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教案

2024-05-26

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教案(共8篇)

篇1: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采用勾画,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

2、过程与方法: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爱国青年的斗争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学习文章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 体的表达技巧,重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品析文章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

2、教学难点:训练并培养学生自行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背景介绍;整体感知

一、导入:

一个年轻的生命陨落了,如一枝怒放的鲜花凋零了。刘和珍,一个22岁的女孩,将自己永远定格在那让人钟情的花季。人们痛悼她,是因为她将青春的热血化作了灿烂的星辰;人们怀念她,是因为她像一颗明星照亮了黑暗的天空。对国家、对民族来说,她的牺牲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巨大的悲痛,鲁迅曾经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今天,我们再来重温“三一八”惨案这段让人沉痛的历史,一起《纪念刘和珍君》吧。

二、解题

“记”: 相当于“纪“,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记”指出本文是一篇记人叙事类的文章。“念”: 思念

怀念

悼念 “念”指出本文也是一篇抒情类的文章。“君”:对刘和珍的尊称。

三、作者简介

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教案

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小说集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四、背景简介 大沽口 事件——导火索

1926年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张作霖消灭冯玉祥统帅的倾向革命的国民军,日帝的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迫退往塘沽。

大沽口事件发生后,16日,日本帝国主义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抗议,并纠集美英等帝国,向段政府提出最后 通牒,限48小时内即18日午前作出答复。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17日,部分学校、团体代表到国务院请愿,执政府卫队竟用刺刀刺伤代表多人,广大群众更加愤怒。

3月18日,北京的工人、学生、市民五千多人在天安门前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示威大会,共产党人李大钊在会上作了演讲。会后,两千多名群众组成请愿团,到段祺瑞执政府前请愿。这时数百名荷枪实弹的士兵,奉段祺瑞之命,突然向群众队伍开枪射击。随后,士兵们又手持马刀、刺刀追杀群众。群众死47人,伤200多人,死难烈士中就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杨德群。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几天后,几个“学者文人”发表文章,说是共产党和少数民众领袖置青年于死地,说遇害的爱国学生盲目地被人引入“死地”,是“受人利用”。大屠杀的惨象和卑劣的流言,使鲁迅先生忍无可忍,“出离愤怒了”。惨象发生两周后,他写下了这篇悲愤警世的名作。

五、整体感知

1、注

徘徊

pái huái

长歌当哭 dàng

菲薄 fěi bó

肆无忌惮dàn 桀骜

jié ào

踌躇chóuchú

噩耗è hào

黯然àn 喋血 dié

攒射cuán

屠戮 lù

浸渍

zì 绯红 fēi

和蔼 ǎi

殒身不恤 yǔn xù

寥落liáo 抹杀 mǒ

mò抹墙转弯抹角

mā抹桌子

2、整体把握之一: 梳理情感脉络的语句线索: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教案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我还有要说的话” “呜呼,我说不出话”

3、整体把握之二: 理清思路:

全文由七部分组成,概括每部分内容

一、说明写作的原因 和目的(祭死者)

二、进一步申述写作意图。(醒庸人)

三、追叙与刘和珍交往的经过,赞扬她敢于斗争的精神。

四、写刘和珍遇害。(事件概括)

五、叙述遇难经过。(详写遇害细节)

六、总结经验教训。

七、热情讴歌赞颂。

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一、二小节)本文的写作缘由(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三、四、五节)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记念主体)(第六、七小节)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文章总体思路: 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记念主体);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把握每部分的思路:

第一部分:由爱到憎的逻辑思路:

第二部分:追述生前事迹到详写遇难经过,时间顺序;

第三部分:劝诫徒手请愿到激励奋然前行,由肯定到否定的逻辑顺序。

4、整体把握之三: 本文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纪念刘和珍

评述“三•一八“惨案(重点)

5、整体把握之四:

文中涉及到了哪些人?作者对他们持什么样的感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教案

爱国青年(刘和珍、杨德群、张静淑、四十余被害的青年、数百死伤者、请愿的群众)

沉痛哀悼

热烈颂扬

激励告诫

反动势力——段祺瑞执政府(或称“当局者”)、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称“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八国联军、中外的杀人者

愤怒

控诉

痛斥 中间状态的“庸人”(无恶意的闲人)失望

批评

呼唤

6、整体感知之五:

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悲愤的感情

篇2: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3.自身学习

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的内蕴,端正学习,改进学习方法。

培养文言阅读能,体会课文

二、教学重点

1.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2.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的片段并且尽

背诵。

三、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内蕴;

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百代馨香,德配天地

万世师表,道贯古今

2、删诗书,定礼乐,创儒学,传经艺,师表万世;赞周礼,写春秋,立杏坛,育才德,桃李三千

3、“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

生存下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

4、孔子,是是志在报国又

重用的闲人,又是

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二、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陬邑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生有异质,学无常师。尝问礼于老子,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动。年五十摄鲁国相事,其后不用,遂周游列国,年六十八返鲁。卒于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七十三。

(一)、孔子的历史贡献

1、删《诗经》《尚书》,定《礼记》《乐记》,赞《易经》,修《春秋》,以传先王之道。

2、兴办私学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 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广收门徒,收的学生不管贫富贵贱,据说有3000弟子,秀的有72人。他

优文化传播的使者。他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 1 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二)、孔子思想 *他在鲁国做过官,又曾游说四方,一生的主要活动是聚众讲学,由此个私家学派——儒家

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展,使人的思想逾两千余年。

儒家学说

文化的主流,了

古代*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著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是“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孔子教导人们达人”,“己所不欲,勿施放人”的’忠恕之道”,以间的关系。

孔子倡明“天人合一”之教,以善处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还也要“爱物”的道理。*孔子坚决主张要

“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会与文化

发展。孔子

文明的“天下人尊为

和弘扬了人

要“仁民”,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的人生观和

人与人之最高成就在于造就理想人格以创立理想社会,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三)、【颁奖辞】

文化的先驱:孔子

孔子的卓越

潜志躬行“内圣外王之道”,以和思想

深远,他才被

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道尘封的门,阳光从那错开的门缝间挤,于是门外面铺满黄金;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了一把坚韧的利斧,劈成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痕,它留下的疼痛,而是刻骨铭心!于是,子子孙孙

一条光明的大道。

(四)、孔子及儒学的命运

孔子门人及其后学均推尊孔子。亚圣孟子社会的至高准则。

先秦诸子对孔子毁誉不一

道家以自然无为为宗旨,蔑视礼法,墨家

儒家的礼仪道德持否定

。

,孔子所行的“圣人之道”,是遍及自然界和儒家学说非议颇多,批评孔子的“述而不作”,主张“述而且作”,批评孔子和儒家的繁琐礼仪。

法家学说与儒家对立,商鞅,孔子学说与法家农战思想对立,孔子学说不合时宜。

“必贫而削”。韩非对孔子个人颇为尊重,但他当时民间看法:孔子是博学成名的大学者。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通,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董仲舒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于夜。意思是:

孔子,的历史会比黑夜还长.*汉平帝时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 唐代开始加封为“文宣王”

元代又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代以后封为“大成至圣先师” *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 罗大经《鹤林玉露》载:

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五四时期的评孔思潮 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经受了一次空前严峻的时代性考验。新文化运动要破除以孔子之道为代表的封建主义文化信念、价值体系,要对历史的孔子及其学说

;要

民主与科学的精神,重新认识,将它从封建主义意识形态中拯救心理结构的改造。

民族文化*1974年1月18日毛泽东“批林批孔”运动。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前开的批林批孔大会

于丹在“百家讲坛”开讲《论语》心得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而立心灵的自信。

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知天命耳顺内心有

定力去对抗外界。

悲天悯人理解与包容。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把

变成生命的张力。

*孔子思想的世界影响

日本当代学者金古冶:“日本自古

就收到孔子的巨大影响,获益颇深……近年来孔子思想日本的现代化过作用的说法也颇为流行。记载孔子言论的《论语》如今仍在日本受到推崇。”

是1959新加坡前总理、国际儒学联合会名誉理事长李光耀:“从治理新加坡的经验,到1969那段艰辛的日子,使我深深地相信,要的熏陶。” 是无法克服那些

和挫折的。”

新加坡大的都受过儒家价值观

价值观“为新加坡的繁荣进步

三、《论语》

1、《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

2、《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内容非常,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3、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4、在编排上,《论语》的编纂体例,每一条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

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只是大

5、《论语》记录孔子的言论大致有四种体式:格言体、答问体、对话体、议事体。练习:

《论语》是一部___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__和______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___》《___》《___》合称为“四书”。(语录门人再传弟子中庸孟子大学)

孔子,名,字,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政治上主张,鼓励人们,即“

做事”。开___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___人,身通六艺者____人。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丘仲尼儒仁礼治入仕私人千七十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译、背,积累工作。

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理解《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3、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教学: 的片段并且尽

背诵。

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1、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 4

2、教学难点: 从古至今人们对孔子的评价。

深层理解《论语》内蕴;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课主要是习

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学生去欣赏儒家经典著作《论语》,而该经典主要是谈学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教师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其内涵,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评点法。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写法及现实意义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

性。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课前布置预习任务:

1、学生将文本中出自《论语》的句子挑出(39句),教师将学生分的结果

打印。

查阅资料,每组翻译并试着理解6——7句,将本组合作

2、阅读课文,思考:《论语》

涉及到哪些的内容,体现了孔子。

观点?

3、查阅资料,试着去寻找对孔子的不同评价的文字并教学过程:

一、简单复习上节课主要内容,导入本课:

上节课这节课让

二、了孔子与《论语》,那位同学能够给大家简单说一说? 一起

文本,走近孔子,对孔子做

积累工作。

朗读本组承担的句子,随后由一名代表将本

记录并随时补充的结果的见解。传阅学习。更的。

学生课外作业,读、译、背,1、学生按展示预习结果。每组同学组中的一句翻译并简要

2、各的理解。其余各展示一句之后,将各组合作并打印

三、文本中的句子解决完毕,大家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语》 涉及了哪些的内容,体现了孔子

观点?

了。请速度文本,思考:《论:主要有治学、从政、修身养性和交友治道等,体现了孔子“克己复礼”的思 5 想。

四、教师学生

:如何评价孔子的言行和观点?从古至今人们对孔子有哪些评价?

1、春秋战国时代,孔子门人及其后学者均推尊孔子。门人中以子贡为代表,他对孔子赞美备至,奉如天人,把孔子比拟为高天、日月、木铎,凡人是永远不可企及的,子是天生的圣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亚圣孟子然界和社会的至高准则。然而当时民间

墨家

看法

孔子所行的“圣人之道”是遍及自孔子是博学成名的大学者。

儒家学说非议颇多,批评孔子的“述而不作”,主张“述而且作”,批评孔子和儒家的繁琐礼仪。

道家以自然无为为宗旨,蔑视礼法,先秦法家学说想对立,学说不合时宜。

2、宋元时期对孔子的评价总体上是对孔子推崇备至,环和纲常伦理来其封建统治。,学术界和政界对孔子的评价就褒贬不一。

把孔子神化,用孔子的神圣光

儒家的礼仪道德持否定。

与儒家对立,早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孔子学说与法家农战思

孔子“必贫而削”。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对孔子个人颇为尊重,但他

3、自从戊戌变法和五四运动毛泽东在文革初期给郭沫若的诗里御笔一批,“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吹响批孔的号角,引发了全国口诛笔伐的狂潮。

五、教师总结: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孔子人难养也”让女性不高兴,时代在观点

完全认同,他的“唯女子和小

就像乌云无法挡住太阳的光辉一样,孔子的魅力是无,社会在进步,也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法抵挡的。当然。

应该说,孔子提倡以天、地、君、亲、师来规范人与自然礼、义、智、信来规范道德标准与治国理念。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以仁、准则,是有助恢复社会稳定,符合历史发展需要的如此,孔子提倡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有

无数的教无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诲,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文主义色彩,国治学的座右铭,人类文化思想宝库中的精品。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千多年来照亮历史与

两千多年来从帝王到平民立德立行,治

说法未免言过其实。但孔子的思想与学说,确实是两

孔子活

人思想的一盏明灯。《华盛顿邮报》曾经写道:“

世界的生活仍然的意义”。在两千多年前,但他的教诲对

孔子属于历史也属于现代,属于30年之后,人们难道还要受

也属于世界。在批判与否定“凡是派”错误思想的过时思想的束缚,依然拘泥于“孔学名高实秕糠”之说,而

“正名”吗? 不给那位等待了两千年之久的古代圣贤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论语》中的精彩片段。

篇3: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教案

教学内容:梳理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

教学目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及梳理本单元在高考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题

一、单元体制:本单元共三篇课文

《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三篇文章从题目上看均属散文,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神就是文章的情,形散而情聚,情感这条红线贯穿文章的始终。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然后重点读《记念刘和珍君》的第2部分及第4部分,体会《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当中的情感:

真的猛士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学生自主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小狗包弟,概括文章大意,然后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

3.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体会其中蕴含了什么思想情感,学生自主探究,交流,教师汇总:

二、链接高考:在考场中出现的与本单元相关的语言运用题

1. (教师投影,学生欣赏) 为刘和珍写一则颁奖词 (4分)

刘和珍———在黑暗的时代中,你没有沉论;在严酷的高压下,你没有沉默;在枪弹的攒射中,你依然前行。虑及民族存亡,你黯然泣下,为了国家复兴,你奋然前行。你如流星刹那间闪过,却爆发出夺目的光茫。

2.教师再投影课本中其他几个人物的颁奖词,学生欣赏

易水清寒,夺人心魄,因为它知道自己送走的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你的勇气砥砺了你手中的匕首,你手中的匕首又将你的名字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太子丹的邀请只是你义无反顾的契机,真正让你勇者无惧的是你心中的信仰;为国为民,才是侠之大者! (荆轲)

千军万马,战火纷飞,你是未能加冕的帝王;爱恨情仇,尔虞我诈,你是未能立业的英雄。但你的霸气是许多帝王所不及的,你的豪情是许多英雄所缺少的。霸王不成霸业却一样名垂千古。 (项羽)

含垢忍辱,你用顽强之志铸就了史家之绝唱;废寝忘食,你用赤诚之心完成了无韵之离骚。一部《史记》,讲述着一个史学家应有的良知;一部《史记》,见证了一个史学家对历史的忠贞;一部《史记》,记载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是我们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 (司马迁)

3.请同学们根据以上的几个人物颁奖词,思考:究竟应该怎样写颁奖词?颁奖词的写作

4.教师再读一则颁奖词,让学生猜写的是谁,进一步体会上面的写作方法

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了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了“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 (刘伟)

三、作业:

篇4: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教案

教学内容:梳理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

教学目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及梳理本单元在高考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题

一、单元体制:本单元共三篇课文

《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三篇文章从题目上看均属散文,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神就是文章的情,形散而情聚,情感这条红线贯穿文章的始终。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然后重点读《记念刘和珍君》的第2部分及第4部分,体会《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当中的情感: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学生自主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小狗包弟,概括文章大意,然后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

3.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体会其中蕴含了什么思想情感,学生自主探究,交流,教师汇总:

二、链接高考:在考场中出现的与本单元相关的语言运用题

1.(教师投影,学生欣赏)为刘和珍写一则颁奖词(4分)

刘和珍——在黑暗的时代中,你没有沉论;在严酷的高压下,你没有沉默;在枪弹的攒射中,你依然前行。虑及民族存亡,你黯然泣下,为了国家复兴,你奋然前行。你如流星刹那间闪过,却爆发出夺目的光茫。

2.教师再投影课本中其他几个人物的颁奖词,学生欣赏

易水清寒,夺人心魄,因为它知道自己送走的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你的勇气砥砺了你手中的匕首,你手中的匕首又将你的名字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太子丹的邀请只是你义无反顾的契机,真正让你勇者无惧的是你心中的信仰;为国为民,才是侠之大者!(荆轲)

千军万马,战火纷飞,你是未能加冕的帝王;爱恨情仇,尔虞我诈,你是未能立业的英雄。但你的霸气是许多帝王所不及的,你的豪情是许多英雄所缺少的。霸王不成霸业却一样名垂千古。(项羽)

含垢忍辱,你用顽强之志铸就了史家之绝唱;废寝忘食,你用赤诚之心完成了无韵之离骚。一部《史记》,讲述着一个史学家应有的良知;一部《史记》,见证了一个史学家对历史的忠贞;一部《史记》,记载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是我们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司马迁)

3.请同学们根据以上的几个人物颁奖词,思考:究竟应该怎样写颁奖词?颁奖词的写作

4.教师再读一则颁奖词,让学生猜写的是谁,进一步体会上面的写作方法

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了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了“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刘伟)

三、作业:请大家尝试为霍金写一则颁奖词

篇5: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一、学习目标、认识大堰河这个人物形象 2、诵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感情

3、情感目标:加深对母爱的认识

二、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 对大堰河形象的认识

2、难点:

(1)作品写作时代、背景离现实时代较远,学生热情较难调动(2)文章篇幅较长,四十分钟学习较紧张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

利用多媒体播放MTV作品《懂你》,用画面、歌曲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冲击,激发学生 的兴趣,同时用这首作品引出“母爱”这一话题。

播放片段后,教师以“我们今天共同学习一篇赞美特殊母爱的诗歌,艾青的《大堰河── 我的保姆》”导入新课。投影课题:课题背景设计为一只燕子给几只乳燕喂食的图片。投影“学习目标”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配较为凄凉的背景音乐烘托气氛。

同时投影自读时的任务:试在脑海中为大堰河“画像”——目的让学生从整体把握大堰河 的形象。

自读课文后,让生闭上眼睛想想大堰河的形象。

(三)合作探究

1、自读课文后,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合作学习: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给大堰河 填写一份“档案”,可根据教师提供的表格,也可自己设计。表格留出空行,目的让学生 自由发挥。

表格见课件

教师巡视,适当点拨,拓展学生思维。

五分钟后,教师提问,检查学生讨论情况。并让学生说明理由,相机让学生朗读诗文,体会感情。

预想可能出现不一致的回答:

属相:牛——忍辱负重、默默奉献、脚踏实地 猪——任人宰割、不知反抗 兔、羊——温顺善良......血型:O——奉献型,万能献血者

其他型——学生可能从大堰河性格方面考虑

身高、体重——体重可能因大堰河生活状况而偏轻。

健康状况——估计学生会写出“营养不良、椎间盘突出”等,能自圆其说即可。

人生信条——学生的答案会是丰富多采的。教师适时说出自己的认识:套用鲁迅先生的名言“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来深化大堰河的形象。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去课文中筛选有用信息,并发挥想象,对“大堰河”加深认识,使这一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明晰起来。也能使学生把这篇较长的文章读短,从而突破教学难点中的第(2)点。同时也避免了就课本讲课文的简单枯燥乏味。

2、教师:“既然是档案,照片必不可少。老师这儿有几副图片,你们帮我看看哪副图片更符合大堰河的形象。” 依次投影四副母子图,最后将四副图定格在屏幕上,让学生讨论争鸣。预想可能出现的情况:

学生会在第二副和第三副之间发生争议。

处理方法:发动学生进行争鸣。要求从文中找依据,言之有理。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对大堰河的认识由抽象的概念上升为具体的外在形象。让学生在争鸣中进一步明晰大堰河形象。

(四)观看观看MTV 《懂你》

体会片中母亲的形象 教师:“分析了大堰河的形象后,让我们再感受另一分伟大的母爱,请欣赏《懂你》,大家要注意画面中的故事。”

教师播放MTV 《懂你》片段,学生静静感受。教师也可用包含深情的语言叙说这一片段的故事。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

1、由大堰河这一特殊的母爱扩展到广泛的母爱,扩展到学生的内心,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2、将学生由合作探究的热烈气氛过渡对感受母爱的深沉气氛。

(五)诵读课文

让学生再读课文。同时投影要求:

1、哪些语段让你联想到自己的母亲?

2、找出让你感动的语段,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学生任意挑选一段朗读,教师相机评价。必要时反复读,直至教师范读一段。学生朗读后,教师可适时提问:“你读的这段是否让你想到自己的妈妈?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妈妈吗?”或“妈妈疼爱你吗?能给大家讲讲吗?”

之后让学生读课文最后一段。将最后一段中的“大堰河”换成“妈妈”,再反复读。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大堰河形象后,通过诵读课文,体会感情。并将作者对大堰河的感情升华为学生对自己母亲的感激之情。再怀着这种感情去读课文,把自己的感情 融入到课文中。

预想可能出现的情况:

学生可能会因为害羞不愿说自己母亲的事。

处理方法:教师要用诚意去打消学生害羞心理。

(六)课内(外)练笔 教师:“只有平凡的儿女,没有平凡的母亲。我们的母亲都是可亲、可敬、可爱的„„母爱,人类情感走廊中的上品,伟大永远是它的同义语。母亲的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声轻轻的呼唤,还有那眼角的皱纹、满手的老茧,微驼的背影,哪一个做子女的不应刻骨铭心? 用我们的笔、用我们的心来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吧!”

投影要求:以“母爱”为话题写一段文字,50~150字即可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由课文的学习转入对自己母亲的赞美,完成情感目标。预想可能出现的情况:时间紧张,学生无时间写。处理方法:

1、留作课下作业

2、读一篇学生写的片段

(七)结束语: 学习这课,我们不仅要学会分析人物形象,诵读时把握感情,更重要的是,通过这课让我们更了解我们母亲的情、母亲的爱、母亲的心,让我们在生活中更好地珍视母爱,更好地爱我们的母亲!

大堰河我的保姆(人教版高一必修)师:是艾青诗写得好,还是老师读得好? 生:诗写得好,老师读得更好!师:诗写得好,老师才读得好。

这么好的诗就该好好去读,满怀激情地去读,读出感情来。

先看第一节,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 是童养媳/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师:大堰河是不是一条河的名字? 生:不是,是我的保姆的名字。

师: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她地位低下,身份卑微。(板书:身世关系)师:概括得很好!谁能说说什么叫童养媳? 女生甲:从小被卖到别人家做媳妇的人。师:很好。做童养媳的日子好不好过?

生:不好过,和做牛做马差不多。师:是啊,大堰河就是这样一位身世凄惨的劳动妇女。诗人对这样一位妇女有怎样的感情呢?我们来看第二节。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诗人说他是大堰河的儿子,他是吗?

生:不是,也是。师:为什么?

生:大堰河只是诗人的保姆,所以不是;诗人把大堰河当作母亲,所以是。师:说得非常好!

第三节,诗人为我们描绘了四个画面,我认为这里语言太罗嗦了。

我这样改“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坟墓/你的瓦菲/你的园地/你的石椅„„”,把那些修饰语“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门前的长了青苔”全部省去,不是更简练吗? 生:不好。

师:为什么?

生:这些修饰语营造了一种悲惨、凄凉的氛围。

师:对。“被雪压着的”显得„„ 生:冷清。师:“草盖的”、“枯死的”、“一丈平方的”都说明大堰河的什么呢? 生:身世的悲苦。

师:很好!我们来读读这一节。先听我读一遍。

(韩老师很有感情地读完,又让学生读,指出其读得不好之处,指导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师: 看第四节。我觉得作者这第一句“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显得罗嗦,“抱”肯定是用手了,“用你厚大的手掌”完全多余,对吧?

(学生在窃窃私语,有的认为他讲的很有道理,有的说不多余,韩老师请一个女生说堰河的什么呢?

生:不多余,表现了大堰河一生勤劳。

师:诗的第二部分写了大堰河勤苦的一生。(板书:勤苦一生)

看看大堰河干了多少活呀,像一架劳动的机器,没有一刻空闲的时间。如此劳碌,如此辛苦,但大堰河每每干完一些活之后,她有没有休息呢? 生:没有。

师:干什么呢?

生:“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师:大堰河一直在忙,她一停下活就去抱着诗人艾青,说明她对诗人„„ 生:疼爱。

师:好!无时无刻都关爱着艾青,无微不至的关着艾青。

我们再来读读这一节。这节朗读时要与前面不同。第一句要缓慢,突出“厚大”,“抚摸我”要读得轻柔,但是却强调。接下来的连续八句的“在„„之后”要读快一点,突出工作的多和忙。最后一句再读得恢复缓慢、深情。

先听老师示范一遍。(朗读)

师:咱们班男生谁读得最好?我们请他来读一读吧。

(一男生在众同学推荐之下站起来,学着韩老师刚刚的语调读完第四节)师:读得好不好啊? 生:好!

师:那就鼓励一下。(大家都鼓起掌来。)

师:我再改一次,往下一节,“我被生我的父母领回到自己的家里”这一句,我觉得,肯定丢掉了一个字,丢掉了一个“我”字。应当说“我被生我的父母领回到‘我’自己的家”?是不是呀?这次,老师的见解肯定对了!

(有不少学生同意老师的观点,频频点头,且动手在课本上加上了个“我”。有的学生则不以为然,老师就把不同意的学生叫起)

生:“自己”是客观的,那确实是诗人的家,而“我自己”带有主观色彩,在诗人心里承认的家,诗人在这里用“自己”,而不用“我自己”,说明诗人心里并不承认这个家。

生:我觉得,这里的“自己”不是“艾青自己”,而是“父母自己”。如果在“自己前面”加上“我”,就成了“艾青自己”了。

师:两个同学说的都有道理,家不是艾青的,而是“父母自己”的,艾青根本不认同的父母的家是自己的家,他认同的是„„

生:大堰河的家。

师:所以,这句话,诗人是不是丢掉了一个“我”字? 生:不是。

师:(似乎无奈地)还是老师的意见不对。(稍微一停顿)

不过,老师又发现一个问题,有一句话写的不好,我要改一改。

“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如果改成“我终于回到父母的家里了”,就好了。(似乎颇为得意)老师不但会朗读读诗,还会写诗、改诗呢!(学生几乎都摇头)生:老师的绝对不好。

师:还绝对不好?说说为什么? 生:你改的诗,情绪根本就不对!“我终于回到父母的家里了”好像盼望着急切回父母家一样,愿望终于实现了,非常高兴。而作者原来的意思是不愿意回去。

师:我的改句——表明作者盼望着回去,非常高兴,而原句―――表明不大情愿回去,你能 4

把这两种情绪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生:(分别读,把老师的改句读得快而兴奋,而把原句也大体读得一样,区别不明显)师:我的改句,你把重音放在哪个词上? 生:放在“终于”上。

师:你读“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仍然十分高兴,仍然愿意回去,能重读一遍吗?

(生重读,读得已经低缓)

师:传达的不错。“我做了生了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一句,包含着一种十分复杂的辛酸的情绪。

听老师示范一下,(师示范读)大家跟读。

师:这句话里有两个名词性的字,十分矛盾,是哪两个? 生:(沉思)“家”和“客”。

师:对!大家有谁在自己的家像做客吗? 生:没有。

师:“家”和“客”本是对立的,谁在自己家里做客呀,能做客的地方不是家。诗人在这里正是抓住了“家”与“客”的一对矛盾,才表达出一种复杂的辛酸。师:往下看,仍然在这一节里,还能不能找出类似的类似的矛盾的写法?(学生埋头边读边找)生:“我呆呆地看着母亲怀里的不熟识的妹妹”,这句矛盾。师:怎么矛盾?

生:既然是妹妹,就应该熟识,可是作者却不熟识。

师:本是骨肉,却是陌路。生:我认为“我不认识”与“‘天伦叙乐’”矛盾,不认识怎么能读出来呢?

师:我们可以换句话说――艾青长大后也认识这四个字理解这四个字了,可是他却„„ 生:从来没有品尝过四个字的感情。生:艾青从小没有感觉到那几个字。

师:可否这样说:“上面挂着‘天伦叙乐’,下面却根本没有‘天伦叙乐’”;“虽认识‘天伦叙乐’,却没有感受过‘天伦叙乐’”,这是强烈的对比的写法!家庭里所发生的事情,却根本不讲天伦,根本没有叙乐!

师:我再引申一下,――――这种强烈的矛盾对比的写法、用法,是诗人、艺术家经常运用的,大家在其他地方还看到过吗?比方,在初中课本里,有一 首唐诗里面就有。生:《卖炭翁》里面,“可怜向上衣正单,心忧炭*怨天寒。” 师:怎么矛盾。

生:卖炭翁本来应该希望天暖和一些,可是他为了把炭卖出去,却希望天寒冷。师:再想想,―――还能从电影、电视中找到这种矛盾的的写法吗? 生:电影中常有,如殿堂高处悬挂着“正大光明”,而下面的人干着卑鄙龌龊的勾当;生:电视中,殿堂里挂着“明镜高悬”的条幅,下面审案的人,却贪污受贿,把案子判成冤案。师:非常精彩。诗人艾青非常善于运用强烈的矛盾对比手法来表现人物。五十年代,他到欧洲去访问,见到一个黑人姑娘给白人家当保姆、哄孩子,白人小孩在哭,黑人保姆却在唱歌,艾青就写了一首诗《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有这样两句“一个多么舒服,却在不停在哭;一个多么可怜,却在唱欢乐的歌”。这种强烈的对比能增强表达的效果。同学们,跟着我把这一节朗读读一遍。师:第三部分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板书:死后凄凉)。

接着看这一句,“我是这般的忸怩不安”,“忸怩”什么意思?是不是“扭捏”的意思,即“扭扭捏捏”的意思?

(一时,学生感到困惑)师:遇到问题,请马上查字典!生:我查到了,“忸怩”是“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师:那么“扭捏”或者“扭扭捏捏呢”?这个词最常用,不要查字典,就说出自己的理解。生:“扭捏”,我理解有点“矫揉造作”的意思。师:艾青从一个破敝的穷家来到一个金碧辉煌的豪门,应当是哪种情绪? 生:显然是“不好意思或者不大方”,不能是“矫揉造作”。师:接下来的一节中,诗人连用了六个“她含着笑”,有什么作用? 生:大堰河以苦为乐。生:苦中作乐。

师:我们从“含着笑”三字,还能体会到什么? 生:她生活沉重,但却非常乐观。

生:她对未来抱着希望,抱着憧憬,想像着艾青长大成人后,会报答她。生: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全家都能过上好日子。

师:同学们说的都对,也开拓了大家的思维视野。我问大家,我们读这一节时,能够同样“含着笑”来读吗? 生:不能。

师:我们感受到一种辛酸,感受到一份沉重。我们请这位同学来读这一节,要读出这种辛酸与沉重来。

(一位男生站起朗读,读完,韩老师指出不到之处,范读,再带读)师:到了,“大堰河,含泪的去了”这一节,用了一些修饰语,如“四十几年的”、“数不尽的”、“四块钱的”、“几尺长方的”,所有这些数量修饰语,是强调其多,还是强调少? 生:(一部分学生)强调多。生:(一部分学生)强调少。

生:(少数学生)不对,有的强调多,有的强调少。

师:后面这位同学概括得对!有多有少。哪些是强调多,哪些是强调少呢? 生:“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疾苦”是强调多;“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强调其少。师:概括起来,是什么多,什么少? 生:痛苦多,而自己得到的少。

师:给予这个世界的多,从这个世界带走的少。

生:大堰河的命运悲惨。生前那么辛劳,死后没什么陪葬。

师:先听我这此段读一遍,把“多”与“少”强调出来,注意语调和停顿。

(韩老师读完后,请一位女学生读,肯定其读得好)

师:老师和大家的讨论就此告一段落。下面的段落留给大家。大家自己阅读自己感受。有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共同研究。也就是进行研究性学习。(一会儿有学生提出问题来)

生:我有个问题,那个“黄土下紫色的灵魂”,为什么是“紫色”的灵魂? 师:你是问我,还是问大家? 生:问大家。

师:好,大家谁帮助她回答一下。

“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这个“紫色”到底指什么?

生:我以为紫色是一种痛苦的、压抑的颜色,紫色给人的感觉非常压抑,不痛快。生:我认为紫色是一种高贵颜色,比如有的足球队穿的球衣就是紫色的。生:我记得古代的官服也是紫色的,也是高贵。

生:是指苦涩。我曾看过诗人的访谈录,他在谈到这首诗时说过“紫色”是一种冷色调,引起的人的心理反映是苦涩的。

生:我认为,紫色是红色和蓝色的混合色,红色表示大堰河活着时非常有热情,像火一样,温暖世界,是尊贵的,而蓝色表示她死后非常安详。

师:看来你对颜色非常有研究,你能说说各种颜色的含义吗?比方白色象征什么,绿色象征什么,蓝色象征什么,等等。

生:白色象征纯洁,绿色象征生命,蓝色象征海洋,也表示安静。

师:有道理,你的思路非常独特。并且真的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也就是说,不能单纯强调紫色只代表一方面,紫色实际上是两种意义的综合。

生:老师你的意见呢?

师:老师补充一点学术界的“观点”,艾青诗中用了大量颜色,艾青用颜色的规律一般是,用暖色调代表光明、温暖、信念,用冷色调代表苦难、大地、忧郁等等。紫色是一种冷色调,所以不能仅仅理解为高贵。

我只不过是综合大家的意见。你们看看,刚才大家的全部意见,无非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强调尊贵、圣洁、热烈的方面,一方面强调是苦涩、忧郁、压抑的方面。慎思、深思一下,这两种意见矛盾吗?

生:不矛盾。

师:可以从痛苦角度去理解,体会一下全诗吧,似乎字字句句都在强调大堰河一生所承受的痛苦,紫色的灵魂,就是痛苦的灵魂。也可以从高贵的角度去理解,想想呀,一个人的灵魂,由于承受了太多太多的苦难、太多太多的凌侮、太多的折磨,那么,这个人的灵魂会是怎么样的呢?

生:承受的苦难越多,就越高贵。师:所以,这里高贵与痛苦矛盾吗?

生:不矛盾。

师:这不统一了吗?请大家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对“紫色”的理解,这句话的格式是,灵魂因__而___!(板书: 灵魂因__而___!)生:灵魂因“痛苦”而“高贵”。师:非常精彩,因“承受太多苦难”而“尊贵、伟大”!

同学们,大家看看,这个结论是谁得出呢?不是老师得出的,老师只不过是大家意见的概括者。结论是大家自己共同讨论、研讨、集思广益得出的。在学术界,这个问题仍然是一个悬案,没有一个定于一的结论。今天大家得出的结论,也可以成为众多学术观点之一。这就是研究性学习呀!研究性学习并不神秘!

师:深入一步,我问大家,艾青在写诗之前是学什么的吗? 生:是学画画的。

师:所以他对色彩非常敏感。大家数一数,看看全诗中艾青用了多少颜色词语,一一找出来。生:(陆续全部找出)“长满了青苔的石椅”“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我摸着红漆雕花的家具”“我吃着碾了三番的白米的饭”“大红大绿的关 云长”“辉煌的结彩的堂上”“紫色的灵魂” “泥黑的温柔的脸颜”„„ 师:共有多少处用了颜色词语? 生:8处。

师:说说各自的意义。

生:“长满了青苔的石椅”表示一种荒凉、败落。

生:“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显出大堰河家的生活十分穷困。生:“红漆雕花的家具”“碾了三番的白米的饭”,显示艾青父母家里非常富有豪华。生:“大红大绿的关云长”,表现艾青的少年的特点。生:“辉煌的结彩的堂上”,显示大堰河梦中的艾青婚礼隆重。生:“泥黑的温柔的脸颜”,显示大堰河的作为劳动人民劳作辛苦。

师:大家可以写成一篇学术性的小论文,题目可以叫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颜色词的运用=。

大家一起来把最后两节,有感情地读一遍。(师生齐读)

篇6: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教案

常熟外国语学校

潘新娜

教材: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读本》

【教学目标】

1.品味诗化的语言表达,掌握散文羚羊挂角的技法运用,充分体会写景散文语言蕴藏的深情。

2.关注“这一位”作者的“这一篇”散文,形成对余光中作品的独特情感认知。【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把握文章写作顺序和语言诗化的特征,掌握散文羚羊挂角的技法运用;2.难点:在“乡愁”“思乡”的主题质疑与“矛盾对立”“多元发展”的探究活动中体会余光中先生蕴藏的深情。【课前预习】

1.通读余光中散文作品《沙田山居》并请写下初读文章的感受;

2.结合《回顾琅嬛山已远——联合岁月追忆》一文了解文章背景,提出自己的疑问; 3.尝试选择一个喜欢的段落把它改编成绝句或律诗。【教学过程设计】

一、主题质疑:

1.现场初读质疑的交流,引出“乡愁”是否等同于“思乡”的主题质疑 2.细节的把握(不同版本中标点之比):

“那便是大陆的莽莽苍苍了。”《现代散文选读》读本 “那便是,大陆的莽莽苍苍了。”《青青边愁》(国际文化出版社)3.字句的出入(不同版本中字句之比):

海潮与风声,即使撼天震地,也不过为无边的静加注荒情与野趣罢了。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却是人为的骚音。——《青青边愁》(国际文化出版社)

海潮与风声,即使撼天震地,也不过为无边的静加注荒情与野趣罢了。——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读本

4.小结:散文可以偏重于写风景,但必须有思想。风景是人欣赏的,你写风景、写山水,如果不寄寓自己的感情,那有什么意思呢?画家的山水画画得好,是因为他心中有山水,画的是自己心中的山水。如果心中没有山水,没有自己的感情,是不可能画好的。写散文也是一样。——丁玲《漫谈散文》

二、谋篇布局:

1.把握写作顺序:从沙田山居的外围——山居的生活感受——联想山外生活 2.体悟诗化语言:只有“我”出现的压缩版短文与余光中的“这一篇”比较

我所期待的散文,应该有声,有色,有光;应该有木箫的甜味,釜形大铜鼓的骚响,有旋转自像虹一样的光谱,而明灭闪烁于字里行间的,应该有一种奇幻的光。一位出色的散文家,当他的思想与文字相遇,每如盐撒于烛,会喷出七色的火花。——余光中《<左手的缪斯>后记》

3.现场诗歌写作与交流:(师生互动))4.辩论:是否是文词卖弄?

三、延伸探究: 1.余光中感叹:“台湾对我,是鼓励,是安慰。香港,却是陌生的挑战。”(《青青边愁•后记》)而到后来,总结自己在香港时期的生活时,余光中又说:“这十年是我一生里面最安全最自在的时期。回顾之下,发现这十年的作品,在自己的文学生命里占的比重也极大。” 2.另一面的余光中(徐学《余光中传》厦门大学出版社)

一位认真的学者、严格的教师、不苟的翻译家,写起字来,总是一笔一画方方正正;而 在腐儒和道学家眼中却是十足的浪子,不道德的文人。

一位喜欢开快车的诗人,喜欢一切高速的节奏,在诗歌中赞美飙车;同时也是瑜伽功的修持者,先后养过十多头小鹦鹉,并为之撰写食谱。

他酷嗜民族文化,自幼浸淫其中,发掘弘扬,终身不逾;而批评和剖析自己的民族和国人,比谁都坦白、锐利。

他是浪漫的,写缠绵悱恻的情诗,从不间断,对可爱的女性有用不完的柔情;他又是科学的,搜集古今中外的地图册,钻研大部头的天文书,对地球的画像、世界的脸谱、天象的分布、宇宙的流转十分专业。

他是平易的,民间的,有许多朗朗上口的童诗民谣为证;他又是深奥而神秘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时常有出神入化的创造。

他并非任何一个教派的信徒,但也不是一个理直气壮的无神论者。总是觉得神境可亲,喜欢瞻仰大教堂,看寺看庙,在那里琢磨一些灵魂的问题。

他喜好在家中静静欣赏地图、画册和唱片,他也更愿意用脚去丈量世界山川。亲人和朋友视之为诙谐的交谈者,他自称是女生宿舍的舍监……

四、作业布置

主题阅读:雅致的居所:余光中《沙田山居》、梁实秋《雅舍》、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 总结:谨以此课

献给,一切

因仓颉文发烫的唇

为方块字锐啸的血

以中文,最美丽的母语

篇7: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文中语句和生活实际,对生命进行哲理思考

2.认识生命的本质和意义,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认识生命的本质和意义,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难点:结合生活实际,对生命进行哲理思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二.有关“热爱生命”话题的文化访谈(我与“蒙田”面对面)

访谈一:走近蒙田,正确认识“生”和“死”

(小组代表提出问题,其他小组同学把自己模拟成蒙田,解答问题)

1.许多人浑浑噩噩、碌碌无为的过日子,请问“蒙田”先生,你是怎样理解“度日”的?

“蒙田”: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时候,度日就是消磨光阴;风和日丽的时候,我就慢慢的玩赏、领略美好的时光

“蒙田”:坏日子,要飞快的“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

2.一般人认为生命的利用是打法、消磨时光的苦事,你对生命的态度是什么?

“蒙田”:我认为生命是值得称颂、富有乐趣的“蒙田”: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不能虚度此生

3.你是如何看待“死”的?

“蒙田”:生之本质在于死,只有乐于生的人才不感到死之苦恼

“蒙田”:我眼看生命的时光无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

“蒙田”: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

访谈二:感悟生命,对生命进行哲理思考

(这一环节采用小组代表围绕问题进行访谈,其他小组同学把自己模仿成蒙田,对生命进行哲理思考后作答)

1.学生以四人一小组为单位,就理想前途和生命中的一些困惑进行交流

2.请蒙田帮助,做到乐观的生活,培养热爱生命的意识

问题一:我每天都看书做习题,感到学习压力很大,对前途信心不足请问“蒙田”先生,我该怎么办?

“蒙田”:“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这说明生命是经过漫长的演化而来,是自然的哺育,也是自然的杰作

“蒙田”:“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这说明:关心生活,才能感受生活的乐趣,更好地享受生活同学们只有关爱书本,喜爱学习,培养对书本的兴趣,才能享受到读书学习的快乐你的学习成绩优异了,才能对前途充满信心

问题二:汶川地震发生后,我看到了那么多惨不忍睹的场面,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对死亡产生了恐惧请你为我作一下心灵疏导,让我快乐的生活,好吗?

“蒙田”:“生之本质在于死”,这说明有生就有死,没有死就没有生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

“蒙田”:“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亡之苦恼”只有好好享受生活,当面对死亡时才不感到遗憾对于学生来说,就是要抓住大好时光,勤奋学习,不辜负美好光阴

“蒙田”:“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用丰盈饱满的生活使生命相对延长所以,生命虽然脆弱短暂,但同学们可以让它有意义、有价值

“蒙田”:就像奥斯特洛夫斯基说的:“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它可以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正确对待死,就不要碌碌无为,不虚度此生

“蒙田”:这使我想起了汪国真《热爱生命》一诗中的几句话:“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有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访谈三:深入认识生命的本质,做到热爱生命(深度访谈)

(这一环节采用师访生谈的方式进行,让学生结合实际来深入认识生命的意义和本质,做到热爱生命)

师: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时间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让生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则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古今中外,有许多名人智者能在人生的痛苦和悲悯中,挖掘出生命诗意的本质和快乐的天性

同学们,请联系身边的实际或你了解到的名人热爱生命的故事,谈谈你对生命的深层认识

生: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霍金,患有运动神经细胞病,全身不能动弹,不能说话,但他身残志坚,仅用一只活动的手指敲打着键盘,研究宇宙的奥秘,提出大爆炸、黑洞理论,并写成了举世瞩目的科普著作《时间简史》从他身上,我学到了坚忍执着,我看到了生命耀眼的光芒

生:霍金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人处逆境艰难时不要垂头丧气,不要停下求知探索的脚步,要以从容乐观的心境面对人生,要不懈的追求,要迎难而上

师:如果你生活在贫困中,你将怎样对待生命?

生:这使我想起了音乐家莫扎特的故事有一天寒冷的清晨,一位友人去拜访他,看到莫扎特和他的妻子在翩翩起舞友人莫名其妙,问明原因才知道他们已无钱买炭御寒,就以跳舞取暖在夫妻双方明亮乐观的眼睛中,那位友人一定看到了快乐只要心灵快乐了,即使生活困苦,依然能享受到生命的快乐;只有生命真正的快乐,我们的心灵才能健全美好

生:从莫扎特的故事中,我懂得了他的音乐为什么会那么优美抒情、柔和舒展,他让我体会到了生命的大快乐

师:人生有许多苦恼,有许多打不开的名利僵锁,热爱生命,你应如何看待金钱和名利呢?

生:金钱固然重要,但生命中有许多东西是金钱买不来的,比如母子亲情、同学情谊、男女爱情只有真正热爱生命、不把金钱视为获得幸福的手段,才能真正获得快乐幸福的生活

生:许多人在对名利的追逐中,把自己搞的心力交瘁,以至忘了人生最值得珍惜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忘了欣赏路边的野花,忘了观看天上的云卷云舒这样,名利成了束缚自己身心的枷锁,自己也成了人生路途中四处奔走而不知所终的匆匆过客,忽略了生命存在的价值,丧失了生命中闲庭信步的从容

师小结:如果我们对生命能多一些认识,对生命的快乐有一种切身的体会,就会克服艰难险阻,就会抛弃金钱铜臭,远离功名利禄,去除浮躁不安,从而在生命的从容和快乐中感受到生命的真正意义

三.            课外拓展,生华提高

通过对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一定对生命有了深入的理解,请你用精炼的语言表达对生命的感悟

(学生思考后,全班交流)

四.            教师总结

生命是短暂的,也是美好的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把握生命的宽度,让人生更有意义让我们正确对待苦恼和逆境,以乐观的心态去生活;让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追求生命的真谛,去寻求人生的真善美愿我们每个人都能珍惜时光,热爱生命;愿我们的生命焕发出“丰盈饱满”的旺盛活力

一天傍晚,一个人心烦意乱地走到悬崖边。他觉得生活平淡而无聊,年轻的心不愿再负担人世间的孤独和艰辛。于是,他把脚轻轻凌空一提。忽然,从远处传来一阵独特的声音,他不禁侧耳静听。原来是婴儿的哭声,在这荒山野岭,他能够感到生命依然高高在上。顿时,一种前所未有的激动向他袭来,他一把推开诱他自X的死神,循着啼声和灯光走去。那是他生命里最为惊心动魄的一次闪电。数年后,他的伟大作品如春雨般洒落在俄罗斯及世界各地。他就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屠格涅夫。

问:是什么使屠格涅夫最终抛弃自X的念头?

(是生命的呼唤,是屠格涅夫心中尚存的热爱生命的信念。)

蒙田(1533——1592),是法国重要的思想家和散文家。他几乎把毕生精力用在对人性种种形态的审视和研究上,撕去一切人为的伪装,揭示人的本来面目。所以,在16世纪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像蒙田那样受到现代人的崇敬和接受。

篇8: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教案

一、《鸿门宴》

第23 页写了张良与刘邦的一番对话。当张良问“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时, 原文是:

曰:“鲰生说我曰:‘距关, 毋内诸侯, 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

此句中冒号里面再用冒号, 是不符合标点符号使用习惯的。同一个句子中一般不适用两个冒号, 否则便会面目不清, 何况冒号本身可以表稍长的停顿。“鲰生说我曰”译为“浅陋的人劝我说”, 这是主谓语, 而“距关, 毋内诸侯, 秦地可尽王”是“曰”后的宾语部分, 它们之间的衔接还是比较紧凑的, 用了冒号反而破坏了整个句子的流畅感。此句应把“曰”后的冒号去掉, “秦地可尽王也”后的句号挪出单反引号后改为逗号, 这才是更为严谨的表达。

课文中本句的紧后一句: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教材对“当”的底注是“对等, 比得上”, 这一解释不仅不利于通达译出句意, 且放入语境中解释也十分牵强。第一自然段交待项羽、刘邦双方的实力和冲突的缘由, 以及范增分析刘邦“欲王关中”的野心, 这与第二自然段刘邦虽是推卸责任说“鲰生说我曰”, 但也表明自己的心迹 (他的行动就是明证) 语“秦地可尽王也”相互应证, 可见, 刘邦的确是利用怀王盟约“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获取地位, 自己的士卒与项王“对等”或“不对等”并无意义, 抵抗并消灭掉项羽才是最终目的。张良作为深知刘邦肺腑的谋臣, 用这一明知故问的句子应是启发刘邦明白形势, 采取正确策略应对这场危机, 所以, “当”理解为“阻挡、抵抗、抗衡”等意为宜。商务印书馆2000 年版《古今汉语词典》第263 页对“当”就有这种解释;此外, 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 版第72 页, 在“当”的解释中根本就无“对等、比得上”这一义项, 倒有从“对着、面对”义项里引申出“挡住”意思, 这一引申义用在此句中是恰当的。正因为当时项羽兵四十万, 刘邦兵才十万, 张良这一启发“估计大王您的士卒足够来抵抗项王吗”, 才会导致下文“沛公默然”的合理情境。和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第48 页译文把该句译为“估计大王的军队能跟项王抗衡吗”, 也算比较准确。

二、《记念刘和珍君》

本文在教材第30 页有这个句子: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 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 也当浸渍了亲族, 师友, 爱人的心, 纵使时光流逝, 洗成绯红, 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此句中“亲族”、“师友”、“爱人”是三个词语, 中间的停顿, 不宜用逗号, 应用顿号;即使我们认为此处是特意对这些词语加以强调, 但它们一起作“心”的定语, 依据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研究室起草、1996 年实施的《标点符号用法》, 逗号用于“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规定, 2012 年6 月1 日实施的《标点符号用法》 (简称《新用法》) 对此也没有变动, 这儿使用顿号应该是确定无疑的。

三、《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第41页有:

来人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人为了亲眼看看事情是不是像说的那样可怕, 有人为了不使自己忘记过去, 也有人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 来向他们致敬。

这个句子破折号后的内容不仅仅是对“各不相同”的解说, 更重要的是对“来人的目的各不相同”这一整句的展开叙述, 前后构成较为明显的总与分的关系, 所以, 这儿用冒号才是最恰当的。并且“也有人……”句中间用逗号把“通过……场所”这一状语后主干“来向他们致敬”隔开, 更高一层的并列关系“有人……有人……也有人……”之间就不能再用逗号了, 应用更高一级的分号。

第42 页有: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 长得丰满, 可爱, 皮肤细白, 金发碧眼。”

这一句全用逗号, 层次不明。实际上这一复句由四个分句构成:“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 “长得丰满, 可爱”, “皮肤细白”, “金发碧眼”, 中间用逗号分隔没错, 但“丰满”和“可爱”都作“长”的补语, 中间就只能用顿号分隔了。

四、《飞向太空的航程》

第53页有:

在举国欢庆“东方红”的时候, 中国科学家们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 提出一鼓作气载人飞天。

“欢庆”有两种解释:一是形容词, “欢乐喜庆”的意思, 如唐代李约《岁日感怀》诗:“称觞惟有感, 欢庆在儿童。”二是动词, “欢乐地庆祝”的意思, 后面连接的宾语应是某种活动, 或某纪念日等抽象名词, 一般不能连接具体名词。“东方红”是指我国在1970 年发射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的简称, 为一具体名词, 不妥。此句可在“东方红”后面加上“发射成功”, 表意就合乎规范了。此外最后一句“提出”后缺宾语中心语。“提出”明显无法与“一鼓作气 (的) 载人飞天”搭配, 所以, 为了动宾搭配得当, 应在句末加上宾语中心语“计划”。

同一页中与上句相隔一自然段有这样的独句段:“然而, 由于经济实力有限等各种原因, 中国的飞天梦想只能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等”表列举未尽, 或列举后的煞尾。此句只列举了一项, 很明显不是煞尾, 只能表列举未尽, 它就已隐含了“多种”的意义, 所以此句犯了重复赘余的毛病, 应去掉“各种”。

第54 页有:

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 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 年时间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一道道难题:在北京建立了航天员培训中心;研制出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建立了体现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飞船应用系统;新建成了载人飞船发射场、陆海基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和飞船着陆场。

此句冒号表总领下文的提示作用, 后面的句子没出现逗号 (也的确不需要用逗号) 就越级用了分号, 这是不规范的, 应把冒号后的三个分号改为逗号。

第55 页有:

“神舟”飞船四战四捷, 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奇迹, 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重大突破。

“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重大突破”是指事件的现实意义, “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奇迹”是指事件的历史意义, 轻重有别, 此句却颠倒了, 有悖逻辑。应把这两句位置交换过来, 先说现实意义, 再谈历史意义, 这样表达就完善了。

摘要:人教版《语文》 (必修1) 有标点使用、课文注释、文句表达等方面的瑕疵, 包括《鸿门宴》《记念刘和珍君》等传统经典, 也包括《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等实用文, 本人斗胆提出, 严谨分析, 力求教材更为规范。

上一篇:给我爸爸的一封信下一篇:社团负责人研讨班发言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