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人达·芬奇的小故事

2024-05-04

世界名人达·芬奇的小故事(共4篇)

篇1:世界名人达·芬奇的小故事

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是意大利天才画家、学者、科学家,是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花了四年的时间,创作完成了不朽之作《蒙娜丽莎》。然而,他想成为艺术家的梦想在儿时却遭到了父亲的反对,但是,小达·芬奇成功地说服了父亲。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达·芬奇从小对各种事物就很好奇,喜欢观察和幻想,还会把他见过的美丽景色、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及昆虫小鸟都画下来。他对学习拉丁语一直不感兴趣,却痴心迷恋上了画画儿,一朵花、一片叶、一只蝴蝶、一座小山……他几乎见什么画什么。他还用泥巴做成塑像,作为自己绘画的模型。

涂涂画画,是孩子们的天性,但是达·芬奇小时候的涂涂画画却不同于一般的孩子。他不分场合,在地上、墙上都会胡涂乱画。他画画儿时,往往先对大自然的某样东西进行一番观察,再经过思考,然后才画,所以画什么像什么。

达·芬奇是个左撇子,写字、画画儿、吃饭都是用左手,有时画起画儿来还左右开弓。他似乎永远有画不完的东西,青蛙、蜻蜓、小鸟……自然界中所有的东西,都是他描绘的对象。不论是白粉块、木炭,还是彩画匠的油彩颜料,都是他的“玩具”,他可以尽情地在地上、木板上涂画。

达·芬奇9岁时已决心把绘画和雕刻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他请求父亲让他拜师学艺,却遭到了父亲的坚决反对。因为在那个年代,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画家属于地位不高的一种职业。他们就像木匠、铁匠或鞋匠一样,靠开作坊铺子、招收些徒弟维持生活。一心想让达·芬奇子承父业的彼埃罗,不愿意让如此聪明、多才多艺的儿子去当一名“画匠”。

然而,几年以后,却因为一件事情,父亲向儿子妥协了。

1469年,达·芬奇一家从幽静的芬奇镇,迁到热闹繁华的佛罗伦萨居住。佛罗伦萨,这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祥地,是达·芬奇艺术生命的摇篮。这里浓厚的艺术氛围深深地迷住了达·芬奇。他流连在那些浮雕、塑像和壁画前,怀着虔诚的心情,琢磨、临摹那些深深吸引着他的艺术作品。他正在一步步走向神圣的艺术殿堂。他的艺术才华,日益显露出来,很快在当地有了点儿小名气。

有一天,一位邻居拿来一面无花果木做成的盾牌交给彼埃罗,请他让达·芬奇在上面画一幅画儿。求画儿者是一位渔民,希望盾牌画面非常吓人。达·芬奇接过盾牌后,发现盾面凹凸不平,制造粗糙,就先把它放在火上烘干,请人把盾面刮平,然后在盾面上抹上一层腻子。为了画好这面盾牌,达·芬奇走进自己存放小昆虫的屋子里,专心致志地干起来。他通过深入观察,把青蛙、壁虎、蜻蜓等小动物各自的特点进行综合改造,然后画下来。最后,画成了一只两眼喷火、鼻孔冒烟、口吐毒气的怪兽,形象十分逼真恐怖。当父亲来取盾牌时,他就把盾牌安置在一个架子上,拉起窗帘,使盾牌略显阴暗,然后才叫父亲进来。父亲进屋一看,被吓了一跳,退后了几步。达·芬奇忙拉住他说:“这面盾牌果然起作用了,请您拿去吧。这正是委托人所需要的效果。”

彼埃罗觉得这简直是个奇迹,对儿子别出心裁的想法倍加赞许。他没有把这面盾牌交给那位渔民,而是从商店里买了另外一面盾牌交给渔民。不久之后,彼埃罗把达·芬奇画的盾牌偷偷以100金币的价格卖给了一位商人,随后那位商人又以300金币的价格卖给了米兰公爵。

篇2:世界名人达·芬奇的小故事

当时,皮埃罗受一位农民的委托,要画一幅盾面画。他听说儿子会画画,想试试儿子的画艺,便将这任务交给了小芬奇。小芬奇凭借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画成了一个骇人的妖怪。这妖怪长着火球般的眼睛,张着血盆大口,鼻孔中喷出火焰和毒气,样子十分的恐怖。作品完成后,小芬奇请父亲来到他的房间。他把窗遮去一半,将画架竖在光线恰好落在妖怪身上的地方。皮埃罗刚走进房间时,一眼就看到了这个面目狰狞的怪物,吓得大叫起来。小芬奇则笑着对父亲说:“请您拿去吧,这就是它该产生的效果。”皮埃罗从此确信儿子有绘画天赋,便将小芬奇送往佛罗伦萨,师从著名的艺术家委罗基奥,开始系统地学习造型艺术。此时的达·芬奇只有14岁。

委罗基奥的画舫是当时佛罗伦萨著名的艺术中心,经常有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在这里聚会,讨论学术问题。达·芬奇在这里结实了一大批知名的人文主义者、艺术家和科学家,开始接受人文主义的熏陶。达·芬奇在20岁时已有很高的艺术造诣,他用画笔和雕刻刀去表现大自然和现实生活的真、善、美,热情歌颂人生的幸福和大自然的美妙。

达·芬奇并不满足他的这些才干,他要掌握人类思想的各个领域。他眼光独到,做事干练,具有艺术的灵魂。有一次,他在山里迷了路,走到了一个漆黑的山洞前。他在后来回忆这段经历时说:“我突然产生了两种情绪——害怕和渴望:对漆黑的洞穴感到害怕,又想看看其中是否会有什么怪异的东西。”他一生都被这两种情绪所羁束——对生活之不可知或无力探知的神秘感到害怕,而又想把这个神秘之不可知性加以揭露,加以研究,解释其含义,描绘其壮观。他很早就下定决心,要做一个研究者、一个教师、尤其是一个艺术家。

当他在韦罗基奥的作坊学艺时,就表现出非凡的绘画天才。约1470年他在协助韦罗基奥绘制《基督受洗》时,虽然只画了一位站在基督身旁的天使,但其神态、表情和柔和的色调,已明显地超过了韦罗基奥。据传,韦罗基奥为此不再作画。现存他最早的作品《受胎告知》,构图虽没有创新,而背景山水的描绘却已注意到了空气氛围的表现。这表明他一开始就致力于解决写实与典型加工的辩证关系。稍后创作的《吉内夫拉·德本奇像》,一反15世纪艺术追求线条分明的传统,以逆光夕照的色调渲染他所倡导的透视效果。1481年创作的《博士来拜》(又译《三王来拜》),是标志其艺术风格达到成熟期的作品。该画虽由于他动身去米兰而没有完成,但从原稿上可以看出其构图和形象塑造所显示的艺术创新,大大超越了他的老师和同辈:由圣母婴孩和三位博士所形成的三角形稳定构图,按精确的透视法画的建筑遗迹和奔腾飞跃的马群等背景,说明他已不再从叙事的角度简单地罗列有关人物,而是对传统的题材进行彻底的改造。他所采用的色调幽暗的画法,使人物形象从影中突出,突破了传统绘画明晰透露的特点,预示着文艺复兴的到来。

1482年达·芬奇来到米兰,应圣弗朗切斯科教堂的邀请绘制祭坛画《岩间圣母》。这幅现藏于巴黎的作品,虽仍然是传统题材,但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岩窟幽深的刻画及山岩间花草认真的描绘,证明他使用的烟雾状笔法已使其在传真写实和艺术加工方面达到了新的水平。尤其,这幅画,达芬奇在很久以后,又创作了一幅,虽布局并无多大变换,但人物的动作等

方面,有了一定的变化,应该算是对第一幅《岩间圣母》的更正,现藏于英国。《最后的晚餐》是他在这一时期创作中最负盛名之作。这幅表现基督被捕前和门徒最后会餐诀别场面的湿壁画,绘制在米兰圣玛丽亚·德拉格拉齐耶修道院饭厅。巧妙的构图和独具匠心的经营布局,使画面上的厅堂与生活中的饭厅建筑结构紧密联结在一起,使观者感觉画中的情景似乎就发生在眼前。在人物布局上,一反平列于饭桌的形式,将基督独立于画面中央,其他门徒通过各自不同的手势、表情,分别表现出惊恐、愤怒、怀疑、剖白和慌张的情绪。这种典型性格的描绘,突出了绘画的主题,它与构图的统一效果互为补充,堪称美术史上最完美的典范之作。1500年达·芬奇回到佛罗伦萨,随着共和制度的恢复,文化气氛一度活跃,画坛上也先后出现了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杰出人物。他向市民展出的一幅经过精心构思的《圣母子与圣安娜》素描草图,立即引起轰动,其构图原理和画法对艺术界有极大影响,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等人也从中得到启发。1503年他一面着手为市政厅大会议厅绘制壁画(因再次去米兰而始终未完成),一面创作《蒙娜丽莎》和《圣母子与圣安娜》。这是两幅他极为珍爱的作品,始终带在身边,晚年移居法国也不离左右,最后遗存巴黎。

在达·芬奇的艺术遗产中,大量的素描习作也颇值得重视,这些素描和他的正式作品一样,同样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被誉为素描艺术的典范。其特点是:观察入微,线条刚柔相济,尤善于利用疏密程度不同的斜线,表现光影的微妙变化,他的每一件作品都以素描作基础。其艺术理论散见于他的5000多件笔记和未完稿的《画论》中,也是文艺复兴时代理论研究的重大成果。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画家,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美术家、雕塑家、建筑家、工程师和科学家、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大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和发明家。他在几乎每个领域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代的学者称他是“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是“第一流的学者”,是一位“旷世奇才”。所有的,以及更多的赞誉他都当之无愧。

达·芬奇是人类智慧的象征,他怀有神灵般的无限理想,试图重新创造世界的美,量度世界的广大无垠,解释世界的奥秘。可是他只有常人的生命和力量。他的抱负是发现一切、研究一切、创造一切。他的生命是一条没有走完的道路,路上是撒满了崇高的未完成作品的零章碎片,他在临终前心酸地说过:“我一生从未完成一项工作。”列奥纳多生于佛罗伦萨郊区的芬奇小镇,因此取名叫芬奇,5岁时能凭记忆在沙滩上画出母亲的肖像,同时还能即席作词谱曲,自己伴奏自己歌唱,引得在场的人赞叹不已。父亲安东尼奥律师认识到儿子的绘画才能,决定送他进佛罗伦萨艺术家委罗基奥工作室学习。在那里,他不仅接受绘画、雕刻、建筑艺术的教育,还受到其他科学的影响。芬奇在委罗基奥工作室曾经研究过鸡蛋的明暗变化关系,发现了明暗渐进画法。他在委罗基奥工作室度过了6个年头,成长为具有现代科学思想和勇于探索的人类智慧的典范。芬奇在佛罗伦萨是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的,他一心想要把他的艺术和智慧带进现实世界,光彩照人。他在31岁那年写信给米兰大公鲁多维柯·斯弗查,在信中列举了自己的各种才能,最后他还表示可为大公的父亲塑造一座骑马像,成为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巨型雕像。大师41岁时完成这一巨作的土制塑像,因没有足够的铜铸造而使巨作终未完成,1499年法军入侵时被毁,否则将成为世界一大奇迹。大公对他的天才和辛勤劳动酬谢不是金币,而是金言玉语,这使芬奇十分不安,大公为了安慰他,请他为米兰格雷契寺院食堂画幅画,这就是《最后的晚餐》。如果说《最后的晚餐》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画,那么芬奇在51岁时自米兰重返佛罗伦萨而作的《蒙娜丽莎》则无愧为世界上最著名、最伟大的肖像画。这两件誉满全球的作品使达·芬奇的名字永垂青史。达·芬奇独特的艺术语言是运用明暗法创造平面形象的立体感。他曾说过:“绘画的最大奇迹,就是使平的画面呈现出凹凸感。”他使用圆球体受光变化的原理,首创明暗转移法(亦称明暗渐进法),即在形象上

由明到暗的过渡是连续的,像烟雾一般,没有截然的分界,《蒙娜丽莎》是这种画法的典范之作。瓦萨利认为这种明暗画法是绘画艺术的一个转折点。芬奇的一生始终在探索艺术的高贵气质,只有在美的创造中他才能感到心满意足。15世纪意大利的科学与理智、美的追求与创造,由于达·芬奇而登峰造极。可是大师的才能到了晚年并没有受到重视和赏识,教皇的冷漠使他十分伤心。1515年法兰西国王弗朗索瓦一世重新占领米兰时,邀请大师赴法国定居克鲁堡,应聘为宫廷画家。大师1519年客死异国,终年67岁。他的学生佛朗西斯柯·穆埃基说:“芬奇的死,对每一个人都是损失,造物主无力再造一个像他这样的人了。”

篇3:《达·芬奇密码》幕后故事一箩筐

《达·芬奇密码》这部小说上市至今在全球已经卖出超过4?熏500万本,起初福克斯电视网的知名电视剧《24小时反恐》有意将《达·芬奇密码》纳入下一季的故事大纲,但在作者丹·布朗的反对下无疾而终。没想到几个月后,索尼影业花了重金延聘《24小时反恐》的制作人布莱恩·葛瑟(Brian Grazer)担任《达·芬奇密码》的制片,负责将小说拍成电影,才得到丹·布朗的首肯。

《达·芬奇密码》的制片开销累计至今虽然距离影史上最贵的电影还有一段距离,不过已经创下索尼哥伦比亚影业的新高纪录。但片商嗅到《达·芬奇密码》横跨艺术和商业的庞大商机,即使众男星为男主角“罗伯特·兰登”在台面上下角力不断,最后还是由国际知名度最高的两届金像奖影帝汤姆·汉克斯出任。

国籍决定选角

《达·芬奇密码》的灵魂人物“罗伯特·兰登”由谁来演才对?导演朗·霍华德曾锁定的对象包括罗素·克洛、拉尔夫·费恩斯、休·杰克曼,以及乔治·克鲁尼。原本一直传出的大热门人选是罗素·克洛,直到最后一刻才翻盘,由汤姆·汉克斯出任,原因是来自澳洲的罗素·克洛“不是美国人”。朗·霍华德认为《达·芬奇密码》是一部非常完整的小说,几乎可以完全依照内容描述拍成电影。原著小说当中对“罗伯特·兰登”的描述,是“穿着哈里斯毛料(Harris tweed粗花呢)的哈里森·福特”,这也成为汤姆·汉克斯在片中的标准打扮。至于“伯居·法舍”根本就是为让·雷诺量身订做的人物,因为丹·布朗坦承:“我写伯居·法舍的时候,脑海理浮现的影像其实就是让·雷诺。”让·雷诺开心地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伯居·法舍”一角。

负责决定演出阵容的制片布莱恩·葛瑟透露,不只“罗伯特·兰登”抢破了头,女主角“苏菲·纳佛”也有3名曾得过奥斯卡影后的女星,通过关系前来游说演出。他解释:“朗·霍华德决定按照原著小说的描述,以演员本身的国籍做为选择的标准。所以‘罗伯特·兰登’必须是美国人,‘苏菲·纳佛’和‘伯居·法舍’是法国人,‘提宾’是英国人,这就是我们选角惟一的标准。”除了选角困难重重,曾以《美丽心灵》、《最后一击》等片问鼎奥斯卡的导演朗·霍华德,希望《达·芬奇密码》能够展现与过去迥异的惊悚风格,于是他重新温习惊悚大师的巨作。他透露:“我想在70年代的惊悚片中汲取新的灵感,所以重新看了《失婴记》、《大法师》、《大阴谋》、《霹雳钻》等惊悚动作电影。”这让《达·芬奇密码》本身的悬疑剧情看来更加毛骨悚然。

遭到罗浮宫“冷眼”

为了改拍这部史上最畅销的小说之一,大导演朗·霍华德也只能乖乖填写表格,申请在罗浮宫、西敏寺等重要景点的拍摄权。英国的林肯大教堂更是继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首度为了让电影顺利拍摄,破天荒3天不敲钟。

密码剧组虽然得到法国总统的支持,进入罗浮宫拍摄,拍到了“大陈列馆”的场景,不过导演开心的日子不到1天就过去了。因为罗浮宫为了保护珍贵的艺术品,列出一长串的规定:不可以在画作上打灯、不可以在地板上写字、不可以把墙上的画作拿下来,地板也不可以沾到血迹。结果导致馆长被谋杀的情节只好搭景拍摄;被写上密码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其实是一幅复制品;而真正的“大陈列馆”只能拿来堆放杂物。汤姆·汉克斯都忍不住望着蒙娜丽莎叹息:“真正的蒙娜丽莎居然跟道具堆在一起,好浪费呀!”

不过,不是每个地方都欢迎剧组的到来,西敏寺就毫不留情地拒绝朗·霍华德,以至于西敏寺的场景全部移到距离伦敦市区3小时车程的林肯大教堂拍摄;教堂的大钟更自二次大战以来,首度破例为《达·芬奇密码》休息3天,教堂内部也由剧组工作人员改装成接近西敏寺内部的模样。此外教堂闭门谢客2天,方便600名工作人员进驻拍摄。

兰登与苏菲的解谜之旅,在苏格兰的罗斯林礼拜堂结束,不过剧组在罗斯林礼拜堂拍摄时,现场有大约200名反《达·芬奇密码》的群众对着工作人员抗议。导演朗·霍华德不断对群众解释,电影纯粹只是翻拍一部小说,不过没人搭理;但另一边却有近200名汤姆·汉克斯的影迷围观,手上拿了小说、杂志、海报等着要他签名。支持和抗议的双方互相对峙,让剧组工作人员十分窝心。

《达·芬奇密码》引发一阵圣杯传说热潮,国家地理频道乘势播出《犹大福音》,公布一份莎草纸文献,重新定义耶稣和被视为背叛者的犹大之间的关系;卫视西片台也推出重新剪辑版的《受难记:最后的激情》,首播收视率高达1.12%。紧接着国家地理频道从4月30日开始推出“圣经传说周”,播出一系列《耶稣的对手》、《末日启示录》、《圣殿骑士》影片,并且配合《达·芬奇密码》的上映时间,回放去年热门纪录片《解开达·芬奇密码》,让观众看完电影之后能够继续破解“密码”。

编辑:唐馨

篇4:哲理故事:达·芬奇画蛋

皮耶罗确信儿子有绘画天赋,便将小芬奇送往佛罗伦萨,师从著名的艺术家韦罗基奥,开始系统地学习造型艺术。此时的达;芬奇只有14岁。当时,皮耶罗受一位农民的委托,要画一幅盾面画。他听说儿子会画画,想试试儿子的画艺,便将这任务交给了小芬奇。小芬奇凭借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画成了一个骇人的妖怪美杜莎。这幅作品完成后,小芬奇请父亲来到他的房间。他把窗遮去一半,将画架竖在光线恰好落在妖怪身上的地方。皮耶罗刚走进房间时,一眼就看到了这个面目狰狞的妖怪,吓得大叫起来。小芬奇则笑着对父亲说:“你把画拿去吧,这就是它该产生的效果。”

韦罗基奥的作坊是当时佛罗伦萨著名的艺术中心,经常有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在这里聚会,讨论学术问题。达芬奇在这里结识了一大批知名的艺术家、科学家和人文主义者,开始接受人文主义的熏陶。达;芬奇在20岁时已有很高的艺术造诣,他用画笔和雕刻刀去表现大自然和现实生活的真、善、美,热情歌颂人生的幸福和大自然的美妙。

达芬奇并不满足他的这些才干,他要掌握人类思想的各个领域。他眼光独到,做事干练,具有艺术的.灵魂。有一次,他在山里迷了路,走到了一个漆黑的山洞前。他在后来回忆这段经历时说:“我突然产生了两种情绪、害怕和渴望:对漆黑的洞穴感到害怕,又想看看其中是否会有什么怪异的东西。”他一生都被这两种情绪所羁绊对生活的不可知性或无力探知的神秘感到害怕,而又想把这个神秘的不可知性加以揭露,加以研究,解释其含义,描绘其壮观。

上一篇:分析李商隐《锦瑟》的主旨下一篇:会邀约话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