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之达芬奇学画的故事

2024-04-23

名人故事之达芬奇学画的故事(通用9篇)

篇1:名人故事之达芬奇学画的故事

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是意大利天才画家、学者、科学家,是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花了四年的时间,创作完成了不朽之作《蒙娜丽莎》。然而,他想成为艺术家的梦想在儿时却遭到了父亲的反对,但是,小达·芬奇成功地说服了父亲。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达·芬奇从小对各种事物就很好奇,喜欢观察和幻想,还会把他见过的美丽景色、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及昆虫小鸟都画下来。他对学习拉丁语一直不感兴趣,却痴心迷恋上了画画儿,一朵花、一片叶、一只蝴蝶、一座小山……他几乎见什么画什么。他还用泥巴做成塑像,作为自己绘画的模型。

涂涂画画,是孩子们的天性,但是达·芬奇小时候的涂涂画画却不同于一般的孩子。他不分场合,在地上、墙上都会胡涂乱画。他画画儿时,往往先对大自然的某样东西进行一番观察,再经过思考,然后才画,所以画什么像什么。

达·芬奇是个左撇子,写字、画画儿、吃饭都是用左手,有时画起画儿来还左右开弓。他似乎永远有画不完的东西,青蛙、蜻蜓、小鸟……自然界中所有的东西,都是他描绘的对象。不论是白粉块、木炭,还是彩画匠的油彩颜料,都是他的“玩具”,他可以尽情地在地上、木板上涂画。

达·芬奇9岁时已决心把绘画和雕刻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他请求父亲让他拜师学艺,却遭到了父亲的坚决反对。因为在那个年代,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画家属于地位不高的一种职业。他们就像木匠、铁匠或鞋匠一样,靠开作坊铺子、招收些徒弟维持生活。一心想让达·芬奇子承父业的彼埃罗,不愿意让如此聪明、多才多艺的儿子去当一名“画匠”。

然而,几年以后,却因为一件事情,父亲向儿子妥协了。

1469年,达·芬奇一家从幽静的芬奇镇,迁到热闹繁华的佛罗伦萨居住。佛罗伦萨,这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祥地,是达·芬奇艺术生命的摇篮。这里浓厚的艺术氛围深深地迷住了达·芬奇。他流连在那些浮雕、塑像和壁画前,怀着虔诚的心情,琢磨、临摹那些深深吸引着他的艺术作品。他正在一步步走向神圣的艺术殿堂。他的艺术才华,日益显露出来,很快在当地有了点儿小名气。

有一天,一位邻居拿来一面无花果木做成的盾牌交给彼埃罗,请他让达·芬奇在上面画一幅画儿。求画儿者是一位渔民,希望盾牌画面非常吓人。达·芬奇接过盾牌后,发现盾面凹凸不平,制造粗糙,就先把它放在火上烘干,请人把盾面刮平,然后在盾面上抹上一层腻子。为了画好这面盾牌,达·芬奇走进自己存放小昆虫的屋子里,专心致志地干起来。他通过深入观察,把青蛙、壁虎、蜻蜓等小动物各自的特点进行综合改造,然后画下来。最后,画成了一只两眼喷火、鼻孔冒烟、口吐毒气的怪兽,形象十分逼真恐怖。当父亲来取盾牌时,他就把盾牌安置在一个架子上,拉起窗帘,使盾牌略显阴暗,然后才叫父亲进来。父亲进屋一看,被吓了一跳,退后了几步。达·芬奇忙拉住他说:“这面盾牌果然起作用了,请您拿去吧。这正是委托人所需要的效果。”

彼埃罗觉得这简直是个奇迹,对儿子别出心裁的想法倍加赞许。他没有把这面盾牌交给那位渔民,而是从商店里买了另外一面盾牌交给渔民。不久之后,彼埃罗把达·芬奇画的盾牌偷偷以100金币的价格卖给了一位商人,随后那位商人又以300金币的价格卖给了米兰公爵。

篇2:名人故事之达芬奇学画的故事

当时,皮埃罗受一位农民的委托,要画一幅盾面画。他听说儿子会画画,想试试儿子的画艺,便将这任务交给了小芬奇。小芬奇凭借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画成了一个骇人的妖怪。这妖怪长着火球般的眼睛,张着血盆大口,鼻孔中喷出火焰和毒气,样子十分的恐怖。作品完成后,小芬奇请父亲来到他的房间。他把窗遮去一半,将画架竖在光线恰好落在妖怪身上的地方。皮埃罗刚走进房间时,一眼就看到了这个面目狰狞的怪物,吓得大叫起来。小芬奇则笑着对父亲说:“请您拿去吧,这就是它该产生的效果。”皮埃罗从此确信儿子有绘画天赋,便将小芬奇送往佛罗伦萨,师从著名的艺术家委罗基奥,开始系统地学习造型艺术。此时的达·芬奇只有14岁。

委罗基奥的画舫是当时佛罗伦萨著名的艺术中心,经常有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在这里聚会,讨论学术问题。达·芬奇在这里结实了一大批知名的人文主义者、艺术家和科学家,开始接受人文主义的熏陶。达·芬奇在20岁时已有很高的艺术造诣,他用画笔和雕刻刀去表现大自然和现实生活的真、善、美,热情歌颂人生的幸福和大自然的美妙。

达·芬奇并不满足他的这些才干,他要掌握人类思想的各个领域。他眼光独到,做事干练,具有艺术的灵魂。有一次,他在山里迷了路,走到了一个漆黑的山洞前。他在后来回忆这段经历时说:“我突然产生了两种情绪——害怕和渴望:对漆黑的洞穴感到害怕,又想看看其中是否会有什么怪异的东西。”他一生都被这两种情绪所羁束——对生活之不可知或无力探知的神秘感到害怕,而又想把这个神秘之不可知性加以揭露,加以研究,解释其含义,描绘其壮观。他很早就下定决心,要做一个研究者、一个教师、尤其是一个艺术家。

当他在韦罗基奥的作坊学艺时,就表现出非凡的绘画天才。约1470年他在协助韦罗基奥绘制《基督受洗》时,虽然只画了一位站在基督身旁的天使,但其神态、表情和柔和的色调,已明显地超过了韦罗基奥。据传,韦罗基奥为此不再作画。现存他最早的作品《受胎告知》,构图虽没有创新,而背景山水的描绘却已注意到了空气氛围的表现。这表明他一开始就致力于解决写实与典型加工的辩证关系。稍后创作的《吉内夫拉·德本奇像》,一反15世纪艺术追求线条分明的传统,以逆光夕照的色调渲染他所倡导的透视效果。1481年创作的《博士来拜》(又译《三王来拜》),是标志其艺术风格达到成熟期的作品。该画虽由于他动身去米兰而没有完成,但从原稿上可以看出其构图和形象塑造所显示的艺术创新,大大超越了他的老师和同辈:由圣母婴孩和三位博士所形成的三角形稳定构图,按精确的透视法画的建筑遗迹和奔腾飞跃的马群等背景,说明他已不再从叙事的角度简单地罗列有关人物,而是对传统的题材进行彻底的改造。他所采用的色调幽暗的画法,使人物形象从影中突出,突破了传统绘画明晰透露的特点,预示着文艺复兴的到来。

1482年达·芬奇来到米兰,应圣弗朗切斯科教堂的邀请绘制祭坛画《岩间圣母》。这幅现藏于巴黎的作品,虽仍然是传统题材,但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岩窟幽深的刻画及山岩间花草认真的描绘,证明他使用的烟雾状笔法已使其在传真写实和艺术加工方面达到了新的水平。尤其,这幅画,达芬奇在很久以后,又创作了一幅,虽布局并无多大变换,但人物的动作等

方面,有了一定的变化,应该算是对第一幅《岩间圣母》的更正,现藏于英国。《最后的晚餐》是他在这一时期创作中最负盛名之作。这幅表现基督被捕前和门徒最后会餐诀别场面的湿壁画,绘制在米兰圣玛丽亚·德拉格拉齐耶修道院饭厅。巧妙的构图和独具匠心的经营布局,使画面上的厅堂与生活中的饭厅建筑结构紧密联结在一起,使观者感觉画中的情景似乎就发生在眼前。在人物布局上,一反平列于饭桌的形式,将基督独立于画面中央,其他门徒通过各自不同的手势、表情,分别表现出惊恐、愤怒、怀疑、剖白和慌张的情绪。这种典型性格的描绘,突出了绘画的主题,它与构图的统一效果互为补充,堪称美术史上最完美的典范之作。1500年达·芬奇回到佛罗伦萨,随着共和制度的恢复,文化气氛一度活跃,画坛上也先后出现了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杰出人物。他向市民展出的一幅经过精心构思的《圣母子与圣安娜》素描草图,立即引起轰动,其构图原理和画法对艺术界有极大影响,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等人也从中得到启发。1503年他一面着手为市政厅大会议厅绘制壁画(因再次去米兰而始终未完成),一面创作《蒙娜丽莎》和《圣母子与圣安娜》。这是两幅他极为珍爱的作品,始终带在身边,晚年移居法国也不离左右,最后遗存巴黎。

在达·芬奇的艺术遗产中,大量的素描习作也颇值得重视,这些素描和他的正式作品一样,同样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被誉为素描艺术的典范。其特点是:观察入微,线条刚柔相济,尤善于利用疏密程度不同的斜线,表现光影的微妙变化,他的每一件作品都以素描作基础。其艺术理论散见于他的5000多件笔记和未完稿的《画论》中,也是文艺复兴时代理论研究的重大成果。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画家,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美术家、雕塑家、建筑家、工程师和科学家、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大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和发明家。他在几乎每个领域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代的学者称他是“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是“第一流的学者”,是一位“旷世奇才”。所有的,以及更多的赞誉他都当之无愧。

达·芬奇是人类智慧的象征,他怀有神灵般的无限理想,试图重新创造世界的美,量度世界的广大无垠,解释世界的奥秘。可是他只有常人的生命和力量。他的抱负是发现一切、研究一切、创造一切。他的生命是一条没有走完的道路,路上是撒满了崇高的未完成作品的零章碎片,他在临终前心酸地说过:“我一生从未完成一项工作。”列奥纳多生于佛罗伦萨郊区的芬奇小镇,因此取名叫芬奇,5岁时能凭记忆在沙滩上画出母亲的肖像,同时还能即席作词谱曲,自己伴奏自己歌唱,引得在场的人赞叹不已。父亲安东尼奥律师认识到儿子的绘画才能,决定送他进佛罗伦萨艺术家委罗基奥工作室学习。在那里,他不仅接受绘画、雕刻、建筑艺术的教育,还受到其他科学的影响。芬奇在委罗基奥工作室曾经研究过鸡蛋的明暗变化关系,发现了明暗渐进画法。他在委罗基奥工作室度过了6个年头,成长为具有现代科学思想和勇于探索的人类智慧的典范。芬奇在佛罗伦萨是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的,他一心想要把他的艺术和智慧带进现实世界,光彩照人。他在31岁那年写信给米兰大公鲁多维柯·斯弗查,在信中列举了自己的各种才能,最后他还表示可为大公的父亲塑造一座骑马像,成为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巨型雕像。大师41岁时完成这一巨作的土制塑像,因没有足够的铜铸造而使巨作终未完成,1499年法军入侵时被毁,否则将成为世界一大奇迹。大公对他的天才和辛勤劳动酬谢不是金币,而是金言玉语,这使芬奇十分不安,大公为了安慰他,请他为米兰格雷契寺院食堂画幅画,这就是《最后的晚餐》。如果说《最后的晚餐》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画,那么芬奇在51岁时自米兰重返佛罗伦萨而作的《蒙娜丽莎》则无愧为世界上最著名、最伟大的肖像画。这两件誉满全球的作品使达·芬奇的名字永垂青史。达·芬奇独特的艺术语言是运用明暗法创造平面形象的立体感。他曾说过:“绘画的最大奇迹,就是使平的画面呈现出凹凸感。”他使用圆球体受光变化的原理,首创明暗转移法(亦称明暗渐进法),即在形象上

由明到暗的过渡是连续的,像烟雾一般,没有截然的分界,《蒙娜丽莎》是这种画法的典范之作。瓦萨利认为这种明暗画法是绘画艺术的一个转折点。芬奇的一生始终在探索艺术的高贵气质,只有在美的创造中他才能感到心满意足。15世纪意大利的科学与理智、美的追求与创造,由于达·芬奇而登峰造极。可是大师的才能到了晚年并没有受到重视和赏识,教皇的冷漠使他十分伤心。1515年法兰西国王弗朗索瓦一世重新占领米兰时,邀请大师赴法国定居克鲁堡,应聘为宫廷画家。大师1519年客死异国,终年67岁。他的学生佛朗西斯柯·穆埃基说:“芬奇的死,对每一个人都是损失,造物主无力再造一个像他这样的人了。”

篇3:品读名人故事 导航幸福人生

培根说:“用名人的事例激励孩子, 胜过一切教育。”

的确, 在历史的长河中, 名人如天空中的星辰, 发出耀眼的光辉, 名人以他们与众不同的魅力, 崇高而伟大的人格, 独特而平凡的经历, 灿烂而辉煌的业绩, 给人们留下宝贵的财富, 引领着人类走向更加深邃的精神和更加精彩的世界, 他们的成长轨迹是青少年成人之路。

现在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在家庭的重点保护和宠爱下更显得唯我独尊, 经不起挫折的考验, 孩子的心理健康也出现问题, 为了让孩子们在现代社会中健康幸福地成长, 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岞山小学自2011年3月开展了“品读名人故事 导航幸福人生”德育活动。开展这项活动目的是让学生接近名人, 让他们遨游于名人思想与知识海洋, 哪怕只采撷到一两朵闪亮的浪花, 都将是他们一生的财富, 让他们循着名人的指引一路前行, 以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和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基本做法

(一) 把握原则, 明确活动目标;及时评价, 保证活动落实

1.把握好方向性原则, 方向性原则是学校开展活动的根本原则, 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 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2.在活动中及时进行评价, 既体现学生个体评价, 也体现集体评价, 不重形式, 重过程, 保证活动的落实。

3.通过“读写讲画”途径进行活动, 在阅读名人的故事时, 不重数量, 重收获

(二) 开发以名人故事为内容的校本课程

在少年儿童成长历程中, 名人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力、吸引力和感召力。名人资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 我校选择了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比较熟悉的“雷锋”等十几位名人的成长故事编写了《走近名人 放飞理想》校本课程, 包含:永远的榜样雷锋、当代雷锋郭明义、中国男孩洪战辉、最美女孩孟佩杰、中国航天英雄杨利伟、身残志坚张海迪、导弹之父钱学森、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学校利用好这些名人资源, 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 大力宣传, 营造活动氛围

1.学校召开全体教师会议, 明确活动目的, 制定好活动方案。

2.各班教师向学生宣布阅读名人故事的活动方案, 明确活动目的。

3.学校针对不同场所, 布置相宜的名人故事展板, 使学生时时受感染。如在校园的不同位置放置雷锋等名人的故事展板, 教学楼大厅西墙悬挂杨利伟等十位名人的画像以及故事简介, 在班内张贴名人画像, 全方位营造“学习名人”的教育氛围。

(四) 利用阅读课、课余等时间组织学生阅读校本课程

学校要求四至六年级学生每天利用阅读课、课余等时间阅读校本课程中的名人故事, 一至三年级的学生由教师向学生讲述名人故事。高年级学生阅读后写出读后感, 班主任与语文教师进行等级评价;低年级学生在班内讲述自己的学习体会, 班主任当场用红花、或者星星卡奖励。每月进行一次评比, 评出班内“阅读之星”两名, 到期末根据每月的评比进行总评, 评出学校“阅读之星”, 每班一名。通过这样的活动促进学生积极阅读名人故事。

(五) 抓住名人的诞辰和纪念日, 开展教育活动

3月5日, 是学习雷锋纪念日, 社会上流传着一种错误的说法:学雷锋, 三月来, 四月走。也正是这个原因, 使我校下定决心把“品读名人故事 导航幸福人生”活动长期开展好, 杜绝只重形式, 不重过程的做法。

为了开展好学习雷锋活动, 学校就利用周一升国旗的时间由辅导员向全体师生进行了“向雷锋学习”的讲话教育, 然后召开班主任会议, 要求他们开好“学习雷锋 做好少年”专题班会, 把上周备的“学习雷锋做好少年”班会课案再完善一下, 真正做到让每个学生了解雷锋精神是什么, 向他学习什么, 今后应该怎么做。

在开专题班会的时间, 学校中层在校长的带领下到每个班进行了交流, 看到班主任们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学习雷锋”教育。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 对雷锋了解少, 班主任先放有关雷锋的故事视频, 然后根据校本课程向学生进一步介绍雷锋的事迹。高年级的学生利用双休时间搜集的雷锋事迹材料上台进行讲述, 并表了决心。

在学雷锋活动中, 学校评出了“学雷锋好少年”, 评出了“学习雷锋先进班级”。学生们通过对照雷锋叔叔来检查自己的言行举止, 更进一步规范了自我, 使学校的学习、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六) 开展以名人故事为内容的演讲、制作手抄报等活动

1.开展“走近名人 放飞理想”演讲活动。

学校为了让学生与名人零距离接触, 充分展现学校学生的能力和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 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丰富同学们的课余文化活动, 鼓励大家多读名人的书, 于2012年5月22日上午举行了“走近名人 放飞理想”演讲活动, 峡山区电视台进行了现场采访。

选手们在比赛中表现出色, 仪态端庄大方, 语言表达清晰流利。演讲中, 通过生动的语言、充实的内容、鲜明的主题、深远的意境, 表达出学习名人的心得体会, 演讲结束后, 学校领导为获奖同学颁发了奖品。

此次演讲比赛虽没有声势浩大的场面和非常隆重的形式, 但却用事实告诉同学们阅读名人的故事对他们成长的重要性, 丰富了课余文化生活、扩充了知识面、陶冶了情操;演讲也锻炼了同学们的语言表达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使“阅读名人故事 导航幸福人生”的活动走向深入。

2.开展“名人故事”手抄报设计比赛

从去年开始, 学校就侧重进行以名人故事为内容的手抄报设计比赛。只要比赛通知发下, 学生们便踊跃参加。他们仔细搜集材料, 精心设计版面, 认真抄写内容, 细心装饰美化, 每张手抄报都凝聚了他们的满腔心血, 都包含着学生对名人的崇敬, 比赛后评出了一、二、三等奖, 学校把优秀作品张贴在教学楼大厅让全体师生观赏, 围观者无不被精美的小报吸引, 大家在观赏的同时, 对名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对他们的光辉精神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七) 利用好课堂教学 , 让名人熏陶学生人格

学校在利用好校本课程的同时, 教导处安排语文科教师结合一些代表性名人课文, 精心备课、讲读课文, 让学生领悟课文主题;思品科重点抓住名人的“爱国精神良好品行”和“坚强毅力”三类课文, 结合学生的思想行为实际, 以榜样之情感染学生, 教育学生;其它学科也根据教材实际, 在教学中有机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主要成效及推广价值

我校自2011年3月开展“品读名人故事 导航幸福人生”活动, 虽然时间不长, 但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1.加强了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变得有理想、有爱心、有正义感、乐于合作、乐于竞争。

2.通过阅读名人的故事,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丰富了词汇, 拓展了思路, 开阔了视野, 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有明显的提高。

3.在这些强调全员参与, 不设门槛的活动中, 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参与活动的兴趣与成功的喜悦, 树立了学习信心, 展示了自我风采。

4.让学生杜绝了邪教, 不受社会不正之风影响, 崇尚名人, 以名人做楷模。

5.峡山区电视台分别于2012年5月22日、6月14日对岞山小学开展的“品读名人故事 导航幸福人生”活动进行了报道, 从而带动了峡山区的德育活动。

6.这项活动被评为潍坊市2012年中小学育人管理创新奖。

篇4:读名人故事,悟人生之道

李政道的“生活方式”

陈鲁民

著名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已82岁高龄了,但仍然没有停止研究工作,每天进行演算。他的方式是“随时工作”,累了睡上两三个小时,然后起来接着做,有时甚至拔掉家里的电话,专心于物理推演。“累则小睡,醒则干!”这是李政道的口头禅。现在,他每天仍要“生产”出几十页手稿。李政道说他的生活中根本没有娱乐,“我没觉得什么苦啊,因为这就是我的生活方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可强求统一,但这形形色色的生活方式确有高下优劣之分。醉生梦死,花天酒地,是生活方式,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也是生活方式;无所事事,浑浑噩噩,是生活方式,自强不息,锐意进取,也是生活方式;未老先衰,坐吃山空,是生活方式,老而弥坚,与时俱进,也是生活方式。无疑,李政道的“生活方式”,是积极的,高尚的,令人敬佩的,也是值得效法的。

1957年。31岁的李政道与杨振宁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项荣誉就够他“吃”一辈子了,即便以后什么都不干,也是大名鼎鼎,辉耀青史。可那只是庸人之见,对于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来说,荣誉只不过是科研的副产品,不断探索,与时俱进,才是他们永恒的追求目标。所以。获奖后的李政道,50年来从未间断过对物理学的研究,仅2006年一年,他就在《高能物理与核物理》等学术期刊上共发表了6篇学术论文,研究的都是目前理论物理界的前沿问题,如黑洞、暗物质、中微子等。诚如著名科学家朱光亚、周光召先生对李政道的评价:“耄耋之年,他仍在挑战物理。这样的年龄还能有如此科学成果,在科学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

李政道的“生活方式”,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生命不息,奉献不止,是一个人的最高境界。古人说,人生有涯而学无涯。所以,孔子七十读易尚且“韦编三绝”,毛泽东八十高龄还学英语。然而,人生有涯而奉献无涯,更是难能可贵。早已功成名就的李政道。本可以养养花,逗逗鸟,含饴弄孙,悠然南山,可是他却没有这样的“雅兴”,一辈子从事物理研究,为人类科技进步殚精竭虑,活到老,干到老,不知老之将至,精神可贵,高山仰止。

幸福是一种感觉,有人以吃喝玩乐为幸福,有人以游山玩水为幸福,也有人以献身事业为幸福,抱有这样幸福观的人,能干自己喜欢的事业,就是最大的幸福,再苦再累也能乐此不疲,再枯燥无味也能甘之如饴。的确,论物质生活他们可能无法夸耀于人,但在他们脸上,时常会露出一个创造者幸福而满足的笑容。

淡泊名利。倾心工作。是一个人的人生最佳状态。一个有志者应充分利用宝贵的人生,尽量保持自己的最佳状态,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作出自己能作出的最大贡献,即便不能青史留名,也能问心无愧,不白来人世走一趟。就像李政道先生那样,名利淡如水,事业重如山,轰轰烈烈干工作,扎扎实实搞研究,用自己的才华和奋斗为人类做贡献,这辈子才活得有价值。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衷心祝愿李政道先生健康长寿。科研再创佳绩。

思考:李政道的“生活方式”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有感于袁隆平的“怪癖”

姬建民

袁隆平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品牌的无形资产价值千亿元。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富翁”,却有着青睐便宜货的“怪癖”。一次,他看到商场有打折到10元一件的衬衫,一下买了10件。他说:“这样的衬衣好,下田穿起来方便。”他全身的穿着加起来价值不过400元。穿得最好的一次是在北京领奖,主办方给他做了一套800元的西装。算是他一生穿得最“奢侈”的衣服。

还有两个故事发人深省:一次以袁隆平为组长的中国杂交水稻专家组到达洛杉矶,美国官方把同行的另一“相貌打扮更像官员”的同事当作了袁隆平。一次是袁隆平去北京开会,没买到卧铺票。当站在列车过道上等候买卧铺时,列车长不相信满脸黝黑的袁隆平竟是水稻专家。

袁老的“怪癖”就是俭朴。袁老遭到冷遇也无非是由于他俭朴的“农民形象”和“农民本色”。

袁老当然是名副其实的“富翁”,只要他愿意,杂交水稻可以成为他取之不竭的摇钱树,但袁老从没将金钱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不为浮躁所动,不为金钱所惑,不为名利所累。他自视是农民的儿子,根在农村,血脉里传承的是农民的朴实坚韧与忍耐,崇尚的是农民的忠厚与节俭。他成名后依然一副农民模样,一点也不讲究浮华排场。所以人们才很难把这位皮肤黝黑、精神矍铄的老人与世界顶级科学家联系起来。我不敢说俭朴的农民形象是成就袁老“杂交水稻之父”的决定因素,但我敢说这正是铸就袁老大功伟业的基本要素。

袁老的“怪癖”是由于他的“慷慨”。在袁隆平看来,金钱的多少无非是一个数字。对金钱一不吝啬,二不奢侈,只要够用就行。因而,他将在国际上获得的所有大奖的奖金几乎都捐赠给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以及教育和慈善事业。也许袁老是世界上最农民化的顶级科学家,是顶级科学家中最农民化的,所以他倾城之富却不私不显,身价千亿却“专挑便宜货买”,袒现的正是袁老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与平民本色。财富确是不少人孜孜追求的目标,袁老的身价不知会让多少人艳羡发狂。然而他的身价与他所创造的巨大社会财富相比却黯然失色,因为超级杂交稻谷每年可以多养活6000多万人。袁老在杂交水稻上的贡献恩泽国家、人民,也恩泽了世界,这应该是袁老最大的“慷慨”。

袁老的“怪癖”是由于他的感情。袁老爱祖国、爱人民,也爱家庭。袁老为了让更多的人吃饱饭,几乎每天都低头弯腰在田间,成为农民心中的“米菩萨”。国际上多家机构高薪聘请他出国工作,但袁老看重感情,明确表示“我的根在中国”。袁老当然也爱家人。正是这种感情使他以俭朴作风与重大成果回报祖国和人民。也赢得了家庭对他节约俭朴、慷慨捐献的真诚理解和支持。

温家宝总理在上海同济大学演讲时提到一句哲言:“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袁老正是这样的佼佼者。袁老又是一粒最好的种子,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一定会在更多的人心中生根、开花、结果。

思考:1、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何感想?

2、在我们国家,还有许多像袁隆平一样过着俭朴生活的“富翁”,选择一两位代表人物,搜集他们的有关故事,与同学交流。

傲慢与非偏见

吕麦

学者钱钟书生于诗书世家,聪慧过人。被称为“民国第一才子”。青年时期的钱钟书颇有些自负自许,恃才傲物。

1929年,钱钟书以英文满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成为吴宓教授的得意门生。他上课从不记笔记。总是边听课边看闲书或作图画、练书法,但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甚至在某个学

年还得到清华超等的破纪录成绩。吴宓对这个天才弟子“青眼有加”,常常在上完课后,“谦恭”地问:“Mr.Qian的意见怎么样?”钱钟书总是先扬后抑,不屑一顾。吴宓也不气恼,只是颔首唯唯。

1933年,钱钟书即将从清华外文系毕业,学校决定破格录取他留校继续攻读西洋文学研究硕士学位。钱钟书却一口拒绝,并狂妄地说:“整个清华,叶公超太懒,吴宓太笨,陈福田太俗!没有一个教授有资格充当钱某人的导师!”

不久,“长舌”的周榆瑞将这话告诉吴宓。吴宓一笑,平静地说:Mr.Qian的狂,并非孔雀亮屏般的个体炫耀,只是文人骨子里的一种高尚的傲慢。这没啥。1937年,钱钟书分别在牛津大学、巴黎大学学习和研究西洋文学。在此期间,“浪漫”的吴宓几经反复,打算和32岁的情人毛彦文举行婚礼。消息传出,钱钟书特撰文一篇,发表在国内某知名大报上,刻薄地调侃恩师的新娘为“Superannuatedcoquette”(徐娘半老,风韵犹存——卖弄风情的大龄女人),使吴宓的“罗曼蒂克爱情”,成为一时笑柄。

1940年春,钱钟书学成回国,许多知名学府想聘请他,这其中包括他的母校清华大学。可是,却遭到时任外文系主任陈福田、叶公超的竭力反对。吴宓得知此事后,愤愤不平,斥之为“皆妄妇之道也”。他奔走呼吁,不得其果,更为慨然“终憾人之度量不广,各存学校之町畦,不重人才”。后来,陈福田请吴宓吃饭,吴宓特意叫上好友陈寅恪做说客,力主聘请钱钟书,为清华的西洋文学研究所增加光彩。经过几番努力,“忌之者明示反对,但卒通过”。吴宓很是欣慰。只是,任教两年后,钱钟书和诸公不睦。辞职他就。吴宓又是极力挽留,但钱钟书去意坚决。

钱钟书离去后,吴宓借学生李赋宁的笔记来读。这是钱钟书讲课的笔记。内容有两门课:一是《当代小说》,一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吴宓在《吴宓日记》里写道:“9月28日读了一天,29日又读一午。先完《当代小说》,甚佩!9月30日读另一种。亦佳!10月14日读完,甚佩服……深惋钟书改就师范学院之教职。”

多年后,钱钟书的学术、人格日趋成熟。一次,他到昆明,特意去西南联大拜访恩师吴宓。吴宓喜上眉梢,毫无芥蒂,拉着得意门生谈学问、下棋聊天、游山玩水。钱钟书深感自己的年少轻狂,红着脸,就那篇文章向老师赔罪。吴宓先是茫然。随即大笑着说:“我早已忘了。”

1993年春,钱钟书忽然接到吴宓女儿的来信,希望他为《吴宓日记》写序,并寄来书稿。当钱钟书读完恩师日记后,心内慨然,立即回信自我检讨,谴责自己:“少不解事,又好谐戏,逞才行小慧……内疚于心,补过无从,唯有愧悔。”且郑重地要求把这封自我检讨的信,附入《吴宓日记》公开发表。

思考:1、文章中哪些细节能表现钱钟书年轻时的聪慧过人?哪些细节中可以看出钱钟书“自负自许”“恃才傲物”的特点?

2、“多年后,钱钟书的学术、人格日趋成熟。”文章是通过哪几件事来表现的?

3、阅读本文后,你对钱钟书及其老师吴宓分别有怎样的评价?

说说璔茨的追求

黄晴

最近,美国微软公司创办人盖茨“散尽家财”,将580亿个人资产悉数捐给其创办的慈善基金会;又“退出权位”,从微软公司完全隐退。盖茨好洒脱,世人看不透的“权”、“钱”二字,他看得透,而且如《聊斋》故事中的“豁达先生”,“说走就走,岂不爽快”。

盖茨“裸捐”一事在中国引起议论纷纷,据说远比美国来得热闹。有网友叹:“盖茨的娃儿真可怜。”这倒应了《红楼梦》中的“好了歌”,“世人都道神仙好,唯有儿孙忘不了”。其实,中同也有人对此是看得透的,记不得是哪位古人说过,如果儿孙成器,留钱何用?如果子孙不成器,留钱适足以害之。中国末代皇帝溥仪他爹也写过一首诗:家也大,业也大,子孙钱多胆也大,天大事情都不怕,不败身家不肯罢。对这类事情也是看得很透的。

在美国的财富文化中,从卡耐基始,形成了两个传统,其一,富人只是资产的管理人,只是在替上帝“理财”。其二,死时拥有巨额资产是一种耻辱。这两个传统对维系美国社会的稳定和和谐至关重要。盖茨只是完全彻底地实践了这两个财富原则。盖茨“裸捐”一事在美国并未引起过大的轰动。或与这种传统深入人心有关。

盖茨从业界隐退之后,将全力从事慈善事业,继续充当“财富管理人”的职责,只是改变了财富使用的方向和定位。在美国,对慈善基金的使用有各种法律规定和约束,使用上是较为规范的。对盖茨个人而言,人们更不会担心他用自己捐出的钱去搞什么“谋私”的事。

慈善事业怎么搞,也是有学问的。据说,袁世凯有位公子,也好搞“慈善事业”,弄一兜大洋,满街乱散,见人就给。这种搞法,就有点“率性使气”了。慈善事业是一种社会事业,针对个人,它要救人急难,助人自立,要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针对社会,它要以促进社会和谐,提高社会道德文化品位为目标。

托尔斯泰有言:人生有三种满足的境界,家庭的满足、事业的满足、宗教的满足。人类的文明形态有异,所谓“宗教的满足”,或是人类共同的追求真善美的精神满足。香港邵逸夫先生有言:“一个企业家的最高境界是慈善家。”慈善,或应是企业家的宗教。盖茨在事业有成之后,转而追求慈善的满足,有其内在的精神逻辑。盖茨个人是一个事业传奇,他创办了微软公司,成了当代信息产业的一个象征。现在,盖茨转而追求“慈善的满足”。他还算年轻,有思想、有创造力,也有管理能力,在慈善事业上,他将有什么创新之举,人们对此怀有期待。

思考:1盖茨“裸捐”一事在美国并未引起过大的轰动,主要原因是什么?

2、“盖茨在事业有成之后,转而追求慈善的满足,有其内在的精神逻辑。”你对这句话如何理解?

篇5:端午名人之孝女曹娥的故事

曹娥的传说

很久以前,上虞古舜江西岸的凤凰山下,有个不知名的小渔村。村里有个姓曹的渔夫,他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在舜江上捕鱼。这渔夫有个女儿叫曹娥,年方一十四岁,生得美如天仙,又聪明绝顶,还是个远近闻名的孝女。

一年春夏之间,两岸连续大雨,舜江洪水暴涨。江上浊浪滚滚,卷起一个个巨大的漩涡,洪水淹没了滩涂。渔人盼大水又怕大水,涨了大水鱼虾多,但洪水汹涌危险大。曹娥她爸望着混浊的江水,再也憋不住了,有道是“混水好抓鱼”,这是一年一度的渔汛,怎么能错过。他理出鱼网,撑出小船,打算出江去捕鱼。曹娥望着满天风云,劝爹不要去。爹说抓鱼日日有危险,只要小心就无事。曹娥见爹硬要去,央求爹同去,好歹也有个照应。爹说女儿不识水性,去了给他添麻烦,一定不让去。

爹去了,曹娥在家不放心,时时盼、刻刻望,只望爹爹平平安安早回家。直到日中太阳过了西,还不见爹爹来吃饭。她一次次跑到江堤上去望,但见江水茫茫,掀起层层恶浪,却不见爹的渔船。曹娥心里不安了,她沿江向上游走三里,转身又朝下游走六里,还没见到爹。太阳快搁山头了,曹娥急得拼命叫:“爹爹,爹爹喂--”喊声招来几个她爹的伙伴,他们个个衣衫湿淋淋,大家见了曹娥都叹气,说他们一起在张网,突然一个大浪,把她爹的小船推进漩涡,让水冲走了。曹娥一听吓出了魂灵,大叫一声“爹爹”,拔脚朝下游追去。

天黑了,几个渔家叔伯伴着她,一再劝她先回去,说她爹水性好,

恐怕已在下游上岸,歇在别人屋里,明天一定帮她找回来。曹娥不见爹,怎么肯回去,谁也劝不住。整整一夜,她在江边来回哭叫,没有一个乡亲不为她难受。

第二天村里人给她送来吃的,她不吃。人们陪着她沿江找,找了三天,仍不见她爹。曹娥沿江啼哭,哭了三天,眼泪哭干了。村里人又是劝,又是哄,想劝她回家。曹娥说,不找到爹,死也不回家。她不吃不睡,沿江哭了七日七夜,哭得眼里流出来的都是血。

第八天,曹娥望着江水,忽见一个大浪托起一个黑团,好像她爹在跟水搏击。曹娥一陈惊喜,果然爹爹水性好,还在水里游。她要救爹爹,帮他游上来,一声呼喊,纵身向江水扑去。

“曹娥跳进江水里了--”人们呼天抢地,纷纷奔去抢救。但见江水滔滔,哪里还有曹娥的影子。

“天啊!好人为啥偏要遭这种噩运?”人们热泪满眶,围着江堤怨皇天。

亲不亲,家乡情,村里人不忍心让曹娥父女葬身水底,分头沿江寻找他们的遗体。

又过了三天,江面风平浪静,江水清澈明亮,人们却在下游十多里的江面上,看到一股江水在盘旋,隐隐约约好像有人在游动。人们满怀希望赶过去,果见一男一女,背贴着背,女的反剪双手紧负着男的,原来正是曹娥和她的父亲。曹娥虽然死了,但她却能找回父亲的尸首,把他负到江堤边,人们都说这是她的孝心感动天。后来这个曹娥负父出水的地方就叫贺盘村。

曹娥的孝心感动了天,更感动了四周的乡亲,他们好生安葬了曹娥父女,又在曹娥跳水救爹的江边造了庙,塑了她的像,尊她为“孝女娘娘”,还把渔村叫做曹娥村,把这条江改名曹娥江。每逢曹娥救父这一日,曹娥庙里都要举行盛大的庙会,各省各府都有来拜曹娥孝女娘娘的,许多人题词送匾赞扬曹娥的孝行。

直到现在,曹娥江不管水急潮猛,江水奔腾咆哮,一到曹娥庙前面,立即变得无声无息,仿佛愧对孝女,悄悄遁去,过了曹娥庙门口,才敢再发出响声,真叫人叹为奇迹。

曹娥碑的故事

关于曹娥碑的撰写,还有一段有趣的事情。本来县令度尚是邀请著名文士魏朗来写碑文的。魏朗写成之后没有拿出来,故意要卖弄一下。他说这碑文如何如何难作,想待他拿出来那一刻震惊大家。却不知当时还默默无闻的邯郸淳在场,邯郸淳听说魏朗说困难,于是文不加点拿起笔来就写了碑文。魏朗看完后自叹不如,只好把他原来写的文稿撕了。这段史料见于《会稽典录》。

提到曹娥碑,就不得不提到杨修与曹操,当年曹操与杨修骑马同行,当路过曹娥碑时,他们见碑阴镌刻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曹操问杨修理解这八个字的意思吗?杨修正要回答,曹操说:“你先别讲出来,容我想想。”直到走过三十里路以后,曹操说:“我已明白那八个字的含意了,你说说你的理解,看我们是否所见略同。”杨修说:“黄绢,色丝也,并而为绝;幼妇,少女也,并而为妙;外孙为女儿的儿子合而为好;“齑臼”这个用来捣舂辛辣味的调味品的器具,其功用就是受纳那些辛辣调味品,也即“受辛”,而“受”和“辛”组合在一起就是汉字“辤”,“辤”“辞”是异体字,因此是“辞”字。这八个字是“绝妙好辞”四字,是对曹娥碑碑文的赞美。”曹操惊叹道:“尔之才思,敏吾三十里也。”

据《上虞县志校续·度尚传》记载,元嘉元年度尚始建曹娥庙。历代封建帝王对曹娥曾大事宣扬,加封赐匾。宋大观四年(1110)封灵孝夫人;政和五年(1115)加封昭顺;淳祐六年(1246)复加纯懿;元至元五年(1339)加封慧感夫人。明洪武八年(1375)命官奉敕祭奠,诚意伯刘基撰诔文。清嘉庆十三年(1808)敕封福应夫人;同治四年(1865)加封灵感夫人,赐“福被曹江”匾额。民国年间,蒋介石、林森、熊希龄、于右任等军政要员均有匾额、对联题赠,蒋的题词是:“人伦之光”。最盛时,有匾额170块,楹联57副。

曹娥庙的传说

早先,曹娥庙很小,庙里只有一个曹娥娘娘的神位。

一日,有人躲到曹娥娘娘的神位下,听到外面追赶的脚步声,吓得连声祝告:“娘娘菩萨救救,保佑我躲过难关,日后出山之日,一定重建庙宇。”

这人说完,听得外面人声远去,心里安定下来,朦胧进入梦乡,梦见曹娥娘娘说:“脱去我的内衣,去某当铺当二百两银子,日后上京,万事大吉……”

一梦醒来,天已五更,这人不敢多留,就照娘娘梦中吩咐,脱了她的内衣,走了。

这个小伙子,名叫沈宏奎,本地人,从小父母双亡,讨饭过日子。这天撩人家晒着的衣裳,想换碗饭吃,被人发现追赶。当日他到那爿当铺当内衣,朝奉一陈惊讶,原来他也得一梦,竟与眼前的事实一样,便问要当多少银子,沈宏奎说“二百两”,朝奉并无二话,依言照付。

沈宏奎到了京里,正逢皇上限期捉拿十八大盗。已捉到十七个,还缺一个。捕快正愁交不了差,一见沈宏奎这个衣衫褴褛的外地人,也就不管是非,抓去抵了数。

第二天,一道圣旨:午门问斩。沈宏奎被剥去上衣,绑到午朝门外,口口声声念叨:“娘娘呀娘娘,是你叫我上京,今朝我受冤枉,怎么不来救我?”

当时,看热闹的人很多,其中一个看台上挂着竹帘,帘内坐着御妹娘娘。听见有人叫娘娘,撩起帘子一看,不觉笑出声来,原来犯人个个赤脯,而沈宏奎脸孔金黄,身子雪白,恰好与她相反,她是脸孔雪白,身子金黄,算命先生说她是“玉盖金瓶”,照这么说,这犯人是“金盖玉瓶”了。

监斩官听得沈宏奎口叫娘娘救救,而御妹娘娘竟掀起帘子来看他,猜其中必有缘故,何况他是最后抓来充数的,忙叫留下沈宏奎,把此情上奏皇上。恰好太后也得到消息,就以“一笑定姻缘”,把沈宏奎招了驸马。

沈宏奎招了附马,想起曹娥庙里的心愿未还,心里着急。有个老臣给想了个办法。这日一早,御妹哭奏皇上,说驸马欺侮她。皇上见御妹头发散乱,衣裳被撕破,龙心大怒,下旨立斩驸马。众大臣说:“夫妻床上相骂是家常小事,再说斩了驸马,以后娘娘……”皇上闻言,改判充军。充军充到哪里?又有大臣说:“充他到东关曹娥,去冻煞、关煞、馋(读曹)煞、饿煞!”

皇上顺水推舟,沈宏奎就带足金银,到了曹娥,大兴土木,扩建娘娘庙。

一年半载后,御妹想念驸马,坐了龙舟来曹娥看望。沈宏奎正在钓鱼,听说御妹娘娘龙舟到岸,高兴得丢下钓竿,赶到埠头,一脚跳上龙舟。船上卫士见是个平头百姓,大喝一声,一刀将他杀死了。等御妹娘娘走出来,已经来不及了。

沈宏奎死后,曹娥人为了纪念他的功德,在娘娘庙的偏殿旁为他盖了个“沈家台门”,至今还在。[1]

曹娥庙吸币趣事

有一个十分奇特的现象:曹娥庙正殿中央矗立着四根红木大柱,取硬币往柱身上贴,有的硬币会被吸住,历久不掉,有的则用尽全力也贴不住。

相传民国庙宇重修之时,工匠们为寻取这四根主柱颇费周折,最后还是曹娥托梦给工匠才去南洋采到。由于路途遥远,材料抵沪时离上梁之日已很近,船主怕误工期,非常担心。不料从上海至上虞只航行一昼夜便到达庙前江边,船主大惊,认为非孝女神力莫为,不但运输之费分文不取,还特地赶制了一只船的模型悬在暖阁之上,以示纪念和敬慕。

所以,民间传说,币被吸住的人是孝子或是孝女,下次可不用来庙祭拜曹娥,币没有被吸住的人不孝顺,必须经常到庙以添孝心。

先说端午的来历

有一种说法认为“端午”中的“端”在古汉语中有初始和开头的意思,端五意思就是五月初五(现在农历端午节的日子)。

古人计算纪年算法是按天干地支计算的,从夏朝开始历法设定农历正月为建寅月(即夏历),其中“建”是指“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哪里的意思。古代人把北斗七星运转作为历法纪念计算依据,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我在这里做个不太恰当的比喻:

不知道各位朋友们是否看过一部非常经典的动画片《圣斗士星矢》?第一部黄金圣斗士代表着黄道12宫,记得雅典娜被射中箭之后,有个类似钟表的黄道十二宫记录着雅典娜能够存活所剩时间。喵!到此为止,那个钟表就有点像之前我们所说的北斗七星的意思。(西方是按希腊人的历法以地球环绕太阳的轨迹来计算历法,中国是按木星环绕太阳轨道来计算历法,一个是12星座,一个是12属相,大体上有相似之处。)

解释完这个估计大家能够差不多了解了,按夏历设定为正月为建寅月,那么五月就是午月,所以五月初五即为端五节,也被称为端午节。

当然还有其他很多说法,我个人觉得这个更为准确一些。

认识一下屈原

出生年:约公元前340或339年

出生地:楚国丹阳(有专家认为是现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也有认为是湖北宜昌市秭归县,从目前来看淅川县更多宣传的是楚国古都楚文化,秭归县宣传的多位屈原故里)

生前职位:楚国三闾大夫(主持宗庙祭祀,兼管贵族屈、景、昭三大氏子弟教育的闲差事。)

死因:抱石沉于汨罗江,溺水身亡,系自杀

看着有点晕是吧,我们一点点来解释。首先介绍一下姓氏的起源。

古代姓是母系传统社会的氏族图腾,由母亲传给女儿,女儿再传给她的女儿的。有了封地的男子,或自占一个山头、一片土地的男子,可以有一个氏。在原则上,有来头的女人,有姓;有地位的男人,有氏。普通的男男女女,只有名,无氏,也无姓。后来父系社会后男人除了自称为某氏以外,兼以自己某一代远足之妻的姓(某一代老祖奶奶之姓)为自己的姓,于是,他兼有氏与姓。比如姜太公吕尚,应该是姓姜,封地为吕,从其封地为氏,名为尚,故称其为吕尚。

所以我们可以得知,屈原祖上封地为楚国屈邑,也就是现在的湖北宜昌市秭归县,按咱们现在的理解,应该叫他芈平,虽然与楚王有同一血缘(楚怀王是姓屈但氏为熊,),但封地不同,算是贵族但并不是同一派系,可以理解为是当时楚王的远亲中的一位,但不属于熊氏家族。

屈原早期生活在乐平里(湖北宜昌市秭归县)不仅教书育人也擅长领兵作战,曾经带领当地青年抗争过秦军侵犯,后来被楚怀王征召出山任左徒,负责楚国的内政外交工作。

当时他最大的对手就是秦国名士张仪。

那个时候秦国逐渐强大,六国通过公孙衍的策略合从(zong,音同纵)抗秦,屈原积极参与,得到了楚怀王的重用,但随后张仪提出了连衡的策略进行瓦解,首先就是破坏楚国和齐国的关系,楚怀王中了张仪的计为了六百里秦地毁掉了与齐国的联盟,当发觉被张仪骗了之后(张仪表示我承诺的是我的六里封地,没说过六百地的事,这个骗子)屈原为了恢复和齐国的关系出使齐国,担任外交工作,但后来被国中奸人进言诋毁,随后被楚怀王疏远并流放。

后来楚怀王被秦国诱到秦境后拘禁,最后死在秦国,随后楚国国力逐步衰退,秦国屡战屡胜,楚国失去大片领土,屈原被第二次流放之后无力报国,眼看着国都被白起攻陷,于公元前278年在极度失望下投入汨罗江自杀殉国,享年62岁。

屈原不仅仅是位诗人

对于屈原来说,因为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非常大,他创立了著名的楚辞文体,《离骚》、《天问》、《九歌》等多部著名流传于世的文学作品被后人所景仰,以致于后人更多把他作为一个诗人或文学家进行推崇,从而忽视了他在政治主张与哲学层面的成就。

在战国时代,楚国从早期的霸主和六国盟主逐渐衰退,屈原作为当时楚国的主要官员,力求重振楚国当年的实力,积极寻求政治改革,举贤授能是他最主要的主张。

另外屈原也提出废除旧制,采用法制来管理国家。这个在当时是非常不容易的,楚怀王和当年的秦孝公可不是同一类君王,而且中原地带本身经济实力要高于偏远地区的秦国,所谓富贵之下无力求变革者,王公贵族把持朝政,不会在意国家当前民生和与其他国家的差距。尤其在楚王之前还曾为六国盟主,更是不可一世,在这一点上,屈原看得非常清楚,尤其在他和秦国交手多次中能够感受到秦国变革后逐步强大的军事实力与政治野心,可惜生不逢时无力回天。

篇6:解读孔子的苦衷之是非名人故事

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句话一直被一些人所诟病,认为孔子是在歧视女性,把女性与小人归为一类,如果我们这样理解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孔子并没有歧视女性的意思,孔子说的这句话是被曲解了,或者根本不了解孔子说这话的社会背景和根本意义。

而是用当代人的社会背景和当代人的意识形态来理解这句话的意义了。认为孔子所说的小人就是那些卑鄙无耻,阴暗狡诈之人,其实不然。如果我们要想彻底弄清这个问题就要从孔子时代的社会背景入手。

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出处自:春秋孔子《论语阳货篇》原文节选: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译文: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难以教养的,亲近他们,他们就会无礼,疏远他们,他们就会报怨。

语句话出处时的代背景:文王访贤,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武王早逝,托孤与周公辅佐周成王。周公为了规范社会和约束人与人之间的行为,采取了等级分封、制礼、作乐、创立宗法。

周中央政权通过宗法关系来巩固政治关系,同姓诸侯除了和周天子保持着从属的政治关系之外,还和周天子保持着严格的宗法关系。并以嫡长子继承权为根本原则,使政治权力的传承建立在嫡亲血缘关系的基础上。嫡长子的继承权包括政权的继承和财产的继承,并继承着对族人的管理权力,即(宗主权)。

宗法制度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度,这个制度之下有了嫡庶之分。男子明媒正娶的女子是妻子,娶妻以德,所谓的德就是门当户对,或者攀龙附凤。妻子所生的儿子都是嫡子,第一个儿子是嫡长子,是家族的第一继承人,其他儿子女儿只要是正妻所生,都是嫡子,有部分继承权。

男子只能有一个妻子,但是可以有多个妾。娶妾以色,妾是满足男子性欲的工具。妾生的子女是庶出子,无家族政治和财产继承权。妾可以买卖,视为财产。如果妻子去世后,一般重新娶妻,妾很难升格为妻。男子犯罪如果祸及三族及九族,诛杀的是妻族,妾族不诛;诛杀嫡系子女,而不诛杀庶出子女。

从上述内容看,一个嫡长子如果正妻生三个儿子只有长子是大宗,才可以继承(宗主权)天下的嫡子称为(天子),国家的嫡子称为(国君)大夫的嫡子称为(家君)也就是说只有第一嫡子继承人才可以称为(君)其他儿子均为小宗,包括众妾所生的儿子们,小宗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来说是没有多大权力和地位的。但是他们的身份相对社会来说仍然是贵族身份。

比如一个家族经过多代传承就会出现众多的小宗之人,其实这些小宗之人除贵族身份外与庶民基本没有什么区别。这些小宗之人相对宗主(君)来说就成了小人!其实乃小宗之人也。

这里的(小人)不是现代社会泛指意义上的卑鄙无耻的小人。在这个背景前提下我们在去理解孔子所说“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孔子的本意是“女子和小宗之人地位虽然低,但总之是亲人,过于疏远他们,他们就会报怨,甚至产生怨恨。

过于亲近他们,他们就会忘了自己的地位,时间长了就会乱了尊卑有序的宗法而不逊。也就是说大宗对待这些人尺度是很难把握的,一定要谨慎小心处理,如果一不小心就会造成不亲不仁的坏影响。因为儒家思想体系是以亲仁为基础价值观而创立的,亲即是仁,仁即是亲,根据宗法血缘才产生了远近亲疏。

按照以上的历史背景看,孔子说出“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不但没有贬低或歧视女性,而且明确指出女人虽然没有社会地位但仍然是亲人的一部分。

拓展阅读

说明:以下内容为本文主关键词的百科内容,一词可能多意,仅作为参考阅读内容,下载的文档不包含此内容。每个关键词后面会随机推荐一个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户从多个垂直领域了解更多与本文相似的内容。

1、是非:是非(ぜひ)是一个日语单词,是一定的意思用法「ぜひ」汉字写“是非”。1)名词,表示“是非”。“正确与错误”“好与坏”。①是非の判断は早くして欲しい。(希望尽快做出是非的判断。)②是非善悪ははっきりしている。(是非善恶是很清楚的。)③是非を混同させる。(混淆是非。)2)副词,一般不写汉字,表示“一定”“务必”“无论如何”,与「きっと」「どうしても」「かならず」基本相同。但是使用的范围,只限于说话人特别想做的事情和说话人希望对方做的事情上(这个概念很多学习者不清楚)。所以与上述的几个副词可以替代「ぜひ」;但是「ぜひ」不能完全替代上述的副词。「ぜひとも」是「ぜひ」的强调用法。①この辞书はぜひ欲しい。(我特别想要这个词典。)②あの件はぜひせねばならないことである。(那是非办不可的事情。)③ぜひ行きたいですね。(我真想去呀。)④ぜひとも成功させたいものだ。(真想让他(它)成功啊。)⑤上京のおりには、ぜひお立ち寄りください。(您来京时,务必... 百度搜索更多解读孔子的苦衷(之是非)名人故事

2、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孔子的祖上是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周初... 神马搜索更多解读孔子的苦衷(之是非)名人故事

3、故事: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已经发生事。或者想象故事。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他们迫切地希望认识自然,于是便以自身为依据,想象天地万物都像人一样,有着生命和意志。故事:通过叙述的方式讲一个带有寓意的事件,或是陈述一件往事。故事图片某些故事是人类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人们通过多种故事形式。记忆和传播着一定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故事通过对过去的事的记忆和讲述,描述某个范围社会的文化形态,也有说法认为,故事并不是一种文体,它是通过叙述的方式讲一个带有寓意的事件。他对于研究历史上文化的传播与分布具有很大作用。语言富于动性。故事不需要有过多的心理活动描写、大段的对话和繁复细腻的景物描写、人物形象的刻画,作者不应该在故事中对人物或事件大加评论。作者始终要注意推进故事情节的流动,进展。语... 知道搜索更多解读孔子的苦衷(之是非)名人故事

篇7:名人故事之少年张衡

名人故事之少年张衡

少年时代对日月星辰的观察,激发了张衡探索天文奥秘的决心。后来他两度出任中央政府专管天文的太史令,在这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据《辞海》所记:他首次正确解释月食是由月球进入地影而产生;观测和记录了中原地区能看到的2500颗星星,并且绘制了我国第一幅较完备的星图;他创制了世界上第一台候风地动仪;创造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和能飞行数里的木鸟。

渴求知识的张衡总是感到知识的不足,不满17岁时,他辞别独身一人到外地访师求学。在古都长安,他游览了当地的名胜古迹,考察了周围的山川形势、物产风俗和世态人情。在当时的京都洛阳,他结识了不少有学问的`,其中有一个叫崔瑗,精通天文、、历法,还是很有名气的书法家。张衡登门向他求教。正是由于他这种虚心好学的精神使得他在各方面获益匪浅。除了在天文学方面有杰出成就外,在地震学的研究上也是举世瞩目的,他创制的候风地动仪比欧洲相类似的仪器问世早1700多年。他还是东汉六大画家之一,他写的《二京赋》“精思博会,十年乃成”,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篇8:名人故事教你如何“积累人脉”

这是发生在美国的一个真实故事: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对老夫妇走进一间旅馆的大厅,想要住宿一晚。

无奈饭店的夜班服务生说:“十分抱歉,今天的房间已经被早上的团体订满了。若是在平常,我会送二位到有空房的其他旅馆,可是我无法想象你们要再一次的置身于风雨中,你们何不待在我的房间呢?它虽然不是豪华的套房,但是还是蛮干净的,因为我必须值班,我可以待在办公室休息。”

对于年轻人诚恳提出的这个建议,老夫妇愉快接受了,并对给服务生造成的不便致歉。隔天老先生要前去结账时,柜台仍是昨晚的这位服务生, 他表示:“昨天您住的房间并不是饭店的客房,所以我们不会收您的钱,希望您与夫人昨晚睡得安稳!”

几年后,服务生收到一位先生寄来的挂号信,信中说了那个风雨夜晚所发生的事,另外还附一张邀请他到纽约的邀请函和一张纽约的来回机票。原来老先生名叫威廉·阿斯特,服务生就是乔治·波特(GeorgeBoldt),后来,服务生成为这位老先生的员工,为他经营华尔道夫饭店——这家在1931年启用的饭店是纽约极致尊荣的地位象征,也是各国的高层政要造访纽约下榻的首选。而乔治·波特——这位服务生,也成为奠定华尔道夫世纪地位的推手。

解读:经营人脉的“脉客”们苦心经营的无非是能在关键时候帮助我们的“贵人”,其实,“贵人”无处不在,人间充满着许许多多的因缘,每一个因缘都可能将自己推向另一个高峰,所以不要轻易忽略任何一个人。

故事二:卡内基

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在1921年付出一百万美元的超高年薪聘请一位执行长夏布(Schwab)。许多记者访问卡内基时问:“为什么是他?”卡内基说: “因为他最会赞美别人,这也是他最值钱的本事。”甚至,卡内基为自己写的墓志铭是这样的:这里躺着一个人,他懂得如何让比他聪明的人更开心。

篇9:达·芬奇不为人知的故事

达·芬奇的传世画作并不多,只有不到二十幅,并且有些毁坏严重,有些还是未完成之作。他的雕塑作品或者没有完成,或者后来毁坏了。我们看到最多的,是他留下来的笔记,大约有13000页,专家认为,他的笔记应该远不止这些,但大多数都遗失了。尽管传世艺术品不多,他却是公认的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和文艺复兴运动的最高峰。

达·芬奇1452年4月15日出生于意大利托斯卡纳的一个风景秀丽的小镇。由于社会地位的差异,他的父母没有结婚,他是个私生子。他的父亲带着他娶了另一个女人。虽然出身卑微,童年也谈不上幸福,但达·芬奇却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兴趣广泛。他歌唱得很好,很早就学会弹七弦琴和吹奏长笛。

大约17岁的时候,达·芬奇在佛罗伦萨师从著名艺术家韦罗基奥学习绘画,20岁时已经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开始独立为人画画。1476年,他和其他四个年轻人被起诉犯有鸡奸罪,尽管当时的统治者能忍受同性恋行为,但鸡奸却是违法行为并可被处以死刑。可能他们中一个家里有权有势,疏通了法官,达·芬奇入狱不久就出狱了。虽然受到警告,但他似乎后来又和多人有过同性恋关系。

1482年,达·芬奇离开佛罗伦萨,去了米兰,可能他想逃离这个自己曾留下坏名声的地方,也可能这时的他又想干别的了。直到走时他还有一些作品没有完成,让投资人懊恼不已。到米兰后,他做了米兰大公的武器工程师、乐师和画家。他首先是作为一个音乐家而不是画家或者发明家出现在米兰,他是公认的天才七弦琴演奏家。在他那个时代,艺术和建筑是相互关联的,大多数建筑师也在用他们的聪明才智设计武器,所以他研究武器并不显得特别奇怪。他曾设计过弩炮、坦克、喷火器和潜艇,但似乎都没有造出来。

他在米兰也画了不少画,其中包括1495年完成的《最后的晚餐》,这是他直接画在米兰一座修道院的餐厅墙上的一幅画。画面利用透视原理,房间看起来就像是随着画面做了自然延伸。虽然这幅画在今天具有神圣的地位,但他的画法在当时却是不合传统的。早期的中世纪画家表现的基督和他的门徒通常是安详宁静的。而列奥纳多却做出了另类的选择,在他的画笔下,当耶稣镇定地宣布他将被出卖时,十二门徒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神情,有因惊恐而后仰的,有向前探身争论的。

遗憾的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最后的晚餐》并不是达·芬奇的原作的全貌,原画的大部分都被毁坏了。损坏的原因之一在于达·芬奇本人。他不喜欢直接在湿灰膏上作画的壁画画法,因为一旦灰膏干了,壁画就不能再润色加工,给最后的上色工序带来很大的困难。所以,他决定在干灰膏上作画。这是个失败的实验,壁画完成不久干灰膏就开始脱落,所以对壁画的修复和保护工作一直没断过。此外,1796年法国军队的士兵还往画上扔过石头,19世纪的几次不成功的修复不但未能起到保护作用,反而加重了画的损坏,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修道院还遭到过轰炸。直到1999年,壁画才得到了一次比较成功的修复,不过有的地方还是显得有些模糊。

达·芬奇在米兰的最重要作品并不是《最后的晚餐》,而是一件巨大铜马雕像的铸造模型。达·芬奇完成了雕像的泥模子,并设计好了浇铸时用的框子,但由于意大利政局动荡,铜马雕塑没有最终完成。政权的更迭不但中止了米兰大公的统治,也葬送了达·芬奇的作品。米兰大公把准备浇筑铜马的70吨铜都用来造大炮了。法国人入侵之后把模型当做靶子给打了个稀巴烂。

随后,达·芬奇离开米兰到了佛罗伦萨。在这里,他曾经起草过为阿诺河改道的计划,画过一个飞行器的草图,最重要的,是他在这里为一位女士画了一幅肖像,那就是著名的《蒙娜丽莎》。肖像的创作时间大约是1503—1506年间,画上的女子眼睛呈棕色,大脑门,圆下巴,更让后人感到奇怪的是,她没有眉毛。女子穿着优雅,双手放在椅子扶手上。画的背景可见远处的山崖、小径、石桥、树丛与潺潺的流水。

这幅画到底有什么新奇之处呢?首先,蒙娜丽莎的姿势,她的身体没有正对前方,但却把上半身转过来,面对观众。正是不合常理、并非端正的姿势,使人物有了一种动态感。奇妙的风景是另一创新,因为当时的大多数肖像画都没有背景。但是多数人认为,蒙娜丽莎最为特别之处在于她的眼神,即她的“神秘的微笑”。她的微笑是淡淡的,而她的表情是复杂的。人们一直对《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光线下看画,蒙娜丽莎的表情似乎都不相同,或温文尔雅,或安详严肃,或略带哀伤,或又有几分讽嘲与揶揄,神秘莫测的微笑显露出人物神秘莫测的心灵活动。

1506年,达·芬奇重返米兰,在这里,他做的更多的是科学研究,而不是作画。七年后,他应教皇邀请来到罗马,但他似乎不愿意和另外两位艺术巨人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竞争,他在那里基本上是研究一些类似于魔法的小把戏,以至于罗马人以为他是巫师一类的人物。1516年他离开意大利,到法国当了国王的御用画家,但事实上他很少作画,他的更多的工作是和国王说话,逗国王开心。1519年,达·芬奇死于中风。

达·芬奇死后,法国国王占有了达·芬奇的艺术品,而《蒙娜丽莎》也因为落户皇家而从大众的视野中消失了几个世纪。法国大革命后,拿破仑对《蒙娜丽莎》爱不释手,曾经在蒂伊尔里宫他的卧室中挂了一段时间。1804年,《蒙娜丽莎》被挂在卢浮宫,但并没有受到太多关注,当时,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的作品知名度更高。在法国19世纪中叶象征派诗人对《蒙娜丽莎》大加赞美之后,画像才名声远播。

1911年,有人发现博物馆中的《蒙娜丽莎》不见了。随后在全法国展开侦查,数千人被讯问。但在整整两年多的时间内,《蒙娜丽莎》始终踪影全无。1913年的秋天,一位叫佩鲁贾的意大利人向古董商声称自己拥有《蒙娜丽莎》,假装买画的古董商告发了他,当他带着《蒙娜丽莎》来到约定地点的时候,被就地逮捕。此人曾经在卢浮宫工作过,行窃时他混作游客进入博物馆并藏了起来,晚上闭馆后他卸掉了他曾参与安装的玻璃罩,把画像从画框上裁下,在第二天早上藏在大衣下逃之夭夭。佩鲁贾声称自己的窃画的动机是出于爱国,他想让《蒙娜丽莎》回归意大利。画像的失而复得在法国引起轰动,从此后它的声望更是与日俱增,不但成了法国的国宝,更成为举世闻名的世间珍宝。

上一篇:鑫红星生鲜超市员工管理制度总则下一篇:最终自我评价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