作用的文段。刚才我们所画出的四句话,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主旨所在。请同学们再看课文找出相关段落,并归纳。给3分钟时间。

(五)分析课文

1、分析课文内容及中心。

这篇文章涉及了4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讲了什么?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

第一方面是对童年苦难生活的回忆,(板书加点的字)从第2自然段至第9自然段。那时,“我”感受最深的,也是如今记忆最鲜明的是“馋”,是“饿”。请问:为什么?是因为穷。

2.为什么会穷?农民懒?不愿干活?

不是。是恶霸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造成了“穷”,造成了“我”的“馋”,“我”的“饿”。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1)只要“我”一出门儿,碰上财主家的胖儿子,他总要跟在“我”身后,拍着手,跳着脚地叫着:“馋丫头!馋丫头!”这种取笑,只有成天不干活又能吃饱穿好的财主家的人才会。他们根本,也不可能去理解穷人的苦难。因为,这苦难正是他们造成的;(2)“我”“偷”吃主人家仓房的东西,从没被捉过(人们并不想认真地惩罚一个饥饿的孩子),只有“偷”财主家的例外。“他立刻拿着一根又粗又直的木头棒子,毫不留情地紧紧向我追来。”(重读加点的词)“立刻”、“又粗又直”、“紧紧”生动地刻画一个凶神恶煞的狗腿子形象。地主阶级层层盘剥,不干活,家里已经谷粮满仓,可他们却还心狠得连一个饥饿的孩子也不放过。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一些凶神恶煞的狗腿子,妈妈的眼睛才被折磨得失去了光彩,充满了哀愁。而“我”,也在侥幸捡回一条命之后,因为丢了一只鞋,而不敢回家,独自游荡在田野里。太阳落山了,一切都静寂下来。连羊儿、乌鸦都能回家,“我”却不能。听着妈妈焦急的呼唤,也不敢答应。多么凄惨,而又多么无可奈何呀!这就是“我”童年的苦难。

3.第二方面的内容又是什么?是哪一部分?

描述“我”挖荠菜的情景,是对当年“挖荠菜”的一种享受和怀念。(板书加点的字)是第10、11自然段,当年,“我提着篮子,迈着轻捷的步子,向广阔无垠的田野里奔去”,而“嫩生生的荠菜,在微风中挥动它们绿色的手掌”,在“招呼我,欢迎我。”头上有吱吱喳喳飞翔的小鸟,树上有绽开的花儿、蓝天、白云,一切都是那样的美。此时,“我”有一个热切的愿望:“巴不得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像荠菜一样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在那样的年月,那样的社会,只有冬去春来,田野里长满荠菜时,“我”才感到了生活的快乐和自由。

4.今天,“我”那热切的愿望实现了吗?

实现了。推翻了剥削阶级,人民翻身做了主人。这周围的一切,都像荠菜一样属于我们每一个人。我们快乐、自由地生活着。

5.在冬去春来,田野里又长满荠菜时,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我”带着孩子们又去挖荠菜了。孩子们有那种“享受”吗?

没有。“挖荠菜”对他们来说,只悬一种有趣的游戏。是他们领略大自然的一种方式。等他们长大一些之后,去挖荠菜就变成了对长者的一种迁就了。对此,“我”深感遗憾。等“我”把精心调配好的荠菜放到餐桌上时,孩子们也还是带着迁就的微笑,然后“漫不经心地用筷子挑上几根”,“我”心里就像翻倒了五味瓶,有许多的感慨。感慨孩子们的迁就,慨叹他们对老一辈见解、行为的不理解。(板书加黑点的字)这就是第三方面的内容。第12、13自然段。

多些沟通、多点理解吧!“你们就会珍爱荠菜,珍爱生活。你们就会懂得什么是幸福,怎样才会得到幸福”。在叙事的基础上,在慨叹之余,作者油然而生一种希望:希望今天的青少年珍爱生活,珍惜幸福,并且要努力懂得什么是幸福,怎样才会得到幸福。(板书:希望青少年珍惜幸福的今天)

(六)课堂练习

1.看完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接下来,我们看看练习一第1小题。注意结合刚才学习的内容,积极思考并回答。

文章开头一句:“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在全文中起提纲挈领、总领全文的作用。(板书:我对荠莱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这种“特殊的感情”,可以从四个方面去理解:在这种感情里,有对童年苦难生活的回忆――想起荠菜,就想到当年的饥饿,想到那饱受压迫的痛苦和苦难。在这种感情里,有对挖荠菜享受的一种怀念:生活在幸福中,怎不怀念那长在野地里的荠菜,如同怀念那与自己共患难的朋友;在这种感情里,有无限的感慨――身在幸福之中的下一代,并不理解“我”要他们挖荠菜、吃荠莱的深意,并不能理解父辈们的言行;也有真诚的希望,希望孩子们珍爱生活,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这就是本文的主要内容。

2.谈了半天的“荠菜”,作者要表达的中心究竟是什么?

在文末,在作者的“希望”上。衷心希望孩子们能多与父辈们沟通,不忘过去,能正确对待人生,能健康成长。

3.这一中心的表达,在文章中,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

运用了对比手法,文章中有两组对比。其一是两代人对“荠莱”的不同感情。从中看出两代人思想上的差距,也看出两代人的隔膜;其二是大自然景物的对比描写。写出了旧社会的黑暗,“我”童年的痛苦生活和孤独、悲伤、恐惧的心情;写出了新社会的美好,孩子们生活的幸福、愉快,从而找到了他们思想深处的弱点。正是这样前后对比,在“我”心中才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感触,文末的议论,中心的表达也才呼之即出。(板书:不忘过去,珍惜今天)。

4.本文先是形象具体地叙事,在叙事的基础上展开议论。除了文末的议论段,请找出其他议论的语句,并体会它们对表达中心意思的作用。

议论的语句有第10自然段中“一个热切的`愿望”;第12自然段中“我明白,…………”至段末;第13自然段中从“因为我知道……”到段末。

这种边叙边议,在叙述的基础上发表议论的写法,叫夹叙夹议。这些议论的语句,所起的作用是明确中心,画龙点睛。

(七)布置作业

篇6:挖荠菜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朗读课文,体会“我”对荠菜的特殊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品味重要词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课文中对比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懂得珍惜幸福生活。

【重点难点】

体会“我”对荠菜的特殊感情,进而理解文章的主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学情分析】

【学法指导】

【预习要求】

1.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

2.朗读全文,体会本篇的思想感情。

3.划出精彩的语句,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示例:

在南方的许多地方,流传着“三月三,地菜煮鸡蛋”的说法,“地菜”就是荠菜。荠菜是一种生命力旺盛的草本植物,是一种有苦味的草,但在几十年前的旧中国,他却是穷人的救命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张洁的这篇《挖荠菜》。

二、作者简介:

张洁,当代女作家,1937年出生于北京,从小被父亲遗弃,靠母亲抚养长大。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是一位在当代文学界很有影响的女作家。

三、检查预习(投影)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荠菜(jì)蔷薇(qiáng)掰(bāi)琥珀(pò)

薄暮(bó)羊圈(juán)苋菜(xiàn)雪蒿(hāo)

惩罚(chéng)和煦(xù)广阔无垠(yín)怪癖(pǐ)

2.补充注释

【凶神恶煞】迷信者指凶恶的神,常用来指凶恶的人。

【毫不留情】不留一点情面。

【风和日丽】温和的风,美好的目光,指天气晴朗。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迁就】不坚持自己的意见,凑合别人。

四、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的思想感情。

1.文章开头段只一句:“我对荠菜有一着种特殊的感情……”,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句末为什么不用句号,而用省略号?

(学情预测:这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整体的把握,同时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第一个问题学生比较好理解。第二个问题学生恐怕一下子难以回答。可以让学生读一读用句号结束和用逗号结束全句意味有什么不同。)

明确:“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这句话独立成段,在全文中起提纲挈领、总领全文的作用。文章的前半部分(1-9段)着重写妈妈小时候的生活,正是为了表现“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感情”的原因。后半部分(10-13段)着重写妈妈和孩子对待过去生活的不同感受和理解,也正是围绕对荠菜不同感受和理解展开的。如果把这篇感情深沉的散文比作一支乐曲,那么“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则是这支乐曲的主旋律,统摄整篇,是贯穿始终的一条记叙线索。句末不用句号,而用省略号更使这句话具有了深刻的内涵,给人以无限感慨之感,引出下文对往事的述说。

2.再次阅读全文,“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可以从哪些方面理解?

(这个问题学生一下难以答全。可以让学生看课文,谈谈自己的理解。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感知。学生可能会谈到对过去苦难生活的回忆,挖荠菜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对现在生活的珍惜等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分析。)

3.在对过去生活的回忆中,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明确:被财主少爷称作“馋丫头”,挖荠菜被财主家的管家追,挖荠菜。

4.在这里,哪些地方的描写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学情预测:学生可能对被管家追与挖荠菜这两部分印象比较深。请学生读一读,谈谈感受)

教师分析:(1)“吃那些没收进主人家仓房里的东西,我还一次也没有被人家抓到过。”恐怕只有去财主家这一次被抓,并受到那么可怕的追赶。(2)”我”平生第一次感到了一种比饥饿更可怕的东西。

五、总结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全文。

2.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或语句,品味其美妙之处或深刻之处。

3.思考“阅读练习探究”第一题。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三读:品味语言,感受语言中蕴含的意味,交流探究感受。

(学情预测:这是个开放性的题目,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探究交流,从语句的品味入手,进而进入对段落的、文章的理解。由于事先已布置成作业,可由学生组成四人小组,交流自己找的语言,体会语言的意味。教师在分析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并联系上下语句来品味语言的含义。)

示例:

1.冰凉的河水呛得我好难受,我几乎背过气去,而河水却依旧在我身边不停地流着,流着……在由于恐怖而变得混乱的意识里,却出奇清晰地反映出岸上那个追赶我的人的残酷笑声。

都要背过气去了,也就是面临生命危急的关头了,心理也由于恐怖而变得混乱了,也就是意识都不正常了。然而正是在意识变得“模糊”的时候,有一个东西却是“出奇地清晰”,这就那个追赶的人的笑声。

这里的关键词是:“恐怖”、“混乱”和“出奇的清晰的笑声”。

在这里,隐含着儿童心理的特殊矛盾:一方面是危急关头的恐怖而混乱,一方面是出奇地清晰的感觉。这既是一个孩子,又是一个自尊心特别强的人。在危急关头,她最在乎的不是自己生命,而是在这样的关头,一个成年人不但无动于衷,而且还能残酷地笑。

由此可见,张洁把人的感情的冷漠,人与人之间的缺乏同情,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好像生命的有无倒无所谓,但是如果连一个小孩子落水,大人都没有一点同情,就是决不能容忍的“残酷”。对于人的、孩子的生命的无情,就是无人性。

2.我怕妈妈知道。不,我并不是怕她打我,我是怕看见她那被贫困的生活折磨得失去了光采的、哀愁的眼睛。那双眼睛,会因为我丢失了鞋子而更加暗淡。

原来直接的原因,是怕妈妈知道。但如果这只是因为怕挨打,可能还是没有什么特点。她真正害怕的,不是受皮肉之苦,而是怕妈妈伤心,而且这种伤心是无声的,是小孩子从妈妈的眼神里看出来的。这是因为穷,才导致孩子的狼狈,这就更加显示出作家要表现的是,这个孩子对于妈妈的理解和同情。对于内心的感受,她看得比外在的,物质上的东西重要的多。

3.一种比饥饿更可怕的东西平生第一次潜入了我那童稚的心……

这一句之所以生动而且深刻,就是因为它有特点。特点从何而来?

在文章开头,张洁反复强调饥饿的可怕,突出表现孩子对于生理本能的缺乏控制能力。但是到了这里,却强调还有比生理本能更为强大的东西,这就是孩子对大人的理解和爱。这一笔正好与前面的大管家的无情形成对比。一方面是孩子把人的感情看得比生命更为重要,一方面是大管家却把物质(无非就一个玉米棒子嘛)看得比人的生命更为重要。更动人的是,这个孩子,却把妈妈无声的伤心,看得比自己挨打更严重。

4.文中描写作者去挖荠菜这一段

(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九自然段,划出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迈、奔、挥动、招呼、欢迎、不时等)

这些词语真切地表现了作者挖荠菜时的欢快心情。在那个世道,只有挖荠菜时,“我”才能以坦然的心情享受挖荠菜时的自由和快乐,不必担心有谁会拿着大棒凶神恶煞似地追赶,才能感到生的欢乐和自由。这里,对挖荠菜时坦然心情的描写与上文被财主家管家追赶,形成鲜明对比。有力地控诉了旧社会的罪恶,表达了对自由、平等、幸福生活的向往。

二、解放后,孩子们去挖荠菜和我当年去挖荠菜时的心情有哪些不同?当“我”看到孩子们的这些表现时心情如何?

(学情预测:这个问题比较容易,因为文章中就有语句说明。注意体会两代人对荠菜不同的感情以及背后的原因,教师在分析的时候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在对比中可以体会到本文的主旨。)

明确:小时候是因为有趣;长大后,是对我的一种迁就。他们不能体会我的心情是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那种生活,无法体会我当年挖荠菜时对自由、平等、幸福生活的渴望。

三、看完这篇文章,你觉得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你觉得在这篇文章中,谁更能体会到幸福的内涵?

(学情预测:对这个问题,学生恐怕各有各的看法。但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大部分能领会到精神上的幸福,尤其是自由、平等、关爱、人格的尊严带来的幸福应该才是真正的幸福。)

让学生自由作答,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引向对精神上的幸福的追求。

四、你觉得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学情预测: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基本上能理解本文的主旨。)

明确:精神上的幸福,尤其是自由、平等、关爱、人格的尊严带来的幸福看得比物质方面得到的幸福还重要,甚至重于生命。这正是本文表达的主要的主题思想。学生也有可能回答“要理解上一代人的心情,珍惜身边的幸福生活。”也可以。

五、看完这篇文章,你觉得作者最重视的东西是什么?她对她的孩子们最担心的是什么?如果用《挖荠菜》中所重视所担忧的东西来分析《项链》,我们是否对玛蒂尔德、对《项链》的主题又有进一步的认识?

(学情预测:对于前两个问题,通过本文的学习,在理解了文章的主旨,体会了挖荠菜的心情之后,应该能够感受得出来。如果学生一时不能体会可以让学生想一想她和孩子们在经历上最大的差别是什么。后面的问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可以让学生自由谈谈。)

参考意见:

《挖荠菜》重视的是那种精神的幸福,所担忧的是指未遭受过精神屈辱的人往往不懂得这种精神幸福、这种人格尊严、这种自由坦然心情的可贵。其一,玛蒂尔德夫妇在丢失项链之后,全部的考虑就是不能失信于人。起初是千方百计寻找项链。找不到后就不顾后半辈子的生活而毅然决然四处举债,想法赔偿。归还时又生怕朋友发现不是原物,生怕说她是贼。也就是主人公处处考虑的不是物质,而是把精神的需要放在第一位,生怕在人前抬不起头。其二,后来的十年,主人公全部的活动就是自力更生,守约偿还债务;不去说明真相,不向他人诉苦求情,忍受生活上的一切艰辛,还清了包括高利贷在内的全部借债。表现的仍是把自尊诚信,把精神上的坦然无愧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其三,十年后,事情了结之后,她主动与佛来思节夫人的对话,洋溢着内心的轻松、自豪和自尊,这就叫精神的幸福。由此观之,玛蒂尔德是懂得这种人格尊严、坦然心情、精神幸福之可贵的人,同样是把这些看得比物质的享受更为重要的人。我们肯定主人公后来的表现,还可从这“人的高贵之处”的角度,发现肯定说的新意义。《项链》的主题内涵不仅可以增加上述的新意义,也还有类似《挖荠菜》主题的意味,即世间有甚于物质苦难的精神苦难,有甚于物质幸福的精神幸福。

六、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1-9)妈妈小时候的生活

对比幸福

(10-13)妈妈和孩子对待过去生活的不同感受和理解

李晓华

上一篇:北齐书崔昂传阅读练习及答案翻译下一篇:爱国演讲稿800字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