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新课标)

2024-05-24

XX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新课标)(精选5篇)

篇1:XX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新课标)

XX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新课标)

第一单元现代诗新[1]

摘要: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1主要选择了现代新诗的学习,包括《沁园春长沙》《诗两首》《大堰河——我的保姆》三首现代新诗。

【编者按】在高中阶段,语文学习将与以往有所不同。语文教科书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必修共5册。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内容分为:阅读欣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这四个部分,前三个部分纳入课内学习计划,“名著导读”可在课外自主安排。

“阅读欣赏”是教材的主体,可分为4个单元,情感与意象(现代诗歌)、提要钩玄(古代叙事散文)、品人与品文(记叙散文)、博览约取(新闻、报告文学)。

目前,对高中语文必修部分的基础知识的总结,可分为:情感与意象(现代诗歌)、提要钩玄(古代叙事散文)、品人与品文(写人记事散文)、博览约取(新闻、报告文学)、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这七个部分。

沁园春长沙

【课文简介】

《沁园春长沙》选自《毛泽东诗词集》,整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斗志。

【字音】

沁(qǐn)园春百舸(gě)峥(zhēng)嵘寥廓(kuî)挥斥方遒(qiú)

漫(màn)江携(xiã)来浪遏(â)飞舟

【多音字】

数字数典忘祖数见不鲜汗水可汗遒劲劲头

【相近字】

沁香分泌谩骂漫江惆怅为虎作伥苍茫沧桑阻遏碣石

【字词解释】

橘子洲:又名水陆洲,在长沙西面的湘江中。

舸:大船。这里泛指船只。

寥廓:指宇宙的广阔。

峥嵘:本义形容山势高峻突出,引申为不平常。

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

挥斥方遒:热情奔放,劲头十足。遒,强劲有力。

激扬:激浊扬清,批评坏的,褒扬好的。

粪土:把„视为粪土,意动用法。

中流:江心水深急流的地方。

【近义词辨析】

意气: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也指因主观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

义气: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如讲义气。

寥廓:(天空)高远空旷。辽阔:(土地海洋等)辽远广阔。

遏制:制止,控制(一般只能是一定程度上的效果。)

遏止:用力阻止住。如滚滚洪流,不可遏止。

【文学常识】

新诗:五四前后出现的,新诗的“新”是相对古典诗歌而言,用白话写诗,摆脱古典诗歌严整格律的束缚,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感情。

词:又叫诗余、长短句、曲子词、乐府,是我国传统的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盛行于宋。最初的词都是配合曲调来歌唱的,后来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一种纯粹的文学样式。词根据长短来分,有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词的一段叫阙,也叫片。

词牌:古人填词用的曲调的名称,与作品内容无太大关系。同一词牌的词结构格式相同。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格。

【佳句欣赏】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课文简介】

《雨巷》是戴望舒的一首象征诗,表现了五四运动中激昂飞腾的理想同大革命失败的现实脱节的悲剧感,诗人采用象征的手法将大革命失败时的那份忧郁浪漫化,诗中描写的一切,悠长寂寥的雨巷,彳亍丁香一样的姑娘都可在现实中找到其象征意义。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传世之作,诗歌记载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字音】

彷(páng)徨寂寥(liáo)彳亍(chìchù)惆怅(chàng)凄婉(wǎn)颓圮(pǐ)

青荇(xǐng)浮藻(zǎo)长篙(gāo)漫溯(sù)斑斓(lán)笙(shēng)箫

【多音字】

看守看见遒劲有劲着迷执著装载记载悄悄悄然

【相近字】

彷徨惶然惋惜哀婉牌坊惆怅稠密丝绸追溯朔风挑衅河畔斑斓无耻谰言波澜

颓圮祭祀杞人忧天

【字词解释】

彳亍:走走停停的样子。

太息:叹息。

彷徨:(心事重重)地走来走去,犹疑不决。

颓圮:坍塌,毁坏。

青荇: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圆形,根生长在水底。

【近义词辨析】

彷徨:犹疑不决的走来走去。

徜徉:自由自在地走来走去。

沉淀:指沉到溶液底层的难以溶解的物质,比喻凝聚,积累。

积淀:指长时间积累起来的习俗、文化。

【文学常识】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现代诗人。著作有《戴望舒诗全编》。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康桥,现在译作“剑桥”,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曾在这里留学。著作有《徐志摩诗全编》

新月派诗人:新月派是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的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它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主创造的时期。

3大堰河——我的保姆

【课文简介】

《大堰河——我的保姆》选自《艾青诗选》,是一首叙事性很强的抒情长诗,塑造了大堰河这一特定的形象,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提高审美能力。

【字音】

困箕(jī)青苔(tái)荆棘(jí)火钵(bō)忸(niǔ)怩麦糟(zāo)炖(dùn)肉

凌侮(wǔ)叱(chì)骂

【多音字】

瓦菲菲薄泥巴拘泥漂泊湖泊青苔舌苔

【相近字】

碾碎辗转堤堰揠苗助长偃旗息鼓凌侮陵墓棱角忸怩纽扣枢纽

【字词解释】

瓦菲:生长在瓦缝中的野草。

火钵:用来盛火取暖的瓦盆。钵,陶制的器具,形状像盆而小。

团箕:一种用竹篾或柳条编成分圆形器具,用来盛晒粮食等。

悬崖勒马:比喻临到危险的边缘及时清醒回头。

弦外之音:比喻言外之意。

童养媳:旧社会中领养人家的女孩做儿媳妇,等儿子长大后结婚,叫童养。童养的儿媳妇叫童养媳。

典押:把土地和房屋押给别人,换取一笔钱,到期还款,收回原物。

天伦:指父子、兄弟等关系。

瓦菲:生长在瓦缝中的野草。

凌侮:欺凌,侮辱。

冬米:即糯米,也叫江米。

典押:典和当。

忸怩不安: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

咒语:说希望人不顺利的话。

天伦叙乐:指家庭骨肉团聚的欢乐。

【近义词辨析】

养育:抚养和教育。养活:供给东西使生活。

【文学常识】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现代著名诗人。作者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感情深挚,风格独特,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诗集有《大堰河》《北方》《归来的歌》等。自传性抒情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

徐志摩(1897.1.15-1931.11.19),现代诗人、散文家。汉族,浙江海宁市硖石镇人。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篇2:XX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新课标)

(新课标)

第二单元古代记叙散文[1]

摘要: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主要是学习古代记叙散文,本单元所选的或记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或记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都是千古流传的叙事名篇。第二单元主要包括《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三篇课文。...【编者按】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主要是学习古代记叙散文,本单元所选的或记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或记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都是千古流传的叙事名篇。学习这个单元,既可以从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

学习本单元需要注意反复朗读,细心体会。还要学习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的叙事脉络,做到纲举目张,化繁为简,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

【课文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通假字】、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

3、秦伯说,与郑人盟。(说,同“悦”)

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

【一词多义】

、微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

(2)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

(3)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深奥,微妙)

(4)动刀甚微(轻微)

(5)周室卑微,诸侯相并(衰败,衰弱)

2、若

(1)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假如)

(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及,比得上)

(3)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

3、辞

(1)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2)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言辞,词句)

(3)《归去来兮辞》(一种文体)

4、鄙

(1)越国以鄙远(边邑,以……为边邑)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3)蜀之鄙有二僧(边境)

(4)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轻视,看不起)

鄙臣不敢以死为我(谦辞,谦称自己)

【古今词义】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

今义:妻子。

【词类活用】

、名词做状语

夜缒而出,见秦伯(在夜里)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面)

2、名词做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

3、动词做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

4、形容词活用做动词

邻之厚,君之薄也(加强,削弱)

5、使动用法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消减)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

6、意动用法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以……为疆界)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以……为边界)

【特殊句式】

、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

2、省略句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敢以(之)烦执事

3、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夫晋,何厌之有

【文言实词、虚词】

、而

(1)夜缒而出(而,修饰连词)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而、顺承连词)

(3)今急而求子(而,才,表顺承),(4)朝济而夕设版焉(而,表转折,连词)

2、以

(1)敢以(之)烦执事(以、介词、用、拿)

(2)越国以鄙远(以、表顺承连词)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把…作为)

3、之

(1)邻之厚,君之薄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的标志)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结构助词,的)

(4)将焉取之(代词,指代土地)

4、焉

(1)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不译)

(2)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3)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为什么)

【重点句翻译】、越国以鄙远: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

2、共其乏困: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

3、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指晋国)增加土地呢?

4、唯君图之:希望您考虑这件事;图,考虑,图谋。

5、朝济而夕设版焉: 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设版,修筑防御工事。

6、因人之力而蔽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以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7、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是到不了这个地步的。

8、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他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

9、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能满足的呢?

【文学知识】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以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5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因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烛之武,郑国大夫。

5荆轲刺秦王

【课文简介】

《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燕策三》,《荆轲刺秦王》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抒发了对荆轲的赞美。

【通假字】、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

2、秦王必说见臣(说,同“悦”,yuè,喜欢,高兴)

3、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4、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5、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6、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8、设九宾宾,通“傧”,傧相(bīnxiànɡ),迎宾赞礼的人。傧,旧读bìn。

9、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0、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1、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2、卒起不意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一词多义】、见

(1)见陵之耻:被(表被动)

(2)图穷而匕首见通“现”,看到

(3)秦王必喜而善见臣:召见

2、诚

(1)诚能得樊将军首:如果

(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实在3、顾

(1)顾计不知所出:不过,只是

(2)顾笑武阳:回头

(3)将军宜枉驾顾之:回来

4、为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为表被动)

(2)乃为装遣荆轲:准备

(3)为变徵之声:发出

5、说

(1)说尽心中无限事(讲述,谈说)

(2)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言论,说法,主张)

(3)范增说项羽曰(劝说,说服)

(4)秦王必说见臣(喜欢,高兴)

(5)《师说》(古代一种文体)

(6)诣太守,说如此(陈述)

【古今词义】

、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4、将军岂有意乎

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

今义:“故意”。

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古义:对待。

今义:遇到,碰以。

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6、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义:在这时。

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7、终已不顾

古义:不回头。

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8、左右乃曰

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

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

9、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0、秦王购之金千斤

金:古代指金属总称,用于流通货币时,先秦指黄金,后来指银,文中指铜。

今义:特指黄金。

【词类活用】、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2、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3、前为谢曰(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4、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5、左右既前(同上。)

6、其人居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

7、使以闻大王(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8、太子迟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

9、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

0、群臣怪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1、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

2、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马上。)

3、乃欲以生劫之(形容词作状语,活着。)

【特殊句式】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2、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

(2)给贡职如郡县

(3)燕王拜送于庭

3、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3、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4、省略句

(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

(2)欲与(之)俱(往)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5、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6、倒装句

(1)常痛于骨髓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3)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文言实词、虚词】

、发

(1)轲既取图奉之,发图打开

(2)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

(3)发尽上指冠头发

2、故

(1)故遣将守关者特意

(2)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缘故

(3)鲰生说我……故听之所以

(4)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交情

(5)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登上

(6)轲自知事不就成功

(7)故人具鸡黍老,旧

3、诚

(1)诚能得樊将军首如果真的(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的确,确实

4、度

(1)度我至军中,君乃入估计

(2)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气度

5、顾

(1)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

(2)荆轲顾笑武阳回头

(3)大行不顾细谨顾忌,考虑

6.为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

(2)为之奈何对付,处理

(3)乃为装遣荆轲准备

(4)乃令秦武阳为副做为

(5)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为

(6)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发出

7.而

(1)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并且,表递进

(2)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而,表因果

(3)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却,表转折

(4)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就,或不译,表承接

(5)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

【重点句翻译】

(1)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

(3)人不敢与忤视

人们不敢同他正眼相看

(4)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荆轲等待着一个人,想同他一起去。

【文学知识】

、战国策

《战国策》既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是一部历史散文集。又称《国策》,由西汉末年刘向编订。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填人名)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是一部(填体裁)史书。全书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载了各国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2、背景材料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燕太子丹为了抵抗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凌辱之仇,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侍奉……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鸿门宴

【课文简介】

《鸿门宴》选自《史记.项羽本纪》,节选的这部分主要叙述项羽和刘邦进入函谷关后与刘邦的一场斗争。本文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交代鸿门宴的由来;第二部分是写鸿门宴上的斗争;第三部分是叙述鸿门宴后余事,包括刘邦逃席,间道至军,张良留谢,项王受壁而范增破斗;刘邦至军诛杀曹无伤。作者通过这次宴会的全过程,生动的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他自应攻伐而有“妇人之仁”。

【通假字】

.距①关,毋②内③诸侯。

①距,通“拒”,把守。②毋,通“无”,不要。③内,通“纳”,接纳,进入。

2.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

7.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

8.令将军与臣有卻。卻,通“隙”,隔阂,嫌怨。

9.秋豪不敢有所近。豪,通“毫”。

0.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采,通“彩”,颜色。

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具,通“俱”,全部。

2.坐,通“座”,座位。

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②因击沛公于坐

3.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通“骖”,古时乘车。

【一词多义】

、为

(1)人为刀姐,我为鱼肉动词,是,(2)使子婴为相动词,做,担当,(3)窃为大王不取也动词,认为,(4)谁为大王为此计动词,出,制定,(5)且为之奈何动词,对付,(6)何辞为句末语气词,呢,(7)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给,2、故

(1)故听之连词,所以)

(2)君安与项伯有故形容词,旧时,此指交情)

(3)故遣将守关者副词,特意)

3、辞

(1)卮酒安足辞(推辞,不接受)

(2)未辞也(告辞,辞别)

(3)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4、幸

(1)妇女无所幸(宠幸)

(2)故幸来告良(幸而)

【古今词义】、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3.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

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4.而听细说。

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5.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6.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北、以南。

今义:分别指河北省和河南省。

【词类活用】

.沛公军霸上。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①沛公欲王关中。

②秦地可尽王也。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于是项伯复夜去。

5.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

①亡去不义。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6.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命。

7.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

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9.范增数目项王。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0.若入前为寿。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1.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动用法,使……停止。

3.头发上指。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4.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①下,名词作动词,下来。②道,名词作动词,取道。

③间,动词作状语,小道,表示动作的处所。

6.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间,动词作状语,从小路。

7.拔剑撞而破之。破,使动用法,使……破裂。

8.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词,登记。

9.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20.此亡秦之续耳。续,动词作名词,后续者。

21.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如名词,小的方面

22.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向南

【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此天子气也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此亡秦之续耳

2、省略句:

(1)沛公军(于)霸上。

(2)沛公欲王(于)关中。

(3)为(吾)击破沛公军。

(4)具告(之)以事。

(5)亡去不义,不可不语(之)。

(6)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7)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

(8)还军(于)霸上。

(9)项王受璧,置(之)于坐上。

(10)竖子不足与(之)谋。

(11)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12)如彘肩上

3、被动句:

(1)若屑皆且为所虏

(2)晋属今为之虏矣

4、宾语前置句:

(1)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

(2)不然,籍何以至此

(3)客何为者

(4)大王来何操

(5)沛公安在(6)今日之事何如?

(7)何辞为?

5、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1)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2)沛公欲王于关中。

(3)具告之以事。

(4)良曰:“长于臣。”

(5)得复见将军于此。

【文言实词、虚词】

.谢谢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辞谢、告别:乃令张良留谢。

2.辞推辞: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告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3.故故旧、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

因此:故听之

特意: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4.幸宠幸、亲近:妇女无所幸。

幸亏、幸而:故幸来告良。

5.去距离:相去四十里。

离去,离开:脱身独去。

6.若若入前为寿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讵能若是乎

7.然沛公默然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不然,籍何以至此

8.于向,对:贪于财货

比:长于臣。

在:复得见将军于此。

9.因就此:不如因而善遇之。

就、于是: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趁势、趁机: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依靠、凭借:因人之力而敝之

0.为任,做:使子婴为相。

替,给:为击破沛公军!

被: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制定: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处理对付:为之奈何

作为:军中无以为乐。

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句末语气词:何辞为?

1.之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代词,这:为之奈何?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结构助词,的:今者有小人之言。

助词,衬字,无义:珍宝尽有之。

2.且将:若属皆且为所虏

尚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况且:且焉置土石?

【固定结构】

无所:没有……的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奈何:奈,动词。何,疑问代词。译为“如何”、“怎样”。如“为之奈何?”

孰与:与……相比,怎么样(谁更……)?表示比较。如“孰与君少长?”

所以:“……的原因”或“……的方法”。如“所以遣将守关者”。

为……所:被……表被动。如“若属皆且为所虏”。

无以(无……以……)没有用来……的。如“军中无以为乐”。

有以:有用来……的。如“项王未有以应”。

何……为:表反问。如“何辞为?”

【重点句翻译】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刘邦)现在进了关,没有掠取财物,没有宠幸妇女,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处。

2.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张良这个时候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全部告诉了(张良),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跟从(刘邦)一起死。”

3.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朝时,他和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了他;现在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跟你比,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他)比我大。”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5.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你进去上前敬酒,敬完酒,请求舞剑,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否则,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

6.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回到军营里,把刘邦的话全部报告给项羽,趁机说:“沛公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敢进关来呢?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却要攻打他,这是不讲信义。不如趁机好好对待他。”项羽答应了。

7.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讲究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是菜刀和砧板,我们正是鱼肉,为什么告辞呢?

8.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杀人惟恐不能杀尽,处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

【文学知识】

、时代背景

楚汉之争简介

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刘邦多次进攻项羽都被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足以与项羽抗衡,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在张良、陈平、韩信等人的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项羽突围至乌江自刎。

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这个宴会是刘项两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明朗的生动表现,是漫长的“楚汉相争”的序幕。这个宴会上,充分展示了刘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以及刘项迥异的性格特点,也预示了斗争双方的必然结局。

司马迁简介(前145---前90)。字子长,夏阳人(现在陕西韩城南)。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继父职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后发奋著书,历尽艰辛,著成《史记》。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监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司马迁十岁诵古文,二十岁外出考察,足迹大江遍及南北。初任郎中,前108年,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公元前104年,曾与唐度、落下闳等进行历法改革,制定“太初历”。

约在公元前103年,开始撰写《史记》,其时因替李广孙大将军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而入狱遭宫刑,后发奋著书,历尽艰辛,著成《太史公书》,即《史记》。

2、《史记》简介

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共130篇,本纪12篇,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30篇,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70篇,记述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10篇,记载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8篇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共526500字。

《史记》不但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理”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鲁迅曾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鸿门宴人物注释

(1)范增(前277一前204)项羽谋士.居鄛(今安徽桐城南)人。秦末农民战争时,劝项梁立楚王族后裔为楚怀王。秦军围巨鹿,楚怀王派宋义、项羽等救赵,以他为末将。后属项羽,为其主要谋士,被尊为亚父。他曾劝项羽杀刘邦,项羽不听,后项羽中刘邦反间计,削其权力,他忿而离去,途中病死。

(2)张良(?一前186)汉初大臣。字子房。传为城父(今安徽毫县东南)人。祖与父相继为韩昭侯、宣惠王等五世之相.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王未中。传说他逃亡至下那(今江苏唯宁北)时,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为韩王,任韩司徒。后韩王成为项羽所杀,复归刘邦,为其重要谋士。楚汉战争期间,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都为刘邦所采纳。汉朝建立,封留侯。

4、古代“座次”问题:

(1)官职:古代以右为尊。“位在廉颇之右”

(2)车骑:由以左为尊。“信陵君虚左以侯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

(3)室内:西为宾、长、贵;

东为主、幼、贱。

(4)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

左为贵,右为轻。

(5)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

西——北——南——东

5、课文中出现的成语

(1)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秋毫无犯:秋毫,秋天鸟兽新长的毛;原指细小的东西都不侵犯,现多形容纪律严明,丝毫不侵犯群众的利益。

(2)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表面上有一个堂皇的名目,实际上却另有所图。

(3)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劳苦功高:指勤劳辛苦,立下大功。

(4)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做大事的人不拘泥于小节,有大礼节的人不责备小的过错。大行:大的作为。细谨:小的谨慎。不辞:不怕。让:责备。

(5)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篇3: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

2.C(A.“切蹉”应为“切磋”,比喻相互商量、研讨。磋,把象牙加工成器物。“克不容缓”应为“刻不容缓”,指片刻也不能拖延,形容形势紧迫。B.“峻工”应为“竣工”,指工程完成。竣,完毕。“不负重望”应为“不负众望”,指不 辜负群众的期望。D.“草介”应为“草芥”,比喻最微小的、无价值的东西。芥,小草。“枉废心机”应为“枉费心机”,指白白地耗费心思。费,耗费。 )?

3.A[“熏陶”多指好的影响,褒义词;“熏染”多指坏的影响,贬义词。根据语境选用“熏陶”。“隐讳”指有所顾忌而隐瞒不说,是动词,可以带宾语;“隐晦”指(意思)模糊、不明显,是形容词,不能带宾语。“自己的投票决定”是宾语,选用“隐讳”合适。“淡泊”指人不追求名利,多用来形容心态;“淡薄”是指不浓厚,可以形容云雾等密度小,或感情、兴趣等不浓厚。根据语境选用“淡泊”。]?

4.A(A.不厌其烦:不嫌麻烦。本句应该用“不胜其烦”。B.瞻前顾后:形容做事以前考虑周密谨慎,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C.大方之家:见识广博、学问深厚的人。D.管中窥豹:比喻只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有时跟“可见一斑”连用,比喻从观察到的部分可以推测全貌。)?

5.A(B.两面对一面。“科学技术进步与否是国家富强的标志”,“进步”是标志,“否”则不是标志。C.“遏制”与“问题”搭配不当。“问题”后加“的出现”。D.不合逻辑,强加因果,去掉“因此”。)?

6.D(这是农民工就业难成为社会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7.A(若“摒弃应急性的就业援助政策”,农民工现在的处境会更艰难,并且这也不属于“具体措施”。)8.B(“改善国际经济环境,增加外部需求”不具有可操作性,且不是根本措施。)?

9.B(凶:年岁收成不好。)?

10.D(D.两项均为连词,来。A.则,副词,就/连词,那么。B.而,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修饰关系。C.与,介词,跟/动词,结交、亲附。)?

11.A(①②表现邵宝不结交宁王宸濠,④表现邵宝不结交刘瑾,都表现了邵宝性格耿直,不结交权 贵。③邵宝担心开矿产生变故,⑤刘瑾想要邵宝弹劾官员,⑥邵宝被弹劾辞官,此三句均不符题。)?

12.C(邵宝回家奉养的是母亲,而不是“父母”。因为他“三岁而孤”,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

13.(1)邵宝颁布法令,不下葬去世的父母亲的读书人不能够参加科举考试,在这种情况下相继把父母亲下葬的有上千人。(得:能够。与:参加。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士不葬亲者”为定语后置。)?

(2)不久上奏章请求回家奉养老母亲,于是皇帝授予他南京礼部尚书的职务,邵宝两次上奏章辞去职务。(寻:不久。疏:上疏,上奏章。拜:授予官职。)?

(3)邵宝刚十岁时,母亲生病,邵宝写文章祭告上天,希望减去自己的寿命来延长母亲的寿命。(甫:刚刚。为:写作。年:寿命。)?

参考译文:?

邵宝,字国贤,无锡人。十九岁时,在江浦庄日永处学习。明宪宗成化二十年考中进士,授官许州知州。每月初一,邵宝在学宫召集众生员,宣讲明辨义利公私的道理。巫师说有人在地里挖出龙骨会带来祸福,邵宝叫人拿来龙骨,在庭堂当场毁掉,杖打巫师,然后赶走了他。邵宝亲自督促老百姓耕种纺织,仿照朱子社仓,设立积散法,实行计口浇田法,来防备出现饥荒。?

明孝宗弘治七年,邵宝进朝廷担任户部员外郎,历任郎中,升任江西提学副使。在白鹿书院修建校舍,来安置在里面学习的人。江西民间喜欢听信阴阳家的话,有的人父母去世几十年都不下葬。邵宝颁布法令,不下葬去世的父母亲的读书人不能够参加科举考试,在这种情况下相继把父母亲下葬的有上千人。宁王宸濠向邵宝索取诗文,邵宝严正拒绝了。后来宸濠反叛兵败被诛,有关官员经过调查,唯独没有邵宝送给宸濠的手迹。邵宝升任右布政使。与镇守太监察看处州的银矿,邵宝说:“耗费多收获少,劳民伤财,恐怕会产生变故。”最终上奏章停止了这件事。晋升湖广布政使。?

明武宗正德四年,邵宝被提升为右副都御史,总管监督水路运输。太监刘瑾独揽朝政,邵宝到了京城,完 全不跟刘瑾来往。刘瑾不满原水运长官平江伯陈熊,想让邵宝弹劾他,于是派遣几尉在左顺门拦住邵宝,说吓人的话恐吓邵宝说:“将要逮捕你。”张纟采、曹元从皇宫出来,告诉邵宝说:“你只管弹劾平江伯,以后就没有祸患了。”邵宝说:“平江伯是功臣的后人,管理水运不久,没有大的过错,我不知道弹劾什么。”张、曹两人无话可说,走了。过了三天,给事中弹劾陈熊以及邵宝,强制他们辞官离开。?

刘瑾被处死,邵宝被起用,任贵州巡抚,不久调任户部右侍郎,晋升左侍郎。命他兼任左佥都御史,负责处理粮食运输事务。不久上奏章请求回家奉养老母亲,于是皇帝授予他南京礼部尚书的职务,邵宝两次上奏章辞去职务。明世宗即位,又要起用邵宝担任以前的官职,邵宝又因为母亲年老恳切推辞。皇帝准许了,命有关官员按照礼节对他看望慰问。?

邵宝三岁父亲就去世,奉养母亲过氏非常孝顺。邵宝刚十岁时,母亲生病,邵宝写文章祭告上天,希望减去自己的寿命来延长母亲的寿命。等到回家奉养老母亲,自己生病,左手麻痹,依然早晚侍奉在母亲旁边不松懈。邵宝被李东阳赏识,写作的诗文典范庄重平和高雅,把李东阳作为榜样。博览群书,有心得就写在竹片上,取程颐的“今天探究一种事物,明天探究一种事物”的意思,命名为“日格子”。

14.(1)不能换成“对”或其他词。用“敌”字不仅突出了“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他词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

(2)在艺术手法上,三、四句的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从其他角度如拟人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15.(1)佳木秀而繁阴 水落而石出者 (2)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3)不以物喜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4)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复为慷慨羽声?

16.①突显传主“登山家”和“诗人”的双重身份;②隐喻一个身处巅峰状态的成功商人,依然葆有对人生充满诗意的理解;③题目将传主的名字放到前面,醒目、新颖、雅致,能吸引读者的关注。?

17.①诗人的感性:因为一件毛衣的温暖,可以成就一桩购买冰岛土地的生意;获取事业上的巨大成功之后依然感觉孤独;无可救药地爱上自己所属的时代的诗歌。②商人的理性:购买冰岛也有十分实际具体的投资计划,也有后备的补充计划;对待财富的态度,他认为财富是很虚幻的东西,只有用在需要的地方才是有价值的。③登山家的坚毅:成功完成“7+2”;坚韧地从一贫如洗成为时代巨富;坚持自己的热爱——写诗。

18.人物通讯通过写人物的言行和事迹,反映出人物的思想,只有让人物自己说话,才显得更加真实可信,读来有一种亲切感。另外,本文引用人物的诗句增加了文采,呼应了标题中的“山顶的诗意”,同时这些诗句对人物的品格及其形象的塑造起了一种衬托作用。

19.①不向命运屈服,要从苦难中汲取无限的力量。如,冰岛投资痛苦经历。②感恩回报,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如,购买冰岛起因——一件毛衣。③坚韧不拔,顽强地追求理想。如,登山、写诗。④要有正确的财富观,有社会责任感。如“财富是一个很虚幻的东西,所以财富不必看重它,还给社会的财富,才是你自己的”。

20.大人们剥夺了孩子们玩的权利,孩子感到“玩无趣”,当前教育现状堪忧。

21.巴西世界杯开赛时间确定,中国球迷仍需熬夜观看

22.为节约用度而合伙做某事。(本题将压缩语段与新词理解结合起来考查。推敲材料中带有“拼”的例子,可以看出:“拼”的目的是省钱,“拼”的方法是几个人合伙做某事。)

23.思路点拨:这道作文题主要是考查同学们对问题的认识,对材料所蕴含观点的提炼,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既可以按要求续写,也可在忠实材料原意的前提下另起炉灶。续写可以忠实原有的材料,合理想象,形成完整的故事情节。寓意方面,一方面可以充分考虑“绿太阳”的象征意义,从“绿”着眼,围绕绿 色家园、绿色食品、保护环境等这些具有时代特色、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展开写作,也可从更深的层次围绕希望、和平、生命力等来写作。另一方面,从小海画绿太阳这一“超常思维”来看,材料体现出“创新”这一时代性主题,大家可以围绕这一主题选材组文。

太阳的颜色

小海从幼儿园就开始学画,他每个周末都要到离家很远的老师家去学习。两年来,每周都是如此,爸爸骑一辆自行车把小海放在后座上,小海的脸就靠在爸爸的后背上,他觉得很温暖。他最幸福的时光就是在爸爸每个周末载他到老师家去的那条小路上。

记得有一年冬天,天气冷得厉害,爸爸依旧把小海放在车后载着小海到老师家去。一路上,小海冷得发抖,拼命地叫着嚷着喊冷,可爸爸从头到尾没有说一句话。小海很奇怪爸爸为什么没有责怪他,也没有安慰他,而是一句话也不说。

小海一直都想问爸爸这个问题,可是已经没有机会了。因为小海的爸爸妈妈离婚了,明天爸爸就要带着小保姆也就是现在的未婚妻离开这个家了。小海很难过,一个劲地在画纸上画着太阳,绿太阳,因为妈妈说太阳是绿色的,虽然小云阿姨也就是他的“后妈”说太阳是红色的,但是小海讨厌小云阿姨。他认为妈妈说的才是对的。画着画着,抬头看看日历,发现今天是礼拜六,也就是小海学画的日子,看来今天是去不了了,他闷闷地想。

爸爸轻轻地走到小海身边,对他说:“小海,今天是你学画的日子,爸爸送你去吧。”小海心里想,哼,难道他想对我做最后一次的感情施舍吗?我才不稀罕呢!但是小海又是多么渴望和爸爸再走一次那条小路啊。“施舍就施舍吧,我接受了。”小海心里想着,就随爸爸出了门。

路上,阳光照着两个人,投射出两个长长的影子,仿佛四个不认识的灵魂。爸爸开口问道:“你恨爸爸吗?”

一阵沉默。

“我知道你恨我,但是……你还记得吗,去年冬天我送你去学画的路上,你冷,闹得厉害,可我一句话也没说。知道为什么吗?”爸爸问,小海猛地一抬头,他当然想知道。

“我当时什么也没有说,我知道你冷,但爸爸也冷,我也是人,也有喜怒哀乐,我不开心的时候向谁说呢?你妈妈,她不会听,她只关心她的麻将、她的股?票……?而我,和她根本无法沟通… 我现在已经找到了能够和我分担一切的人了,爸爸知道对不起你,可是……”

第二天早上起来,爸爸已经走了,小海看着窗外刚刚升起的太阳,仿佛明白了什么。他走到桌前,把红笔拿了出来,慢慢地把绿太阳改成了红色。

篇4: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总结

一、夏代

1、公元前20xx年,

2、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中国出现早期政治制度。

3、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政治权利由“传贤”变成“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这是生产力和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的进步。

二、商代

1、公元前16建立

2、主要政治制度:中央:相、卿士;地方:侯、伯

3、夏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②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相对完整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4、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三、西周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

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

(1)分封制

目的: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巩固奴隶制政权)内容:

①分封内容:土地和人民(授土、授民)

②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③诸侯义务:服从命令、随从作战等

④诸侯权力:世袭、再分封、独立性

特点:①分封对象多元化

②权利义务关系明确

③层层封授,等级森严

评价:①积极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巩固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地区②消极作用:西周后期,王权衰弱,逐步失去作用,逐渐出现诸侯割据局面

(2)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大宗小宗制、嫡长子继承制特点:

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最大特点)

②大宗小宗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③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

作用:①保证贵族“世卿世禄”(贵族不仅世袭土地和人口,而且还世袭职务和待遇)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篇5:XX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新课标)

第二单元古代记叙散文[1]

4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

3、秦伯说,与郑人盟。(说,同“悦”)

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

【一词多义】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

2、省略句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敢以(之)烦执事

3、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夫晋,何厌之有

【文言实词、虚词】

1、而

(1)夜缒而出(而,修饰连词)

(2)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

(3)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深奥,微妙)(轻微)

(5)周室卑微,诸侯相并(衰败,衰弱)

2、若

(1)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假如)

(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及,比得上)

(3)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

3、辞

(1)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2)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言辞,词句)兮辞》(一种文体)

4、鄙

(1)越国以鄙远(边邑,以„„为边邑)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3)蜀之鄙有二僧(边境)

(4)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轻视,看不起)

鄙臣不敢以死为我(谦辞,谦称自己)

【古今词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

今义:妻子。

【词类活用】

1、名词做状语

夜缒而出,见秦伯(在夜里)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面)

2、名词做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

3、动词做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

4、形容词活用做动词

邻之厚,君之薄也(加强,削弱)

5、使动用法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消减)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

6、意动用法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以„„为疆界)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以„„为边界)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而、顺承连词)4)动刀甚微

(3)今急而求子(而,才,表顺承),(4)朝济而夕设版焉(而,表转折,连词)

2、以

(1)敢以(之)烦执事(以、介词、用、拿)

(2)越国以鄙远(以、表顺承连词)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把„作为)

3、之

(1)邻之厚,君之薄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的标志)(3)《归去来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结构助词,的)

(4)将焉取之(代词,指代土地)

4、焉

(1)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不译)

(2)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3)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为什么)

【重点句翻译】

1、越国以鄙远: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

2、共其乏困: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

3、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指晋国)增加土地呢?

4、唯君图之:希望您考虑这件事;图,考虑,图谋。

5、朝济而夕设版焉: 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设版,修筑防御工事。

6、因人之力而蔽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以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7、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是到不了这个地步的。

8、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他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

9、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能满足的呢?

【文学知识】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以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5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因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5荆轲刺秦王

【课文简介】

《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燕策三》,《荆轲刺秦王》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抒发了对荆轲的赞美。

【通假字】

1、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

2、秦王必说见臣(说,同“悦”,yuè,喜欢,高兴)

3、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4、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5、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6、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n。

9、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0、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1、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2、卒起不意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一词多义】

1、见

(1)见陵之耻:被(表被动)

(2)图穷而匕首见通“现”,看到

(3)秦王必喜而善见臣:召见

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

0、秦王购之金千斤

金:古代指金属总称,用于流通货币时,先秦指黄金,后来指银,文中指铜。

今义:特指黄金。

【词类活用】

1、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2、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3、前为谢曰(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4、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5、左右既前(同上。)

8、设九宾宾,通“傧”,傧相(bīnxiànɡ),迎宾赞礼的人。傧,旧读bì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2、诚

(1)诚能得樊将军首:如果

(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实在3、顾

(1)顾计不知所出:不过,只是

(2)顾笑武阳:回头

(3)将军宜枉驾顾之:回来

4、为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为表被动)

(2)乃为装遣荆轲:准备

(3)为变徵之声:发出

5、说

(1)说尽心中无限事(讲述,谈说)

(2)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言论,说法,主张)(3)范增说项羽 曰(劝说,说服)

(4)秦王必说见臣(喜欢,高兴)

(5)《师说》(古代一种文体)

(6)诣太守,说如此(陈述)

【古今词义】

1、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4、将军岂有意乎

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

今义:“故意”。

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古义:对待。

今义:遇到,碰以。

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6、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义:在这时。

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7、终已不顾

古义:不回头。

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8、左右乃曰

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

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

9、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6、其人居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

7、使以闻大王(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8、太子迟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

9、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

10、群臣怪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11、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

12、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马上。)

13、乃欲以生劫之(形容词作状语,活着。)【特殊句式】

1、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2、介宾短语后置(1)常痛于骨髓

(2)给贡职如郡县(3)燕王拜送于庭

3、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3、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4、省略句

(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2)欲与(之)俱(往)(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4)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5、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6、倒装句(1)常痛于骨髓(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3)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文言实词、虚词】

1、发

(1)轲既取图奉之,发图打开(2)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3)发尽上指冠头发

2、故

(1)故遣将守关者特意

(2)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缘故(3)鲰生说我„„故听之所以(4)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交情(5)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登上

(6)轲自知事不就成功

(7)故人具鸡黍老,旧

3、诚

(1)诚能得樊将军首如果真的(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的确,确实

4、度

(1)度我至军中,君乃入估计

(2)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气度

5、顾

(1)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

(2)荆轲顾笑武阳回头

(3)大行不顾细谨顾忌,考虑

6.为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

(2)为之奈何对付,处理

(3)乃为装遣荆轲准备

(4)乃令秦武阳为副做为

(5)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为

(6)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发出

7.而

来,而为留待因而,表因果

(3)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却,表转折

(4)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就,或不译,表承接

(5)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

【重点句翻译】

(1)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子啊!

(3)人不敢与忤视

人们不敢同他正眼相看

(4)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荆轲等待着一个人,想同他一起去。

【文学知识】

1、战国策 由西汉末年刘向编订。

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6鸿门宴

【课文简介】

《鸿门宴》选自《史记.项羽本纪》,节选的这部分主要叙述项羽和刘邦进入函谷关后与刘邦的一场斗争。本文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交代鸿门宴的由来;第二部分是写鸿门宴上的斗争;第三部分是叙述鸿门宴后余事,包括刘邦逃席,间道至军,张良留谢,项王受壁而范增破斗;刘邦至军诛杀曹无伤。作者通过这次宴会的全过程,生动的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他自应攻伐而有“妇人之仁”。

【通假字】

1.距①关,毋②内③诸侯。

①距,通“拒”,把守。②毋,通“无”,不要。③内,通“纳”,接纳,进入。

2.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

7.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

9.秋豪不敢有所近。豪,通“毫”。

10.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采,通“彩”,颜色。

1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具,通“俱”,全部。

12.坐,通“座”,座位。

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②因击沛公于坐

13.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通“骖”,古时乘车。

【一词多义】

(1)人为刀姐,我为鱼肉动词,是,(2)使子婴为相动词,做,担当,(3)窃为大王不取也动词,认为,(4)谁为大王为此计动词,出,制定,(5)且为之奈何动词,对付,(6)何辞为句末语气词,呢,(7)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给,(1)故听之连词,所以)

(1)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并且,表递进(2)其人居远未

8.令将军与臣有卻。卻,通“隙”,隔阂,嫌怨。

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

1、为

《战国策》既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是一部历史散文集。又称《国策》,12、故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填人名)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

(2)君安与项伯有故形容词,旧时,此指交情)订的,是一部(填体裁)史书。全书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3)故遣将守关者副词,特意)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

13、辞

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载了各国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

(1)卮酒安足辞(推辞,不接受)记事真切、生动。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2)未辞也(告辞,辞别)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原书没有

(3)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2、背景材料

14、幸

(1)妇女无所幸(宠幸)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2)故幸来告良(幸而)六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

【古今词义】 的大局已定。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

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公

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燕太子丹为了抵抗秦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凌辱之仇,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使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悉反诸侯之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

古义:意外的变故。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

今义:副词,很。的。

3.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

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侍奉„„以

4.而听细说。

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5.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6.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北、以南。

今义:分别指河北省和河南省。

【词类活用】

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①沛公欲王关中。

3、被动句:

(1)若屑皆且为所虏

(2)晋属今为之虏矣

4、宾语前置句:

(1)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

(2)不然,籍何以至此

(3)客何为者

(4)大王来何操

(5)沛公安在(6)今日之事何如?

(7)何辞为?

5、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②秦地可尽王也。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于是项伯复夜去。

5.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

①亡去不义。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6.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命。

7.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

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9.范增数目项王。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10.若入前为寿。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11.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1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动用法,使„„停止。

13.头发上指。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14.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1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①下,名词作动词,下来。②道,名词作动词,取道。

③间,动词作状语,小道,表示动作的处所。

16.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间,动词作状语,从小路。17.拔剑撞而破之。破,使动用法,使„„破裂。

18.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词,登记。

19.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20.此亡秦之续耳。续,动词作名词,后续者。

21.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如名词,小的方面

22.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向南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此天子气也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此亡秦之续耳

2、省略句:

(1)沛公军(于)霸上。

(2)沛公欲王(于)关中。

(3)为(吾)击破沛公军。

(4)具告(之)以事。

(5)亡去不义,不可不语(之)。

(6)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7)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

(8)还军(于)霸上。

(9)项王受璧,置(之)于坐上。

(10)竖子不足与(之)谋。

(11)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12)如彘肩上

(1)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2)沛公欲王于关中。(3)具告之以事。(4)良曰:“长于臣。”(5)得复见将军于此。【文言实词、虚词】 1.谢

谢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辞谢、告别:乃令张良留谢。2.辞推辞: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告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3.故故旧、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 因此:故听之

特意: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4.幸宠幸、亲近:妇女无所幸。幸亏、幸而:故幸来告良。5.去距离:相去四十里。离去,离开:脱身独去。6.若若入前为寿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讵能若是乎

7.然沛公默然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不然,籍何以至此 8.于向,对:贪于财货 比:长于臣。在:复得见将军于此。9.因就此:不如因而善遇之。就、于是: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趁势、趁机: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依靠、凭借:因人之力而敝之 10.为任,做:使子婴为相。替,给:为击破沛公军!被: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制定: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处理对付:为之奈何 作为:军中无以为乐。

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句末语气词:何辞为? 11.之

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代词,这:为之奈何?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结构助词,的:今者有小人之言。助词,衬字,无义:珍宝尽有之。

12.且

将:若属皆且为所虏

尚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况且:且焉置土石?

【固定结构】

无所:没有„„的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司马迁十岁诵古文,二十岁外出考察,足迹大江遍及南北。初任郎中,前108年,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公元前104年,曾与唐度、落下闳等进行历法改革,制定“太初历”。

约在公元前103年,开始撰写《史记》,其时因替李广孙大将军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而入狱遭宫刑,后发奋著书,历尽艰辛,著成《太史公书》,即《史记》。

奈何:奈,动词。何,疑问代词。译为“如何”、“怎样”。如“为之奈何?”

12、《史记》简介

孰与:与„„相比,怎么样(谁更„„)?表示比较。如“孰与君少长?”

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所以:“„„的原因”或“„„的方法”。如“所以遣将守关者”。

为„„所:被„„表被动。如“若属皆且为所虏”。

无以(无„„以„„)没有用来„„的。如“军中无以为乐”。

有以:有用来„„的。如“项王未有以应”。

何„„为:表反问。如“何辞为?”

【重点句翻译】

1.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在小处。

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共130篇,本纪12篇,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30篇,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70篇,记述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10篇,记载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8篇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共526500字。

《史记》不但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理”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鲁迅曾誉它为“史

13、鸿门宴人物注释

(刘邦)现在进了关,没有掠取财物,没有宠幸妇女,这说明他的志向不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

2.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张良这个时候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

(1)范增(前277一前204)项羽谋士.居鄛(今安徽桐城南)人。秦末张良,把事情全部告诉了(张良),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跟农民战争时,劝项梁立楚王族后裔为楚怀王。秦军围巨鹿,楚怀王派宋义、项从(刘邦)一起死。” 3.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羽等救赵,以他为末将。后属项羽,为其主要谋士,被尊为亚父。他曾劝项羽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杀刘邦,项羽不听,后项羽中刘邦反间计,削其权力,他忿而离去,途中病死。良曰:“长于臣。”

(2)张良(?一前186)汉初大臣。字子房。传为城父(今安徽毫县东南)

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朝时,他和我交往,项伯人。祖与父相继为韩昭侯、宣惠王等五世之相.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杀了人,我救了他;现在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跟你比,年结交刺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王未中。传说他逃亡至下那(今龄谁大谁小?”张良说:“(他)比我大。”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江苏唯宁北)时,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为韩王,任韩司徒。后韩王成为项羽所杀,复归刘邦,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为其重要谋士。楚汉战争期间,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

5.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都为刘邦所采纳。汉朝建立,封留侯。为所虏。

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

14、古代“座次”问题:

(2)车骑:由以左为尊。“信陵君虚左以侯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

你进去上前敬酒,敬完酒,请求舞剑,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否则,(1)官职:古代以右为尊。“位在廉颇之右”

6.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左”

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3)室内:西为宾、长、贵;

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回到军营里,把刘邦的话全部报告给项羽,趁机说:

东为主、幼、贱。

“沛公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敢进关来呢?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却要攻打他,(4)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这是不讲信义。不如趁机好好对待他。”项羽答应了。

左为贵,右为轻。

7.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5)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

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讲究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是菜刀

西——北——南——东 和砧板,我们正是鱼肉,为什么告辞呢? 8.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杀人惟恐不能杀尽,处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

【文学知识】

1、时代背景

楚汉之争简介

5、课文中出现的成语

(1)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秋毫无犯:秋毫,秋天鸟兽新长的毛;原指细小的东西都不侵犯,现多形容纪律严明,丝毫不侵犯群众的利益。

(2)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以盟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表面上有一个堂皇的名目,实际上却另有所图。主身份召开戏西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刘

(3)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邦多次进攻项羽都被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足以与项羽抗

劳苦功高:指勤劳辛苦,立下大功。衡,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4)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在张良、陈平、韩信等人的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项羽突围至乌江自刎。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做大事的人不拘泥于小节,有大礼节的人

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这个宴会是刘项两不责备小的过错。大行:大的作为。细谨:小的谨慎。不辞:不怕。让:责备。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明朗的生动表现,是漫长的“楚汉相

(5)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争”的序幕。这个宴会上,充分展示了刘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以及刘项迥异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别人是刀和砧板,自己是放在砧板上被宰割的鱼和肉。的性格特点,也预示了斗争双方的必然结局。

比喻生杀之权掌握在他人手里。

司马迁简介(前145---前90)。字子长,夏阳人(现在陕西韩城南)。西 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继父职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辩护,入狱遭宫

上一篇:欢乐谷一日游作文450字下一篇:加快医院信息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