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常规工作检查方案

2024-05-24

教学常规工作检查方案(精选10篇)

篇1:教学常规工作检查方案

校本部 教学常规工作检查方案

为了加强校本部教学工作的过程管理,认真抓好教学工作常规要求的落实,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校本部教师做好教学常规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校本部教学常规工作管理走上规范化的轨道,努力形成全员重视质量,参与管理,以管理促质量,以管理出效益的良好局面。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地学习业务,抓好教学常规工作,提高工作实效,客观、公正地评价学校、教师的工作业绩。

二、工作目的

1、落实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工作措施,全面了解教学常规工作情况,规范教师教学行为。

2、促进教师自觉、认真地抓好教学常规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工作业绩,为中心校的考评提供依据。

三、检查领导小组

组 长:崔明

成 员:赵洪伟 刘莹莹

四、检查内容

包括计划、备课、课堂教学、作业、听评课、教学反思、业务学习摘记、检测、辅导、基本功训练、总结等。

五、检查原则

坚持实事求是、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六、检查细则

按照《校本部教学常规工作考核细则》的有关指标执行。

七、检查形式

实行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办法。

1、定期检查:由教学常规工作检查小组在每月的月末集中检查一次,并量化打分,评出优秀、良好、合格、不及格等次。

2、不定期抽查:

由教学常规工作检查领导小组人员在随堂听课的时候,对上课教师的教学常规工作进行检查。也可平时对教师进行教学常规工作检查(每月不少于1次)。并及时公布检查结果。

八、检查结果权分:

1、定期检查占70%,不定期抽查占30%。

2、教导处以定期和抽查两种分数综合得出教师月末综合评定的教学常规分。

3、以各月末综合评定的教学常规分的平均分计入学期教学常规得分(即平时工作分)。

校本部 2015年3月4日

篇2:教学常规工作检查方案

教学常规工作检查工作方案

为了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工作,加强教学工作的过程管理,认真抓好教学工作常规要求的落实,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师做好教学常规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教学常规工作管理走上规范化的轨道,努力形成全员重视质量,参与管理,以管理促质量,以管理出效益的良好局面。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地学习业务,抓好教学常规工作,提高工作实效,客观、公正地评价学校、教师的工作业绩。

二、工作目的1、落实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工作措施,全面了解教学常规工作情况,规范教师教学行为。

2、促进教师自觉、认真地抓好教学常规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客观、公正地评价学校、教师的工作“德、能、勤、绩”,为学校的年度评先评优、教师的工作量化提供依据。

三、检查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四、检查内容

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教学能力包括备课、训练案、学生作业、周测或月考、学生评价和学生辅导;教研能力包括学习笔记、听课笔记、集体备课、制卷、教研课和计划总结。

五、检查原则

坚持实事求是、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六、检查细则

按照《xx中学教学常规工作检查细则》的有关指标执行。

七、检查形式

实行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办法。

八、检查时间:

第一次3月21日(星期五)、第二次4月25日(星期五)第三次5月23日(星期五)、第四次6月13日(星期五)

Xx中学教导处

篇3:教学常规检查在教学管理中作用

一、教学常规检查细则

教学常规, 就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 学校的管理者在教学常规检查细则的规定下, 结合本校情况对学校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方式, 一般包括:备课与上课、作业及作业批改、学习评价、教学研究和考勤等几项要求, 系统性的对教学的整个过程进行规范管理。这种教学理念根深蒂固, 现行的教学常规检查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教学的顺利进行, 在一段时间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这是教学常规检查在教学管理中最突出的作用, 然而条框式的规范不仅束缚了教师的开放性思维, 更把教学当做是一种任务式的教学, 按部就班一成不变, 对教师的工作实行量化打分, 缺乏了个性化评价, 把教师放在同一个模板里同一个标准下进行评价, 漠视了一线教师的实际工作和生存状况, 指定的标准有时很难操作和执行。

二、教学常规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

教学常规检查始终关注的是教师的专业发展, 这也是教学常规检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因此学校的管理者要切实转变自身的工作作风, 增强服务意识, 在检查教师的同时, 反过来也要检查自身, 从中发现不足, 及时弥补, 保证学校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教学常规检查主要涉及到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学管理者三方主体, 一方面教育者在检查中对自身的教学方式和质量起到了评估的作用, 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又通过管理这一中介对学生的学施加影响。在管理环节中, 教育管理者作为一种调节反馈机制处在学生和教师的中间位置, 一方面保障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 另一方面促成了教学管理的良性循环。

教学常规是近代普及教育运动以来随着班级授课制度的广泛采用, 教学质量、教学效率一直是教育家们考虑的一个问题。前苏联教育科学院院院士巴班斯基博士的教育思想核心是教学过程最优化, 所谓“最优化”就是要求教师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教学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已有条件以及具体班级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 目标明确地、有科学依据地、信心十足地选择和实施一整套教育方法, 以最小的代价取得相对于该具体条件和一定标准而言的最大可能的成果。教学常规就是教学过程优化的过程, 要求在确定教学的目的、人物、内容、规则和原则、组织、方法及评价的时候, 都要从全部系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教学常规管理者要在理论基础之上做到从实际出发, 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教学常规管理中的教和学的两个方面, 依据“教”与“学”两者的主要过程环节和相辅相成的关系, 提出教师在准备课程、进行课程、完成课程方面的要求。教学常规最重要的是手段, 进行教学常规检查, 意在更为有效地激发教育和教学的积极性, 提高教学质量, 因此, 检查反馈成为重要一环, 可以采取当面交流、集体反馈等几种方式, 最后进行整理总结, 对各方面的优缺点都进行总结, 要求教师们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完善。反馈快, 才能使常规管理及时调控, 实实在在地逐步完善。

三、教学常规检查的几点反思

现行的教学常规细则规定越来越多, 这本是一种保障教学质量的管理模式, 也是一种思想导向, 更是一种教学理念的传达。美国的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是当代认知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提出了再教学中最有价值的不是知识和技能的本身, 而是各门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 他认为, 学习和掌握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 可以充分体现出四个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是学生能够更好地从整体上认识和理解这门学科;二是有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三是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四是有助于缩小“高级”知识与“低级”知识之间的差距。我们的教学常规检查背离了指定初期的原意, 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学常规没有根据教学的更新作出实时更新。

在教学管理工作中, 存在“八股”范文式的文章, 从教学实践来看, 多年来教学常规的变化微乎其微, 但是在不断细化, 不再是纲领性文件, 而成为了一种教学管理负担。

2、检查内容繁多琐碎, 检查方式机械单一。

教学管理者在指定教学常规细则中可谓事无巨细。

3、检查流于形式, 缺乏实质的奖惩制度, 成为费时费力的工作, 教师不重视, 管理者走过场。

教学常规检查在教育管理中不断反馈和修改中不断完善, 要使教学常规检查成为一种良性的运行机制, 教学参与者应共同遵守常规, 使教育工作的教学在制度规范下能个性化发展, 最大化的使教师成为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赫尔巴特认为教师是艺术师、工程师, 教学常规检查督促和保障教学的顺利进行, 在教学管理中不可或缺。

参考文献

[1]丁静:《新课程背景下对教学常规的反思》, 《教学管理》, 2010.09:33-35。

[2]王继聚:《“教学检查”不是折腾教师》, 《教学管理》, 2009.4:26。

[3]李声智、孙德琳:《教学常规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教学与管理》, 2011.10:7-8。

篇4:教学常规工作检查方案

关键词:小学教育 有效教学 教学常规 管理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c)-0002-01

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是学校全部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深化教育改革,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提高学校常规管理水平,必须强化每位教职工的管理意识,细化每位教职工的管理责任,树立合作意识,培养教师团队精神,充分发挥其在学校常规管理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及时发现并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使教师们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促进课堂教学自主、高效地有序进行,最终使学校各项工作都具备规范化、制度化、有序化。

1 构建健全教学组织机构,推动课程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

首先,校长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第一责任人,领导和组织教学工作是校长的中心任务。教学组织机构健全,教学指挥系统运作畅通,校长以教学为中心的思想明确,要代好一门课程,能深入教学第一线指导教学。提倡亲自分管教学工作。同时,成立了以教导主任组长,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组成成员的实验指导小组,指导学校开展课改教研科研活动,对新课程标准、教材、学科课程教学的实施、运行进行探索、研究,组织学科教研组开展活动。建立健全教学指挥系统和岗位职责,建立科学、民主、高效的运行机制,实行规范化的管理,使每个部门每位教学人员都能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尽其才,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提升教学质量的必要保证。

2 建立科学民主的管理制度,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建立以教学常规管理为保障的长效管理机制,实施精细管理。教学常规管理贵在坚持,教学常规管理重在过程,常规的教学是由“备、教、改、辅、考”五个环节构成的,教师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和考试等教学的基本环节,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要认真落实教学要求,抓好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抓好每个环节的具体过程。学校要端正办学思想,建立民主科学的管理机制,实现教学工作决策的民主化。我校制定了一项严格的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国家教委、省教委颁布的“关于减轻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有关规定,教务处组织不定期检查。严格的制度促使教师强化了课堂意识,积极开展教学研究,致力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3 树立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

树立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改变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经验,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过去传统“满堂灌”、死记硬背的教育方式,提倡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氛围,有利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课堂教学要体现与新课程相适应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学理念,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积极创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师资保障

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是建立良好的师资队伍。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各项工作得以正常、高效地开展的基础,是优化课堂结构的前提。健全以校为本的培训制度。制定师资队伍建设的规划。加强对教师师德教育,做到教师专业发展有方案,考核奖励有制度,形成学习、研讨、反思、总结的良好风气。重视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引导和帮助教师制定个人发展规划,组织和引导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学习研究新课程方案和新教学理论,研究新教材。教师要增强问题意识,培养探索精神,充分发挥各级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示范作用。

5 科学合理实施教学设计

所谓的教学设计就是指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案。可以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大致分为几点:(1)钻研教材、认真备课是关键的第一步。为严格把好备课质量关,提高备课的实效性,以提高工作效率,改变个体备课的封闭性、单一性。建立比较科学、健全的教师备课措施,严格制度大都全面、具体、科学,对备课工作起到了保障作用,并且进一步地完善备课与教学工作的管理。(2)上好每一节课教师的重要工作就是精心撰写教案。教案设计的质量直接决定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聂阁小学教师课堂教学目标准确、完整、具体,教学内容正确,容量、深度、广度适宜,教学结构设计合理,教学过程设计有序。(3)要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4)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思考和活动时间,使学生在体验、探究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和能力。(5)能熟练地综合运用各种课程资源,熟练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学科与各种课程资源的整合、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6 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综合性、激励性、发展性教学评价机制,充分发挥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促进考试内容与方法的改革,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传统课程评价只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新课程主张进行发展性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差异性发展为目的。科学的教学评价,可以充分调动师生的教学积极性,推动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保证教学目标顺利达成。

总之,我们学校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重视课堂、加强常规管理、关注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有效性,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建立健全科学的以质量为导向的评价制度,运用奖惩、激励的手段,正确引导学校与教师发展,推动各项工作,提高我校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健.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推进新课程改革进程[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2).

[2] 田廷虎.加强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的几点做法[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1992(Z2).

篇5:教学常规工作检查评比方案

为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督促教师自觉地执行教学常规的要求,使教学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避免教学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进一步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

一、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教学常规检查督导小组。由校长、教务主任、教务副主任、教研主任、教研组长组成教学检查领导小组。在校长领导下,领导小组具体开展实施教学检查工作,做好检查分析总结工作,及时提出整改措施。

二、教学检查内容

教学检查内容为:教师的备课、课堂教学、听评课、作业布置及批改、读书学习、教研活动等。

三、教学检查时间、形式、方法与结果的运用

(一)平时检查

1、教务处平时检查。每两周学校按照教育局文件规定由教务处组织人员对各位老师的教学常规工作进行检查。检查结果记入《抚松实验学校教师教学常规检查表》,并进行量化统计评比,对教学检查结果及时反馈。

2、教研组检查。教研组根据学校安排,每星期对本组教师的教学常规工作进行一次检查。检查结果记入《教研组教案作业听课检查记录表》。检查结果由教研组长进行分析总结,作为改进本组教学工作的依据。

3、课堂教学以推门听课和平时听课的情况为依据,综合量化教师课堂教学效果。

(二)不定期检查

1、学校领导干部推门听课检查:学校领导坚持平时不定期的推门听课评课。课后与授课教师相互交流,提出评价指导意见。

2、学校领导平时对老师的当堂教案,上课情况作推门检查。并将检查结果记入期末常规考核。

(三)期末全面评比

考试前一周由学校教务处成员对全校教师的教学常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的评比,评比方法是将教师每个月的得分加起来算平均分。评比情况记入《抚松实验学校教学常规检查表》,并进行量化评比,对优秀的教师进行表彰,中学取名次前六名,小学取名次前六名,颁发优秀证书。

教学常规工作检查评比方案

一、根据县教育局目标考核及学校管理制度,特制定本方案。

二、本方案中的教学常规工作指上课、教案、作业、单元测试、听评课记录、学困生辅导记录六个方面。

三、评价方案:

1、备课教案(20分):

评价标准及分值:

(1)课时顺序:0.5分,少一个课时扣0.1分。不够扣记负分。

(2)课题: 0.5分。少一个课时的课题扣0.1分,不够扣记负分。

(3)教学目标:2分。教学目标不具体,酌情扣0.5——1分,没有教学目标的记0分;全月本科目教案中少一个课时的教学目标扣0.2分,不够扣记负分。

(5)教学重点:1分。重点没有突出教材相应的知识技能酌情扣0.1——1分;全月本科目教案中少一个课时的教学重点扣0.1分,不够扣记负分。

(6)教学难点:1分。重点没有突出教材相应的知识技能酌情扣0.1——1分;全月本科目教案中少一个课时的教学难点扣0.1分,不够扣记负分。

(7)教学过程:12分。集体备课后的电子教案,如当月全部课时没有具体的、切合班级实际的二次备课记0分;有,但不够具体或不认真者酌情扣1——3分;少一个课时无二次备课扣0.5分,扣分不够计负分。(单元测试、讲评教案除外)。二次备课只能用文字作批注,如画线条的,线条必须美观,并且在线条边要加上文字批注,只有线条无文字批注的酌情扣0.5——3分。手写的艺体科教案教学过程可以备略案,但必须能够体现整个教学过程脉络,内容不具体者酌情扣1——3分。(8)作业布置:1分。作业布置必须有具体的内容,不能只是“作业布置”这四个字。没有具体内容的记0分,内容欠具体的酌情扣0.1——0.5分。语文一课书有1次作业布置,数学一个练习有1次作业布置。

(9)教学反思:2分。反思没有总结出课堂教学的得失的,只是套话、空话的记0分,反思欠具体的酌情扣0.5——1.5分。艺体科反思给满分。

(10)课时数:每周每节课都要有教案,少一个课时扣0.5分,不够扣记负分。教案得分:

所有任教科目得分之和÷任教科目总数=教案得分

2、上课(30分): 评价标准:

(1)按学校安排上好自己的课,记满分。

(2)不经学校同意,随意与他人调课者,一节次扣2分。被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查到一次不按课表上课或随意调课一次,对学校工作造成严重影响者,本项记0分。

(3)上课时间任课教师不在场,学校查到一次扣5分,被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查到一次或造成学生重大安全事故的则本项记0分。

(4)早读课没有教师辅导,造成学生在教室内打、闹、喧哗等现象,一节次扣2分。(5)提前下课者一节次扣5分。

(6)必须有堂教案。无当堂教案一次扣分,被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查到一次无教案则本项记0分。........10....(7)被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查到1次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1次扣20分。(8)早上第1节课在教室批改作业者1次扣2分。(9)课堂纪律不好者1节次扣2分。

(10)不按规定着装上体育课者被上级有关部门查到1次扣5分;学校查到1次扣1分;守课不上课任学生在教室里打闹1节次扣5分,趴在讲台上或桌子上上课、精神不振者1次扣2分(生病除外)。

3、听评课(10分):每学期听课评课10节,每月听评课不少于2节。缺一次扣1分。缺一次评课扣0.5分。

4、作业(20分):(一二年级艺体科不批改书面作业,信息技术不做书面作业)

评价标准:

(1)一二年级每篇课文和每个单元练习各一次综合作业,一次听写,一次抄写;数学每期不少于32次。少1次扣0.5分。(2)三四五六年级每篇讲读课文和单元练习各一次综合作业和一次听写,作文8次(每个月2次);数学全学期不少于30次。作业少1次扣0.5分。作文少1次扣1分。

(3)语数两科的书面作业每星期不得少于2次。少1次扣2分。(4)学生没有相应的错题更正,酌情扣0.5——4分。(5)抽查到一个错误或一次批改不认真扣0.5分。

(6)作文中的错字教师要要求学生改正在本次作文的批注栏内。无更正的检查到1个扣0.5分。(7)批改不及时,语文差一课书或一个综合练习,扣0.5分,数学差一个练习扣0.5分。(8)作业格式或卷面不美观者酌情扣0.5——1分。(9)批改无评价者扣1次扣0.5分。(10)作业没有作次者1次扣0.5分。以上凡涉及扣分的本项目分值不够扣计负分。

教师作业得分=教师任课科目作业评价总分÷任课科目总数。

5、单元测试(8分):

评价标准:

(1)语文每单元一次测验,数学每学期不少于8次单元测试。教师全批全改,有讲评教案记8分。少一次扣2分。无讲评教案1次扣1分。

(2)让学生批改者一次扣2分,扣分不够从总分中扣除。

(3)单元测试必须与教学同步,不同步一个单元扣2分。例如:如果现在自己上的是第三单元,那么你的第二单元必须已经测验。

(3)批改不同步者1次扣2分。如:现在上的是第三单元,那么第二单元的测试必须在测试后的3天内改完。

6、课外辅导(2分)

必须有课外辅导记录(差生辅导记录)。无记0分。

四、检查总分乘以%5即为当月绩效考核分。

五、其他加分:

在教学中获奖的教具或课件可以加分:校级2分,县级4分,地级6分,省级8分,国家级10分。教案获校级优秀的加2分,县级优秀的加4分,地级优秀的加6分。以后依次递加2分。

织金三小 2012年9月

篇6:教学常规工作检查方案

为了扎实有效地贯彻落国家的教育方针和要求,实现教学管理的科学化,教学行为的规范化,教学常规的制度化,教学评价的多元化。促进我学区教育教学质量的均衡提升。特制订学区中心校教学常规工作检查方案。

1、听:一是听学校领导汇报上述情况并形成文本,检查组成员通过听取汇报,查阅相关材料,确定加分因素最后由检查组组长确定分值。二是听教师的随堂课,由学校推荐和随机抽课确定听课教师,通过课堂观察确定教师课堂教学成绩,最后进行折合确定学校课堂教学成绩。

2、查一是查学校教学管理、教学研究、教学活动等过程管理材料二是查任课教师的备课、听课笔记、业务学习情况以及其他教学活动记录三是查作业的批改及考试评价情况。

3、访通过访问教师、学生了解学校的教学管理、学生学习活动的安排情况了解学科教学情况。

4、看一看校园的环境卫生、文化氛围二看学生课堂听讲等学习状况三看师生的精神面貌。

5、情况反馈每校检查评估结束后将通过座谈交流、对话等方式肯定成绩提出改进意见,同时对教学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业务指导。

三、检查时间及次序。迎检学校一律由检查组带队领导提前半天电话通知。

四、检查评估人员 检查组由中心校主管教育教学副校长、研训员组成。

篇7:教学常规检查方案

教学常规是学校管理之根本,教学检查是进行教学质量监控的有效手段,为加强教学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问题,使每位教师的工作情况得到客观评价,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特制订本期常规检查方案:

一、检查时间:

每学期安排三次检查,检查时间依照学校工作经历为准。

二、检查对象:

全校任课教师

三、检查的主要内容:

1、教案

2、课堂教学

3、学生作业本与作业批改记录;

4、听课记录

四、检查人员:

以教导处、教研组组长为主,其他任课教师全员参与,互相学习。

五、检查方式:

1、教案分科检查:教研组长带领各组教师全员参加检查。有记录有总结。

2、作业检查:各任课教师收交各自学科作业送交办公室集中检查。

每次检查后及时汇报检查情况,查漏补缺。

3、期末合计得出总分,作为评定“教学常规优秀奖”的凭据。

六、检查细则:

(一)备课

1、教案格式要求全校基本统一、全册统一。每个教案应包括下列几项内容:①教学目标(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②重点和难点;③课前准备;④教学过程;⑤作业设计;⑥板书设计。按要求按时间高质量完成,严禁抄袭照搬。

2、教师要认真钻研《课标和教材,合理分课时备课,课时量足,一般提前课时备课。

3、教案书写格式正确、一致,字迹端正,态度认真,卷面整洁。

4、以课程理念为指导,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及重难点.5、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思路清晰,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恰当地选择和创造地使用教学方法,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体现教师个性的教学风格和创造性。

6、结合课堂合理设计板书,突出重点;

7、课后有反思,字数不限,有针对性,真实地来自课堂,对今后教学有实质性帮助。

(二)上课

1、实际教学进度与教学计划进度基本吻合。

2、对照教案,课前有充分准备,鼓励学生制作、使用多媒体课件。

3、课堂上精神饱满,教态大方,语言、书写、示范规范,遵守课堂常规。教学过程清晰有序,方法恰当合理。

4、要善于调整和控制时间,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讲求效益,向四十分钟要质量,做到按时上、下课。

5、严格执行课程表,不擅自调课;如有需要,事先须做好调课安排,并填写请假条,交教导处存档。

(三)作业布置与批改

1、注重过程评价,有评价方案和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

2、课内作业和课外作业都要精选,有针对性,作业量适中,杜绝机械、重复或惩罚性作业。不歧视后进生,全批全改。

3、学生作业书写认真、规范,作业本整洁。

4、及时认真批改作业,符号规范,标明日期,合理评定等级。语文大作文每学期不少于8篇,评语有激励性

5、作业批改细心、工整,不错改、不漏改,对学生订正过的作业认真复批。

6、及时记录作业中存在的典型性、普遍性问题,及时讲评,认真辅导。

(四)教研活动

1、自觉、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教研活动,不得无故缺席、迟到或早退。

2、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记录认真、详细,书写工整、清楚。

3、善于总结教学经验,不断地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高业务水平;

篇8:教学常规工作检查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择了80例患者进行研究, 其中男45例, 女35例, 年龄23~76岁。本文中所选择的这些患者在年龄以及其他相关因素方面存在的差异,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本文所选择的80例患者均接受过尿pH, 尿比重, 尿蛋白, 尿白细胞, 尿胆红质、尿胆原, 尿酮体以及尿糖等各项常规检查, 分析与观察各项常规检查的原理以及在工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2 结果

尿液自动化检测仪器的使用、中间环节的操作以及其他多种因素均会直接影响到患者尿液分析的结果是否准确。尿液各项常规检查对泌尿系统疾病以及其他各系统疾病具有辅助性诊断价值, 为了避免尿液自动化检测仪器的操作出现误差, 导致误诊情况发生, 在检查的过程当中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循标准操作规程以及检查原理进行操作, 及时清洁试管, 收集新鲜尿样并及时送检等。

3 讨论

酸碱指示法是检查尿pH的原理, 该模块区含有两种酸碱指示剂:溴麝香草酚蓝, 其pH域值为6.0~7.9;甲基红, 其pH域值为4.6~6.2。二者适量综合能够反映出尿pH值的变化范围为4.5~9.0。在检查时应注意一下几点: (1) 检测时必须使用新鲜的尿样本, 因为时间过久就会使尿液受到细菌的分解, 呈现出碱性, 使pH值发生变化。 (2) 尿pH的检验不但能够了解患者体内酸碱平衡的情况, 还能够监测出其他模块区的反映受尿pH变化干扰的情况。例如尿pH对尿比重检查与尿蛋白的测定影响很大。用干化学法对尿液进行浸泡时要严格遵循规定的时间, 若浸泡时间过长, 则会导致尿pH值呈现降低趋势。该检查的临床意义有: (1) 通过检测尿pH能够了解患者体内的酸碱平衡状态。在糖尿病、痛风、肾结石、代谢性酸中毒、坏血病以及白血病时会产生强尿酸[1]。而在碱中毒, 以及患有泌尿系统变形杆菌感染、肾小管酸中毒、原发性醛固醇增多症时则会呈现出碱性尿。 (2) 尿结石的形成与尿pH的变化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通过检测尿pH可监测泌尿系统及肾结石患者的尿液酸碱程度, 对临床用药进行指导。

尿液离子的浓度与处理后的多聚电解质, 即甲乙烯酸马来酐的Pka变化有关。试纸上的多聚电解质中含有酸性基团t离子, 它是尿标本中的离子浓度所解离出来的, t离子的浓度越高, 其酸性基团, 即氢离子的浓度就越高, 导致模块中的pH产生变化, 这种变化能够从模块中的溴麝香草酚蓝,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酸碱指示剂的颜色中看出来, 再通过换算得出尿液的比重值[2]。在进行此项检查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必须使用新鲜的尿液标本, 且标本中不能含有药物等强酸及强碱性物质。当尿液的pH>7时, 为补偿尿液pH的损失, 需要在监测结果的基础上再提高0.005。 (2) 若尿液中出现葡萄糖等非离子化合物增多的现象, 则会使折射仪法测定以及尿比重悬浮法测定的结果偏高, 但试纸法的结果只与离子浓度相关, 因此不会受到影响。 (3) 当尿液样本中的尿蛋白增加时, 这三种方法的结果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其中干化学法变化最明显, 其次为折射仪法。 (4) 在对新生儿进行尿比重检查时不宜应用试纸法, 这可能是新生儿的尿比重值域在1.002~1.004之间的原因。该检查的临床意义有: (1) 通过检测尿量的动态变化以及尿比重可以监测肾结石患者的尿物理变化, 对预防患者再次形成结石和指导患者的饮食习惯有着重要的作用。 (2) 肾脏的收缩功能决定尿比重的高低, 尿比重越高, 尿液内所含的溶质就越多, 尿量就会越少, 且它与尿液颜色的深浅相平行。尿比重升高就表示尿液浓缩:常出现于蛋白尿、急性肾炎、糖尿病、大量出汗、高热、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脱水、心功能不全等。尿比重降低就表示脏的浓缩功能衰退, 常出现于慢性肾炎、尿崩症、流行性出血热的多尿期以及恢复期、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精神性多饮多尿症等。

尿胆红质测定的原理就是胆红质直接在强酸的介质之中, 和2.4-二氯苯胺重氮盐呈现出紫红色, 起到偶联反应。对于尿胆原测定的原理等同于改良Ehrlich法。在进行此项检查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 保证样本新鲜, 避免尿胆原受氧化成为尿胆素;胆红质受阳光照射变成胆绿素。 (2) 若样本中含有高浓度的亚硝酸盐和维生素C时, 会使偶氮反应受到抑制, 造成尿胆红质呈现出假阴性;当患者的尿液中具有盐酸苯偶氮吡啶代谢物或者接受了大剂量的氯丙嗪治疗时, 就会呈现出假阴性。 (3) 尿液中含有如吲哚、胆色素原、胆红素等内源物质, 就会导致尿胆原检查结果呈假阳性;还有些药物可出现颜色变化, 干扰结果。 (4) 正常人在每天不同时段排出的尿胆原量有很大波动, 在14~16时能达到最高峰, 此外尿p H与尿胆原的清除率有关, 当p H为8.0时, 清除率为25m L/min, 当p H为5.0时, 降低为2m L/min, 因此, 有学者提出预先让患者服用碳酸氢钠, 收集14~16时尿液进行检测, 从而提高检出率[3]。该检查的临床意义有:尿胆红质呈阳性, 常出现于中毒性或病毒性肝炎以及细胞性或阻塞性黄疽[4]。尿胆原呈阳性常出现于肝实质病变与溶血性疾病;尿胆原呈阴性常出现于完全阻塞性黄疽检查。

临床诊断结果直接取决于尿液分析结果的准确程度, 因此, 对尿液检查质量的控制直接关系到临床检查。目前, 在控制尿液检查质量方面, 已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鉴定方法, 该评价主要是针对应用国内外尿液分析仪[5], 并探讨了一些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尿液的标准化方面, 也建立了适用于尿液沉渣的标准化方法, 提出采用定量板来报告尿液沉渣结果的方式, 同时也探讨了尿液沉渣测定方法的参考值范围[6]。

参考文献

[1]李莉, 林斌.尿液分析仪临床应用有关问题探讨[J].安徽医学, 2008, 11 (4) :110-112.

[2]朱忠勇.怎样看待血液及尿分析仪的过筛作用[J].临床检验杂志.2009, 13 (6) :212-213.

[3]王爱民.900份尿常规检验结果对比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 2008, 10 (9) :310-311.

[4]鲁由金.排除尿常规检测中红细胞“假阳性”结果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22 (3) :101-102.

[5]丛玉隆, 马骏龙.尿液干化学分析与显微镜检查[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2009, 20 (5) :135-136.

篇9:尿常规检查概述

【中图分类号】R446.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766-02

尿常规是医学检验“三大常规”项目之一,不少肾脏病变早期就可以出现蛋白尿或者尿沉渣中有形成分。对于某些全身性病变以及身体其他脏器影响尿液改变的疾病如糖尿病、血液病、肝胆疾患、流行性出血热等的诊断,也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1]。同时,尿液的化验检查还可以反映一些疾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尿常规检验能有效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泛应用于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治与疗效评估、临床用药的安全监护和相关职业疾病的辅助诊断[2]。

1. 尿常规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

1.1 尿颜色 正常淡黄色,深茶色尿见于胆红素尿,见于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等;

红色尿见于血尿,见于泌尿系统结石、肿瘤、感染(包括结核)等; 啤酒样至酱油色尿见于血红蛋白尿,见于蚕豆病等; 乳白色尿见于乳糜尿、脓尿,常见于丝虫病,或尿内含有大量无机盐类结晶。

1.2 尿透明度 混浊多见于尿酸盐结晶、乳糜尿、脓尿、血尿。

1.3 尿比重 1.003-1.030,增高:尿少时见于急性肾炎、高热、心功能不全。尿增多时见于糖尿病。 降低: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不全、尿崩症、大量饮水。

1.4 尿 PH 值 5.5 -6.5,肉食者多为酸性,蔬菜、水果可致碱性,服用氯化铵等酸性药物可呈酸性。酸性尿见于糖尿病性酸中毒、饥饿、严重腹泻、呼吸性酸中毒、发热等。碱性尿见于剧烈呕吐、持续性呼气过度、尿路感染等。

1.5 尿蛋白定性(PRO) 生理性蛋白尿属功能性、体位性及摄食性。病理性蛋白尿又可分为肾前性蛋白尿,见于发热、心功能不全、缺氧、恶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等;轻度蛋白尿:可见肾小管及肾小球病变的非活动期,肾孟肾炎、体位性蛋白尿。 中度蛋白尿:可见于肾炎、高血压、肾动脉硬化、多发性骨髓瘤。 重度蛋白尿:可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及红斑狼疮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1.6 尿葡萄定性(GLU) 阳性见于糖尿病、肾性糖尿病、甲亢、内服或注射大量葡萄液、精神激动。

1.7 尿隐血试验(BLD) 尿血呈阳性,镜下可见大量红细胞时称血尿,不能称隐血。

血型不合时的输血、严重烧伤或感染、恶性疟疾、以及某些药物或毒物所致炎症可呈阳性。 各种溶血性贫血发作时可能出现血红蛋白尿。此外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病人及过敏性血红蛋白尿病人发作期可呈阳性。

1.8 尿胆红素定性(BIL) 阳性 :见于肝外阻塞性黄疸,即总胆管结石、胆囊癌、胆管癌及胰头癌;肝内阻塞性黄疸,即肝癌、肝脓疡及毛细胆管炎;以用肝实质损害,即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肝硬化。

1.9 尿胆原定性(URO) 阴性:完全阻塞性黄疸。增高: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心力衰竭、败血症、恶性疾患及肝实质性病变如肝炎等。正常结果为弱阳性(<1:20)。

1.10 尿酮体定性(KET) 严重未治性糖尿酸中毒患者酮体可呈强阳性,妊娠剧吐、长期饥饿、营养不良、剧烈运动后也可呈阳性反应。

1.11 尿妊娠定性试验 妇女正常妊娠后超过月经期 5-14 天后呈阳性反应,其后阳性率逐渐增高,50-70 天后达高峰,妊娠 120 天后阳率降低。流产后或死胎后很快转为阳性,但如果子宫尚有胎盘组织存活,仍可呈阳性反应。子宫外孕可呈阳性,但阳性率较低。绒毛膜上皮瘤、葡萄状胎块或睾丸畸胎瘤时亦可呈阳性。

1.12 乳糜尿检查 乳糜尿多因丝虫或其它原因阻塞淋巴管使尿路淋巴破裂而形成。

1.13 尿沉渣显微镜细胞学检查 ①红细胞增多,见于肾结核、肾结石、肾盂肾炎、肾肿瘤或外伤、急性和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移植术后。②白细胞增多,见于肾盂肾炎、膀胱炎、尿路感染、前列腺炎、肾肿瘤、肾结核及能小球肾炎等。③上皮细胞增多,见于大量的鳞状上皮细胞同时伴有较多的红细胞、白细胞,尿路炎症,小圆上皮肤细胞示肾小管或尿路深层病变。

1.14 尿沉渣显微镜管型检查 ①透明管型,肾脏有轻度或暂时性功能改变时,如剧烈运动、高热和心功能不全时,尿中可见少量透明管型;肾脏有实质性病变时,可见多量透明管型。②红细胞管型见于急性腎小球肾炎、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出血及肾移植急性排异反应。③白细胞管型见于肾脏有化脓性炎症,如急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等。④颗粒管型见于肾器质性病变,如慢性肾炎、药物中毒引起的肾小管损伤。⑤蜡样管型见于重症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晚期,它的出现提示肾脏有长期而严重的症变。⑥脂肪管型是肾上皮细胞脂肪变性的产物,见于慢性肾炎及类脂性肾病等。正常结果为:无或偶见透明管型。

2. 尿常规检验注意事项

对于尿常规的临床检测方法较多,传统手工操作尽管准确性较高,但检验过程繁琐,难以对急诊患者进行检测;尿干化学分析仪准确性高、操作简便、耗时较短,但检测结果受操作人员与环境影响较大;全自动尿液分析仪对数据的处理强大,打印报告与检测样本的速度均较快,且准确度与灵敏度均极高,但设备昂贵[3]。

检查前禁忌:检查前一天晚上九点以后不要进食,可喝水,检查当天早上起床后不吃东西也不喝水,便于检查准确。检查时要求:①留尿液标本时预先选好能装20毫升以上的广口玻璃瓶,用前一定要洗干净。②最好留取早上第一次尿标本送检。取尿时,最好先尿出一些再取。③女性患者在经期一般不宜取尿做检查。

3. 讨论

医生收集患者的尿液,通过检验科对尿液的分离检查,测定尿液各种成分的量是否超标,检查时医生小心操作,以免出错。此项检查需要到完善的设备和经验丰富、素质高的专家,确保检查结果科学准确。尿常规检验中,要加强对标本采集和标本运送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严格控制好尿化学分析仪的检测质量,增强显微镜的检查力度,从而获得准确客观的检测结果,使治疗医生能够进行更加准确的诊断,对患者的病变过程以及治疗效果进行准确的观察[4]。

参考文献

[1]杜鹏.影响尿常规检验的因素分析[J].北方药学,2014,11(5):135-136.

[2]张湘琦,兰爱纯,唐和林等.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6):1757-1758.

[3]孙玉标.临床尿常规检验的方法进展及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7):69-70.

篇10:教学常规检查方案

学校倡导并支持教学改革创新,而教学改革都必须建立在抓好教学常规环节的基础上。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实现教学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是建立正常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完成学校教育教学任务的基本保证。为进一步促进各项教育教学常规工作的达成度,使每位教师的工作实绩得到客观评价,特制定此检查量化实施细则。

此外,为加强教学常规检查作为过程性考核的权威性,每学期教师的教学常规检查结果将存入其个人业务档案,同时作为学职务考评和考核的依据。

一、检查办法:

学校将以不定期抽查与定期全面检查相结合的方式,由学校行政人员和教研组长对每位教师的常规工作进行督导检查、量化记分,并将检查结果及时汇总总结。检查分教学计划、备课、上课、作业与测验、辅导、听课六个大类,每个大类细分为多个细目,构成一定比例。

评价采用百分制。评分时先根据每个检查项目的优劣一次性确定成量化等级,分0~10个等级分(0分不填),再根据该项目在百分制所占分数重新折算成实际分。

根据总分列A、B、C、D、E五个等级:90~100分A级,80~89分B级,70~79分C级,60~69分D级,60分以下E级。

二、检查细则:

(一)教学计划(10%)

检查内容:

1、外在指标:学期授课计划和教学进度表是否及时、完整、具体;

2、内涵指标:学期授课计划和教学进度表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是否对教学实际工作开展具有指导性。

评分标准:

1、学期授课计划和教学进度表的外在指标占30%;

2、学期授课计划和教学进度表的内涵指标占70%;

(二)备课(25%)

检查内容:

1、实际上课与期初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表是否匹配;

2、课时计划即教案的撰写基本要素是否齐全:

①上课班级、时间、课题、课型、课时顺序、执行日期;

②教学目标要求和阶段任务的确立、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分析、教具媒体;

③教学设计环节包括板书设计和演示、教学双向活动和反馈(主体参与的问题、讨论、当堂练……)、重点和难点处理等;

④作业和教学后记(教龄五年(包括五年)以下的青年教师每课教案都要写教后感,教龄五年以上的教师要求按单元进行教学反思并写好教后感)等内容;

3、是否恰当运用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幻灯、投影、影音、网络、多媒体);

4、教案是否整洁清楚,是否具有预先提前量。

评分标准:

1、课时计划与总计划的匹配占20%;

2、教案的完整度与设计质量占60%;

3、现代教育手段占5%;

4、教案的整洁度和提前量占15%。

(三)上课(25%)

检查内容:

1、教学目标要求是否具体、科学,阶段任务是否完成,教学内容是否重点突出,难点处理恰当;

2、教学观念是否先进(教师角色、教法、学生主体、学习方式、教学评价);

3、教学设计过程是否安排合理;教学结构是否严谨有序;

4、是否恰当运用了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5、教师形象状态是否良好,教态是否自然亲切;

6、课堂组织管理是否有效,是否全程控制课堂局势。评分标准:

1、教学目标、任务、重点和难点占20%;

2、教学观念占30%;

3、教学设计过程占30%;

4、教具和现代教育手段占5%;

5、教师形象和教态点5%;

6、课堂组织管理和控制占10%。

(四)作业、测验和考试(20%)

检查内容:

1、作业布置内容形式是否合当,布置数量是否适当,布置次数是否适当;

2、作业的批改是否及时,是否全批改。是否有错题纠正和相应批阅评价(如作文类);

3、学生作业是否及时上交,人数是否齐全,书写是否认真,是否订正;

4、测验内容是否科学适量,是否达规定数量(每学期不少于2次),是否认真批阅;

5、教师是否根据作业或测验情况进行导优辅差。

评分标准:

1、作业布置占25%;

2、作业批改占25%;

3、学生作业情况占20%;

4、测验内容、数量和批阅占20%;

5、导优辅差占10%。

(五)课外辅导和第二课堂(10%)

检查内容:

1、是否能对学生自习课进行辅导;

2、是否能对后进生进行课外辅导;

3、是否能组织学生通过课外活动予以辅导。

评分标准:

1、自习辅导占30%;

2、后进生辅导占40%;

3、课外活动辅导占30%。

(六)教育科研活动(10%)

检查内容:

1、听课(观课)是否完成规定数量(教师每学期不少于4节,教研组长和行政每学期不少于8节);

2、听课(观课)是否认真规范(按时到达教室、遵守课堂纪律、不影响上课),是否做好听课记录,是否认真评课(随堂听课做简评,公开课填写评价记录);

3、积极是否参加各组内教研活动开展其它教研活动。评分标准:

1、听课占60%(听课得分=听课满分×听课数量完成率×听课质量);

上一篇:我和电力一起成长下一篇:父爱如山,母爱如水小学生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