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再见的初中作文

2024-05-04

说再见的初中作文(共8篇)

篇1:说再见的初中作文

这世上最艰难痛苦的事情是说再见。

那天坐公交车的时候,看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和一个小女孩。老人颤颤巍巍的上了车,坐下了,小女孩蹦蹦跳跳的挨着老人坐下,我听见小孩稚嫩的声音唤着那老人:外公。

外公,多么温暖慈祥的字眼。我记起每次同桌跟我提起他爷爷怎样怎样时,总会有一个满头银发的人出现在我的脑海。

他是外公。

我知道时间的力量强大到无坚不摧,但我无法放任时间去冲刷我的记忆。我不愿意忘记。我一遍又一遍的想,如果他还在,我在和爸妈吵架后会有一个藏身之处,会多一个人安慰我,保护我。

可现实是这份特权很早就没有了。或许在别人眼中最普通的,也成了我最需要最渴望也是最得不到的。在我鼓足勇气离开你的搀扶,自己走下去时,我以为我可以放下,可以摆脱思想上的依赖,可以和那段充满欢乐回忆的时光说再见。

从今往后,没有人会再像他那般宠溺你。

从今往后,没有人会把一颗糖果或者一个苹果揣在袋子里,千山万水也要包给你吃。

我不是个心思细腻的人,但这样的细节如果在你面前上演了无数次,你也应该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了吧。

艰难如他,即使开了口也便是口是心非。

而俗话又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除了外公,在我这短短的十五年内,已经经历了2次毕业1次分班。这些离别都可大可小。他们是一群平常的人,平常到低头不见抬头见,可真正到了散席的时候,每天大家一起念着的两个字,现在连从齿缝中挤出都需要勇气。

梁静茹都给不了的勇气。

确切来说,不是不敢,是不想。十字路口分走了太多的人,最多的便是朋友,或许天各一方,或许又走到一起,可当时那份浓烈的不舍,在十几年后偶遇中也或许只是一笑而过了。

说再见,有的可能是真的再也不见。而那些再也不见的人,往往会成为你心上的牵挂,此生再也不会放下。

挥手,再转身。或许是来路,或许是背影。

篇2:说再见的初中作文

一缕阳光透过窗户,照在我身上,射进了我那四顾茫然的心房,划破了记忆中童年趴在床上醉心痴梦地看书的难忘画面……

“刷,刷,刷”随着成长的脚步,我也步入了初一下学期的殿堂。左手边是空白多多的作业,右手边是堆积如山的复习题,而小小的我则在两座高山之间奋笔疾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喜好逗趣搞笑的杂志,也深爱引人入胜的“十万个为什么”。书总是能让我轻松愉快,而那高高的书山只能让我与它们隔而相望。每天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之后,就带着恋恋不舍,望而却步的心情上床睡觉。如果每天能有一点时间去看那么多的课外书该多好啊!

我知道作业是对这一天学习的检测和达标,而复习题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的提高,都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但是万千丛书也是人的精神食粮,让生活充实,让生活多彩,让平淡无奇的岁月溢彩流光。但学习不够成绩就会一落千丈,如果爱好抹杀了,就会封闭自己,两个都是成长中必备的风与帆。他们就像生活中的左右手,岁月中的河与堤,天空中的太阳和月亮,少了谁都会使生活不完美。这个烦恼慢慢地在我心上打了结,期盼者早日解决这道难题。

时光如流水般匆匆而逝,步入初一下学期的时间已有两三周了。渐渐地生活中我找到了一把解锁的钥匙。我发现写作业和做复习题还有一些琐碎的小事都可以加快速度,提高效率。例如,复习题可以选一些精华,将一些能略去的小事尽量省去,缩短吃饭时间,分秒必争。看书时有选择的去看。看一些适合我们实用的书,在观看的时候进行浅阅读,多做读书笔记。还有抓紧自习课时间,效率高质量高地写作业。我相信通过采取这些措施,一定可以成功。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每天晚上都有了看课外书的时间。只要有了好的学习方法,就没有比人再高的山,比脚再长的路。

篇3:说再见的初中作文

关键词:农村,初中学生,开口说英语

是什么束缚着农村学生开口说英语?对于这个问题, 我作了认真的探索和思考。

(一) 主观原因。

1.农村学生没有太多的机会走出农村, 走进城市, 缺乏机会感受用英语交流的成就感。同时, 农村学生缺少正确的引导, 不清楚为什么要学习英语和学习英语的重要性。

2.农村学生比较胆小, 羞于说英语。农村学生土生土长, 从小受周围特定环境与家庭教育的影响, 与城市小孩相比, 往往会显得更加胆小拘谨、不善言谈, 缺少自信心, 又害怕说错被老师批评。

(二) 客观原因。

1.缺乏学习英语的环境。应试教育的影响远未消除;应试教育追求的是“高分”, 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所教学生能否取得“高分”, 迫使教师不得不要求学生一味地死记硬背, 再加上题海战术, 在课堂上使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满堂灌、英译汉”, 从而忽略了对学生英语口语的训练。

2.家庭教育与环境的负面影响。家长们或许大都没有意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 有些家长虽然能认识到学英语的重要性, 但自己没有较高的文化水平, 对英语一窍不通, 也无法在家中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为了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 养成开口说英语的习惯, 我作了以下尝试。

(一) 正确引导学生, 树立起“我要学英语”的目标。

学生通过观看一些关于城镇里的孩子从小开始学习英语的片断, 正确认识到自身的劣势, 从而激发起学好、说好英语的欲望;欣赏一些关于自己在暑假里参加的英语夏令营中与外国老师合照的一些相片, 再让他们放眼看世界, 与他们一起回顾一些关于北京奥运会的片断, 充分认识英语已成为世界性的通用语言, 从而树立起学好英语的目标和理想。

(二) 积极为孩子们创造开口说英语的环境。

一般课上有两个因素影响学生开口说英语, 一是不易用恰当的英语形式表达意思, 二是怕出错。为此, 在课堂上我会尽力多鼓励学生, 消除他们的紧张和恐惧心理, 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说英语的氛围。

1.布置好课室的座位。以小组或环形形式, 让他们坐在一起, 营造交流气氛。

2.让孩子们动手制作面具。在小组交流活动时, 戴上假面具, 以掩饰紧张而产生的尴尬表情。同时, 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3.每节课开展“课前3分钟的讲话”, 让孩子使用英语轮流进行自由发言, 他们可以谈最近读到、听到和看到的有趣事件、消息和故事。

4.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主体, 鼓励他们多说一些自己能说的英语, 多给口头练习的机会, 并让他们参与视、听、说、玩、唱、读、戏等有趣味性的活动。

5.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 要积极地创造条件, 根据教材的特点设计不同的主题, 培养学生用英语说话、交流的能力, 从“观众”转变为“演员”。教学内容贴近生活, 尽量创设交流情境, 运用语言材料, 使学生在情境中学习, 通过交流发展开口说英语的能力。

(三) 营造校园的英语学习氛围和课间口语环境。

为了提高学生开口说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我曾和学生约法三章, 我和学生或同学间在校园内见面时, 比比谁先开口用英语问候。一时间, “Hello, Mr.Zeng/Good morning, Mr.Zeng/How are you, Mr.Zeng?...”等日常用语飘荡在校园里。慢慢地, 开始进行简单的英语对话, 从“What are you doing?/How is your mother?”逐渐加深到“What’s the weather like?/What do you often do?/How do you go to school?”等。这样的语言实践, 不仅使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得到了英语口语的锻炼, 而且使其他学生对英语口语感到了新奇, 并产生了试一试开口说英语的想法, 进而体会到了“开口说英语”的自豪感。

在校内开展“每日一句”英语活动, 在校门口的宣传栏中每天更新一句简单的日常用语, 学校“广播站”在课前、课间和课后进行宣传, 建立“英语角”, 让学生感觉到英语时时刻刻都在身边。学校可以组织野餐、爬山、钓鱼、烧烤等活动, 让学生走出教室, 上室外英语课。事实证明, 一种英语学习气氛, 可以使学生不再感到紧张, 愿意问问题并愿意无拘束地发表意见, 大大激发了学生说英语的积极性, 培养了听说能力, 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

(四) 拓展英语学用渠道。

在教学中积极利用音像、电视、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 拓展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在每周的第二课堂英语课上, 我利用多媒体, 播放学生们喜欢的音像资料, 如《迪士尼英语》、《蓝猫英语》、英文歌曲, 以及学生所喜欢的动漫、电影, 如《哈里波特》等, 然后让学生扮演故事里的角色。通过大量接触各种视听资料, 加大学生的信息输入量, 也加大了语言的输出量, 创造尽可能多的接触英语的机会和开口说英语的语言环境。

(五) 给予适当的鼓励。

每当学生用英语讲完后, 我都给予鼓励, 让他们感到自己又取得了进步, 有一种成就感。

农村学生养成开口说英语的习惯, 对他们将来的英语学习有很大帮助。为了让学生向“哑巴英语”告别, 说一口流利的英语, 我们责无旁贷。我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 农村学生开口说英语的良好习惯定能养成。

参考文献

[1]李庭芗主编.英语教学法.

[2]中小学英语教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篇4:说再见的初中作文

一段往事的回忆,一幕幕成长的经历,引发对生活的感悟。人的一生,伴随着许许多多的别离,再见了童年,再见了朋友,再见了亲人;和心爱的事物说再见,和自身的恶习说再见……在一次次说再见中,我们不断长大,渐渐成熟。一次次说再见,也引发了我们美好的祝福: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没有我的岁月里,你要保重你自己……再见也意味着新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请以“对_____说再见”为题写一篇作文。

【思路导引】

首先审题立意。一是横线处补填的词语是作文的写作对象,二是“再见”到底指什么?告别、别离、放弃还是自责、悔恨。其次,挖掘所填关键词的深刻内涵,构思作文。例如:拟题“对昨天说再见”,“昨天”是什么?为什么要对“昨天”说再见?如何去做?有何感悟?

我们可以聚焦几个典型的告别镜头,回忆一起走过的日子里发生的动人故事;可以像徐志摩《再别康桥》里那样,来一首《轻轻的我走了》;可以像史铁生《故乡的胡同》里那样,来一首《与煤油灯说再见》,表达对一种有特定文化内涵的事物的缅怀……

写作时注意要从一个具体的角度来切入,否则,写起来很容易出现泛泛而谈。比如,以《与自卑说再见》、《与初三说再见》、《与童年说再见》等具体的角度来切入,就容易把文章的内容写得充实、具体。

【佳作示例一】

和童年说再见

◎吴静悦

与童年别离的刹那,我看见了,她留给我的是一片明媚的青春。

——题记

如果天使可以满足我的愿望,那么我的愿望是,一觉睡到童年。

“你们长大了都想做什么事呢?”小时候和伙伴儿们在一起玩时,大人们总会问。

“我要当一名医生!”

“为什么想当医生呢?”

“因为这样我就可以发明一种药,奶奶吃了就不会生病了啊。”

单纯、简单。小时候的我总是把理想和梦想混为一谈,总是觉得“长大”就意味着什么愿望都能实现。却不知道,这中间的过程隐藏着另一些更现实的东西,现实得令人无法想象。

十二岁生日那天,妈妈郑重地对我说:“过了今天,你就长大了。以后有很多的事情要自己面对,自己去努力,明白了吗?”我点了点头。其实,当时的我,还不懂得她口中的“责任”到底意味着什么,只知道高兴地和伙伴们吃啊、玩啊,都疯了。直到第二天,我因为没做完作业被老师留下来,才明白并不是什么事都要靠家长、靠别人去督促;作业是要自己完成的,很多事情都要靠自己去努力。

每次去表妹家,她都会摆出一大堆的玩具,让我陪她玩。我笑她幼稚,她却仍旧笑嘻嘻地望着我:“那我来玩,你看着我玩!”她也总是在饭后给我们唱歌、跳舞,一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样子。我看着她,竟仿佛看到了天使。或许我是嫉妒她,才觉得她幼稚。

想起我那策马扬鞭般过去的童年,仿佛还在昨天。我还是那个穿着连衣裙、扎着两个羊角辫的小丫头,在老家平房门口的石阶上跳来跳去,在破旧的木板上画着粉笔画,在乡间小路上采小草摘花瓣……那些历历在目的往事,怎么就抓不着影子了呢?

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我总喜欢看蓝天、白云,喜欢那种淡淡的感觉,而不再是和小伙伴一起无休止地嬉闹。我清楚地认识到我与童年的距离,不管有多么不舍,她还是义无反顾地离开了。我与她的遇见,好像特别没有道理:她在我身边,我从未察觉;她离开我时,毫无预兆,却又满心不舍。但我明白,天使般的童年只是迁徙,从我这里到别的孩子那里,到全世界的孩子那里,带去自由与欢乐。

我和童年说了声再见,转身去迎接替代她的、更加绚丽多姿的青春!

【佳作示例二】

和夏天说再见

◎胡祎玥

听风在闹,我心在荡。夏随风去,再见无言。

——题记

这个季节很干净,没有回忆,没有你。

“我记得那个夏天,青绿的裙袂,和窗外挂在树梢的白云……”我哼着歌走在游乐场内,看看这个,瞧瞧那个。听尖叫声在耳边响起,一阵又一阵。我的心也随着尖叫声不断起伏,因而什么都不敢尝试。

兜兜转转,终是驻足在过山车前,却迟迟不敢上前。站在队尾,低头看着脚尖。眼眸无意间闯入一角飞扬的绿,顺着那绿向上望去,竟是一个与我差不多年纪的女孩,乌黑的头发扎成一束“马尾巴”,一晃一晃的,像一只燕子在飞舞,一脸的笑,似乎很是兴奋。

找个人陪我吧!我想。便伸手拍了拍她的肩膀:“嘿!这个好玩吗?”我尽量使语气听起来轻快些,但内心却是十分忐忑的。

“当然了!我告诉你啊,它向下飞去的时候会带灵魂一起冲荡,你可以看见天上的白云,看脚下碧绿的原野,能看到你从未看见过的东西……”神采飞扬的她和她的话语蓦地撞进了我的心里。我看着她,她望着我,相视一笑。

终是和她一起踏上了“征程”,深呼吸,便随着车身一跃而下。听风在耳边呼啸而过,白云似乎离我们只有三尺高,我们眼眸带笑,嘴角上扬,放声尖叫,淋漓酣畅。

一天的时间转瞬即逝,离别也身不由己。只是,初识的两人该怎样才能记住彼此,唯有今天的经历。再见了!陪我一起疯狂的你。

总爱像个老者般回忆过去,感叹过去。其实,我们都不过这么大,只是一个孩子,只是一个爱回忆的孩子。人生只有那么短,值得我们回忆的却有那么多。记忆里那盛夏的时光,似乎总也抹不去。既然抹不去,那就回忆好了。

“回忆好像天上片片繁星,从不曾被时间忘记,当阳光照亮提醒黎明的苏醒……”再次忆起这首歌已是一年后的夏天,我与这个夏天相顾无言,却再也无人像你。我只能说再见,对你,对那个夏天。

我知道,风会带来关于你的消息,随夏天一起。我看见绿色的裙袂在飞扬,融进夏天的梦里。夏天终会逝去,你也将会远离,我只能和你说再见,与我逝去的夏天、逝去的烂漫天真说再见,再见……

篇5:不想说再见初中生作文

拿到毕业证书的时候,我的感觉却是怪怪的,细细地品味“毕业”两个字,我的心情复杂极了,真可谓悲喜交加:喜的是六年来我一直盼望的那一刻终于来到了;悲的是我要和老师、同学们分开了,不知道何时才能重返母校,与他们相见,不想说再见作文。

回首过去,老师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同学之间纯洁真挚的友谊,一一浮现在脑海中。记得我上六年级第一学期的时候,有一天放学后,我收拾好东西,背着书包和同学们匆匆离开教室。到了存车棚,我才发现自行车钥匙落在教室里了。我急急忙忙地跑回去拿,结果教室的门已经被锁上了。我只好去办公室找班主任拿钥匙,谁知班主任出去了,我急得直掉眼泪。这时,体育老师在办公室门口看见我,他问明事情的原委后,马上给班主任打电话,让他回来给我开门。等班主任回来打开教室门,我们一起找到车钥匙时,天已经黑了。寒冷的冬天,班主任不放心我独自回家,坚持把我送到我家楼下。那时,我热泪盈眶,心里满是感激地说:“老师,谢谢您。”

六年来,我天天盼着长大,盼着腾飞,盼着离开这个学校,成为一名中学生。今天,当我真的要离开小学校园的时候,我却不想说再见!六年的时间里累积起来的情感一下子进发出来,这里的每一株小草、每一棵小树都看到了我的眼泪。

别了,我的母校!别了,我的老师!别了,我的同学!如果小学是一条快乐的小溪,那么中学就应该像一条饱含知识的长河!在小溪里,我快乐地学习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在长河里,我将继续成长,将来为祖国的腾飞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学生作文《不想说再见作文》。

我在心里默默地说:还是擦干眼泪吧,把最天真的笑容留在这里,把最美的回忆写进心底。我会在老师期待的目光下,快乐前行。不经意间又看到了毕业证书上的我,一个小女孩儿正开心地微笑着。

在弟弟我很小的时候,我被人抛弃在了大街上,那是在一个冬天,我被福利院的院长捡到了,,,院长对我说,我是在一个竹篮里放着,是他把我捡回去的……如果不院长救了弟弟我,现在是也不会在这个世界上存在 的………

在弟弟我7岁的时候,我就离开了福利院,当时,院长掀我的年纪小,不敢让我出去打工,我没有办法就对院长说了句话,我说:“如果说院长让我是长到16……17岁出去打工的话,我会恨死你的”

就仅仅是一句话吗?不是那么单纯的,院长问我为什么要恨他,我反驳的他说,现在我知道我自己还小,但是,现在让我出去打工学会吃苦,以后我才能够有座位……在弟弟我一再祈求下,院长答应了我。

弟弟我今年是18岁,整整了,在江湖上飘荡的日子真的好难受……今天吃过了还要想明天…… 我想姐姐一定会奇怪弟弟我为什么会上网吧? 呵呵!说白了是弟弟我瞎猫带了个死耗子……在我13岁的时候,我去深圳的一个酒吧里当服务生。每天晚上,我下班就到了3、4点,由于没有地方带。就跑到网吧里去过夜,去了一两次,我被那里的网管给注意到了,他就问我为什么? 当弟弟我说完后,他说要和弟弟我做和交易。就是在下班去他网吧,他给我退系统让我玩游戏,在教我一点网络技术,我只需要在第2天早上给他把网吧卫生打扫干净就行了

只是好景不长啊,那个网吧转让了,弟弟我只好也离开了酒吧的职业,去研究一些网络系统的知识, 在3月份,弟弟我参加了甘肃首届的`电脑小神童技能大赛……简单说就是甘肃以内的网络高手都可以参加评比……总共有6000人左右吧 弟弟我在比赛中得到了前10名,拥有的电脑神童的光荣称号,

所以说,弟弟我现在能学会的知识都是在电脑上自学的……

在我申请了个QQ号,就是这个,不会打字的我真的好无奈,只要在一次拜师学艺……姐姐,知道吗? 当你昨天晚上答应做我姐姐的时候,我真的好惊讶,好高兴, 当自己晓得,原来弟弟我不是冷血儿,我有亲人了,她就是姐姐……。 当弟弟我看到走在大街上的男孩,女孩,学生的时候,我的眼泪会不晓得为什么会掉下来……是嫉妒,是羡慕…… 现在弟弟我真的好幸福,好高兴,有了姐姐。弟弟我的10年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我只是想让姐姐更加了解一下弟弟我,我是孤儿。没有亲人,没有知己,弟弟现在已经润入了情感世界。不希望姐姐对弟弟我说再见好吗?

篇6:换一种方式说再见初中作文

一眨眼,我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孩,变成了有梦想,有抱负的少年。想想昨天,我还是厌学、调皮的孩子,这些习惯,现在好似一阵风离开了我。在我身上留下的是对知识的渴望,对世界的好奇。是你把我带进了那无穷无尽的知识海洋,是你把我和可敬的老师联系在一起,是你把我和可爱的同学相聚在一起。母校,感谢你!

仍记得那是一个炎热的下午,太阳火辣辣地照射着地面,晒红了行人的脸颊,晒卷了树枝上的叶子,晒得花儿躲进了枝丛。正在上体育课的我们,在操场上放肆地追逐着、奔跑着。把一切烦恼都放在九霄云外了。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在奔跑的我,不留神踩了个空儿,和草地来了个亲密接触,泪水像断了线的珍珠流了下来。一时间几乎所有同学都围了过来,有的扶我起来,有的问我伤到哪里,有的用矿泉水给我清理伤口,问我好点了没,当听到我说好点了。同学们脸上洋溢着笑容。同学,在我失败时有站起来的力量;在我失落的有重新振作的勇气;在我遇到挫折时有微笑的信息。交谊是多么美好的字眼!不管是怎么样的,它都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真挚。

篇7:换一种方式说再见初中作文

——题记

记得在《青春之门》中读到了这样一段颇有意蕴的话:

总想把甜蜜和苦痛都揉进梦里,让一个清丽修长的身影夜夜光着脚熨干我潮湿的记忆;总想把静谧和骚动都揉进指缝,让一个软绵的笑时时眯着眼流入我荒凉的原野。

或许,这就是对青春最深奥但最确切的诠释。虽然很难读的透彻,但却给予我心灵以极大的震撼。

青春,其实就是这样的一个事物。在燥热的季节中我们别离,在另一个温暖的季节里我们再相遇,没有什么悲壮感,因为青春本身,便是在得与失,苦与乐中前行的。

我是一个太过于感伤的人,可是,很出乎意料的是,在那个被称为最悲痛的夏天,我竟然坚强的撑了过来——三年前的那个夏天,把我们所有的泪水都蒸干了,把我们的身体都变得虚弱,因此我们无力告别;或者,是提前那些长久的感伤之后,最后便没有那些所谓的难过。

在这样的年龄里,请别轻易去谈别离,因为终究我们还会相逢;

同样,请别轻易去谈放弃,因为生活终究会出现奇迹。

当生活,已被我们当作一次竞争,学习只是一场比赛的时候,内心便会豁然开朗许多。就好像与人谈及熟知的爱恋:本身并没有错,但如果因此失去信心,失去进取心,让寂寞与最宝贵的时间做不平等交换,便是得不偿失。

因此,青春便是在选择与放弃中前进的。

记得三年前,下决心留在这里,就注定要别掉一些朋友,结实一些新的朋友。对于现在初三的同学们,依旧是如此:不必有什么悲壮感,因为这只是散掉的一场筵席而已。

从平房到楼房,从水泥地到塑胶地,我们在这片土地上,从幼稚走向了成熟,从苦与乐中学会了成长,从最初的打打闹闹,到如今的心平气和,在这里,我们得以抛弃失败的苦痛,也得以分享成功的喜悦。

同样是三年前,有人问我,这么轻率的选择会后悔么?远在外地的我只回了一句:时间,一定会证明一切的。或许,不仅是因为与这里三年的情感。更是因为,在这片土地上,我得以成长,生活得以充实。在这里,留下了太多不泯灭的记忆。

作为一个即将离开铁中的,甚至离开这座城市的人,无所谓彷徨与寂寞,因为分别,永远是建立在结实的基础之上。同样,作为初三的朋友们,无论接下来的路如何,只要下决心走下去,就一定会有结果的。

就像丘吉尔说的那样:无论如何也要争取胜利。在这最后的冲刺之路上,一定要用尽全力,去争取属于自己的胜利。

因此,青春其实也是在坦然面对中得以前进的。

这个季节,我们不必感伤太多,

当年华,已在不经意间流逝了太多,

当生活,已到了中途说再见的时候,

请不要黯然下去。

让记忆的蔷薇,在这个盛夏,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愈发灿烂地绽放。

篇8:和“写不好作文”说再见

质疑发难:“写不好作文”的原因是什么?

关于“写不好作文”的原因, 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但仔细思考就会发现, 未必是儿童“写不好作文”的真正原因。

其一, 没有生活。儿童习作困难最广泛的归因是“儿童没有充分参与生活”。不少人将当下儿童生活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或者是八九十年代相对比得出这样的结论。诚然, 当下儿童生活的趣味性在消退, 但这并不能说明当代儿童缺乏生活体验。相反, 当代儿童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 各种信息汇聚, 各方资源整合, 各种场所的开发利用, 使得儿童能轻而易举地感受时代脉动, 采纳各种信息, 这恰恰是上世纪的儿童望尘莫及的。笔者在自己执教班级中调查:60人的班级, 一个月内周末以家庭为单位出游的概率达到83%, 一年内参加过国内游的家庭达到68%, 出境游的6%。家长都认为带孩子出游目的之一就是让其长见识。即便是个别足不出户的, 也能通过网络、书籍、广播等扩充视听感受, 体验生活。更何况, 人原本就存活于生活之中, 校园生活, 家庭生活, 社会生活, 可以说是无时无刻不参与其中的。“没有生活”造成习作困难, 这一说法不成立!

其二, 没有优质的作文指导课。呼唤优质作文指导课, 尝试推出课堂教学的样板, 这曾经是不少有志于作文教学同行的心声。来看“作文指导课”这一提法, 既然是课, 是教学, 就势必要追寻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性怎么体现?学生受教后能知晓写作技法并运用于写作, 表现为写作水平的提升, 表达的素养不断得以丰厚、积淀。而现实是技法不缺且泛滥, 但是难以运用于实践, 经历课堂教学后, 自由作文仍感困难, 不能举一反三。看上去, 好课缺乏是事实。

事实上, 好课不是没有反倒是更多了。课程改革以来, 有不少专家做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例如:重视“模仿”的教学流派, 以钱梦龙老师为代表的“文体中心”教学法;重视“思维”的, 以常青老师为代表的“作文分格训练”;重视“过程”的, 以于漪老师为代表的“文体为纬——过程为经”训练;重视“兴趣”的, 以李白坚教授为代表的快乐作文训练……作文指导课的形式也在不断翻新:茶馆式、分格训练、观察——体会——表达三级达标、序列训练、情境教学法、读写结合法、快速作文、童化作文、影视作文……笔者也用了十余年潜心于“游戏情境下小学趣味作文教学”, 执教了数节作文公开课, 积累了数百个可行性案例, 可是为什么广大教师依旧感觉这些成功的经验不能有效借鉴于自己的课堂?原来, 纷繁复杂的模式就像开武林大会时各门各派树起的一面面旗帜, 各家武功高手都是自说自话, 究竟有多少学生受益不得而知。所以, 通过上一两节好课以根本改变学生习作品质, 这想法本身就很幼稚。写作这种事:三分得益课内, 七分得益课外。

其三, 没有科学的评价。小学阶段的习作是一种虚拟的教学行为, 一种为考试而进行的枯燥的重复训练, 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习作评价是应试的帮凶。评价失当是课改关注的热点, 也是大家归结“作文难”时的聚焦点。但我们发现, 并非大家不知道怎么评, 胡乱评。对于优秀儿童习作的评价尺度, 周一贯老师概括为:能以独特的童眼看待世界;能以丰富的童情理解世界;能以稚嫩的童心感受世界;能以无忌的童言表达世界。综合起来就是三个字“真、善、美”。每一个教师在评价时也都遵循三个原则, 追求真, 弘扬善, 欣赏美。于是又有人提出评价不科学就是因为对“真、善、美”的过度追求:写真, 评改时如打假斗士;写善, 逼迫儿童作文中出现伪善、假善;写美, 导致无病呻吟的矫情造作美文泛滥。严苛的评价让儿童畏惧写作, 写不好作文。我们承认评价能导致儿童习作难, 但这并非根本原因, 更不是唯一原因。道理很简单:写作是个体思维的表达, 影响品质的关键在于作者本人。外因, 不能起决定性作用。

其四, 没有新颖优质的教材。把问题推到教材上, 这似乎成了教学失败时的惯性思维。作文教学缺乏适当教材的呼声早已响彻大江南北:老套, 过时, 缺乏童趣, 与实际生活脱轨……也有不少有教材开发能力的教师, 用自己研发的新教材执教新型课取得新突破, 以进一步说明现有教材的落伍。看来, 问题直接明显地归咎于教材。是不是这样呢?不!教材不见得要多么花哨, 多么时尚, 往往一道简单的命题就能激活儿童的表达欲望。小学作文处于“习作”阶段, 教材一味求新, 求变, 求抓人眼球, 就会让正处在习作阶段的儿童忽视最为基础的表达练习, 让言语表达变得飘忽玄虚, 不着实地。类似描摹、状物、直叙、转述、诉求、意愿等思维结果的表达, 无一不需要平稳朴素的命题训练得以夯实。所以, 教材的优劣不在于新颖程度, 教材的品质也不能成为儿童写不好作文的主要原因。

标本兼治:和“写不好作文”说再见!

既然已知原因都不是造成“写作难”的必然因素, 那么, 仅仅强调空泛地接触生活, 上好习作指导课, 改革评价, 改编教材, 对于问题解决就不能起决定性作用。我们尝试从写作心理学源头入手, 固本清源, 与大家分享我们在解决“写作难”这一顽症的思考和实践结果。

1.探源:用心导写, 从写作心理学上重新认识作文。作文, 就是用文字表述心中所想、眼前所见、耳中所闻, 意念所到达之处的见闻感观。但这些信号不能直接成为文字, 必须经过从“原始形象”到“思维跃动”再到“言语表达”的转换过程。写作心理转换理论认为, 写作就是将思维转换为语言表达的过程。人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虽然关系密切, 但二者之间有着完全不同的组织结构和运作规律。刘淼在《作文心理学》中分析了二者的差别:其一, 思维是非线性的, 具有跃迁性, 而表达是线性的, 具有强烈的逻辑性。可以将思维想象为万花筒, 你会发现其灵活、跃动、发散, 而要将这样的变化思维用语言表达出来, 就必须先把其分解, 归并, 重新排列, 组合成为适合表达的线性结构。这些加工、整理、规范的过程就是言语的转换过程。其二, 思维表达具有交际性。当一个人在纯粹进行思维活动时, 是不需要顾及他人是否明白的, 他只需自我消化即可, 他的思维结果可以是残缺不全, 可以是模糊不清, 可以是让人不知所云的。可是一旦要将思维结果表达出来, 就必须满足“让人听懂”这一基本的交际原则, 因此, 需要通过转换, 让思维变得清晰、明朗。可见, 转换是思维与表达之间的路桥, 必须保证畅通。

如何确保“转换”顺利实施?神经心理学家鲁利亚提出“二级转换”的观点, 认为作者为了顺利完成写作活动, 至少要经历两次转换:思维转换为内部语言, 内部语言转换为“呈线性序列”的外部语言。很明显, 其中关键的一环就是作为中间环节的“内部语言”, 它是第一次转换的终点, 又是第二次转换的起点。华东师大的董蓓菲教授也非常重视“内部语言”的稳定性和清晰呈现, 她提出:在实际的作文过程中, 孩子首先要将思维中想要表达的内容运用个体的内部语言挑选和固定下来。这些语言包括:哪些是要写的, 哪些是不要写的, 哪些是该详写的, 哪些是略写的, 哪些是要先写的, 哪些是后写的。在之后的向外部语言表达的转换过程中, 这些语言不断扩展、重组、更换、修饰、删改, 最后形成完整的语句表述出来。可见, 我们的教学要促进孩子顺利实现“二级转换”, 就必须通过科学的训练, 丰富孩子的内部语言, 保证转换畅通, 才能切实提高言语表达水平。

确保“转化”顺利实现, 我们提供两个思路。其一, 注重先说后写, 促进口头作文质量提升后再迁移至书面表达。儿童写作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言语表达的内部语言转换为外部语言, 分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种形式, 口语表达在先, 书面语表达在后。而现实写作教学中, 我们往往跳过了口头语言, 直接进入书面语言表达。作文多重加工理论认为:口头表达为低级水平加工, 书面表达为高级水平加工, 人为地跳过低级水平加工, 自然会使高级水平加工的难度加大。因此, 科学的指导就是要避免高低水平的加工错位。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写作前先进行口头作文, 说清楚再写。讲对写极有益处, 磨刀不误砍柴工。其二, 确保表达训练的频数, 量变后促成质变。作文水平的提高与训练的强度、密度有关。为什么孩子不畏惧说?是因为他们说话的频率高, 途径广, 学习强度大。例如, 幼儿在开口叫“妈妈”之前, 至少已经听了4000多次“妈妈”这个词的发音, 所以发音mama没有障碍。而写作文使用的是书面语言, 只仰仗几节凤毛麟角的作文课, 练习的机会一学期才七八次, 密度和频率都非常低, 这就无怪乎他们写作时感到困难了。所以, 我们要提高练习频数, 让儿童每日撰写“百字作文”。“百字作文”有着自身的四个优势: (1) 短小精悍。十几行, 百十来字, 没有哪个孩子会感到为难。而正是一个“短”字, 消除了儿童对作文的错误认识和畏难情绪。 (2) 形式不拘。百字作文可以是一首随感小诗, 甚至可以是处方体、新闻稿、小对联……随意而为。记录的过程也比较宽松, 不必强调篇章结构的完整, 语句不必字斟句酌地苦苦推敲, 只要能简洁明了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即可。 (3) 新鲜及时。当天的事当天回忆, 当天记录, 文章常写常新。长此以往, 孩子为了找到新鲜事, 会很自觉地去参与生活、观察环境、寻找素材。写作所需的各种能力都在求新中得以综合训练。 (4) 单项训练的阵地。作文是一种特殊的表达技能, 优质的训练是分单项进行的, 是有针对性的。百字短小, 但指向性强, 可以集中进行各种单项训练。例如, 孩子们需要掌握: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外貌描写, 环境描写, 听觉、嗅觉、触觉描写……只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将小学阶段孩子们必须掌握的单项训练, 通过百字作文一一坚持强化, 就能很有效地将学生作文的基本功训练得扎扎实实。

2.固本:以教学写, 实施“写作本位”阅读课堂教学。中国语言学大家吕叔湘先生早年就撰文批评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问题。他不无感慨地说十年的时间, 两千七百多课时, 用来学本国语文, 却是大多数不过关, 岂非咄咄怪事!这是语文课堂教学无效造成的。请不要狭隘生硬地将语文课分为“阅读”与“作文”两个类别。语文, 原本就包括听、说、读、写, 这就好比相声的说、学、逗、唱一样, 是融为一体的。所以, 为了让作文不再成为难事, 我们提倡实施“写作本位”阅读教学, 让每一节课都为儿童习作进步助力。

“写作本位阅读教学”是福建师范大学潘新和教授提出的, 集中体现在他的专著《语文表现与存在》中。其关键点是“写作”, 阅读教学为写作服务。因此, 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 “写作本位阅读教学”主要考虑的是教学如何对学生的写作发展最有助益, 如何通过教学方法、技术手段等的运用, 将文本中隐含的写作秘妙转化为学生能接受的写作理念、写作技能, 从而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

我们从《白鹅》一课的教学片段中来体会“写作本位”阅读教学的特点。

师:课文中还出现了专门偷吃的狗。先请大家看看写狗的句子, 请一个同学读读。

【幻灯出示:因为附近的狗, 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 每逢它吃饭的时候, 狗就躲在篱边窥伺。等它吃过一口饭, 踏着方步去喝水、吃泥、吃草的当儿, 狗就敏捷地跑过来, 努力地吃它的饭。鹅老爷偶然早归, 伸颈去咬狗, 并且厉声叫骂, 狗立刻逃往篱边, 蹲着静候;看它再吃了一口饭, 再走开去喝水、吃草、吃泥的时候, 狗又敏捷地跑上来, 把它的饭吃完, 扬长而去。】

师:你觉得作者笔下的狗还像生活中你见到的狗那般神气吗?你觉得在鹅的眼中, 它像什么角色?

生:小偷, 强盗……

师:这就是对比, 当一只威武的狗像个贼眉鼠目的小偷一样出场时, 你觉得作者要比出什么?

生:鹅的高傲。

师:是啊, 一比较就写活了。

师:说到对比, 再请同学们读读写到“我”的四句话: (1) 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 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 像饭馆里的堂倌一样。 (2) 这时我们便替它添饭, 并且站着侍候。 (3) 我们不胜其烦, 以后便将饭罐和水盆放在一起, 免得它走远去, 让鸡、狗偷饭吃。 (4) 因此鹅吃饭时, 非有一个人侍候不可, 真是架子十足!读后请说说你的感觉, 作者写“我”, 要比的是什么?

生:人是鹅的奴隶;鹅是老爷, 人是奴才;人侍候鹅, 很可笑;鹅确实很高傲……

师:确实, 作者在这段话中干脆直接呼喊鹅为——鹅老爷。这真是颠倒纲常, 混乱乾坤啊。人的档次居然不如鹅, 居然给鹅当奴才, 真气人!可是, 你再读读这些句子, 你感觉到作者讨厌鹅老爷了吗?感到那股子“气”了吗?

生:没有。

师:你感觉到了什么?

生:我反而感觉作者很喜欢鹅。

师:这就更怪了。喜欢又不直说, 还要低声下四地把鹅称为“鹅老爷”, 还责怪说它“架子十足”?这里头一定有文章。请大家看看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对话, 相信你能发现作者的写作秘密。【幻灯出示: (1) 妈妈催促说:“小淘气, 还不赶紧去睡觉!” (2) 老首长对小战士说:“小鬼, 还是你骑吧, 我腿脚比你好!” (3) 真讨厌!爸爸你真讨厌, 为什么总是花钱给我准备生日礼物呢?】

生1:说是淘气, 小鬼, 讨厌, 其实心里很喜欢。

生2:这是说反话。

师:【板书:反语】对, 这就是反语, 正话反说也能表达情感, 还能让我们感觉很幽默, 这也正是作者把鹅写活的又一秘密所在。请大家自由地将第5耀7自然段读读。你感觉到作者蕴含在其中的情感了吗?

生:我体会到作者很喜欢鹅, 我体会到鹅很可爱……

师:是啊, 要想写“活”小动物, 少了它可不行。【板书:爱】文章不是无情物, 有了爱, 文字中才能流露真情。这只高傲的鹅老爷确实可爱, 在丰子恺《白鹅》的原文中多处直言不讳地写到。请大家自由读一读。

【幻灯出示: (1) 鹅, 不拘它如何高傲, 我们始终要养它, 直到房子卖脱为止。 (2) 它对我们, 物质上和精神上都有贡献。 (3) 因为我们这屋实在太简陋, 环境实在太荒凉, 生活实在太岑寂了。赖有这一只白鹅, 点缀庭院, 增加生气, 慰我寂寥。】

师:读到此, 我们不仅认识了高傲的鹅老爷, 也认识了一位爱动物的丰子恺。他的《护生画集》中的那些主角:蜘蛛, 蝴蝶, 黄蜂, 燕子, 母鸡, 小猫, 小鸟, 黄牛……即便再弱小的动物都是他的朋友, 都值得关心呵护。丰子恺就是这样一个童心未泯、稚趣天成的大师。朱自清先生评价他是“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艺术家就要像丰子恺先生这样, 有敏锐的观察, 有简约的春秋笔法, 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广博的爱心, 心存善念, 慈悲为怀。

在这段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做了三件事:品读文句, 总结写法, 认识作者。三者的紧密结合使得文本变得更加可感、厚重, 使学生在课堂上习得的不仅仅是文本的内容, 更多的是感受和借鉴到可操作的写作方法, 同时也认识了一位有血有肉的艺术大师——作者丰子恺。这就体现了“写作本位”教学“读以致写”的设计理念。在此理念观照下的课堂就像是一场精神的盛宴。

3.清源:以读辅写, 拓宽阅读渠道, 增强阅读实效。让儿童会写, 不能一味地从写上下工夫。以读辅助写, 促进写, 提升写, 这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儿童进入小学阶段, 不要强调分数有多高, 不能得意于一两篇文章有多出色, 应该强调阅读, 将整个小学阶段看做是为浓墨重彩的人生“打底”的重要阶段。怎么读才有效?才能对写起到有益的辅助提升作用?具体说, 小学阶段的阅读, 低中高三个学段任务和形式各不相同, 具体可以将其形象地分为五种读:悦读, 跃读, 阅读, 月读, 越读。

低年级的各种学习活动, 兴趣是对效果起决定作用的关键因素。要让孩子喜欢上阅读, 终身与阅读为伴, 就要注意实施“悦”读——读好玩的书, 玩一样地读书。好玩的书中, 绘本首选, 它是这个阶段最具代表性的儿童趣味读本。绘本的画面视觉冲击效果, 阅读时的亲子互动形式, 内容中蕴含的人一生成长所需的大真、大善、大美、大爱, 这些都要尽早地在儿童幼小的心灵中占据位置。这一阶段还要允许儿童“跃”读, “跃”就是动, 儿童阅读要鼓励儿童动起来。例如, 一边读一边说, 朱光潜先生也说自己喜欢“现学现用”, 一边读一边模仿书中情节, 模拟文中台词等。“跃”还有跳跃读的意思。所谓跳跃读, 就是允许儿童有选择地阅读书本中的部分内容, 不一定要求儿童像成年人那样按部就班、逐字逐句、从头到尾地读, 跳跃式的阅读是儿童阅读的特点, 他们受兴趣支配和指引, 自觉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来阅读, 这就是儿童特色。

进入中年级, 就可以“正儿八经”地“阅读”了。阅读时要注意习惯培养和方向的把握, 要读得优雅, 读出品位。习惯如:读书时不出声, 不指读, 不读读停停, 读后多交流多互动谈感受……这些习惯的养成都成为成年人辅导儿童阅读时要特别留意的。这个阶段, 儿童读什么书要关注。如果儿童还沉迷于搞笑的漫画, 内容无意义或是隐藏着凶杀暴力等信息的不良书籍, 则应该发现并予以指导。

进入高年级, 我们执行“月读”制。每月定下阅读的书目, 专项阅读, 定期检查反馈。读的时间有保证, 布置作业时, 家庭阅读每天不少于40分钟, 课内阅读每周不少于两课时。这里的“两课时”是我们班专门设置的“静读”课, 静静地读, 什么都不做, 不允许偷做其他作业, 你甚至可以读到睡着, 但只能静读。一个月中, 我会在执教的同时不断提及此书中内容, 刺激学生阅读的热情。一个月后, 我们会组织专门的聊书课, 聊一聊阅读的感受、收获, 交换阅读的信息, 这是“思维赶集”。之后, 我们再确认下一个月的专项阅读书目。这样读上一两年, 高年级的阅读就能基本做到保质保量。阅读的书目源于两个渠道, 一是课程标准中指定书目, 二是儿童群体推荐或是当下的社会热门。我们还提倡“越读”, 跨越式阅读。很多教师在阅读指导时容易陷入学科本位主义, 让儿童多读本学科或是教育类的书籍。我们在阅读指导时特别注重跨学科的跨越式阅读。例如, 我们班曾经推荐韩国的科幻、科普读物, 儿童相当喜欢, 阅读后转化为习作素材, 写得有声有色。此外, 跨越式阅读也指跨越传统的阅读方式:听读, 速读, 阅读微博, 博客, 新闻, 信息, 报纸, 评论……阅读的种类多, 方式多, 收获信息也多, 这将极大刺激儿童对社会、对生活的兴趣, 激发儿童会写、乐写。

为了进一步让读辅助于写, 我们还提倡三种模式的精读。 (1) 对比读。读的时候多对比, 越读越有味。例如, 读《水浒传》, 不要只顾着读故事, 可以尝试做同类对比。可以将梁山好汉中同样以杀戮闻名的李逵、鲁智深、武松、林冲做横向对比, 比较四人的特点。李逵是逢人就杀, 遇神杀神, 遇鬼杀鬼, 只有一条原则——挡我者死!鲁智深是为“义”而杀, 率性而为, 真正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 出手时还能顾忌“打击效果”——震慑对方即可, 点到为止。武松杀人虽师出有名但又带有些作秀的色彩, 杀时摆场, 杀后留名, 杀的过程像一出戏。林冲则淋漓尽致地体现着一个“逼”字, 被逼无奈时方才出手, 出手往往又留有一手, 实在没有活路了才下手。这么一比较, 人物的性格特点就一清二楚, 人物的命运以及发展脉络就清晰可见且有真实质感了。对比, 会让你在平淡中看见神奇, 在雷同中发现惊奇。 (2) 联系读。所谓联系, 源于季羡林的三贯通思想:中西贯通, 古今贯通, 文理贯通。阅读时如能主动将阅读发现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联系, 就能读出与众不同的意味。联系是思维活跃的体现, 能产生联系就说明不是在读死书。阅读时大脑中就像畅通无阻的高速路, 四通八达, 想去哪儿就去哪儿。这样的阅读才有意思, 阅读的感受才能多元, 收获才比别人更加丰厚。 (3) 精细读。读书如果能细致些, 自然是好事, 也是常识。可是怎么做到让孩子细致呢?可以借鉴语文教师备课时的方法, 抓住“文字”“文句”“文学”来细读。首先要关注“文字”, 哪些文字显得耀眼、特殊, 美感十足, 哪些文字生僻、古怪, 让人费解, 这些都是关注“焦点”。一般情况下, 能发表的作品, 作家在创作时, 文字都是极其考究的, 那些跳入你眼的“特种部队”, 不是作家的刻意而为就是作家的语言风格、言语表达习惯的体现, 必须予以关注。怎么关注?或是查工具书, 或是上下文关联, 或是直接询问。“文句”就是提请学生关注的特殊语句:散文化或是诗意泛滥的美句、使用特殊表达方式的语句、不按常理出牌的古怪句。但凡句子比较另类突出的, 都可以作为看点, 反复读, 看个究竟。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想一想:为什么这么写, 这么写有什么好处, 不这么写还可以怎么写, 这么写写出了什么……从“写”的角度去思考, 追本溯源地思考, 转换角色以作者的身份去思考, 还原事物本来面目, 对比原样和文字表达去思考, 就会发现作者的创作秘妙, 就能将阅读和写作合二为一了。

上一篇:90后伤感说说下一篇:欢乐的圣诞节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