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应对方案

2024-05-21

突发事件应对方案(通用6篇)

篇1:突发事件应对方案

1总则

1.1编制目的

提高政府应对涉及公共危机的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机制。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保护环境,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2编制依据

制定本方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湖北省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方案》《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对方案》及相关法律、行政法规。

1.3事件分级

突发环境事件分为特别重大环境事件(Ⅰ级)重大环境事件(Ⅱ级)较大环境事件(Ⅲ级)和一般环境事件(Ⅳ级)四级。按照突发事件严重性和紧急程度。

1.3.1特别重大环境事件(Ⅰ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环境事件:

或中毒(重伤)100人以上;1发生30人以上死亡。

2因环境事件需疏散、转移群众5万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

3区域生态功能严重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遭到严重污染;

4因环境污染使当地正常的经济、社会活动受到严重影响;

或12类放射源失控造成大范围严重辐射污染后果;5利用放射性物质进行人为破坏事件。

6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城市主要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故;

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污染事故。7因危险化学品(含剧毒品)生产和贮运中发生泄漏。

1.3.2重大环境事件(Ⅱ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环境事件:

或中毒(重伤)50人以上、100人以下;1发生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

2区域生态功能部分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受到污染;

疏散转移群众1万人以上、5万人以下的3因环境污染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较大影响。

412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或县级以上城镇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件。5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河流、湖泊、水库大面积污染。

1.3.3较大环境事件(Ⅲ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环境事件:

或中毒(重伤)50人以下;1发生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

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影响;2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市(州)行政区域纠纷。

33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1.3.4一般环境事件(Ⅳ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一般环境事件:

1发生3人以下死亡;

引起一般群体性影响的2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县(市、区)行政区域纠纷。

345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1.4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应对以下各类事件应对响应:

1.4.1全市行政区域内突发较大环境事件(Ⅲ级)应对工作;

1.4.2超出事件发生地县市区人民政府突发环境事件处置能力的应对工作;

1.4.3跨县市区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对工作;

1.4.4上级部门需要协调、指导的突发环境事件或者其他突发事件次生、衍生的环境事件。

1.5工作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建立环境事件风险防范体系,积极预防、及时控制、消除隐患,提高环境事件防范和处理能力,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消除减轻环境事件造成的中长期影响,最大程度地保障公众健康,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坚持统一领导。属地为主,分级响应。市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部门之间协同与合作,提高快速反应能力。针对不同污染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污染、放射性污染的特点,实行分类管理,充分发挥部门专业优势,使采取的措施与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危害范围和社会影响相适应。充分发挥地方政府职能作用,坚持属地为主,实行分级响应。

3坚持平战结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做好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思想准备、物资准备、技术准备、工作准备,加强培训演练,充分利用现有专业环境应对救援力量,整合环境监测网络,引导、鼓励实现一专多能,发挥经过专门培训的环境应对救援力量的作用。

2组织指挥与职责

2.1组织体系

本市突发环境事件应对组织体系由应对领导机构、综合协调机构、有关类别环境事件专业指挥机构、应对支持保障部门、专家咨询机构、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突发环境事件应对领导机构和应对救援队伍组成。

2.2应对领导机构及职责

贯彻执行国家和省有关应对工作的方针、政策,市突发环境事件应对领导机构是市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指挥部。统一负责领导指挥全市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认真落实市政府有关环境应对工作的指示和要求;完成省、市政府下达的其他应对救援任务。各有关成员部门负责各自专业领域的应对协调保障工作。

2.3综合协调机构及职责

具体负责突发环境应对事件应对工作应对响应的组织、协调和实市突发环境事件应对综合协调机构是市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指挥部办公室。

组织拟定市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方案;统一协调较大、一般环境事件的应对救援工作;指导县市区政府有关部门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部署全市环境应对工作的公众宣传和教育,施工作;建立和完善环境应对预警机制。统一发布环境污染应对信息;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其他应对救援任务。

2.4有关类别环境事件专业指挥机构

做到信息共享;按照各自职责制定本部门的环境应对救援和保障方面的应对方案,市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指挥部各有关成员单位之间建立应对联系工作机制。保证信息通畅。并负责管理和实施,做好相关专业领域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需要其他部门增援时,有关部门向市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指挥部提出增援请求。

2.5应对支持保障部门

各应对支持保障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对保障工作。

2.6县市区人民政府突发环境事件应对领导机构

一般、较大环境事件发生地县市区人民政府成立现场应对救援指挥部。所有参与应对救援的队伍和人员必须服从现场应对救援指挥部的指挥。现场应对救援指挥部为参与应对救援的队伍和人员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县市区人民政府的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机构由县市区人民政府确定。环境应对救援指挥坚持属地为主的原则。

2.7专家咨询机构及职责

聘请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大中型企业和军队有关方面专家组成。参与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指导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处置工作;为市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指挥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市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指挥部设立突发环境事件专家组。

2.8应对救援队伍

全市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救援队伍由各相关的专业应对救援队伍组成。有关类别环境事件专业指挥机构组建相关专业的应对救援队伍。

3预防和预警

3.1信息监测

3.1.l市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指挥部有关成员单位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

3.2预防工作

掌握全市环境污染源的产生、种类及地区分布情况。市政府各相关部门负责了解市内外的有关技术信息和形势动态,1开展污染源、放射源和生物物种资源调查。市环保局负责组织开展对生产、贮存、运输、销毁废弃化学品、放射源的普查。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意见。

完善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方案。市政府各相关部门负责指导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完善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方案。2开展突发环境事件的假设、分析和风险评估工作。

3.3预警及措施

突发环境事件的预警分为四级,按照突发事件严重性、紧急程度和可能波及的范围。预警级别由低到高,颜色依次为蓝色、黄色、橙色、红色,分别对应一般(Ⅳ级)较大(Ⅲ级)重大(Ⅱ级)特别重大(Ⅰ级)四级突发环境事件。根据事态的发展情况和采取措施的效果,预警颜色可以升级、降级或解除。

按照相关应对方案执行。收集到有关信息证明突发环境事件即将发生或者发生的可能性增大时。

县级以上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采取以下措施:进入预警状态后。

1立即启动相关应对方案。

2发布预警公告。蓝色预警由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发布。黄色预警由市人民政府负责发布。

3转移、撤离或者疏散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员。

4指令各环境应对救援队伍进入应对状态。随时掌握并报告事态进展情况。

5针对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中止可能导致危害扩大的行为和活动。

6调集环境应对所需物资和设备。

3.4预警支持系统

3.4.l建立环境安全预警系统。市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指挥部办公室负责建立重点污染源排污状况实时监控信息系统、突发事件预警系统、区域环境安全评价科学预警系统、辐射事件预警信息系统、船舶污染事件应对设备库、船舶污染快速反应系统、长江、清江、黄柏河、沮漳河和香溪河环境监测系统。

3.4.2建立环境应对资料库。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处置数据库系统、生态安全数据库系统、突发事件专家决策支持系统、环境恢复周期检测反馈评估系统、辐射事件数据库系统。

3.4.3建立应对指挥技术平台系统。市政府有关部门根据需要。建立有关类别环境事件专业协调指挥中心及通讯技术保障系统。

4应对响应

4.1分级响应机制

市环保局及市政府相关部门根据情况给予协调支援。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响应坚持属地为主的原则。各县市区政府按照有关规定全面负责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处置工作。

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对响应分为特别重大(Ⅰ级响应)重大(Ⅱ级响应)较大(Ⅲ级响应)一般(Ⅳ级响应)四级。超出本级应对处置能力时,按突发环境事件的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应及时请求上一级应对救援指挥机构启动上一级应对方案。Ⅲ级响应由市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指挥部决定,市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指挥部办公室或有关类别环境事件专业指挥机构组织实施。

4.2应对响应程序

4.2.1Ⅲ级响应时。市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指挥部办公室按下列程序和内容响应:

1开通与突发环境事件所在地应对指挥机构、现场应对指挥部、相关专业应对指挥机构的通信联系。随时掌握事件进展情况;

2立即向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指挥部指挥长报告。启动市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指挥;

3及时向市政府报告突发环境事件基本情况和应对救援的进展情况;

4通知有关专家组成专家组。通知相关应对救援力量随时待命,为事故发生地或相关专业应对指挥机构提供技术支持;

5派出相关应对救援力量和专家赶赴现场参加、指导现场应对救援。

4.2.1有关类别环境事件专业指挥机构接到特别重大环境事件信息后。主要采取下列行动:

1启动并实施本部门应对方案。及时向市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指挥部报告;

2启动本部门应对指挥机构;

3协调组织应对救援力量开展应对救援工作;

4需要其他应对救援力量支援时。

4.2.3各县市区政府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响应。结合本地区实际,自行确定应对响应行动。需要有关应对力量支援时,及时向市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指挥部办公室提出请求。

4.3信息报送与处理

4.3.1突发环境事件报告时限和程序

应在1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报告,突发环境事件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以及负有监管责任的单位发现突发环境事件后。同时向上一级相关专业主管部门报告,并立即组织进行现场调查。紧急情况下,可以直接报告市政府应对办公室或市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指挥部办公室。

1小时内报告市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指挥部;重大(Ⅱ级)环境事件立即报告省政府,特别重大(Ⅰ级)环境事件立即报告国家环保总局,并通报其他相关部门。

向省政府及省环保局报告。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后1小时内向市政府报告。市政府在接到报告后1小时内。

市级有关部门应立即向市政府报告。较大(Ⅲ)重大(Ⅱ级)特别重大(Ⅰ级)突发环境事件。

4.3.2突发环境事件报告方式与内容

突发环境事件的报告分为初报、续报和处理结果报告三类。初报从发现事件后起1小时内上报;续报在查清有关基本情况后随时上报;处理结果报告在事件处理完毕后立即上报。

主要内容包括:环境事件的类型、发生时间、地点、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质、人员受害情况、捕杀或砍伐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的名称和数量、自然保护区受害面积及程度、事件潜在危害程度、转化方式趋向等初步情况。初报可用电话直接报告。

初报的基础上报告有关确切数据,续报可通过网络或书面报告。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进展情况及采取的应对措施等基本情况。

处理结果报告在初报和续报的基础上,处理结果报告采用书面报告。报告处理事件的措施、过程和结果,事件潜在或间接的危害、社会影响、处理后的遗留问题,参加处理工作的有关部门和工作内容,出具有关危害与损失的证明文件等详细情况。

核与辐射事件的报告按照有关规定执行;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按照相关规定程序执行。其中。

4.3.3特殊情况的信息处理

或者事件可能影响到境外,如果环境事件的伤亡、失踪、被困人员中有境外人员。应立即将有关情况报送市政府应对办和市外事侨务办。

4.4指挥和协调

4.4.1指挥和协调机制

通知有关部门及其应对机构、救援队伍和事件所在地毗邻县(市、区)政府应对救援指挥机构。各应对机构接到事件信息通报后,市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指挥部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情况。应立即派出有关人员和队伍赶赴事发现场,现场救援指挥部统一指挥下,按照各自的方案和处置规程,相互协同,密切配合,共同实施环境应对和紧急处置行动。现场应对救援指挥部成立前,各应对救援专业队伍必须在当地政府和事发单位的协调指挥下坚决、迅速地实施先期处置,果断控制或切断污染源,全力控制事件态势,严防二次污染和次生、衍生事件发生。

专家组组织有关专家迅速对事件信息进行分析、评估,应对状态时。提出应对处置方案和建议,供指挥部决策参考。根据事件进展情况和形势动态,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意见;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危害范围、发展趋势作出科学预测,为环境应对领导机构的决策和指挥提供科学依据;参与污染程度、危害范围、事件等级的判定,对污染区域的隔离与解禁、人员撤离与返回等重大防护措施的决策提供技术依据;指导各应对分队进行应对处理与处置;指导环境应对工作的评价,进行事件的中长期环境影响评估。

环保、交通、长江海事、地方海事、卫生、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水利水电等有关部门提供事件发生前的有关监管检查资料,发生环境事件的有关部门、单位要及时、主动向环境应对指挥部提供应对救援有关的基础资料。供环境应对指挥部研究救援和处置方案时参考。

4.4.2指挥协调主要内容

环境应对指挥部指挥协调的主要内容包括:

1提出现场应对行动原则要求;

2派出有关专家和人员参与现场应对救援指挥部的应对指挥工作;

3协调各级、各专业应对力量实施应对支援行动;

4协调受威胁的周边地区危险源的监控工作;

5协调建立现场警戒区和交通管制区域。确定重点防护区域;

6根据现场监测结果。确定被转移、疏散群众返回时间;

7及时向市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指挥部办公室报告应对行动的进展情况。

4.5处置措施

1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处置。按《市突发环境事件(监测)应对方案》组织实施;

2水环境污染事件的处置。按《市水路交通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方案》《市农业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应对方案》《市城市供水系统事故应对方案》及相关水域水环境污染事件应对方案组织实施;

3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及石油天然气储运污染事件的处置。按《市危险化学品事故灾难应对方案》《市石油天然气储运事故灾难应对方案》《市公路交通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方案》组织实施;

4船舶、港口污染突发事件的处置。按《市水路交通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方案》《市水上搜救应对方案》组织实施;

5。按《市水路交通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方案》组织实施;

6生物物种安全环境事件的处置。按《市农业有害生物及外来生物入侵突发事件应对方案》《市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突发事件应对方案》《市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应对方案》组织实施;

7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源、放射性废物辐射事件的处置。按本方案和《市处置核与辐射、恐怖袭击的方案》组织实施。

4.6应对监测

并负责指导各县市区环境监测机构进行应对监测工作。市环保局环境应对监测队伍负责组织协调突发环境事件地环境应对监测工作。

1根据突发环境事件污染物的扩散速度和事件发生地的气象和地域特点。根据事件发生地的监测能力和突发事件的严重程度按照尽量多的原则进行监测,随着污染物的扩散情况和监测结果的变化趋势适当调整监测频次和监测点位。

2根据监测结果。并通过专家咨询和讨论的方式,预测并报告突发环境事件的发展情况和污染物的变化情况,作为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决策的依据。

3应对监测具体情况见《市突发环境事件应对监测方案》

4.7信息发布

市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指挥部办公室会同新闻宣传主管部门对突发环境事件信息进行对外统一发布工作。

4.8安全防护

4.8.1应对人员的安全防护

配备相应的专业防护装备,现场处置人员应根据不同类型环境事件的特点。采取安全防护措施,严格执行应对人员出入事发现场程序。

4.8.2受灾群众的安全防护

现场应对救援指挥部负责组织群众的安全防护工作。

1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性质、特点。告知群众应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

2根据事发时当地的气象、地理环境、人员密集度等。指定有关部门组织群众安全疏散隔离;

3事发地安全边界以外。

4.9应对终止

4.9.1应对终止的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即满足应对终止条件:

1事件现场得到控制。

2污染源的泄漏或释放已降至规定限值以内;

3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已经被彻底消除。

4事件现场的各种专业应对处置行动已无继续的必要;

5采取了必要的防护措施以保护公众免受再次危害。

4.9.2应对终止的程序

1现场救援指挥部确认终止时机。经市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指挥部批准;

2现场救援指挥部向所属各专些应对救援队伍下达应对终止命令;

3应对状态终止后。继续进行环境监测和评价工作,直至其他补救措施无需继续进行为止。

4.9.3应对终止后的行动

1环境应对指挥部指导有关部门及突发环境事件单位查找事件原因。

2有关类别环境事件专业主管部门负责编制较大、一般环境事件总结报告。将较大、一般环境事件总结报告报市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指挥部办公室。

3应对过程评价。由市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指挥部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

4根据实践经验。及时修订环境应对方案。

5参加应对行动的部门负责组织、指导环境应对队伍维护、保养应对仪器设备。

5应对保障

5.1资金保障

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救援经费按《市财政应对保障方案》执行。

5.2装备保障

积极发挥现有检验、鉴定、监测力量的基础上,各级环境应对相关专业部门及单位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根据工作需要和职责要求,加强危险化学品检验、鉴定和监测设备建设,增加应对处置、快速机动和自身防护装备、物资的储备,不断提高应对监测和动态监控的能力,保证在发生环境事件时能有效防范对环境的污染和扩散。

5.3通信保障

确保本方案启动时环境应对指挥部和有关部门及现场各专业应对分队间的联络畅通。各级环境应对相关专业部门要建立和完善环境安全应对指挥系统、环境应对处置全市联动系统和环境安全科学预警系统。配备必要的有线、无线通信器材。

5.4人力资源保障

提高其应对突发事件的素质和能力;对各地所属大中型化工等企业的消防、防化等应对分队进行组织和培训,有关类别环境应对专业主管部门要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救援队伍;各县市区加强环境应对队伍的建设。形成由市、县市区和相关企业组成的环境应对网络,保证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能迅速参与并完成抢救、排险、消毒、监测等现场处置工作。

5.5技术保障

组建专家组,建立环境安全预警系统。确保在启动预警前、事件发生后相关环境专家能迅速到位,为指挥决策提供服务。建立环境应对数据库,建立健全各专业环境应对队伍,市环境监察支队、市环境监测站和各县市区环保局随时投入应对的后续支援和提供技术支援。

5.6交通运输保障

由市公安局负责组织协调,发生较大、一般环境事件后。对事故现场进行道路交通管制,保障运送应对救援人员、物资器材所需的车辆,保障应对道路的畅通;必要时,依法对相关道路采取交通管制,确保应对物资、器材和人员运送及时到位,满足应对处置工作需要。必要时,市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指挥部根据应对需要及时协调民航、铁路和交通等行政主管部门提供交通运输保障。

5.7医疗卫生保障

配备相应的医疗救治药物、技术、设备和人员,各级政府应当加强急救医疗服务网络的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机构应对突发环境事故灾难的救治能力。

5.8生活保障

保障险区转移人员和救援人员所需的食物、饮品供应,突发环境事件事发地政府和事故单位。提供临时居住场所及其他生活必需品。

5.9应对避难场所保障

突发环境事件事发地县市区政府负责提供事故发生时人员避难需要的场所。

5.10宣传、培训与演练

5.10.1各级环保部门应加强环境保护科普宣传教育工作。编印、发放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公众防护“明白卡’增强公众的防范意识和相关心理准备,提高公众的防范能力。

5.10.3各级环保部门以及有关类别环境事件专业主管部门。定期组织不同类型的环境应对实战演练,提高防范和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技能,增强实战能力。

5.11应对能力评价

并实现持续改进,为保障环境应对体系始终处于良好的战备状态。对各县市区环境应对机构的设置情况、制度和工作程序的建立与执行情况、队伍的建设和人员培训与考核情况、应对装备和经费管理与使用情况等,环境应对能力评价体系中实行自上而下的监督、检查和考核工作机制。市政府对各部门应对机构的建立与运行实施监督、检查和评价,市环保局负责定期对全市环保系统的环境应对机构、队伍建设和运行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对环境应对队伍的应对能力进行考核和评价。

6后期处置

6.1善后处置

组织有关专家对受灾范围进行科学评估,突发环境事件事发地县市区人民政府做好受灾人员的安置工作。提出补偿和对遭受污染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的建议。

6.2保险

要依法办理相关责任险或其他险种。应建立突发环境事件社会保险机制。对环境应对工作人员办理意外伤害保险。可能引起环境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

7附则

7.1名词术语定义

以及意外因素的影响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原因致使环境受到污染,环境事件:指由于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经济、社会活动与行为。人体健康受到危害,社会经济与人民群众财产受到损失,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突发性事件。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对全国或者某一地区的经济社会稳定、政治安定构成重大威胁和损害,突发环境事件:指突然发生。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环境事件。

以避免事件发生或减轻事件后果的状态,环境应对:针对可能或已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需要立即采取某些超出正常工作程序的行动。也称为紧急状态;同时也泛指立即采取超出正常工作程序的行动。

突发环境事件主要分为三类: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生物物种安全环境事件和辐射环境污染事件。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包括重点流域、敏感水域水环境污染事件;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污染事件;突发船舶污染事件等。生物物种安全环境事件主要是指生物物种受到不当采集、猎杀、走私、非法携带出入境或合作交换、工程建设危害以及外来入侵物种对生物多样性造成损失和对生态环境造成威胁和危害事件;辐射环境污染事件包括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源、辐射装置、放射性废物辐射污染事件。方案分类: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

避免重大事件的发生。泄漏处理一般分为泄漏源控制和泄漏物处置两部分。应对监测:环境应对情况下,泄漏处理:泄漏处理是指对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放射性物质、有毒气体等污染源因事件发生泄漏时的所采取的应对处置措施。泄漏处理要及时、得当。为发现和查明环境污染情况和污染范围而进行的环境监测,包括定点监测和动态监测。

可分为单项演习(演练)综合演习和指挥中心、现场应对组织联合进行的联合演习。应对演习:为检验应对计划的有效性、应对准备的完善性、应对响应能力的适应性和应对人员的协同性而进行的一种模拟应对响应的实践活动;根据所涉及的内容和范围的不同。

以上”含本数,本方案有关数量的表述中。以下”不含本数。

7.2方案管理与更新

部门职责或应对资源发生变化,随着应对救援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和完善。或者应对过程中发现存在问题和出现新的情况,市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指挥部办公室应及时修订完善本方案,报市政府批准。

7.3奖励与责任追究

7.3.1奖励

有下列事迹之一的单位和个人,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救援工作中。应依据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1出色完成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处置任务。

2对防止或挽救突发环境事件有功。

3对事件应对准备与响应提出重大建议。

4有其他特殊贡献的

7.3.2责任追究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有关法律和规定,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中。对有关责任人员视情节和危害后果,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对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分别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不认真履行环保法律、法规。

2不按照规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方案。

3不按规定报告、通报突发环境事件真实情况的

4拒不执行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方案。或者在事件应对响应时临阵脱逃的

5盗窃、贪污、挪用环境事件应对工作资金、装备和物资的

6阻碍环境事件应对工作人员依法执行任务或者进行破坏活动的

7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的。

8其他对环境事件应对工作造成危害的行为。

7.4方案解释部门

本方案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负责解释。

范文网

篇2:突发事件应对方案

宣传培训方案

做好应急管理工作,对我乡的经济快速发展、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普及应急知识和公共安全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现结合我乡的实际就相关应急以及公共安全等等方面的知识宣传培训做如下安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履行政府的职能,着力抓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贯彻实施,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核心,以提高应急管理能力为主线,强化源头预防,完善体制机制,提高应急建设和管理工作,为我乡经济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稳定环境。

二、宣传重点

各村、站社所、学校要把宣传教育活动贯穿于各全年项工作的全过程,既要明确思路、丰富内容,又要突出重点、讲求实效,认真做好宣传工作,切实让应急公共安全知识进村入家户遇晓。

1、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将其内容全篇学习,掌握其内容。

2、大力宣传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各项工作,宣传执行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重大意义。

3、大力宣传和教育群众积极参与,树立事关全局的意识,时刻保持警惕遇有任何突发事件都要第一时间报告,相关应急人员或维修组。

三、宣传教育的形式

1、各村、站社所、学校要专门组织学习,召开相关会议进行专门的学习和讲解,对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掌握。

2、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进行学习,了解其重要性。

3、有条件的单位例如学校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开展知识竞赛,文化活动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方式,对应急法进行很好的宣传学习。

四、具体要求

1、各村、站社所、学校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将宣传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2、大张旗鼓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让应对法相关内容进村入户在群众中得到普及。

篇3:突发事件应对方案

应急应对策略是构建一套应急管理系统的指导思想,而应急管理方案是科学、快速处理突发事件的有效手段。方案要做到“处事不慌,随机应变”,所以必须要面向具体事件,根据其事件类型、事件特点、信息类别,考虑已有的业务化管理系统,进行全面的信息化规划,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处理,充分体现出“动态”的应急过程,提高应急管理系统的综合处理与联动能力。

现如今大量研究者们的工作重点放在了应急应对策略体系建设上。左仲元[1]指出要从水利应急信息采集要素、管理与业务应用系统的关系和指挥系统构建模式等3 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从而构建“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水利应急指挥系统。张乐等[2]提出多主体合作的应急管理模式,首先构建突发应急模型,其次根据具体突发事件建立水资源调配模型,最后基于时间效率,搭建响应流程模型。但是现如今的应急策略形式略微单一,内容较为空虚,整体过于宏观且实用性不强。

基于综合集成平台,依据“主题服务”模式,搭建出包容性较强的应急管理系统,以描绘知识图和定制组件的方式,结合知识可视化与复杂性理论对应急事件进行描述分析,提取事件主题,构建相应的业务化应用,最终提出相应的应对方案,具有较好的针对性和适应性[3]。用知识图清晰地表示应急事件处理流程,将应急事件信息以知识图方式存储积累,构成用于非常规突发应急事件的借鉴经验。突发事件的类型很多,其特点也不尽相同,传统模式的局限性在于根据一类突发事件搭建出一套系统后,当事件类型变化时,不能很好地运用到新的事件当中去,“举一反三”的功效略显薄弱。考虑到这一缺陷,提出新的应急应对策略,围绕“主题服务”模式,通过对事件的分析和经验的采纳制定出初值预案,再根据实际情况的发展不断修改,形成最终的可行方案。同时做到整理入库,这样边积累边运用,充分体现出了包容性强,动态化高的特点。该模式突破传统静态、机械处理问题的方式,针对具体事件不断变化形成一套能够动态应对的方案体系,从而在事件发生时能找到合理有效的应对方式,提高应急应对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1 基于综合集成平台的应急应对策略模式分析

以综合集成平台的应用模式为基础,对各类应急主题服务进行组织,像存文件一样存储组件和知识图,所形成的流程图就是个性化业务应用的集合。知识图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逻辑结构图,用户在知识图上编辑修改事件节点,相当于在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在相应的节点上添加组件进行数据处理,相当于构建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所需业务化目标,易创建、易修改、易积累。按照这一模式,用户能快速丰富服务内容、积累知识经验,为动态的应急方案提供功能支持。

1.1 模式建立

基于综合集成平台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流程数字化,根据各步骤的先后顺序及数据依赖关系,将处理流程绘制成知识图。对数据进行实时的、全方位的集成,从中挖掘出可用部分形成底层信息支持,最后将获得的相关信息与知识图描述的步骤或操作相关联,构建结构清晰的流程展现形式。在知识图上,可以根据不同步骤添加组件,以“事件驱动”方式,采用知识、组件搭建突发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响应主题并提供应急指挥和决策服务[4]。

解决问题的策略很多,为什么要坚持面向事件的主题服务模式策略?因为过往经验表明,传统的应急策略兼容性差,灵活性低,所建立应急系统的生命力是不会长久的,想要做出能够满足多方需求,应对多种事件的应急系统,就不能采取原先机械的、操作性差、不适应动态变化的策略模式。为此,摒弃传统的策略模式,提出主题服务模式策略,目的就是为了能够灵活适应不同的事件类型,高度响应主题内容,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了提高适应性,必须要有平台支撑,在此基础上搭建并管理业务化应用,明确提出主题服务,有什么主题需求或个性化服务要求,平台支撑的服务模式可以随时响应、满足这样的需求。描述主题业务用知识图,各个节点上的信息来源及处理方法用组件实现,主题服务就是业务化响应的过程,过程可视可信。照此模式明确了应急应对的策略,使整个过程紧紧围绕主题服务,才能适应性更强的应急系统[5]。

1.2 模式核心内容

主要包括围绕主题服务模式下知识图的绘制和组件定制。知识图的绘制包括主层和分级知识图绘制。采用分层绘制,有利于知识的共享和复用。操作方面,有专门的知识图绘制工具,可根据用户自主意愿构建知识图并在平台分配布局。知识图绘制完成后,需要按照决策者的意愿表达出应对方案,就应该为知识图中的相关节点定制相关服务,通过该步骤定制组件,并将组件与知识图进行关联,达到从定性概念到定量的数据信息表示,从而实现主题服务。一张知识图就代表着一套方法论,一个组件就相当于这套方法论里具体的操作方法,图与组件的连接就相当于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从数据到信息,从信息到知识,将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完美地传承下来。当完成上述内容之后,就可以直接利用面向用户的综合集成服务平台进行主题的应用[6]。传统的应急应对方案往往基于一类事件,其所内含的解决方法已经固定,当事件特点发生转变时,不能很好地灵活应对,需要重再建模,再一次搭建新的应急系统。本研究采取的策略模式所建立的应急方案,借助于综合集成平台的良好支撑,可以很好地兼容各类数据信息,用户根据实际情况概化出相应的知识图,知识图可以随时修改,根据其事件特点在知识图上定制不同功能的组件,相当于赋予知识图“生命力”,当事件改变时,新图新组件也随之“诞生”。这样可以随时构建出不同需求的应对方案,解决相应问题。抓住事件的主题线索,提纲挈领,统筹全局。

2 应急应对策略模式下动态方案的构建

应急方案构建服务于突发事件时的管理工作,应急应对的核心问题就是突发事件后资源的调配问题,应充分利用资源信息采集与传输的应急机制、数据存储的备份和监控中心的安全机制,针对不同类型突发事件,基于主题服务模式的应急策略,提出相应的应急响应方案和处置措施,最大程度地保证事态安全。

2.1 预案收集

预案收集包括预案描述及自动化预案生成。单个预案的建立首先要对预案进行描述,主要包括事件主题描述,模型方法组件化及预案的知识图化。描述完后,通过预案生成法生成应急预案,根据具体的应急事件,可建立不确定性的多属性集决策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根据突发事件变化发展过程中的状态,在每一个事中状态里,对应急事件中识别出的每个关键特征进行提取,根据事件发展态势做出预案。由于事件的发展会因条件而发生改变,走向一个新的事中状态,应急事件特征识别和预案生成框架图如图1 所示。

动态方案的灵活性在于其应急适应性很强,因为在处理事件的过程中并不是将预先写好的预案模板“生搬硬套”,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往往一开始提出的预案都是一个初值情况,根据事态的发展或许10 min不到,事件特征就发生了变化,所以提出了预案库的概念,将建立和收集的预案全部放到预案库中,供查询和借鉴。应急事件预案库的建立对应急事件至关重要,通过建立预案库,发生应急事件时,可以采用预案库中适应性最强的预案应对应急事件,若无匹配预案再通过建组件,绘制知识图的方式重新建立预案,反复循环、调整,最终形成应对方案。

2.2 预案管理

应急预案管理主要是对已有的预案进行修改,集成及评价,从而使预案更能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作用。由于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及独立性,可能出现预案库中的预案与实际情境不相符的情况,此时就要立刻修改或者新建预案,以最快的速度提出新的应对措施,不能强行硬套已有模型。预案知识图化后,有平台支撑,有公用数据库管理,对预案修改就方便多了,可以进行应急会商,专家或决策者根据突发事件情形,明确主题概念,根据不同情况对现有预案边修改,边保存,边应用,形成适应现在情况的新预案。具体步骤如下:1)根据新问题特征属性,从预案库中检索出与新问题相似的预案集;2)从检索出的预案集中选出最相似的预案,或通过多个预案的组合,形成新问题的解决方案;3)修正建议方案,得到确认或验证的解决方案;4)将确认的新预案存入预案库。

通过上述知识图预案的获取方法,先从知识图预案库中检索出相关的知识图预案,通过对这些预案的评价选择,获得与当前应急事件相似性最高的预案,修改作为当前应急事件的解决方案。预案可以积累、共享、扩展,这也方便了预案的服务及应用。用关键词搜索知识图也可以方便把过去经验引入,每一次应用都可以用图记录下来。不同的事件、主题、时间、地点和处置流程同样可以用图形记录下来。事件发生、发展的风险分析也可以集成在预案之中,对整个事件应对的评估也就是对预案执行的评价,评价事前及事后的效益及效果。采用基于知识检索的事后评价反馈机制,在线评价,使评价过程动态化。可见,从预案的新建到应用都处在一个动态过程当中,针对具体情况可以做出最优的选择[7,8,9]。

3 策略预案的适应性分析

面向突发事件的应急应对策略遵循“以人为主、人机结合、群体会商、综合集成”的方法思路,以综合集成平台为核心,实现数据、信息、知识的集成[10]。突破传统的单一应用模式,采用主题服务模式及知识图、组件实现信息的快速组织应用,通过多元信息可视化直观表现应用,通过构建应用系统提供应用,具有独特性、灵活性、可扩展性、可继承性的特点。应急预案库的建立,不断地扩大应急知识的积累,在面向不同的突发事件时,能够提出相适应的应急预案,形成一套动态方案体系,实现科学决策。实践证明,面向突发事件的应急策略与动态方案的建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具体事件适应性较好。

4 实例分析

近年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水环境应急系统,保障水体安全,已成为水资源保护领域的研究热点。水污染应急系统是在突发事件下,对已经出现或者即将出现的水污染问题给出防范措施及警示。本研究以松花江水污染突发事件为例,整理并分析松花江流域的水质相关资源,规范化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置方案并对其数字化,搭建或快速组建应急响应所需要的各类信息,建立了松花江流域的水污染突发事件联合调度应急系统。对具体水污染事件,由平台、组件、可视化工具组成的应用模式,能够迅速开展应急响应的集成服务,并针对具体内容,进行松花江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的应急调度。

4.1 主题知识图、组件流程的可操作性

根据突发事件的特征,在实际处理时,往往需要根据某个特定的主题进行知识图的绘制与表示,在松花江水污染应急事件中,按照水污染应急调度的情景方案对相关应用进行组织,通过明确每个步骤的应对策略,得到应对结果,从而快速做出决策。实例如图2 所示。

4.2 流程的可视化、多元化分析

在综合集成平台基础上,按照业务流程以知识图的方式对事件进行表示,应急管理及指挥可以针对不同的应急事件快速的搭建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及指挥系统,为突发事件的管理和处理提供决策支持和会商平台。根据实际需求,基于业务流程的应急事件表示是指将突发事件的处置流程分成各个小模块,并封装成组件,从而提高处置速度,明晰处置流程,简化处置过程。按应急处置流程的应用组织模式如图3 所示。

从图3 可以看出,业务流程应用模式是按照人为处理突发事件的先后顺序做的,流程合理清晰,与实际情况相关性较高。以上每个步骤需要处理大量的应急信息,并且考虑因素十分多元化,以便为决策提供支持。突发事件的特点决定信息的组织要快,采用流程的组织模式能够快速的组织信息并进行处理,从而为决策提供可靠信息支撑[11]。

4.3 主题化预案的管理

应急事件特征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对应急事件进行管理和基本特征的查看服务。在该模块中,点击“应急事件特征”节点,弹出应急事件基本信息录入界面。在该界面下,分别输入当前应急事件的基本信息,点击“保存”按钮,该应急事件的基本信息将被存入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数据库。在应急事件指挥、调度及决策过程中,通过平台可随时调出应急事件的基本特征信息。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管理基本信息服务如图4 所示。

在预案库的建立过程中,要强化查询功能的实现。建立相应的数据库,设定查询流程,密切关联主题,使用户通过随机查询关键字能关联主题预案,达到快速处理的效果。

5 结语

在深入分析现阶段应急应对策略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主题服务”模式的业务化流程,即要面向突发事件做出有更高针对性、更强适应性的业务化应用。基于综合集成平台,将信息处理数字化,由平台、主题、知识图、组件、可视化工具集成新的应急应对应用,由平台支撑应用,由主题、知识图、组件快速组织应用,由可视化直观表现应用,从而做到出现突发事件能迅速关联相关预案,及时应对突发状况,提高决策效率,增加应急措施可行性,真正达到快速响应的目的。

摘要:提出面向突发事件进行快速响应和调配决策的应急应对策略,基于综合集成平台,围绕“主题服务”模式,根据任一事件类型及特点,提取出解决该事件的主题思路,更有针对性和适应性地解决突发事件。动态方案是在该模式下通过信息化手段将静态的应急预案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在综合集成平台上采用知识图、组件模式快速搭建当前事件的应急管理业务应用,为更加适应实际变化所建立的操作性和实用性更强的应急方案。针对不同类型突发事件,以“事件驱动”方式,可以快速高效地提出相应的处置措施,最大程度保证事态安全,为解决突发事件应急应对难、慢等问题提供新的技术方案。

关键词:综合集成平台,主题服务,应急策略,动态预案

参考文献

[1]左仲元.水利应急管理系统的构建技术[J].水利信息化,2011(4):32-37.

[2]张乐,王慧敏,佟金萍.云南极端旱灾应急管理模式构建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161-168.

[3]张永进,解建仓.对水利应用支撑平台的建议[J].水利信息化,2011(1):11-13.

[4]解建仓,罗军刚.水利信息化综合集成服务平台及应用模式[J].水利信息化,2010(4):18-22.

[5]牛犇,解建仓,罗军刚,等.水资源动态配置在水利信息化中的实现及应用[J].水利信息化,2011(6):16-21.

[6]罗军刚.水利业务信息化及综合集成应用模式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9:90-95.

[7]唐燕,卢通,丁宁.水利信息系统应急预案编制方法研究[J].水利信息化,2014(1):47-53.

[8]汪倩.预案体系模型及其有效性评估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4:117-119.

[9]孙勇.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形式化描述方法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7:8-9.

[10]贺鑫焱.支持综合集成的信息集成平台研究及应用[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8:32-33.

篇4:突发事件舆论应对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和自然界都进入了一个各类突发性事件发生概率更高、破坏力更大、影响力更强的阶段。为有效应对各类重特大突发性事件,我国相继出台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发布应急预案》、《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应急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有力地推进了我国应急管理工作,也为建筑企业做好突发性事件的舆论应对工作提供了原则指导和法律依据。

建筑业是一个高危行业,备受社会舆论关注,一旦出现突发性事件,便会引发媒体关注并往往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但是,由于新闻媒体的站位与角度、视点与观点有所不同,对突发性事件客观性、真实性了解和认识上存在差异,或多或少存在着放大和缩小的现象,将对企业改革发展造成一定损害,形成风险,甚至演变成危机。因此,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有关法律法规,做好建筑企业突发性事件舆论应对工作,既是建筑企业自身改革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企业、维护社会稳定的客观需要。

突发性事件类别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指出,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建筑企业发生突发事件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施工生产中发生的自然灾害、安全事故、工程质量事故、环境污染事故;工程建设中发生的征地拆迁矛盾、经济纠纷或刑事案件;企业管理中发生的劳资纠纷、农民工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职工队伍中发生的群体性恶性上访事件、重特大刑事案件、食物中毒、公共卫生等方面问题;政府部门追踪检查或通报批评的问题;其他负面新闻,等等。其中,除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因素外,其他突发性事件都有可能对企业构成舆论危机。

突发性事件从国内外的历史上看都不可避免,它主要反映出以下特性:

突然性。这是指对于突发事件是否发生、能否发生、什么时间发生及危害程度等都始料未及,难以准确把握。

破坏性。突发事件的危害结果往往以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标志,既有直接的破坏,也有间接的、长期的破坏,还体现在对社会心理和个人心理造成的破坏性冲击,进而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紧迫性。这是指突发事件所反映的问题极端重要,关系到社会、组织或个人的安危,需要紧急采取特别措施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随着突发事件的发展、演变,它所造成的损失可能会越来越大。因此,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越快,反应决策越准确,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损失就会越小。

持续性。突发事件的爆发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一般要经历潜伏期、爆发期、缓解期、消退期这么一个过程。持续性还表现为蔓延性和传导性,如果处理不当,一个突发事件会导致另一个突发事件发生。

可控性。突发事件爆发后,总体上是可以控制的。只要我们积累了相关的知识,掌握突发事件爆发的一般规律,冷静分析,果断处理,就能把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应对突发事件原则要求

首先,领导重视是作好突发性事件舆论应对的关键所在。一是企业领导要切实担负起第一管理者的责任,高度重视突发性事件舆论应对工作,把它纳入企业日常管理工作范畴,提出具体要求、作出安排部署、加强指导帮助、狠抓责任落实,以自身的影响力、带动力,促进全员危机意识的不断增强,构筑坚实有效的突发性事件舆论应对屏障。二是企业领导还要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要能权威性地代表企业及时发布各类新闻,通过各种新闻发布形式,积极主动、富有创意地开展工作,纠正各种传闻和各种疑问,解答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形成企业有重大消息借助新闻媒体进行传递、企业有突发性事件借助新闻媒体消除舆论危机的“宣传模式”,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始终置于舆论的监督之下并得到舆论的支持。

其次,建立应急预案是做好突发性事件舆论应对的制度保障。凡事预则立,建筑施工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把突发性事件舆论应对工作纳入企业风险管理范畴,建立防范机制,健全工作机构,配齐配强工作人员,梳理出企业舆论危机应对的主要内容,制定企业突发性事件舆论危机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召开突发性事件舆论应对的培训、研讨、交流和论坛等会议,对全员进行信息、经验、教育培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舆论危机的处置能力。

再次,正确引导舆论是做好突发性事件舆论应对的基本要求。突发性事件的发生并非人之所愿,而事件发生后,坚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原则对待媒体、正确引导媒体,才是对国家、人民、企业和职工群众负责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专家说:“我们不可能改变已发生的事实,但可以通过与媒体的沟通而改变公众对事件的看法。”在突发性舆论事件中,媒体和受众不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成为社会公益和权利表述的代表。只有提供客观、真实的材料,积极引导舆论,才能改变公众对事件的看法。同时,还要及时准确地向员工通报情况,不欺上瞒下,保证提供正面一致的解释说明,才能消除内部与外部由突发性事件直接引发的信任危机。

突发事件舆论应对

发挥区域优势实现资源共享

中国中铁目前在建项目上万个,仅就国内建筑市场来说,工程项目遍及全国各地;各成员企业在建工程项目都有数百个,并且施工区域相互交融,有的联合承建更是相互穿插。这种发展规模,隐含着突发性事件及其舆论应对的风险也随之增大。一旦发生突发性事件,各成员企业在舆论应对中,应该做到:

统一领导,分级处置。发生一般性突发事件,项目部及事发单位应及时向上一级报告,按照上级要求应对处置;发生较大突发事件,二级公司宣传部门有关人员必须迅速到位,指导事发单位进行现场舆论应对处置工作;发生重特大突发事件,必须迅速报告更上一级公司有关领导及党委宣传部,更上一级公司和二级公司宣传部相关人员必须迅速到位,指导事发单位开展现场舆论应对处置工作。事发单位要主动加强区域联系,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做好应对处置工作。

主动沟通,引导舆论。突发事件发生后,责任相关单位应主动与当地媒体沟通交流,引导舆论,控制舆论,维护企业的社会形象。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取得地方政府和社会媒体尤其是中央和省部级等主流媒体的支持,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确保新闻渠道畅通。对突发性事件的披露,要主动出击,不说谎、不诡辩、不掩饰,及时给社会大众真实、客观、全面的信息。

重视网络媒体关注相关报道

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体传播速度非常快,能在很短时间内引起新闻媒介和公众的普遍关注。正是如此,常有一些别有用心者炮制肤浅、偏执甚至虚假的新闻传给相关网站,由于网站失察,最后导致了不实信息广泛传播,给企业的社会信誉带来极大损害。对此,企业应该高度关注网络媒体,注意与网络媒体建立高效有序的沟通体系,尤其应对知名大门户网站建立友好合作、有效沟通的媒企关系,一旦突发事件来临,尽量减少网络媒体对此进行过于开放、尖锐的负面引导。同时,可以通过网络媒体有步骤地释放一些正面报道的声音。

建立网络舆情监测机制。要加强对网上热点问题的监看,通过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技术平台,及时捕捉敏感信息,掌握社会动态。特别是发生突发性事件后,及时进行网上舆情跟踪分析,随时为领导了解情况、进行决策提供适宜信息。

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信息。谣言止于公开,信任源于透明。在互联网十分发达的今天,对突发事件进行“严密封锁”已不现实。相反,第一时间发布信息,既可以占领舆论制高点,抢占化解先机,又可以借此体现企业以人为本宗旨,通过化解突发事件展示企业不折不扣履行社会责任的良好形象。

及时回应虚假信息和社会关切。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动态过程。除了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外,还要对信息披露后出现的质疑、谣言,对社会普遍关切的问题及时给予积极回应。

组织力量正面引导网络舆论。当发生突发性事件后,一时出现舆论杂音在所难免,但如若任其蔓延下去,局面就很难控制。企业必须建立健全网络舆情评论队伍,及时组织力量进行正面舆论引导,通过主动设置议程来影响社会舆论走势。

协调力量形成舆论引导合力。当突发事件出现后,需要对舆论进行正面引导时,企业除第一时间发布突发事件通稿外,还应主动及时与政府部门保持良好沟通,加强与有关方面联系协调,唤起他们共同参与,形成舆论引导合力,尽力减轻负面舆论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篇5:突发事件应对方案

突发事件防范应对联席会议制度实施方案

为继续深入扎实做好我区应急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协作,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形成工作合力,落实各项职责,探索建立、完善突发事件应对防范工作长效机制,实行常态化管理,切实提高工作实效,着力构建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根据市委、市政府有关精神,按照我区政府的统一安排,建立突发事件防范应对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并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预防与处置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围绕进一步加强“四大能力”(预防控制能力、预案管理能力、应急处置能力、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完善网络、健全机制、强化基础、提升能力、形成特色,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和应急体系建设。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以加强区政府应急办在应对突发事件防范工作中的协调配合,加强对重大问题和重大事项的沟通协调,确保全区社会的安全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努力开创全区应急管理工作新局面。

二、工作目标

健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应急管理网络,构建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完善镇办、各部门、各行业、各单位突发事件应对联席会议制度,建设综合性、专业化、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救援队伍,增强装备、物资、技术保障能力,提高预防控制、信息研判、预测预警、快速处置、恢复重建水平,实现全区突发事件明显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大幅降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进一步得到保障的目标。

三、联席会议职责

(一)学习贯彻上级有关应急管理工作的会议、文件精神和领导的批示、指示精神;

(二)分析应急管理工作形势,协调解决突发事件防范应对工作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三)通报应急管理工作有关情况,总结交流突发事件防范处置的经验教训;

(四)研究加强防范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措施,安排部署下步工作;

(五)研究其他需要联席会议决定的事项。

四、联席会议组成单位及人员

联席会议设组长、常务副组长、副组长和组员。组长:杨金军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

常务副组长:刘敏区政府办公室主任

副组长:陈玉法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陈勇区信访局副局长

组员:张会有区发改委监察室主任

史瑞娟区财政局党委书记

陈霞

徐飞

赵志强

牛林科

王敬群

朱珂清

陈文斌

许爱君

张正

秦晓吾

孙雷

房俭新

王文英

王清波

焦东坡

张丰奎

毕元春区人社局工会主席 区教体局纪委书记 区科技局副局长、地震局局长区公安局常务副局长 区民政局副局长、残联理事长区司法局纪检组长 区城管局副局长 区住建局副局长 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副主任 区环保局副局长、监察大队队长 区农委纪检书记 区商务局副局长区卫生局副局长 区国土资源局副局长 区房管中心副主任 区文广新局副局长、监察大队大队长 区工信局工会主席

刘副营区安监局副局长

王晓慧区交通局副局长

马垣恒区人防办副主任

屈峰区土地储备中心副主任

鲁西祥区自来水公司副经理

王涛区供电局副局长

李锋区质量监督局副局长

刘红兵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

周朝阳区工商局副局长

安洪涛区拆迁办主任

马利伟峡窝镇党委副书记、人大主席

周志新济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杨勇中心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马蕾新安路街道办事处党工委副书

记、纪工委书记、监察室主任、综治中心主任

雷建军工业路街道办事处办武装部长

张金红矿山办事处党工委副书记

五、联席会议工作规则

(一)突发事件防范应对联席会议分自然灾害防范应对联席会议、事故灾难防范应对联席会议、公共卫生事件防范应对联席会议、社会安全事件防范应对联席会议。

自然灾害防范应对联席会议由区国土资源局牵头召

集,区农委、地震局、民政局、城管局、人防办、峡窝镇、济办、中心办、新安办、工业办、矿山办等单位参加。

事故灾难防范应对联席会议由区安监局牵头召集,区公安局、住建局、交通运输局、财政局、工信局、环保局、城管局、教育体育局、文广新局、卫生局、峡窝镇、济办、中心办、新安办、工业办、矿山办等单位参加。

公共卫生事件防范应对联席会议由区卫生局牵头召集,区住建局、环保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工商局、质监局、教育体育局、文广新局、峡窝镇、济办、中心办、新安办、工业办、矿山办等单位参加。

社会安全事件防范应对联席会议由区公安局牵头召集,区住建局、交通运输局、民政局、工信局、信访局、房管中心、城管局、区拆迁办、峡窝镇、济办、中心办、新安办、工业办、矿山办等单位参加。区政府应急办和牵头召集单位有权决定其他有关单位是否参会。

(二)每次联席会议召开之前,由牵头召集单位向各参会单位征集拟提交联席会议讨论的事项,汇总后由区应急办审定。随即召集的联席会议由区政府应急办负责召集,或者由相关单位提议,报经区政府应急办审核同意后由提议单位召集。具体参会单位根据联席会议研究的事项确定。联席会议结束后,由牵头召集单位负责形成会议纪要,经区政府应急办报区领导同意后印发有关单位贯彻落实,区政府应急

办负责督办。

(三)联席会议原则上每季度召开一次,一般在每季度末的当月下旬召开,遇特殊情况可以提前或延期召开。

六、有关要求

(一)各有关单位要对联席会议工作高度重识,认真研究本行业(领域)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积极参加会议并认真落实会议议定事项,充分发挥联席会议的作用。

(二)各有关单位要把总结突发事件应对处置工作经验作为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深入剖析典型案例查打不足,从而制定改进措施。

(三)联席会议牵头召集单位要切实负起责任,认真做好会议的组织协调工作,确保联席会议制度顺利实施;要进行经常研究分析本行业应急管理工作形势,采取有效措施抓好突发事件防范应对各项工作落实。

篇6: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2010年,我院应急管理工作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七届三、四中全会为动力,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按照“抓基层、打基础,抓落实、求发展”的思路要求,从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高度出发,加强组织协调,完善机构网络和预案体系,做好统筹规划,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危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和任务,依法、及时、有序、妥善地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有效维护本辖区的社会政治稳定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促进了全镇经济社会的发展。现将我院应急管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充分论证,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在完善和修订预案过程中,紧紧围绕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认真研究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充分借周边兄弟卫生院的成功做法,注意吸取以往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经验教训,加强调研,广泛听取县级以上专家、管理部门和一线工作同志的意见,不断提高预案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要求,我院制定了《昌乐县朱汉卫生院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卫生院各科室、一体化各卫生室按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各项安全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理办法,并切实开展预案演练、评估工作。

二、分级负责,加强应急管理体制建设

为了确保有效控制和依法、及时、有序、妥善地处置好辖区内的突发公共事件,消除突发公共事件的影响,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我院对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公共卫生事,在镇委、镇政府、卫生局党委的统一领导指挥下,按照分级负责,归口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要

求,制定了一系列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为了使卫生院各科室、一体化卫生室的负责人切实负起领导责任,成立了昌乐县朱汉卫生院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院长亲自负责,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卫生院直相关科室负责人任组员。加强对应急工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了应急机制建设的领导责任制、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我院针对各个时期有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组织了有关人员和应急专业人员开展了相应的应急教育培训工作和预案演练,同时按照这些应急预案的要求,积极做好有关人员、物资准备工作,为这些应急预案在一旦发生相关突发公共事件时得到迅速起动实施做好充分准备。这一系列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和落实,构成了我院应急管理预案体系,为我院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做到统一领导、统一指挥,依法、及时、有序、有效地开展提供了保障。同时,我院认真做好重大事件期间的值守应急工作,严格执行值守制度,实行领导带班,安排工作能力强、经验丰富的同志值守,妥善处置各种矛盾纠纷,有效地确保了辖区内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社会稳定。

三、强化监督,加强应急管理机制建设

(一)加强对应急工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应急机制建设的领导责任制、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和完善了村级各部门特别是村级的监测预测、预报预警体系,对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不断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在应急工作中的骨干作用。按照“一专多能、一队多用”的要求,抓好专业队伍建设,做好人力资源的统筹规划,形成统一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配全应急保障物资和装备,确保应急物资随时调用,便于及时处置突发事件所需。

(二)充分发挥统筹协调和监督指导作用,努力加强对各村应急管理工作的督查和指导。根据实际情况,报经镇委、镇政府批准,本,进一步加强了对各村、学校、幼儿园等重要部位的应急管理工作,做到应急有预案,救援有队伍,联动有机制,善后有措施,切实提高应急管理队伍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快速反应和协同应对能力,全面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水平。

(三)坚持值班制度,认真做好日常值守应急和信息汇总工作。进一步提高信息报告的效率和质量,进一步严格执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值班登记、交接班制度。规范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接收、采集和报送工作,通过良好值班制度的执行以及及时上报应急管理工作信息来保障特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

四、加强宣传,学习贯彻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国家相关法规及管理规章制度

我院着力抓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国家相关法规及管理规章制度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进一步提高依法开展应急管理的水平,牢牢掌握应对的主动权,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院主要领导带头学习《突发事件应对法》和《昌乐县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并认真组织好卫生院的学习宣传活动。一是要认真抓好学习宣传。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学习贯彻落实的浓厚氛围。二是以创新工作思路。加大工作力度,夯实管理基础,努力实现“无急可应、有急能应”的最终目标。三是要切实加强应急组织体系建设。要以学习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应急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队伍。四是要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坚持“预防为主、预防和应急相结合”的原则,制定完善相应的应急预案。

五、提高认识,加强应急管理宣教和培训体系建设

(一)强化管理,加强演练。一是积极开展应急管理宣传教育,辖区内幼儿园每周开展不少于2个课时的应急知识宣传活动,各中小学每周一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公共卫生安全教育讲座,做到警钟长鸣。二是加强了对安全隐患的排查与预防,各幼儿园、中小学每天由该校突发事件应急领导组织人员对每名学生进行全面的检查二次,发现隐患及时解决,限时定人,强化责任,确保隐患及时发现及时消除。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结合实际情况制订具体工作方案,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组织实施。采取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方式,利用广播、宣传栏、明白纸等多种载体,主动开展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工作,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参与。一是利用会议宣传,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经常性工作机制,逢会必讲,时刻提醒大家,警钟长鸣。二是利用各村宣传栏、印制宣传品,进一步扩大知识宣传面。三是利用学校教育宣传,县区内各幼儿园、中小学,规定每学期开展不少于5个课时的应急知识宣传活动,努力实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方群众的目的。

(三)妥善处理,突出亮点。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工作中,我院的主要做法是:一是坚持预防为主。建立和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制度和信息汇报制度,确保全面掌握情况和信息畅通。二是坚持实事求是。对有可能引发突发公共事件的事项、区域分类管理,加强监控,通过建立健全信息反馈网络,多渠道、多方面收集信息,建立预警机制,特别是在突发公共事件有可能发生重要敏感时期重点加强防范。三是坚持积极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一旦发生,立即起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在第一时间组织力量深入现场调查处置。四是坚持统一领导和统一指挥。坚持镇委、镇政府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各相关科室人员密切配合,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程度及时作出处置方案,确保相关工作有序展开,使事件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和逐步化解

六、保稳定、促和谐,推进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示范点建设

(一)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完善村级应急工作领导机构、办事机构和工作机构,健全组织管理体系,实现了应急管理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将应急管理工作作为自治管理的重要内容,落实应急报告信息员和协管员,组建了由一体化卫生室人员、村支部相关人员组成的应急小分队,积极做好群众的组织、动员工作。

(二)切实加强值守和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

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尤其在手足口病及甲型H1N1流感流行时期,落实幼儿园、学校、卫生院、镇村干部值班制度,确保值班电话24小时畅通,信息及时传递,重要情况及时向镇政府报告。

(三)扎实推进农村应急知识宣教普及工作。

围绕流行病疫情等广泛宣传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预防等应急知识。通过村务公开栏、卫生室等场所,设置宣传栏目或摆放应急知识读本,积极组织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切实增强农村群众的应急知识能力。

七、2011年应急管理工作计划

当前,我镇公共安全形势虽然总体平稳,但各类公共事件的突发性、复杂性和特殊性仍然存在。对此,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扎实做好基层应急管理的各项基础性工作,稳步推进基层应急管理,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一个平安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要进一步扩大应急预案覆盖面,各卫生室完成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卫生室应急预案要符合实际,职责清晰,简明扼要,可操作性强,并根据需要不断修订完善。要针对本辖区常发突发公共事件,组织开展群众参与度高、应急联动性强、形式多样、节约高效的应急预案演练。

(二)加强基层综合应急队伍建设。

要组织医务人员、卫生室人员、卫生院防疫人员等,建立基层应急队伍,要充分发挥卫生相关救援经验人员的作用。基层应急队伍平时加强防范,险时要立即集结到位,开展先期处置。要加强应急队伍的建设和管理,配备必要装备,开展教育培训工作,严明组织纪律,强化协调联动,提高综合应对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抓应急保障基础性工作

加强基层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公用卫生设备设施建设,防止农村疫病的发生和传播。卫生室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队伍建设和管理工作,配备必要装备,强化队伍训练,提高综合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加强教育,使这支队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关键时候能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

(四)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

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各村卫生室要充分利用宣传单、宣传栏、标语等多种渠道,针对各类易发的公共事件,面向社会公众、进行应急管理宣传教育。

(五)抓组织领导工作

要将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作为全面履行职能的一项重要任务,把应急管理融入到卫生防疫、医疗救援、宣传教育、群众思想工作以及日常生产、生活等各项管理工作中。平时组织开展预防工作,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时要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主要领导负责应急救援指挥工作。要不断总结典型经验,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探索有利于推动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院主要负责人要加强对本单位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制度建设,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确保应急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昌乐县朱汉卫生院

上一篇:教你学围棋作文300字下一篇:2022大学生支教总结报告