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朗读的诗歌

2024-05-12

清明节朗读的诗歌(通用11篇)

篇1:清明节朗读的诗歌

满原的春正欲拔节

却被清明撞倒在地

风收起情怀,在花香四溢里陪其疗伤

清明,思念的眼泪把四月抬高成河

在一个个曾经显活的记忆渡口泄洪

诗人的笔墨成了渡船

一头撑起春天的美好

一头搀起怀念和悲伤

我不是诗人

却在学着用文字堆积

人间烟火

篇2:清明节朗读的诗歌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诗歌吧,诗歌是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文学体裁。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清明节朗读的诗歌,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清明雨》

那些丝线,密密地斜织着

忧伤。不安的灵魂走动,我不能看见

黑色的睡眠,黄昏,都住在这里

一批雨被分割成泪眼睛

上酒、祭拜,明灭的香火

肃穆。

让祖先走进来。

扔掉缺水的雷电

不躲闪,不自拔,心存念想

《黄土之下》

那是异乡,里面住着不同的姓氏

猜想定是极乐世界,去的人,都没有回来

闭上眼睛,钻进去。

绕过一场黑色葬礼

让一些泪和纸灰,风一样飘起来

黄土之上的人,不能停止怀念。

像我我不会相信亲爱的奶奶已经死去

我想,她只是去了异乡生活。

纺线,绣花

把好吃的东西留给我。远远地

看护我,保佑我,圣母一样

祈祷歌颂着

《祭魂》

死者的节日,泪水的狂欢节

鞭声、贡果和香烛已构成风景一片

我们从拘谨的许多木架子中走过

那些灵魂挤靠在一起

仿佛为了温暖

彼此靠近

这些灵魂安谧无声

在各自的匣子里

缅怀曾经走过的街道、熟人

某一件事,以及

早年无法得到的爱情

如今身子已被锯过

被雕刻过,油漆过

不同于先前

听呵,鞭炮声不绝,像许多人用手

猛击摆着空瓷碗的桌子

另一种表达方式是

我们将各种感情

骰子一般投到桌面上

然后一把收起

发出同一种声音

哦,洁白的骨灰,道德的极品

这些灵魂已不再使用

语言、动作和眼睛

他们早把生命打扫干净

不再迎候客人,不再出借

他们尚存的一些呼吸

是我们时长时短的回忆

今天我们带来的糕点与水果,货真价实

在他们看来,如同梦中的一个人

在做各式的梦

间接的事物,丰美的幻想

吃吧,这就是生活

触手可摸

穿过火焰,这些灵魂如鸟

已经安巢,在一个自足的匣子里

不分春夏秋冬;他们开始懊悔了

这些久被禁锢的灵魂

多么渴望如粉尘

在天地间,如风中的雨水

或树间筛落下来的光线

看哪,轻烟四起,我们看见

真挚的怀念,已漫成大雾

一年一度,在台阶上

在草坪间,这些匣子

被我们所崇拜,被泪水所揩擦

而香烛像我们的悲哀

逐渐燃成灰烬

彼此靠近

仿佛为了温暖

那些灵魂挤靠在一起

我们从拘谨的许多木架子中走过

风景一片

鞭声,贡果和香烛已构成死者的节日,泪水的狂欢节

《直到又一个清明》

阳光或者雨季

鲜花或者体温

思念或者泪水

微笑的深藏

交付给远望的至情

直到又一种眷恋

陪伴或者细语

伫立或者面对

回忆或者假设

微笑的路径

渴望着曾经的生命

直到又一片云彩

飞翔或者超越

行走或者奔跑

旋转或者跟随

微笑的背影

倾泻了过往的梦境

《在墓地》

这是村庄的七寸

在清明的腰部,放出很多惹眼的词语

安置到棺材,不制造悬念,只记住祭奠他们

野草依然清新。

高过墓碑的长势

荒芜持续深入根须,与几根白骨勾肩搭背

你看望的人一动不动,不开口讲话

鸦群很壮观。

它们用慌张的眼神

拆开响声

一个节日,象一尊佛

走了几千年

坐在四月

等无数眼泪来把自己淹没

捧几把黄土,烧一堆火

让身躯折叠,反复垂下头颅

看那些黑色的蝴蝶,飘起

又轻轻落下停歇

柳笛哀回,松柏肃立

我们沿着一个句号逆流而上

往事纷繁。一颗心

和桃花同时盛开

又默默零落

这个时候,一些没有生命的灵魂

开始说话

只是,很多人只知道送上纸钱

那些神秘的声音

从来没有听见过

《清明节诗》

我写下家乡,稻子;

我写下清澈的河流

我写下那水底游鱼,我写下那岸边绿草

我写下夜里点灯寻找爱情的女鬼

我写下奶奶和观世音的传奇

一个人一辈子行善,最后就真的成了仙

虽然她一直说还有未了的心愿

我必须得写下这些,梦里久久缠绕的乡愁啊

我必须从你简陋的农舍写出风景

我必须从你贫困的脊梁写出生命的刚强

就像父亲从田里挖出金娃,我们都知道那是假的但他挖了一辈子,你能不信

我必须得在清明节之前写出这些

祖坟已经迁移,我快说不出方言

唯一没变的姓氏啊,因你才保留我与母亲的联系

我必须在清明节把这些未尽的诗句

对着北方的天空焚烧

《四月二十六日山中探母所记》

(一)白云的大手护住一座

荒山秃岭;亲人们失声痛哭

我不为所动,出神入境

我的灵魂在与你的灵魂对话

草枝折断,我手中发出的细微声音

都是给你的信息;经过大自然

生的喧嚣和死的孤寂得以默契

就像两道相对的门敞开

一种情绪缓步其中,安祥而入迷

(二)生前和死后,都得到前所未有的荣耀

十一年前,众目仰望一颗慧星

慧尾绕城一周,浩荡而悲壮

所有看到的人都脱帽致意

五彩花环在山上曾叠成怀念的堡垒

灿烂星辰,如今早已朽烂如泥

荒草连天呵,像扯去绸布的旗杆

在凉风中悲歌光荣的过去;墓场倾颓

唯有万千山蚁,日夜守护着你

(三)碑石如冰,温暖我的心

四野萧杀,纵横我的情

一如往年,下山时我泪涌如泉

因为最最伤心是别离;我就要投身到

鼎沸的人际间,履行各项义务

为了他人,去坚守职责

以各种感情的波折为人生享受

将辛劳和痛苦作为行动的报酬

最终如你,对人们说:我无愧生命

《清明》

石望湘

绵绵春雨

不知道潇潇了多少清明

想这雨

从杜牧的年代就一直这么下着

想这雨

淅淅沥沥的依旧徐徐拂湿

遍山新添的香灰和纸钱

想这雨陪着我的外婆

在冥冥的地府里

熬破了多少盏明灭的青灯

这摇曳的风啊、雨啊

冰冰凉凉的在身

凄凄清清的在心

沉沉的行囊啊

背负的不仅仅是祭奠

积淀的也不仅仅是乡愁

借问酒家何处

何处可以让我醉眠

杏花春雨

牧童的笛声

不绝于游子的行旅

春雨江南

低亚的酒旗

可曾是招魂的云幡

我醉欲眠卿且去

明年寒食携酒来

《清明节》

每年的今日

都有一茬思念

随着布谷鸟响亮的叫声

水汪汪地生长在后人的心间

自由放飞的风筝

不管路途多么遥远

都会被一根长长地细线

牵回故乡的祭坛

跪拜一丘黄土跟前

将寄托很久的哀思点燃

再呼叫天堂的专线

让喜忧演绎成泪水浸润的叨念

阴阳相隔的祖先

仍旧释放着温暖

伸出干枯的双手

把晚辈的心紧攥

《清明节的纸钱》

一张张草纸

载满岁月的痕迹

随烟火消散

一个个铳痕

一串串脚印

一道道坎

缩写的人生

一页是一天

这个日子梳理着记忆

一把火燃尽了

一生也读完了

那一堆的财富

留下的是灰

远去的是烟

清明寄去的纸钱

相思之火

燃烧着春天

告慰灵魂吗

何处是灵魂的归所

一抔抔黄土

堆积起了思念

《清明节的黄昏》

谈笑的人类渐渐离去

把鲜花留在了不该留的地方

被活人吓跑的乌鸦开始回家

灵魂的青苔

是从坟墓里溜出的呐喊

用生命的最后一层力量

传达着黑夜的笑声

尸体上从未开出的玫瑰

是一朵被拒绝的传说

夜里通向罗马的隧道

是蚂蚁用脚趾抠出来的一声声冷笑是一具具棺椁

在嘲笑太阳的低贱

天空早已脱离了文明

是谁仍在颤抖中舞蹈

充满诅咒的黄昏

永远熄不灭被撕扯的疼痛

如果天空是一座巨大的陵墓

那我们又将沦为什么

被腐蚀的光辉

碎裂成永恒的沉默

为那已经燃尽的梦想

在墓碑上雕刻昨夜的耻辱

当诗句像枯叶一般被风扫落

泪水将是唯一可以残存的灰烬

用尽一切夸张的笑来掩饰空洞

用莫名的骄傲反推出的凯旋

是被绝望压碎的梦想

必将在琵琶的断弦上归于沉寂

年轻的爱情在泪水的滋润下

苍白如陀螺一般旋转

夜的眉头是一块贫瘠的土地

三月的夜光是一阵残破的骚乱

时间与空间在这里都只是替身

那在月光下狂奔的骸骨来自未来

清明节的黄昏

我躲在自己的帐篷里

用血染的刀子为荒冢添坟

《清明节祭奠母亲》

一条白毛巾

扫去了墓碑上的尘土

一束绢花

系上了对母亲的哀思

点燃一炷香

向妈妈述说着别离的心语

四月的北方

未融尽的冰雪残留在墓地

春风仍然夹着凄冷

夺眶而出的泪

感受一种咸的滋味

伫立在墓碑前

妈妈的微笑、柔和的眼神

一股热浪敲击着我的心扉

你那叮咛的话语

幻化成一组风铃

悦耳、湿魂

一直陪伴着儿女们成长

岁月刻上了风景

爬山的台阶并不整齐

一路上都攀援着你的手臂

再苦的日子

你都是用微笑去面对

今天的风很大

我知道

那是你对儿女们的嘱咐

好好照顾自己

你仍然还是儿女们遮风挡雨的伞

一直没有离开我们

《清明节反思》

一年一度的清明

看看父亲母亲

平时只是思念啊

梦里总想起亲人

活着的时候尽到孝心

父母走后也忘不了他们

这一份深情啊

早已在心里扎根

不是摆摆样子啊

那是儿女的真心

不像有那么一些人啊

父母活着的时候就亏心

没有这个必要啊

父母活着时不尽孝心

等父母故去再表现

地下的父母知道你们的心

人生需要深刻的`反省

怎样对待自己的父母亲

其实自己所做的一切

最重要的是怎样教育后人

清明节决不能摆样子

要表达儿女的真心

人生该忏悔的事情很多

最可怕的是对不起故去的亲人

《清明节随想》

走进清明节

怀着感恩的心

感恩地下的亲人

感恩父母亲

每逢清明祭故人

父母坟前表寸心

人生不容易

感受越来越真

人生走过大半段

离父母越来越近

一生做好人

比什么都要紧

人故去名声珍

心向善追求真

什么是根本

当然是做人

生活里平常心

人活一世别亏心

对得起朋友

对得起亲人

功名利禄身外物

何必太当真

塌塌实实做人

地下的亲人也放心

《醉在清明节》

人生没有几回醉

醉在父母的坟前

只有在亲人前面

才有这真实的醉!

平时喝酒不会醉

没有喝醉的道理

在父母袒露自己

那真诚来自心内

人生多少艰难事

人生多少苦和累

向谁说都是多余

惟有父母听你说

说完之后需振作

醉酒之后再站起

一切需要自己去努力

把地下的父母来告慰

《清明雨》

看这清明的雨

滋润了几多红尘

尘世碧空、繁华落尽

思念疯狂的滋生

看这清明的雨

一路路行人

挂满一行行泪雨

诉说唠叨往日情怀

看这清明的雨

一杯黄土、几根香烛

烧去了漫天的纸钱

爱离了、心疼了

看这清明的雨

悲伤的抹干眼泪

踏上征途的明天

路在脚下延伸

美在生命的再塑

《清明雨》

清明的雨

慰息着逝去的身影

人的泪

这天

也只能作为花瓣

点缀着哀伤的风景

春的开始

诞生一个新的生命

制造生命的人

脱去衣服

思念

变成点燃的一团烟

闻着春的味道

想起奶香味

想起喂奶的母亲

也许祭奠故人就这样开始的吧

清明节

烧糊的那些图案

飞到该去的地方

能当饼充饥

能当屋住

在这天

是一座很长很长的桥

《清明》

雨从天而来

穿过青青的柳叶,拂过粉红的桃花

洒在坟前的青草地

打湿了祭祖人的心

清澈的雨

你来自哪里?

来自无穷的苍穹吗?

无边的宇宙里,是否真的有先人的魂灵?

清明的雨

为清明而飘洒

清明是否为有这愁肠的雨

而为清明?

清明的雨

是缅怀先烈而流下的眼泪

若干年后

当我们也变成一堆黄土

化成一缕青烟

又有谁

为现在的我们

篇3:初中现代诗歌的艺术性朗读

现代诗歌又称新诗, 是相对于古典诗歌而言的, 新诗摆脱了古典诗词严整格律的束缚, 用白话写诗, 更为适合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情感。鉴赏现代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 分析意象, 品味语言, 发挥想象, 感受充溢在作品中的真情。

1.现代诗歌朗读的层次性

现代诗歌与古典诗词相比, 在表现形式上更加自由, 不受平仄、押韵、字数的限制, 可以更真切地表现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 同时也为朗读者的有声语言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现代诗歌有单节的, 有多节的, 单节诗歌有时因为篇幅长、容量大而需要划分为若干的小层次, 多节的诗歌可根据情感的变化和内容的关联程度或分为几个大的部分。层次的划分有助于更细致地体会文本, 也有助于在朗读中更好地把握诗歌传达的思想情感。

九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为现代诗歌和外国诗歌的学习, 相对集中地让学生感知自由诗的优美。现以郑愁予的《雨说》为例, 体会层次划分对现代诗歌朗读的意义。郑愁予的诗风轻美如音乐, 这首《雨说》更是清新活泼, 明朗而耐读, 诗人用拟人的手法, 赋予了雨生命的灵性, 把绵绵的细雨化为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 读来会觉得诗文如雨丝般飘入心田, 沁人心脾。所以这首诗歌朗读时的整体基调是欢愉轻快的, 体现出一种积极而明媚的感觉, 但在其中又是有层次和有变化的, 在朗读时需要细细体味。全诗共有九节, 第一节写四月的大地在等候春雨的降临, 第二节写雨轻轻来临, 温柔而甜美, 第三、四两节写春雨希望人们不要抗拒它, 而要迎接它、亲近它, 第五节写春雨滋润了大地和大地上的生灵, 第六节写雨从远方来, 是笑着长大的, 第七八节写雨希望孩子们要像它一样勇敢地笑, 最后一节写雨满足地安息, 滋润大地, 把甜蜜的果实作为送给孩子们的祝福。这首诗歌的层次感是很强的, 也很易于分辨, 所以教师在朗读指导中要引导学生体会每个层次传达出的不同的情感色彩, 在朗读时有意识地体现出这种层次感。这首诗第一节描绘的是细雨来临之前大地干枯停滞的景象, 所以在朗读时应体现出一种滞重感和满怀的期待:“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 等待久了的鱼塘和小溪”, 两个“等待久了”要加重语气以显现出急切感, “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牧场枯黄失去牛羊的踪迹/ 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 小溪渐渐暗哑歌不成调子”, 这几句场景的描绘更要突出一种凋敝无力之感, 语气要相对沉缓, 直到最后一句“雨说, 我来了, 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这里有一个很大的转折, 春雨一来, 一切都将改变, 所以朗读时要用兴奋而又柔和的语气, 带着一丝惊喜, 体现雨的降临所带来的喜悦。第二节主要写雨的温柔和对大地上的孩子的爱, 所以语气要更加柔和, 像一位母亲说给婴孩的温言软语, “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 这样的诗句也需要用甜蜜柔和的语气朗读出来, 展现出母亲呼唤孩子时的柔情。三四节的语气要变得急切一点, 雨希望大地上的孩子不要抗拒它, “可别打开油伞将我抗拒/ 别关起你的门窗, 放下你的帘子/ 别忙着披蓑衣, 急着戴斗笠”, 春雨带着满满的热情而来, 它希望和大地上的孩子们亲密接触, 让每个人都感受到它的滋润, 所以这两节要表现出春雨迫切的恳求, 应该加快语速。春雨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心愿, 可以带着孩子们一起去感受被洗礼过的大地, 所以到了第五节, 语调变得明朗起来, “跟着我去踩田圃的泥土将润如油膏/ 去看牧场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 绕着池塘跟跳跃的鱼儿说声好/ 去听听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 这几句诗歌充满了童真童趣, 朗读时要进入情境, 想象自己还是一个几岁的小孩子, 伴着细雨, 在田野、牧场、池塘和小溪边愉快地玩耍, 所以朗读时的感觉应该是轻松的, 愉悦的, 欢畅的。第六节又要转为和缓的语调, 雨在讲述自己从哪儿来, 是怎么长大的, 读时要饱含温情, 第七八节是全诗的高潮, 是雨教给孩子们要勇敢地笑, 这两节的感情是最热烈的, “君不见, 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 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 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 一系列拟人手法的运用, 把一个充溢着欢声笑语的世界展现了出来, 朗读中一定要把这种快乐的感觉传达出来, 使听者仿佛听到了柳条儿、石狮子和小燕子的笑声。最后一节写春雨落地安息, 留给孩子们甜蜜的果实, 语调又缓了下来, 变得较为平静, 还有淡淡的感伤, 但更多的还是对孩子们温柔的祝福:“当你们自由地笑了/ 我就快乐地安息/ 有一天, 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 要记着, 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 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在朗读前对诗歌进行分层处理, 体会每一层次体现的不同的感情色彩, 再用最合适的语气语调来表现, 会使朗读更有节奏感, 更加灵动, 更加引人入胜。诗歌文字本身是具有画面感的, 而朗读时通过声音的张力, 语气语调的变换, 会使画面动起来, 带给人更为立体和丰富的审美体验。

2.更高的朗读追求——诗歌朗诵

前面已经论述过朗读和朗诵的区别, 朗诵是更有创造性的活动, 是口语表达中最高级的艺术表现形式, 因为朗诵带有表演性, 所以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并不适合经常使用, 但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相当的朗诵水平, 在朗读教学中渗透朗诵指导, 以训练学生更高的朗读能力, 也给学生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有更高的朗读追求。现代诗歌是非常适宜作为朗诵材料的, 许多经典篇目都被搬上舞台, 成为人们进行朗诵艺术表演的最佳选择, 所以笔者将在此谈一谈初中语文中的现代诗歌朗诵指导。

朗诵是极富创造性的语言活动, 所以要追求朗诵的个性化。初中生已经具备了表达复杂多变的文学情感的基本能力, 在现代诗歌的学习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在朗读中渗入丰富的个性体验。而提倡诗歌个性化朗读的前提是语文教师要首先解放思想, 对于诗歌的解读不可僵化, 禁锢学生的思想, 要锻炼学生的多元解读思维, 让他们明白每一首诗传达的不只是一种情感, 不同的读者可能会有不同的体会, 有了多元化的欣赏和解读, 才能使个性化的朗诵成为可能。

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是一首感情细腻的现代诗歌, 写的是诗人在静谧的夜晚遥望星空, 满天的星辰勾起了他内心的温情和朦胧的憧憬。江河是朦胧派的代表诗人, 这是他的一首重要诗作, 在诗中抒发了他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 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讲解朦胧诗的特色以及诗人的创作背景, 但是不能过于强调所谓的诗歌主题或者深究作者每一句诗歌有怎样的隐含意义, 这样会把诗歌分解得支离破碎, 不利于学生的个性赏析和朗读。比如, 教师教学用书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这句诗歌是什么意思?书上给的参考答案为:“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 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 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 燃烧代表了牺牲。”本来意蕴丰富的诗句被略显生硬地解读出来, 还带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 如果教师仅仅是按照这两句答案来讲解, 必然不会引起学生强烈的感受和共鸣, 因为以学生的情感经验是不可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当时诗人的处境的, 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到诗歌本身, 把自己当成这首诗的主人, 想象自己在怎样的情境下会有这样的感受, 比如青春的孤独, 求学之路的寂寞, 家人的牺牲和重托, 这些真实的情感都有可能在诗句的诵读中激发出来。教师要做的就是在引导学生的同时又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 让学生自由地体味和联想。当学生产生了与作者的共鸣, 在朗诵时才能有真情实感, “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 喜欢火/涌出金黄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惫了的时候———升起/ 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只有有了真情实感, 这样的诗句才能更有力量地表现出来, 或许在每个学生心中, 都有一面“飘动的旗子”, 这面旗子给他们带来鼓舞, 可是旗子的内涵又各不相同, 这才是诗歌朗诵应该达到的效果。只有先打动自己, 才能打动听众。

篇4:谈谈诗歌的朗读

一、先整体后局部。

所谓先整体后局部,就是说在读一首诗时,应该先一气读完,从整体着眼得出一个大致的印象,全面把握作品的倾向和意图;然后再从局部入手,去考察作品的结构和层次,通过对诗中一句、一词、一字的分析,进一步领会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感情的。如读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先从整体把握,诗给我们的总体印象是“客愁”,但这种“愁”是用什么表达出来的呢?我们再从局部去寻找。小舟、烟雾、落日、旷野、树木、江水和明月,正是这些看似平常的自然界景物,为我们绘出一幅不寻常的图景。你看,小船停靠在雾气笼罩的小洲边,原野空旷,只有江中明月伴陪,更衬托出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诗的意境就这样一步一步被推向深入。像这样采用先整体后局部的方法,最能使我们发现诗中蕴含的真正的美。

二、注意朗读和吟诵。

朗读和吟诵都是阅读诗歌时最常用的方法。朗读,是清晰响亮地高声读,是以声传情;吟诵,是用像唱歌似的音调有节奏地低声读,是以声赏情。朗读和吟诵有机结合,有助于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以取得最佳的阅读效果。以毛主席的诗《长征》为例,初读以后,你一定会觉得意犹未尽,那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那高大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不过像滚动着的颗颗泥丸……所有这些,都不能不使你的情绪受到感染,仿佛不高声读几遍心中就不痛快。通过高声朗读,你会真正体会到红军战士不畏一切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你也会为红军战士越过雪山而感到无比欢欣。朗读以后,当你的激情稍微平静下来,就可以再把诗反复吟诵。在吟诵中,红军战士历尽艰难险阻的场景,会像电影一样在你的脑海里一幕一幕地闪现,在浮想联翩中,你又一次进入作品所表现的艺术境界。这时你回过头来再去仔细体味每一句诗的内涵,一定会体会到毛主席那宽广博大的胸怀和他那伟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注意体味诗歌语言的音乐美。

诗歌是语言艺术中的精品。诗歌的语言不仅极度精练,而且富有音乐性,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因此,我们在把握作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同时,还要注意体味它的语言和音乐美。一是要注意押韵,诗歌中的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韵一般总是放在句末,习惯上叫做“韵脚”。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诗中第一、二、四句末的“午”、“土”、“苦”押的就是同一韵“u”。我们在阅读时,韵脚要读得响亮和谐。二是要注意诗的节奏。诗歌的节奏又叫音节,指把声调不同的字词有规律地排列起来,使它们具有间歇,显示出强弱,相当于音乐中的节拍。阅读时我们可以根据诗的内容和用词,给每句诗划出音节。一般情况下五言的可分为两节,七言的可分为三节。如孟浩然的《春晓》可分如下:(句中竖线表示节奏,小三角号表示韵脚)

春眠 |不觉晓, 处处 |闻啼鸟。

夜来 |风雨声, 花落 |知多少。

阅读时,这样分出节奏,反复吟诵,就容易理解诗的内容,进入诗的意境,品味出诗的韵味和音乐美。

篇5:春天的诗歌朗读

大田麦苗恹恹,春风中打个激灵。

它抖抖身上的霜雪,清灵灵站了起来!

立春时节,枯草复苏,根须不再沉默。

春天绿色导火索,正一节节地从地层下向上点燃。

立春时节,冰层一天天变薄。而世道,一天天变暖。

当症结慢慢松动,你发现再固执的河流与人心,

也经不住思想从边缘一点点坍塌。

立春时节,雀鸟和人不再蛰伏。

飞出巢穴的一刻,离开牢笼的翅膀如一支支箭簇,

直接射向了春天靶心。

立春时节,蓓蕾开始悟醒 ,枝条被春风教化。

所有尖利光束,都在寻找去冬禁锢的心灵缝隙。

而此时,我也走上了春光明媚的旷野。

你看那么多欢声笑语的雀鸟飞来为我引路;

篇6:春天的颜色诗歌朗读

迎春花告诉我: 春天是黄色的。

春天是什么颜色的?

桃花告诉我: 春天是粉红色的。

春天是什么颜色的?

梨花告诉我: 春天是白色的。

春天是什么颜色的?

柳枝告诉我: 春天是绿色的。

春天是什么颜色的?

篇7:圣诞的儿童诗歌朗读

照亮了人类历史的进程。

从伯利恒起首,

你却备尝了人间的艰辛。

你把金字塔抛在后头,

却抛不掉十架的阴影。

你喜爱鸟与花朵,

对人类更是满了慈悲怜悯。

在约旦河里受洗,

你听见天父的声音;

圣灵象鸽子降在你的身上,

你坚定地负起自己的使命。

魔鬼奸诈的试探,

使你更同情人软弱的处境。

你为我们做了美好的榜样,

让我们效法你的得胜。

“天国近了,你们当悔改信福音。”

沉溺在罪恶中的人们呵!

快悔改吧!这是救主向我们

篇8:朗读在古代诗歌鉴赏中的作用

一、现实误区:重高考真题演练、重鉴赏术语介绍、重解题技巧传授, 而忽视对文本本身的朗读和感知

诗歌鉴赏专题考查范围广, 考查重点突出, 要求学生能够鉴赏古诗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并能合理全面地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在实际的高三语文教学中, 很多教师肤浅地认为, 只要把高考题反复让学生训练, 只要把古诗鉴赏术语和审题方法、答题要点等技巧告诉学生, 他们自然可以轻松面对11分的诗歌鉴赏题目。殊不知, 这种本末倒置之举不仅割裂了学生与古诗、与古代诗人情感的联系, 而且也无助于学生鉴赏、表达能力的提升。

诚然, 在古诗鉴赏专题的复习中, 教师需要向学生渗透诗歌鉴赏的术语, 需要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把握暗示, 需要将高考真题用于实战演练, 但是, 试想一下, 一个对诗歌没有感觉更谈不上热爱的人, 一个不去体会诗歌音韵节奏之美、不能理解诗人思想情怀甚至读不懂诗句的人, 就算知道了借景抒情、虚实结合、以动衬静等术语, 他就能轻松做题吗?

重视朗读, 重视自己在朗读中的体悟, 学生才能读懂诗歌, 才能深入到诗人所处的情境, 体会到他的喜怒悲欢, 在此基础上, 再来向学生介绍鉴赏知识, 效果岂不更好?

二、理想方法:让学生用心朗读诗歌, 在朗读中揣摩字句、揣摩感情, 由易到难、由慢到快, 逐步达到读懂诗歌进而轻松鉴赏的目的

1. 朗读:吟咏品味, 感受诗韵之美

中国古代诗歌自产生之日起就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之所以能够传诵数千年, 固然与其内容有关, 但实际上其格律之美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在学习古诗鉴赏专题时, 我们并不需要向学生传授何为格律, 但一定要懂得引导学生去朗读古诗, 去感受它所具有的浓郁的音乐之美, 感受它音调的抑扬顿挫和声韵的优美和谐, 感受它历经千年依然生动如昔的魅力。

比如李清照的《声声慢》, 开篇三句即利用丰富而形象的叠词将读者带入到清冷愁惨而凄凉的情境。“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这一连串叠词的使用, 既简单又精巧, 无意为之却又有着意为之之效。反复朗读品味, 会有口齿生香之感, 也能体会到它所具有的音韵之美、形式之美, 并能强烈地感受到诗句所传达出的抒情主人公内心的空虚与寂寞。

2. 朗读:咀嚼揣摩, 把握诗境之美

有一位名人曾经说过:诗歌, 是他们 (指诗人) 的灵魂在自我搏斗中结下的果子, 却在口碑传唱中散发着温暖。信哉斯言!中国古代诗歌在历经岁月风烟之后依然能让我们产生共鸣, 依然能温暖慰藉我们在红尘中疲惫的心灵, 是因为它或悠远或苍凉或清新或清冷或欢乐或悲苦的诗境, 而这一切都是需要我们反复朗读咀嚼揣摩的。

北宋诗人张舜民有《村居》一首:“水绕陂田竹绕篱, 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 带得寒鸦两两归。”手捧书卷, 反复吟咏这首诗, 不光可以感受到诗歌的声韵之美, 还会看到一幅清静淡雅的村居图画, 体会到诗人借潺潺流水、绕篱之竹、稀疏槿花、牛背上的寒鸦等意象所营造的宁静悠远又略带清寂的意境。再如诗人曾几的《三衢道中》:“梅子黄时日日晴, 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朗读品味这首小诗, 一定会对诗人笔下美景产生心驰神往之感, 进而体会到诗人行走在三衢道中内心不尽的喜悦之情。“晴”“行”“声”这三个韵脚不但体现出声韵的和谐, 而且还让诗歌平添了几分轻快之感, 而诗人以活泼之笔淡淡描绘的清丽幽静之美景, 读后也就宛在眼前了。

3. 朗读:感悟思考, 体会诗情之美

诗歌是以情感直抵内心的。我们愿意反复朗诵一首诗甚至将其牢牢刻在心里, 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这首诗在不经意间拨动了我们的情感之弦, 让我们心甘情愿随着诗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与他一起欢笑流泪对酒当歌扼腕长叹。高考古诗鉴赏专题要求“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其实也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敏感地把握诗人的情感态度, 读出那个隐藏在诗句和岁月里的作者。而做到这一切, 只靠掌握解题技巧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文本本身。

苏轼的《临江仙送钱穆父》传诵千古, 尾句更是经典佳句:“一别都门三改火, 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 有节是秋筠。惆怅孤帆连夜发, 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 我亦是行人。”粗读会觉得这首词很平常, 但也会发现, 它并不是惯常所见的以情景交融技法感染人的诗作, 反复吟咏便会体会到诗人的身世之感以及与钱穆父的深挚情谊, 更重要的是, 只有通过朗读, 我们才能体会到达观之于一生坎坷的苏轼的意义, 并细腻地捕捉到诗人强大的内心:既然人生如寄, 何必计较眼前聚散呢?再如杜甫的《江村》:“清江一曲抱村流, 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 微躯此外更何求?”这是一首严整的律诗, 体现了杜甫律诗一贯的格律谨严的特点。在实际的解题过程中, 如果学生粗粗审读, 便极易把它肤浅地理解为闲适之作, 只有反复朗读, 品味“但有”“更何求”等语, 才会获得新的感悟, 体味到掩藏于恬静幽美之景之后的诗人的辛酸之泪、落寞之情, 也会情不自禁地为他掬一把同情之泪了。

篇9:现代诗歌的朗读教学

【摘要】朗读是一种既传统又富有新意的阅读方法。在整个阅读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有利于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更好的理解作品,培养语感,同时提升了写作水平。然而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教学大多存在功利性,现代诗歌的教学往往避重就轻,忽略了朗读在诗歌教学的重要性,朗读教学环节更加单一化。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朗读教学方式,让学生要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从而助推语文课堂效率的提升、新课程改革的贯彻以及师生的共同进步。

【关键词】朗读;朗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在现代诗歌的学习中,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越来越功利化,教学失去了它应有的色彩与活跃。老师的教学能力有限,知识储备不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弱化,教学模式的僵化,教学手段的单一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不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学生对于诗歌,因为时代背景的差异,难以理解其诗意,不敢读;因为诗歌的语言简短凝练,学生从心理上的不重视,不屑读;受地方方言的影响,普通话的不标准,学生害怕读错,不愿读。这些问题制约了诗歌的学习。导致原因很多,从根本上来讲,教师在诗歌教学中一味对字词句的分析讲解,忽视了诗歌的朗读教学,使多样的朗读方式得不到有效开展,学生也就失去了对诗歌学习的兴趣,则是其主要原因。本文将探讨如何在课堂上更有效地进行现代诗歌的朗读教学。

一、何为朗读

朗读,自语文教育的诞生就已存在,是最早的阅读学习方法。在千百年来的发展中,朗读可谓是最基本并被普遍认可的一种语文教学方法。接下来我们看看名家经典对于朗读的理解。《学记》中就有“呻其占毕”的说法,即吟诵写在竹简上的文字,孟子也有“诵其诗,读其书”的说法。在古代,无论是私塾还是学馆,皆以琅琅书声为其特征,故有“背熟一道,二无讲明之说”。宋代理学家朱熹也积极主张朗读,“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现代汉语词典》将“朗读”定义为“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就是用清楚高亮的声音将文章朗读出来。著名语音学家、普通话教学专家徐世荣先生对朗读作了较全面的定义:“朗读就是把书面上写的语言变为口头上说的语言,把无声语言(文字、文章、文学作品)变为有声语言—更能表情达意的口头活语言。”

笔者认为,朗读是把书面文字作品有声化形成语音作品的再创作活动。这里的再创造则相对于作品的第一次书面语言的创作,通过清晰生动的语音,将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再现出来,传递给听众,做到以声传情。

二、何为朗读教学

“朗读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是以朗读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活动。换言之,朗读教学就是在有感情的朗读中,老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一个交流互动的过程。其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是朗读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朗读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接受者;而文本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教学活动的对象。朗读贯穿诗歌教学的整个过程,并非作为教学过程中一个环节存在。因此,在诗歌教学中,老师如何安排朗读在教学环节中的穿插,成为诗歌教学课堂的主题行为。采用何种朗读方法,体悟诗歌什么样的情感,对该堂课的教学是否有效起着关键的作用。

三、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在诗歌教学中,朗读活动作为指挥棒,统一整个教学过程。朗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诗歌有了兴趣,就会主动地学习诗歌、朗读诗歌。朗读作为一种艺术化的教学方式,除了对课文中原有情境的表达传递外,由于融入了朗读者自身对课文的理解和情感,还原并丰富了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内涵,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引起他们的兴趣,从而进入一种积极学习的状态;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洪镇涛先生对语感是这样认为的:“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的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反复地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朗读,可以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感受力。一般情况下,对于一篇陌生的课文,学生难以仅通过初步阅读就掌握作者的情感,往往需要反复的咀嚼体悟。课堂上老师要求学生反复朗读并获得情感的体悟,实现朗读者和作者情感的共振。经过朗读者的再创作后,不但朗读者自身对文字作品有了更深的理解,听者也比自己去阅览文字得到的情感体验更丰富,朗读引导着读者和听者都向文本更深处探索;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朱自清说过:“写作和诵读是关联着的;诵读可以帮助思想和写作技术的进步。”读是写的前提,写是读的延伸,二者相辅相成。

四、如何有效的设置朗读教学环节

我们以南开中学敬军老师《在山的那边》的教学设计为例,探究现代诗歌的朗读教学策略。这是一堂关于朗读训练的诗歌教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初读感知”、“朗读体悟”、“研读探究”、“演读升华”四个环节,整首诗歌的教学体现了“朗读”的本色,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美,体悟诗人的情感。

(一)初读感知,体会诗歌的形式美

《在山的那边》全诗30行、343个字,语言凝练,却意蕴深刻、富有哲理。全诗最短一行6个字,最长不超过15个字。句式整齐,表意清晰不繁冗。老师采用范读的形式,让学生初步感受本首诗歌。

优美的声音、抑扬的语调、快慢的语速,声情并茂地诠释着诗歌的情感。学生跟着老师的朗读,感知诗歌的内容、文字,在内心形成初步体验。随后老师要求学生进行齐读,读出语调的轻重缓急。齐读是一种常用的朗读方式,由同学们共同完成,有效的节约了课堂时间,且声音整齐洪亮,振奋人心,更加朗朗上口。这要求学生顾全大局,保持好自己与其他同学的语速一致,音调和谐,从而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学生齐读诗歌《在山的那边》,通过不同的节奏,不同的语调,感受诗歌情感变化。例如:

——山那边/是什么呢?(语调轻快,“是什么呢?”轻读,读出孩子的天真、淳朴以及对外面世界的渴望);

妈妈给我说过:海(轻缓平和的语调,突显出母亲对“我”的慈爱);

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终于”重读,读出“我”攀爬过程的辛苦以及对即将看到“海”的激动);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语速缓慢,读出孩子的沮丧,重读“零分”,体会出孩子的失望)

学生们在齐读的过程中,感受到节奏的快慢,语调的抑扬顿挫,感受到诗歌不同于散文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体会到诗歌的形式美。

(二)研读探究,体悟诗歌的情意美

研读,就是研究、体会该怎样读才能更好地传递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一千个读者就会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自由朗读的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性格特征也有差异,对同一首诗歌自然会有不同的感受。在上个环节,学生经历了老师的范读,全班齐读,初步感知了诗歌的内容。朗读好一首诗歌的关键在于是否获得了情感体验。此环节,老师要求学生自由朗读,通过对诗歌的反复研读,形成个性化的理解,体悟诗歌的情意。

师:同学们,经过反复的朗读,本首诗是围绕着那句话发展的?诗歌两节分别怎么诠释的?

生:全诗的中心句是“山那边是什么呢?”第一节讲的是孩子对山那边的未知世界的憧憬;第二节讲的是经历努力达到希望后对山那边的感受。

生:全诗围绕着“山那边是海吗?”来发展。第一节中“海”对于孩子来说就是对外面世界的好奇,这时的孩子是童真的、单纯的;第二节中“海”就是不断努力的信念,这时的孩子是自信的,是坚定的。

师:同学们概括出了诗歌两节的内容,那么你们在朗读中分别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感?

生:第一节孩子从好奇到沮丧,第二节读出了孩子的执着。

生:第一节读出了孩子的天真和委屈,第二节读出了孩子的自信、阳光。

从老师的问题设置以及学生的回答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反复的研读诗歌,揣摩诗歌的语言,体会诗人的情感,获得了自己的情感体验。

(三)演读升华,体悟诗歌的人性美

针对诗歌中不同的人物、不同的场景,进行分角色的演绎,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更好地理解、记忆课文。为诗歌教学创设朗读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知作者的情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实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在分角色朗读中,学生发挥想象将自己的情感与作者表达的感情相互融合、互为一体,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表演,向读者传递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理解。《在山的那边》一课中,角色单一,内容简单,需要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师: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请两位同学分别扮演诗歌中的“妈妈”和“我”,发挥想象表现出人物特点,同学们在观看的同时思考两个人物的特征。

(同学表演)

师:表演完了,我们先请两位表演的同学说说他所扮演的角色有什么特征。

扮演妈妈者:我觉得妈妈是个很慈爱的母亲。当孩子问道:“山那边是什么呢?”妈妈说是“海”。我用很慈爱的口吻表现出来。因为妈妈知道山的那边依然是山,但是她为了给孩子希望,希望孩子自己去寻找那片海。“山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妈妈告诉孩子,任何梦想都要有坚定的信念才可以实现。

扮演孩子者:我觉得他是一个天真,好奇,勇敢、执着的孩子。因为在他小时候就常常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天真的以为山那边就是海,为了实现他心中的梦想,他不断努力终于爬山了山顶,可见他是勇敢的。可是山的那边还是山,他很沮丧但是没有放弃,他依然坚持不懈,翻过无数座山,战胜无数失望,最终还是找到了那个全新的世界。

两位同学在角色扮读中,结合诗歌内容,依据自己的情感体验,将作者的情感与自身的体会融为一体,演绎出人性之美,达到全新的情感共振。

(四)诗句写作、朗读集髓

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朱自清说过:“写作和诵读是关联着的;诵读可以帮助思想和写作技术的进步。”读是写的前提,写是读的延伸,二者相辅相成。在朗读过程中,学生会自然地注意到诗歌遣词造句的精妙。学生通过反复地朗读,在对文章进行了深入理解后,获得情感的体验,有助于激发起学生的创作灵感,获得写作素材。《在山的那边》课堂结束之前,老师要求学生用凝练的语言来概括作者小时候对“山”和“海”的理解与长大后的理解有什么不一样。我们举例看学生如何创作的。

生:小时候山是希望,海是梦想;长大后山是困难,海是成功。

生:小时候海是干涸的,长大后海是创造出的新天地。

生:小时候成功是容易的,只要爬过高山;长大后成功是艰辛的,只要克服困难。

生:长大后山是实现理想的困难重重,海是理想的境界。

本堂课,老师围绕着“朗读”的线索,理清了诗歌的脉络,体会到诗歌的情感、掌握了诗歌朗读的技巧。在朗读教学中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让朗读充分发挥它的解析、鉴赏、感悟、记忆等作用,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诗歌。

曹文轩先生说:“朗读在德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是一种日常的同时也是一种优雅的行为。”如今,朗读无论在学习或者生活中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朗读是有声的传递,诵读经典、传承文明。而朗读学习是为了守住我们民族的语言,守住我们中华文明。朗读的魅力不仅存在于课堂,更存在于生活,让我们一起朗读吧!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1980.

[2]张颂.朗读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3]乔桂英.阅读方法指导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3(07).

[4]曲英华.语文新课标朗读教学指导[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7(06).

[5]毛世侦.朗读与朗读指导[M].西藏:西藏人民出版社,2012(01).

[6]顾树森.中国古代教育家类编(下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71.

[7]李慧兴.朗读法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语言与翻译(汉文版),2004(04).

[8]李建敏.论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

[9]史立娟.诵读法培养语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2008.

篇10:适合儿童朗读的大寒诗歌

【唐代】孟郊

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

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

敲石不得火,壮阴正夺阳。

调苦竟何言,冻吟成此章。

篇11:适合小学生朗读的诗歌

诗歌一: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小草绿了,小花红了,大树高了,小河流了。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冰雪化了,青蛙醒了,小朋友们又长高了。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我们不冷了,大地变绿了。

春天真的来了!

诗歌二:催眠曲

吼!吼!吼!

是不是肥猪肚子饿?

吼!吼!吼!

是不是老虎生气了?

吼!吼!吼!

不是肥猪肚子饿,也不是老虎生气了,是爸爸在打呼啦!

吼!吼!吼!

爸爸的呼声,一高一低,一长一短,声声传进我的耳朵里,像一首催眠曲。

吼!吼!吼!

听啊听!

听啊听!

不知不觉,我就睡着了。

诗歌三:大海是谁的家

大海是海豚的家

海豚在海中自在的悠游着

大海是小丑鱼的家

小丑鱼们在海里快乐的游戏

大海是灯笼鱼的家

灯笼鱼在深海里为其他小鱼提灯

使鱼儿们能安心的入睡

大海是珊瑚的家

珊瑚是大海的发夹

帮大海整理头发

为大海创造出美丽的一面

大海是谁的家

大海是大地和海洋生物们的家

诗歌四:春雨的魔术棒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空中下起了蒙蒙细雨。

细细的雨丝像一根根绣花针,像一丝头发,还像一条条透明玻璃丝。

它轻轻地落在大地上。

春雨姑娘的魔术棒一挥,小花变得更红了。

春雨姑娘地魔术棒一挥,小草穿上了一身绿衣裳。

春雨姑娘的魔术棒一挥,竹园的笋芽儿探出了小脑袋,就连小松鼠也醒了。

沙沙沙,春雨挥动着神奇的木棒,挥醒大地的花草树木,挥醒了沉睡的小生命。

诗歌五:假如我是科学家

假如我是科学家,我会发明出一种探测仪,寻找我们的马来西亚航班,让那些失踪炸的亲人放心.假如我是科学家,我会制造一种武器,让以前圆明园的悲剧不会重演,让那些以前的侵略者感到害怕.假如我是科学家,我会制造一架时空飞机,能让我们到宇宙里,看一看地球多美丽,我不会只有自己看,我会和全世界的人民共同分享

我真想快点长大,我会保卫自己的祖国,让祖国越来越繁荣富强.诗歌六:我爱折纸

折纸

是一种艺术

平平的色纸

也可以

变成美丽的艺术

折纸

也分了

好多种

虽然

我折纸

虽然很烂

我爱折纸

诗歌七:春风

呼呼呼,呼呼呼。

春风姑娘来了。

春风吹过草地,吹绿了小草。

春风吹过油菜地,吹黄了油菜花。

春风吹过大地,笋芽儿探出了小脑袋。

呼呼呼,呼呼呼。

春风笑了。

诗歌八:猪猪

洗泥巴澡,泥巴里,滚呀滚,身体洗干净,同伴也开心,猪,常吃厨余

越吃越肥,肥到无法走路,肥到去比赛,被人宰来吃,可怜的猪儿,被人虐待

上一篇:浅析业主工程风险 提升私营小型项目管理模式论文下一篇:幼儿园小班美术《毛毛虫》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