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礼习俗范文

2022-05-18

第一篇:葬礼习俗范文

广东葬礼习俗

许多广州人碰到有着诸多忌讳的丧事,会感到相当“头痕”(烦恼)——“帛金”要不要给,给多少为好?去参加告别仪式,是否要留下来吃饭? 究竟怎么做才是符合礼仪之举呢?记者就时下广州城里通行的“白事”程序和习俗进行了梳理。

“白事”不需广而告知

广州人在治丧的习惯和风俗方面和外地都有所不同,各种文化经过多年融合,丧葬习俗也形成了一套比较简化的程序。从治丧方来说,前期主要有3个步骤。

首先,人死之后,家里人要在家里先设一个小的灵堂,主要是摆一个供桌,上面放着逝者的相片,设香炉,供以水果若干盘。有亲戚朋友上门吊唁慰问,可以为此上香表达心意。其次,就是要选择出殡时间,关先生说,按照广州人口口相传,有3天不择日之说,就是说,人死后3天内出殡下葬,可以不用挑选日子。如果是在3天后的话,就要看皇历,选择适合出殡的日子方行。

在选好日子出殡或开告别会后,家里人就要分头准备。有的人负责通知亲友,有的人负责联系殡仪馆、布置场地、购买必要的用品等。

第三就是开遗体告别会。追思逝者,告别会后,由主人家请来宾吃饭,进行答谢。“‘白事’与喜事不同,只需要告知亲属就可以了。并不需要广而告知。”家里头出了这种事,一般人都是比较低调的。如果不是特别好的朋友,并不用专门通知他们。一般人都是从别人口中得知,主动上门吊唁的,主人家一般不会主动通知别人。这期间,主人家一般不会到别人家里做客,外人无事也不会登门。

许多人都会问:出席丧事是否要给“帛金”?广州人也有给“帛金”的习惯,但是它与喜宴的“红包”不同,并不是一定要给,而且多少也没有定数。不过在多年的演化下,现在一般人在出席遗体告别会时,通常的惯例是包100元的“帛金”。“帛金”源于以前人们生活不富裕,亲友家里发丧,出席丧礼的都会送些数目为单的钱,帮补一下亲友办丧事支出,除了是对死去的人聊表心意,也实实际际地帮助一下在生的人。“帛金”是包装在白信封内的。“帛金”不能事后补送

“帛金”与红包不一样,不能在事后补送。只能在出殡前送达主人家。在香港,会在白信封上写明“奠仪”。广州人会在白信封的抬头上写明逝者名姓,落款注明“某某某敬挽”。有一些广州人在包“帛金”时也学习了一些香港的做法,如给“帛金”不能整数,如100+1,200+1,500+1,以此类推。

在告别会当天,每个前来殡仪馆参加逝者遗体告别会的亲友都会收到主人家的一个白毛巾:里面放着3样东西:

第一样是一个小“红包”。“红包”非常小,只有三指宽的一个小纸包,里面包一块硬币。寓意恭喜发财。

第二样是糖果。广州人的习俗是放一块水果糖。寓意甜甜蜜蜜。来宾走的时候必须把糖给吃了。

第三样是小折刀,或者在小“红包”上别两枚针,象征“利利是是”。

每个前来参加追悼会或告别会的亲友,在进场前,会在胸口别上一个小黑纱。开完后,走之前,可以取下丢弃。

自然老死视为“喜丧”

现在,许多老广州人还保持着一个传统,就是出外进饭馆吃饭时,一般不会点刚好7样菜。如果小辈点了7个菜,有老人在的话,他就会叮嘱加多一个菜,或是点多一个小菜。这个规矩也是由丧葬习俗语引发而来。因为,旧时在出殡后,主人家都请来宾留下吃饭,而每桌的菜也正好是7个,与“去”同音。有些地方,还有7不出(出嫁),8不埋的规矩。

当然,由于丧宴与喜宴不同,主人家和来宾的心情都不是很好。这顿饭大家也“味同嚼蜡”,现在,很多来宾都选择不吃这顿饭就离开了。

不过也有另例,家住黄埔的黄先生就告诉记者,前年他们村里的一位百岁老寿星去世了,全村人就高高兴兴地大吃了一顿,认为老人这个年纪去世,实在是一件有福的事情,不必太过悲伤。旧俗认为这是“喜丧”。自然老死被视为“喜丧”的根本条件。

出席遗体告别会,有一些约定俗成的注意事项,来宾必须遵守,否则就会很尴尬。比如说不能穿艳色的衣服,不能迟到。“白事”与“喜事”有别,主人家到点就会开始,不会推迟。

迟到有对死者不敬之嫌

刚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孔先生就告诉记者一件他经历过的难堪事。他出席一位同事的遗体告别会。结果他迟了5分钟,没想到,遗体告别会提前了10分钟举行了,他到的时候,已经快结束了,负责签到的主人亲属十分讶异地看着他,到场的来宾们也“眼神怪怪”地盯着他。“虽然主人家没有责怪我,但是我心里十分不好过。觉得对逝者很不尊敬。”小孔说。广州人现在在参加白事和追悼会时,大家都会变得相当守时。因为这是不能迟到的,否则就会有对死者不敬之嫌。

第二篇:穆斯林的葬礼习俗

穆斯林葬礼的文化内涵

作者:张志诚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5333 更新时间:2009-3-20

葬礼是围绕着关心死者遗体,并进行安葬行为而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宗教文化、殡葬文化丰厚内涵的突出显现。葬礼是一个民族最具特色的风俗习惯之一。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民族,对死亡的观念各不相同,因此,葬礼的形式和内容也就各不相同。在我国有10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他们是: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统称为穆斯林。他们对葬礼亦特别重视,并有着独特的认识和行为规范。穆斯林的葬礼,源于伊斯兰教的教义、教理和教规,以及相沿积久而形成的穆斯林各民族的礼仪习俗。其中蕴含着许多深刻的文化内涵,形成了融民族、宗教、地域、民俗于一体的穆斯林葬礼。穆斯林的葬礼,简朴而严谨,圣洁而智慧,尤其不分贫富、贵贱,一律平等相待,透视出穆斯林葬礼的文明以及朴素自然的生死观。

穆斯林葬礼的形式和内容对穆斯林来说,伊斯兰教的前定观、平等观和“两世吉庆”的思想直接决定着穆斯林葬礼的形式和内容。

伊斯兰教是以信奉“安拉独一”为基本特征的宗教,它的基本信仰包括信安拉、信使者、信经典、信天使、信后世、信前定六大信仰。“前定”是指世间一切事物都由唯一的主宰安拉预定和安排,包括人的生死寿限。伊斯兰教最高经典《古兰经》上说:“不得真主的许可,任何人都不会死亡,真主已注定各人的寿限了。”(3:145)穆斯林的死亡观就是由“前定”的信仰支持的,认为生命的长短是由安拉定夺的,任何人都无法更改。安拉给予生命、主宰生命,适当时候收回生命(指人的寿限到了,真主就命一位叫尔兹拉伊勒的天使来取走他的生命),走向死亡,复命归真,是穆斯林各民族共同的思想信仰,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穆斯林的葬礼文化。

一个人的生命到了最后的时刻,即灵魂离开了肉体,走向死亡。对于自然界的这种生命死亡现象,中国穆斯林称之为“归真”或“归主”,亦称“无常”。归真或归主是伊斯兰教的礼俗用语,是我国穆斯林特有的汉语词汇;无常是佛教的宗教术语。通用汉语的回、东乡、撒拉、保安等穆斯林民族,对人的死亡忌讳称“死”,于是就借用佛教的“无常”一词作为“死”的代用词,故穆斯林将人的死亡通称为“无常”。明、清时期,中国穆斯林学者认为,“生死谓之有无”,安拉造化生物,赋予人的“生、觉、灵”三性,而草木鸟兽却只有前二性,而无灵,故其枯朽灭亡称为“死”,而人则应称为“无常”,以示有别。“归真”或“归主”所表达的是一种宗教信仰,意即归依真主了,《古兰经》中说:“我们确是真主所有的,我们必定只归依他。”(2:156)所以,穆斯林对待归真的信念,既不盼望,也不可怕,有如视“死”如归,相当坦然。因为穆斯林把死亡看成是生物的必然现象、人的必然归宿。《古兰经》上说:“凡有血气者,都要尝死的滋味”(21:35)。死亡是今世(现实世界)生命的终结,后世(彼岸世界)生命的开始;明清中国穆斯林学者根据《古兰经》明示:“你们却选择今世的生活;其实,后世是更好的,是更长久的。”(87:16-17)曾申明“清真之道,以死亡为正命”,或称“复命归真”、“返本归真”,其意包含人生如旅途,死亡是通向归真的必经之路;人为安拉所造化,死后仍必归回安拉;死亡是肉体的朽灭,即“无常”,而精神(灵魂)则升华永在,即“常”(“常”为佛教“涅槃四德”中的一德。四德即为“常、乐、我、净”)。穆斯林不仅将“无常”作为代替“死”的日常用语,同时含有深刻的宗教哲理。

穆斯林在即将告别生命最后一站(死亡)的重大时刻怎样给自己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他(她)的亲人们应该做些什么,笔者根据了解的材料,将穆斯林葬礼的形式和主要内容作简要记述。 临终关怀

这是伊斯兰教视为一项宗教功修,是安拉所赞美的一种善功。伊斯兰教的临终关怀,主要包括灵魂归宿的信仰关怀和肉体朽亡过程中的情感关怀。对穆斯林在身患疾病或生命垂危时的信仰关怀,旨在使其在明醒“伊玛尼”(信仰)的情况下离开这个世界,“复命归真” ,实现“魂有所归” ;对肉体朽亡过程中的情感关怀,旨在使其提高生存的质量,保持死亡的尊严。从而安详地迎接生命的最后时刻。正是伊斯兰教的临终关怀,使穆斯林对于死亡一般都能处之泰然,安置若素。

当一个身患重病或生命垂危的穆斯林,首先在他(她)神志清醒时,家人要提醒其一心归主,勿存恋于尘世,并提示他(她)赞念清真言:“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穆德,是主的使者” (即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不能亲自念诵的,可由亲人或阿訇代念。意在使弥留者明醒“伊玛尼”(信仰)的情况下离开这个世界,实现“魂有所归”,对穆斯林信仰的关怀应贯穿在整个生命结束的过程中,它是临终关怀中最重要的内容;其次是留下遗嘱。先知穆罕穆德说:“凡身负重病的穆斯林,只要他还能活两天的时间,就把遗嘱留下来。”又说:“富有的穆斯林应该早作遗嘱,切勿延迟。”病人亡故前,趁清醒时应叮嘱家人偿还自己所欠的债务,财产的分配和施舍自己积蓄的钱、物等,以便清清请白白地离开人世;再次是要“口唤” ,“口唤”是中国通用汉语地区的穆斯林日常宗教生活用语。阿拉伯文ldhn的意译,意为“同意”、“承诺” ,表示在安拉的意欲下实现或允诺可以办到的事。穆斯林在病重时,都要与自己的亲朋互要“口唤”,平时双方如有口角、矛盾,甚至仇恨,此时要尽量说明原因,消除误会和隔阂。和解纷争本身就是信仰的义务,互道“赛俩目”(致问候语),互相原谅、宽恕,能柔和心灵化解痛苦,还能抚平彼此的歉疚感。愉快地了断往事,对生者和亡者都有极大地益处。还有穆斯林到了临终时刻,要念“讨白”(忏悔)反省自己。念“讨白”是伊斯兰教的一项重要功修,临终“讨白”是穆斯林最后必行的一种悔罪仪式。认为人之将死,能认识并悔改自己所犯罪过,亦属伊斯兰教“可嘉”的行为。以上这些习俗,充分体现了穆斯林葬礼有自己独特的地方,这都是伊斯兰教的人生观决定的。伊斯兰教的人生观决定了穆斯林对死亡的认识,人生态度非常乐观,视死如“归”。 殡葬仪式

对穆斯林来说,死亡是结束今世,通向后世的时刻。他(她)的亲人们应该做些什么,有哪些仪式,

1气绝时:亡人归真,尽快将遗体“落巢”,即停放于宁静通风的地方。室内肃穆,家人闭拢亡者的口目,脱其衣服,遮其羞体,顺其四肢,整理容发,使其靠右而卧,头北足南,面朝天房(即伊斯兰教圣地方向,阿拉伯语音译“克尔白”)并用洁净白布单覆盖其体,点燃香支,以除邪驱秽。然后向街邻亲友报丧。听到报丧后,听者要念一句《古兰经》中的经文:“我们确是真主所有的,我们必定只归依他。”(2:156)意思就是说,人人都要死,只不过有先有后而已,你先去了,我随后就来。

2作净仪:即用清水为亡人净身洗礼,亦称“浴礼”,俗称“洗埋体”(“埋体”即亡人遗体)有的地区穆斯林称“抓水”。其顺序先净下,后洗头部,用白布或棉花沾水擦洗口齿、鼻孔,再洗脸和两手至肘,此为“小净”;接着从头至足,先右后左冲洗全身3遍,洗到肉眼看不到污秽为止,此为“大净”。净洗完毕,用净布将水轻轻拭干,并在亡人七窍涂洒香料等,以除异味防虫。牺牲于战役中的人(殉教者)不用为其净身,穿上血迹斑斑的衣服安葬即可。净仪的文化内涵是使亡故者的肉体和灵魂都能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地回归真主。

3穿克凡:即亡人净仪后穿的殓衣。根据圣训、教法规定,穆斯林只用白棉布裹身,忌用绫罗绸缎。“克凡”一般男3件,女5件,并各有其不同的尺寸要求。这是穆斯林从世间唯一带走的“身外之物”。穿克凡前后,亲属好友要向亡人作最后一次告别,称作“善面”。

4作殡礼:殡礼,阿拉伯语称作“者那则”,即为亡人向真主祈祷的集体礼拜,俗称站“者那则”。当亡人净仪、穿克凡后,移至特制的“塔布”(即尸匣)内,置放在殡礼处,由伊玛目(即宗教人士、“教长”或“阿訇”)站在亡人胸前,率众作殡礼仪式。这是葬礼中最隆重、最庄严、最简朴也最神圣的葬礼仪式之一,为伊斯兰教重要的宗教仪式,也是活人对亡者最后的祈祷礼仪。按照教法规定,殡礼被定作“法雷则·齐法耶”(译作“副天命”,此为伊斯兰教认主学概念,其意含“真主之命” ,是必须履行的善功礼拜)。《古兰经》云:“你要为他们作祈祷;你的祈祷确是对他们的安慰”(9:103)。先知穆罕默德说:“你们为亡人做礼拜时,要竭诚地为他作祈祷。”又说:“凡一穆民,若有四十位善士与之举行殡礼,真主一定准其祈祷,饶恕该亡人之罪”。由此可见,举行殡礼有着重要的、积极的意义。殡礼可以在清真寺的庭院举行,也可以在其他干净的地方举行。殡礼仪式不同于清真寺内的“五时”礼拜,仅有举意、抬手、大赞;更不同于追悼会,不致悼词、不鞠躬、不跪拜。穆斯林均有参加殡礼的义务,尤其亡人的亲属更应参加,无故不参加或不举行殡礼,“教众俱有罪焉!”穆斯林如遇“者那则”,必争相参加,以示穆斯林兄弟之哀悼告别。参加殡礼的人都必须有大、小净。殡礼忌在日出、日落、正午三个时辰内举行。

5殡埋:殡礼结束后,就将亡人抬至墓地,下土落葬。穆斯林有抬送亡人的美德,一般由男性穆斯林集体肩扛,送至墓地。穆斯林认为抬送亡人可以消去自己的罪过。每逢穆斯林亡人,可见送者云集,争先恐后的感人场面。在亡人殡埋过程,一般要请伊玛目诵经祈祷,称作“下土经”,至殡埋结束止。有的地区在殡埋时举行“费底耶”仪式。“费底耶”即阿拉伯语音译,意为“罚赎”,亦称“伊斯戛特”,意为“推掉”、“去掉”,指消除罪过。这是后辈法学家根据《古兰经》有关经文精神,对亡人生前因故未能斋戒、朝觐等所采取的一种罚赎方式。这种仪式因宗教习俗不同,举行的方式亦不同:(1)由教长或阿訇组成若干人,站成椭圆形圈,边转《古兰经》,边转边念“杜阿”(祈祷),成为“转经”。(2)由亡者亲属举意,拿出一定金额,由阿訇领导进行递传,称为“转钱”。此两种方法,统称为转“费底耶”。所转金额数,施散给穷人或归清真寺作为基金。(3)比较普通的是遗体下葬前由家属从亡者本人的积蓄中拿出尽可能的钱、物,赠送给衣食无着的穷人或办一些公益慈善事业,以赎罪于亡者生前的过错等。 穆斯林的殡埋方式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实行水葬。因为安拉“用水创造一切生物”(21:30),可以还原于水。这种殡葬方法,常见于从海路去麦加朝观途中的“归真”者及旅行者中途故于海船上,三天之内又靠不了岸,按照伊斯兰教规定的仪式举办后,既可以投入水中水葬,正常情况,穆斯林都实行土葬。

6纪念亡人:纪念亡人是穆斯林的传统习俗。我国穆斯林习惯上在亡人入土前后有一系列纪念亡人的宗教仪式,如焚香、传炉、传经、诵经,做“杜阿”,念下土经、回头经,以及七日、月头、百日、周年等纪念活动,多为适应亡人亲属对死者表示追思怀念的一种纪念形式或代亲赎过、祈求安拉恕饶亲人生前过失的一种善良愿望。以上海地区为例,一般在亲人归真后第一年的七日、四十日、百日、周年为纪念亡人的日子,分别举行游坟(即谒墓,俗称“走坟”、“上坟”。)、开经(即请阿訇念诵《古兰经》,此为穆斯林纪念亡人的一项宗教善功,被伊斯兰教定为“报主报亲”的“可嘉”行为)、施舍、炸“油香”(“油香”是中国穆斯林清真食品之一,也是纪念亡人时必用的、表达美好祝福的一种食品。它是以面粉制成小似铜钹或大似碗口的圆饼,油炸而成。面粉中可略放糖或盐,以开水和面,揉至面团出现韧性,再加工成形。由于它只放在植物油内煎炸,人们喜爱煎炸时的香味,就以“油香”名之)。、宰活羊等礼仪活动,以示纪念亡灵。从第二年开始一般在每年的“开斋节”(伊斯兰教主要节日之一。阿拉伯语“尔德菲图尔”的意译,波斯语称“肉孜节”,时间在伊斯兰教历10月1日)为穆斯林“走公坟”的纪念日。由于受地域、民族、民俗文化及伊斯兰教不同派别的影响,纪念亡人的日期择定、形式内容等都不尽相同。但其文化意义是共同的,即强化人们的宗教、民族意识,表达对亲人的追思怀念或代亲赎过。这些都体现了穆斯林的善良愿望和相沿积久的风俗习惯,并非伊斯兰教规定必须遵守的义务。

穆斯林葬礼的特点和文化内涵穆斯林葬礼的基本特点是:深埋土葬、遗体速葬、厚养薄葬。

深埋土葬。土葬是世界穆斯林统一的葬仪。它和其他民族的土葬有着本质的区别,穆斯林的土葬,其最大特点就是不用棺椁,把遗体直接放入土中,墓穴底部也不铺木板、石板、铁板、水泥等非土质及烧制的陶类制品,实行彻底的土葬。这是源于《古兰经》所阐述的安拉用泥土造化了人的生命,“他用泥土创造你们,然后,你们立刻成为人类,散布各方。”(30:20)人出于泥土,死后融化于泥土,复归于泥土。然后安拉再从泥土中使之“复活”。《古兰经》在其经文典故中的“阿丹”就是安拉以泥土造化的世间第一人,为人类始祖,是安拉的使者之一。所以,中国穆斯林流传着一句话,叫做“土里来,土里去”,即是这个意思。我国穆斯林的土葬方式,较为简单,即挖掘宽1米、长约2米、深2米左右的坑,在坑的朝向天房方向的一侧,挖一小窑洞(即偏洞),将亡人遗体放入洞内,用土坯或砖块堵住洞口。如果土质太松或者遇岩石不能或不宜挖洞,可将遗体放入坑底,上面盖以石板或木板,然后推土覆盖。遗体殡埋后留不留坟头都无关紧要,视情况而定。许多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不同,殡埋方法也各自相异。有的在沙漠地带,只是将尸体用沙土轻轻一埋,任其自然分化消失,最多上面盖一块石板等物,以防被野兽糟蹋而已。在我国内地回、东乡、撒拉、保安等穆斯林民族一般都留一墓冢土丘,称作“回回坟”,而新疆维吾尔等民族的墓地,称作“麻扎”,陵墓的修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遗体速葬。速葬的目的是使遗体尽快入土为安。先知穆罕默德说:“你们宜速埋葬亡人,如属幸福者,宜早使其获福;如系不幸者,亦当尽快使其远避火狱之灾。”故一般早晨无常,下午埋葬;黄昏以后无常,次日埋葬;特殊情况(如等候远方亲属来奔丧等),遗体滞留一般也不得超过三天。中国穆斯林流传的俗语“亡人奔土如奔金”,就是讲的速葬。伊斯兰教将速葬定为“穆斯太哈布”(意即安拉所嘉许的行为)。伊斯兰教规定,在旅途中无常,其尸体,要就地就近埋葬,即无常在哪里就葬在哪里,不主张长途运亡人回故里埋葬,也不强调亡人必须回故乡与祖宗埋葬在一起。正如穆斯林中广为流传的一句俗语“天下的土地,埋天下的穆斯林”。如果在大海航行途中无常,三天之内靠不了岸的话,则可以按规定的仪式举办后,将尸体投入海中,实行“水葬”。这也符合伊斯兰教教义的。

厚养薄葬。这是指生前对老人应尽赡养的义务,一旦父母归真,要从俭办丧事。伊斯兰教不主张下葬选择吉日以及借丧事讲排场、摆阔气、挥霍浪费、劳民伤财等。如何安葬死者,在各个民族、各种文化传统中是不大一样的。有些民族实行厚葬,丧葬礼仪繁多,送葬的时候,吹吹打打,热热闹闹,而穆斯林遵循伊斯兰教的丧葬习俗,不搞繁文缛节,不用随葬品,实行俭葬、薄葬。伊斯兰教认为,人死后其灵魂上天堂还是下火狱,享福还是受罪,完全取决于死者生前的所作所为,信主行善者进天堂,成为天堂永久的居民;昧主作恶者入火狱,成为火狱的居民。因此,要求人们生前多做造福于人群的好事,父母在世的时候,要求子女好好赡养,多尽孝心;父母去世后,最好的方式是把父母的积蓄和自己的钱财,拿出一部分直接用于周济穷人或者其他社会公益事业,这是伊斯兰教所提倡的善行。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在穆斯林社会,无论亡故者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入葬时都用统一规格尺寸的“克凡”,埋在同样大小、同样深浅、同一块墓地里;墓穴内禁放任何陪葬品。即使死者是国王或总统也是如此,显示了在安拉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这足以给人诸多的教益和启迪。伊斯兰教不主张穿“孝服”,更反对重孝(即披麻戴孝)。此外,亲人去世后,感到悲痛,泣不成声,这都是人之常情,但严禁捶胸顿足,嚎啕大哭或坐在坟头上哭天喊地,叙说亡人如何离我而去等。这是对‘“归真”意义的违命,是不义之举。

穆斯林的葬礼中蕴含着许多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教育功能。

其一,穆斯林主张速葬,这是穆斯林的美德。速葬,其文化内涵是表达对死者的尊重,对丧家的关爱。穆斯林认为,停灵时间太长,必然会伤害亡人遗体,使之不能尽早入土为安。速葬,可以节省人力、物力、精力和时间,减轻死者家属的负担;同时也避免尸体因长时间停放而腐烂变质。亲人被安拉“召归”,周围的穆斯林并没有丝毫恐惧,尤其是经过了净仪、殡礼等宗教仪式后,觉得亡人干净、圣洁、尊贵,跟活着的时候一样可亲可敬。因此,谁会愿意看到自己可亲可敬的亲人,因长时间停灵,尸体变样,令人恐惧、害怕、甚至讨厌。所以,穆斯林的速葬不管是从生理角度,还是从心理学角度上都是极其科学的。

其二,主张厚养薄葬。这是穆斯林的又一美德。有学者称,穆斯林的薄葬,并不是像守财奴一样,为了节省一点钱财才如此俭朴。实际是为了把有限的钱财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按照穆斯林的习俗,遗体下葬前须举行赎罪仪式,即称“费底耶”,由家属从亡者本人的积蓄中拿出尽可能多的钱、物,赠送给衣食无着的穷人,以此赎生前的罪过。施济穷人,是穆斯林葬礼中的一个特色,与奢侈浪费形成鲜明对比。先秦时期墨家学派就已经提出节葬主张。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在提倡孝老敬老,共同建立一个尊老爱幼的社会,这与穆斯林的薄葬习俗蕴含的教育功能有着相通之处。薄葬,是提醒活着的人们,应珍惜亡人生前的日子,特别是自己的长辈,孝敬老人是中国的传统美德。真要尽孝,要趁老人健在时从“厚养”做起,“以德敬老”。薄葬体现了穆斯林的简朴本质,使穆斯林不陷入奢靡。

其三,穆斯林葬礼中还体现了互帮互助、慈善助乐、服务社会的精神。伊斯兰教义规定,穆斯林有埋葬亡人的责任。每个人都有为亡人举行葬礼的义务,至少要有一个人履行这项义务,别人才能卸去责任。如遇鳏、寡、孤、独者或家在外地而当地无依无靠之人,以及死者家中确有困难的人,穆斯林群众都能主动给予帮助;清真寺或回民公墓也会为其服务,料理后事;穆斯林们也能够争相为其举行殡礼、送葬。一般来说,如果一个穆斯林不幸去世后,其同胞会自动前来送行,哪怕他(她)是一个饿死在路边的乞丐,也会有人把他(她)埋葬。从这些互帮互助的行为中体现出了穆斯林民族是十分重情义的民族。

穆斯林的葬礼,体现了穆斯林孝亲敬老、团结互助、爱好清洁的质朴精神,促进了民族情感的交融与沟通。对穆斯林各民族的葬礼所包含的民族意识、宗教观念,按照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应予尊重和保护。本文所提到的穆斯林葬礼中的教义教规,并不仅是在介绍伊斯兰教的葬议,,而是在说明“宗教作为一种历久不衰的精神文化,对于广大信教群众的思想和行为有着至深且巨的影响。”对社会来说,对“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 有必要给予应有的重视。

穆斯林的葬礼习俗

伊斯兰教的丧葬礼俗有这样的三个特点,即:速葬、薄葬、土葬。

1、速葬。

速葬是穆斯林丧葬的特色之一。伊斯兰教本着“入土为安”的精神,主张从速掩埋亡人,遗体不宜久放。先知穆罕默德亦说:“你们应尽快安葬亡者”。伊斯兰教法规定:亡人三日之内必葬,不择时日,不问风水,就地而葬。倘若是在旅途或他乡亡故,就在旅所择地而葬。在航海中亡故的,在举行“者那则”(殡礼)后,将尸体投入江海,实行水葬。伊斯兰教法禁止亡者亲友载运尸体辗转千里。因为如此旷日持久,人为地导致尸体腐败,被认为是对亡者的亵渎。教法规定速葬亡人是“穆思台哈布”(懿行),如果故意拖延时限,则被认为是“麦克鲁亥”(可憎之事)。

其实,速葬亡人的做法从卫生的角度来说,也是很有道理的。如果尸体久放不葬,容易腐败而污染环境卫生,严重者甚至会引发时疫,造成不良后果。另外,速葬可以避免对某些权威人物的个人崇拜,因为伊斯兰教严禁各种形式的个人崇拜。同时亦可减少丧家的精神和生活负担。因此在现实生活当中,穆斯林严格地遵守这一规定,每遇家中有人去世,大都在24小时之内埋葬。遇到特殊情况时,如坟墓没有挖好或家中主要成员没有及时赶到等,则都在次日掩埋,最多不超过三天,这已成为穆斯林在丧葬礼俗上的一大特点和守之不逾的习惯。

2、薄葬。

薄葬是穆斯林丧葬的又一大特点。有句穆斯林谚语说得好:“无论穷、无论富,都是三丈六尺白布”。这句谚语对穆斯林的薄葬习俗做了很确切的说明。任何一位穆斯林,无论其生前多么富有或多么贫穷,亡故后一律只用三丈六尺白布包裹后掩埋,身上不穿绫罗绸缎,墓内也不放任何物品陪葬。《古兰经》指出:“在世时没有信道,临死时仍不信道的人,即使以满地的黄金赎罪,也不被接受,这等人将受痛苦的刑罚,他们绝没有任何援助者”。(3∶91)伊斯兰教是“两世并重”的宗教,认为一个人今世的血统、肤色和所拥有的财富及他所享有的声望等,对于他个人后世在真主安拉面前的品德与人格而言,并无任何意义。安拉赞许的是一个人在虔敬恭顺方面的德行,而不是他临死时带走的财富的多少。因此,穆斯林认为,厚葬并不能减轻一个人生前的罪孽,也增加不了他的善功。这是从宗教的角度而言。

与此同时,实行薄葬与穆斯林遵循“厚养薄葬”的传统孝道原则分不开。厚养是指父母在世时,作子女的尽最大的孝心去赡养,让他们欢愉地安度晚年。当父母“归真”后,按照教法规定的程序和《古兰经》所允许的范围安葬,而不必大兴土木,大举祭祀,追求虚荣。回族禁止厚葬,还因为厚葬不仅劳民伤财,增加生者的经济和生活负担,而且会导致坟被盗被毁,使死者和生者都不得安宁,有害而无益。

因此,受伊斯兰教信仰和人生观的影响,穆斯林既不遁世,不放弃享受人世间的幸福,同时又更侧重于寻求后世的功德圆满。尤其对那些老迈而虔诚的穆斯林来说,他们所采取的态度与那些受封建迷信和习俗影响较深的非穆斯林老人不同。他们既不忙于准备寿衣寿材,不热心于建坟造墓,而是积极参加宗教功修和宗教公益事业。绝大多数的穆斯林老人他们常常抱着淡泊世事、与人为善的态度,欣然接受传统的薄葬主张,都能以比较平静乐观的心态来对待晚年生活,走向人生的最后归宿。

3、土葬。

土葬是穆斯林丧葬的主要形式。《古兰经》晓示,人是由真主用泥土造出来的。“真主创造你们,先用泥土,继用精液,然后,使你们成为配偶”。(35∶11)穆斯林认为,人类的亡故是归真复命的历程,是真主使其脱离尘世而回归到无初。人从泥土而来,死后人的血肉之躯葬于大地,复转成泥土,是一件很自然、清净的事。所以穆斯林民族都用土葬的形式,这同时也体现了穆斯林复命归真,视死如归的人生态度。

回族的墓穴一律南北向,先就地挖一个方形直坑,深约5至6尺,然后在坑底北侧凿一个偏窑,长约6尺,宽约3.5尺左右,足够一人仰卧,高度以一人跪起不碰头为限。尸体仰卧其中,头向正北,面朝西方(这是因为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在中国的西面)。如果坟地是在土质松软的地带,就只挖一个长方形墓坑,长宽深度如前所述。然后用土坯、石块之类垒砌四周,上面用石或木板覆盖,墓内禁用经火烧之物,如砖、陶、石灰等,墓门以石板或土坯封堵,地面封土呈马脊形,略高于地面,可立一简易标志以资识别。伊斯兰教反对肆意营造、装饰坟墓。所以,我们平常所见到的绝大多数的回族坟墓都是一个个简简单单,比地面稍高的土堆,有的树立了一个简易标记,有的甚至连标记也没有。这一点同其他非穆斯林民族追求墓穴的高贵、华丽之风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在当前一些地方随意侵占耕地,大肆修坟造墓的风气日甚的情况下,穆斯林简葬、薄葬的良好风俗是很值得提倡的。

当一位穆斯林(无论男女、贫富)去世后,其亲友和周围的穆斯林都要为他(她)举行一个简单的葬礼(者那则)。一来为亡者求恕,向亡者告别;二来以此引起活着的人对人生的警觉并加以思考。其程序是这样的,在葬礼之前,先在家中或清真寺由专人用清洁的水为亡者洗涤周身(“着水”),洗毕用白布(“克番”)将遗体包裹,放在葬礼现场。同时,参加葬礼的人也要有大小净,所穿衣服鞋袜干净,否则,会被认为是对亡者的不恭,也不能参加葬礼。然后由清真寺的阿訇带领全体穆斯林举行葬礼仪式。在简短的仪式上,要念赞主、赞圣词,还要为亡者和生者求赦:“真主啊!求你饶恕我们中的生者与亡者,在场者与不在场者,少者与老者以及男人与女人吧!……”。之后,葬礼结束(前后约

六、七分钟),将遗体抬至墓地安葬。在遗体下葬时,阿訇要诵读《古兰经》、赞圣词等,直至葬门封堵。整个过程庄严肃穆,宁静平和,没有呼天抢地、捶胸顿足的哭嚎,只有亲友们在哀默的同时,内心深处为失去的亲人的默默祈祷和祝愿。

第三篇:东里村的葬礼习俗

大荔县东里村的葬礼习俗

刘忠岐

丧葬是我国民间的头等大事。父母抚养教育子女义不容辞,子女为父母养老送终理所当然。丧葬父母是显示子女行孝的重要标志,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街谈巷议的热点。“人养儿女为防老,草木留根备来春。”丧俗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自然形成的习俗,各地尽不相同,反映了不同的葬礼文化和人间真情。

一送终:人活六十以上,因病而亡算寿终,是白喜事。在父母年老,身患绝症,医治无效的情况下,就把其拉回家静养,精心护理,亲朋好友带上食品前来探望,说些宽心话。子女准备后事,制老辞衣,备棺材,请外家(父老外家,下同)商议后事,病人留遗言、遗书,叮咛死后事宜。

二初终:父母临危之际,赶紧请外家人来,并给予擦身,剃头刮脸,梳头,购买轿车、纸盆,然后脱去旧衣,换上寿衣,由炕上移到床上。咽气后,含好口含钱,系上绊脚绳,盖上苫脸纸,在灵床前放一小方桌,摆上挂面,献飥,点上长明灯。孝子在通往坟地的巷道中烧轿车,说明谁开车,并祝一路平安。烧轿车后所有孝子跪于灵床前,由外家点纸,放入纸盆,孝子悲声大放。

三请乡訇:病人咽气后,要立即聘请乡訇和礼房先生,商议丧葬事宜,同时先叫几个报丧人员,随后逐家请人帮忙,孝子不能进门,只能在门口叫。

1报丧;倒头纸烧后,由主家和礼房先生拟好报丧名单,分四路(东西南北)报丧,要报准下葬日期,不得漏报,实行大包干。随后礼房先生制好纸抓,挂于门外。

2拱墓;请挖掘机挖墓,派人购砖、水泥、大沙、楼板,安排大小工匠抓紧拱墓,专人负责,必须于下葬前一天完成,孝子多次送烟、酒、食品慰问,墓成后,宴席招待施工人员,除工钱外,还要送上四色礼品。如烟、酒、衣料等。 3规划丧事;席口多少,档次高低,谁主厨,乐队人数,粗略估计得多少钱,资金如何筹措等,礼房一一记录在案,如兄弟几人均担,则限时上交礼房。接着联系乐队,说完工钱,定时到位,入事前一天派人去城里采买肉、菜、调料等物,中午赶回,下午开厨。也有请餐车的。 4组建礼房;主家和乡訇商定礼房人员,提前通知到位,谁负责、谁管帐、谁管钱、谁临时采买、谁书写、谁管物、谁掏礼等,分工清楚。入事第一天,所有人员必须全部到位,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写对联、引魂幡、牌宇、铭旌、挽幛、斗书、七哉单、执事单等。

四入事:出殡前一天早晨始正式进入葬事。帮忙人员需全部到位。乡訇指挥,开始搭棚、安灯、接喇叭、排席口、泥茶炉、设灵堂、立拱门、贴对联、七哉单、执事单,下午大厨开始工作,帮忙的烧火搭碳,洗碗洗案,择菜剥蒜,油锅、蒸锅一起开动。

客人陆续到来,礼房接笼上贴,收干礼,乐队到位,开始奏乐。

1、请牌宇:孝子在乐队吹奏下,请回先人牌宇(遗像),安放于灵堂,客人陆续吊丧。

2、守灵:遗体安放到灵堂后,男女孝子要守灵坐草,一直到出殡。

男孝子跪于左边,女孝子跪于右边,亲友吊丧要陪哭、陪叩,最后还礼,不能离开。男陪男,女陪女,油灯长明,香火不断,每天天明、傍晚各烧纸一次,一直到下葬。

3、迎献菜:灵堂设好后,乡訇引领,一盘手端着烟酒,红封在乐队伴奏下,给厨师施礼敬酒,迎回献菜,供于灵堂。

4、吊丧:大殓前一天下午,亲友陆续前来吊丧,男的到灵前上香叩首,哭三声,三叩首作揖,奠酒三杯,再叩首。女的坐于右边,边哭边诉,哭毕,上香、叩首、奠酒、双手拜,男孝子陪男的,女孝子陪女的。

5、请灵:入事第一天傍晚,牌宇请回后,孝子、女婿、外甥,由盘手引领(盘里放照明灯),乐队伴奏,以此到祖先所在坟园,烧纸、冥币、冥衣等,请回先人灵魂祭拜。

6、传点:是烧纸的信号。在下葬第一天晚上烧纸前进行,旧时,乡訇敲击云板,第一敲,两轻一重,第二敲,四轻一重,第三敲,六轻一重,乐队听到鼓点,按所需曲调进行吹奏,此时离开丧家之人听到讯号快速返回烧纸。现在改为乐队三进三出,有时乐队和锣鼓队穿插进行,各自施展绝活引人观看,传点后即烧纸。

7、祭奠:下葬前一天喝汤后,按排好的顺序祭奠,先主家后亲戚,分辈分男女,乡訇指挥,乐队伴奏,逐人祭奠。

8、收头:祭奠后,至亲给孝子收头,按排好的顺序,乡訇指挥,一家一家进行,收头的东西为被面、毛毯、衣服、鞋袜,也有现金,东西放在盘里,一盘手端着,至亲给孝子一个一个收头,完毕后,收头人要在盘中放一毛巾或红包,以谢乡訇。

9、搭红:外家、老外家、媳妇娘家给孝子搭红,乡訇指挥,按顺序进行,有的和收头同时进行,搭红后均要给盘中放小费,以谢乡訇。

10、填钱柜:下葬当天早晨,男女孝子跪于灵前,每人手执一张冥币,依次轮换着缓缓放入钱柜,乐队放着轻音乐,待填满后,外家或老外家用封条将钱柜密封,以备逝者去阴间路上用。

11、加冠:即给顶盆子的孝子戴麻冠,按规定,老大给父顶,老二给母顶。重孝男在灵前给外家人敬酒,施礼后,外家给其戴上麻冠。

12、迎客:这是当地葬礼里一个重要环节。在下葬日早上进行。在去坟地必经巷道中约离丧家50米左右摆一祭桌,上摆一花圈,桌上放逝者牌宇或遗像,献馍4个,献菜4碗,一人看祭,宾客按照事先以辈分排好的顺序,在乡訇指挥下,宾客从礼房把自己带来的花馒头、干果、香蜡纸炮、花圈,猪头、里吊、纸扎、寿被褥、棺罩、干礼牌等所有礼物放入盘中,由盘手端着,孝子跟着,宾客随着,乐队伴奏,依次到祭桌前叩首,宾客上香、奠酒、作揖,帮忙人鸣炮后,返回灵堂上香。返回路上,帮忙人拦着要热闹钱,用凳子拦着不让过,争多论少,讨价还价,吵嚷不休,互相扯皮,乐队表演节目,直到宾客给了适量的钱才放行。有时宾客多,可几家合并进行,一般12点左右迎完。两人看管钱箱,最后把钱箱送到礼房密封,下葬后当着乡訇面清点,作为破盘资金。

13、扫墓:下葬前夕,部分女孝子穿着孝服,执扫帚到坟园清扫墓庭,完毕后把扫帚扔掉,男女孝子不得相遇。

14、入殓:迎客结束后,进行入殓仪式,将遗体由冰棺移入棺材,棺木中被褥、枕头及陪祭品一应俱全,同时放上岁数钱,用卫生纸塞实。至亲亲视含殓,外家或老外家亲视合格后,进行遗体告别,乡訇指挥,绕遗体逆时针一周瞻仰遗容,悲声大放,随后木工将棺盖钉于棺材上,用杀绳绞紧,众亲戚烧起丧纸。

15、迎罩;出殡前,乡訇及帮忙人员,端上礼盘,孝子跟着到灶前迎罩,乐队伴奏。

16、起丧;合木后,乡訇喊起丧,外家或老外家人一手举纸盆于重孝男头顶,一手扶哀子。所有孝子拉着孝棍,戴着眼罩哭着,男孝子跪于罩前,女孝子跪于罩后,起身鸣炮响,八抬缓缓而行,孝子一路哭着,送葬人群跟着,顺序是:引魂灯、引魂幡、提笼撒钱、铭旌、花圈、纸扎、乐队、孝子、八抬、众亲戚。

17、发火:扫殃人将灵前的坐草清扫后倒于送葬必经的十字路口,待灵柩经过时点燃,端纸盆的将纸盆摔碎,讲究一次摔碎的好。

18、下葬:乐队一路吹奏,孝子一路哭泣,行到陵园孝子跪于墓前左边,其他人立于右边,抬重的人抬棺下葬,重孝男将眼罩、麻冠、麻绳卸下,下到墓中,拂去棺材上的浮土,在棺盖上放好铭旌,将吃食罐,长明灯放于棺材大头前,至亲争相下墓观看,一切满意后,帮忙人拉出孝子,封垒墓口,填墓人填墓,墓成丘后,主祭人点纸,将所有冥用纸品、纸扎、冥币、烧纸放入火中燃尽,乐队吹奏,孝子大哭不已,乡訇让孝子给填墓人叩首致谢,将引魂幡、花圈、孝棍插于墓顶,重孝男抱遗像返回。

19、回灵祭:回到家后,将遗像放于纸楼前,众亲戚上香叩首,随后开席,席间,孝子向众亲戚叩首致谢,乡訇宣布七哉单及烧纸日期,孝子逐席看酒。

事后主家向乡訇和礼房分别送礼以示感谢。

五守孝:父母离世后,子女要守孝三年,一直到脱服。要求是:

1、穿素衣或戴黑袖章。

2、年节对联用黄纸。

3、在守七前,每顿饭要献亡灵。

4、埋葬三天内,男孝子每天天黑到墓前祭奠插旗三次,俗称“打怕怕”。

5、从去世那天算起,每七天为一七,至亲到坟前烧纸哭丧,每次扯一条纸幡(纸抓,在烧纸时烧掉),女孝子烧单不烧双。不烧七七烧五十,每次要烧钱柜,最迟五十要烧纸楼、七哉单等所有祭物。七七四十九,搬上灵堂走,百日要烧百日纸。

6、每年要烧清明纸、生日纸、六月六纸、周年纸,一直到脱服。

六、脱服:脱服的程序是:第一天设灵,请牌宇、请灵、请献菜、烧天黑纸。第二天,早饭后,儿媳妇脱孝服,换上红衣服,到坟园转三圈,从墓四角各捏一撮土,用衣角撂着,一路遇人不准说话,回家后,将土放于灶神门楼,12点到陵园烧纸、祭奠、叩首,完毕宴席接待。

刘忠岐于2013年7月3日

第四篇:罗布泊人的传统葬礼习俗

罗布泊人的传统葬礼习俗: 首先死者的面部被盖上面罩。 主要用的葬礼品如下:

男人在生活中用的物品:小刀,箭,羊头(平时把羊头放在大盘上),还有羊的内骨,小腿等等。 女人在生活中的物品:篦子(bizi),梳子,剪刀,镜子,化妆品,化妆袋,饰物等等。

在罗布泊的70%尸体是枯燥的自然木乃伊,坟墓外边是打桩着由胡杨木做的桩子。墓室的形式是有几种四角形。 墓室的形式:

1- 长形(里面有灵柩) 2- 双层墓室(里面有灵柩) 3- 凹口形的墓室。 关于灵柩:

有一种箱子形的灵柩,这样的灵柩是由胡杨木做成的,分开两块,然后把尸体装在里面。平时凹口形的墓室不用灵柩,这样的墓室主要用送葬女人,孩子,底阶层居民等等。这种墓室的特点是:首先挖着陡峭的窑坑,把窑坑的一边做成凹口,然后把尸体放在凹口里面。凹口的口部分像()一样编织制造墓室的门口。然后把门口用芦苇包围关好。坟墓用胡杨木制作的桩

子来指明。这种坟墓不容易被偷人发现。高阶层居民的灵柩是色彩的,形式各种各样的,还有独特的图形,虚浮的动物图片,()等等,随着居民阶层的高低,灵柩的形式也变。有些灵柩是肩窝形的。 埋葬有如下特点:个体埋葬和双人埋葬。

用一个坟墓埋葬一个嫡系的人(也存在三个人埋葬一个坟墓里的情况)。 关于葬礼品:

95%的礼葬品是由胡杨木制造的,比如说:木盘,木水壶,木碗等等。少部分是由用铜制造的。比如说;镜子,箭尖子,戒指,耳环,背带等。还有很少量的进饰物。高阶层居民的衣服也是高档的,他们的葬礼也是隆重的。把他们送葬时,一些金饰物和用丝绸做的衣服跟死者一起埋葬。死者必须要穿衣服(平时穿靴子,女人穿红色的靴子)。以前的罗布泊人,由于信仰火和太阳,这种坟墓里尸体的头部放着向东北方向,还有()的时候才埋葬。

有一些太阳形坟墓外面有七根胡杨木,坟墓里尸体的下巴用绷带绑起来。

我们先看看阿布都热依木.艾比布拉先生的有一些经典文章,他的这些文章里存在着罗布泊人丧事的特点: 1.那时候还没普遍送饭开吊的家(现在这种事已经普

遍了)。

2.死者的家属为死者举行祭祀,这时候主要做死者在世的时候喜欢吃的饭。

3.出殡时死者的灵柩前提携着一匹驮载东西的马,这匹马是死者在世的时候骑的,驮载的东西是死者在世的时候穿的衣服,喜欢的东西等。送葬以后把这些东西发给穷人。人死在那里,埋葬哪里。那时候也有这样的情况,就是老人在世的时候他提前指出去世后埋葬的地方。但是现在没有这种情况。 4.关于尸体的埋葬也有一些习惯,很久以前,人们把尸体埋葬干燥和土埂的地方或者埋葬胡杨的空洞,除了这些之外,首先死者被捆在白色的大块布然后埋葬。如果死者是男人,他的坟墓上放着渡船,如果死者是女人,她的坟墓上放在大盆。虽然现在普遍用土坯盖坟墓,但是到如今人们埋葬公墓,习惯于制造专门的公墓。所以说单独坟墓叫() 5.那时候为死者做礼拜时不念阿拉不语,念得是母语的诗。比如说:

ong kulakka bardim salatu kamat burnigga bardim nux I taharat agzingga bardim kalma xahadat bizmu barayli diganiduk

uzung aldirap ketiwatisan biz barguqa hudaga amanat agam dogma agam dogma 这些念完以后 ,拉着死者的两个耳朵。但是现在已经普遍了念阿拉不经。

(来源于阿不都热依木。艾比布拉先生的经典文章) 关于罗布泊人探索到此为止。在探索过程中我感觉到现在的葬礼习俗可能是伊斯兰教和佛教的交叉点。

第五篇:葬礼杂文随笔

这个葬礼是因为一场意外,参加这个葬礼对我来说也是一场意外。说是意外是因为我和他从未谋面,之所以去参加他的葬礼,是因为老公的老家打电话过来说,他表妹的老公因车祸年纪轻轻突然离开了人世,让我们回去。因为是年轻丧,悲伤的场面自然不言而喻。我天生又是个眼软的人,眼泪时不时的吧嗒吧嗒流个不停,以至于他们村子总有人回过头来看我,想知道我为什么哭的这么伤心,这也许就是所谓的不见棺材不落泪吧?我看见他六岁的儿子披麻戴孝的抱着他的照片,在大人的指导下跪在地上,孩子一脸恐惧的看着哭得死去活来的母亲,他不知道这些对他意味着什么。我却在心里说,孩子记住今天吧,这也许将是你对爸爸最后的记忆。

按照当地的风俗,下葬前的一个环节是家属讲话,对亲戚朋友的到来表示感谢。他七十多岁的父亲哽咽地讲道:“我儿子这几年做生意一直不顺,在外面据说欠下了一些债,因为他突然离世并未给我们有所交代,但我作为他的父亲,有义务帮他还清他名下的债务,我就是不吃不喝也不会赖一分钱的账,欠谁的钱在葬礼过后,请过来找我。”他哥哥补充道:“我弟弟欠下的账,我们全家将竭尽全力,还清所有债务,请大家放心。”很多人都留下了眼泪,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在失去儿子的打击下,依然没有忘记为他守住最后一份尊严,不让别人对他的儿子有一点的说三道四,的确令人十分敬重。你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教养和爱心同时存在的家庭。

这件事已过去了好久,每每想起,心中依然感慨万分。一场意外的葬礼,却在我的心里扎下了根,那位老父亲的话在我的耳边时常响起。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葬礼习俗范文】相关文章:

中国葬礼习俗funeral06-21

奇特葬礼范文05-17

神秘葬礼范文05-17

何的葬礼范文05-16

文明的葬礼范文05-21

中国的葬礼范文05-22

葬礼感谢词范文05-22

基督葬礼致辞范文05-28

基督徒葬礼范文05-20

葬礼场面炫富范文06-05

上一篇:责重如山范文下一篇:智障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