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族习俗

2024-04-13

蒙族习俗(通用8篇)

篇1:蒙族习俗

第次 课 教 案

****年**月**日

星期

════════════════════════════ 章 节:

蒙族民间舞:硬手柔硬肩组合(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任务:

掌握蒙族舞蹈肩的单一动作,动作准确,姿态优美;培养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及观察模仿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点及难点:

肩的单一动作

动作的风格及协调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内容提要: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复习蒙族:《体态动律练习》

二、新授:

1、肩的单一动作

⑴硬肩:

⑵耸肩:

⑶送肩:

⑷软肩:

⑸笑肩:

⑹收肩:

⑺碎抖肩:

三、复习、巩固

四、结束:

1、总结课堂学习情况。

2、布置作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复习思考题、作业、参考书目:

复习:肩的单一动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小结:

篇2:蒙族习俗

授课班级:103六班 授课时间:2011年4月26日 2011年5月3日

教学目的:

对蒙古族舞蹈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蒙古族舞蹈女性所特有的“稳重、端庄、含蓄,柔中见刚”的风格特征;男性掌握蒙古族舞蹈所特有的“粗犷 豪放 彪悍 矫健” 的特征。准确的把握蒙古族舞蹈的体态韵律、节奏特点及肢体协调运用的能力。教学内容:

1、绕、耸、碎抖肩组合

重点、难点:

肩部动作必须沉下来,碎抖肩的幅度不能大。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示范法

3、练习法

4、辅导法 教学用具: CD机

教学课时:

四课时 教学步骤:

1—4课时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二、新课授入:

1、肩的单一动作 讲解动作要领:

⑴绕肩,可分单、双两种。单肩为一面肩前、上、后、下

绕圆;双肩为两肩前、上、后、下同时绕圆。要求做此动作时,头和颈保持平衡,双肩放松、腰随之前合后仰,给人以内在含蓄之美,此动作也常常在蒙古族舞蹈中用来表现女子的温柔和男女倾述情怀之意。

⑵耸肩:做法是两肩同时上端下放,可双肩连贯或单肩交

替进行。要求注意肩的直上直下,向上时给力量,向下时自然放松回原位。连续上下耸动的起落时间短促,给人以轻松愉快、犷豪爽之美感。此肩也称之为笑肩,顾名思义,好似人们发自内心开怀大笑时,两肩不由自主的连续颤动。

⑶碎抖肩:双肩前后快速筛动。在做此动作时,要求肩部

自然放松,用后背的力量使肩急速抖动,连续不断,呼吸放松。犹如投石于水,顿起涟漪。如舞

蹈《顶碗舞》,在肩部动作运用中很有特色,当快板音乐进入高潮时演员们背向观众在舞台口一字排开,8个8拍的碎抖肩抑扬顿挫,犹如演员把内心的情、意、美向观众娓娓道来,使人眼花缭乱、激情满怀。

2、要求:

1、做肩部动作必须要自然、松弛、灵活。

2、肩部动作必须沉下来,切忌端肩。

3、耸肩重拍在上,笑肩重拍在下。碎抖肩的幅度不能大。

3、组合

准备: 左脚对2方向上步成右踏步,胯前压手,踢对1方向,目视8方向。

1-4右脚对八方向上步成左踏步,双手叉腰,身体前倾,向前双饶肩。5-8重心移回左脚成右前点步位,想后上绕肩。

2-8右脚往3方向打开成大八字位,左右绕肩四次,顺势移重心,身体交叉对8、2方向。

3-4右转身对5方向成右脚在前踏步位,右耸肩接做耸肩。5-8耸肩4次,下蹲。4-4耸肩4次,立起。5-8耸肩2次

5-8左转身右脚对8方向上步成踏步位,做两次笑肩 6-8左脚对2方向上步,体对一方向,目视2方向,做笑件8次 7-8右转身对5方向上右脚,碎抖肩,双手打开至手摊掌。

三、复习、巩固

总结课堂学习气氛 课后小节

篇3:浅谈蒙族舞蹈及发展出路

一、蒙族舞蹈的分类

蒙族的舞蹈艺术, 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舞蹈文化的集大成者, 是在本民族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基础上及群众长期自娱性舞蹈活动中形成的, 深受蒙族文化传统的滋养, 具有浓郁、独特的民族风情, 按照具体用途主要分为模拟型、自娱型和宗教性舞蹈。

(一) 模拟型蒙族舞蹈。模拟型蒙族舞蹈是最早产生的类型, 因早期人们对自然界一些现象没有抵抗能力, 故而产生一种恐惧感, 于是产生了大量模拟动物及生活环境、习惯或者生产方式而形成的舞蹈, 比较常见的有马舞、雁舞、狼舞等拟兽舞蹈;剪羊毛舞、挤奶舞、狩猎舞等生产舞蹈;模拟蒙族摔跤舞蹈也源于蒙族人的现实生活。

(二) 自娱性蒙族舞蹈。自娱性蒙族舞蹈是人们为了自娱自乐而产生的舞蹈类型, 主要用来抒发和宣泄自己内在的情感冲动 , 从而获得审美愉悦的充分满足。如蒙族舞蹈中的“酒盅舞”也被称为“顶碗舞”或“盅碗舞”, 起源于古代打仗获胜时, 人们在庆典宴会中以碗和酒盅为道具进行表演的舞蹈形式。

(三) 宗教性蒙族舞蹈。宗教性蒙族舞蹈主要有博舞、查玛舞等, 博在蒙语中是对萨满教巫师的称谓, 博舞最初是以舞蹈的形式来敬神、娱神、行术、施法, 只有萨满巫师主持祭奠仪式或行术治病时才可以跳。查玛舞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产生的一种舞蹈形式, 是在寺庙里专门由僧侣们表演的寺院舞蹈, 早期是由训练有素的喇嘛艺人所跳, 舞蹈形态沉稳徐缓, 动作富有造型性且粗犷雄健。

二、蒙族舞蹈的特点

(一) 肢体动作以肩和臂为主。蒙族舞蹈的动作多以肩部和臂部为主, 如碎抖肩、甩肩、硬肩、圆肩、硬腕、软手等动作。蒙族舞蹈后靠的体态和横拧的动作也与他们“马背民族”的剽悍性格是分不开, 加上依靠呼气来衔接前后的动作, 凸显出了力度和韵味, 生动表现出人物形象健壮和蒙族舞蹈的粗犷剽悍、豪迈矫健。

(二) 形态动作体现“圆”的动态特征。蒙族舞蹈的形态动作也与他们的生活环境和性格完全相同, 其肩部和臂部的动作使蒙族舞蹈的动作显得十分浑厚, 在情感、形态、发力中也能体现出一种“圆形、圆线、圆韵”的动态特征。

(三) 蒙古舞蹈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特征。舞蹈艺术的灵魂存在于人的内心情感中, 只有用自己的内心感觉、理解 , 去支配外在动作的表现, 才能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

三、蒙族舞蹈的发展出路

蒙族舞蹈久负盛名,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可以说蒙族舞蹈是蒙古族历史文化的结晶, 生动体现蒙族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文化素养及审美情趣, 折射出蒙古族的文化内涵、民族心理、风俗习惯、风土民情和审美情趣。但是, 时代在飞速的发展, 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一) 蒙族舞蹈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蒙古民族传统的原生态生活内容正在被都市生活方式逐渐取代。受现代文明的影响和冲击, 蒙古族的生活形态也在慢慢发生着改变, 现代的蒙族舞蹈中描述草原场景的元素越来越少, 使蒙族舞蹈面临各种危机与挑战。

(二) 蒙族舞蹈的创新。传统民族文化需要保护, 但是不能原封不动地去继承和保留, 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创新, 才能使蒙族舞蹈更具有生命力。

首先要不断向生活学习。每个舞蹈都蕴含着创作者所具有的生活观、艺术观以及审美情趣, 表现蒙古族群众日新月异的生活。所以, 创作蒙族舞蹈也要深入蒙族群众生活中去, 捕捉当代蒙族人的精神气质。

其次还要学会兼容汇通。任何一种舞蹈文化都不是封闭和静止的, 都是进步发展的。蒙族舞蹈在创作之时如果做到既符合传统审美风范, 又适合现代创造性思维趋向, 就一定会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纵观蒙古族舞蹈的特点与类型, 无论在作品数量还是风格上, 都不断发生着改变, 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 蒙族舞蹈面临着来自外界的机遇和挑战, 所以蒙族舞蹈还要通过向生活学习、兼容汇通, 达到不断创新。

摘要:作为我国北方游牧民族舞蹈文化的集大成者, 蒙族舞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本文按照具体用途主要分为模拟型蒙族舞蹈、自娱型蒙族舞蹈和宗教性蒙族舞蹈三种类型, 最典型的特征有肢体动作以肩和臂为主, 形态动作体现“圆”的动态特征, 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特征。蒙族舞蹈也面临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 所以蒙族舞蹈应不断向生活学习, 并学会兼容汇通。

关键词:蒙族舞蹈,分类,特点,出路

参考文献

[1]乌兰杰.蒙古族古代音乐舞蹈初探[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5.

[2]扎格尔, 巴雅尔, 巴特尔.蒙古游牧文化溯源[J].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2001.

[3]罗雄岩.中国民问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篇4:“草原之夜”为深圳带来蒙族风情

9月30日,深圳交响乐团2006年国庆音乐会将在深圳市民中心礼堂盛大举行。今年这场重大的庆典音乐会,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深圳观众欣赏到一场全新风格的特色演出。音乐会主题名为“草原之夜”,由指挥家雷雩执棒,演奏蒙古民族题材的音乐作品、民歌经典和马头琴经典,表现大草原的辽阔壮美和蒙古民族的人情风韵。

为了使音乐会更本色地表现蒙古民族音乐的风格韵味,深交特别邀请了来自内蒙古自治区的蒙古族歌唱家乌尼特、朝鲁、乌兰,达斡尔族马头琴表演艺术家伊敏参加演出。他们将为观众带来《我思念草原》《呼伦贝尔大草原》《蓝色伊敏河》长调歌曲《山峰》内蒙民歌《牧歌》《诺恩吉娅》马头琴独奏《草原连着北京》等民族音乐作品。此外,深交还准备了贺绿汀改编的管弦乐《森吉德玛》、辛沪光的交响诗《嘎达梅林》、黄安伦的交响诗《巴颜喀拉》。

《森吉德玛》根据蒙古族短调民歌改编,表现了大草原的宽广,细腻地塑造和刻画了美丽、纯洁、坚贞的少女森吉德玛的形象和相爱青年的内心世界。交响诗《嘎达梅林》的素材取自于著名蒙古民歌,描写并歌颂了蒙族英雄嘎达梅林率领的牧民起义,以及与当时残酷的封建王爷、军阀英勇战斗的悲壮事迹,乐曲宁静、优美、流畅,富于民歌色彩。黄安伦的交响诗《巴颜喀拉》,用音画的形式描绘了巴颜喀拉山这个被称为黄河源头的地方的神奇风情,表达了作者对中华民族最美好的祝愿。

篇5:教学案例蒙族《提压腕组合》

教师:

一、主题与背景

学生喜动、爱动,有较强的表现欲望,想象力丰富,对音乐的感悟性较好,针对这些心理和生理特征。根据新课程理念,充分体现音乐课的特质。本课以创设蒙古的情景来贯穿整合教学内容,确立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情感体验”为主线;以“即兴创作”为抓手;以“师生互动”为手段;以“能力培养”为重点设计本课教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一系列地音乐体验活动中,快乐自主的学习。

二、案例描述:

课例:蒙古族舞蹈组合《提压腕组合》 流程1---创设情境、启动体验

像每节课一样,我带领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做着准备活动,有脚腕活动和压腿、压胯等动作。

准备活动结束后,播放音乐,听完后提问:“刚才的音乐好听吗?” “好听,”学生答到。流程2----设计问题、激活体验

1、取得初步的效果,启发学生:“告诉老师,你们听到这段音乐都想到了什么?”

“辽阔的草原,马儿在草地上跑。”

“蓝蓝的天,白白的云,一望无边的大草原。”

继续启发学生:“老师用这段音乐为你们表演个舞蹈,你们看一看这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教师表演蒙古族舞蹈,如硬腕,硬肩及跑马步等动作)我表演时同学们在下边交头接耳议论。

表演结束后我请同学来回答这是哪个民族的舞蹈?“蒙古族舞蹈”学生答到。

2、设计问题:

(1)蒙族舞蹈都有什么特点?(2)蒙族舞蹈的提压腕动律是怎样的?

流程3---实践纵情、主动体验 教师活动:

1、讲解单一动作,实际操作演练。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情况。

2、动作短句的学习,教师教授,学生模仿教师动作练习,教师指正错误动作。

3、分组练习,将学生分为4组,每组设组长一人。

4、布置学习任务

在舞蹈动作学习结束后,教师播放舞蹈视频欣赏蒙古族的筷子舞、盅碗舞、摔交舞等代表性舞蹈,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学生活动:

学生分为4组,每组根据自己所学提压腕动作创编简单的队形,要求:动作有高低对比,队形不少于3个。

流程4 ——交流感悟、分享体验

1、各小组向全班展示学习成果。

2、其他组成员和老师参与讨论、补充、互评。

3、全体师生共享学习成果。

这三项流程,我通过设计三个活动来体现完成: 活动1——学生表演。(学生参与体验表演活动)

活动2——小组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讨论问题。(学生参与体验小组探究、学习、讨论过程、学习成果分享活动,教师巡视、点拨、提升。)

在这一活动中,每个个体的独立思考在团队合作的背景下进行,团队的每个成员都要为团队贡献智慧,不是单一个体的封闭式思考。它有利于激发个体思考的积极性,确保个体思维潜能的最大限度发挥。同时,每个个体在团队合作中将彼此的智慧成果进行了交换与分享。

活动3——展示分享。各小组向全班展示其小组学习成果。其他组成员和老师参与讨论、补充、互评、全班共享学习成果。(师生参与体验全班各小组学习成果展示、分享活动)

展示分享:参与式教学方法特别倡导成果的展示与分享。这一环节主要是团队与团队之间的学习成果通过互相展示,在全体师生的范围内进行更大范围的分

享。

流程5——评价反思、升华体验

1、通过以上流程的学习、体验,总结蒙族舞蹈提压腕的特点。

提压腕动作在舞蹈中的运用,腕关节在手臂上是一个重要关节,它是连接手与臂的纽带,是肢体动作延伸的关键,提压腕动作在蒙古舞中浓缩了力量与豪爽的气质,是蒙古族风格完美体现的重要元素。

2、说出蒙族舞蹈的分类。

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传统的蒙古族舞蹈有“安代舞”、“盅碗舞”、“筷子舞”、“牛斗虎舞”、“摔跤舞”等

3、加入简单的舞蹈编舞技法里的高低对比、队形的变化等知识。课外作业:

(1)课下练习巩固提压腕动作与组合,达到能够独立完成组合。(2)回忆学过的舞蹈种类,想象腕关节在其中的应用,并能做出两个代表性的动作。

三、案例反思、评析

蒙古族舞蹈是我国少数民族舞蹈之一,也是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应学内容。本课将主要学习蒙古族舞蹈基本动作,最终能使学生节奏准确,动作连贯的跳出舞蹈。

蒙古族是我国五大少数民族之一,通过电视和书本知识,学生对蒙古族多少有些了解,在教学安排上我有意让学生通过听、看、学、赏等几个教学环节来感受蒙古族舞蹈的风格和特点。用动听的音乐、优美的动作来陶冶学生。

本节课我力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进行联想,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为学习舞蹈做好铺垫工作。在舞蹈动作的编排上选择了最有代表性的蒙古族舞蹈的硬肩、笑肩、提压腕等动作教给学生,让学生体验蒙古族舞蹈的风格及特点。使学生接受了美的熏陶,锻炼学生的模仿能力和表现能力。

要上好舞蹈课,教师必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因为教学活动是双边活动,只有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积极性结合起来,才能有效的完成舞蹈课的教学任务。采取讨论的形式创编,小组展示,师生评价。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音乐学习行为动力。用教师表演蒙古族舞蹈作为精彩的导入,既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使学生的思维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使音乐感知隐隐成线,音乐能力环环相扣,音乐思维不断发展,音乐情感呈螺旋型上升。让学生在感受快乐、体验快乐、分享快乐中学习。

(二)、情感贯穿,促进学生的审美体验。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以情感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情感的体验必须以听觉为先导、动觉为切入。以音乐为媒介,音响为载体,通过“情”来拨动学生的心弦。再通过视觉媒体的引入,更能激发学生在媒介情境下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的体验活动中。使学生的审美体验得到落实,师生共同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培养了高雅的情趣和完美的人格。

(三)、即兴创编,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篇6:蒙族习俗

在我国北方辽阔的蒙古大草原上, 有一个历史悠久及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族。族人们祖祖辈辈生活在中国游牧民族的发祥地, 拥有着广阔的地域, 辽阔的草原, 博大精深的草原文化, 被誉为“天之骄子”。

蒙古族舞蹈, 属于草原文化, 具有浑厚、粗犷、豪迈等特点。在我国汉、藏、蒙、维、朝五大民族中, 蒙古族舞蹈可以说是较具特色, 并且很受欢迎的舞种之一。它的体态讲究梗脖立背、架肋圆膀, 都是源自他们世代生存的生活环境, 来源于他们的文化与生活之中。

所谓舞蹈就是直接反映生活与文化的载体。蒙古族舞蹈创作其实就是他们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在蒙古的大草原上, 每逢传统节庆或宴席, 人们为了表达内心的喜悦放声歌吟, 并拿起手中的酒盅或筷子边唱边跳, 舞之, 而蹈之, 于是就创造出蒙族舞独特的舞蹈风格, 其席间的即兴舞蹈也逐渐演变为传统的《筷子舞》和《盅碗舞》等。

但即使是在以前, 只要是我们在舞台上所看到的蒙古族舞蹈其实大多都是经过提炼和规范过的蒙古族舞蹈, 属于“剧场蒙族舞蹈”。剧场蒙族舞蹈在创作中大多保留了蒙古民族所具有的固定模式, 并以豪迈且含蓄、稳健且灵巧、端庄、典雅等特点赢得了众多观众的喜爱。无论是大气磅礴的马步还是扩膀架圆的手臂, 蒙古族舞蹈以其特有的淳朴和霸气征服了亿万观众的心。

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 现代精神文明与流行文化冲击着人们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改革开放以来, 蒙古族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跨越, 人们在满足了物质需求的基础上开始追求精神需求, 蒙族舞蹈也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一种方式。正因为一些流行事物和现代意识的介入正在改变着人们传统的思想与观念, 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 相互冲突, 相互融合, 现代元素迫使蒙族舞蹈发展求新求变, 面对传统价值观念与现代性思维的磨合与冲撞, 蒙族民间舞创作若想顺应时代, 必须“推陈出新”, 若要背道而驰, 就有可能被时代所淘汰。这就迫使蒙族民间舞改变了传统的既成模式及创作思维、结构方式、舞蹈语言的表达等, 在这种形式下, 剧场蒙族舞蹈该如何发展和创作?正在面临一个新的挑战!

二、剧场蒙族舞发展创新流程逐渐趋于现代化

中国舞蹈事业可以说是伴随着新中国发展而逐渐繁荣、壮大的。民族民间舞蹈更加是伴随着时代的脚步在不断进行着, 改革着。纵观当代剧场蒙族舞的创作发展, 从最早贾作光先生的《鄂尔多斯》到后来马跃的《奔腾》, 再到后来万马尖措创作的《出走》, 直至今天我们舞台上的《狼图腾》《蓝色游吟》等。蒙族民间舞蹈以自己独特的魅力绽放在中华民族舞蹈的大花园中成长, 并在一步一步的发展和创新。

作品《鄂尔多斯》是蒙族舞蹈早期创作, 并具有代表意义传统作品之一。“它的动作素材来源于喇嘛舞、蒙古族民间舞蹈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动作。”[1]比如女子出场时, 就是以蒙古族民间舞蹈为基础, 提炼了生活中挤奶, 骑马等劳动动作, 展现牧民生活的特色和气氛。由于当时中国特殊的发展背景, 作品整体都在传统的表现对自由对生活的炙热之情和对生命的礼赞和颂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蒙古族舞蹈开始了对改革创新的初步探索, 出现了马跃创作男子集体舞蹈《奔腾》。

《奔腾》这部作品相比较《鄂尔多斯》, 作品的动作语汇虽仍以蒙古族民间舞蹈动作为基础素材却发展创造出了富有民族风格特性的动作语汇, 可以说是一种有创新意义的作品。而特殊的音乐节奏处理, 能够透视出时代变化大潮中社会生活节奏的变化, 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 曾被当时评论家评定为“集时代精神、民族审美和非凡气势于一身的意蕴深远的的优秀作品。”剧场蒙族舞从20世纪到21世纪发展的转变是突非猛进的, 《出走》这个剧目称的上是剧场蒙族舞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如果说, 《奔腾》只是在传统蒙古族民间舞上稍加改变, 我们可以在它的身上看到蒙古族舞蹈向现代发展的影子了的话, 那么万马尖措对《出走》的创作, 则可以说是传统蒙古族舞蹈的一次大的革新。作品《出走》在创作风格上融入了更多的现代舞成分。编导将蒙族舞蹈语汇和现代舞语汇完美结合于动作之中, 作品中蒙古族舞蹈和现代舞做到了很自然的融合, 既成的风格舞蹈动作不多见, 演员身体的韵律中体现的是传统和现代的共生共融。既具有浓厚的民族味道, 又有强烈的现代感, 符合大众不断变化的审美需求。而后来出现在第八届桃李杯的颇受好评的男子群舞《狼图腾》和《蓝色游吟》等, 更是改变了以往悠扬的马头琴和蒙古族舞蹈习惯的歌颂主题。不论从动作还是音乐都可以说是对蒙古族舞蹈大张旗鼓的改革, 更是蒙族民间舞上的一次质的飞跃。

社会在发展, 时代在变化, 在一部部优秀的舞蹈作品的逐步诞生、逐渐发展和变化过程中, 我们可以看到整个蒙古族舞蹈的发展流程和整体趋势, 就是逐渐的趋于现代化。舞蹈来源于生活, 剧场蒙族舞也正随着时代的脚步在不断的前进着。

三、“现代元素”促使剧场蒙族舞创作多元化的发展

一些蒙族舞蹈作品的发展和成功, 映证了现代元素揉进剧场蒙族舞创作发展的可行性和必然性, 在现代元素的帮助下使剧场蒙族舞获得的一种全新的生命、全新的活力。剧场蒙族舞创作是不断跟随着时代的脚步的, 这是不可否认也是必然的结果。在第八届桃李杯舞蹈大赛民间舞组的比赛中, 作品《狼图腾》《蓝色游吟》可以说是脱颖而出的时代呼应者。舞蹈动作改变了过去那种一招一式的严格规范, 注重动作的力度及夸张手段, 加大反差力度。特别是在《蓝色游吟》中, 似乎没有一套整齐划一的集体动作, 把手形, 步伐变形, 呈现的是一种不规则, 不协调, 不对称, 是过去不曾有过的一种形式美, 是对观众的视觉挑战, 人们能否接受?或许这就是一种创新, 动作简练, 质朴, 却透露着足足的蒙族舞韵味。

现代元素对剧场蒙古族舞蹈的介入不单单只有意识和动作方面, 还包括了如舞美、音乐甚至服装道具的运用, 使其更加完善了剧场蒙族舞而促使蒙族舞蹈多元化的发展。在舞台美术和舞台灯光作为现代舞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现代舞美、灯光也为剧场蒙族舞增色不少, 如作品《狼图腾》中, 灯光的灵活又多样化, 激光技术及几个定点和追光的巧妙运用, 更深层诠释了作品想要表达的真正含义, 大大的加强了蒙古族舞蹈的视觉效果和感染力, 为作品增色不少。试想, 如果只有单调的面光, 剧场蒙族舞也就没有那么多丰富的视觉效果可言了。

民族的艺术内涵与舞台效果等因素进行有机结合, 最大限度地发挥综合舞蹈艺术的优势和剧场效果, 给人们带来更多美的享受和无法取代的剧场蒙族舞蹈艺术魅力。而现代元素中的创新观念也给蒙古族舞蹈各个方面的启发, 其中包括其对音乐的创新, 和对服装的改革等。这些作品在创作意识、情感表达、动作动律、节奏、音乐及舞美灯光上, 都融入了现代元素和现代意识, 在达到与时代同步发展、博采众长的基础上保留和继承了蒙族民间舞蹈的基本动作元素及动律。有利的吸收与借鉴是为了使蒙族舞蹈创作多元化发展, 它的这种变化并非偶然, 是在顺应时代的同时也与社会文化发展及人们日益增长提高的审美需求相适应的。

社会在发展, 文化在进步。“蒙古族民间舞蹈经历了从民间到课堂, 从生活到舞台, 又从舞台返回到生活的艺术实践。”[2]同样, 剧场蒙族舞也需要进取, 需要吸取新的东西来完善自己, 反映时代与现实生活的要求。而我们看到, 编导们创作出的一个个优秀的剧场蒙族舞同时也是紧跟时代的脚步, 剧场蒙族舞中融入了现代元素, 并促使其多元化发展, 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现代舞元素, 灯光, 道具, 现代电子乐甚至更多的现代舞美技术等无一不给剧场蒙族舞发展注入新的血液, 而它的每一个变化都是同时代需求紧密相连的。就是说剧场蒙族舞蹈的发展要以蒙族原生态的舞蹈语汇为素材, 运用现代意识、思想及现代元素为客观手段进行创作创新, 形成蒙古族舞蹈传统继承和现代元素互相依存并多元化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四、剧场蒙族舞创作中“现代元素”的利与弊

“新颖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根本要求。”[3]剧场蒙族舞的创作如果只停留在对原生态素材的挖掘、整理和再现生活, 体现风土人情上, 就显得有些不适时了, 创新的含义就显得不那么强了。换句话说, 人们的艺术审美有时是在精神上寻求某种刺激。所以, 要从不同角度获取多元化的现代信息、元素来服务于作品, 满足于观众。

但现代元素的介入对剧场蒙族舞的发展是有利、弊可言的:“现代元素”的介入对蒙古族舞蹈的创作和发展其积极意义是不容质疑的, 它促使剧场蒙古族创作向多元化发展。但在这个东西方文化互相碰撞的时期, 舞蹈服装的设计相对来说也要有些时代感, 散发出现代色彩。太过与追求“另类”, 一味超前的创新服装也是不对的。比如《蓝色游吟》这部作品服装的设计理念是很超前, 但在传统过度到现代之间却没有把握好一个尺度, 在舞蹈的服饰上, 似乎没有看到特别明显的传统蒙族舞蹈服饰的特征。当然, 我们不能说看不出民族就是不好, 但如果他的服装能够在贴近传统服装的范围之内稍加改良应该能会比完全颠覆效果更好, 毕竟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舞蹈是一门视听艺术, 音乐在舞蹈中占有一席之地。当代作品中音乐的发展趋势是结合现代电子乐技术, 如吉他, 贝司, 架子鼓等来渲染舞蹈的气氛, 突显剧情内容, 刻画人物情感, 使其更具生命力。

比如《蓝色游吟》这部作品来说, 它在音乐上就加入了流行元素但却又不失传统蒙族音乐的风格及味道。“音乐文化因素中的曲调、调式、节奏的长短、节拍的强弱以及民族乐器的使用, 无不与民间舞蹈的表演密切关联, 发挥着民族音乐的特殊功能。”[4]而这里前半段大部分用外蒙古语言为基本元素, 加上hip—pop的流行曲风做出的音乐, 很新颖;而后半段时在这基础上映衬了一小段蒙族最具特色的长调, 悠扬而动听, 可以说是恰到好处。所以说这部作品中不管说是音乐陪衬舞蹈或舞蹈反衬音乐, 我觉得达到了一个极致, 也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大胆、夸张、追求个性化。

现代元素的介入促使剧场蒙族舞多元化发展, 我们吸取是为了更好的发展, 但不能盲从, 只是通过新的手段更加完善了剧场蒙族舞的创作, 来满足大众的审美眼光。

五、剧场蒙族民间舞创作既要“继承传统”, 又要“发展革新”

剧场蒙族舞的发展与创新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每个民族艺术都有着自己传统的民族文化, 在文化传承和蒙族舞蹈艺术共同发展的同时, 要强调蒙古族文化的“根性意识”, 这“根”是蒙古族的精神, 也是蒙族民间舞蹈赖以生存的土壤。根性元素不能丢弃, 现代元素也不能回避, 但现代元素是纷繁多样的, 现代的编创手法、舞台理念、审美理念, 音乐等都对传统蒙族民间舞有着一定差距, 蒙族民间舞怎样对待现代元素?传统民间舞, 现代元素, 两种不和谐的元素碰撞到一起, 如何才能互惠互利?

在一系列的总结和探讨中我们发现, 在剧场蒙族民间舞蹈创作的前提下, 我们要分清精华和糟粕, 有选择性的继承, 通过不断挖掘, 提取出更多原生态的素材, 几经打磨呈现出优秀的舞蹈作品来体现丰富的蒙族民间文化、民族文化、风土文化及地域文化等等。

而面对发展的现状, 我们提倡创新, 但我们的“创新”绝不是纯粹地撇开本民族原有的原生态民间艺术, 肆无忌惮地“出新”, 而是在某种意义上要把握一个“度”。创作没有错, 但民间舞终究要讲究“味道”, 民族性、风格特征及深邃的内涵在民间舞蹈中是永远都不容质疑的。一个好的民间舞作品, 观看后会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不是靠别的, 就是这些最原生态的动作元素。所以, 将原生态动作语汇驾御创作之上, 在保持动作语汇的纯正, 不掺杂的同时再运用外部客观因素来加以修饰、编排, 才能使剧场蒙族舞创作不失去存在的依据和价值, 强烈地反映出蒙族人民的精神风貌、思想感情, 同时强化和突出该民族舞蹈的风格韵味特征。所以我们要懂得珍惜前辈们留给我们民族原生态的珍贵“遗产”, 在蒙族舞的创作中先把根扎稳, 再延伸多彩的枝叶, 不然, 创新也只可能是无根之木。

其次, 蒙族舞蹈创作创新中的借鉴说的也不是完全的照般, 因为创作意味的就是发展, 借鉴是指在创作中吸收各种精华为外部力量, 进行融合, 蒹收并蓄。比如《蓝色游吟》中, 编导恰当地将传统的蒙族舞蹈中融入当今流行的Hip—pop曲风以及动作, 在原生态的展示蒙族传统崇拜的同时又不失时代的气息与节奏, 堪称经典的融合。又比如作品《出走》中, 在开头的地方, 编导还借鉴电影长镜头的拍摄手法, 在一种近乎无声的背景下, 运用哑剧和舞蹈动作相结合的手法, 清晰明了地交代了人物关系和人物之间的矛盾, 也点明游子内心的矛盾冲突, 并以这种方式直奔主题“走”。

所以, 保留原始优秀体裁, 大胆借鉴各方面优秀元素, 大胆融合, 统筹兼顾, 只有这样我们的剧场蒙族舞蹈才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才会有更多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舞蹈作品出现。

结语

综上所述, 剧场蒙族舞创作发展是要在有选择性继承的基础上, 进行革新, 而两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随着现代元素在剧场中的不断引进, 必须在保持蒙族传统舞蹈不受冲击的同时, 适当借鉴与合理运用, 好的元素我们当然要吸收, 但不能盲目, 需要坚持自我。换个角度讲, 也不是说要一味的保守, 要在保持蒙古族民族文化“根”的同时, 吸取现代元素, 运用现代意识, 现代形式及新颖的主题等来赋予剧场蒙族舞新的表现手法, 永远站在时代的脉搏上。所以, 剧场蒙族舞的创作既要“继承传统”, 又要“发展革新”, 就是说要根植于本土的同时, 不断开拓, 求新, 开创出一片属于剧场蒙族舞自己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年版.

[2].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

[3].内蒙古民间艺术研究室编.《内蒙古舞蹈选集》[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65年11月15日版.

[4].刘青弋.《中外舞蹈作品赏析》[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

[5].刘青弋.《现代舞史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6].中国文化部艺术局、中国舞蹈家协会编.《谈舞蹈编导创作》[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3月第一版.

[1].高红娜.《中国现代舞发展初探》[J].戏剧文学.2004年

[2].周雅俐, 陈筱筱.《谈中国民族民间舞创新中的利与弊》[J].《舞蹈杂志》2006年第12期

篇7:蒙族习俗

关键词:2型糖尿病,血脂,吸烟,危险因素,通辽,蒙族

心血管疾病已逐渐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 其预防和治疗是我国重要的卫生服务内容之一。研究表明, 多种因素共同参与促进了CHD的发生、发展。本文收集2012年11月-2013年11月, 我院收治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蒙族患者的基本资料, 并对其进行分析, 以期探讨影响通辽地区蒙族CH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影响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1月-2013年11月, 我院收治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蒙族患者211例, 其中男135例, 女76例, 年龄35~82岁, 平均年龄 (57.42±11.04) 岁。患者入院后禁食高脂肪食物和饮酒1 d后, 空腹12 h以上取前臂静脉血, 对血脂中的TG、TC、HDL-C、LDL-C进行测定。

1.2 冠状动脉病变诊断标准

3支心外膜下的冠脉和其分支中任何一处直径狭窄≥50%计为1支病变。冠脉狭窄的程度是指狭窄部分和邻近正常血管相比, 管径减少的百分比, 分别为100%、99%、90%、75%、50%、25%。累及的大冠脉支数即为病变支数, 分别为0、1、2、3支, 累及到LM时, 以同时累及LCX和LAD计算, 如累及主要冠状动脉支, 则狭窄大于等于50%即可诊断为CHD。

1.3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患者取仰卧位, 术者在右或左腹股沟韧带下2.0 cm左右处触及股动脉搏动, 选择为穿刺点, 用龙胆紫染色标记, 麻醉后, 沿麻醉针眼插入18号薄壁穿刺针, 进入股动脉, 引导钢丝进入主动脉, 拔除穿刺针, 扩张器和鞘一起推进到血管内, 迅速拔除扩张器和引导钢丝, 将二联三通管和鞘的侧壁联通, 将Jukins导管架在钢丝上, 导引钢丝缩入导管内, 再将两者一起送至股动脉鞘内, 引导钢丝直至主动脉, 将导管和导管钢丝一直推入升主动脉, 到达指定位置后, 固定好导引钢丝, 将导管顶端推至指定部位, 拔除钢丝, 见血液流出后, 将三联三通管和导管联通, 注入造影剂, 使左右冠状动脉清晰显影, 应用数字电影方式记录好图像。

1.4 危险因素的确定

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心肌梗死病史均在入院时由医生通过病史采集获得。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软件, 计量资料以±s表示, 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 配对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资料进行回归分析。

2 结果

211例患者血脂异常101例 (47.86%) , 高血压107例 (50.71%) , 吸烟史102例 (48.34%) , 糖尿病80例 (37.91%) , 饮酒史52例 (24.64%) , 心肌梗死病史86例 (40.76%) 。以CHD狭窄程度为因变量, 血脂紊乱、高血压、年龄、2型糖尿病、性别、吸烟、饮酒为自变量, 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与冠脉狭窄的程度相关:P=0.00, OR (95%CI) 分别为2.24 (1.412~2.237) 、4.27 (1.243~2.761) 、2.33 (1.548~2.217) , 而其他因素与CHD狭窄程度无关。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 该病的发病率有逐渐上升趋势。CHD由多种因素共同参与所造成, 不同的危险因素会造成不同的病变。有研究表明, CHD的危险因素有聚集的特点, 往往多种因素作用一个个体, 最终导致CHD的发生和加重[1,2]。流行病学显示, 不同地区和不同种族的CHD的患病率不尽相同。蒙古族人群多生活在农牧区, 这就导致相关知识不足, 不能很好地预防高脂血症, 这些均促成了蒙古族人群冠心病高发病的现状。根据通辽市第六次全市人口普查情况看, 全市总人口为313.9万余人, 其中汉族人口159.2万余人, 占50.72%;蒙古族人口为144.1万余人, 占45.91%, 而本研究表明通辽地区蒙族患者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与冠脉狭窄的程度相关, 而高血压、年龄、BMI、性别、饮酒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无关。临床上应加强对2型糖尿病、血脂、吸烟的控制, 以期降低通辽地区蒙族患者CHD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高阅春, 何继强, 姜腾勇, 等.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相关分析[J].中国循环杂志, 2012, 27 (3) :178-181.

篇8:蒙族习俗

声音生态学是通过声音,反映生物体与其周围客观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这种研究方式被称为声景研究[1]。内蒙古草原传统乡村聚落演变历程中各个时期的特征对于声景的构建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以内蒙地区社会历史、自然环境变迁的轨迹为线索,研究内蒙地区各个历史时期聚落形成、发展、演变之下,因外界条件变化使之声景资源经历与之相适应的改变下呈现出不同时期丰富的声景资源特征[2][3]。关注聚落分布格局、聚落选址、聚落形态与空间结构对于声景改变的影响因子并加以分析,挖掘传统聚落的演变机制,探寻应对地区资源、自然条件的生态文化理念,使得蒙古族传统聚落空间的声景得以持续发展,并为新时期下的内蒙古草原牧民的居住空间环境提供相应的声景设计资源[4]。

2.传统地域声景演变影响因素与客观分析

2.1聚落分布格局

锡林郭勒盟地处我国的正北方,位于内蒙古中部位置,驻地锡林浩特市,面积为20.3万平方公里,人口为93万。锡林郭勒大草原被评为全球四大著名天然草原之一,保存有极为完整的草原风貌,其不仅是我国唯一一处汇集了内蒙古九大类型草原的区域,同时也是我国北方众多草原当中最为美丽的地区,被世界称作“保存最美丽的最具民族特色的天堂草原”。

2.2聚落选址

锡林郭勒盟位于中国的正北方,地处东经115。13,—117。06,,北纬43。02,—44。52,,属北部温带大陆性气候[5]。[6]其主要气候特点是风大、干旱、寒冷。

锡林郭勒盟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阶段,那时就已经成为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生活、繁衍以及劳动的区域[7]。在东乌珠穆沁旗、苏尼特右旗以及镶黄旗境内都已经发现旧石器时代人类生存的遗址,同时在锡林浩特市、苏尼特左旗以及阿巴嘎旗均发现了原始文化的遗迹[9]。并且在我国的文字记载中,上述区域就已经存在畜牧、游猎为生存模式的氏族部落。

2.3聚落形态与空间结构

锡林郭勒盟西接乌兰察布市,东连赤峰市、兴安盟和通辽市,北与蒙古国接壤,南邻河北省张家口、承德地区,属于西北、东北以及华北几个地区交汇的枢纽,对外贯通欧亚,对内连接东南西北的作用,具有极为辽阔的草原区域。锡林郭勒盟是由河谷湿地生态系统、沙地疏林草原、典型草原以及草甸草原等地貌组成[9]。属于欧亚大陆草原亚洲中部位置,地处森林向草原、典型草原向荒漠草原演变的过渡区域,具体的草场类型是由东向西分布着各种类型的天然草原植被,主要可以划分为三个草原区和一个沙地植被。

3.蒙族传统地域声景演变历程

在中国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很多独特的传统音景己经消失。以北京为例,鸽哨声、傍晚胡同的声音、穿行在大街小巷的自行车铃声、叫卖声等,这些扎根在当地文化中的声音都在急速消失。

蒙古族传统聚落区域内拥有着得天独厚的声音文化,当地既保留了“原生态”自然声景观,又由于民族文化中对音乐的偏爱形成了浓郁的民俗声景观,及因古老萨满教“万物有灵论”观念的信仰崇拜次生出一些文化形态与之相关的文化活动敖包祭祀仪式[10]。此外,蒙族意为“永恒之火”又作“马背上的民族”,至今仍传承着以家庭为细胞,以部落为单位,牲畜集体放牧,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模式,故形成游牧文化下蒙族传统聚落空间中独特、丰富的声景景观。

4.锡林郭勒草原主要声景文化遗产特征的演变与研究价值

4.1生产类声景的演变

民俗习惯造就了蒙古族独特的生产方式,结合当地传统沿袭下来的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在游牧生活背景下,男性女性皆有各自的生产分工。

牧民饲养牲畜主要靠以游牧形式,则羊群成为声景变迁中不容被忽视的一大群体。清末民初生产方式逐渐从游牧模式转变为轮牧,轮牧场所需的设施非常少,一般只需要几辆勒勒车、一个蒙古包即可。新中国成立以后,放牧逐渐从移动放牧转变为定居放牧形式。而改革开放以后,因为草场面积的不断缩减,围封以后的草场采用禁牧的方式,牲畜仅能够在限定的草场中放牧,放牧形式转变为针对母畜、仔畜实行半舍饲、舍饲。

4.2生活类声景的演变

骑马、乘驼、射箭、坐勒勒车、牧羊,祭敖包、蒙古族歌舞等构成了游牧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利用声学的理论和分析、比较的方法,借鉴民族学、历史学、音乐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针对蒙古族长调牧歌实施分析,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蒙古族长调牧歌属于一种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地域性民歌,其本身与北方游牧民族历史进程、宗教信仰以及民族风俗方面存在联系;其二,蒙古族长调牧歌的对象主要基于内蒙古的草原风光,相应的内容主要是基于游牧生产生活,充分彰显出蒙古地区以畜牧、天地、草原的特征;其三,蒙古族生产生活的主要特点在于游牧迁徙,所以蒙古族长调牧歌也充分表现出随着生活情境的变化而产生的转变的一系列特征。

4.3精神类声景的演变

锡林郭勒盟草原是当前保护最为完整的一块原生态草原,敖包则是草原文明当中亮丽的风景线。敖包文化通过多年的传承发扬,已经成为整个蒙古族文化的核心所在。早在原始的渔猎历史阶段,蒙古族人将万物作为神灵信仰,神灵起居的地方则为圣地,故敖包就是这种圣地。在蒙古族人内心中,象征神灵在其位,世袭传颂,信仰极其强烈,但随着藏传佛教后来的进入,宗教活动与祭祀活动开始进行整合,使得宗教色彩不断神化。

现阶段,国内外有关蒙古族敖包祭祀方面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从人类学、民族学以及民俗学的层面来看,并没有利用声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敖包仪式音乐与敖包祭祀仪式的场景实施研究。本研究尝试运用声音生态学及场景相融合的研究方法,分别针对敖包祭祀、仪式音乐实施整体性、综合性分析,能够针对蒙古族仪式当中的声景部分进行一定的学术补白,同时充分结合仪式音声的研究理念,进一步研究敖包祭祀音乐当中蕴藏的宗教信仰。

5.传统声景研究价值与生态文化理念重构

5.1文化归属性价值

骑马、乘驼、射箭、坐勒勒车、牧羊,祭敖包、蒙古族歌舞、服饰表演、体验牧户生产生活等,都赋予这片广袤地区以丰富的文化价值。其独特的空间与多样的生活生产方式下的声景无一不传达出属于这里特有的归属性,我们在感慨时代变迁带来变化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这种声与景融合下的文化归属性价值[11]。

5.2历史传承性价值

外部因素导致游牧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使得草原生态环境出现危机。社会制度变更后,新旧生活方式的交替和一定时期文化变迁造成的新旧文化交错导致了生态遭受到不可避免的破坏[12]。我们应全面认识聚落其自身具有的传承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方有他的历史,那这种记录历史的方式就不应单单是空间的、时间的,更应该注入感情的、感官的。这就是声景在生态性上所表达出的历史传承性价值。

5.3环境营造性价值

笔者在赴锡林郭勒大草原录制所需要的环境声资料中发现,在茫茫草原之中要么是一片死寂要么就是一种声音没完没了。内蒙古的人声、风声、鸟声、牛羊马群、草原脚步声归属于间歇型声源,而虫叫声成为这里不可忽视掉的主要环境声[14]。这种传达而来的听觉信息,会使人联想在大草原之中感受到的真实、丰富有层次的亲临感,这种最原始的文化也在新的时期下找到了自身最生态的平衡点。这一切共同构成了地域文化下声景在环境营造之中不可忽视的运用。

5.4构建技术性价值

如何准确、全面地收集这些来自草原的信息,其中包括风声、草声、虫鸣、鸟鸣以及牛羊群等这些声音元素。牛和羊群等动物叫声有时是有情绪的,如何叫,叫声长短,叫多大声,叫声的密度等问题都需要分类收集及统计,只有全面汇总了这些信息,才能掌握地区特有声音的种类及内容,以便通过细致的分类更好地利用这些来自声音的信息去诠释特定空间下的声景元素[14]。Atmos制式的全景声运用于还原声场空间效果,给了我们最为真实的环境感跟包容感。

笔者认为安静时刻的单一声源最能体现和发挥Atmos的优势也最能使人感觉到营造的声场空间的直接听感。Atmos的多环绕优势因为人在听声音的时候对信息的接受能力有限,我们听到“主角”声音时往往会忽略掉次要的声音元素。一些远远的雷声、风声以及尘土的声音元素被发送至Atmos顶置扬声器中,以便听者细致捕捉每一种细小的元素。

5.结语

声景不仅可以用于保存与记录一定时期下的文化及社会环境,同时根据分析其发展规律及影响因子可以用于指导相应的空间景观设计。

笔者通过对声音生态学下传统游牧聚落的空间的分析研究,聚落分布格局、聚落选址、聚落形态与空间结构对于声景改变的影响因子并加以分析,挖掘传统聚落的演变机制,探寻应对地区资源、自然条件的生态文化理念,使得蒙古族传统聚落空间的声景得以持续发展,并为新时期下的内蒙古草原牧民的居住空间环境提供相应的声景设计资源。

摘要:为解决因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全球同声”,对声景资源的保护及运用研究成为目前国内研究瞩目的新趋势。笔者以游牧文化下蒙族传统聚落空间声景观的自然生态与地域文化资源保存较完好的锡林郭勒草原为对象,通过对声音信息的归纳总结分类,探索不同时域下聚落空间的声景资源多样性及其珍贵的文化性。构建视觉与声音相结合的保护理念,通过Atmos制式的全景声运用,弥补传统聚落空间的研究在声方面的缺失。期望通过对传统聚落空间声景研究,为我国具有地域性传统居住空间的声景资源与利用研究提供方法与参考。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蒙族习俗】相关文章:

蒙族习俗范文05-16

蒙族舞风格和特点07-10

蒙族现代舞论文题目05-04

蒙族民族舞论文题目05-05

中职蒙族舞蹈教学论文题目05-06

饮茶习俗04-09

婚嫁习俗04-10

出殡习俗04-13

过节习俗04-16

酒宴习俗04-19

上一篇:小学语文经典课外现代文《爱书如命的人》阅读练习(含详细答案)5则范文下一篇:马山镇教育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