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业登记申请表

2024-04-23

歇业登记申请表(精选10篇)

篇1:歇业登记申请表

港、澳人士适用

档案编号

个体工商户歇业登记申请表

经营者姓名

申请日期年月日

广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制

《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缴销及归档情况

篇2:歇业登记申请表

个体工商户申请歇业登记表由封面和正文组成。(1)封面。包括文号、编号、申请人(经营者)姓名、营业执照编号、档案编号、歇业日期六项。(2)正文。包括歇业原因、缴税费情况、债务清理情况、县级工商行政管理所意见、营业执照注销等内容

篇3:预告登记申请条件新论

关键词:预告登记,申请,物权法

为保全将来发生的不动产物权变动的请求权的效力,我国物权法规定了预告登记制度。然而,该制度对预告登记申请的提出由于规定得过于严苛和简单,不但缺乏相应的指导作用,反而限制了该权利的行使。

一、其他国家和地区关于预告登记申请条件的规定

作为一项集实体权利与程序要求于一身的法律规范,各国都规定预告登记申请应当同时具备实质与形式两方面的条件。

(一)申请预告登记的实质要件

按照各国通行的做法,申请预告登记应当具备两个实质条件:一是有效之被担保请求权的存在。这是提起预告登记申请的前提条件,也是预告登记为之服务的最终目标,因此,各国都要求必须具备这一条件。二是被涉及者的同意或者假处分命令。这是二选一的条件,即申请预告登记或者应当获得被涉及者的同意或者获得假处分命令。

1.《德国民法典》第885条规定:

(1)预告登记,依据假处分或者依据其土地或者其权利为预告登记所涉及的人的许可证书进行。(2)无须为了发布假处分而证明待保全的请求权受到了危害。

2. 为了详细地表明所要保全的请求权,可以在登记时援用假处分或者登记的许可。

按照该规定,在德国,预告登记申请应当获得预告登记所涉及的人的同意或者得到假处分命令关于被涉及者的同意。预告登记中,登记权利人的意思表示从其向登记机关申请办理预告登记的行为就可以看出,因而,多数国家都没有将登记权利人的意思表示作为条件,而是明确指出应当获得登记义务人的同意。至于登记义务人同意的表达方式,可以是多种的,登记义务人可以出具许可证书、承诺书等书面材料,也可以与申请人一起到登记机关办理手续以当场表明态度。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并非所有国家都赞成这一做法。日本与韩国并不同意单由登记权利人办理申请的做法,他们要求预告登记由登记权利人和登记义务人共同申请,即实行的是共同申请主义。“因为在日本和韩国,尚未具备能够确实证明实体法上权利关系的特别制度,登记申请与实体权利关系的一致性很难得到保障。并且登记公务员的审查权限只限于形式上的书面审理。因此,为了减少不完善的特殊环境下容易出现的不符实体关系登记或虚伪登记现象,即采取所谓的共同申请主义。”

关于假处分。这是很多国家都实行的一项制度,其意是指“在诉讼过程中,关于诉讼标的物现状的变更,当事人认为存在着将来不能实现其权利或难以实现其权利的危险时,提出申请,由法院对诉讼物进行的一种处分行为。”其实质是为了防止在将来胜诉时无法执行标的物,而对其作出的一种限制处分行为[2]。从法律效果上看,与我国的保全措施有相似之处。作为一项与实体权利紧密相连的程序制度,预告登记中的假处分并不要求申请人证明该请求权已经受到侵害或者面临受到侵害的危险。

(二)申请预告登记的形式要件

在具备了前面的实质要件后,登记权利人应当带着相关材料到登记机关办理预告登记手续。只有经登记机关审核批准并将该预告登记记录在登记簿上,权利人才能真正获得法律的保护。

二、我国《物权法》和其他法规关于预告登记申请条件的法律规定

(一)《物权法》关于预告登记申请条件的原则性规定

《物权法》作为一部实体法律规范,没有对预告登记申请的详细程序作出规定,仅在第20条就申请作出了“当事人……按照约定可以向登记机构申请预告登记”这样一个类似原则性的规定。通过分析不难看出,预告登记申请是法律赋予当事人的一项选择性权利,是按照当事人的主观意愿来决定办理与否的,即当事人“可以”去登记机构申请,也“可以”不申请。换句话说,只要当事人一方不同意预告登记,双方未能就预告登记达成协议,就不能办理预告登记。

(二)其他法规关于预告登记申请条件的规定

早在物权法正式公布实施以前,我国就有一些地方和部门法规出台了预告登记或者类似预告登记的规定,由于缺乏统一的原则基础,这些规定显得混乱无章。

其一,预告登记申请的强制与否规定不一。不同法规针对不同请求权对当事人是否可以自愿选择预告登记申请作出了不同的规定。国家土地管理局和建设部制定的《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和《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将预购商品房的预告登记做了强制性的规定。《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44条规定:“商品房预售人应当将预售合同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房产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登记备案。”《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第10条规定:“商品房预售,开发企业应当与承购人签订商品房预售合同。预售人应当在签约之日起30日内持商品房预售合同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房地产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办理登记备案手续。”《南京市城镇房屋权属登记条例》将以预购商品房和在建房屋设定抵押的预告登记做了强制性规定。该法规第30条第1款规定:“由银行代付购房款的预购房屋贷款抵押或者在建房屋抵押的,抵押当事人应当于抵押合同约定的登记期限内办理抵押预告登记,并提交主合同,抵押合同以及其他有关证件、证明。”国土资源部的《土地登记办法》和《上海市房地产登记条例》等法规则将预告登记申请与否的选择权利赋予了当事人。《土地登记办法》第62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签订土地权利转让的协议后,可以按照约定持转让协议申请预告登记。”《上海市房地产登记条例》第49条规定“房屋尚未建成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申请预告登记。”《南京市城镇房屋权属登记条例》第29条第1款则将由银行代付购房款的预购房屋贷款抵押或者在建房屋抵押之外的几种情况规定为自愿性申请。

其二,共同申请与单独申请并存。预告登记是由当事人一方持有关材料去办理还是应当由双方当事人共同办理法律规定不一。《南京市城镇房屋权属登记条例》第10条规定:“申请以约定方式限制房屋权属的预告登记或者商品房预购登记以及他项权利登记的,应当由双方当事人共同登记”。显然,该法规要求当事人双方共同申请。而《上海市房地产登记条例》第49条第2款规定:“应当由当事人双方共同申请的登记,一方当事人未提出登记申请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单方申请预告登记。”也就是说,该法并没有强制当事人必须共同办理登记手续,而是灵活的规定为以共同申请为原则,单独申请为例外。

物权法颁布实施以后,2008年2月1日起施行的《土地登记办法》和2008年7月1日起施行的《房屋登记办法》就预告登记的申请作出了与物权法相一致的规定。不同的是,《房屋登记办法》第69条增加了一个补充规定,即“预售人和预购人订立商品房买卖合同后,预售人未按照约定与预购人申请预告登记,预购人可以单方申请预告登记。”

三、完善预告登记申请条件之我见

(一)预告登记申请的几个原则

1. 强制与自愿申请相结合的原则

预购商品房及以预购的商品房和房屋建设工程设定抵押的,应当予以强制预告登记。其一,预购商品房因标的物———期房不符合法律规定无法进行正常的房屋产权变更登记的,若不要求强制申请,买受方作为该交易的弱势群体将难以与出卖方达成预告登记的合意,这样就无法进行预告登记,在没有可为第三方提供查询信息的情况下,“一方二卖”难以避免。其二,以预购商品房和房屋建设工程设定抵押,同样也存在无法进行物权变动登记的问题,而且标的额较大,对社会经济生活影响明显,并关系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与稳定(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很好的明证),因此有必要强制当事人办理预告登记。至于其他的不动产物权变动请求权,考虑到多是属于当事人自愿处分个人财产的行为,而且其登记与否不会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较大影响,应当给予当事人以自主决定权,因而,不建议采取强制规范

2. 有条件地单独申请原则

在预告登记申请材料齐备的情况下,没有必要要求当事人双方必须同时到登记机关办理手续。首先,预告登记申请材料本身已经表明了当事人双方对预告登记申请的态度,没有必要在登记机关再表明一次。无论是哪一类预告登记,其必备的申请材料都包括身份证明、不动产物权变动合同以及当事人关于预告登记的约定,这些材料足以表明双方关于预告登记的态度。其次,要求双方当事人同时到登记机关办理手续会增加申请的难度,不利于权利保护。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大家都很忙,抽出工作时间处理个人事务并不容易,而要找到双方当事人都空闲的时间则更是不易。

至于应当由哪一方当事人来办理,笔者认为,因预购商品房而强制申请的,应当由预售方来办理;因以预购的商品房和房屋建设工程设定抵押而强制申请的,应当由抵押权人来办理;因其他原因而自愿申请的,可以由当事人约定由哪一方来办理。无论由哪一方来办理登记,在手续完成后,都应当将办理完毕的相关材料交给对方当事人一份,作为对方主张权利或承担义务的凭证。同时,为保障预告登记申请的顺利进行,法律应当规定,强制申请方借故拖延的,应当对其采取罚款或者其他惩罚措施,并赋予对方当事人以督促的权利,必要时可以由对方办理。

(二)预告登记申请的实质条件

1. 存在可以申请预告登记的债权请求权。

预告登记是为保护不动产物权变动的债权请求权而服务的,如果没有需要其保护的债权请求权,就没有申请预告登记的必要。

2. 当事人就不动产物权变动预告登记达成协议或者属于法律强制登记或者有生效的法律文书。

当事人就不动产物权变动预告登记达成协议的,申请人可持协议书和法律规定的其他材料去登记部门办理手续。当事人未就预告登记达成协议但是法律规定应当办理预告登记的,登记义务人应当在法律规定的时限内去办理登记手续。当事人就不动产物权变动发生纠纷,生效的法律文书判定应当办理预告登记的,登记义务人应当按照判决要求办理预告登记手续。

有学者指出,“我国立法未要求对当事人关于预告登记的约定进行公证,登记机关必将面临审查预告登记的约定是否真实的难题,而实践中,登记机关有限的精力和时间无法完成对约定的实质性审查”,故认为“我国应在今后的立法中规定公证这一环节。”然笔者认为,预告登记作为民事主体一项普通的民事法律活动,只要一般的协议就可以,并不需要强制引入公证制度,而且,引入公证程序不但会增加经济负担还使得预告登记的申请程序变得复杂。

(三)预告登记申请的形式条件

当事人要想获得预告登记的保护,在具备了上述的条件后,应在法律规定或双方约的时间内到登记机关办理登记手续,否则将无法受到相应的法律保护。

参考文献

[1]崔吉子.韩国的不动产登记制度[C]//梁慧星.民商法论丛:第26卷.香港:金桥文化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3:706.

[2]高婧.不动产预告登记法律制度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2007.

篇4:歇业申请书

市司法局律公科:

本人-----,身份证号码,--------------,于--------年到湖北法之星律师事务所实习,---------年取得律师执业证。现因本人嫁到---------,孩子幼小,要照顾家庭,特申请歇业一年,望律公科领导批准。

申请人:

篇5:歇业申请书

本公司于XX年三月份受xx市人民政府驻xx办事处委托,经营其位于xxx路xx号楼的宾馆业务。现因本公司在经营成本、资金动作等方面原因,需整体迁回xx市,特申请歇业。

特此申请

xx宾馆有限责任公司

篇6:域名登记申请表

所申请的域名:

域名申请单位:

单位名称(中文):

(英文): 单位负责人: 邮政编码: 单位地址(中文):

(英文):

联 系 人:

姓 名(中文):

(英文): 单位名称(中文):

(英文): 通信地址(中文):

(英文): 邮政编码: 电 话: 传 真: 电子邮件:

域名所有权归申请单位所有,与此域名有关的一切法律责任由申请单位一方承担。

篇7:歇业登记申请表

依据《公证法》第2条, 所谓公证是指公证机构根据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 依照法定程序对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的真实性、合法性予以证明的活动。

在《物权法》起草过程中, 对不动产登记是否需要公证前置或者强制公证存在较大争议, 但在最终颁行的《物权法》中, 并未对不动产登记的强制公证问题进行规定。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认为, 为了便民, 办理不动产登记只需一道手续, 并且逐步实行统一登记。不动产登记前是否办理公证, 可以由当事人自愿选择。如果办理登记前必须经过公证, 不仅不便民, 还会增加群众负担。因此, 不宜规定不动产登记前必须经过公证。

二、现行有效的对强制公证的规定

《公证法》第11条第2款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公证的事项, 有关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向公证机构申请办理公证。”这就将强制公证事项的法律依据限于法律、行政法规。而《房屋登记办法》 (下称《办法》) 性质上属于行政规章, 无权规定强制公证的事项, 故而没有对强制公证的问题进行规定。

目前, 房地产登记中涉及强制公证的规定, 主要是《关于房产登记管理中加强公证的联合通知》 (司公通字[1991]117号) (下称《联合通知》) 以及外交部依据有关国际公约就使领馆认证的规定。由于上述规定施行于《公证法》之前, 依据“法律不溯及既往”的原则, 仍然继续有效。

三、登记实践中有必要公证的申请材料

在房屋登记实践中看, 从登记机构的审查能力和审查权限来看, 确实有一些材料是登记机构无法审查的, 因而有必要要求公证。对于这些有必要公证的材料而当事人没有办理公证的, 在法律没有直接规定强制公证的情况下, 登记机构可以考虑依据《物权法》第12条第2款“申请登记的不动产的有关情况需要进一步证明的, 登记机构可以要求申请人补充材料”的规定, 要求其补充公证材料。登记实践中有必要公证的申请材料, 主要包括:

(一) 自然人委托他人代为申请登记的授权委托书

目前的规定中, 只是要求境外申请人委托代理人申请房屋登记的, 其授权委托书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公证或者认证。但我们认为, 对于自然人委托他人代为申请登记的授权委托书, 有必要一律要求先行公证。

原则上, 房地产登记应由申请人亲自到登记机关进行登记。这样登记机构能够很方便地对申请人与各项登记申请材料记载的主体是否一致进行审查, 也能够通过当面询问, 确定登记申请书的真实性及其意思表示的真实性。但是, 考虑到特定情况下申请人可能无法亲自申请登记或者亲自申请登记成本过高, 而且不动产物权变动并不具有人身专属性, 故而, 也应当允许申请人委托他人代为申请登记。

1. 法人、其他组织的授权委托书

对于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委托登记申请的委托书, 没有必要强制公证。这是因为:一方面, 法人、其他组织作为社会组织, 只能委托自然人办理登记申请。换言之, 任何一个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都必须通过委托代理的方式办理登记。法人、其他组织委托他人代为申请登记, 并未享受特别的优惠。另一方面, 从实践来看, 登记机构有能力审核该委托关系的真实性。在法人、其他组织申请登记的情况下, 受托人要提交其身份证明、授权委托书以及法人、其他组织的身份证明 (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书等) 。登记机构能够比较容易地核对申请书上公章的真实性。加上受托人还要持法人、其他组织的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书来办理登记, 一般而言, 不至于有假冒或者伪造的情形。故而, 无需对法人、其他组织委托登记的授权委托书进行公证。

2. 自然人的授权委托书

对于自然人处分房地产的登记来说, 首先, 权利人将承担丧失房地产权利或者在其权利上设定负担的效果, 有必要要求其亲自到场接受登记机构的审核。其次, 登记机构无法对其授权委托书的真实性予以审查。因为登记机构未必存有其签字, 即便在登记档案中留存其签字, 登记机构也没有能力辨认该签字的真实性。此外, 委托人不亲自到场, 本身已经是享受了一定的便利, 如前所述, 基于公平考虑, 要求其付出一定的成本也是合理的。如果不要求强制公证, 则登记机构可能因无法确认授权委托书的真实性而出现登记错误。在此情况下, 我认为, 有必要在自然人处分其房地产的登记中, 对其授权委托书的真实性要求公证。

3. 处分登记抑或全部登记

还需要讨论的是, 此种授权委托书仅限于处分登记, 还是原则上应当及于全部登记?有观点认为, 考虑到委托登记的情况下, 登记机构的风险主要来自于处分登记, 而其他登记, 如变更房地产自然状况, 即便委托书系伪造, 也不会带来太大风险, 故而没有必要要求强制公证。

我认为, 处分登记之外的其他登记类型, 如果委托书是伪造的话, 也可能造成相关当事人的损害并引发登记机构的赔偿责任。具体来说:

第一, 预告登记中, 如果他人伪造房地产权利人的委托书办理预告登记, 则权利人可能因预告登记的负担而无法及时处分其房地产, 从而受到损害。

第二, 异议登记中, 如果他人伪造某人的授权委托书申请异议登记, 则“委托人”可能因异议造成房地产权利人损害而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 变更登记中, 如果他人伪造房地产权利人的授权委托书申请变更权利人姓名、名称, 则可能直接导致权利人失权的法律后果;如果他人伪造房地产权利人的授权委托书申请对抵押权、地役权的内容进行变更登记, 也可能损害抵押权人、地役权人的利益。至于变更房地产自然状况, 虽然伪造房地产权利人的委托书并不损害其利益, 但是如果规定授权委托书需要强制公证, 也不会增加权利人的负担。因为自然状况变化之后, 是否办理变更登记, 并不影响权利人的权利;权利人不愿支付公证费用的话, 可以不去办理变更登记, 等自己方便时再去办理。

(二) 对申请登记的房地产享有继承权或者接受遗赠的证明

依据《物权法》, 继承或者遗赠发生时, 即发生物权的变动, 继承人或者受遗赠人取得被继承人的物权。

但问题在于, 《继承法》对继承、遗赠有着十分复杂的规定:继承包括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 法定继承人有其顺序的要求, 遗嘱有多种形式, 各自有其顺序;此外还涉及遗赠扶养协议、特留份 (为被继承人生前扶养又没有劳动能力的人保留必要的份额) 等问题。因此, 在继承或者遗赠发生后, 登记机构既无法判断遗嘱的真实性, 也无法判断继承人的范围, 更无从确定其各自的份额。此外, 继承关系属于民事法律关系, 而登记机构的权力属于行政权力, 法律没有授权登记机构去确定继承关系。因此, 登记机构没有权力也没有能力直接对继承人、受遗赠人的权利作出界定。而“在这一过程中, 公证的证明作用是任何机构所不能替代的, 其证明效力是至上的”, 只有通过公证, 才能确定继承人继承权的存在及其具体份额。

故而, 《联合通知》要求应当首先通过公证文书对继承关系加以确定, 再据此办理相应登记。我们认为, 这种做法是比较妥当的, 有必要在实践中继续坚持。需要强调的是, 在此种公证文书中, 必须对申请登记房屋上的权利状况进行全面描述:即该房屋上有哪些继承人;其共有是共同共有还是按份共有;按份共有的话, 各自的份额多少。否则, 登记机构无法在房屋登记簿上进行登记。实践中, 有的公证机构出具的公证书只是对申请人的份额进行描述, 而不对其他人的份额进行描述;有的则表述为“死者的配偶享有一半所有权, 3个子女共同共有另一半份额”。这些做法都是不符合《办法》第20条的规定。

(三) 父母之外其他人对未成年人享有监护权的证明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指自然人通过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我国《民法通则》第11条规定:“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 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 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 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第12条规定:“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 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因此, 未成年人作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无法独自完成申请行为, 其房地产登记行为必须由监护人代理, 即法定代理。

在法定代理人代为申请登记的情况下, 登记机构应当对证明其监护人关系的证明进行审查。《民法通则》第16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 由下列人员中有监护能力的人担任监护人: (一) 祖父母、外祖父母; (二) 兄、姐; (三) 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 经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 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近亲属中指定。对指定不服提起诉讼的, 由人民法院裁决。”据此, 一般情况下, 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其可以凭户籍证明轻易地证明监护关系的存在, 而登记机构也能够很方便地认定其监护人身份。

问题在于, 在未成年人父母双亡或者均丧失行为能力的情况下, 依据《民法通则》第16条, 应当首先由有监护资格的人协议确定监护人。达不成协议的, 应当按照《民法通则》第16条第3款或者第17条第2款的规定, 由有关组织予以指定;对该指定不服的, 可以请求法院指定。如果监护人是由法院指定的, 则登记机构也可以凭法院的法律文书确认监护人的身份。但如果监护人是协议产生或者是有关组织指定的, 则登记机构是无法认定其监护人身份的。具体来说:在协议确定监护人的情况下, 登记机构根本无法判断在监护协议上签字的人员是否是《民法通则》第16条规定的有监护资格的人, 也无法判断有监护资格的人是否均已在监护协议上签字, 更无法判断这些签字的真伪。而在有关组织指定的情况下, 因为《民法通则》第16条规定的有指定权的组织并不唯一, 可能存在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指定不一致的情况, 登记机构也无法判断是否有人不服提起了诉讼。据此, 我们认为, 在未成年人父母双亡或者均丧失行为能力的情况下, 如果监护人并非法院指定, 则应当要求对其他人对未成年人享有监护权的证明进行公证。

四、登记实践中没有必要要求公证的申请材料

(一) 房屋赠与合同

《联合通知》第3条规定, 接受赠与房产的受赠人, 应当持房产所有人的“赠与公证书”和“本人接受赠与公证书”, 或持双方共同办理的“赠与合同公证书”以及房产所有权证、契证, 到房地产管理机关办理所有权转移登记手续。从比较法来看, 意大利、法国等民法典也将赠与规定为强制公证的事项, 这主要是因为赠与是单纯让一方得利的法律行为, 由于这种行为当事人双方的利益失衡, 设立公证程序, 可促使利益丧失方冷静思考。正如德国民法典立法理由书中所言:遵循某种形式之必要性, 可给当事人产生某种交易性之气氛, 可唤醒其法律意识, 促使其三思, 并确保其作出之决定之严肃性。其次, 遵守形式可明确行为之法律性质, 仿佛硬币上之印纹, 将完整的法律意思刻印在行为上面, 并使法律行为之完成确定无疑。最后, 遵守形式还可永久性保全法律行为存在及内容之证据, 并且也可减少或者缩短、简化诉讼程序。此外, 现实生活中赠与人往往需要保留部分物权, 特别是老年人在将不动产赠与子女后大都需要终生保留居住权, 因而, 赠与活动中需由作为中立的法律人员的公证人提供专业服务。

我认为, 首先, 赠与属于变动不动产物权的合同, 如前所述, 从《物权法》的立法精神来看, 不应纳入强制公证的范围。其次, 赠与与遗赠、遗嘱不同, 属于双方法律行为。赠与合同的双方能够共同到登记机构申请登记, 接受登记机构的询问。通过当场提交登记申请并接受询问, 足以保证赠与合同的真实性以及登记申请意思表示的真实性, 从而没有必要办理公证。再次, 《合同法》第186条赋予了赠与人任意撤销权, 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换言之, 在登记完成前, 赠与人都有权随时撤销赠与。因此, 赠与人到登记机构申请登记的过程, 已经足以促使其冷静思考。最后, 《联合通知》第3条是以受赠人单方申请为前提的, 这种做法与双方申请的原则相抵触, 而且也看不出其规定单方申请的理由和必要性。

因此, 我认为, 对《联合通知》第3条可以区分情况处理:如果赠与的双方共同申请, 则没有必要要求其强制公证;如果受赠人单方申请, 则应当依据该条要求先行公证。

(二) 其他不动产物权变动的合同

对于其他不动产物权变动的合同, 也不应再要求公证。主要理由在于:首先, 如前所述, 立法者已在《物权法》制定过程中否定了这一建议;其次, 《办法》第12条规定:“申请房屋登记, 应当由有关当事人双方共同申请, 但本办法另有规定的除外”。双方申请, 就是说因合同引发物权变动时, 双方在申请房屋登记时须同时到场、共同申请。在登记机构这一代表国家行使登记权力的机构面前, 当事人亲自到场提交了办理相关登记的申请并接受登记机构的询问, 这已经充分表明了合同的真实性以及双方变动物权意思的真实性。而在登记过程中, 登记机构也会对一些明显违法的情况进行审查。因此, 没有必要再通过公证对不动产物权变动合同的真实性、有效性进行审查。

参考文献

[1].丁选旺.物权法与遗产继承公证.中国民商法律网

[2].徐国栋.公证制度与民法典.中国司法.2005.7.

篇8:法人变更登记申请表

(一)按表格所列栏目认真填写,内容真实、准确无误;

(二)表内涉及的数字栏,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填写;

(三)书写材料应符合耐久性要求,用钢笔(蓝黑或碳素墨水)、签字笔或毛笔填写,严禁使用纯蓝墨水、红墨水、铅笔、圆珠笔等不耐久书写材料。书写工整,字迹清楚、不得涂改;

(四)各表均需填写一式三份:二份交登记管理机关,一份由申请单位留存;

(五)表内填写不下的内容另附B5(182×257MM)纸填写。

《事业单位法人变更登记申请书》中各项指标填写说明

封面:

事证第××号:填写登记机关颁发的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号。

单位名称:填写法人证书上登记的名称。登记有多个名称的只填写“第一名称”,并加盖本单位公章。

法定代表人:由原法定代表人本人填写,如因离任、丧失行为能力等原因,不能或者不签署事业单位法人变更登记申请书的,由拟任法定代表人签署。

申请日期:填写向登记管理机关提交申请材料的日期。

内页:

变更事项:根据实际变更的事项选项填写:名称、宗旨和业务范围、住所、法定代表人、经费来源、开办资金、举办单位。变更多个事项的依次填写。

现登记情况:填写与变更事项相应的现法人证书上的内容。

拟变更情况:填写变更后的有关事项的内容。(若变更业务范围,应填写全文;变更法定代表人的,需在此栏加盖法定代表人名章)

变更理由:根据实际情况填写。需在此栏加盖举办单位人事部门的公章,变更法定代表人除外。

一起推论坛

封底:联系人,联系电话:根据实际情况。

表格中的其他栏目(登记管理机关意见、公告刊登情况、证书更换情况等)由登记管理机关有关人员或领证人填写。

《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登记申请表》中各项指标填写说明

户籍所在地:填写有效身份证上的住址。

本人简历:详细填写参加工作后的个人经历,并加盖个人名戳。

举办单位人事部门意见:由人事部门确认并填写“属实”,同时加盖举办单位人事部门公章。

附件:

篇9:介绍信不能用于申请房屋登记

一、介绍信与委托书的不同性质和用途

1. 介绍信属于事务性文书, 适用于事务性活动。

它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用于本单位派出人员或与本单位有关的人员到其他单位联系工作、了解情况或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时所使用的一种信件, 具有介绍、证明持信人身份和任务的作用。被介绍人一般限于本单位职工或与所在单位有关联的人员。持信人可凭它与有关单位或个人直接联系工作或了解所需情况。收信人依据介绍信明确持信人是谁, 哪个单位的, 要办什么事等, 以便安排相应的接洽事宜。其文书格式和内容相对简单, 只需写明持信人的姓名、职务、接洽事项等内容就行了。既不赋予持信人代理权、处分权和签字权, 亦不约束持信人的行为。同时, 也不要求持信人对承办事务承担责任。形式上, 不需要审批人与持信人共同签字, 只需在介绍信上加盖单位印章就行了。由于介绍信是一种事务性文书, 适用于联系工作、了解情况或参加社会活动等非法律性的民事活动中, 公司房屋登记涉公司财产权利的主张或处分问题, 属于民事法律行为, 因此, 不能使用介绍信申请公司所有的房屋登记。

2. 委托书是一种法律文书, 适用于法律活动中需要代理的情形。

它是委托人因故不能亲自在民事法律活动中行使权利或履行义务时, 书面委托他人代行其职责并由委托人承担法律后果的法律文书。委托书一经双方签订, 对委托方和受托方产生法律约束力, 委托方委托的事项、权限必须明确, 受托人必须在委托权限内行使代理权。受托人既可是本公司职工, 也可是本公司以外人员。作为公司法人, 代理权只能来源于公司法定代表人, 一旦公司法定代表人授予其代理权, 受托人就成为法人代表, 享有代理权、签字权, 有权代表公司法定代表人在公司的民事法律活动中签署法律文件, 实现委托人的民事法律活动目的, 法律后果由委托人承担。其文书要求往往比较严格规范, 《民法通则》第65条规定:“书面委托代理的授权委托书应当载明代理人的姓名或者名称、代理事项、权限和期间, 并由委托人签名或者盖章。委托书授权不明的, 被代理人应当向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 代理人负连带责任。”由此可见, 委托书既是受托人享有代理权的法律凭证, 也是受托人履行代理行为和承担代理责任的法律凭证。

二、介绍信与委托书承担的法律后果不同

持介绍信开展的是一般性事务活动, 因此持信人既不用承担法律责任, 也不用承担行政责任。主要是因为公司既没有赋予持信人代理权、签字权, 活动本身也不会涉及公司财产性权利的处分问题, 联系接洽的事情成功与否, 向公司如实汇报就是了, 不会给公司带来不利的法律后果。就算公司负责人不满意, 最多批评一下或再派人联系接洽就是。其文书内容和格式较简单, 一般不约束持信人的行为和明确责任承担内容。但委托书就不同了, 持委托书开展的是民事法律活动, 行使的是代理权, 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民法通则》第63条第2款:“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 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被代理人对代理人的代理行为, 承担民事责任。”第66条:“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的行为, 只有经过被代理人的追认, 被代理人才承担民事法律责任。未经追认的行为, 由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代理人不履行职责而给被代理人造成损害的, 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由此可见, 代理行为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

三、公司类法人权利行使方面的规定

公司属于经济组织, 本身不能从事民事法律活动, 由它的法定代表人代为行使。《民法通则》第38条规定:“依照法律或法人组织章程规定, 代表法人行使职权的负责人, 是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公司法》第13条规定:“公司法定代表人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 由董事长、执行董事或者经理担任, 并依法登记。公司法定代表人变更, 应当办理变更登记。”《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第11条规定:“登记主管机关核准登记注册的企业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是代表企业行使职权的签字人。”《民法通则》第63条规定:“公民、法人可以通过代理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此可见, 我国实行的是单一的法定代表人制度, 也就是公司法定代表人独立行使法人职权, 公司其他职工没有代表权。若法定代表人因事不能亲自行使职权时, 应当书面委托他人代为行使职权并应在委托书上签字。

四、房屋登记上存在的问题

篇10:歇业登记申请表

一、问题的提出:房屋登记中, 无行政执法资格的登记人员询问申请人产生的询问笔录没有法律效力

如前所述, 询问申请人是法律和规章赋予房屋登记机构的职责。所谓询问, 是指由登记机构就与登记事项有关的问题, 向申请人询问。询问既是一种权利, 也是一种义务。不动产登记是登记机关证明和确定不动产物权既存事实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的执法行为。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的行为, 行政职权来源于国家的法律, 行使行政职权的行为就是执行国家法律的行为, 简称行政执法行为。换言之, 房屋登记属于行政行为之行政执法行为, 房屋登记中的询问申请人, 属于行政执法中的权利、义务, 那么, 在房屋登记实务中, 什么样的人才能合法行使这种权利, 履行这种义务呢?

《国务院关于印发<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通知》 (国发[2004]10号) 第22条规定, 实施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制度, 没有取得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的不得从事行政执法工作。按此通知精神,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以省级政府规章的形式, 明确行政执法证是行政执法工作人员具有行政执法资格的凭证, 行政执法证由省级人民政府颁发, 如《四川省行政执法规定》第20条规定, 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 必须出示国家统一制发的行政执法证件或四川省人民政府统一印制、监制的行政执法证件。据此可知, 在房屋登记实务中, 持有行政执法证的登记人员, 即具有行政执法资格的登记人员询问申请人产生的询问笔录才有法律效力。

在司法实务中,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 (法释[2002]21号) 第10条规定, 被告提供的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询问笔录作为书证的, 应当有行政执法人员、被询问人的签名或者盖章。据此可知, 因房屋登记产生的行政诉讼案件中, 登记机构向人民法院提交询问申请人的询问笔录作为证据, 一是证明登记程序完整、充分;二是证明被诉的登记事项是登记人员审阅登记材料后, 就其中需要进一步了解的问题询问了申请人, 即对申请登记的内容尽到了合理、审慎的注意义务。但询问笔录上签名的询问人员若不具有行政执法资格, 则该询问笔录将不被人民法院采信, 人民法院将视登记机构没有履行询问申请人的职责, 从而认定登记程序不完整、不充分, 即认定登记程序违法, 可能由此作出对登记机构不利的判决。

因此, 从国家政策、地方规章的层面和司法实务的角度考量, 房屋登记中无行政执法资格的登记人员询问申请人产生的询问笔录没有法律效力。

二、问题存在的原因:由于体制原因, 房屋登记机构缺乏履行询问申请人职责的行政执法人员

按我国现时的行政体制, 房屋登记机构设立的主要形式有:一是市、县人民政府设立的政府序列机关;二是市、县人民政府设立的属于事业单位法人的行政机构;三是市、县人民政府相应主管部门设立的纯事业单位性质的登记机构等。鉴于此, 行政机关和行政机构性质的登记机构具有行政执法主体资格, 按规定配备有一定比例的行政执法人员, 虽然这些执法人员可以在房屋登记中履行询问申请人职责, 但房屋登记案件日益增多, 且登记种类多, 关联的法律关系复杂, 现有的行政执法人员也很难满足登记的需要。纯事业单位性质的登记机构则不具有行政执法主体资格, 接受相应主管部门的委托, 负责本区域内的房屋登记工作, 其行为属于委托执法行为, 此类登记机构配备有数量极其有限的行政执法人员, 一般情况下, 还只是单位领导持有行政执法证, 在房屋登记中, 几乎无法履行询问申请人的职责。

在房屋登记实务中, 《房屋登记办法》第6条规定, 房屋登记人员应当具备与其岗位适应的专业知识。从事房屋登记审核工作的人员, 应当取得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房屋登记上岗证书, 持证上岗。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做好房屋登记审核人员培训考核工作 (试行) 的通知》 (建房[2009]61号) 第1条规定, 实行房屋登记审核人员持证上岗是《房屋登记办法》确定的一项制度。在房屋登记机构从事初审、复审、终审等具有房屋登记审核性质工作的人员, 应按照《房屋登记办法》和本《通知》的要求, 通过房屋登记人员培训考核或确认, 取得《房屋登记官考核合格证书》后, 成为房屋登记官, 方可从事房屋登记审核工作。据此可知, 规章和政策规定从事房屋登记审核人员必须取得房屋登记官资格, 但房屋登记官是否具备询问申请人的资格呢, 须以房屋登记官考核合格证书是否是行政执法证为前提。

《房地产登记技术规程》规定, 登记官是通过全国房屋登记审核人员培训考核, 从事房地产登记审核性质工作的专业人员, 是一种专业技术资格证。因此, 在房屋登记实务中, 没有行政执法资格的房屋登记官也无权询问申请人。

三、问题的解决:询问申请人的结果可以以申请人声明的方式体现

询问申请人是《物权法》和《房屋登记办法》课以登记机构的职责, 登记机构应当履行, 但在现时制度和体制环境下, 履行方式该怎样体现, 才与政策规定和司法实务的要求不产生冲突呢?

《物权法》只规定了登记机构须询问申请人, 但对询问结果的体现方式没有作规定。《房屋登记办法》只规定了询问结果须归档保留, 对询问结果的具体体现方式没有作出规定。询问的目的主要在于核对登记申请人提交的材料, 以确定其是否真实。换言之, 房屋登记本质上以申请人提交的材料作为登记依据, 询问申请人只是一种辅助审查手段, 使登记机构在查验登记材料的基础上, 进一步了解申请登记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 故《房地产登记技术规程》规定, 询问申请人的询问结果宜用询问笔录的形式体现。该规程之本规程用词说明中说明“表示允许稍有选择, 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宜’, 反面词采用‘不宜’。”据此可知, 在房屋登记实务中, 如果询问申请人的登记人员没有行政执法资格, 询问结果可以不用询问笔录体现。申言之, 询问笔录不是询问结果的唯一体现形式。

笔者认为, 有行政执法资格的登记人员制作的询问笔录, 固然是合法有效的询问结果的体现形式, 但无行政执法资格的登记人员询问申请人后, 则不应当制作询问笔录, 可以根据不同的登记类型制作相应的声明, 声明须明确载明申请登记的内容已经接受登记人员的询问, 如转让转移登记, 声明内容“我们郑重声明:就申请书上申请转让转移登记的内容已经接受登记机构的询问, 申请登记内容是我们真实意思的表示, 转让房屋权属清晰, 共有关系明确, 我们知晓不如实申请登记的不利后果并自愿承担由此产生的责任。”由申请人签字确认, 即在可能出现的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中, 申请人签字确认的声明作为书证, 其内容能证明登记机构履行了询问申请人的法定职责, 既省事, 又在现时制度、体制环境下有效规避了政策、规章和司法实务对询问人员行政执法资格的限制。

四、延伸思考:申请人的书面声明作为登记机构履行询问职责证据的合法性考量

作为一种义务, 如果不询问而发生了错误, 登记机构就没有尽到责任。换言之, 发生登记错误情形时, 如果材料中没有询问申请人的证明, 则登记程序存在瑕疵, 在可能出现的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中, 登记机构将承担不利后果, 申言之, 在可能出现的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中, 询问申请人的证明主要作为证明登记机构是否履行询问申请人职责的证据。

有观点认为, 询问申请人是法律和规章课以登记机构的义务, 登记机构履行询问义务属于行政行为, 询问结果必须以行政公文, 即询问笔录的形式体现, 声明是申请人作出的民事行为, 作为登记机构履行询问职责的体现形式不合法。

那么, 申请人的书面声明作为登记机构履行询问职责的证据, 是否合法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 (法释[2002]21号) 第55条规定, 法庭应当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 从以下方面审查证据的合法性: (一) 证据是否符合法定形式; (二) 证据的取得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和规章的要求; (三) 是否有影响证据效力的其他违法情形。笔者据此对申请人的书面声明作合法性考量。

1.申请人的书面声明属于法定证据中的书证。作为认定案件事实依据的证据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和要求。按《行政诉讼法》第31条规定, 书证属于法定的证据形式, 所谓书证, 是指以文字、符号、图画等记载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来证明案件事实的书面文件和其他物品。笔者据此认为, 申请人的书面声明, 是通过文字记载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 以证明申请人已经接受登记机构的询问, 申请登记是自己真实意思的表示, 申请登记内容合法等事实, 申请人的书面声明满足书证的要求, 属于法定的证据形式。

2.申请人的书面声明作为登记机构履行询问职责的证据, 符合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和规章的要求。 (1) 登记机构是合法的证据收集主体。按《物权法》第12条第1款和《房屋登记办法》第18条第1款的规定, 询问申请人是房屋登记机构必须履行的职责, 询问结果由房屋登记机构归档保留, 故登记机构有权收取作为询问结果体现形式的申请人声明; (2) 登记机构收取申请人声明的方式合法。一是按《房地产登记技术规程》规定, 询问申请人是在房屋登记程序中的受理环节, 即登记机构是在登记过程中取得申请人的书面声明, 即作为书证的声明, 是登记机构在完成登记行为前获取, 并作为完成登记的证据;二是申请人的书面声明是申请人在公开场合, 自愿、如实回答登记机构就有关登记中的问题询问后形成的结果, 是登记机构在公开场合, 以正当方式收集的证据; (3) 申请人的书面声明作为登记机构履行登记职责的内容和形式合法。询问申请人, 是登记机构在查验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后, 结合申请登记的内容, 就有利于进一步了解真实情况的内容予以询问。至于询问结果的体现方式, 《房地产登记技术规程》规定, 询问申请人的询问结果宜用询问笔录。但根据该规程《房地产登记技术规程》之本规程用词说明中显示, 登记机构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对询问结果采用其他形式体现, 且其载明内容与证明对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因此, 申请人的书面声明作为登记机构履行登记职责的内容和形式合法。

3.申请人的书面声明作为登记机构履行询问职责的证据, 不存在影响其证据效力的违法情形。如前所述, 证据的收集主体、收集方式以及证据记载的内容和证据形式合法, 杜绝了登记机构以侵害申请人利益或以其他不正当方式收集证据, 确保了证据的效力。

综上所述, 申请人的书面声明作为登记机构履行询问职责的证据是合法的, 有证明力的。

参考文献

[1] .王利明尹飞程啸.中国物权法教程.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

[2] .胡建淼.行政法学.法律出版社.2003

上一篇:机关工会年度工作会议讲话下一篇:给胖子减肥的励志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