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利润及利润表分析

2024-05-21

企业利润及利润表分析(精选8篇)

篇1:企业利润及利润表分析

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变化及分析

[摘要] 利润表在财务会计报告概念框架中占有重要地位。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润表的名称、列报的依据、列报内容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变化,将。本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利润表的变化情况作出分析。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使利润表项目进一步增加,将部分未实现资产增值收益纳入利润表,这在增加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同时降低了其可靠性。文主要从新准则下利润表的理念变化、计量变化、列报变化以及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内涵变化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提出在分析新企业会计准则下的利润表时,要在经常性收益与非经常性收益、已确认已实现收益与已确认未实现收益、计入损益的利得和损失与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三个方面加以关注。

[关键词] 新准则

资产负债表

利润表

目录

引言„„„„„„„„„„„„„„„„„„„„„„„„„„„„„„„„1

一、利润表变化的原因„„„„„„„„„„„„„„„„„„„„„„„

1(一)利润表变化的总体趋势„„„„„„„„„„„„„„„„„„„„„1

(二)利润表存在的问题„„„„„„„„„„„„„„„„„„„„„„„1

二、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变化„„„„„„„„„„„„„„„„„„5

(一)理念的变化:收入费用——资产负债表现„„„„„„„„„„„„„5

(二)计量的变化:历史成本——公允价值„„„„„„„„„„„„„„„5

(三)报表列表的变化„„„„„„„„„„„„„„„„„„„„„„„„6

(四)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内涵的变化„„„„„„„„„„„„„6

三、利润表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8

(一)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一经确认不得恢复„„„„„„„„„„„„„8

(二)资本公积金不得用于弥补公司的亏损„„„„„„„„„„„„„„„8

(三)“公允价值”极有可能成为调节利润的工具„„„„„„„„„„„„9

四、对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分析„„„„„„„„„„„„„„„„„10

(一)经常性收益与非经常性收益„„„„„„„„„„„„„„„„„„„10

(二)已确认已实现收益与已确认未实现收益„„„„„„„„„„„„„„10

(三)计入损益的利德和损失与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德和损失„„„„„„„10 结论„„„„„„„„„„„„„„„„„„„„„„„„„„„„„„„12 致谢辞„„„„„„„„„„„„„„„„„„„„„„„„„„„„„„13 参考文献„„„„„„„„„„„„„„„„„„„„„„„„„„„„„14

引言

利润表是反映企业一定期间经营成果的财务报表,又被称为“收益表”和“损益表”。新企业会计准则有关利润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会计要素的调整会计计量基础的变化上 ,其中主要体现在“直接计入利润的利得和损失” ,即主要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资产减值损失”。由于新会计准则所带来的很多理念和操作与中国目前的会计准则和实务之间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甚至在有些方面的改变是以前根本就没有出现过的,因此,新准则在实施过程中必定会困难重重。这就要看我们的监管人员以及实施人员如何来面对我们的这次国际趋同。2006 年 2 月 15 日, 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 规定自 2007 年 1 月 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与原准则相比, 新准则有很多变化, 对上市公司财务有很大影响, 其中, 利润表的变化是一个亮点。我国财政部2006年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和惯例,严格界定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会计要素的定义,明确规定了有关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计量原则,引入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凸显了资产负债表的核心地位,改变了收入费用观下利润表在企业财务报告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情况。因此,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企业的利润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拟就新准则中利润表的变化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利润表变化的原因

(一)利润表变化的总体趋势

会计的改革与发展主要基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传统的财务报告—利润表已不能充分披露有用会计信息,改进利润表已是大势所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润表的名称、列报的依据、列报内容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变化。我国财政部2006年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和惯例,严格界定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会计要素的定义,明确规定了有关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计量原则,引入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并于2007 年1 月1 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中执行,随后逐步推广到所有公司。这份39项企业会计准则和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新规,凸显了资产负债表的核心地位,改变了收入费用观下利润表在企业财务报告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情况。新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的计量和核算产生重大变化,这对公司进行财务分析带来重大影响。因此,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企业的利润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利润表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利润表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收益计量缺乏统一性

由于用历史成本计价,所耗用的资产按取得时的历史成本转销,而收入按现行价格计量,进行配比的收入与费用未建立在同一时间基础上,因而使收益的计量缺乏内在的逻辑上的统一性,使成本无法得到真正的回收,使资本的完整不能从实物形态或使用效能上得到保证。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无法区别企业的持有收益及营业收益,常导致虚盈实亏、虚利实分的现象,进而影响企业持续经营能力。

2、不同性质的收入不加区分

由于不同性质的收入不加区分,如收现的收入与赊销的收入均反映在利润表中,没有考虑赊销收入的风险,短期赊销收入和远期赊销收入不加区分,没有考虑远期赊销收入的风险,因而利润表中的收入是被高估的,未能体现谨慎性原则。

3、不容易评价企业的存货流动性

利润表中不单独列示存货销售成本使得对“存货周转次数”或“存货周转天数”的计算造成较大误差,不容易评价企业的存货流动性。

4、财务费用内容不合理

我国企业将银行存款利息收人”记人财务费用 ,使得利润表上的财务费用有时变为负数,令人无法理解,也给财务分析评价带来很大不方便。如“经济增加值”、“市场增加值”、“自由现金流量指标要用企业的资金成本,由于缺乏利息支出的真实信息,使得资金成本的确定很不准确。

5、利润表部分的规定并不合理

如对“未实现资产持有利得”列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并单独列示 ,首先,不符合稳健原则的要求。其次,与国际惯例不符。例如美国将未实现资产持有利得列人第四财务报表“全面收益表”或“业主权益表”。第三 ,容易使上市公司利用其进行“盈余管理”平滑经营业绩,操纵利润。第四 ,不利于对某些上市公司的经营成果进行评价。举个极端的例子 如某证券公司只买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证券,假如证券升值很高,即便是全年一分股票也没卖出去,那么年度的利润就会很高,就可以有好的业绩并进行分红。第五 ,由于利润的含义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利于企业各个时期的对比分析。

6、缺乏全面收益信息的披露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论财务会计概念》中指出:编制财务报告的首要重点是通过收益及其组成内容的计量,提供关于企业经营业绩的信息。我国利润表遵循实现原则,收益组成基本上采用的是当期营业观,强调由管理当局控制的当期正常经营活动产生的结果才包括在收益计算中,只计量营业收益和持有收益中已实现的部分,而对未实现损益不予确认。如资产重估增值、权益法下的股权投资准备等计入资本公积准备项目;对于外币财务报表折算差额,由于其在性质上是尚未实现的,因此报表折算调整不计入当期合并收益,而在资产负债“未分配利润项目”中单独列示,使得利润表无法如实反映企业本期的全部收益,并使收益计算缺乏逻辑上的一致性,导致嗣后 3 出售资产所获得的收入与不相关成本费用错误配比。因此谋求建立一种统一的全面业绩报告是我国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当务之急。

二、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变化

(一)理念的变化:收入费用——资产负债表现

多年来。我国的会计准则遵循的是收入费用观。在收入费用观下,收益是一定时期的收入减去各类相关成本费用后的差额。即收益=收入-费用。1993年7月1 日开始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五十四条明确“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也就是说,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各项目的数据都是考虑到收入确认和费用配比之后的结果。在收入费用观下资产负债表是利润表的副产品。

2006年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引入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即会计准则的制定者在制定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准则时。应首先定义并规范由此类交易产生的资产或负债的计量;然后,再根据所定义的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三十七条规定“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简单的说,利润表中利润的度量主要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利润表可以被看作反映企业一定期间净资产的变动表。

(二)计量的变化:历史成本——公允价值

1993年《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第十九条明确“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也就是说历史成本是会计计量的基本属性。

2006年发布的新准则不再单纯强调历史成本为基本计量属性,而是适度、谨慎

地引入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减值、债务重组、金融工具、套期保值、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方面都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并且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公允价值的变动直接计入了损益,进入利润表。按照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向投资者提供更加相关的信息,有利于提升会计信息的有用性,符合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

(三)报表列报的变化

新旧准则下的利润表的列报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首先,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不再区分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而是统一在“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中进行列报。这一方面是基于市场经济中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内容呈多元化发展,不同经营业务收入相当,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的界限已经很模糊;另一方面也是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准则的趋同。

其次,由于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新准则下的利润表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新准则下的利润表还单独列报 “资产减值损失”项目,明细列报“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项目等,并将“营业费用”改为“销售费用”、将“投资收益” 纳入营业利润的范围,使会计信息更加简洁透明。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充分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四)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内涵的变化

由于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凸现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所得税会计处理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以及列报变化等因素,使得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中的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准则下的利润表将“投资收益”项目列入营业利润的范围,改变了旧准则下的营业利润仅反映企业正常营业活动所产生的经常性收益的状况,即企业利用资

产对外投资所获得的报酬也属于营业利润,符合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

新准则下的利润表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将未实现的资本利得和损失纳入了利润表,使得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中包含了部分资本性收益,符合综合收益观点,同样符合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所得税的会计处理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即企业在取得资产和负债时,应当首先确定其计税基础,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为(应纳税或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然后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实质上就是资产负债表观的体现。同时,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所得税会计的实施使得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中列示的所得税费用与当期会计利润相配比。减少了由于税法规定与会计准则不一致产生的税后利润的波动。

三、利润表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一)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一经确认不得恢复

新会计准则在资产减值计提方面有大调整。新准则规定,对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一经确认不得恢复。而盈利上升,多计提跌价准备;盈利下滑,再将跌价准备冲回。这曾是上市公司调节盈利的手段之一。但会计准则变动后,上市公司不能冲回上述准备。

因此,对于一些已经利用大幅计提减值准备“隐藏利润”的公司而言,则可能会赶在2007年1月1日之前,赶紧将减值准备冲回。从实际公司计提的跌价准备来看,许多公司的跌价准备都超过净利润1倍以上,往年可能隐藏利润的钢铁、房地产、煤炭、贸易等行业有可能在今年转回部分跌价准备,从而极大地影响当期净利润。

这条新规定截断了上市公司调增利润的一大途径。目前,有不少上市公司都在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特别是一些ST公司,往往在前一年大幅计提减值准备,又在第二年以种种理由进行转回,造成盈利假象,而其实公司的主营仍无起色。新准则一实施,转回的准备无法体现为利润,这种手段无疑将失效。由于2006年是将减值准备冲回利润的最后机会了,安永大华会计师事务所注会孟冬由此推测,今年上市公司将出现大量转回减值准备的动作,表面上将提升公司利润,投资者应该加以注意。

(二)资本公积金不得用于弥补公司的亏损

事实上,上市公司“赶集”的现象在去年《公司法》修订后就表现得淋漓尽致。2006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公司法》在第169 条明确规定“资本公积

金不得用于弥补公司的亏损,此前的公司法却并没有做出如此明确的禁止性规定。因此就在新旧两法交接的1个月的空挡期内,不少上市公司为了赶上以资本公积金弥补亏损的末班车,纷纷推出了弥补亏损的议案,提请在2006年元旦前召开的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

(三)“公允价值”极有可能成为调节利润的工具

就拿非货币(即实物)交易来说,过去非货币交易产生的收益,只能计入资本公积金,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可直接计入当期收益,进入企业利润表。高价卖家当,是上市公司包装利润最常见的手法。例如,上市公司的一块资产(或股权)账面值1000万元,却以2000万元或更高的价格出售,以前需现金交易时,证监会还规定,至少必须50%的转让款到账才能计算收益,现在好了,非货币交易也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利润了。资产置换双方都将各自的非货币资产高估,然后互相交易,双方账面上都有利润,可谁都知道,这全是空的。

四、对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分析

(一)经常性收益与非经常性收益

旧准则下的利润表中营业利润不包括“投资收益”项目。因此在分析企业的利润情况时。一般认为营业利润即为企业的经常性收益,很多企业在进行考核时也会用到经常性收益的指标,主要用来反映通过经营者努力所获取的经营性收益。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中将“投资收益”项目包括在营业利润中,并且还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因此在分析企业的利润表或对企业进行考核时,都要注意营业利润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经常性收益要重新分析计算,以真实反映企业的经常性收益。

(二)已确认已实现收益与已确认未实现收益

对于收益的确定,旧准则遵循的是收入费用观,因而利润表上所反映的收益并不是企业的全部收益。即未包括持有资产价值增值(或减值)的收益,利润表中的收益只是已确认已实现的收益;新准则则遵循的是资产负债表观,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并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损益、进入利润表,利润表中的收益不仅包括已确认已实现的收益,还包括已确认未实现的持有资产价值增值(或减值)的收益。因此,在执行新准则的企业制定利润分配方案时,要注意区分已确认已实现收益与已确认未实现收益。这是因为一方面已确认未实现收益并没有给企业带来现金流量,过度的利润分配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和经营;另一方面。当持有资产的市场价值扭曲或波动剧烈时,过度的利润分配中可能隐含了资本的返还,从而损害企业的盈利能力。

(三)计入损益的利得和损失与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损益,即将未实现的资本利得和损失纳入了利润表。使得利润表的收益中包含了部分资本性收益,符合综合收益观。但新准则下的利润表并非完全的综合收益观。综合收益观认为“收益是除股利分配和资本交易外特定时期内所有的交易或企业重估所确认的权益的总变化”(《会计理论》汤云为、钱逢胜),但是我国新准则将“利得和损失”分为“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例如《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第十六条规定“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投资性房地产按照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计价,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小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因此,报表使用者要全面了解企业的收益情况。不仅要分析利润表,还要关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结论

从最初的增减记账法到现在的借贷记账法,改革开放以来,会计界经历了经天纬地的变化。财务报表自然也不例外。仅利润表就从利润表、利润及利润分配表到损益表,最后又到利润表,变了好几次。在新准则发布之前的几次变化中,大体也就一些内容方面的变化和调整,没有太实质性的变化。而这一次变化,我认为是一种质的变化,也可以说是一种会计思路的变化。

尽管有新准则的发布与实施,但其在实质上还是有不足的地方,所以我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可以加强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完善我国会计准则的理论体系,提高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保证我们会计准则能够更好的执行、更好的为现代经济服务,为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管理、制定政策服务,知识时代赋予我们会计人员的使命,也是所有会计人员不可推脱的责任。通过调查研究论证,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我们年轻一代任重而道远。

致谢语

本论文是在我的导师郑宗旭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郑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最后我还要感谢培养我长大含辛茹苦的父母,谢谢你们!

参考文献

[1] 唐国平,张 琦,龚 翔:会计学原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 赵德武:会计学原理.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4] 国际会计准则2003.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5] 魏明海,谭 燕:基础会计学.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6] SEC.财政部会计司组织翻译.2003.对美国财务报告采用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体系的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7] 财务与会计导报,2002

[8]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篇2:企业利润及利润表分析

[4] 财政部.企业会计原则2006[S].北京:经济迷信出版社,2006

[5] 熊哲玲,梁静.论我国会计标准变革方向[J].财经实际与理论,(4).

[6] 吴健. 企业会计标准成绩探析[J]. 上海企业 , 2006,(07)

[7] 本刊编辑部. 中国会计标准体系表示图[J]. 财会通讯(综合版) , ,(01)

[8] 王立彦,刘志远.《本钱管理睬计》.北京:经济迷信出版社,

[9] 龚曼君.《管理睬计学》.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篇3:企业利润及利润表分析

一、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变化

1. 理念的变化:收入费用观———资产负债表观

多年来。我国的会计准则遵循的是收入费用观。在收入费用观下, 收益是一定时期的收入减去各类相关成本费用后的差额。即收益=收入-费用。1993年7月1日开始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五十四条明确“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也就是说, 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各项目的数据都是考虑到收入确认和费用配比之后的结果。在收入费用观下资产负债表是利润表的副产品。

2006年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引入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 即会计准则的制定者在制定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准则时。应首先定义并规范由此类交易产生的资产或负债的计量;然后, 再根据所定义的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三十七条规定“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简单的说, 利润表中利润的度量主要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 利润表可以被看作反映企业一定期间净资产的变动表。

2. 计量的变化:历史成本———公允价值

1993年《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第十九条明确“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变动时, 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 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 也就是说历史成本是会计计量的基本属性。

2006年发布的新准则不再单纯强调历史成本为基本计量属性, 而是适度、谨慎地引入公允价值, 在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减值、债务重组、金融工具、套期保值、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方面都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并且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公允价值的变动直接计入了损益, 进入利润表。按照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 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从而向投资者提供更加相关的信息, 有利于提升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符合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

3. 报表列报的变化

新旧准则下的利润表的列报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首先, 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不再区分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而是统一在“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中进行列报。这一方面是基于市场经济中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经营内容呈多元化发展, 不同经营业务收入相当, 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的界限已经很模糊;另一方面也是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准则的趋同。

其次, 由于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新准则下的利润表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新准则下的利润表还单独列报“资产减值损失”项目, 明细列报“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项目等, 并将“营业费用”改为“销售费用”、将“投资收益”纳入营业利润的范围, 使会计信息更加简洁透明。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充分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4. 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内涵的变化

由于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凸现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所得税会计处理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以及列报变化等因素, 使得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中的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准则下的利润表将“投资收益”项目列入营业利润的范围, 改变了旧准则下的营业利润仅反映企业正常营业活动所产生的经常性收益的状况, 即企业利用资产对外投资所获得的报酬也属于营业利润, 符合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

新准则下的利润表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 将未实现的资本利得和损失纳入了利润表, 使得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中包含了部分资本性收益, 符合综合收益观点, 同样符合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

所得税的会计处理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即企业在取得资产和负债时, 应当首先确定其计税基础, 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为 (应纳税或可抵扣) 暂时性差异, 然后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实质上就是资产负债表观的体现。同时,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所得税会计的实施使得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中列示的所得税费用与当期会计利润相配比。减少了由于税法规定与会计准则不一致产生的税后利润的波动。

二、对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分析

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与旧准则相比, 理念更先进, 体系更完整, 内容更丰富。新准则按照国际会计惯例对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披露作了更加严格和科学的规定, 强调了财务报表列报项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在主要方面和关键环节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笔者在实务中分析新准则下的利润表时, 认为以下三个方面值得关注。

1. 经常性收益与非经常性收益

旧准则下的利润表中营业利润不包括“投资收益”项目。因此在分析企业的利润情况时。一般认为营业利润即为企业的经常性收益, 很多企业在进行考核时也会用到经常性收益的指标, 主要用来反映通过经营者努力所获取的经营性收益。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中将“投资收益”项目包括在营业利润中, 并且还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 因此在分析企业的利润表或对企业进行考核时, 都要注意营业利润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 经常性收益要重新分析计算, 以真实反映企业的经常性收益。

2. 已确认已实现收益与已确认未实现收益

对于收益的确定, 旧准则遵循的是收入费用观, 因而利润表上所反映的收益并不是企业的全部收益。即未包括持有资产价值增值 (或减值) 的收益, 利润表中的收益只是已确认已实现的收益;新准则则遵循的是资产负债表观, 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并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损益、进入利润表, 利润表中的收益不仅包括已确认已实现的收益, 还包括已确认未实现的持有资产价值增值 (或减值) 的收益。因此, 在执行新准则的企业制定利润分配方案时, 要注意区分已确认已实现收益与已确认未实现收益。这是因为一方面已确认未实现收益并没有给企业带来现金流量, 过度的利润分配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和经营;另一方面。当持有资产的市场价值扭曲或波动剧烈时, 过度的利润分配中可能隐含了资本的返还, 从而损害企业的盈利能力。

3. 计入损益的利得和损失与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篇4:企业利润及利润表分析

关键词:新准则;资产负债表;利润表

中图分类号:F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280-01

我国财政部2006年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和惯例,严格界定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会计要素的定义,明确规定了有关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计量原则,引入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凸显了资产负债表的核心地位,改变了收入费用观下利润表在企业财务报告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情况。因此,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企业的利润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变化

(一)理念的变化:收入费用观——资产负债表观。

多年来。我国的会计准则遵循的是收入费用观。在收入费用观下,收益是一定时期的收入减去各类相关成本费用后的差额。即收益=收入-费用。1993年7月1 日开始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五十四条明确“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也就是说,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各项目的数据都是考虑到收入确认和费用配比之后的结果。在收入费用观下资产负债表是利润表的副产品。

2006年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引入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即会计准则的制定者在制定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准则时。应首先定义并规范由此类交易产生的资产或負债的计量;然后,再根据所定义的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三十七条规定“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二)计量的变化:历史成本——公允价值。

1993年《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第十九条明确“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也就是说历史成本是会计计量的基本属性。

2006年发布的新准则不再单纯强调历史成本为基本计量属性,而是适度、谨慎地引入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减值、债务重组、金融工具、套期保值、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方面都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并且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公允价值的变动直接计入了损益,进入利润表。

(三)报表列报的变化。

新旧准则下的利润表的列报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不再区分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而是统一在“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中进行列报。不同经营业务收入相当,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的界限已经很模糊。

其次,由于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新准则下的利润表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新准则下的利润表还单独列报 “资产减值损失”项目,明细列报“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项目等,并将“营业费用”改为“销售费用”、将“投资收益” 纳入营业利润的范围,使会计信息更加简洁透明。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充分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四)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内涵的变化。

由于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凸现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所得税会计处理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以及列报变化等因素,使得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中的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准则下的利润表将“投资收益”项目列入营业利润的范围,改变了旧准则下的营业利润仅反映企业正常营业活动所产生的经常性收益的状况,即企业利用资产对外投资所获得的报酬也属于营业利润,符合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

新准则下的利润表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将未实现的资本利得和损失纳入了利润表,使得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中包含了部分资本性收益,符合综合收益观点,同样符合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

所得税的会计处理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即企业在取得资产和负债时,应当首先确定其计税基础,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为(应纳税或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然后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实质上就是资产负债表观的体现。

二、对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分析

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与旧准则相比,理念更先进,体系更完整,内容更丰富。新准则按照国际会计惯例对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披露作了更加严格和科学的规定,强调了财务报表列报项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主要方面和关键环节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笔者在实务中分析新准则下的利润表时,认为以下三个方面值得关注。

(一)经常性收益与非经常性收益。

旧准则下的利润表中营业利润不包括“投资收益”项目。因此在分析企业的利润情况时。一般认为营业利润即为企业的经常性收益,很多企业在进行考核时也会用到经常性收益的指标,主要用来反映通过经营者努力所获取的经营性收益。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中将“投资收益”项目包括在营业利润中,并且还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因此在分析企业的利润表或对企业进行考核时,都要注意营业利润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经常性收益要重新分析计算,以真实反映企业的经常性收益。

(二)计入损益的利得和损失与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损益,即将未实现的资本利得和损失纳入了利润表。但新准则下的利润表并非完全的综合收益观。综合收益观认为“收益是除股利分配和资本交易外特定时期内所有的交易或企业重估所确认的权益的总变化”(《会计理论》汤云为、钱逢胜),但是我国新准则将“利得和损失”分为“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例如《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第十六条规定“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投资性房地产按照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计价,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小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因此,报表使用者要全面了解企业的收益情况。不仅要分析利润表,还要关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参考文献:

[1]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当年经营绩效的影响 连青霞 2008

[2]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变化及分析 史敏 2008

[3]会计目标研究的文献综述 高蕾 2007

[4]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S].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5]熊哲玲,梁静.论我国会计规范改革方向[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4).

[6]吴健.企业会计规范问题探析[J].上海企业,2006,(07)

[7]本刊编辑部.中国会计规范体系示意图[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5,(01)

[8]王立彦,刘志远.《成本管理会计》.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9]龚曼君.《管理会计学》.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

[10]中国会计学会主编《人力资源会计专题》,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作者简介:秦琳(1990-),女,汉,山东济宁,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15级会计硕士。

邢玮(1988-),男,汉,山东枣庄,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15级会计硕士。

篇5:企业利润及利润表分析

企业会计制度新世纪变革--利润及利润分配会计

从总体上看,《企业会计制度》与《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在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营业外收支等概念方面以及关于期末结转利润、计提所得税和利润分配的会计处理方面基本相同,但《企业会计制度》强化和明确了利润的概念和利润核算的.频率,修改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有关利润和利润分配核算的部分内容,并增加了分派股票股利的会计处理.

作 者:曾小青 吴联生  作者单位: 刊 名:财会月刊(A会计)  PKU英文刊名:FINANCE AND ACCOUNTING MONTHLY 年,卷(期):2001 “”(8) 分类号: 关键词: 

篇6:企业利润及利润表分析

资产负债表反映的是企业在一定时点上的财务状况,主要包括资产总额、资产构成信息、负债与股东权益构成、负债构成以及所有者权益构成等信息,以及一些更为具体的单项资产金额信息。按照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类至少应当单独列示反映货币资金、应收及预付账款、交易性金融资产、存货、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生物资产、递延所得税、无形资产等信息的项目;负债类至少应当单独列示反映短期借款、应付及预收款项、应缴税费、应付职工薪酬、预计负债、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应付债券、递延所得税负债等信息的项目。利用这些信息,可以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总体的分析和评价。这方面常用的分析指标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和资产负债率等。利润表反映的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盈利情况,主要包括营业收入、营业成本、毛利、三项期间费用、投资收益、非常项目、税前利润和净利润等信息。按照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利润表至少应当单独列示反映销售金额、销售成本、毛利、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利润、投资收益、非常项目、税前利润、所得税费用、净利润等信息的项目。利用这些信息可以对企业的盈利情况进行总体的分析和评价。这方面常用的分析指标包括毛利率、营业利润率和(销售)净利率。

篇7:企业利润及利润表分析

职工薪酬跟企业的性质有关,比如国有企业,职工薪酬的数额很大,因为有三项基金的提取,它会导致整个职工薪酬存量很大,企业应注意,这些基金不可以充当利润,但是可以用。比如,有些当期费用就不要直接进入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而是根据企业的经营状态,把它直接放在职工薪酬栏目的基金里面支付,比方说给员工租房子、建房子,为员工谋福利等。

职工薪酬里面需要注意的是,实际每个月职工薪酬的发生额度是多少,要做一个分项管理。职工薪酬是负债,要把它提出来,把该付、未付的进入当期成本,让每个月的成本更准确。

4.长期借款

长期借款里面一定要把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列出来,视同短期借款来管理。因为长期借款的用途一般都是固定资产投资,期限比较长。而到期还款是要用现金还的,企业买的一千万的设备不一定能产生一千万的现金。这时,企业要做好准备,如果到期,产生不了一千万的现金,就要准备在到期之前再融资。因为,如果到期不能偿还借款,就只能处置企业的资产。所以,长期借款里面一定要把一年将到期的长期借款单列出来,视同短期借款管理,以准备归还到期现金。

globrand.com

综上所述,负债的几个要素主要是根据借款的长短来区分的。负债的问题主要是风险管理,所以对风险的可控程度做提前管理,是控制风险的关键要素。

(四)所有者权益

企业要经营就必须拥有资产。企业的资产从哪里来?或投资人的自有资金,或是外面借来的现金。借钱也好、投资建公司也好,都有一个目的,就是取得收益。因此,债权人和投资人都有他们可以把握的权利,这种权利在会计上就叫权益。权益分为两种:一是债权人权益,二是所有者权益。可以说,有资产就会有可以把握的权益,有权益就会有赖以存在的资产。对于企业,既不存在没有资产做载体的空洞的权益,也不存在没有权益作后盾的资产,企业的利益就是所有者的利益。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所有者权益,就是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企业的总资产减去总负债后的余额。它既是股东的利益所在,也可以说是企业的净资产。总资产代表的是经营者的使用权,而总资产减去负债之后的净资产才是所有权的代表。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对于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所有者权益有不同的叫法:独资企业叫业主权益,股份公司叫股东权益。

所有者权益的组成可以用图2-4表示:

图2-4所有者权益的组成

实收资本是所有者直接投入的,而盈余公积、公益金和未分配利润则是由企业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实现的利润留存形成的,因此它们又被称为留存收益。企业收到捐赠资产、债务重组等也会形成资本公积。

1.实收资本

(1)什么是实收资本

所有者权益的第一个项目是实收资本,

所谓实收资本,是投资者按照企业章程、合同和协议的约定,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它是股东的投入,同时也是登记注册资本。

我国有关法律规定,企业实收资本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有货币资金投资,也有非货币资金投资,如固定资产投资、原材料等。符合国家规定的也可以用无形资产投资。

实收资本是企业通过接受投资、发行股票、内部盈余留存等方式筹集资金,形成投资者对企业的所有权,其特点是:实收资本属于自有资本,能够提高企业的资信等级和借款能力;实收资本的所有权归属所有者,所有者借此参与企业管理并取得收益,同时对企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企业可根据经营状况向投资者支付报酬,企业经营状况好,可向投资者支付较多的报酬;反之,可不向投资者支付报酬或少支付报酬。所以,实收资本注入企业可以使企业的经营压力较小,财务风险较低。

智慧棒

企业的经营风险由经营者和债权人共同承担。

有限责任公司是最成熟的合伙经营的形态。在一般的有限责任公司里面,人数一般是2个以上50个以内。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股本出让必须要经过其他股东的同意,不能够私下交易。有限责任公司实际上是为了保持股东的稳定性,同时也保持经营业态的股权稳定性。这对于小型的企业是比较有利的,而上市公司一般是股份有限公司,它的股东人数就会更多。因此,有限责任公司是比较便于创业的公司。

案例

三个股东合作成立了一家公司。A股东懂技术、有渠道,所以他不出资金,占公司30%的股份,另外两个股东B出资30万元,C出资40万元。三个股东的占股比例为3∶3∶4。但问题在于,就A股东来说,并没有以现金等资产出资,如果公司一旦关闭,他是否能够立刻分得占公司股权30%的现金呢?B、C两位股东势必不能同意。因此,应当明确A股东具有的是股权还是分红权。而在这个案例中,A股东实际享有的是最后利润的分红权,而不是股权。

(2)如何证明拥有公司的实收资本

在合伙企业中经常涉及一些法律上的问题,比如说,如何证明你拥有该公司的股权?

案例

林某患病临去世的时候,对他的女儿说,他在太平茶馆里面有30%的股份,有一个合作协议书可以证明,要他的女儿去拿。但是,开茶馆的老板不承认有他的股份。林家打官司也打输了,虽有协议但没有证据证明已履行出资义务,因此法律不予支持。

要想证明你在公司拥有股权,需要保留相关单据证明和法律文件。

第一,需要具有验资报告;

第二,需要出资的原始单据,如果是银行出资你要有银行的转账单,银行的转账单的名字要和出资人的名字相一致。如果是现金投资,那么要有一个现金的缴款单,这些都是原始凭据;

第三,经过工商登记的出资协议书;

第四,盖有被入股企业财务章的收款收据。需要让投资入股单位的财务出具一张相关收据,说收到了某某人入股的资金,并且盖章。

以上是证明你拥有股权所必需的法律单据。

智慧棒

篇8:企业利润操纵方法的分析及对策

出于各种目的, 一些企业利润可以人为调控甚至操纵, 为了避免掉进企业财务造假的陷阱里, 我们就需要了解企业利润操纵的主要伎俩。虽然操纵手法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推陈出新, 且其具体内容十分复杂, 但常见的利润操纵手法主要有:操纵关联交易、操纵会计政策、操纵会计估计、操纵销售收入。

1.1 关联交易进行利润操纵

关联交易是指企业与关联人之间发生转移资源或义务的事项, 而不论是否收取价款。以某些上市公司为例, 由于我国许多上市公司是在原有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基础上剥离出来的, 与原来母公司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有的人事上甚至是“两套班子, 一套人马”结果导致我国上市公司与母公司的关联交易尤其多, 利润操纵的手段也各式各样。

1.1.1 关联购销

为了扶植上市公司, 集团公司往往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向上市公司提供原材料, 而后又以较高的价格买断并包销上市公司的产品, 利用原材料供应渠道和产品销售渠道向上市公司转移价差, 通过应收账款、主营业务收入等账户实现利润的转移。

1.1.2 计收资金占用费用

按照有关法规规定, 企业间不允许互相拆借资金, 但实际情况是关联公司之间的资金往来和拆借比比皆是。集团公司为了解决资金周转困难或出于其他目的, 往往会与其关联方之间进行大量非业务因素的资金往来, 通常集团公司以收取高额利率等资金占用费的形式为子公司或同属公司提供部分资金, 一方面可增加集团公司的盈利, 另一方面又使关联公司获得了所需的资金。

1.1.3 托管经营

近年来, 受托经营逐渐成为一些企业经营运作的重要方式之一, 既有将自己的资产委托给他人经营管理的, 也有接受委托, 经营管理他人资产的。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受托经营方面缺乏法规及操作规范, 实际操作中委托或受托经营经常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

1.2 利用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变更进行利润操纵

某些企业利用会计准则规定的灵活性粉饰会计报表, 它是阳光下的黑暗。由于在面临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变更方面的问题时, 往往需要依靠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 近年利用财务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变更方面成为公司利润操纵的一个重要手段。以变更存货计价方法为例, 存货项目因其种类繁多并且具有流动性强、计价方法多样的特点, 成为很多企业操纵利润的目标。会计制度规定存货的计价方法有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等可供选择。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 直接影响到企业当期利润。因此, 企业利用存货计价方法的变更, 调节利润, 操纵会计信息, 尤其在物价变动时, 不同方法之间的区别可以对利润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1.3 利用销售收入进行利润操纵

这种利润操纵现象在年终表现尤甚, 往往是企业年终达不到既定的利润目标时, 便采取虚假销售或提前确认销售, 从而达到既定的利润目标。这种销售无法取得现金, 因此当企业出现这些现象时, 应收账款的金额就会增加, 表现在财务指标上, 一方面体现为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的比重增加, 另一方面还可能体现为应收账款周转率的降低。

1.3.1 虚构销售收入

为了使虚构的交易合法合理, 企业通常只要起草一份阴阳合同虚构收入, 或是通过伪造原始凭证, 捏造存货记录, 发运记录和发票, 虚构交易真实性、合法性, 或虚设客户、同客户串通搞假出库、假销售、假挂账等, 凭空在账上增加销售收入。

1.3.2 收入的认定时点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 销售收入确认的必要条件包括: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不再对商品保留与所有权相联系的控制或管理权、相关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收入与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现实经济活动中, 由于会计期间假设的存在, 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需要有合理的归属期, 其中会涉及销售收入在哪个会计期间予以确认的问题。有些企业往往通过混淆会计期间, 把下期销售收入提前计入当期, 或将本期销售收入延期确认, 来调整当期利润。这种做法的目的多是企业为了树立自身业务逐年增长的外在形象, 美化业绩。

2 防范利润操纵的对策

利润操纵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动机, 其手法也在不断的更新, 想要将其彻底根除很难实现, 但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消除或抑制还是能够做到的。要有效地消除或抑制利润操纵, 必须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 构筑起综合的、多层面的防范和治理体系。这里, 主要归纳了以下几点对策。

2.1 完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建设

由于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与会计实践存在一定的时滞, 加上会计政策具有的可选择性, 这就会为企业的利润操纵和“会计创新”提供了条件和借口。为此, 治理企业利润操纵行为的首要任务是完善会计准则, 规范会计制度, 减少利润操纵的可乘之机, 借鉴比较发达国家的经验, 加快具体会计准则的出台及会计制度的完善, 尤其要对收入、费用的确认、计量及会计报表要素的合理确认给予明确具体的规范说明, 严格限制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范围及条件, 增加会计方法处理的一致性。在坚持原则性的前提下, 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也要根据具体会计环境的不同, 保持必要的灵活性。

2.2 完善企业治理结构

目前, 我国企业治理结构中存在制约机制不够健全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权利过于集中, 企业在人员、资产、财务方面分离不彻底、致使容易发生内幕交易、转移资产等问题, 以及为了自身利益, 操纵利润, 制造虚假信息。健全和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 必须建立好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建立一种制衡关系。

2.3 加强对关联交易的控制和监管

首先考虑从源头上尽可能控制关联交易的发生。对于目前存在大量关联交易的企业, 应该加强资本运作的力度, 通过收购、兼并、资产剥离等方式, 完善企业的产供销资源系统。其次, 加强披露内容:对经营发展存在重大影响的关联交易, 不仅仅要对这些交易予以披露, 而且应该披露其影响程度。比如资产、股权的转让, 应披露转让缘由、定价原则、对交易双方当前生产经营及长远发展的影响、产生的效益占公司净利润的比重等。对明显偏离正常标准的交易, 要求关联方做出解释说明。

2.4 加强以诚信为核心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企业操纵利润引发和产生的信用危机, 实质上是腐败及各经济集团利益相互交织作用的结果, 财务人员只不过是各种利益集团手中利用的工具而已。因此, 要遏制企业操纵利润, 还要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为此, 一方面要对会计人员进行道德教育, 另一方面要净化会计行业环境。对于违规造假进行利润粉饰的企业, 帮助其进行利润粉饰的会计师事务所及其相关责任人员, 要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给予严厉的处罚。

总之, 虽然企业利润操纵的方法较多且复杂, 但随着我国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 利润可操纵的空间会被进一步压缩。通过各级部门及所属人员坚持贯彻“规范、监管、自律、诚信”这八字方针, 操纵利润的行为将不再会被普遍使用, 也会有一个健康、规范的发展。

摘要:很多企业为了达到其自身的不良目的, 采用多种方式对利润进行操纵。为了有效地遏制企业利润操纵, 本文在探讨企业操纵利润的主要手法的基础上, 就抑制企业操纵利润这一问题提出若干对策。

上一篇:以青春寄语为话题范文下一篇:温室黄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