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学习心得

2024-04-09

小学语文教案学习心得(精选10篇)

篇1:小学语文教案学习心得

山东省“小学语文名师特色教学”研讨会学习心得作为一名新入职的年轻教师,我很荣幸地去泰安参加了山东省“小学语文名师特色教学”研讨会,这次泰安之行对于我来说真是大开眼界、受益匪浅。10月30日——10月31日,两天共听了6位名师的教学和报告。这6位老师的教学各有特色,各具独到之处。

第一天,杨昱婷老师的课堂《玲玲的画》仿佛是一档少儿节目直播间,学生以及台下的观众都纷纷沉醉其中,杨老师以其高超的教学本领“润物细无声”,使我们领略了“圆融教学”的魅力。韩兴娥老师在海量阅读方面的大胆尝试的勇气,“十年磨一剑”长时间坚持海量阅读教学工作精神令我感动。刘岩林老师的《珍珠鸟》一课充分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深挖编者的编写意图,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充分展示了教师、学生、作者、教材之间的“对话”。孙艳霞老师的《给予是快乐的》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了“实用”的语文。

第二天的两位男老师的出场让我十分兴奋。孟强老师的《黄鹤楼送别》,在孟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和在场的观众都深深的沉浸在李白与孟浩然的离愁之中。一堂课之后,学生在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都情不自禁地流露出离别之愁,充分体现了孟强老师所强调的“得意得言贵得法”。党照虎老师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位老师。党照虎老师一出场就显得与众不同,大屏幕上他的介绍尽是些与学生一块玩耍的镜头。“我原以为党老师这么胖肯定跳不起来,没想到党老师还会打篮球!”一个学生发出这样的感叹。党照虎老师马上借机发挥,让学生用“原以为„„,没想到„„”造句,这样的开场白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在讲《军神》这课时,党老师好似一位说书先生,声情并茂的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有时又像一位带学生穿越时空的导游,学生游走在《军神》的“现场”,真切的体味着军神之所以为“神”。下课后,党老师又展示了他多彩多艺的另一面,给学生唱起了山东快书。《军神》整堂课下来精彩不断,非常的有“语文味”,也应了党老师的那句话——“要还给语文以本真”。

经过两天的学习,听了5节各位名师的特色课和6堂报告,在教学方面我受到了大的启发:

1、“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六位名师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使我深刻的认识到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句话。杨昱婷老师的“圆融教学”、“无痕教育”,韩兴娥老师的“海量阅读”。一个一鸣惊人,一个厚积薄发,无论哪种方法都在现在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成功。尤其是韩兴娥老师用十几年实践进行“海量教学”的实践,她的这种勇气和坚持给力莫大的鼓舞。她的成功更使我坚定了“教无定法”的信念。

2、小小的一个夸奖,铸就一个大梦想。我在听课的时候开了小差,看了看名师课堂上的学生,这些学生个个自信满怀,精神饱满。想想我的学生,我发现我的学生十分地缺一样东西那就是——自信!自信来自哪里?来自家长的认同、老师的认同、同学的认同。在课堂上,老师的认同、老师的表扬成了学生自信的主要来源。在名师的课堂上,对每个孩子回答问题后都会得到一个积极的评价。“你是一个思想家”、“你真是未来的文学家”、“你真厉害”这些简单的话语却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理洒满金色的阳光,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充满自信。这一点十分值得我去学习。

3、“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名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是短短的40分钟,而我们没有看到的却是名师成长过程中成千上万个40分钟。杨昱婷老师

2分钟就可以画出一头活灵活现的斗牛,党照虎老师将关云长刮骨去毒读的声情并茂。我相信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课下平日的工作中他们一定付出巨大的努力。作为新教师我更要加倍努力,提升自己教学基本功,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4、“分散识字”与“集中识字”。这两种识字方法各有所长,“分散识字”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易于被学生接受,“集中识字”效率较高,短时间内可以完成较高的识字任务。我的教学实践中偏向于“集中识字”因为它效率高,学生记得快,而看了几位名师的课之后,我心里开始倾向于“分散识字”了,因为它更符合学生心里需求,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虽然这样教师会花更多的时间去备课。

经过了这两天的学习,我最大的收获是开了眼界,长了见识,登山方知其高,观海方知其广。看到各个名师的经常表现,我开始萌生了要走出自己特色课堂的想法,在教学的道路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篇2:小学语文教案学习心得

前白源小学 黄丽

2月22日,是一个好日子。我被学校邀请去宜春八小观摩了语文素养大赛的总决赛。观摩深深吸引了我……每一堂课都具有学习意义,每一个教师的精心展示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而且对于正在语文教学路途上摸索前进的我来说,无疑也是收获颇多。下面我就谈谈我对此次活动的心得体会:

1、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听完几位老师的课后,我认为他们对教材的把握都有其独到之处,都能抓住题眼,一步步的深入文本。整节课在教师优美生动的语言中层层展开,使听者回味无穷。

2、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学。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这个主体的引导者。这几位老师都充分的做到了这点。例如杨老师讲的《三顾茅庐》这课,通过课件的设计,精彩的品读,引发学生边读边想象,教学效果很好。

3、注重引导学生朗读。大部分老师都非常注重指导学生朗读,但决不是为了读而读,而是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去读,并且对读的要求也不尽相同,邓老师在上《装满昆虫的衣袋》这课时,学习中穿插着齐读、分组读、示范读,进而激发同学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更好的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层次非常清晰。

4、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很多老师会在课堂上穿插着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收获这些学习的方法,当他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才能够用自己的力量解决。老师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及时的纠正文字的发

音,潜移默化的教导学生字音要读准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中精力的好习惯。

5、亲切的评价。几位老师评价学生的语言是那么贴切、到位,这些朴实,自然的语言,对我感触很深。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也试着让我的学生感受这些美丽的评价语言。

6、今后的努力

我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而现在仅有一桶水已经不够了,教师要有不断流淌的源头、活水,这源头活水来自哪里,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电。新课程实施后,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课堂结构,加强自己的教学基本功训练,特别是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我们要学习新课程理论,要让新课程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要把新的理念渗透到所有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自己的视野,就要不断地阅读,要博览全书,要坚持阅读名著、阅读经典,让这些名著、经典来启迪我们的思想,陶冶我们的情操,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

篇3:实践语文主题学习的心得体会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去读,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 一开始,我觉得语文课老师不去讲,学生能明白吗? 一篇课文我们从字、 词、句、内容分析都讲得那样仔细翔实了,有些学生都还是马马虎虎,一知半解,如果真放开了,不知我们的学生能考几分。 再说了, 这简直就是对我们语文老师的否定, 难道这么些年来我们的工作就白干了,这样辛苦。可以说,我对这种做法还持怀疑态度。书中说要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悟、去想、去体会,教师不要死死扣住几个字词,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刨根问底,把很美的一篇文章教得支离破碎,失去了学习语文的乐趣,还浪费了学生的时间。

上一周,我们语文组内的集体备课活动中,学生一次无意中的回答让我似乎明白了让学生去读、去悟是完全可以的。 这次集体备课我上的是《 诺曼底号遇难记》 ,当课文进行到“ 人们惊慌失措,你推我桑,失魂落魄,船舱里一片混乱,照这样乱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就在这嘈杂声中,哈尔威船长和洛克机械师、奥克勒夫大副的一段对话稳住了局势,化险为夷,转危为安”时,怎样读这一段对话,我让学生进行分角色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船长在危急时刻表现出的超乎常人的镇定和沉着冷静。 举手的学生很多,他们都想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于是我问扮演洛克机械师角色的史××同学,怎样才能读好? 他说这时候机器已经瘫痪了,作为机械师的洛克,他心里一定很难过,所以我要读得沮丧一点,这一点还真提醒了我,说实话,在其他班上课时我还没想到这一点呢。 说得多好啊,我让学生送给了他热烈的掌声。 ……回想这节课,就是因为给其他班要上课, 还要照顾到给全县评优课的老师让路, 所以我们班挨到了最后,这样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读熟了课文,读出了文味。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就会去揣摩人物的思想,所以才有了刚才的一幕。 这两天的课,我尝试放手让学生去读、去讲,效果挺不错。

篇4:例说小学语文课堂实践学习心得

小学语文课堂实践学习心得九月份参加了公主岭市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解读小学语文课标,例说课堂实践培训,学习后感受颇多,受益匪浅。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以后教学实践中,将从一下几方面改进:

一、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1.走进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篇课文。教师应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如教学老舍的《养花》一文时,可以抓住老舍先生养花所付出的劳动这一段落,着力渗透“不劳动连棵花儿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这一富有人文内涵的思想内容。课上引导学生夸夸班上热爱劳动的同学,并倡导组织学生进行公益劳动,家务劳动,自己也学养花等实践活动。这样也就使学生懂得了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道理,学生的人文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2.走出教材,让学生扩展阅读,多实践

从课外来说,必须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班委选举;课前一分钟演讲;评论班级生活;开主题队会;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竞赛……都会使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这都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方法。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由于缺少了对文本的朗读,实质的理解还是缺少相当的内涵,尚有部分学生甚至一节课中没开过口,这显然无助于课文的内容的解读。

三、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还是显而易见。

其实,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

四、深入钻研学生

作为一线教师,经常有这样的发现:兴致勃勃地备课,兴致勃勃去上课,学生却不怎么配合:复习回顾答不上、情境不会思考、探究不动手、巩固练习不愿做、抢答不动口,还有个别开小差讲小话……就像一盘冷水从头浇到脚,心就凉了,最后扫兴而归!回到办公室心情特别低落,拼命反思是自己哪一点没准备好,其实很简单,我们备课要三备:备标准、备教材和备学生,或者就是备学生这一环我们容易掉以轻心,总是站在我们的角度去备课,而不是从学生的角度去想如何引导他们学习新知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啊!

我从语文学习与学生身心发展关系的思考中,得到很多启示:

1.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关键是课程内容要提供好的素材,以促进学生的这种发展。

2.学生的发展总体上具有阶段性,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其思维有一个逐渐抽象的过程。

3.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并且往往是当自己的观点与集体不一致时,才会产生要证实自己思想的欲望,所以课程内容在难度上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4.教学的内容应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范围之内,让成功感始终伴随学生学习的旅程,以保证学生不会因为过多的失败而放弃他们的努力,失去发展的机会。

五、以爱去塑造情感

篇5: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心得

陈华

最近参加县主题学习研讨,听了专家及骨干教师的发言及示范课,这次近距离真实地感受主题单元教学的魅力,确实很过瘾,让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

我的收获:

收获一:主题单元教学必须吃透教材,整合教材,找出单元课文的相通点,找出学习方法的共性,制定出适合学生高效学习的学案。在精读课文中教师引导学生摸索出学习方法,然后在略读课文中运用这种学习方法,学生自主高效地学习、交流。

比如毕英春老师在《威尼斯的小艇》中,引导学生总结了学习写景状物文章的方法及写景状物的方法:(1)连接事物几个方面,概括内容;(2)扣住语言,多种方法,体会特点;

(3)抓住特点,把握结构,学习表达。

在读《与象共舞》之前,回顾方法步骤,然后学生自学,自己主持交流,教师点拨。最后,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选自己喜欢的景或物加以描绘,练习表达。

收获二:一堂课的教学中无须面面俱到。

荀子说:“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可教学中要求面面俱到、平均用力、点滴勿漏是不可能的,效果也未必好。其实正是这种“不全、不粹、不足”,才使得语文教学更精练,更精彩。尤其在短短的40分钟时间里,我们无需“顾全大局”,而应抓住重点,需要侧重读的就突出读,需要侧重谈的就尽情说,需要侧重听的就要张开耳朵,需要侧重写的就不能放过写的契机。

在赵红与李翠云老师的课中,就注重了“谈”和“读”。通过“谈”,晓之以理;通过“读”,动之以情。学生在读中理解,谈中感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收获三:小学语文有效教学评价在主体教单元教学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张云杰老师在学生朗读后,积极热情地肯定:“他读得多么动情,让我为之动容,让我好像看到了季羡林老先生对灾区孩子的牵挂!”学生受到鼓舞,都情绪高涨地投入到朗读之中,很快与文本融为一体,自然有了深刻的体会与理解。其实评价更应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终极目标。

我的几点思考:

思考一:我校小学语文主题单元学习该如何进行?学生所需阅读的大量材料该如何搜集?现在有的倡导“简单语文”,有的倡导“深度语文”,我们如何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既简约高效又内涵深刻?

思考二:单元主题学习的课堂教学如何精细化?从课型的确定到课时的安排再到教学流程的设计以及各教学环节的用时,对这些方面都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小组合作、自主互助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个趋势,也是构建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的一个难点。如何使小组合作规范高效?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如何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组际间的交流如何进行?教师如何指导小组学习?

思考三:在赵红、毕英春等老师展示的课中,学生的预习大部分都在课外,学生查阅书籍,搜集资料,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那么,我们的学生能做的到吗?有那么好的条件吗?会得到家长的支持吗?

篇6:小学语文教材培训学习心得

——老湖镇中心小学 侯庆荣

10月21——22日我参加了三年级语文教材培训,通过听课、评课、聆听专家报告,深刻地体会到本次培训培训模式的新颖,交流互动频繁,反馈及时,体验深刻,成效显著。通过学习,听专家们的讲座,使我深刻认识到: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有自己的教学理论。

通过培训,使我进一步明白:教育科研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提高教师素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条捷径。我们教师在新的课改中任重而道远,即如何把信息知识同其他课程整合起来,教师首先要有课程整合的意识,在备课、上课、课余的辅导中要合理利用信息资源。其次,教师应教学生如何正确应用信息资源,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学科之间如何融合贯通,学以致用,如何与别人沟通与交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把新课程理念真正贯彻落实到教学当中来,这和老师的学习与引导是分不开的。

从四节语文阅读教学的公开课,我深刻体会到阅读教学要做到回归本位,即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阅读教学要集中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主体观——从“教师为中心”到“学生为主体”。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就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语文教学中,要实现这一目标,应注意以下几点:

(1)师生关系民主、合作、和谐。

有的学者指出,现代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必须成为开放型的民主平等的主体间性的关系,其基本要求是:师生的相互尊重,师生的相互理解,师生的交互作用。教师的角色也应由知识的传授者和权威变为学习材料的提供者、学习过程的调控者、学习气氛的营造者、学习兴趣的激励者、学习信息的交流者和学习探究的协作者。

(2)全体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

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参与要做到:树立并体现“差异参与”的教学观念,使全体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和程度参与教学过程;学生的参与应是全程参与,要努力创造机会,使学生参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流向的调整、教学效果的评价;保证学生以不同方式参与教学,以充分的学生个体学习为参与的主要方式,辅之以小组学习、全体学习的方式;切实保证学生参与的程度、时间,避免形式主义的肤浅的参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保护和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阅读教学中力求做到:目标尽可能让学生确定,“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学到什么呢?”

问题尽可能让学生提出,“读了这篇课文,针对课文的题目和内容,你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吗?” 问题尽可能让学生解决,“有了问题就要解决问题,那么,你打算怎样去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呢?” 方法尽可能让学生掌握,“我想通过读书来解决问题。”“我通过查阅资料来解决问题。”“我们小组可以通过讨论来解决问题。” 过程尽可能让学生参与,自学、质疑、探究、合作、汇报、品读、体验等都让学生来参与。知识尽可能让学生发现,“我读懂了这个问题。”内容尽可能让学生选择,“老师,我想汇报这个问题。”

(3)切实保证学生充分、自主、独立的语文实践。

实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将学生的语文实践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和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学习进度,学生可以有充分的读书、思考、质疑、讨论、练习的时间,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创造力、想象力。

2.阅读观——从“还原”到“建构”。

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的读者,对于他们,阅读具有两重意义,一方面是学生要通过阅读,解释本文话语的结构方式,从词到句到篇章,学生将在教师的指导下给于恰当的解释。另一方面,学生在阅读中要透过语言的结构方式探求本文的话语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3.过程观——从“传话”到“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间言语与精神的沟通、感悟和融合。二是对话教学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对话教学改变了儿童作为工具、手段、奴隶的处境,使学习活动成为促进儿童言语和精神成长的一部分。三是对话教学顺应了开放教学的需要。开放教学实行的是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其他学科以及校外生活的沟通。这样,教师作为知识垄断者的权威被消解了。“对话”的本质不是用一种观点来反对另一种观点,也不是将一种观点强加于另一种观点之上,而是一种“共享”,是师生之间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等。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不只是一种知识传授的过程,而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的精神交流,通过“对话”获得人生体验和生活智慧的过程。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教学,包含着“阅读对话”和“教学对话”两层意思。“阅读对话”,其主要形式是“师本对话”和“生本对话”。“教学对话”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过程,其主要形式是“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在“对话”式阅读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一样,都是对话的主体,彼此接纳与分享,互动交流,从而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4.方式观——从“肢解分析”到“整体感悟”、从“理性分析”到“情感体验”。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关注的是文本的局部细节,忽视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教师在教学一篇课文时,将完整的课文肢解成字、词、句、段。学生学完一篇课文,除了掌握若干字、词、句、段的意思以应付考试而外,对课文中蕴含着的深刻思想和生动的形象缺乏整体的把握和感悟。这样的阅读教学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针对这一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整体把握和感悟,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规律和心理规律。就教学方法而言,整体把握和感悟的方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有的课文可以采用诵读的方法,让学生整体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品味美妙的语言文字。有的课文可以采用思路教学的方法等等。

篇7:学习小学语文心得体会

丽日小学 张华

通过一个寒假的时间,我反复认真地阅读、勾画了《小学语文新课标》,从中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小学语文,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自然科学类、思想品德或别的什么课,而要把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就是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其次,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小学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呢?在这里,我想结合下面三点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语文味

所谓的语文味即是语文的文学藴味,包括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藴味,也即是语文美。所以,语文课就要应有浓厚的语文味。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因此,要领悟语文的美,首先必须从语言入手,从品味语言达到超越语言,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引领学生获得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见解,使之转化为智慧,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那么,如何让教师上出语文味?首先,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涵咏体味。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反复涵咏体味,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其次,要围绕“语文本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作欲,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儿童味

小学的语文是儿童的语文。儿童就是儿童,他们既不是缩小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预备。儿童是一个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独立的人,儿童又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从成人霸权中走出来,还儿童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语文教师的任务,主要不是教导学生和控制学生,而是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在“还”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自起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洞察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读者的发展和创见;带领学生经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为此,我们必须了解儿童、研究儿童、懂得儿童的文化。要在语文课体现“儿童味”,更重要的是凸现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真实体现。在教学中儿童自有儿童的感动,儿童自有儿童的诠释,儿童自有儿童的情怀,儿童自有儿童的梦想。语文的主人是儿童,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原始表达,要体会语言的真意,要让儿童真情流露,语文课就要尊重儿童的语文世界,上出儿童味来。

三、个人味

古人云:文如其人。今人说:上课如作文。可见“课如其人”的说法也合乎逻辑,正如大自然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个性绝对相同的教师,因为即使他们的年龄、学历相同,但每个人的性格、气质、感情、特长等总是千差万别的,那如何使语文课富有个人味呢?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去努力。第一、教学时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也就是教材要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在研究教材时也要研究学生,熟悉学生,不研究学生怎么能教好他们呢?教学是为育人服务的,身为语文教师,要想上出不乏个人味的语文课,就要努力体现书要滚瓜烂熟,上课即使不看教材,也都在肚子里。第二、突现优势,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即突出“人无我有”,在语文课上显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如有的教师个性豪放,慷慨激昂,那么在教学中,就上出情来,教出意来,让学生在浓浓情意中得到陶冶。有的教师 见多识广、博学多才,善于引经据典、妙语连珠,那么,在教学中就应用开放的教学方法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总之,为了语文课的个人味,每位教师都要善于发现和发挥自己教学上的优势。善画的要运用插画的优势;善读的要运用范读的优势;善唱的要运用吟唱的优势如此等等,让教语文课是很有趣、很有味道的,让学生两节课下来说“呀,怎么这么快就结束了?”这样的语文课哪能没有个人味?

篇8:小学语文教学心得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开端,教学经验

小学语文作为小学教育的基础课程, 对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语文是学生们认识世界的开始, 因为语文为开阔学生的视野做出了特殊贡献。学生们通过学习语文知识, 了解到了我国的山川湖海, 知道了我们国家的领土, 理解了每一个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我们身上的担子是非常重要的。一名优秀的教师, 应该让学生们在快乐中感受到知识的吸引力。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小学语文中很大一部分内容都是介绍我国历史人物和事件的, 可见古代文学对现代语文教学的影响。也正因为如此, 所以语文教学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因为历史是进步的, 学生学习的环境也在发生着重要的变化, 如果一味的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那么教学必然不能够顺利进行。教学问题的存在也不仅仅是历史问题造成的, 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不高以及教学制度的原因造成的[1]。

1. 教学模式落伍。

我国的教学模式大都延续了传统教学模式, 是最具有历史性的教学模式。然而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展形势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些都导致了旧教学模式的落伍。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成绩已经不是评价一个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但是在教学任务和升学压力下, 很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都把学生的时间压缩到了极限[2]。例如每天八节课, 一般学校都会将这些课程都安排满, 几乎没有自习和预习的时间。小学生是正式接受知识的开端, 他们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还不够强, 如果从这个阶段就开始对学生实施题海战术, 会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形成不良的影响。我国的教育问题最突出的就是拔苗助长, 学前的学生学习小学知识, 小学生学习中学知识, 中学学生接触大学知识。我们的智商不是越来越高, 而是被榨取的越来越多, 很多学生在大学毕业走向岗位后, 才发现自己真是什么都不会。高分低能是教育的产物, 虽然不是教育的初衷, 但是却延续到了现在, 以后还在继续[3]。

2. 教师素质低。

教师素质水平偏低, 这是我国小学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 这个问题尤其表现在我国的农村小学教育中。城市小学教育中, 由于教师的待遇相对较好, 而且教学环境好, 加之家长对学生教育的重视, 所以城市小学教育中大部分教师的素质水平是较高的。在城市中国有的小学教育水平较好, 教师队伍也比较优秀。城市小学教育的另一种模式就是私立学校, 当前我国的私立学校都迅速发展起来, 教师待遇也非常高, 以至于很多教师选择了放弃国办小学, 而去私立小学教书。而相对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农村小学教育来讲, 存在的问题就太多了, 主要表现在教学设施和教师队伍建设两方面。在教学设施中, 很多小学可以说基本没有什么教学设施, 还是一块水泥做的黑板和一盒粉笔。教师队伍就更不值得一提, 因为教育部门的限制, 在编教师人数非常少。一些有300~400个学生的小学, 在编的教师不足十人, 大部分是兼职的。而且在编教师很多都不在学校教学, 而是选择了找代课教师代上课。一些代课教师竟然是高考落榜的学生, 素质水平可见一斑[4]。

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文章通过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然后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教师素质的水平, 是关系到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因素。

1.创建新教学模式。寻找和创建更好的教学模式, 努力让教学模式更加适合学生的发展。我们应该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 大力推动教学改革, 让教育走向正轨。学生能力的培养就是非常明显的一方面, 我国的大学前教育和欧美等发达国家截然不同。学生们在大学前拼尽了全力, 为了拿到进大学的敲门砖而努力, 所以他们的资源在进入大学前已经被挖空了, 所以即使到了大学, 也很难再得到多大的进步。而欧美等国家, 他们对于大学前的教育就非常人性化, 鼓励学生自由发展, 他们对学生没有苛刻的要求, 没有像中国的孩子为了奥林匹克竞赛而忘我的学习。存在就是真理, 欧美先进的科技能够在今天还领在我们前方, 这就说明了, 让学生们自由发展, 是非常必要的。看电视我们也可以发现, 中国人金榜题名才是最幸福的。而欧美却把孩子的发明和创造看成是最骄傲的事情。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心理, 必然导致差距的出现。所以要加强教育模式改革,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社会输送有用的人才[5,6]。

常重要的, 如果教师的素质水平偏低, 那么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水平的低洼。针对当前很多买教师资格和通过关系进学校的教师, 教育部门应该严把这一关。忽视教育, 就是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不负责任, 这也是一种犯罪。如果教育不能够成为一个国家最重视的问题, 那么国家就无法强盛起来。所以要严格管理教师队伍建设, 努力建设一支能够打胜仗、打硬仗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马中伟, 马青.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生命教育探讨[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5, (01) .

[2]王建名.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 2010, (05) .

[3]刘艳梅.浅析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科教文汇, 2009, (03) .

[4]夏昀.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初探[J].文教资料, 2007, (11) .

[5]叶美玲.浅说小学语文中的审美教育[J].考试周刊, 2009, (18) .

篇9:小学语文教案学习心得

一、创建良好的师生感情

教育心理学调查表明:师生关系与学科兴趣有明显一致的趋势。师生关系良好的班级,学生整体学习成绩好,对学科学习兴趣高涨;师生关系不良的班级,教学活动不能顺利展开,学生不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教师拿学生无可奈何,直接导致学习效率低。因此,良好的师生感情是培养学生们对课程的学习兴趣的核心条件。

教师和学生之间长期的感情交流,使得教师们客观上成为学生兴趣的中心。受学生爱戴的教师,学生喜欢模仿他。教师的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言谈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和感染。要使学生真正信任教师,教师一定是一个闻道在先,学有专攻的指导者。教师要用本身的行动直接影响学生,要做学生学习的最佳合作伙伴,而学生只有对自己的合作伙伴感兴趣,有好感,甚至是崇拜感,这样的合作才能是融洽的,更有效率的。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动作,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我和我的学生不只是朋友,而是尽可能建立亲情,当然,这里的“亲情”不是当爹当妈。学生们都知道我是一个“黑洞”,他们和我说的任何话不会被传播出去。这样,他们找我谈心时有一个完全敞开的心境,有什么问题,我都可以站在他们的角度分析,但从不会告诉别人,他们在我这得到的是一种放松。

二、对待不同的学生要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指依照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知识经验和个别差异,恰当地选择教育措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这和以往整齐划一的教学有很大的不同。以前,教师就是一把抓,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班级所有的学生,没有考虑到他们在认知、个性等方面的差异,不能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很好的对接,学生的学习愿望得不到满足,自然就没有了学习的兴趣。

合格的教师能根据不同学生的气质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对于胆汁质类型的学生,教师能够引导他们发扬热情、开朗、刚强、勇敢、坦率、独立性强等优点,克服脾气暴躁、不求甚解、感情用事、缺乏耐心与恒心等缺点。教师在批评胆汁质学生时,一定会注意不激怒他们。对于多血质的学生,善于引导他们发扬热情、思维灵活、善于计划、效率高、爱交际、乐于助人的优点,克服粗心、不踏实、缺乏专一性的缺点。在批评多血质学生时,能够强调问题的重要性,使他们把问题重视起来。对粘液质类型的学生,合格教师能够肯定他们踏实、稳重、善思考、有耐心与恒心、自制力强、组织纪律强、肯钻研等优点,克服他们淡漠、迟缓、固执等缺点。在批评他们时,教师能够注意做到以情感人,用情感去打开他们的心扉,从而使他们心悦诚服地改正错误。对于抑郁症类型的学生,合格教师能够引导他们发扬耐心细致、肯动脑筋、喜欢思考、想象力丰富、情感细腻等优点,克服他们胆小、孤僻、怯懦等缺点。在批评他们时,教师能够耐心、委婉,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批评他们,更不会严厉地批评,因为教师知道这样做会极大地伤害经不起刺激的抑郁症类型的学生。

合格的教师能够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对于知识接收快、好学、基础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增加学习的难度,让学生能够灵活掌握知识;对于学习一般的学生,要让他们对知识的掌握不遗漏,作业能及时、准确地完成;对学习差的学生,要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三、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传统的语文教学,使得教师用简单的语言讲授来进行,学生在被动地听讲,抽象地死记硬背,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缺乏深入的理解,学起来感到困难、枯燥,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多媒体具有声音、图像、动画、音乐等多种功能,立体、动态地还原了课本的内容,让以往平面的认知生动、形象起来,刺激了学生的感官神经,激起了学习的好奇心。以其清晰的图像,绚丽的色彩,生动有趣的动感画面深深地吸引每一位学生,毫无疑问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例如,在教《太阳》一课时,学生无法理解云、雨、风的形成,我在制作课件时,将云、雨、风的形成过程用多媒体展示出来,使学生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如《回声》中的水波、声波的返回可用动态图片来突破难点。《黄山奇石》中黄山风景的神奇,《镜泊湖奇观》中湖光的秀丽都可用影像来突出重点,激发学习兴趣。又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文时,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和风拂面,几位同学在公园内尽情游湖,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的春景图。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所体验到的并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总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一个个枯燥的文字符号变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形象的认知,这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但只要教师能正视学生的实际,从小学语文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努力发掘有利因素,重视培养、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得到更大提高。

篇10:小学语文教材培训学习心得

《纯真的预示》

布莱克

一粒沙中的世界,要看到一朵野花中的天堂,将无限紧握你的掌心,到“世界”“天堂”。将永恒捉住在片刻之际。每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总是会保持着这样的“纯真”的浪漫,从一个词中看

触摸小语世界放飞孩子梦想

----小学语文培训学习心得

姜影

感谢领导给我这次外出学习的机会,使我有幸参加了《全国著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新课标解读与课堂教学展示研讨会》。怀揣着无限的期盼与好奇。11月17日我们参加了这次观摩活动。这次研讨会上让我再一次零距离的接触了小学语文教育论坛——陆志平、支玉恒等语文教育界的前辈,他们为我们演绎了精彩的课堂,呈现了专业水准的学术讲座,让我惊叹,而他们总能走在语文教学的改革最前沿引领语文的前进方向,他们的孜孜不倦地钻研精神所致,更让我钦佩。王文丽与小语教育的新秀张龙让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什么叫做语文教师。那种儒雅的风度,深厚的素养,谦逊的态度,独特的语言气质,流畅清晰的语言风貌幽默风趣的教学,这一切都是不断在实践过程中锤炼出来的过硬的基本功。听了他们的课和讲座真是如沐春风,让我受益终生。虽然来去匆匆,但是此次合肥之行在聆听了大师们的课堂教学和讲座之后对我今后的教学有了很好的指引作用。也使我深刻认识到: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要有

自己的教学理论。

通过陆老师对《新课标》解读,使我再一次更清晰的认识到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次,小学语文才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教育。从课标上讲我们的语

文课应上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体现“语文味”

所谓的语文味即是语文的文学藴味,包括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藴味,也即是语文美。所以,语文课就要应有浓厚的语文味。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首先,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涵咏体味。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反复涵咏体味,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其次,要围绕“语文本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作欲,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体现儿童味

小学的语文是儿童的语文。语文教师的任务,主要不是教导学生和控制学生,而是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在教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自始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洞察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读者的发展和创见;带领学生经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要在语文课体现出“儿童味”,更重要的是凸现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真实体现。在教学中儿童自有儿童的感动,儿童自有儿童的诠释,儿童自有儿童的情怀,儿童自有儿童的梦想。语文的主人是儿童,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原始表达,要体会语言的真意,要让儿童真情流露,语文课就要尊重儿童的语文世界,上出儿童味来。

三、体现个人味

语文课的语文味,一般是说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凝聚之后显示出来的审美风貌,审美风貌表现为真(真实可信)、诚(诚挚深沉)、新(新颖独特)。这种审美风貌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并为学生所品评体验,或深或浅或长或短地吸引着学生。古人云:文如其人。今人说:上课如作文。可见“课如其人”的说法也合乎逻辑,正如大自然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个性绝对相同的教师,因为即使他们的年龄、学历相同,但每个人的性格、气质、感情、特长等总是千差万别的。那如何使语文课富有个人味呢?第一、教学时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也就是教材要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在研究教材时也要研究学生,熟悉学生。第二、突现优势,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即突出“人无我有”,在语文课上显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里,“有滋有味”的语文课,应能让听者如沐春风,“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是学习了新课标的几点不成熟的体会。

那从四节语文阅读教学的公开课上,名师课堂的魅力和其个人的风采也让我至今意犹未尽。而提到观摩课不得不提到王文丽老师的那节高年级阅读课——《迎接绿色》。

一、“自然主义”的诠释。

王老师给人的感觉非常随和,褪去了老师那高高在上的形象,却在她亲切地举手投足间见到一种威严,那可能是知识的神圣与教师的人格魅力显现出来的一

种不可抗拒的尊重吧?总之,正如王老师自己所说的,自然就是美的。她的课如同她的人,带有她的品味和魅力。一切显得那么随意却又是那么严谨,那么轻松愉悦却又那么中规中矩。她自然的教态使每一个环节都显得那么理所应当,丝毫不露雕琢的痕迹。也正如她所说,自然的就是合理的,这样的课堂学生不用费劲心思揣度“老师到底想要什么?”,不用附和老师的思想,真正甩开思想的束缚和教师无形权威的压迫,发表自己最真实也最真诚的想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和大胆的创造,只有这样才是一节阅读课所要达到的目标,也就是实现学习主体与文本本身的对话。教师不再是文本的传声筒,学生该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并通过完整清晰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这样的课就是舒服的,自然而流畅,将“教师的教”不露声色地融入到“学生的学”中去,顺着思想的交织和碰撞,不断前进。这样一节课,不光是学生,就是在后面的老师,又有几个敢说自己没有被这和谐而奇妙的气氛所吸引呢?

二、无处不见的“语文”特色

王老师的课上得很“语文”,即使是枯燥的“读词”环节都充满了语文的韵味。王老师巧夺天工地将描写丝瓜与表现作者感情的词汇分别提炼出来,使生活的平淡灰暗与这株绿色所带来的惊喜形成鲜明对比。一组词语使人窒息压抑,而另一组词语则使人愉悦,温暖,从词汇开始,课堂就开始有了生命的色彩和情感的基调,为学生理解文本做语言和情感的双重铺垫。这使“读词语”这个原本枯燥乏味的环节变得鲜活而充满语言的魅力与教育的力量。

三、文本思想的深度剖析

我原来一直认为,一节语文课不可能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同时体现。但听了王老师的课后,却改变了之前的看法。一节《迎接绿色》,王老师不仅使学生从语言文字本身感受到文本的美,而且更深刻地挖掘了其内在的含义,给学生春风化雨般的精神的充实。《迎接绿色》,讲述的是在嘈杂的都市生活中,邻里之间各自忙于生计,少有来往,而一株丝瓜却在这样的环境中与他们不期而遇,这株象征生命的绿色渐渐成为纽带,成为打开“心锁”的钥匙,将这些走在平行线上的人们牵连到一起。从对这样情节的这之中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这株绿色的顽强生命力,还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心与心碰撞的需要,甚至是对别人命运的关怀等等。当学生的思想被激活,无数的火花闪现,无数的感悟流淌,学生的这种状态有时常常会让我激动不已,因为那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正借助文本与自己心灵对话。这也是让给无数教育者燃起希望,充满力量的精神源泉。

总之,这几天的小学语文教材培训中,为我们完善自我,提高理论水平提供了难得的平台,在教学中,作为一名实施者,我一定积极寻求适应现代教学

上一篇:门店销售人员销售技巧下一篇:我善良的同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